浅谈浙东沿海传统渔船装饰艺术与民俗文化

合集下载

海洋渔业的文化与传统

海洋渔业的文化与传统

海洋渔业的文化与传统海洋渔业作为我国重要的产业之一,与海洋文化和传统息息相关。

通过对海洋渔业的历史、技艺、信仰和仪式等方面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海洋渔业的文化与传统。

一、历史与传承海洋渔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自古以来,沿海地区的居民就依靠海洋捕捞以维持生活。

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成为海洋渔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渔民在海洋中拼搏、劳作。

他们面对汹涌的海浪,冒着风雨,勇敢地出海捕鱼。

这种勇气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融入了海洋渔业的文化中,成为海洋文化的象征之一。

海洋渔业文化的传承依赖于前辈的经验和知识的传递。

渔民通过世代口耳相传的方式,将他们的渔业技艺传承给后代。

这种传统方式的传承,使得海洋渔业的技术和技艺得以保存和发展。

二、技艺与工艺海洋渔业的文化与传统还体现在其技艺和工艺方面。

渔民在长期的捕鱼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巧,这些成为他们行业的宝贵财富。

渔民的技艺包括鱼网编织、船只驾驶、渔具制作等方面。

其中,鱼网编织是独特的技艺,需要经验和耐心。

渔网制作的工艺精湛,发挥了不同的网眼大小和网线密度,以适应不同种类鱼类的捕捞。

船只驾驶也是一种重要的技艺。

渔船的驾驶员需要熟悉海洋的气候、潮汐、暗礁等情况,掌握准确的航线和航速,确保安全又高效的捕鱼。

此外,渔业工艺中还包括鱼类加工和干制等环节。

通过将鲜活的鱼类进行加工,制作成鱼干、鱼鳔等产品,延长了鱼类的保鲜期,并丰富了渔产品的种类。

三、信仰与仪式在海洋渔业文化中,信仰和仪式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渔民常常在出海之前举行祭海仪式,祈求海神的庇佑和平安。

这一传统仪式既是对海洋的尊重,也是对渔民自身安全的祈盼。

另外,渔民还会选择特定的日子进行出海捕鱼,认为这些日子具有吉利的象征。

在农历的一些特殊节日或者传统节日,渔民们也会举行祭祀仪式,感谢上天和海洋的恩赐。

这些信仰和仪式的传承,为海洋渔业注入了一种神圣的氛围,也使得海洋渔业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总结:海洋渔业的文化与传统体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也记录了人类对海洋的敬畏之情。

色彩斑斓的船饰文化

色彩斑斓的船饰文化

充满神秘色彩的浙东沿海船饰文化,反映出人类在征服海洋、开发渔业过程中,所经历过的恐惧、迷惘、徘徊以至自信和奋力拼搏的精神。

这是人类向海洋进军的珍贵记录,也是人类向大自然挑战的象征。

据考证,远在新石器时代,浙江河姆渡就有先民渔猎栖息,『刳木为舟,剡木为楫』。

出现船只之后,船饰文化也随之诞生。

经过漆饰后的渔船本身,就是一件极为精美的实物画作。

渔民对船首、船尾、船舱和桅杆等各个部位如何油漆,漆的颜色如何搭配都十分讲究,并逐步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

据史载,明嘉靖年间,浙东海上从事渔捞作业的,主要是两三人即可操作的小渔船,其形态与装饰,有尖头阔尾的网梭船,平头阔尾的沙飞船,头尾上翘的鹰船与八桨船。

一般船首船尾和船舷护板上雕有龙虎之首或被视为龙外甥的海泥鳅与莲花,船头上有两只高翘着的船角。

浙东沿海捕鱼人尊渔船为『木龙』,认为鱼虾服龙,木龙可保年年有鱼,岁岁丰收;亦寄托渔民驾龙闯海,乘风破浪,四海平安之愿望。

渔船的船角下放两侧,通常有一对外围白色、中间乌黑的眼睛,称作『船眼』。

每逢新船造就,在安装船眼时,还要举行相袭成俗的『定彩』仪式。

船主先择定吉日,再用五彩丝线连同船眼一起钉在船头,然后用新的红布或红纸套在船眼上,即为『封眼』;待新船下海,在欢快的锣鼓鞭炮声中,船主将红布或红纸揭去,意为木龙『启眼』。

浙东渔民造船时,喜欢把铸有『乾隆通宝』字样的古铜钱作为『船灵魂』,定置于渔船水舱。

这是借乾隆之『隆』与『龙』字谐音,而图其吉祥于龙威。

船旗是渔船上的重要装饰和标志。

东海渔场的船旗以三角形彩旗居多,有红地黄字或黑字镶白边或绿边的,有黑地黄字或白字镶黄边或红边的。

随着机帆船代替小型木帆船,三角形的小旗就不再插在船尾,而是高高地升在主桅杆上,俗称『定风旗』。

他可随着风向的变化而转动,既为船饰,又可帮助渔民随时测定和掌握风向及风力。

船饰画通常绘在船体比较引人注目的驾驶舱的画板上。

早期船饰画的内容,有足踏莲花的南海观世音菩萨,有脚踩火轮的哪咤太子,有八仙过海图等神话传说,还有武松、关云长等人物像,等等。

木渔船的地方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木渔船的地方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木渔船的地方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遗产是一个社区或地区代表性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技艺的集合,它承载着丰富的人类智慧和创造力。

木渔船作为一种特殊的船只,不仅是海洋文化的象征,也是当地人民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和传承木渔船的地方文化遗产对于传承历史记忆、维护人类多样性和促进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木渔船的地方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首先,木渔船作为地方文化的象征和代表,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海洋文化、渔业传统和技艺,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劳动成果。

木渔船是人类与海洋的结合,代表了人们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对海洋环境的认识和保护。

因此,保护和传承木渔船的地方文化遗产,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和体验过去的生活方式,并且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创新,使其继续为人们服务。

其次,木渔船的地方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对于维护人类多样性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地方文化遗产的多样性使得世界更加丰富和多元化,而地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能够促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木渔船作为一种传统的船只,它的保护和传承可以帮助保护地方生态环境、传统工艺和技艺,并且为当地人民提供就业和经济发展的机会。

为了保护和传承木渔船的地方文化遗产,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和方法:首先,加强对木渔船地方文化遗产的调研和保护。

通过对木渔船的历史背景、文化意义和制作工艺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保护这一地方文化遗产。

同时,加强对木渔船地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保护木渔船不被破坏或滥用。

其次,开展木渔船地方文化遗产的传承活动和教育。

通过组织展览、讲座和培训活动,向公众介绍和普及木渔船地方文化遗产的知识,提高公众对地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同时,培养年轻一代对木渔船地方文化遗产的兴趣和理解,激发他们传承和创新的热情。

第三,加强木渔船地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通过对木渔船地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可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高地方经济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浙江沿海渔民风俗

浙江沿海渔民风俗

临海沿海渔民风俗2013-6-27 14:28:00 中国食品科技网临海沿海渔民祖祖辈辈出洋捕鱼,他们风里来浪里去,从织网、造船、出海、捕捞,到进洋、过节都有着自己的生活习惯,充满浓厚的渔家文化特色,他们最讲究礼尚、祭祀、禁忌、忌讳,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海洋风俗。

做水头·节日祭船渔民在海上作业长的达几个月,短的半个月,由于过去没有现代科技设备,天气与通信成为问题,加上船体小难抗风浪,海上安全成为渔家的一大忧患。

渔民们企盼“顺风顺水”,“一网放落两船重”,造船、修船总要挑日子的。

渔民认为有船必有“船龙爷”,因而他们把祭船叫做“做顺风”。

海上捕鱼每月“两水洋”也就是每半个月叫做“一水洋”,在海上捕鱼捕了“一水洋”,船就要进岸上洋,对渔网进行更换或修补,柴油、汽油要补给,船上吃的粮食、菜蔬、水等也重新补足,船也要整洁一番,就在船进行休整几天后,新一个水洋开始的头,叫做“水头”,而“做水头”是向“船龙爷”进行的祭祀膜拜的活动,每“水洋”一次,雷打不动。

“做水头”一般先到村上的老爷殿祭拜当地保护神,再来到船“龙门头”请“船龙爷”,再在船驾驶室左边(小护边)的地方请(祭)“小老爷”。

至于船上有无“小老爷”要因船而定,一般来说,船上曾失过人,或船运载过“宝贝”(死人)的,都要设小老爷。

因为海上遇到“宝贝”(或曰“圆宝”),必须要把他装上岸,然后搞些木头代棺材(叫做“板头份”)送山上埋葬,这是渔民的惯例,而这个“小老爷”渔民也是十分敬重的。

“做水头”仪式与盘头(碗菜)比较简朴,殿前、船上都一样,船老大与伙计们点燃香烛、桌上摆了猪肉、豆腐、点心(糕点)、老酒,待许了愿,加酒三巡、烧了千岁、放过鞭炮、膜拜了就完事。

不过在膜拜过程中,只有船老大是不拜的,因渔民认为船老大比船龙爷来得大。

渔民除了每水洋要祭船外,到了过年也是要祭船的,形式与上同。

造船·修船·进香船渔民们造船、修船必要先择日,以祈求大吉大利、顺风顺水。

浙江民族风情:嵊泗列岛渔业生产风俗

浙江民族风情:嵊泗列岛渔业生产风俗

1、四季渔汛 ⾃古以来,嵊泗渔民把全年捕捞⽣产,按不同季节,划分为春汛、夏汛、秋汛、冬汛四个渔汛期,分别俗称为“春头”、“洋⽣”、“秋场”、“冬场”。

嵊泗渔民惯以⽴春⾄⽴夏为习俗中的春汛渔期。

此阶段渔汛时,⼩黄鱼⽣产规模⼤,⽽且⼩黄鱼集群产卵时⼜会发出阵阵叫声,因此,⼜有“春风起叫攻南头”的渔谚。

此阶段鱼汛时,⼤批渔船均集中到嵊泗渔场以南,即洋鞍渔场合渔⼭东北⾸⼀带捕捞作业;⾃清明后,渔船随着鱼群北移⾄佘⼭、吕泗⼀带渔场故。

“洋⽣”即为夏季渔汛,汛期⾃⽴夏到⽴秋,嵊泗渔民⼜称之“洋⽣孟时”。

明代前后,嵊泗渔场夏汛还是以捕捞⼤黄鱼为主。

以后,随着墨鱼资源的开发,嵊泗渔场的夏季渔汛,逐渐演变成为以捕墨鱼为主,故⼜称“⿊鱼汛”。

“秋场”即秋季渔汛。

⾃古以来,在此季节嵊泗渔场主要是张捕海蜇,同时兼捕秋黄鱼。

⾄80年代以后,由于名优⽔产品资源不断衰退,《中华⼈民共和国渔业法》和各级地⽅政府及⽔产、渔政部门,都作了相应的休渔期、禁渔期的规定。

在休渔期,渔民必须严格遵守与渔业法规。

“秋场”的渔业⽣产习俗也随之改变。

“冬场”即冬季渔汛。

关于冬汛,不同时期,有不同概念。

历,⾃⽴冬⾄⽴春这⼀段时间,俗称“冬场”。

在实⾏禁渔期后,⼀般是在每年11⽉1⽇允许对渔船开捕,⾄次年春汛前为界。

冬季渔汛,嵊泗渔主要是捕捞带鱼。

2、船具渔具 渔船⾃古以来,在嵊泗渔场汇集了全国沿海各类形状的渔船,以及和渔船相配套的冰鲜船,即渔运船。

从出⼟⽂物看,海洋捕捞可上溯到七千年前的河姆渡⽂化时期。

那时,原始⼈类就在东海杭州湾⼀带乘坐独⽊船从事海上捕捞活动。

在相当长⼀个时期内,这种独⽊⾈式的渔船之船头两侧没有船眼装饰,因此渔民唤之为“⽆眼龙头”。

⾄明代嘉靖朝,见诸史⽂记载的,就有梭船式、⼋浆船式、鹰船式、⼴东船式、⼤福船式等。

明代以后,随着浙东、浙南沿海到嵊泗诸岛定居渔户的⽇益增多,既吸收了上述各地渔船形式优点,⼜能适应外海航驶捕捞的本帮渔船,也逐渐形成。

渔民文化传统有哪些内容

渔民文化传统有哪些内容

渔民文化传统有哪些内容渔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渔民文化中,有许多传统的内容,包括渔民的生活方式、信仰、技艺和习俗等。

这些传统内容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遗产,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和文化资源。

首先,渔民文化传统中的生活方式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渔民们通常居住在海边或沿海地区,他们依靠捕鱼为生,因此渔民的生活方式与内陆地区的人们有很大的不同。

渔民们通常以船为家,他们在海上生活、工作,依靠海洋为生。

他们的生活方式充满了朴实、勤劳和坚韧的品质,这些品质也成为了渔民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渔民文化传统中的信仰也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渔民们通常信仰海神、龙王等海洋神灵,他们认为这些神灵可以保佑他们在海上平安捕鱼,也可以保佑他们的家人平安健康。

因此,渔民们通常会举行一些祭祀海神的仪式,以示对海神的尊敬和感恩。

这种信仰也成为了渔民文化传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此外,渔民文化传统中的技艺也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渔民们通常具有丰富的渔业技艺,包括捕鱼、修船、编织渔网等。

这些技艺不仅丰富了渔民的生活,也成为了中国传统的文化遗产。

渔民们通常会将这些技艺传承给后人,以保护和传承渔民文化传统。

最后,渔民文化传统中的习俗也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渔民们通常有许多独特的习俗,比如海上祈福、渔船装饰等。

这些习俗不仅丰富了渔民的生活,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总之,渔民文化传统中有许多丰富的内容,包括生活方式、信仰、技艺和习俗等。

这些传统内容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遗产,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和文化资源。

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这些传统内容,以便将它们传承给后人。

渔船装饰民俗博物杂谭中华博物

渔船装饰民俗博物杂谭中华博物

渔船装饰民俗博物杂谭中华博物我国海域辽阔,水产资源丰富,千百年来,在大海表的装饰,更有其内在的装饰:船前“头根”部宽广的怀抱里,勤劳勇敢的渔民创造了绚丽多切的血缘关系。

几乎每纪的老人们都还记得,当彩的海洋文化和独具一格的海岛风俗,海船装饰就是其的物质基础,希望生活顺风耳、千里眼两小神中最为突出、最富特色的一部分。

在万顷波涛翻南洋去。

一天,平静的是这些诸多的心理因滚的海洋,航行着无以数计的渔船,广大渔民在漫长的言叫“举鬃”。

每当冬春汛渔船眼珠必须朝下捕捞作业岁月中,制造了许许多多各具特鲜明地反映了历代由当地渔民协会发给色的渔船。

如在东海一带有:用于古老的传统渔业洋的土壤,更有深刻,不多不少;下钉生产方式小钓作业的“小钓船”(俗称“舢板狗”);鲨鲸等侵袭,才创造中带上船作饵,任船背负一艘舢板的“钓仔”;背负两网”、“鹰捕”等,玉环坎门叫“鸦旗艘舢板的“双背”船。

背负四艘舢板的“,直向帆船冲来。

正着急时为图来年航行一帆风大钓船”(亦称“钓槽”),以及“翅波”、鱼人就仿照木龙变调查,民间对此有三种传说“大捕”、“溜网”、“鹰捕”等等,种类繁多,了鲁班造船眼智斗恶鲨、的神鱼,也有人说是泥鳅。

历史悠久。

在上述各类渔船中,有里月,绵帆高挂一港,以示庆贺。

乌鸦旗些特别注意装饰。

玉环县坎门镇的“连江船”,因来自名叫“绢珠樵”的小礁的艰险性。

由于海福建连江而得名。

直到如今,镇里上了年,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报,菩萨也逐步在渔业生产纪的老人们都还记得,当年载着祖先乘风破浪鸦,经常在桅顶盘旋,兴“连江船”,因来自北上的“连江船”的古老装饰:船前“头根”部位然,有些渔船装饰也得渔民一般在船头号,描绘着沸腾的浪花,托起一轮冉冉的传统渔业生产方式小易磨掉的船尾两边升起的红日。

这幅图案使人联想起渔船朝迎红日出计着红、黄两色的太极图案鬃插旗,是表彰产鱼量海捕鱼的情景。

船头两侧嵌着一对活现的眼睛,接近船沿处绘着一种装饰都流传着几种古老灵活现的眼睛,接近船沿处绘着许多五彩装了眼睛的渔船,照样能已经消失。

木船的传统造船技艺与文化保护

木船的传统造船技艺与文化保护

木船的传统造船技艺与文化保护木船,作为古老的交通工具和载货工具,在人类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代表着人类智慧的结晶,是航海文化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金属和塑料材料的出现,木船的生产和使用逐渐减少,它所代表的传统造船技艺与文化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因此,保护木船的传统造船技艺和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传统造船技艺是需要保护的宝贵文化遗产。

木船的制造过程涉及到从材料的选择、设计、制作到船体建造的各个环节,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经验和智慧。

这些传统技艺通过世代相传,凝聚了人们对于船舶建造的智慧和理解。

木船的建造需要熟练的木匠技术,独特的刻船技艺以及对材料特性的深刻理解。

若失去这些传统造船技艺,就意味着失去了一种文化的瑰宝。

因此,应加大对传统造船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力度。

其次,木船的文化保护涉及到对航海文化的传统与历史的保护。

木船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承载了人们追求自由、探索未知的精神和勇气。

它见证了人类历史上许多重要的航海探险和贸易活动。

木船的航行和船员的生活体现了他们对海洋生活的理解和对自然的尊敬,反映了特定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

保护木船的文化也就是保护这些历史和文化的传统,使其得以持久传承。

要保护木船的传统造船技艺和文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对传统木船建造技艺的研究和记录。

通过对木船的制造工艺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和记录,可以保留下这些宝贵的技艺,并为后来的传承者提供参考。

其次,建立专业的木船制造学院或培训机构,开设专门的木船制造课程,培养专业的木船制造人才。

这样可以确保传统造船技艺能够传承下去并继续发展。

同时,应加强对木船制造技艺的国际交流合作,与其他国家分享经验和技术。

这样可以将木船的传统技艺推广到全球,并引起更多人对木船文化的关注和热爱。

另外,加强对木船文化的宣传和推广也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举办木船相关的文化节、展览等活动,向公众普及木船的历史和文化知识,提高对木船文化的认识和关注度。

木渔船和渔民社区的文化认同和传承

木渔船和渔民社区的文化认同和传承

木渔船和渔民社区的文化认同和传承渔业在中国的沿海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这其中,木渔船和渔民社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木渔船作为渔民生活和工作的工具,不仅承载着他们的希望和梦想,也承载着沿袭多年的渔民文化和传统。

渔民社区则是渔民生活的核心,是渔民们相互交流、传承和弘扬渔业文化的重要场所。

本文将从木渔船和渔民社区两个方面探讨其在文化认同和传承方面的重要性。

首先,木渔船承载着渔民的梦想与希望,是海洋文化的重要象征。

作为渔业的核心工具,木渔船既是渔民的家园,也是他们的劳动工具。

渔民们视木渔船为他们人生旅程的伴侣,他们信奉木船具有神圣的意义,可以为他们带来好运和安全。

许多木渔船上都刻有吉祥符号和祈福文字,这体现了渔民们对海洋的崇敬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其次,木渔船的建造和使用过程是渔民文化传承的载体。

木渔船的建造是一个集体努力的过程,渔民之间相互搀扶,共同努力。

这个过程中,在传统技艺的传承中,渔民们相互学习和交流。

建造木渔船的技艺和知识通过师傅与徒弟的传承得以延续。

同时,渔民们在每个航行中都会以口头和行动的方式传承他们的经验和智慧,这些都成为了渔民文化的一部分。

此外,渔民社区作为渔民生活的核心,也是渔业文化认同和传承的重要场所。

渔民社区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传统,包括渔民节日、民间艺术和口头传统等。

例如,在渔民节日上,渔民们会进行丰富多样的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赛龙舟、吃海鲜等,这些都是渔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渔民社区也是渔业技艺和知识传承的场所,渔民们在交流中传递着下一代需要了解和采纳的渔村文化。

在当下,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木渔船和渔民社区所代表的渔业文化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渔业现代化的推进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给传统的渔业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一些地区已经不再使用木渔船,而是转向了机械化的渔船。

渔民社区也面临着城市化的影响和外部文化的渗透。

这些变化使得传统的渔业文化逐渐被遗忘和抛弃。

然而,保护和弘扬木渔船和渔民社区的文化认同和传承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渔船装饰艺术思考

传统渔船装饰艺术思考

传统渔船装饰艺术思考中国传统渔船装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造船艺人以丰富的经验和艺术想象力,创造了多样的渔船造型和装饰艺术。

本文以舟山传统渔船装饰为例,对浙东沿海独具海洋文化色彩的传统渔船装饰艺术与民俗文化内涵作一些探讨。

一、浙东沿海传统渔船装饰艺术的历史变迁浙东沿海海洋捕捞渔船的演变发展历史悠久。

作为浙东前沿的舟山群岛,其舟山之名就与"舟";有着不解之缘。

《昌国州图志》云:"舟山在川之南,有山翼如枕海之湄,以舟之聚,故名舟山。

";或曰:舟山"岛形如海中之舟。

";舟船乃舟山一大特色,船文化是舟山海洋文化题中应有之义。

舟山时属海外,岛民时称"岛夷";或"鸟夷";,俱属东夷部落,亦称东越之民。

《越绝书》道:越,"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如飘风,去则难从。

";越人与船相依为命,由其地理、生活环境使然。

当时,越人使船,人习以为常,其造船工艺及航海技术在当时也是令人刮目相看的。

传说海洋捕捞渔船是由内陆江河使用的舟筏演变的。

舟山海洋捕捞渔船是在涂滩采捕向沿岸浅海捕捞延伸时出现的,并且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

夏商时期捕捞渔船小而简陋,无定型规格和名称,一般船身长4.5米-5.5米,载重约1吨-2吨,称"丈八河条";。

后随着木板拼装船建造技术工艺的不断进步,开始改革捕捞渔船的结构模式,在船身一侧装饰"玉肋";(船肋),称"单搁河";;两侧皆装上玉肋的称"双搁河";。

船体狭小,无"门头盖";(无舱盖)。

宋始,渔船逐渐增大,一般船长8米-10米(约3丈),载重3吨-4吨。

船头两侧没有装饰"船眼睛";的称为"瞎眼龙头";,宋后期至清初,渔船船头两侧均装上"船眼睛";,称之为"亮眼木龙";。

【海岛民俗】千缠万绕的舟山渔绳结

【海岛民俗】千缠万绕的舟山渔绳结

【海岛民俗】千缠万绕的舟山渔绳结图中老人手里的塑料绳缠绕纠结,似乎每一种结都在讲述着一个故事。

今天就跟闹妈一起去了解下濒临失传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舟山渔绳结”。

“渔用绳索结”是舟山海岛居民生产和生活的手工技艺,产生于海岛的特殊环境和劳动生产条件,长年广传于海岛民间,最多时达上百种之多。

“渔用绳索结”分为渔船生产绳结、渔网结和综合绳结三类。

渔船生产绳结用于渔船内外生产劳动,有渔船结、船橹结、兜绳结、船揽结、货运结等之分。

渔网绳结用于编织渔网、组装渔网、补网等。

综合绳结是多种用途包括生活上应用的绳结。

渔用绳索结不仅成为舟山渔民生产、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成为海岛居民用以娱乐、美化生活的一种形式。

“渔用绳索结”源于生产实践,是舟山渔民丰富的想象、思维与物质观念的产物,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

渔绳结在几代人的传承中,逐渐赋予其美的底蕴,以它多姿的形态,透射出一种质朴的美感。

长年来生活在远离大陆,物质匮乏,生活枯燥的海岛居民以其特有的审美观,用绳结来扮装自己的生活。

用彩色的绳结作为服饰、挂饰,布置新房、庙堂等。

目前“渔绳结”作为一种传统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成为“舟山群岛渔民结”,它由观音兜、金线结、麻花结、单琵琶结、仙人脱袜结、夫妻顺头眠、五星磨盘结等样式精美、形态各异的绳结组成。

五星磨盘结像姑娘头上扎着的辫子,充满生气;观音兜含有吉祥之意;夫妻顺头眠,是两条草绳对接起来的结头,渔民的取名让它有了家庭和谐的气息。

这些绳结,或数种组合,或与舟山古帆船绿眉毛、龙裤等搭配,组成了既有历史文化韵味又有现代美感的海岛特色工艺品。

渔绳结的名字都很简单,大部分都没有中国绳结的那些文化意蕴深厚、带着美好向往的字眼。

可是,有时它却有着劳动人们最质朴的趣味。

“来去结”这个名字听来就让人觉得好玩好笑,也许人们是想表达渔绳结既牢固又灵活的特征,要来要去都可以随心所欲。

甚至为了表示渔绳结灵活易解,渔民们还把其中一种取名为“仙人脱袜”。

沿海渔家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探讨

沿海渔家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探讨

沿海渔家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探讨沿海地区一直以来都是渔家民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承地,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活习俗使得这一地区的民俗文化资源非常丰富。

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成为了当地政府和相关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沿海渔家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沿海渔家民俗文化资源的特点沿海地区的渔家民俗文化资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渔民生活习俗沿海地区的渔民们有着独特的生活习俗,包括捕鱼、修船、晒网等生产活动,以及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等。

这些生活习俗反映了当地渔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是渔家民俗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2.渔家风俗沿海地区的渔家风俗也是其民俗文化资源的重要方面。

这包括渔家的食俗、服饰、住房等方面的特色。

海鲜美食、渔民的传统服饰、木质建筑等,都是渔家民俗文化资源的一部分。

沿海渔家民俗文化资源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经济价值。

它反映了当地渔民的生活方式、思想文化和社会习俗,有助于人们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和文化。

它有着很高的旅游和文化创意价值,可以成为当地旅游业的重要资源,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

它还有助于提升当地的文化软实力,成为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内容。

为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沿海渔家民俗文化资源,需要采取以下策略:1.加强文化保护要加强对沿海渔家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建立健全相关的保护机制和政策。

这包括对渔家民俗文化资源的调查、收集、整理、保护和传承等方面的工作,确保这些宝贵的资源不会因为现代化的冲击而流失。

2.注重宣传推广要注重对沿海渔家民俗文化资源的宣传推广工作,通过举办展览、制作宣传片、开展文化交流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些特色资源,从而增强对其的保护和价值的认知。

3.开发文化产品可以利用沿海渔家民俗文化资源开发一些具有文化特色的产品,如纪念品、手工艺品、旅游小吃等,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同时增加当地的文化创意产业的收入。

4.培育文化人才要加强对当地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为渔家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东海渔俗文化的奇葩--浙东渔歌初探

东海渔俗文化的奇葩--浙东渔歌初探

2017年3月第10卷第1期文化艺术研究Studies in Culture&ArtMar. ,2017Vol.10 No. 1文章编号:1674-3180 (2017) 01-0037-13东海渔俗文化的奇葩—浙东渔歌初探陈辉(台州学院艺术学院,台州318000)摘要:渔歌是传统农耕渔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舟山渔场为代表的浙东海域,是全国渔业生产的重要基地,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浙东渔歌也便成了浙江民歌的璀璨明珠,散落在浙江沿海各地。

渔歌既是渔民口中的镫锵号子,也是他们日常生活中消遣的小调。

渔歌的题材离不开渔业生产和渔民生活的内容,体裁多样、形态各异的浙东渔歌,生动地体现了地域特色的渔俗文化。

关键词:浙东渔歌;渔俗文化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A Miracle of Fisher Folk Culture around East China Sea—A Primitive Investigation into Fishing Songs in East of Zhejiang ProvinceCHEN HuiAbstract:Fishing song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raditional farming,fishing,and hunting culture.The sea area around the east of Zhejiang Province,represented by Zhoushan Fishery,is an impor­tant base of China^s fishery production,and based on this,fishing songs in east Zhejiang have be­come shining pearls among folk songs of Zhejiang,scattering in various places along the coast.Fish­ing songs are not only sonorous work songs in fishermen,s mouths,but also recreational tunes in their daily life,the subject of which cannot be separated with fishery production and fishermen,s life.With numerous genres and different shapes,fishing songs in the east of Zhejiang give expres­sion to fisher folk culture with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a vivid way.Key words :fishing songs in east of Zhejiang Province; fisher folk culture *收稿日期:2017-01-18作者简介:陈辉(1965— ),男,浙江温岭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民族音乐学、音乐评论研究。

中国浙江沿海的文化传统与现代创新

中国浙江沿海的文化传统与现代创新

中国浙江沿海的文化传统与现代创新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浙江沿海地区的城市化、工业化和经济化进程不断加快,这里的人们开始追求更加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但即便如此,这里不乏传承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积淀,这些遗产塑造了浙江沿海地区的独特风貌和文化氛围,并为当今这片土地的现代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能量。

一、浙江沿海的文化传统作为中国南部的一个重要地区,浙江沿海地区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从古代到现在,这里的人们一直在塑造着自己的文化身份和认同感。

浙江沿海地区的文化传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1、海派文化浙江沿海地区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的海洋经济区,这里有着深厚的海派文化传统。

烟雨江南,潮涨潮落的海洋气息,塑造了这里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

海派文化注重生活方式的优美和细腻,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生。

这样的价值观念,在当今浙江沿海地区的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2、商贸文化浙江沿海地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商贸枢纽,这里的商贸文化传统源远流长。

自古以来,这里的人们就已经懂得重视商业发展,人们通过长途贸易集市和海上贸易,与世界各地的商人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合作,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商贸文化传统,这种商贸文化的传统,在当今浙江沿海地区的人们的商业行为中得到了继承。

3、文人雅士浙江沿海地区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文化中心,这里的文化异军突起。

在这里,孔子的门徒曾子和其弟子颜回,孟子的弟子萧子良等重要的思想家和文化人物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他们的思想艺术成果呈现了一种东方智慧的风范。

而在清代,浙江沿海地区的文化传承经历了一次新的发展,汇聚了很多的文人雅士,这些人物不仅产生了大量的杰出文学作品,同时在中国的文化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二、现代创新的历程在文化传统和历史积淀的基础之上,浙江沿海地区的现代创新能力与创意发展也在不断提升。

这里涌现出许多知名的创业家和创新企业,而从整个浙江沿海地区的创新历程中,可以发现以下几个阶段:1、第一阶段:学科融合的初步阶段上个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浙江沿海地区的现代化建设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

船眼能观海 鬓旗善辨风--渔船上的古老时尚

船眼能观海 鬓旗善辨风--渔船上的古老时尚


表富化


现特和
和 功 用 目 的 :
,它 色 独 不的具
单 单 表 现 在 外 表 的
部 分 。
格 的 海 岛 风 俗 ,
I I
老 時 尙


_
}
{ 船 眼 睛 } 丨日日寸’狀 離 者 陏 _ 卿 歸 綱 娜 青 ’赃 贼 酿 。細犬彳以
1
J 扁平半球形,眼珠稍凸,眼内壁还各嵌一枚银角子和银元。关于眼珠的
在桃花岛乌沙门外的海面上救了一条被老带鱼追逐的弹涂鱼。事后一天,这只大对船在海上
碰到风暴。桅断杆折,篷飞船沉,正在危急时刻,只觉得船底好似搁在沙滩上,顿时十分平
稳 涂鱼从船肚下游出,人们
方才恍然大悟。三说是泥献。画在船上用来引诱鱼群。此说较多流传于浙江玉环一带。据 《玉
有 妻 室 ,不答应娶她。这 天 ,船 将 返 回 ,那女人便悄悄溜进船舱。船 上 有 位 好 心 的 "总 铺 ”
(炊 事 员 )暗暗将她藏在炊事仓内,每餐供她饭食。船到中途,被青年船主发现,将她推入
“三鬃”,直到十五鬃。 由当地渔民协会发给奖旗,以表奖励。高悬
桅顶的红色三角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绚丽多彩,全船人都为此自豪。
获得高奖者还要捐最高额钱作为演戏、祭祀之用,以示庆贺。
民 俗 集 锦 I 神州民俗
j a m j a } 旧时渔船的桅顶上有一面随风飘舞的旗,福 建 叫 “桅尾旗”,浙 江 叫 "鸦
看 似 无 数 只 蜈 蚣 脚 。 以 镶 边 颜 色 来 区 别 名 次 ;镶 黄 边 为 头 名 ,镶绿边
为第二名,镶白边或蓝边为第三名。旗边还有条长丝绦,其色同镶边色,
—般都插在头桅上。这 种 民 俗 ,福 建 方 言 叫 “举 鬃 ”。每当冬春汛散海(歇

解读中国海洋民俗文化

解读中国海洋民俗文化

解读中国海洋民俗文化出门见海、以海为家是沿海人,无论其生产、生活、礼仪、岁时、游艺等习俗,处处显示出“海派”风格,既古老又豪迈粗犷。

沿海地区的人们在长期在海边生息繁衍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和渔家风情,那么,沿海地区有哪些民俗呢?随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勤劳勇敢的舟山渔民在长期征服海洋、生息繁衍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渔家民俗风情,其中有神秘的船饰文化,别具一格的渔民服饰文化,各种风俗习惯(如新船下海抛馒头,猪挂船头,请龙王,谢龙王,起锚拉网吹号子,出洋吹海螺),奇特的婚嫁礼俗以及庙会、锣鼓、灯会等民间文化习俗。

渔船祭海、传唱海歌、节日灯会、舟山锣鼓、舟山号子、跳蚤舞、民俗服饰、渔家习俗等无不充溢着迷人的“海”的气息。

可以说舟山渔民的生、学、婚、寿、丧等整个人生历程,都有约定俗成的独特礼仪习俗。

如过去新生婴儿满月时,其父将他放在红脚桶内,在海边漂泊,并让他洗海水浴、弄潮戏水,使之与大海结缘,预示一生要以四海为家。

以古老的信仰民俗中“祭海”为例,其场面气势磅礴,像大海一样汹涌澎湃、波澜壮阔。

祭海,主要以祭祀海龙王为主,是浙江乃至中国沿海渔民崇拜和信仰海龙王及海上诸神的一种民间祭祀行为,其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参与性在舟山群岛诸多渔家习俗中独具特色,在我国东部沿海民俗中也具有明显的共通性。

妈祖文化也是海洋文化中的一种,妈祖娘娘是人间的海神也曾多次受到人间皇帝的赐封。

那么祭海文化和妈祖文化是怎么样的,一起去揭晓吧。

一、祭海文化祭海节是一个因自然崇拜而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

渔民在漫长的耕海牧渔生活中创造的一种独具地域特色的渔家文化和汉族民俗文化活动。

每年祭海节过后,渔民在进行修船、添置渔具等准备工作就绪后,就开始蓄帆向海,准备打鱼了。

祭海仪式从正月十三零点开始,整个过程持续两个小时。

焚香化纸,燃放鞭炮烟花,朝着大海行叩拜礼。

农历正月十三是传统的海的"生日",每年这一天山东海阳沿海渔民放鞭炮、扭秧歌,开展祭海活动,祈盼一年风调雨顺,渔业丰收。

海上“丝路”的“非遗”印记——藏在木船里的航海“非遗”

海上“丝路”的“非遗”印记——藏在木船里的航海“非遗”

几千年来,人类从未停止探索海洋,先民们一遍遍地寻找最适合踏浪前行的理想工具,从“以匏济水”到“始乘桴”,再到“变乘桴以造舟楫”,至汉代,帆、橹、舵、碇等已被广泛应用。

隋唐时,水密舱壁已被普遍使用,并出现转轴舵、减摇龙骨等技术。

明代以后,木舶属具日益完备,形成沙船、福船、广船等著名船型,千姿百态的木船在性能上有了极大提高。

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师法自然,不断积累舟船的建造原理和工艺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木船制造技艺。

这一技艺内容复杂、工序繁多,尽管各地的木船建造技艺略有差别,但都少不了船型设计、选料、建造工艺、外观涂装等基本内容。

这些传统的造船技艺不仅是具有各地特色的航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我国传统造船技术的宝贵传承。

船形设计与船模制作我国传统木船建造没有精确的数据与设计图纸,多由造船师傅凭借自身的经验以及祖祖辈辈口耳相传的营造法式现场放样。

在建造过程中,通常先制作船舶小样,再按比例放样制作实船。

造船师傅会从船模各部件的比例、结构、大小等方面,获取制作木船的经验。

船模制作技艺在我国历史悠久,出土文物可追溯至汉代,如1951年,于长沙出土的西汉“十六桨木船模”;1955年,于广州东郊出土的东汉“陶船模”等。

古船模型也反映了舟船建造技术和航海文化。

1904年,清政府第一次参加在美国圣路易斯举办的世博会,展品中包括了125艘中国木帆船模型。

1905年,这批船模再次参加了在比利时举办的世博会,成为该国海事博物馆的重要藏品。

随着木船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船模制作技艺作为一窥古船建造技艺的窗口,得到越来越多专家和机构的重视,许多造船师傅转而制作船模。

2012年,象山船模入选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5年,古船模型制作技艺入选第五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传统木船制作领域,各地的造船师傅以世代传承的经验和营造法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特点。

其中,不能不提的是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

该技艺不但造工考究,还具备抗沉性、操纵性、快速性、稳定性等多种性能。

试述鲁迅笔下的浙东民俗

试述鲁迅笔下的浙东民俗

试述鲁迅笔下的浙东民俗浙东民俗是指中国浙江省东部地区的民俗文化,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大师之一,鲁迅在其作品中描写了浙东地区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

本文将试述鲁迅笔下的浙东民俗,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独特而古老的世界。

一、浙东民俗的背景浙东地处中国的东南沿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历史的演变,浙东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

鲁迅生于浙东绍兴,他的作品中无疑蕴含了对浙东民俗的深入观察和思考。

二、浙东民俗的传承和演变浙东民俗的传承和演变几乎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同步进行。

在漫长的岁月中,浙东地区的民俗文化吸纳了古代的礼仪习俗、民间传说、戏曲艺术等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

鲁迅的作品中经常提到浙东的传统节日、婚礼习俗、葬礼风情等,这些都是浙东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浙东的传统节日浙东地区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端午节和中秋节。

在鲁迅的作品中,他对端午节的描写尤为生动。

他描绘了端午节龙舟竞渡的热闹景象,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此外,在浙东地区还有一些独特的地方节日,如西塘水乡的水灯节、越城区的藕节等,这些都是浙东民俗的瑰宝,体现了浙江人民的智慧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浙东的婚礼习俗浙东地区的婚礼习俗繁多,每个地区甚至每个家族在婚礼上都有不同的传统习俗。

鲁迅笔下的细腻描写展示了浙东民俗中的婚姻风俗。

例如,在《家》一书中,鲁迅描写了绍兴地区的婚礼仪式,如头发束起、穿红纱、扣针等,这些都是浙东地区独有的传统。

五、浙东的葬礼风情浙东地区的葬礼风情也是浙东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鲁迅在《故乡》中以细腻而真实的笔触描绘了浙东的葬礼仪式。

他描述了亲人哀痛的情感、烧纸钱、念经祭拜的场景,展示了浙东人民的生死观念和对逝者的尊重。

六、浙东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浙东地区的民俗文化中融入了众多传说和神话故事。

鲁迅也在其作品中涉及了一些传说和神话,如《荷塘月色》中的白蛇传说、《祝福》中的孟婆故事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浙 东 沿 海传 统 渔 船 装 饰 艺 术 渔 船 的 制作 技 艺 是 人 们 在 长 期 的 劳 动 实 践 中所 沉淀下来的 ,传统 渔船 的装饰艺术中蕴含了许多我 国 劳动人民积累下来 的宝贵技艺 。 (一 )渔船 装 饰 手 法 的独 特 性 作为 船 体结 构来 讲 ,它 按照 捕 捞种 类 的不 同分 为 大 对船 、大 捕船 、小对 船 、小捕 船 、流 网船 、小 钓 船 、张 网 船 、拖 乌 贼船 和舢 舨 船 等 渔 船 ;还 有 打 洋船 、小 白底 船 等 木质 渔船 。船 型 从宋 代初 步 成形 的浙江 帆 船型 为 主 。 如图 1所示 的舟 山“绿眉毛”号传统 帆船代表之一 ,其 特 征 是 船 头 像 一 只 鸟 。这 种 造 型 是 中 国舟 船 史 上 的 四大 名 船 之 一 “浙 江鸟 船 ”。在 距今 650o年 的河 姆 渡 新 石 器 遗 址 上 出 土一 块 象 牙 雕 刻 ,上 面 用 阴 线刻 着 两 只飞 鸟拱 护 着 中 间 一 个 火 焰 熊熊 的 火 球 搏 击 升 空 的 画 面 。远 古 的 人 们 认 为 太 阳是 靠 神 鸟 作 为 飞 升 天 穹 的运 载工具 。河姆渡先 民的后代 面对变幻 莫测 的大 海 ,出于对 鸟文化 的崇拜 ,把“双鸟异 日”文 化信仰融 人 至 制 造 舟 船 的 劳 动 中 ,期 盼 自己驾 驶 的 舟 船 能 象 飞 鸟一 样 ,自由搏 击 大 海 。这 种 诞 生 于 浙 江 沿 海 地 区 的 舟船 型制 的鸟 的 造 型 是 延伸 了 6500年 中 国 舟船 文 化 的缩影 ,具有很高 的海洋 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
2009年 6月 第 5卷 第 2期
浙江 国际 海 运 职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OF ZHEⅡANG INTERNATIONAL M ARITIME COLLEGE
Jun.2o09 VD】.5 No.2
浅谈浙东沿海传统渔船装饰艺术 与民俗文化
郑 茎
(浙 江 国 际 海运 职 业 技术 学 院 ,浙 江 舟 山 316021)
摘 要 :浙 东沿海 传 统 渔船 装 饰 艺 术是 集 实用性 与 艺术 性 相 结合 的 劳动 工具 ,具 有很 高的 艺 术价 值 。传 统
渔船 装饰 艺 术 中蕴舍 了丰 富 的 海洋 民俗 文 化 和 传 统 民俗 技 艺 ,同时也 是 研 究 我 国 古代 沿 海 各 个 时期 的 政 治 、经
一 、 浙 东沿 海 传统 渔 船 装 饰艺 术 的 历史 变 迁 浙 东沿 海 海 洋 捕 捞 渔 船 的 演 变 发 展 历 史 悠 久 。 作 为浙 东前 沿 的 舟 山群 岛 ,其 舟 山之 名 就 与 “舟 ”有 着 不解 之 缘 。 《昌 国州 图志 》云 :“舟 山在 川之 南 ,有 山 翼
combination of art and practicability.It has a very high artistic value.combining painting wit}I craftwork.Decorative art in the traditional fishing bo ats contains a wealth of marine folk culture and traditional folk skills.It is also the important reference material when studying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 along the coas t in various periods of a n cient China.
作 者简 介 :郑 垄 (1976-- ),女 ,浙 江 舟 山人 ,助 教 。
郑 垫 :浅谈 浙东 沿 海 传 统 渔 船 装 饰 艺术 与 民俗 文 化
2009年 第 2期

捕捞 渔 船 是 在 涂 滩 采 捕 向 沿 岸 浅 海 捕 捞 延 伸 时 出 现 的 ,并 且 经 历 了一 个 漫长 的 历 史 演 变 过 程 。夏 商 时 期 捕 捞 渔 船 小 而 简 陋 ,无 定 型 规 格 和 名 称 ,一 般 船 身 长 4.5米一5.5米 ,载 重 约 1吨一2吨 ,称 “丈 八 河条 ”。后 随 着木板拼装船建造技术工艺 的不断进步 ,开始改革 捕 捞 渔 船 的结 构 模 式 ,在 船 身 一 侧 装 饰 “玉 肋 ”(船 肋 ), 称 “单搁河”;两侧 皆装上玉肋的称“双搁河 ”。船体狭 小 ,无 “门头 盖 ”(无 舱 盖 )。宋 始 ,渔 船 逐 渐 增 大 ,一 般 船 长 8米 一l0米 (约 3丈 ),载 重 3吨 _4吨 。船 头 两 侧 没 有 装 饰 “船 眼 睛 ”的 称 为 “瞎 眼 龙 头 ”,宋 后 期 至 清 初 ,渔 船 船 头 两 侧 均 装 上 “船 眼 睛 ”,称 之 为 “亮 眼 木 龙 ”。并 随 涂 滩捕 捉 向沿 岸 浅 海 作业 延 移 ,开 始 给 渔 船 冠 以名 称 。
Key words:history;decorative art of fishing bo ats;folk culture
中国传统渔船装饰 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在漫长 的历史发展过程 ,造船艺人以丰富的经验 和艺术想象 力 ,创造了多样的渔船造型和装饰艺术。本文 以舟 山 传统渔船装饰为例 ,对浙东沿海独具海洋文化色彩的 传统 渔船 装饰 艺 术与 民俗 文 化 内涵作 一些 探 讨 。
ZHENG Kun (Zhejiang International Maritime College,Zhoushan 316021,China)
Abstract:The decorative art in the traditional f ishing boats along t he coast of eastern Zhejiang is t he
如 枕 海 之 湄 ,以舟 之 聚 ,故 名 舟 山 。 ”或 日 :舟 山 “岛形 如 海 中 之 舟 。”舟 船 乃 舟 山一 大 特 色 ,船 文 化 是舟 山海 洋文化题 中应有之义 。舟 山时属海外 ,岛民时称“岛 夷 ”或 “鸟夷 ”,俱 属 东 夷 部 落 ,亦 称 东 越之 民 。 《越 绝 书》道 :越 ,“水 行 而 山处 ,以船 为 车 ,以楫 为 马 ,往 如 飘 风 ,去则难从 。”越人与船相依为命 ,由其地理 、生活环 境使然 。当时,越人使船 ,人习以为常 ,其造船工艺及 航海技术在 当时也是令人刮 目相看 的。传说 海洋捕 捞 渔 船 是 由 内陆 江 河 使 用 的 舟筏 演 变 的 。 舟 山 海 洋
济、文化 等 的 重要 参 考 资 料 。
关键 词 :历 史 沿革;渔船 装 饰 艺术 ;民俗 文化
中 图分 类 号 :J528
文献 标 志 码 :A
On the Decorative Art and Folk Culture of Traditional Fishing
Boats along the Coast of Eastern Zhejia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