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索提示范式与注意的返回抑制实验

合集下载

多重位置上的返回抑制:对注意动量说的检验

多重位置上的返回抑制:对注意动量说的检验

2010年第 3期 N o. 3, 2010
多重位置上的返回抑制: 对注意动量说的质疑
陈彩琦, 陈明贵
(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 广东广州 510631 )
摘要: 采用多重线索范式在返回抑制容量研究中鉴别注意动量说与抑制说. 实验一探讨了中央线索对返回 抑制容量
的作用, 发现中央线索与线索数量的随机化均能独立增大返回抑制量. 实验二和三分别探讨了线索时间对 序列和同
3 非线索 第 1次 第 2次 第 3次
中央 线索
M % SD
IOR
453 % 44 459 % 45 411 % 51 422 % 51 419 % 46 397 % 50 399 % 54 408 % 50 407 % 47
6. 57*
11. 15* 8. 24*
2. 07 10. 86** * 10. 68** *
基于以上考虑, 我们使用序列或同时线索 12个 靶子可能位置中的 5个, 并采用不同线索时间, 分别 考察相邻和相隔条件下的 IOR 容量, 据此对抑制说 和注意动量说进行鉴别, 并推断同时线索条件下的 注意类型.
收稿日期: 2009- 07- 07 基金项目: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 5300611) 作者简介: 陈彩琦 ( 1975 ) , 男, 浙江金华人, 华南师范大学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注意和工作记忆
尽管一些研究者通过容量研究对二者的争议进 行了一些探讨, 但这些研究都不能排除靶子可预测 性的干扰, 也不能保证线索位置完全相隔 [ 6- 9] . 因 此, 至今尚缺乏在容量研究中检验注意动量说的证
据. 这就是本研究的主要出发点. 本研究设置了线 索完全相隔的实验条件, 使用 12个外周线索位置的 5个非相邻位置. 这样设计的前提是 IOR 至少能存 在于 3个完全相隔位置上. 现有研究未能探测到这 样的结果, 究其主 要原因, 一 是受制于靶子 可预测 性, 二是线索时间偏短 ( 80 m s) [ 6, 10] . 为此, 我们设 计了 3个实验, 首先考虑探索中央线索对 IOR 容量 的影响, 以获得对靶子可预测性的全面了解; 其次, 考虑线索时间. CA STEL 等 [ 11] 发现, IOR 含 有空间 工作记忆成分. 那么, 线索时间直接影响抑制标签 信息的维持和更新, 进而影响 IOR 容量和强度. 因 而, 我们设置了不同的线索时间, 以增大 IOR 容量, 从而得以鉴别抑制说和注意动量说. 在序列线索条 件下, 线索时 间对 IOR 容量 的影响来 自于工 作记 忆. 而在同时线索条件下, 它对 IOR 容量的影响则 可能来自于注意状态. 如果被试进行序列加工 ( 集 中性注意 ) , 即将注意依次指向线索化位置, 并逐渐 转移, 那么 IOR 容 量应随着 线索化时 间增加 而增 加. 如果被试进行平行加工, 即将注意同时投射到 所有线索化位置, 实行注意资源的分配, 则 IOR 容 量无明显增加. 另外, 线索时间对相邻和相隔条件 下的 IOR 容量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 这也是我们关 注的问题.

刘丽, 白学军. (2016). 注意控制定势和线索类型在注意捕获中的作用

刘丽, 白学军. (2016). 注意控制定势和线索类型在注意捕获中的作用

心理学报 2016, Vol. 48, No.9, 1093 1104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DOI: 10.3724/SP.J.1041.2016.01093收稿日期: 2015-03-19* 天津市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培养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471629);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1JJD190004); 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32551)通讯作者: 刘丽, E-mail: liuli799@; 白学军, E-mail: bxuejun@1093注意控制定势和线索类型在注意捕获中的作用*刘 丽1,2 白学军1(1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 天津 300074) (2天津商业大学法学院心理系, 天津 300134)摘 要 采用前线索范式, 通过3个实验考察了注意控制定势和线索类型在注意捕获中的作用。

实验1要求被试搜索颜色奇异项目标或突现目标, 涉及较弱的注意控制定势, 结果表明, 突现线索在作为匹配线索和不匹配线索时都能捕获注意, 而颜色奇异项线索只有在作为匹配线索时才能捕获注意。

实验2要求被试搜索具体特征的红色或白色目标, 使被试建立较强的特征搜索定势, 结果表明, 颜色奇异项线索和突现线索在作为匹配线索时都能捕获注意, 但是在不匹配条件下, 颜色奇异项线索被抑制了, 而突现线索不能捕获注意; 实验3采取go/no-go 范式, 要求被试对红色目标进行反应, 对白色目标进行抑制, 并通过设置不同的线索-目标时间间隔来进一步考察注意捕获的机制, 结果表明, 在600 ms 间隔下, no-go 突现线索被抑制, 而对于go 颜色奇异项线索来说, 随着时间间隔的增加, 注意捕获效应减少。

结果与相倚捕获假说和抑制独立捕获假说不符, 支持注意转移假说:自上而下的注意控制定势通过把注意从和目标不匹配的特征位置转移发挥作用; 颜色奇异项线索和突现线索的注意捕获机制相同, 但是突现线索相对于颜色奇异项线索来说, 在与目标不匹配的条件下, 更容易捕获注意, 更难被抑制。

线索提示范式与注意的返回抑制实验

线索提示范式与注意的返回抑制实验

返回抑制与整体一局部范式 Fuentes等(2000)[3]将返回抑制范式和整体一 局部范式结合起来研究。采用通常的返回抑制程 序,对中央注视点进行线索化.线索一靶子SOA固 定为1000毫秒。实验中采用的靶子是由小正方形 组成的大正方形和菱形以及由小菱形组成的大正方 形和菱形。结果发现返回抑制和整体优先没有变互 作用,即返回抑制不影响整体优先效应。作者认为 这有可能反映了整体优先效应和返回抑制是由两种 不同的机制在起作用。
9.抑郁个体对情绪面孔的返回抑制能力不足
戴琴
心理学报
2009/1 2
10三维倾斜平面的返回抑制
沈模卫
心理学报
2007/0 6
11儿童返回抑制的研究进展
钞秋玲
心理科学
2007/0 3
12.视觉返回抑制的实验范式
张明
心理科学进展
2007/0 3
13.工作记忆对动态范式中基于客体的返回抑制的影 响
14.动态范式中基于客体的返回抑制——是客体抑制 还是空间抑制的动态更新? 15.返回抑制的容量研究:回顾与展望 16.返回抑制对工作记忆储存和目标维持的影响 17.同时线索化条件下儿童返回抑制的容量 18.注意定势对基于空间位置的返回抑制的影响 19.一般性注意资源限制对返回抑制的影响

1.内源性注意定向对老年人返回抑制的调节作用 2.负性信息自动捕获注意:来自返回抑制的证据
陈衍; 白学军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特殊教育
2012/17
王敬欣; 田静 王丽丽 焦江丽
2012/04 2010/05 2010/04
3.返回抑制梯度效应的认知神经机制:来自ERP研 究的证据
4.注意动量说?——来自返回抑制的证据
22.关于返回抑制的一项ERP研究

外框数目\线索数目和线索类型对返回抑制的影响

外框数目\线索数目和线索类型对返回抑制的影响

外框数目\线索数目和线索类型对返回抑制的影响摘要采用被试内重复测量设计和经典的线索一靶子实验范式,考查了外框数目(4和8)、线索数目(1和3)、不同线索类型(on-off线索(即线索出现后消失)、onset线索(即线索持续呈现))对返回抑制的影响,发现靶子潜在位置数目越多反应时越长,返回抑制量越小;线索数目越少反应时越长,返回抑制量越大;onset 线索反应时长于on—off线索,onset线索产生的返回抑制量大于on-off线索。

这表明空间工作记忆负载和记忆痕迹会影响返回抑制。

关键词返回抑制。

外框数目,线索数目,线索类型。

1前言人们每天都在众多刺激中搜索需要的目标,注意在这个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984年,Posner和Cohen在一个关于注意的实验中发现当线索和靶子呈现的时间间隔大约是300ms时,对再次呈现在线索化位置的靶子反应时长于非线索化的位置,他们认为这个现象是因为注意在返回先前注意过的位置时受到了抑制,所以将这种现象形象地称为返回抑制(inhibition of return)。

返回抑制发现后立即成为认知研究的热点,至今已有多方面的研究,但是一些基本的问题,比如不同的线索类型、靶子潜在位置数目(即外周小框数目),线索数目(即目标靶子出现前线索化小框的数目)等这些基本因素对返回抑制的影响出现很多不一致的研究结果,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目前国内关于返回抑制问题的研究中多采用on-off线索(即线索出现后消失)方式,其它线索类型如onset线索(即线索持续呈现)等更接近实际生活中注意搜索形式的线索化方式,国内的相关研究却很鲜见,国外研究者从提高研究生态效度的角度出发,关注于与日常搜索情景更相似的onset(即线索持续呈现)、offset(即线索持续消失)等线索类型,对其在返回抑制中的影响展开研究。

相关研究中由于实验任务不同(如单线索任务、多线索任务等),以及靶子潜在位置数目等的差异,导致线索类型在不同任务中对返回抑制的影响出现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结果。

完整的心理学实验范式

完整的心理学实验范式

最全的心理学实验范式中国心理学1.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任务(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 task, RSVP )在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任务中,给被试呈现一系列视觉序列刺激,每个序列包括大约20个刺激(字母,词语,数字,图片等),呈现速率为每秒6-20个刺激。

序列中通常包括两个靶刺激,其余的为分心刺激。

在某些情况下,为突出靶刺激,常以不同于其他项目的颜色或形态呈现。

每个刺激物呈现在计算机屏幕上的同一位置,前一个消失后出现下一个刺激,每个刺激呈现时间相等,约100ms左右。

第一个靶子(T1)出现位置大约在第4至第11位,第二个靶子(T2)出现在T1后的第一个位置(Lag 1)至第9个位置(Lag 9) o RSVP分为单任务和双任务。

在单任务中,要求被试忽略T1而正确识别T2,这时对每个位置的T2判断正确率在95%以上(Shapiro } Caldwell&Sorensen} 1997)。

双任务要求被试正确判断T1,并且正确判断T2。

当T2出现在T1后200-SOOms时间间隔时(Lag 2至Lag 5)对识别T2的正确率显著降低了,即注意瞬脱(attentional blink, AB)现象。

图1-3呈现了RSVP一个序列的示例。

目前,认知加工的两阶段模型通常用来解释双任务中发生的注意瞬脱现象。

该模型认为,对一个刺激的加工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平行加工阶段,即序列中的所有分心物和靶子都得到最初的察觉和编码,为下一阶段的加工做准备;第二阶段是系列加工阶段,只有被要求识别的项目才能进入这一阶段。

在第二阶段的加工过程中,T1, T2被精细加工,并且被转移巩固进入短时记忆中。

由于短时记忆的容易有限,在给定时间中只能对有限刺激进行加工。

因此,只有T1的系列加工完成了,才能对T2进行系列加工。

当T2出现在T1后200-SOOms 间隔内,由于T1的系列加工还未完成,所以T2被延迟在平行加工阶段,得不到精细加工,所以对T2判断的正确率下降,注意瞬脱现象产生了(Chun & Potter, 1995;张明&王凌云,2009)。

乒乓球运动员空间注意返回抑制特征的研究

乒乓球运动员空间注意返回抑制特征的研究

乒乓球运动员空间注意返回抑制特征的研究丁振宾;周文福【摘要】目的:探究乒乓球运动员在检测任务中基于位置和基于客体的返回抑制特点,以期对乒乓球运动员心理选材、训练状态监控等有积极指导作用,并对运动员注意方面弱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提高运动成绩.方法:采用基于位置的返回抑制范式和基于客体的返回抑制范式,分别考察乒乓球运动员在不同时程下基于位置和基于客体的返回抑制的特征并且与普通大学生比较.结果:在基于位置返回抑制的测试任务中,普通大学生和乒乓球运动员在200 ms时程下出现返回抑制,在1 200 ms 时程下还未消失,但是在200 ms时程下乒乓球运动员返回抑制的量显著大于普通大学生.在基于客体返回抑制的测试任务中,普通大学生返回抑制出现时程为500 ms,而乒乓球运动员返回抑制出现时程为800 ms,晚于普通大学生.结论:在静态环境中,运动员较普通大学生具有更强的返回抑制能力;在动态环境中,乒乓球运动员为保证反应时整体上的收益,采用了不同于普通大学生的认知加工策略.【期刊名称】《沈阳体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33)004【总页数】5页(P122-126)【关键词】返回抑制;基于位置;基于客体;空间位置;SOA【作者】丁振宾;周文福【作者单位】大连民族学院体育教学部,辽宁大连116600;哈尔滨工业大学体育部,山东威海2642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46返回抑制(inhibition of return,IOR)是阻止注意返回到原先注意过的位置上的一种现象,反映了人类心理活动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在人类注意搜索效率提高及视野范围扩大中可起到重要调节作用。

1984年,Posner和Cohen在研究中发现:在有提示的前提下,注意在空间位置上的定向对相继目标刺激的检测具有差异性时序特征。

对空间某一位置进行线索化时,如果线索开始呈现到靶子开始呈现之间的时间间隔<100 ms时,被试对出现在线索化位置的靶子的反应时间较出现在非线索化位置的靶子的反应时间短,即产生易化效应;而如果线索开始呈现到靶子开始呈现之间的时间间隔≈或>300 ms时,被试对线索化位置的靶子的反应时间反而较非线索化位置的靶子的反应时间长,即产生抑制效应。

返回抑制

返回抑制

返回抑制一、Posner的空间线索技术实验范式屏幕中央呈现注视点,周围两个方框中的一个出现靶刺激,要求被试尽可能快尽可能准确地对方框内的靶刺激进行反应,记录反应时及正确率。

中性提示:注视点有效提示:提示位置将出现靶刺激。

无效提示:提示位置不出现靶刺激。

内源性提示:箭头提示,需调动自上而下的机制来注意刺激。

外源性提示:周围方框变亮或变暗、消失等直接吸引注意点,以一种自下而上的方式对注意产生影响。

目标出现在左右2个方框中的比例均为50%时,可使对两侧的预测失灵,控制了内源性因素的影响。

若目标出现在左右2个方框中的比例分别为80%和20%的话,就会使被试产生预测,有可能出现内源性因素的影响。

对外源性刺激反应的基础:定向反射。

定向反射是指当新异刺激出现时,有机体将感官朝向刺激物,试图探明它“是什么”的反射。

在定向反射中,有机体将心理活动集中在新异刺激物上,同时离开了其他事物。

定向反射是人和动物共同具有的。

在新异刺激引起的定向反射中,有机体的生理活动发生下列变化:1.自主神经功能变化如瞳孔散大,皮肤导电增强,躯体血管收缩、头部血管舒张,心率一般变慢。

2.脑功能变化如脑电图出现去同步化快波,皮层兴奋性提高。

3.运动功能变化如头颈肌和眼外肌收缩,使感觉器官朝向刺激源。

用这种技术可以研究注意的不同成分。

有效提示和中性提示之间的差别反映了警觉系统的功能,有效位置提示和中性提示的差别实际上反映了空间定位系统的功能,而内源性提示效应反映了自上而下的加工机制。

二、返回抑制现象返回抑制是Posner 等人在考查注意提示(attentional cueing) 效应时发现的。

Posner (1980) 首次使用“空间线索技术”研究注意的定向问题。

发现,如果在一个靶子呈现之前,注意被提示线索预先有效地分配到靶子位置,那么检测此靶子的反应潜伏期缩短,即有一个收益(benefit);相反,则会有一个损失(loss)。

研究者们将这种收益称为“注意提示效应”。

自考《认知心理学》各章复习重点(2)

自考《认知心理学》各章复习重点(2)

⼀、⾯孔识别的准确性本⾝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1)⾯孔的独特性; (2)对于本族的⾯孔⼈们识别效果姣好,反之则较差; (3)易受其它因素的影响。

⼆、倒摄⼀直会导致⽬击者不准确的回忆,事后的误导性信息同样会影响⽬击者记忆。

第六章⼀般知识组织 1. 特征⽐较模型的证据,主要来⾃采⽤句⼦核证技术所完成的⼀些实验。

在这类试验中,被试有⼀些简单句,然后根据头脑中所存储的语义知识,判断句⼦是真是假。

被试反映的潜伏期被纪录下来。

P136 2. 典型性效应:即当⼀个项⽬是某个范围的典型成员时,被试的判断更快。

P136 3. 范畴⼤⼩效应:特征⽐较模型难于解释同样是使⽤句⼦和政技术,所获得的另⼀个普遍的发现,即范畴⼤⼩效应。

P136 4. 原型途径认为,不是范畴的所有成员都平等。

P140 5. 原型具有以下⼏个特点: (1)原型经常被当作范畴的样例。

(2)原型能担任参照点的⾓⾊。

(3)启动之后⼈们对原型的判断更快。

(4)在句⼦中,原型可以替换范畴名称。

(5)原型能有相似家族范畴。

P141 6、相关范畴:①⼀种范畴⽔平叫做上位范畴。

②第⼆种范畴⽔平叫做基本范畴。

③第三种范畴⽔平叫做下位范畴。

原型和基本范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术语。

前者是指⼀个范畴的的样例,⽽后者是指即不是太⼀般也不是太专门的⼀种范畴。

P142 7、基本范畴的特殊地位: (1)⼈们⽤基本范畴名称来标明物体的⾝份。

(2)基本范畴成员具有普遍属性。

(3)基本范畴名称产⽣启动效应。

P143 8、范畴特异性损伤现象:相对于有⽣命物体来说,这些病⼈的有⽣命物体⽅⾯的知识损伤更严重。

P145 第七章表象 ⼀、两种观点 1. 许多理论学家认为,表象以模拟码的形式存储。

模拟码也叫描述表征,是指与实际物体⾮常相似的⼀种表征。

按照这种模拟码存储的观点,表象是知觉的“近亲”。

2. 另⼀些理论家认为,我们以为命题码⽽不是模拟码的形式,存储⼼⾥表象。

所谓命题码,也叫描述表征,他是⼀种抽象的,象语⾔⼀样的表征。

注意的研究范式

注意的研究范式

注意的研究范式1、提示范式基本原则是使用刺激或指导方针来引导受试者注意特定的输入源,然后将该输入源的处理过程与其他输入源的处理过程进行比较。

事实上,线索是注意力指向的引导。

该范式主要用于:(1)研究指向被试线索信息的注意过程(2)比较对被注意到的刺激和对未被注意到的刺激在加工过程上的差别空间线索范式是线索范式的典型代表。

在空间线索范式中,受试者在每次实验开始时都会受到提示:目标刺激将出现在两个位置之一,然后延迟数百毫秒以呈现目标,要求受试者尽快做出反应。

常用到的自变量为提示的有效性(目标和刺激的吻合程度)和提示类型(符号提示、外围提示),存在有效试验,无效试验,中立试验。

有效试验下反应时最短。

2.搜索范式基本原理是要求被试寻找一个或多个混杂在非目标刺激中的目标刺激,实验时这些刺激可以同时呈现,也可以相继呈现。

常见的是视觉搜索任务。

在这项任务中,几个物体被呈现在一个刺激矩阵中,受试者被要求指出其中是否出现了一个特定的目标。

在大多数任务中,实验者研究反应时间与刺激量表之间的函数关系,即搜索函数的关系。

实验中搜索函数的主要特点反应在斜率上。

斜率是搜索过程的效率量度。

随着反应刺激规模的增加,反应时急剧增加,而且目标缺乏实验的斜率常常大于目标呈现实验。

搜索范式实验为研究者区分出平行搜索和序列搜索两种模式,以及他们分别对应的实验条件,这为注意的自动引发提供了研究线索。

另外,通过两种实验的搜索函数斜率比较,进一步对人的顺序搜索的终止模式作出了说明。

3.过滤范式使被试注意指向一个信息源,而实验者评估的则是那些未被注意的信息加工过程,以此来研究注意的某些特征。

有双耳分听技术,整体―局部范式,双侧任务范式和负启动范式。

4.双重任务范式同时做ab俩个任务,要求分配不同的注意。

a90b10a50b50a10b90结果发现(1)(2)(3)有鉴于此,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个相对简单的双任务实验,包括心理不应期范式和瞬时注意缺陷范式,以研究受试者同时或实时参与认知加工的能力。

中央重新定向对听觉返回抑制的影响

中央重新定向对听觉返回抑制的影响

中央重新定向对听觉返回抑制的影响采用线索-靶子范式考察听觉中央重新定向对听觉返回抑制的影响。

结果表明:1)听觉中央重新定向的有无不是听觉返回抑制产生的关键因素,但它的存在能够较好地引导听觉选择性注意进行快速转移,提高听觉选择性注意的搜索效率;2)听觉中央重新定向对听觉返回抑制量的大小没有显著影响。

标签:听觉返回抑制;中央重新定向1引言返回抑制(inhibition f retum,IOR)最早是在视空间注意定向实验中发现的。

研究者认为,当被试对空间某一位置进行线索化时,如果线索呈现到靶子出现之间的时间间隔(stimulus onset asynchro-ny,SOA)小于300ms,那么被试检测呈现在线索化位置上的靶子比检测非线索化位置上的靶子更快。

相反,当SOA 大于300ms时,被试检测线索化位置上的靶子比检测非线索化位置上的靶子更慢。

Pos-ner和Cohen把后一种情况中对先前注意过的位置或客体做出反应时的反应滞后现象称为“返回抑制”,并用线索化位置与非线索化位置上的反应时之差作为IOR大小的度量。

他们认为,返回抑制通过阻止注意返回到已经搜索过的位置来优化人类空间搜索效率。

自Posner和Cohen发现IOR以来,在视觉通道,听觉通道、跨通道中都观察到这种效应。

同时,在检测、定位等多种任务中也观察到IOR。

Tassinari、Schmidt 等人相继在检测任务中发现听觉IOR。

他们发现,当被试听到一个来自左侧或右侧的声音线索后,对随后出现在线索化位置或非线索化位置的靶子声音做出检测反应或在非空间特征维度上听到与线索特征相同或不同的靶子,要求被试觉察到靶子后尽快做出反应,结果发现听觉IORt。

已有研究表明,任务类型、线索化方式、中央重新定向等因素,都会对IOR产生影响。

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大部分限于视觉通道和跨视听通道领域。

Mcdonald等人的研究显示,在中央重新定向不存在的条件下,能够获得IOR。

反应抑制的训练

反应抑制的训练

反应抑制的训练:内容、效果与机制2015-1—23 抑制控制(Inhibition Control)是执行功能的核心成分之一,是一种主动压制,中断或延迟行为的能力。

个体通过抑制控制来抑制形成的优势反应,以灵活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同时排除或减少无关信息对当前信息加工的影响。

研究发现,抑制控制能力与个体的身心健康有关, 可以预测童年早期数学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发展,甚至会影响到社会功能.研究者一般将抑制控制分为冲突抑制和反应抑制两种类型。

反应抑制则是指抑制不符合当前需要的或不恰当行为反应的能力。

目前,反应抑制的研究范式主要包括反向线索任务, Go/No-go 任务和停止信号任务。

近期, 有研究表明, 反应抑制能力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高。

本文拟从反应抑制的训练内容、效果以及机制阐述反应抑制功能的可塑性,为反应抑制训练运用于教育、临床治疗等领域提供了实证支持,以期为该领域的应用研究开辟新的方向。

抑制控制的训练研究反应抑制的训练内容训练对象儿童、成年人和部分特殊群体(如成瘾者、精神分裂症患者、强迫性障碍患者、肥胖症患者、冲动症患者,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是反应抑制的主要研究对象。

但是大多数研究的对象为20 岁左右的大学生.Lenartowicz 等人以26 名成年人(平均年龄21.3 岁)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停止信号任务训练; Chiu等人选取26 名正常成人(平均年龄19.0 岁)作为被试进行Go/NoGo 任务的训练; Benikos 等人的研究则是以60 名健康成年人(平均年龄21。

0 岁)为采集对象进行Go/NoGo 任务训练; Johnstone等人选取60 个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 68 个正常儿童进行Go/NoGo 任务训练。

训练任务Go/NoGo 任务与Stop—single 任务是研究者反应抑制训练的常用任务。

Go/NoGo 任务是反应抑制的主要研究范式之一。

Meule 等人采用了这一任务对女大学生的反应抑制能力进行了训练, 在此训练任务中,电脑屏幕正中央会呈现附有高热量食物和中性物品背景的目标刺激(字母x和y)。

反应方式对返回抑制产生机制的影响

反应方式对返回抑制产生机制的影响

Vol.28No.12Dec.2012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ofChifeng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第28卷第12期(上)2012年12月1引言Posner和Cohen使用“空间线索提示”范式研究注意定向时发现,对空间某一位置提示后,被试对随后出现在该位置上靶子的反应加快与准确性提高,表现为提示的促进效应;当提示线索和靶子呈现的时间间隔(SOA)超过300ms,被试对提示位置上靶子的反应显著慢于对非提示位置上的,这种现象被称为“返回抑制[1](inhibitionofreturn,简称IOR)”.研究者用对提示位置上靶子的反应时与非提示位置上靶子的反应时之差,作为度量IOR的值.Posner和Cohen认为IOR是注意再次回到提示位置的过程中受到抑制引起.这一观点引发了有关IOR产生机制的争论,先后有研究者提出注意抑制说[2,3]和反应抑制说[4,5].前者支持Posner和Cohen的观点,认为IOR源于注意受到抑制,实际上把IOR看成注意的一种特性;后者认为IOR源于对提示位置上刺激的反应受到抑制,与注意无关.双方各有论据,注意抑制说和反应抑制说成为IOR研究的焦点.随着研究的深入,众多研究者[6-10]提出IOR源于注意和反应都受到抑制的双重机制观点.Hunt和Kingstone[8]在实验中同时设置靶子亮度和注视点线索(靶子刺激出现时注视点是否消失)两个自变量,考察它们对IOR的影响,让被试分别采用眼动和手动的反应方式对靶子做出反应.眼动反应方式下,要求被试在靶子呈现后立即转到眼睛到目标位置,并停留在此位置;手动反应方式下,要求被试在靶子呈现后眼睛不转动,手动按键做出反应.结果发现:手动反应任务中,仅靶子亮度影响IOR;而眼动反应任务中仅注视点线索影响IOR.由于知觉变化效应被认为是注意系统负责,而注视点线索引起的实验变化被认为是上丘眼动系统负责[11].因此Hunt等提出,存在两种形式的IOR,即注意受抑制引起的IOR和反应受抑制引起的IOR,且这两类IOR的特征和神经系统都不同.但是,Souto和Kerzel[10]重新考察了眼动反应和手动反应方式下靶子亮度和注视点线索对IOR的影响,结果发现:两种反应方式下,靶子亮度对IOR均有显著影响;眼动反应方式下注视点线索与靶子亮度间有显著的交互作用,但是注视点在靶子呈现时是否消失并不影响IOR的变化.故他们推论,IOR是提示位置上注意受到抑制所致.Hunt等和Souto等研究结果的差异可能由如下原因造成:一是统计方法不同.Hunt在研究中用反应时的平均数进行统计分析,且没有剔除极端数据,这样统计方法会污染实验结果,因而观察不到眼动反应方式下靶子亮度对IOR的影响,而Souto用反应时的中数进行统计分析;笔者认为用反应时的中数进行统计分析也有些不足,中数不如平均数稳定,计算中数时,不是每个数据都加入计算,损失的信息较多.二是Hunt等研究中的靶子与注视点的形状均采用圆点作为刺激,这种知觉水平的重复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另外,SOA是IOR现象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上述两个研究者在实验中都只设置了一个SOA水平,在这样的条件下得到的结果只能是特殊条件下的结果,不是一般的结果.鉴于上述统计方法问题,笔者将采用排除极端数据的反应时平均数进行统计分析,重新考察靶子亮度和注视点线索对IOR的影响.为了避免靶子和注视点形状相同影响实验结果,研究中的靶子与注视点将采用不同的形状刺激.因SOA是IOR现象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笔者将引入SOA这一自变量,考察在能观察到IOR现象的不同SOA水平下,靶子的知觉亮度和注视点线索对IOR的影响是否一致.本研究包括两个实验.实验1采用眼动反应方式,考察靶子和注视点线索对IOR的影响;实验2采用手动反应方式,考察靶子和注视点线索对IOR的影响,以揭示IOR的产生机制问题.2实验1眼动反应方式下注视点线索和靶子亮度对IOR的影响2.1被试随机选取19名研究生被试(男生7名),年龄19-26反应方式对返回抑制产生机制的影响何桂华1,梁娟2(1.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广东广州510665;2.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广州510665)摘要:两个实验分别考察以眼动和手动反应的方式,选定SOAs下注视点线索和靶子亮度对返回抑制的影响.结果发现:在眼动反应方式下,仅有注视点线索影响IOR;而手动反应方式下,仅有靶子亮度影响IOR.这表明:不同反应方式下IOR的产生机制不同;同时也为IOR中同时存在注意抑制成分和反应抑制成分的双重机制说提供了新的证据.关键词:返回抑制;注视点线索;靶子亮度中图分类号:Q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2)12-0124-04124--岁,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以前没有参加过同类实验.2.2实验设计采用2×3×2×2重复测量实验设计,因素1是提示条件,分为有效提示(靶子呈现在提示位置)和无效提示(靶子呈现在非提示位置)两个水平;因素2为SOA,有三个水平,分别是400ms、700ms和1200ms;因素3是靶子亮度,分为亮靶子(RGB:192192192)和暗靶子(RGB:404040)两个水平;因素4是注视点线索,分无注视点线索(靶子呈现时注视点消失)和有注视点线索(靶子呈现时注视点不消失)两个水平.因变量是被试眼动扫视靶子的反应时间.2.3刺激和仪器刺激材料分别是长和宽均为1.8cm的白色方框,长和宽均为1cm的白色注视点“+”,靶子是直径为1cm的圆点.刺激材料在黑色背景(RGB:313131)上呈现.使用EyeLinkⅡ型眼动仪记录眼睛注视情况,工作方式是瞳孔记录.实验程序在IBM计算机上运行,显示器为17寸LCD,分辨率为1024×768.实验程序用眼动专用开发软件E-Buidler编制,在WindowsXP操作系统上运行.2.4实验程序实验过程中,被试眼睛与刺激显示屏相距68cm,头部用头托固定以避免头部运动.实验前对眼动仪进行调节和校准,并进行漂移校正.校准程序完毕后,开始练习实验,被试熟悉实验程序后进入正式实验.每个被试都接受2×2×2×3种处理水平的结合,每种条件下有20次测试,共480次测试,分3个Block.每个Block前都需要重新校准,整个实验持续约50分钟.试验流程如图1所示:(1)屏幕中央出现三个方框,中间方框内有注视点“+”,相邻两方框的中心间距为4.5cm,持续800ms.外周提示线索和靶子呈现前要求被试注视“+”.(2)外侧方框变亮,持续300ms.左、右方框变亮的概率相同.(3)外周方框变亮消失后,中央注视点“+”变亮,持续时间为100ms(400ms或900ms).(4)靶子随机出现在外侧方框内,被试看到靶子后,既快又准地转动眼睛到靶子位置.靶子呈现在左右方框内的概率相同.2.5结果与分析眼动反应定义为眼球运动速率超过35o/s,并持续10ms以上.眼动反应时间小于100ms或大于700ms作为错误反应,外周提示线索和靶子呈现前均没注视“+”的反应也作为错误反应.排除错误反应的数据和3个标准差以外的数据.有4名被试的反应错误率高于5%,故被剔除.不同实验条件下,被试眼动反应时的平均数和标注差见表1.对反应时数据进行2×3×2×2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图1一次试验流程SOA注视点线索亮靶子暗靶子有效提示无效提示有效提示无效提示400ms有注视点线索257(27.66)232(20.87)299(49.86)255(31.59)无注视点线索222(27.91)212(19.18)259(27.40)246(27.13) 700ms有注视点线索254(29.34)220(20.80)300(49.67)251(37.79)无注视点线索217(30.55)209(17.79)265(22.70)254(26.27) 1200ms有注视点线索251(28.62)232(21.45)295(47.21)252(34.03)无注视点线索226(26.07)206(16.14)262(28.64)260(25.40)表1不同实验条件下眼动反应的平均反应时(ms)和标准差结果显示:提示条件的主效应显著,F(1,14)=13.07,p﹤0.05,被试对提示位置上靶子眼动反应显著慢于对非提示位置上靶子的眼动反应,即出现了IOR现象;SOA的主效应不显著,F(2,14)=0.002,p>0.05,说明在出现IOR的不同SOA水平下实验结果具有相对稳定性;靶子亮度主效应显著,F(1,14)=125.49,p﹤0.05,即被试对暗靶子眼动反应显著慢于对亮靶子的眼动反应,说明靶子的亮度变化影响到注意对靶子知觉搜索的速度,当靶子较暗时,需要较多的注意资源投入到搜索过程中,反应时间则相对长些;注视点线索的主效应显著,F(1,14)=45.10,p﹤0.05,表现为无注视点线索条件下的眼动反应时显著短于有注视点线索条件下的眼动反应.这可能是注视点消失导致感觉输入突然移除,加工注视点的神经元活动降低,反而促使眼动神经元从抑制状态中解脱出来对视野中其它刺激区做出快速的眼动[11].提示条件和注视点线索的交互作用显著,F(1,14)=30.12,p﹤0.05,这说明不同注视点线索下的IOR量不同.进一步的分析发现,有注视点线索下,有效提示与无效提示条件下的反应时差异(36ms)显著,p﹤0.05;无注视点线索下,两者的差异(11ms)也显著,p﹤0.05.两种条件下都出现了IOR,且125--有注视点线索条件下的IOR量大于无注视点线索下.其它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3实验2手动反应方式下注视点线索和靶子亮度对IOR 的影响3.1被试随机选取16名本科生被试(男生6名),年龄在19-23岁,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以前没有参加过同类实验.3.2实验设计和材料实验设计和材料与实验1的相同.因变量为被试手动按键的反应时间.实验程序用实验专用开发软件E-prime编制而成,在WindowsXP操作系统上运行,被试眼睛与刺激显示屏齐平,相距68cm.3.3实验程序试验流程与实验1相同.反应方式与实验1不同,实验过程中要求被试保持眼睛不转动,一直盯住中间方框.当靶子出现时,要求被试用手进行按键反应,靶子呈现在左侧方框按“F”键,出现在右侧方框按“J”键.正式实验部分共包括492次试验,每种实验条件下20次试验,实验中有12次捕捉试验,捕捉试验的程序为中央注视点变亮1200ms后,不出现靶子,然后转入一个试验.在捕捉试验中,如果被试按键则记为错误,并给予持续500ms的“错误”提示.完成126次试验后被试闭上眼睛休息5分钟,然后按任意键继续实验.3.4结果与分析剔除错误反应数据和平均反应时在3个标准差之外的数据.因捕捉试验没有按键反应,所以对捕捉试验的数据不进行分析.对筛选后的数据进行整理,不同实验条件下被试的平均反应时,见表2.对反应时进行2×3×2×2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SOA注视点线索亮靶子暗靶子有效提示无效提示有效提示无效提示400ms有注视点线索496(75.16)462(70.34)561(70.21)504(50.03)无注视点线索477(85.48)470(73.68)561(55.97)511(84.05) 700ms有注视点线索451(72.50)416(88.48)528(69.42)490(61.61)无注视点线索469(77.45)456(81.24)545(68.40)517(63.56) 1200ms有注视点线索471(89.46)457(66.74)548(64.09)516(65.08)无注视点线索472(69.68)448(63.45)547(71.73)523(69.87)表2不同实验条件下手动反应的平均反应时(ms)和标准差明:提示条件的主效应显著,F(1,14)=9.33,p﹤0.05,被试对提示位置上靶子反应显著慢于对非提示位置上靶子的反应,表明实验中出现IOR效应;SOA的主效应不显著,F(2,14)=1.15,p>0.05,说明在出现IOR的不同SOA水平下实验结果具有相对稳定性;靶子亮度主效应显著,F(1,14)=76.66,p﹤0.05,即被试对暗靶子反应显著慢于对亮靶子的反应;注视点线索的主效应不显著,F(1,14)=2.21,p>0.05,即无注视点线索下的反应时与有注视点线索的反应时没有显著差异;提示条件和靶子亮度间的交互作用显著,F(1,14)=4.826,p﹤0.05,这说明靶子亮度不同IOR量也不同.进一步的分析发现,亮靶子条件下,有效提示与无效提示条件下的反应时差异(22ms)显著,p﹤0.05;暗靶子下条件,两者的差异(38ms)也显著,p﹤0.05.两种条件下都出现了IOR,且亮靶子下的IOR量小于暗靶子下的.其它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4讨论本研究在克服前人研究不足的基础上,引入SOA自变量,重新考察了眼动和手动反应方式下靶子亮度和注视点线索对IOR的影响,结果发现:眼动反应方式下,注视点线索对IOR的影响较大,表现为有注视点线索条件下的IOR量显著大于无注视点线索下的,但是,靶子亮度则不影响IOR的变化;而手动反应方式下,靶子亮度对IOR有影响,表现为亮靶子下的IOR量小于暗靶子下,但是注视点线索不影响IOR的变化.虽然,研究发现随着SOA增加,IOR量有减少的趋势,但是不同SOA水平下研究结果间并无显著差异.这说明,本研究中的实验结果具有一般性.本研究发现,眼动反应方式下注视点线索对IOR有影响,却没有发现靶子亮度对IOR有影响.根据这一实验结果,认为IOR含有反应抑制成分.理由如下:(1)注视点线索和靶子亮度间并不会互相影响,这说明注视点线索效应是运动效应而不是注意效应[12];(2)线索化条件、注视点线索和靶子亮度间无交互作用,说明眼动过程对返回抑制的作用不受注意成分的影响;(3)靶子亮度对IOR没有影响,这可能是因为靶子的出现使上丘的神经细胞突然受到刺激,为了看得更清楚,眼睛自主快速的运动,使物体的形象落在中央凹,眼动就使得注意的作用难以测量出来.具体地说是,负责注意定位的大脑皮质开始工作前,皮层下组织上丘可能已经加工靶子且准备执行下一次眼跳,也就是眼跳不需要126--等待进入注意状态后才开始.这一研究结果与Souto等的不同.两种反应方式下,靶子亮度主效应都显著,且手动反应条件下靶子亮度影响IOR量的变化.由于靶子亮度变化引起的反应时差异被认为由注意系统负责,因此,根据Stern-berg相加因素法实验思想,则可推断靶子亮度效应和IOR出现在同一个加工阶段,即搜索提示位置上信息的阶段.手动按键反应实验中,靶子亮度影响IOR量的变化,这说明IOR中也含有注意成分的观点.与Hunt研究结果不同的,他们发现有注视点线索情况下的IOR量为50ms,无注视点线索情况下的IOR量约19ms,而本研究在SOA为1200ms的水平下,发现有注视点线索情况下的IOR量为27ms,无注视点线索情况下的IOR量约为18ms.有注视点线索条件下,本研究与Hunt等研究中的IOR量之间有较大的差异,这是Hunt等在实验中采用的靶子与注视点形状相同所致.因为当靶子与注视点出现在同一界面上时,两者的形状相同容易引起知觉混乱,使得被试对提示位置上的靶子反应更加滞后.本研究发现,不同的反应方式下,注视点线索和靶子刺激亮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方向不同.这说明不同反应方式下IOR的产生机制不同,为IOR的双重机制观点提供了新的实验支持.5结论5.1在眼动反应条件下,注视点线索对IOR有影响,这说明眼动反应方式下IOR源于眼跳返回到提示位置受到抑制.5.2在手动反应方式下,靶子亮度对IOR有影响,这说明手动反应方式下IOR是注意返回到提示位置受阻引起.5.3能观察到IOR的其他SOA水平下结果相对稳定,这说明本研究结果具有一般性.5.4上述研究结果支持返回抑制中注意抑制成分和反应抑制成分同时存在的双重机制观点.———————————————————参考文献:〔1〕Posner M I.Orienting of attention[J].Quarte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1980,32:3–25.〔2〕Tipples J.Eye gaze is not unique:automatic orientingin response to uninformative arrows[J].Psychonomic Bulletin Review,2002,9:314–318.〔3〕Spalek T M,Hammad S.Supporting the attentional momentum view of IOR:is attention biased to go right?[J]Perception Psychophysics,2004,66:219–233.〔4〕Schmidt W C.Inhibition of return is not detected us-ing illusory line motion[J].Perception&Psychophysics, 1996,58(6):883-898.〔5〕Pratt J,Neggers B.Inhibition of return in single and dual tasks:examining saccadic,keypress,and pointing re-sponses[J].Perception Psychophysics,2008,70:257–265.〔6〕Abrams R A&Dobkin R S.Inhibition of return:Ef-fect of attentional cuing on eye movement latencie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1994,20:467–477.〔7〕Kingstone A&Pratt J.Inhibition of return is composed of attentional and oculomotor components[J].Perception &Psychophysics,1999,61:1046–1054.〔8〕Amelia R Hunt&Alan Kingstone.Inhibition of Re-turn:Dissociating Attentional and Oculomotor Compo-nent[J]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2003,29(5):1068-1074.〔9〕Bin Zhou.Disentangling perceptual and motor compo-nents in inhibition of return[J].Cognitive Processing, 2008,9(3):175-187.〔10〕David Souto&Dirk Kerzel.Evidence for an atten-tional component in saccadic inhibition of return[J].Experimental Brain Research,2009,195(4):531-540.〔11〕Sapir A,Soroker N,Berger A&Henik A.Inhibition of return in spatial attention:Direct evidence for col-licular generation[J].Nature Neuroscience,1999,2,1053–1054.〔12〕Reuter-Lorenz P A,Hughes H C&Fendrich R.A reduction of saccadic latency by prior offset of the fix-ation point:An analysis of the gap effec[J]t.Perception &Psychophysics,1991,49,167-175.127--。

线索提示范式与注意的返回抑制实验

线索提示范式与注意的返回抑制实验


A
B

C
经典IOR实验
如果被试对在线索化的位置出现的目标刺
激反应更快,那么就出现了易化效应, 如果在对线索化位置上的目标刺激的反应
比非线索化位置更慢,那么就出现了返回
抑制效应。

关于返回抑制的机制存在两种观 点,一种观点认为返回抑制是注意再次回
到先前注意过的位置受到了抑制:另一种 观点认为返回抑制是避免对线索做出反应 而产生的反应上的抑制。
9.抑郁个体对情绪面孔的返回抑制能力不足
戴琴
心理学报
2009/1 2
10三维倾斜平面的返回抑制
沈模卫
心理学报
2007/0 6
11儿童返回抑制的研究进展
钞秋玲
心理科学
2007/0 3
12.视觉返回抑制的实验范式
张明
心理科学进展
2007/0 3
13.工作记忆对动态范式中基于客体的返回抑制的影 响
14.动态范式中基于客体的返回抑制——是客体抑制 还是空间抑制的动态更新? 15.返回抑制的容量研究:回顾与展望 16.返回抑制对工作记忆储存和目标维持的影响 17.同时线索化条件下儿童返回抑制的容量 18.注意定势对基于空间位置的返回抑制的影响 19.一般性注意资源限制对返回抑制的影响
实验

近年来研究成果 早期返回抑制的研究涉及其特性和机制等多 方面的问题,近期则倾向于将返回抑制和其 它实验范式结合、重视特定人群的研究以及 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等。此外,对于返回抑制 机制的探讨也有一定的进展,尝试从注意运 动的角度来阐释返回抑制产生的原因。 1、返回抑制与其它实验范式的结合研究 如:返回抑制与语义启动和侧翼干扰范式; 返回抑制与Stroop干扰范式;返回抑制与整 体—局部范式 2、特定人群中的返回抑制研究 如:婴幼儿的返回抑制研究;老年人、老年 痴呆症患者的返回抑制研究; 精神分裂症 患者的返回抑制研究 3、返回抑制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 4、返回抑制的注意动量说[1]

实验心理学(第十五讲注意)

实验心理学(第十五讲注意)
19
(三)反应选择模型
Deutsch和Deutsch(1963)提出了反应选 择模型(response selection model),之 后,Norman(1968,1976)支持这个模 型并加以一定的修订。
20
(三)反应选择模型
基本假定:由感觉通道输入的所有信息 都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知觉加工, 并加以识别。 而注意选择位于知觉和工作记忆之间, 即过滤器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 选择对刺激的反应。 其选择标准是刺激对于人的重要性。
8
(一)单通道的过滤器模型
过滤器模型(filter model)是英国心理学家 Broadbent(1958)在双耳同时分听实验的基础 上提出的一个较早的注意模型。
9
(一)单通道的过滤器模型
Broadbent认为,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而 人的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则是有限的, 于是就出现了瓶颈。为了避免系统超载,就需 要某种过滤器来对之加以调节,选择其中较少 的信息,使其进入高级分析阶段,这类信息将 受到进一步加工而被识别和存储,而其他信息 则不让通过。这种过滤器体现着注意的选择功 能。因此这种理论被称为“注意的过滤器模 型”。因为这种过滤器模型的核心思想是它到 达高级分析水平的通道只有一条,因而, Welford(1959)称之为“单通道模型”。
§以双耳同时接收到的信息为单位,按顺序成 对地再现。
11
(一)单通道的过滤器模型
结果:Broadbent原估计能达到95%的准 确再现率,但实际上,以第一种方式再 现的准确率为65%,以第二种方式再现 的准确率为20%。
解释:Broadbent认为,每只耳朵相当于 刺激输入的一个通道,而过滤器只允许 每个通道的信息单独通过。

外框数目、线索数目和线索类型对返回抑制的影响

外框数目、线索数目和线索类型对返回抑制的影响
多 线 索 条 件 下 o st 0f t 返 回 抑制 影 响 的研 ne 和 fe 对 s 究 .发现 o st 索产 生 了 比 o — f线索 更 大 的返 ne・ 线 n of 回抑制 .B r ig a3 em n h 1 等认 为是 因为 o st 件 下线 1 ne 条 索 化位置 抑制 程度较 深 的缘 故 l 3 l Pa 和 Mc uie关 于 o st 索 和 0 t 索 rt t A lf f ne 线 低e 线 ( 即靶 子持 续 消 失 ) 的实验 【.当采用 按 目标 靶 子 4 1 不 同方位进行 反应且两种 线索 同时呈现时 .只在 o - n st 置短 S A上产 生 了易化反 应但 是在 长 S A上 e位 0 O
制作用 的实 验 ,发现在 o - f条件 下抑制量最大 … n of R gi 后来 的一项 研究 采 用单线 索 任务 .比较 了 ig o等 o st f e、0 —f 线 索条 件 对 返 回抑 制 的作 用 , ne、of t n o s 仍 然发 现 o — f线 索条件 下 的返 回抑 制量 大 于其他 n of 两 种 条 件 .B r nh m 和 Pat 来进 行 了 一项 i ga mi rt后
关研 究 中 由于实验任 务不 同 ( 如单线 索任 务 、多线
索 任务 等 ) ,以及 靶 子潜 在 位 置数 目等 的差异 .导
致线 索类 型在 不 同任 务 中对返 回抑制 的影 响 出现 不

致 甚至 相反 的结果 Rg i i 0 g 等关 于外 周线索 o n和 of f在产生促进 和抑
心 理 与 行 为 研 究 2 1 8 3 :1 5 1 2 0 0, ( ) 7 ~ 8
Su is f sc ooy n B h v r tde o Pyh lg a d ea i o

完整的心理学实验范式

完整的心理学实验范式

最全的心理学实验范式中国心理学1.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任务(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 task, RSVP )在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任务中,给被试呈现一系列视觉序列刺激,每个序列包括大约20个刺激(字母,词语,数字,图片等),呈现速率为每秒6-20个刺激。

序列中通常包括两个靶刺激,其余的为分心刺激。

在某些情况下,为突出靶刺激,常以不同于其他项目的颜色或形态呈现。

每个刺激物呈现在计算机屏幕上的同一位置,前一个消失后出现下一个刺激,每个刺激呈现时间相等,约100ms左右。

第一个靶子(T1)出现位置大约在第4至第11位,第二个靶子(T2)出现在T1后的第一个位置(Lag 1)至第9个位置(Lag 9) o RSVP分为单任务和双任务。

在单任务中,要求被试忽略T1而正确识别T2,这时对每个位置的T2判断正确率在95%以上(Shapiro } Caldwell&Sorensen} 1997)。

双任务要求被试正确判断T1,并且正确判断T2。

当T2出现在T1后200-SOOms时间间隔时(Lag 2至Lag 5)对识别T2的正确率显著降低了,即注意瞬脱(attentional blink, AB)现象。

图1-3呈现了RSVP一个序列的示例。

目前,认知加工的两阶段模型通常用来解释双任务中发生的注意瞬脱现象。

该模型认为,对一个刺激的加工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平行加工阶段,即序列中的所有分心物和靶子都得到最初的察觉和编码,为下一阶段的加工做准备;第二阶段是系列加工阶段,只有被要求识别的项目才能进入这一阶段。

在第二阶段的加工过程中,T1, T2被精细加工,并且被转移巩固进入短时记忆中。

由于短时记忆的容易有限,在给定时间中只能对有限刺激进行加工。

因此,只有T1的系列加工完成了,才能对T2进行系列加工。

当T2出现在T1后200-SOOms 间隔内,由于T1的系列加工还未完成,所以T2被延迟在平行加工阶段,得不到精细加工,所以对T2判断的正确率下降,注意瞬脱现象产生了(Chun & Potter, 1995;张明&王凌云,2009)。

视觉的内隐注意定向

视觉的内隐注意定向

视觉的内隐注意定向摘要:Posner在1980年提出了视觉的内隐注意定向,并使用空间线索化范式对其进行了详细研究,提出了内源定向和外源定向两种注意定向模式,撤离、转移和投如三个注意定向的过程。

本文总结了关于两种模式的差异及相互关系的行为实验研究和脑成像研究,脑损伤病人和注意缺损多动障碍儿童的研究,并就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争议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内隐注意定向内源定向外源定向空间线索化范式1 引言注意定向(attentional orienting)是指把注意选择性地分配到视野的特定部分。

Posner 在1980年结合前人对猴子警觉行为、脑损伤病人和自己在正常被试上做的关于注意的研究提出了注定定向的理论。

视觉定向理论(visual orienting theory),也叫聚光灯模型(spotlight model),认为个体可以根据任务要求,注意焦点可以像聚光灯一样移动;注意范围可以像变焦镜头一样进行缩放;而注意集中程度在焦点处最高,并向四周逐渐衰减,这个模型认为注意分布是以特定空间位置或者区域为基础的,系统地阐述了不同注意定向方式对视觉加工的影响。

Posner认为定向表示注意对感觉信息输入和存储在记忆中的内部语义结构的调整,其中,外显定向(overt orienting)是指能够通过头部或者眼睛的运动观察到的定向行为,而不需要眼动注意也能够朝向某个位置,这种注意定向就称为内隐定向(covert orienting),它只能够通过中枢机制达到,因此不能使用外显的头部或者眼动来观察内隐定向。

Posner采用了空间启动范式(Spatial cuing paradigm)(图1)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来论证其内隐定向的一些重要结论。

图1 基本空间启动范式的示意图(Posner,1980)该范式的基本过程如图所示:屏幕呈现一个注视点和两个框(方框是1°视角大小的,左右两边相隔8°),被试先固定注视点,然后其中一个框被线索化,然后目标出现(一个0.1°视角的图形),被试进行反应。

内隐记忆范式的实验报告

内隐记忆范式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内隐记忆是指个体在无意识状态下,对先前经验的信息进行提取或识别的记忆过程。

近年来,内隐记忆的研究在心理学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实验旨在探讨不同内隐记忆范式对内隐记忆提取效果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内隐记忆范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比较不同内隐记忆范式对内隐记忆提取效果的影响。

3. 为内隐记忆研究提供新的实验方法。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招募3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年龄在18-25岁之间,男女比例均衡。

2. 实验材料:选取与实验无关的图片、文字和声音作为刺激材料。

3. 实验设计:采用2(内隐记忆范式:线索-线索范式、线索-非线索范式)×2(线索类型:线索、非线索)的混合实验设计。

4. 实验步骤:(1)实验前,对实验对象进行分组,分为线索-线索范式组和线索-非线索范式组。

(2)两组分别进行内隐记忆范式实验。

①线索-线索范式组:实验对象先学习一组图片,然后在测试阶段,要求他们在看到线索图片后,尽可能快地判断测试图片是否与线索图片相同。

②线索-非线索范式组:实验对象先学习一组图片,然后在测试阶段,要求他们在看到线索图片后,尽可能快地判断测试图片是否与线索图片不同。

(3)记录实验对象在每个范式中的反应时和准确率。

四、实验结果1. 线索-线索范式组在反应时和准确率上均优于线索-非线索范式组。

2. 在线索-线索范式组中,当线索为相同图片时,反应时和准确率均高于线索为不同图片时。

3. 在线索-非线索范式组中,当线索为不同图片时,反应时和准确率均高于线索为相同图片时。

五、实验讨论1. 内隐记忆范式在实验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激发实验对象的内隐记忆。

2. 线索-线索范式比线索-非线索范式在提高内隐记忆提取效果方面更具优势。

3. 实验结果提示,在今后的内隐记忆研究中,可以采用线索-线索范式作为内隐记忆提取的有效方法。

六、实验结论本实验通过比较不同内隐记忆范式对内隐记忆提取效果的影响,发现线索-线索范式在提高内隐记忆提取效果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不同实验范式中空间关联对基于频率听觉返回抑制的影响

不同实验范式中空间关联对基于频率听觉返回抑制的影响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不同实验范式中空间关联对基于频率听觉返回抑制的影响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基础心理学指导教师:***20070501摘要听觉返回抑制是指呈现一听觉线索一定时间之后,对再次出现的可能在某一空间或非空间特征维度上与线索相同的听觉刺激的反应比与线索不同的听觉刺激反应慢。

总结当前昕觉返回抑制的研究,研究者采用线索靶子范式和靶子靶子范式,探讨了眼动、空间关联、中央重新定向事件、靶子呈现通道的不确定性和线索靶子间相互关系等因素对听觉返回抑制的影响,进一步深入研究听觉返回抑制的认知机制,并提出双过程模型和匹配加工过程模型对听觉返回抑制进行解释。

本研究采用2x2x3三因素被试内设计,将基于位置和基于频率的听觉返回抑制范式相结合,共包括两个实验,分别采用线索靶子范式和靶子靶子范式,均要求被试完成简单检测任务和定位任务。

考察了不同实验范式中空间关联对基于频率的听觉返回抑制的影响。

结果发现:(1)在线索靶子范式中,空间关联能显著增大基于频率听觉返回抑制的效应量;(2)在靶子靶子范式中,简单检测任务中没有发现基于频率的听觉返回抑制效应,在定位任务中发现了显著的基于频率的听觉返回抑制效应,说明在靶子靶子范式中,空间关联是检测基于频率听觉返回抑制的重要条件;(3)在靶子靶子范式中,反应上的重复是没有检测到基于频率听觉返回抑制的重要原因。

此外,在实验中就空间关联对基于频率听觉返回抑制的影响做了清晰地分析说明,从一个新视角,为当前的听觉返回抑制理论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支持。

关键词:听觉返回抑制;简单检测;声音定位;双过程模型AbstractAuditoryinhibitionofreturnreferstoslowerrespondingtoauditorystimuliatpreviouslyoccupiedspatiallocationsorwhennonspatialfeaturewererepeated.Thisresearchgivethecomparisonbetweenthecue-targetparadigmandtarget—targetparadigm;summarizetheelementofauditoryinhibitionofretum;andintroducethedual-processmodelandthenatureofthematchingprocessoccurringontherepeat-responsetrails.Combiningtheparadigmsoflocation-basedauditoryIORandfrequency·basedanditoryIOR,Thisresearchadopt2×2×3within-subjectdesign,includingtwoexperiments.Thefirstexperimentadoptcue-targetparadigm,thesecondexperimentadopttarget-targetparadigm.Theybothasksubjetstoperformsimpledetectionandsoundlocalizationtasksinordertoexploretheimpactofspatialrelevanceonauditoryfrequency-basedinhibitionindifferentparadigms.Theresultsshowed:(1)Inexperiment1.spatialrelevancecanincreasethequantityoffrequency-basedanditorylOlLthediscrepancyissignificant;(2)Inexperiment2.relevanceisimportantconditionforoccuringfrequency-basedanditory10RI(3)Inthespatialtarget—targetparadigm,inwhichIORoccursinthistaskonlyontrailsonwhichstimuliandresponsesarenotrepeated.Furthermore,theexperimentclearlyanalySOSandexplainshowrelevanceinfluencefrequency—basedauditoryinhibitionofret-ilrn,andprovidesspatialandtheoreticalsupportsforcurrentauditoryIORtheoryfromanewexperimentalreferencespointofview.Keywords:auditoryIOR;simpledetection;soundlocalization;dual—processmodelⅡ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注意线索提示实验报告(3篇)

注意线索提示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注意线索提示实验是一种研究人类注意机制的经典实验。

该实验旨在探讨注意线索对个体注意分配的影响,以及线索的有效性如何影响个体的决策和反应时间。

本实验通过设置不同的实验条件,观察被试在注意力分配和决策过程中的表现,以期为认知心理学领域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实验目的1. 探讨注意线索对个体注意分配的影响。

2. 分析线索的有效性如何影响个体的决策和反应时间。

3. 为认知心理学领域提供有益的参考。

三、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电脑、键盘、鼠标、实验指导语、实验任务表格等。

2. 被试:选取20名健康成年人,年龄在18-25岁之间,性别不限。

3. 实验流程:(1)被试进入实验室,填写实验知情同意书。

(2)被试接受实验指导语,了解实验任务和要求。

(3)被试进行实验操作,包括以下三个阶段:a. 注意线索阶段:电脑屏幕上随机出现红色或绿色方块,红色方块表示注意线索,绿色方块表示非注意线索。

b. 决策阶段:当注意线索出现后,被试需要判断红色方块是否为实验目标。

c. 反应阶段:被试在判断目标方块后,按下键盘上的相应键进行反应。

(4)实验结束后,被试填写实验问卷,包括实验感受、注意分配等。

4. 数据收集与分析:记录被试在注意线索阶段、决策阶段和反应阶段的表现,包括反应时间、正确率等。

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1. 注意线索对个体注意分配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注意线索存在的情况下,被试的反应时间显著短于无注意线索的情况,正确率也显著提高。

这表明注意线索能够有效提高个体的注意分配能力。

2. 线索的有效性对个体决策和反应时间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注意线索为红色方块时,被试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均高于绿色方块。

这说明线索的有效性对个体的决策和反应时间有显著影响。

五、实验讨论1. 注意线索在实验中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注意线索能够有效提高个体的注意分配能力。

这可能是因为注意线索作为一种外部信息,能够引导个体的注意力,使其更加集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回抑制与语义启动和侧翼干扰范式在Fuentes等(1999)【1 J考察 返回抑制和语望启动关系的实验中,起初的实验程序和以往一样, 但在中央注视点线索化后,一个单词(启动刺激)出现在线索化或非 线索化小框很短时间(150ms),不要求反应。100毫秒后,靶子出现 在启动刺激所在的位置,被试做词汇判断反应。结果发现,非线索 化位置上出现语义促进效应,而线索化位置上却出现语义抑制效应, 表明返回抑制可以反转语义启动效应。随后的实验采用类似的方法, 考察了返回抑制和侧翼干扰的关系,发现在非线索化位置上.当一 侧的干扰项与靶子是不同种类时反应比相同时要慢,表现出侧翼干 扰效应;而在线索化位置上则完全相反,干扰项与靶子是不同种类 时反应比相同时要快,即返回抑制也可以反转侧翼干扰效应。作者 认为其实验结果符合“抑制标签”(inhibitory tagging)(Klein,1988) 的观点,即外周位置线索化之后,在其位置上存在一个“抑制标 签”,它可以有效地暂时阻断线索化位置上靶子刺激激活的表征到 反应的联结,使得被试对靶子及与靶子意义相关的反应延迟。但更 重要的是,目前的实验结果发现返回抑制能够反转语义启动效应, 证明返回抑制和负启动一样,不仅在知觉水平上影响线索化位置上 靶子的加工,也可以在语义的水平式 Fuentes等(2000)[3]将返回抑制范式和整体一 局部范式结合起来研究。采用通常的返回抑制程 序,对中央注视点进行线索化.线索一靶子SOA固 定为1000毫秒。实验中采用的靶子是由小正方形 组成的大正方形和菱形以及由小菱形组成的大正方
形和菱形。结果发现返回抑制和整体优先没有变互 作用,即返回抑制不影响整体优先效应。作者认为 这有可能反映了整体优先效应和返回抑制是由两种 不同的机制在起作用。
实验

近年来研究成果 早期返回抑制的研究涉及其特性和机制等多 方面的问题,近期则倾向于将返回抑制和其 它实验范式结合、重视特定人群的研究以及 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等。此外,对于返回抑制 机制的探讨也有一定的进展,尝试从注意运 动的角度来阐释返回抑制产生的原因。 1、返回抑制与其它实验范式的结合研究 如:返回抑制与语义启动和侧翼干扰范式; 返回抑制与Stroop干扰范式;返回抑制与整 体—局部范式 2、特定人群中的返回抑制研究 如:婴幼儿的返回抑制研究;老年人、老年 痴呆症患者的返回抑制研究; 精神分裂症 患者的返回抑制研究 3、返回抑制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 4、返回抑制的注意动量说[1]

线索一靶子模式进行了返回抑制容量的两个实
验。实验一对外周数个位置连续线索化 ,实验二对外周数个位置同时线索化。
结果表明:(1)在连续线索化条件下,当线索化 位置是相邻时,返回抑制容量可以达到4个,当 线索化位置是间隔时.返回抑制容量只有1个。 (2)在同时线索化条件下.当线索化位置是相邻 时.返回抑制容量可以达到3个,当线索化位置 是间隔时.返回抑制容量只有1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