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的民本思想初探-历本2唐晓华[2](唐晓华)

合集下载

书法大家蔡襄解读

书法大家蔡襄解读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 君谟,汉族,兴化军仙游县(今枫亭镇青泽亭)人。 北宋著名书法家、政治家、茶学专家。宋仁宗 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先后任馆阁校勘、知 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 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 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 和杭州府事。 治平四年(1067年),蔡襄逝世,赠吏部侍郎, 后加赠少师。南宋乾道(1165年-1173年)年间, 追谥忠惠,故称"蔡忠惠"。 蔡襄任泉州知府时,主持建造了中国现存年代 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泉州洛阳桥;任福建路转 运使时,倡植福州至漳州700里驿道松;在建州 时,主持制作武夷茶精品"小龙团",所著《茶 录》总结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经验。所著《荔 枝谱》被称赞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 "。 蔡襄工书法,诗文清妙,其书法浑厚端庄,淳 淡婉美,自成一体,为"宋四家"之一。有《蔡 忠惠公全集》。
洛阳桥是当时泉州郡守宋 代大书法家蔡襄倡导兴建 的,他撰写的《万安桥记》 碑刻,是书法珍品,为历 代书法家珍 视,现保存在桥头蔡忠惠 公祠内。 “万历三十五年 秋地震,桥圮,大石桥折 入于海,桥北故址塌南四 尺奇。余乃采石从海底结 趾二十三,葺旧三十五, 整补扶栏五百,增两翼镇 风塔各一,折梁重易,关 搂亭榭一新。”
太白峰位于泉港区南埔镇太白峰山上的太白峰寺, 是座历史悠久、文化氛围浓厚的禅寺,始建于唐 代贞观年间,距今约有1350年的历史,素为莆田、 仙游、惠安、泉港四地群众敬仰。据《泉州府志》 载,太白峰山原名莲花山,因四周群山环抱,层 叠有序,如莲花瓣,而其山峰包裹其中,似莲花 蕊而得名。太白峰寺原名“圣善寺”,《泉州府 志》记载:北宋端明殿学士蔡襄(字忠惠)任泉 州郡太守时,“山上有石,方如碑碣,蔡忠惠书 ‘太白峰’三字,刻其上。”人们钦敬蔡襄的文 才品德,便以题刻称呼山峰和山寺,逐渐把原有 的名字淡忘了。

蔡襄诗词

蔡襄诗词

蔡襄诗词安静堂书事勿学异世人,过常不可深。

勿学慢世人,侧身随浮沈。

白日当中天,难破是非心。

不有拔俗器,安得太古音。

大暑苦烦浊,清泉流高岑。

烈士无恋嫪,至理须推寻。

宝月法喜堂少悟浮图法,因传法喜名。

於人无厚薄,知已尽豪英。

药舍朝炉暖,棋窗夜烛明。

性怀元自得,未用厌逢迎。

北园登高即事呈诸同僚江云寒薄不成霜,九月登高菊未黄。

飞镝有声弓已力,小槽分溜酒初尝。

秋容行见丹枫老,窜意难胜紫陌长。

曾是禁园风物好,故乡时节可能忘。

北苑十咏·北苑苍山走千里,斗落分两臂。

灵泉出地清,嘉卉得天味。

入门脱世氛,官曹真傲吏。

北苑十咏·采茶春衫逐红旗,散入青林下。

阴崖喜先至,新苗渐盈把。

竟携筠龙归,更带山云写。

北苑十咏·茶垄造化曾无私,亦有意所加。

夜雨作春力,朝云护日华。

千万碧玉枝,戢戢抽灵芽。

北苑十咏·出东门向北苑路晓行东城隅,光华著诸物。

溪涨浪花生,山晴鸟声出。

稍稍见人烟,川原正苍郁。

北苑十咏·凤池灵禽不世下,刻像成羽翼。

但类醴泉饮,岂复高梧息。

似有飞鸣心,六合定何适。

北苑十咏·龙塘泉水循除明,中坻龙矫首。

振足化仙陂,回晴窥画牖。

应当岁时旱,嘘吸云雷走。

北苑十咏·试茶兔毫紫瓯新,蟹眼青泉煮。

雪冻作成化,云间未垂缕。

愿尔池中波,去作人间雨。

北苑十咏·修贡亭清晨挂朝衣,盥手署新茗。

腾虬守金鑰,疾骑穿云岭。

修贡贵谨严,作诗谕远永。

北苑十咏·御井山好水亦珍,清切甘如醴。

朱幹待方空,玉壁见深底。

勿为先渴忧,严扃有时启。

北苑十咏·造茶屑玉寸阴间,抟金新范里。

规呈月正圆,势动龙初起。

焙出香色全,争夸火候是。

碧峰亭虚亭城西隅,开槛俯临北。

青山正相同,万状呈峭格。

落日涵紫翠,深春变颜色。

云石抱幽致,猿鸟自娱适。

上穷林端寺,下见海内国。

贤侯乘閒来,四座揖佳客。

歌吹有怀酌,笔研角文墨。

雄谈连今古,大笑一欢戚。

嗟物亦时遇,旷久兹乃得。

从知闽州图,复记新名迹。

蔡襄:书法名世箴铭诫子

蔡襄:书法名世箴铭诫子

蔡襄:书法名世箴铭诫子蔡襄(1012-1067),字君谟,宋兴化军仙游县(今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枫亭镇人,北宋名臣、著名书法家。

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

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逝世,赠吏部侍郎,后加赠少师。

南宋乾道年间,追谥忠惠,故称“蔡忠惠”。

蔡襄为官有为,颇有政绩。

任福建路转运使时,恢复莆田五塘水利,退盐碱、保灌溉,受益面积达一千余顷,农户计八千余家;任泉州知府时,主持建造了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泉州洛阳桥;任福州知府时,撰写《福州五戒文》等,作为法令颁布,倡俭戒奢,推动移风易俗。

蔡襄工书法,其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为“宋四家”。

蔡襄著述甚丰,传世文集收有诗词370首,奏议64篇,杂文584篇。

所著《茶录》是继晋代陆羽《茶经》之后的又一论茶名著。

所著《荔枝谱》被称赞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

蔡襄家训北宋名臣蔡襄晚年结合自己的修身心得和为官思想著有家训《论忠孝》,表达了他对“忠”与“孝”的认识。

在家训中,蔡襄认为,忠孝乃人之天性,内在于人本身之中,“犹耳目心腹,有身则有之,非外物也”。

蔡襄任福州知府时,针对当地婚丧喜庆讲排场、摆阔气的不良社会风气,撰写了《福州五戒文》、《戒山头斋会碑》、《教民十六事碑》等,作为法令颁布,要求百姓遵守。

在《福州五戒文》中,蔡襄阐述了这样的观点:“人子之孝,本于养亲,以顺其志,死生不违于礼,是孝诚之至也……生则尽养,死不妄费,如此,岂不善乎?”此外,蔡襄还曾自拟过一些“箴”和“铭”,用以警诫自身和家人后辈。

如在《过箴》中提出“耻勿惮改,思然后规。

日规月改,虽过奚为”,告诫要善于思过、改过;《怠箴》中“根深则茂,途远而趋。

汝之克念,其庶几乎”,则告诫要勤奋修德,勿懈怠;《枕铭》中“昼有白日而不惜兮,安尔而醉。

蔡襄的行书《自书诗卷》(高清)

蔡襄的行书《自书诗卷》(高清)

蔡襄的行书《自书诗卷》(高清)蔡襄(1012-1067),字君谟,原籍仙游枫亭乡东垞村,后迁居莆田蔡垞村,1030年(天圣八年)进士,先后在宋朝中央政府担任过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并出任福建路(今福建福州市)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今河南开封市)和杭州府事。

卒赠礼部侍郎,谥号忠。

蔡襄为人忠厚、正真,讲究信义,而且学识渊博,书艺高深,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

《自书诗卷》是蔡襄的主要传世作品之一,素笺本,三纸拼接,纵28.2cm,横221.2cm,共73行,884字。

此卷诗稿所录内容为:《南剑州芋阳铺见腊月桃花》《书藏处士屋壁》《题龙纪僧居室》《题南剑州延平阁》《自渔梁驿至衢州大雪有怀》《福州宁越门外石桥看西山晚照》《杭州临平精严寺西轩》《崇德夜泊寄福建提刑章屯田思钱唐春月并游》《嘉禾郡偶书》《无锡县吊浮屠日开》《即惠山泉煮茶》。

此诗卷是蔡襄诗稿的一部分,共录诗11首。

卷尾有宋、元、明、清及近代共134家题跋。

现藏故宫博物院。

《自书诗帖》作于皇祐二年(1056年),正是被召自福建重归汴京(北宋都城,今河南开封)的中途。

时年40岁,正不惑之年,中年蒙用,迟来还是不掩快意。

着笔间,令人直睹心境的轻快。

通篇流畅自然,沉稳端丽,婉约淡雅,蕴藉清隽。

作起首行中带楷,十分用意,渐次流畅不拘,溢而为行草,最后挥洒为小草,越到后来越潇洒自如,所以后人评为:“此公第一小行书”。

因属个人诗稿,无意求工,故笔致飘逸流畅,点画婉转精美,充分展示了蔡襄中年清健圆润的书风特色与纯熟的功力。

近代朱文均赞云:“此册行楷略备,无不臻美。

其婉约处极似虞永兴,而温栗不减柳谏议。

盖其能博采约举以自成一家书派者。

”。

论蔡襄的诗学思想——兼谈蔡襄诗歌与宋初三大诗风的关系

论蔡襄的诗学思想——兼谈蔡襄诗歌与宋初三大诗风的关系

论蔡襄的诗学思想——兼谈蔡襄诗歌与宋初三大诗风的关系林晓玲
【期刊名称】《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30)005
【摘要】蔡襄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农学家,也是一个关心民瘼、情深意密的诗人。

从蔡襄"文以道为本"的主张,以及其诗歌与"白体"、"西昆体"和"晚唐体"三大宋初诗风的关系,可以看出蔡襄诗学思想主要受韩愈影响。

其诗歌创
作博采众长,对于颇为后人诟病的宋初三大流派都有所吸收。

【总页数】4页(P56-59)
【作者】林晓玲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论蔡襄的诗学思想——兼谈蔡襄诗歌与宋初三大诗风的关系 [J], 林晓玲;
2.论蔡襄诗歌与其书法创作之关系 [J], 郭俐兵
3.蔡襄与北苑茶--兼评蔡襄贡小龙团非为"买宠" [J], 蔡良绥
4.闽南文化与闽南书风在当代的建构——兼谈书法家蔡襄、张瑞图、弘一法师对闽南文化艺术的影响 [J], 黄坚
5.略论蔡襄的政治思想——纪念蔡襄诞辰950周年 [J], 杨渭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蔡襄经典的诗词

蔡襄经典的诗词

十三日吉祥探花宋代 / 蔡襄花未全开月未圆,看花候月思依然。

明知花月无情物,若使多情更可怜。

王台驿见晚李花有感宋代 / 蔡襄玉京仙子爱春芳,弄遍琼枝嗅尽香。

祗有此花知旧意,又随风色过东墙。

稼村诗帖宋代 / 蔡襄隐居何事可谋生,尧舜难周畎亩情。

若得一犁膏雨足,石田茅屋起歌声。

四贤一不肖诗欧阳永叔宋代 / 蔡襄先民至论推天常,补衮扶世为儒方。

圜冠博带不知本,樗栎安可施青黄。

帝图日盛人世出,今吾永叔诚有望。

处心学士贵适用,异端莫得窥其墙。

子年五月范京兆,服天子命临鄱阳。

二贤拜疏赎其罪,势若止沸反扬汤。

敕令百执无越位,谏垣何以敢封囊。

哀来激愤抑复奋,强食不得下喉吭。

位卑无路自闻达,目视云阙高苍茫。

裁书数幅责司谏,落笔騄骥腾康庄。

刃迎缕析解统要,其间大意可得详。

书曰希文有本末,学通古今气果刚。

始自理官来秘阁,不五六岁为天章。

上心倚若左右手,日备顾问邻清光。

苟尔希文实邪佞,曷不开口论否臧。

阴观被谴始丑诋,摧枯拉腐奚为彊。

傥曰希文实贤士,因言被责庸何伤。

汉杀王章与长倩,当时岂曰诛贤良。

惟时谏官亦结舌,不曰可谏曰罪当。

遂今百世览前史,往往心愤涕泗滂。

斯言感切固已至,读者不得令激昂。

岂图反我为怨府,袖书乞怜天子傍。

谪官一邑固分耳,恨不剖腹呈琳琅。

我嗟时辈识君浅,但推藻翰高文场。

斯人满腹有儒术,使之得地能施张。

皇家太平几百载,正当鉴古修纪纲。

贤才进用忠言录,祖述圣德垂无疆安静堂书事宋代 / 蔡襄勿学异世人,过常不可深。

勿学慢世人,侧身随浮沈。

白日当中天,难破是非心。

不有拔俗器,安得太古音。

大暑苦烦浊,清泉流高岑。

烈士无恋嫪,至理须推寻。

论蔡襄的诗学思想——兼谈蔡襄诗歌与宋初三大诗风的关系

论蔡襄的诗学思想——兼谈蔡襄诗歌与宋初三大诗风的关系

2 1 年 9月 01
S p. 01 e 2 1
论 蔡 襄 的诗 学 思 想
兼 谈 蔡 襄诗 歌 与宋初 三大诗 风 的关 系
林 晓玲
( 建 师范大 学 文学 院 ,福 建福 州 福
[ 摘
300 ) 50 1
要 】蔡襄是北宋著名 的政 治家 、书法家 、农学 家 ,也 是一个关 心 民瘼 、情深意 密 的诗 人。从 蔡
襄 “ 文以道为本 ”的主张 ,以及其诗歌与 “ 白体 ” 西 昆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和 “ 、“ 晚唐体”三大宋初诗 风的关系 ,可
以看出蔡襄诗学思想主要受韩愈影 响。其 诗歌创作博采众长 ,对 于颇 为后 人诟病的宋初三大流派都有
所吸收。
[ 关键词 ]蔡襄 ;诗学思想 ;宋初 三大诗风 [ 中图分 类号 ]I0 . 26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0 —18 ( 1) —05 0 0 8 7X 2 10 06— 4 0 5

[ 收稿 日期]21 一0 —2 0t 5 6
[ 作者简 介]林晓玲(96 , , 建莆 田人 , 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 事古代诗 文研 究。 1 一)女 福 8 福 从

5 ・ 6
苦 ,未 到 《 雅》 未忍 捐 ’为期 。这 不仅 是复 古派 诗人 欧阳修 、苏舜 钦 、蔡襄 等人 的共 同 战斗纲领 ,如范 仲 二
淹的 《 尹师鲁河南集序》 、蔡襄的 《 四贤一不 肖诗》均有类似 的提法 ,而且 是北 宋 中期整个文坛 的共 同追 求 。[蔡襄这类诗主要有 《 ”] s 姑胥行》《 郯阳行》《 和王学士水车》《 四贤一不 肖诗》《 喜欧阳永叔余安道王仲仪 除谏官》《 送许寺丞知古 田县》等 ,真实地再现了北宋特有的时代风貌 。诗人不仅关心政事 ,而且不同程度 地参 与 了政事 ,这些 重要 历史 事件 在他 的诗 作 中得 到反映 ,开 了宋代 政 治讽 谕诗 贴 紧时政 ,正视 现 实 ,直 抒 胸臆 。用 诗参 与政 治斗争 的先河 。“ 官僚 、学者 、作 家 、诗人 于一 身 的北 宋知 识 分 子 ,无 处不 浸 透着 议 论 集 争煌煌 的时代精神” ] [ 。在蔡襄的诗集里 ,不论长诗还是短章都有突出的议论 。《 5 四贤一不 肖诗》在宋代能够 轰动朝野 ,成为千古名篇 ,其艺术魅力就在于诗中处处透露 出一股击浊扬清的正气 ,这种正气也就是蔡襄所 说 的 “ 。王十朋在 《 道” 蔡端明文集序》中评日: 文 以 气为主 ,非天 下之 刚者 莫 能之 。古今 能文之 士 非不 多 ,而能 然 自名 于世 者亡 几 。非文不足 也 ,无 刚气以主之也……端明公 文章,文忠公尝称其清道粹美 , 虽有善文辞、好议论者 ,莫能改是评也 ,予复何 后 云 ?然 窃谓 文以 气为主 ,而公 之诗 文 建 出于 气之 刚 ,入 则为謇 谔 之 臣, 出则 为神 明之 政 ,无非 是 气之 所 寓, 学之 者 宜先 涵养吾胸 中之 浩然 ,则发 而 为文章 、事 业 ,庶几无 愧 于公 云 o J l 6 指 出蔡襄 的诗文 中充 斥 “ 刚气 ” ,这种 “ ” 同其 个人 品格是 紧密相 连 的 ,并且 贯 注 于 书法 与诗 文 创 作 气 中。蔡襄在 《 评书》 中亦指出:“ 学书之要 ,唯取神气为佳。若模象体势,虽形似而无精神 ,乃不知书者所 为耳 。 ”蔡 襄之 似韩 不在其 奇 崛险怪 之 貌 ,而在 其气格 恢 振之 神 ,不 在其 造 语 的刻 意 生新 ,而 在 其 用笔 的伸 缩离合。《 过皇甫侍郎》 《 答葛公绰求猿》《 读乐天闲居篇》等 ,皆用一种晓畅明达的散文化语言抒情状物叙 事, 韵散结合 ,最得韩愈文从字顺 、以文为诗之精髓。具体如 :《 读乐天闲居篇》先叙 “ 予年四十四,发 白 成衰翁。 ”次忆 “ 十九登科第 , 圣毂参英雄 。十年出吏选 ,校 书蓬陪 中。 ”再叙其 “ 八年江海外,再上螭阶 东 。 四十 入西 阁 ,宿 仇 司化工 。 ”最 后 用六个 “ 愿”开 头 的诗 句 表 白 自己的志 向和理 想 ;《 过皇 甫侍 郎》 丈 :“ 人几八 十 ,岁 晚益穷 经 。阴 阳判九 六 ,天地 环丙 丁 。初若 发 泉穴 ,渐 已澄 沧溟 。所 宝 非 世有 ,愿 充 天 子庭 。 问我久 京 国 ,鬓 发何 星星 。无 乃矜 才能 ,吐论 生风 霆 。不 尔 负 洁 修 ,扬 眉 自娉 婷 。 昏翳 本 来 性 ,憔 悴 百 岁 形。 ”诗歌通过友人之口,叙述一个人应注重 品行操守等等。赋 的表现手法 ,使得这样的诗歌不仅在艺术表 现方 法上 接近散 文 ,就连 诗 的篇章 结构 、格 调都 具有文 的特 征 。 以文 为诗还 体现 在蔡 襄诗题 、诗序 以及 自注中 。蔡 襄诗集 中有部分 诗题 很长 ,这类 诗题 ,一 般是 交待作 诗 的缘 起 ,或诗 要写 的大 致 内容 ,以及作 者 的思想 感情 、主 张看 法等 。 如 :《 山英 以疾归 田客 有 言 山英 移 李 书石 守道 者 因摭 取其 略作 诗 以送 之》 《 真慧 素 上人 院见 红薇盛 开 因思 西 阁后轩 数株 遂 成短 章 寄翰林 原 叔 八 过 丈禹玉阁长兼书真慧壁间以记所遇》 《 四月十七 日奉安仁宗皇帝御容于景灵孝严殿是 日舟次陈留感怀述事十 六韵》 。另 外在 “ 以文为诗 ”这 种 风气 的熏 染 下 ,宋 人 写诗 爱作 序 ,蔡 襄也 不 例 外 。如 《 园驿 》 并 序 ,全 耕 诗 5 ,而序 竟长 达 16字 。序加 强 了诗 的纪实 性 ,使 诗 歌更加 具体 。 6字 0 蔡襄诗集中有 4 首诗歌附有 自注 ,��

蔡襄文集刊刻考述

蔡襄文集刊刻考述
书艺 高深 。 蔡 襄 为 官 于北 宋 中期 。 当 时 ,国家 积 贫 、积 弱 ,
十七卷本题 《 蔡 君 谟 集》,见 于晁 公 武 ( 1 1 0 5~
有辽 、夏重兵压境 ,虎视眈眈 ,而宋每年都要向它们
进贡 ,百 姓负 担 沉 重 , 内部 、外 部 困难 重 重 ,朝廷 上
68 j 2 0 t 3 ・ 第1 1 期
文献 学
[ 中图分 类 号 ]G 2 5 6 . 2
[ 文献标 志 码 ]E [ 文章 编号 ] 1 0 0 5 —8 2 1 4 ( 2 0 1 3 ) 1 1 一o 0 6 8 —0 3 1 蔡襄 其 人其 事 蔡襄 ( 1 0 1 2 ~1 0 6 7 ) ,字君 谟 ,别 名莆 阳居士 ,原 籍 仙 游 乡 东坨 村 ,后 迁 居莆 田蔡 坨 村 ,是 北 宋 著名 的 思 想 家 、改 革 家 、书 法 家 、经 学 家 。蔡 襄 自幼 在外 祖
L I 8 R A R Y T H E O R Y A N D P R A C T I C e
图书 馆 理 论 与 实 践
文献 学
●陈枚 香 ( 莆田 市图 书 馆, 福 建 莆田 3 5 1 1 0 0 )
蔡 襄文 集刊刻考述
[ 关键 词 ]蔡 襄 文集 ;版 本 ;刊 刻 [ 摘 要]蔡 襄是 北 宋著名 的思 想 家、 么 多 种 :刊 刻 年 代 不 详 的 十 七 卷本 、 三十卷本 ( 宋 蔡 洗 刻 本 、清 光 绪 蔡 恩 煦 三 十 卷 补 刊 本 ) 、三 十 六 卷 本 ( 宋 乾 道 四年 泉 州知 府 王十 朋 刻本 、南 宋 三 十六 卷 本 、明万 历 四十 四年蔡 善 继双 瓮 斋 刻本 、清 雍 正 甲寅 刊本) 、四十 卷刻 本 ( 万 历 四十 三年 陈 一 元 南 昌刻 本 、 四库全 书珍本 ) 。其 他版 本 有 : ( 铼史・ 艺 文 志》 卷 七

蔡襄 书法艺术

蔡襄 书法艺术

蔡襄书法艺术书法艺术 2009-08-15 12:20 阅读7 评论0字号:大大中中小小蔡襄(1012-1067)字君谟。

其先本光州人,居仙游(今属福建省),迁甫田。

官至端明殿学士,知杭州,谥忠惠。

工正、行、草、隶书,又能飞白书,尝以散笔作草书,称为“散草”或“飞草”。

世人评蔡襄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

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共称“宋四家”。

《宋史·列传》称他:“襄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由爱之。

”宋四家中,他年龄辈份,应在苏、黄、米之前。

宋四家中,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的,还是蔡襄。

他的书法学习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浑厚端庄,雄伟遒丽。

苏东坡说:“君谟天资既高,积学至深,心手相应,变化无穷,遂为本朝第一。

”蔡襄为人忠厚正直,字识渊博,他的字“端劲高古,容德兼备”。

《颜真卿自书告身跋》得鲁公笔法而修于鲁公书,可为楷则。

沈括说他善于“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自成一家。

”这说明蔡襄这位稍欠改革精神的书法家还不是泥古不化的,他也在追求古趣,力创新意。

蔡襄也是一位著名的茶叶鉴别专家。

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任福建转运使,负责监制北苑贡茶,创制了小团茶,闻名于当世。

蔡襄著作的《茶录》是《茶经》后又一部重要的茶叶专著,是论述宋代茶文化的名著。

译成英文、法文,传播国外。

另有《荔枝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果艺栽培学专著。

著有《端明集》(亦称《蔡忠惠集》)传世。

最后不得不补充一点,在书法史上有一种说法认为宋四家“苏黄米蔡”中的“蔡”,应该是蔡京,只因其“人品奸恶”,后来人们用蔡襄取代了蔡京。

这一点值得商榷。

《门屏帖》尺牍(下为局部)纸本27.8cm X1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襄颛诣门屏,陈谢推官吕君。

九月日,襄上谒。

《门屏帖》为蔡襄早期作品。

《海隅帖》1045年作纸本28.8cm X158.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论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及其历史价值(一)

论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及其历史价值(一)
民本思想的历史渊源
先秦文献中提到“民”的地方很多。尽管学者迄今对“民”早先的身份地位尚有不同理解,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民”在先秦时代是城邦国家的被统治阶级,也是当时社会的主要劳动者。“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见于传世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我们虽然无法判断《五子之歌》已佚原文是否存在“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句话,但根据可靠的先秦文献,完全可以认为民本思想在商周时代已见端倪。
“民惟邦本”的观念在早期国家的一个显著体现,就是原始民主的传统在城邦政治生活中还起着重要作用。《尚书·洪范》说周武王问政于箕子,箕子建议他除了“谋及卿士”、“谋及卜筮”外,还要“谋及庶人”。《周礼·秋官·小司寇》职文说:“掌朝外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三曰询立君。”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尚书》言治之意者,则惟言庶民。《康诰》以下九篇,周之经纶天下之道胥在焉。”《国语·周语》说,厉王暴虐,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厉王把有怨言的民众都加以杀害,召公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厉王不听,终于引起国人暴动,把厉王赶跑。这个例子说明,民众在不堪忍受统治者的残酷压迫时,会像冲破堤防的洪水一样,使统治者遭受灭顶之灾。
民本思想虽然在封建社会没有实现的条件,但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还是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哺育了一大批关心民众疾苦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政治家,而且在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近代中国,它被进步人士注入新的理论内容,与西方“民主”相嫁接,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思想武器。我们有理由相信,“以民为本”的思想在社会主义中国将真正焕发出新的光辉。
春秋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的公室和卿大夫之间,以及卿大夫互相之间,经常发生争夺权位和财富的斗争。在这些斗争中,民众的向背起着重要的作用。《左传》昭公三年说,齐国的田桓子把粮食贷给民众,用大斗借出,小斗收进,民众十分感激,“归之如流水”,齐国的政权终于落入陈氏(即田氏)手中。晋国的公室腐败,“庶民罢敝而宫室滋侈,道相望而女福溢尤。民闻公命,如逃寇雠”,晋国的政权于是也被六卿所把持。鲁昭公被季孙氏驱逐出国。赵简子问史墨,为什么“季氏出其君而民服焉,诸侯与之,君死于外,而莫之或罪也。”史墨说:“鲁君世从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虽死于外,其谁矜之?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左传》昭公三十年)国君失德,置民于不顾,就难免为民所弃。所以《孟子·尽心》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其实孟子所说的“民”、“社稷”和“君”的关系,乃是早期国家形成时“民为邦本”的政治文化概念,到了战国时代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了。

【重磅发现】仙游意外发现蔡襄作品——《贤母堂记》

【重磅发现】仙游意外发现蔡襄作品——《贤母堂记》

【重磅发现】仙游意外发现蔡襄作品——《贤母堂记》三禅寺旧貌(摄影:游心华)仙游意外发现蔡襄作品——《贤母堂记》据仙游县叶氏委员会会长叶忠福介绍,蔡襄与古濑叶氏是亲戚,蔡襄本人曾在溪口三禅寺住过一年。

听他言之凿凿,似乎持论有据,但笔者总是持怀疑态度。

如果事情属实,为何境内蔡襄研究专家会无动于衷呢?对此,叶忠福解释说,仙游蔡氏族谱也有记载,不是我们叶氏随口胡说,胡乱记载的。

他见笔者仍然不信,连忙搬出叶氏族谱出来,作为取信之由。

这时,笔者只好耐下心来,仔细翻阅叶氏族谱,竟然意外发现了蔡襄作品——《贤母堂记》。

据蔡襄《贤母堂记》记载:蔡襄奉旨建造洛阳桥时,“因公经往,亲履斯堂”,后作堂记。

其文曰:摘自仙游叶氏族谱(由叶忠福提供);自注:落款端明殿大学士,其“大”字,应属抄录之误也。

赤堇之山,泐而出锡;若耶之谷,涸而多铜。

天之精神所聚,物之精彩横生,理势然也。

方今君家能尽忠能补过,宋祚金汤,实嘉赖焉。

其要则在卫国夫人黄氏也。

夫人,进士二公之妻。

公逝,夫人不二其志,依子舆。

氏母家法,延师诲子,绰有义方,帝称贤母,故承扁之曰“贤母堂”。

襄洛阳造桥,因公经往,亲履斯堂,阅纶綍高悬,教泽不远,欣谓叶氏诸昆曰:“嗣续妣祖,岂在筑室?公正气,公忠议,若非贤母,安有今日?若微堂记,奚传贤母?”于是谨依天语,爰笔而书曰:“贤哉祖母,志洁冰霜。

殷斯勤斯,教衍诸公。

赤堇出锡,若耶多铜。

岂其止此,足为母颂。

后有作者,欲识祖德。

贤哉令母,着志斯堂。

”时宋奉旨造桥端明殿学士蔡襄谨志。

由上述文字可知,贤母堂中所奉祀者,乃是叶傅之妻黄氏。

叶傅,叶宾之子,仙游人。

登宋景祐元年(1034年)进士,官至晋江县尉。

后因曾孙叶颙之故,获赠少师。

其妻黄氏,守节育子,“绰有义方,帝称贤母”,遂改其居为“贤母堂”。

后来,叶颙拜相,朝廷追赠黄氏为卫国夫人。

如此说来,“贤母”二字,出自皇帝金口玉言,不同凡响,堪为叶家之荣。

可惜,随着时代的变迁,也不知到了什么时候,贤母堂竟然荒埋幽径,无迹可寻。

刍议唐朝时期的民本思想及当代启示

刍议唐朝时期的民本思想及当代启示

刍议唐朝时期的民本思想及当代启示■范雪萍/甘肃省甘南州委党校摘 要:在璀璨深厚的华夏文明中,民本思想占据重要地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如何吸收、继承和发展民本思想,正确看待民众,是关系政局稳定、朝代延绵、文明进步的关键所在。

本文基于唐朝时期的民本思想体现,积极探索对当代发展的启示,希望能为中国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唐朝 民本思想 体现 启示民本思想主要是指将民众作为核心,将民生放在首要位置的政治哲学理念,凸显民众在整个国家政治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民本思想历时弥久,精彩纷呈,起源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经由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民本思想逐渐成形,并渗透到儒家思想和君主治国理念之中。

历经几千年的沉淀和发展,民本思想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思想精髓,对当代社会的发展和我党的治国理政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唐朝时期,华夏统一,声明远播,繁盛至极,与君主所践行的民本思想密切相关。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执政君主都强调民贵君轻,并围绕这一思想施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得唐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都空前繁荣,中华民族犹如一颗明星,闪耀在东海之滨。

本文基于唐朝时期的民本思想体现,积极探索对当代发展的启示,希望能为中国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唐朝时期的民本思想(一)畏民民本的思想来自于畏民,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唐朝统治者对于百姓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

唐朝统治者一直坚持以史为鉴,积极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并多次将其在朝堂之上进行讨论,时刻反思和警惕。

为了维持政治清明,满足民众安居乐业的需求,唐朝统治者广开言路,海纳百川,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重视百姓的陈情。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柬臣,名叫魏征,在位时不畏强权,敢于指出唐太宗的不足之处,在他死后,唐太宗非常伤心,认为自己失去了一面镜子,并亲自为其写下碑文,足见唐太宗对真言的重视和提倡。

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蔡襄家族·宋代蔡氏

蔡襄家族·宋代蔡氏

蔡襄家族·宋代蔡氏蔡襄家族•宋代蔡氏蔡襄是蔡用元派下蔡琇的长子。

蔡襄,字君谟,北宋兴化军仙游(今属福建)人。

仁宗天圣八年举进士甲科。

累官漳州军事判官,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继以秘书丞、集贤校理知谏院,兼修起居注。

极力支持范仲庵推行“庆历新政”。

庆历四年,蔡襄知福州,改福建转运使,在任期间,兴利除害,为民办了几桩好事。

首先是修复古五塘水利灌溉工程。

莆田县旧有五陂塘,积水溉海滨咸囟地千余顷,八千多户农民赖以为生。

祥符年间,奏请朝廷准许修复五塘,蓄水以利农户。

五塘修复后,农民感戴蔡襄功德,于塘侧为他建祠。

发动民众在各县路旁种植榕树。

从福州大义渡至泉漳七百里的大道两侧,榕树成行,荫庇道路。

办学馆,教化民风;倡导医学,破除巫术。

和元年,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

后知泉州,倡修天下第一桥——洛阳桥,留下千古美名。

蔡襄之弟蔡高,北宋名臣,景佑中进士,为福州府长溪县尉及首任西乡(今福安市)尉。

他博学多才,精明强干,爱民守职,颇有惠政。

人称神明。

迁太康簿,卒年二十八,人多悼惜之。

蔡襄有三子(一说有四子)曰:蔡匀、蔡旬、蔡旻(福州族谱有四子蔡甸)。

长子蔡匀,曾授将作监主簿,,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早逝。

次子蔡旬,大理评事。

三子蔡旻开封府工曹,赠少傅。

四子蔡甸官至博士。

蔡襄孙子在《蔡氏族谱》中有记载的6人,曾孙30余人,其中蔡传、蔡佃、蔡伸、蔡洸、蔡僖等9人都在朝为官,颇有影响,名胜当时。

下面列举几个突出的蔡襄后裔就可见一斑。

蔡传,襄之仲子,旬之子。

朝廷录其子孙。

以传将作监簿,历朝奉郎,通判南京留太守,着有《历代诗吟谱》等传世。

蔡伸南宋着名词人,字伸道,又作申道,自号古居士,佃之弟,徽宗致和五年(公元1115年)进士。

历大学博士,知潍州北海县,通判真别饶徐楚四州,改知徐州、德州、和州等,浙东安抚司参议官。

后伸以赵鼎党,乞祠累年,竟不肯干,官至左中大夫卒。

工词,着有《友古居士词》。

蔡僖为进士,青州刺使;蔡佃为进士,龙图阁学士;蔡伷为进士,徽献阁侍制。

蔡襄茶事美学探讨

蔡襄茶事美学探讨

宋承继唐五代时的煮茶、煎茶和点茶方式,以撮泡法为萌芽发展而来的以点茶法为主流的饮茶艺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茗饮之风逐渐大众化、市民化和普及化,呈“华夷蛮箱,固口饮而无厌;富贵贫贱,匪时啜而不宁”(梅尧臣《南有嘉茗赋》),“天下之货,茶最后出,而国用赖焉……茶,非古也。

源于江左,流于天下,浸淫于近代,君子小人靡不嗜也,富贵贫贱靡不用也”(李靓《富国策》)之态。

此有吴自牧的《梦粱录》第十六卷中记“盖人家每日不可阙(通“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也。

”从此,茶成为宋人生活中必不可缺的日常用品,成为“开门七件事”之一。

在宋代特有的环境下,茶事活动中产生了各式各样极具东方特色的农业文明生活美学,如龙团凤饼的制作工艺、茶叶种植技术以及品茶的环境和新的点茶程式茶道。

而在以“点茶法”为主的宋代茶事中,主要以蔡襄、赵佶为典型代表。

蔡襄是点茶道的奠基者,从他的茶学论著《茶录》一书中,可以窥见一二。

此书从论茶和论器两方面叙述了作者自己的程序茶事美学思想,同样他的涉茶诗词及文章中亦有他的生活美学和茶事美学。

就此,下文便是笔者管窥之见的相关蔡襄茶事的生活艺术美学散述。

1”茶事美学,,词解茶事美学,是指在涉茶活动中所产生的享受,它通过种茶、制茶、烹茶、吃茶、赏茶和感茶等一系列过程表现出来,换句话说,它亦是茶艺基础上的感官享受、生活享受和精神享受,中华茶艺美学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属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部分,具有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特征,同时也具有其自身的特性,如个性特征、时代特征、民族特征。

中华茶艺美学侧重于审美主体的选择,同时也具有审美的即视感,是建立在儒释道上的传统美学。

西方美学主要研究美与美感口]。

同西方美学相比,中国美学主要是研究意蕴、韵味与志趣等抽象的人文概念[2],同时也研究人为活动中具体事项的美与美感。

在茶事中的主要表现为茶道仪式的整个茶道程式中的细节美、诗词中透露出的境界美及书法作品中包含的各种人文、精神和意韵美。

论蔡襄在福州的功业

论蔡襄在福州的功业

论蔡襄在福州的功业
廖楚强
【期刊名称】《福建文史》
【年(卷),期】2002(000)002
【摘要】蔡襄是北宋时期杰出的书法家,也是功业卓著的政治家。

他在任期间,少说空话,多办实事,在民间很有威望。

《兴化府志》中说:“欧公长于文学,蔡公长于政事。

”欧公,即欧阳修,而欧阳修是北宋的文学泰斗;人们把蔡公的政事和欧公的文学相提并论,可见蔡襄是多么受到人民群众的崇敬。

在民间的戏曲舞台上,蔡襄更是一位传奇性的人物,被全国许多剧种编演了各种剧目,流传了七八百年之久。

【总页数】4页(P29-32)
【作者】廖楚强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7
【相关文献】
1.论蔡襄的诗学思想——兼谈蔡襄诗歌与宋初三大诗风的关系 [J], 林晓玲
2.内扩外拓创功业--福州雕刻工艺品总厂营销策略的实践与思考 [J],
3.蔡襄与宋代福州水利建设 [J], 肖忠生
4.蔡襄《入春帖》《南归帖》受信人考——兼论蔡襄与葛宥的交游 [J], 武宝民
5.蔡襄《入春帖》《南归帖》受信人考——兼论蔡襄与葛宥的交游 [J], 武宝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蔡襄诗歌研究

蔡襄诗歌研究

漳州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蔡襄诗歌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指导教师:***20090501摘要蔡襄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农学家,也是一个关心民瘼、情深意密的诗人。

他一生写诗420余首,其中古体诗约103首,近体诗约320首。

关于他的诗歌创作,近年来的探讨论析只涉及作家或作品的某一侧面,而对于其的综合论述仍处于空白。

本文结合北宋社会文化背景以及诗人的生平经历、交游和个性气质,对蔡襄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作全面、系统的研究。

论文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蔡襄的生平与交游。

蔡襄出身农家,从小熟悉乡村生活风情,对农民的冷暖苦乐有着深切的体会。

家庭以及求学期间所受的教育履历,与官场上志同道合的同僚们的交往经历对蔡襄思想、性格有重要的影响。

第二部分分析蔡襄诗歌的主要内容。

纵观《蔡襄全集》,本人认为可以将蔡襄诗歌分为五类,分别是酬酢赠答诗、政治现实诗、感怀写志诗、怀古咏史诗、题咏诗。

这些诗歌真实且多方面地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崇尚正义、慈亲孝友、尊才礼贤等高尚品格,也体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以及热爱生命的高洁志趣。

第三部分探究蔡襄诗歌的艺术特征。

该部分共分为三节。

第一节为蔡襄诗学倾向,具体方法是先从蔡襄的诗文中提炼出蔡襄关于文学的评论,接着分析蔡襄与北宋初期三个诗派的关系,以此来探究蔡襄的诗学倾向。

第二节介绍蔡襄古体诗的艺术特征,第三节介绍蔡襄近体诗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蔡襄;生平;诗歌;主要内容;艺术特征AbstractCai Xiang,the famous politician, calligrapher, agronomist of Northern Song Dynasty, was also a kind-hearted poet, always concerning about people`s living condition, who had written totally 420 poems including 103 ancient-style poems and 320 new-style poems. In recent years, the discussions were only concerning about one side of the writer or his works, and lacking a comprehensive exposition. Therefore,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ssociating with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Northern Song Dynasty as well as the poet's life experiences,excursion and personal temperament, makes a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artistic features and thoughts of Cai Xiang`s poetry.This paper has been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mainly introduces Cai Xiang`s life experiences and excursion. Borned in a peasantry family, the poet was quite familiar with country`s life style and had a deep feeling for farmer`s happiness and agony. The family,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as well as the intercommunication with his official colleagues had a great impact on Cai Xiang`s thought and character.The second part are chiefly concerning about the main content of Cai Xiang`s poetry. Taking a panoramic view of "The Complete Works of Cai Xiang," I think that his poetry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categories, including the toast exchanging poetry, the political reality poetry and pondering poetry, Old Wing epic, Wing-sie poetry. Those poems, in a various way, not only reflect the poet`s noble character of caring for the country and the people, advocating justice, love-filling relationship in family and friends, respecting to Rhenish talents and so on, but also express his exalted taste of adoring the nature, hometown, as well as life. And the first section is chiefly discussing about Cai Xiang`s poetics tendency, specifically, starting with extracting his comments on literature and then analysing relationship of his poetic style and the three-main-style in the early Northern Song Dynasty, and basing on these analysis we could explore Cai Xiang`s poetic tendencies. The third part analyses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Cai Xiang`s poetry and it has been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The second section pays much attention to his artistic features of ancient style poetry and so as the new-style poetry in the third section.Keywords: Cai Xiang; Life Experience; Poetry; Main Content; Artistic FeatureII漳州师范学院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蔡襄的文学主张及其诗歌创作

蔡襄的文学主张及其诗歌创作

蔡襄的文学主张及其诗歌创作林晓玲【摘要】Cai Xiang,a famous politician in the North Song Dynasty,was an outstanding poet,essayist,calligrapher.From Cai Xiang’s propositions on "literature is based on truth","momentum is the mainstream of writing",we can see Cai Xiang’s poetic theory was mainly affected by Han Yu.His ancient poetry is greatly different from the "modern style"poetry [referring to the innovations in classical poetry during the Tang Dynasty(618-907),marked by strict tonal patterns and rhyming schemes].The ancient poetry mainly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se-styled poems","comment-styled poems",while the modern poetry has such characteristics as pure and fresh language,peaceful mood,vigorous temperament.%蔡襄不仅是北宋一代名臣,而且还是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和著名的书法家。

从蔡襄"文以道为本"、"文以气为主"的主张可以看出他的诗歌思想主要受韩愈的影响。

其诗歌创作古体诗与近体诗差别较大,古体诗表现为以议论为诗、以文为诗等特征;近体诗表现为用语清新、意境清幽、气质清刚等特征。

可修改书法家蔡襄是谁

可修改书法家蔡襄是谁

书法家蔡襄是谁蔡襄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政治家。

蔡襄为人忠厚、正直,讲究信义,且学识渊博,书艺高深,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书法家蔡襄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书法家蔡襄的简介蔡襄1012-1067,字君谟,汉族,原籍福建仙游枫亭乡东垞村,后迁居莆田蔡垞村,1030年天圣八年进士,先后在宋朝中央政府担任过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

卒赠礼部侍郎,谥号忠。

主持建造了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泉州洛阳桥,蔡襄为人忠厚、正直,讲究信义,且学识渊博,书艺高深,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蔡襄书法以其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

正楷端正沉着,行书温淳婉媚,草书参用飞白法。

传世碑刻有?万安桥记?,书迹有?谢赐御书诗?等。

蔡襄的书法艺术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他们四人被认为是宋代书法风格的典型代表。

“宋四家〞中,前三家分别指苏轼东坡、黄庭坚涪翁和米芾襄阳漫士。

宋四家中,蔡襄年龄辈份,应在苏、黄、米之前。

从书法风格上看,苏轼丰腴跌宕;黄庭坚纵横拗崛;米芾俊迈豪放,他们书风自成一格,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的,还是蔡襄。

蔡襄书法其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

展卷蔡襄书法,顿觉有一缕春风拂面,充满妍丽温雅气息。

其书法在其生前就受时人推崇备至,极负盛誉,最推崇他书艺的人首数苏东坡、欧阳修。

苏东坡在?东坡题跋?中指出:“独蔡君谟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

然行书最胜,小楷次之,草书又次之……又尝出意作飞白,自言有翔龙舞凤之势,识者不以为过。

〞〞欧阳修对蔡襄书法的评价真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欧阳修说:“自苏子美死后,遂觉笔法中绝。

蔡襄——“尚意”书风的先驱

蔡襄——“尚意”书风的先驱

蔡襄——“尚意”书风的先驱翁洪扬蔡襄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一直备受争议。

有人将蔡襄的书法捧为“本朝第一”,有人又将蔡襄的书法贬为“闺房态度”,众说纷纭,以致数百年来聚讼不已。

但是,人们仍然不能否认蔡襄书法的艺术价值,尤其是其“取神气为佳”的思想更是影响了整个宋代书坛。

苏子美更是评价蔡襄:“君谟天资既高,积学至深,心手相应,变化无穷,遂为本朝第一。

”在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本文研究了蔡襄对“尚意”书风兴起所做的贡献。

一、蔡襄简介近千年前的北宋汴京诚,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开封市,有一位开封府的最高行政长官,他是宋代书法著名的代表书家之一,“苏、黄、米、蔡”中的蔡指的就是他——蔡襄。

蔡襄,字君谟,福建路兴化军仙游县人,北宋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和茶学家。

说起蔡襄,就得提起今开封有名景区开封府的门匾,用的就是他的字,如果把“大梁门”门匾和“开封府”门匾做对比,作为颜楷的前者更讲究法度,而后者脱胎于唐楷,却有鲜明的个性,不大受被奉为圭臬的唐楷法度的约束。

二、对宋“尚意”的影响蔡襄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据史料记载,最初的宋四家中的蔡原本是蔡京,但因蔡京是佞臣,祸国殃民,所以后来的书法史将四家中的蔡改为蔡襄。

笔者个人认为,这对于蔡襄是不公平的,蔡襄的书法成就并不低,相比而言在某些方面成就更为突出。

从作品风格来看,蔡襄主要是学习二王、颜真卿,在宋初并不算是一位开宗立派的大家。

相对比他的几个晚辈苏轼、黄庭坚而言,他严谨法度,尽心尽力地学习晋人的韵、唐人的法,在创新方面并不突出,但不突出不代表一点都没有,也可以这么说,蔡襄在那时就是一个老实人,老老实实地做官,老老实实写字。

因为他是农家子弟,金榜题名后登科入仕,自身的身份较为敏感,但他也不全是这样,沈括曾经评价蔡襄说:“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且自成一家。

”这就说明蔡襄并不是一个毫无创意的书家,恰恰相反,尽管稍微缺少一点创新精神,但他天资极高,并不是泥古不化,虽算不上宋“尚意”的标志性人物,但他为尚意所做的开启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蔡襄的民本思想初探姓名:唐晓华班级:2004春历本(2)学号:040732018指导教师:杨文新摘要:蔡襄的民本思想内容丰富而深刻,围绕安民这个中心提出许多施政主张和措施,并且力求付诸实行,其民本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禁奸豪,均民力、恤穷民,除恶吏、实惠以利民、谨财用、重商思想等几个方面。

这几个方面都围绕安民这一个中心,相互联系,均民力,谨财用,重商思想更具有蔡襄自己独到见解。

关键词:均民力恤穷民实惠以利民谨财用重商思想蔡襄北宋著名政治家,书法家和园艺学家,19岁中进士,开始走上仕途,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为官达三十八年。

作为一名政治家,他是北宋中期的改革派“庆历新政”的台柱之一。

在蔡襄政治思想中民本思想是十分突出的。

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些优秀思想家,都不同程度地认识到安民的重要性,提出“民为邦本”的思想。

蔡襄崇儒重道,注重学习儒家经典,他的民本思想,有儒家安民的思想精华,又有他独特地方。

他从当时社会现实出发,大声疾呼安民救世,事事强调安民救世,不仅有一整套的政治思想主张,而且有一系列修明政治,革除时弊的改革方案。

不仅有理论而且还有实践。

他对中国封建的民本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第一,“禁奸豪,均民力”蔡襄说“古今治世,百姓各安其所,士、农、工、商各得其分,量取其力以供公上,上使之以时而民不倦。

是故百姓上以奉天子,下以养父母、蓄妻孥,其力有余,故安其所也;不妄作为,故得其分也。

”他认为,如果对“安民”这个问题不原其本,不考其实,以为“民饥则哺之,寒则衣之,天下之众,虽尧舜不能济也!”这样,是有忧民之意而民愈不安。

他针对北宋的社会现实,又指出民亦不能“无禁”。

务农的(实即地主)兼并土地,做生意的(大商人)投机倒把,豪强之家“奢靡冒法”。

这些“乱俗之民”,如不加有效禁止、约束,就会导致“妄为而不安其分”。

至于天下时有水旱等自然灾害,这是难免的。

只要老百姓有所准备,能以丰补歉,就不致有大害。

他认为,天下州县在水旱时争发仓库济民,又称赈贷以假于民,这“恤民”之意虽善,其策则疏。

为什么呢?他说:“古今治世,役民不过三日,其不役者,出三日之佣,此百姓所以奉公上也”。

而今(北宋中期)百姓有的丁役过重,有的户口“脱漏”,却一钱不输;水旱天灾时,人口流移,又出仓库以济之,国家赋税收入有限,“散施无极”,这岂不使国库贫之又贫!弄到头来,还是百姓吃苦,民怎么能安呢?蔡襄指出只有“量取其力”让人民有发展再生产的“余力”,才算是真正的“忧民”和“安民”。

这种从发展生产和积极防备的角度来帮助人民救灾,从根本上帮助人民摆脱穷困的政治主张是非常有远见的。

蔡襄写道:“禁奸豪,均民力,使得各得其分,而安其所,是谓之安民。

”他的这个“安民”主张,是与众不同的。

它的基本点在于:要使百姓有一个安定的环境去进行生产,从事抑制豪强,不使奸豪扰民乱俗。

他对“安民”的这种见解,在政治上是高明的,很有远见卓识。

从这个基本点出发,蔡襄抨击吕夷简身为宰相而不管“安民济世”这件大事。

他说:“自关陕兵兴以来,修完城垒,馈运刍粟,科配百端,悉出州郡。

内则帑藏空虚,外则民财殚竭,嗟怨嗷嗷,闻于道路。

不幸有水旱之灾,其变不可量也。

盖由不选材能充三司使副,发运、转运,使非其人,但务取人情,用为资历,才至数月,即又迁移,循环奔走,日求升进。

欲以兴财利、宽民力,其可得乎?”同样,在《论东南事宜疏》中,讲的许多内容也是“安民济世”这个问题。

《疏》中提出“当今之策,莫若择郡守、宽民力,募兵卒、严盗法”等四条建议,为的就是“保民”、“安民”。

其中所谓“宽民力”,既是“蠲赋税,均借贷,省配敛,赈流移,所谓发于国而藏于民也”。

实际上,这就是“安民”的具体措施之一。

他认为,仁宗定期对罪犯实行“减降”的做法,对老百姓没有什么好处,却给豪强奸宄之徒有空子可钻,“非有补于治体”,应当罢去。

其本意即在于抑制奸豪。

对当时广南海盗啸聚为患,扰掠百姓,蔡襄主张坚决平定,为的是保境安民。

他在上述《福州五戒文》里的第五戒,就是戒农人(地主)兼并,商贾欺馒、豪强并吞细民,要他们减刻剥之心,以宽贫民。

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使百姓“各得其分,各安其所”,达到安民济世的目的。

第二,“恤穷民,除恶吏”蔡襄写道:“臣闻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又闻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散。

是知民不可不恤······。

”在这里,他的着重点在于讲“安民”是治道的根本,而“安民”又须体恤民间疾苦,以相对减轻剥削为上策。

他说:“臣非不知吏员、军旅之繁,郊庙赐宴之广,北有饵边之费,西有御寇之须,常赋既不足充,遗利必当采取。

”然而,从封建国家的长治久安着想,还是不能不注意到老百姓的困苦。

蔡襄上书仁宗,指出:“陛下赐三司轴绢诏书曰:‘使敛无暴横而公须足,民无愁痛而国登’。

”事实并非如此。

自宋夏交锋以来,数千里更戍之役,又是运军需粮草,又是缮修器械,兴无名之赋,科配百端,残苛之吏从中贪污索取,豪强之家乘机攘夺,致使百姓“破家流离”,“十室九空”,“呼天苦诉之辞,万人一口”。

比如陕西榷盐,江南议铁,增添酒课,采取铜苗,移东就西,指无为有,官吏们争求目下,不为日后久远之谋。

又如杀牛纳皮,本是州县官府强迫百姓供应的。

可是,过江收买黄牛,稍不中官,便遭捕捉科罪。

“不知生民何辜,受此苦毒!”他说“臣所闻所见民间疾苦,不敢备载”,只不过粗举一二条,让皇上知道天下有如此事,以便改革就是了。

蔡襄认为,要安抚百姓,就要整顿吏治,赏善罚恶,除掉害民的恶吏。

他说,皇帝派出安抚巡行四方,一要选任得当,才能推扬“德音”,二要戒励使者切实注意“安民”这个大事。

如果“恶吏不除,穷民不恤,有使之出,不若无出之,徒使郡国之民交口而议曰:‘是举也,特与被遣之人为荣进梯级耳,岂有意于吾民哉?’”他主张皇帝派出的安抚使须能体恤穷民,对民间八九十岁的老人,应依汉例执行;男女卖身为人作佣的,应予偿还,让他们回家生产;对年在四十以下的和尚、三十以下的尼姑,应给他(她)们粮食回乡还俗,没有能力生产的责成乡亲邻里养之。

对州县官吏好的、有才能者奖拔;差的调换;坏的惩罚;贪官污吏严惩不贷;七十以上昏老不知退者一切罢之。

总之要:“悉究利害,使有补于政治。

”他的结论是:“臣详观古之遣使,皆务恤穷民,除恶吏,举才能,收带逸而已”。

这些意见,不失为“安民”救世的良方,但在病入肢体的北宋中期社会和盘根错节的官僚政治中,这种“良方”实际上是不可能从根本上奏效的。

不过,有这种“良方”,总比没有要好得多。

事实上,蔡襄在知开封府、两知福州、泉州,恩威并举,精于吏事,谈笑剖决,破奸发隐,吏不敢欺。

客观上就对人民很有好处。

蔡襄认为,一个地方长官对人民来说,要能“察其土风、井闾,而别其善恶、强弱、贫富、勤惰、冤隐、疾苦,以条辨而均治之,使咸得其平”。

天下的官员有贤与不贤,百姓有幸有不幸。

如果天下的地方长官无有不贤,“则尽治天下之民亦无有不幸矣!”由此观之,蔡襄实不愧为一代贤臣。

第三,“实惠以利民”蔡襄认为,当时公私匮乏,形势至危,天下之民急于供应而有流离之苦。

治道如此,未闻有改革的办法,仍然因循旧弊。

至于水、旱、蝗灾,则更是由于“人事”、政治关失”所致。

在这种情况下,要“安民”济世,不了解百姓的疾苦不行,了解民间疾苦,如不切实采取措施予以救治更不行。

他大声疾呼,主张上自皇帝,下至各级官吏,都要“实惠于下,以利百姓”,方能达到“安民”的目的。

蔡襄从政数十年,他提出的政策、措施,都是围绕着“安民”这个“治国之本”,从“实惠于民”着眼的。

他为此竭尽了心力,客观上替人民办了许多切实的好事。

例如:(一)蔡襄在知福州、任福建转运使时,奏减漳州、泉州、兴化军人户身丁米(钱)。

他要仁宗“下恤远民之苦,蠲放三州军丁米(按:即身丁钱),只依建州例,岁纳口钱”。

他认为,这对国家经费来说仅万分之一,对老百姓却是事关“性命全活”的大事。

他在《上庞端公书》中,又对奏减身丁钱作了详细论列,说明闽南百姓的困苦,要求关心民间疾苦。

(二)在知福州时,蔡襄奏请“相度”沿海防备。

他说:“福建路沿海州军与外界水路通接,自来未曾别作防备”。

他认为,福州、泉州、漳州、兴化军都是边海地区,无论是点检商税,或维持社会治安,维护百姓盐、渔生产,或防备海盗扰境,保护海外贸易,都需要整顿海防,并令士兵教练舟船,谙习水势。

因此,有关州军地方政府应当分工合作,以保境安民。

他知福州、泉州时,在所管辖的范围内尤重此事,这在当时也是为沿海地区的百姓办了件大好事。

(三)蔡襄在知福州、为福建转运使期间,兴化军莆田县有胜寿、西冲、大和、吨前、东塘等古陂塘五所,自来积水灌溉塘下沿海碱地一千余顷,为田八千余家耕种。

而这五所古塘几经变迁,曾被当地大户勾结官府,占塘为田,使旧日仰塘水灌注之地焦旱,百姓争讼不绝,以致人户逃移,税赋大减。

蔡襄到任后,查明情况,决定恢复五塘,“依旧积水为塘,利济民户”,使八千余家百姓获得生路,实惠极大。

又,据乾隆《泉州府志》记载,泉州有龟湖塘长一千八百余丈,阔八十二丈,深一丈。

东至塘后村,西至石狮亭,南至塘岬村,北至大洋,灌田三千八百余亩。

水塘一带,百姓常因用水问题引起纠纷。

蔡襄知泉州时,亲自为他们定塘规,解决沿湖林、黄、苏、郑四姓用水及管修堤岸等问题,使大家都得到利益。

(四)蔡襄在两知泉州期间,为人民办了不少好事,而最大的好事就是促成州民建造洛阳桥。

洛阳桥(即万安渡石桥),距泉州城内二十公里,位于泉州与惠安县交界的洛阳江上。

此处当江海交汇,绝海而济,江阔水深,风涛滚滚,往来畏其险。

蔡襄劝州民赈工,因地制宜,开采沿江山上巨岩,凿成长10米左右,宽70厘米,厚60厘米,重约十多吨的巨型石桥板,凭借涨潮浮舟功能,立石为梁,架成长834米的石桥。

它是我国桥梁建筑史上的伟大创举之一。

此处交通上“南接漳广,北通江浙”。

桥建成后,陆上运输方便,大大促进了泉州海外贸易的繁荣和发展。

蔡襄亲自为撰《万安渡石桥记》。

这座桥,始造于皇佑五年(1053)四月,成于嘉佑四年(1059)十二月。

开始时虽不是蔡襄所造,但他在嘉佑三年(1058)再知泉州后,却致力于此,促其落成。

在造桥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人物之一卢锡,就是蔡襄的舅父。

在石桥建成前后,蔡襄又倡导在过桥两旁(通往福州方向)路上沿途植松数百里(实际上是广植榕树,闽人称榕为松),以荫行人。

闽泉道上多榕树,即源于此。

据记载,泉州所属南安九日山至20世纪20年代尚有古榕六七株,亦系蔡襄倡植。

当时有民谣说:“夹道松,夹道松,问谁载之我蔡公,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万古摇清风”。

第四,“谨财用”主张在财政支出方面,蔡襄提出了“谨财用”的主张。

他认为国家的“财用”是否妥当是直接影响到“安民”、“富国”、“强兵”的大问题,因此,国家的财政开支要有一个原则来制约,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铺张浪费而增加人民的负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