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教材解读_五年级语文
五年级下语文说课稿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_人教新课标
5.《清平乐村居》一、说教材《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首词,它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着名词作。
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整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
在写人方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
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
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
二、说目标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借助画面与注释,了解词的大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词的一般特征。
在多层次的诵读、想象、拓展中,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乡村生活的和谐美好,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有感情朗读的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感受江南乡村的清新秀丽、安宁祥和之美三、说教法与学法:教法: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教学法”。
学法:1.“边读、边看、边想、边理解”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
学生的朗读水平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读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清平乐·村居_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清平乐·村居_人教新课标教材简解《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闻名词作。
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适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亲小孩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作者喜爱农村安静安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全词分为上、下两阕,整首词看起来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景画。
上阕以素描之法,勾画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西上饶地区农村的特色,以景物衬托出人物生活宁静、恬适的氛围。
画面中的要紧人物——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足见其生活的美满,精神的愉快。
下阕从远到近勾画出三个亲小孩的动作。
词人尤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爽朗的神态。
整个画面恰似一个漂亮的世外桃源,令人向往。
目标预设1.认识3个生字,明白得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明白得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画的情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重难点1.指导学生明白得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有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2.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感受江南乡村的清新秀丽、安静祥和之美。
设计理念这首小词写景见人,由人及事,人事相传,作者将景、人、事、情融为一体,它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恬淡、闲适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关于如此意境幽美的词,在教学中应积极激发学生的朗读爱好,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词的韵律、节奏和情感。
重点抓住描写小儿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明白得词意。
设计思路这首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写景,下阕叙事,作者描画了一幅宁静清新、悠闲美好的乡村家庭生活画卷。
在教学时,教者应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感知、感受、感悟、感叹全词。
真切地领会词的意境美、情感美。
领会“醉”的深刻含义。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清平乐村居》评课稿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清平乐村居》评课稿一、教材内容分析《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以描写乡村生活为主线,以感人的视角展现了乡村人民的淳朴和生活态度。
本文通过细腻的描写,传递了家庭、友情和乡土之间的温暖情感。
二、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乡村生活的特点和乡土文化的重要性;2.能够运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乡村生活中的细节,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3.学会感受和体验乡村生活的美好,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传统文化的尊重。
三、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中的乡村生活场景和情感表达;2.设身处地感受乡村生活的温暖和乡土文化的魅力;3.通过朗读和演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难点1.让学生真正理解乡村生活的独特魅力;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细致入微的描写技巧;3.激发学生的情感,让他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乡土文化的价值。
五、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好课文的文本资料和解读;2.教师准备一些乡村生活的图片或实物,以便引起学生的兴趣。
六、教学步骤Step 1: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听说过或读过的有关乡村生活的故事,激发学生对乡村生活的兴趣,并与其乡土文化进行联想。
Step 2:预习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清平乐村居》的内容,让学生读一读课文标题,并猜想故事的主要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
Step 3:整体阅读让学生全班齐读一遍《清平乐村居》,然后随机选择几名学生朗读整个课文,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韵律和乡村生活的温暖。
Step 4:逐段解读教师根据课文的结构,逐段解读《清平乐村居》,并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思和用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Step 5:细致描写鼓励学生仔细阅读第一段和第二段,找出描写乡村生活的细节,然后请学生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并让几名学生朗读自己的描述,让整个班级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好。
Step 6:情感体验让学生分成小组,共同探讨课文中所体现的家庭和友情的重要性,并让每个小组以小短剧或朗诵形式表达出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让他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乡土文化的价值。
五年级下册语文《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册语文《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词的有关学问。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4.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情景。
重点难点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妙,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1.板书课题,读题。
2.解题:“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
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由于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
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唱歌,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
“清平乐”的“乐”要读成“lue”清平乐原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
“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的闻名作品。
(二)初读,正音1.自由读词,留意读准字音。
2.难字正音,引导学生读准:茅、檐、相、媚、翁、媪、亡赖、剥。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
4.且读且点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再读,解意1.自由读文,自主理解词语意思。
2.自由汇报自己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教师引导学生解释重点词语:茅檐:茅草搭的屋子。
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
吴音:吴地的方言。
这里泛指南方方言。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切和谐的样子。
翁媪:老翁、老妇人。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
无赖: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得意。
3.小组合作,结合插图和解释,疏通句子意思。
屋檐低,茅舍小。
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
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妙!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
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宠爱的顽皮佬。
4.再读全文,学生质难问疑。
(营造民主课堂,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争议之处,还可以绽开争论)(四)精读、悟情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2.请学生自由谈所“看到”的画面。
3.学生配乐自由读,边读边悟。
4.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安静、闲适、欢乐、舒适、幸福的平淡农村生活让人沉醉使人憧憬。
古诗清平乐·村居翻译赏析
古诗清平乐·村居翻译赏析《清平乐·村居》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辛弃疾。
其古诗全文如下: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正剥莲蓬。
【前言】《清平乐·村居》是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此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
全词以白描手法,有声有色、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农村的乡土风俗,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
【注释】⑴清平乐(yuè):词牌名。
村居:题目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⑷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⑸翁媪(ǎo):老翁、老妇。
⑹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⑺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⑻亡赖:”亡“读ú,通假字,通“无”。
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⑼卧:趴。
【翻译】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赏析】此词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
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闲居达二十年之久。
理想的破灭,使他在隐居中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
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其中之一。
辛弃疾词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
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刘熙载说,“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艺概·词曲概》)。
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语清新”、诗情画意的特点。
它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材分析
《清平乐·村居》教材分析
江边小学黄晓芳
《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古诗词三首》的中间一首,作者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
编者把这首词安排在这里的原因我想是通过本首词了解“词”这种题材,通过和前一篇《牧童》的比较,进而明确诗词的不同点。
让孩子在品词析句朗读背诵中感悟词的写作特点,积累语言,感受古代儿童的童趣。
这首田园诗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它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开篇以素描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西上饶地区农村的特色,以景物衬托出人物生活宁静、恬适的氛围。
画面中的主要人物——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足见其生活的安详,精神的愉快,接着从远到近写出三个儿子的动作。
勾勒了大儿、二儿的劳动情景,最后是一个生动的农家小儿的特写镜头。
词人尤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全词虽然只有短短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和全家老少勤俭淳朴的劳动生活风貌都鲜明地勾勒出来,向读者展示出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家生活画面。
读着这些诗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
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
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感觉那遥远的、古人童年的生活;那一幕一幕生活的场景,一经诗人的生花妙笔,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虽事隔千年,却犹如发生在身边。
一种亲切感,也便油然而生。
小学语文_《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媪”“剥”,能借助于注释正确理解“翁媪”“亡赖”“相媚好”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词。
注意读出平仄的韵味,了解词的特点,并体会词的意思,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想象词描绘的情景。
3.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尊重富有个性和创意的表达。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学习《清平乐·村居》,了解词的特点,并体会词的意思,,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想象词描绘的情景。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阅读指导课学情分析《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
本单元教材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
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整首词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
在写人方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
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
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
对于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来说,童年的故事应该是不陌生的,并且该班学生都在农村生活长大,对于词中描写的农村画面在头脑中应该能想象得到。
五年级古诗文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明确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学生在平仄的朗读上还需指引。
《清平乐村居》诗词赏析
《清平乐村居》诗词赏析译文篇一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素描。
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
上片第一、二两句是作者望中所见,镜头稍远。
“茅檐低小”,邓《笺》引杜甫《绝句漫兴》:“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此正写南宋当时农村生活条件并不很好。
如果不走近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这户人家的活动,也听不到人们讲话的声音的。
第二句点明茅屋距小溪不远,而溪上草已返青,实暗用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语意,说明春到农村,生机无限,又是农忙季节了。
作者略含醉意,迤逦行来,及至走近村舍茅檐,却听到一阵用吴音对话的声音,使自己感到亲切悦耳(即所谓“相媚好”),这才发现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劳动,只有一对老夫妇留在家里,娓娓地叙家常。
所以用了一个反问句:“这是谁家的老人呢?”然后转入对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绘。
这样讲,主客观层次较为分明,比把“醉”的主语指翁媪似更合情理。
下片写大儿锄豆,中儿编织鸡笼,都是写非正式劳动成员在搞一些副业性质的劳动。
这说明农村中绝大多数并非坐以待食、不劳而获的闲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则成年人的辛苦勤奋可想而知。
“卧”字确实使用最妙,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
表现出只有老人和尚无劳动力的年龄最小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乐。
这实际上是从《庄子·马蹄篇》“含哺而熙(嬉),鼓腹而游”的描写化出,却比《庄子》写得更为生动,更为含蓄,也更形象化。
特别是作者用了侧笔反衬手法,反映农村生活中一个恬静闲适的侧面,却给读者留下了大幅度的想象补充余地。
这与作者的一首《鹧鸪天》的结尾,所谓“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正是同一机杼,从艺术效果看,也正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安宁、平静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古诗三首《清平乐·村居》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清平乐·村居》的基本内容。这是一首描绘乡村生活的古诗,通过生动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这首诗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品味。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句,了解诗中描绘的乡村场景和人物活动,以及这些描绘如何表达诗人的情感。
-诗句中隐含的情感和深层意义的把握,如何引导学生透过字面意思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对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分析,特别是如何将这些手法与诗人的情感表达联系起来。
-古诗的朗读节奏和韵律感的把握,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古诗的音韵美。
举例解释:
-在讲解“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时,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这里的对比不仅反映了农村生活的场景,也表达了诗人对家庭和谐、生活有序的向往。
古诗三首《清平乐·村居》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古诗三首》中的《清平乐·村居》。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熟读并背诵《清平乐·村居》。
2.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3.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中所描绘的乡村生活场景。
4.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对比、拟人等。
5.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5.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探究欲望,形成持续的学习动力。
6.结合古代村居生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背诵《清平乐·村居》全文,掌握诗句的含义和诗中的关键词汇。
-识别并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中的意象和“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中的对比手法。
《村居》说课稿12篇
《村居》说课稿12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讲话致辞、报告体会、合同协议、策划方案、职业规划、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report experience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career planning,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村居》说课稿12篇下面是本店铺收集的《村居》说课稿12篇古诗村居说课稿,供大家参阅。
清平乐村居教材分析
清平乐村居教材分析一、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3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练习口头表达。
二、教材说明《村居》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居住农村亲眼看到的景象。
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
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
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写时间和自然景物。
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
堤旁的柳树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写人物活动。
孩子们放学回来得早,趁着刮起的东风,赶忙放起了风筝。
儿童处在人生早春,东风带来融融的暖意,纸鸢是放飞的乐趣,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几分希望。
本课教学重点是朗读、背诵和识字写字。
难点是通过朗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三、教学建议(一)课前准备生字卡片,课文插图投影片或教学挂图。
课文朗读录音带(光盘),或多媒体课件。
(二)识字、写字教学1识字教学。
本课要求学会3个字,要求认识4个字。
要在学生自学生字的基础上,用生字卡片检查指导,使所有学生读准7个生字的读音。
烟:要用形声字规律记字形和字音。
趁:翘舌音,声母不要读成“c”。
纸:翘舌音,声母不要读成“z”。
长:多音字,本文读zhǎng。
莺、拂、堤、醉四个字只识不写,要记住字形,读准字音。
2写字教学。
要一个一个指导学生把要求学会的字写好。
注意字的各部分在田字格里的占位。
趁:半包围结构,走字旁的捺脚要写长些,包住里面的“”。
纸:右边是氏字边,不要在下面多加一点。
(三)词句教学村居:在农村居住。
诗以《村居》为题,指诗所写的情景是在农村居住看见的。
拂:轻轻地擦、扫。
纸鸢:风筝。
春烟:春天蒸腾起的烟雾。
早春二月,草儿发了芽儿,黄莺唱起了歌,烟雾里,柳树舒展枝条轻轻拂着长堤。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讲解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讲解【原文】《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1.清平乐(yuè):词牌名。
2.村居:题目。
3.茅檐:茅屋的屋檐。
4.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5.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6.翁媪(ǎo):老翁、老妇。
7.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8.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9.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亡,通“无”。
10.卧:趴。
【创作背景】此词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
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从二十一岁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
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闲居达二十年之久。
理想的破灭,使他在隐居中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
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其中之一。
【译文】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赏析】辛弃疾词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
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刘熙载说,“词要清新”,“澹(dàn)语要有味”(《艺概.词曲概》)。
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dàn)语清新”、诗情画意的特点。
它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
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
5《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有: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展示知识点,便于学生理解;实现课堂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三)互动方式
为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
1.师生互动:提问、讨论、示范等,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并及时给予反馈。
2.撰写一篇以“乡村生活”为主题的作文,运用诗词中的修辞手法,提升写作能力。
3.收集与诗词相关的资料,了解诗人的其他作品,拓宽知识面。
作业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文学素养。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采用清晰、简洁的布局,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3.合作学习:依据社会建构主义理论,通过小组合作、互动交流,促进学生间的知识共享、情感沟通,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1.教具:古诗挂图、生僻字卡片等,用于直观展示诗词内容,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生僻字。
2.多媒体资源:课件、视频、音频等,通过图文并茂、音视频结合的方式,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诗词标题和作者:位于板书中央,突出重点;
2.诗词原文:以规范的字体书写,便于学生抄写和记忆;
3.诗词结构分析:包括韵律、对仗等,以图表形式展示;
4.生僻字词及解释:标注在诗词原文旁边,便于学生查阅;
5.赏析要点:列出关键词、意象等,指导学生鉴赏。
板书风格将注重规范性与艺术性的结合,采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突出重点,使板书美观、易懂。
3.提问互动:通过提问方式,如“你们觉得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等,引导学生思考,自然过渡到新课的学习。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通用5篇)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通用5篇〕《清平乐.村居》说课稿〔通用5篇〕《清平乐.村居》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p 与处理《清平乐·村居》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它通过“茅檐低小,坡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西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些农村特有的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欢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开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的:1、知识目的:认识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2、才能目的:利用网络展示文、声、色的动态效果,创设诗意气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情趣。
二、媒体设计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媒体通常以单机操作、单线型课件形式表现老师的教学设计,但是,这种课件有局限性,往往一位老师用了,其他老师就无法使用,使用不当甚至会造成一种新的满堂灌──“电灌”。
新时期,新课程,新方式,对教学资的运用提出了新课题。
本着以学生开展为本,以效劳教学为宗旨,在《清平乐·村居》的教学中以网络为平台,设计了课程资网页。
该网页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分为美文诵读、词义点拨、课文动画、宋词简介、田园佳句等局部,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和学生实际情况有选择的运用。
整个媒体设计具有可选性、实效性、多层性、可操作性、可再生性。
三、教法学法1、教法: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开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教学法”。
2、学法:老师的教是为了不教,作为老师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教与学是不可截然分开的,老师的教法实际上是对学生学法的浸透与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平乐·村居》教材解读_五年级语文
一、文本内容:
这篇课文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版块的第二篇课文,马克思曾说过:劳动创造了生活创造了美,整个板块围绕劳动这一主题安排三篇文章,其中《乡村四月》《清平乐村居》同属诗词,《父亲的菜园》是一篇叙事文章。
有的描写江南农村繁忙的插秧蚕桑的场面,有的描写农家的其乐融融,有的记叙了父亲开荒种田之事。
尽管作者不同、体裁不同和视觉感受不同,但同样升华了劳动这一主题,使孩子们感受着劳动的快乐的,是崇高而伟大的。
二、教育价值:
这首词在艺术上颇有特色。
首先就画面的营造来说,显得极为匀称和谐、清新自然。
作者将这一条腹满荷叶莲蓬的清溪纵贯画面的中心,如西洋画中的焦点透视,其他景物都从这“溪上”溪东溪头铺展开去。
低下的茅屋、如茵的青草、涨势喜人的豆田和谐排列两旁,普通的农家老小在他的两岸修养生息,平安度日。
老人闲适的晚年,青年的勤劳耕作、少年的顽皮淘气都显示出农村生活的淳朴宁静。
清新的景致、宁静的心境、一如这缓缓流淌的一弯溪水,任务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象交织成一片和谐自然的村居美景,此时此刻作者的心境无疑置身其间陶醉其中了。
语言艺术来讲通篇采用通俗评议的口语犹如韵味十足的散文。
词人善于运用典故,但这首词却一改他以往的风格,以清新自然的面貌出现。
一方面可以增强故事的连贯性语言的形象性,既没有丧失词的音
律,又保持之醇厚的诗意;另一方面,这种通俗平实的语言恰与整首词清新自然的情景相吻合。
优美的意境、和谐的音韵读起来轻松快意,同时也让我们在心灵上受到陶冶,美感上获得满足
三、教材分析: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作。
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词的开头两句是环境描写,接下去便写人。
6个短句,共描写了5个人。
先写老俩口,接下去以轻快的笔锋,勾勒了大儿、二儿的劳动情景,最后是一个生动的农家小儿的特写镜头。
全词虽然只有短短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和全家老少勤俭淳朴的劳动生活风貌都鲜明地勾勒出来,向读者展示出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家生活画面。
整首词以白描的艺术手法,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语言浅显易懂,可供开发的文本资源非常丰富。
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
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闲居达二十年之久。
作者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农民也有较多的接触。
所以在《稼轩词》中有一部分作品是反映农村生活的。
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
这首《清平乐》,就是一幅着色的农村风俗画。
四、地位作用:
这篇文章处于第三单元的第二篇在教材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编
者把这首词安排在这里的原因我想是通过本首词了解“词”这种题材,通过和前一篇《乡村四月》的比较,进而明确诗词的不同点。
让孩子在品词析句朗读背诵中感悟词的写作特点,积累语言,感受到劳动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的劳动热情,调动学生的劳动兴致。
五、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受到美育的熏陶。
重点难点:学会剥在不同时候的读法。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六、方法策略:
(一)在古乐中“走向村居”,恬淡走近诗词。
(读对读通)
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
教学伊始,在揭示课题前教师先出示了一幅乡村生活的图画,让学生在古筝乐曲的相伴中欣赏这幅画面,然后谈自己的感受。
伴着悠扬的古琴曲,在一份恬静的田园氛围中,学生探究的欲望和阅读的兴趣得到了激起,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新课标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训练。
揭示课题之后,指导学生进入“赏韵读文”
下的“美文诵读”边听课文范读边借助课后的拼音,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全词,运用自读、默读、齐读等方式,将这首词读正确,读通顺。
在学生读书过程中,“剥”的读音孩子们各持己见,于是讲解这个字的读法,落实这个教学难点。
同时借机把课后的读一读中的词语读正确,把词读通。
(二)在吴音中“走入村居”,悠闲走进诗词。
(自己读懂)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之后,再次让学生带着感受,对照图画读这首词。
这里采用“以图画为先导,以音乐作铺垫,以语言描绘作引子”的方法,让学生在想象中朗读,朗读中想象,使文中之境成为学生心中之境、口中之言。
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合作探究,借助“课下注释”、“配乐演绎”来帮助理解本词,感受田园的意境。
通过这些动画结合词的内容,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维果茨基认为,学生是通过与教师和同伴的共同活动,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习。
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多边互动,形成多维度的良性循环,有力的突破了重难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欣赏中“走出村居”,自然外化词意。
(读好读出来)
在学生能读出意思的基础上,又该如何使学生的身心与朗读内容融为一体呢?一首诗词不但要读懂而且要读好,这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心放进去,进入“诵读尝试”再读这首词,谈自己的感受。
使同学们感受到了这安宁、悠闲的乡村田园生活,也充满着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同学们通过字字到位的读、读出图意、读出韵味的螺旋上升的朗读练
习,理解了词意,领悟了内蕴,在读中获得了情感的熏陶。
《学记》中说:"能博喻然后能为师",学生在积累体验中,进一步体会到田园的恬静、和谐,受到了美的熏陶。
(四)在积累中“放眼村居”,漫步走进词海。
(读宽读下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课前布置学生文字资料,课上指导进入“宋词简介”、“词人介绍”、“田园佳句”等链接进行搜索查找有关江南、村居的诗词,再纵向回忆低年段阅读过的《江南》、《忆江南》、并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展示,学生通过这样的拓展学习,能将课前搜集的资料、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课上自己有选择的点击媒体所得到知识的进行整合,外化成精练的语言表达出来,感受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