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数据交换技术

合集下载

第六章 软交换技术

第六章 软交换技术

信令网关(SG)
实现SCN网络与IP网络的信令互通,提供SS7信令点和IP 网内呼叫控制实体(软交换/呼叫服务器/媒体网关控制器) 双向的信令接口,实现SCN信令的中继、转换或终结处理。 信令网关的协议包含两部分: SCN侧信令协议:信令网关必须发送、接收标准的 SCN信令消息,如标准的七号信令协议。 IP网络侧协议:采用IETF的SIGTRAN协议,完成7号 信令在IP网络层的封装,解决7号信令网与IP网实体相 互跨界访问的需要。
4.软交换的主要功能
AAA 服务器 Radius SS7/IP 业务提供 SG 网络管理 应用服务器 待定
网管系统
SNMP
H.323
H.323 网络 SIP 网络
软交换
No.7 网络
SIP 计费 SSF 呼叫控制 互 通
SIP/BICC 软交换
INAP/IP SG 现有 IN
H.248 媒体网关
SIP SIP 终端
FRAMEWORK
End User
1
2
软交换系统原理
软交换概念 软交换系统组成 软交换系统协议栈 软交换系统网关和接入技术 软交换系统业务技术 软交换控制器原理
3
1.软交换概念
传统电路交换机体系结构
软交换体系结构
应用服务器
网络管理与计费
业务控制层
管理/业务控制 开放的接口协议
信令/呼叫控制 电路交换矩阵
计费功能
5.软交换网关和接入技术
H.323 电话网 核心分组网 SIP电 话网 Ethernet Switch IAD
SG
No.7 信令网 PSTN /PLMN
TG
POTS V5
AG
DSLA网关 SG

计算机文化基础第六章问答题

计算机文化基础第六章问答题

第六章部分问答题1、何为计算机网络?答:所谓计算机网络就是利用通信设备和线路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功能独立的多个计算机系统互联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网络通信协议、信息交换方式及网络操作系统等)实现网络中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的系统。

连接在网络中的计算机、外部设备、通信控制设备等称为网络节点。

计算机网络涉及到计算机和通信这两个方面的领域,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是产生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条件。

一方面,通信网为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送和交换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另一方面,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渗透到通信技术中,又提高通信网的各种性能。

2、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答:以单个主机为中心,面向终端设备的网络结构称为第一代计算机网络。

由于终端设备不能为中心计算机提供服务,因此终端设备与中心计算机之间不提供相互的资源共享,网络功能以数据通信为主。

第二代计算机网络是以分组交换网(又称通信子网)为中心的计算机网络。

在网络内,各用户之间的连接必须经过交换机(也叫通信控制处理机)。

分组交换是一种存储-转发交换方式,它将到达交换机的数据先送到交换机存储器内暂时存储和处理,等到相应的输出电路有空闲时再送出。

第二代计算机网络与第一代计算机网络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网络中的通信双方都有自主处理能力的计算机,而不是终端计算机;其二是计算机网络功能以资源共享为主,而不是以数据通信为主。

把体系结构标准化的计算机网络称为第三代计算机网络。

网络互连和高速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计算机网络进入到第四代。

3、计算机网络的功能有哪些?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信息交换、资源共享、分布式处理。

信息交换功能是计算机网络最基本的功能,主要完成网络中各个节点之间的通信。

资源共享包括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的共享。

在网络范围内的各种输入/输出设备、大容量的存储设备、高性能的计算机等都是可以共享的网络资源。

分布式处理就是指网络系统中若干台计算机可以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一个任务,或者说,一个程序可以分布在几台计算机上并行处理。

公众号数据安全管理制度

公众号数据安全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公众号数据安全管理,保障公众号用户信息和内容的合法权益,维护公众号的稳定运行,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互联网安全管理制度,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公众号及其运营者,包括但不限于公众号的内容发布、用户管理、数据存储、传输等环节。

第三条公众号数据安全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一)合法性原则:公众号数据管理活动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尊重用户隐私。

(二)安全性原则: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公众号数据的安全、完整和可用。

(三)保密性原则:对用户信息和内容进行严格保密,未经用户同意不得泄露。

(四)责任性原则:公众号运营者对数据安全负有主体责任,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承担相应责任。

第二章数据分类与分级第四条公众号数据分为以下几类:(一)用户信息:包括用户注册信息、登录信息、浏览记录、互动记录等。

(二)内容信息:包括原创内容、转载内容、评论等。

(三)运营数据:包括公众号访问量、粉丝数量、广告收入等。

第五条公众号数据分级如下:(一)一级数据:对用户信息和内容信息的保护最为严格,包括但不限于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密码等敏感信息。

(二)二级数据:对用户信息和内容信息的保护较为严格,包括但不限于用户名、手机号、邮箱等。

(三)三级数据:对用户信息和内容信息的保护相对宽松,包括但不限于浏览记录、互动记录等。

第三章数据收集与存储第六条公众号运营者应合法、合规收集用户信息,不得非法获取、使用他人个人信息。

第七条公众号运营者应采取技术和管理措施,确保数据存储安全,防止数据泄露、篡改、丢失等。

第八条公众号运营者应定期对数据存储设备进行维护和检查,确保数据安全。

第四章数据使用与处理第九条公众号运营者应合法、合规使用用户信息和内容信息,不得滥用、泄露、篡改、删除等。

第十条公众号运营者在使用用户信息和内容信息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最小化原则:仅收集和存储实现公众号功能所必需的数据。

(二)明确目的原则:明确收集、使用数据的用途,不得超出目的范围。

公司网络数据安全管理制度

公司网络数据安全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确保公司网络数据的安全,防止数据泄露、篡改、丢失等安全事件的发生,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涉及网络数据的收集、存储、使用、处理、传输、销毁等环节,以及所有参与网络数据管理的员工。

第三条本制度旨在规范公司网络数据安全管理,确保公司网络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可用性,降低数据安全风险,保障公司业务稳定运行。

第二章数据安全责任第四条公司董事会对数据安全负有最终责任。

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对数据安全方针和政策负责,并由首席信息官(CIO)领导的数据安全团队负责执行与管理数据安全。

第五条各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数据安全负有直接责任,应确保本部门数据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到位。

第六条所有员工应遵守本制度,增强数据安全意识,履行数据安全责任。

第三章数据分类分级第七条公司数据根据重要性、机密性、敏感性等属性,分为以下四个等级:(一)一级数据:涉及公司核心商业秘密,一旦泄露或被非法获取,可能对公司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数据。

(二)二级数据:涉及公司重要商业秘密,一旦泄露或被非法获取,可能对公司的利益造成较大损失的数据。

(三)三级数据:涉及公司一般商业秘密,一旦泄露或被非法获取,可能对公司的利益造成一定损失的数据。

(四)四级数据:不属于上述三个等级的数据。

第八条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一)分级管理:根据数据等级,采取不同的安全防护措施。

(二)动态管理:根据数据变化,及时调整数据等级。

第四章数据收集与存储第九条数据收集应遵循以下原则:(一)合法合规:收集数据应依法合规,不得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二)最小化原则:仅收集与业务相关的必要数据。

第十条数据存储应遵循以下原则:(一)安全存储: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存储设备和技术,确保数据存储安全。

(二)分级存储:根据数据等级,采用不同的存储方式。

第五章数据使用与处理第十一条数据使用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授权使用:未经授权,不得使用他人数据。

第六章输入输出接口基础(CPU与外设之间的数据传输)

第六章输入输出接口基础(CPU与外设之间的数据传输)

§6.1 接口的基本概念
3、什么是微机接口技术?
处理微机系统与外设间联系的技术 注意其软硬结合的特点 根据应用系统的需要,使用和构造相应的接 口电路,编制配套的接口程序,支持和连接 有关的设备
§6.1 接口的基本概念
4、接口的功能
⑴对I/O端口进行寻址,对送来的片选信号进行 识别;
(2)根据读/写信号决定当前进行的是输入操作还 是输出操作,对输入输出数据进行缓冲和锁存 输出接口有锁存环节;输入接口有缓冲环节 实际的电路常见: 输出锁存缓冲环节、输入锁存缓冲环节
对接口内部寄存器的寻址。
P279
§6.2 CPU与外设之间数据的传送方式
CPU与外设之间传输数据的控制方式通常有 三种: 程序方式:
• 无条件传送方式和有条件传送方式
中断方式 DMA方式
§6.2 CPU与外设之间数据的传送方式
一、程序方式 指用输入/输出指令,来控制信息传输
的方式,是一种软件控制方式,根据程序控 制的方法不同,又可以分为无条件传送方式 和条件传送方式。
输入数据寄存器:保存外设给CPU的数据 输出数据寄存器:保存CPU给外设的数据
⑵ 状态寄存器
保存外设或接口电路的状态
⑶ 控制寄存器
保存CPU给外设或接口电路的命令
§6.1 接口的基本概念
接口电路的外部特性 主要体现在引脚上,分成两侧信号 面向CPU一侧的信号:
用于与CPU连接 主要是数据、地址和控制信号
程序不易阅读(不易分 清访存和访问外设)
00000
I/O 部分
§6.1 接口的基本概念
独立编址方式
FFFFF
优点:
I/O端口的地址空间独立
内存 空间
控制和地址译码电路相对简单 FFFF I/O

数据安全日常管理制度

数据安全日常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公司数据安全管理,确保公司数据安全、完整、可用,防范数据泄露、篡改、丢失等风险,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部所有涉及数据收集、存储、使用、处理、传输、销毁等环节。

第三条公司全体员工应严格遵守本制度,提高数据安全意识,共同维护公司数据安全。

第二章数据分类与分级第四条公司数据根据重要性、机密性、敏感性等因素分为以下等级:1. 一级数据:涉及公司核心业务、机密信息,一旦泄露或丢失将对公司造成重大损失的数据。

2. 二级数据:涉及公司重要业务、部分机密信息,一旦泄露或丢失将对公司造成较大损失的数据。

3. 三级数据:涉及公司一般业务、非机密信息,一旦泄露或丢失将对公司造成较小损失的数据。

第三章数据收集与存储第五条数据收集应遵循以下原则:1. 合法合规:收集数据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及公司相关规定。

2. 最小化原则:仅收集为实现特定目的所必需的数据。

3. 明确用途:收集数据时明确告知数据用途,并确保数据用途与收集目的相一致。

第六条数据存储应遵循以下要求:1. 安全性:存储设备应具备防火、防盗、防潮、防尘等功能,确保数据存储安全。

2. 可靠性:选用性能稳定、故障率低的存储设备,确保数据存储可靠性。

3. 可访问性:确保数据存储系统具有足够的存储空间,方便数据检索和访问。

第四章数据使用与处理第七条数据使用应遵循以下原则:1. 限制权限:仅授权给有权使用数据的员工,确保数据不被非法访问。

2. 明确用途:明确数据使用目的,确保数据使用符合规定。

3. 跟踪记录:对数据使用过程进行记录,以便追溯和审计。

第八条数据处理应遵循以下要求:1. 保密性: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防止数据泄露。

2. 完整性:确保数据处理过程中数据不被篡改、损坏。

3. 可用性:确保数据在处理过程中可被正常访问和使用。

第五章数据传输与交换第九条数据传输应遵循以下要求:1. 加密传输:采用加密技术对数据进行传输,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或篡改。

数据安全管理责任制度范本

数据安全管理责任制度范本

数据安全管理责任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1.1 目的为确保公司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防范数据泄露、数据篡改、数据删除等安全隐患,制定本制度。

1.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所有的数据收集、存储、使用、处理、传输、销毁等活动,并适用于所有公司员工。

1.3 主要内容本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数据安全责任、数据分类分级、数据收集存储、数据使用处理、数据传输交换、数据备份恢复、数据销毁归档、数据追溯审计。

第二章数据安全责任2.1 责任主体公司董事会对数据安全负有最终的责任。

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对数据安全方针和政策负责,并由公司首席网络安全官领导的数据安全团队负责执行与管理数据安全。

2.2 工作职责公司管理人员应确保本制度的有效实施,并提供必要的资源以支持数据安全工作。

公司首席网络安全官及其团队应负责制定与颁布数据安全政策和规程,定期开展数据安全教育和训练,并监测和识别数据安全风险。

所有公司员工应牢记保护数据安全的责任,遵守公司的相关政策和规程,将数据安全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确保数据安全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第三章数据分类分级3.1 数据分类公司的所有数据应按其重要性、机密性、敏感性等因素进行分类,分为以下几个等级:(1)核心数据:对公司运营具有重大影响,泄露、篡改或丢失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数据。

(2)重要数据:对公司运营具有一定影响,泄露、篡改或丢失可能造成较大后果的数据。

(3)一般数据:对公司运营影响较小,泄露、篡改或丢失可能造成一般后果的数据。

3.2 数据分级根据数据的分类结果,对不同等级的数据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确保数据的安全。

第四章数据收集存储4.1 数据收集公司在收集数据时,应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确数据收集的目的、范围和方式。

4.2 数据存储公司应采取有效的数据存储措施,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可用性和安全性。

对不同等级的数据,应采用不同的存储策略和技术。

第五章数据使用处理5.1 数据使用公司员工在办理业务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规定的权限和范围使用数据,不得泄露、篡改、删除或其他非法处理数据。

人员数据安全管理制度

人员数据安全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公司人员数据安全管理,保障公司人员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防范数据泄露、篡改、丢失等风险,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涉及人员数据收集、存储、使用、处理、传输、销毁等环节。

第三条本制度遵循以下原则:(一)合法合规: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确保人员数据安全。

(二)最小权限:根据工作需要,给予最小权限访问和操作人员数据。

(三)责任到人:明确各部门、岗位及个人的数据安全责任。

(四)持续改进:不断完善数据安全管理制度,提高数据安全防护水平。

第二章数据安全责任第四条公司董事会对人员数据安全负有最终责任。

第五条各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人员数据安全负责,确保本部门人员数据安全管理制度有效实施。

第六条信息技术部门负责公司人员数据安全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实施。

第七条各岗位员工应严格遵守本制度,确保人员数据安全。

第三章数据分类与分级第八条人员数据分为以下类别:(一)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等;(二)联系方式:电话号码、电子邮箱等;(三)工作信息:岗位、入职日期、离职日期、薪酬等;(四)其他信息:涉及员工个人隐私的其他数据。

第九条人员数据根据敏感程度和重要性分为以下等级:(一)一级:涉及国家秘密、公司商业秘密的人员数据;(二)二级:涉及公司内部管理、业务运营的人员数据;(三)三级:一般性人员数据。

第四章数据收集与存储第十条人员数据收集应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不得收集与工作无关的信息。

第十一条人员数据存储应选择安全可靠的存储设备,并采取物理和逻辑隔离措施。

第十二条人员数据存储应设置访问权限,仅授权相关人员访问。

第五章数据使用与处理第十三条人员数据使用应遵循最小权限原则,仅限于完成工作任务。

第十四条人员数据处理应确保数据准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

第十五条未经授权,不得泄露、篡改、删除人员数据。

第六章数据传输与交换第十六条人员数据传输应采用加密手段,确保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安全。

《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复习题

《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复习题

《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复习题计算机网络复习第一章概述1、什么是计算机网络?按照覆盖范围可将计算机网络分成哪三种?按照拓扑结构来分可以分成哪几种?计算机网络的功能主要有哪些?从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上看,计算机网络可以由哪二部分组成?答:计算机网络是以实现远程通信为目的,一些互连的,独立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

按照覆盖范围可分为2)广域网WAN,3)局域网LAN,4)城域网MAN,5)个人区域网PAN。

按拓扑结构可分为星形,树形,总线形,环形各网格形。

主要功能有1)资源共享,2)数据通信,3)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4)有利于均衡负荷,5)朝代了灵活的工作环境。

从组成在看,计算机网络可由1)能向用户提供服务的若干主机,2)由一些专用的通信处理机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通信链路所组成的一个或数个通信子网,3)为主机与主机,主机与通信子网中各个结点之间通信而建立的一系列协议,即通信双方事先约定的,共同遵守的一组规则三部分组成.2、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协议?协议的三要素是什么?答:为在网络中进行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称为网络协议。

协议的三要素:语法,语义,同步。

3、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是指什么?常见的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由哪几种?各由几层组成?分别说明各层的作用?答: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是计算机网络的各层及其服务和协议的集合,也就是计算机网络及其部件所应完成的功能的精确定义,以作为用户进行网络设计和实现的基础。

常见的有OSI 参考模型,由物理层(是为数据链路层提供一个物理连接,在物理媒体上透明地传送比特流)数据链路层(是屏蔽物理层的特性,为网络提供一个数据链路连接,在一条有可能出差错的物理连接上,进行几乎无差错的数据传输)网络层(是为源端的运输层送来的分组,选择合适的路由和交换结点,正确无误地按照地址传送给目的端的运输层)运输层(是为会话层用户提供一个端到端的可靠,透明和优化的数据传输服务机制)会话层(是为端系统的应用程序之间提供了对话控制机制,允许不同主机上的各种进程之间进行会话,并参与管理)表示层(为上层用户解决用户信息的语法问题)应用层(为特定类型的网络应用提供了访问OSI 环境的手段)七个层次组成。

数据交换 管理制度

数据交换 管理制度

数据交换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确保数据交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高数据交换的管理标准,明确数据交换的操作流程和责任分工,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部及与外部机构进行数据交换的相关管理工作。

第三条数据交换是指公司与其他部门、机构或个人之间在电子设备或网络环境下进行数据传输与交换的过程。

第四条数据交换涉及到公司的重要信息资产,需要严格管理,确保数据的完整性、机密性和可用性。

第五条公司对于数据交换管理的要求是提高工作效率,保护数据安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防范数据泄露风险。

第六条数据交换管理应该遵循科学、规范、合法、诚实、安全、透明的原则。

第七条数据交换管理应该建立完善的机构、技术、管理等手段,全面提高公司的数据资产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水平。

第八条公司负责人是数据交换管理的最终责任人,各部门负责人是具体的管理执行人。

第二章数据交换管理的组织结构第九条公司设立数据交换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公司的数据交换管理策略和规范,监督数据交换管理工作的实施情况。

第十条公司设立数据交换管理部门,负责具体的数据交换管理工作,协助负责人督导各部门的数据交换工作。

第十一条数据交换管理委员会由公司负责人担任主任委员,数据交换管理部门负责人担任执行委员,其他相关部门的负责人担任委员。

第十二条数据交换管理部门向公司负责人和数据交换管理委员会汇报工作情况,接受监督和检查。

第十三条公司各部门必须配合数据交换管理部门的工作,确保数据交换的安全和有效性。

第十四条数据交换管理部门根据公司的业务需求和数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数据交换管理制度,并定期进行评估和修订。

第十五条公司在数据交换管理中要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健全的安全保护措施,保护数据免受恶意攻击和泄露。

第十六条公司应该建立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员工的信息安全意识培训,保护公司的数据资产不受损失。

第十七条公司应该对数据交换管理部门和相关人员进行定期的安全管理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和应对危机的能力。

第六章_基本输入输出接口技术

第六章_基本输入输出接口技术

20
6.3 CPU与外设之间的数据传送方式
[例] 设状态端口地址为086H,数据端口地址为084H,外 设忙碌D7=1,请用查询方式写出CPU从存储器缓冲区 Buffer送出1KB的数据给外设的程序段。 LEA SI , Buffer ;取Buffer的有效地址送SI MOV CX , 1000 ;循环次数 W1: MOV DX, 086H ;状态端口地址送DX W2: IN AL , DX ;从状态端口读入状态信息 AND AL,80H ; BUSY=0? JNZ W2 ; BUSY=1,返回继续查询 MOV AL,[SI] ; BUSY=0,取数据 MOV DX, 084H ;数据端口地址送DX OUT DX,AL ;数据输出到数据端口 INC SI ;SI指向下一个字节数据 LOOP W1 ;CX-1送CX≠0,循环 HLT ;CX=0,传送结束
FFFFF
内存 空间 I/O 空间
10
§6-2 I/O端口的编址与访问
二、 I/O端口地址的译码方法:
I/O端口地址译码的一般原则是:把CPU用于I/O端口寻址 的地址线分为高位地址线和低位地址线两部分:
将低位地址线直接连到I/O接口芯片的相应地址引脚, 实现片内寻址,即选中片内的端口。 将高位地址线与CPU的控制信号组合,经地址译码电 路产生I/O接口芯片的片选信号。 常见的译码器: 2/4线译码器74LS139 3/8线译码器74LS138
返回断点

6.3 CPU与外设之间的数据传送方式
关于中断的几点说明:
采用中断的数据传送方式时,外设处于主动申请地 位,CPU配合进行数据传送;CPU不必反复去查询 外设的状态,而是可以与外设“并行工作”,因此 提高了CPU的工作效率,并且更具有实时性。

公司数据管理制度范文模板

公司数据管理制度范文模板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公司数据管理,确保数据资产的安全、完整、准确和有效利用,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部门及员工,涉及数据采集、存储、处理、传输、使用、共享、备份、恢复等全过程。

第三条公司数据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一)依法合规: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符合行业标准;(二)安全可靠:确保数据安全,防止数据泄露、篡改、破坏;(三)规范统一:建立健全数据管理制度,实现数据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四)高效利用:提高数据利用率,为公司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第二章数据分类与分级第四条公司数据分为以下类别:(一)基础数据:公司基本信息、组织架构、人员信息等;(二)业务数据:销售、采购、生产、财务、人力资源等业务数据;(三)技术数据:技术文档、专利、软件源代码等;(四)其他数据:涉及公司运营、管理、合作等方面的数据。

第五条公司数据根据其重要性、敏感性、影响程度等分为以下级别:(一)一级数据:对公司运营、管理、决策具有重要影响的数据;(二)二级数据:对公司运营、管理、决策有一定影响的数据;(三)三级数据:对公司运营、管理、决策影响较小或无影响的数据。

第三章数据管理职责第六条公司数据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部门协同的管理体制。

第七条公司数据管理部门负责以下工作:(一)制定数据管理制度、标准和规范;(二)组织实施数据管理工作,确保数据安全、完整、准确和有效利用;(三)监督、检查数据管理工作的执行情况,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理;(四)组织数据培训和宣传,提高员工数据管理意识。

第八条各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数据管理负总责,具体职责如下:(一)建立健全本部门数据管理制度;(二)组织本部门员工遵守数据管理制度;(三)确保本部门数据安全、完整、准确和有效利用;(四)配合数据管理部门开展数据管理工作。

第四章数据采集与处理第九条数据采集应遵循以下原则:(一)合法合规:采集数据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公司规定;(二)真实准确:采集数据应真实反映实际情况,确保数据准确性;(三)最小化原则:仅采集实现业务需求所必需的数据。

江苏省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 试题集(最新整理)

江苏省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 试题集(最新整理)

必修基础知识――《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存储器、控制器、运算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统称“三器二设备”,控制器和运算器组成CPU。

存储器:分为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

内存储器由ROM和RAM 组成,ROM只读;RAM中的内容断电后消失。

外存储器包括硬盘、软盘、移动硬盘、U盘等。

1.信息的特征:载体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共享性、可增值性等。

(世界由物质、能量、信息组成。

)2.信息技术(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

3.信息技术发展史:有了人类就有了信息技术,历史上发生过五次信息技术革命:①语言的使用;②文字的发明;③印刷术的发明;④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⑤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

4.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⑴友好的人机界面,如①虚拟现实技术②语音技术(关键是语音识别和合成技术)③智能代理技术⑵个性化的功能设计⑶越来越高的性能价格比5.英文缩写:DOS、GUI(图形界面)、EC(电子商务)、WPS(字处理系统)第二章信息获取1.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2.搜索引擎(Search Engine):指用于因特网信息查找的网络工具。

最早是1994年的YAHOO。

3.搜索引擎按工作方式分为:全文搜索、目录索引类搜索、元搜索引擎。

4.URL(Uniform Resource Locator,统一资源定位器):用来标识因特网上资源,由协议、主机名、路径和文档名等组成。

5.文件的类型:文件名由“主名.扩展名”组成。

常见的类型有:网页(*.HTML、*.ASP);表格(*.XLS);文本(*.PDF、*.TXT、*.DOC);幻灯片(*.PPT);动画(*.SWF);图片(*.JPG、*.GIF、*.PSD、*.BMP);压缩文件(*.ZIP、*.RAR);声音(*.MID、*.MP3、*.WMA);视频(*.WMV、*.MPEG、*.RMVB、*.MP4);可执行文件(*.EXE)。

物流信息技术教案

物流信息技术教案

物流信息技术教案(新版)第一章:物流与物流信息技术概述1.1 物流的概念与基本要素1.2 物流的分类与物流系统1.3 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现状1.4 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第二章:物流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与功能2.1 物流信息系统的定义与特点2.2 物流信息系统的构成要素2.3 物流信息系统的功能与作用2.4 物流信息系统的分类与选择第三章:物流条码技术3.1 物流条码的定义与分类3.2 物流条码的技术原理与结构3.3 物流条码的应用与实施步骤3.4 物流条码的标准化与编码规则第四章:射频识别技术(RFID)4.1 RFID技术的基本原理与组成4.2 RFID技术的分类与工作原理4.3 RFID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案例4.4 RFID技术的优缺点与发展趋势第五章:全球定位系统(GP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5.1 GPS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5.2 GIS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5.3 GPS与GIS在物流领域的结合应用5.4 GPS与GIS技术的发展趋势与挑战第六章:物流EDI(电子数据交换)技术6.1 EDI技术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历程6.2 EDI系统的构成与工作原理6.3 EDI标准与编码规则6.4 EDI在物流行业的应用案例及优势第七章:物流WMS(仓库管理系统)7.1 WMS的定义与功能7.2 WMS的构成与关键技术7.3 WMS在物流环节中的应用案例7.4 WMS的选型与实施策略第八章:物流TMS(运输管理系统)8.1 TMS的概念与主要功能8.2 TMS的构成与关键技术8.3 TMS在物流运输环节中的应用案例8.4 TMS的发展趋势与挑战第九章:物流SCM(供应链管理)系统9.1 SCM系统的基本原理与目标9.2 SCM系统的构成与关键模块9.3 SCM系统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案例9.4 SCM技术的发展趋势与挑战第十章:物流CRM(客户关系管理)技术10.1 CRM技术的基本概念与核心思想10.2 CRM系统的构成与功能模块10.3 CRM技术在物流客户服务中的应用案例10.4 CRM技术的发展趋势与挑战第十一章:物流互联网技术11.1 互联网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11.2 物流互联网平台的建设与运营11.3 物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11.4 物流互联网技术的挑战与应对策略第十二章:云计算与大数据在物流中的应用12.1 云计算技术的基本概念与特点12.2 大数据技术的基本概念与处理流程12.3 云计算与大数据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案例12.4 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趋势与挑战第十三章: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13.1 物联网技术的基本概念与体系结构13.2 物联网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案例13.3 物联网技术的标准化与技术挑战13.4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前景第十四章:物流安全技术14.1 物流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与重要性14.2 物流安全技术的分类与关键技术14.3 物流安全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案例14.4 物流安全技术的发展趋势与挑战第十五章: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展望15.1 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15.2 物流信息技术在未来的创新应用15.3 物流信息技术发展的挑战与应对策略15.4 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前景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物流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关键技术、应用领域、发展趋势和挑战等方面的内容。

高中信息技术数据交换技术教案副本

高中信息技术数据交换技术教案副本

高中信息技术数据交换技术教案副本第一章:数据交换技术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数据交换技术的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数据交换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1.2 教学内容数据交换技术的定义和分类数据交换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流程数据交换技术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案例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实际案例的展示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数据交换技术的应用1.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数据交换技术概念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数据交换技术应用的掌握程度第二章:电路交换技术2.1 教学目标掌握电路交换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流程了解电路交换技术的优缺点及应用场景2.2 教学内容电路交换技术的定义和原理电路交换技术的流程和特点电路交换技术在通信领域中的应用案例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实验模拟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实验模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电路交换技术的实际应用2.4 教学评估通过实验模拟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电路交换技术原理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电路交换技术应用的掌握程度第三章:存储转接交换技术3.1 教学目标掌握存储转接交换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流程了解存储转接交换技术的优缺点及应用场景3.2 教学内容存储转接交换技术的定义和原理存储转接交换技术的流程和特点存储转接交换技术在通信领域中的应用案例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实验模拟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实验模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存储转接交换技术的实际应用3.4 教学评估通过实验模拟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存储转接交换技术原理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存储转接交换技术应用的掌握程度第四章:报文交换技术4.1 教学目标掌握报文交换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流程了解报文交换技术的优缺点及应用场景4.2 教学内容报文交换技术的定义和原理报文交换技术的流程和特点报文交换技术在通信领域中的应用案例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实验模拟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实验模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报文交换技术的实际应用4.4 教学评估通过实验模拟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报文交换技术原理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报文交换技术应用的掌握程度第五章:分组交换技术5.1 教学目标掌握分组交换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流程了解分组交换技术的优缺点及应用场景5.2 教学内容分组交换技术的定义和原理分组交换技术的流程和特点分组交换技术在通信领域中的应用案例5.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实验模拟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实验模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分组交换技术的实际应用5.4 教学评估通过实验模拟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分组交换技术原理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分组交换技术应用的掌握程度第六章:数据交换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6.1 教学目标理解数据交换技术在现代网络通信中的关键作用掌握不同网络环境中数据交换技术的应用6.2 教学内容数据交换技术在局域网、广域网和互联网中的应用网络层数据交换技术的工作原理与实例传输层和应用层数据交换技术的概念和作用6.3 教学方法结合网络架构图和实际案例,进行讲解和分析通过模拟实验和网络协议分析,深入理解数据交换过程6.4 教学评估通过模拟实验和问题讨论,评估学生对网络中数据交换技术的理解通过分析具体的网络通信案例,评估学生对数据交换技术应用的掌握第七章:数据交换技术的发展趋势7.1 教学目标认识数据交换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理解未来数据交换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社会的潜在影响7.2 教学内容新型数据交换技术(如软件定义网络SDN、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的介绍5G网络中数据交换技术的创新应用数据交换技术在未来互联网架构中的角色7.3 教学方法通过最新的技术文献和案例,进行讲解和分析邀请行业专家进行讲座,分享前沿技术和行业应用经验7.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技术论文阅读,评估学生对数据交换技术发展趋势的理解通过课后调研报告,评估学生对数据交换技术未来影响的认识第八章:数据交换技术的实践操作8.1 教学目标学会使用数据交换技术相关设备和软件工具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交换网络搭建和调试8.2 教学内容数据交换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的基本操作网络模拟软件的使用,进行数据交换网络的模拟搭建和测试实际场景下的数据交换网络故障排除方法8.3 教学方法以实践操作和动手实验为主,辅以理论讲解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8.4 教学评估通过实验报告和操作考核,评估学生对数据交换技术实践操作的掌握程度通过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第九章:数据交换技术的安全性问题9.1 教学目标理解数据交换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安全威胁掌握基本的数据交换网络安全防护技术和策略9.2 教学内容数据交换网络安全威胁的类型和特点防火墙、加密技术、访问控制等安全防护手段网络安全标准和最佳实践9.3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了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结合网络安全工具和软件,进行安全防护技术的演示和操作9.4 教学评估通过案例分析和安全防护实验,评估学生对网络安全问题的认识通过网络安全防护方案的设计和实施,评估学生对安全防护技术和策略的掌握第十章:数据交换技术的综合应用案例分析10.1 教学目标能够分析复杂场景下数据交换技术的综合应用理解数据交换技术在不同行业和领域的特殊需求和解决方案10.2 教学内容选取典型的数据交换技术应用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数据交换技术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领域的应用10.3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研讨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案例分析能力邀请行业专家分享实际应用经验和案例分析技巧10.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报告和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数据交换技术综合应用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后反馈和讨论,评估学生对数据交换技术在不同领域应用的认知水平。

快速递数据安全管理制度

快速递数据安全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快递行业数据安全管理,保障用户信息安全,维护快递市场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所有快递企业及其分支机构,包括但不限于快递服务提供者、快递运营企业、快递末端网点等。

第三条本制度旨在规范快递企业数据收集、存储、使用、处理、传输、销毁等环节,确保数据安全,防范数据泄露、数据篡改、数据丢失等风险。

第二章数据安全责任第四条快递企业应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制度,明确数据安全责任,落实数据安全保护措施。

第五条快递企业法定代表人对本企业数据安全负有全面责任,应指定专人负责数据安全管理工作。

第六条快递企业应设立数据安全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协调、监督和实施数据安全保护工作。

第三章数据分类与分级第七条快递企业应按照数据的重要程度、敏感性、涉及范围等,对数据进行分类与分级。

第八条数据分类包括:一般数据、重要数据和核心数据。

第九条数据分级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其中一级为最高等级,三级为最低等级。

第四章数据收集与存储第十条快递企业收集用户数据时,应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确收集目的、范围和方式。

第十一条快递企业存储用户数据时,应采用加密、脱敏等技术手段,确保数据安全。

第十二条快递企业应建立数据存储安全管理制度,对存储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存储环境安全。

第五章数据使用与处理第十三条快递企业使用用户数据时,应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不得超出收集目的和范围。

第十四条快递企业处理用户数据时,应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完整,不得篡改、删除。

第十五条快递企业应建立数据使用安全管理制度,对数据使用进行审计和监控。

第六章数据传输与交换第十六条快递企业传输用户数据时,应采用安全可靠的传输方式,确保数据传输安全。

第十七条快递企业交换用户数据时,应签订保密协议,确保数据交换安全。

第十八条快递企业应建立数据传输与交换安全管理制度,对数据传输与交换进行审计和监控。

电子信息工程概论(第3版)第六章 信息交换及网络技术

电子信息工程概论(第3版)第六章 信息交换及网络技术

6.1.2交换方式
5.光交换 随着光技术的发展,光纤的巨大频带资源和优
异的传输性能,是它成为高速大容量传输的理想媒 质,从而能满足爆炸式发展的各种通信业务对通信 网的带宽和容量要求。为了克服光网络中的电信号 处理瓶颈,具有高度实用性的全光网络成为宽带通 信网未来的发展目标。而光交换技术作为全光网络 中的支持技术,在全光通信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 用。
6.1信息交换
所有的通信网都是由终端、交换机和传输系统 组成。终端只是信息产生的源点或接收信息的目的 点。传输系统负责传送信息。网络中的复杂控制只 能由交换机来完成,因此,交换机的性能决定了网 络的性能。通信网一般采用结构式等级的网络结构, 对每台交换机都分配一个等级,低级别的交换机都 要连到高级别的交换机上。由此,当网络等级升高 时,进行一次交换所需要的次数有增多,既占用了 大量的线路又增加了管理的复杂程度,所以要根据 服务的地域范围和用户数量合理规划交换网络的结 构。
6.1.2交换方式
电路交换具有以下的特点: 交换处理简单,时延低,适于语音和低速
数据服务;对突发性的信息处理功能不强;电 路资源被通信双方独占,电路利用率低;不能 实现与其他网络和业务的相连。
6.1.2交换方式
电路交换方式通常应用于公用电话网,公用电 报网和电路交换的公用数据网等通信网络中。 在图6-6中,A 和 B 通话经过四个交换机,C 和 D 通话只经过一个本地交换机。
6.1.2交换方式
6.1.2交换方式
2.报文交换
报文交换机的一般组成如图6-7所示。在报文 交换中是以报文为单位接收、存储和转发信息。报 文由报头、正文、和报尾三部分组成。报文交换 (Message Switching )又称为存储转发交换, 与电路交换的原理不同,不需要提供通信双方的物 理连接,而是将所接收的报文暂时存储。报文中除 了用户要传送的信息以外,还有目的地址和源地址。 图6-8是报文交换的原理图。公用电信网的电报自 动交换是报文交换的典型应用,有的专用数据网也 采用报文交换方式。

化工厂数据安全管理制度

化工厂数据安全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确保化工厂数据的安全,保护企业利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厂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厂所有数据,包括但不限于生产数据、技术数据、管理数据、人员信息等。

第三条本制度旨在规范化工厂数据的收集、存储、使用、处理、传输、销毁等环节,确保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防范数据泄露、篡改、丢失等安全风险。

第二章数据安全责任第四条厂长对本厂数据安全工作负总责,各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数据安全负直接责任。

第五条数据安全工作实行分级管理,各部门应明确数据安全责任人,负责本部门数据安全工作的组织实施。

第六条数据安全责任人应定期对数据安全工作进行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并采取措施予以整改。

第三章数据分类与分级第七条本厂数据分为以下几类:(一)绝密数据:涉及国家秘密、企业核心商业秘密的数据。

(二)机密数据:涉及企业重要商业秘密、客户隐私的数据。

(三)秘密数据:涉及企业一般商业秘密、员工个人信息的数据。

第八条根据数据的重要性和敏感性,将数据分为以下级别:(一)一级数据:涉及绝密数据的处理和使用。

(二)二级数据:涉及机密数据的处理和使用。

(三)三级数据:涉及秘密数据的处理和使用。

第四章数据收集与存储第九条数据收集应遵循合法、必要、真实、准确、完整的原则。

第十条数据存储应选择具有安全防护能力的存储设备,确保数据安全。

第十一条数据存储应采用加密技术,防止数据泄露。

第五章数据使用与处理第十二条数据使用和处理应遵循最小权限原则,确保数据使用权限与岗位需求相匹配。

第十三条数据处理过程中,应采取数据脱敏、加密等措施,防止数据泄露。

第十四条数据使用和处理过程中,应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

第六章数据传输与交换第十五条数据传输应采用安全通道,确保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安全。

第十六条数据交换应遵循双方约定,确保数据交换过程中的安全。

第七章数据销毁与归档第十七条数据销毁应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采用安全、环保的方式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 数据交换技术
引言
• 经过编码后的数据,在信源和信宿之间进行传输 的最理想方式是在两个互连的站点之间直接建立 传输信道并进行数据通信。但实际上,在大范围 的网络环境中直接连接两个设备往往是不现实的, 也是不可取的。通常是通过网络中的中间节点把 数据从源站点发送到目的站点,实现数据通信。 这些中间节点并不关心数据的内容,而只是提供 一个交换设备,使数据从一个节点传送到另一个 节点,直至达到目的地。 • 按照数据传输技术划分,交换网络实现数据交换 的方法包括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3种。
6.1 电路交换
• 使用场合 • 电路交换适用于传输质量要求高且数据量 大的情况。在数据传送之前必须建立一条 专用的电路,在该电路释放之前,该电路 由一对用户完全占用。对于突发通信,电 路交换的效率不高,电话网络是电路交换 的典型例子。
6.2 报文交换
• 当站点之间交换的数据具有随机性和突发 性时,采用电路交换的缺点是信道容量和 有效时间的浪费。采用报文交换可以克服 上述不足。 • 报文交换(Message Switching)不需在 两个站点之间建立一条专用电路,数据传 输的单位报文,即通过接收,必要时存储 并继续传送消息来对其进行路由选择的一 种交换方式。如图6.2所示。
6.2 报文交换
• 因此,端与端之间无需实现呼叫建立连接。 在同一时间内,报文的传输只占用两个节点 之间的一段电路,而在用户之间的其他电路, 可以传输其他用户的报文,不像电路交换必 须占用端到端的全部信道。 • 在电路交换的网络中,每个节点是一个电子 的或是机电结合的交换设备,这类设备发送 和接收的速度一样快。报文交换节点通常是 一台小型计算机,具有足够的存储容量来缓 存接收的报文。
6.2 报文交换
H2
H3
B
M
C
M
M
H1
A
M
D
H4
F
H6
E
H5
图6.2 报文交换示意图
6.2 报文交换
• 报文交换不要求在两个通信结点之间建立专 用通路。结点把要发送的信息组织成一个数据 包——报文,该报文中含有目标结点的地址, 完整的报文在网络中一站一站地向前传送。每 一个结点接收整个报文,检查目标结点地址, 然后根据网络中的交通情况在适当的时候转发 到下一个结点。经过多次的存储——转发,最 后到达目标,因而这样的网络叫存储——转发 网络。其中的交换结点要有足够大的存储空间 (一般是磁盘),用以缓冲收到的长报文。
6.2 报文交换
• 报文是指站点一次性发送的数据块,其长度可 变且不限,传输过程中采用存储转发方式。 • 当一个站点要发送报文时,它在报文的头部附 加目的地址信息,中间的节点根据报文中的目 的地址信息,将报文传送到下一个节点,直至 到最终的目的节点。 • 每个节点再接收到整个报文并校验无误后,则 暂存该报文,然后利用路由信息找到下一个节 点的地址,再把整个报文传送到下一个节点。

6.1 电路交换
• 优缺点 (2) 缺点 线路接通后即为专用信道,因此线路利用率低。 例如,线路空闲时,信道容量被浪费。 线路建立 时间较长,造成有效时间的浪费。例如,只有少 量数据要传送时,也要花不少时间用于建立和拆 除电路。 (3) 结论 线路交换适用于高负荷的持续通信和实时
性要求较强的场合(如会话式通信),不适合突 发性通信。
6.1 电路交换
1. 建立连接
6.1 电路交换
• 2. 保持连接 • 电路ABE建立完毕后,数据可以从节点A发送 到节点B,再从节点B发送到节点E,也可以 从节点E经过节点B到节点A发送数据。因为 是专用线路,因此这种数据传输经过每个中间 节点时几乎没有延迟,并且不存在拥塞问题。 在整个数据传输过程中所建立的电路必须始终 保持连接状态,除非出现意外的线路或节点故 障而使电路中断。

• 1. 建立连接 图6.1所示为一个交换网络的拓扑结构,其中 的方框表示要求通信的设备,称为网站或终端 系统,一般是计算机或终端;圆表示提供通信 交换功能的节点设备。
电路交换(Circuit Switching)是指数据传 输过程中,在源站点与目的站点之间建立专用 链接,在数据传输结束之前,电路一直被占用, 而不能被其他节点使用。即在发端和收端之间 建立电路连接,并保持到通信结束的一种交换 方式。 电路交换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6.1 电路交换
• 3. 拆除连接 • 在数据传输结束后,由通信的某一方发出 拆除连接的请求(信令),对方作出响应 并释放链路。被拆除的信道空闲后,可被 其他连接使用。
6.1 电路交换
公用电话交换网 2 1 3 源节点A 4 5 目的节点B 6
源节点A 电 路 建 立 阶 段 数 据 传 输 阶 段 电 路 拆 除 阶 段
交换节点1
交换节点6
目的节点B
呼叫请求
呼叫应答 数据
数据 释放请求
释放应答
• 优缺点 (1) 优点
6.1 电路交换
实时性好。一旦电路建立,通信双方的所有 资源(包括线路资源)均用于本次通信,除 了少量的传输延迟之外,不再有其他延迟, 具有较好的实时性。 • 电路交换设备简单,无需提供任何缓存装置。 用户数据透明传输,要求收发双方自动进行 速率匹配。 • 从电路交换的工作原理看出,线路建立后, 所有数据直接传输。因此数据传输可靠、迅 速、有序(按原来的次序)。
6.1 电路交换
6.1 电路交换
1. 建立连接
H2
H3
B
C
H1
A
E
D
H4
F
H6Βιβλιοθήκη H5图6.1 电路交换示意图
6.1 电路交换
1. 建立连接
6.1 电路交换
1. 建立连接 • 在传输数据之前,首先通过呼叫建立一条端到端 (站到站)的电路。例如在图6.1中,H1站点发送一 个连接请求(信令)到节点A,请求与H5建立一个 连接。一般地,从H1站点到节点A的电路是一条专 用线路,这一连接已经存在。节点A必须在通向节点 E的路径上需找下一个路由。根据路径选择协议,节 点A选择到节点B的电路,在此电路上分配一个未用 的信道,并告诉节点B要与节点E建立连接,由节点 B再呼叫节点E,并建立电路BE,节点E建立与H5站 点的连接。这样在节点A与节点E之间就建立了一条 专用电路ABE,以实现H1与H5站点之间的数据传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