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精读课堂互动论文

合集下载

论大学英语精读课的兴趣教学

论大学英语精读课的兴趣教学

论大学英语精读课的兴趣教学[摘要]如何在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值得广大大学英语教师认真探讨的话题,也是提高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学生们只有兴趣浓厚,才能主动学习,轻松学习,高效学习。

本文就如何实现大学英语精读课兴趣教学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大学英语;精读;兴趣教学在不少高校的英语精读课堂上,这样的情景常映入眼帘:教师在讲台上大唱独角戏,学生们却无精打采,心不在焉,有的干脆长睡不醒。

这好比在寺庙里,方丈讲解经文,小和尚们早已把心飞到了外面的大千世界。

这可悲的现象理应引起我们的反思,当代的大学英语课堂仍沿用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这一单调而陈旧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大学生们参与课堂实践的机会,打击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些大学生不愿学英语,归根结底是缺乏兴趣。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构建科学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得学生能在轻松、愉悦氛围中学习英语是提高大学英语精读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

笔者通过几年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实现大学英语精读课的兴趣教学。

1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教与学矛盾双方的代表,教师和学生的和谐融洽对完成教学目的至关重要。

古语有云:“亲其师,信其道。

”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和实践者;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自觉接受教师的管理和教导,积极主动配合教师,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教师的要求以达到教学目的。

如果学生们对某位老师有好感,便对这位老师的课分外重视,肯下大力气学习这门课,必然兴趣大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爱屋及乌”。

反之,如不喜欢一位老师,出于逆反心理,他们彻底不学或不愿学这位老师的课,这种现象我们也是司空见惯的。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学生的尊敬崇拜与信任使得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技艺得到充分的完成与展示,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效率也因此得到提高。

英语精读课程设计研究论文

英语精读课程设计研究论文

英语精读课程设计研究论文1.阅读语言学家韩礼德和汉森认为“语篇是在一定语境下完整的口语和书面语的段落”,语境包括文化、情景和上下文三个类型,它们分别与语篇体裁、语域和语言表达形式相对应。

通过语篇分析方法的实践和文体知识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同类文本,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习得文体的自主分析能力。

英语精读课本的文章体裁大致分为记叙文、说明文、描述文、议四大类,因而对教学内容进展梳理后可将所学课文归总分类。

遵循“重形式、更重功能”的教学理念,教师引导学生将表层理解,即微观构造上升至深层解码,即对语篇的宏观分析。

课程设计可根据VanDijk提出的“程式”概念,一方面强调对语法、词汇和逻辑词的学习,另一方面注重对文章衔接手段的选择、大意的归纳以及作品鉴赏等能力的培养。

日常的教学那么从单独的微观构造中跳出来,转而分析文章的背景、构造,作者的写作风格、意图等。

详细操作上课前让学生形成团队进展讨论,完成词义的辨析和文章大意的转写;课上鼓励学生以口头复述的方式将预习报告展示出来,期间老师做出相应的点评并对文章的多种情境特征作必要的讲解;课后教师布置相应类型的文本供学生自主分析和再消化。

2.写作语篇文体学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也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语言学家们认为语言水平不等同于语言交际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交际能力可以通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表现出来。

因而,在英语各种水平测试中写作是必不可少的局部,形式也多种多样,有附图表、关键词的,也有给标题、情景的,还有列提纲的等等。

运用所学的语篇和文体知识,有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训练中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日程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形成语篇意识,动笔之前先确定写作内容的文体,把握好语言的维度。

例如,是记叙文还是描述文,是议论文还是说明文,因为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谋篇布局。

又或者它同时属于何种文体,庄重、随意还是亲密,适应于何种交际场合,如此这般方能确定语言的色彩特征。

基于有效教学理论的英语专业精读课堂提问策略研究与实践-精品作文

基于有效教学理论的英语专业精读课堂提问策略研究与实践-精品作文

基于有效教学理论的英语专业精读课堂提问策略研究与实践英语作为我国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性学科,一直以来备受老师和学生的关注,而英语专业精读课程水平的好坏不仅仅影响着英语专业学生的个人成绩以及未来走向,更重要的是精读课程培养了学生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使他们具有更好的审美能力和语言交流能力。

因而,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专业精读课堂提问质量成为了当下教育界重点讨论的问题。

通过近几年的分析我们发现提高教学提问水平和次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从而进一步的提升我国的英语专业精读课堂教学水平。

一、精读课程教师提问策略的总体情况第一,教师的提问次数较少。

教学提问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现在的英语专业精读教学往往会陷入单向教学的误区,即以老师为主导,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种情况就会直接导致老师课堂提问较少,抑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第二,课堂提问分配不均。

很多老师习惯在课堂的前半部分或者是后半部分进行提问,这样就不能够做到全程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也不能够及时反映课堂的教学质量。

课堂前半部分提问反应的往往是学生的预习情况,中间部分的提问往往反映的是学生的注意力程度,而对于后半部分的提问往往反映的是学生的接受程度和课堂的教学质量。

因此课堂提问应当被均匀的分布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

第三,一些老师提问的内容过于老套没有新意且没有层次,这就使课堂提问不再具有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同时也会使学生无法从课堂提问中掌握到学习的重点,最终只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二、有效提问对于精读课堂互动模式和互动内容有哪些影响第一,课堂提问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第二,课堂提问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的集中,能够使学生时刻跟随老师的教学进度进行学习。

第三,课堂提问能够更好地的更为直接的锻炼和检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使学生得到一定的锻炼。

第四,丰富、有趣的课堂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老师的提问往往能够使学生更加明确精读课程学习的重点,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成绩。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与阅读教学论文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与阅读教学论文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与阅读教学论文一、调动课堂气氛的互动当学生获得尊重的时候,他就会自信、自爱和充满对万事万物的美好情感和关怀之心。

相反,当学生开始懂得尊重别人的时候,那么从那一刻起,他就会获得他人对他的尊重。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相互的。

在教学中,学生获得了尊重,他就会以强大的动力、十足的自信心和积极的情感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

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思维,怀抱对学生的理解。

守望尊重的教育是一个美好的、健康的、本真的教育。

因此,大学英语课堂教师一定要尊重每一位学生。

师生关系对于教学活动效果的影响是隐性的,但其作用是巨大的,师生之间的互动感染、教师的人格魅力、师生情感的融洽是教学的巨大力量,是影响大学生全面创造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利用人格魅力吸引和感染学生。

教师导课的创新和教师的亲和力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进一步参与的兴趣,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兴趣。

为了引入阅读话题,给学生提供阅读材料的相关信息,教师通过要闻报道、要闻转述、猜谜、游戏、笑话、歌曲以及与学生的相互问候等形式,运用各种启发手段与全体学生互动,这有助于建构、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材料。

其次。

教师需要提出一些有趣的话题,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每组学生既进行组内讨论,又进行组际讨论,教师可以参与学生群体的互动讨论。

通过讨论和问答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产生阅读的愿望,做好阅读的心理准备。

二、课文解析过程中的多维互动大学英语教学方法的机械化割裂了知识与人性发展的联系,是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丧失整体性和有机性的具体表现。

从教学活动的客观要素分析,知识、教材、学生、教师、教学氛围等因素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因而,还不能自然构成教学活动的整体性和有机性。

无论是知识、教材成分的挖掘、学生主体潜能的调控,还是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最终都需要灵活的、有艺术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来解决。

教法必然成为课程教材文本与学生素质发展的活力的纽带,它的功能取决于教师对教育目标的理解、对教材的把握、对学生的研究、策略选择和适切性程度,这之中的理性与非理性投入、技术与艺术的阐释、教师独特的风格与创造,将举足轻重。

研究论文:大学英语读写课堂中精读课型的教学实施

研究论文:大学英语读写课堂中精读课型的教学实施

81020 学科教育论文大学英语读写课堂中精读课型的教学实施1977年,Rumelhart发表了一篇名为Towards an Interactive Model of Reading(《论阅读的相作用模式》)的论文,文章指出:阅读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多种语言知识,包括文字、词汇、句法和语义等部分的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

任何单一的语言知识不能促成对阅读材料的真正理解。

精读课反映在教学的内容上是要求学生接收阅读材料中的语言精华,包括词汇、句法、语篇和文化等等内容,而在阅读策略上需要学生能做到精雕细琢,甚至包括材料中的语音和语气。

一、精读课的理论基础阅读活动是一种多种因素,多向交流与反应的复杂解码过程。

精读课较之于其他课型来说最能融合所有的阅读活动,因为它最具备综合性。

读是有别于听、写、说的一种语言技能。

随着学习者在精读课堂上的学习和积累,他们的语言知识变得越来越丰富,阅读理解能力得到提升,这样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口语交际和写作水平的其他技能的提高。

二、精读课的教学要点1.词汇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在各个级别掌握的词汇大部分都在精读材料中出现,这些词汇的解析和辨析也都在精读课堂一并进行。

因此精读课堂中的词汇教学对学生提高整体外语水平至关重要。

实际教学中,一般采用定义法、关联法、对比法几个方法。

所谓定义指用以揭示或描绘新词汇所包含的有关事物的本质属性并因此而获得概念意义的表达。

在大学英语精读课堂中用定义来阐释新词是最普通的方法,一般分为英英互译和英汉互译。

为了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教师更多愿意采用英英互译的方法,即用英语解释新遇到的词汇。

另一种是关联法,即将新词汇置于相应联系的事物中,通过归纳、概括,从而认识新事物的一种认知方法。

它可以通过上下语境的关联,新旧词语或语素的关联来对新词进行解析。

对比法是词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即将两个或以上形近或义近的词语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和归纳的方法。

将这样的词语放在一起比较可以凸显新词汇的本质属性,又能补充学生的词汇面,可谓一举两得,另外也可以将具有相反意义的词汇纳入比较行列,通过加深语言信息刺激的方式突出新授词汇。

大学英语互动式课堂教学论文

大学英语互动式课堂教学论文

大学英语互动式课堂教学探析【摘要】在课堂上,多种多样的英语互动活动不仅能增加学生英语应用实践的机会,也能为他们提供丰富的资料;并营造一个英语学习环境,让他们产生交际的需要,从而激发其学习英语及应用英语的迫切愿望,强化与周围世界用英语交流的能力。

【关键词】大学英语互动课堂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英语的教学越来越注重实践性,教学目标也更多的倾向于培养学生在现实中的交际能力,在以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以适应现实工作的需求,特别是对外贸易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随着人们对语言功能新的认识,语言作为信息与文化主要载体,不仅是相互交流的工具,也是人类进行经济活动的手段之一。

因此,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大学英语教师应改变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在此基础上使课堂教学成为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手段。

1. 互动的概念及理论基础根据美国语言学教授brown h d的观点,“互动是两者或者躲着进行思想、感觉、观点的相互交换并彼此产生影响的过程”。

师生互动的过程能够促进语言能力提高,使得交际双方相互学习彼此语言习惯。

因此互动是在真实交际或者说类似真实交际中让语言学习者学会运用语言的最好方式之一。

大学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使用英语来表达或传递信息,这就决定了英语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与他人交际互动。

知识只有由个人主动建构,外界信息才能转化为丰富的潜在知识,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互动能够使学生的语言性潜势转变为实际语言行为。

但是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无法给学生的语言应用提供足够的机会,从而降低了他们的创造性和英语学习积极性。

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必须通过互动来强化学生听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2. 大学英语互动式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和意义所在由于很多学生所记忆的词汇量有限,积累的英语语法知识甚少,造成了听力理解能力差,口头表达能力弱,更别说跨文化交际能力了。

有的学生甚至对英语根本不敢兴趣,觉得自己不是英语专业的学生,英语学不学无所谓;有的学生只是迫于考试的压力,才努力学习英语以应付考试,从而模糊了学习英语的真正目的。

英语课堂互动教学的现状及必要性研究论文(精选3篇)

英语课堂互动教学的现状及必要性研究论文(精选3篇)

英语课堂互动教学的现状及必要性研究论文(精选3篇)英语课堂互动教学的现状及必要性研究论文(精选3篇)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

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英语课堂互动教学的现状及必要性研究论文(精选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英语课堂互动教学的现状及必要性研究论文1摘要:课堂互动教学力图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显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获得两方面的意义:教学上,通过激发学习兴趣、加强思维训练、强化教学参与,打破接受性教学和发现性教学的界限,使二者走向互补和融合,从而最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发展上,通过培养学生的社会性品质和促使学生人格的成长,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佳程度的发挥,从而促使学生主体本身得到发展。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互动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教学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采取“传授知识-接受知识”模式,重教而不重学,忽视了英语作为交际的本质属性,忽视了学生自我发展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影响和作用。

英语是学生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引导学生英语的学习、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教师教学的关键,而英语课堂是重要的途径和重要部分。

一、意义互动式教学是教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启迪学生智慧的一种教学方法。

课堂互动教学是培养与提高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与途径,有着重要的意义。

1.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活跃课堂气氛,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学习动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变过去的“学会”和“苦学”为“会学”和“乐学”。

此外,在课堂互动中,学生能主动地获得和输出信息,学生的独立性得到了提高。

2.在互动教学模式下,建设良好的集体生活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上进心、自信心、协作与竞争能力,锻炼学生交流思想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能更自由地表达自己,形成语言的有效输出,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而和谐地发展。

大学英语精读课堂中语法教学[论文]

大学英语精读课堂中语法教学[论文]

浅谈大学英语精读课堂中的语法教学语法是学生进行遣词造句的前提条件,学好大学英语,最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学好英语语法。

从大学英语精读课堂中的语法教学原则出发,阐述了进行语法教学的必要性与措施。

大学英语语法教学必要性措施原则一、大学英语精读课堂中语法教学的特征1.辅助性传统英语教学主要是写、背记等模式来让学生掌握大量的语法知识,应付考试,学生将书本上的语法知识背的滚瓜烂熟,但在真正应用时,却不能出口成句。

所以,学生的死读书、读死书已成为一种学习习惯,这种习惯使他们在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方面都显得异常薄弱。

近几年,我国的大学英语语法教学发生变化,不再是过于注重语法知识,而是从听、说、读、写等全面着手研究,在2004年,国家已经将大学英语中单纯的以语法题考核观念摒弃,从听、说、读、写四方面着手编制新的题型。

这些充分说明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只以语法教学为主的时代已经过去,正在迈向全新的时代。

也充分地证实了英语精读课堂中语法教学具有明显的辅助性,英语语法教学在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辅助作用。

2.不可或缺性传统的英语教学是将语法看得太重,教师一味地只注重语法教学,使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较弱。

但是,进行英语教改之后,各个学校的老师都开始注重综合应用能力的教导,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教学内容的转变,大学英语教学已转变成了过于注重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忽视英语的语法教学,与之前恰好相反,调查显示,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在100名学生中,有95名学生在简单的英语语法上出错,这种情况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反思,英语语法是学生学习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基础,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够保证大学的英语教学有所成效。

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不是靠单方面努力,他需要英语语法的协助。

由此可见,大学英语学习中的语法教学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不可或缺。

二、大学英语精读课堂中语法教学的原则1.因材施教这里的因材施教不是传统的根据不同的教材进行不同内容的教学,而是指根据专业的不同对学生教导语法知识的程度要不相同。

大学英语精读课上的互动模式探究

大学英语精读课上的互动模式探究
4 交 互 式 英 语精 读 课 活 动 设 计 ,
( ) 读 前 : 题 导 入 。教 师 应 结 合 课 文 主 题 , 密 联 系 1阅 问 紧 学 生 生 活 , 到二 者 的结 合 点 , 动 学 生 的 内 在 学 习 动 机 。例 找 调 如 : 新 视 野 大 学 英 语 》 第 二 版 ) 二 册 第 七 单 元 “ ih n 《 ( 第 Lgt e Y u o da dS v 0 r i ” o r a n a eY u L f .课 文 的 主 题 是 生 活 压 力 问题 , L e 是 学 生 有 深 刻 切 身 体 会 的 问 题 。恰 当 的 问题 设 计 能 激 发 学 生 的 共 鸣 , 导 更 多 的学 生 参 与 讨 论 。 笔 者 设 计 了 三个 相 关 的 引 4评 估 和 修 订 训 练 内容 。经 过 策 略培 训 , 生 们普 遍 反 映 . 学 提 高 了策 略 的意 识 .开 始 使 用 学 习 策 略 并 能 迁 移 到 语 言 学 习 的 四 大 方 面 : 、 、 、 , 据 教 师 的 要 求 制 定 自己 的 学 习 听 说 读 写 根 计 采 用 “ 授 式 ” “ 输 式 ” 单 向 教 讲 、灌 的 学模 式 , 教 师 为 中 心 , 生 成 为 消 极 被 动 的 接 受 者 。 学 生 被 以 学 剥夺 了语 言 表 达 和 运 用 的机 会 , 致语 言交 际 能 力 低 下 。 随 导 而 着社 会 经 济 的 发 展 ,社 会 越 来 越 需 要 具 备 英 语 表 达 能 力 的 人 才 。修 订 版 的 《 大学 英 语 教 学 大 纲 》 明 确 要求 把培 养 学 生 使 已 用 英 语 交 流 信 息 的 能 力 作 为 英语 教 学 目标 。课 堂 上应 以 学 生 为 中 心 , 过 师 生及 生 生 互 动 , 造 英 语 表 达 氛 周 , 学 生 创 通 营 为 造 更 多使 用 语 言 的 机会 。

大学英语精读课课堂教学中互动教学模式论文

大学英语精读课课堂教学中互动教学模式论文

大学英语精读课课堂教学中互动教学模式论文
大学英语精读课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教学模式
摘要:英语精读是大学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环。

如何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无疑师生的互动性及其对策研究是我们一个重要的方向。

本文从互动教学的角度,讨论了高校英语专业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如何组织教学,在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更好的与学生进行互动,从而最终改善教学效果。

关键词:大学专业英语;互动教学;方法
大学英语精读课堂需要师生互动。

课堂上进行积极充分的师生互动,学生会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主动地听并且独立思考,积极地表达,以口头和笔头的形式输出英语。

这样有利于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推进英语教学活动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

一、互动教学模式的内涵
互动式教学,又称交互式教学,它体现了人本主义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和理念。

它主张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它倡导采用各种活动形式,鼓励学生体验和参与英语学习实践。

它主张抛弃机械灌输的教育方法,提倡启发式、教练式的教学方法。

它反对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法,倡导发现性、批判性、创造性的学习。

它反对刻板地教授语法和书面翻译,主张在设定情景中由学习者根据交际需求、在无主观意识的情况下,通过使用语言包括犯语言错误的过程,掌握语言的运用能力。

大学英语精读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教学模式

大学英语精读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教学模式

大学英语精读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教学模式大学英语精读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教学模式是一种注重学生参与、互相交流和互动的教学方法。

它致力于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

下面将详细介绍大学英语精读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教学模式及其优势。

大学英语精读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注重师生互动。

老师在课堂上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老师通过提问、解答、评价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使学生在互动的氛围中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

其次,它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和角色扮演等形式与同学们交流和合作,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最后,它注重学生与教材的互动。

教师会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任务和活动,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大学英语精读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优势:首先,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互动教学提供了一个积极、开放和自由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学生在互动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知识,还能够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提高学习动力和学习积极性。

其次,它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互动教学中,学生需要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同时,互动教学也能够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互动教学,学生不仅能够直接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还能够获得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及时纠正错误,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

为了更好地实施互动教学模式,教师应注重创设合适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首先,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和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技术,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创设多样化的学习场景。

其次,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导向和任务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大学英语精读课堂“多元互动教学模式”与实践论文

大学英语精读课堂“多元互动教学模式”与实践论文

大学英语精读课堂“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摘要:目前,我国的英语教学受应试教育和传统英语教学法的束缚,课堂上教师占用了课堂绝大多数的时间在讲解知识点,使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语法知识,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环境中,往往会“哑口无言”。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严峻的挑战。

而“多元互动教学模式”恰恰是对这一难题的一个有效的回应。

关键词:大学英语精读、多元互动教学模式、实践“多元互动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以学生为本”并不意味着否定教师的积极作用。

教育心理学的建构主义把学生和教师看成是同样主动,具有潜能和反思能力的行动者。

他们在共同参与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构建新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知识的关系、知识与知识的关系,这对学生的个性和素质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理解语言的意义和功能的基础上正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交流活动,并在此过程中提高对英语交流的兴趣和决心。

2、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学会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和主动实践,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运用“多元互动教学模式”进行英语课堂教学“多元互动教学模式”过程可分为5个环节,10项措施:1、刺激动机:吸引学生对学科的注意力;明确说明学习的目标和意义。

2、激发兴趣:肯定学生学习的先决条件;提学生有能力解决的问题。

3、引导需求:引导学生正确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4、指导行为:学生学习方法和行为正确与否的信息反馈;学习效果、效率评估。

5、学习动机再刺激:设计新的学习需求;增强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

这5个环节在英语课堂教学上大致可概括为以下过程:提出任务—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组际交流—练习评定1、提出任务—互动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一定要吃透教材,制定出明确合理,操作性强的任务。

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可根据课文介绍一下有关的背景知识并提出教学要求,扫清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其学习新课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研究论文:探讨实践性教学在独立学院英语精读课堂中的体现

研究论文:探讨实践性教学在独立学院英语精读课堂中的体现

85518 学科教育论文探讨实践性教学在独立学院英语精读课堂中的体现一、英语精读教学的现状英语精读是英语专业学生在基础阶段的必修课,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精读课需要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赏析能力和应用能力,这需要具体落实到英语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练习[1]。

英语教学需要培养的是交流型的人才,课程的设置都聚焦在练习学生的输入和输出上,有重点放在英语输入上的课程,如阅读、听力等;有重点放在英语输出上的课程,如口语、写作等。

但是英语精读这门课程就很难定义是属于练习输入还是输出。

正是这样的原因,使得精读课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

这种课程就像是幕后的“功臣”,为学生在各个方面打下基础,包括语法、词汇、短语、句型等,从而提高口语、听力、写作、翻译等能力[2]。

但是我们很难给精读课下一个具体的定义范围,因此在课堂上的常规授课就是让学生一味地听和记,整堂课大部分时间就只有老师一个人在讲。

就算让学生参与课堂也只是简单地提问回答,或是朗读课文等常规的手法。

学生对这样的授课方式早已司空见惯,不会有太多的积极性投入课堂活动,因此练习英语的时间很少,效率不高。

多数教师对这样的状态都习以为常,认为自己把备课的内容完成就可以,至于学生掌握内容的多少就视学生个人情况而定。

这样的课程特点再加上常规的授课方式,如果在课堂上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练习,课后自觉练习的情况更不容乐观。

要想提高精读课程的授课效率,达到练习学生输出的目的,教师应该设计目的性更强、参与性更高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真正地参与课堂活动。

在这时引入实践性教学就显得很有必要。

实践性教学是指把理论的东西融入到实践中让学生积极参与这种实践,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有深刻的认识,并能将理论很好地体现在实践中[3]。

落实到英语教学中,就是让学生把输入的英语转化成输出,让他们不断地练习英语表达方式,加强词汇记忆、语法运用,提高交流沟通的能力等。

二、实践性教学实验笔者从事基础阶段的精读教学工作已有近十年的时间,在初期也常常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到头疼。

论交际法在大学英语精读课上的应用

论交际法在大学英语精读课上的应用

论交际法在大学英语精读课上的应用对于中国各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来说,精读课是一门主要课程。

在大学期间,精读课要求学习三到四年,历时比其他课程要长,重要性可见一般。

此外,它的内容还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如:语音、词汇、语法、写作和文学等。

精读课的主要任务是语言知识的输入及学生基本语言能力的提高,包括听、说、读、写。

因此,大学生们都认同了精读的重要性并对精读的学习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及精力。

根据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学生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

因此,在精读课上老师的教学目的是培训学生的听说读写这四项基本语言能力。

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合现在社会的要求,因此交际法对精读课来说是一个新的改革。

多种多样的交际活动给学生提供了用英语交流的机会,这样语言的基本能力也会得到充分地应用和加强。

交际法在精读课堂上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交际法1.交际法的定义交际法是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培养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法体系。

2.交际法的理论基础交际教学法自上世纪70年代产生以来,以成为全世界影响较大的外语教学流派,80年代初我国著名学者胡文仲等人把交际教学法传到了中国,并在中国外语教学领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1972年,海姆斯发表了题为“论交际能力”的文章,该文章包括了语言能力和语法能力,也包括可行性和恰当性。

他的交际能力学说为后来的交际教学法英语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20世纪80年代初,卡纳尔和斯温的交际能力学说充实并丰富了海姆斯的交际能力学说。

20世纪初,巴克曼在总结前人各种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交际语言能力的学说。

二、交际法在精读课上的具体应用每个语言主要有三个因素构成:语音、词汇和语法。

以下主要探讨如何利用交际法在精读课堂上进行语音、词汇和语法的教学。

1.语音的教学A.G Gimson教授认为,无论说任何一种语言,一个人必须知道几乎100%的语音,而只知道50%~90%的语法和1%的词汇就足够了。

论大学英语精读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论大学英语精读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论大学英语精读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论大学英语精读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内容提要:在新的教学大纲精神指导下的大学英语精读课应当俱备与时俱进的教学方式。

但,目前的大学英语精读课仍然存在着许多滞后的问题。

鉴于大学英语精读课在大学英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本论文将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英语、精读课、问题、解决、提高1.前言:根据新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精神,大学英语教学是使学生不仅要掌握语言、语法与词汇,还要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为目标。

而其中的英语精读课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最为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

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精读课很大程度上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以致没有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而这些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已不能够适应新经济时代发展下对大学生英语素质的要求。

因此,立足于大学英语精读课的重要性上,对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研究出解决的有效之道是非常必要的。

同时,这也是高校教师工作的当务之急,对改进大学英语精读课模式与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

2.大学英语精读课存在的问题传统的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已不容我们所忽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学工作都以教师的“教”为主,忽略了与学生的互动。

这种灌入式的英语教学方法,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自然而然地就提不起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学生若在英语精读课上没有积极主动地去探究英语知识,其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便得不到必要的锻炼。

以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必然造成低效率的学习效果。

其次,传统的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侧重于英语语法与词汇的学习,而没有把学生实际运用英语能力的培养放在一个合适的高度,且教学模式单一。

脱离语境与背景而片面地以词汇与语法为精读课教学目标,忽略课文的整体教学而使教学显得索然无味,导致学生将英语语言知识死记硬背。

大学英语精读课交互式教学模式之探讨

大学英语精读课交互式教学模式之探讨

大学英语精读课交互式教学模式之探讨交互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理论。

这种教学理论旨在将语言的结构与功能结合起来进行交际行为实践教学。

大学英语的教与学之过程实际为学生英语语言的日常交际以及所获得的相应能力之习得与发展。

探讨了大学英语精读课交互式教学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在运用中要注意两点:教师的作用和教师的反馈。

标签:交互理论;大学英语教学;交互式教学模式一、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长期以来,受传统的外语教学理论的影响,大学英语教师习惯于“单向”向学生讲授课本知识,学生作为学习过程的客体,被动的吸收知识。

大学英语课堂的“灌输式教学”造成了教与学相割裂、教学形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毫无学习兴趣的不良局面。

本文以交互理论为指导,探讨交互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精读课中的运用,以期提高大学英语精读课的教学。

二、交互理论的含义交互理论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论,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初,它借助于教学预先干预、集体协作学习、心理认知活动等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和其中的某些合理因素,主要吸收了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成果。

该理论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寓教于境、创设具体教学情境,引领学生以自身的努力,力图达到最佳的水平;另外,教师对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作出测量,利用李克特累加量表进行预先推测,进而通过在教学中有目的地与学生进行深度互动与沟通,使得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过程向学生倾斜,促使学生由被动灌输向主动求知,探索行之有效的问题解决途径。

三、交互式教学模式在英语课堂中的应用(一)交互式教学模式在预习精读课文前的运用一般来说大学英语精读课文篇幅较长,涉及内容也随社会发展不断的更新、丰富;另外,文章所用语言也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因此,要想充分地理解文章内容,赏析文章的结构、遣词造句,教师一方面要在课前做足功夫,一方面也要在交互式教学模式的指导下引领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可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并布置以不同的任务,讲解课文前安排出一些时间做warm-up 活动,轻松愉快的开启课堂。

开展课堂互动教学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论文

开展课堂互动教学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论文

开展课堂互动教学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论文开展课堂互动教学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论文摘要:大学英语课堂是学生开展语言实践的重要场所,其教学过程主要是师生间传递信息和表达意义的交际过程。

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积极实施互动教学策略,有利于创设适宜的语言环境,大量增加语言实践,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因此,大学英语教师有必要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研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开展课堂互动教学活动,进而强化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过程。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互动教学;主题教学模式;任务教学模式一、开展课堂互动教学的意义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实施互动的教学策略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符合其学科的性质和教学目标要求。

大学英语教学是实践性很强儿又突出能力培养的一门课程,开展课堂互动教学不仅可以消除过分注重知识传授的弊端,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语言运用的实践过程。

近几十年,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大学英语教师和研究人员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入研究和探索,在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为实施课堂互动教学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同时,入学新生的英语水平一届比一届高,尤其是重点大学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应的词汇和语法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不必重复高中课程内容而直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因此,开展课堂互动教学对于改革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具有十分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课堂互动是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传递和接收真实信息的过程。

课堂互动具有如下特征:(1)互动是在共享的语言情境中进行理解与表达的;(2)互动是进行交际的基本前提;(3)互动需要使用真实的语料和表达真实的意义;(4)互动有利于增强语言积累和提高语言应用能力;(5)互动应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并满足他们的认知和情感需求;(6)教师的责任在于启发、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和体验教学过程(Rivers,2000)。

英语课堂教学实践论文(3篇)

英语课堂教学实践论文(3篇)

第1篇Abstract: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active classroom practices in enhancing English language acquisition. Through a case study approach, the paper examin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various interactive strategies in an English language classroom and evaluates their impact on student engagement, participation, and overall language proficiency. Thefindings suggest that interactive teaching methods not only makelearning more engaging but also contribute significantly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ve skills and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ies among learners.Introduction:The field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ELT) has witnessed significant advancements in methodology over the years. One of the most notableshifts has been the move from teacher-centered to student-centered approaches, emphasizing active learning and interaction. This paper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active classroom practices in fostering English language acquisition. By analyzing a case study of an English language classroom, this paper will provide insights into how interactive strategies can be implemented to enhance student learning outcomes.Literature Review:Interactive teaching methods have been widely studied in the field of ELT.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such methods can lead to improved student engagement, participation, and language proficiency (Harmer, 2007; Nunan, 1991). Some common interactive strategies include pair work, group work, role-playing, and task-based learning (Ellis, 1994). These strategies encourage students to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and the teacher, thereby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ve skills and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ies.Case Study:The case study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involves an English language classroom at a secondary school in a suburban area. The classroom consists of 30 students aged 14-16, with varying levels of English proficiency. The case study focuse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teractive teaching strategies over a period of eight weeks.Methodology:The data for this case study were collected through classroom observations, student interviews, and the analysis of students' written assignments. The observations were conducted using a checklist to record the frequency and effectiveness of interactive teaching strategies. The interviews with students aimed to gather their perspectives on the interactive methods used in the classroom. The written assignments were analyzed to assess the students' language proficiency and engagement with the learning tasks.Interactive Teaching Strategies Used:1. Pair Work: Students were frequently assigned tasks that required them to work in pairs, such as discussing topics, completing exercises, or preparing presentations. This strategy encouraged students to practice their speaking and listening skills in a supportive environment.2. Group Work: Group activities were designed to foster collaboration and critical thinking. Students were divided into small groups to work on projects, solve problems, or engage in debates.3. Role-Playing: This strategy was used to simulate real-life situations and encourage students to practice their speaking and listening skills. Role-playing activities were particularly effective in developing students' fluency and confidence.4. Task-Based Learning: Students were engaged in various tasks, such as writing emails, creating posters, or designing advertisements. These tasks were designed to be relevant to their lives and required them to use a range of language skills.5. Questioning Techniques: The teacher employed various questioning techniques to promote student participation and encourage deeper thinking. This included open-ended questions, higher-order thinking questions, and questions that required students to explain their reasoning.Findings:The findings of the case study indicate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teractive teaching strategies had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students'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engagement. The following points highlight the key findings:1. Increased Participation: Students reported higher levels of participation in the classroom, with more students actively engaging in discussions and activities.2. Improved Language Proficiency: The analysis of written assignments showed that students' language proficiency improved significantly, with better grammar, vocabulary, and sentence structure.3. Enhanced Communication Skills: The interactive nature of the classroom encouraged students to practice their speaking and listening skills, leading to improved communicative abilities.4. Critical Thinking: The use of group work and task-based learning activities helped students develop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as they were required to analyze information, solve problems, and make decisions.Conclusion:The case study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active teaching methods in enhancing English language acquisition. By incorporating various interactive strategies, teachers can create a more engaging and effe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that promotes student participation, critical thinking, and overall language proficiency. Itis recommended that teachers continue to explore and implement interactive teaching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nglish language instruction.References:Ellis, R. (1994).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Harmer, J. (2007).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Essex: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Nunan, D. (1991).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A Textbook for Teachers. New York: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第2篇Abstract: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active classroom practices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By analyzing various interactivetechniques and their impact on student engagement a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 study aims to provide insights into how educators can create a dynamic and engaging learning environment.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underpinning interactive teaching, presents a case study of an English language classroom, and concludes with recommendations for educators to incorporate interactive practices into their teaching methodology.Introduction:The significan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cannot be overstated in today's globalized world. As English continues to be the lingua franca, the ability to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in English has become crucial for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often centered around teacher-centered lectures and rote memorization, have been criticized for their lack of engagement and limited effectiveness in fostering language acquisition. This paper proposesthat interactive classroom practices can significantly enhance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by promoting student participation, encouraging active learning, and fostering a supportive learning community.Theoretical Framework:Interactive teaching is grounded in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theory, which posits that knowledge is constructed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earners and their environment. According to this theory, learners are active participants in their own learning process, andtheir understanding of new concepts is enhanced through collaboration, discussion, and problem-solving activities. Some key principles of interactive teaching include:1. Student-centered learning: Emphasizing student participation and responsibility for their learning.2. Collaborative learning: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work together in groups to achieve common goals.3. Active learning: Promoting engagement through hands-on activities, discussions, and problem-solving tasks.4. Authentic communication: Providing real-life contexts for language use and encouraging meaningful communication.Case Study: An Interactive English Language ClassroomFor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a case study was conducted in an English language classroom at a secondary school in China. The classroom setting consisted of 30 students aged 15-16, and the study focused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teractive teaching practices over a period of six weeks.The interactive teaching practices employed in this study included:1. Pair and group work: Students were divided into pairs or small groups to complete tasks and discuss topics related to the curriculum.2. Role-playing and simulations: Students were encouraged to engage in role-plays and simulations to practice language in realistic contexts.3. Question and answer sessions: Regularly asking students questions to promote critical thinking and encourage them to express their opinions.4. Project-based learning: Assigning projects that required students to work collaboratively and use their English language skills in various contexts.Results:The results of the case study indicated that interactive teaching practices had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students' engagement a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tudents reported increased motivation, improved confidence in their language abilities, and a grea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material. Observations and assessments also showed that students were more likely to participate in class discussions, collaborate with their peers, and demonstrate higher levels of critical thinking.Discussion: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support the notion that interactive teaching practices can significantly enhance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By promoting student participation, interactive methods encourage learners to become active and responsible for their own learning. This active engagement is essenti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which is the ultimate goal of language learning.However, it is important to note that th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interactive teaching practices requires careful planning and preparation. Educators must be familiar with various interactive techniques and be willing to adapt their teaching methods to suit the needs of their students. Additionally, creating a supportive and inclus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is crucial for the success of interactive teaching.Conclusion:In conclusion, this paper has demonstrated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active teaching practices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By incorporating interactive methods into their teaching methodology, educators can create a dynamic and engaging learning environment that fosters student participation, encourages active learning, and enhances language acquisition. Further research is needed to explore the long-term impact of interactive teaching practices on language learning outcomes and to develop best practices for their implementation.Recommendations: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the following recommendations are made for educators and institutions involved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1. Educators should be trained in interactive teaching methods and encouraged to incorporate these practices into their teaching.2. Schools should provide resources and support for educators to implement interactive teaching practices effectively.3. Assessment methods should be designed to measure the impact of interactive teaching on language learning outcomes.4. Continuou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should be provided for educators to stay updated with the latest trends and best practices in interactive teaching.By adopting these recommendations, educators can create a more effective and engaging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 experience for their students.第3篇Abstract: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active and student-centered approaches in English language classroom practice. Through a case study of a semester-long English cours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various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their impact on student engagement, learning outcomes, and overall language proficiency.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incorporating interactive and student-centered activities significantly enhances the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promotes active participation, critical thinking, and autonomous learning among students.Introduction:The field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ELT) has witnessed significant changes over the years, with an increasing emphasis on student-centered approaches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 activities. These methodologies are believed to foster a more engaging and effe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where students are actively involved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This paper presents a case study of an English language course that implemented interactive and student-centered strategies to assess their impact on student learning and language proficiency.Methodology:The study involved a semester-long English course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t a university in China. The course consisted of 15 weeks, with each week dedicated to a specific theme or skill area. The study adopted a qualitative approach, involving observations, interviews, and analysis of students' written work and performance in class.Data Collection:The data collection methods included:1. Classroom observations: The researcher observed each class session, noting the teacher's interaction with students, the types of activities used, and the overall atmosphere of the classroom.2. Interviews: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with the teacher and a random sample of 10 students to gather insights into their perceptions and experiences of the course.3. Students' written work and performance: The researcher collected and analyzed students' written assignments, quizzes, and in-class responses to evaluate their language proficiency and engagement with the course material.Data Analysis:The collected data were analyzed thematically, focusing on the following aspects:1.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The frequency and nature of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during class sessions.2. Student engagement: The level of participation, enthusiasm, and critical thinking demonstrated by students.3. Learning outcomes: The progress made by students in terms of language proficiency, vocabulary acquisi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course themes.Results: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revealed several key points regard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teractive and student-centered approaches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classroom:1.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The teacher actively engaged with students through questioning, feedback, and encouragement, promoting a more dynamic and responsive classroom environment. This interaction was crucial in maintaining student interest and facilitating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material.2. Student engagement: The interactive and student-centered activities encouraged students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class discussions, group work, and individual projects. This engagement was evident in their enthusiasm, critical thinking, and willingness to take risks in their language use.3. Learning outcom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se strategies resulted in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students' language proficiency, vocabulary acquisition, and overall understanding of the course themes. Students demonstrated enhanced reading, writing, listening, and speaking skills, as well as a greater ability to apply the language in real-life contexts.Discussion: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support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active and student-centered approaches in English language classroom practice. These methodologies promote a more engaging and effe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where students are actively involved in the learningprocess. The following points highlight the key contributions of these approaches:1. Increased student participation: Interactive activities encourage students to engage with the material, share their thoughts, and collaborate with peers, leading to a more dynamic and inclusive classroom environment.2. Enhanced critical thinking: Student-centered approaches promote 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solving skills by allowing students to explore topics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and develop their own opinions.3. Autonomous learning: Interactive and student-centered activities encourage students to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their learning, fostering a sense of autonomy and independence.Conclusion:In conclusion,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e positive impact ofinteractive and student-centered approaches on English language classroom practice. By incorporating these strategies, teachers can create a more engaging and effe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promoting active participation, critical thinking, and autonomous learning among students. Further research is needed to explore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these methodologies on students' language proficiency and overall academic succes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英语精读课堂互动探讨
【摘要】英语精读课是英语专业学生在大学低年级期间的核心课程,对于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提高至关重要,为其在高年级期间进一步学习英语各种技能打下坚实基础。

但是,现阶段的大学英语精读课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突出最明显的表现为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欠缺,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便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分析精读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互动的问题和障碍,以找出加强课堂互动的策略,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英语精读课堂教学互动策略
传统的大学专业英语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学生通常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在课堂上仅仅是听众,课堂气氛比较沉闷,从而导致学生学习效率底下,知识运用不熟练,而学生在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下,逐渐放弃了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习惯,从而使课堂教学互动更加艰难,形成恶性循环。

而英语精读作为英语学习的核心课程,更应该重视英语作为一门交际工具的作用,要使这门交际工具得到很好的运用,必须通过大量的练习和模拟,因此,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变得尤为重要,师生之间在课堂上运动语言进行信息、思想、感情的交流联系,不仅仅是被动的运用语言符号,更多的是让学生在不断的交流练习中建立用英语交流的信心、兴趣和主动交流的愿望。

本文通过对大学英语精读课堂互动策略的研究,探讨如何促进师生在课堂上的交流互动。

一、课堂互动的理论基础
课堂互动理论的提出,基于两种理论:心理语言互动和社会互动理论。

心里语言互动理论是指在新语言习得过程中,要经过对语言的输入,理解,并且对输入的语言进行整合调整,在互动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情感交流和过滤,促进语言的内化。

社会互动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它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作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即我们不断地意识到我们的行动对别人
的效果,反过来,别人的期望影响着我们自己的大多数行为。

它是发生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

社会互动是人类存在的重要方式。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的主动性、创造性是自身学习的前提条件,发挥注意力的作用,才有学习的结果。

二、课堂互动的特征
课堂互动的特征主要有四个方面:师生互动的主体;师生互动的基础条件;师生互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师生互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过程。

师生互动的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

在具体的英语精读课堂教学中,应牢固树立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切实转变教学观念,“为学而教”,实现师生互动,突出学习主体达到教学目标。

转变教师的角色。

传统的英语教学,教师往往注重自己的权威性,讲台成为教师展示自己的舞台,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而《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参与者和合作者。

英语的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互动过程。

教师要根据课程目标,学习活动的要求以及学习过程的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师生互动的基础条件主要包括师生互动的基础条件包括互动具体情境,师生状况等;师生互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课堂互动的具体内容,从而决定师生互动的结果。

三、课堂互动的策略
1.了解学生心理,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要做好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首先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心理。

精读课主要针对大一和大二的学生,这些学生在高中习惯了比较被动的知识接受方法,还正在慢慢从被动或者消极的学习方式中转变过来,特别是不愿积极主动的使用语言。

这里面的原因有:①学生进入大学后对学习的重视不够;②不能意识到大学期间主动学习的重要性;③还不能摆脱中学时代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④没有确定很好的学习和生活目标。

因此,教师应该有针对性的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调整教学计划,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建立短期和长期学习目标,运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并运用课堂上的知识。

2.教师角色的转化
在英语精读课上,教师角色的转化非常重要。

教师的角色应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这点在课堂互动中非常重要。

教师在课堂上应建立和学生平等、和谐、轻松的心理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
有一定程度的放松,不至于因情绪紧张而不愿开口交流,从而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创造能力。

3. 运用任务型教学法和交际法
要实现精读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运用交际任务法是一种重要途径。

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交际目的制定语言学习任务,学生围绕任务制定计划,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计划、完成任务,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评估自己的学习,任务型语言教学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机,已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的成就。

采用自然、地道的原文作为教材,通常是从书籍与报纸杂志节选文章,或选取电影、电视和电台的报道片段等。

教学过程交际化是交际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教师在外语课堂教学中应尽量组织学生进行语言交际活动,教学活动以内容为中心,大量使用模拟情景、角色扮演、信息传递、语言游戏等活动形式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对于课堂上学生出现的语言错误教师应采取宽容的态度。

参考文献:
[1]倪佩丽.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在英语课堂的实践[j].计算机教
育学2004(12).
[2]李秀英,王义静“.互动”英语教学模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