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和提高全民守法意识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
新教材2024年高中政治第3单元全面依法治国第9课第2框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课件部编版必修3
解析:在我国,公民通过选举代表间接参与国家和社会的管理, 不直接参与,③错误。材料强调公民应该正确处理好权利与 义务的关系,④强调的是公民的权利,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
4.推进全民守法,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为此,需要国家
() ①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公民树立法治理念 ②开展 全民普法,引导公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③调动公民投身依法治国实践,使尊法守法成为全民自觉行 动 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增强法治道德底蕴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A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的相关 知识,谈谈新时代应如何推进公正司法。
提示:①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通过 公正司法维护人民权益。庭审公开网络直播、人民法院主动 精准推送审判流程信息,依法及时公开司法依据、程序、流 程结果和生效法律文书。
②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到事实认定符合客 观真相、办案结果公正、办案程序公正。司法公开有利于推 进结果公正、程序公正。
解析:司法的裁判结果要求合法合理,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 律为准绳,不能以符合公众舆论为标准,①错误。材料强调司 法活动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新时代司法的高质量发展必 须维护人民的权益,②正确。尊法守法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 和自觉行动是推动全民守法的要求,③排除。题干表明要加 强人权司法保障,落实相关法律制度,保障人民群众在司法活 动中的各项合法权利,④正确。故选D项。
第二框 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目标素养 1.了解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内涵和表现,理解公正司法是维 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探究司法公正的意义和价值 2.结合我国庭审现场、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站等资源案例,体 会并理解公平正义 3.结合我国信访制度及司法体制的改革,体会并理解我国全民 守法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4.搜集材料,阐述在法治中国建设中推进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 的基本要求
必修3 政治与法治 第3单元重要简答题目(掌中学资料,随时随地拿出背诵)
★★必修3 政治与法治第3单元重要简答题目(掌中学资料,随时随地拿出背诵)1、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③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⑤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
2、如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1)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党坚持依法执政。
(2)科学立法: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国人大要依法行使权力,科学立法,加强监督。
(3)严格执法:政府是国家的行政机关。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科学民主依法决策,自觉接受监督。
积极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4)公正司法: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是我国的司法机关。
司法机关要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5)全民守法:公民要依法行使权利,自觉遵循宪法和法律。
(6)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3、如何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
这里所说的国家治理,是指党领导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把法治作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采取有力措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将使国家治理领域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发生重大变革。
对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第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我国将进一步摆脱传统人治社会的影响,大踏步走向现代法治社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从中央到地方,从地区到行业、基层都要厉行法治,使国家治理方式发生整体性变革。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袁曙宏党的十八大报告根据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明确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党的十八大报告吹响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军号,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未来5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时期。
党的十八大报告突出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内在目标,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制度动力和根本保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我们党必须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全局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
(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迫切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既是一场深刻的观念变革,更是一次全面的制度创新。
我们要勇于把自己的思想从各种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观念中解放出来,但观念的变革容易受到体制、机制和制度的影响与束缚,容易停顿、反复甚至逆转;因此,我们更要把法治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方式和有效载体,通过制度供给、制度导向、制度创新来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制度空白、制度缺陷和制度冲突,真正把科学发展建立在制度化的基础上,纳入法治化的轨道内。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越是从发展的早期进入发展的中期和后期,越是从粗放发展阶段转向科学发展阶段,就越需要通过法治来克服在发展过程中个体行为选择和政府决策行为选择的功利化、短期化、表面化现象,纠正各种重速度轻效益、重总量轻质量、重效率轻公平、重局部轻全局、重当前轻长远的做法,建立健全一整套支持、推动和保障科学发展的长效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从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高一思政必修3(2019版)政治与法治_第四框《全民守法》教材内容分析
第四框全民守法教材内容分析(一)内容结构分析本课由引言和四框构成。
引言是本课的导入和总体说明,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即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阐述了全面依法治国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明确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关系,即科学立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前提,严格执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公正司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全民守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
这四个方面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第四框“全民守法”,讲述全民守法的内涵、原则以及推进全民守法的具体要求。
这四框都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层面展开论述的。
第四框“全民守法”,以一个“探究与分享”导入,包括两目。
“探究与分享”介绍了我国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阐释了诚信守法带来的积极影响和因失信受到的限制,引导学生探究推进全民诚信守法的路径,理解全民诚信守法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诚信守法意识。
第一目“全民守法的内涵”,阐述全民守法的含义,阐释推动全民守法的目标,介绍全民守法的原则,即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第二目“推进全民守法”,阐述推动全民守法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等。
第一目全民守法的内涵本目阐述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全民守法的含义。
全民守法是指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
首先,要树立法治意识和法律信仰。
法律要有效实施和发生作用,必须做到全社会信仰法律。
法律只有被信仰,成为坚定的信念,才能内化为人们的行为准则。
法治信仰,是指人们发自内心地认同法律、依赖法律、遵守和捍卫法律。
一旦法治成为一种信仰,人们就会长期持续地、自觉自愿地遵守法律,把依法办事当成自己的生活习惯。
如果一个社会中的大多数人对法律没有信任感,认为靠法律解决不了问题,而是要靠上访、信访,靠找门路、托关系,甚至采取聚众闹事等极端行为解决问题,法律必然没有权威,就不可能建成法治社会。
易错点7全面依法治国(解析版)-备战2024年高考政治易错题(新教材新高考)
易错点07 全面依法治国目录01 易错陷阱(3大陷阱)02 举一反三【易错点提醒1】对科学立法存在认识误区【易错点提醒2】对法治政府存在认识误区【易错点提醒3】对全民守法存在认识误区03 易错题通关易错陷阱1:对科学立法存在认识误区【分析】1.不能认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虽然可以制定地方政府规章,但没有立法权。
点评:根据教材内容,直辖市的人民政府可以制定地方政府规章,属于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
2.不能认为实现科学立法只需尊重和体现社会发展的规律,立法尊重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就能科学。
点评:根据教材内容,科学立法是要尊重和体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法律的质量,此外,还需要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符合国情和实际,完善立法体制机制等。
3.不能认为科学立法是依法治国长期基础性工作。
点评:推进全民守法,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
易错陷阱2:对法治政府存在认识误区【分析】1.不能认为法治政府是职能科学的政府,职能科学是指政府要运用科技手段提高政府服务效能。
点评:法治政府是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智能高效、廉洁诚信、人民满意的政府,智能高效指的是政府要运用科技手段提高政府服务效能。
2. 不能认为政府公开公正是指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点评:政府公开公正是指: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公正执法要求将公平正义作为政务诚信的基本准则,将其贯穿于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各个领域。
“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强调要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3.不能认为政府要做到执法严明,而执法严明重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点评:执法严明重在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求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和方式从事执法活动。
只有执法严明,才能保证政府有效履行职能,服务社会公众,确保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有法可依是对立法机关的要求。
易错陷阱3:对全民守法存在认识误区1.不能认为全民守法意味着公民要依法维护好自己的一切权益。
《全民守法》(随堂练)(解析版)
9.4全民守法课堂随练一、单选题1.《湖北省法治社会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强调,到2025年,“八五”普法规划实施完成,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全社会普遍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良法善治基本实现,平安湖北建设取得明显实效。
上述方案旨在()①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推动法律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②厘清公民权责边界,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③使遵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④推进全民守法,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D【详解】③④:上述方案旨在加强法治建设,使遵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推进全民守法,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故③④符合题意。
①②:材料中的做法不涉及建立法律体系,也不涉及厘清公民权责边界,故①②不符合题意。
2.“法治的真谛,在于全体人民的真诚信仰和忠实践行。
民众的法治信仰和法治观念,是依法治国的内在动力,更是法治中国的精神支撑。
”央视专题片《法治中国》第六集“全民守法”中的这段解说词,道出了全民守法对法治的重要意义。
大力推进全民守法,要求()①立法、司法和守法方面一律平等②鼓励和支持人们以各种方式表达诉求③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④利用普法方式及多元化载体推动全民学法用法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D【详解】③④:大力推进全民守法要求,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利用普法方式及多元化载体推动全民学法用法,③④符合题意。
①:全民守法并不是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且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公民平等的享受权利、平等的履行义务、平等遵守法律,并不是立法、司法一律平等,①说法错误。
②:全民守法,公民必须以合法方式表达诉求,而不是以各种方式表达诉求,②说法错误。
3.法律知识很枯燥,但法律普及很重要。
在互联网上,人们能看到许多法学专业教师把人们日常可能遇到的涉法问题进行演绎,用生动的事例讲授法治课,以案说法,以例释典,用易于理解、易于接受的方式,让书本上的法条“活”起来,让人们“秒懂”生活中的“为与不为”。
9-4全民守法(教案)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9.4全民守法讲授新课(25分钟)议题一:什么是网络暴力?播放视频,思考以下问题:1.视频中提到“无端的外貌攻击”就是网络暴力,你是否认同?2.自主学习本节课知识思考,视频带给了我们哪些启示?【议学活动】学生独立思考,观看视频,结合生活经验思考议学问题。
学生总结:(1)网络暴力的危害:①混淆真假:网络暴力事件,往往是真理被曲解的过程,这期间,混淆了对与错,真假难辨。
②侵犯权益:参与者非理性的攻击侵犯了网络暴力当事人,对当事人的身心造成了伤害。
③影响价值观:网络暴力行为的频繁发生,会危害网民的道德价值观。
④影响社会和谐:网络暴力的肆无忌惮,破坏着公共规则、打破着道德底线。
(2)启示:①推动全民守法,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②拒绝网络暴力,加强自身防范意识,同时也要依法行使权利和依法履行义务。
③父母要履行抚养、教育、保护未成年子女的义务,同时国家要加大力度打击违法行为。
一、全民守法的内涵1.内涵:指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
2.原因: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推动全民守法,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设计意图:利用最近比较火的高三女生网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起学生共鸣。
通过观看网暴经过的情景,让学生通过视频能够直观感受到网络暴力带来的伤害,然后对学生连续进行发问看完视频后有何直观感受?让学生切身感受网络暴力的危害,要想减少这些危害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需要我们一起学法守法。
议题二:为什么会有网络暴力?教师活动:结合材料分析,网友为什么会发表这些言论?学生活动: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你被网暴(人肉搜索、发帖造谣等),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结合材料探讨,如何才能推进全民守法,拒绝网络暴力呢?议学提示:(1)①保存证据。
浅议如何增强全民法治意识和增强法律素质
浅议如何增强全民法治意识和增强法律素质,依法维护合法权益广泛深入地开展全民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制意识和法律素质,是推进依法治县的基础,是建设法治全南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需要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以宪法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为载体的全民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公民尤其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民主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
普及宪法知识,提高全民的宪法意识,进一步加强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加强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执政为民、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尊重人权等民主法治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形成崇尚宪法和法律权威、严格依法办事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一、法治全南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的增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系列重要法律、法规得以制定,执法、司法和法律监督工作不断完善,公民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意识不断增强。
十七大报告年明确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依法治县、建设法治全南,就是指全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体进程中,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逐步实现我县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的法治化,做到事事有法可依、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办事。
要实现上述目标,就必须建立一个健康有序的良好的法制环境,而良好的法制环境的建立取决于全体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和法制观念的增强。
只有全体公民都知法、懂法,自觉地守法,依法办事,并善于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法治镇江才能达到目的,进而实现依法治国。
在中国历史上,漫长的封建专制统治,使广大人民群众既不了解民主,也不了解法律,缺乏民主和法制的传统习惯。
正如小平同志所说:“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律传统很少。
全民守法是依法治国的基础
全民守法是依法治国的基础作者:陈昊来源:《青年与社会》2015年第18期【摘要】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全民守法是依法治国的基础,法治社会建设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深度推进的基石。
只有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法律成为全民信仰,才能最终建成法治社会。
【关键词】全民守法;依法治国;基础“百代兴盛依清正,千秋基业仗民心。
”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民众的法治信仰和法治观念堪称依法治国的内在动力。
一个健康有序的法治社会,不仅要有健全完备的法律体系,更需要全体公民信仰、崇尚、坚守、捍卫法治。
若能够做到全民守法,必然能够激发民众参与法治建设的积极性,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法治进程中得到更多实惠。
也只有让法治成为一种自觉,将其融入一举一动中,法治中国才更有底气,公平、正义的阳光才能惠及每一位人民。
守法,顾名思义就是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依法享有并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依法承担并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全民守法,则是社会全体成员无一例外都自觉遵守法律,其行为无一例外都要受到法律的约束,违法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看,为维护正常社会秩序,保证社会正常运行,逐步形成了约束社会成员行为的多种规范,既有非强制性的行为规范,这就是通过社会舆论调节的伦理道德;又有强制性的行为规范,这就是需要国家机器调节的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的强制性行为规范。
一、全民守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全民守法是依法治国的基础。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依法治国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融合、紧密联系,与人们的行为规范紧密联系。
从其自身看,包含多个层面、多个领域、多个环节的工作,不仅需要党和政府的努力、执法部门的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推进,需要每一个公民法治意识的增强,“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都遵守,仍不能实现法治”,亚里士多德的这句名言,再明白不过地说出了全民守法的重要性。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辅导讲稿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辅导讲稿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之一。
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方针实现了历史性转变,引领法治中国建设迈向良法善治新境界。
其中,全民守法是法治社会的基础工程。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深入推进全民守法,让法治成为全民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
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使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
”第一,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坚持把法治思想宣传教育放在首位。
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在新时代法治宣传教育中,应把学习宣传贯彻法治思想摆到首要位置,坚持以法治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增强社会主义法治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针对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习过程中提出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推出一系列趣味性、可读性强的普及性读物,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最大限度地增进干部群众对法治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广泛认同。
充分发挥身边人讲身边事的百姓宣讲优势,紧密联系百姓身边的变化,联系百姓普遍关心的法律问题,切实增强法治思想宣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加强宪法宣传教育。
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的宣传教育,弘扬宪法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法治意识。
推动宪法宣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把宪法纳入国民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持续举办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宪法晨读”等系列活动,在青少年成人礼中设置礼敬宪法环节,增强青少年宪法观念。
建设国家宪法宣传教育馆,建设各类宪法学习宣传教育基地,通过升国旗、奏唱国歌等仪式和开展重大节庆活动,增进全社会对宪法的尊崇和信仰。
完善法治宣传教育体系。
树立把法治教育贯穿于日常生活全过程的理念,从细节抓起、从小事做起,积极引导公民在日常生活中遵守交通规则、做好垃圾分类、杜绝餐饮浪费、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等,培养规则意识,培育良好法治环境。
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32杭州 2015.1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文 黎青平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新形势下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献。
《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了具体部署,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这既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任务,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EXPLORATION 探索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新的战略部署。
这个战略部署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艰巨的伟大任务。
完成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任务,对党的领导能力、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领导者,我们党要经受住考验,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加强对依法治国的领导。
加强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关键要改进党的领导。
实行依法治国,要求党按照法治的原则对国家和社会进行领导。
党通过法定程序将体现人民根本利益的路线、方针、政策上升为国家意志,形成法律,这些法律一旦确定,党就要自觉地在法律范围内活动,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党实行依法执政,要坚持和维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处理好党同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同政府之间的关系、同司法机关的关系,并且将这些关系规范化,制定一整套权力配置科学合理、既能相互制约又能提高效率的制度和法律。
一句话,党实行依法治国,必须对过去战争环境和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进行改革。
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基础知识梳理
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基础知识梳理考 前 必 背第一单元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一课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及两大历史任务 2.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3.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实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4.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使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1)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2)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3)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4)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第二课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2024年甘肃省成考(专升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试真题含解析
2024年甘肃省成考(专升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试真题一、单选题1、下列不属于附加刑的是______A.剥夺政治权利B.拘役C.没收财产D.罚金2、我国各项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是______A.刑法B.经济法C.宪法D.行政法3、公民享有的休息权属于______A.政治权利B.人身权利C.财产权利D.社会经济权利4、法律运行的起始性和关键性的环节是______A.法律制定B.法律执行C.法律遵守D.法律适用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是______A.刑法B.经济法C.宪法D.行政法6、大学生培养法治思维的前提是______A.运用法律方法B.参与法律实践C.学习法律知识D.守住法律底线7、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的国体是______ A.人民民主专政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基层群众自治制度8、全面依法治国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期盼,法治是治国理政的______A.重要方式B.主要方式C.唯一方式D.基本方式9、公民享有的物质帮助权属于______A.财产权利B.社会经济权利C.人身权利D.政治权利10、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______A.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B.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C.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D.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11、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首先体现在______A.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捍卫上B.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上C.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觉认同上D.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上12、人生观中人生态度回答的是______A.人的本质是什么B.人应当如何活着C.人为什么活着D.什么样的人生才有价值13、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是______A.人民主体地位B.依法治国C.以德治国D.党的领导14、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______A.道德观B.义利观C.核心价值观D.国家安全观15、代表国家行使法律监督权的国家机关是______A.国务院B.人民法院C.人民检察院D.人民代表大会16、狭义的法律是指______A.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B.军事委员会制定的军事法规C.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17、“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部遵循,仍然不能实现法治。
统编版(2019)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知识复习提纲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统编版(2019)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知识点复习提纲第九课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第一框科学立法一、科学立法的内涵1.内涵:尊重和体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法律的质量。
2.标准(1)科学立法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障人民各项权利。
立法要符合我国的政治制度和历史传统,要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相适应,制定出符合中国的良法。
(2)符合国情和实际。
要立良善之法,立管用之法,完善立法体制机制,使每项立法都能科学合理地规范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规范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使法律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教材97“相关链接”我国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修改宪法,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2.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和修改其他法律。
3.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
4.国务院相关部门:制定部门规章。
5.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
6.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制定地方政府规章。
7.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3)立法必须遵循法律体系的内在逻辑和立法工作规律,遵循立法程序,注重立法技术,努力实现立法过程的科学化。
要明确划分不同法律关系的调整对象和界限,形成符合国家发展目标的法律秩序。
二、推进科学立法1.要做到依法立法(1)内涵:在法治的轨道上制定合法有效的规范性文件。
(2)依据:在我国,宪法和立法法是国家机关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据。
(3)要求:所有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都应当按照法定职权、依据法定程序开展立法工作。
2.要充分发扬民主(1)必须坚持民主立法,广开言路,集思广益。
(2)要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的沟通机制,开展立法协商,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在立法协商中的作用,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健全法律法规规章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和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广泛凝聚社会共识。
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
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全民守法是依法治国的基础作者:来源:《中国新农村月刊》2014年第11期■阅读提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增强全民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一项重大任务,并从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等四方面进行了细化部署。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解读者普遍认为,全民守法是依法治国的基础,法治社会建设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深度推进的基石。
只有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法律成为全民信仰,才能最终建成法治社会。
1、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领导带头是关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莫纪宏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只有把大力推动全民守法作为重要支撑,增强全社会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才能形成守法光荣和守法有责的良好风尚。
”专家认为,全民守法是依法治国的基础,也是立法、执法、司法三者的末端,前三者的“营养”或者“毒素”,都在全民守法这个层面上堆积与滋生,盛开“鲜花”或者“恶之花”。
只有通过制度设计,建立顺畅的纠错机制,才能筑牢法治社会之基。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需要循序渐进。
“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领导带头学法至关重要,他们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对提高全社会的法治意识有重要作用。
”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傅士成认为,培育全社会的法治精神、法治信仰,需要从“大”处破题,才能形成全社会衡量是非对错的共同标准,“大”就是指领导干部。
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王振民认为,需要加大对各级领导干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的训练。
“树立法治意识,就是遇到问题首先从法律角度看一看,任何事情只要是违法的,不管做成什么效果,都是不可行的。
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简而言之,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
要求: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就是要求国家生活、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都纳入法律的轨道,接受法律的调控和处理。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进步,社会结构和社会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化,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越来越需要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组织和调控。
法律不再是单纯的解决纠纷和维护社会治安的手段,而成为组织和改革社会的重要工具。
法治国家的形成过程,其实就是法律功能日益扩展,并且大规模地向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和层次渗透的过程。
具体说来,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加强立法工作,完备法律体系完备法律体系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首要环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首先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过程。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立法工作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已基本上有法可依。
但同时,我们必须看到立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首先,法律体系尚不完备,许多重要的,基本的法律如《政党法》、《监督法》、《新闻法》等尚未制定出来。
其次,已有法律普遍存在着严重“老化”情况,急需修改完善。
再次,有些法律的质量低,漏洞多,缺乏超前性,修改频繁,法律寿命短。
最后,同一层次不同层次的法律法规之间还存在相互冲突的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一战略目标,就必须切实转变立法思想,大力加强立法工作。
(1)正确认识法律数量和质量的关系,从主要依靠提高法律数量转变到提高法律质量来完善法制的轨道上来。
过去,人们常常认为,在立法方面,“有比没有好,快搞比慢搞好”,其实,这种观点并不正确。
08《法治中国建设》(解析版)
卷8法治中国建设A组忆教材1.(2022山东模拟)古语有云:“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
”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
对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①法治应该成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②法治从“治人”“治事”中彻底解放出来③法治的关键在于建立良法体系④建设法治国家需要完备法律体系的严格实施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B解析:题干中“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说明法治应该成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因此建设法治国家需要完备法律体系的严格实施,①④正确。
法治国家意味着国家权力依法行使,国家各项工作依法开展,“从治人治事中彻底解放出来”的表述错误,排除②。
法治的关键不仅仅在于建立良法体系,还包括执法和守法等,③表述错误,排除。
故本题选B。
2.(2022山东青岛模拟)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印发了(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体现,对于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之所以加强法治社会建设是因为()①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②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能够彻底铲除司法腐败③能够更好地形成全社会学法、信法、用法的良好氛围④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和最根本保证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解析:国家之所以加强法治社会建设是因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加强法治社会建设能够更好地形成全社会学法、信法、用法的良好氛围,①③符合题意。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但“彻底铲除司法腐败”说法绝对,②排除。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和最根本保证,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3.(2022山东模拟)2019年1月,国务院要求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以下统称“三项制度”)。
人教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第三单元测试试卷含答案-答案在前1
第三单元测试答案解析一、1.【答案】C【解析】政府依法行政,党坚持依法执政,A、B不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依法治国首先做到依宪治国,是依宪治国不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D错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依法治国,C正确。
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法系。
据教材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开始制定成文法,并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传布法律;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①②说法正确。
中华法系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③说法错误。
中华法系是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文明,它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④说法错误。
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法治的重要性。
题干的观点强调树立法律信仰,增强尊法守法的意识和自觉性,表明公民树立法治观念的重要性,A、C不符合题意;B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D观点过于绝对化,错误。
4.【答案】D【解析】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所以我国的法属于社会主义法,故选D。
5.【答案】C【解析】本题注重法治的重要性,A、D两项与题意不符;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B项错误。
6.【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中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确地处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的关系,①②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③④与题意不符。
7.【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①②符合题意;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
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③④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8.【答案】D【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宪法为统帅,以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执行条例和单行条例等规范性文件在内,由宪法相关法、民商法、经济法、刑法、诉讼法等法律规范组成的协调统一整体,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