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方言及古汉语的承继关系

合集下载

关中方言

关中方言

关中方言也许,许多年轻人认为,陕西话土里土气,难登大雅之堂,殊不知,在这块历史宝地上,陕西话得天独厚,博大精深。

包括西府方言在内的关中方言,更是被称作“雅言”现分为陕西西府方言(宝鸡及咸阳西部部分地区)和东府方言(西安、渭南、铜川及咸阳大部)。

《诗谱》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

”《论语》记载孔子教子时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论语骈枝·释雅言》曰:“夫子诵诗、读书、执礼必正言其音。

”可见周朝雅言作为国家标准语言,已远及山东等地。

现宝鸡本土的陕西西府方言为最接近周礼之雅言的语言,另外西府还是我国传统戏剧——秦腔的发源地。

西府方言西府方言(Xifu Dialect in Shaanxi)属关中方言,为周朝国语、雅言。

范围包括宝鸡市的三区九县及咸阳部分地区,至今西府方言仍保留有古老浓重的口音,如下(xià ,西府方言读hà )、重(zhòng,西府方言读cheng)、坐(zuò,西府方言读cuo)、小(xiǎo,西府方言读suī,同碎)、白(bái,西府方言读péi)、猪(zhū,西府方言读zhi,同彘)、如(rú,西府方言读rí)、去(qù,西府方言读qi)、拿(ná西府方言读lá)、色(sè,西府方言读sěi)等,些许人认为难听,但其实它为古语,否定它等于否定自己。

《诗经》等著作用它读才是原味。

历史古称关西秦声的关中方言,在古代之所以称作雅言并做国语使用,除了王朝一统天下的必然需要,其语调发音还有高雅、文雅、风雅、清雅、幽雅等大雅脱俗之义,娓娓道来圆润清丽,美妙悦耳,理应成为国家正音,人人学范,学说秦声雅言成为附庸风雅之风尚。

字词罗列关中方言的字音词语拥量浩大,仅我们耳熟能详的日常用语不下百条,一些口头话音字词常用常说但难写难读,大致罗列出来以飨读者,字义力求准确;有些生僻字词出自古文典籍或方言考释,在常用词典中难以寻觅,特加以注音或取以谐音,用关中方言口语来念都很熟悉:头:?(sá)看:?(sao)啥:啥(sā、sà)聊:谝(piàn)好:嫽(liáo)坏:瞎(ha)下:下(hā)大:?(tuo)小:蕞(suī)别:嫑(báo)拿:拤(qia)抢:?(diao)跳:?(biē)粗:壮(zuāng)鸟:雀(quo)呆:痴(cí)傻:?(gua)笨:悗(mēn)犟:犟(gāng)倔:?(ceng)凶:横(hēng)、歪(wai)那:那(we、wu、guo、lei、nei)暴雨:白雨(béi yù)太阳:日头(ш tou)额头:额颅(ngei lou)眼睛:眼窝(ηiàn wo)玩具:耍活(fà/suà huo)棉鞋:窝窝(wò wo)馒头:蒸馍(zheng mō)烧饼:饨饨馍(tún tun mō)马甲:甲甲(jiā jia)瘦子:干猴(gan hóu)老乡:乡党(xiang dàng)传言:言传(nián cuan)昨天:夜儿个(yē ш ge)去年:年时儿(niān s ш)夹菜:拈菜(nian cāi)、扌刀菜(dao cāi)吃饭:食饭(dié fān)、咬咀(ηiào za)还行:傍肩儿(bán g ji er)完成:停当(tíng dang)帮忙:搭手(da sho^u)把握:括摸(kuō me)找:寻(xín)收拾:??(da^ zhei)细心叫细厢慢性叫暮囊舒服叫?(chan)活自在叫倭也挠痒叫胳搂怕痒叫害咬(niao)抓紧叫逮紧狭小叫窄掐跺脚叫弹脚蹲下叫挌蹴站住叫?(nou)住跟上叫厮干一起叫一搭儿使劲叫鼓劲漂亮叫忒色行了叫罢咧弯了叫跷咧绕路叫院路哆嗦叫颤颤二胡叫弦弦哪里叫嗄(a)哒那里叫唔儿或唔哒不行叫没(mo)向不和叫不卯不服叫不摔(fai)难看叫伤眼眼谗叫搡眼粗心叫毛糙人蛮叫生生利索叫麻利麻烦叫麻眼站开叫趔开走开叫搧远滚蛋叫诘(jie)哇磨蹭叫跐偎差点儿叫西乎儿讨厌叫撩乱啰嗦叫迁翻心烦叫缪(mu)乱折腾叫返乱烦乱劲大叫泼翻闹人叫闹活训人叫墩嗒吝啬叫啬皮讽刺叫嚷(rang)人挖苦叫咳臊吵架叫绊嘴关系好叫坚钢生硬叫干板儿哄人叫编凯子胡说叫胡粘(ran)虚张声势叫扎势嚣张霸道叫骄豪非尊非理叫骚轻为人轻佻叫花搅纠缠叫搅缠打入叫挕(die)人挨打叫佴(nai)打滑稽叫?凇(guang song) 坏蛋叫黠?(song)讹人叫挴(mei)人骂人叫日绝惹事叫招祸蛮干叫生整或硬整没问题叫没(mo)麻哒没眼色叫没(mo)眉(mi)眼和不来叫搁不来不理会叫不招识够不着叫亘(gen)不着有办法叫有窍道有钱有货叫攒万东西多叫万货稠光脚板叫精脚(jue)片刀具刃口锋利叫鏒(can)活逗急了叫惹懆咧完蛋了叫毕失咧弄坏了叫悖毁咧或失塌咧瞎胡来叫胡饰诡巴结人叫舔尻(gou)子怕马屁的人叫尻(gou)子客不通情理胡搅蛮缠的人叫麻米子乱七八糟叫尕达(da)马西……好东西叫乃个儿奶奶叫婆父亲叫达父亲的兄长叫伯(bei)父亲的弟弟叫碎达碎爸自己辈分以上的长辈统称先(xiyang)人情况好叫美得很笨蛋叫俛种多嘴叫马槽出了个驴嘴滚开叫避(pi) 避远闪远注意:词条中:“玩具叫耍(fa)活 ( 渭北口音是shua) ”的内容有一定误区。

陕西话(关中方言)

陕西话(关中方言)

陕西话(关中方言)陕西话(关中方言)陕西省境内包含多种方言(关中方言、陕南方言、陕北方言),狭义的“陕西话”仅指陕西中部渭河流域的关中平原所使用的方言,即关中方言或关中话。

狭义的陕西话,即关中方言。

实际上陕西各地方言大有不同,尤其秦岭以南差异很大。

陕南方言就有荆楚方言和巴蜀方言之分,属于西南官话。

陕北地区的方言就属于晋语,而关中方言就独树一帜,不同于陕北、陕南各地的方言。

基本概述陕西关中方言,汉语-中原官话,亦称秦语。

关中方言东府话包括西安市、铜川市、咸阳市、渭南市、商洛市的商州、洛南、丹凤、山阳(部分地区)、安康市汉滨区(部分地区)、陕北的宜川、黄龙、洛川、宜君、黄陵、富县、山西运城、临汾(部分地区)、河南灵宝、卢氏、陕州(西部)。

关中方言西府话包括宝鸡、甘肃天水、庆阳、平凉、陇南(部分地区)、宁夏固原南部。

从分布范围来讲,集中在陕西关中一线;西起甘肃天水一带,横贯关中平原,东到河南灵宝、山西运城一带,北接黄土高原,南伸秦岭北麓,辐射到甘肃、宁夏、青海、河南、山西周边省区,人口四千余万,是秦腔的标准唱音。

发展历程自建都陕西的西周始,关中方言被称为“雅言”。

《诗谱》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

”《论语》记载孔子教子时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论语骈枝·释雅言》曰:“夫子诵诗、读书、执礼必正言其音。

”可见周朝雅言作为国家标准语言,已远及山东等地。

西周王朝全面普及雅言在《周礼·秋官·大人行》中有重要记述:“……王制曰: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

”为此,王朝定期召集各诸侯国雅语推广人员进行语言文字教范和语音训练,统一通用文字和发音标准,以“达其志,通其欲。

”古称关西秦声的关中方言,在古代之所以称作雅言并做国语使用,除了王朝一统天下的必然需要,其语调发音还有高雅、文雅、风雅、清雅、幽雅等大雅脱俗之义,娓娓道来圆润清丽,美妙悦耳,理应成为国家正音,人人学范,学说秦声雅言成为附庸风雅之风尚。

陕西方言中的文言文

陕西方言中的文言文

陕西方言中的文言文
陕西方言中的文言文指的是在陕西方言中使用古代汉语的一种方式。

陕西方言是中国汉语方言之一,曾兴盛于唐宋时期的关中地区。

在陕西方言中使用文言文,一方面体现了当地文化的传承和独特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古代文学对当地方言的影响。

陕西方言中使用文言文,一般会保留古汉语的词汇、短语和句型,同时结合当地方言的语音特点和语法规则进行表达。

例如,陕西方言中的“我”可以用文言文的“吾”或“余”来代替;“是”可
以用文言文的“彼”;“你”可以用文言文的“尔”。

陕西方言中的文言文还常常借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诗句或成语来加强表达的艺术性和韵味。

比如,陕西方言中常常用古代诗句“举世皆浊我独清”来表达“我独一人办事很清楚,别人都做
得不好”。

陕西方言中的文言文在日常交流中并不常见,一般多出现在特定的场合或者文学作品中。

它不仅可以保留古代文化,也反映了陕西方言的独特魅力和历史变迁。

关中话与古汉语专家发声

关中话与古汉语专家发声

关中话与古汉语专家发声关中话,又称陕南话,是指在陕西省中部地区使用的方言。

在陕西境内,关中话又分为南北两种。

南关中话主要分布在汉中、宝鸡、渭南等地,而北关中话则分布在宝鸡以北的榆林、铜川等地区。

关中话是一种独特的方言,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

例如,在关中话中,有许多普通话中没有的词汇,比如“噶”、“底料”等。

同时,关中话中的语音也有很大的差别,比如“莫”、“磨”、“摸”在普通话中读音相同,而在关中话中则有明显的区别。

除了关中话,古汉语也是一门独特的语言。

古汉语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语言形式,主要使用于汉朝至清朝之前的文献中。

与现代汉语相比,古汉语的语法、词汇和语音都有很大的不同。

例如,在古汉语中,很多现在的汉字读音和意义都有所不同,比如“将”字在古汉语中读作“jiàng”,而意思则是“领导军队”。

关中话和古汉语之间似乎没有太多的联系,但其实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为关中话自古以来就是在陕西中部地区流传的方言,而陕西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之一。

因此,许多古代文献中的语言就是以关中话为基础而形成的。

在关中话和古汉语之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

例如,在关中话中,“哪”字读音为“nǎ”,而在古汉语中也有类似的读音,“那”字读音为“nuó”。

同时,在词汇方面,关中话中也有许多和古汉语相似的词汇,比如“贰”、“肆”等。

此外,在语法上,关中话和古汉语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动词的时态、语气等方面。

因此,对于研究古代文献和历史文化的学者来说,熟悉关中话和古汉语都是非常必要的。

只有通过了解这些语言,才能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中的内容和含义。

同时,对于普通人来说,学习关中话和古汉语也是一种很好的文化体验,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陕西的文化和历史。

关中话和古汉语都是非常独特的语言形式,对于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注意和重视这些语言的学习和研究。

关中方言与古汉语的承继关系

关中方言与古汉语的承继关系

关中方言与古汉语的承继关系方言是语言的变体,根据性质,方言可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反映。

社会方言是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变异,是在全民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各有自己特点的语言分支或语言变体。

二者都是语言分化的结果,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的体现,是和推广的标准话相对的。

训诂学家齐佩瑢先生曾在《训诂概论》中提到:“语言文字本无雅俗之分,古之俚语今之雅言。

”这充分说明了方言与标准话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紧密关系。

我们国家今天推广的标准话,吸收了全国各地区、各民族语言中的精髓,形成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它覆盖面广、表现力强,能为全民族所接受。

从这里可以看出,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用自发感知的表达而形成的语言交流形式——方言,是今天普通话的根基。

所以说方言是生活的、知识的、历史的、原生态的汉语,不可以随便地放弃,而应加以重视。

因此,在现代社会中,对方言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雅言之说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中华民族共同语早期是没有形成的,但是各民族在共同的生活和经济交往中总要进行必要的交际和交流,因而就会自然而然的选择某种方言作为交流的媒介,古人把这种共同交流的媒介语言称之为“雅言”。

《辞海·雅言》条说:“雅言,古时称‘共同语’,同‘方言’对称。

”孔颖达在《正文》中说:“雅言,正言也。

”“雅言”就是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

①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雅言”是在周朝地方语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周朝的国都丰镐(今西安西北)地区的语言即“夏语”就是当时的全国雅言。

《诗谱》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战争频繁,雅言就成为各诸侯国之间往来的官方语言,如果官员不会说或者说不好雅言,出使时就必须带会讲标准雅言的“象胥”(翻译)。

关中扶风方言古端精见组声母在齐齿呼前分合的演变

关中扶风方言古端精见组声母在齐齿呼前分合的演变

关中扶风方言古端精见组声母在齐齿呼前分合的演变发布时间:2021-08-04T11:06:40.65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四月10期作者:淮秀[导读] 自白涤洲先生调查关中方言近90年来淮秀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四川成都 611756摘要:自白涤洲先生调查关中方言近90年来,关中扶风方言中端精见组在齐齿呼前的分合经历了见组独立、端精合流,到端精见合流的演变,这一演变路径与其他官话方言区的有所不同,是该方言点独有的演变路径。

见组[?][??][?]的读音在90年间没有发生变化,端精组发生了腭化,一方面是因为三四等韵有前元音[i],为腭化提供了条件。

另一方面是因为扶风方言辅音声母除阻时气流较强,导致舌体与齿龈的接触面加大,与[i]相拼时更容易腭化,这是扶风方言端组舌尖塞音发生腭化,与其他官话方言不同的原因所在。

关键词:扶风方言端精见组声母齐齿呼演变过程Abstract: In the nearly 90 years of Bai Dizhou's investigation of Guanzhong dialect, The separation and combination of duan,jing,jian group in Guanzhong Fufeng dialect experienced the evolution of independent jian group,and duan,jing confluence,and then duan,jing,jian confluence. This evolution path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other Guanzhong dialect regions, which is the unique evolution path of this dialect point. See group [?] [? ?] [?] pronunciation has not changed in the 90 years, the duan,jing group had palatal happened, on the one hand, because before the third and fourth finals have vowels [i], provides conditions for the palate. On the other hand, when the consonant initials of Fufeng dialect are removed, the airflow is stronger, resulting in the enlarged contact surface between the tongue body and the gingival, which is easier to palatate when it is combined with [i]. This is the reason why the palate stopple of the tip of the tongue in the end group of Fufeng dialect occurs palatalization,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official dialects.Key words: Fufeng dialect;the consonant group ofduan,jing,jian;Tongue-tongued shout; evolution process一、引言(一)扶风县的地理及人口扶风县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在西安和宝鸡两市之间,东距西安110公里,西距宝鸡90公里。

【毕业论文选题】古代汉语论文选题

【毕业论文选题】古代汉语论文选题

古代汉语论文选题中国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现在唯一一个文化传承还没断绝的国度,其语言文化传承经过数千年的演变逐渐分为古汉语和现代语两种。

古汉语又分为书面语和口头语两种,由于古代人民的口头语言,现在已经无法听到,我们常说的古代汉语只指书面语言。

古代的汉语的书面形式从有文字记载到五四运动,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一般可以把古汉语分为远古、上古、中古、近古四个时期。

远古指从殷商时期,上古指的是周秦两汉时期,中古指的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时期,近古指的是元明清时期。

下面是由学术堂整理收集的古代汉语论文选题,希望为各位带来帮助。

古代汉语论文选题一:1、试论古代汉语表红义类颜色词2、苗族民间异术简史:生成与演变3、学思践悟话修养4、王力《古代汉语》通假字、古今字注释商榷5、先天性恐惧的神经环路基础6、《渑水燕谈录》科举词汇考释7、郭锡良《古代汉语》中古今字被误释为通假字现象指正8、“心折骨惊”与“骨折心惊”9、浅析《马氏文通》对“先置”现象的研究10、如何培养我校学生阅读古诗文的兴趣11、转折连词“但是”语法化原因的探讨12、“大学”之名与中国近代大学起源考辨13、想象“春天”的不同方式--古典汉诗与现代汉诗“词” 之差异论14、中国语文辞书的分期问题15、“根据”的词汇化及语法化116、古汉语因动用法初探17、常用词“伐”“斫”“砍”的历时演变18、简析《虚字说》19、比较句的演变研究20、蒙古语“猴”词源考21、《论语》同义词辨析22、语言类重要刊物现状分析23、罗多弼:返回古典24、沧浪亭中思兴亡25、中国社科院发布2016年度基础研究重大成果26、鸡年话鸡--论汉英视角下的鸡文化27、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研究的回顾与思考28、郭锡良等《古代汉语》注释商兑29、浅析“以”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及意义30、王力《古代汉语》疑义四则古代汉语论文选题二:31、古代汉语名词作状语的研究现状综述(一)32、古代汉语名词作状语的研究现状综述(二)33、基于语料库的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研究34、莫把成语中两个单音词当成双音词35、现代汉语“好(一)个NP”研究综述36、汉民族文化对古代汉语词汇的意义研究37、汉语在古代斯里兰卡的传播38、赵撝谦《六书本义》“古今字”探释39、扬弃推进精益求精--张玉金主编《古代汉语》评介240、谈古代汉语语法知识在古典文献阅读中的作用41、“良庖岁更刀,割也”句式考辨--兼论古代汉语的判断句42、郭锡良本《古代汉语》文选中通假字音韵特点研究43、“企”、“业”考释及“企业”成词探源44、词语津梁文化渊薮--《古代汉语文化百科词典》评介45、略谈古代汉语中“是”的句法功能(下)46、古代汉语名动词类转变的多角度研究47、略淡古代汉语中“是”的句法功能(上)48、浅析古代汉语中代词的研究状况49、洛阳方言词语考释50、试论古代汉语中“个”“个”“个”的用法及其流变51、王力《古代汉语》注“通”注“同”字研究52、古代汉语同位短语研究53、汉语在古代越南的传播与汉越语言的接触研究54、“戏”“剧”及其连用关系考释55、综论古代汉语中名词和动词作状语56、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假设连接词研究初探57、古代汉语在成语中的体现58、王力《古代汉语》注释商兑十则59、清末民初标题词汇研究60、《黄帝内经》医学术语词义研究古代汉语论文选题三:61、副词“直”的语法化62、关中方言与古代汉语关系探析--大荔方言古语古义疏证63、话题链在汉英篇章翻译中的统摄作用364、赵撝谦《六书本义》“记号”探析65、赵撝谦《六书本义》“六书”辩证66、从《汉语大字典·石部》中收字看中国古代人们的生产与生活67、古代汉语词语注释匡补五则68、“NP+的VP”主谓结构性质的多角度考察69、提升学生在古代汉语课堂中参与性的应用对策70、谈古代汉语词汇知识在古典文献阅读中的作用71、《古代汉语》敦煌文献选录献疑72、古代汉语助词的性质探究73、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七月》注求疵74、从古代汉语动补结构的衍化看离合词的成因75、古代汉语“何……之V”句式探析76、高师院校开设古代汉语第二课堂的探索77、汉语反事实表达及其思维特点78、古代汉语特殊语序研究79、出土文献之于王力《古代汉语》注解疏证80、“古代汉语”“双改”问卷调查分析与思考81、古代汉语中“之”的意义和用法82、古代汉语合音词研究历史述略与理论辨析83、副词“颇”的来源及其发展84、第十三届全国古代汉语学术研讨会征文85、基于人类语言起源的古代汉语语言学价值研究86、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类课程评价体系改革探究--以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为例87、王力《古代汉语》古今字注释失误举例88、常用古代汉语虚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传承与变化89、《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部分抄本句法研究490、构式语法视野下古汉语凝固结构研究91、由“鼎铛玉石,金块珠砾”谈如何理解名词连用--兼与陆希致《例谈古代汉语连用式名词动用》一文商榷92、浅析古代汉语中两种特殊动宾关系93、论古代汉语中“以前”“以后”的应用94、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精彩的游走95、王力《古代汉语》若干词义商榷96、古代汉语特殊语序研究述评97、《花月痕》代词研究98、从现代汉语复音词反观古代汉语“同义连文”现象99、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文选部分注释商补100、古代汉语的“定语后置”问题101、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诗律献疑一则102、古代汉语指代词的系统性--以《论语》的指代词系统为例103、王力《古代汉语》文选《史记》注释商榷七则104、古代雄性动物称谓词语历时考察5。

关中方言词汇研究综述

关中方言词汇研究综述

关中方言词汇研究综述关中方言是指中国陕西省关中地区使用的一种方言,主要分布在西安市及其周边地区。

关中方言作为汉语方言的一个分支,具有自己独特的词汇系统,反映了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风貌。

关中方言的词汇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历史演变关中方言的词汇系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

在汉代以前,关中地区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因此关中方言受到了中原官话的影响较大。

在隋唐时期,关中方言又受到了西北官话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

近代以来,随着西安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关中方言逐渐与官话融合,词汇和发音上的差异也在逐渐减少。

二、词汇分类与特点关中方言的词汇可以按照来源、意义和用法等方面进行分类。

根据来源可以分为古汉语词汇、外来词汇和新创词汇等。

古汉语词汇是指古代汉语中的词汇,在关中方言中仍然保留着。

外来词汇包括了从其他汉语方言和外语中借用的词汇,如从官话借用的“唉”、“嘿咻”等。

新创词汇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创造出来的新词,如“手机”、“微信”等。

关中方言的词汇在发音和用法上也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例如,关中方言中的“哪里”发音为“乜几”,“什么”发音为“啥”,这些发音是关中方言的特色。

此外,关中方言的词汇用法也与其他方言有所不同,如“老婆”在关中方言中是指妻子,而在其他方言中可以指未婚的女子。

三、语言保护与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关中方言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许多词汇逐渐被普通话所取代。

为了保护和传承关中方言,一些学者和语言爱好者进行了相关研究和宣传活动。

他们编纂了关中方言词典,开设了方言培训班,组织了方言演讲比赛等活动,以提高人们对关中方言的认识和重视。

总之,关中方言作为中国汉语方言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独特的词汇系统,研究关中方言的词汇不仅可以拓展我们对方言的了解,还可以反映出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风貌。

关中方言特征词举例

关中方言特征词举例

论文导读::可见“端直”是由两个字义相同的字构成的关中方言特征词。

关中方言特征词举例。

论文关键词:关中方言特征词一、关中方言的范围“关中”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其具体的范围历史上大致有三种说法:第一、徐广说,见于《史记·项羽本纪》“关中阻山河四塞,地饶肥,可都以霸”,《集解》引徐广曰:“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

”函谷关,在今河南省灵宝东北王垛村,战国秦置。

武关在今陕西丹凤县东南,战国秦置,公元前207年刘邦由此关入秦。

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大散岭上,当秦岭咽喉,扼川陕交通孔道,为古代军事必争之地。

萧关在宁夏固原县东南,为关内通往塞北的交通要冲。

第二、潘岳说,见于所著《关中记》“东自函谷,西至陇关。

”陇关,在今陕西陇县西陇山东坡上。

第三、胡三省说,见于《资治通鉴》(秦二世皇帝二年)“西有陇关,东有函谷,南有武关,北有临晋关,西南有散关。

”临晋关,在今陕西大荔县城东黄河西岸,战国魏置。

它扼蒲津渡口语文教学论文,历代倚为秦晋间重险,历史上出兵河东河内均从此关,渡蒲津,达蒲州。

三种说法,均以函谷关为东界,但西、南、北则有异。

不过,他们界定的关中范围和今天的关中盆地范围大致相当。

关中方言片包括整个关中盆地,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关中盆地,其范围大小与古代的“关中”相当。

由此可见,关中方言片除了渭河平原以外,南面包括陕南商洛和安康两地区的部分县市;西面包括豫西陕县、灵宝、卢氏等地和晋西南汾河谷地数十县;北面包括陕北南部的五个县;西面包括宁夏固原地区东南、甘肃平凉和庆阳地区。

二、关中方言中的特征词从历时的角度来看,关中方言的特征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传承词、创新词、变异词(一)、传承词即从古代汉语中直接继承的词,在现代汉语普通话里已经不再使用,但是在关中方言中仍然使用。

乡党:关中人把乡里乡亲称之为“乡党”,外地人一般不这么叫。

其实乡党这个词很古老,《论语》说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恂恂,恭顺貌。

关中话唐朝标准语

关中话唐朝标准语

关中话唐朝标准语关中话,又称陕西话或华中官话,是指中国陕西省地区所使用的方言。

作为汉语的一种分支,关中话在历史上曾被唐朝确定为标准语。

本文将介绍关中话在唐朝时期的特点和历史背景,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一、唐朝时期的关中话概述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也是汉语演变的关键阶段之一。

在唐朝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位于关中地区,因此关中话也成为了当时的官方语言。

关中话当时被视为唐朝王朝的标准语言,传遍天下。

二、关中话的语音特点1. 声调:关中话的声调相对平坦,有的甚至完全平调,与其他方言差异明显。

2. 声母:关中话的声母较为丰富,与现代普通话有所不同。

例如,“莫”、“归”等字在关中话中有发音为“mo”、“gui”的特点。

3. 韵母:关中话主要有开合、齐齐二韵母,与其他方言有较大差异。

例如,“白”字在关中话中读作“pei”而非“bai”。

4. 轻声:关中话中的轻声使用频率较高,与其他方言存在差异。

例如,“她”字在关中话中读作“t’o”而非“ta”。

三、唐代关中话的影响1. 文化交流:唐朝时期,作为官方标准语言,关中话成为了政治、文化和文学交流的媒介。

唐代文学作品中大量运用了关中话,丰富了文学表达方式。

2. 各地流行:由于关中话是唐朝的官方语言,随着唐朝的统一,关中话在各地流行开来。

不仅在关中地区,其他地区例如江南、北方也广泛使用。

3. 对后世影响:关中话在唐朝时期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代。

唐朝时期的文化和文学作品成为后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中话也因此对后世汉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关中话的现状尽管关中话在唐朝时期曾经是官方语言,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汉语的标准语言地位逐渐被普通话所取代。

现代关中话已经与普通话产生较大差异,有许多方言特征逐渐消失。

然而,关中话作为中国方言中的一种,仍然在陕西地区得到广泛使用,并保留了一定的特色。

尤其是在当地民间文化、戏曲和传统习俗中,关中话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总结:关中话作为唐朝时期的标准语言,在中国语言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关中话唐朝标准语

关中话唐朝标准语

关中话唐朝标准语
关中话是中国的一个方言,主要在陕西和甘肃地区使用。

然而,由于时间的推移以及受到其他方言和流派的影响,现代关中话与唐朝时期的标准语有很大的差异。

唐朝时期的标准语称为"唐朝中原官话",是当时的地方官员和文人使用的官方语言。

由于我们无法直接获取唐朝时期的语音和语调资料,因此无法准确地还原唐朝标准语的细节。

然而,根据历史文献和研究,我们可以推测唐朝官话与现代关中话在词汇、语法和发音方面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仍然存在着明显差异。

需要注意的是,方言和标准语之间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语言会随着时间和地域的变化而演变。

所以,现代关中话和唐朝标准语之间的差异是很正常的。

如果您对唐朝标准语感兴趣,我建议您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和研究,以更深入了解那个时期的语言使用情况。

陕西方言每一句都是底蕴传承

陕西方言每一句都是底蕴传承

陕西方言每一句都是底蕴传承陕西人说的是古汉语过去不曾知道,我们村上人说的关中方言,是中国最古老的语言。

还以为农民说的话,比较土气,生冷硬噌,难登大雅之堂。

而实际上,在古代它是中国的官话,被称为雅言,《诗经》《唐诗》要用古代的官话,也就是现在的关中方言来读,才算是标准读音。

一千多年过去了,虽然许多古代建筑已灰飞烟灭,人民经历了一次次屠杀,但只要一息尚存,方言便会得一留存。

有人只注意到写在书上的历史,文物中的的历史,其实陕西方言更是活着的历史,动着的历史,由黄土地上一代一代的农民传承着的文化遗产。

以下是一些人的考证,相信你读过之后,会为陕西方言而惊叹。

陕西自古帝王都,历经十三个朝代,大概有两千多年历史。

中国的文化,语言,文字,都是在此期间形成和创立的。

自建都陕西的西周始,关中方言被称为“雅言”。

《诗谱》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

”由于陕西曾经是周秦汉唐四大朝代的国都,陕西方言曾经是当时的官方语言,因此古汉语、史记以及唐诗,都需要以陕西方言来读,才能理解其中的一些词汇,读出当时的味道来。

不仅如此,你现在所写的汉字,也是在陕西创造的。

先是有由仓颉造字,他是陕西宝鸡人,出生于五帝时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

以后秦始皇统一文字,全国开始通用李斯小篆,汉代演变成隶书,唐代演变成了今天通用的楷书。

到陕西,不仅要看历史,如果你有心,体会一下陕西方言中的历史,可能更有意思。

“咥”(音喋)字。

西安人把吃饭叫作咥饭。

“咥”即是古汉语,查辞海而知,咥:咬。

《易。

履》:“履虎尾,不咥人,亨。

”“嫽”字。

辞海:嫽--美好。

《方言》第二:“嫽,好也;青徐海岱之间或渭之嫽。

”“嫽的太”,陕西话“好得很”之意。

如果要表示程度加深,则谓之“嫽的太太”。

可以径直追溯到上古时期,在《诗经》中发现它的用例。

《诗经·陈风·月出》唱道:“月出皎兮,佼人僚(嫽)兮。

”给《诗经》作注的汉代学者毛亨说:“僚,好貌。

”汉代的另一位大学者扬雄在其《方言》一书中也说:“嫽,好也。

古代汉语词语与陕西方言词语(转)

古代汉语词语与陕西方言词语(转)

古代汉语词语与陕西方言词语(转)古代汉语词语与陕西方言词语(转)2011-02-12 22:44:33| 分类:陕西文化 |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陕西在我国的历史文化地位是绝无仅有的,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具有浓厚的古典文化氛围。

可以想象,当一个王朝建都长安时,长安的语言地位肯定是非常高的,三秦之地的语言曾经是官话或者叫做雅言,这从古汉语中的某些词语至今还和陕西方言保持一致中可以得知。

从明代作家马中锡的《中山狼传》中可见陕西方言的一些词语:狼愈急,望见老牸曝日败桓(引文误,桓本作垣)中,谓先生曰:“可问是老!”先生曰:“乡者草木无知,廖(引文误,廖本作谬)言害事。

今牛,禽兽耳,更何问焉?”狼曰:“第问之,不问,将咥汝!”其中“牸”(音zì)是母牛,陕南方言区宁强、勉县、留坝、汉中、城固、南郑、汉阴即把母牛叫做“牸牛”,西乡叫做“牸牛子”,这里的“牸”即和古语相同。

又,关中等地把大口吃、很痛快地吃叫“咥”(音dié),也与“将咥汝”中的“咥”意义相当。

“咥”的本义是“咬”,引申义是“吃”。

陕西方言对古语词的运用还可以追溯到中古汉语甚至上古汉语时期。

如荀子《劝学》中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句子。

古人的“步”是迈两步为一“步”。

“跬步”是向前迈一步,即相当现在所说的“一步”。

“不积跬步”意即“不一步一步地走”,在宝鸡一带的方言里,今天仍然把迈两步叫做“一步”。

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云:“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其中“床”在当时是比板凳稍宽一些的坐具。

今旬邑方言“板凳”叫做“板床”。

大荔、朝邑一带把板凳叫做“床床儿”,这都是古汉语的遗留。

《诗经·陈风·月出》云:“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僚”解释为“娇美的样子”引申为“好”,在陕西方言中“嫽”是“好、美”之义。

“僚”是“嫽”的古字。

在宝鸡一带把抬叫做yú,yú字当为“舁”。

舁,《说文》:“共举也。

方言对古代汉语的承袭

方言对古代汉语的承袭

方言对古代汉语的承袭——以客家语为例摘要: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是古代汉族的群众语言。

古代汉语可以细分为上古汉语及中古汉语。

中古汉语继承自上古汉语,后来发展为近古汉语。

每一种方言中,都有着古代汉语的影子,就像所有生物都有着一个共同祖先。

客家语继承了较多中古汉语的特性,客家语和中古汉语之间的承袭关系较为明显。

下文以客家语为例,分析方言对古代汉语的承袭。

中国有六大方言区,它们分别是官话、吴语、粤语、客家语、赣语、湘语和闽南语。

古代汉语作为方言共同的源头,对方言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我们可以从方言中找出古代汉语的痕迹。

例如古代没有任何录音设备,可是我们今人却可以推出古代汉语的读音,那是语言学家们根据古代所记载音韵的书(如:隋代陆法言编著的《切韵》、宋代对《切韵》的修订之作《广韵》)以及方言中对古代汉语发音的保留等方法而旁敲侧击得出的结论。

作为一个客家人,我选取了我所熟悉的方言进行分析。

客家语继承了较多古汉语的特性,如完整的入声韵尾等。

客家语和中古汉语之间的承袭关系较为明显。

用客家语朗诵中古汉语的作品,如唐诗、宋词,韵律方面的吻合程度比普通话要高得多。

客家人从魏晋南北朝开始随着历史上几次战争和时局动荡时期的移民潮从中国北方迁移到中国南方的。

客家人的祖先大部分是从现在的河南省和山西省迁移过来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当时所在地语言的特色(从那时开始这些地区的语言开始逐渐演变成现在的官话方言)。

客家语在语音、语法、词汇上有很多与古代汉语相似之处。

在语音上客家语的韵母的保存了一部分古代韵部。

客家语韵母具有入声韵尾[-p]、[-t] 、[- k]和阳声韵尾[-m]、[-n]、特点,与《广韵》系统相符。

在《敕勒歌》这首南北朝时期的古老民歌里出现的两个“野”字,读音是yǎ而不是yě。

这种古音读法正好与现在博白客家人对“野”的读音相同。

在古诗“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13中“缫车”的“车”读cā而不读chē,与客家人现在的口音一致。

关中方言特征词举例

关中方言特征词举例

关中方言特征词举例关中方言是指中原地区的一种方言,主要分布于陕西、甘肃、宁夏等地,其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

以下是关中方言的特征词举例。

一、语音特点1.鼻音化:在发音过程中,会出现鼻音化现象,例如说话时发出的污音、女人、书等字,会在结尾处加上“吧”或“啊”的韵尾,形成浊音或鼻化音。

2.舌面发音:在发音过程中,舌面的发音比较明显,例如“晌”读作shang、“哪儿”读作ner、“啃”读作ken等。

3.双音节拼音化:在发音过程中,会将原本的单音节发音变成双音节,例如“地”读作dei、“水”读作shui等。

4.舌尖发音:在发音过程中,舌尖的发音也比较明显,例如“做”读作zuo、“去”读作qou等。

二、词汇特点1.保留古汉语词汇:关中方言中保留了很多古汉语词汇,例如“半”读作pan、“全”读作quan等,这些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使用了。

2.多用助词:关中方言中使用助词比较多,例如“吧”、“呢”、“啊”等,它们既可以用在句首、句中、句末,还可以组成特殊的短语。

3.方言词汇:关中方言中还有很多独特的方言词汇,例如“炒面”、“饁粉”、“叠被”、“炭火”等,这些词汇在其他地区很少使用。

4.俗语、俚语:关中方言中也有很多俗语、俚语,例如“扁担架子”、“牛马出门”、“猫吃不得耗子”等,这些词语是当地人生活中的常用语。

三、语法特点1.省略主语:在关中方言中,经常可以省略主语,例如“走了”、“来了”等,这样的话在标准汉语中是不完整的。

2.并列句式:关中方言中使用并列句式比较多,例如“你等着,我去找个人来”、“你走呀,我也走呀”等,这样的句式比较简单明了。

3.动宾倒置:在关中方言中可以出现动宾倒置的现象,例如“话你说”、“东西你拿”等。

4.用“了”表示过去:在关中方言中,常常用“了”来表示过去,例如“知道了”、“干完了”等,这跟标准汉语的用法不太一样。

总之,关中方言因为地域的不同、历史的原因,形成了其独特的语音、词汇、语法等特点,这些特点不仅丰富了汉语表达方式,也增添了地方文化的魅力。

关中方言“駤”“騃”略谈

关中方言“駤”“騃”略谈

“我认为,明天下雨是一定的”。

“准”是“一定”,“没准儿”从字面上看就是“没有一定的标准”,意思应该是“不一定”。

在“去不去还没个准儿呢”这句话里,“没准儿”意思就是如此。

但是如果说“这事儿没准儿能成”,意思就成了“这事儿很可能能成”,一般不是“不一定”。

这个意义的产生涉及到现代语言学所说的语用推理,因为跟“水”的关系越来越远,就不在这里解释了。

有意思的是,汉语里的“准”还能用来构成“准将”、“准平原”或“准教师”等词。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这里拿“准将”举个例子。

军队里军衔的级别序列是“校官———准将———少将(将官)”,可见“准将”是高于“校官”低于“少将”的一级,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往高处走是人之常情,所以“准将”的意思是努力向将官靠拢。

不过,现阶段实际上尚未达到少将的层次,从这个意义上说就把这级军衔称为“准将”。

同理,“准教师”就是“程度上虽不完全够老师,但可以作为教师储备的人”。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创”,离不开对汉字意义的深入挖掘与阐释。

因此,汉字文化要普及,要重新流入中小学生的血液,唯其如此,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才有希望。

不仅如此,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外经济文化联系越来越密切,汉语也要逐步走向世界;但简单地说几句“你好”“你去过西安吗”,并不是真懂汉语,学一种语言,一定要走进这种文化的深层。

从这个意义上说,汉语的国际传播也是任重而道远!(作者: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邮编100089)关中方言“駤”“騃”略谈□王军营当今社会,在关中地区通行的方言中,仍有许多古汉语辞汇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频繁地使用。

譬如,一个人性格刚愎,倔强固执,听不进去别人好的意见,一味顺着自己心思做事情,我们会说“这个人駤(读作zhì)得很!”“那是个駤人!”“駤駤子脾气!”还有,表示一个人不明事理,做事不灵活,思维较愚笨,常会说“这人做事騃(读作ái,与“挨打”的“挨”同音)得很!”“那是个騃人!”或者偶尔将“駤”与“騃”两字组成词语,即“駤騃”、“騃駤”,用来形容一个人品性既愚钝而且又倔强。

关中方言与中华文明

关中方言与中华文明

关中方言与中华文明关中方言与中华文明王文明3110104768摘要:陕西关中地区作为中国历史上十三朝的国都,在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关中方言中保留了大量古代汉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是周秦汉唐文化的长期积淀的产物。

本文旨在以关中方言的兴衰起伏为线索,动态分析中华文明的融汇、发展、变迁。

关键词:关中方言中华文明融汇发展变迁中图法分类号:H171 文献标识码:A引言关中是指以西安为中心的陕西省中部的渭河流域地区,因位于函谷关(东)、大散关(西)、萧关(北)、武关(南)之中,故而号称关中,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加之关中地区土地肥沃,气候适宜,河流纵横,是古代中华帝国理想的帝都选择地。

张良在劝说汉高祖定都关中时曾说“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前汉书》第40卷)。

作为周秦汉唐这些古代中国最繁盛时代的古都,关中地区在长达千年的历史中一直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关中方言中保留了大量古代汉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是古代中华文明长期积淀的产物。

以各个时期关中方言的兴衰起伏为线索,对于观察中华文明的融汇、发展、变迁有很重要的作用。

1 周代雅言与关中方言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京(今西安市长安区)。

而后,周公创立宗法分封制,将京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给王室子孙“封邦建国,以藩屏周”,黄河流域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较为统一的局面。

率领大批护卫、仆从的各个王室子孙陆续从都城镐京出发,赶赴各个诸侯国就任诸侯,这些诸侯们的子孙又到封国内的封地就任卿大夫。

这就形成了关中向整个国家的一次移民,关中方言自然随之向全国扩散,成了贵族阶层之间的交流用语。

《论语》记载“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东汉郑玄注:“读先王典法,必先正其音,然后义全”。

据清代学者刘台拱考证“王都之音最正,故名雅言”。

由此可见,周代雅言就是关中的镐京话。

《周礼·秋官·大行人》有这样一段话: “七岁,属象胥,谕言语,协辞命。

中国七大方言,到底哪种是古汉语的正统嫡传呢?

中国七大方言,到底哪种是古汉语的正统嫡传呢?

中国七大方言,到底哪种是古汉语的正统嫡传呢?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人口众多,幅员辽阔。

根据资料统计,一般认为中国有80多种语言,其中61种暂时已被确认为主要语言。

这61种语言分属五大语系、9个语族、14个语支。

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语言的汉语,则被分为七大方言,分别是官话方言(北方方言)、湘语、赣语、吴语、闽语、粤语、客语。

这七大方言,到底哪种是古汉语的正统嫡传?△全国方言分布区域1.北方方言北方方言又称为官话,是现代中国共同语普通话的基础方言,分布地域十分广泛,内部差异较小,一个来自中国北端的哈尔滨的人到云南的昆明,双方不说普通话照样能够进行基本的交流。

使用人数占汉族人口的75%。

北方方言内部又分为东北官话、北京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

2. 湘方言湘方言又称湘语,俗称湖南话,通行地域较小,主要在湖南省与广西省西北部。

新湘语以通行于湖南省会长沙的长沙话为代表,老湘语以双峰话为代表。

使用人口大约4500万人。

湘方言内部差异也很大,经常出现隔市不能交流现象。

△湘方言的分布区3.赣方言赣方言又称赣语,俗称江西话,在宋代形成,中古汉语的入声被保留。

赣语可分为昌都片、宜浏片、大通片、吉茶片、抚广片、鹰弋片、耒资片、洞绥片、怀岳片九片方言。

主要通行于江西以及附近地区,以南昌话为标准音。

赣方言内部互通性较高。

使用人口5500万左右。

在浙江,陕西存在少数赣方言岛。

△赣方言的分布区4.吴方言吴方言又称江东话,吴越语。

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在中国分布于今浙江、江苏南部、上海、安徽南部、江西东部、福建北一角。

从语言特性,文风等因素考虑,吴方言的整齐八声调市古汉语正统嫡传。

现代吴语拥有很多古音因素。

吴语内部差异较大,分为北部吴语,南部吴语,西部吴语。

吴语以上海话为共通语,以苏州音为标准音。

吴语是江南人思维方式,生活情调,文化涵养的体现,通行于江南文化圈。

宋代词人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中方言与古汉语的承继关系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根据性质,方言可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
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反映。

社会方言是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变异,是在全民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各有自己特点的语言分支或语言变体。

二者都是语言分化的结果,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的体现,是和推广的标准话相对的。

训诂学家齐佩瑢先生曾在《训诂概论》中提到:“语言文字本无雅俗之分,古之俚语今之雅言。

”这充分说明了方言与标准话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紧密关系。

我们国家今天推广的标准话,吸收了全国各地区、各民族语言中的精髓,形成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它覆盖面广、表现力强,能为全民族所接受。

从这里可以看出,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用自发感知的表达而形成的语言交流形式——方言,是今天普通话的根基。

所以说方言是生活的、知识的、历史的、原生态的汉语,不可以随便地放弃,而应加以重视。

因此,在现代社会中,对方言的研究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雅言之说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中华民族共同语早期是没有形成的,但是各民族在共同的生活和经济交往中总要进行必要的交际和交流,因而就会自然而然的选择某种方言作为交流的媒介,古人把这种共同交流的媒介语言称之为“雅言”。

《辞海·雅言》条说:“雅言,古时称‘共同语’,同‘方言’对称。

”孔颖达在《正文》中说:“雅言,正言也。

”“雅言”就是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


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雅言”是在周朝地方语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周朝的国都丰镐(今西安西北)地区的语言即“夏语”就是当时的全国雅言。

《诗谱》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战争频繁,雅言就成为各诸侯国之间往来的官方语言,如果官员不会说或者说不好雅言,出使时就必须带会讲标准雅言的“象胥”(翻译)。

不仅官方交往如此,当时文人讲学也都使用雅言。

《论语》记载孔子教子时说:“子所雅言,诗、书、执
①参见网络“百度百科”“雅言”词条。

礼皆雅言也。

”清代刘台拱《论语骈枝·释雅言》曰:“夫子生长于鲁,不能不鲁语。

惟诵诗、读书、执礼必正言其音。

”②孔子在日常交往中使用鲁语,而诵诗书和参加祭祀时则使用雅言。

可见周朝雅言作为国家标准语言,它的影响力已远及山东等地。

此外,西周王朝为了统一通用文字和发音标准,还定期召集各诸侯国雅言推广人员进行语言文字和语音方面的学习和训练,《周礼·秋官·大人行》中有重要记述:“……王制曰: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

” ③
到了秦代,秦始皇吞六国,平天下,使“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将秦文字定为天下的标准文字,无疑也提高了秦方言的地位。

汉代,随着政治经济势力的北上,秦方言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此时秦晋这两个有一定差异的方言逐渐融合成一个方言区,作为当时“雅言”的基础方言,杨雄在《方言》中就以秦晋方言作为参照系来解释其他方言。

隋唐时期是关中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其政治、经济、文化以长安为中心,向东面、西南、西北等地辐射,作为当时官方语言的关中话在向外发展蔓延的同时,也吸收其他方言的一些因素,使自身得以丰富完善,后经宋、元、明、清诸代逐渐形成了现代关中的方言。

古称关西秦声的关中方言,在古代之所以称作雅言并做通用语使用,不仅是王朝一统天下的必然需要,而且其语调发音还有高雅、文雅、风雅、清雅、幽雅等特点,听起来圆润清丽,美妙悦耳,理应成为人人学习的国家正音,学说秦声雅言成为当时附庸风雅之风尚。

④中原雅言有着长达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周以后,各朝随着国都的迁移,雅言的基础方言也随之变化和修正,历代正统汉族王朝,都不遗余力的推广雅言。

在唐宋时期,雅言发展到了最高峰,每个字都有其固定的读音,唐诗宋词作品大量涌现,各周边国家也都争相学习中原雅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作为十三朝国都的关中地区,其方言多被当作为官方语言普遍应用,它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关中地区的风土人情,还传承着更为广泛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积淀,它所蕴含的语言文化含量也较现代汉语更为丰富,而且,最重要的是,与其他方言相比它是书面化程度最完善的一种方言,至今还保留着相当丰富的古汉语词汇。

研究和整理这些词汇,不仅有利于陕西民风、民俗的研究,而且对于现代汉语词汇和汉语词汇史的研究,对于词书的编写以及古籍的整理等诸多工作,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②伍永尚:《原生态的西安话》,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3页。

③参见网络“百度百科”“雅言”词条。

④参见“通网”《曾为国语的西安方言》,作者:未知,来源:未知,发布时间:2006年5月04日。

二、关中方言所属地域略说
尽管古代对“关中”范围的解释稍有出入,但从方言特点来看,关中应在函谷关、临晋关、萧关、散关和武关所框定的范围之内。

由此可见。

关中方言片除了渭河平原以外,南面包括陕南商洛和安康两地区的部分县市;西面包括豫西陕县、灵宝、卢氏等地和晋西南汾河谷地十数县;北面包括陕北南部的5个县;西面包括宁夏固原地区东南、甘肃平凉和庆阳两地区。

这样,关中方言片包括56个县市,它们是:
西安市、蓝田、临潼、长安、周至、户县、高陵(西安地区)、铜川市、耀县、宜君(铜川地区)、宝鸡市、宝鸡、岐山、麟游、太白、凤翔、扶风、凤县、眉县、千阳、陇县(宝鸡地区)、咸阳市、武功、兴平、泾阳、三原、永寿、乾县、礼泉、彬县、长武、淳化、旬邑(咸阳地区)、渭南市、韩城市、华县、合阳、潼关、华阴、白水、澄城、富平、大荔、蒲城(渭南地区)、商州市、洛南、山阳、丹凤(商洛地区)、安康、旬阳(安康地区)、黄陵、黄龙、洛川、宜川、富县(延安地区)、定边(榆林地区)。

关中方言片的人口,据《陕西统计报告》(1997)载,西安地区6620578人,铜川地区817121,宝鸡地区3516293人,咸阳地区4730540人,渭南地区5168004人,安康地区两县市916624人,商洛地区四县1684076人,延安地区五县601379人。

总计24054615人,占全省人口的69%。


本文研究主要涉及陕西境内的方言,尤以关中方言的代表西安话为主要研究对象。

三、关中方言与古汉语在词汇上的关系
关中方言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有的古汉语词汇,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从与我们普遍推广的普通话比较而言,笔者认为可以把保留在关中方言里的这些古老词汇分为以下几类:
1、有音有字
1.1词形相同,意义完全不同。

例如:
“辿”,chān方言音chàn。

《说文解字》:“安步辿辿。

”本指缓缓慢步而行,引申为从容不迫,比喻合适、美好。

关中人说“事情办得辿”,即恰到好处。

好日子说“日子过得辿”。

好事说“辿事”。

好得很说“辿的很”。

事情很合适,日子美满、很舒服说“辿合”。

“亘”,gèn方言音gēn。

主要意思为伸手求取。

《说文解字》:“求亘也,回⑤张维佳:《关中方言的形成及新时期关中方言研究现状》,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