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劳动力就业政策的演变

合集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政策的演进及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政策的演进及发展

优先解决城市失业问题成为政策的首要目标。
• 1994年,劳动部颁布《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就 业暂行规定》,这是国家关于农村劳动力跨地 区流动就业的第一个规范化文件,开始实施以 就业证卡管理为中心的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 就业制度。 • 1995年国务院转发了《关于加强流动人口就业 证和暂住证制度》,提出要从总量上控制,优 先解决城市就业、工种限制等政策。

第四阶段:1992年至2001年,引导农民流动。
90 年 代 深 圳 特 区 打 工 仔 和 打 工 妹 政策基调是消除农民“离乡”的限制,允许农民跨地区 流动和进城务工,流动的方式上反对无序失控的流动,要求 多部门携手,采取多方面措施,加以引导、调控;但是政策 的首要目标仍然是优先解决城市失业问题。
(二)农民工政策的完善和展开
1、加强教育和技能培训,通过提高素质实现农民工 高质量、高稳定性就业。 2、全面落实劳动权益保护,实现农民工体面就业。 3、多渠道筹措资金,逐步实现农民工的安居问题。 4、扩大公共财政支出,通过农民工共享城市公共服 务促进稳定迁移。 5、确保承包土地权益,为农民工转移提供有效保障。 6、农民工政策新体系的逐步完善。
一、农民工的由来 二、农民工政策的演进 三、农民工政策的展望
一、农民工的由来
• 农民工是 我国在特殊历 史时期出现的 一个特殊社会 群体,农民工 的出现和存在 反映了我国社 会转型的重要 特点。

农业农村改革发展三十年

农业农村改革发展三十年

农业农村改革开展三十年

引言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业农村改革成为国家重要的开展战略。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中国的农业农村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本文将回忆和总结过去三十年的农业农村改革开展,并对未来的开展提出建议。

1. 农业现代化建设

1.1 农业根底设施建设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中国大力开展农业根底设施,包括农田水利、农机装备和农产品加工等方面。通过推动农田水利工作,解决了农业用水问题,提高了农田灌溉水平,增加了农作物产量。同时,农机装备的普及和更新,减轻了农业劳动力的负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加工业的开展,将农产品加工成深加工产品,提高了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1.2 农业科技创新

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在过

去三十年里,中国加大了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取

得了重要的科研成果。种植新品种、应用新技术、推广新型农业经营方式是农业科技的重要方向。

通过改进作物品种,提高作物抗逆能力和产量,

有效解决了粮食平安问题。同时,开展现代农业

经营方式,如温室大棚、水培技术等,提高了农

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2. 农村经济开展

2.1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在农业农村改革的过程中,中国积极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开展农民合作社、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产业园区等,加强了农村经济组织能力,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此外,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开展特色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开展。

2.2 农民就业转移

中国大力推动农民就业转移,采取了一系列政

策措施,促进农民进城务工和开展农村非农产业。农民进城务工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改革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回顾与总结

改革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回顾与总结
质就是让农民有决定生产的自由,极大地焕发了广大农民的生 产积殴陛和创造性 。因此 , 回顾改革过程 的初始动机 和出发点 , 可以清楚地看到 :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重
例如 , 一些农民长途贩运农产品或经营 日 常用品等 。个体和私
营经营在农村蓬勃发展 , 打破了农村合作联社等国有或集体单 位的商业垄断经 营 , 既方 便了农民 的生产生活 , 又解 决了一部
要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克服 旧体制下人的惰性 ,从而充分发挥全 体劳动者的工作热情 ,并在全国范围内实现 劳动力资源的最优 配置。 如果从全球的观点来看 , 中国对外开放和以劳动密集 型产 品为主的出口贸易 ,实际上是中国参与全球廉价劳动力市场的 竞争 , 将中国富余的廉价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 。 虽然安徽凤  ̄/, Bj岗村 的承包 到户只是在 旧的农业生产体 -
久就得 到中央认可 ,形成了后来的所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 ,
32 : 《 代经济)OO - 当 2L #6月( 上)
经 济 生 活
I l
C N E P RR£ VC ■_ o TM A YC N l S1■ 0 0 0 r l
是被“ ” 逼 向城 市的。第二类是农 民中一部 分具 有一定创业精神 或具有一定就业1 路 的人 ,由于从 事农业生产 比较利益低 , ' ] 因 此 , 们积极 到城市找 工作或从事 个体商 业 , 他 这一部 分农民 是 “ 主动 ” 转移到城市的 。许 多流行 的观点认为 , 向城市转移 的农 农村劳动力 区域转移 的主要地区是广东 , 而广东经 济主要依 托 出 口贸易 , 这对全球 经济形 势依 赖性较 强 , 以外需 为基础 的区 域劳动力转移模式不具有可持续 性 。今后 以内需为基 础 , 以 或 民营经济为基础 的区域劳动 力转移模式可能 更具 有发展潜力 。

我国农民工就业政策的演变及发展途径

我国农民工就业政策的演变及发展途径
中, 寻找牛存 的机会 , 为当时社 会丰义 T业 化的建 设做 出 丫 也
业, 对促进集镇 的发展 、 荣城乡经 济具 要作用 , 繁 何重 埘此 虑积
极支持 。其后 , 农村 劳动力 的转 移和流 动进入 …个较快增 长的
行规定》 ,明确要求各城 市不得私 自介 绍农 民列 城市和工矿 区
农民工就 业政 策演 变的分析 , 国家政 策导 向方面提 出了解决 从
农民工 问题的政 策措 施。 关键词 : 民工; 农 政策演 变; 策措施 政
找工作 , 农村劳动 力流 动受到 严格 的限制 , 这种 城乡 分割的户
改革开放 以后 , 内的粮食 资源 匮乏, 国 城市就业 压力大。从
17 9 8年开始, 围家采取 丫严格控制 农村 劳动 力流动 的政策 随 着 家庭联产 承包 责任制 的启动 ,也确 立 了农村 的 劳动就 业制
年 ̄2 0 0 0年) 公平流动 (0 0年 以后 ) 、 20 的阶段 。作者通 过奇 『 划 文献 后总结认为大致可 以分 为三个阶 段: 自…放任 到严格限制 阶段 (9 9年~ 19 14 9 2年) 名 为允许 、 、 实则 限制 阶段 (9 3年~ 1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甘肃农业
2 0 年第 l 期 ( 2 4 06 l 总 4 期)
我国农民工 就业政策的演变及 发展选径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及趋势分析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及趋势分析

Analysis of Chinese Rural Labor's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aid Trend since Reforming and

Opening to the World

作者: 龚敏健[1];黄晨熹[1]

作者机构: [1]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人口研究所,上海,200062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人口研究所,上海,200062

出版物刊名: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45-52页

主题词: 改革开放;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征;趋势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转移总量呈稳定上升趋势,非户籍异地转移成为转移主渠道;流入地以东部地区为主,且逐渐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常年外出比重增大,有组织外出比重逐步增大;受教育程度显著得到提升,女性参与外出转移的比重增加.展望未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可能呈现的转移趋势如:总量稳定增长但增速放缓、东部地区仍是主要流入地但流入中西部人口将增多等等.

流变30年——中国就业30年改革发展回顾

流变30年——中国就业30年改革发展回顾
城 乡 就 业 , 进 农 村 促
自实 施 改 革开 放 政 策 以 来 , 国 我
经 济 结构 不 断 调 整 , 多种 所 有 制经 济
得 以发展 , 业结 构逐 步 升级 , 业结 产 就 构也 在 日益改 善 。政 府 通过 制定 实施

月 , 的十 四 大 明确 党
了 关 于 建 立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的 目 标 , 9 3年 1 19 1月 , 十 四 届 三 中全 会 正 式 提 出 “ 育和 发展 培 劳 动 力 市 场 ” 19 。 98 年 6月 , 共 中 央 1 中 0
责编 : 邓 小 栗 ( d e
n
g
x
ia
o
l i@
m
o
hrs
s

g
o v

c n
)
200 9

0 1
[
中 国就 业
改革开 放
30


30
年 改革发 展 回 顾
文 。 莫荣
, ,
年来 我 国就 业 制
度发 生 了深 刻变化 由以统 包 统 配 为
主 逐 步 转 向 主 要 由市 场 配 置 劳 动 力 资 源
康 发展 的 同 时 , 过 实施 积 极 的就 业 通
政 策 , 我 国就 业 总 量 保 持 了持 续 稳 使 步 增长 。2 0 0 7年 , 国 全部 就 业 人 员 我 有 7 90万 人 , 1 7 69 比 9 8年 的 4 1 2万 05

农村劳动力市场发展变化分析

农村劳动力市场发展变化分析

5 8 % 。 4. 5
三 、 民工流动性 与 自由度 农 自由流 动的 劳动力 它反 映 出在 流动 中是 否遇 到 阻碍 及阻碍 的 程度 , 可以用 它来 衡 量统 一 劳 动 力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场建立 的完善性 。2 0世纪 8 0年代 中期 以后 , 村劳 农 动力 允许进城 务工经 商 , 由于种 种 原 因 , 民工在 但 农 城市 里受到 各 种各 样 的歧 视 , 当然 也包 括 一 些政 府 机关 的政策 和制 度 的不 合理性 。9 0年代这种不 合理 状 况逐 渐发生 了显著 改变 。各地 清理 了对 农 民工带 有歧 视性 的政 策法 规 , 中力量 推 进体 制 改 革 和制 集 度创新 , 进一 步 建 立城 乡 统一 的劳 动力 市 场 和公 平 竞 争的劳动力 就业制度 。建立 惠 及农 民工 的城 乡公 共 服务体制 和制 度 。据 资料 显示 ,00年 这 一 比重 20 是 1 .3 ,0 5年 达到 2 .5 , 想而 知 , 村劳 5 5 % 20 47 % 可 农 动力 流动 的 自由程度 在不断提 升 。 四、 国有 、 民办、 个体 企 业用工 自由 农 民工一 般 在非 公 有 制 企业 或 新 型 部 门 就业 , 这些 单位是按 照 国家 相关规 定 和市场 供求 关 系及 企 业利 益最 大化原则来聘 用 员工 的。 即使在 公有 制单 位就业 , 民工也不是 正式 员工 , 农 这些单 位 也是 按 照 国家相关政 策和市 场原 则 招聘 或解雇 农 民工 的 。可 见, 企业对农 民工 的使 用 完 全 市场 化 或者 说 企 业对 农 民工的用 工量完全 自由的。 五、 不断建立 与完善 的市 场服务体 系 劳动 力市场 服务 体系 的建立 与完 善是 劳 动力 自 主择业和 自由流动 的重要保障 , 是反映劳动力市场 化程度 的一 个重 要 指标 。近 年 来 , 各地 逐 步 建 立 健 全市 、 、 县 乡公共 就 业 服务 网络 体 系 , 为农 民工 打 工 就业 提供无 偿 服 务 ; 市公 共 职业 介 绍机 构 面 向农 城 民工开放 , 并且 免 费 提供 政 策 咨询 、 业 信 息 、 业 就 就 指 导和职业 介 绍 ; 务输 出和 劳务 输 入 签定 相 关合 劳 同或协作 协议 方 面 的工 作 不断 加 强 , 开展 有 组 织 的 就业 , 创业 培训鉴 定和劳务 输 出 ; 类就业 服 务组 织 各 和市场化程 度也在 不断发展 。 通过 以上几 方 面 的分 析 , 过 3 经 O年 改 革 开放 , 我 国农村 劳动 力 市 场 发育 程 度 已经 达 到较 高 水平 , 并 在不断 进 步完 善 。 可以断 言 , 着改 革 开 放 的 不 随 断深化和 社会 主 义 市场 经 济 的发 展 , 村 劳动 力 市 农 场发育程 度必将进 一步提 高 。 (4 0)

中国三农政策的历史演变与发展

中国三农政策的历史演变与发展

中国三农政策的历史演变与发展中国的农村问题一直是国家发展中的重要课题,而三农政策就是针

对农村问题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本文将分析中国三农政策的历

史演变与发展,从而深入了解中国农村经济的变革与进步。

一、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三农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和农村经济改革成为三

农政策的重要内容。农村土地改革的实施使广大农民获得土地的所有

权和管理权,从而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合作化则促进了农村经

济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集体经济的方式提高农业生产力。此外,农

村经济改革也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大规模修建水利、交通等基础

设施,改善了农村的生产条件。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农政策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农村政策发生了巨大的变革。1980年代初期,

乡镇企业逐渐兴起,为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有效缓解了农村劳动力

过剩问题。随后,农村改革取得了新的突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的实施使农民能够自主经营土地,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同时,农村信用合作社、合作经济组织等也得到了发展,为农民提供了

金融支持和服务。这一时期的三农政策为农村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

三、进入新世纪的三农政策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的农村问题更加复杂化,面临着农民收入增长

不平衡、农村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问题。因此,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

列的三农政策以应对挑战。其中,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为农民提

供了更大的发展机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帮助农民实现了增收。此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社会保障和

福利保障。

四、未来发展方向和挑战

中国劳动政策的发展历史

中国劳动政策的发展历史

中国的劳动政策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当时,由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需要,劳动教育开始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发展的教育新形式。这一时期的劳动政策开始孕育初塑,国家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逐渐重视劳动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发挥的作用。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劳动政策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在教劳结合方针的酝酿与初创期(1921-1948年),“工读”思潮为教劳结合提供了理论阵地,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强调走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的革命道路,要求工人与农民进行工读结合,青年学生与知识分子进行工农劳动。

新中国成立后,劳动政策开始得以孕育初塑。从劳动教育政策关键词共现网络关系图来看,劳动教育政策对参加劳动、劳动生产、技术等涉及程度高。在政策内容上,国家层面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开始关注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发展新形式,逐渐重视劳动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发挥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政策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例如,国家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提高技能人才的地位和待遇。同时,国家也加强了对劳动安全和劳动保障的监管,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总的来说,中国的劳动政策发展历史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孕育初塑到现在的高度重视和监管,都在不断适应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政策演变特点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政策演变特点分析

行 以“ 市为 中心” 城 的城 乡二元经 济社会 体制 , 是否允许
农民进城主要 以城市 的需求 而论 , 国家调 整农 民工政策 的理 由一般体现在下面几个层面 : 城市基础设施无法 承 “ 受” 扰乱秩序” 社会身份定位难 ” 保 护下岗工人 、“ 、“ 、“ 就业” 9 9年到 19 。17 9 2年农 民工就 业 政策 的变 化 就 明 显表现出这一价值取 向 , 然 国家对农 民进 城务工 实行 虽 严 格控 制 、 管理 , 到 19 但 9 2年进 城农 民工仍 然 达到数 千
改革 开 放 以来农 民工政 策演 变特 点 分 析
阳 芬 肖定舟
摘 要 : 民工政策是 为了解决农 民工的生存 和发展 问题 而制定的 一 系列相 关政 策 , 一个产 生、 农 有 发展 和消亡的演变过 程 , 民工政策演 变的过程 中伴 随着有政 策价值取 向、 农 政策 目标、 策主体 、 策 实施 、 策 政 政 政 评价、 政策调整和政策监督等的 变化 , 通过对我 国农民工政 策的演变分析 , 把握 演 变特 点, 对预 测我 国农 民工
18 94年 l 0月党的十二届三 中全会 , 适应改革从农村 向城 市发展的新形势 , 过 了指 导我 国经济 体制 改革 的纲领 通 性文件《 中共 中央关于经 济体制 改革 的决 定》 提 出发展 ,
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 划商品经济 , 9 5年 中央关 于农村 18 工作的 1 文件 中提 出允许农 民到城市 开店设坊务工 经 号

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

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

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

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史上,农村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挑战。以下是对农村经济发展历史背景的概述,主要包括农业生产方式的变迁、农村工业化进程的起步与发展、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与演变、农业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与演变、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出现与发展、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以及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与提升等方面。

1.农业生产方式的变迁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方式的变迁对中国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自古代以来,中国的农业生产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的变化。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和技术的应用,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2.农村工业化进程的起步与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工业化进程开始起步,农村经济开始向多元化发展。乡镇企业的崛起,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工业化进程逐渐深入。

3.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与演变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进入城市或工厂工作,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同时,农村劳动力市场的改革也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4.农业技术的创新与推广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中国不断加大对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如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同时,农业技术的推广也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5.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与演变

农村改革开放30年变化

农村改革开放30年变化

农村改革开放30年变化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村改革,应突出“统筹协调”和“以人为本”两个要害

人类社会对发展观的熟悉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经济发展观,即发展=经济增长。二是综合发展观,即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三是可持续发展观,即发展=今天的发展+明天的发展。四是科学发展观,即发展=今天的发展+明天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人类对发展观熟悉的最高境界。其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深化农村改革的灵魂。其中,非凡要贯彻好统筹兼顾和以人为本。

1.坚持统筹兼顾,当务之急是统筹城乡,而统筹城乡的要害是必须跨越“止血、补血、造血”三重门,尤其要断然为农村“止血”。专家认为,农民建国后为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的积累,最保守的估计是30万亿。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农村劳动力、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向城市单向流动的趋势逐步强化,农村资源流失的“空心化”现象日益突出。一是金融。每年约有七、八千亿元资金通过金融渠道流向了城市,平均每个县高达3亿元以上。二是土地。20XX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总额约达一万亿元,有关调查显示,农民得到的补偿只占土地出让价格的百分之几。三是劳动力。1亿多农民工每人每年可为城市贡献2-3万元的生产价值,但带走的年工资却只有几千元,这种对农村的活劳动索取,比计划经济时代的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剥夺来得更便捷,程度更深入。四是环境

污染。仅目前全国受污染的耕地就高达1.5亿亩以上,约占全部耕地的

1/10以上,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亿元。LoCAlhOST城市对农村的环境污染,是三大要素流失之外一个重要的隐性失血。农村的大出血不是毛细血管的渗漏,而是主动脉的长期放流。目前这种势头不仅依然没有得到控制,而且出现新的创口和局部血流加速症状。长期的大出血,是三农多病缠身的根源。流血不止,补效大失;补而不足,元气难复;元气亏虚,血无以造!城乡统筹必须跨越“止血、补血、造血”三重门。这不仅决定着新农村建设进程,而且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全面实现。

就业创业政策在中国乡村地区的实践

就业创业政策在中国乡村地区的实践

就业创业政策在中国乡村地区的实践

在中国乡村地区,就业创业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面对日益增长的农村劳动

力以及城市萎靡不振的经济形势,各级政府都在积极探索政策手段,促进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深化,本土企业创新和人才培养成为了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动力。通过对就业创业政策的实践和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政策对于促进农民就业和创业的作用和影响。

一、就业创业政策在中国乡村地区的演变

就业创业政策在中国乡村地区的演变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初期。在那个时期,

中国经济正处于脱贫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政府通过鼓励农民进城打工、开办农家乐等方式来促进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村人口的就业。但是这种政策并不完全有效,农民进城打工的收入原本就比较低,而农家乐等项目在经营方面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就业创业政策也在不断改变。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见》,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创业的政策举措。随后,2015年和2016年,国家陆续发布了《农村创业就业促进计划(2016-2020年)》和《关于推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更加

具体和详细的政策要求和措施,从而带动了乡村地区的产业升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就业创业政策的影响

就业创业政策在中国乡村地区的实施,对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就业有着

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首先,政策鼓励了创新和创业,培育了本土企业和创业精神。通过政策的引导,乡村地区的年轻人开始了解创业和创新的重要性,并通过创新来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例如,山西临汾的李家庄村就是一个成功的创业示范之地,村里的80%农户

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与迁移

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与迁移

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与迁移

(管理学院工商管理0802 )

摘要:中国沿海地区的快速工业化和产业集聚过程吸引了大量内地农村劳动力向沿海地区流动。近几年,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东部地区第一第二产业向西部转移的进程加快,促使广大西部地区当地产业的迅速发展。在这些大背景下,农村的产业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有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各种问题也在不断出现和变化,这些很值得人们去思考和解决,关于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与转移以及所衍生出来的各种问题也亟需要加以考虑。因此,本文旨在从劳动力的对外迁移、就业所面临的问题等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希望能提出一些有用合理的建议,以便于更好的认识劳动力市场和发展。由于实际数据的缺乏,文章中主要结合课本理论和一些现象,谈的是个人的一些想法,与专业的研究相差太远。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就业迁移存在问题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三农问题”是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大难题之一,而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转化,“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则依赖于目前数量巨大的农村劳动力向工业和第三产业的有效流动和重新就业。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无疑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目前的形势来看,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GDP总额以飞快的速度增长,但中国农业人口比重仍然占有很大比例,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差距的经济差距依然很大,“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则依赖于目前数量巨大的农村劳动力向工业和第三产业的有效流动和重新就业。

劳动力的迁移是流动的一种形式,主要是以改变就业类型、改善收入状况为目的,是一种跨地域流动的行为。除了在任何时期任何国家这种迁移作为一种劳动力市场常态之外,系统性大规模的农村到城市的劳动力迁移,是二元经济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在实现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过程中,也形成了庞大的从农村到城市迁移的劳动力。2006年,中国从农村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就业).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就业).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就业
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流行这么一句话: “我是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这句话形象地反映了当时我县的就业形 势,当时国家分配,工厂招工,退休子 女接班成为青年就业主流,全县待业青 年大多数以“上班”为第一考虑,实在 没有出路的话,才会干“个体”。中青 年就业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从服 从国家分配,自主择业转变成现在的多 元化就业模式。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就业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就业
时光如梭,岁月如歌。回眸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 三十年的历史,我们的国家实现了从解决人民生活温饱问题 到构建和谐社会的跨越。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国家已经成 为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大国。1978年以来,以邓小平 为总设计师,开始了我国的改革之路,实施了令全世界瞩目 的伟大改革,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总之,改革开放使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像一头沉睡的雄 狮开始觉醒、开始奋进,使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取 得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使我们国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青年就业上,也经历了服从分配、走向开放、自主择业三 个历史阶段 。
大炼钢铁
人民公社
“大跃进”和调整时期的就业
1958-1966年的就业政策 “大跃进”和经济调整时期的就业政策包括以下 内容:
1.大量动员劳动力就业的政策
2.控制城市就业的政策

我国农民工政策的演变及未来走向

我国农民工政策的演变及未来走向

我国农民工政策的演变及未来走向

农民工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特有社会现象,农民工问题是当前我国社会所面临的突出社会问题之一。通过对我国农民工政策的演变及其原因的分析,认为我国未来农民工政策的重点应从为进城务工的农民创造公平、宽松环境逐步转向促进农民工向工人和城市市民的彻底转化。

标签:农民工;政策;演变;走向

一、我国农民工政策的演变

国家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及就业政策的放开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这种放开经历了一个由紧到松、从无序到规范、由歧视到公平的过程,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1979~1988年):从严格限制到允许流动阶段

1957年,国务院通过《关于各单位从农村招用临时工的暂行规定》,明确要求各城市不得私自介绍农民到城市和工矿区找工作,农村劳动力流动受到严格的限制,这种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一直到改革开放初期都没有得到根本改变。1984年,国家开始允许农民在自筹资金、自理口粮的条件下,进入城镇务工经商。这是农村劳动力流动及就业政策变动的一个标志,它表明实行了近30年的限制城乡人口流动的就业管理制度开始松动。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允许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指出农民进入城镇务工、办服务业,对促进集镇的发展、繁荣城乡经济具有重要作用,对此应积极支持。之后政府又进一步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措施,允许和鼓励农村劳动力的地区交流、城乡交流和贫困地区的劳务输出,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流动进入了一个较快增长的时期。这一时期“进厂又进城、离土又离乡”的农民工大量出现,每年以数十万、上百万的规模向城市流动,终于在1989年出现了第一次“民工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劳动力就业政策的演变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党和政府对此始终给予了高度关注,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关于农村劳动力就业政策。文章对就地就业、离土不离乡、跨地区流动就业和有序转移4个阶段农村劳动力就业政策的演变进行梳理。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就业政策;实施一、就地就业的农村就业政策(1978-1983年)(一)实行农村劳动力首先满足粮食生产需要的农村就业政策改革开放后,党改变了以前单一的“以粮为纲”的发展粮食生产方针,认为“只有大力恢复和加快发展农业生产,坚决地、完整地执行农林牧副渔并举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方针,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才能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才能不断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深入,粮食生产和其他多种经营的劳动力等要素投入之间发生了冲突。为此,政府和其他领导人在各种文件和场合都反复强调粮食安全。如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国家农委《关于积极发展农村多种经营的报告》的通知中明确指出:“粮食生产必须抓紧。发展多种经营,决不能挤掉粮食”。在强调粮食生产的重要性的同时,国家在户籍制度上也做出相应的改变,把以前很多离开农村到城市的农村劳动力动员回农村,并且提高了进城的标准,如必须经过国家劳动总局的批准。可以说,改革初期我们实现的多种经营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有解决粮食问题的考虑,而决不允许因为发展农村经济而影响粮食这个国家之本。正如陈云在后来所说:“发展乡镇企业是必要的。问题是‘无工不富’的声音大大超过了‘无农不

稳’”。可见,改革后农村政策的放开,农村劳动力自由度的提高,那都是有前提的,就是必须首先满足粮食生产的需要。(二)促进农村副业的发展,拓宽农村非农就业渠道转移的方向主要是两个:一是向农业深度进军,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二是向农业的广度开发,鼓励发展农村的各种副业,发展各种“专业户”,以转移束缚在纯农业中的劳动力。在向农业深度进军的过程中,首先便是给予了农民对土地的充分自主权。除了农村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外,还有拨给社员自留山、自留地,取消对社员家庭副业生产范围的不适当的限制,基本精神是社员只要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不雇工剥削,不破坏国家资源,可以自由种植,自由经营。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不仅大大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而且使同样的土地资源吸收了比原本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在向广度进军中,明确地分清了自留地和家庭副业与资本主义的界限,认为:“社员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的必要补充部分,任何人不得乱加干涉”。并且进一步认为“社队的多种经营是社会主义经济——绝不允许把它们当作资本主义经济来批判和取缔”。1981年3月,进一步放宽,社员自留地和饲料地面积“最高限度可达生产队耕地面积的15%”。这些政策的放宽,使农户家庭副业发展迅速,家庭副业经营的范围也逐步扩大,有些农户超出种植业和养殖业范围,向加工业、运输业和商业发展。二、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就业政策(1984-1991年)(一)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控制的放松在《中共中央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中,党中央为农村工业的发展指明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