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劳动力就业政策的演变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演变及其特点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演变及其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a495eb38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94.png)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演变及其特点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民从农村地区到城市或其他非农地区寻找工作的过程。
这一现象在中国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以下将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演变及其特点进行探讨。
农村劳动力转移在中国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政府提出了“工农业协调”的发展思路,鼓励农民在自家农田外提供劳动力支持国家工业化进程。
农村劳动力主要转移到城市工业和城市建设领域。
然而,由于农村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农民工仍然处于城市社会的边缘地位,生活条件也相对困苦。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
198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鼓励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并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例如农村聚居点建设、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工工资待遇改善等。
这些政策的推广促使大量人口流动,形成了当时的“打工潮”。
到了21世纪初,随着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逐渐呈现出新的特点。
首先是转移劳动力的职业结构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城市工业岗位转向了建筑业、服务业和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
其次是传统的临时性劳动力转移逐渐向长期定居转变。
不少农民工选择在城市安家落户,他们希望在城市生活中享受到更多的权益和福利,而不仅仅是以工作赚取生计。
此外,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差距的缩小,一部分农民也开始返回农村创业,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发展。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不仅包括了职业结构和转移方式的改变,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贡献了巨大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
大量农民工的进城打工,为中国的快速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同时减轻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压力。
其次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得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随着一部分劳动力流出,农村地区的劳动力供需矛盾得到缓解,农民有更多机会从事经营管理、技术研发等高价值的工作。
再次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改革开放30年农民生活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农民生活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a4c21892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50.png)
谢谢观看!
生活支出不断增长 生活质量逐年提升
食品消费
welcome to use these PowerPoint templates, New
温饱型
营养型
Content design, 10 years experience
靠天吃饭
食物单一
营养均衡 粗细伙伴
穿着方面旳变化
低档 单调
高档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样
住宅方面旳变化
改革开放30年
之农民旳巨大变化
主
要
小康之路
内
容
物质享有
精神食粮 简短总结
农民收入不断增长 逐渐由贫困走向小康
➢笑脸 ➢欢喜
收入低水平迅速增长阶段(1979-1984年) 收入相对低速增长阶段(1984-1991年) 收入稳定高速增长阶段(1992-1998年) 收入波折波动阶段(1999-2023年) 收入高水平迅速增长阶段(2003-2023年
拥挤
简陋
宽阔
舒适
道路交通旳转变
“雨天似胶,晴天如刀,走路闪腰,骑车摔跤”
“水泥公路通到家,街道两旁高树栽,出门坐车 不再难”
家庭设备,电子产品旳普及
“四大件”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 空调、电脑、热水器、彩色电视机 大型家具……
精神生活
娱乐设施
因为网络旳普及,广场舞这一新鲜活动也在部分农村中悄然升 起。 当然还有许多其他旳活动。
事实证明
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旳必经之路。
2
只有改革开放才干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干发展 中国。
1
改革开放是我国旳强国之路,是国家发展进步旳活 力源泉,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政策的演进及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政策的演进及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28f50827cfc789eb162dc806.png)
二 元 经 济 社 会 管 理 体 制
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 度和与之配套的城乡差 别化的社会保障制度。 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
乡土中国 (农村居民) 城市中国 (城市市民)
人民公社制度。
正是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管理体制的存在, 使得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农民城镇转移、非农就 业行为只能以“农民工”的形式存在。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农民工政策的 演变历程,总体上表现出如下特点:
• 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宏观经济政策深刻影 响农民工流动就业行为; • 我国农民工政策演进历程突显出渐进式改 革特点; • 上个世纪的农民工政策没有摆脱以城市中 心主义为主导,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 手段控制农民工的流动;进入21世纪,以 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指 导我国农民工政策根本转型。
• 新一代农民工文化综合素质普遍提高,“市民化” 信心得到强化; • 乡土依恋情结逐渐淡化,城市归属感不断增强; • 转移动因突显发展理性,物质要求和价值追求逐步 提升; • 社会支持网络不断丰富,城市社区融入进程加快。
新生代农民工的这些不同于上一代农民工的群 体特征,使农民工在城镇务工就业过程中面临的 一系列问题变得更加突出。
• 国家明令:“严格控制农村劳动力流入城 市”,“严格控制使用农村劳动力”, “严格控制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 原因: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刚刚开始实行; • 户籍制度和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制度的限 制; • 大批知青返城和下放职工落实政策回城, 城市就业压力大。
第二个阶段:1984年至1988年,默许农民流动。
优先解决城市失业问题成为政策的首要目标。
• 1994年,劳动部颁布《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就 业暂行规定》,这是国家关于农村劳动力跨地 区流动就业的第一个规范化文件,开始实施以 就业证卡管理为中心的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 就业制度。 • 1995年国务院转发了《关于加强流动人口就业 证和暂住证制度》,提出要从总量上控制,优 先解决城市就业、工种限制等政策。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重要涉农政策演进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重要涉农政策演进](https://img.taocdn.com/s3/m/4da2aff8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84.png)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重要涉农政策演进■刘岩有人说,人类的21世纪应当从1978年算起,因为这一年占人类人口1/4的古老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重焕青春的伟大征程。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历了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各方面综合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
中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启动,以农村的改革和发展推动城市改革,又以城市的改革和发展支持农村,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实施的指导农村改革的重要文件约79个(其中有10个文件作为中央“1号文件”颁发),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30年涉农政策的演进过程生动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理论和实践上取得的重大进展,对我们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过程,在新形势下做好“三农”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重要涉农政策演进过程1.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4年,农村改革由起步到取得重大突破时期)1978-1984年是农村改革由起步到取得重大突破时期。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为把农业搞上去,必须首先在农村实行改革,推行联产计酬责任制”,同意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发到省、自治区、直辖市讨论和试行。
农村改革正式拉开序幕。
1979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正式通过了经过试行后修改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为农村改革的推进奠定了政策基础。
1982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大制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奋斗纲领,确立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
1984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适应改革从农村向城市发展的新形势,通过了指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提出发展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
改革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回顾与总结
![改革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回顾与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ecef8f4910ef12d2af9e752.png)
后不久就开始显现 , 富余农民开始积极 自发寻找新的就业机会
和转移渠道。可以粗略地将农民 的转移 渠道分 为两种 : 一种方 式是在农业内部转移 , 即留在 农村 , 但从 事非种植业 ; 一种是向
农业外部转移 , 即向城市转移 。
质就是让农民有决定生产的自由,极大地焕发了广大农民的生 产积殴陛和创造性 。因此 , 回顾改革过程 的初始动机 和出发点 , 可以清楚地看到 :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重
例如 , 一些农民长途贩运农产品或经营 日 常用品等 。个体和私
营经营在农村蓬勃发展 , 打破了农村合作联社等国有或集体单 位的商业垄断经 营 , 既方 便了农民 的生产生活 , 又解 决了一部
夫等 ,94 。 19 )为了适应计划经 济管理的需要 , 中国采取了严格 的 户籍管理制度 , 其主要 内容之一就是对城 乡之间的流动进行严
的推广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节约劳动力。 上述 因素使 得农业 中的“ 隐藏 失业” 在实现家庭 承包制之
格控制 , 将城 乡进行人为的分割 。 改革开放 以前 , 无论是在城 市还是农村 , 几乎人人都有 工 作, 不存在失业问题。然而 , 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严 重 地阻碍了人们 的创 造性 和工作积极性 ; 户籍 制度下 , 在 劳动 力 资源在 区域之间 、 乡之 间和城 乡内部都 不能 自由流动和实现 城 有效配置 ;加上计划经济所 固有 的其他 一些缺陷等 因素的影
并被推 广到全国农村 。到 18 年底 , 94 全国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
的生产队达到了 10 实行家庭承包制的农户也达到了 9 . 0%, 7% 9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制度变迁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制度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ce938f9f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97.png)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制度变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度也经历了很多变迁。
本文将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来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演变过程。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度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行的是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农村人口主要依靠农村集体经济生活。
在这一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是依靠国家的统一安排和计划来进行的。
国家通过发放粮票、布票等方式来控制和调节农村人口的流动,同时还对城镇的劳动力市场进行管理,限制了农民进城务工的自由。
在这一时期,农民的劳动力转移主要是以农村集体企业和国有企业为主要的用工单位。
农民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务工需要得到粮票和布票等证件,这些证件通常是由当地政府统一发放的,农民需要凭借这些证件才能到城镇务工。
农村人口到城镇需求工作需要经过城镇就业服务部门的安排。
这种制度下,农民的劳动力转移受到了大量的限制和控制,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效率低下。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逐渐实行了市场经济改革,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度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19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逐渐取消了粮票、布票等证件的发放,农民的就业转移逐渐得到了自由化。
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要,直接到城镇找工作,政府也放开了对农村人口的流动控制。
在这一时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农民络绎不绝地涌向城市,成为了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劳动力来源。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的速度也明显加快,城市的劳动力市场也逐渐形成了以市场为主导的供求关系。
农民可以通过自由选择的方式到城镇找到工作,市场经济机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就业机会。
市场经济时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存在了一些问题。
一是城市就业市场的不稳定性,农民在城市找到的工作通常是临时性的,没有稳定的就业保障。
这导致了大量的农民工在城市没有稳定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
改革开放30年农村大变身
![改革开放30年农村大变身](https://img.taocdn.com/s3/m/54df771ba8114431b90dd8d0.png)
改革开放30年农村大变身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长期面临的问题。
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度,改变了单一的集体所有制结构,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了不适当的生产关系;清除了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体制障碍,放松了户籍限制,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的转移,促进了乡镇企业、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公共基础服务得到巨大的提高,这些都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不仅有力推动了农村的快速发展和历史巨变,也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下面我主要想从三方面讲讲这30年来农村的巨变:一农村改革模式的转变从农村改革开始到2003年前后,农村改革以“减弱控制”为主要特征;2004年以后,农村改革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扩大农村公共品供应为主要特征。
党的十七大以后,农村改革进入统筹城乡发展、深化综合改革新阶段。
第一阶段1978—2003年:以“减少控制”为主的农村改革模式。
我们对农村改革经验的概括着重于国家、集团和农民之间利益关系调整的得失成败。
农村改革必须打破来自国家权力对农民的高度控制,让农民依据市场关系自由地安排生产;在改革的关键步骤上,中央政府的决断具有重要意义;从改革目标的确立到最后实现,比之中央政府的率先行动,鼓励地方政府积极探索、推动制度创新,是改革成功的必要条件。
从推动农村发展的政府行为方面看,除几次农产品价格调整出自中央政府之外,一些重要的改革行动最初都来自地方政府的创新性行动。
如包产到户、乡镇企业、村民自治等。
农村发展的根本障碍,是我们从计划经济时代开始并大体延续至今的对农民实行的控制,农民应该享有的公正权利得不到保障和尊重。
这一时期改革的重要任务是农民权利变革。
1.农民的土地财产权。
家庭联产承包制在1978年后迅速推广,当时的迅速变革固然与新制度符合农民利益有关,但从变革的可操作性上看,农民内部没有分化,利益要求比较一致,特别是精英分子的积极性很高,是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改革开放30年朝阳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朝阳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9fa1d6cf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ea.png)
第一阶段(1978年—1988年),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以来,到1983年全国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天时、地利、人和”条件下,全市农业生产发展迅速。
主要体现在粮食产量有明显提高,畜牧业生产突飞猛进,从根本上解决了人们的吃饱乃至吃好的问题,这十年里全市农村经济步入较快增长的阶段。
1982年-1986年,中央连续五年制定和颁布了关于农村工作的五个“一号”文件,从1983年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继而到延长土地承包期、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收入、进一步深化改革。
中央稳定的农村经济发展政策,给改革初期的我市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呈现“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前所未有局面。
据统计,1978年粮食总产量97.9万吨,首次打破建国以来全市粮食产量记录,到1979年突破100万吨大关,达到106.5万吨。
198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2.6亿元(产值及增加值绝对数为现价,其增幅用不变价计算,下同),其中:实现农业产值5.8亿元,牧业产值5.2亿元,农业、畜牧业的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46.0%和41.3%。
第二阶段(1989年-2003年),改革确定了农村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农村改革进入了一个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时期。
农村改革的成功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把农村改革引向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改革外部环境的更高层次。
随着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全面确立,农村第二步改革进入了全面探索市场化改革的阶段,改革重心放在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培育农产品市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促进非农企业发展等重要方面。
因此,第二阶段可以看成是农村改革迈向市场化的阶段。
通过这一时期的改革,市场机制逐渐被引入到农业和农村经济之中,并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向市场经济过渡奠定了基础。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推动了全国新一轮的经济高速增长。
09年人力资源知识:改革开放30年来就业人数成倍增加
![09年人力资源知识:改革开放30年来就业人数成倍增加](https://img.taocdn.com/s3/m/173b0dc7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8a.png)
改⾰开放以来,我国坚持实⾏计划⽣育政策,⼈⼝数量平稳增长,⼈⼝素质全⾯提⾼,实现了⼈⼝再⽣产类型的根本转变,为世界⼈⼝发展做出了较⼤贡献。
与此同时,随着积极就业政策的贯彻落实,劳动⼒市场的⽇臻完善,市场导向就业机制的逐步建⽴,劳动法制建设步伐的加快,就业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进⼀步保障,就业⼈数成倍增加。
⼀、⼈⼝增长步伐得到有效控制,极⼤地缓解了世界上⼈⼝最多国家的就业压⼒ ⽣育⽔平明显下降,实现了⼈⼝总量的平稳增长 改⾰开放以来,随着计划⽣育政策的贯彻落实,我国⼈⼝⽣育⽔平不断下降。
⼈⼝出⽣率由1978年的18.3‰下降到2007年的12.1‰,年均下降0.2个千分点。
育龄妇⼥⼀般⽣育率由1981年的82.4‰下降到2007年的37.5‰,年均下降1.7个千分点。
按1990年育龄妇⼥年龄结构进⾏标准化后,⼀般⽣育率由1981年的86.6‰下降到2007年的47.4‰,年均下降1.5个千分点。
⼈⼝再⽣产类型完成了由“⾼出⽣、低死亡、⾼⾃然增长”的传统模式向“低出⽣、低死亡、低⾃然增长”的现代模式转变。
我国⼈⼝再⽣产类型的这⼀历史性转变,速度快,时间短,仅仅⽤了不到30年的时间,⽽发达国家通常需要上百年才能⾛完这⼀历程。
随着出⽣率的下降,⼈⼝⾃然增长率由1978年的12.0‰下降到2007年的5.2‰,年均下降0.2个千分点。
年末总⼈⼝由1978年的96259万⼈增加到2007年的132129万⼈,年均增长1.1%,⽐改⾰开放前(1949-1977年)的年均2.0%的增长速度下降了0.9个百分点。
⾃1987年起,⼈⼝出⽣率和⾃然增长率基本保持稳步下降趋势,2002年⼈⼝出⽣率下降到13‰以下,1998年⼈⼝⾃然增长率⾸次降到10‰以下,2004年⼈⼝⾃然增长率⼜下降到6‰以下,我国⼈⼝进⼊平稳增长时期。
(⼆)⼈⼝增量不断减少,缓解了劳动⼒市场的就业压⼒ ⼈⼝增速趋缓使⼈⼝增量不断减少。
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劳动力就业政策的演变
![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劳动力就业政策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54b0b072767f5acfa1c7cde6.png)
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劳动力就业政策的演变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日益凸显。
党和政府对此始终给予了高度关注,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关于农村劳动力就业政策。
文章对就地就业、离土不离乡、跨地区流动就业和有序转移4个阶段农村劳动力就业政策的演变进行梳理。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就业政策;实施一、就地就业的农村就业政策(1978-1983年)(一)实行农村劳动力首先满足粮食生产需要的农村就业政策改革开放后,党改变了以前单一的“以粮为纲”的发展粮食生产方针,认为“只有大力恢复和加快发展农业生产,坚决地、完整地执行农林牧副渔并举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方针,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才能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才能不断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深入,粮食生产和其他多种经营的劳动力等要素投入之间发生了冲突。
为此,政府和其他领导人在各种文件和场合都反复强调粮食安全。
如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国家农委《关于积极发展农村多种经营的报告》的通知中明确指出:“粮食生产必须抓紧。
发展多种经营,决不能挤掉粮食”。
在强调粮食生产的重要性的同时,国家在户籍制度上也做出相应的改变,把以前很多离开农村到城市的农村劳动力动员回农村,并且提高了进城的标准,如必须经过国家劳动总局的批准。
可以说,改革初期我们实现的多种经营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有解决粮食问题的考虑,而决不允许因为发展农村经济而影响粮食这个国家之本。
正如陈云在后来所说:“发展乡镇企业是必要的。
问题是‘无工不富’的声音大大超过了‘无农不稳’”。
可见,改革后农村政策的放开,农村劳动力自由度的提高,那都是有前提的,就是必须首先满足粮食生产的需要。
(二)促进农村副业的发展,拓宽农村非农就业渠道转移的方向主要是两个:一是向农业深度进军,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二是向农业的广度开发,鼓励发展农村的各种副业,发展各种“专业户”,以转移束缚在纯农业中的劳动力。
农村劳动力流动论文
![农村劳动力流动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a8cded36f111f18583d05a73.png)
北方经济・2006年第10期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变迁研究李飞孟郭亚花潘先秀(扬州大学扬州225009)摘要:政策和体制是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重要因素,政策的变迁对农村劳动力流动有着极大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本文通过对政策问题的研究,分析国家政策变迁的趋势。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变迁NORTHERNECONOMY体制改革一、国家政策的变迁过程:从控制流动到公平流动国家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政策的放开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这种放开经历了一个从内到外、由紧到松、从无序到规范、由歧视到公平的过程。
国家政策变迁流程图(一)1949~1983年:控制流动建国初期,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和国际背景,我国采取了先国计后民生、先生产后生活、先城市后农村的发展战略。
出于这一战略需要,国家采取措施限制农民进城。
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的是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受到严格的限制,这种限制到改革开放初期并没有根本的改变。
(二)1984~1988年:允许流动从1984年开始,国家准许农民自筹资金、自理口粮,进入城镇务工经商。
这一小小的城门开放是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变动的一个标志,它表明实行了30年的限制城乡人口流动的就业管理制度开始松动。
之后,政府又进一步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措施,允许和鼓励农村劳动力的地区交流、城乡交流和贫困地区的劳务输出,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流动进入了一个较快增长的时期。
(三)1989~1991年:控制盲目流动这一时期政府对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进行了局部调整,加强了对盲目流动的管理。
尽管如此,这一时期的政策调整并没有像计划经济时期那样一刀切地清理清退农村劳动力,而只是加强了对农村劳动力盲目流动的管理,开始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试点,并保留了大部分允许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和措施。
(四)1992~2000年:规范流动自1992年以来,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逐渐发生变化,从控制盲目流动到鼓励、引导和实行宏观调控下的有序流动,开始实施以就业证卡管理为中心的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就业制度,并对小城镇的户籍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演变路径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演变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a83b093267ec102de2bd896b.png)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演变路径欧阳慧在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嬗变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转移、农村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份额的大幅度下降是世界各国共有的现象。
配第—克拉克、①库兹涅茨②均在不同角度上揭示了这一现象。
世界上大多数的发达国家都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以及后来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来完成这一过程的。
而对于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却是在此之后才逐步推进这一过程,中国大规模农村劳动力转移起于改革开放初期。
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之际,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走过的道路值得总结。
一、1978~1983年:“控制流动”下的准备阶段1978年启动的改革开放,首先是从农村地区开始的。
农村地区的改革开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民公社制度解体,1983年最终宣告了人民公社制度的终结。
随着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断推广,长期被人民公社体制压抑的农业生产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增加了农业剩余。
与此同时,在农村改革启动后,城市也开始尝试性地进行某些领域的改革,对劳动力转移的限制在维持户籍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开始出现了部分缓和,国有企业的“合同工”、“临时工”以及部分建筑业用工等开始对农民开放,同时粮食的市场化和住宅的商品化,为农民外出就业提供了最基本的生活条件。
这一阶段,中央政府频频发文,大力推动乡镇企业的发展,并积极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乡镇企业转移。
苏南地区率先创造的“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成为当时中国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主流模式;乡镇企业也相应成为当时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蓄水池”。
但当时城市就业制度的改革尚未触及,横亘于城乡之间的户籍制度以及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二元社会体制也仍被视为不可侵犯之“物”,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大门仍然关而闭之,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继续受到严格的控制。
1981年,国务院发出了《关于严格控制农村劳动力迁向城市和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的通知》,③可见尽管改革开放已经开始,但政府对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严格控制仍如同改革开放之前。
我国农民工政策取向的演变历程
![我国农民工政策取向的演变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0570dd13a76e58fafab00390.png)
我 国 农 民 工 政 策 取 向 的 演 变 历 程
■ 王春雷 博士 ( 武汉商业服务 学院 武汉 4 3 0 0 5 6)
◆ 中图分类号 :F 3 2 0 文献标识码 :A
决定 了其血统 的非纯正性—— 是在维护 旧
内 容 摘 要 : 改 革 开 放 后 我 国 出 现 了 大 规 模 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的城 乡 迁 移 。 为 解 决 农 民 工 流 动 所 引发 的 经 济 社 会 问 题 , 我 国 政 府 在 对 农 民 工 迁移 政 策 的
从1 9 7 8 年开始 , 随 着 农村 改革 的突 破
和推广 , 农村生产力得到释放 , 但农 民仍处
在通过农 业追 求温饱阶段。尽管苏南地区 率先发展 乡镇企 业 ,实现了农业剩余劳动 力“ 离土不离乡”的就地转移模式 , 但从整 体上全国尚未 出现大规模的农民流动浪潮。 城市 由于大批知青返城 、干部职工 “ 摘帽”
1 991 丘
落实政策等因素 , 城市就业压力空前增大 , 全 国约有 2 0 0 0万 人需要安置就 业 ( 李中
建 ,2 0 1 2) 。为此 ,国家继续严格限制农民 进城 ,1 9 8 1 年国务院发布 了 《 关于严格控
关键 词 :农 民 工 政 策向 上 , 经 历 了从 严 格 限 制 到 逐 渐 放 开 , 从 控 制 盲 目流 动 到 公 平 融入 两 大
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 》和 《 国营企业招
用工人暂行规定 》 , 允许 国营企业招收农村 劳动力。1 9 8 4 — 1 9 8 8 年 ,农业生产率大幅 提 高 ,农资价格普遍 上涨 ,对农民外 出产
年1 月, 中共中央发布的 《 当前农村经济政 策 的若 干问题 》正 式确 立了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同年 末,全国已有 1 . 7 5亿农户实
改革开放三十年就业形势趋好工资水平提高
![改革开放三十年就业形势趋好工资水平提高](https://img.taocdn.com/s3/m/666d5b4c02020740be1e9b99.png)
改革开放三十年就业形势趋好工资水平提高改革开放30年来,重庆市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劳动就业工作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突出表现为:就业规模不断扩大,从业人员结构逐渐优化,职工工资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就业规模扩大结构优化改革开放3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抓住经济发展这条主线,全市的国民经济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特别是直辖11年来我市GDP保持了平均每年10.7%的增速,经济扩张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同时,针对不同时期就业工作的难点和特点,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积极扩大就业。
全市从业人员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城镇就业压力减缓。
1985-2007年全市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2.1-4.1%之间,城镇就业形势较为平稳。
一、就业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我市城乡从业人员达1620.86万人,比1985年增加188.83万人,增长13.2%。
其中,城镇从业人员达663.65万人,比1985年增加394.28万人,增长146.4%,平均每年增长4.2%。
二、就业结构不断优化(一)城乡结构——城镇从业人员比重不断上升由于我市大农村,大城镇的典型二元经济格局,导致我市乡村从业人员所占比重长期偏大。
1985年,城镇从业人员仅有269.37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18.8%,绝大部分从业人员在乡村就业。
改革开放30年,随着我市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
2007年,城镇从业人员达到663.65万人,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达40.9%,城镇从业人员比 1985年增加1.5倍,比重上升22.1个百分点。
(二)经济结构——非公有制经济就业比重迅速上升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的经济和就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革,改变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并存的经济制度,个体私营经济得到了初步恢复和发展,各种联营、外商投资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股份制经济等多种经济成份从无到有,并得到了较快发展。
我国农民工政策的演变及未来走向
![我国农民工政策的演变及未来走向](https://img.taocdn.com/s3/m/e332fda80b4e767f5bcfce3b.png)
我国农民工政策的演变及未来走向农民工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特有社会现象,农民工问题是当前我国社会所面临的突出社会问题之一。
通过对我国农民工政策的演变及其原因的分析,认为我国未来农民工政策的重点应从为进城务工的农民创造公平、宽松环境逐步转向促进农民工向工人和城市市民的彻底转化。
标签:农民工;政策;演变;走向一、我国农民工政策的演变国家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及就业政策的放开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这种放开经历了一个由紧到松、从无序到规范、由歧视到公平的过程,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1979~1988年):从严格限制到允许流动阶段1957年,国务院通过《关于各单位从农村招用临时工的暂行规定》,明确要求各城市不得私自介绍农民到城市和工矿区找工作,农村劳动力流动受到严格的限制,这种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一直到改革开放初期都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1984年,国家开始允许农民在自筹资金、自理口粮的条件下,进入城镇务工经商。
这是农村劳动力流动及就业政策变动的一个标志,它表明实行了近30年的限制城乡人口流动的就业管理制度开始松动。
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允许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指出农民进入城镇务工、办服务业,对促进集镇的发展、繁荣城乡经济具有重要作用,对此应积极支持。
之后政府又进一步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措施,允许和鼓励农村劳动力的地区交流、城乡交流和贫困地区的劳务输出,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流动进入了一个较快增长的时期。
这一时期“进厂又进城、离土又离乡”的农民工大量出现,每年以数十万、上百万的规模向城市流动,终于在1989年出现了第一次“民工潮”。
(二)第二阶段(1989~2000年):从控制盲目流动到规范流动阶段“民工潮”的出现,给铁路运输和城市基础设施带来了压力,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一时期政策重点也当然地落在了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上面。
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民就业的变迁_以井研为例分析30年农民就业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民就业的变迁_以井研为例分析30年农民就业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f420c1f7ba0d4a7302763aca.png)
2008年11月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Journal of Party College of Sichuan Pr ovince Comm ittee of CCP2008年增刊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民就业的变迁———以井研为例分析30年农民就业变化汪志恒 井研地处四川盆地西南,岷江东支流茫溪河中上游。
北连仁寿,东邻荣县,南界犍为、五通桥,西靠乐山市中区,西北接壤青神。
总面积840153平方公里。
中丘、低丘占总面积80%以上。
全县辖27个乡镇、287个村。
据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数39万人,在业人口2015万人,占总人口94143%,其中农、林、牧、副、渔业占90149%,制造业、商业、饮食业及物资供销运输业占2114%,教育文化艺术事业占117%,其他行业占1%以下。
乡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97149%,。
2006年全县总人口数41万人,其中非农人口数6万人,农业人口数35万人。
乡村从业人员按国民经济行业分,农业从业人员1215万人,工业从业人员113万,建筑业从业人员115万,交运仓储和邮政业从业人员2246,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176,批发与零售业从业人员6568,住宿和餐饮业从业人员1781,其他行业从业人员713万人。
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井研农民就业情况的回顾11在1978年以前,井研人多地少,但农民外出务工人数极少。
井研自古以来就人多地少,据《光绪井研志》记载,清末“蜀中人浮于地,而井研尤患人满,无田之家过半,田价之贵,他州县无与比并者。
”到民国时期,人浮于地更加突出。
据千佛乡合力村调查:1949年全村主要劳力185人,其中作长工的3人,作短工的27人,作盐工的6人,搬运工13人,泥、木、石工23人,农闲割草卖的34人,小商贩14人,其他工4人,合计124人,占总劳力的67103%。
常年从事农业的只有61人,占总劳力的32197%。
而解放后,井研劳动力大量增加,1985年与1949年比较,农业人口增加44152%,农业劳动力增长6612%,农业劳力占农业人口的比重保持在40%以上,剩余劳动力较多(详见附表一)。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就业政策的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就业政策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1d48d014fad6195f312ba6c2.png)
些 不成 文 的歧视 性 的规 定和 做法 也还 是 在实 施 中保 留 了
下来 。
我 们看 到尽 管 政府 在 改变 劳动 力 市场 的政 策 上做 了 很 大 的努 力 ,多次 重 申了要 “ 一 步 健全 完善 劳 动 力 市 场 , 进 整 顿 劳动 力市 场 秩 序 ,探 索 建 立城 乡 一体 化 的 劳 动 力 市
今 年 的政 府 工作 报 告 中也指 出要 千 方 百 计扩 大 就 业 。 20 0 3年 1月 ,国务 院发 出了 于 做好 知 提 出 “ 公平 对待 、合 理 引 其 中提 到 了要 重点 提高 农 民工和 城 乡新 增 劳动 力 的就 业能 导 、完善 管 理 、搞好 服 务 ” 的 政 策原 则 。2 0 0 3年 1 O月 , 力 。完善就 业服 务 体 系 ,健 全劳 动 力输 出输 入 地 区协 调协 农业 部 、劳 动和 社 会保 障部 等六 部 委 制定 了 { 0 3 2 1 作 机制 ,引导 劳动力特 别是 农民工 有序流 动 。 2 0 0 0
XN 0 G U IN N C N
2 1 年第 5 0 1 期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就业政策的演变
王 接 ( 东政 法 大学 ,上 海浦 东 2 0 2 ) 华 0 1 2
摘 要 :随着 2 世 纪 8 o 0年代 “ 民工潮”的兴起 ,我 党和 国家针对农民工问题 ,联 系我 国国情进行 了大胆假设和小心求证 , 出台 了一 系列 的政策。从 17 年到现在 ,国家对农民工政 策经历 了一个从 内到 外、由紧到松 、从 无序 到规 范、 由歧视 到公 平的 98 过程。 特别是 自2 0 以来,国家加 大了对农 民工政策 的关注和调 整力度 ,确确 实实地 解决 了农民工群体遇到的一些 紧迫 问 03年 题 ,使 农民工群体 的权益收到 了有效的保 障,农 民工群体 的发展开始步入 了有组 织、有领导的健 康有序 的轨道。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制度变迁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制度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0fbd59ba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bd.png)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制度变迁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居民在农闲季节或者务农的空闲时间到城市或其他地区找工作,以提高收入和改善生活。
转移劳动力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也是农村改革和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制度变迁,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1978年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农村劳动力转移得以加速发展。
改革后,农村个体经济得到了鼓励和支持,农民有了更多自主决策权和经济自由度,他们可以选择在农村务农,也可以选择到城市找工作。
改革开放的政策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000年以后,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
许多农民看到了进城务工的机会,纷纷离开农村,到城市找工作。
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鼓励农民进城务工,如取消户籍限制、提供劳动力培训等。
这些变化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快速发展。
2010年以后,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入了一个更加多元化和细分化的阶段。
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就业需求的变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式和类型也发生了变化。
除了传统的农民工外出务工之外,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选择在家门口就业,如农村创业、电商经营等。
一些高学历或技能人才也选择回到农村发展,推动了农村地区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不断发展,一些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农民工在城市就业面临的风险和不稳定性增加,保障农民工的权益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问题凸显,需要加强社会保障和家庭关怀。
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如农民工就业歧视、农村剩男问题等。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经历了从萌芽到快速发展再到多元化的变化过程。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变革与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相互作用,通过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推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快速发展。
农村劳动力转移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寻找解决办法,让农村劳动力转移更加稳定和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30年来我国劳动就业_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体制与格局的重大变化
![30年来我国劳动就业_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体制与格局的重大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4e0e3bde9ec3d5bbfd0a7421.png)
30年来我国劳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体制与格局的重大变化牛根颖 就业、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是关乎民生的一件大事,是贯彻科学发展观、保持社会稳定、祥和的大事,同时也是事关社会公平、正义的大事。
促进社会广泛就业、实行公平分配、实现普遍社会保障,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大变动时期。
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开始的改革事业,使我国社会、经济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包括价值取向在内的上层建筑也相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由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以渐进的方式转为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
作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业体制、分配体制以及社会保障体制,随着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的变革也必然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体制与格局出现了重大的变化。
30年来我国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从统包分配就业到鼓励自主创业的转变,从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到包括资本在内的多种要素参与分配的转变,从国家统管到国家、单位、个人三方负担的社会保障的转变。
在这个过渡期内,原有的就业体制、分配体制和社会保障体制必然与市场经济体制发生碰撞与摩擦。
由于引进了市场竞争机制,由于这些改革措施直接触及人们的切身利益、涉及利益的重新调整和重新“洗牌”,因而必然有不适应、有痛苦、有混乱、有喜怒哀乐、有躁动。
但在改革过程中我们贯彻了“三个有利于”的原则,注重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因而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相一致,我国的就业体制、分配体制、社会保障体制也实现了改革的平稳过渡。
总结这一改革的成功经验,避免今后少走弯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是完全必要的、有益的。
如何在引进竞争机制的同时,采取谨慎、周到的政策、步骤、措施,建立包括法律、法规在内的新的管理体制,是一项十分敏感、十分复杂、十分艰巨的任务。
从30年的历程来看,我们基本实现了平稳过渡。
一方面我们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出现了若干不容忽视的问题和新的不平衡。
中国农村改革30年的变化和农民需求
![中国农村改革30年的变化和农民需求](https://img.taocdn.com/s3/m/893dff11804d2b160b4ec061.png)
中国农村改革30年的变化和农民需求摘要:中国农村全面改革30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和人居环境等6个方面,但农民的诸多现实需求仍未得到满足,主要表现为:需要政策稳定、希望各种合法权益能够得到保护、资金扶持帮助发展经济、农资价格平稳、各种信息技术以及教育培训、完善农村医疗体制改革、建设更好的人居环境。
关键词:农村改革;农民;变化;需求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全党工作重点开始转移,农村改革帷幕拉开。
1982年通过的“六五”计划推开了农村全面改革,而在“六五”计划公布时,已经执行了近两年,因此1980年可以说是中国农村全面改革的正式开始。
1982年《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
此后连续4年,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针对农业和农村工作。
2004-2009年,中央已连续出台6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锁定“三农”,强农惠农政策密度之大、力度之大、突破之大,前所未有。
中国农村经济实现了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变,中国农业从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的新方向,中国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
一、中国农村的变化(一)政治1、基层民主建设不断完善。
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核心内容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不断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以村民自治为重要特征,包括村民议事、村务公开和村规民约在内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体系。
2、农民民主意识逐步增强。
20年来中国村民自治的发展,推进了农村基层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扩大了农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增强了他们的民主意识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民主自治能力。
3、农民权益得到重视和保护。
对农民平等权利的保护,特别是对农民工与城市职工之间平等权利的保护,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实行征地制度改革,保护失地农民的利益。
2004年中央政府出台《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2006年国家继续加大建设用地监管力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劳动力就业政策的演变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日益凸显。
党和政府对此始终给予了高度关注,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关于农村劳动力就业政策。
文章对就地就业、离土不离乡、跨地区流动就业和有序转移4个阶段农村劳动力就业政策的演变进行梳理。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就业政策;实施一、就地就业的农村就业政策(1978-1983年)(一)实行农村劳动力首先满足粮食生产需要的农村就业政策改革开放后,党改变了以前单一的“以粮为纲”的发展粮食生产方针,认为“只有大力恢复和加快发展农业生产,坚决地、完整地执行农林牧副渔并举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方针,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才能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才能不断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深入,粮食生产和其他多种经营的劳动力等要素投入之间发生了冲突。
为此,政府和其他领导人在各种文件和场合都反复强调粮食安全。
如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国家农委《关于积极发展农村多种经营的报告》的通知中明确指出:“粮食生产必须抓紧。
发展多种经营,决不能挤掉粮食”。
在强调粮食生产的重要性的同时,国家在户籍制度上也做出相应的改变,把以前很多离开农村到城市的农村劳动力动员回农村,并且提高了进城的标准,如必须经过国家劳动总局的批准。
可以说,改革初期我们实现的多种经营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有解决粮食问题的考虑,而决不允许因为发展农村经济而影响粮食这个国家之本。
正如陈云在后来所说:“发展乡镇企业是必要的。
问题是‘无工不富’的声音大大超过了‘无农不
稳’”。
可见,改革后农村政策的放开,农村劳动力自由度的提高,那都是有前提的,就是必须首先满足粮食生产的需要。
(二)促进农村副业的发展,拓宽农村非农就业渠道转移的方向主要是两个:一是向农业深度进军,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二是向农业的广度开发,鼓励发展农村的各种副业,发展各种“专业户”,以转移束缚在纯农业中的劳动力。
在向农业深度进军的过程中,首先便是给予了农民对土地的充分自主权。
除了农村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外,还有拨给社员自留山、自留地,取消对社员家庭副业生产范围的不适当的限制,基本精神是社员只要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不雇工剥削,不破坏国家资源,可以自由种植,自由经营。
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不仅大大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而且使同样的土地资源吸收了比原本更多的农业劳动力。
在向广度进军中,明确地分清了自留地和家庭副业与资本主义的界限,认为:“社员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的必要补充部分,任何人不得乱加干涉”。
并且进一步认为“社队的多种经营是社会主义经济——绝不允许把它们当作资本主义经济来批判和取缔”。
1981年3月,进一步放宽,社员自留地和饲料地面积“最高限度可达生产队耕地面积的15%”。
这些政策的放宽,使农户家庭副业发展迅速,家庭副业经营的范围也逐步扩大,有些农户超出种植业和养殖业范围,向加工业、运输业和商业发展。
二、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就业政策(1984-1991年)(一)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控制的放松在《中共中央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中,党中央为农村工业的发展指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