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说明
初中四大地区的划分教案
![初中四大地区的划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44b424f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e6.png)
初中四大地区的划分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地理特征,掌握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特点。
2. 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提高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研究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增强国家地理安全意识。
教学内容:1.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特点2. 我国地理区域的界线及意义3. 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教学重点:1.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特点2. 我国地理区域的界线及意义教学难点:1.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特点2. 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教学准备:1. 地图册2. 教学PPT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地图,让学生找出自己家乡所在的地域。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个地理区域吗?它们分别是什么?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特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特点,引导学生掌握我国地理分布。
2. 讲解我国地理区域的界线及意义,如秦岭-淮河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等。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所涉及的地理区域及特点。
2.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读图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地图册,找出四大地理区域及地理界线。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地理区域划分的重要性吗?七、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绘制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分布图。
2. 写一篇关于我国地理区域划分的心得体会。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读图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了我国的地理特征,掌握了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特点。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提高了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研究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节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节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5742071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c1.png)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节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节主要介绍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本节内容通过讲解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特点,使学生了解我国各地区的差异和特色,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形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理现象和地理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巩固。
此外,学生对我国各地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多,本节课可以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掌握各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
2.难点:各地区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形象的插图和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实践性教学法: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地理七年级下册》2.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3.学具:笔记本、彩笔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提问:同学们知道我国有哪些地理区域吗?今天我们将学习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2.呈现(10分钟)介绍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
分别展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各地区的特点,提问:同学们能总结出各地区的特点吗?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和课件展示,分组讨论各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案4中图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案4中图版](https://img.taocdn.com/s3/m/4f5759b9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7d.png)
-结合地图册,让学生自主观察和分析四大地理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特征,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
-组织学生观看四大地理区域的纪录片或视频资料,增强学生对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了解。
-引导学生关注四大地理区域相关的实际案例,通过案例分析,深入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发展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鼓励学生参加地理学科的社团活动,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和学习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1.课堂小结:
-老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特征。
-学生:我们学会了如何根据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特征来划分地理区域,并了解了四大地理区域的特点。
-西北地区:沙漠、草原、干旱少雨、畜牧业为主
-青藏地区:高山、高原、寒冷、藏族文化和宗教为主
4.地理区域划分的基本原则
-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特征
-比较、归纳、分类和综合的方法
5.实际问题解决
-南方地区多雨,北方地区相对干旱的原因
-自己所居住地区的地理特征及影响因素
板书设计说明:
-本板书设计以清单形式列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特征、地理区域划分的基本原则以及实际问题解决等内容,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四大地理区域的地理知识,拓宽知识视野,提高地理学习能力。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地理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将所学的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地理课题研究,如选择一个地理区域进行深入研究,通过调查、分析、总结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地理研究能力。
中图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张第一节《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说课稿
![中图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张第一节《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a1f941d1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26.png)
中图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张第一节《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是中图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我国的地理分布特点,掌握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及其差异。
二. 学情分析面对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地理思维、空间想象力方面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图片、地图等直观教具为主要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掌握各地理区域的特点,提高地理知识水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合作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
2.难点: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依据及其差异。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合作探究、对比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地理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地图、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辅助讲解,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我国地图为背景,引导学生观察我国地理位置,提问学生对我国地理的了解,从而引出本节内容。
2.讲解新课:详细讲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特点及差异,引导学生通过地图观察、合作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课堂互动:设置疑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提问,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知识: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
6.布置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采用结构图的形式,突出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特点及差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6.1《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说课稿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6.1《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61df92e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96.png)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6.1《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是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
这一节主要介绍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
四大地理区域是指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本节内容通过介绍四大地理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地域差异和地理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分析数据等方式,掌握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和特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掌握各个地理区域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分析数据、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的地域差异,增强对祖国地理环境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
2.教学难点:四大地理区域划分依据的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数据等教学资源,直观地展示四大地理区域的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我国的地域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介绍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如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
3.分析四大地理区域的特点:分别分析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特点。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四大地理区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大地理区域教学设计
![四大地理区域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eae5011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74.png)
四大地理区域教学设计课程名称:地理四大地理区域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四大地理区域,使学生了解全球各地的地理特点,形成对地球多样性的尊重和认识。
一、东亚地理区域1.1 教学内容:东亚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水文、资源分布、人口分布和经济活动等方面的地理概况。
1.2 教学方法:教师示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
1.3 教学过程:第一步:讲解东亚地理概况,并结合地图让学生了解其地理位置及分布;第二步:引导学生探究东亚地形地势、气候水文等方面的特点;第三步:通过图片资料展示东亚资源分布、人口分布和经济活动等情况;第四步:小组合作,学生展示所学知识,进行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1.4 教学手段:地图、图片资料等。
二、欧洲地理区域2.1 教学内容:欧洲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水文、资源分布、人口分布和经济活动等方面的地理概况。
2.2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讨论、实地考察。
2.3 教学过程:第一步:通过地图、图片资料等展示欧洲地理概况,引导学生了解其地理位置及分布;第二步:引导学生探究欧洲地形地势、气候水文等方面的特点;第三步:实地考察欧洲资源分布、人口分布和经济活动等情况;第四步:学生小组活动,制作展板、PPT等形式展示所学知识,进行交流讨论。
2.4 教学手段:地图、图片资料、实地考察等。
三、非洲地理区域3.1 教学内容:非洲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水文、资源分布、人口分布和经济活动等方面的地理概况。
3.2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3.3 教学过程:第一步:通过地图、图片资料等展示非洲地理概况,引导学生了解其地理位置及分布;第二步:引导学生探究非洲地形地势、气候水文等方面的特点;第三步:小组合作,展示非洲资源分布、人口分布和经济活动等情况;第四步: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提高地理素养。
3.4 教学手段:地图、图片资料等。
四、北美地理区域4.1 教学内容:北美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水文、资源分布、人口分布和经济活动等方面的地理概况。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一节《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一节《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a2fe9f2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6d.png)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一节《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理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依据。
-掌握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及位置。
-学会读图分析地理区域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图、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分析区域差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我国地域辽阔、区域差异显著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依据和界限。
-四大地理区域的特点。
2.教学难点:-理解地理要素对区域划分的综合影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不同地区的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地域差异,引出课题。
2.讲解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结合地图和相关资料,详细讲解气候、地形、土壤等因素对区域划分的影响。
3.认识四大地理区域展示四大地理区域的地图,让学生指出并记住各区域的位置和名称。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各区域的主要特点和差异。
5.汇报交流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和补充。
6.课堂练习通过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课堂总结归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8.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四大地理区域示意图并标注主要特征。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利用丰富的图片和地图,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区域划分的依据和四大地理区域。
小组讨论环节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但需加强引导,确保讨论的有效性。
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如划分依据的综合影响,还需要进一步深入讲解和举例说明。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提供更多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区域差异。
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绘图等实践能力的培养。
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 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教学设计
![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 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07d7f2d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91.png)
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下册的《地理》第五章,主要内容是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教材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了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
本章内容是学生对中国地理认识的重要部分,旨在培养学生对我国地理差异的理解和尊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学习了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基础知识。
但对学生来说,对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特点还需要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地理概念和术语还不够熟悉,如气候类型、地形地貌等,这些都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指导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
2.能够运用地图和图表,分析四大地理区域的差异。
3.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
2.难点:对四大地理区域差异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分析数据,自主探究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和特点。
2.运用多媒体教学,如地图、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2.教学PPT和教学素材,包括地图、图片、视频等。
3.教学用具,如黑板、粉笔等。
4.课前准备相关的问题和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中国的地理特点,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中国可以划分为几个地理区域?这些区域有哪些特点?”2.呈现(10分钟)介绍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如北方地区的气候、地形地貌、植被等。
同时,展示南方、西北和青藏地区的相关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分析一张中国地图,根据地图上的标记,判断各个地理区域的特点。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湘教版》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湘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d7f06946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86.png)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2. 掌握各地理区域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分布等基本知识;3. 能够分析不同地理区域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
导学内容:一、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1. 北方地区:包括东北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等地,地处我国北部,气候寒冷干燥,主要自然资源有煤炭、石油、天然气等;2. 东部地区:包括东部沿海地区、长江流域等地,地处我国东部,气候温和湿润,主要自然资源有水资源、海洋资源等;3. 中部地区:包括中部河流流域、黄土高原等地,地处我国中部,气候多样,主要自然资源有农业资源、矿产资源等;4. 西部地区:包括西部地区、青藏高原等地,地处我国西部,气候多样,主要自然资源有水资源、矿产资源等。
二、各地理区域的特点:1. 北方地区:地势较为平坦,气候寒冷干燥,主要以农业和资源开发为主;2. 东部地区:地势较为平坦,气候温和湿润,主要以工业和海洋经济为主;3. 中部地区:地势较为升沉,气候多样,主要以农业和资源开发为主;4. 西部地区:地势较为崎岖,气候多样,主要以资源开发和生态珍爱为主。
三、不同地理区域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1. 北方地区:由于气候条件限制,农业发展相对较缓,资源开发成为主要经济支柱,但也面临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等问题;2. 东部地区:工业发展较为发达,经济总量较大,但也存在资源消耗过快、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3. 中部地区:农业和资源开发并重,经济发展相对平衡,但也存在农业结构单一、资源浪费等问题;4. 西部地区:资源丰富,生态环境漂亮,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保力度。
导学任务:1.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特点;2. 思考不同地理区域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3. 就你所在地理区域的特点进行分析,探讨未来发展方向。
拓展延伸:1. 请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不同地理区域的发展模式及成功经验;2. 思考如何实现不同地理区域的协调发展,增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案设计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f536359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f4.png)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案设计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案设计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案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课标要求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一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2.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二、教材分析本章内容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地理区域部分的衔接点。
地球表面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空间分布的不均一性,即差异性。
学生通过八年级上册的学习,已经了解了中国地理的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
对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但对于学生来说,对区域和区域划分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理性的程度。
本章的教学就是要把学生对区域差异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程度,理解区域划分的作用,掌握区域划分的基本方法,学会通过比较的方式了解我国的宏观区域差异。
第一节教材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
首先是“认识不同的地理区域”;其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的角度认识“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作为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要注意其承上启下的作用。
“认识不同的地理区域”,可从生活实例出发,认识区域划分的方法,并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部分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是重点。
学情分析1、经过多半学期的学习,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对我国的区域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且学生兴趣较浓,求知欲较强,为本节课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2、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秦岭和淮河及秦淮一线的地理意义,学生能结合生活实例感受较多,为本节课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3、通过多半学期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读图能力,析图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本节课提供了能力基础。
三、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不同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的类型;结合生活体验,以某一类型的区域为例,举例说出不同尺度、不同级别的区域。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5.1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教学设计1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5.1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教学设计1](https://img.taocdn.com/s3/m/22a9f576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98.png)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5.1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5章第1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地理划分,掌握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标准及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教材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了我国自然环境、地理位置、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基础知识,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标准及特点掌握不扎实,需要在本节课中进一步巩固。
此外,学生对地理地图的阅读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训练。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标准及特点。
2.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地理地图的能力。
3.增强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认识,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标准及特点。
2.地理地图的阅读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理地图、图片等,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和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特点。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4.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标准及特点。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理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本节课的思考题和练习题。
3.准备好PPT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我国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地域划分。
提问:“你们知道我国是如何划分的吗?”让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标准及特点。
讲解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如自然环境、地理位置、人文地理等。
同时,展示四大地理区域的代表性景观,让学生对四大地理区域有更直观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分发地理地图,让学生阅读和分析地图,找出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和范围。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6.1《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6.1《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6366445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41.png)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6.1《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是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图片和文字,展现了我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的地理分布,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特点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浓厚,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能正确识别四大地理区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地图、分析图片,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
2.难点:四大地理区域的特点及其划分依据。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
2.运用地图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掌握四大地理区域的分布。
3.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地区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四大地理区域的地图、图片和案例资料。
2.制作PPT,展示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
3.准备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我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我国地理位置的多样性。
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我国可以划分为几个地理区域吗?它们分别是哪些?”让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
分别介绍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特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四大地理区域。
中图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张第一节《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教案
![中图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张第一节《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011f960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65.png)
中图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教案教学设计1第一课时【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自然环境的差异。
2、读图分析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3、举例理解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景观图,直接感受重要地理界线两侧的差异。
2、运用地图、实例体会和理解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比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主要差异,培养学生全局统筹观念,体会到区域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及南北两侧的主要差异。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我国北方和南方的自然环境有着明显的差异。
你或许能说出南、北方自然环境之间的很多差异,但是你知道这些差异的明显界线在什么地方吗?21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近”秦岭和淮河,或许在那里可以找到答案。
二、新课学习(一)秦岭—淮河线1. 秦岭—淮河线读图,找出秦岭—淮河线。
(如图)视频:《秦岭——南北分界线》秦岭:秦岭横亘于我国中部,东西绵延1500千米,海拔为1500-2500米。
拓展延伸:秦岭的“贡献”秦岭东西延伸,挡住了由东南往西北太平洋吹来的季风带来的水汽,使秦岭以北气候干旱,黄土飞扬,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是其典型的景观。
而秦岭以南则降雨丰沛,形成一派江南景象。
黄土高原给人以苍凉和贫瘠的感觉,但秦岭以南的汉中和四川盆地则完全享受着秦岭的庇护和恩惠,是秦岭挡住了北方频频南下的冷空气,造就了汉中盆地和“天府之国”——四川盆地的富裕。
21淮河:发源于河南桐柏山,下游分别注入长江和黄海,全长约1000千米。
(1)1月份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读图,秦岭—淮河线是1月份多少℃等温线通过的地方?(0℃)出示图片:秦岭以北冬季景观、秦岭以南冬季景观。
(2)800mm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拓展延伸:可以搜集更多的资料来说明这种差异吗?主食不同:秦岭—淮河线以北主要以面类食品为主,以南以米饭为主。
中图版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教案
![中图版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0d43e5c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68.png)
中图版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教案教案标题:中图版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我国的地理区域划分和特征。
2. 掌握中图版中关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知识。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和特征。
2. 理解中图版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描述。
教学难点:1. 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地理区域的观察和分析。
2. 理解中图版中的地理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
教学准备:1. 中图版地理教材。
2. 地理地图和相关图片。
3.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地理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2. 提问:你知道我国的地理区域划分吗?可以举例说明。
Step 2: 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讲解和展示地图,介绍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划分: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
2. 解释每个地理区域的特征,如气候、地形、经济发展等。
Step 3: 中图版学习(20分钟)1. 分发中图版地理教材,让学生阅读与四大地理区域相关的内容。
2.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总结中图版对四大地理区域的描述。
3. 学生展示他们的总结,并进行讨论和补充。
Step 4: 拓展活动(15分钟)1. 分发地理地图和相关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四大地理区域的特征。
2. 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对比和分析,总结不同地理区域的异同点。
Step 5: 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2. 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或进行实地考察,进一步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
2. 学生可以进行小组或个人研究,深入探讨某个地理区域的特征和发展。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和特征有清晰的理解。
2. 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地理区域的观察和分析。
3. 学生能够理解中图版中的地理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
注意事项: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进度,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中图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中图](https://img.taocdn.com/s3/m/14f01d83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9b.png)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导学案一、导入你知道我国的地理区域是如何划分的吗?在进修地理知识时,了解我国的地理区域划分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我们将进修关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吧。
二、目标1. 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标准和特点。
2. 掌握每个地理区域的地理特点和经济发展情况。
3. 能够比较不同地理区域之间的差别和联系。
三、导入问题1. 你知道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是什么?2. 每个地理区域的特点有哪些?3. 不同地理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有何差别?四、进修内容1.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东部地区:包括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人口密集,工业和城市化水平高。
- 西部地区:包括西北、西南地区,地势高大,气候条件恶劣,资源丰富但开发水平较低。
- 中部地区:包括华中、华南地区,处于东西部地区之间,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 北部地区:包括东北、华北地区,气候寒冷,资源丰富,工业发达。
2. 每个地理区域的地理特点和经济发展情况- 东部地区:地势平坦,气候温和,适宜农业和工业发展。
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是我国的经济中心。
- 西部地区:地势高大,气候条件恶劣,资源丰富但开发水平较低。
经济相对落后,人口稀少,发展潜力巨大。
- 中部地区:处于东西部地区之间,气候适中,农业生产丰富。
经济发展较为平稳,工业和农业并重。
- 北部地区:气候寒冷,资源丰富,工业发达。
经济发展较为稳定,工业占比较大比例。
五、思考问题1. 为什么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比西部地区更加发达?2. 中部地区的地理位置对其经济发展有何影响?3. 不同地理区域之间的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有何差别?六、拓展延伸1. 请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我国不同地理区域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
2. 你认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是否合理?如有不合理的地方,你会如何调整?七、总结通过进修,我们了解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标准和特点,掌握了每个地理区域的地理特点和经济发展情况。
教案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
![教案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https://img.taocdn.com/s3/m/aa9fc1f6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55.png)
教案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一、教学目标1.理解中国地理区域划分的背景和意义;2.掌握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3.能够描述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征。
二、教学重点1.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2.自然环境和人文特征的描述。
三、教学难点能够描述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征。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中国地图,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自然环境。
2.学习新知2.1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地理区域进行介绍。
四大地理区域分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内陆河湖区、西部高原区和南部丘陵山地区。
2.2东部沿海地区特点:地处中国东南沿海,气候温暖湿润,夏季炎热潮湿,冬季温暖湿润;经济发展较快,工商业比重较大;人口密集,城市化程度高;交通便利,外贸发达。
2.3内陆河湖区特点:位于中国中部,主要有黄河、长江等重要水系;资源丰富,农业发达,经济基础较好;人口相对较少,城市化程度较低;交通不发达,发展相对滞后。
2.4西部高原区特点:位于中国西部,以青藏高原为主,平均海拔高,气候寒冷干燥,日照时间长;资源丰富,草原资源和矿产资源占优势;交通不发达,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近年来有较大进步。
2.5南部丘陵山地区特点:位于云贵高原和闽赣丘陵,地势起伏不平,气候湿润;人口密集,农业发达,特产丰富;交通发达,山区旅游资源丰富,经济主力农业。
3.梳理知识通过小组展示和讨论,整理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征,并进行总结。
4.拓展应用将中国地图投影到黑板上,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标出四大地理区域的范围,并描述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特征。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中国的地理区域划分,并掌握了东部沿海地区、内陆河湖区、西部高原区和南部丘陵山地区的特点。
六、作业布置布置作业:以中国四大地理区域为基础,选择一个地理区域进行深入研究,并写一篇文章描述该地理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征。
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教学设计7篇
![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教学设计7篇](https://img.taocdn.com/s3/m/38e22f54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a4.png)
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教学设计7篇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教学设计7篇为保证教学工作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开展,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收藏转发。
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运用地图,找出洲际分界线。
2、了解大洋、海、海峡等概念,并能在地图上区分。
3、掌握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图、指图、填图,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集体协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过程中采用直观性教学原则,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会在地图上确定四大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空间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热爱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情感。
教学重点:四大洋名称及分布。
教学难点:四大洋位置的确定。
教学过程:(1)地球仪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2)地球仪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3) 在地球仪上找到南北极点。
(4)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学生活动并回答问题:(1)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旋转轴和球面共同组成。
(2) 球面上绘着地图,地图上标有南北极和经纬度,颜色、符号、文字、表示陆地、山脉、河流、海洋、湖泊等地理事物。
(3) 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4) 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为北极;与北极相反一点为南极。
【板书】三、地轴和两极【教师演示】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指导学生转动自己的小型地球仪,让学生领会“一轴两点” 并领会地球上东西方向的确定。
【板书】四、经线和纬线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提问:(1)地球仪上连接南北极的线称为什么线(经线)在地球仪上沿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称为什么线(纬线)(2)观察地球仪,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圆(3)所有经线长度是否相等所有纬线长度是否相等(4)纬线自成纬线圈,那么,经线如何组成一个经线圈(5) 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学生小组讨论以后,代表发言,全班总结。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王民主编)教案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王民主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d59a26b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00.png)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王民主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并能够对其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描述;2.了解各地区的特点,包括经济、文化、自然条件等;3.能够通过简单的案例和图表分析不同地理区域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二、教学重点1.掌握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标准和特点;2.了解不同地理区域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三、教学难点1.理解不同地理区域对经济、文化和自然条件的影响;2.深入理解区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依存性。
四、教学方法1.组织学生看视频,观看地图、图片和图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2.进行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让学生自由表达观点和想法,同时提倡尊重他人观点和表达方式;3.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深入理解不同地理区域之间的相互依存性。
五、教学内容1. 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是我国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其主要特点包括:•经济特点:工业和农业发展并重;•地理条件:气候较寒冷,主要以平原和山地为主,资源丰富;•文化特色:饮食、建筑、音乐等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2. 华北地区华北地区是我国的另一个重要地理区域,其主要特点包括:•经济特点:农业、工业发展并重,发展速度快;•地理条件:平原和山地并存,气候干燥,土地肥沃;•文化特色: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以及特有的饮食文化。
3. 华东地区华东地区也是我国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其主要特点包括:•经济特点:经济发达,各个行业都有很好的发展;•地理条件:主要由平原和海岸平原组成,气候温和,地理条件优越;•文化特色: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历史遗迹,深受游客喜爱。
4. 西南地区西南地区是我国的一个自然条件和民族文化相对独特的地理区域,其主要特点包括:•经济特点:以农业和工业为主,旅游发展潜力巨大;•地理条件:山地和高原为主,气候多样,资源丰富;•文化特色:拥有众多的少数民族和民族文化资源,文化多元。
六、教学总结通过本次地理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并能够对其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描述。
第1课《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案
![第1课《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bb60774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a1.png)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
第1课《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秦岭——淮河线的重要地理意义;
技能目标: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特征;
教学难点:知道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特征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哪四大地理区域吗?他们的特征分别是什么?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二、秦岭——淮河线:
师:课件出示课本第48页的地图,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秦岭——淮河线在什么地方?
它的地理意义是什么?
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分组讨论;
师:巡视指导;
生:积极举手回答;
师:及时总结;
三、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师:通过学习,刚才我们了解了秦岭——淮河分界线。
师:现在,我们要了解一下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师:课件出示课本第50页的四幅图片,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我国分为了哪四大区域?这几个区域的特征分别是什么?
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分组讨论;
师:巡视指导;
生:积极举手回答;
师:及时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四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章容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地理区域部分的衔接点。
本节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岭—淮河线,四理区域。
根据《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本节容要求第一知道“岭-淮河”的位置,通过“比较”活动认识岭南北两侧的自然差异,理解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第二明确“四理区域”各区的围和划分依据,通过“比较”活动揭示各个地理区域之间的差异。
本节的教学就是要把学生对区域差异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程度,理解区域划分的作用,掌握区域划分的基本方法,学会通过比较的方式了解我国的宏观区域差异。
可从生活实例出发,认识区域划分的方法,并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对象分析:
1、地理学习能力:七年级学生通过一年半学期的地理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地理习惯,已基本掌握了地理读图、看图的方法,具有一定绘图能力,能通过自主探究初步完成老师的问题;但学生整体的分析、归纳能力,仍然较弱,比较依赖老师或优生分析解答。
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引导他们思考、分析、归纳。
通过“提问—探究—小结”来完成学习任务。
目前学生有了一定的读图能力,析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自主探究完成老师的问题,为学习本节课提供了能力基础。
2、知识水平:经过一个半学期的地理学习,学生对我国的自然环境情况,行政区域划分,经济概况,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学好我国四理区域的划分,奠定了知识基础。
3心理特性:七年级学生兴趣较浓,求知欲较强,思维活跃,课堂参与意识较强,喜欢表现自己,集体荣誉感强,部学生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本课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岭、淮河一线,说明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围及划分原因以及地理差异;
能力目标:能够读图查找地理界线,通过读图讨论分析问题,归纳知识点。
情感目标:让学生关注家乡所在地区的区域特征,找出与相邻地区的差异。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我国四理区域的位置、围及划分原因。
难点:四理区域的差异。
五、教学策略:
指导学生读图、析图,观察判断和主动探究。
基于本节课空间分布思维的特点和学生本身对四理区域的自然景观等没有基本的认识,故主要运用powerpoint课件,结合导学案采用多媒体教学法,集图片、图表于一身,变抽象为形象。
教学方法:采用读图分析法、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绘制简易“中国四理区域图”,准备地区景观图片,导学案。
(2)学生准备:七年级下册课本、地图册、彩笔。
七、教学过程:
八.板书设计:
位置,概况
岭-淮河线
地理意义
四理区域的划分划分依据、围
四理区域
四理区域自然差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有较多的读图探究,需要学生比较列表归纳知识点。
教学过程中尽量利用导学案让学生自主探究,生成知识。
教学中采用了读图分析法,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技能,获得方法,生成知识。
教学过程中,通过读图,画图,析图,讨论归纳知识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参与性。
在这节课上,我展示出我国四理区域景观图和各个活动地图,让同学们进行对比,从而使学生能够经历探索过程,得出界线ABC的确定主导因素、具体分界山脉、四大区域的具体位置围。
从学习情况看,学生能较快完成读图,画图容,但对于知识归纳,分析能力仍然较弱,大部分学生只能列出2—3点,不全面,需要通过小组讨论归纳知识。
十.课后自评:
本节课教学设计,立足于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导学案的运用,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干,有事可想,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节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自主的得到了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自己学习主体的作用。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实现了教学角色的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引导者和启发者。
学生通过读图、绘图、析图,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性高,教学效果明显。
通过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学习知识和技能,获得方法,升华情感。
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发挥了导向性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为了上好这节课教师要在课前需充分准备好相关材料,导学案,做好PPT课件以备上课用,等真正上课时,教师则可以“偷懒”,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生成知识,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为辅助,以符合新课标要求。
学案第一节我国四理区域的划分
一、岭—淮河线
学生预习|:探究一1、读图画出岭—淮河线的位置。
探究二2、归纳岭—淮河线的南北自然差异。
(自主学习教师点评)
二、我国的四理区域
学生预习:1、四理区域的划分依据?2、区分四理区域的位置。
3、四理区域的大致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