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1《孟子》二章导学案.doc
《孟子》二章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孟子》二章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养文言语感能力。
3、正确翻译文言文。
4、明白“大丈夫”的含义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高尚的情操及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
2、联系实际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孟子的说理技巧。
课时安排:4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一课时 2017-12-11 星期一一、引入常理上,人们是不喜欢磨难的,但磨难对有些人来说却是有所作为的基础。
二、作家作品 孟子: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 主张“仁政”、“王道”。
孟子生活在各诸侯国互相攻伐,社会骚乱的战国时代。
因此,他提出“施仁政”,“行王道”的主张,反对武力兼并,这篇短论很能代表他的主张。
 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 《孟子》现存七篇,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的有关故事: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三、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内容。
1、课文朗读录音。
2、积累文言词语 发:。
 畎(quǎn)亩:。
 举:。
 士:。
 市:。
 故:。
 任:。
 是:。
 必:。
 苦:。
 心志:。
 劳:。
 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学案:21 《孟子》二章
第六单元21《孟子》二章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和意义。
2.疏通文意,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公孙衍.()丈夫之冠.()舜.()畎.亩()傅说.()胶鬲.()百里奚.()行拂.()曾.益()法家拂.士()2.朗读课文,积累下列文言知识。
(1)通假字①往之女.家()②曾.益其所不能()③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④入则无法家拂.士()(2)古今异义词哉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古义:今义:②管夷吾举于士.古义:今义:③举于版筑.之间古义:今义: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今义:⑤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古义:今义:⑥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古义:今义:(3)一词多义①居②戒③得(4)词类活用①富贵不能淫.()②贫贱不能移.()③威武不能屈.()④必先苦.其心志()⑤劳.其筋骨()⑥饿.其体肤()⑦所以动.心忍性()⑧人恒过.()⑨入.则无法家拂士()⑩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二、课内探究3.《富贵不能淫》中,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是怎样的?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备的品格有哪些?4.学习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后,请以“顺境出人才”与“逆境出人才”为辩论题目展开辩论,双方都要说出各自的理由。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了什么感悟?三、课内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10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部编版2019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21《孟子》二章(教案)(精选)
21 《孟子》二章第1课时富贵不能淫1.把握朗读节奏,理解文义,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
2.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论述的道理的现实意义。
一、导入新课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现在,我们一起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作者及作品背景: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但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政治主张未被采纳。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悉解文义1.朗读文章,划分文章节奏。
节奏划分示例:(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多朗读几遍,说说你的朗读感受。
明确:本文朗读时需要注重朗读技巧,首先是文中有不少对比和排比的句式,需要注意朗读节奏鲜明;其次部分语句需要通过重音读出语气,如“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的“诚”字,“是焉得为大丈夫乎”的“焉”字,都应读出重音。
总之,本文需要一定的朗读技巧,才能把握文本气势磅礴的特点。
3.反复朗读,并结合课文注释,感知文义。
目标导学三:合作探究,分析内容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明确: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明确:“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word配套教案
21 《孟子》二章主课件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用准确的语调有节奏朗读课文;2、正确辨析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句的含义;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习本文举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的写法;理解排比句的表达作用。
2、理解孟子在本文中的思想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知逆境成才、多难兴邦的道理,学会在困境中奋起。
教学重点: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积累重要文言实词。
2、理解逆境成材的道理,学习本文举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的写法;教学难点:体味孟子气势充沛的语句,体会围绕论点,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分层教学法,分组讨论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富贵不能淫》一、学习目标: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作者知多少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邹国人。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三、你读我读,疏通文意1、诵读本文。
(小组内以各种形式读文章,推荐读得好的同学,班级展示)2、解释文本。
(先对照课文自主学习,再进行小组交流,有不明白的问题班级内进行互助学习)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往之女家,毕敬毕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原文: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人名,纵横家的信徒。
公孙衍:人名,即魏国人犀首,著名的说客。
部编新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含答案-人教版-21 《孟子》二章
第六单元第21课《富贵不能淫》第1课时【学习目标】1、能积累“诚、命、戒、正、由、淫、移、屈”等文言词语,并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理清论证思路,学习古人论证说理的方法。
3、理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学习重、难点】1、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理清论证思路,学习古人论证说理的方法。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被称为“亚圣”。
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而没有得到实行。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
2、背景资料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编著的。
本课所选的两章分别是《滕文公下》和《告子下》。
【自主学习】1、一读课文,读准字音,扫清字词障碍。
2、二读课文,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请同学们先用铅笔在课本上划分)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尝试用现代文翻译全文。
【合作探究】一、积累重点的文言词汇,如“诚、大丈夫、命、焉、戒、正”等(要求用红笔在课文中圈出来,并用铅笔写出解释)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注意加点字的翻译,组内自由翻译其他句子)1、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019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孟子二章导学案(精选)
21.《孟子》二章国学名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学习目标1.学习文中关键的字词或语句,积累文言词句;理解文意,并背诵课文;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2.正确理解并认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的内涵及,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培养忧患意识,要有用勇于吃苦、艰苦奋斗的精神。
学习重点学习文中关键的字词或语句,积累文言词句;理解文意,并背诵课文;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学习两篇短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理清晰、环环相扣的论说语言特色。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文中关键的字词或语句,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识记重点字词并翻译文章3.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自主突破1.文学常识填空。
《富贵不能淫》选自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他是______时期著名的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_________家,是_______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
被称为“”。
2. 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丈夫之冠.也()往之女.家()妾.妇之道()富贵不能淫.()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富贵不能淫.__________ (2)贫贱不能移.__________(3)威武不能屈.__________ (4)往之女.家__________(5)以顺为正.者____________ (6)与民由.之____________(7)独行其道._________ (8)是焉得为大丈夫乎_______ ________..4.翻译下列句子。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4)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答案:1.《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春秋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亚圣2.guàn rǔqièyín3.(1)惑乱,迷惑(2)动摇(3)使屈服(4)通“汝”你(5)准则、标准(6)遵循(7)道路,方法(8)这怎么,哪里4.(1)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八年级部编版语文上册教案_21《孟子》二章
21《孟子》二章【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过程与方法】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做一个大写的人。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第1课时《富贵不能淫》一、导入新课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二、疏通文意1.生词注解(1)居.天下之广居.(前一个“居”为“居住”的意思,动词;后一个“居”为“住所”的意思,名词)(2)富贵不能淫.(使昏乱)(3)贫贱不能移.(使改变)(4)威武不能屈.(使屈服)2.翻译句子(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
这样才叫做大丈夫!三、整体感知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①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乱我心。
②贫贱不能移——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
③威武不能屈——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
2.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①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贯彻儒家倡导的仁义礼)②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立身处世态度)3.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并举例说明。
富贵不能淫——方志敏。
1935年1月29日,方志敏在江西省玉山县怀玉山区被俘,囚于南昌国民党驻赣绥靖公署军法处看守所,严辞拒绝了国民党的劝降,实践了自己“努力到死,奋斗到死”的誓言。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仁政或忧患意识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这个活动将演示仁政和忧患意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孟子》二章。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帮助他人或得到他人帮助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孟子思想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孟子仁政和忧患意识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孟子仁政和忧患意识的基本概念。仁政是指孟子提倡的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忧患意识是指对困难和挑战保持警惕并积极应对的心态。它们是孟子思想的核心,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仍具有指导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孟子》二章中的具体内容。这些内容展示了孟子如何在实际中应用仁政和忧患意识,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解决现实问题。
举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孟子提出的忧患意识对当代学生的成长有何启示。
(4)文化背景:了解孟子及其儒家思想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影响,以及其对后世的意义。
举例:讨论孟子为何强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观点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下有何特殊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内容,采用讲解、讨论、举例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孟子》二章的核心知识,确保学生能够透彻理解教材内容。
举例:解释“得道”一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以及它如何体现孟子的仁政思想。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5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5篇)孟子二章教案篇一1、积累文言词语,扩充文言词汇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朗读全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把握论证思路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4、正确认识理解得道多助的现实意义学习目标1、2、3正确认识理解得道多助的现实意义一、导入前些天,我们学习了孟子的文章《鱼我所欲也》,了解了孟子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孟子,进一步了解主张仁政王道的孟子。
二|导学过程(一)、初读文章,把握字音,读出节奏(初读字音和节奏)1、教师范读文章,要读出气势(可找名家的朗读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和节奏2、学生自由朗读(大声),读准字音和节奏3、学生试读(可先齐读,后指名读,要找2-3名学生,重点看字音和节奏)(二)、译读全文,读出内容(再读读出内容)1、教师指导分段译读全文。
(可根据内容把文章分段,降低文章的难度。
可分为第一句,三里之城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深也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结尾)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并标出疑难词句2、学生质疑、解答,学生边读边翻译,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人和: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山下团结郭:外城环:围池:护城河是:这委:放弃去:离开域:限制固:使巩固畔:通叛,背叛亲戚;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重点句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力3、理思路①、教师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②、学生思考讨论: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述的学生交流教师交流时边归纳: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进攻一方天时不如地利防御一方地利不如人和(战争需要人和)域民固国(治国需要人和)威天下孟子二章教案篇二1.理解文章的观点及作者的论证思路。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精品资料:21 《孟子》二章导学案
21《孟子》二章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背诵并默写短文。
2.熟读课文,借助注释,了解大意。
3.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学习重点: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背诵并默写短文。
2.熟读课文,借助注释,了解大意。
学习难点: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课前预习【助读资料】一、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思想家。
他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被推尊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主张实行“仁政”,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
二、词类活用的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望岳》)“荡”:原为动词,激荡,这里用作使动动词,可译为“使……激荡”。
2.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候。
(《毛遂自荐》)臣:使……称臣。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
例: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安:使……安。
富贵不能淫预习导学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公孙衍.()丈夫之冠.()女.家()富贵不能淫.()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诚:大丈夫:天下熄:焉:丈夫之冠:命:戒:女家:夫子:正:由:独行其道:移:屈:3.一词多义。
戒戒.之曰()必敬必戒.()谓此之谓大丈夫()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太守谓.谁()4.古今异义。
父命.之(古义:;今义:)以顺为正.者(古义:;今义:)5.词类活用。
威武不能屈.()6.通假字。
女.家()7.翻译重点句子。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019年部编(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1《孟子》二章 教案【精品】
21 《孟子》二章第1课时富贵不能淫1.把握朗读节奏,理解文义,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
2.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论述的道理的现实意义。
一、导入新课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现在,我们一起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作者及作品背景: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但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政治主张未被采纳。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悉解文义1.朗读文章,划分文章节奏。
节奏划分示例:(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多朗读几遍,说说你的朗读感受。
明确:本文朗读时需要注重朗读技巧,首先是文中有不少对比和排比的句式,需要注意朗读节奏鲜明;其次部分语句需要通过重音读出语气,如“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的“诚”字,“是焉得为大丈夫乎”的“焉”字,都应读出重音。
总之,本文需要一定的朗读技巧,才能把握文本气势磅礴的特点。
3.反复朗读,并结合课文注释,感知文义。
目标导学三:合作探究,分析内容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明确: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明确:“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部编版2019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21《孟子》二章(精品教案)
21 《孟子》二章第1课时富贵不能淫1.把握朗读节奏,理解文义,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
2.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论述的道理的现实意义。
一、导入新课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现在,我们一起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作者及作品背景: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但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政治主张未被采纳。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悉解文义1.朗读文章,划分文章节奏。
节奏划分示例:(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多朗读几遍,说说你的朗读感受。
明确:本文朗读时需要注重朗读技巧,首先是文中有不少对比和排比的句式,需要注意朗读节奏鲜明;其次部分语句需要通过重音读出语气,如“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的“诚”字,“是焉得为大丈夫乎”的“焉”字,都应读出重音。
总之,本文需要一定的朗读技巧,才能把握文本气势磅礴的特点。
3.反复朗读,并结合课文注释,感知文义。
目标导学三:合作探究,分析内容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明确: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明确:“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2019年部编(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1《孟子》二章 教案【精品】
21 《孟子》二章第1课时富贵不能淫1.把握朗读节奏,理解文义,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
2.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论述的道理的现实意义。
一、导入新课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现在,我们一起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作者及作品背景: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但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政治主张未被采纳。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悉解文义1.朗读文章,划分文章节奏。
节奏划分示例:(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多朗读几遍,说说你的朗读感受。
明确:本文朗读时需要注重朗读技巧,首先是文中有不少对比和排比的句式,需要注意朗读节奏鲜明;其次部分语句需要通过重音读出语气,如“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的“诚”字,“是焉得为大丈夫乎”的“焉”字,都应读出重音。
总之,本文需要一定的朗读技巧,才能把握文本气势磅礴的特点。
3.反复朗读,并结合课文注释,感知文义。
目标导学三:合作探究,分析内容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明确: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明确:“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孟子》二章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教案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孟子》二章的哲学思想,掌握文中的文言文词汇和古代儒家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角色扮演、辩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和道德判断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传统儒家思想的认同,培养他们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不拔和在顺境中的谦逊自省。
教学重点:《孟子》二章中的核心思想: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学生对孟子哲学思想的深入理解和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孟子思想的深层含义。
引导学生将孟子的思想与个人成长和社会现象相结合,进行深入思考。
作者简介:孟子: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
其著作《孟子》深刻阐述了人性本善、仁政等儒家核心思想。
教学准备:《孟子》二章课文PPT课件,包含孟子的生平简介、《孟子》文学特点和相关历史背景。
与《孟子》二章内容相关的图片、故事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形象理解孟子的思想。
学生作业本、笔、角色扮演卡片、小组讨论记录表、“孟子思想与我”感悟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孟子的画像和简介,简要介绍其生平和《孟子》的历史地位。
2. 通过与《孟子》二章内容相关的故事或视频,激发学生对孟子思想的兴趣。
课文学习(20分钟)1. 作者介绍:详细介绍孟子的生平和《孟子》的成书背景,为理解课文内容提供历史背景。
2. 朗读课文:请几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文言文的语调和节奏。
3. 生字新词:解释文中的重要词汇,如“淫”、“忧患”、“安乐”等,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使用。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讨论孟子关于富贵、忧患和安乐的观点。
深入探讨(15分钟)1. 哲学思想:分析孟子的哲学思想,如人性本善、仁政等,举例说明其在古代社会的应用。
2. 现代价值:讨论孟子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孟子的思想应用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
2019年部编(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1《孟子》二章 教案【精品】
21 《孟子》二章第1课时富贵不能淫1.把握朗读节奏,理解文义,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
2.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论述的道理的现实意义。
一、导入新课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现在,我们一起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作者及作品背景: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但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政治主张未被采纳。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悉解文义1.朗读文章,划分文章节奏。
节奏划分示例:(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多朗读几遍,说说你的朗读感受。
明确:本文朗读时需要注重朗读技巧,首先是文中有不少对比和排比的句式,需要注意朗读节奏鲜明;其次部分语句需要通过重音读出语气,如“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的“诚”字,“是焉得为大丈夫乎”的“焉”字,都应读出重音。
总之,本文需要一定的朗读技巧,才能把握文本气势磅礴的特点。
3.反复朗读,并结合课文注释,感知文义。
目标导学三:合作探究,分析内容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明确: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明确:“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孟子》二章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教材同步资料第六单元21《孟子》二章夯实基础巩固知识预习自测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公孙衍.(yǎn)胶鬲.(gé)丈夫之冠.(guàn)傅说.(yuè) 畎.亩(quǎn) 行拂.乱(fú)诸hóu(侯) 百里xī(奚)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父命.之命:教导、训诲(2)与民由.之由:遵循(3)威武不能屈.屈:屈服。
这里是使动用法,使……屈服(4)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选拔、任用(5)人恒.过,然后能改恒:常常(6)衡于虑,而后作.作:奋起。
这里指有所作为(7)入.则无法家拂士入:指在国内3.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含义,并注意体会其今义。
(1)岂不诚.大丈夫哉诚:真正,确实(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是:这(3)贫贱不能移.移:使……改变、动摇4.请你根据课文将一词多义卡片的空白处补充完整。
5.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
(1)往之女家(“女”,同“汝”,你)(2)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3)困于心,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6.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7.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富贵不能淫》一文的中心论点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谈“死于安乐”这一内容的语句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揭示一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的语句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基础运用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王道、仁政。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孟子二章教案篇一1、积累文言知识;2、背诵课文;3、学习本文阐述道里的方法;4、领会课文深刻道理。
1、重点:积累文言知识;领会课文深刻道理。
2、难点:学习古代名家阐述道里的`方法。
紧扣文本,以学生自求探索、合作探究为主,教师作适当点拨。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1、导语。
2、释题。
(尝试让学生释题)二、朗读课文1、指名学生朗读。
2、正音:郭(guō)粟(sù)夫(fú)域(yù)畔(pàn)3、集体朗读。
三、自求探索:借助注释,尝试翻译全文。
(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在学习小组内讨论解决,也可以向老师提出质疑)1、学生自学、讨论、质疑。
2、检查自学效果。
着重要求学生掌握以下词句:⑴解释加点词①得道(施行仁政)②天时(有利于战争的天气、时令)③地利(有利于战争的地理条件)④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⑤郭(外城)⑥委(放弃)⑦是(这)⑧池(护城河)⑨域(限制)⑩畔(通“叛”,背叛)⑴翻译句子①环而攻之而不胜(包围着攻打却不能取胜)②委而去之(弃城而逃)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④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缺少帮到了极点,连至亲骨肉也背叛)⑤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矣,战就一定胜利)四、合作探究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作者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3、第四段由谈战争转为谈什么?从而得出一个什么结论?4、孟子认为实现“人和”的途径是什么?这正是他哪一种主张的具体表现?(程序:学生讨论-检查反馈-归纳总结)五、质疑六、小结(尝试让学生小结)七、背诵(分小组背诵)八、作业:以“‘人和’的现实意义”为话题,写一篇学习本文后的心得体会。
不少于500字,写在作文簿上。
孟子二章教案篇二1.学习文言实词虚词,加强基础积累。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感受孟子酣畅淋漓、灵活而丰富多彩的论辩艺术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孟子生平。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1孟子二章》导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1孟子二章》导学案21《孟子》二章第1课时富贵不能淫1.把握朗读节奏,理解文义,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
2.反复诵读,体会XXX论述的道理的现实意义。
一、导入新课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XXX”XXX对“大丈夫”的阐释。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作者及作品背景:XXX(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XXX(今山东邹城)人。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XXX学说的继承者,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继承了XXX“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XXX”。
相传XXX是鲁国贵族XXX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XXX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但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XXX的政治主张未被采纳。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悉解文义1.朗读文章,划分文章节奏。
节奏划分示例:(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多朗读几遍,说说你的朗读感受。
明确:本文朗读时需要注重朗读技巧,首先是文中有不少对比和排比的句式,需要注意朗读节奏鲜明;其次部分语句需要通过重音读出语气,如“公孙衍、XXX岂不诚大丈夫哉”的“诚”字,“是焉得为大丈夫乎”的“焉”字,都应读出重音。
总之,本文需要一定的朗读技巧,才能把握文本气势磅礴的特点。
3.重复朗读,并结合课文注释,感知文义。
目标导学三:合作探讨,分析内容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明确: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XXX、XXX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请对比分析XXX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明白:“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素质是在权力眼前无准绳,如XXX之流,只是顺从XXX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繁华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素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第21课《富贵不能淫》第1课时
【学习目标】
K能积累“诚、命、戒、正、由、淫、移、屈”等文言词语,并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理清论证思路,学习古人论证说理的方法。
3、理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学习重、难点】
1>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理清论证思路,学习古人论证说理的方法。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刍E (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
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
“仁政”思想,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被称为“亚圣”。
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 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而没有得到实行。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其学说出发点为
性善论,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o猛子》
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
2、背景资料
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 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编著的。
本课所选的两章分别是《滕文公下》和《告子下》。
【自主学习】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敝
1> 一读课文,读准字音扫清字词障碍
2、二读课文,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感(请同学们先用铅笔在课本上划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尝试用现代文翻译棄。
【合作探究】并用铅笔写出解释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注意加点字的翻译,组内自由翻译其他句子)K馭下ZT.居■,立天下±1E.位…你下之大.道。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K本文是如何提出中心论点的?(提示:本文先提出错观……然后如何批驳镂观……最后得
出繪 ..... )
飞积累重点的文言词汇, 如r诚、大丈夫、命、焉、戒、正”等(要求用红笔在课文中三、研读课文,
2、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黨义
【总结反思】1>古今异义
(1)父命.之
古义: 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
2、词类活用
(1)富贵不能淫.
(2)贫贱不能移.
(3)威武不能屈.
3、通假字
往之女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能积累“屈、发、举、苦、拂、所以、过、作”等文言词语,并能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以顺为正.者古义:
今义:
2、学习古人论证说理的方法。
3、理解孟子关于“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思想,增强个人修养,增强忧患意识。
【学习重、难点】K能积累重点文言词汇并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学习古人论证说理的方法。
【知识链接】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敬
背景资料
孟子以发扬孔子学说为己任,勇敢地担起思想界拨乱反正的重担,顽强地啟子饱的
敌手,终于使“邪说者不得” O所以,孟子的才干和思想也是在激烈的斗争中磨炼岀来的,忧患,死于安乐"也是他的人生经验的一部分
【自主学习】
读课文,读准字音扫清字词障碍
2、二读课文,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捕磯(请同学们先用铅笔在课木上划舜/发于/吠亩之中,傅/举于/版筑之间,胶棒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 士,孙叔擲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廡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
不能。
【合作探究】一、积累重点的文言词汇,如“屈、发、举、苦、拂、所以、过、作、出、入”等(聽在课文中圈出来,并用铅笔写出解)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注意加点字的翻译,组内自由翻译其他句子)
K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性于
3、结合文章注释,完成《新课鼾80第5(3)—(11) , 6 (6)—(9)题。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三、研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K探讨第4段6个人的共同点,属于什么论证方法?
2、探讨第2段的主要论点。
(提示:从正面个人角度来谈什么观点?从反面国家的角度来谈什么观点?)
3、结合文章的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
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这个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总结反思】1>通假字(1)衡于虑 _______ (2)曾.益其所不能2、一词多义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
3、词类活用
(1)所以动.心忍性_____________ (3)出.贝优敌国外患者⑵入则无法家拂士
(4)劳.其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