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理论实验报告线性定常系统的串联校正

合集下载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梅雪罗益民袁启昌许必熙南京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目录实验一典型环节的模拟研究--------------------------1 实验二典型系统时域响应和稳定性-------------------10 实验三应用MATLAB进行控制系统根轨迹分析----------15 实验四应用MATLAB进行控制系统频域分析------------17 实验五控制系统校正装置设计与仿真-----------------19 实验六线性系统校正-------------------------------22 实验七线性系统的频率响应分析---------------------26 附录:TDN—ACP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实验箱简介----------31实验一 典型环节的模拟研究一. 实验目的1.熟悉并掌握TD-ACC +设备的使用方法及各典型环节模拟电路的构成方法。

2.熟悉各种典型环节的理想阶跃响应曲线和实际阶跃响应曲线。

对比差异、分析原因。

3.了解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下面列出各典型环节的方框图、传递函数、模拟电路图、阶跃响应,实验前应熟悉了解。

1.比例环节 (P)A 方框图:如图1.1-1所示。

图1.1-1B 传递函数:K S Ui S Uo =)()( C 阶跃响应:)0()(≥=t Kt U O 其中 01/R R K =D 模拟电路图:如图1.1-2所示。

图1.1-2注意:图中运算放大器的正相输入端已经对地接了100K 的电阻,实验中不需要再接。

以后的实验中用到的运放也如此。

E 理想与实际阶跃响应对照曲线:① 取R0 = 200K ;R1 = 100K 。

② 取R0 = 200K ;R1 = 200K 。

2.积分环节(I)A .方框图:如右图1.1-3所示。

图1.1-3B .传递函数:TSS Ui S Uo 1)()(=C .阶跃响应: )0(1)(≥=t t Tt Uo 其中 C R T 0=D .模拟电路图:如图1.1-4所示。

自动控制原理校正课程设计-- 线性控制系统校正与分析

自动控制原理校正课程设计-- 线性控制系统校正与分析

自动控制原理校正课程设计-- 线性控制系统校正与分析课程设计报告书题目线性控制系统校正与分析院部名称机电工程学院专业10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单)班级组长姓名学号设计地点工科楼C 214设计学时1周指导教师金陵科技学院教务处制目录目录 (3)第一章课程设计的目的及题目 (4)1.1课程设计的目的 (4)1.2课程设计的题目 (4)第二章课程设计的任务及要求 (6)2.1课程设计的任务 (6)2.2课程设计的要求 (6)第三章校正函数的设计 (7)3.1设计任务 (7)3.2设计部分 (7)第四章系统动态性能的分析 (10)4.1校正前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 (10)4.2校正后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 (13)第五章系统的根轨迹分析及幅相特性 (16)5.1校正前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16)5.2校正后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18)第七章传递函数特征根及bode图 (20)7.1校正前系统的幅相特性和bode图 (20)7.2校正后系统的传递函数的特征根和bode图 (21)第七章总结 (23)参考文献 (24)第一章 课程设计的目的及题目1.1课程设计的目的⑴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时域分析法,根轨迹法,频域分析法,以及各种补偿(校正)装置的作用及用法,能够利用不同的分析法对给定系统进行性能分析,能根据不同的系统性能指标要求进行合理的系统设计,并调试满足系统的指标。

⑵学会使用MATLAB 语言及Simulink 动态仿真工具进行系统仿真与调试。

1.2课程设计的题目 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125.0)(1()(0++=s s s K s G ,试用频率法设计串联滞后校正装置,使系统的相角裕量 30>γ,静态速度误差系数110-=s K v 。

\第二章课程设计的任务及要求2.1课程设计的任务设计报告中,根据给定的性能指标选择合适的校正方式对原系统进行校正(须写清楚校正过程),使其满足工作要求。

然后利用MATLAB对未校正系统和校正后系统的性能进行比较分析,针对每一问题分析时应写出程序,输出结果图和结论。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内蒙古工业大学电力学院自动化系2012年10月目录实验一典型环节模拟及二阶系统的时域瞬态响应分析 (1)实验二频率特性的测试 (8)实验三控制系统的动态校正 (12)实验四非线性系统的相平面分析 (14)实验五状态反馈 (20)TKKL—1型控制理论电子模拟实验箱使用说明书 (23)实验一 典型环节模拟及二阶系统的时域瞬态响应分析一、实验目的1.通过搭建典型环节模拟电路,熟悉并掌握控制理论电子模拟实验箱的使用方法。

2.了解并掌握各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及其特性,掌握用运放搭建电子模拟线路实现典型环节的方法。

3.掌握二阶系统单位阶跃响应的特点,理解二阶系统参数变化对输出响应的影响。

二、实验仪器1.控制理论电子模拟实验箱一台;2.超低频扫描示波器一台;3.万用表一只。

三、实验原理1.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及其模拟电路图(1)比例环节图1-1 比例环节的方框图比例环节的方框图如图1-1所示,其传递函数为()()C s K R s (1-1)比例环节的模拟电路图如图1-2所示,其传递函数为21()()R C s R s R = (1-2) 比较式(1-1)和式(1-2),得:21R K R =图1-2 比例环节的模拟电路图当输入为单位阶跃信号,即()1()r t t =时,由式(1-1)得输出() (0)c t K t =≥,其输出波形如图1-3所示。

图1-3 比例环节的单位阶跃响应(2)积分环节图1-4 积分环节的方框图积分环节的方框图如图1-4所示,其传递函数为()1()C s R s Ts= (1-3)图1-5 积分环节的模拟电路图积分环节的模拟电路图如图1-5所示,其传递函数为()1()C s R s RCs= (1-4) 比较式(1-3)和式(1-4),得:T RC =当输入为单位阶跃信号,即()1()r t t =时,由式(1-3)得输出1()c t t T= 其输出波形如图1-6所示。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终稿)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终稿)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施金鸿编孙炳达审核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自动化系前言本书是根据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等专业“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要求,并结合我院具体情况而编写的。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是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该门课程的辅助教材。

由于理论教材中各电路原理已阐述详尽,故在实验教材中主要侧重介绍实验方法,通过实验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来分析研究实验中所出现的问题,得出相应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这个重要的实践环节来验证所学理论,使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本书由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自动化系施金鸿编孙炳达审核。

限于编者的水平和经验,疏漏及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2006年6月目录前言实验一控制系统典型环节的模拟实验 (3)实验二线性定常系统的瞬态响应和稳定性分析 (10)实验三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 (17)实验四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 (21)实验五典型非线性环节静特性的测试 (25)实验六非线性系统的描述函数分析法 (30)实验七采样控制系统的分析 (34)实验八采样控制系统的动态校正 (39)实验九控制系统极点的任意配置 (42)附录:TKKL-4型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箱使用说明 (46)实验一控制系统典型环节的模拟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控制系统中各典型环节的电路模拟及其参数的测定方法。

2、测量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了解参数变化对环节输出性能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1、对表1-1所示各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设计相应的模拟电路(参见表1-2)表1-1:典型环节的方块图及传递函数表1-2: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图2、测试各典型环节在单位阶跃信号作用下的输出响应。

3、改变各典型环节的相关参数,观测对输出响应的影响。

三、实验设备1、TKKL-4型控制理论实验箱 1台2、双踪示波器 1台3、数字万用表 1块四、实验内容及步骤1、观测比例、积分、比例积分、比例微分和惯性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

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章

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章

G(s)

K0 K p (Ti s 1) Ti s2 (Ts 1)
表明:PI控制器提高系统的型号,可消除控制系统对斜 坡输入信号的稳态误差,改善准确性。
校正前系统闭环特征方程:Ts2+s+K0=0 系统总是稳定的
校正后系统闭环特征方程:TiTs3 Ti s2 K p K0Ti s K p K0 0
调节时间 谐振峰值
ts

3.5
n
Mr
2
1 ,
1 2
0.707
谐振频率 r n 1 2 2 , 0.707
带宽频率 b n 1 2 2 2 4 2 4 4 截止频率 c n 1 4 4 2 2
相角裕度
arctan
低频段:
开环增益充分大, 满足闭环系统的 稳态性能的要求。
中频段:
中频段幅频特性斜 率为 -20dB/dec, 而且有足够的频带 宽度,保证适当的 相角裕度。
高频段:
高频段增益尽 快减小,尽可 能地削弱噪声 的影响。
常用的校正装置设计方法 -均仅适用最小相位系统
1.分析法(试探法)
特点:直观,物理上易于实 现,但要求设计者有一定的 设计经验,设计过程带有试 探性,目前工程上多采用的 方法。
列劳思表:
s3 TiT
K p K0Ti
s2 Ti
K pK0
s1 K p K0 (Ti T )
s0 K p K0
若想使系统稳定,需要Ti>T。如果 Ti 太小,可能造成系 统的不稳定。
5.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规律
R( s )
E(s)
C(s)
K
p (1

新版自动控制理论实验课程教学大纲.答案

新版自动控制理论实验课程教学大纲.答案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自动控制理论课程性质:非独立设课使用教材:自编课程编号:面向专业:自动化课程学分:考核方法:成绩是考核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实验成绩按学生的实验态度,独立动手能力和实验报告综合评定,以20%的比例计入本门课程的总成绩。

实验课总成绩由平时成绩(20%)、实验理论考试成绩(40%)、实验操作考试成绩(40%)三部分组成,满分为100分。

实验理论考试内容包含实验原理、实验操作方法、实验现象解析、实验结果评价、实验方案设计等。

考试题型以填空、判断、选择、问答为主,同时可结合课程特点设计其他题型。

实验操作考试根据课程特点设计若干个考试内容,由学生抽签定题。

平时成绩考核满分为20分,平时成绩= 平时各次实验得分总和÷实验次数(≤20分)。

每次实验得分计算办法为:实验报告满分10分(其中未交实验报告或不合格者0分,合格6分,良好8分,优秀10分);实验操作满分10分(其中旷课或不合格者0分,合格6分,良好8分,优秀10分)。

撰写人:任鸟飞审核人:胡皓课程简介:自动控制理论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最主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的实践,要求学生能熟练利用模拟电路搭建需要的控制系统、熟练使用虚拟示波器测试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并能根据性能指标的变化分析参数对系统的影响。

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熟悉自动控制理论中相关的知识点,可以在教师预设的实验前提下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任务。

教学大纲要求总学时80,其中理论教学68学时、实验12学时,实验个数6个。

9采样控制系统的分析√4选做10采样控制系统的动态校正√4选做合计实验一典型环节的电路模拟一、实验类型:综合性实验二、实验目的:1.熟悉THBCC-1型实验平台及“THBCC-1”软件的使用;2.熟悉各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特性及其电路模拟;3.测量各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并了解参数变化对其动态特性的影响。

三、实验内容与要求:1.设计并组建各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2.测量各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并研究参数变化对其输出响应的影响;3.画出各典型环节的实验电路图,并注明参数。

第六章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

第六章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

第六章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第六章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对本章内容的讲述,要让学生懂得校正的目的,校正的基本方式。

掌握控制系统的基本控制规律,常用校正装置的特点与功能,串联超前、滞后、滞后- 超前校正的设计步骤。

关键是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将前面几章的内容综合起来加以运用,本章知识是在实际应用中的指导思想。

二、授课主要内容:1.系统的设计与校正问题1)性能指标2)校正方式3)基本控制规律2.常用校正装置及其特性1)无源校正装置2)有源校正装置3.串联校正1)串联超前校正2)串联滞后校正3)串联滞后—超前校正(详细内容见讲稿)三、重点、难点及对学生的要求(掌握、熟悉、了解、自学)(1)重点掌握的内容1)掌握用解析法设计一阶、二阶串联校正装置的方法。

2)掌握本书介绍的两大类利用Bode 图设计串级校正装置的频率域方法。

3)掌握本书中介绍的前馈校正装置(包括前置滤波器)的设计方法。

(2)一般掌握的内容1)掌握用解析法设计串联PID 控制器的方法。

2)掌握用解析法设计并联校正装置的方法。

(3)一般了解的内容1)了解校正的四大方式及其作用。

2)了解校正装置的RC 网络实现的物理构成。

3)了解解析法设计一般二次校正装置的思想。

4)了解频率域与时域指标间的互换公式。

四、主要外语词汇性能指标performance specification 校正方式compensation mode 基本控制规律basic control rule 串联校正series compensation 反馈校正feedbackcompensation 超前校正lead compensation 滞后校正lag compensation 超前-滞后校正lag-lead compensation 复合校正complex compensation五、辅助教学情况(见课件)六、复习思考题1. 什么是控制系统的校正?什么是串联校正方式?校正装置的选取原则是什么?2. 简述串联校正方式中调节器的设计方法并说明各设计方法的特点?3. 比例微分控制规律对改变系统的性能有什么作用?4. 比例积分控制规律对改变系统的性能有什么作用?5. Kc、Ti 及Td 改变后对系统控制质量的影响如何?6. 分析积分作用的强弱,对系统有何影响?7. 将PID 环节中的微分部分改为不完全微分形式,曲线形状如何?七、参考教材(资料)1.《自动控制理论与设计》曹柱中徐薇莉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自动控制原理》翁思义杨平编著中国电力出版社参考两书第六章有关内容。

《现代控制理论》实验报告

《现代控制理论》实验报告

.现代控制理论实验报告组员:院系:信息工程学院专业:指导老师:年月日实验1 系统的传递函数阵和状态空间表达式的转换[实验要求]应用MATLAB 对系统仿照[例1.2]编程,求系统的A 、B 、C 、阵;然后再仿照[例1.3]进行验证。

并写出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1、学习多变量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的建立方法、了解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与传递函数相互转换的方法;2、通过编程、上机调试,掌握多变量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与传递函数相互转换方法。

[实验内容]1 设系统的模型如式(1.1)示。

p m n R y R u R x DCx y Bu Ax x ∈∈∈⎩⎨⎧+=+= (1.1)其中A 为n ×n 维系数矩阵、B 为n ×m 维输入矩阵 C 为p ×n 维输出矩阵,D 为传递阵,一般情况下为0,只有n 和m 维数相同时,D=1。

系统的传递函数阵和状态空间表达式之间的关系如式(1.2)示。

D B A SI C s den s num s G +-==-1)()()(()( (1.2)式(1.2)中,)(s num 表示传递函数阵的分子阵,其维数是p ×m ;)(s den 表示传递函数阵的按s 降幂排列的分母。

2 实验步骤① 根据所给系统的传递函数或(A 、B 、C 阵),依据系统的传递函数阵和状态空间表达式之间的关系如式(1.2),采用MATLA 的file.m 编程。

注意:ss2tf 和tf2ss 是互为逆转换的指令;② 在MATLA 界面下调试程序,并检查是否运行正确。

③ [1.1] 已知SISO 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为(1.3),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2010050010000100001043214321u x x x x x x x x ⎥⎥⎥⎥⎦⎤⎢⎢⎢⎢⎣⎡-+⎥⎥⎥⎥⎦⎤⎢⎢⎢⎢⎣⎡⎥⎥⎥⎥⎦⎤⎢⎢⎢⎢⎣⎡-=⎥⎥⎥⎥⎦⎤⎢⎢⎢⎢⎣⎡ []⎥⎥⎥⎥⎦⎤⎢⎢⎢⎢⎣⎡=43210001x x x x y (1.3)程序:A=[0 1 0 0;0 0 -1 0;0 0 0 1;0 0 5 0]; B=[0;1;0;-2]; C=[1 0 0 0]; D=0;[num,den]=ss2tf(A,B,C,D,1)程序运行结果:num =0 -0.0000 1.0000 -0.0000 -3.0000 den =1.0000 0 -5.0000 0 0从程序运行结果得到:系统的传递函数为:24253)(ss s S G --= ④ [1.2] 从系统的传递函数式求状态空间表达式。

控制理论实验报告

控制理论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掌握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分类。

2. 掌握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的方法,如奈奎斯特稳定判据、劳斯稳定判据等。

3. 学会应用MATLAB软件进行控制系统仿真,分析系统的性能指标。

4. 培养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对控制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实验原理控制理论是研究系统在输入信号作用下,输出信号与期望信号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

控制系统一般由控制器、被控对象和反馈环节组成。

本实验主要研究线性定常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和性能指标分析。

三、实验器材1. MATLAB软件2. 控制系统仿真模块3. 控制系统仿真数据四、实验步骤1. 稳定性分析(1)根据实验要求,设计一个控制系统,并绘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2)利用奈奎斯特稳定判据,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具体步骤如下:①绘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的幅相特性曲线。

②计算系统的开环增益K和相位裕度。

③在复平面上绘制K的轨迹,判断系统是否稳定。

(3)利用劳斯稳定判据,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具体步骤如下:①将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写成标准形式。

②根据劳斯稳定判据,计算系统的特征根。

③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2. 性能指标分析(1)根据实验要求,设计一个控制系统,并绘制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

(2)利用MATLAB软件进行控制系统仿真,获取系统的性能指标。

(3)分析系统的性能指标,如上升时间、超调量、稳态误差等。

3. 结果分析(1)根据奈奎斯特稳定判据和劳斯稳定判据,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2)分析系统的性能指标,如上升时间、超调量、稳态误差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稳定性分析根据奈奎斯特稳定判据和劳斯稳定判据,本实验所设计的控制系统均为稳定系统。

2. 性能指标分析(1)上升时间:系统从初始状态到达期望状态所需的时间。

(2)超调量:系统输出信号超过期望信号的最大幅度。

(3)稳态误差:系统输出信号在稳态时与期望信号之间的差值。

根据实验结果,本实验所设计的控制系统具有较快的上升时间、较小的超调量和较小的稳态误差,满足实验要求。

现代控制理论实验报告

现代控制理论实验报告

现代控制理论实验报告实验⼀线性定常系统模型⼀实验⽬的1. 掌握线性定常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

学会在MATLAB 中建⽴状态空间模型的⽅法。

2. 掌握传递函数与状态空间表达式之间相互转换的⽅法。

学会⽤MATLAB 实现不同模型之间的相互转换。

3. 熟悉系统的连接。

学会⽤MA TLAB 确定整个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和传递函数。

4. 掌握状态空间表达式的相似变换。

掌握将状态空间表达式转换为对⾓标准型、约当标准型、能控标准型和能观测标准型的⽅法。

学会⽤MATLAB 进⾏线性变换。

⼆实验内容1. 已知系统的传递函数,(1)建⽴系统的TF 或ZPK 模型。

(a) )3()1(4)(2++=s s s s G(b) 3486)(22++++=s s s s s G(2)将给定传递函数⽤函数ss( )转换为状态空间表达式。

再将得到的状态空间表达式⽤函数tf( )转换为传递函数,并与原传递函数进⾏⽐较2. 已知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a) u x x+--=106510 []x y 11= (1)建⽴给定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

⽤函数eig( ) 求出系统特征值。

⽤函数tf( ) 和zpk( )将这些状态空间表达式转换为传递函数,记录得到的传递函数和它的零极点。

⽐较系统的特征值和极点是否⼀致,为什么?给定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函数eig( ) 求出系统特征值⽤函数tf( ) 将状态空间表达式转换为传递函数⽤函数zpk( ) 将状态空间表达式转换为传递函数(b) u x x ??+---=7126712203010 []111=y 给定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函数tf( ) 和zpk( )将状态空间表达式转换为传递函数实验⼆线性定常系统状态⽅程的解⼀、实验⽬的1. 掌握状态转移矩阵的概念。

学会⽤MA TLAB 求解状态转移矩阵。

2. 掌握线性系统状态⽅程解的结构。

学会⽤MATLAB 求解线性定常系统的状态响应和输出响应,并绘制相应曲线。

武汉大学《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武汉大学《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年级:2014级班号:姓名:He学号:成绩:教师:实验设备及编号:实验同组人名单:实验地点:电气工程学院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室实验时间:2016年10月目录:实验一典型环节的电路模拟 (3)一、实验目的................................................................. 3..二、实验内容................................................................. 3..三、实验电路图及参数.......................................................... 3.四、实验分析 ................................................................ 1.0五、实验思考题............................................................... 1.1实验二二阶系统的瞬态响应. (12)一、实验目的................................................................. 1.2二、实验设备................................................................. 1.2三、实验电路图及其传递函数................................................... 1.2四、实验结果及相应参数 (14)五、实验分析................................................................. 1.6六、实验思考题............................................................... 1.6实验五典型环节和系统频率特性的测量 (17)一、实验目的................................................................. 1.7二、实验设备................................................................. 1.7三、传递函数•模拟电路图及波特图 ............................................. 1.7四、实验思考题 (22)实验六线性定常系统的申联校正 (24)一、实验目的 (24)二、实验设备 (24)三、实验电路图及其实验结果 (24)四、实验分析 (28)五、实验思考题 (28)实验七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 (29)一、实验目的 (29)二、实验设备 (29)三、P ID参数记录表及其对应图像.............................................. .3.0四、P ID控制参数对直流电机运行的影响 (37)实验一典型环节的电路模拟一、 实验目的1. 熟悉THKKL-B 型模块化自控原理实验系统及“自控原理软件”的使用;2. 熟悉各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特性及其电路模拟;3. 测量各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并了解参数变化对其动态特性的影响。

自动控制实践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实践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分析方法;3. 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技能;4. 提高对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调试和优化能力。

二、实验原理自动控制系统是一种利用反馈控制原理,使被控对象的输出量能够跟踪给定输入量的系统。

本实验主要研究线性定常系统的稳定性、动态性能和稳态性能。

三、实验设备1. 自动控制实验台;2. 实验仪器:信号发生器、示波器、信号调理器、数据采集卡等;3. 实验软件:MATLAB/Simulink。

四、实验内容1. 系统搭建与调试(1)搭建实验台,连接实验仪器;(2)设置信号发生器,产生不同频率、幅值的信号;(3)调整信号调理器,对信号进行放大、滤波等处理;(4)将处理后的信号输入实验台,观察系统的响应。

2. 稳定性分析(1)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系统的伯德图;(2)根据伯德图,判断系统的稳定性;(3)通过改变系统参数,观察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3. 动态性能分析(1)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2)根据阶跃响应曲线,分析系统的上升时间、超调量、调节时间等动态性能指标;(3)通过改变系统参数,观察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

4. 稳态性能分析(1)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系统的稳态误差曲线;(2)根据稳态误差曲线,分析系统的稳态性能;(3)通过改变系统参数,观察对系统稳态性能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系统搭建与调试通过搭建实验台,连接实验仪器,观察系统的响应,验证了实验系统的可行性。

2. 稳定性分析根据伯德图,判断系统在原参数下的稳定性。

通过改变系统参数,观察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系统在原参数下稳定;(2)减小系统参数,系统稳定性提高;(3)增大系统参数,系统稳定性降低。

3. 动态性能分析根据阶跃响应曲线,分析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1)上升时间:系统在给定输入信号作用下,输出量达到稳态值的80%所需时间;(2)超调量:系统在达到稳态值时,输出量相对于稳态值的最大偏差;(3)调节时间:系统在给定输入信号作用下,输出量达到稳态值的95%所需时间。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报告实验五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报告实验五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报告姓名毛倩学号201423020526 班级自动1405 同组人景瑞德、任滨川左留通火利冬实验六线性定常系统的串联校正(综合)一、实验目的1. 对系统性能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校正方式,设计校正器模型。

2. 通过仿真实验,理解和验证所加校正装置的结构、特性和对系统性能的影响;3. 通过模拟实验部分进一步理解和验证设计和仿真结果,进而掌握对系统的实时调试技术。

二、实验内容(4学时)1. 对未加校正装置时系统的性能进行分析,根据性能要求,进行校正器模型的理论设计(要求课下完成)。

2. Matlab仿真。

(1)观测校正前系统的时域、频域性能。

(2)观测校正后系统的时域、频域性能。

(3)对比(1)、(2)中的结果分析校正器性能,在保证校正效果的前提下并根据实验台实际参数进行校正器模型调整。

最终确定校正器模型。

3. 模拟实验(1)根据给定的系统模型和实验台实际参数搭接校正前的系统模拟电路。

(2)根据最终确定的校正器模型搭接校正器模拟电路。

(3)用上位机软件观测系统时频域性能进行分析,验证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4. 对仿真实验和模拟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三、实验题目:Go(s)=K/s(0.02s+1)要求:(1)相位裕度大于或等于60°;(2)静态速度误差系数不小于100;(3)截止频率不小于10rad/s。

四、实验结果:校正前系统的伯德图如下:校正前闭环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如下:可见上升时间=0.0478,调整时间=0.146由系统的要求,计算出校正系统为1+s/1+10s校正后系统的bode图:校正后闭环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由图中可以看出:上升时间=0.148 调节时间=1.65模拟实验电路图校正前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加入校正系统后的电路图:校正后闭环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性能指标ts=2.256 δ%=50.4%实验结果分析:对校正前后的模拟电路图绘制的阶跃响应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加入校正装置后,牺牲了系统的快速性与稳定性。

机械控制理论实验报告

机械控制理论实验报告

机械控制理论实验报告实验一、一阶环节的阶跃响应及时间参数的影响●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加深理解如何将一个复杂的机电系统传递函数看做由一些典型环节组合而成,并且使用运算放大器来实现各典型环节,用模拟电路来替代机电系统,理解时间响应、阶跃响应函数的概念以及时间响应的组成,掌握时域分析基本方法 。

● 实验原理使用教学模拟机上的运算放大器,分别搭接一阶环节,改变时间常数T ,记录下两次不同时间常数T 的阶跃响应曲线,进行比较。

典型一阶环节的传递函数:G (S )=K (1+1/TS ) 其中: RC T = 12/R R K =典型一阶环节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实验方法与步骤1)启动计算机,在桌面双击“Cybernation_A.exe ”图标运行软件,阅览使用指南。

2)检查USB 线是否连接好,电路的输入U1接A/D 、D/A 卡的DA1输出,电路的输出U2接A/D 、D/A 卡的AD1输入。

检查无误后接通电源。

3)在实验项目下拉框中选中本次实验,点击按钮,参数设置要与实验系统参数一致,设置好参数按确定按钮,此时如无警告对话框出现表示通信正常,如出现警告表示通信不正常,找出原因使通信正常后才可继续进行实验。

● 实验内容1、一阶比例环节的传递函数及模拟电路与实验曲线 G (S )= -R2/R1设定参数 阶跃响应曲线K 、T 的值R1、R2、C1、C2的值 R1=100K 、R2=200K 、C=0 理论值 K=2、T=0 实测值K=2.12、惯性环节的传递函数及模拟电路与实验曲线G (S )= - K/TS+1 RC T = 12/R R K =设定参数阶跃响应曲线K、T的值R1、R2、C1、C2的值R1=100K、R2=200K、C1=2uf 理论值K=2、T=0.2s实测值K=2.23、分析T、K对系统的影响对比以上两组实验可以得出,当系统在R2处并联一个电容C时,系统由比例环节变为惯性环节,T值增大,系统响应时间变慢,达到稳定值的时间延长;而K值增大时,一阶典型环节的响应曲线幅值增大。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典型环节及其阶跃响应 二阶系统阶跃响应 连续系统串联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典型环节及其阶跃响应 二阶系统阶跃响应 连续系统串联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班级:自动化0906班学生: 伍振希(09213052)张小维(合作)任课教师:苗宇老师目录实验一典型环节及其阶跃响应 (1)一、实验目的 (1)二、实验仪器 (1)三、实验原理 (1)四、实验内容 (1)五、实验步骤 (2)六、实验结果 (3)实验二二阶系统阶跃响应 (6)一、实验目的 (6)二、实验仪器 (6)三、实验原理 (6)四、实验内容 (6)五、实验步骤 (7)六、实验结果 (7)实验三连续系统串联校正 (13)一、实验目的 (13)二、实验仪器 (13)三、实验内容 (13)四、实验步骤 (15)五、实验结果 (15)实验一典型环节及其阶跃响应一、实验目的1. 掌握控制模拟实验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

2. 掌握控制系统时域性能指标的测量方法。

二、实验仪器1.EL-AT-III型自动控制系统实验箱一台2.计算机一台三、实验原理1.模拟实验的基本原理:控制系统模拟实验采用复合网络法来模拟各种典型环节,即利用运算放大器不同的输入网络和反馈网络模拟各种典型环节,然后按照给定系统的结构图将这些模拟环节连接起来,便得到了相应的模拟系统。

再将输入信号加到模拟系统的输入端,并利用计算机等测量仪器,测量系统的输出,便可得到系统的动态响应曲线及性能指标。

若改变系统的参数,还可进一步分析研究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四、实验内容构成下述典型一阶系统的模拟电路,并测量其阶跃响应:1.比例环节的模拟电路及其传递函数如图1-1。

G(S)= R2/R12.惯性环节的模拟电路及其传递函数如图1-2。

G(S)= - K/TS+1K=R2/R1,T=R2C3.积分环节的模拟电路及传递函数如图1-3。

G(S)=1/TST=RC4.微分环节的模拟电路及传递函数如图1-4。

G(S)= - RCS5.比例微分环节的模拟电路及传递函数如图1-5(未标明的C=0.01uf)。

G(S)= -K(TS+1)K=R2/R1,T=R1C五、实验步骤1.启动计算机,在桌面双击图标 [自动控制实验系统] 运行软件。

自控原理实验指导书

自控原理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系统建模与转换一、实验目的1.了解MATLAB软件的基本特点和功能;2.掌握线性系统被控对象传递函数数学模型在MATLAB环境下的表示方法及转换;3.掌握多环节串联、并联、反馈连接时整体传递函数的求取方法;4.掌握在SIMULINK环境下系统结构图的形成方法及整体传递函数的求取方法;5.了解在MATLAB环境下求取系统的输出时域表达式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1.自确定2个传递函数,实现传递函数的录入和求取串联、并联、反馈连接时等效的整体传递函数。

要求分别采用有理多项式模型和零极点增益模型两种传递函数形式。

2.进行2例有理多项式模型和零极点增益模型间的转换。

3.在Siumlink环境下实现如下系统的传递函数的求取。

各环节传递函数自定。

三、实验报告要求1.写明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中简要说明求取传递函数 的途径和采用的语句或函数。

2.在实验过程和结果中,要求按项目写清楚自定的传递函数、画 出系统方框图,从屏幕上复制程序和运行结果,复制系统的 Simulink 方框图,打印报告或打印粘贴在报告上。

不方便打印 的同学,要求手动从屏幕上抄写和绘制。

3.简要写出实验心得和问题或建议。

实验二 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一、实验目的1.研究线性系统在典型输入信号作用下的暂态响应; 2.熟悉线性系统的暂态性能指标;3.研究二阶系统重要参数阻尼比ξ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 4.熟悉在MATLAB 下判断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5.熟悉在MATLAB 下求取稳态误差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1〃研究一阶系统对阶跃输入、脉冲输入、斜坡输入、自定义输入的响应及性能指标。

设一阶系统系统具体参数:12.01)(+=s s G 。

2〃研究二阶系统对阶跃输入、脉冲输入、斜坡输入、自定义输入的响应及性能指标。

设:单位反馈系统的:)12.0(s )(+=s Ks G 。

K 参数变化及变化方案自定。

①典型二阶系统在阶跃输入下,阻尼比或自然振荡频率改变对某1项性能指标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报告课程名称:控制理论(乙)指导老师:成绩: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名称:线性定常系统的串联较正实验类型:______________同组学生姓名:__________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七、讨论、心得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理解所加校正装置的结构、特性和对系统性能的影响;2.掌握串联校正几种常用的设计方法和对系统的实时调试技术。

二、实验设备1.THBDC-2型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平台;2.PC机一台(含“THBDC-2”软件)、USB数据采集卡、37针通信线1根、16芯数据排线、USB接口线。

三、实验内容1.观测未加校正装置时系统的动、静态性能;2.按动态性能的要求,分别用时域法或频域法(期望特性)设计串联校正装置;3.观测引入校正装置后系统的动、静态性能,并予以实时调试,使之动、静态性能均满足设计要求;4.利用上位机软件,分别对校正前和校正后的系统进行仿真,并与上述模拟系统实验的结果相比较。

四、实验原理图6-1为一加串联校正后系统的方框图。

图中校正装置G c(S)是与被控对象Go(S)串联连接。

图6-1 加串联校正后系统的方框图串联校正有以下三种形式:1) 超前校正,这种校正是利用超前校正装置的相位超前特性来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

2) 滞后校正,这种校正是利用滞后校正装置的高频幅值衰减特性,使系统在满足稳态性能的前提下又能满足其动态性能的要求。

3) 滞后超前校正,由于这种校正既有超前校正的特点,又有滞后校正的优点。

因而它适用系统需要同时改善稳态和动态性能的场合。

校正装置有无源和有源二种。

基于后者与被控对象相连接时,不存在着负载效应,故得到广泛地应用。

下面介绍两种常用的校正方法:零极点对消法(时域法;采用超前校正)和期望特性校正法(采用滞后校正)。

1. 零极点对消法(时域法)所谓零极点对消法就是使校正变量G c (S)中的零点抵消被控对象G o (S)中不希望的极点,以使系统的动、静态性能均能满足设计要求。

设校正前系统的方框图如图6-2所示。

图6-2 二阶闭环系统的方框图1.1性能要求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 V =25 1/S ,超调量:2.0≤P δ;上升时间:S t S 1≤。

1.2 校正前系统的性能分析校正前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15.0(25)15.0(2.05)(0+=+=S S S S S G 系统的速度误差系数为:25)(lim 00==→S SG K S V ,刚好满足稳态的要求。

根据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222200250250)(1)()(nn n S S S S S G S G S ωζωω++=++=+=Φ 求得50=n ω,22=n ζω,14.05011===nωζ 代入二阶系统超调量P δ的计算公式,即可确定该系统的超调量P δ,即63.021==--ζζπδe P , s n3t 3s(0.05)ζω≈=∆=±这表明当系统满足稳态性能指标K V 的要求后,其动态性能距设计要求甚远。

为此,必须在系统中加一合适的校正装置,以使校正后系统的性能同时满足稳态和动态性能指标的要求。

1.3 校正装置的设计根据对校正后系统的性能指标要求,确定系统的ζ和n ω。

即由212.0ζζπδ--=≤eP ,求得5.0≥ζ )05.0(13±=∆≤≈St ns ζω,解得65.03=≥n ω根据零极点对消法则,令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115.0)(++=TS S S G C则校正后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1(25)15.0(25115.0)()()(0+=+⨯++==TS S S S TS S S G S Gc S G 相应的闭环传递函数222222/25//2525251)()()(nn n S S T T S S TS TS S G S G S ωξωωφ++=++=++=+= 于是有:T n 252=ω,Tn 12=ξω 为使校正后系统的超调量%20≤P δ,这里取%)3.16(5.0≈=P δξ,则 TT 1255.02=⨯,T 0.04s =。

这样所求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104.015.0)(++=S S S G o设校正装置G C (S)的模拟电路如图6-3或图6-4(实验时可选其中一种)所示。

图6-3校正装置的电路图1 图6-4校正装置的电路图2其中图6-3中 4.7uF =C 10K,=R 400K,=R 200K,=R =R 3142时S 04.0107.410 10=C R T 633≈⨯⨯⨯=5.0107.44002000400002000642434232≈⨯⨯++=⨯+++-C R R R R R R R R则有104.015.011)(342434232142++=+++++⨯+=S S CS R CSR R R R R R R R R R R S G o 而图6-4中K R 5101=,uF C 11=,K R 3902=,uF C 1.02=时有104.015.01039.0151.011)(2211++≈++=++=S S S S S C R S C R S G o图6-5 (a)、(b)分别为二阶系统校正前、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的示意曲线。

(a) (P δ约为63%) (b) (P δ约为16.3%) 图6-5 加校正装置前后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2.期望特性校正法根据图6-1和给定的性能指标,确定期望的开环对数幅频特性L(ω),并令它等于校正装置的对数幅频特性Lc(ω)和未校正系统开环对数幅频特性L o (ω)之和,即L(ω)= Lc(ω)+ L o (ω) 当知道期望开环对数幅频特性L(ω)和未校正系统的开环幅频特性L 0(ω),就可以从Bode 图上求出校正装置的对数幅频特性Lc(ω)= L(ω)-L o (ω) 据此,可确定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具体说明如下: 设校正前系统为图6-6所示,这是一个0型二阶系统。

图6-6二阶系统的方框图其开环传递函数为:)12.0)(1(2)1)(1()(21210++=++=S S S T S T K K S G ,其中11=T ,2.0T 2=,1K 1=,2K 2=,K=K 1K 2=2。

则相应的模拟电路如图6-7所示。

图6-7 二阶系统的模拟电路图由于图6-7是一个0型二阶系统,当系统输入端输入一个单位阶跃信号时,系统会有一定的稳态误差。

2.1 设校正后系统的性能指标如下:系统的超调量:%10≤P δ,速度误差系数2≥v K 。

后者表示校正后的系统为I 型二阶系统,使它跟踪阶跃输入无稳态误差。

2.2 设计步骤2.2.1 绘制未校正系统的开环对数幅频特性曲线,由图6-6可得:220)5(1lg 20)1(1lg 202lg 20)(ωωω+-+-=L其对数幅频特性曲线如图6-8的曲线0L (虚线) 所示。

2.2.2 根据对校正后系统性能指标的要求,取%10%3.4≤=P δ,25.2≥=v K ,相应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2.01(5.2)(S S S G +=,其频率特性为: )51(5.2)(ωωωj j j G +=据此作出)(ωL 曲线(5,5.21===ωωC V K ),如图6-8的曲线L 所示。

2.2.3 求)(S G c因为)()()(S G S G S G o c ⨯=。

所以SS S S S S S G S G S G o c )1(25.12)2.01)(1()2.01(5.2)()()(+=++⨯+==由上式表示校正装置)(S G c 是PI 调节器,它的模拟电路图如图6-9所示。

图6-8 二阶系统校正前、校正后的幅频特性曲线图6-9 PI 校正装置的电路图 由于 SS KCS R CS R R R S U S U S G i o c ττ111)()()(1212+=++⨯=-= 其中取R 1=80K (实际电路中取82K ),R 2=100K ,C=10uF ,则12==C R τs , 25.112==R R K 校正后系统的方框图如图6-10所示。

图6-10 二阶系统校正后的方框图图6-11 (a)、(b)分别为二阶系统校正前、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的示意曲线。

(a) (稳态误差为0.33) (b) (Pδ约为4.3%)图6-11 加校正装置前后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五、实验步骤及结果1. 零极点对消法(时域法)进行串联校正1.1 校正前根据图6-2二阶系统的方框图,选择实验台上的通用电路单元设计并组建相应的模拟电路,如图6-12所示。

图6-12 二阶闭环系统的模拟电路图(时域法)电路参考单元为:U7、U9、U11、U6在r输入端输入一个单位阶跃信号,用上位机软件观测并记录相应的实验曲线,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实验测量结果如图测得p 0.641δ=测得t s=2.4s理论值63.021==--ζζπδeP,sn3t3s(0.05)ζω≈=∆=±1.2 校正后在图6-12的基础上加上一个串联校正装置(见图6-3),如图6-13所示。

图6-13二阶闭环系统校正后的模拟电路图(时域法) 电路参考单元为:U7、U2、U9、U11、U6其中 4.7uF =C 10K,=R 390K),400K(=R 200K,=R =R 3142实际取。

在系统输入端输入一个单位阶跃信号,用上位机软件观测并记录相应的实验曲线,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观测P δ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测得最大超调量p0.192δ= 理论值16.3%测得t s =0.207s性能要求: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 V =25 1/s ,超调量2.0≤P δ,上升时间S t 1s ≤。

故校正后系统符合系统要求2. 期望特性校正法2.1 校正前根据图6-6二阶系统的方框图,选择实验台上的通用电路单元设计并组建相应的模拟电路,如图6-14所示。

图6-14 二阶闭环系统的模拟电路图(频域法)电路参考单元为:U7、U9、U11、U6 在系统输入端输入一个单位阶跃信号,用上位机软件观测并记录相应的实验曲线,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实验测量结果如图稳态误差0.351,理论值0.33,测量值与理论值相近 2.2 校正后在图6-14的基础上加上一个串联校正装置(见图6-9),校正后的系统如图6-15所示。

图6-15二阶闭环系统校正后的模拟电路图(频域法)注:80K 电阻在实际电路中阻值取的是82K 。

电路参考单元为:U7、U12、U9、U11、U6 在系统输入端输入一个单位阶跃信号,用上位机软件观测并记录相应的实验曲线,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观测P δ和s t 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