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城市与地理环境综合检测教学设计 鲁教版必修2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生态环境建设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师用书独具)●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
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课标解读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类型。
2.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3.了解荒漠化防治的内容、原则、重点和措施。
4.学会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方法,探寻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措施。
(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建议楼兰遗址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北境,孔雀河道南岸7千米处,罗布泊的西北角。
据《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记载,早在2世纪以前,楼兰就是西域一个著名的“城廓之国”。
古楼兰是丝绸之路上西出阳关的第一站,当年在这条交通线上“使者相望于道”,交通繁忙,城市经济繁荣。
奇怪的是,声名赫赫的楼兰王国却从4世纪之后,史不记载,传不列名,突然销声匿迹了。
你知道古楼兰为什么消失吗?导入新课。
●教学流程设计课前预习安排:①看教材P16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荒漠化”并完成【思考交流】1②看教材P16~17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③看教材P17~19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3、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并完成【思考交流】2④看教材P22~24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4、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并完成【思考交流】3建议方式:同学间可讨论交流→步骤1:导入新课→步骤2:老师提问,检查预习效果→步骤3: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问题导思】1、2的设问,由浅入深的进行→步骤4:教师通过【例1】讲解研析知识“荒漠化的含义及类型”,总结方法规律步骤9:师生互动完成“探究3”【问题导思】1、2的设问,由浅入深的进行←步骤8:老师指导学生完成【当堂双基达标】中第2、3题,检查学生理解情况←步骤7:教师通过【例2】讲解研析知识“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总结方法规律←步骤6: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问题导思】1、2的设问,由浅入的进行←步骤5:老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完成【当堂双基达标】中第1题,检查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情况步骤10:教师通过【图表活动解读】中教材P18图2.5的解读,讲解研析知识,“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步骤11:老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完成【图表活动解读】中的【图表应用】题和【当堂双基达标】中第4、5、6题,检查学生理解情况→先有学生自主总结本课时学习的主要知识,然后对照【课堂小结】以明确掌握已学的内容。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课后知能检测7 鲁教版必修2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课后知能检测7 鲁教版必修2一、选择题读某大城市示意图(仅列出部分功能区),回答1~2题。
1.乙功能区最可能为( )A.中心商务区B.普通商业区C.住宅区D.工业区2.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 )A.铁路线规划合理B.该城市位于河流上游山区C.②处可能是化工厂D.①处可能是高级住宅区【解析】第1题,乙功能区位于市中心附近及道路交会处,可以判断其可能是普通商业区。
第2题,铁路从城市中心穿过易造成交通拥堵,不合理;河流上游山区的聚落受地形影响大,一般形成条带状的城市形态;化工厂污染大气,布局在②处会造成城市大气污染;①处位于河流上游,与大学城相邻,有可能是高级住宅区。
【答案】 1.B 2.D(2013·山东高考)下图示意东欧城市的典型空间结构。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①②③代表的依次是( )A.工业区、别墅区、绿化区B.绿化区、工业区、别墅区C.绿化区、别墅区、工业区D.别墅区、绿化区、工业区4.该城市( )A.老城区地租最高B中心向西南方向移动C.空间形态变化受交通影响D.仓储式购物中心地处中心商务区【解析】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读图时要注意图例和注记,然后按照城市功能区的布局原则进行判断。
第3题,③位于河流下游,在城市的最外围,靠近铁路,运输便利,适合布局工业区;②位于工业区之间,适合布局绿化区,以减轻污染;①位于交通便捷的郊外,环境优美,远离老城区和工业区,适合布局别墅区,故D项正确。
第4题,地租最高的应是商业区而非老城区,故A项错误;老城区在西侧,由图可知城市沿着主要交通线向东发展,说明城市中心向东移动,故B项错误;图中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等功能区多沿着交通线分布,说明城市空间形态受交通影响,故C项正确;图中仓储式购物中心位于交通便利的城市外围,不在城市中心,故D项错误。
【答案】 3.D 4.C城市的土地用于哪类经济活动主要取决于经济活动的付租能力。
课堂新坐标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课件第单元城市与环境单元活动
数据包括( )
①地质 ②地貌 ③地形 ④交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撤离预案,属于 GIS 的________功能( )
A.存储
B.管理
C.分析
D.模拟
第二十四页,共41页。
【解析】 利用 GIS 制定撤离预案时,应参照多项数据,但交通数据属于 GIS 中的专题数据。“撤离预案”是利用 GIS 根据输入信息模拟结果的功能。
第十二页,共41页。
探讨1:地理信息系统存储的数据有几类? 【提示】 地理信息系统中存储和处理的数据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反映 事物地理空间位置的信息,称为空间数据;另一类是与地理位置有关的反映事 物其他特征的信息,称为属性数据。 探讨2:利用天津统计地理信息系统能了解哪些经济运行状况? 【提示】 可查询相关的经济数据、企业的位置、行业的分类信息,也可 对经济发展进行相关的分析、预测等。 探讨3:利用天津统计地理信息系统对南开区的城市交通进行哪些管理? 【提示】 统筹分析南开区的道路分布状况,统计交通流量、合理规划道 路交通网的建设,有效疏解交通拥堵等。
第十三页,共41页。
[核心点击]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1.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并借助遥感技术,可有效地监测和预报洪涝灾害、森 林火灾等,其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第十四页,共41页。
2.在经济活动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及网络技术相结合,可为现代经济 活动提供全新的数据地图决策信息。下图是地理信息系统在商业活动中的应用:
【答案】 1.A 2.B 3.B
第三十页,共41页。
对点训练 2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 20 世纪 60 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地理学研究技术。据 此回答 4~5 题。
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城市与地理环境综合检测教学设计 鲁教版必修2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读我国中部地区某城市发展过程图,完成1~2题。
1.该地城市化过程中( )①土地由农业用地转为非农用地②支柱产业由工业变为第三产业③工业布局由集聚走向分散④交通运输网由单一趋向综合A.①③B.②③C.①④ D.③④2.促进图示地区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有( )①政策②科技③交通④工业A.①③B.①②C.③④D.②④【解析】从图中可看出,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交通运输网络化不断加强,呈综合化趋向;交通和工业的发展带动城市规模的扩大,相应地原来城郊的部分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
【答案】 1.C 2.C下图为某区域城市化战略设想图。
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回答3~4题。
3.关于该区域城乡人口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2020~2030年乡村人口都转移到了郊区B.2040年郊区人口超过乡村人口C.2050年乡村人口只占30%D.2050年中心城区人口数量与2000年相等4.关于该区域城市化水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2010年约为50% B.2020年以后趋于降低C.2030年超过80% D.2040年以后保持稳定【解析】第3题,读图分析可知,2020~2030年乡村人口比重持续下降,而中心城区和郊区人口比重均在增大,因此该时期乡村人口转移到了中心城区和郊区,选项A错误;2040年郊区人口比重超过乡村人口比重,因此郊区人口超过乡村人口,选项B正确;2050年乡村人口约占不到20%的比重,选项C错误;2050年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与2000年相等,但该地区总人口增加,因此2050年中心城区人口数量比2000年有所增加,选项D错误。
第4题,城市化=(城市人口/总人口)×100%,根据题目注释可知,2010年该区域中心城区人口比重约为40%,郊区人口比重约为10%,因此城市化水平约为50%,选项A正确。
随着乡村人口转移到中心城区和郊区,该区域城市化水平不断增长,到2030年城市化水平超过70%。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 城市与地理环境》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教学设计】本单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城市的发展与人口发展、人口迁移及人口的空间分布都有直接关系,不论工业、农业、商业,还是交通,也都与人类居住地有关,特别是与城市的发展有关,而且城市往往是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重要依托。
因此本单元内容既是“人口与地理环境”的延续,又是“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知识基础。
2.主要内容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主要以时间为线索讲述城市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简要介绍了城市的起源与发展,重点探讨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从空间上宏观上介绍城市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城市区位因素和城市体系的有关知识。
鉴于新课程标准没有涉及,本节课没有列入复习内容。
第三节“城市空间结构”,从城市个体角度微观地阐述城市的空间地域结构,主要讲述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并介绍了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学情分析】在学完《城市与地理环境》单元后,通过调查座谈发现:(1)不少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缺乏横向的联系,大部分学生认为知识点比较零碎,难以梳理成一条知识网络。
(2)对一些知识理解不深不透,如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特别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还有地域文化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3)对图表资料中的信息挖掘不到位,如忽视图例和坐标的分析,对图中柱状、折线的变化缺乏系统的分析,答案总结的不全面等。
通过部分学生的困惑、疑虑和现状,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侧重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让学生明确本单元从宏观上讲述城市化,从微观上讲述城市的空间结构,充分利用图表资料加深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理解;通过典型习题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和总结,如城市化曲线的变化、城市主要功能区面积的变化趋势、等地租线的判读等。
总之,要让学生逐步学会正确阅读、分析地理图表,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要,同时促成学生的地理品德和地理学科素质。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第三节 旅游活动设计教学设计 鲁教版选修3
第三节旅游活动设计(教师用书独具)●课标要求学会收集旅游信息,根据旅游资源状况确定旅游特点,选择合理的旅游路线。
●课标解读1.通过各渠道收集旅游地的信息。
2.根据选择的各种因素综合判定旅游地选择。
3.制定旅游活动计划的内容。
(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建议目前,中国旅游者越来越多地将目光投向具有独特风情的澳洲。
以澳洲经典十日游的日程安排为例,旅游者经过10小时的飞行之后,到达墨尔本,安排市区观光,参观教堂、艺术中心等景点。
然后去被喻为“考拉之都”的布里斯班观赏澳洲特产动物;在冲浪者天堂——黄金海岸,参加对游人极具吸引力的水上活动,如沙滩排球、游泳、冲浪等。
到悉尼参观举世闻名的悉尼歌剧院,最后则安排到堪培拉市区观光。
引入新课——旅游活动设计。
●教学流程设计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1)收集内容:包括景区特色、景区内外交通状况、气候条件、最佳游览时机、出行花费和周边旅游点等情况。
(2)收集渠道①亲朋好友介绍:旅游信息相对真实,易被采纳和接受。
②媒体介绍:旅游信息具有直观性和详尽性等特点。
③现代技术查询:方便、快捷、信息量大。
④向旅行社咨询:专业、可获取旅游线路、报价等信息。
2.选择旅游地(1)在选择旅游地时,应充分考虑旅游目的、旅游动机、身体状况和经济条件,选择合适的旅游地点、出游方式和旅游内容,还要考虑旅游时间和交通状况。
(2)应注意的问题:避免从众心理,适当避开过热的旅游地点和旅游期。
3.制定旅游活动计划旅游活动计划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旅游地与旅游活动主题。
(2)旅游线路设计与旅游日程安排。
这是旅游活动计划的核心内容。
(3)经费预算。
(4)物品准备与注意事项。
(5)其他:旅游活动目的、参加对象、出游方式、接待部门、食宿安排等。
1.一般而言,经济距离越长,人们的出游能力越低,但为什么地处偏远的西藏、云南会成为国内旅游的热点?【提示】距离越远,两地之间的环境差异越大,会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二节 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教案 必修3
第二节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教师用书独具)●课标要求举例说明旅游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的措施。
●课标解读1.结合具体实例理解旅游开发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2.了解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分类。
3.结合具体实例说出旅游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建议山西平遥古城是我国21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城墙始建于公元前827年~前782年,当时是夯土筑成。
2009年“十一”期间接待游客量达到3.3万人次,日门票收入超过400万元。
2008年10月17日,山西平遥古城南墙突然倒塌,倒塌部分墙面出现加大的裂缝。
从这则信息中可以看出,该旅游景点在开发中存在一定的环境问题。
那么我们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应该注意哪些环境保护!导入新课——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
●教学流程设计措施。
1.(1)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以及噪声污染等。
(2)对生物的危害。
(3)开发建设和游人对地表环境、自然资源的破坏。
(4)对视觉效果的破坏。
2.对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1)对传统社区文化的破坏。
(2)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3)旅游热点地区过度城市化造成的一系列城市问题。
1.景区规划重视旅游环境保护的必要性是什么? 【提示】 大规模的现代旅游开发已经产生了众多的环境问题,使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受到破坏,人们不得不思考现代旅游开发怎样才能与环境相协调,最终保证旅游业1.定义:或称旅游承载能力,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量。
2.分类⎩⎪⎨⎪⎧旅游极限容量旅游合理容量 3.意义⎩⎪⎨⎪⎧ 旅游景区规划的科学依据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保证2.旅游环境容量、旅游活动量、游客流量、旅游承载能力四个概念之间是何关系?【提示】 旅游活动量是旅游活动的规模,无害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量为旅游环境容量,也称作旅游承载能力。
旅游活动量与游客流量直接相关,所以常用游客流量的数值表示旅游环境容量。
1.重要措施:旅游开发中的环境立法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制订。
(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第二节 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教学设计 鲁教版必修2
第二节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教师用书独具)●课标要求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课标解读1.举例说明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交通区位、经济基础、政治、文化历史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2.运用实例分析影响城市形成发展变化的区位因素。
3.以某一地区为例,分析城市体系中不同规模城市的数量、服务功能和辐射范围上的差异。
(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建议展示上海、北京、纽约、悉尼等中外著名城市风光图片。
(教师适当描述,吸引学生兴趣,调动求知欲)新课导入:一个城市为什么建在这里,而不是建在那里?为什么有的地方城市分布密集,有的地方稀疏?又是什么原因促进或限制了它的发展。
●教学流程设计课前预习安排:①看教材P38~41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城市的区位选择”并完成[思考交流]1;②看教材P41~42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城市体系”,并完成[思考交流]2;③看教材P42~43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3、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功能案例分析”。
→步骤1:老师提问,检查预习效果。
→步骤2: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问题导思]1、2。
→步骤3:教师通过[例1]的解读,讲解知识“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
步骤8:完成[图表活动解读]中的[活动点拨]指导学生完成[课堂小结]进行知识的回顾和强化巩固,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
←步骤7: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当堂双基达标]中的5、6题,检查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情况←步骤6:教师通过[例2]和教材P42图2-2-9的解读,讲解知识“城市体系与中心地理论”。
←步骤5: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问题导思]1、2、3。
←步骤4: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当堂双基达标]中的1、2、3、4、题,检查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情况。
1.区位某事物的位置及其与其他事物间的空间联系。
2.自然因素3.社会经济因素(1)主要因素:包括交通区位、经济基础、生产方式以及政治和文化历史等。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二节 参与旅游环境保护教案 必修3
第二节参与旅游环境保护(教师用书独具)●课标要求举例说出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标解读1.结合具体实例,理解旅游者的行为对旅游环境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2.掌握生态旅游的行为规范。
(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建议今年来,一到旅游旺季国内各个景点人满为患,不但远远超过了景点的承受能力,而且破坏景点文物环境的事情时有发生。
对此有人提出了“限制旅游”……这种做法是否正确,对于现在遇到的旅游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一个文明的旅游者?导入新课——参与旅游环境保护。
●教学流程设计1.(1)利于保护旅游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2)利于旅游区的文化建设。
(3)在国际旅游中还可促进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相互尊重、彼此了解。
2.旅游中产生的环境问题(1)环境破坏①旅游地居民的滥捕、滥杀、滥伐、乱挖造成生态系统失衡。
②大量游客的观光、娱乐及生活等活动,如足踏、触摸等会使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受损。
③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如乱涂、乱画等,对风景和文物古迹产生了直接的破坏。
(2)环境污染:游客数量过多使大量废弃物排入环境后,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水污染。
(3)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大量游客的到来,以及为接待旅游者而进行的各项服务,必然冲击当地正常的社会秩序。
1.只有不文明的旅游行为才会造成环境问题吗?【提示】不是。
因为游客过多,或游客的呼吸、体温等,也会造成旅游环境问题。
1.(1)定义: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
(2)特点:认识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3)功能:具有观光、度假、休闲、科考、探险和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
(4)对象:自然景观和与自然和谐的文化景观。
2.做个生态旅游者的条件生态旅游要求旅游者约束自己的行为,以了解当地的文化与自然知识为旅游目的,并能够自觉地保护和珍视旅游资源和环境,提倡每个人都应为可持续发展尽其所能。
2.生态旅游资源有哪些?【提示】生态旅游资源包括自然保护区、自然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田园风光、古朴民族风情等,主要满足旅游者“回归自然”的需要。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课后知能检测5 鲁教版必修2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课后知能检测5 鲁教版必修2一、选择题1.关于城市起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为城市起源奠定了物质基础②城市出现于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以后③城市都是由集市逐步演变而成的④最初城市功能主要为商品生产中心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城市是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由此出现了社会分工,形成集市演变而来,【答案】 A城市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其发展演变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读某城市空间分布不同阶段的发展演变模式图,回答2~3题。
2.图中四个阶段按时间的发展演变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②③①④D.①④③②3.图中发展阶段表明( )A.①阶段以农业为主体,中心城市辐射作用明显B.②阶段区域以小城镇为主,内部经济差异比较小C.③阶段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已经形成D.④阶段区域内部差异继续加大,区域处于不平衡状态【解析】第2题,随着城市的发展,各城市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同时城市的规模、等级也发生变化。
第3题,①阶段农业不在是主体,中心城市辐射作用明显;②阶段以农业为主体,以小城镇为主,内部经济差异较小,还没有出现明显的大城市;③阶段交通运输线路还比较单一;④阶段城市之间的联系加强,区域发展趋于稳定。
【答案】 2.C 3.B4.有关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有( )A.其含义只是指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过程B.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无关联性C.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之间的人均收入、文化教育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D.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的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差距加大【解析】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之间联系越来越密切,人均收入、文化教育水平差距等会不断缩小。
【答案】 C读“世界六大城市带分布图”,完成5~6题。
5.关于世界六大城市带的区位条件叙述不正确的是( )A.都出现在经济发达地区B.自然条件都较优越C.都位于沿海地区D.都出现在城市形成最早的地区6.长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带,促使其城市化迅猛发展的原因是( ) A.能源矿产资源丰富B.有大量廉价劳动力C.交通便利,经济基础好D.环境优美,污染较少【解析】第5题,世界六大城市带并非都出现在城市形成最早的地区。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第二节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教案必修
第二节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 解释城市不同区位的住房,有那些不同的优势区位因素。
2. 运用相关资料分析影响住房区位选择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运用情景表演深入研究、探讨、总结影响住房区位选择的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研究学习,学生能全面客观的来看待城市不同区位的住房,有不同的优势区位因素。
2.通过对家乡阜南县不同区位的住房相关材料的收集,更加深入的了解家乡阜南自然、人文地理特征,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乡土情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是高中地理必修2(新人教版)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章末的问题研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
该问题研究是在学习城市空间结构,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城市化的过程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特别是人们对于居住地选择的问题。
高一学生有较高的学习热情,易于调动情绪,易于互相配合,易于完成学习任务。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明确人们选择住房时考虑的因素。
教学难点:有效描述人们在城市中选择住房的因素。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准备本节所研究的问题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教材提供了两段资料供学生讨论,在课前教师指导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上网收集资料,布置情境表演,明确任务分工。
(二)教学步骤创设情境,导入表演。
在学生带着充足的准备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时,教师讲述教学主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这样一个话题: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然后进入情境表演。
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要有适当的提示和要求,如表演过程要紧凑连贯、表演时限、角色转换要到位,摆脱学生身份等。
表演过程郊区典型小区杨庄花园推销员:您好,欢迎您来到杨庄花园顾客1:想给退休的父母选房子推销员:我们这里空气清新,景色宜人。
选择我们郊区的住房是您最明智的选择,因为我们郊区住房有很多优点。
在喧嚣的城市中,这里留下了一片宁静,会使您疲劳的大脑得到彻底的放松。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课后知能检测12 鲁教版必修2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课后知能检测12 鲁教版必修2一、选择题近些年来的“十一”黄金周旅游人数均超过数千万人次。
旅游带动了交通、商业等服务性行为的火爆发展,经济界人士称这种现象为“假日经济”。
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①“假日经济”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②“假日经济”说明我国人民消费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③各级政府必须加强对“假日经济”的宏观调控④“假日经济”体现了外因在一定条件下也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假日经济”最主要意义是( )A.增加国家外汇收入B.货币回笼,稳定市场C.扩大就业,增加收入D.促进国民经济发展3.以下对旅游业的认识,正确的是( )A.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媒介B.旅游业属于技术指向型的行业C.旅游业是“无烟工业”D.旅游业是一种综合性的行业【解析】旅游业是综合性的行业,与其他产业部门存在很大的联系。
发展旅游业的经济意义有:发展国际旅游,增加外汇收入;发展国内旅游可刺激消费需求,加快货币流通;促进旅游地的经济发展;扩大就业机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答案】 1.C 2.C 3.D随着两岸关系的持续升温,2010年上半年去台湾旅游的大陆游客持续增多。
台湾方面在继续保持原有旅游景观外,还积极寻找新的旅游资源。
下图为台湾中部山区某乡村旅游区示意图,据此回答4~5题。
4.该地旅游业发展较快的原因有( )①交通便捷②旅游资源种类繁多③旅游资源组合状况好④美国政府的扶持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下列是从该区旅游归来的说法,其中不正确的是( )A.采摘了茶叶和葡萄B.山脚下的苹果长势喜人C.山上山下植被景观差异大D.山脚公路上经常有旅游大巴经过【解析】第4题,由图可知,该地旅游资源种类繁多,地域组合状况较好,且有公路与外连接,交通通达性好。
第5题,台湾属于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不适合苹果生长。
(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第一节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 鲁教版必修2
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师用书独具)●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标解读1.运用资料说明城市起源的条件,城市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城市化的含义及衡量指标,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
3.运用有关文字和图表资料,分析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建议【创设情境】展示两种聚落图片:【讨论】1.城市与乡村人们从事的职业有什么根本性的不同?2.你认为二者出现的时间有先后之分吗?试阐述理由。
●教学流程设计课前预习安排:①看教材P31~32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城市的起源与发展”;②看教材P32~35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城市化及其特点”;并完成[思考交流]1;③看教材P36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完成[思考交流]2。
→步骤1:老师提问,检查预习效果。
→步骤2: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问题导思]1、2、3。
→步骤3:教师通过[例1]和教材P35图2-1-7的解读,讲解知识“城市化及其特点”。
步骤8:完成[图表活动解读]中的[活动点拨]指导学生完成[课堂小结]进行知识的回顾和强化巩固,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
←步骤7: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当堂双基达标]中的5题,检查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情况。
←步骤6:教师通过[例2]的解读,讲解知识“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步骤5: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问题导思]1、2、3。
←步骤4: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当堂双基达标]中的1、2、3、4、6题,检查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情况。
1.城市的起源(1)基本前提:剩余农产品的出现。
(2)演化过程:手工业同农业的分工以及商业的出现。
(3)集市的出现。
2.城市的发展1.概念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主要表现(1)城市人口增加。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单元活动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管理教案鲁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单元活动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管理教案鲁教版必修2
教学设计
信息概述:
了解地理信息系统
(
GIS
)
的基本构成。
2
、
了解
GIS
主要功能,
理解
GIS
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3
、
学会使用常见的
GIS
产品,能应用电子地图查询所需信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地理信息系统(
GIS
)的基本构成。
2
、了解
GIS
主要功能,理解
GIS
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3
、学会使用常见的
GIS
产品,能应用电子地图查询所需信息。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利用
GIS
产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探索信息科学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信息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第三节城市空间结构教案1必修
城市空间结构一、课标及其解读:1、课标: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2、解读:研究城市地域结构可以帮助人们揭示城市发展布局规律。
城市的地域结构一般包括城市的地域形态和城市的功能分区(土地利用)两个方面。
对城市地域结构的研究有同心圆地带理论、扇形理论、多核心学说等。
这些理论本身比较复杂,但本条“标准”只要求能用上述理论中反映出来的地理原理来理解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差异上。
二、学情分析:1、生活在城市中的学生对城市提供的服务功能多少都有感性的认识;2、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中城市的内容占了一定的比例,学生已经知道了多种各有特色的具体城市。
三、教材分析:本课时属于湘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
本节内容包括三部分:1、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条件;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中心地理论);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本节课时第3课时,我把本节课的课题定为: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
对比湘教版和人教版关于这部分内容的编排。
湘教版:城市土地利用城市的功能分区,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案例选取中心商务区,活动选取建成区和郊区——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的三种理论和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一些原则,旨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了解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的一般规律。
人教版: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的形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形成中重点讲经济因素)。
我选取人教版的3大功能区的形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分析,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原来自己生活的城市里还蕴含着这样的地理思想,案例选取西安城市空间结构。
正好可以借此机会好好了解一下西安市的城市空间结构。
四、教学目标:1、理解城市功能区的形成;2、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并能结合图表,分析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之所以确定上述教学目标,主要是因为课标要求的是用城市地域结构理论理解城市功能区的差异,必须要理解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这样才能了解城市发展布局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
(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读我国中部地区某城市发展过程图,完成1~2题。
1.该地城市化过程中( )
①土地由农业用地转为非农用地②支柱产业由工业变为第三产业③工业布局由集聚走向分散④交通运输网由单一趋向综合
A.①③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促进图示地区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有( )
①政策②科技③交通④工业
A.①③B.①②
C.③④D.②④
【解析】从图中可看出,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交通运输网络化不断加强,呈综合化趋向;交通和工业的发展带动城市规模的扩大,相应地原来城郊的部分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
【答案】 1.C 2.C
下图为某区域城市化战略设想图。
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回答3~4题。
3.关于该区域城乡人口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2020~2030年乡村人口都转移到了郊区
B.2040年郊区人口超过乡村人口
C.2050年乡村人口只占30%
D.2050年中心城区人口数量与2000年相等
4.关于该区域城市化水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2010年约为50% B.2020年以后趋于降低
C.2030年超过80% D.2040年以后保持稳定
【解析】第3题,读图分析可知,2020~2030年乡村人口比重持续下降,而中心城区和郊区人口比重均在增大,因此该时期乡村人口转移到了中心城区和郊区,选项A错误;2040年郊区人口比重超过乡村人口比重,因此郊区人口超过乡村人口,选项B正确;2050年乡村人口约占不到20%的比重,选项C错误;2050年中心城区人口比重与2000年相等,但该地区总人口增加,因此2050年中心城区人口数量比2000年有所增加,选项D错误。
第4题,城市化=(城市人口/总人口)×100%,根据题目注释可知,2010年该区域中心城区人口比重约为40%,郊区人口比重约为10%,因此城市化水平约为50%,选项A正确。
随着乡村人口转移到中心城区和郊区,该区域城市化水平不断增长,到2030年城市化水平超过70%。
【答案】 3.B 4.A
下图是台湾岛轮廓图。
读图,回答5~6题。
5.造成台湾岛东西部城市密度差异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资源 D.军事
6.图中众多河流的河口不能发育成城市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少,径流量小
B.泥质海岸不利于港口城市建设
C.河流短促湍急,不利于航运
D.沿海台风出现的频率高,不利于城市发展
【解析】台湾山脉直通东海岸,而西部为宽阔的平原,因此,东部城市少,西部城市多。
台湾岛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河流短促湍急,不利于航运,因而众多河口处未发育成城市。
【答案】 5.B 6.C
读下图,完成7~8题,
7.图中显示的地理含义是( )
A.聚落人口规模越大,其数量就会越多
B.聚落人口规模越小,其数量就会越少
C.城市人口在16万人时,城市数量最多
D.城市人口在32万人时,城市数量最多
8.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城市规模和城市数量呈正相关
B.等级高的城市,多位于城市群的边缘地带
C.合理的城市体系结构有利于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
D.城市规模等级模型呈倒金字塔形
【解析】第7题,由图可知,城市人口在16万人时,城市数量最多。
第8题,等级高的城市多位于城市群的中心地带;合理的城市体系结构有利于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
【答案】7.C 8.C
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图例中序号代表不同类型的功能区。
读图,回答9~10题
9.从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的角度考虑,下列用地类型正确的是( )
A.①工业区②文教区③居住区④商业区⑤仓储区
B.①工业区②商业区③仓储区④居住区⑤文教区
C.①居住区②工业区③文教区④商业区⑤仓储区
D.①商业区②仓储区③工业区④居住区⑤文教区
10.从影响该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考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距市中心远近对①功能区影响最大
B.③功能区受社会因素影响,常形成不同级别的用地区域
C.交通通达度对④功能区影响不大
D.⑤功能区受行政因素影响最大
【解析】第9题,①靠近铁路,在城市盛行风的下风向,对城市的大气污染较小,此处建工业区较合适;②在环境较好的地段,建文教区合适;④交通便利或在市中心非常利于市民购物,是很好的商业用地。
第10题,距市中心远近对商业区影响最大;居民区受经济、文化、宗教等因素影响,常形成住宅区;交通通达度对商业区影响很大。
【答案】9.A 10.B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道路及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但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还是城市中的建筑。
据此回答11~12题。
11.美国大城市市中心摩天大楼高耸入云,而西欧城市市中心一般很少见到现代化大楼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美国技术先进、经济发达
B.美国城市用地紧张
C.西欧城市发展历史悠久
D.西欧地质条件差
12.中国文化具有内向性,在建筑结构中的体现,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建筑有围墙
B.园林忌直求曲
C.建筑物内通道忌宽求窄
D.建筑物线条简洁
【解析】第11题,美国纽约等大城市代表了现代文明的崛起,市中心摩天大楼高耸入云,欧洲由于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城市格局和主体建筑风格已经形成,市中心现代化大楼一般很少。
第12题,中国文化具有内向性,建筑物追求线条简洁、整齐是西方建筑的特点。
【答案】11.C 12.D
二、综合题(每题20分,共40分)
13.作为经济大省的江苏,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都比较迅速。
结合所给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下图,分析江苏省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
(2)结合下表,描述江苏不同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差异,并分析造成该差异的因素包括哪些方面?
江苏不同地区城镇人口比重构成比较
(3)江苏省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面临资源环境的双重约束,请分析说明原因。
(4)下列实现该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措施,正确的为(多选)( )
A.苏南、苏中和苏北应加强协作,实现共同发展
B.苏南地区应大力发展农业,稳定国民经济基础
C.苏中地区要加强淮河流域区域开发
D.苏北地区要积极发展工业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江苏省城市化的推进过程、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实现该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可得出江苏省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第(2)题,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江苏省城市化的空间差异。
造成该差异的原因要从它们所处的不同地理位置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
第(3)题,江苏省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较发达且发展迅速,人口稠密,因而会导致能源的短缺、水资源的污染、土地资源的减少等问题,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会导致“三废”的大量产生。
第(4)题,苏南地区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基础好,应承接上海等大城市的产业转移,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促进经济的发展。
苏中借助淮河加强区域开发。
而苏北地区应加大工业发展来促进城市化的发展。
【答案】(1)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1996年以后城市化速度加快。
(2)苏南、苏中、苏北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自苏南向苏北逐渐降低。
影响因素:地理位置、交通状况、经济基础、科教水平等。
(3)①水资源问题:由于污染严重,存在“水质性”缺水现象;②能源问题:常规能源短缺,能源需求量大,能源供需不平衡;③土地资源问题:人口稠密,人均土地资源少,且工业化与城市化导致耕地大量减少;④环境污染严重:工业三废的排放量大,治理投入跟不上。
(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4)ACD
14.下图为某城市地形与交通线路图,利用城市功能分区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交通网来判断:A、B、C、D四地中,最有可能是中心商务区的是___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城市工业区移动的趋势看,B地与C地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更适于新建稍具规模的工厂,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地与D地的住宅区,____________地为高级住宅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是低级住宅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地形及交通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首先,正确判读示意图是解题的关键:图中为一等高线示意图,中部低、周边高;A、B处交通通达度好,位于城市中心地区,C、D离市区稍远。
其次,对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三个基本功能区的分布区位要理解,特别是住宅区的背向发展的原因及状况。
【答案】(1)B 该地交通网密集,位于市中心
(2)C B地土地利用紧张、租金高、环境问题较严重;C地在城市的外缘,土地资源充足,靠近铁路
(3)D 在城市的外缘,地势较高,空气较好,交通方便
A 低级住宅区地势较低,往往在中心商务区与工业区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