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知识点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47课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47课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近现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
外因
西学东渐
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思想文化、 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思想文化、物质文 明和生活方式的涌入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 政治变革 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推动
内因
吸收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吸收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改革开放等 经济发展 促进经济的发展, 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 1840年后,“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年后, 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年后 思想解放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改革开放促进人 们的思想解放
问题探究
1.何为中山装?中山装有哪些具体的含义? 何为中山装?中山装有哪些具体的含义? 何为中山装 2.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总趋势是什 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总趋势是什 么? 3.近代中国城市和农村的物质生活、风俗习惯 近代中国城市和农村的物质生活、 近代中国城市和农村的物质生活 差异大的原因? 差异大的原因?
第十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47课 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传统 变化 特点 原因 影响
①鸦片战争后,“洋布”、 鸦片战争后, 洋布” ①西方生 洋装” “洋装”渐渐进入城市百 ①受西方影响 长袍马 活方式和 明显; 姓生活; 姓生活;②辛亥革命后的 明显; 褂、布 习俗的 中西合璧、 中山装; 世纪20、 中山装;③20世纪 、30 ②中西合璧、 世纪 衣 传入; 传入; 年代五花八门(西服、 年代五花八门(西服、粗 土洋并存是其 ②进步人 布大衫、旗袍、学生装、 最典型的特征; 布大衫、旗袍、学生装、 最典型的特征; 士的鼓吹 发展不均衡; ③发展不均衡; 欧式裙子) 欧式裙子) 与提倡; 与提倡; ④变化过程中 中餐( 中餐(米 ③政府的 西餐、面包、 西餐、面包、咖啡 既有新旧文化 面食) 饭,面食) 政策; 政策; 冲突, 冲突,又有东 茅草平房、 里弄住宅、欧式洋房、 茅草平房、 里弄住宅、欧式洋房、 西文化碰撞, ④近代革 西文化碰撞, 四合院 中西合璧的豪宅 命运动的 近代化特征越 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婚 发展; 发展; 辫子、 辫子、缠 来越明显。 来越明显。 丧简约文明,握手、 丧简约文明,握手、鞠躬 ⑤科技发 足、跪拜 取代跪拜, 先生”“ ”“同 取代跪拜,“先生”“同 展水平的 取代“老爷”“ ”“大 志”取代“老爷”“大 影响。 影响。 增添国庆、 人”,增添国庆、元旦等 新节日

历史必修二课件: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历史必修二课件: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社会习俗变迁的重要性
反映社会发展的进程
社会习俗变迁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能够反映出社会政治、经 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思想
社会习俗变迁对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产生深远影响,能够改变人们的 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社会习俗变迁也是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结果,能够推动不同文化之间 的相互了解和认同。
03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与影响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
经济发展
技术进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 到提高,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产生了深 远影响。
科技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改 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而影 响了社会习俗。
文化交流
政策推动
全球化进程中,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促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对社会习 俗的变迁产生了影响。
和价值观念。
生态环境
社会习俗的变迁对生态 环境产生影响,如消费 方式的改变对环境造成
的影响。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的未来趋势
01
02
03
04
可持续发展
未来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将 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以实现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数字化与智能化
随着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发 展,未来的社会习俗将更加便
捷、高效。
从繁琐的丧葬仪式到简化、文明的 葬礼,反映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节庆习俗的变化
从传统的节庆活动到引入西方节日 ,体现了文化的交融与多元化。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与影响
原因
西方文化的传入、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制度的变革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 等。
影响
推动了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传统文化的丧失、消费主义的泛滥等。

最新人教版部编高中历史《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考点总结复习资料

最新人教版部编高中历史《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考点总结复习资料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概览中国近现代社会是一个历史的剧变时期,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新社会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本专题从衣食住行、习俗风尚、交通事业、邮电通信、大众传媒等方面的变化发展以及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进行了阐述。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经历了三个阶段。

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成立,这是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由于外来文化的进入和崇洋习气的熏染,中西合璧、不土不洋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民众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受政治生活影响严重。

改革开放后为第三阶段,这一时期,中国社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新时期,随着时代发展,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20世纪结束以来,在信息化浪潮冲击下,互联网更是迅速改变着民众的社会生活。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清晰地反映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

课时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考点分析】【重难点剖析】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特点原因:①社会性质的变化是主要原因。

②西方列强侵略的客观影响。

列强侵略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也把以工业文明、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③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近代城市的兴起,人们生活习俗发生变化。

④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道路积极推动西化,如维新思想.民主思想的宣传,冲击传统生活方式。

特点:①由盲目排外到学习西方,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趋进。

②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随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深入和民主化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

③社会生活变化的地域性差异明显,城市比农村快,东部比西部快。

④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

⑤社会生活明显西化同时又始终保留着民族特色。

【知识梳理】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__________向美观、适体、方便、________转变2.表现(1)近代:_________、西装(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中山装(综合了西式服装和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了四贴袋服装,定名为中山装)、改良后的_____ (宽松肥大向、发展)(2)现代①50年代~60年代中期:流行中山装和以_______、_______为特征的苏式服装。

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5单元〗之小船创作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知识点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鸦片战争前: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

2.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1)衣①“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②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③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更是五花八门。

(2)食: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

(4)社会风俗①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②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③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④大城市的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农村仍沿袭传统的风俗习惯。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易误点(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止缠足。

知识点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1)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的主流。

(2)物质生活: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2.改革开放后(1978年以来)一条主线: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两大领域:物质和习俗。

两大特征: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三个方面:变化中的男女服饰、物质生活衣食住行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迁。

四个时期:鸦片战争后、辛亥革命后、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来。

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

甲午战争前……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②。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解读]①处说明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背景。

②处体现了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思考]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提示】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

高一历史必修2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知识点总结.doc

高一历史必修2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知识点总结.doc

高一历史必修2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知识点总结一、近代社会生活:动荡中变化(鸦片战争后至新中国成立前)1、变化原因:①外因:西方文化的逐步渗透。

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殖民侵略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文明和生活方式。

②内因:A、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B、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习俗也随着发生;C、政府的提倡:晚清政府与民国政府的推动。

2、变化表现:1)城市:①衣:长袍马褂(传统服饰)——→洋布、洋装、西装(鸦片战争后)——→中西合璧:中山装(辛亥革命后)——→五花八门:旗袍、西服、粗布大衫、学生装、裙子等(20C20Y以后)服饰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但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仍然是长袍马褂。

【合作探究】举例说明中国服饰变化的特点。

特点:既受西方服饰的影响又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如中山装的造型:前襟四只口袋代表立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形,寓为以文治国;依据国民党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督,将前襟设计成五粒扣子;袖口的三粒知子代表国民党立国的三民主义;封闭的衣领显示了“三省吾身”、严谨治身的理念。

②食:丰富的传统饮食(粗食、满汉全席)——→鸦片战争后: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西式的糖、烟、酒和饮料也为百姓所接受。

③住:传统平房或深宅大院——→鸦片战争后:A、在中国沿海和内地的大城市里,设立了外国人的使、领馆区;B、一些官人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④风俗:改变陈规陋习,推广文明习俗。

A、解放妇女:废止缠足、婚姻自由。

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变传统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还带有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等法令。

B、婚丧仪式:大城市里婚丧仪式也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历史 必修二 第1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历史 必修二 第1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义 礼 廉
改良后 的旗袍
2.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50年代的时尚:布拉吉
60年代的流行——绿军装
“文化大革命”时期—— 在“红色革命” 主旋律的影 响下,全国着装表现出明显的 军事化特征,即所谓“中华儿 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3)改革开放以后
思考:以中国近代以来女性服饰的变化 为 趋势: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向 例,说明中国服饰的发展趋势。 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传统住宅(北京四合院)
中西合璧(上海的爱庐)
四合院结构示意图
完全欧化(花园、别墅) 隅园:广州寺贝通津42号
50'S房子小环境差 60'S北方小土房
70'S筒子楼
80'S福利分房
90 ' S商品房
高档公寓和经适房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缠足女人的小脚与天足1871年
从反对传统道德,争取妇女 解放的角度看,不缠足运动 带有反封建的政治意义,是 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近现代服饰的变迁简表
阶 段 表 现 服 饰 特 征 时代特征 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 会 独立自主 巩固独立
长袍马褂、 鸦片战争后到 上衣下裙、 新中国成立 西装、中山 装、旗袍
新中国成立后 列宁装、制服 到十一届三中 装、绿军装 全会 十一届三中全 异彩纷呈 会至今
中式与西 式、传统 与现代并 存
政治色彩强烈 与革命相关的 服饰成为主流 美观大方 彰显个性
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
二、食——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太平馆:广州最早的番菜馆 之一
一品香:上海最早的番菜馆 之一
二、食——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蜂 拥而入,西餐烹饪技术也被带入中国。

最新人教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2《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知识导航

最新人教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2《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知识导航

第1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知识梳理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城市社会生活状况的变化(1)变化原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通商口岸建立工厂;清政府为杜绝列强的觊觎,发展近代工商业。

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逐步兴起,人们的(2)变化表现:环境: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兴起。

穿衣:上海等地的买办率先穿起了西装;继而是留美幼童揭开“断发易服”的序幕;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提倡中山装。

饮食:西式餐饮出现并逐渐为普通百姓所接受。

居住:富有之家和高官显贵住起了西式住宅。

妇女解放:推行妇女剪辫与放足和倡导婚姻自由。

社交礼仪:握手、鞠躬取代等级森严的跪拜礼。

称呼习惯:“先生”“同志”取代“大人”“老爷”。

新节日的产生和历法的改变: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2.农村社会生活状况(1)基本状况:广大农村仍然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过着贫穷的生活。

(2)新的生活因素的出现:少量的洋油、洋火、洋布等洋货,进入中等农民家庭。

二、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1.前提: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2.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物质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粮食、食用油、棉花、棉布等实行统购统销的政策,稳定了物价,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

但农民的温饱问题长期未能得到解决。

(2)风俗习惯:新中国成立以后,下令取缔卖淫嫖娼、聚众赌博、反动会道门等社会丑恶现象,涤荡了封建糟粕。

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婚姻制度。

3.改革开放后(1)物质生活:1987年,中国人民已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

为了进一步提高饮食水平,政府发动了“菜篮子工程”。

中国人的着装也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

为改善人民的住房状况,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2)风俗习惯:实行双休日后,休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知识导学1.注意本课时间线索是近代——现代(开放前——开放后),内容线索是服饰——饮食——居住——婚丧嫁娶——社交礼仪。

高中历史必修2笔记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高中历史必修2笔记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鸦片战争前,衣以中国自产棉布,丝绸缝制,食为各地自产之物2.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渗透洋布,洋装,西餐,洋房社会风俗受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3. 农村依然落后封闭,传统习俗依然沿袭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 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社会风尚的主流,衣着朴素,食物简单,住房拥挤,许多生活用品需要、凭票证供应,生活水平差距不大,总体较低。

2.改革开放后服装颜色五彩缤纷,款式从单一到多样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提倡菜篮子工程住房状况改善,人均居住面积逐年提高,1995年,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休闲娱乐成为日常生活一部分,休闲方式多样化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前言:清初,满族统治者曾强令汉人剃发留辫。

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请求断发易服,认为这关系着中国与世界文明的融合。

在改良社会风俗上,维新派大胆冲破清朝禁忌,走在时代前面。

总结:1.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中国的社会风俗和衣食住行等深受影响2.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事件,大大改变了中国人的社会生活3.中国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深刻反映出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列举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

变化表现:1.衣:从长袍马褂到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2.食:从传统饮食到引进西餐,讲求饮食的营养均衡和健康3.住:从传统平房到宽敞楼房4.风俗:改变陈规陋习,推广文明习俗变化原因:1.外因: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传入中国2.内因: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自身的落后,主动向西方学习中国共产党注重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20世纪初,面对社会巨变,中国新女性的思想意识有那些新动向?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

变现:反对封建礼教对妇女的压迫,重视知识,主张男女平等,独立自救,积极投身革命浪潮,这种合群或妇女联合,积极准备参政。

会考历史复习资料: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会考历史复习资料: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20XX年会考历史复习资料: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下面小编收集整理的会考历史《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的复习资料以供大家学习。

会考历史复习资料: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20世纪中国男女服饰的变(2)并行于世的中西餐中餐四大菜系:鲁菜(山东)、粤菜(广东)、川菜(四川)、淮扬菜(江苏)西餐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 地点:通商口岸(3)居室建筑的演进传统建筑:四合院(北方典型民居)西式住房在租界开始出现:鸦片战争后完全欧化新式住房开始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新村、花园、别墅、公寓)(4)近代以来主要社会习俗的变化变化原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影响。

婚俗的变化:①古代:包办婚姻(父母之命)②近代: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删繁就简。

仿效西方新式婚礼。

③现代(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

丧礼的变化: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西旧式新式并存,旧式趋于简化,民间多为旧式。

②新中国成立后:由土葬向火葬改革。

其他风俗的变化:民国成立后------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实施公历、点头鞠躬取代跪拜作揖,握手成为社交礼节。

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开始走向社会。

(5)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①经济发展水平决定②社会政治环境影响③人们思想解放的推动④外来文化传入、崇洋习气熏染⑤全球一体化趋势的促进。

近代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中西合璧土洋并存会考历史复习资料: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①交通近代化的趋势和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A、交通近代化的趋势: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的演进。

B、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人力、畜力牵引的交通工具:人力车的出现给城市居民增添了方便快捷的新式代步工具,也使一个新的职业阶层出现,人力车夫辛劳困苦而所得有限,收入难以维持温饱。

自行车在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50年代后,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业,中国逐渐成为“自行车王国”。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实用)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实用)

•3、1920年,一人到广州玩耍,他不可能 •A.看到有人穿中山装上班 •B.随身带有粮票 •C.在西餐馆就餐 •D.听到有人称呼他“同志” •4、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有 •①戊戌变法 ②辛亥革命 •③新中国的成立 ④改革开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城市少年好事徒,手持快剪伺于途;蹩见豚尾及锋 试,道旁观者拍手呼。”这首诗所描写的社会现象与 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D
7. “黄金周”假日是人们休闲放松的一种方式,也拉动 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它透出的主要历史信息是( ) A.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 旅游业、餐饮业的快速发展 C. 假日经济是一种新经济 D. 是几千年来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
•A
•10、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的饮食水 平,实现安居乐业,党和政府发起 了( )
一、动荡中的近代社会生活变迁
1、变化的表现:
(1)衣:
①.清代服饰
长袍马褂是清朝男子常穿的 满族妇女一般都穿 服饰。马褂是穿在长袍外面 长度到脚的宽长袍,外 的短褂子,长度只到腰际, 面再罩一件像背心的坎 本来是北方人在骑马时穿的。 肩。
②.变化
首先,通商口岸的“洋布” 、“洋装”渐渐进入城 市百姓生活。 其次,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你知道中国有哪八大菜系吗?
鲁、川、粤、闽、苏、沪、湘、 徽等菜系,即被人们常说的中国“八 大菜系”。
苏、沪菜好比清秀素丽的江南美女;鲁、 皖菜犹如古拙朴实的北方健汉;粤、闽菜 宛如风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象内涵 丰富充实、才艺满身的名士。
开封灌汤包
郑州烩面
洛阳水席
⑶住:人民住房情况得到很大改善。 ①农民纷纷建新房。 ②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

高一历史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高一历史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二、中国近现代习俗风尚的变革
1.婚丧礼俗的变迁 (1)婚姻礼俗 ①清末民初,一些受过 新思潮 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 反对包办婚姻, 主张婚姻 自主;婚姻礼俗也开 始 删繁就简 ,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②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
(2)殡葬风俗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出现带有浓 厚的西方色彩的新式葬礼,但广大农村中实行更多
的仍是传统丧礼。 ②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用 火葬 代替土葬。
材料三 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正式实施,其原则为:“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 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 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 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禁止重 婚、纳妾。禁止童养媳。禁止干涉寡妇婚姻自由。 禁止任何人借婚姻关系问题索取财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近代婚姻风俗出现了 何种可喜的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2)结合材料三,谈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 颁布对现代婚姻习俗的影响。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 的变迁
第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基础导学
知识梳理 一、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 1.服饰的变化
(1)变化趋势 ①男装: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 美观、适体、方便、 平民化 转变。 ②女装:由宽松肥大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 向发展。
(2)近代 ①男性服饰: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西 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西装的传入和流行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 动作用。 辛亥革命 后,孙中山综合了西式服装和 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 中山装 ,此后成为中国 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②女性服饰:西式服装传入中国促使人们的审美观 发生重大变化。20世纪20年代后,人们吸收西方服 饰的长处,对旗袍进行改革与创新,受到广大女性 的欢迎,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高中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高中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高中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近代物质生活和习俗发生了哪些演变?原因是什么?物质生活方面:①环境——大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发生变化;②服饰——断发易服;③饮食——西式餐饮出现并逐步为老百姓接受;④居住——西式住宅不断增加社会风俗方面:①妇女解放——废止缠足、倡导婚姻自由②婚丧礼仪——由铺张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③社交礼仪——西式握手、鞠躬取代等级界限鲜明的跪拜礼,“先生”、“同志”取代了尊卑贵贱森严的“老爷”“大人”。

④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原因:①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的客观影响②历届政府的影响③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④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和先进的中国人主动吸收西方文明。

2、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发生了哪些演变?原因是什么?物质生活:①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了劳动就业问题;统购统销,稳定了物价。

②改革开放以来:“吃”——1987年基本实现温饱;实施“菜篮子工程”“穿”——衣服人均拥有量大幅度提高,款式多样化“住”——农村住房不断更新并楼房化;1995年“安居工程”实施社会习俗方面:①取缔卖淫嫖娼、贩毒吸毒、聚众赌博、反动会道门等丑恶现象②废除包办婚姻制度,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婚姻制度③党和政府提倡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社会风气发生根本变化。

④实行双休日,延长节日休假时间,休闲方式多样化;并注重环保、讲究卫生等社会新风尚也在逐步形成。

原因:①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②开展了大规模经济建设③党和政府切实解决人民困难。

(实行统购统销,稳定物价政策)④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⑤实行了改革开发政策1、断发易服:鸦片战争以后西学东渐和早期资本主义的发生,推动了社会观念的变化,人们痛感到民智不开是中国积弱的一个重要原因。

早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便“与欧美同俗”,又说:“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5.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知识结构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5.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知识结构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知识结构
时期
近代
现代
1840年鸦片战争后
1912年民国建立后
1949年建国后
1978年改革开放后

1、鸦片战争后出现“洋布”“洋装”
2、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中山装受欢迎。
3、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服装五花八门(西服、大衫、学生装、改良旗袍、欧式裙子等)
1、五六十年代青睐列宁装,连衣裙。
3、水平:断发易服运动较为迅速和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地区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较快,但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4、动力:每一次社会习俗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影响息息相关;部分上层人物的倡导也起到了一定的社会示范作用;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西方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和向中国的渗透是主要的外部因素。
2、文革时流行军装,“干部服”
3、衣着朴素,灰蓝色为主、款式单一
五彩缤纷,款式多样,追求美观和个性

出现西餐馆,吃西餐等。19世纪60年代,上海出现国人经营的第一家西餐馆“一品香”
食物简单,凭票供应,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1、基本解决温饱
2、政府发动了“菜篮子工程”,丰富百姓餐桌,人们注重营养

出现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住房拥挤,家具少
1、居民住房得到改善
2、1995年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的职工能买到住房
习俗
1、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婚姻
2、民国成立后:颁布剪辩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3、婚丧仪式改为简约文明
4、社交礼仪和称呼变为平等的西方的规范:跪拜礼→握手、鞠躬“老爷”“大人”→“先生”“同志”

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高手必备之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高手必备之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历史学科学案教案考点总结课时训练考前必备名师指导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堂引入缠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陋习,在女童五六岁时开始用5尺长2寸宽的布条,把脚紧紧地缠住,使4指下屈压至足心,变成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莲”。

“三寸金莲”成为中国女性病态美的象征,给女子带来了无限痛苦。

近人林纾曾写道:“小脚妇,谁家女,裙底弓鞋三寸许。

下轻上重怕风吹,一步艰难如万里……”中华民国成立后多次明令禁止缠足,得到普遍响应,当时有的妇女唱道:“大脚好,大脚乐,去操作,多快活……”随着历史的发展,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妇女缠足的陋俗逐步被废除。

近代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和习俗方面有哪些变化?其变化的原因有哪些?,整体感知本课第一、二、三、四目分别讲述近代以来中国在衣、食、住和习俗方面的变迁。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__平民化__转变。

2.近代服饰的变化:点拨提示:西式服式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中山装和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反映了人们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变化。

3.现代服饰的变化:(1)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

①穿衣打扮与__政治生活__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②中山装和以__列宁装__、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2)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军装和“__干部服__”盛行,蓝、绿、黑、白成为服装的主要颜色,式样和颜色趋于__单调__。

(3)改革开放以后:受__社会生产力的发展__和港台、欧美等文化的影响,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点拨提示:新中国成立后,受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等方面的影响,民众服饰和人们生活的变化呈现阶段性特点。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中餐:有__鲁菜__、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传统菜系,到清朝末年特色更加鲜明。

2.西餐:(1)传入:从19世纪40年代起,西方人大批来华,西餐随之传入。

【高中历史】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ppt2

【高中历史】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ppt2

• ③川菜:
• 正宗川菜以四川成都、重庆两地的菜肴为代表。 其特点是酸、甜、麻、辣香、油重、味浓,注重 调味,离不开三椒(即辣椒、胡椒、花椒)和鲜 姜,以辣、酸、麻脍炙人口,享有“一菜一味, 百菜百味”的美誉。在咸、甜、麻、辣、酸五味 基础上,加上各种调料,相互配合,形成各种复 合味。大煮干丝、黄焖鳗、怪味鸡块、麻婆豆腐。
【居室建筑的演进】
• 1.中国传统住宅的样式 • 北方的四合院 • 每院正五间,东西各三间,南五间。大门面南, 在南五间之数内,尽正屋有廊,谓之四合。 • 2.中国居室建筑的逐渐西化 • 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北京四合院布局设备的 欧化;上海石库门布局上采取欧式横向联列、高 度密集的模式,内部结构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四合 院。
• ④淮扬菜:
• 由苏州、扬州、南京、镇江四大菜为代表。其特 点是浓中带淡,鲜香酥烂,原汁原汤浓而不腻, 口味平和,咸中带甜。其烹调技艺擅长于炖、焖、 烧、煨、炒而著称。苏州菜口味偏甜,配色和谐; 扬州菜清淡适口,主料突出,刀工精细,醇厚入 味。清汤火方、鸭包鱼翅、松鼠桂鱼、西瓜鸡、 盐水鸭。
2.西餐的传入以及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 • (1)西餐传入的时间、原因。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 西方列强蜂拥而入,来中国的洋人与日俱增,从而把西餐烹 饪技术带入中国。 • (2)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西餐中常用原料进入餐桌, 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拓展思考 • 中西饮食的比较: • 由于中西哲学思想的不同,西方人于饮食重科学,重科学即 讲求营养,故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进食犹如为一生 物的机器添加原料,特别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 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各类无机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 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 为进食者充分吸收,有无其他副作用。这些问题都是烹调中 的大学问,而菜肴的色、香、味如何,则是次一等的要求。 中国是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以至中国的某些菜 仅仅是味道的载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知识点
疏导引导
一、近代社会生活变迁概况
1.服饰的变化
①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②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并流行开来。

③中山装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此后,中山装大为流行。

④清代普通女子的着装,满人为长袍,汉人则以上衣下裙为主。

⑤20世纪20年代之后,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⑥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苏式服装受到青睐,中苏关系恶化后趋于过时。

⑦“文革”时期,国防绿军装受到普遍欢迎;之后,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

2.饮食的变化
①四大菜系的长足发展和最终形成,是近百年的事情。

②19世纪40年代起,西餐传入中国,中西餐并行于世。

③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传统食俗产生了重要影响。

3.住宅的变化
①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石库门是上海近代民居的代表。

②外国人来华后,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

③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4.风俗习惯的变化
①婚姻风俗变化: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②丧葬礼俗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新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

③其他风俗变化: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头鞠躬取代了跪拜作揖,握手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女子获得受教育的权利,开始步入社会。

二、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1.从根本上说,这是西方的工业文明首先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造成强烈冲击,然后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的变化共同影响社会生活各领域的结果。

具体来讲,是西方先进的科技与西方列强对于中国近代政府的强大影响以及西方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合力影响的结果。

2.西式服装在辛亥革命后迅速流行的原因
从穿着的角度讲,清代的服装,男子以袍、褂、袄、衫、裤为主,女子以旗袍、袄、褂、裙和披风为主,都长过膝盖,没有腰身,没有曲线;而西装“窄袖革履”,穿着适体、潇洒。

从中国社会政体的转变角度看,西装的流行是辛亥革命以后剪发易服的产物:中华民国成立后,剪除辫子、移风易俗成为时代的潮流之一,必然引起服饰的变化,因而剪发风行必然推动易服潮流的兴起;与此同时,色彩、花纹、质料、款式无不为等级制度所规范的清朝袍褂、补服等都已经过时,满式的鞋帽、服饰已经受到人们的厌弃;但是,成熟的中式服装在民国初年尚未出现,从而在易服的风气中,出现了一股盲目的西化倾向。

从当时的社会思潮角度看,中华民国初年的服饰崇洋风气受西化思潮的推动:民主共和的建立实质上是在制度层面学习近代西方文化,而辛亥革命的理论及其制度模式都直接来源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党人
长期在海外活动,接受西方文化较多;因此,当民主共和政体确立后,中华民国政府以西方社会政治为原本进行大量改革,仿行西方政治和西方风俗成为一时的风气,从而在都市兴起了一股西化的思潮。

三、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带来的影响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受到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变化的影响,当然它的变化也会对政治、经济、思想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积极影响,促进了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

举例来说,中国风俗礼仪的变化,是受到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而随着风俗礼仪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会了解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并对这种思想的先进性产生认同感,这就促进了自由、民主、平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中国社会反封建的斗争,从而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

活学巧用
1.近代中华民族日常服饰可谓多元化。

这里的“多元化”主要是指(
A.中式服装与西式服装并行不悖
B.中国大多数民族有多种样式的服装
C.不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服饰
D.不同的行业部门有不同的服饰
解析:本题中的“近代”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

当时,西式服装传入中国,中国出现了传统服装与西式服装并存的局面。

答案:A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早在道光年间,(随着西方商品对民众生活模式的冲击,趋洋附西的倾向就在时势的流变中推动着生活习俗的演变。

“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

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曰洋灯,火锅曰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


材料二:传统社会的价值观是“贵义贱利”,居于“四民之末”的商人是没有社会地位的。

但是,晚清社会的发展却从根本上逆转了传统的价值观,“重商”不仅发展为影响深远的持久的社会思潮,而且也改变了清王朝的国策,由“重农抑商”变为“以工商立国”,表现在社会风尚方面……商人不仅捐纳功名跻身于绅士之列,而且有名望的绅士们也相率从商,在绅与商的交互渗透中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绅商”阶层。

在社会交往中,也出现“交往重衣冠而不问出身”的时俗……同时,社会应酬也带着明显的商业利益,而不再以联络友情为主。

材料三:受西方民主平等观念的影响,从属于晚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大业的社会习俗的变革……一向被歧视受性别不平等压制的妇女,开始走向社会,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并为男女平等而斗争。

同时在一般礼仪中,严格的“等级”“身份”的界限也趋于模糊。

请回答:
晚清习俗的变化有哪些?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首先,需要运用教材中的大背景:鸦片战争后新的服装、观念、住宅等传入中国。

其次,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得出新变化的主要表现。

再次,判断这些“新变化”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主要是看其是否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

最后,原因的回答也需要结合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大背景。

参考答案:(1习俗变化:趋洋附西的生活方式模式、商人地位的提高、社会应酬商业化、妇女地位有所提高、等级身份观念有所淡化。

(2积极的变化:清政府的政策转向“以工商立国”、男女平等、社会成员的平等。

(3消极的变化:崇洋倾向、商业化倾向。

(4原因: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生活方式等传入中国;中国近代社会的不断进步。

3.从图中你得出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A.体现了中外平等友好的交往
B.作为天朝上国的官员,握手有失大国风度
C.外国人把手主动伸向中国,反映中国仍是世界的中心
D.这一现象相对于国际关系来说是政府礼仪的进步
解析:要把该现象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准确分析。

握手符合近代国际关系中平等、民主的潮流,是进步的表现,但不能反映中外平等交往,只能说是在国际关系中政府礼仪的进步。

答案: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