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学法指导

合集下载

九年级上册语文《杨修之死》教案6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杨修之死》教案6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杨修之死》教案精选6篇九年级上册语文《杨修之死》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分析语言材料,梳理信息,表达感悟认识能力训练,能够合作交流自己的思想。

2、过程与方法:处理材料,归纳分析,讨论交流。

3、情感与态度:内因与外因的辨证思想认识,正确的人才观。

教学重难点:通过语言材料洞悉人物心理,感受人物形象。

人才观的交流与表达。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媒体:略教学步骤:一、导入:曹操〈〈观沧海〉〉中句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心胸开阔,吞吐宇宙,雄才伟略,霸气昭然。

但也有狭隘与偏见二、揣度人物心理活动与语言表达:1、师: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曹操斩杀杨修的想法是由来已久的,请找出每次杨修触犯曹操忌讳后,写曹操心理及行为反应的句子,并简要评述曹操对杨修是怎样由"忌'到"恨'的。

教师板书七个事件。

2、生:分组讨论交流,并表述,教师板书记录。

3、师:归纳小结。

(在劫难逃)三、人物形象分析1、师:有人认为小说节选内容中曹操和杨修个性鲜明,认为他们(教师幻灯展示)曹操:杨修:不知你是否有同样的认识,请梳理课文信息,作出评价。

2、生:处理课文语言材料,探究思考,交流表述。

3、教师小结:曹操(阴险狡诈,一代奸雄);杨修(才思过人,恃才放旷)四、扩展延伸,情感态度表达辩题一:是谁杀死了杨修?曹操,杨修?师:对于课文中杨修之死,历来就有不同见解,有人认为应归之于操,有人认为应归之于修。

请两组同学,分别就课文情节事实,有理有据,展开辩论。

生:稍作研讨,轮流展开辨驳师小结:对辩论作出评判,归结"世间万物均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个巴掌拍不响就是这个道理)辩题二:说说你的人才观?师:曹操怒杀杨修,毕竟还是给了我们许多遗憾,曹操怒杀杨修后,强令进军,结果被蜀军杀得落荒而逃,同时又失去一个才思过人的主薄,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不该不该!而杨修才思敏捷,却因恃才放旷,疏于理法,落得个英年早逝,真可谓"一失足,千古恨',遗憾遗憾!请你结合历史与现实社会,如果你是曹操,你将怎样使用人才;如果你是杨修,怎样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杨修之死》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杨修之死》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杨修之死》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杨修之死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1.2学习曹操、杨修等人物形象,分析其性格特点。

1.3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成语。

1.4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课文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2.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3.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敢于质疑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1.2掌握重点词语和成语。

2.教学难点1.1分析曹操、杨修等人物性格特点。

1.2理解课文中所表现的古代文化背景。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利用多媒体展示曹操、杨修等人物画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

1.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曹操、杨修有什么了解?他们在历史上有什么重要地位?2.自主学习2.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内容。

2.2提问:课文讲述了什么故事?杨修为什么会死?3.合作探究a.杨修的性格特点是什么?b.曹操为什么对杨修不满?c.课文中所表现的古代文化背景有哪些?4.分析课文4.1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聪明机智、敢于直言、清高自傲。

4.2分析曹操的性格特点:阴险狡诈、多疑、心狠手辣。

4.3分析课文中所表现的古代文化背景: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士人的忠诚与背叛等。

5.课堂讨论5.1让学生谈谈对杨修、曹操等人物的认识。

5.2提问:你们认为杨修的死是必然的吗?如果是,原因是什么?6.课堂小结6.2提醒学生要关注古代文化背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7.作业布置7.2预习下一课《出师表》。

四、板书设计1.课题:《杨修之死》2.人物:杨修、曹操3.性格特点:杨修——聪明机智、敢于直言、清高自傲;曹操——阴险狡诈、多疑、心狠手辣4.文化背景: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士人的忠诚与背叛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杨修之死》教案

《杨修之死》教案

《杨修之死》教案《杨修之死》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收集的《杨修之死》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杨修之死》教案 1学习目标:1、了解插叙及其作用。

2、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学习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

知识链接:1、作者及作品: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

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弊。

他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

2、背景介绍:《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

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杨修,曹操手下一位素负才名的文士。

一、自主学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

庖官()恃才放旷()麾军()夏侯惇()谮害()绰刀()佯装()伺机()食讫( )2、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适庖官进鸡汤②数犯曹操之忌③人皆不晓其意④丕如其言⑤植然其言⑥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明了。

①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②(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③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④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二、合作探究1、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2、从全文看,课文采用了哪种叙述方式?有何作用?3、结合下列语句,分析句中人物性格①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

教学设计教学思路《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以插叙的方式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曹操、杨修的矛盾冲突。

教读本文,应在理解文意、把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杨修、曹操的性格特征,分析探究杨修的死因,深刻领会作者的意图,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独立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在个性阅读的基础上得到启示。

教学目标1、概括文章主要事件。

2、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3、探究杨修死因。

4、引导学生塑造谦逊、不张狂的性格。

教学重点: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区分文学作品中的曹操和历史上的曹操。

探究杨修死因。

教学方法:设疑激趣点拨总结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多媒体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

由音乐导入:孙中山曾说过:“治国经邦,人才为急。

”足见人才之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历史上每一个伟大的领袖都有他们的“智囊团”,他们求贤若渴、爱才如命,但是,却有一个爱才之人杀掉了一位有才之士,经过预习我们知道,这位爱才之人就是曹操,这位有才之士就是杨修,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修之死》,去了解曹操和杨修之间的恩怨情仇。

(课件显示曹操和杨修的图片)二、预习检测1、文学常识(见课件)这篇文章选自《三国演义》,这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小说,共120回,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

2、字音字形词义(见课件)强调:数:屡次。

但:只。

联系:扶苏以数谏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意知识点间的联系和迁移。

三:理情节。

设疑:杨修所犯何罪而招致的杀身之祸呢?明确:惑乱君心。

设疑: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曹操为什么就不能放杨修一马,给他一个将功补过、戴罪立功的机会呢?明确:早有杀修之心;数犯曹操之忌。

设疑:文中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些几件事?曹操各有怎样的心里反应?填表格(见课件)四:析人物过渡语:杨修由猜字谜到曲解曹操之意,由揭穿“梦中杀人”到干涉接班人的选定,曹操的心理变化由“忌”到“恶”,再到杀修之心,在这矛盾不断激化的过程中,作者塑造了两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呢?学生结合内容分析,教师点拨总结:杨修:才思敏捷聪明过人恃才放旷狂妄轻率曹操:虚伪奸诈老谋深算阴险多疑嫉贤妒能过渡语:我们在评价杨修的时候,既有优点又有缺点,可是,到了曹操这里全是缺点,恨不得把所有的贬义词都用上,那历史上曹操真的就这么的一无是处吗?学生谈看法,老师点拨总结:历史上的曹操,是文学家,政治家,还是伟大的军事家,所以我们在评判历史人物时,要注意区分他的历史形象和文学形象。

初中语文《杨修之死》教案

初中语文《杨修之死》教案
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
曹操:虚伪狡诈、老谋深算
准备:观点是:
正方:杨修恃才放旷,终致杀身之祸。
反方:曹操忌才妒贤处死杨修以消除祸患。
要求:口齿清楚、思路明晰、说理充分、有据可依。
教学后记
1、文中点明曹操与杨修矛盾由来已久的是哪句话?
2、杨修曾经在哪几件事上冒犯曹操?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每则故事内容,并为每则故事拟一个小标题
3、第一个小故事按时间顺序是第几个?
4.为什么用插叙?
5.曹操厚葬杨修追悔吗?
6.鸡肋一事谁是谁非?
7.杨修死因是什么?
板书:故事
1.杨修被杀
插 2.改建园门
3.分食酥饼
果敢大胆 6.教植斩吏 残忍歹毒
谋略不凡 7.巧作答教 叙 暗藏祸心
料事如神8.失利葬修固执虚伪
五、布置预习题
1、为复述文中的七个小故事作准备。
2、为辩论准备材料,男同学持“思考和练习”中的第一个观点,女同学持第二个观点。
补充:以“读了的故事,我认为杨修,曹操。”为例说一句话。
示例:1、读了教植斩吏和为植答教的故事,我认为杨修不知利害,卷入曹操和曹植争夺继承权的斗争中,自若其祸,曹操阴险歹毒。
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时序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怎么教及学法指导,含课练、作业安排)
一、导入新课
二、介绍有关的文学常识
《三国演义》作者,名,号,(朝代)小说家。他广泛搜集了有关评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的《三国志》,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互相衬托,以强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

汇报课教案(杨修之死)

汇报课教案(杨修之死)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杨修之死》这篇课文,使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课文内容,探讨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杨修的事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忠诚事业的品质,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2. 分析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

2.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历史背景。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析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

3. 案例分析法:以杨修的事迹为例,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杨修的事迹,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式。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

4.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探讨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

5. 案例分析:以杨修的事迹为例,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历史背景和关键词汇的掌握情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和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分析问题和独立思考方面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心得体会和课堂表现,了解学生对杨修事迹的理解和认同程度,以及对民族自豪感的提升。

七、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杨修之死》及相关的历史资料。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等,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历史背景。

3. 教学用具:黑板、粉笔等,用于板书和讲解。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阅读课文《杨修之死》。

2. 第2周: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

3. 第3周:分组讨论,探讨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

《杨修之死》教案的最佳应用方法

《杨修之死》教案的最佳应用方法

《杨修之死》教案的最佳应用方法。

教学目标:1、理解寓言的意义和篇目结构;2、加强对阴谋和诡计的认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3、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观,认识到生命的脆弱性和短暂性;4、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反思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

教学重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寓意和抽象性思想;2、如何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心理和动机,并归纳其代表意义;3、如何引导学生从寓言中汲取智慧和体味处世经验;4、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本质和意义,提高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1、导入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引用一些相关的诗句或名言来开场,引导学生了解寓言的基本特点和意义,提高学生的话题兴趣。

2、讲授分析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点拨和解读,对文章的结构和文字意义进行分析,并引导学生理解人物行为和表现所体现的哲理思想。

3、探究讨论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演讲、组内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中的含义和涵义,提高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促进合作精神。

4、思维拓展环节。

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发散,例如写一篇对话、编一个故事等,来发散思维和凸显个人特长,同时也检验学生对文章深层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活动设计:1、导入环节 | 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问答形式或名称卡片展示,让学生熟悉故事的名字和作者,引发学生的思考。

问:大家知道寓言故事吗?你们接触过哪些寓言故事?你知道《杨修之死》里面讲的是什么故事吗?名称卡片展示:作者:杨修作品:《杨修之死》主人公:杨修2、讲授分析环节 | 20分钟在这个环节,教师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文本,并探究其中的哲学和道德观点。

1)文本分析教师:大家翻开书本,找到正文。

请你们朗读,尝试捕捉故事的情节线索,形成初步的故事印象。

2)主题分析教师:为什么这个故事会被选中,并传承至今?你认为作者想通过这个故事传达什么信息?3)人物分析教师:文中的人物形象鲜明,除了主人公杨修,还有谁?他们的行为表现揭示了什么?4)意义分析教师:深入分析故事背后的哲学思想,例如:人性的良知、奸诈的诱惑、生命的短暂等等,然后引导学生自由发挥,尝试填补文中的空缺,探究更多的主题和思想。

《杨修之死》学法指导

《杨修之死》学法指导

《杨修之死》学法指导
《杨修之死》学法指导
你还记得《三国演义》中的太尉之子杨修吗?学习了《杨修之死》,你会进一步了解杨修的性格及为人,也会更深入地认识曹操。

《杨修之死》节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

作者写得饶有兴味,于幽默飘逸之中见沉着。

课文开始就把杨修放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展开鸡肋事件,直至被杀,这是杨修和曹操矛盾发展的高潮,也是杨修性格发展的必然。

接着以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揭示杨修被杀的直接起因,统领了插叙的六个事件。

在交代曹、杨矛盾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展示了人物性格。

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学习的重点应放在评论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上。

学习本文要熟悉故事情节,了解课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魏王曹操因“鸡肋事件”以“乱我军心”论罪,将杨修处斩了。

在这个情节中,我们不能不佩服杨修的知人论世。

他对曹操心境的剖析,对战局的估计,应该说是切合实际的。

但是,作为一个直接参与作战的机要、总领事务的行军主簿,在战事失利的紧急局势下,却公开散布一些消极言论,这是“恃才放旷”的典型表现,接下来连续叙写了六个事件,在交待曹、杨矛盾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展示了杨修轻率的性格特征。

第一件事,曹操在花园门上写。

9.《杨修之死》语文教学技巧

9.《杨修之死》语文教学技巧

9.《杨修之死》语文教学技巧。

一、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学习《杨修之死》这篇文章之前,教师可以利用教科书中的图片或短片,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例如三国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社会风貌等。

而在阅读文章时,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对于重点词汇和句子的理解,让学生梳理出文章的基本框架和思路。

另外,学生的阅读能力也需要考虑到多元素的需求。

通过对文学作品进行多个维度的剖析与了解,有助于学生对于作品的整体性理解。

二、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杨修之死》的内容不仅仅在于描述杨修之死的故事,更重要的在于通过杨修一生的经历,呈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文化精神、人生观念等多个方面。

教师可以开展文化对比分析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的文化背景、历史时期以及时代背景等角度,系统性掌握文化知识,拓展文化视野,提高文化素养。

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此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从文章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杨修之死》通过杨修的悔过人生、宁死不辱的精神,展现出了道德品质、爱国情操、家庭美德等多个价值观。

教师可以通过研读这些价值观,引
导学生学会积极向上的生命观、人生观、道德观,使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去对人生中的重要事件,培养学生的拔尖精神。

通过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杨修之死》这篇文章,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拓宽文化视野,提高文化素养、阅读理解能力和贯串价值观积极的态度与精神。

同时,教师也应该不断发现教材中的优点,对自己的教学事业进行革新与优化,实现优化教育与再创高峰的目标。

《杨修之死》教案及教学反思总结心得

《杨修之死》教案及教学反思总结心得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杨修之死》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材:《语文》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杨修之死》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分析人物性格、心理和命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杨修的聪明才智,培养对人才的尊重和珍惜。

(2)认识历史的局限性,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杨修之死》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悲剧命运。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中所表现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3. 案例分析法:以杨修为例,分析其性格、心理和命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杨修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悲剧命运。

4. 案例分析:选取课文中的典型情节,深入剖析杨修的性格、心理和命运。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杨修之死的感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对人才的尊重和珍惜。

六、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在本节课中,学生对课文《杨修之死》的理解程度较高,能够较好地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在合作探讨环节,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悲剧命运,展示出较高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 教学改进:(1)在自主学习环节,可以适当增加课文的阅读量,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杨修的一生。

《杨修之死》教案最新8篇

《杨修之死》教案最新8篇

《杨修之死》教案最新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策划方案、合同协议、心得体会、计划规划、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planning,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杨修之死》教案最新8篇《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以插叙的方式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曹操、杨修之间的矛盾冲突。

课文《杨修之死》教案范文

课文《杨修之死》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杨修之死》,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杨修之死》的主要内容和大意。

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理解课文中的寓意和哲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杨修之死》的作者和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点评。

(2)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 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2)教师批改课后练习,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检查学生是否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正确的理解。

2. 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通过课后练习和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大意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能力: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把握能力。

4. 学生运用课文知识的能力: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情况。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说课稿:第18课杨修之死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说课稿:第18课杨修之死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说课稿:第18课杨修之死一. 教材分析《杨修之死》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杨修因为多嘴多舌,多次触犯曹操,最终导致被杀的故事。

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领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但是,对于文中一些较为复杂的句子和成语,学生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和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历史和人物的了解有限,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补充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成语的意思,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杨修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理解力,使他们能够正确对待人际关系,做到言行谨慎。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基本内容,重点词汇和成语的意思,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人物。

2.难点: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理解曹操的心理和行为,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课文内容,解释重点词汇和成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本意思。

2.互动法:教师与学生进行问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杨修的事例,引导学生从中吸取教训,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标记出不理解的地方。

3.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4.探究学习: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和曹操的心理。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归纳杨修之死的教训,提出正确的言行准则。

课文《杨修之死》教案范文

课文《杨修之死》教案范文

课文《杨修之死》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杨修之死》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

(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敬意。

(3)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珍惜生命,追求真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杨修之死》的内容理解和人物形象把握。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的分析。

3. 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的理解。

2. 课文中的复杂情节和人物关系的把握。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的运用。

1. 课文《杨修之死》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的资料。

3. 写作练习的素材和指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介绍课文《杨修之死》的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内容和情节。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讨论和分析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和细节。

3. 人物形象与修辞手法:(1)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包括杨修和其他人物。

(2)引导学生识别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讨论课文中的写作特色和表达方式。

4. 写作练习:(1)根据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2)学生互相交流和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课文《杨修之死》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

(2)提供与课文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析课文时的积极性、合作程度和思考深度。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杨修之死教案及教学设计(附教学总结)

杨修之死教案及教学设计(附教学总结)

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杨修之死》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命运的影响。

3. 领悟课文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4. 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杨修之死》的阅读与理解。

2. 杨修的性格特点分析。

3. 课文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的探讨。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课文《杨修之死》的阅读与理解。

2. 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命运的影响。

3. 课文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的探讨。

2.2 教学难点1. 对杨修复杂性格的理解和分析。

2. 对课文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的深入探讨。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杨修的案例,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3.2 教学手段1. 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和相关图片,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合作学习和思考。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活动4.1 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杨修之死》的故事情节,引发学生对杨修的思考。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性格特点分析: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杨修的形象。

4. 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探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分享自己的感悟。

4.2 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 小组分享:各小组代表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引发全班讨论。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思5.1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学生作业和测试:评估学生的作业和测试成绩,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5.2 教学反思2.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提高教学效果。

课文《杨修之死》教案

课文《杨修之死》教案

课文《杨修之死》教案《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曹杨之间的故事。

2、探究杨修的死因,分析曹杨二人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1、分析曹操和杨修两个人的性格特征,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2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领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方法:1、点拨法、激趣法;2、小组讨论学习法;3、文献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歌词写出了三国时期英雄人物辈出,但都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尽管已经成为历史,但其中鲜明突出的人物形象依然被后人津津乐道,今天我们就走进这部名著中的两个人物:曹操和杨修二、人物简介:1、杨修:字德祖,汉太尉杨震五世孙。

东汉建安年间举为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薄。

才华过人,思维敏捷。

2、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人。

汉献帝时期写天子以令诸侯,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汉献帝封其魏王。

三国时期实力最强。

精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善诗歌,《龟虽寿》、《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散文亦清峻整洁。

著作有《曹操集》。

三、整体感知、研读、合作、探究课文1、曹操为什么要杀修?导火索是什么事?罪名是什么?(让学生用原文回答)明确:因为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导火索:鸡肋事件罪名:惑乱军心”2、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整理文章结构、体会插叙作用明确:插叙作用:与顺叙相结合,层层深入,揭示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是曹操、杨修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使文章结构层次分明,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极具吸引力。

4、归纳分析人物形象:5、讨论探究关于杨修的死因,有人说归之于杨修,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观点?教师点拨明确:就小说解读而言,以上三条角度不同,却都能成立。

最新-《杨修之死》教案(优秀8篇)

最新-《杨修之死》教案(优秀8篇)

《杨修之死》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壶知道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杨修之死》教案(优秀8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课文《杨修之死》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概括人物性格。

2、小组讨论,分析杨修死因。

3、学会谦逊做人,保持健康心理,完善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分析语言,分析概括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性格。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要点】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资料助读,了解背景;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并简要复述、概括故事情节;分析杨修的死因,明确人物的性格特征;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开拓延伸,借助网络了解《三国》;联系实际,反观自我,知得失、明方向,谱写人生新篇章。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请欣赏下面这首诗:杨修之死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这首诗评价了历史人物杨修,认为杨修才能卓著,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杨修到底因何而死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共同走进《杨修之死》。

二、出示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概括人物性格。

2、讨论、分析杨修死因。

3、学会谦逊做人,保持健康心理,完善健全人格。

三、资料助读展示相关背景资料:(说一说)罗贯中,名本,别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是我国文学史上首先用全力从事小说创作的作家。

罗贯中的古典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描述了从东汉中平元年(18年)的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280年)统一中国的将近一个世纪中,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历史。

这部著作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

在国外,他的《三国演义》被称之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而《大英百科全书》则称他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

8.《杨修之死》语文教案步骤

8.《杨修之死》语文教案步骤

8.《杨修之死》语文教案步骤。

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一、全文欣赏:让学生阅读全文,体会文章的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性格等内容,对其整体印象有一个初步了解。

二、文本解析:根据文章情节、人物对话等,逐一分析文章的具体内容,包括人物关系、事件发展、道德评论等方面。

此步骤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背后的意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情感体验:让学生对文章中重要情节进行情感体验,例如杨修的死亡、孙权的借刀杀人、华佗的治疗等,引导学生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经历,产生共鸣,对人生有所启示。

四、探究主题: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例如《杨修之死》中“忠诚”、“信任”、“人情”等,学生可以从文本中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并与同学进行讨论,从中获得新的思维启示。

五、文学欣赏:通过分析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将文章从艺术角度进行欣赏,对学生开拓视野、提高审美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六、交流分享:分享和交流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与同学一起交流和分享读后感、心得体会,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感情交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情感共鸣。

以上步骤可以根据教师的实际教学需要进行适当调整和安排,这种多层次、多维度的教学理念有助于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学习收获和成长。

《杨修之死》教案及教学反思总结心得

《杨修之死》教案及教学反思总结心得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杨修之死》的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并评价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命运的影响。

(3)能够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通过人物描写、情节发展等方面,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3)学会从文化背景角度,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兴趣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独立思考的精神风貌。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挫折,培养坚韧不拔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杨修之死》的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2)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命运的影响。

(3)掌握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文本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价值。

(2)如何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杨修的历史背景及作品概况。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帮助他们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文本,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命运的影响。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对比、讽刺等。

(2)引导学生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

5. 创意写作:(1)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2)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充分展示个性。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认真批改,评价他们在创意写作中的表现。

3. 小组合作评价: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等能力。

五、教学反思总结心得:1. 教学方法改进: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修之死》学法指导
你还记得《三国演义》中的太尉之子杨修吗?学习了《杨修之死》,你会进一步了解杨修的性格及为人,也会更深入地认识曹操。

《杨修之死》节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

作者写得饶有兴味,于幽默飘逸之中见沉着。

课文开始就把杨修放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展开鸡肋事件,直至被杀,这是杨修和曹操矛盾发展的高潮,也是杨修性格发展的必然。

接着以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揭示杨修被杀的直接起因,统领了插叙的六个事件。

在交代曹、杨矛盾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展示了人物性格。

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学习的重点应放在评论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上。

学习本文要熟悉故事情节,了解课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魏王曹操因“鸡肋事件”以“乱我军心”论罪,将杨修处斩了。

在这个情节中,我们不能不佩服杨修的知人论世。

他对曹操心境的剖析,对战局的估计,应该说是切合实际的。

但是,作为一个直接参与作战的机要、总领事务的行军主簿,在战事失利的紧急局势下,却公开散布一些消极言论,这是“恃才放旷”的典型表现,接下来连续叙写了六个事件,在交待曹、杨矛盾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展示了杨修轻率的性格特征。

第一件事,曹操在花园门上写一“活”字,本是有意和工匠们逗智,而杨修却自作聪明地揭破谜底,这委实是不知趣。

第二件事,杨修近乎恶作剧地把曹操的“一合酥”给分吃了,说明他目中无主,过于自恃。

第三件事,曹操梦中杀人,杨修揭
露其故装洋蒜,虽是出于正义,但也很不讲策略。

第四件事,为了扶持曹植上台,杨修极力投曹操所好,密告曹丕用筐装人入府,结果画虎不成,反招诬害他人之嫌。

第五件事,唆使曹植立杀门吏,又被人告,说明办事欠谨慎。

第六件事,暗教曹植作答,答稿竟被人偷走,落得个欺王之名,招致曹操极为反感,随生杀修之心。

正因为杨修好为人师,狂妄轻率,放荡不羁,无所顾忌,因此在刚愎自用、阴险虚伪、老奸巨猾的曹操面前,招来杀身之祸。

本文文言和白话间杂,阅读可能有一定困难,要根据注释疏通文字,理解内容──文中所叙的六个故事。

本文情节相对较为完整,故事性强,人物形象极为鲜明,可以以此为契机进行自学。

在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讨论曹操杀杨修是出于忌才还是为了严肃军纪,讨论要注意根据课文内容,可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此外,还要注意小说人物与历史人物是有所不同的,这一点是学习历史与学习历史文学作品的区别之一。

建议同学们读一读《三国演义》原著,并相互交流读后感,进一步理解本文主旨以及人物性格和作者的写作风格。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