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重大决策风险评估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路径
试论我国政府决策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试论我国政府决策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特别是在政府决策机制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
本文试图从这些问题着手分析,提出改革和完善我国政府决策机制的合理对策,对促进我国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以及社会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政府决策机制;问题;对策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和管理学家赫伯特·A·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
这说明决策在管理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政府决策在政府行政管理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是政府行政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政府各项管理职能贯彻执行的前提和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决策机制不断完善,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政府决策机制发展滞后,特别是在我国基层政府决策机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政府行政效能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所以,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不断地改革和完善我国政府决策机制,努力实现政府行政决策机制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
一、当前我国政府决策机制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
但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而改革处于攻坚阶段。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特别是政府决策机制的不完善,已经不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的需要。
我国政府决策机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人员决策理念落后“观念是行动先导”。
我国政府决策机制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决策机制的改革和完善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特别是传统的决策理念在一些基层政府可谓根深蒂固。
例如,由于政府工作人员的决策观念消极被动,特别是许多拥有决策权的领导在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时,不能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来应对,而只想到请示上级领导,以致延误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
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对策
绩效评估是现代政府管理的前沿课题。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促使我国现有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加速与国际接轨,行政体制改革步伐也进一步加快,这就要求建立起适应全球化、与市场机制相协调的行政体制和行政模式。地方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和绩效评估体系的改革已被提到了非常重要的议程。在新形势下,随着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 许多地方政府和部门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政府管理经验,开展了政府部门绩效评估的探索和尝试,有以政府部门内部为评估主体的绩效评估形式,还有由外部评估主体对政府工作绩效进行评估的尝试。这些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还不成熟,在体制机制、观念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存在的问题
(一) 绩效评估制度、体制上存在的问题。从实际来看,虽有宪法、审计法、行政监察法及公务员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绩效考评有不少规定,但要么缺乏相关实体规定,要么缺乏具体程序,使得绩效评估运行机制不健全、动力不足,起不到应有的规范作用。另外,绩效评估尚处于自发、半自发状态,未统一规划,不能全面推行;未建立起绩效计划和绩效报告等制度框架,随意性大;缺乏统一领导机构和绩效标准,部门各自为政,无法进行部门或地区间的比较评估。
二、完善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对策
(一)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具体政策制度,逐步实现规范化、经常化和法制化。一是拟订绩效评估法规,对宗旨、原则、主体、指标等加以科学界定,建立听证制度,并构建相关模型加以模拟。二是从法律上树立评估权威性,评估机构应享有调查、评估有关公共部门活动的权力,不受其它任何组织或个人干扰;评估结论得到有效传递和反馈,评估活动能引起公众关注,有充分可信度和透明度。三是对评估程序、内容、形式等作出详细规定,使评估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纳人正常发展轨道。四是将现有部门绩效评估的分散职能综合协调运用,构建地方政府绩效管理体系。建议由国务院制定颁发办法或条例,整合中编办、人保部、监察部、财政部、审计署等部门相关职能,完善中国现存的绩效评估和管理制度。
我国地方政府环境决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地方政府环境决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谢有长来源:《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5年第04期〔摘要〕当前我国环境形势的严峻性和公众环境抗争的频发性,折射出地方政府在环境决策上的问题如下:地方政府在主导环境决策背后的政绩压力、决策过程排除公众的有效参与及专家决策面临风险知识的有限性及自身利益的纠缠,这就使得环境决策易偏离公共利益取向。
为此,应按照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要求,改革地方政府环境决策体制:建立健全环境决策监督机制,推进依法决策;强化公众参与力度,完善公众参与机制;重建对专家决策的信任,增强决策科学性。
〔关键词〕地方政府;环境决策;专家决策;公众参与;监督机制〔中图分类号〕X321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676(2015)04-0027-03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益进步,环境风险日趋复杂,环境问题愈发凸显。
近年来,由环境问题引发的民众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民间环境抗争行动的多发成为了引人注目的现象。
据官方披露的资料表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每年发生的“环境纠纷”达十多万起,其中包括数量不明但增加显著的“环境群体性事件”[ 1 ],这给地方政府的治理带来了危机,对社会的稳定造成了冲击。
同时,这些现象也折射出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在环境决策方面存在问题。
笔者试图通过分析当前地方政府在环境决策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探讨改革地方政府环境决策体制的对策与路径。
一、地方政府环境决策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决策是指“选择一个可供贯彻实行的方案的过程。
形成决策通常要有一个决策者(做出最后选择的人)和一个决策机构(所有参与决策的人组成的小组、团体或政府)。
他们通过分析信息、确定目标、提出各种方案、对这些方案作出评价,然后得出一个结论来对一个确定的问题或一系列问题做出反应”[ 2 ]。
环境决策是指围绕环境风险及影响环境问题而进行方案评价及选择的过程。
政府环境决策的优与劣、正确与否,关系到当地生态环境的好坏及人民的切身利益。
《我国重大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制度研究》范文
《我国重大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制度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我国在重大行政决策中越来越重视风险评估的重要性。
风险评估不仅关乎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更是保障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公民权益的重要手段。
本文旨在研究我国重大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制度的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我国重大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制度的现状我国在重大行政决策风险评估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
首先,政府高度重视风险评估工作,将其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
其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法规体系,为风险评估提供了法律保障。
此外,各级政府还设立了专门的风险评估机构,负责开展风险评估工作。
这些机构通常由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企业代表等组成,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三、我国重大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制度存在的问题尽管我国在重大行政决策风险评估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风险评估制度尚不完善,部分地区和部门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差异,导致评估结果不尽相同。
其次,风险评估方法和技术手段相对落后,难以满足复杂多变的决策环境需求。
此外,部分地方政府和部门对风险评估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风险评估工作流于形式。
四、完善我国重大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制度的建议为进一步完善我国重大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制度,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 完善法规体系:制定更加详细、全面的法规,明确风险评估的流程、方法和责任主体,确保各级政府和部门在执行过程中有法可依。
2. 强化组织建设: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构,提高机构的专业性和权威性,确保风险评估工作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3. 引进先进技术:加强与国际先进风险评估机构的交流合作,引进先进的风险评估方法和技术手段,提高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加强培训与宣传:对参与风险评估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素质。
同时,加强风险评估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公众对风险评估的认知度和重视程度。
5. 建立监督与反馈机制:对风险评估工作进行监督和反馈,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浅析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第一篇:浅析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提要]近年来,**先后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重大事项115个。
其中:重点工程项目评估109个,重大决策评估5个,重大活动评估1个,可实施的111个,可部分实施2个,暂缓实施1个,不予实施1个,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秩序,促进了和谐。
在工作中的主要做法:一是实行稳定风险评近年来,**先后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重大事项115个。
其中:重点工程项目评估109个,重大决策评估5个,重大活动评估1个,可实施的111个,可部分实施2个,暂缓实施1个,不予实施1个,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秩序,促进了和谐。
在工作中的主要做法:一是实行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目标管理双管齐下。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将其纳入对乡镇、县级部门年度工作目标管理,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考核。
县委维稳办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作为乡镇、县级部门稳定工作重要内容之一,年初签订稳定工作目标责任书,明确职责,细分任务,制定考核办法,年底严格考评。
二是完善稳定风险评估工作三大机制。
建立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机制,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社会关注度大的重大政策、重大决策、重大改革、重大项目、重大活动等事项必须实施稳定风险评估;建立稳定风险评估工作责任机制,将评估工作作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重要任务来抓,明确县委维稳办、县发改局为牵头责任单位,各乡镇、县级重点部门为主要责任单位;建立稳定风险评估工作考核奖惩机制,实行风险评估专项考核和年度稳定工作综合考核相结合,今年全县通报批评有问题责任单位17个,有4人因疏忽评估致稳定工作严重失误受到行政处理。
三是狠抓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四个重点。
责任上,着力强化稳定风险评估责任意识,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将稳定风险评估纳入了领导干部抓维稳工作一岗双责内容。
贯彻重大决策部署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员工素质
总结词
强化培训,提升素质
VS
详细描述
建立健全员工培训机制,针对不同岗位和 层级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和课程,通过内 部培训、外部培训、在线学习等方式全面 提升员工的业务能力、管理能力和执行能 力,提高员工素质。
05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存在的问题
在贯彻重大决策部署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 题,包括决策理解不深入、执行不严格、监 督不到位等方面。
政策理解不到位
在重大决策部署的执行过程中,由于对政策的解读和理解 不够深入,导致部分单位或个人对政策的具体要求和实施 方式存在误解。
缺乏有效的执行措施
在重大决策部署的执行过程中,有时会因为缺乏有效的执 行措施或实施细则,导致政策无法得到全面、准确的实施 。
部门间协调不足
在重大决策部署的执行过程中,经常需要多个部门或单位 之间的协同配合。然而,由于部门间协调不足,导致政策 执行过程中的配合不够默契。
研究目的和意义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 推动重大决策部署的全面落实,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02
重大决策部署的背景和意义
重大决策部署的背景
01
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随着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不断变化,我国面临着诸多挑战和
机遇,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重大决策部署以适应新形势。
02 03
人民群众的期待
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宣传培训不到位
重大决策部署的宣传培训是确保有效执行的重要环节。然而,有时会因为宣传 培训不到位,导致政策执行者或相关单位对政策要求理解不准确。
监督检查缺失
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是确保重大决策部署有效执行的重要保障。然而,有时会 因为监督检查缺失,导致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问题无法及时发现和纠正。
《我国重大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制度研究》范文
《我国重大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制度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深入推进,政府在重大行政决策过程中越来越重视风险评估的环节。
本文将围绕我国重大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制度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重要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二、重大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制度的重要性重大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制度是政府决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障决策的科学性:通过风险评估,可以全面了解决策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从而在决策过程中进行科学权衡,确保决策的科学性。
2. 维护社会稳定:重大行政决策往往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风险评估有助于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3. 提高政府公信力:通过公开、透明的风险评估过程,可以提高政府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增强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
三、我国重大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制度的现状我国在重大行政决策风险评估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在风险评估方面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2. 评估方法不科学:部分地区在风险评估过程中,缺乏科学、系统的评估方法,导致评估结果不准确。
3. 公众参与度不高:在风险评估过程中,公众参与度不高,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
四、完善我国重大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制度的建议针对我国重大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四、完善我国重大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制度的建议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建议以完善我国重大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制度: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风险评估的标准、程序和责任,为风险评估提供法律保障。
2. 科学制定评估方法:加强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建立科学、系统的评估体系,提高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增强公众参与度:在风险评估过程中,应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和交流,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充分听取公众意见,提高公众参与度。
风险评估与应对措施的反思与调整方案
风险评估与应对措施的反思与调整方案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各种风险事件频频发生,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应对风险,风险评估与应对措施成为了当务之急。
然而,我们需要反思当前的风险评估与应对措施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调整方案,以更好地应对各类风险。
首先,我们需要反思风险评估的不足。
目前的风险评估往往是被动的、局部的,只关注某一风险事件的可能性和影响范围,而忽视了整体性和综合性。
为了更好地评估风险,我们应该采取主动的态度,将风险评估纳入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形成全员参与的机制。
同时,我们需要加强风险评估的综合性,将各类风险因素进行整合,形成全面的风险评估模型。
其次,我们需要反思应对措施的不足。
当前的应对措施往往是被动的、临时的,只是在风险事件发生后才采取相应的措施。
这样的应对方式往往效果不佳,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注重预防,提前制定应对方案,做好风险的预警和预防工作。
同时,我们需要加强应对措施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根据不同的风险事件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应对的效果。
针对以上不足,我们可以提出相应的调整方案。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风险评估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可以借鉴国际上成熟的风险评估方法,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建立适合自己的风险评估模型。
同时,我们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其次,我们应该加强风险应对措施的预防性和科学性。
可以建立完善的应对预案,明确责任分工和工作流程,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工作。
同时,我们可以加强与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合作,共同应对风险,形成合力。
此外,我们还应该加强风险意识的培养和教育。
风险评估与应对不仅仅是专业人士的事情,每个人都应该具备一定的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
可以通过开展风险教育活动、加强媒体宣传等方式,提高公众对风险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只有全社会形成共识,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类风险。
综上所述,风险评估与应对措施的反思与调整方案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我们需要反思当前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调整方案,以更好地应对各类风险。
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问题、回应与完善
一、各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现状与亟待解决的问题重大决策(事项)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以下简称“稳评”),起初是由地方政府为处理复杂的社会矛盾、完成繁重的维稳任务而摸索出来的一种工作方法,带有地方性和权宜性。
但随着其不断的深入,中央和地方政府发现稳评确实可以发挥社会矛盾化解与社会风险预警的积极功能,故而稳评逐步成为相对制度化和模式化的社会治理创新成果被加以复制与推广。
1.稳评实践的地方经验概括稳评的提出、发展与逐步成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以三种模式为典型代表。
(1)先行先试阶段的遂宁模式。
2004年,四川省遂宁市尝试建立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的稳定风险预测评估制度,其提出的“四性”和“五法”得到中央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认可,在全国推广。
所谓“四性”是指评估的四项内容,集中考查重大项目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安全性,以此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问题、回应与完善张乐童星内容提要我国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经过十年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但依然存在着领导机制不健全,评估主体单一,评估内容不完整,风险等级确定方法不科学,评估结论不公开,以及缺乏系统性的风险防范措施等问题。
学界围绕稳评指标体系、风险估算定级方法、第三方评估和公众参与机制等问题开展了富有洞见的研究工作。
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以结构化风险识别与风险链识别相结合的方式完善社会稳定风险的辨识机制,以定量分析的风险链客观风险估算与定性分析的主观建构风险水平相结合的方法完善风险等级的研判机制,以阻断风险链为核心完善风险的防范机制。
关键词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风险链风险辨识风险研判风险防范张乐,山东大学(威海)法学院副教授264209童星,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210093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社会管理创新与社会体制改革研究”(11&ZD028);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邻避设施决策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与路径优化研究”(14BS H020);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邻避冲突及治理研究”(M 55535)阶段性成果。
地方政府重大决策机制存在问题及优化路径
家安德森把决策主体分为官方的政策制订者和非官方的参与者两大类: 官方的政策制订者是指具有合法权 威去制定公共政策的人们 , 包括立法者 、 行政官员 、 行政管理人员和司法人员; 非官方的参与者通常指并不拥
有合 法 的权 力去 做具 有强 制力 的政 策决 定 的人 和组织 , 包括 利 益集 团 、 政 党 和作 为个人 的公 民。 【 1 J 而 由于我 国
2 . 体 制外决 策 系统 体 制 外决 策 系统 是 指 除 了体 制 内决 策 系统 以外 主要 由各 种 相关 利 益 群体 、 社团 、 公 民 以及 决 策 咨询 机
构等组成 , 一般在地方政府决策过程中发挥辅助或参谋咨询的作用 。 伴随我 国政治文明的推进和民主化 、 科 学化和法治化理念 的日益深入人心 , 体制外决策主体在地方政府决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比如我 国地方政府在近年来的重大决策过程 中,已陆续推行重大决策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 ,构建 “ 谋” 和 “ 断” 相分离的决策机制 , 将重大决策事项交由第三方专业性决策咨询机构或专家评估机构进行科学论证和 风险评估 , 使体制外决策系统与体制 内决策系统相得益彰 , 形成 了内外互动的决策体系。 ( 二) 地方 政 府决 策机 制特 征 从决策科学理论而言 , 我国地方政府决策 的运行机制 , 除了体制 内决策系统和体制外决策系统之外 , 还 应 当包括决策执行 、 监控等系统 , 整个决策系统各流程之 间既相互独立又紧密关联 , 并通过 良性互动来完成 决策方案的设计 。检视和考量我国地方政府决策体系, 其运行机制具有如下特征 。 1 . 决 策主体 的多元性 无论是体制 内还是体制外决策系统 , 都是 由来 自不同机关 的主要领导 、 团体或组织 以及评估机构成员 参与决策的制定 、 评估和论证。也就是说 , 在我国地方政府决策流程中, 一项重大决策的制定和出台, 并非 由 行政首长个人拍板定案 , 而是在多元决策主体共同参与下制定 , 凝 聚了决策主体 的群体智慧 , 但决策周期长 且 效率 偏低 。
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问题与完善
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问题与完善作者:张玉磊徐贵权来源:《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04期[摘要]发轫于地方实践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是我国社会管理领域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目前已经上升为中央层面的顶层设计并在实践中运行良好,对推进我国维稳模式转型、提高维稳成效意义重大。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稳评机制的基本框架已经初步形成,主要由稳评主体、稳评对象、稳评内容、稳评方法、稳评程序、配套制度等组成。
作为一项极具中国特色的新生制度,稳评机制尚处于由粗放式向规范化、精细化发展的阶段,需要立足于现实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完善。
[关键词]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社会管理;维稳模式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15)04-0080-09一、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提出与意义美国学者塞缪尔·P.亨廷顿指出:“稳定成为问题,正是变革社会或现代化过程中的特征”[1](P46)。
当前我国正处于以城镇化快速推进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化进程中,社会转型的力度空前,与之伴随的是社会风险急剧增加,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愈发激烈,维护社会稳定成为政府治理的新常态。
中国的社会稳定问题,既是目前所处的特殊发展阶段必然出现的现象,又是制度供给与制度保障缺失的产物。
因此,必须站在社会管理创新的战略高度上,将社会稳定问题的解决纳入制度化的轨道,而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以下简称“稳评机制”)就是这样一种制度创新和尝试。
作为改革与发展推进载体的重大决策,在增进公共利益的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社会稳定风险,往往成为涉稳事件的导火索和危险源。
传统的对重大决策的评估往往仅从经济、技术、环保等方面展开,而对重大决策蕴含的社会稳定风险缺乏足够的重视。
鉴于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都起因于关涉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考虑不周或估计不足,四川省遂宁市在2004年“汉源事件”后开始了建立稳评机制的探索,由此开创了中国建立稳评机制的先河,稳评机制也在维稳实践中逐渐健全和完善。
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织影响,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严峻,国内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的任务极其繁重,健全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与治理体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
本文分析了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改进建议。
关键字: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复杂多变的风险环境,各类重大决策的难度增大、决策关联的社会风险上升。
健全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与治理体系,系统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制,增强风险意识,提高科学决策能力,防范化解重大决策可能产生的社会风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需要。
一、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存在的突出问题1、缺乏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战略性定位虽然大部分地区已经推行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但部分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理解仍比较狭隘,带有明显的功利化色彩。
一方面,一些地方和部门只是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一种维稳手段看待,或者仅仅将其目标锁定为预防和化解信访风险,没有从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视角和高度去认知该项机制的重要功能与现实价值。
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和部门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视其为项目审批的一个步骤而已,严重低估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现实价值和功能发挥。
2、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程序不规范、不透明,存在重结果轻程序、走过场现象在一些地方,政府职能部门为保证重大项目建设进度,在项目论证、审批、推进等环节操作程序不规范、不透明;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列入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事项还比较少,大部分地区还没有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重大事项决策的必经程序,存在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重大决策出台后补做程序的“认认真真”地“走程序”现象。
由此可见,一些地方的稳评只是被作为一种前置性的静态评估,局限于重大政策实施前阶段,而没有成为真正涵盖重大决策制定、执行全过程的动态评估。
3、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过程中,社会公众的主体地位未得到有效体现一是政府部门决策不同程度存在信息公开不够、过程较为封闭等现象,导致公众缺乏顺畅的参与渠道;稳评的最终结果更多地倾向于领导意志和专家话语,而难以真正吸纳和体现民意;二是公众参与仍停留在浅层次,在一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践中,公众仅仅被看作意见收集对象而不是评估主体,不能在评估过程中发挥实质性作用。
政府绩效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政府绩效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政府绩效评估是对政府行为和政策效果进行评估分析,并制定改进政策的一种管理方式。
对政府绩效进行评估,可以帮助政府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力的措施进行改进。
但是,政府绩效评估在实践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本文将就政府绩效评估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一、政府绩效评估存在的问题1.评估手段单一政府绩效评估的手段大多是问卷调查和访谈,而问卷调查和访谈在获取信息上面存着一定的主观性,能够获取的信息量有限,缺乏客观性。
这导致政府绩效评估的结果有时存在偏差,不能真正反映政府的工作表现。
2.评估与实际工作脱节政府绩效评估的制定和实施应该与政府目标紧密相连,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政府的工作目标和实际操作常常脱节,使得政府绩效评估的结果与实际工作不一致,导致政府绩效评估毫无意义。
3.评估指标不合理政府绩效评估指标应该根据政府工作的特点和目标来制定,而现实中,政府绩效评估指标设计存在的问题是过于简单化或者过于复杂化。
指标过于简单化的评估无法提供充足的信息,过于复杂化的评估难以实现。
4.参与主体不充分政府绩效评估需要形成一个多方协作的体系,涉及到的各个方面都应该得到参与。
但在现实中,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参与主体常常不充分,政府部门和群众的参与度不足,评估结果的权威性和可行性受到影响。
二、对政府绩效评估的对策1.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手段政府绩效评估的手段应该多元化,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获取信息。
比如,除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还可以使用数据分析技术来分析政府绩效。
这样能够有效提高政府绩效评估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2.完善政府目标体系政府应该明确层次分明的目标体系,将不同级别的目标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
并且,政府的目标需要根据当前社会状况制定,合理化,市场化,及时化,按照实际工作情况和部门特点进行制定。
3.合理制定评估指标评估指标应该根据评估目标及其经济、政治和技术条件来制定。
评估指标应该具有客观性,且可以量化,易于收集。
地方政府重大决策风险评估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路径
党建与政策2019年 第 11 期— 31 —作者单位:李艳,中共锦州市委党校。
地方政府重大决策风险评估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路径李 艳摘要:在风险社会背景下,风险评估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出台重大行政决策的法定程序。
但一些地方政府在风险评估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瓶颈,比如评估技术的科学性,评估主体的民主性等。
本文从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合理的优化路径,以促进地方政府决策的科学性,避免决策失误。
关键词:重大决策;风险评估;优化路径一、重大决策风险评估制度的发展历程我国重大决策风险评估制度起源于21世纪初,这一制度创新在当时主要为了解决因为政府决策失误所产生的社会稳定问题。
各地频发的群体性事件暴露出政府重大决策科学性不足及自由裁量权过大的问题。
2004年四川遂宁发生了轰动全国的“汉源事件”,此后遂宁市开始探索重大事项的风险评估机制,并在中央维稳办的推广下走向全国。
近些年来,一些地方政府陆续制定了相应的风险评估制度,希望以此从源头上解决重大决策所面临的社会稳定风险。
十八届四中全会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把风险评估由决策的必经程序上升为法定程序,这在决策程序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2019年5月8日出台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中对风险评估作了详细规定,这也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政府的客观需要。
二、地方政府重大决策风险评估机制的问题分析(一)评估主体单一目前许多地方政府都出台了重大决策风险评估的政策文件,在风险评估主体选择上大多采取“谁主管、谁负责”“谁决策、谁评估”的原则划分权责关系,所以风险评估的主动权往往掌握在政策制定部门。
这将给重大决策风险评估带来以下后果:其一,由于第三方评估的选择大多数由决策部门决定,而不是通过竞标等方式产生,所以决策主体在评估过程中,因其自身主导优势,使参评人员附和其政策成为可能,使得风险评估变成“可行性报告”。
其二,在公众参与度上,《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提出,重大决策要保证广泛的公众参与,广泛征集社会各方面意见,但在运行过程中,公众意见往往流于形式,并不会对风险评估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政府决策中的风险评估与管理
政府决策中的风险评估与管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决策在国家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决策过程中存在着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这些风险可能会对国家和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因此,在政府决策中,风险评估与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风险评估是政府决策的第一步。
政府需要对决策方案的各种可能风险进行评估,并基于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在评估过程中,政府可以利用多种工具和方法,如风险矩阵、概率分析和风险价值评估等,来识别潜在风险并确定其可能的影响程度。
通过风险评估,政府可以更好地了解决策方案的可行性和潜在的风险,为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风险管理是政府决策的核心环节。
一旦确定了潜在的风险,政府需要采取措施来降低和管理风险。
其中,风险转移、风险控制和风险监测是重要的方面。
风险转移可以通过购买保险或与其他机构进行合作来实现,以分担风险责任。
风险控制则是在决策方案中采取措施,以最大程度地减少风险的发生概率和风险的影响程度。
风险监测是追踪和评估风险的过程,政府需要定期检查风险的演变和决策方案的有效性,及时采取调整措施。
政府决策中的风险评估与管理不仅仅局限在经济领域,也包括环境、社会和政治等方面。
例如,决定建设一个新工厂的政府可能需要考虑到经济效益以及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风险评估与管理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来平衡各种利益。
风险评估与管理在政府决策中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减少风险和损失,更体现在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通过风险评估与管理,政府可以将决策过程开放给公众,并提供信息和解释,以增加公众对决策的信任和理解。
同时,政府还可以与利益相关方进行沟通和协商,广泛收集意见和建议,从而形成更全面、科学的决策方案。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政府决策中的风险评估与管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难点。
首先,一些风险的评估和管理可能受到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影响,政府需要加强信息收集和共享,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其次,政府需要在风险评估与管理过程中平衡各方利益,避免偏向一方或忽视某些利益的问题。
政府决策政策形成的困境与对策的研究与转化路径
政府决策政策形成的困境与对策的研究与转化路径引言:政府决策一直是一个复杂而困难的过程,尤其是在社会变化迅速、信息爆炸的时代。
政府决策面临的困境多种多样,然而,通过研究和实践,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对策来克服这些困境,并为决策提供更好的转化路径。
一、信息不对称的困境政府在决策过程中,常常面临信息不对称的困境。
政策制定者的决策往往依赖于专业研究和分析的结果,这些结果通常由专家学者提供。
然而,政府决策过程中专家意见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可能存在问题。
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困境,政府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举办公开座谈会、征求公众意见等方式,广泛征集各方面的建议和意见,增加政策决策的透明度。
另一方面,政府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公开渠道,增加政策信息的透明度,使更多的人参与到决策过程中,提供有力的反馈和建议。
二、利益诉求的困境政府决策常常需要权衡各方利益,因此,政府面临的另一个困境是各种利益诉求的冲突。
各种利益集团通常追求自身最大利益,难以达成一致。
为了解决利益诉求的困境,政府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首先,政府需要建立一套公平、公正的决策制度,确保各利益诉求可以得到充分考虑。
其次,政府可以通过多元参与的方式,引入更多的利益相关方参与决策过程,形成共识。
最后,政府需要加强沟通和协调,平衡各方利益,通过谈判和妥协找到可行的解决方案。
三、资源有限的困境政府在决策过程中,常常面临资源有限的困境。
政府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和政策目标来分配有限的资源,但资源的供给常常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为了解决资源有限的困境,政府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首先,政府需要进行有效的优先级排序,根据社会需求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
其次,政府可以寻找其他来源的资源,例如引入民间资本、吸引外来投资等。
最后,政府可以通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最大程度的资源有效利用。
四、决策执行的困境政府在决策过程中,决策的执行往往面临困境。
政策的有效执行是政府决策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政府行政决策中的风险评估与防范
政府行政决策中的风险评估与防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政府行政决策在推动国家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由于决策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必须进行风险评估与防范措施,以确保决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本文将探讨政府行政决策中的风险评估与防范所涉及的关键问题和方法。
政府行政决策中的风险评估是确保政策能够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环节。
政府决策往往牵涉到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如经济环境变化、社会问题复杂化等。
因此,风险评估的目的是识别并评估可能对决策结果产生影响的各种风险因素,并寻找相应的防范措施。
政府部门可以通过调查研究、数据统计和专家咨询等手段,对潜在风险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
政府行政决策中的风险防范是确保政策实施顺利的重要环节。
一旦确定了潜在风险,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以减轻或消除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
例如,在环境保护政策中,政府可以采取限制排放、加强监管和提高环境治理能力等措施,以防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风险。
政府还可以通过建立风险应对机制和应急预案等方式,提前预防和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
在进行风险评估与防范时,政府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政府需要充分了解相关政策领域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只有对政策背景和环境有清晰的认识,才能准确评估风险和制定相应的防范策略。
政府需要进行全面的风险识别和评估。
风险可能来自内外部环境、技术和制度等方面,政府需要全面调研并充分了解各种风险因素。
政府需要与相关部门和利益相关者进行广泛的合作,共同制定风险防范计划。
多部门合作和多方参与可以提高风险评估和防范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政府行政决策中风险评估与防范的方法也多种多样。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定量风险评估,它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数据,对风险进行量化和评估。
定量风险评估可以帮助政府确定决策的潜在风险程度,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另一种方法是基于经验的风险评估,它依赖于专家的判断和经验。
基于经验的风险评估可以在数据不完整或不可靠的情况下提供有用的信息。
我国地方政府财政风险评估及对策研究
我国地方政府财政风险评估及对策研究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地方政府作为财政管理的一级管理单位,在国家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不仅会对地方经济造成深远的影响,也会对全国经济的稳定产生不良影响。
本文将对我国地方政府财政风险评估及对策进行分析研究。
一、财政风险评估的必要性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评估是保障经济稳定,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必要手段之一。
首先,地方政府具有巨大的财政支出压力,不良的财政状况会影响地方政府的财政运作,造成资金链断裂,从而对市场信心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
其次,地方政府财政风险评估是保障政府债务安全的基础,对于保障国家债务的安全,防范政府债务风险具有关键意义。
二、财政风险评估方法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评估的方法有多种,通过财政状况的分析来确定其风险情况。
其中主要包括财政收支状况评估、政府债务评估、风险预警模型评估、分析政策效果评估等方法。
这些方法各有特点,可以综合运用来进行财政风险评估。
三、地方政府财政风险对策1、加强财政监管财政监管是防范地方政府财政风险的关键措施。
通过加强政府的财政监管机制,introduced专门的监管机构和政策,对地方政府进行财务审计,保障政府支出明细的透明度和合理性,减少财政违法行为的发生。
2、完善地方财政体制完善地方财政体制是化解地方政府财政风险的重要保障。
通过完善地方财政体制,增强地方政府自身的发展能力和财政收入,保障财政支出合理、透明,防止因财政体制不完善而导致的财政危机风险。
3、加强预算管理预算管理是防止地方政府财政风险的重要措施之一。
加强预算管理,遵守财务纪律,严格控制财务支出,避免过度投资,消化资金等问题的发生,减少不良的水平。
4、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是防止地方政府财政风险的根本举措。
通过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对财政体制进行顶层设计,推进中央和地方财政事权的逐步分离,对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进行修复、重构和调整。
四、结论针对我国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评估及对策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评估是防止财政危机和维护社会、经济、国家安全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各种财政风险评估方法来测定其财政状况,以实现有效的監管和管理;加强财政监管、完善地方财政体制、加强预算管理、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等都是化解地方财政风险的主要措施。
我国地方重大项目社会风险评估的现实困境与制度改进
我国地方重大项目社会风险评估的现实困境与制度改进作者:季燕霞石亚林来源:《理论导刊》 2014年第4期季燕霞1,石亚林2(1.南通大学管理学院,江苏南通 226019;2.南通市百汇物资有限公司,江苏南通226000)摘要:重大项目具有显著的外部性、公共性特征,需要在有效的社会监督和政府管理之下对项目建设可能带来的环境和社会风险进行评估、制约。
但是,在我国现实中,由于地方政府热衷于GDP绩效、官员偏好主导地方公共决策等主客观原因,重大项目的环境和社会风险评估更多表现为“做形式”、“走程序”。
反思近年来国内高频率发生的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生成原因及社会效应,必须在重大项目社会风险控制的制度层面作出有效改进,具体而言:应当在项目决策中强制性嵌入社会风险评估,细分社会风险等级,重视异议权,调配相关利益者决策的比重,构建动态监测的纠错机制。
关键词:地方政府;重大项目;社会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制度改进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4)04-0004-03近年来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高频率发生,其中较大部分是由于一些地方的重大投资或决策项目对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经济利益造成事实的或潜在的损害,引发民众维权抗争。
地方政府迫于公众压力,往往采取匆忙宣布永久性停建的方式以平息事端。
这一行为客观上不仅造成项目本身巨大的沉没成本,也带来经济、政治、生态环境等多层次的社会成本,损害了政府公信力。
为此,需要深刻反思我国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模式及投资决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效推进重大投资项目社会风险评估制度建设,提高政府公共决策的科学性与合法性,增进社会和谐稳定。
一、我国地方重大项目社会风险评估面临的现实困境重大项目一般是指被国家或省市县政府拟定的重大投资工程或涉及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其对一定区域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环境具有广泛影响。
在“应然”意义上,重大项目决策不仅要系统研究项目自身的经济收益与成本,还需要对可能产生的环境及社会稳定影响进行预测、分析和评估,制定相应对策和解决预案,以规避、控制、降低和应对可能产生的社会风险。
浅谈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存在问题及改进对策
浅谈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存在问题及改进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在推动经济增长、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评估地方政府绩效就成为了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
通过对地方政府绩效的评估,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推动工作的不断完善和提高。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其效果。
本文将就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改进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1. 指标体系单一化目前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指标体系的单一化。
很多地方政府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主要以经济指标为主,而对社会和民生等方面的指标关注不足。
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会过分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了民生问题,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出现。
另一个问题就是指标体系的刚性化。
现在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往往比较死板,不能灵活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这样一来,很多地方政府会为了达到指标而采取虚假数据等手段,而不是真正地提高工作效果。
3. 指标体系的客观性不足在一些地方政府的绩效评估中,指标体系的客观性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些指标的制定和评估是存在主观性的,不能很好地反映出地方政府的真实绩效情况。
这就导致了评估结果的不够客观,并且也容易受到政治等因素的影响。
二、改进对策针对指标体系单一化的问题,可以尝试引入更多元化的指标。
不仅要关注经济增长等指标,也要充分考虑社会、民生、环保、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指标。
这样可以使绩效评估的结果更加全面、客观,也可以避免过分追求经济增长带来的问题。
2. 灵活调整指标体系在制定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时候,应该采取相对灵活的方式。
不要过分刻板,要能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这样一来,才能更加客观地反映出地方政府的真实绩效情况,也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违规操作。
在指标体系的制定中要注意客观性。
应该尽量采用客观存在的数据作为指标,避免太过主观的指标。
同时在评估的过程中也要严格遵守程序,避免受到政治等因素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政府重大决策风险评估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路径
作者:李艳
来源:《各界·下半月》2019年第11期
摘要:在风险社会背景下,风险评估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出台重大行政决策的法定程序。
但一些地方政府在风险评估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瓶颈,比如评估技术的科学性,评估主体的民主性等。
本文从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合理的优化路径,以促进地方政府决策的科学性,避免决策失误。
关键词:重大决策;风险评估;优化路径
一、重大决策风险评估制度的发展历程
我国重大决策风险评估制度起源于21世纪初,这一制度创新在当时主要为了解决因为政府决策失误所产生的社会稳定问题。
各地频发的群体性事件暴露出政府重大决策科学性不足及自由裁量权过大的问题。
2004年四川遂宁发生了轰动全国的“汉源事件”,此后遂宁市开始探索重大事项的风险评估机制,并在中央维稳办的推广下走向全国。
近些年来,一些地方政府陆续制定了相应的风险评估制度,希望以此从源头上解决重大决策所面临的社会稳定风险。
十八届四中全会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把风险评估由决策的必经程序上升为法定程序,这在决策程序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2019年5月8日出台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中对风险评估作了详细规定,这也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政府的客观需要。
二、地方政府重大决策风险评估机制的问题分析
(一)评估主体单一
目前许多地方政府都出台了重大决策风险评估的政策文件,在风险评估主体选择上大多采取“谁主管、谁负责”“谁决策、谁评估”的原则划分权责关系,所以风险评估的主动权往往掌握在政策制定部门。
这将给重大决策风险评估带来以下后果:其一,由于第三方评估的选择大多数由决策部门决定,而不是通过竞标等方式产生,所以决策主体在评估过程中,因其自身主导优势,使参评人员附和其政策成为可能,使得风险评估变成“可行性报告”。
其二,在公众参与度上,《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提出,重大决策要保证广泛的公众参与,广泛征集社会各方面意见,但在运行过程中,公众意见往往流于形式,并不会对风险评估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二)评估程序不规范
首先,虽然决策风险评估已经上升到“法定程序”,但在各个地方政府出台的文件中,在级别上并不统一,以“办法”“意见”等形式居多,目前并没有将这一制度立法化的先例,使得相关政府文件的效力较低,导致执行中的规范性力度也较低。
比如哪些决策应当启动风险评估,风险评估的技术性方法等方面没有统一的规定。
其次,在评估运行过程中,地方政府为了保证重大决策的顺利性,对风险评估的流程、方案、报告多以涉密为由拒绝公开,信息不透明,给评估者留下可操作的空间,致使评估形式化。
(三)评估配套制度欠缺
在国家治理的大背景下,提升公共政策的科学性成为风险源头治理的关键。
而重大行政决策,事关本地区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对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会产生基础性、全局性的影响,如果决策出现失误会造成相关严重的显性及隐性的损失。
地方政府如果未按照法定程序启动风险评估或未依据评估结果实施重大决策,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从各地方政府出台的文件中看,在风险评估方面明确提出责任追究尚在少数。
三、地方政府重大决策风险评估机制的优化路径
(一)决策主体与评估主体相分离。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重大决策风险评估基本上采取三种模式;政府主导、第三方评估、多元主体评估。
其中,第三方评估是现代政府治理创新的重要产物。
相较于传统的政府主导模式,第三方评估具有相对的中立性和专业化等特点。
其专业化的数据分析、评估模型选择等方面能够以严谨的方法做到科学、客观、理性,可以弥补政府自身专业性不足等问题。
但由于第三方评估营利性特征,需要从体制和机制上保证决策主体与评估实质分离。
作为地方政府来说,可以从省级政府专家库中随机抽取,能够保证评估专业性及权威性。
(二)制定权威的风险评估规范
《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已经出台,并于2019年9月1日起实行。
建议各地方政府根据《条例》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权威、规范的风险评估办法。
在评估内容、评估方法、风险流程等方面做出詳细规定。
(三)完善评估配套制度
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
在决策风险评估办法中,需完善问责内容,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
对由于风险评估不当所导致的重大决策失误,需加大对行政首长和相关人员的处罚力度。
【参考文献】
[1]廖秀健,刘白.重大决策风险评估机制优化研究[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8.
[2]廖秀健."对抗式"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模式构建[J].中国行政管理,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