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萧红的女性悲剧意识

合集下载

论萧红小说的女性悲剧意识

论萧红小说的女性悲剧意识

&学教育2。

1805论萧红小说的女性悲剧意识□付"内容摘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我国著名女作家萧红,以其一大批优秀的小说,塑造了一系列悲苦命运的女 性形象,揭示了东北黑土地女性生命的沉重与辛酸,她们在吃人的封建礼教与男权主义双重压迫之下,过着生 不如死的悲惨生活。

在萧红的笔下寡妇、弃妇、佣妇、乳娘、童养媳和女性儿童,她们生命如 、一,她们年的生命不男人 了,在生中悲惨地死去。

尤其让作者更为悲愤的 的女性,其不,其不。

小说在一 的女性悲 和造性的作用。

关键词:萧红女性死亡我国著名的女作家萧红以其短暂的生命殉落了,她那充满苦难、孤独、悲剧的一生令世人哀婉叹息,她给后人留下了一串生命沉重的足迹。

萧红以其悲苦的人生经历为素材,以其对东北黑土地上演绎的一场场生与死悲剧为内容,以浓墨重彩般的画笔,为我们渲染出一幅幅人间地狱般的悲惨生活画卷。

萧红用一颗流星般的生命为我们留下了光辉灿烂的诗篇,在中国文坛上竖起了一面关注东北黑土地妇女生命价值的大旗,呼唤着女性们的觉醒。

她继承着自己人生的导师鲁迅先生改造国民的历史重任,秉承着改造国民性的文学理想和悲剧美学理念,创作了一大批优秀文学作品。

萧红作为一个饱经封建礼教压迫和男权主义欺压的女性,她以自己那支辛辣的笔,画出了一张张人性丑恶的嘴脸,揭示了女性痛苦呻吟的。

萧红 生命 后一 ,地 出了 的血泪控诉,萧红的一生是悲苦的,但是也是抗争的一生,她没有一味地悲叹自己悲哀的命运,而是以博大悲悯的情怀观照民生的疾苦,深情关爱着女性悲凉凄苦的命运。

因此,萧红的所有作品都充满着强烈的女性悲剧意识,以自己独特的视觉和辛辣的笔触,书写了一部我国东北女性痛苦悲惨的。

不堪回首的女性生命的沉重作为一个专门为女性悲苦命运写作的萧红,她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的悲惨女性形象。

在《王阿嫂的死》中的寡妇王阿嫂,被地主儿子奸污之后,又被其活活打死;在《呼兰河传》中的童养媳小团圆媳妇因天真活泼可爱,被愚昧无知的恶婆婆活活折磨致死;在《哑老人》中的小岚因为在工厂休息期间偷跑出去看望哑巴爷爷,而被残忍的资本家工头活活打死《生死场》中美丽的姑娘月英出嫁之后因为床瘫病被狠心的丈夫活活折磨而死;善良柔情的金枝嫁给粗野的成业之后,因在大孕期间被丈夫强奸早产差点死去,早产不到一个月的女儿小金枝,被心情糟糕的父亲活活摔死等等。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探讨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探讨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探讨萧红是中国现代作家中的一位杰出女作家,她的作品多以女性为主题,揭示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和悲剧遭遇。

本文将以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为探讨主题,从《我没有自己的名字》、《红玫瑰与白玫瑰》以及《芳草地》三篇作品入手,分析其中女性角色的遭遇和她们的悲剧意识。

《我没有自己的名字》是萧红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女主人公的遭遇,展现出她的无助和无言。

小说开头,女主人公阿红被绑在牛车上进城卖身,她在这个过程中没有选择和反抗的权力,只能默默承受着命运的安排。

阿红的婚姻也是一个悲剧,她没有选择的嫁给了一个无能的男人,并为此经历了一系列的苦难。

阿红自己的母亲也是一个悲剧的人物,她一直生活在贫困和痛苦之中,最终死于饥饿。

通过描写这些女性角色的遭遇,萧红展现了她们的悲剧意识,她们在社会中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任凭命运摆布。

《红玫瑰与白玫瑰》是萧红的另一部重要作品,通过比较两位女主人公的遭遇,揭示出女性在家庭中的悲剧地位。

红玫瑰是一个具有反叛精神的女性,她在传统家庭中无法被接受,最终选择了自杀。

而白玫瑰则是一个传统女性的代表,她按照社会的期望选择了婚姻,但最终却陷入了婚姻的苦闷之中。

通过对这两位女性角色的描写,萧红展现了女性在家庭中的被束缚和被压迫,她们的悲剧意识体现在对自由、对个人追求的渴望和无力实现的无奈之中。

《芳草地》是萧红的一篇自传体小说,通过女主人公的自述,展现了她在农村生活中的苦闷和悲凉。

女主人公身负家庭的重任,需要照顾残疾的父亲和弟弟,她没有时间和精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在一个没有知识和文化的环境中,女主人公无法得到解脱,她的生活被彻底消磨殆尽。

通过描写女主人公的生活,萧红揭示了女性在农村社会中的悲剧命运,她们无法摆脱家庭和社会的束缚,只能在苦闷和无助中度过一生。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得到了深刻的揭示和探讨。

通过对女性角色的遭遇和内心情感的描写,萧红反映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不平等地位和悲剧遭遇。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探讨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探讨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探讨萧红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她的作品以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性的精神扭曲为特色,其中女性的悲剧意识也是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萧红的作品中,女性一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她们面对着家庭、社会和历史的压迫,身份低下,地位微弱,被迫经常处于表面平静却内心激烈的状态中。

她们不仅遭受到身体和精神上的侵犯,还要承受着生命的苦难和悲愤。

其次,萧红作品中,女性的悲剧意识还表现在她们的命运中。

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女主角白玫瑰本来是个有头之辈,但她因为家庭原因,嫁给了一个不喜欢的男人。

为了不让自己的婚姻破裂,她不得不奉献自己,染上了性病,最终背负着绝症走向死亡。

同时,在这部小说中,萧红还通过描写她的姐姐红玫瑰,表现了女性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处境的悲剧。

红玫瑰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新娘子,以求得自由和幸福,但最终却成为了别人的卖花女,也说明了女性在社会环境中面临的难以改变的命运。

最后,在萧红的作品中,女性的悲剧意识还表现在她们的爱情中。

在《呐喊》中,萧红通过三重叙述的方式,描写了一个名叫刘秀云的女子最终遭受精神疯狂,爱情的崩塌。

而在《凤凰池》中,又写出了男女主角在一起后,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了摩擦和矛盾,最终他们的爱情也走向破碎的结局。

这些作品表现了女性对于爱情与婚姻的彷徨和悲哀,她们不仅仅要承担家庭的责任,还要面对爱的困难和挫折。

综上所述,萧红的作品中,女性的悲剧意识一直是她研究的重要课题。

她通过深入挖掘女性的命运,生动地描绘了她们的苦难和痛苦,对于探究中国现代女性的文学历程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于女性权利的关注和思考,是一种对于社会公正和平等的探讨。

论萧红作品中的悲剧意识.doc

论萧红作品中的悲剧意识.doc

论萧红作品中的悲剧意识论萧红作品中的悲剧意识摘要:萧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位极富才华和个性的现代女作家。

她的作品尤其是小说蕴涵着一种深沉的悲剧意识。

特别是她的那些触及女性生育和死亡的作品,更是被女性主义艺术奉为女性表达女性性别的经典。

萧红始终把关注和表现的目光放在处于苦难下层劳动妇女的悲剧命运上。

另一方面,揭示女性的隐秘世界尤其是女性生育苦难,萧红也把关注的视野投向女性这一群体,使小说弥漫着一种浓重的悲剧意识。

本文意在通过分析文本中的悲剧意识及对女性隐秘世界的揭示,来寻求萧红作品中悲剧意识产生的原由,并进而站在女性的立场感悟更为隐秘、更为女性的身体世界、生命世界、情感世界。

最终目的是为了唤起社会对女性人格尊严的重视。

关键词:萧红悲剧意识小说创作女性隐秘世界Abstract: Xiao Hong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s a very talented writer and modern personality. Her works, especially novels contain a sense of deep tragedy. Especially those touched her birth and death of women's work, but also by women as the feminist art of the classic expression of female sex. Xiao Hong's always shown concern and attention on the plight of middle and lower classes of working women in the tragic fate of the. On the other hand, by women reveals the hidden world of women in particular, to reveal the suffering of birth, the Xiao Hong is also the concern of this group of women into the fieldof vision so that a novel filled with strong awareness of the tragedy .Aimed a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ragic sense of the text and the world reveals the secret to women, to seek the tragedy of Xiao Hong's works have a sense of reason, and thus the position of women standing on sentiment more secretive, more women's physical world, the lives of the world, emotional world. The ultimate aim is to arouse public awareness of the dignity of women attention.key words: Tragic Sense Fiction Hidden word of women最深切的是她鲜明独特的女性悲剧意识。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探讨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探讨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探讨
萧红,20世纪中国女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充满了女性的悲剧意识,描绘了那个时代女性的困境和痛苦。

她的作品中常常出现破碎的家庭、痛苦的婚姻和个人命运的无奈。

在她
的小说中,女性们经历了生命的磨难,他们的悲剧意识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内心。

本文将从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女性悲剧意识的产生和表现以及对当代女性的启示等方面来探讨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是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产生的。

20世纪初至中期的中国社会,正值国家动荡不安、社会风气混乱的时期。

女性处于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力之下,她们缺
乏自由和平等的权利,被束缚在传统的伦理道德中无法自拔。

这种社会环境下的女性,往
往经历着家庭的不幸、婚姻的痛苦和个人命运的无奈,她们的悲剧意识正是在这样的环境
下逐渐形成并得以表现的。

萧红通过她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女性在当时社会中所承受的
不幸和痛苦,她们的悲剧意识如同一个时代的哀歌,唤醒了读者对于女性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不仅仅停留在对于过往的反思,更具有对当代女性的启示
意义。

虽然时代已经远去,但是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困境和痛苦并没有完全消失。

当代女
性在家庭和职场中仍然存在各种不公平和歧视,她们往往需要在追求个人发展和家庭责任
之间做出艰难的选择。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和悲剧意识,可以引起当代女性对自身处境
的思考和认识。

她们可以从萧红作品中汲取力量,坚定自己的内心,追求自己真正的幸福
和自由。

剖析萧红小说中的女性悲剧形象

剖析萧红小说中的女性悲剧形象

Z HONG GUO NONG CUN JIAO YU萧红的生命是短暂的,但是她文学的生命却生生不息,她在有限的创作时间里,留给了我们太多的回忆、感慨和震撼,萧红所创造的文学价值也留给了世人越发掘越耀眼的光辉。

一、萧红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一)生的坚强、死的挣扎《生死场》体现了萧红的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书中对女性的命运,能折射出在那样一个特定时代的生存环境里,生与死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女性的身体上,小说从女性生育所受的痛苦写起,既充满了人道主义的光环,又能从人的本性出发,要承受虐待以及自己不忍生活产生的扭曲心理,自残折磨到死,真是让女人受尽了世间的痛苦。

萧红在作品里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关于女性生与死的世界,让我们深切的感受着女性存活的不易,所承受的极大的苦痛,得不到任何的理解与包容,这简直是对人生的灾难的描摹。

原本正常的女性,在那个黑暗的扭曲的世界里,难逃命运的捉弄。

最后沦为不堪的人生奴隶。

无法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在那个男权大过天的社会,她们只能默默地忍受着。

(二)隐形的封建残害《呼兰河传》里王大姐做姑娘时,像一棵灿烂的大葵花,都夸她将是兴家立业的好手,可她毕竟也是个普通的女儿家,人们发现她与磨倌冯歪嘴子同居,没有通过明媒正娶,在那个封闭落后的时代人们曾经的赞美之词在一夜之间全都被推翻了,更难以接受的时冷眼嘲笑,和那不堪入耳的恶毒的话语。

她有什么过错?怎么就成为了众矢之的。

每天承受着精神的莫大的痛苦,终于在寂寞冷眼中死去。

这群在贫穷困苦中挣扎的女性,被恶心摧残着,周遭的一切不成文的规定还在前方设法地继续折磨她们,面对她们的不幸,她们难以挣脱伦理的束缚,只能成为这个社会低廉的牺牲品。

王大姐,小团圆媳妇,她们的生命从升起到陨落,不断地受着封建的迫害,这一张无形的巨网,让她们承受灾难的同时毫无回天之力地接受命运的摆布。

(三)负重的情感、压抑的生命《小城三月》是萧红最后一部作品。

它是对人情感方式的一个历史检验,对其“剪不断,理还乱”的隐微心理的追求与探索。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探讨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探讨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探讨萧红是20世纪中国一位杰出的女作家,她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悲剧意识而闻名。

在她的小说和散文中,女性形象常常处于悲惨的境地。

她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犀利的笔调描绘了那个时代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展现了一种强烈的悲剧意识。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分析其原因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体现在她塑造的女性形象上。

在她的小说中,女性往往是受压迫和悲惨命运的代表。

《呼兰河传》中的小翠,她从小就生活在贫苦的家庭中,饱受苦难,最终因爱情的悲剧而离世;《生死场》中的方玉珍,她经历了流亡、疾病、悲惨的婚姻,最终选择自杀。

这些女性形象的悲剧命运,凸显了萧红对女性处境的深刻关注和悲剧意识。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还体现在对爱情和婚姻的描写上。

在《呼兰河传》中,小翠对爱情的追求和最终的悲剧结局,展现了萧红对女性爱情观念的探讨。

她揭示了女性在爱情和婚姻中所面临的种种痛苦和困境,以及对这些困境的无力挣脱。

她认为,婚姻是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之一,而对爱情的渴望则成为她们悲剧的起点。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还表现在对社会和政治的关注上。

在她的小说中,女性往往被社会和政治的压迫所困扰,她们的命运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和摧残。

《生死场》中的方玉珍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她的悲惨命运与当时的政治乱象密切相关,她一生遭受的磨难和痛苦正是社会和政治的产物。

萧红通过对这些女性形象的描写,呈现了她对社会和政治的批判,以及对女性在其中所承受的悲惨命运的深刻关注。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尽管萧红所描绘的女性形象生活在旧社会,但她们的悲剧命运却反映了女性在当代社会依然面临的一些困境和挑战。

在当代社会,女性依然面临着来自爱情和婚姻的困扰,以及来自社会和政治的压迫和歧视。

通过对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关注当代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以及她们在社会和政治中所面临的挑战。

“忙着生,忙着死”——试论萧红《生死场》中的悲剧意识

“忙着生,忙着死”——试论萧红《生死场》中的悲剧意识

“忙着生,忙着死”——试论萧红《生死场》中的悲剧意识孙梦嘉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摘 要:近年来随着萧红系列电影的上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位风格独特的女作家。

萧红一直以来都是一位充满着悲剧意识的作家,其代表作《生死场》将视角对准东北偏僻乡村中农民的生活状态,以拯救国民愚昧的灵魂。

苦难和抗拒、生存和毁灭在这东北大地上持续上演。

关键词:萧红;《生死场》;悲剧;生死[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1-029-02最近几年,随着电影《萧红》、《黄金时代》的热映,大众开始了解这位风格独特的女作家。

在当时主流社会的价值观中,女性作家总是写儿女情长的哀伤故事或是才子佳人的浪漫小说,而萧红则要完全打破这种现象,同样是以女性视角,却要掌握宏大的题材。

因而,在二十世纪的女作家中,萧红实在算得上是一股清流,更因其作品的时代性而成为“抗日作家”的代表。

作家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以自己笔下的人物或故事来唤醒民众,因此,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作家开始进行自觉地“悲剧创作”,文学作品中充满着强烈的悲剧意识,这当中尤以“东北作家群”的萧红为代表,其代表作《生死场》更是她创作史上的一个巅峰。

一、悲剧内涵在常规认识中,“悲剧”一般有两种含义:一是戏剧的主要类型之一。

是以表现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结局为基本特点。

二是比喻悲惨不幸的遭遇。

而在作家及文学理论家的口中,悲剧则有着更多的含义。

鲁迅认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1];蔡仪则认为悲剧“是表现社会的必然和必然的冲突的美”[2],也就是说,尽力表现社会本质上的意识形态,就是悲剧。

这种观点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看法相同——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冲突。

[3]而萧红作为女性作家,本身就有着更为敏锐的感受和细腻的生活体验,能以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感情去关注普罗大众在人生过程中的苦难和不幸,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萧红式”风格。

浅析萧红小说的女性悲剧意识

浅析萧红小说的女性悲剧意识

文学评析浅析萧红小说的女性悲剧意识■谈金晶萧红,因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独立的品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

我们无法忘记她深刻的洞察能力和敏感的情感体认,更无法忘怀一个女性内心的博大情怀和人性关爱。

回首中国文学史的道路,女作家的数目寥若晨星,女性无论是在历史还是现实中都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

但是五四运动以来,个性独立和女性解放成了大势所趋,女性获得了许多权力,也开始一群进行文学创作的女作家,女性终于获得了表达自我的机会,有了宣泄长期以来郁积的途径。

女性的视角长期被限制,现在获得自由的时间比较短,所以短时间内情绪的积累很容易造成模式化。

此时的萧红却依旧保持着自己的独特个性。

虽然有着童年不幸的遭遇,生活中遇人不淑,但这并没有阻碍这个内心强大的女子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才情女作家。

她关注生活、关注大众,拥有清晰却不偏激的女性意识揭露男人的弱点,擅于挖掘女性内心深处最深的最真挚的情感。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男权文化中,女性始终是弱者,没有反抗,把自己对受压抑不快情绪的抵抗转换为了内心的无意识,《生死场》中的女性面对丈夫的责骂,从不敢抱怨,金枝和福发嫂被男性占有后,传统观念使她们忍气吞声,没有自我保护意识,更没有反抗意识。

张抗抗曾说:“在一个愚昧落后的社会,因为传统的意识往往在妇女的头脑中道德观念无孔不入地侵蚀着女性的意识,残害自己的言行,以符合男性要求的标准。

女性只遭到来自各方面,包括同性的严厉谴责。

《生死场》中,无论是王姑娘因生产而死,还是王婆服毒即将惨死,她们身边的同性都只是木然,一点反抗的想法都没有。

当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到城里,她周围那些与她有着相同遭遇的女人没有同情”。

萧红在揭示男权社会对于女性造成伤害的同时,也因为自己的亲身经历对于女性自身有所思考。

男性对于女性的钳制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

在大多数心中,总存在着“男尊女卑”的心理。

中国女性从小就被束缚在框框条条中,长期的压抑也“培养”了女性强大的忍耐力。

萧红小说中四类女性的悲剧意识

萧红小说中四类女性的悲剧意识

萧红小说中四类女性的悲剧意识萧红,这位二十世纪中国文坛的杰出女作家,以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敏锐的洞察力,在她的作品中为我们揭示了四类女性的悲剧意识。

她们分别是受压迫的女性、家庭中的女性、爱情中的女性和追求信仰的女性。

通过这四类女性的展示,萧红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的苦难和挫折,以及人性的弱点和人生的意义。

在萧红的小说中,第一类女性是那些受社会压迫、无法自由呼吸的女性。

她们的生活被社会的偏见和男人的权威所限制,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社会中,她们都处于被动的地位。

《呼兰河传》中的小团圆媳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被迫忍受婆婆的虐待和社会舆论的压力,最终悲惨地死去。

这类女性的悲剧意识让我们反思现实社会中的不公与压迫。

第二类女性是那些在家庭中扮演着付出者角色,却在沉默中忍受着痛苦的女性。

她们为了家庭和孩子默默付出,却得不到理解和认可。

《生死场》中的王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为了家庭和孩子辛苦劳作,却得不到丈夫和社会的认可,最终在绝望中自杀。

这类女性的悲剧意识让我们思考家庭关系中的付出与回报。

第三类女性是那些在爱情中盲目追求幸福,却不断遭受伤害的女性。

她们对爱情充满憧憬,却在现实中受到男人的欺骗和伤害。

《小城三月》中的翠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为了追求爱情不惜与家人决裂,却遭到男人的抛弃,最终在痛苦中死去。

这类女性的悲剧意识让我们反思人性的弱点和爱情的复杂性。

第四类女性是那些在生命中追求信仰,却不断遭受挫折的女性。

她们为了理想和信仰不断奋斗,却遭到现实的无情打击。

《商市街》中的许哲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为了追求自由和信仰,却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碰壁,最终在失望中堕落。

这类女性的悲剧意识让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萧红通过这四类女性的描绘,展示了生活中的悲剧意识和人生的无尽可能。

这些女性的悲剧意识不仅让我们对现实社会、家庭关系、爱情和人生意义进行深入思考,也激发我们对生活和人性的同情与理解。

她们的命运悲剧并非个别现象,而是与社会、家庭、爱情和人生信仰紧密相连。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探讨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探讨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探讨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她的作品以揭示社会现实和深度刻画女性形象而闻名。

在她的作品中,女性悲剧意识得到了广泛的探讨,呈现出了种种让人心酸的命运。

女性的社会地位局限了她们的命运。

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女性被束缚在家庭和婚姻的桎梏之中,缺乏自主权和平等地位。

在萧红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女主角白玫瑰和红玫瑰都是受压迫的女性形象。

白玫瑰是一个妇女学校的老师,她受到了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最终不得不嫁给一个她不爱的男人。

红玫瑰则是一个舞女,她从小被卖给妓院,被迫陷入了靠身体来谋生的困境。

这两个角色的命运都被剥夺了自由和尊严,呈现出了女性在当时社会中的悲剧意识。

爱情和婚姻带来了女性的伤害和痛苦。

在萧红的长篇小说《生死场》中,女主角可可儿的爱情经历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她深爱着自己的丈夫,但是丈夫却对她冷漠和不闻不问。

可可儿在无尽的痛苦中挣扎,最终选择了自我犯罪和死亡。

她的遭遇展现了爱情对于女性来说可能是一种伤害和煎熬,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婚姻制度对于女性的束缚。

女性的追求和抗争往往无法得到真正的解脱。

在萧红的短篇小说《自序》中,女主角留守儿童晓云虽然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但最终却被命运所击败。

她的追求与她所处的环境格格不入,最终导致了她的情感和精神的破裂。

晓云的遭遇象征着女性在当时社会中追求自由和独立的努力往往无法得到真正的解脱,她们的抗争常常以悲剧收场。

在萧红的作品中,女性悲剧意识得到了深刻而真实的揭示。

这些女性角色的命运和经历让读者感受到了当时女性的困境和痛苦,也提醒人们对于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和不自由的问题进行反思。

萧红通过对女性悲剧意识的探讨,展现了她对于社会不公和女性命运的关注,也为后来的女性文学作品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探讨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探讨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探讨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之一。

她的作品具有深邃的思想性和独特的美学风格,尤以描写女性形象的作品为著名。

在萧红的作品中,女性成为了一个永恒的主题,她们的悲剧意识也成为萧红文学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据观,在萧红看来,女性的生命充满了苍凉和悲哀。

她们因为生为女性,遭受了生命上的种种不公和不平等待遇,因此萧红笔下的女性常常是无助和必然地走向悲剧。

《繁花》是萧红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以一个女子的经历,描述了她在官场上的起落与变故,同时也展现出这个时代女性在社会中的柔弱与无奈。

在这篇小说中,官场上的女性角色们都生活在压力之下,她们不得不适应男性的喜好和习惯,忍受来自男性主宰者的压迫和折磨,包括几次境况不同的委屈和伤害,最终,她们都沉沦在官场的无情漩涡中,只爱钱、权和色,失去了婚姻、家庭和亲情。

这些女性角色的悲剧,反映出女性在家庭和社会的角色是多样的,但大多是被动的,是无法影响的。

而在《小李飞刀》中,主角黛玉则是一个忠诚的女朋友,她为了帮助男主角李寻欢能够平安出走,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最终也走向了悲剧。

其中,黛玉的命运尤为令人唏嘘。

她是一个敏感而聪明的女子,却因为自己的感情,放弃了自己的幸福和生命,最终沉淀成深深的悲剧。

总体来看,萧红笔下的女性都是被束缚、被忽视、被剥夺个性的,在外界的压力和不公平待遇的影响下,她们的内心世界最终走向孤独、悲惨和绝望。

这些女性的悲剧意识,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深刻和有力。

且无一不关涉到女性在整个社会角色、心理、命运的复杂性问题。

综上所述,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深刻地反映出这个时代女性受制于种种不公和不平等待遇的现实,传达了作者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呼吁。

萧红通过丰富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女性角色内心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也批评了传统男权制度和封建思想的深刻影响。

通过刻画这些不幸的女性命运,萧红努力让人们关注和反思这些问题,希望读者能够关爱并尊重女性,促进男女平等。

试论萧红创作中的悲剧意识

试论萧红创作中的悲剧意识
对 爱 情 的漠 视 与蹂 躏 。 通 过 对 这 一 系列 人 们 习 以 为常 的 日常 生 活 的 的 封 建 制 男权 社 会 以猛 烈 的抨 击 。 关键词 : 红 萧 女 性 生存 状 态
2 悲剧 意 识在作 品中的反 映
21 女性 生存 状态 的描 述 .
萧红 的作 品描 写和 赞 美 了女 性 身 上 温 柔、 贤 淑 的气 质, 同时也 自觉 的担 负起 “ 女 性 以真 相 ” 还 的任务 , 重描 注 深 刻剖 析 , 者 真 切 的描 绘 出 当 时女 性 的 生 存 悲 剧 , 而 给 古 老 沉 闷 作 从 写 当时社会 背景 下底 层女 性 的真 实生存状 态。 作 品 中的 她
试 论萧红创作 中的悲剧意识
石锐 (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摘 要 : 萧 红 的作 品里 , 绘 出 一 幅 幅 旧 中 国北 方大 地 上 农 民 F 在 描 I 常 生 活 画 面 , 似 平 淡地 日常叙 事 , 看 但在 这平 淡 的生 活 背 后 却 是 作 者 心 中痛 彻 心扉 的 悲剧 体 验 : 体 对 生 命 存 在 及 其 意 义 的无 知 与 麻 木 , 个
体 的女 性 自我 生成却 不能 无中 生有 ” ,因而萧 红 的女 性主 五 四时期 西风东渐 , 个人 主义思潮 传入 中国 , 国人个人 体 意识没 有那 么深 刻完 善。 萧红 的一生虽 “ 向着这 温暖和 爱 的方向 , 永恒 的憧憬 做 独 立意识和 自我 主体 意识 增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开始 关注个人 价值 , 主张 个 , 人 的解放 与 自由 , 发展独 立 自由的人格 , 维护 自己的权 利和 和追 求” 然而 长期生 活在 家庭庇护 之下 的萧红 没有足 够 的 自由成 为五 四时代 的人格 发展 目标。 然而 中国几 千年 的封 能力 去适应社 会的竞 争 ,涉 世未深 的她 宛如一 只惊 弓之鸟 1悲剧 意 识的形 成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探讨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探讨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探讨萧红是二十世纪中国的一位杰出女性作家,她的作品以揭示女性命运的悲苦为特点,深刻地探讨女性的悲剧意识。

通过对萧红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和情节的分析,可以看出她对女性悲剧意识的关注和思考。

首先,萧红通过塑造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来探讨女性的悲剧意识。

她笔下的女性角色多种多样,有受压迫的农村妇女,有奋发向上的知识女性,有受伤害的城市女性,有受困于家庭的女儿等等。

尽管她们的背景和遭遇各不相同,但她们都面临着人生的困境和命运的束缚,都有一种无法逃离的悲剧意识。

比如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两个姐妹分别代表了传统与现代的女性角色,她们都被男权社会的价值观所束缚,最终都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走向了悲剧的命运。

其次,萧红通过揭示女性的悲剧遭遇和心理状态来探讨女性的悲剧意识。

她的作品中充满了悲苦的情节和描写。

比如在《呼兰河传》中,女主人公丁丁经历了一个个婚姻的失败和人生的挫折,最终陷入了精神崩溃的边缘。

这种刻画不仅揭示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困境和压抑,也展现了女性在追求爱情和幸福之路上所承受的苦难和痛苦。

同时,在《烟花》中,萧红通过女主人公小刚对于婚姻的理解和价值观转变的描写,揭示了女性在婚姻中的悲剧遭遇和自我解脱的意愿。

这些描写都反映了女性在爱情和婚姻中所面临的悲剧现实和心理困扰,使她们对于自己的生活和命运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第三,萧红的作品中还探讨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角色中的悲剧意识。

她通过描写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低下和被剥削的命运,以及社会对于女性角色的固化和歧视,来探讨女性的悲剧意识。

比如在《我为了人民办婚礼》中,妻子主动承担起家务劳动和照顾儿女的责任,但在家庭和社会中却没有获得应有的尊重和认可,导致了她内心的苦闷和悲观。

这种描写不仅展示了女性在家庭中所承受的沉重负担和生活的艰辛,也暴露了家庭和社会对于女性的剥削和歧视,进一步加深了女性的悲剧意识。

总之,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得以深入地探讨和呈现,她通过塑造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揭示女性的悲剧遭遇和心理状态,以及女性在家庭和社会角色中的悲剧意识,使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女性在传统社会中所处的困境和压迫,进而引发对于女性权益和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灵魂的_失乐园_论萧红小说的女性悲剧意识

灵魂的_失乐园_论萧红小说的女性悲剧意识

作家作品研究灵魂的 失乐园 :论萧红小说的女性悲剧意识宋剑华谈到萧红的小说,我首先想起了茅盾曾在 呼兰河传 序言中所说的一段话: 感情 上的一再受伤,使得这位感情富于理智的女诗人,被自己的狭小的私生活的圈子所束缚(而这圈子尽管是她诅咒的,却又拘于惰性,不能毅然决然自拔),和广阔的进行着生死搏斗的大天地完全隔绝 ; 在一九四 年前后这样的大时代中,像萧红这样对于人生有理想,对于黑暗势力做过斗争的人,而会悄然 蛰居 多少有点不可解。

茅盾在这番话中所透露出来的思想困惑,实际上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曾经以表现 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 而著称的萧红,怎么会突然间变得思乡恋旧儿女情长了呢?这使许多人都对此感到无法理解。

人们对于萧红小说的历史性 误读 ,无疑导致了对一个天才女作家的 误解 。

为了使萧红孤独的灵魂不再寂寞,我们完全有必要以现代生命哲学的理性认知态度,透过她作品文本女性叙事的独特视角,去深入体验女性世界的哀怨与悲凉。

一、无奈与认命:女性婚姻的情绪记忆在萧红的绝大多数小说作品当中,我都能发现有一双少女困惑的眼睛,它在精细地观察女性群体的生存困境,仔细地品味着黑土地文化的沉闷气息,同时更是以一种强烈而压抑的情绪记忆,传达出她对女性命运悲剧的自身体验。

毫无疑问,这个少女叙事者就是萧红本人。

青少年时代女性视角的人生感悟,对于萧红后来的小说创作影响是极大的,尤其是女性从抗命到认命的灵与肉的痛苦磨难,使她从精神上感到无比的绝望: 今后将不再流泪了/不是我心中没有悲哀/而是这狂妄的人间迷惘了我了。

( 苦杯 十一 )这种潜在的女性悲剧意识,决定了萧红小说的艺术追求,不是去表现时代变革的社会背景,而是去宣泄女性群体的灵魂哭泣。

作为一个女性作家,萧红小说给人的第一个阅读感觉,是她拒绝描写爱情。

因为对于现代女性而言,失去了她们所执著的爱情,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生存的信念。

可以说在萧红的笔下,女性对于爱情的渴望与追求,是根本不存在的。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探讨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探讨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探讨萧红是中国20世纪作家,她的作品以描写女性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现实为主题,尤其关注女性在家庭与社会中的困境和痛苦。

她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女性悲剧意识,通过女性视角来探讨女性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压迫和痛苦。

在萧红的作品中,女性通常是被父权社会压迫的弱者。

在《红灯照》中,女主人公阿凤成为寡妇后,她没有得到任何财产和权力,并且处处受到家族成员的歧视和虐待。

她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忍受一切痛苦。

这种女性意识使她感到无尽的绝望和无助。

在萧红的作品中,女性往往受到性别歧视和性压迫。

在《霸王别姬》中,女主人公芳龄刚满十五岁就被卖入妓院,成为青楼女子,她没有选择和反抗的权力,只能忍受屈辱和身体的摧残。

这种对女性权利的剥夺和对女性身体的控制令她感到绝望和痛苦。

萧红的作品中还涉及到女性在感情上的痛苦。

在《原母》中,女主人公杨云华因为被丈夫抛弃而失去了所有的幸福。

她独自一人抚养孩子,辛辛苦苦的工作,但她依然无法摆脱对丈夫的思念和对婚姻破裂的痛苦。

她内心的悲剧意识表现在她对爱情和婚姻的失望和绝望上。

在萧红的作品中,女性常常受到社会对女性角色的刻板化和定型化的限制。

在《绣红旗》中,女主人公红碧在结婚后对传统女性角色的束缚感到厌倦和压抑。

她渴望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生活的自由,但她却被家族和社会的期望所围困,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种女性意识的悲剧性体现在她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和自由欲望与社会的束缚之间的矛盾中。

萧红的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是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对女性命运的思考。

她通过女性的视角和内心描写,将女性的不公平待遇、压迫和痛苦暴露在读者面前,引起人们对社会性别问题和女性角色的思考。

她的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不仅是对女性命运的抱怨和哀悼,更是对社会不公和压迫的揭露和批判。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探讨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探讨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探讨萧红的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往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她的作品几乎都以女性为主要创作对象,女性在其中所处的环境和所遭遇的遭遇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在她的小说《生死场》中,主人公小梅在家庭中所受的悲惨遭遇就是一个缩影。

她生来就是一个女孩,从小就被父母当作“绊脚石”般的存在看待,被迫过着不公平的生活。

她的父母对她的生存并不感兴趣,只有在她生病住院时才会紧张,可见她在家庭中的地位是何等的卑微。

小梅的婚姻更是让人扼腕,她被迫与不爱的人结合,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惨结局。

小梅的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女性在家庭中所受的不公,也体现了她对生活的悲剧意识。

萧红的另一部作品《呼兰河传》中,主人公发散着丰富的女性意识。

小婉是一个非常有个性和非常勇敢的女孩,她渴望自由和独立,但是在封建社会的桎梏下,她的人生像是被注定了一般。

她的婚姻是被迫的,她和丈夫并没有感情,只是为了家族利益的联姻。

她对婚姻的不满和对爱情的向往,以及对自由的渴望,深深地触动着读者的心灵。

她的一生都被束缚在封建礼教和传统观念的牢笼中,无法追求自己真正的幸福。

小婉的命运让人心痛,她的悲剧意识也从她的命运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在萧红的作品中,女性形象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命运多是悲惨的,她们受到了很多的不公平对待,一生充满了抗争和挣扎。

而在这些挣扎和抗争中,她们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悲剧意识。

她们开始反抗家庭和社会的不公,开始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自由。

虽然她们最终未必获得了幸福,但是她们的挣扎和抗争却让人们看到了一种对命运的不屈和对幸福的向往。

女性的悲剧意识在萧红的作品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也引起了人们对女性境遇的深刻思考。

萧红的作品中还有一些女性形象更是充满了悲剧色彩。

比如《黄粱一梦》,主人公黄麗玉的一生就是一个悲剧,她从小就被视为不祥的存在,被家人排挤和忽视。

她的婚姻更是让人扼腕,她被迫嫁给了一个不爱的人,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惨结局。

她的一生都在苦苦挣扎和抗争,但最终她却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

浅论萧红小说的女性悲剧

浅论萧红小说的女性悲剧

浅论萧红小说的女性悲剧摘要:萧红大部分作品都描写了女性形象,她们的命运都带有不同程度的悲剧色彩。

她们的悲剧命运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关键词:蕭红小说;女性悲剧;悲剧命运萧红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最出名的女作家之一。

她描写了很多关于女性方面的小说。

她的小说中的大部分女性的命运都是很悲惨的;她们的爱情是缺失的;婚姻是不幸的;生活是悲凉的。

作者对女性的悲剧命运认识是极其全面和深刻的,构成独特的悲剧主题意识。

作者那样写女性,目的是让广大女性认清社会现实和自己的生存状态。

从而唤醒她们的主权意识,努力去争取自己的独立和幸福。

萧红大部分作品都描写了女性形象,她们的命运都带有不同程度的悲剧色彩。

她们的悲剧命运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爱情方面的悲剧爱情是男女双方共同的事情。

只有两个人在平等和理解的基础上达到心灵的沟通,才算是真正的爱情。

双方关系不平等之恋和单方面之恋,都谈不上真正的爱情。

萧红小说中大部分女性的爱情恰恰属于后者。

她们的爱情极其短暂,不能享受到爱情的甜蜜。

甚至说,她们的爱情是缺失的。

《生死场》里的金枝刚开始被成业的歌声唱开了心声,憧憬着美好的爱情。

但好景不长,她得到的却是母亲的辱骂,世人的嘲讽和怀孕的担心,根本没有享受到爱情带给她的甜蜜。

同时,成业跟她结合并非爱情的需要,而是生理上的满足。

正如文中描写的那样:“五分钟过后,姑娘和小鸡一般,被野兽压在那里,男人着了疯了!……”[1]当金枝怀孕,心情忐忑不安时,他什么也不问,完全不关心,而是“从围墙宛如飞鸟落过墙头,用腕力掳住病的姑娘,把她压在墙角的灰堆上,那样他不是想要接吻她,也不是想要热情的讲些情话,他只是被本能支使着想动作一切。

”[1]从以上可以看出,成业只是把金纸当成泄欲的一个工具和手中的一个玩物而已。

他们之间是发泄和被发泄的关系,根本没有平等关系之说。

金枝得到的只是痛苦,而不是爱情的甜蜜。

《小城三月》中的翠姨,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人默默地暗恋我的表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萧红的女性悲剧意识马双[摘要]萧红是二十世纪文学史上具有独立个性并形成自己创作风格的作家,她以短暂、坎坷、痛苦的三十一年人生,为中国文坛奉献了近百万字的文学作品。

本文紧密结合萧红的独特人生、文学道路和创作心态,对萧红的全部创作进行动态考察和整体把握。

参照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分析、归纳萧红作品中所蕴含的女性悲剧意识。

[关键词]萧红;悲剧;女性意识;[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07)01-0131-05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并不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但她却是一个很有个性特色的女作家。

五四时代的女作家们,如冰心、庐隐、丁玲等人的创作,题材大多局限在知识分子的生活范围内,萧红的出现,给当时文坛带来了新鲜的视角和气息:她不仅营造了细腻、敏感的女性世界,还给文坛带来了一缕清新的乡土气息。

独特的创作视角和创作态度使她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善于建立自己艺术风格的作家之一。

作为一个女性作家,萧红并不是以关注女性写作而引人注意的,但作为一个饱受男权社会意识形态之苦的女性,尤其是身为女性的那份人生体验,几乎规约、困惑和影响了萧红的全部生活,同时也规约、困扰和影响了萧红的全部创作。

她的开篇之作《王阿嫂的死》和封笔之作《小城三月》中,塑造了两个极其悲惨的女性形象,一个因生育而死,一个因爱情折磨而死;一个表现了女性所必须经历的生育苦难,一个则从两性性爱角度,揭示了两性不平等关系及男人对于女人独立人格和人的尊严的践踏。

纵观萧红的创作,她也是从这两个方面来表现女性的悲惨命运的,从而揭示出女性在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里的卑下地位。

从妇女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角度来表现她们的悲剧命运,从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中揭示触目惊心的严酷事实,她小说里的女性悲剧因此具有人性的深度和非同寻常的意义。

胡风在悼念萧红的文章中曾写到“男人和石块一般硬,叫我不敢触一触。

”[1]而这砖头之冷和人心之硬,几乎贯穿了本世纪的女性主义文学史。

萧红透过她本人所经历的各种屈辱和苦难的经验,使她深知中国底层女性的苦难,这成为她洞察中国底层女性历史的悲剧的起点,同时强烈而深刻地表达出对女人自身的性格弱点和悲剧命运的反思收稿日期:2007-04-08作者介绍:马双(1976—),女,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国际交流分院,讲师,长春130117和体验。

一、生育体验和自我意识女人生育是人类繁衍后代、继承香火的标志,是一次伟大的创造。

女性正是通过生育途径体现生命价值和扩张自我意识的。

但在萧红笔下,却把女性生育表现得非常丑陋:“她的嘴张的怕人,像猿猴一样,牙齿拼命地向外突出。

”[2]人类的生是以女性生育的苦刑为代价的,女人由于生育变成非人,甚至把女人生育降低到了动物的水平。

在《生死场》中,萧红把女人的生育和猪、狗等动物的生产一同描写:“产后草堆上,狗在那里生产,大猪带着成群的小猪喳喳地跑过,有的母猪肚子那样大,走路时快要接触着地面,它多数的乳房有什么在充实起来。

”[3]接下来,便是人类的繁衍后代、生儿育女。

“五姑姑的姐姐不能再延迟了,忙着去请产婆,产妇光着身子,像条鱼似的在灰尘中爬行、号叫,男人还拿起身边的长烟袋投向那个挣扎在生死线上的产妇。

”[4]在以男权文化为主导的社会,女性不仅作为精神性存在的应有的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就连其性别特征所赋予的分娩,也遭到了男性无情的忽视甚至于憎恶。

每遇女人生产,男人就醉酒撒野。

命令在苦痛中挣扎的产妇拿这拿那,还用水泼向产妇,“大肚子的女人胀着肚子,身上浇着冷水跪在满是灰尘的土炕上,一动不敢动,仿佛是父权下的孩子一般怕着她的丈夫”,生命的诞生成了一种罪行。

“女人横在血光中,用肉体来浸着血”,最后这场血淋淋的生产场面以“窗内麻面婆的孩子已在土炕上哭着,窗外墙根下,不知谁家的猪也在生小猪”而告终。

[5]人和动物生产互为背景,人的生命活动降低为动物的本能活动,而女人似乎比动物更不如,她们除了必须忍受生育之痛,还要承受丈夫的指责和打骂。

男人们既要施加疼痛于女人身上,却又憎恶女人生育痛苦嚎叫扰乱了他们的耳闻。

萧红正是通过对女性生育的触目惊心地描绘,在生命价值层面上关怀着女性,书写着女性在男权社会毫无女性自我意识的痛楚。

萧红的每一次怀孕都使她陷入极其尴尬的处境:她跟萧军在一起时,肚子里怀着那个负心男人的孩子;她和端木结婚时,却怀着萧军的孩子,这种割裂状态折磨着她。

一个孩子生下来被送走了;一个孩子小产死了。

这种身体内部的血肉分离和留下的无法填补的空洞,对萧红也许是最致命的打击。

而在最危险的逃难过程中,一直到临产,丈夫端木也没有在她身边陪着。

在男权社会,这本应是伟大的创造和痛苦的牺牲的生育也只能降低到动物自然繁殖的层面了,女性生育就是在男性的歧视、偏见下成为了一个动物繁殖符号,一个“无自我意识”的附属于男性的、伺候他们生活的工具符号,成了一种传宗接代的工具。

作为一个“体验型作家”[6],萧红正是从自己的女性体验出发,看到了女性在生育上永远难逃令人颤栗的灾难和无法解脱的阴影,因而,可以说她笔下的女性生命的沉重和残酷注入了她自身的生命体验。

二、女性命运与生命价值《生死场》中与沉滞而又危机四伏的乡村生活相对应的,是女性低矮而晦暗的生存空间。

小说以一个个零散的生活画面,展示出了农妇们的悲惨生态:老王婆先后嫁了三个男人,她年轻时死了女儿,年老时儿子又因当“红胡子”被官府捉去枪毙,在苦痛悲凄的人生中,她悲愤自杀,却在下葬时活过来;美丽少女金枝出嫁后常因贫穷和丈夫吵嘴打架,蛮横暴躁的丈夫竟在盛怒中摔死了刚满月的女儿,金枝愤而离开丈夫寻找新的活路,背井离乡逃向城市却又遭男人调戏,最后仍未摆脱生存的困境;月英是“打鱼村最美丽的女人”,不幸患了瘫病,在丈夫的冷漠和病痛的折磨中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最后凄惨死去;奸淫掳掠的日本兵的到来更是女人们的末日——二里半的妻子被日本兵的刺刀挑死,十三岁的小姑娘被虏走,深夜不时传来被日军蹂躏的妇女的惨叫……。

在男权社会中心,女人只有性别,而无自我。

女性形象是空洞的,没有自我的思想和意识,在男性控制的阴影下,她们作为人的价值备受无情的践踏。

在男权为主的社会,女性只能是一个被役用的物件,无法从平等的对话与交流中获得男性的理解和尊重。

萧红常用“石块”“老虎”“太阳”等词语来形容男人的冷酷和暴力,认为“男人”是炎凉的人类。

妻子,被丈夫剥夺了独立的人格,失去了人的尊严,她们的爱不仅得不到回报,而且她们自身最终也不可逃避地成了丈夫的工具和奴隶。

萧红在众多琐细的日常生活画面的描绘中,揭示了在男权、父权的重压下,女人们不仅抬不起头来,更触摸不到生命的价值。

萧红的散文集《商市街》,主要内容是回忆她和萧军在哈尔滨时期的一段艰苦的生活经历,具有较强的纪实性和自传色彩。

但是它又与一般的自传不同,对此,葛浩文曾经指出:“《商市街》一书虽然与自传不同,缺少有关作者真实性的资料,但读者却能由此书得到相当丰富的、宝贵的知识——对萧红在写作时期的心理有所了解。

”[7]他注意到了《商市街》是经过时间的过滤和作者情感的沉淀以后才创作出来的,在回忆中融入了作者创作时的情绪这一问题。

的确,在《商市街》中,萧红对当时艰辛生活的回忆,对相濡以沫的伴侣萧军的描述所传达出的情绪,不是没有甜蜜和快乐,但更多的是寂寞、痛苦和惆怅。

萧红通过《商市街》中的自我形象展示了女性“活”的不幸,社会并没有向追求独立人格的女性洞开大门,出走后的娜拉们要么屈从于父权,回到父亲的家中,再出嫁到夫家了此一生;要么就与吞噬青春的社会抗争,哪怕以失败告终,萧红选择了后者。

呆在家中等待男人谋食归来,沦为男人的附庸,是一重不幸;去办画展,去印抗日的册子,又会时时受到恐怖的威胁,则是另一重不幸。

遍尝了这两重不幸却仍在挣扎奋斗的女性,难道不更值得敬佩吗?萧红除了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挣扎,还要面对来自男权社会的重重压迫,尤为可悲是这压迫也会来自她所爱的人,她的同志。

“往日的爱人,为我遮避风雨,而今他变成暴风雨了!让我怎样来抵抗?敌人的攻击,爱人的伤悼。

”[8]萧红的《自集诗稿》也是借助作为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的咏叹,演绎了一个觉醒的新女性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失败,从而在更广阔的层面上展示了女性生存的不幸。

新女性不甘沿着旧式妇女的道路走完一生,幻想通过追求爱与被爱走上妇女解救之路,并且陶醉于既得的幸福之中:“当他爱我的时候,我没有一点力量,连眼睛都睁不开,我问他这是为什么,他说,爱惯了就好了。

”[9]然而美好的幻想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她倾心依托的男人并不像她一样忠贞,爱情不久就“成为昨夜的梦,昨夜的明灯”。

[10]而在男人的社会中,男人对女人的粗暴、不忠乃至离弃从来就是天经地义的。

萧红将记录着这段痛苦心路历程的诗行命为《苦杯》,无疑包含着自啖苦酒的意味。

处于男性中心的女性们就这样被剥夺了表达自我情感和要求的欲望,她们只能瑟缩着、承受着,这就是男权社会里被压抑的女性的生理差异与心理特征。

“性”是自然的、天生的,而“女”则是社会的、人工的。

对于女性的这份柔弱与凄苦的不断体味与刻意发掘,清晰地投射出萧红对女性悲剧生存境遇的情感认同与自我体察。

我们注意到,从某些经历的相似性来说,金枝正是萧红自己的化身。

在她的身上浸注了萧红女性心灵深处那份特有的柔弱与宿命般的凄苦。

金枝比其他女性幸运的是,她曾享受过短暂的、甜蜜的爱情,但很快,她就落入了父权的世界,应验了成业嫂的预言:瞬间的爱情享受要付出一生的代价。

”[11]婚后,男人就变得像石头一样硬。

只顾自己的要求,不考虑女性的生理和心理感受。

作为女人,因为那次恐怖的怀孕经历和在丈夫成业身上所感到的“男人是炎凉的人类”[12]的感觉,似乎更渗透着萧红的切身体验:萧红和萧军有过一段艰苦却甜蜜的生活,在《欧罗巴旅馆》、《雪天》、《饿》、《搬家》、《提篮者》、《他的上唇挂霜了》等作品中,真实地记下了她和萧军艰难的生存状态。

《提篮者》中萧红真实生动地记下了两个人共吃一块面包的情景:“她买了一块黑面包,他回来后就在面包上挖了一个洞,在她去楼下打水的间隙,他已经把黑面包吃剩下了一个壳,而且边说着男人自私,手又一次凑到面包壳上……”尽管生活潦倒,但他们的感情是融洽的。

随着《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的轰动,随着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两人之间的欢娱却越来越少,隔阂也越来越大。

萧红借助金枝的命运重复着女性的不幸,复制着女性的痛苦。

金枝长期忍受丈夫的折磨,在丈夫死后去城里作缝衣妇又被强奸,这一经验使她对女性的命运有了深切的认识。

因此,当王婆斥责日本兵切开中国孕妇的肚子,残杀女人和婴儿的暴行时,金枝的反应是:“从前恨男人,现在恨小日本子。

”最后她更伤心地说:“我恨中国人呢?除外我什么也不恨。

”[13]在男权社会中,作为女人可能只有两个下场:或是死亡或是像金枝那样,为了生存而在男性的欺凌中挣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