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第二节 体质的形成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供中医药类专业用)(2013网络版)前言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精气血津液神、藏象、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该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
我校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课程教学大纲,既充分考虑了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在学习方法方面的适应能力,又充分体现了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反映了中医现代化的要求。
本课程设计为网络版,理论讲授60学时。
正文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等。
【主要内容】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属融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和特色(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学生自学)【课时与方法】理论讲授。
共安排4学时。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目的要求】1.掌握精、气的基本概念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2.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体质学说.ppt
二、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 正常体质 总体而言,健康人群体内阴阳是平衡的, 具体而言,不同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或偏阴、或偏阳
——不超过机体调节的适应能力( 常度之内)
1、阴阳平和质: 特征:身体强壮,肥瘦适度,面色与肤色随有五 色之偏,但都明润含蓄;目光有神,性格 开朗、随和,食量适中,二便通调;舌红 润,脉象缓匀有神;夜眠安和,精力充沛, 反应灵活,思维敏捷,工作潜力大,自身 调节和对外适应能力强。
(一)体质的评价标准:
1、身体的形态结构状况:包括体表形态、体格、体 型、内部的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协调性;
2、身体的功能水平:包括机体的新陈代谢和各器官、 系统的功能、特别是心血管、呼吸系统的功能;
3、身体的素质及运动能力水平:包括速度、力量、 耐力、灵敏性、协调性及走、跳、跑、投、攀越 等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
不适应阴雨天气。
26
特禀质 (I型) 总体特征:先天失常,以生理缺陷、过敏反应等为主
要特征。
形体特征:过敏体质者一般无特殊;先天禀赋异常者 或有畸形,或有生理缺陷。
常见表现:过敏体质者常见哮喘、风团、咽痒、鼻塞、 喷嚏等;患遗传性疾病者有垂直遗传、先天性、家族性特 征;患胎传性疾病者具有母体影响胎儿个体生长发育及相 关疾病特征。
7、地理因素:“人禀天地之气而生,故其气体随地而不 同。”
8、疾病针药和其他:慢病、长期服偏于某性的药物12。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一、体质的分类方法: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是脏腑经络及精气血 津液的盛衰偏颇,实际上是脏腑精气阴阳及 其机能的差异和经络气血之偏颇,所以,着 眼于整体生理功能的高低强弱运用阴阳的分 类方法对体质进行分类是体质分类的基本方 法。
6
四、体质的特点:
中医基础理论(世界中医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
一奇经八脉的主要生理功能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基本功能
一经别的循行与基本功能 二别络的循行与基本功能 三经筋的循行与基本功能 四皮部的循行与基本功能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二经络学说的应用
第一节体质学说概述 第二节体质的形成
第三节体质的分类
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 用
一体质的概念 二体质的特点
一先天禀赋 二年龄因素 三性别差异 四饮食因素 五劳逸因素 六情志因素 七地理因素 八治疗影响
一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 二七情与脏腑的关系 三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一饮食不节 二饮食不洁 三饮食偏嗜
一过劳 二过逸
一痰饮 二瘀血 三结石
一毒邪 二外伤 三诸虫 四药害 五医过 六先天因素
第二节病机
第一节发病
第三节疾病传变
一发病原理 二发病类型
一基本病机 二内生五邪
一疾病传变的形式 二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1
第一节经络学 说概述
2
第二节十二经 脉
3
第三节奇经八 脉
4 第四节经别、
别络、经筋、 皮部
5
第五节经络的 功能和应用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 三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五十二经脉气血的流注次序 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一中医学及其学科属性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和创新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二中医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
一取象比类 二司外揣内 三归纳演绎 四试探反证
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二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三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
第一节阴阳学 说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
内伤杂病多见阴盛、阳虚之证;
易发生湿滞、水肿、痰饮、瘀血等
(二)体质九分—九种体质类型及其特征
1 平和质(A型) 总体特征: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 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
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 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 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常用的分类方法有阴阳分类法和五行分类法。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二、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
20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阴阳平和质:
特征:身体强壮,肥瘦适度,面色与肤色随 有五色之偏,但都明润含蓄;目光有神,性格开 朗、随和,食量适中,二便通调;舌红润,脉象 缓匀有神;夜眠安和,精力充沛,反应灵活,思维 敏捷,工作潜力大,自身调节和对外适应能力强。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对外在环境的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
力较强
2 气虚质(B型)
总体特征:疲乏,气短,自汗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
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较慢 对外在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5
(二)体质的要素: 2、生理功能的差异性: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 生理功能的差异性
生长发育迟速;感觉运动敏钝 生殖机能旺衰;抗病能力强弱
(二)体质的要素:
6
3、心理特征的差异性
心理是指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是感觉、 知觉、情感、记忆、思维、性格、能力等的总称, 属于中医学神的范畴。
中医理论—基础理论—第二节体质的形成
中医理论—基础理论—第二节体质的形成第二节体质的形成体质的形成是机体内外环境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关系到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两个方面,并与性别、年龄、地理等因素有关。
一、先天因素(一)先天因素的含义先天因素,又称禀赋,是指小儿出生以前在母体内所禀受的一切特征。
中医学所说的先天因素,既包括父母双方所赋予的遗传性,又包括子代在母体内发育过程中的营养状态,以及母体在此BC系列变频专用内啮合齿轮泵期间所给予的种种影响。
同时,父方的元气盛衰、营养状况、生活方式、精神因素等都直接影响着“父精”的质量,从而也会影响到子代禀赋的强弱。
现代遗传学认为,RYB内啮合齿轮泵遗传是生物按照亲代所经过的发育途径和方式,产生与亲代相似后代的过程,是遗传物质从上代传给下代的现象。
在人类是通过生殖细胞的物质与信息的传递,将亲代的个体体质特征传给子代的过程。
在遗传过程中,由于内外环境的影响而造成结构与功能上的差异,即生物个体之间的差异称之为变异。
遗传中有变异,变异中RYB燃油泵有遗传,两者既是矛盾对立的,又是统一不可分割的。
中医学的先天因素涵盖了这两方面的内容。
(二)先天因素在体质形成中的作用RYB系列燃油泵先天因素是体质形成的基础,是人体体质强弱的前提条件。
在生命形成的过程中,男主阳施,女主阴受,男女媾精,胎孕乃成。
父母生殖之精气的盛衰,决定着子代禀赋的厚薄强弱,从而影响着子代的体质。
子代的形体始于父母,父母的体质是子代体质的基础。
父母点火燃油泵体质的强弱,使子代禀赋有厚薄之分,表现出体质的差异,诸如身体强弱、肥瘦、刚柔、长短、肤色,乃至先天性生理缺陷和遗传性疾病,如鸡胸、龟背、癫痫、哮喘、杨梅疮(梅毒)等。
在体质形成过程中,先天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先天因素、人体的遗传性状是身心发展的前提条件,它对于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发展,对于人体体质的强弱,具有重大的影响。
但是,先天因素、遗传性状只对体质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体质强弱的现实性,则有赖于后天环境、营养和身体锻炼ZYB增压燃油泵型等。
29第五章体质医学伦理与生命健康
生理健康标志 心理健康标志
第二节 体质的形成
先天因素
后天因素 其他因素
禀赋 关键性作用
父母身体素质
父母血缘远近
父母生育年龄
养
胎
妊娠期疾病
饮食
劳逸
锻炼
婚育
情志
疾病
环境、年龄、性别
第三节 体质分类
生理
阴阳平和质 偏阳质 偏阴质
病理
阴虚质 阳虚质 痰湿质 湿热质 气虚质 瘀血质
第四节人的性格范围:
A.谦虚 D.怯懦
B.谨慎 E.骄傲
C.勇敢
2.中医学体质分类的理论基础是:
A.阴阳学说 C.脏腑学说 E.经络学说
B.五行学说 D.精气血津液理论
2.稳定性和可变性
先天禀赋决定体质相对稳定性和个体特异性 后天因素(环境、饮食、营养、年龄、疾病)
使体质具有可变性
3.连续性和可预测性
体质特征伴随生命始终 某类型发展演变规律缓慢
四、体质的评价标志
1.体质的评价指标
身体的形态结构状况 身体功能水平 身体的素质及运动水平 心理的发育水平 适应能力
2.健康体质的标志
B.局限性 D.动态性
2.体质形成的后天因素不包括:
A.饮食 D.疾病
B.劳逸 E.性别
C.情志
3.下面哪种说法不正确:
A.肥人多痰
B.瘦人多火
C.小儿为稚阴稚阳 D.男子以肝为先天
E.阳虚之体慎用寒凉之药
4.对体质形成能产生影响的因素是:
A.物质生活条件 C.气候与生态环境 E.以上均是
B.劳动与卫生条件 D.教育水平与社会制度
概说
一、体质学说的概念
体质学说: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人体体质的 概念、形成、特征、类型、差异规律及其对疾病 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影响,并以此指导对疾 病进行诊断和防治的学说。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任务《中医学基础》是中医药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主要讲授中医学理论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五行)、人体的结构与功能(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体质)、病因病机、诊法、辨证、防治原则等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
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学习,使学习者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思维,具备中医诊断和辨证的基本技能,为今后继续学习中药学、方剂学、针灸治疗技术、推拿治疗技术、中医经典著作和中医临床其他学科奠定坚实的基础,培养初步的中医康复治疗技能和继续拓展学习的能力,并树立热爱中医、服务人类健康事业的思想。
二、课程教学目标本大纲适用于康复治疗技术等中医药类各专业使用,教学目标围绕课程性质和任务制订,致力于为学习和掌握中医学各门具体课程的知识和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知识教学目标】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阴阳五行的概念和基本内容;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精气血津液的概念、生成和生理功能;经络的概念、组成、生理功能;病因的概念及各种病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疾病的发病与病机;四诊的基本内容及其临床诊断意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的要领;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2.熟悉中医独特的思维方法;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经络的分布、走向、交接与流注;精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体质的概念、形成、分类以及体质学说的应用;病因辨证和气血津液辨证的基本内容;中医预防医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措施。
3.了解中医学形成发展概况;经络的循行、主病和临床应用;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的特点及基本内容;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能力培养目标】1.具有进行望、闻、问、切中医四诊的能力。
2.具有运用中医学基本知识辨证的能力。
3.具有较好的语言沟通能力,能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
4.具有对后续中医相关课程的继续学习能力。
【情感教育目标】1•培养、树立热爱中医文化、服务中医药健康事业的思想。
体质学说
体质学说●中医学体质学说——属于藏象的内容之一。
●体质的内在基础即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精气血津液等。
体质的差异,实乃内在物质之偏倾和功能活动之差异的反映。
●研究体质,实质上是从差异性方面研究藏象,藏象理论是体质学说的指导思想。
第一节体质学说的基本概念一、“体质”名称的由来●古有“禀赋”、“素质”、“禀质”、“素禀”、“气禀”、“气体”等名称。
●近年来,“体质”逐渐形成一种学说,被日益重视。
●“体质学说”的兴起,拓展了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范畴,形成一些新的理论热点。
二、体质的含义是人体在遗传性(先天禀赋)和获得性(后天调养)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功能和形态结构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先天禀赋——来自父母,为体质形成的第一个因体质素(遗传因素、胎育因素)后天因素——决定体质的发展与差异性结论:先天禀赋决定了体质的相对稳定性,后天调养又使得体质不是一成不变的。
三、体质的表现形式体质的表现形式体现于两方面:生理体质—个体对外来刺激的生理反应性,个体在体力、智力、本能方面的特性;对气候、环境的适应性等)体质的表现病理体质—个体受病邪作用时的发病倾向(机体对某些外邪的易感性,对病证的易发性和发病后的易转性等)四、体质所含内容包括内部与外形两部分:气质:是隶属于体质的一个较小概念,是个体心理特征的总称(神态、意识、言行、风度中稳定的个体心理特征)内部素质:是人的先天解剖生理特点,体现于感觉运动器官和神经系统(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性、柔韧性、协调性、平衡性等)性格:是人习惯化的稳定态度和行为方式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点(骄傲、谦虚、勤奋、懒惰、勇敢、怯懦等)形态:人体躯体形态(体重、特征、骨骼、体形及体姿等)外形体格:人体生长发育水平、营养状况和煅炼程度的状态(身长、体重、胸围、肩宽、骨盆宽度、皮肤等)体型:身体类型(胖、瘦、高、矮、肤色等)注:上述内容中,素质、形态、体格、体型可概括为“形”;气质、性格可概括为“神”体质的内容实为“形神合一”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
第六章 体质
1.身体健康,机体内部的结构和功能完整而协调;
2.发育良好,体格健壮,体型匀称,体姿正确;
3.心血管、呼吸与运动系统具有良好的功能;
4.有较强的运动与劳动等身体活动能力;
5.心理发育健全,情绪乐观,意志坚强,有较强的抗干扰、抗不良刺激的能力;
6.对自然、社会和精神心理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二)健康的具体标志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形为阴,神为阳。机体内部及其与外部环境的阴阳平衡,形与神的相对平衡是健康的标志。要保持强健的体魄,必须使形神统一。因此,中医学常常将理想体质的标志融于健康的标志之中。健康的具体标志如下,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气质,在现代心理学中为人的心理特征之一,是个体心理特征的总称,主要表现为情绪体验的快慢、强弱,外在表现的隐显和动作的灵敏迟钝等方面的心理特征,即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和灵活性方面典型的稳定的人格心理特征,是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所谓心理活动的动力是指心理过程的速度(如知觉的快慢、思维的灵活程度)、强度(如情绪体验的强弱、意志努力的程度)、稳定性(如注意力集中时间的长短)、指向性(如内倾、外倾)等。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与遗传有关,是在人的生理素质基础上,通过生活实践,在后天影响下所形成的。气质只能使人的个性具有一定的个性企图,而不能决定其个性特征的内容。中医学中的“气质”,源于中国传统哲学的气一元论。“人由气生,形以气充”,“人生气禀不齐”,所以人的品行、道德也各不相同。气质,又称为气禀、气性、禀性等。气与心、性相关。所以,中医学所说的气质,是指个体出生后,随着身体的发育、生理的成熟发展起来的人格心理特征,包括性格、态度、智慧等,其含义比现代心理学中的“气质”,广而且深。现代心理学中的“气质”,实际上相当于我们通常所说的“脾气”、“秉性”。
体质s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一)阴阳平和质
气血充盛 阴阳协调 形: 表现 神: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二)偏阳质
亢奋 多动 偏热
形: 表现 神: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三)偏阴质
抑制 表现 神: 偏寒 形: 多静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二、古今体质类型研究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复习思考 试述体质的含义及其形成的重要因素? 1、试述体质的含义及其形成的重要因素? 2、体质表现的特点有哪几方面? 体质表现的特点有哪几方面? 正常体质阴阳分类有哪几型? 3、正常体质阴阳分类有哪几型?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二、体质的含义 体质: 体质: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二)相关概念 素质: 素质: 气质: 气质: 性格: 性格: 体格: 体格: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二、体质的构成要素
(一)形态结构 (二)生理功能 (三)心理特征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一)体质与形态结构
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基础。 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基础。 外部形态(大小形状体重胸围皮肤面色毛发等) 外部形态(大小形状体重胸围皮肤面色毛发等) 形态结构 内部形态(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 内部形态(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体质的分类: 体质的分类: 源于《黄帝内经》 诞生于2000 2000多年前 源于《黄帝内经》,诞生于2000多年前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一、体质分类的依据 依据:中医学阴阳五行、脏腑、 依据 : 中医学阴阳五行 、 脏腑 、 精气血津液等基本 理论,椐此来确定人群中不同个体的体质差异性。 理论,椐此来确定人群中不同个体的体质差异性。 具体方法:阴阳分类法、五行分类法、脏腑分类法、 具体方法:阴阳分类法、五行分类法、脏腑分类法、 体型肥瘦分类法、禀性勇怯分类法。 体型肥瘦分类法、禀性勇怯分类法。
体质学说 中山大学,中医学
质化:病势从体质而化
质化
病因不同,体质相同,可出现相同证候 —— 异病同证 例:同为阳盛之体,或感寒邪,或感热邪而皆从热化
病因相同,体质不同,可出现不相同证候——同病异证 例:同样患感冒,阳虚体质寒化,阴虚体质热化
结论:由于体质的个体差异,其“质化”过程 不同,临床表现类型则不同。
表现
气血阴阳充盛
神:性格开朗,生活安静自处、顺
功能协调
应自然,精力充沛等
健康、不易生病、多长寿
演化
病则易愈易治
(二)偏阳质
表现
偏于亢奋、多动、 偏热等特性
(火体、热体) 演化
形:体瘦结实、面色偏红或微黑、食欲 旺、 喜冷畏热
神:性格外向、好动、急躁、精力旺盛、 性欲旺等
阳气偏亢、有耗阴之热、易上火、易 感阳邪
特异性
易感倾向
体质 多样性 个体对疾病有 病变性质差异
可变性
疾病演变不同 治疗反映不一
据此,中医强调“因人制宜”——因体质 制宜。具体落实在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和养 生多方面。
一、体质与病因
个体体质的特殊性,往往导致对某种致病因 子或疾病的易感受性
易感性
肌肉不坚、汗孔疏松者——易受风邪侵犯 素体阳虚者——易感寒邪
体型: 身体类型(胖、瘦、高、矮、肤色等) —以躯体形态为基础,也是反映体质的标志之一
注:上述内容中,素质、形态、体格、体型可概括为 “形”;气质、性格可概括为“神”
体质的内容实为“形神合一”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体质的形成
体质,是人体过去生命活动的结果,又在过去的基础上形成 着将来的体质——“积累”“机体遗传性特征及获得性特征的合
包括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的两方面
中医学基础第6讲-体质
第六章 体 质 第一节 体质学说概述
一、体质的概念; 二、体质的构成; 三、体质的特点; 四、体质的标志。
第六章 体 质
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体质与 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即研究人体的体质形成、特征、 类型、变化规律,及其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关系, 并以此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学科。
二、后天因素
(六)其他因素: 1.年龄 人体的结构、功能与代谢的变化同年龄有关, 从而形成体质的差异。如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易虚易实,易寒易热。青壮年:精气血津液充盛,脏腑 功能强盛,体质较稳定。老年人:脏腑功能生理性衰退, 以阴阳失调、代谢减缓、气血郁滞、脏腑功能减退。
第六章 体 质
二、后天因素
二、后天因素
(四)疾病因素:疾病是促使体质改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疾病改变体质多是向不利方面变化,如大病、 久病之后,常使体质虚弱;某些慢性疾病迁延日久,患 者的体质易表现出一定的特异性。但感染邪气,罹患某 些疾病(如麻疹、痄腮)之后,还会使机体具有相应的 免疫力,使患者终生不再罹患此病。
第六章 体 质
第六章 体 质
二、后天因素
先天因素是体质形成的基础,后天因素是体质演 化的条件,即体质又是在后天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逐步 发展变化着的。
影响体质的后天因素主要有:年龄、性别、饮食 营养、劳动锻炼、精神情志、地理环境等。
第六章 体 质
二、后天因素
(一)饮食营养(因素):饮食结构和营养状况对体质 有明显影响。饮食物各有不同的成分或性味特点,而人 之五脏六腑,各有所好。脏腑之精气阴阳,需五味阴阳 和合而生。长期的饮食习惯和固定的膳食品种质量,日 久可因体内某些成分的增减等变化而响体质。第六章 体 质
第二章 体质的形成
第二章体质的形成体质禀承于先天,得养于后天。
先天禀赋,包括种族、家族遗传,婚育、种子,以及养胎、护胎、胎教等,决定着群体或个体体质的相对稳定性和个体体质的特异性。
后天各种因素如饮食营养、生活起居、精神情志,以及自然社会环境因素,疾病损害,药物治疗等,对体质的形成、发展和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体质是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在内外环境的影响下,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形成的。
第一节先天因素体质形成的先天因素,包括先天之精(含有遗传基因)的遗传性和胎儿在母体内孕育情况等两种因素,它们对不同群体及群体中个体体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先天,又称先天禀赋。
先天禀赋,是指子代出生以前在母体内所禀受的一切,包括父母生殖之精的质量,父母血缘关系所赋予的遗传性,父母生育的年龄、身体状态,以及在母体内孕育过程中母亲是否注意养胎和妊娠期疾病所给予的一切影响。
先天禀赋是体质形成的基础,是人体体质强弱的前提条件。
先天禀赋包涵遗传的概念。
禀,即接受,是后人承受先人;赋,即给予,是先人赋予后人。
遗传主要强调先天之精的传承,而禀赋强调秉承先天之精的多少。
所以遗传性疾病属于遗传范畴,而先天性疾病、胎儿发育期的问题,如“天宦”等,属于“禀赋不足”。
所谓遗传,就是家族世代间的连续,是通过先天之精所涵的遗传物质——基因携带的遗传信息从上代传递给下代,生生不息。
决定体质形成的先天因素主要有:种族与家族的遗传,婚育及种子,养胎、护胎和胎教等。
一、种族、家族遗传种族、家族因素对体质的作用即是遗传性因素对体质形成的决定性作用,它决定了种族及个体来自遗传的体质差异。
(一)种族繁衍种族为人种之又称,指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如肤色、发色、发形、眼色、血型等)的人群。
也可当作一个在同一种群内基因结构有所区别的生息在一起的群体,是在一定域内长期适应自然环境而形成的。
不同种族,由于地理区域不同,受水土性质、气候类型、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社会民俗等因素的长期影响可形成不同的体质,并通过世代间的连续(即遗传),形成该种族群体较为鲜明的体质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心理因素:心理为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性格、能力等的总称。气质是个体心理特性的总和,它规定或影响着个体的各种心理活动的过程。如,同遇挫折,有人能坦然处之,有人却灰心丧气,这便是不同气质的表现。气质作为体质的内涵,反映了中医学形神合一的生命观。体质是气质的基础,气质是在体质形成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气质与体质虽分别与生理、心理有关,相互间却又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一定的体质及生理特性,易使个体表现出某种气质类型,而个性气质特征又影响着其生理特性和体质的形成及演化。所以说,“气质不同,形色亦异”。
(二)后天因素在体质形成中的作用
人的体质在一生中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后天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变化着的。良好的生活环境,合理的饮食、起居,稳定的心理情绪,可以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反之则会使体质衰弱,甚至导致疾病。随着人类物质生活及文化生活的不断改善,人们对于健康与长寿的要求变得日益迫切。因此,如何保养一生的体质越来越成为人们关心的课题。改善后天体质形成的条件,可以弥补先天禀赋之不足,从而达到以后天养先天,使弱者变强而强者更强的目的。
体质的形成是机体内外环境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关系到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两个方面,并与性别、年龄、地理等因素有关。
一、先天因素
(一)先天因素的含义
先天因素,又称禀赋,是指小儿出生以前在母体内所禀受的一切特征。中医学所说的先天因素,既包括父母双方所赋予的遗传性,又包括子代在母体内发育过程中的营养状态,以及母体在此期间所给予的种种影响。同时,父方的元气盛衰、营养状况、生活方式、精神因素等都直接影响着“父精”的质量,从而也会影响到子代禀赋的强弱。
在地理环境中,气象因素给人类体质以极大的影响。中医学的运气学说,包括中国古代朴素的气象学和医学气象学两部分。运气学说,详细地论述了气候和气象因素的变化规律对人体的影响,以及气候和气象因素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的关系,强调“因时制宜”。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是构成各种气象变化的基本要素,其运动变化构成了自然界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形成季节岁时的变迁。人与天地相应,四时六气万物为一体。人的体质寿天与人所处地域的气候条件、气象因素也密切相关。一般地说,恶劣的气候环境培养了人的健壮的体魄和强悍的气质,舒适的气候环境则造就了人的娇弱的体质和温顺的性格。我国的地理条件,南方多湿热,北方多寒燥,东部沿海为海洋性气候,西部内地为大陆性气候。因此西北方人,形体多壮实,腠理偏致密;东南方人,体型多瘦弱,腠理偏疏松。
3.年龄:年龄也是影响体质的重要因素之一。人体的结构、机能与代谢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规律性的变化。从出生之日算起,按日历计算的年龄称之为历法年龄、时序年龄或实足年龄,简称年龄。增龄,即年龄的增长,概括了一个人生长发育和衰老的全过程,包含着成熟和衰老两重意义。增龄是一个渐进过程,而且每个人的生物学年龄与历法年龄也并不是刻板同步的,个体差异相当大,有的“未老先衰”,有的“老当益壮”,可相差十年左右。所以,到目前为止,国际上对年龄分期尚无统一的意见。但总的来说,人的生命历程都是从少儿、青年到中年,再转向老年。中医学在《素问·上古天真论》和《灵枢·天年》中深刻地论述了人体脏腑气血盛衰与年龄的关系。在生长、发育、壮盛以至衰老、死亡的过程中,脏腑气血由盛而衰,影响着人体生理功能,决定着人体的体质,从而决定着各年龄期对致病因素反应的能力与类型。如小儿体质为“稚阴稚阳”之体,所谓“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温病条辨·解儿难》)。到了青春期则体质渐趋成熟,至青春期末,体质基本定型;青壮年是人体脏腑气血阴阳最旺盛时期,因而也是体质最强健阶段;及至老年,脏腑生理机能减退,体质日趋下降,逐渐呈现“老态龙钟”的衰老征象。
1.饮食营养:人以水谷为本,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为后天之本。饮食营养是决定体质强弱的重要因素。合理的膳食结构,科学的饮食习惯,保持适当的营养水平,对维护和增强体质有很大影响。由于人的体质不同,其对营养物质的新陈代谢功能也不一样。因此,科学、合理的饮食营养应包含必需和适当两层含义。长期营养不良或低下,或营养不当,以及偏食、偏嗜等都会使体内某些成分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体质,乃至于引起疾病。《内经》中曾多次谈到饮食偏嗜对机体的危害。诸如“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膏粱之变,足生大丁”,以及五味偏嗜会引起人体脏气偏盛偏衰而产生病变等。
由于现代工业的兴起和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它正在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影响着居民的体质。各国都很重视这一问题,并寻求解决的办法,以图保护人的体质,提高人类健康水平。此外,不同的社会制度,及其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条件、卫生设施等的不同,也是影响人的体质的重要因素。
2.劳动和运动:劳动的性质和条件,对人们的体质强弱有着深刻的影响。劳动一般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两大类。在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关系也越来越密不可分。劳逸适度,劳而不倦,可增强体质。一般来说,适当的体力劳动对体质的增强有积极的作用。但是,过于繁重的体力劳动,在严重污染环境下的体力劳动,精神情绪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下的劳动,操作分工过细,促使身体局部片面发展的劳动,等等,对人的体质都将产生不利影响。反之,过度安逸又可使机体气血运行迟缓,气机阻滞,脏腑功能减弱,正气不足,而致体质虚弱多病。故当有劳有逸,劳逸适度。
现代遗传学认为,遗传是生物按照亲代所经过的发育途径和方式,产生与亲代相似后代的过程,是遗传物质从上代传给下代的现象。在人类是通过生殖细胞的物质与信息的传递,将亲代的个体体质特征传给子代的过程。在遗传过程中,由于内外环境的影响而造成结构与功能上的差异,即生物个体之间的差异称之为变异。遗传中有变异,变异中有遗传,两者既是矛盾对立的,又是统一不可分割的。中医学的先天因素涵盖了这两方面的内容。
(二)先天因素在体质形成中的作用
先天因素是体质形成的基础,是人体体质强弱的前提条件。在生命形成的过程中,男主阳施,女主阴受,男女媾精,胎孕乃成。父母生殖之精气的盛衰,决定着子代禀赋的厚薄强弱,从而影响着子代的体质。子代的形体始于父母,父母的体质是子代体质的基础。父母体质的强弱,使子代禀赋有厚薄之分,表现出体质的差异,诸如身体强弱、肥瘦、刚柔、长短、肤色,乃至先天性生理缺陷和遗传性疾病,如鸡胸、龟背、癫痫、哮喘、杨梅疮(梅毒)等。在体质形成过程中,先天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先天因素、人体的遗传性状是身心发展的前提条件,它对于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发展,对于人体体质的强弱,具有重大的影响。但是,先天因素、遗传性状只对体质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体质强弱的现实性,则有赖于后天环境、营养和身体锻炼等。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如,遇顺意之事则喜,遭佛愿之事易怒等。中医学的情志,泛指人的情绪、情感活动。七情的变化,每每伴随着脏腑形体的变化,从而给体质以影响。情志活动感物而发,既不可不及,又不可太过,“贵乎中节”。否则,不仅影响体质,还会导致疾病。
总之,根据形神合一的生命观,我们对体质的综合评价,必然包括生理(形态、机能、素质)和心理(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两个主要方面,这样才能全面地反映出人的体质水平。看一个人体质的好坏,不仅要看他的机体各器官有无疾病,机能是否正常,而且还要看他的心理和精神上有无缺陷,只有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健康的发展,才称得上体质健全。
4.性别:性别通常所指的是男性与女性。男为阳,女为阴。男性多禀阳刚之气,体魄健壮魁梧,女性多具阴柔之质,体形小巧苗条。男子以气(精)为本,女子以血为先,女性又有经带胎产的特点。所以说,男子以肾为先天,女子以肝为先天。“男子多用气,故气常不足;女子多用血,故血常不足。所以男子病多在气分,女子病多在血分”(《医门法律》)。“男子之病,多由伤精;女子之病,多由伤血”(《妇科玉尺》)。可见,男女性别不同,其遗传性征、身体形态、脏腑结构与生理功能、物质代谢乃至心理特征等都有所不同,体质上也必然存在着性别差异。
5.地理环境因素:地理环境又称自然环境或自然地理环境。广义的地理环境包括整个地壳。狭义的地理环境是指存在于人类社会周围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矿藏、生物等各种自然要素的总和。人们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条件下,受着不同水土性质、气候类型,以及由水土和气候而形成的生活习惯等的影响而形成了不同的体质。现代科学认为,生物体中所存在的全部化学物质都来自土壤、空气和水。因为不同地域的水质与土壤的化学成分不同,土壤和岩石中的化学元素通过水的溶解或通过植物的吸收和其他动物的食用,直接或间接地进入人体,从而形成了人类体质明显的地区性差异。中国幅员广大,人体体质的地区性差异颇为明显。早在《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就曾详细地论述过东西南北中各地人的体质特征。地理环境及其资源的均一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控制着不同地域人类的发育,形成了人类体质明显的地区性差异。环境科学表明:当自然环境中,地壳、空气、水等的化学组成的变化,超过了人体的适应和调节能力时,就会影响人的体质,甚至会形成某些地方病和流行病。因此,中医学在诊断和治疗上强调“因地制宜”,所谓“善疗疾病者,必先别方土”。
二、后天因素
(一)后天因素的含义
后天是指人从出生到死亡之前的生命历程。后天因素是人出生之后赖以生存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后天因素可分为机体内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两方面。机体内在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心理因素,外界因素实际上就是环境因素。环境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与健康的问题是生命科学中的重大课题,已经受到全球的关注。人从胚胎到生命终结之前,始终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自然环境是与社会环境相对而言的,它涉及生活环境、生产环境和食物链环境等一切客观环境。社会环境则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要素。换言之,人们所处的环境包括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和一切有关事物,例如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劳动条件、卫生条件、社会制度、气候条件、生态平衡以及教育水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