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基复合材料界面过渡区体积分数的定量计算1
水泥组分的定量测定作业指导书
水泥组分的定量测定作业指导书1、原理根据水泥试样用盐酸溶液(10±2℃)选择溶解后,火山灰质混合材料或粉煤灰组分基本上不溶解和水泥试样被PH 11.60±0.05含有EDTA的溶液(20±2℃)选择溶解后,火山灰质混合材料或粉煤灰和矿渣组分基本上不溶解的原理,计算水泥的组分含量,分为基准法和代用法,本作业指导书采用基准法。
2、需用药品试剂及其配制2.1盐酸(1+5)将1份体积的浓盐酸与5份体积的水相混合,摇匀。
2.2盐酸(1+2)将1份体积的浓盐酸与2份体积的水相混合,摇匀。
2.3 EDTA溶液[C(EDTA)=0.15 mol/L,C(NaOH)=0.25 mol/L)]称取55.8 g乙二胺四乙酸二钠(C10H14N2O8Na2·2H2O)和10g氢氧化钠(NaOH),置于1000 ml烧杯中,加入500~600 ml水,加热并搅拌使其溶解,过滤,冷却至室温后用水稀释至1000 ml,摇匀。
2.4三乙醇胺(1+2)将1份体积的三乙醇胺[N(CH2CH2OH)3]与2份体积的水相混合,摇匀。
2.5乙醇(C2H5OH)无水乙醇2.6氢氧化钠溶液(50 g/L)将5g氢氧化钠(NaOH)溶于水中,稀释至100 ml,贮存于塑料瓶中。
3、酸度计的校准规程3.1配制磷酸盐PH标准缓冲溶液称取2.2384 g磷酸氢二钠(N a2HPO4·12H2O)与0.8506g 磷酸二氢钾(KH2PO4),精确至0.0001 g,置于200ml烧杯中,加入约100ml水,加热并搅拌使其溶解,冷却至室温后,转移至250ml容量瓶中,用水洗净烧杯并稀释至标线,摇匀。
不同温度下的磷酸盐PH标准缓冲溶液的PH值见下表:3.2硼酸盐PH标准缓冲溶液称取0.9534 g四硼酸钠(N a2B4O7· 10H2O),精确至0.0001 g,置于200 ml烧杯中,加入100 ml水,加热并搅拌使其溶解,冷却至室温后,转移至250ml容量瓶中,用水洗净烧杯并稀释至标线,摇匀。
无细观界面过渡区水泥基材料的设计及其性能
再生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纳观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再生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纳观力学性能试验研究李文贵;肖建庄;黄靓;Surendra P.Shah【摘要】对采用不同搅拌工艺的再生混凝土的宏观力学性能进行试验研究.采用纳米压痕技术和扫描电镜等设备研究了再生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纳观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特征.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普通搅拌工艺的新界面过渡区的弹性模量随着与老砂浆表面距离的增加而降低,但是采用二次搅拌工艺的弹性模量基本保持不变.老界面过渡区的弹性模量随着与天然骨料的距离增大而逐渐增加.采用二次搅拌工艺新的界面过渡区的微观结构较普通搅拌工艺的新界面过渡区更为致密,且孔隙率和氢氧化钙晶体含量较少.由再生混凝土的界面过渡区纳观力学性能和宏观抗压强度之间的关系,可知采用二次搅拌工艺可以改善界面过渡区的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进而提高再生混凝土的宏观力学性能.【期刊名称】《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4(041)012【总页数】9页(P31-39)【关键词】再生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纳米压痕;力学性能;微观结构【作者】李文贵;肖建庄;黄靓;Surendra P.Shah【作者单位】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湖南长沙 410082;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上海 200092;Center for Advanced Cement-based Materials(ACBM), Northwestern Univ,Evanston IL 60208, USA;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上海200092;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湖南长沙 410082;Center for AdvancedCement-based Materials(ACBM), Northwestern Univ,Evanston IL 60208, USA【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528.1由于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相对于普通混凝土低,需要对其进行力学改性研究.杜婷和李惠强[1]采用化学浆液对再生骨料进行强化,提出再生骨料混凝土高强化的可行性.万惠文等[2]采取降低水灰比、掺入适量粉煤灰和高效减水剂,并对再生骨料表面进行处理,发现降低水胶比可使再生混凝土界面过渡区(ITZ)微观结构更加紧密.Tam等[3]发现采用二次搅拌工艺(TSMA)可以使界面过渡区结构更为致密,明显提高再生混凝土的强度和减少强度的离散性.Kong等[4]采用一种新型搅拌工艺,在浇筑前先对再生骨料表面包裹一层火山灰材料,提高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朱光亚和李秋义等[5]发现骨料颗粒整形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略低于普通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但明显高于简单破碎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另外,Noguchi等[6]通过微波热技术(Microwave Heating)使再生骨料表面的附着老砂浆脱落,用于生成高质量的再生骨料,提高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界面过渡区是混凝土中处于天然骨料和水泥砂浆之间的狭窄区域,其相关性能与众多因素有关[7].Maso[8],Elsharief[9]和Tasong[10]等采用试验研究表明,影响界面过渡区的因素有水泥材料类型、配合比、水化龄期、搅拌工艺和骨料类型形状等.相对于普通混凝土,再生混凝土的结构更为复杂,含有多种砂浆和界面过渡区[11-15].随着纳米力学测试技术的出现,可以直接测得水泥混凝土中界面过渡区的纳微观力学性能,包括弹性模量和压痕硬度等[16,17].纳米压痕技术和微硬度测试技术原理基本相似,但纳米压痕技术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可获取更小面积的局部力学性能[18,19].本文重点对比了不同搅拌工艺下界面过渡区的微观结构和纳观力学性能,为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改性和结构层次的应用提供基础依据[20,21].1 二次搅拌工艺浇筑再生混凝土所用的再生粗骨料来源于位于美国芝加哥市奥黑尔(O’Hare)国际机场附近的Rossi Contractors公司.再生骨料的体积密度和吸水率分别为2.41kg/m3和5.51%.除部分碎石外,再生骨料中天然骨料主要为石灰石.再生粗骨料的粒径分布为4.75 mm~25.0 mm.所采用的水泥类型为I型(Type I)波特兰水泥. 在二次搅拌工艺过程中,将水泥净浆包裹再生骨料,并渗透填充到再生骨料表面老砂浆的孔隙和裂缝中.三组混凝土试件的水灰比均为0.45,具体配合比如表1所示.采用钙质天然骨料浇筑的混凝土为普通混凝土.采用再生骨料浇筑的混凝土为再生混凝土.在搅拌前使再生骨料和天然骨料处于饱和面干状态,满足再生混凝土的有效水灰比要求.有关混凝土试件的浇筑和制作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将饱和面干的再生骨料和所需要的水泥混合搅拌1 min;2)然后加入所需水50%,再次搅拌1 min;3)最后,将砂和剩余的水加入搅拌物中,搅拌2 min.浇筑后的混凝土试件放在温度为20 ±2℃,湿度为95%的养护室中进行标准养护.表1 混凝土配合比和搅拌工艺Tab.1 Mixture proportion and mixing approach 注:天然骨料和再生粗骨料保持饱和面干.试件水灰比密度/(kg·m-3)水水泥砂再生粗骨料搅拌工艺再生混凝土 (NMA)0.452004447021 054普通搅拌再生混凝土(TSMA)0.452004447021 054二次搅拌普通混凝土 (NMA)0.452004447021054二次搅拌2 受压力学性能采用型号为MTS-815混凝土刚性试验机测取混凝土试件的抗压强度.在试验之前用封端复合材料(Capping Compound)对圆柱体试件的上下端面找平,减少受压过程中试验机加载端对试件的横向摩擦力.龄期分别为7,28和90 d的试件抗压强度情况如图1(a)所示.从中可知,采用二次搅拌工艺的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高于采用普通搅拌工艺的再生混凝土.另外,二次搅拌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与普通混凝土十分接近.由此可知,二次搅拌工艺可以明显提高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从图1(b)可知,普通搅拌工艺的再生混凝土的峰值应力低于普通混凝土,但峰值应变大于普通混凝土.采用二次搅拌工艺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与普通混凝土接近,且受压峰值应变也大于普通混凝土峰值应变.Curing age/days(a) 不同龄期抗压强度Axial strain(b) 应力-应变全曲线(龄期28 d)图1 混凝土受压力学性能Fig.1 Compressive properties of concrete3 界面过渡区纳观力学性能纳米压痕是一种用于测取混凝土纳微观力学性能的先进纳观力学测试技术.相对显微硬度计,纳米压痕可以精确地获得更小尺度的力学性能(弹性模量和压痕硬度等).纳米压痕设备Hysitron具有力与位移传感器,静电力驱动和位移电子感应器.采用Berkovich钻石三面锥形压头,锥形斜角为142.3°,压头的半径大约为600 nm.在测试中,可以设定纳米压痕压头施加的峰值力.水泥净浆的泊松比(ν)设为0.2.在试验开始前,采用标准石英试件对装置进行标定,确保压头没有受到破坏.采用纳米压痕技术测得大量的试验数据并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可以获得微观力学性能和各相材料的体积分数.混凝土界面过渡区通常含有的相材料包含孔隙、氢氧化钙晶体(CH)、水化产物(主要为水泥C-S-H凝胶)和未水化水泥等.在对界面过渡区的各相材料进行分析时,概率分布统计分析中采用的分区尺寸Bin-size设为5.0 GPa,以弹性模量概率分布特征确定各相材料的体积分数.在纳米压痕试验中,加载方式设置为在开始5 s中,压头压入试件表面,荷载速度为240 uN/s.当荷载达到最大荷载1 200 uN后保持2 s,消除压头和试件表面接触时的徐变效应,然后以240 uN/s的速度进行卸载.为了避免相邻压痕点之间的变形相互叠加以致影响测试结果,压痕点之间的间距均设为3 um.3.1 老界面过渡区老界面过渡区处于天然骨料和老砂浆之间,由于水化龄期很长,可认为老界面过渡区的力学性能不受搅拌工艺影响.在老界面过渡区随机选取4个压痕区域,每个压痕区域呈网格分布,含有231个压痕点.压痕试验结果显示,4个老界面过渡区的纳米压痕结果基本相似.老界面过渡区的纳米压痕结果如图2所示.由于老界面过渡区微观结构的非均匀性以及各相材料弹性模量的差异性,老界面过渡区的弹性模量和弹性模量概率分布存在一些波动性.绘制4个老界面过渡区区域的平均弹性模量的分布特征,如图3所示.结果表明,弹性模量随着距离天然骨料表面距离的增加而增大.4个老界面过渡区的弹性模量概率分布特征如图4所示.由归一化的各相材料概率分布特征可知C-S-H凝胶是界面中水化产物的主要成分,其体积分数约为69%.(a) 老界面压痕区域(100 um×100 um)(b) 弹性模量云图 (GPa)Distance/μm(c) 弹性模量分布Elastic modulus/GPa(d) 弹性模量统计分析 [Bin-size=5]图2 老界面过渡区弹性模量分布特征Fig.2 Distribution characterization of elastic modulus in old ITZDistance/μm图3 老界面过渡区弹性模量分布Fig.3 Distribution of elastic modulus in old ITZElastic modulus/GPa图4 老界面过渡区中各相材料概率分布Fig.4 Probability of different phases in old ITZ3.2 新界面过渡区3.2.1 二次搅拌工艺在采用二次搅拌工艺的再生混凝土的新界面过渡区中,选取4个压痕区域进行纳米压痕试验研究.新界面过渡区的弹性模量云图如图5(a)和图5(b)所示.对弹性模量进行统计分析后,其分布特性情况如图5(c)和图5(d)所示.相对新砂浆,新界面过渡区含有较高的孔隙和未水化颗粒,弹性模量分布波动性较大.(a) 新界面压痕区域(150 um ×100 um)(b) 弹性模量云图 (GPa)Distance/μm(c) 弹性模量分布Elastic modulus/GPa(d) 弹性模量统计分析 (Bin-size=5)图5 二次搅拌工艺新界面过渡区弹性模量分布特征Fig.5 Distribution characterization of elastic modulus in new ITZ with TAMA采用二次搅拌工艺的新界面过渡区中4个压痕区域的弹性模量分布特性如图6所示.4个区域的弹性模量的分布特性基本一致.随着与老砂浆表面距离的增加,新界面过渡区的弹性模量未表现出明显的增加或减少趋势.C-S-H凝胶比较复杂且具有多种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低密度C-S-H和高密度C-S-H两种.根据结果分析可知,相对老界面过渡区,采用二次搅拌工艺的新界面过渡区中低密度C-S-H的体积分数要明显大于老界面过渡区.4个压痕区域的弹性模量概率分布如图7所示.在再生混凝土新界面过渡区中,C-S-H凝胶的体积分数大约为68%.Distance/μm图6 二次搅拌工艺新界面过渡区弹性模量分布Fig.6 Distributionof elastic modulus with TSMAElastic modulus/GPa图7 二次搅拌工艺新界面过渡区各相材料概率分布Fig.7 Probability of different phases with TSMA3.2.2 普通搅拌工艺随机选取普通搅拌工艺的新界面过渡区中4个区域进行纳米压痕研究.新界面过渡区中的压痕区域和弹性模量云图如图8(a)和图8(b)所示.新界面过渡区的弹性模量分布如图8(c)和图8(d)所示.相对于老界面过渡区和采用二次搅拌工艺的新界面过渡区,采用普通搅拌工艺的新界面过渡区的波动性明显减少,孔隙、氢氧化钙晶体含量较多.(a) 新界面压痕区域(150 um ×100 um)(b) 弹性模量云图 (GPa)Distance/μm(c) 弹性模量分布Elastic modulus/GPa(d) 弹性模量统计分析 (Bin-size=5)图8 普通搅拌新界面过渡区弹性模量分布特征Fig.8 Distribution characterization of elastic modulus in new ITZ with NMA普通搅拌工艺的新界面过渡区的4个压痕区域的平均弹性模量分布特征如图9所示.结果表明弹性模量随着距离老砂浆表面距离的增加,新界面过渡区的弹性模量不断减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在新界面附近积累了大量的氢氧化钙晶体,使靠近老砂浆表面附近的弹性模量偏高.4个压痕区域的平均各相材料的概率统计分析如图10所示.新界面过渡区的弹性模量高波动性一定程度上与新界面处的孔隙、氢氧化钙晶体含量有关.另外,普通搅拌工艺的新界面过渡区中C-S-H凝胶的体积分数约为55%,明显小于老界面过渡区和二次搅拌工艺的新界面过渡区中的C-S-H凝胶含量.Distance/μm图9 普通搅拌新界面过渡区弹性模量分布Fig.9 Distribution of elastic modulus in new ITZ with NMAElastic modulus/GPa图10 普通搅拌新界面过渡区各相材料概率分布Fig.10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in new ITZ with NMA3.3 新老水泥砂浆对再生混凝土中的老水泥砂浆和新水泥砂浆也进行了纳米压痕研究,压痕区域的面积均为100μm ×100 um,见图11(a)和图11(b).压痕点之间的水平和竖向间距均取为10 μm.老砂浆和新砂浆的弹性模量云图如图11(c)和图11(d)所示.新砂浆弹性模量的离散性较老砂浆大些,这与新砂浆的龄期小有关.新砂浆的龄期相对老砂浆小,其中的水泥未充分水化,孔隙和未水化水泥颗粒多些.(a) 老砂浆压痕区域(100 μm×100 μm)(b) 新砂浆压痕区域(100 μm×100μm)X/μm(c) 老砂浆弹性模量云图 (GPa)X/μm(d) 新砂浆弹性模量云图 (GPa)图11 新老砂浆弹性模量云图Fig.11 Distribution contour of elastic modulus in paste matrix对比分析新老水泥砂浆的弹性模量分布和概率分布,如图12和图13所示.新老砂浆的弹性模量平均值基本一致,但新砂浆的弹性模量的波动性要大些.关于各相材料的概率分布中,新砂浆中的孔隙和未水化水泥颗粒明显多些.新老水泥砂浆中的水泥凝胶中的低密度C-S-H和高密度C-S-H的体积含量存在差异.新砂浆中的低密度C-S-H的体积分数明显高于老砂浆中的分数,表明水泥砂浆中低密度C-S-H 和高密度的C-S-H含量与水化龄期有关.Distance/μm图12 新老砂浆弹性模量分布Fig.12 Distribution of elastic modulus in paste matrixElastic modulus/GPa图13 新老砂浆各相材料概率分布Fig.13 Probability of different phases in paste matrix4 力学性能与微观结构由于骨料周围存在壁效应(wall effect),使得界面过渡区的水灰比相对较高,在界面过渡区附近生成大量的微裂缝和孔隙,成为混凝土中的薄弱环节.用不同搅拌工艺的再生混凝土中新界面过渡区的微观结构如图14所示.可以发现采用普通搅拌工艺的新界面过渡区含有大量孔隙,且结构疏松,而老界面过渡区的密实程度处于两者之间.对于采用二次搅拌工艺的新界面过渡区,其微观结构明显致密,孔隙率明显小于普通搅拌工艺的新界面过渡区.通过新界面过渡区的微观结构分析,表明采用不同搅拌工艺的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差异与新界面过渡区的微观结构密切相关.根据界面过渡区的研究,二次搅拌工艺可以通过改善再生混凝土中界面过渡区的微观结构,提高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a) 再生混凝土中的老界面过渡区(b) 普通搅拌工艺的新界面过渡区(c) 二次搅拌工艺的新界面过渡区图14 再生混凝土新界面过渡区微观结构Fig.14 Microstructure characterization of ITZ in RAC再生混凝土中老界面过渡区、采用二次搅拌工艺的新界面过渡区和普通搅拌工艺的新界面过渡区的弹性模量分布特征以及概率统计分布结果如图15和图16所示.分析发现,对于再生混凝土,采用二次搅拌工艺后能够明显改善新界面过渡区的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二次搅拌工艺和普通搅拌工艺的界面过渡区的弹性模量分布规律也存在差别.根据纳米压痕试验分析,在二次搅拌工艺的新界面过渡区中弹性模量和硬度分布波动和离散性明显较普通搅拌工艺的新界面过渡区小,二次搅拌工艺可以有效提高界面过渡区的纳观力学性能,减少了薄弱环节的出现.说明在二次搅拌工艺的界面过渡区,其力学性能接近水泥砂浆,新界面过渡区并非再生混凝土中的明显薄弱环节.由再生纳微观混凝土中界面过渡区的微观结构与界面过渡区的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可以解释试验中有关界面过渡区的力学性能影响再生混凝土宏观力学性能这一现象.Distance/μm图15 界面过渡区弹性模量分布Fig.15 Distribution of elastic modulus in ITZElastic modulus/GPa图16 界面过渡区中各相材料概率分布Fig.16 Probability of different phases in ITZ5 结论1)采用二次搅拌工艺的再生混凝土新界面过渡区的抗压强度高于采用普通搅拌工艺的再生混凝土,且与普通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基本一致.2)由纳米压痕试验结果可知,采用二次搅拌工艺的再生混凝土新界面过渡区中的氢氧化钙晶体含量明显少于普通搅拌的新界面过渡区.3)在普通搅拌新界面过渡区中,弹性模量随着距离老砂浆表面的距离增加不断降低,而二次搅拌工艺的新界面过渡区纳微观力学性能基本保持不变.4)采用二次搅拌工艺可以改善再生混凝土新界面过渡区的微观结构和纳观力学性能,提高了再生混凝土的宏观力学性能.参考文献[1]杜婷, 李惠强. 强化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研究[J].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2003, 2:19-20.DU Ting, LI Hui-qiang. Improvement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J]. Chinese Concrete and Cement Products, 2003, 2:19-20. (In Chinese)[2]万惠文, 徐金龙, 水中和, 等. 再生混凝土ITZ结构与性质的研究[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4, 26(11):29-32.WAN Hui-wen, XU Jin-long, SHUI Zhong-he, et al. Study on the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interfacial transition zone (ITZ) of the regenerated concrete [J].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4, 26(11):29-32. (In Chinese)[3]TAM VIVIAN W Y, GAO X F, TAM C M. Microstructural analysis of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 produced from two-stage mixing approach [J].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 2005, 35(6):1195-1203.[4]KONG D Y, LEI T, ZHENG J J, et al.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surface-coating pozzalanics materials around aggregate on properties and ITZ microstructure of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 [J].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010, 24(5):701-708.[5]朱亚光, 韩纪权, 李秋义, 等.颗粒整形再生骨料混凝土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J].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2009, 30(4):115-118.ZHU Ya-guang, HAN Ji-quan, LI Qiu-yi, et al.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by particle shaping on mechanical performance of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 [J]. Journal of Qingdao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2009, 30(4):115-118. (In Chinese)[6]NOGUCHI T, KITAGAKI R. Environmental impact minimization and performance maximization in concrete recycling [C]//Proceedings of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aste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ICWEM 2010.Bagneux, France: RILEM Publications Sarl, 2010:60-71.[7]方志,杨钻,苏捷. 混凝土受压性能的非均质细观数值模拟[J].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7(3): 1-6.FANG Zhi, YANG Zuan, SU Jie. Mesoscopic numerical simulation on the compressive behaviour of heterogeneous concrete [J].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 2010, 37(3): 1-6. (In Chinese)[8]MASO J C. Interfacial transition zone in concrete [M].London: E&FN SPON, 1996.[9]ELSHARIEF A, COHEN M D, OLEK J. Influence of aggregate size, water cement ratio and age on the microstructure of the interfacial transition zone [J].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2003, 33(11): 1837-1849. [10]TASONG W A, LYNSDALE C J, CRIPP J C. Aggregate-paste matrixinterface: Part I. Influence of aggregate geochemistry [J].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1999, 29(7):1019-1025.[11]CRUMBIE A K. Characterisation of the microstructure of concrete [D]. London: University of London, 1994.[12]ETXEBERRIA M, VAZQUEZ E, MARI A. Microstructure analysis of hardened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 [J]. Magazine of Concrete Research,2006, 58(10):683-690.[13]POON C S, SHUI Z H, LAM L. Effect of microstructure of ITZ on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concrete prepared with recycled aggregates [J].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2004, 18(6): 461-468.[14]JEONG H. Processing and properties of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D]. Urbana I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2011.[15]NAGATAKI S, GOKCE A, SAEKI T, et al. Assessment of recycling process induced damage sensitivity of recycled concrete aggregates [J].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2004, 34(6):965-971.[16]SORELLI L, CONSTANTINIDES G, ULM F, et al. The nano-mechanical signature of ultra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by statistical nanoindentation techniques [J].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2008, 38(12):1447-1456. [17]SAKULICH A R, LI V C. Nanoscale characterization of engineer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s (ECC) [J].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2011, 41(2):169-175.[18]TAREFDER R A, ZAMAN A M, UDDIN W. Determining hardness and elastic modulus of asphalt by nanoindenta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mechanics,2010, 10(3):106-116.[19]MONDAL P, SHAH S P, MARKS L A. Reliable technique to determine the local mechanical properties at the nanoscale for cementitious materials [J].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2007, 37(10):1440-1444.[20]吴波, 冯玮, 文波. 高温下混凝土轴压柱的截面极限承载力随机分析 [J].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39(1):13-20.WU Bo, FENG Wei, WEN Bo. Random analyses of the sectional load bearing capacities of axially loaded reinforced concrete columns in fire [J].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2012, 39(1): 13-20. (In Chinese)[21]李文贵. 模型再生混凝土多尺度力学性能 [D].上海:同济大学, 2013.LI Wen-gui. Multi-scale mechanical behaviors of modeled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 [D]. Shanghai: Tongji University, 2013. (In Chinese)。
定量分布PVA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连续梁抗弯性能数值模拟
定量分布PVA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连续梁抗弯性能数值模拟王晓伟;栾魁亮;陈娇;詹兆钰;慕儒;许航铭【期刊名称】《混凝土》【年(卷),期】2024()3【摘要】纤维增强是有效改善水泥基复合材料抗拉性能的方法之一,掺加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 Fiber,PVA)纤维可以提高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抗裂性能和韧性,根据构件拉应力大小配制PVA纤维体积掺量,即定量分布PVA纤维,能够充分发挥纤维的增强作用。
为研究PVA纤维定量分布的增强机理,开展了定量分布PVA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Adaptively Distributed Polyvinyl Alcohol Fiber Reinforced Cement-based Composites,AD-PFRC)连续梁的抗弯性能数值模拟研究,对比分析了不同PVA纤维分布方式连续梁的应力云图及梁底部拉应力较大区域的合力。
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平均PVA纤维体积掺量为1.3%时,AD-PFRC的拉应力值相比PFRC明显提高,且达到极限荷载时,AD-PFRC梁跨中截面底部拉应力较大区域的合力相比PFRC提高了12%,AD-PFRC的PVA纤维增强作用明显提高。
【总页数】5页(P87-91)【作者】王晓伟;栾魁亮;陈娇;詹兆钰;慕儒;许航铭【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528.572【相关文献】1.PVA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抗氯离子渗透性能2.高性能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弯性能3.二次受力下绿色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加固RC 梁抗弯性能数值仿真模拟4.SMAF/PVA混杂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梁自复位与耗能性能试验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技术干货】复合材料层压板中纤维体积及常用计算完全技术指南(一):复材特性及基础概念
【技术干货】复合材料层压板中纤维体积及常用计算完全技术指南(一):复材特性及基础概念摘要由于沿各个方向的特性相同,传统的金属和塑料具有典型的各向同性特性,因此在设计时相对比较简单。
复合材料由两相及以上材料组成,具有典型的各向异性特性,设计时相对复杂,因为复合材料中纤维体积分数、纤维取向等均会影响最终复合材料的特性。
复合材料层压板由多层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形成的薄片堆积而成,本系列文章中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复合材料特性、层压板各组分基础概念、材料密度、混合原则、纤维体积分数、增强纤维取向、准各向同性等。
本文将首先介绍复合材料特殊性、组分基础概念和材料密度。
为什么复合材料比较特殊?对于传统的金属和塑料材料而言,由于材料在各个方向上特性相同,因此这些材料被称为“均质”材料,加工而成的构件也具有典型的“各向同性”特性,因为无论以何种方式推或拉,它们的性质都大致相同,这就使得其建模和设计更加容易。
相比之下,纤维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是两种或以上不同材料的组合而成。
第一种组分为均匀且各向同性的聚合物(塑料、树脂等)。
该聚合物基体将第二种非均匀纤维增强材料结合在一起。
复合材料中的均匀成分被称为基体,而这种不均匀的丝状纤维被称为增强体。
由于单根纤维是细长的小圆柱体,它们对复合材料特性的贡献具有典型“方向性”特征。
这种取向的方向性可以使复合材料在纤维方向上具有更高的强度,而在其他方向上其强度却仅仅与树脂一样强。
这被称为“各向异性”材料,或者在大多数情况下称为“正交异性”材料。
复合材料部件通常由几层纤维增强树脂组成,统称为“层压板”,其中如果每层复合材料仅包含一个方向的纤维,则又被称为“薄板”。
许多薄板经过精确地堆积制成层压板,随后可进一步模制成零件。
在复合材料层压板中,纤维数量、树脂含量、纤维方向等因素都很重要,其中纤维数量和树脂含量通常会使用比率/分数等形式进行描述,如纤维体积分数、质量分数等,在后续的内容中将会针对此内容进行详细的描述。
混凝土细观数值试验的随机损伤本构模型
混凝土细观数值试验的随机损伤本构模型邹家强;张巍;刘爱华【摘要】混凝土在细观尺度下是由粗骨料、砂浆和界面过渡区(ITZ)组成的三相复合材料.目前考虑细观尺度上这三相之间力学性能的不同,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细观数值试验研究.然而混凝土为典型的多尺度材料,在细观尺度下混凝土各相自身也是非均质的.鉴于此,提出了细观尺度下代表性体积单元(RVE)的随机损伤本构模型,并编制了相应的有限元程序.利用编制的程序,进行了随机骨料模型单轴拉伸和压缩数值试验;并进行了双骨料试件单轴拉伸数值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虽然结构简单,但能较好地反映混凝土的主要宏观力学行为和细观损伤的产生和演化发展.最后,通过参数敏感性分析,阐明了不同模型参数对混凝土宏观力学特性的影响.该模型可为混凝土细观数值试验研究提供支撑.【期刊名称】《科学技术与工程》【年(卷),期】2019(019)015【总页数】7页(P272-278)【关键词】混凝土;细观;数值试验;本构模型;随机损伤【作者】邹家强;张巍;刘爱华【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广州510642;华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广州510642;华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广州5106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528.1混凝土是一种典型的多尺度材料,它在不同的层次上会表现出不同的结构细节。
目前对混凝土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不同的尺度:微观、细观和宏观[1,2]。
从细观尺度上看,混凝土是一种典型的复合材料,主要由粗骨料、砂浆基体和界面过渡区组成[3—5]。
由于工程实践上所关注的混凝土宏观力学性能,很大程度上是由其细观尺度结构决定的,因此细观尺度下的研究已成为混凝土材料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
目前混凝土力学性能的细观尺度研究主要有两种方法:物理试验和数值试验。
物理试验主要是在室内试验过程中采用X射线CT扫描、核磁共振和声发射等新技术[6—8]监测混凝土细观裂纹和损伤行为;而数值试验主要考虑细观尺度上混凝土的三相,采用有限元法进行数值模拟研究。
工程材料论文
工程材料论文课程名称工程材料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班级材本0901学号09701540138 姓名周晓志指导老师罗建新时间2012年5月水泥基复合材料简介摘要基于水泥基复合材料界面区水泥颗粒的分布特征,给出了界面区孔隙率分布函数和界面区的有效扩散系数; 将水泥基复合材料视为骨料、基体、界面区以及其均匀化后的等效介质相四相复合球模型,采用n层球夹杂理论,逐尺度地预测了氯离子在水泥基复合材料中的有效扩散系数.结果表明:预测的氯离子扩散系数与实测结果基本吻合; n层球夹杂理论适合于预测氯离子在水泥基复合材料中的有效扩散系数,其中氯离子在水泥基复合材料中的扩散系数由基体扩散系数、界面过渡区扩散系数、骨料以及界面过渡区的体积分数确定.一、水泥基复合材料基本概念以硅酸盐水泥为基体,以耐碱玻璃纤维、通用合成纤维、各种陶瓷纤维、碳和芳纶等高性能纤维、金属丝以及天然植物纤维和矿物纤维为增强体,加入填料、化学助剂和水经复合工艺构成的复合材料。
它比一般混凝土性能有所提高。
以短切的耐碱玻璃纤维约3%~10%含量的复合材料为例,其密度为1600~2500kg/m3,抗冲强度8.0~24.5N·mm/mm2,压缩强度48~83MPa,热膨胀系数为(11~16)×10-6K-1。
性能随所用原材料、配比、工艺和养护条件而异。
二、水泥基复合材料的种类及基本性能1.混凝土随着胶凝材料生产的发展,人们很早就使用了混凝土。
它是由胶凝材料,水和粗、细集料按适当比例拌合均匀,经浇捣成型后硬化而成。
按复合材料定义,它属于水泥基复合材料。
如不用粗集料,即为砂浆。
通常说的混凝土,是指以水泥,水、砂和石子所组成的普通混凝土,现代建筑工程最主要的建筑材料之一,在工业与民用建筑。
给排水工程,水利以及地下工程,国防建筑等方面都广泛应用。
配制混凝土是各种水泥最主要的用途。
1900年,万国博览会上展示了钢筋混凝土在很多方面的使用,在建材领域引起了一场革命。
复合材料浓度计算公式
复合材料浓度计算公式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更多种不同性质的材料组合而成的材料,通常具有比单一材料更优异的性能。
在工程应用中,复合材料广泛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建筑和体育器材等领域。
在实际生产中,我们需要对复合材料的浓度进行计算,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本文将介绍复合材料浓度计算的公式及其应用。
复合材料的浓度计算是指根据复合材料中各种成分的含量,计算出每种成分在复合材料中所占的百分比。
这对于控制产品的质量、调整配方、以及进行成本控制都非常重要。
复合材料的浓度计算主要涉及到两种成分的含量计算,即基体材料和增强材料。
基体材料是指复合材料中占比较大的主要材料,通常是一种聚合物或金属。
而增强材料则是指用来增强基体材料性能的材料,通常是纤维或颗粒状的材料。
复合材料的浓度计算公式可以根据基体材料和增强材料的含量来进行计算。
首先,我们来看基体材料的浓度计算公式。
假设基体材料的质量为M1,增强材料的质量为M2,则基体材料的浓度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计算:基体材料浓度 = M1 / (M1 + M2) 100%。
其中,M1和M2分别表示基体材料和增强材料的质量,基体材料浓度表示基体材料在复合材料中所占的百分比。
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根据基体材料和增强材料的质量来计算出基体材料的含量,从而控制产品的性能和质量。
接下来,我们来看增强材料的浓度计算公式。
假设基体材料的质量为M1,增强材料的质量为M2,则增强材料的浓度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计算:增强材料浓度 = M2 / (M1 + M2) 100%。
同样地,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根据基体材料和增强材料的质量来计算出增强材料的含量,从而控制产品的性能和质量。
在实际生产中,复合材料的浓度计算可以帮助我们合理调整配方,控制产品的性能和质量。
通过浓度计算,我们可以了解到基体材料和增强材料在复合材料中的含量,从而进行合理的配方设计。
此外,浓度计算还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成本控制,通过调整基体材料和增强材料的含量,来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
水泥基复合材料结构及性能评估
水泥基复合材料结构及性能评估近年来,随着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建筑材料品质要求的提高,水泥基复合材料正逐渐成为建筑材料的主流。
水泥基复合材料具有密实性强、耐久性高以及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建筑、道路、桥梁等领域。
因此,对水泥基复合材料进行结构及性能评估成为关键。
一、水泥基复合材料的结构水泥基复合材料是以水泥为基础材料,通过添加不同的掺合料和增强材料而形成的复合材料。
它可以分为无机水泥基复合材料和有机水泥基复合材料两类。
无机水泥基复合材料主要是指水泥、矿渣、粉煤灰等无机物质的共同粉碎,并在适当的比例下加水,通过合理的施工工艺而形成的一种复合材料。
它具有强度高、抗渗性强、热稳定性好等优点。
有机水泥基复合材料则是由水泥和有机聚合物或有机纤维增强材料组成。
这种材料具有高强度、耐久性好等特点,同时可大幅减少砌体厚度。
因此,在一些建筑用途上,有机水泥基复合材料使用范围较为广泛。
二、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性能评估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性能评估主要包括强度、抗渗性、导热系数等多个方面。
1. 强度评估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强度评估是评判其使用性能的关键之一。
强度包括抗压强度、抗拉强度等指标。
抗压强度是指材料在受到垂直荷载作用下的反抗能力。
一般来说,抗压强度越高,则耐久性越好,该材料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更加稳定地承受荷载。
而抗拉强度则代表了材料在受到拉力作用下的反抗能力。
若使用环境中存在拉伸应力,则需要着重对抗拉强度进行测试。
2. 抗渗性评估对于需要长期受到水、潮湿等因素影响的建筑物来说,为了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选择具有较好抗渗性的水泥基复合材料十分关键。
抗渗性一般包含埋深渗透试验、硬度测量等多个方面,用于评价材料的渗透性能。
3. 导热系数评估水泥基复合材料在使用场合中,可能会受到温度影响。
而高导热系数的材料则难以在高温环境中长期使用。
因此,在材料性能评估中,鉴定其导热系数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指标。
三、结论综上所述,水泥基复合材料的结构及性能评估是十分重要的。
水泥基复合材料3D可打印性的量化、优化及标准化
1816 3D 打印水泥基材料
硅 酸 盐 通 报
第 40 卷
直至贯入深度为 10 mm。 源自. 6 流变性测试流变性参数主要包括静态屈服应力、动态屈服应力、塑性粘度和触变性等。 Huang 等[23] 使用安东帕 Rheolab QC 型流变仪研究了硅酸盐熟料-硫铝酸钙-熟石膏三元拌合物的流变行为,测试过程分为动态、静态 两种。 动态测试是先以 100 s - 1 的剪切速率预剪切 60 s,停止 15 s 后在 60 s 内剪切速率从 0 s - 1 增加到 100 s - 1 ,取 20 s - 1 到 100 s - 1 的曲线来计算流变参数。 静态测试是在 0. 005 s - 1 的恒定剪切速率下持续 60 s。 试验得出,熟石膏能够推迟拌合物水化作用,增加拌合物早期流动性。 Panda 等[24] 使用安东帕 MCR102 型流 变仪研究了高掺量粉煤灰拌合物的流变行为。 整个测试过程包括三步,先进行 60 s 剪切速率为 0. 1 s - 1 的恒 定速率剪切,然后再进行 30 s 剪切速率为 300 s - 1 的高速率剪切,最后再进行 60 s 剪切速率为 0. 1 s - 1 的恒定 速率剪切。 前后两部分可得到高剪切速率对材料静态屈服应力的影响,中间的高速剪切部分是为了通过表 观粘度来评价剪切流动对材料的影响。 试验得出,粉煤灰可以提高材料的可打印性。 Zhang 等[25] 研究了 Si / Na 对 3D 打印地聚合物的影响,发现拌合物在 18 s - 1 的恒定剪切速率下剪切 5 min 能够达到能量最低的 平衡状态。 并定义了结构重建能力,分析得出 Si / Na 越小,拌合物的结构重建能力越强。 杨钱荣等[26] 使用 RVDV-2 型旋转粘度计测量了 3D 打印材料的流变学特性。
过渡层介绍
ITZ-interfacial Transition Zone 混凝土中的过渡层
复合材料的界面是指基体与增强体之间化学成
分有显著变化的、构成彼此结合的、能起载荷传递
作用的微小区域。
界面是一个区域或一个带、或一层,它的厚度
呈不均匀分布状态。
2
硬化后的混凝土是一种典型的水泥基复合材料,它
由水化水泥基相、分散粒子和界面过渡区构成。 混凝土中存在的水泥石与骨料之间的过渡区域—— 界面层,是材料复合后的一种缺陷,界面层的存在 决定着混凝土的整体性能。
2 对混凝土弹性模量的影响 在ITZ弹性模量与基体弹性模量的比值较小时,ITZ体 积分数的增加将导致混凝土弹性模量的急剧降低; 在ITZ厚度一定,集料弹性模量高于基体弹性模量时, 集料体积分数的提高将使混凝土的有效弹性模量提 高,对界面厚度的减小也有益; 在集料保持不变时,界面厚度的增加导致混凝土有限 弹性模量的降低。 另外,骨料体积分数越高,界面过渡层对混凝土整 体弹性模量的影响越大。
4改善混凝土制作工艺 混凝土的搅拌、成型和养护等工艺过程均可 影响界面的结构和性质。
参考文献
蒸压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实验分析与模型构建;李洪江,柯昌君 硫铝酸盐水泥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研究;叶正茂,常钧,芦令超,程新, 周宗辉 混凝土界面过渡区不均匀特性研究;陈露一,郑志河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Affecting Factors of the Overlapping Degree of Interfacial Transition Zone between Neighboring Aggregates in Concrete; SUN Guowen,SUN Wei, ZHANG Yunsheng, LIU Zhiyong Numerical calcul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volume fraction of interfacial transition zone in concrete;SUN GuoWen, SUN Wei,ZHANG YunSheng & LIU ZhiYong 钢筋保护层混凝土细观界面过渡区优化及耐久性;高英力,马保国,王信刚,邹定华, 罗忠涛,潘伟 再生混凝土抗拉强度与抗压强度关系的试验研究;杨曦,吴瑾,梁继光 水泥基复合材料界面对材料宏观性能的影响;陈惠苏, 孙伟, Stroeven Piet 水泥基复合材料集料与浆体界面研究综述;陈惠苏, 孙伟, Stroeven Piet 界面过渡区对水泥基材料氯离子扩散性能的影响研究;何小芳,缪昌文
水泥-矿渣体系两类C-S-H凝胶体积分数的定量计算
水泥-矿渣体系两类C-S-H凝胶体积分数的定量计算
孙国文
【期刊名称】《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3(026)004
【摘要】水泥一矿渣二元体系水化产物体积分数的定量计算是理论预测其微结构发展的重要基础。
根据水泥一矿渣水化反应特征,文中给出了详细的计算表达式;采用热重一差示扫描量热(TG-DSC)综合分析手段来验证所提表达式的合理性,并根据Jennigs—Tennis模型(简称J—T模型),给出了低密度和高密度C-S—H凝胶体积分数的定量计算公式,对水泥.矿渣二元体系中两种凝胶的相对量进行定量计算。
结果表明:水泥一矿渣二元体系中矿渣完全水化的最佳掺量为54.4%,两种凝胶的相对量随矿渣掺量的增加而增加。
【总页数】7页(P91-97)
【作者】孙国文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528
【相关文献】
1.水泥-矿渣体系两类C-S-H凝胶体积分数的定量计算
2.Ca(OH)2解耦法对混合水泥中C-S-H凝胶的半定量研究
3.水泥基复合材料界面过渡区体积分数的定量计
算4.水泥-矿渣复合胶凝材料的水化C-S-H 凝胶的长龄期特征5.硅酸盐水泥水化产物体积分数定量计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晶体结构分析
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晶体结构分析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升级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水泥已成为建筑材料中必不可少的一种。
然而,传统的水泥制品在力学性能、防腐能力、耐久性等方面都还存在较大的问题。
为了提高水泥的综合性能,人们开始尝试利用化学方法来改进水泥的组成,从而诞生了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水泥基复合材料。
水泥基复合材料是一种由水泥、骨料、填料、掺和物等组成的多相材料。
相对于传统的水泥制品,水泥基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耐久性和化学稳定性,同时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和施工性能。
因此,水泥基复合材料已成为建筑材料领域中的一种热门材料。
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制备需要进行多种材料的混合和反应。
其中,水泥作为主体材料,具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制备过程中,需要先将水泥与骨料、填料等混合,然后通过添加掺和物来改变水泥的基础性质,最终形成复合材料。
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中,水泥的成分和结构非常重要。
水泥的主要成分是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钙等,其中氧化硅和氧化铝是水泥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而氧化钙则是水泥的胶凝剂。
在复合材料中,这些成分需要与大量的骨料、填料混合,形成一种均质的材料结构。
在混合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骨料、填料的添加量和粒径,以及水泥与搅拌的时间等参数,以确保混合后的复合材料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均匀的结构特点。
为了深入了解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晶体结构,需要进行一定的晶体结构分析研究。
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X射线衍射法、扫描电子显微镜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确定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晶体结构特征和有序性,从而为材料的性能提升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总的来说,水泥基复合材料是一种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的建筑材料,制备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各种参数,以确保材料的均质性和力学性能。
同时,晶体结构分析等研究方法有助于进一步深入了解水泥基复合材料的结构特点和性能提升方法,为建筑行业的发展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水泥砂浆界面处纳米压痕的近场动力学模拟
水泥砂浆界面处纳米压痕的近场动力学模拟ZHAO Jingjing;GUO Wenmin;LU Guangda;ZHANG Qing【摘要】为了分析界面过渡区对水泥基材料的整体工程力学性能的影响,构建近场动力学方案用于模拟水泥砂浆界面处纳米压痕进程.方案中水泥颗粒和砂子颗粒均视为在纳米尺度上具有实际微观粒子性能的离散颗粒的集合,并将近场动力学方法中的本构力函数和长程范德华力结合构建了水泥砂浆界面处不同组分之间的作用力函数.在纳米压痕仿真中,在压头下压时,压头中心位于模型界面中心,通过给出弹性模量的数值,得到模型的位移分布图、能量分布图以及压头作用力与位移关系的曲线图,从纳米尺度上分析界面过渡区力学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水泥砂浆界面处水泥与砂浆部分的能量分布有明显区别,砂子部分的能量数值大于水泥部分;界面过渡区的力学性能与基体材料的性能密切相关,并呈现出高度的非均匀性,由此验证了水泥砂浆界面过渡区力学性能相对薄弱的事实.【期刊名称】《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8(035)003【总页数】9页(P274-281,294)【关键词】近场动力学;界面过渡区;数值模拟;纳米压痕;水泥砂浆【作者】ZHAO Jingjing;GUO Wenmin;LU Guangda;ZHANG Qing【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B12研究水泥砂浆界面过渡区(ITZ)的主要目的是探索这一区域对于水泥基材料的整体工程力学性能的影响程度,以及是否可以通过提高界面过渡区的性能来提高整个材料的力学性能[1]。
目前,一些学者认为ITZ是水泥浆体和骨料连接较薄弱的区域,因此界面过渡区对于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整体性能起到重要的作用[2-4];但Diamond等[5]认为目前并没有直接的证据能够证明界面过渡区对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会造成重大的不良影响。
缺乏确凿依据的主要原因是基于界面过渡区(ITZ)的实验方法的准确性较低且实验方案本身存在偏差[6]。
2先进水泥基复合材料PPT
5.1 偶联剂的概念
偶联剂
与有机分子反 应官能团可
与无机物表面 的吸附水反应
五 界面改性与偶联剂作用
5.2 偶联剂的分类(四大类)
有机铬络合物 硅烷类 钛酸酯类 铝酸化合物
五 界面改性与偶联剂作用
5.3 偶联剂的作用
偶联剂在复合材料中的作用在于它既能与增强材料表面的某些基团反 应,又能与基体反应,在增强材料与基体之间形成一个界面层,界面 层能传递应力,从而增强了增强材料与基体之间的粘合强度,提高了 复合材料的性能,同时还可以防止其它介质向界面渗透,改善了界面 状态,有利于制品的耐老化性能。
五 界面改性与偶联剂作用 5.5 聚合物改性水泥基材料的微观结构 Su等认为聚合物从两方面影响改性水泥浆的结构: (1)混合后一部分聚合物粒子吸附在水泥颗粒表面, 形成薄膜; (2)另一部分聚合物分散在孔中的液相 中,当自由水完全被水化和蒸发消耗掉后,形成 薄膜。
LOGO
四 影响纤维与水泥基体界面粘结性能的因素
4.7 影响粘结性能的因素 纤维性能参数,水泥基体及外界环境介质等,关键在于界面 粘结强度 4.7.1 纤维类型的影响 纤维的弹性模量 (高弹模纤维有利于抑制裂缝扩展且具 有跟好的粘结性能) 4.7.2 纤维长径比的影响 长径比大的纤维增强增韧以及阻裂效果较为明显 4.7.3 纤维形状(束状多丝、波浪形、两端加扣) 4.7.4 其他因素 外形、表面粗糙度以及表面质量
三 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界面特性
3.1界面层(过渡区) 的概念 界面区域示意图 界面是复合材料 极为重要的“微结构”
三 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界面特性 3.2 界面过渡层的形成
纤维或集料表面水泥浓度 随距离增大而增大
拌和
XRD_Rietveld法用于水泥基材料物相的定量分析_李华
Abst ract : XRD-Rietveld method has been adopted for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phases in cement powder and phases in mixed samples of cement and pure calcium hydroxide based on the TOPAS software,the Rietveld analysis values were compared with thermal analysis values and the actual preparation values.The results showed that,Rietveld analysis values showed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actual preparation values of mixed samples,and the accuracy degree of Rietveld method was at least as well as that of TG/DSC method which was commonly used in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calcium hydroxide.By adding appropriate internal standard substance,XRD-Rietveld method could be effectively use in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sulfate attack products in cement-based materials.This work ha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n the study of sulfate attack of cement-based material. Key w ords: XRD;Rietveld method;cement-based material;phase;quantitative analysis
水泥-矿渣体系两类C-S-H凝胶体积分数的定量计算
磨细矿渣的掺入对改善水泥基材料性能已进行 了大量研究 , 但其改善 的本质以及对水泥基材料微结
பைடு நூலகம்
构的影响至今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 要 了解其微结构演变 , 水泥. 矿渣体系 中水化产物体积分数 的定量计 算是重要的理论基础 , 尤其是起凝结作用的两类 C — s - H凝胶。因此 , 本文基于水泥. 矿渣二元体系 的水化
0 引 言
c . s — H凝胶相是硬化水泥浆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 其 组成 和形貌非常复杂 。实验已证实 : 在硬化 水泥浆体的水化产物中 c — S — H凝胶至少存在两种不同形式 , 最早可追溯到 1 9 5 9年 T a p l i n 的实验观测 , 当时称之为内层和外层水化产物; 而早期 主要通过光学显微镜薄膜切 片对 c - s — H凝胶进行研究 J , 后来 随着分析测试手段 日 益提高 , 开始采用高分辨率的 T E M_ 2 引, 平板抛光切片的 x 射线绘 图 , 中子散射技 术【 8 以及纳米压痕 等先进技术 , 进一步证实存在两种不 同的 c - s - H。图 1 是水灰 比为 0 . 5的水泥浆体
H , O , 水泥. 矿渣的水化反应可近似表达为
C+ H_ C H 2 S+3 . 4 C H+ 4 . 6 H 一 十 C 3 4 一S 2 一 H8 ( 7 ) ( 8 )
A+F+ 6 C H+6 H_ + C 6 A F 1 2 A+C S H2 + 3 C H+7 H — } C 4 A S H 1 2
硅 。由于高炉矿渣使熔融体急冷 , 玻璃体含量一般高达 8 0 %以上 , 使矿渣有较好的潜在胶凝性。水泥一 矿 渣二元体系的水化反应一般是 , 水泥熟料 中的 c 。 s 首先水化 , 形成的氢氧化钙对矿渣中的玻璃体起激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合材料学报第23卷 第2期 4月 2006年A cta M ateriae Co mpo sitae SinicaV ol .23N o .2A pril2006文章编号:10003851(2006)02013310收稿日期:20050418;收修改稿日期:2005080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9938170);中荷国际合作项目“M odern concrete com pos ites ”通讯作者:陈惠苏,博士,研究方向:水泥基复合材料微观结构与性能的数值模拟 E -mail :ch enh uisu @ or c.huisu @citg.tudelft.nl水泥基复合材料界面过渡区体积分数的定量计算陈惠苏*1,2,孙 伟1,STROEVEN Piet 2(1.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南京210096;2.Facul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Geosciences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 ology ,P.O.Box 5048,2600GA Delft ,T he Neth erlands )摘 要: 借助邻近函数公式,给出了水泥基复合材料集料与浆体间界面过渡区体积分数的定量计算公式,并采用随机点采样方法验证采用该定量公式计算水泥基复合材料界面过渡区体积分数的可行性。
在此基础上,预测了由符合Fuller 分布的集料制备的混凝土中界面过渡区体积分数随集料体积分数和集料粒径范围的变化曲线。
讨论了界面厚度变化、集料体积分数变化以及集料粒径分布变化对界面过渡区体积分数影响的差别,并给出了衡量界面过渡区重叠程度的定性和定量方法。
结果表明:在常规集料体积分数下,三者中对界面过渡区体积分数以及界面过渡区重叠程度影响的主次顺序均为:界面过渡区厚度变化带来的影响>集料体积分数变化带来的影响>集料细度变化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 界面过渡区;体积分数;最邻近表面分布函数;Fuller 分布;粒径分布;混凝土中图分类号: T U528.01 文献标识码:AQuantitative solution of volume fraction of interface in cementitious compositesCH EN H uisu *1,2,SUN Wei 1,S TROEVEN Piet 2(1.Depar tme nt o f M 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o utheast U nive rsity ,N anjing 210096,China ;2.Facul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G eosciences ,Delft U nive rsity o f T echno log y ,P.O.Bo x 5048,2600G A Delft ,T he Ne ther lands )A bstract : By virtue of the nearest surface function for mula ,this contributio n gives a quantitative fo rmula to calcu -late the volume f raction of interface in concrete.A random point sampling approach w as used to verify the feasibility of the aforementio ned fo rmula.I n additio n ,fo r the co nc rete in w hich the ag g regate follow s the F ulle r distribution functio n ,this for mula was employ ed to elucidate the v aria tion o f the I TZ v olume fraction w ith the ag g rega te vo lume fractio n a t v arious I TZ thicknesses.T he analy tical fo rmulas w ere fur ther deriv ed to illumina te the different effects on volume f ractio n of I T Z among IT Z thickness ,v olume f raction o f agg reg ate ,and par ticle size distributio n of ag -g reg ate.Both qualitativ e a nd quantitativ e approaches we re put fo rwa rd to ev aluate the over lapping deg ree between neig hbo ring IT Z s.T he results indica te tha t fo r the co ncre te w ith common -used range of ag gr egate vo lume fractio n ,the influencing o rde r of the se three factor s on the I TZ v olume fraction as well as o n the ove rlapping deg ree of neigh -bo ring I TZ s is :I TZ thickness >vo lume fractio n o f agg reg ate >fineness of ag gr egate.Keywords : inte rfacial transitio n zone ;v olume f raction ;near est -surface distribution functio ns ;Fuller distributio n ;par ticle size distributio n ;concrete 众所周知,水泥基复合材料集料与浆体之间的界面过渡区孔隙率以及孔结构的连通性远高于基体部分[1],这样与基体部分相比,界面过渡区具有低强度、低弹性模量和高渗透性等特点,从而导致混凝土材料的宏观性能(如强度、弹性模量、氯离子扩散系数)在很大程度上与界面过渡区的几何和物理性能有关[2~4]。
但是到底界面过渡区对材料的性能贡献有多大呢 这只有在获得了界面过渡区的梯度结构以及界面过渡区的体积分数以后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明确界面过渡区对材料宏观性能的贡DOI 牶牨牥牣牨牫牳牥牨牤j 牣cn ki 牣fhclxb 牣牪牥牥牰牣牥牪牣牥牪牬献[5~7]。
然而,计算界面过渡区体积分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为实际混凝土中集料的体积分数高达60%~80%[8],砂浆中细集料的体积分数也在40%~70%之间[9],而邻近集料表面最近间距的模拟结果[9,10]和理论计算结果[11]表明:实际混凝土中的邻近集料表面最近间距主要分布在0.1~200μm 之间,这样邻近集料间的ITZ 存在很高的重叠可能性。
这种重叠给直接计算界面过渡区的体积分数造成了困难。
因而,有研究人员[12,13]采用构造模型混凝土结构,然后根据界面厚度值采用随机点采样的方式计算界面过渡区的体积分数。
但这种方法比较耗时,如果能够直接获得计算界面过渡区体积分数的解析解,则更具通用性。
To rquato 及其合作者[14,15]在物理学领域中提出的最邻近表面分布函数为定量求解混凝土中界面过渡区体积分数提供了可能。
本文中将借助Torquato 的最邻近表面分数函数,给出计算界面过渡区体积分数的定量公式。
To rqua to 等[14~16]推导出的多尺度粒子分散体系的最邻近表面分布函数源于n 点概率函数理论(Generalized n -point probability function ,又称n点相关函数(n -point co rrelation functio n )),S n x 1,x 2,x 3,L ,x n 。
n 点概率函数先由Frisch 引入[17],它的基本思想是对位于复合材料体系中的n 个点,点x 1位于第1相、点x 2位于第2相、……点x i 位于第i 相、……、点x n 位于第n 相的联合概率,这n 个相可以是完全相同的相,也可以是完全不同的相。
n 点概率函数的数学表达式见式(1)。
提出n 点概率函数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微观结构信息,从而实现定量表达材料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之间关系的目的[17,18]。
n 点概率函数的数学定义非常简单,其基本思想也非常有用,但如何获得2点以及2点以上n 点概率函数的解析解却是一个统计物理学领域里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所以,目前在各相关学科领域中用得最多的也是2点概率函数。
根据上述n 点概率函数的定义,2点概率函数可以表达为S 2(r )=S 2x 1-x 2=P I (x 1)=ε1and I (x 2)=ε1(2)因而,2点概率函数分布曲线的横坐标就是两点之间的距离。
显然,两点之间距离r 越小,S 2(r )值越高。
当r →0时,就转化为单点概率函数,如果此时研究的是多孔介质的孔相(如图1中的S 2(r ),假定阴影部分为固相,空白部分为孔相),那么这时的单点概率函数的结果就是该多孔介质的孔隙率;随着r 的增大,2点概率函数值逐渐减小且曲线逐渐趋于水平;当r →∞时,水平段对应的2点概率函数值为所研究相体积分数的平方。
此外,图1还列举了几种类型的2点概率函数,其中,F sv (r )表示距离为r 两点中其中一点位于固相表面、另外一点位于孔相的“表面-孔函数”;F ss (r )表示距离为r 两点都在固相表面的“表面-表面函数”;L (z )表示长度为z 的线段随机放在样品中时,整个线段位于孔相的概率;P (δ)表示孔径分布概率密度函数。
图1 各种类型的两点概率函数[14]Fig.1 S chematic diagram of 2-point probabilityfun ctions for tw o -phase m edia [14]图1只是简单列举了几种表征材料微观结构的2点概率函数,文献[14]给出了对具体材料如果获得相应的2点概率函数的方法,这里从略。
下面将讨论用To rquato 的多尺度粒子分散体系的最邻近表面分布函数理论定量计算水泥基复合材料界面过渡区体积分数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