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风俗由来和演变
端午节起源与历史演变
端午节起源与历史演变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庆祝。
起源于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探讨端午节的起源与历史演变。
一、起源传说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传说。
其中最为广为人知的是关于屈原的传说。
相传,屈原是中国古代的伟大爱国诗人和政治家。
由于他深爱着自己的国土,对贪官污吏心生不满,于公元前278年,投江自杀以表达对国家的忠诚和抗议。
人们为了纪念他,每年的五月初五举行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活动。
二、历史演变1. 端午节初期初期的端午节主要以纪念屈原为主,通过划龙舟、吃粽子等方式来缅怀他的英勇和忠诚。
这些活动在中国的南方地区更为流行,如江浙地区和广东地区。
这些地方以水产业繁盛,因此龙舟竞渡成为其中一项重要的传统。
粽子则象征着人们自愿投江救他的行为,也成为端午节不可或缺的食品。
2. 娱乐节日化随着时间的推移,端午节逐渐由纪念活动演变为娱乐节日。
与其他传统节日一样,端午节也开始发展出一系列娱乐活动,如踩高跷、舞狮子和扒龙船等。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端午节的庆祝方式,也增加了群众的参与度。
3. 世界非遗认定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将中国的龙舟制作技艺和龙舟赛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一认定进一步彰显了端午节的重要性。
如今,龙舟赛事已逐渐从民间的庆祝仪式演变为公开的体育赛事,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和选手。
三、现代传承与创新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在与时俱进的同时,也需要保持其独特性和原有的内涵。
现代的端午节庆祝活动中融入了更多的创意和现代元素。
比如,人们现在可以在超市选购各种口味的粽子,从传统的咸粽子到甜味粽子,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口味需求。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会举办创意市集、文艺表演等活动,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端午节的庆祝中来。
总之,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屈原的传说,经过历史的演变逐渐发展成今天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无论是传统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还是现代的创意活动,都体现了人们对于祖国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
端午节发展演变过程简述
端午节发展演变过程简述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非常重要的民俗文化之一。
具体是指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所举行的庆祝活动。
端午节源于我国古代的龙舟竞渡和踏青习俗,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端午节经历了从“图腾崇拜”到“食物崇拜”再到世俗化的转变,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端午节发展演变过程的具体情况。
一、历史渊源端午节起源于古代中国的楚国。
相传,楚国诗人屈原是五月初五这天投江自尽的,而当地百姓们听说后也纷纷将粽子和五色丝线扔进江中以示哀悼。
此后,这一节日逐渐流传开来,演变成为一种纪念、祭祀和庆祝的节日。
二、从“图腾崇拜”到“食物崇拜”早期,端午节是一种“图腾崇拜”的表现。
人们认为五月初五是一个充满神秘力量的日子,于是就在这一天悬挂五彩缤纷的图腾,祈求健康、平安等美好愿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观念逐渐演变为“食物崇拜”。
人们开始将粽子视为神圣的食物,认为吃粽子可以避免瘟疫、消灾除难。
同时,人们还在节日中施行祈福、祭祀等仪式,以求家庭兴旺、祖先保佑。
三、文化内涵丰富随着时代的更迭和文化的交流,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也愈加丰富多彩。
例如:龙舟竞渡赛、草荐、饮雄黄酒、系艾叶等。
其中,龙舟竞渡赛是端午节活动中最著名的一个。
比赛时,人们身穿彩衣、挥动划桨,漂亮的龙舟在河中快速前行。
除此之外,草荐代表着家庭的团圆、和谐和幸福。
饮雄黄酒则是一种民俗祭祀活动,象征着避邪驱瘟、祈求平安和吉祥。
而系艾叶,则是一种具有驱瘟、驱蚊、祛梦等作用的民间习俗。
四、现代化的演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端午节也开始逐渐世俗化。
人们不仅可以吃到传统的粽子,还可以品尝到各种各样的更加创新和有趣的美食。
同时,在端午节的庆祝活动中,也引入了一些现代化的元素,如音乐会、花展、文艺表演等,增加了整个节日的喜庆氛围。
综上所述,端午节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它孕育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端午节的历史演变
端午节的历史演变端午节,又称为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它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端午节的起源与历史演变是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古代端午节的起源、节日习俗以及现代端午节的变迁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古代端午节的起源古代的端午节起源自中国上古时期的祭龙节。
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夏朝时期的皇帝夏禹曾亲自祭龙,以祈求降雨丰收。
此后,这一祭祀活动逐渐演变成了端午节的起源。
相传,屈原是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诗人和政治家。
他痛恨暴政,由于无法实现理想,最终投江自尽。
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在端午节这天撒粽子以示悼念。
同时,人们在江中撒下五色丝线,以阻挡江中的鱼虾不吃屈原的尸体。
这些传统习俗渐渐发展为端午节的核心内容之一。
二、端午节的节日习俗1.吃粽子粽子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传统食品之一。
粽子由糯米包裹而成,内含各种馅料,如豆沙、肉类和咸蛋黄等。
人们认为吃粽子可以驱邪避灾,同时也象征着丰收和家庭团圆。
2.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另一项重要习俗。
人们驾驶精心制作的龙舟,在江河湖海上竞技。
龙舟的形状象征着屈原的身体,赛龙舟的活动则寓意着为了不让屈原的尸体被鱼虾吃掉而进行的抢救行动。
3.系艾草人们在端午节还习惯在门口、窗户等地方挂上艾草和菖蒲,以驱邪避灾。
这种习俗起源于古代人们通过烧艾草驱卫瘟疫和邪恶。
4.佩戴五彩丝线人们相信五彩丝线具有辟邪的功效。
在端午节这天,人们会佩戴五色丝线,包括红、黄、蓝、绿和白。
这些丝线不仅可以保佑平安健康,还可以增加节日氛围。
三、现代端午节的变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变迁,现代端午节的庆祝方式也发生了一些改变。
一方面,人们对于古老习俗的传承和弘扬更加注重。
现代人依然会吃粽子、赛龙舟等,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另一方面,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端午节也逐渐融入了其他民族的传统和习俗,为节日增添了新的色彩。
此外,现代人们也逐渐开始注重端午节的环保与健康。
他们选择使用环保材料制作粽子,并推崇健康食品的设计和制作。
端午节的由来传说及礼仪习俗
端午节的由来传说及礼仪习俗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对于端午节的由来有许多种说法,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具体介绍端午节的由来及故事,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端午由来一、源于纪念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二、源于纪念伍子胥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的起源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端午节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举行,是夏季的第一个重要节气立夏后的第五天,也是农历上半年的中期,因此称为"端午"。
端午节在中国乃至一些东亚国家和地区都有庆祝,有着丰富多样的风俗和习惯。
下面将详细介绍端午节的起源。
一、端午节的起源: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较为流行的说法有以下几种:1.屈原投江:这是最为广泛传扬的端午节起源传说。
据说,在战国时期,楚国的伟大诗人、政治家和军事将领屈原,因不满楚国内外的腐败和亡国危局,于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投江自尽,以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和悲痛。
屈原的死让楚国人民感到非常悲痛,于是人们纷纷驾船下江搜寻屈原的遗体,同时也为了避免鱼虾咬食屈原的尸体,便在江中撒下了米团,以驱赶鱼虾,这就是后来的粽子的起源。
2.龙舟竞渡:这是端午节的另一种起源传说。
据说,在古代,人们相信江河里有许多的水神、河神和龙神,这些神明对人间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端午节时,人们会在江河湖泊中举行龙舟竞渡活动,目的是为了祈求水神、河神和龙神的保佑,希望获得平安、健康和丰收。
这种活动最早起源于古代中国的江南地区,后来逐渐传播到全国各地,并且成为了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
3.驱瘟避疫:这是端午节的另一种传说说法。
古代人们相信五月初五是阴气最重的日子,也是瘟疫肆虐的时候。
为了避免瘟疫的侵扰,人们在端午节时采取了各种驱瘟避疫的措施,如挂艾草、插艾叶、喝雄黄酒等,以祈求平安和健康。
这些习俗在端午节中逐渐演变成了端午节的重要风俗。
4.传统节令: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令之一,其起源可能并无具体传说,而是源自古代中国的农事文化和民间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正值夏季,是农田生长最繁盛的时候,也是蛰虫和害虫肆虐的季节。
因此,人们在端午节时采取了各种措施来祈求丰收、驱邪和保平安,如放鞭炮、烧香、踏青、舞狮、燃龙舟等,这些习俗渐渐演变成了端午节的传统风俗。
端午节的历史演变和发展
端午节的历史演变和发展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被列为国家法定假日。
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庆祝端午节,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并通过种种习俗和活动来祈求健康和幸福。
本文将介绍端午节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展示这一节日的丰富内涵和独特之处。
一、起源与传说端午节起源于中国远古时代,最初的目的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和消灾避祸。
据传,端午节的由来与屈原有关。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伟大诗人和政治家,他为了挽救楚国的困境,忠诚地为国家尽职尽责,但最终却被腐败势力排挤、诬陷,被迫投入汨罗江自尽。
有人为了纪念他的忠诚与牺牲,便开始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划龙舟、赛龙舟、吃粽子等活动,以示怀念和悼念。
这成为了今天端午节庆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民间习俗端午节的民间习俗多种多样,富有地方特色和独特魅力。
其中最为著名的习俗莫过于划龙舟和吃粽子。
划龙舟是指将装饰精美的龙舟放入水中,由一组组船队成员划桨前行的活动。
赛龙舟不仅是体育竞技,也有着浓厚的象征意义,代表着人们在不断划桨向前的同时,也在驱除邪恶、保护家园。
吃粽子则是端午节最为传统和普遍的习俗之一。
粽子是用糯米和各种馅料包裹成三角形或长方形,经过蒸煮而成。
各地的粽子风味各异,有咸的、甜的,以及特色口味。
此外,还有挂艾草、佩香囊、引蛙等习俗,每一个都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和祈福吉祥的期盼。
三、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端午节的庆祝形式不断向新方向拓展。
传统的划龙舟、吃粽子等活动仍然是主要的庆祝方式,但同时还加入了更多元化的元素。
例如,端午节的舞狮表演、舞龙表演、灯谜游戏等,丰富了节日的文化内涵。
此外,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人们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方式,高效地传播端午节文化,使更多人了解和参与其中。
四、全球影响力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端午节不仅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还逐渐受到世界各地的认可和热爱。
在2009年,端午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端午节的来源及发展历史
端午节的来源及发展历史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其起源和发展历史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介绍端午节的来源以及发展历史:起源传说、历史演变、现代传承。
一、起源传说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许多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屈原和龙舟竞渡。
屈原是中国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因为反对楚国王子纷争和南征北战,被贬于岳阳楚河。
屈原对楚国的国运非常担忧,于是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著名的文学作品。
但是,由于野心家的编造和诬陷,屈原被谗谤成祸国殃民之人,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身亡。
为了不让屈原的身体被鱼虾喂食,人们在江边撒粽子喂食,同时划龙舟去打捞屈原的尸体。
据说,为了防止鱼虾啃食屈原的身体,还有人在汨罗江里游泳,并利用铜钱敲打水面,制造水声吓走鱼虾。
这就是人们打龙舟和吃粽子的来源了。
二、历史演变端午节的起源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端午节不仅在中国发展,也在其他东亚国家和地区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在中国,端午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既有吃粽子、划龙舟等民间习俗,也有官方统一组织的文化活动。
另外,端午节还有一些地方性的习俗和民间传说,例如江南的踩高跷、粽子蒸汽船、滴凤钗等。
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端午节也有自己的习俗和传统活动,例如韩国的龙舟竞赛、日本的喜宴、越南的饮酒和赛龙舟等。
三、现代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端午节的传承和发展也与时俱进。
现在,端午节已经成为了一个更加开放、多元化和现代化的文化节日。
在我国,例如吉林的世界龙舟赛、浙江的草原露营、福建的民间文化展等,都以端午节为主题,融入了很多现代的元素和创新的活动方式。
另外,在网络上,也有很多关于端午节的各种活动和文化产品,例如手帐、手工制作、音乐和艺术表演等。
这些活动和产品不仅让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更加了解和热爱,还促进了端午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综上所述,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和发展历史很悠久。
端午节的由来及习俗有哪些?
【导语】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初五,⼜称端阳节、午⽇节、五⽉节等。
“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之⼀,并已被列⼊世界⾮物质⽂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的由来及习俗有哪些?⽆忧考整理如下:1.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源⾃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来。
端午祭龙礼俗的形成与原始信仰、祭祀⽂化、⼲⽀历法以及苍龙七宿正处南中的天象有关。
中国古代的星象⽂化源远流长、博⼤精深,古⼈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套完整深奥的观星⽂化。
《春秋命历序》:“天地开辟,万物浑浑,⽆知⽆识;阴阳所凭,天体始于北极之野…⽇⽉五纬⼀轮转;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以定⽇⽉度。
”上古时代⼈们定天之象、法地之仪,根据⽇⽉星⾠的运⾏轨迹和位置,将黄道和⾚道附近的区域分作28组星宿,俗称“⼆⼗⼋宿”,按东南西北四⽅各分为七宿,即为“四象”;在东⽅的“⾓、亢、氐、房、⼼、尾、箕”组成⼀个完整的龙形星象,即为“苍龙七宿”。
苍龙七宿的出没周期与⼀年四时周期相⼀致。
在传统⽂化中,⽅位和时间以及⼋卦是联系在⼀起的。
先天⼋卦以乾坤定南北,天南地北为序,上为天为乾,下为地为坤;正南为先天⼋卦的乾位,即为“天”。
仲夏午⽉午⽇,苍龙七宿运⾏⾄正南中(乾)⽅位,是龙升天的⽇⼦。
苍龙群星⼀年四时的运⾏情况及事象规律,在《易经·乾卦》的⽘辞中有阐发,仲夏端午苍龙运⾏⾄正南中天⽅位,对应乾卦第五⽘“飞龙在天”。
在《易经》中,以⼋卦为基础⼜两两重合⽽构成六⼗四重卦;重卦乾由上下两个乾卦重合⽽成,它的卦形由六根阳⽘组成;⽘是要从下往上数,⽽阳⽘⼜以“九”代称,故从下数第五⽘称“九五”;九五之⽘在上乾卦中居于中的位置,称“得中”,⽽且从总卦来看,它处于奇数的位置,阳⽘处于奇位称“得正”,故九五⽘既“得中”⼜“得正”,从其所处位置来看,就是⼤吉之位。
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天,《易经》称其为“飞龙在天”,此时龙星处在“中正”之位,既“得中”⼜“得正”,为⼤吉⼤利之象。
端午节的来历及习俗
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一、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是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的来历之一: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
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
端午节的来历之二: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祖的日子,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
二、端午节的习俗1、赛龙舟:据说中国古代百姓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
吃粽子:家家户户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插艾叶:在端午节,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艾,又名家艾、艾蒿。
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
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
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
在中国中部的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传说唐代皇帝病中,梦见一个大鬼捉到一个小鬼,把小鬼吃了,大鬼自称钟馗。
醒后,皇帝令画家吴道子描成画像,相貌凶残丑陋,用来打鬼、驱邪。
端午节的形成和演变过程简述
端午节的形成和演变过程简述端午节起源于我国古代,与古代传说相伴而生着。
据史书记载,在公元前278年,楚国战国时代诸侯国的楚国大臣屈原被流放到了汨罗江边,流放期间他饱尝其间的黑暗挣扎和恐惧,逐渐对社会发展和国家未来充满了担忧和忧虑。
在屈平的这段艰难岁月里,他创作了大量家国离愁之作,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有《离骚》,《楚辞》等。
端午节的演变史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
一、古代端午节古代的端午节起源于楚国,在古代,确认范围就是楚国的习惯节日. 其后,被广泛通过全国各地。
它在楚国是与屈原有关的,四海乐而不扰。
节日中最常见的食品是粽子、蛋黄、五色丝带、艾蒿等。
但是,节日作为一个重要的描述完全没有现在成熟,无论是细节上、规模上均很局限,主要是在楚国只流行。
但由于楚国在古代的地位,端午节的规模和重要性还是很高的。
二、近代端午节清朝时期,端午节在整个民间传统节日中也非常有特殊的地位。
西方文化带来了许多新事物,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先人开风先吃上了糯米蒸的甜粽子,边度过端午佳节,边讲述中国的传奇与传说故事,装扮成龙舟手上了传统的五色带子,领略那纯朴的古风。
同时,端午节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南方地区有的地方则会打龙舟比赛,抢夺龙舟的头奖,获胜的竞争队也会当场进行比赛,比赛完之后会开展群众性的庆祝活动。
三、现代端午节在现代时期,端午节的传统不止是在中国民间传统中让它继续流传下去,同时,也从中汲取精华,实现自身发展,它已渐渐成为一个商业活动,各大商场纷纷开展了各种促销活动,许多民间艺人也利用端午节以打击自己的名气和曝光度。
同时,端午节也被各国举办,使得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在中国成为与世界上的其他传统节日一样具有国际影响的民俗文化活动。
总之,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象征着我们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端午节都是我们隆重举行的重要节日之一,它在文化、体育、咨询等方面的发展都应得我们应该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端午节的历史起源与演变
端午节的历史起源与演变端午节,又称龙舟节、端阳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
据历史资料记载,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屈原祭龙节和龙舟竞渡活动。
它是历代华夏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的一种文化符号,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
本文将介绍端午节的起源与演变,以及它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一、端午节的起源1. 屈原祭龙传说端午节的起源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的楚国。
相传屈原是楚国的伟大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为了挽救国家危机,竭尽全力呼吁国君贵族团结一致。
然而,他的言行引起了群臣的嫉妒与诽谤,最终被流放至湘江。
屈原失意之际,决心以自己的生命来呼唤百姓对国家的关注。
据传在五月初五这天,屈原走上了东关楚江边的高山,怀着悲愤之情投身怀石水中。
2. 龙舟竞渡起源屈原投江后,百姓们纷纷划船去寻找,希望能找到他的遗体并逗留在湖中的精怪。
为了不让怀念屈原的食物被湖中的精怪吃掉,百姓们决定将食物绑在竹竿上扔入湖中,同时也划船划去,以保护屈原的遗体和祭品。
二、端午节的演变1. 龙舟竞渡的迷信禁忌由于屈原的投江和百姓们的搜寻,逐渐形成了划龙舟寻找屈原并驱逐恶灵的风俗。
民间相信,如果不划船寻找屈原,湖中的精怪就会吃掉屈原的遗体,并给人们带来灾祸。
因此,划龙舟竞渡成为了端午节的重要传统活动。
2. 赛龙舟具有娱乐性和祈福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龙舟竞渡活动逐渐演变成一项娱乐和竞技的活动。
龙舟上的划手们奋力划桨,挥洒汗水,形成了一幅壮观的景象。
而观赛者们也会为自己支持的龙舟队伍呐喊助威,为端午节增添了热闹的气氛。
三、端午节的传承与发展1. 传统文化的传承端午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在当代社会,各地方都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端午节活动,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2. 多元化的庆祝方式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端午节的庆祝方式越来越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龙舟竞渡和食用粽子外,人们还可以参与各种文化演出、品尝特色美食、参观民俗展览等活动。
端午节的历史演变情况
端午节的历史演变情况端午节,又称为“重五”、“五月节”、“端阳节”等,是中国传统的民俗节日之一,起源于古代中国。
端午节的历史演变情况,与中国古代的文化、历史、传说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从端午节的起源、发展、变迁等方面,对端午节的历史演变进行详细介绍。
一、端午节的起源端午节最初发源于中国南方,其起源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
在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因谏远离其乡土,不得成功,绝望之下投河自尽。
为了防止鱼虾噬食他的尸体,人们在这一天放入粽子,用于饲养鱼虾,以此祭奠屈原。
后人为了纪念屈原的忠诚,将每年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作为悼念屈原的日子。
由于端午节的各种庆祝活动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因此在中国南方地区得以流传并延续至今。
二、端午节的发展与变迁1. 古代的端午节在古代,端午节的规模较小,形式简单,仅是对屈原的祭奠。
人们会在屈原的墓前祭奠、烧纸、放竹枪等,以此来悼念屈原。
在称呼方面也多为“五月五”、“端五”等简单的称呼。
2. 中期的端午节到了唐朝时期,端午节就逐步地发展为中国重要的民间节日之一。
这期间,人们除了向屈原祭祀外,还会粘贴菖蒲、艾叶等具有驱邪、辟毒、祈求平安之意的物品,为家庭提供保护。
同时,人们也开始使用竞渡活动来祭奠屈原,体现了爱国、团结、勇敢、友爱的主题。
3. 现代的端午节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变化,端午节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
近年来,端午节已经成为一个全民性的节日,并在国际上也享有盛名。
在庆祝活动上,举办龙舟竞渡、艾叶草人、插艾叶等活动已经成为中国人民端午节的传统,此外,在饮食上,粽子也已经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食品之一,为庆祝端午节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三、端午节的传说端午节的起源离不开屈原这个人物。
在传说中,由于屈原坚持反对秦国吞并齐桓公的周朝政权,曾遭到贪污的诬陷而被贬谪。
在谪落鄂岳(今湖北省岳阳市),屈原对于所处的局面十分心怀忧虑,不幸被野狗咬伤致死。
因此,端午节被认为是古时纪念屈原的节日,具有纪念英烈、营造民族精神的功能。
端午节起源风俗演变过程
端午节起源风俗演变过程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人们祭祀龙舟竞渡以及食用粽子的节日。
这一节日源于我国古代的祭龙和赛龙习俗,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本文将详细阐述端午节的起源、风俗和演变过程。
一、起源端午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国战国时期。
当时,国内矛盾丛生,百姓生活极其贫困。
为了安抚百姓情绪,使其忘却痛苦,民间开始流传“划龙舟、赛龙舟”的民俗活动。
据传,民间流传着一位叫屈原的爱国诗人因被贪污官员陷害,最终选择投江自尽。
为了悼念屈原这位民族英雄,人们在诗人死后的第五个年头,即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开始祭祀和追念他。
二、风俗1、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有代表性的活动之一。
赛龙舟起源于我国古代赛龙船的传统,通过船竞来调剂阴阳,助人保健。
现在,赛龙舟已经成为了一项国际化的竞技运动,每年的端午节,各地将会举行不同形式的龙舟比赛,而赛事规模也越来越大。
2、吃粽子粽子是端午节必备的食品之一。
粽子是一种用粘米和各种馅料包裹而成的食品,其形状如同三角形。
据说当初民间为了避开鱼群,将粘米糊在竹叶上,在制作的时候放入肉、豆沙、咸蛋等填料,然后用绳子固定。
经过二十四小时的蒸制,就完成了美味的粽子。
现在的粽子多种多样,各地的制作方法也各有不同。
3、挂艾草端午节期间,还有一项古老的民间习俗,即挂艾草。
据传,艾草有祛邪驱虫、辟邪除恶的作用。
这种习俗最早就是在民间推崇屈原时期引起的,人们挂上艾草,用来驱散瘟疫、邪气和霉运。
三、演变过程端午节的风俗在漫长的岁月中一直在变化。
唐、宋时期,端午节的习俗逐渐扩散到全国,成为一种国家性的节日。
在民间又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演变出更多的节日习俗,例如吃五色饭、放烟火等。
民族团结贯穿了整个演变过程,如今的端午节已经成为了一种传统文化的符号、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综上所述,端午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历经千年、源远流长。
我们应该好好传承和保护这份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端午节,凝聚起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力量。
端午节的形成过程
端午节的形成过程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源于中国民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
端午节的起源和形成,历史悠久,涉及许多的传说和文化内涵。
在这篇文档中,将介绍端午节的起源、传说和演变历程,以及现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一、端午节的起源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大约在春秋时期(公元前770-战国时期公元前221年)的楚国。
传说古时候,楚国内流行一种叫做“龙舟”的赛艇活动,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人们会划龙舟上河,以示对屈原的爱戴和缅怀。
端午节的起源就是屈原的故事,这个节日最重要的传统是划龙舟、吃粽子和挂艾叶。
二、传说故事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伟大诗人和爱国人士,他一生恢弘而又忧国忧民。
由于他深受怀疑和嫉妒,于公元前278年在临江长洲投身汨罗江中自尽。
听闻此讯的百姓纷纷驾舟捞救,但因为屈原尸体太沉重,无法救回,于是便有人在江中敲鼓划船,以避开蛟龙或鱼鳖等水中恶物,同时又以米糕投入江中,以充作人身,希望鳗鱼等水中恶物能停止吞食,以保护屈原的尸体。
后来,就在这个日子里,人们开始举办划龙舟比赛和吃粽子等活动,以纪念屈原,并向他表示追思和敬意。
三、演变历程随着时间的推移,端午节的习俗逐渐增多,如吃五色饭、插艾叶、赛龙舟、登高、采艾、赛船灯等。
这些传统习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智慧。
在历史上,端午节还有许多有趣的民间诗歌和俚语,如“仲夏节,脂膏滴;煎粽子,沥浮沫;红丝线,罗箩扣;缓步走,微风吹。
”这些俚语诗歌,十分形象生动,贴切地表达了人们在端午节时的心情和情感,也给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增添了别样的韵味。
四、现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目前,端午节已经成为一个多元的节日,尤其是仅限于南方地区的各种风味粽子如南荳仙,五芳斋、皇茶堂等,给人们带来了独特的口感和魅力。
除了传统的习俗,现代端午节还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如大型的龙舟比赛、端午民俗文化展览、端午主题文化活动等,都为这个传统节日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
端午节由来简介_端午节由来故事(优秀篇)
端午节由来简介_端午节由来故事(优秀篇)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端午节,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本名端五节,又叫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端午节的由来简介,山草香整理分享了11篇端午节由来简介_端午节由来故事。
端午节历史演变篇一先秦时期先秦时,南北风俗各异,但是五月五日作为一个“节日”已各有所侧重。
战国时代,人们已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
《大戴礼》云:“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
”秦代到秦代之后,由于国家统一,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使风俗习惯也互相融合,端午节就在南北风俗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
但是,就现文献记载来看,两汉时的端午风俗还主要是避恶。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人们饱尝战乱之苦,所以最重视的端午习俗莫过于“辟兵缯”了。
用五色丝染练制成日月、星辰、鸟兽之形状,上刺文绣、金缕,即叫辟兵缯,也沿袭汉代名称为长命缕或续命缕。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端午节从风俗形式上都继承了前朝。
但是,从性质上讲,原来有特定意义的节日风俗活动,到此大多演变为节日娱乐活动。
“恶日”已不恶,逢凶化吉,充满了节日的欢乐。
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诗序》中记述:皇宫端午日盛况,召来儒雅臣僚,大张筵席,“广殿肃而清气生,列树深而长风至”。
唐代民间端午风俗活动形式也类似前代。
像《酉阳杂俎》就记载:“北方妇人,五日进五时图、五时花,施之帐上。
是日又进长命缕,宛转绳结,皆为人像带之。
”长命缕,只是制作上有所不同,用丝缕结成人形,更有装饰性。
五时图则是五毒蛇、蝠、蜍、蜥蜴之类,是五毒图之前身,此俗一直影响到明清时期。
午时花则是石榴花,五月正是榴花吐艳之时。
唐代角黍粽子也花样翻新。
《文昌杂录》记载:“唐时五日,有百索粽,又有九子粽。
”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诗中就有“穴枕通灵气,长丝缤命人,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百索粽”还是唐代皇帝赏赐臣下的食品。
2023年端午节起源由来及传统风俗
2023年端午节起源由来及传统风俗端午节的由来1、一是纪念屈原说。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都,屈原投江殉国。
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
这天正是农历五月初五,因此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等习俗,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二是纪念伍子胥说。
此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
伍子胥,忠良之臣,原为楚国人,后投奔吴国,因被人陷害,被吴王赐死。
临死前,伍子胥说:“我死后,将我双眼挖出挂在吴国都城上,以看越国灭吴。
”吴王闻听大怒,让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马革里,在五月初五这天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3、三是纪念孝女曹娥说。
东汉时期有一个著名的孝女曹娥,其父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曹娥年仅14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七天七夜仍不见尸体,于是她在五月初五跳江寻找父亲,后来抱出父尸。
人们被她的精神所感动,为了纪念她的孝义建了一座庙,称为曹娥庙。
4、四是吴越民族图腾祭说。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遗存。
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图腾的部族——史称吴越族。
端午节的风俗1、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重大习俗,至于赛龙舟这个习俗从何而起,还是来源于历史。
根据古时传说,屈原含冤投江之后,楚国人十分悲伤,他们相信楚原是忠心贤臣,便划船去拯救屈原。
然而当他们奋力到达洞庭湖时却不见屈原的踪迹了,他们担心湖中的鱼吃掉屈原的身体,便借划龙舟来驱散湖中的鱼。
后来每年的端午节都会有赛龙舟活动,赛龙舟之习俗盛行于当时的吴、越、楚三国。
之后人们以端午赛龙舟的方式来祈祷风调雨顺。
2、吃粽子端午吃粽子也是一个重要习俗,粽子又被称为“筒粽”、“角黍”,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
每个地方的粽子口味和馅料都有所不同,粽子最初为了祭祀祖先神灵,但是屈原投江那天也正是五月初五,人们不忍心江中的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便向江中的鱼虾投入粽子。
端午节的发展和演变
端午节的发展和演变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非政府组织活动之一。
这个节日以及与其相关的习俗和传统,经历了许多年的发展和演变。
本文将探讨端午节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历程,并分析其中的演变过程。
一、端午节的起源和古代习俗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相传,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投江自尽以抗议当时政权的腐败和失去国土。
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开始举行赛龙舟和吃粽子等活动。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特色性的活动之一。
人们在江河湖海里划龙舟,这象征着驱邪避祸以及迎接丰收和幸运。
而吃粽子则是为了纪念屈原,因为人们在他投江自尽后,为了保护他的尸体不被鱼虾吃掉,在江里撒下了米和粽子。
二、端午节的传统与现代变革随着时代的变迁,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也经历了一些变革。
虽然赛龙舟和吃粽子仍然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新的形式和内容被引入。
例如,现在端午节的赛龙舟不仅仅是限于江河湖海,还出现在人工湖、游泳池和甚至是街头巷尾。
赛龙舟不再仅仅是一项运动,更成为了一种民间文化和旅游资源。
人们在端午节期间还会举行各种赛龙舟比赛,吸引了大批观众和游客。
另外,粽子的变化也是不可忽视的。
传统的粽子是由糯米和各种馅料包裹在竹叶或者粽叶中制成的。
现代社会的追求多样化和个性化,使得粽子的种类繁多:有咸粽、甜粽,有草莓、巧克力等各种口味。
粽子不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成为了一种时尚和潮流。
三、端午节的商业化和网络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端午节也面临着商业化和网络化的挑战和机遇。
商家们将端午节作为一个重要的商业机会,推出各种促销活动和产品,吸引顾客。
例如,端午节期间,各大商场和超市会推出粽子和龙舟的特别套餐,吸引顾客购买。
同时,一些企业还会将端午节的元素融入到他们的广告宣传中,以增加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网络也为端午节的传播和弘扬提供了新的平台。
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分享他们的端午节经历和感受。
端午节传统习俗的变迁与发展
端午节传统习俗的变迁与发展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始于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作为中国人民重要的节日,端午节具有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这些传统习俗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端午节传统习俗的变迁与发展。
一、龙舟竞渡:古老而充满激情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最为著名的传统习俗之一。
相传屈原投江后,百姓为了不让鱼虾咬食屈原的身体,纷纷划船打捞,并且为了避免恶鬼的纷扰,在船上击鼓念符。
这个传说渐渐演变成了现代的龙舟竞渡活动。
一年一度的龙舟比赛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参赛者,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充满激情。
然而,龙舟竞渡的形式也在发生变化。
如今,龙舟比赛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江河湖海,也可以在游泳池等场所进行。
二、粽子的变迁:传统与创新的融合粽子是端午节不可或缺的传统食品。
传统的粽子一般由糯米、肉类和各种豆类等馅料包裹在竹叶中,经过蒸煮而成。
然而,如今市面上的粽子已经呈现出多种变化。
有的粽子采用创新的成分,如巧克力、水果等,给人们带来了不同于传统的口味享受。
同时,现代技术的发展也使得粽子的生产工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机械包粽等。
这些变化既保持了传统的特色,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选择。
三、节日习俗的传承与弱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的端午节习俗逐渐受到挑战和冲击。
很多人因为工作繁忙或者生活方式的改变,已经不能像过去那样亲自制作粽子或者参加龙舟竞渡。
而一些商家也推出了热卖的粽子礼盒,让人们可以直接购买来享受节日氛围。
这些变化,一方面反映了现代生活的便利性,另一方面也减弱了人们对于传统习俗的认同感和参与度。
四、文化活动的兴起:传统与创新的碰撞虽然传统习俗的变迁带来了一些挑战,但与此同时,一些新的文化活动也应运而生,例如端午节文化节、诗歌朗诵会、手工艺品展销会等。
这些活动既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尊重,同时也结合了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创造力。
通过这些文化活动,人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并体验到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端午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风俗由来和演变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
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
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
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
"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
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端午节第四个意义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
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
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兵所捕,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
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
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xx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
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
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
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
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xx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种习俗,xxxx地区的端午习俗。
xx: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http:(一)屈原投江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居民为了不让跳下汨罗江的屈原尸体被鱼虾吃掉,所以在江里投下许多用竹叶包裹的米食(粽子),并且竞相划船(赛龙船)希望找到屈原的尸体。
(二)xx寻父尸东汉孝女曹娥,因曹父溺江而亡,年仅十四岁的她沿江豪哭,经十七日仍不见曹父尸首,乃在五月一日投江,五日后两尸合抱而浮起的感人事迹,乡人群而祭之。
(三)xx传说白蛇白素贞,为了报答许仙的恩惠,与许仙结为夫妻的凄美的爱情故事,传说端午节当天白蛇喝了雄黄酒,差点现出蛇形,加上法海白蛇及水淹金山寺的情节,都是脍炙人口的民间戏曲的曲目。
(四)xx的忌日传说伍子胥助吴伐楚后,吴王阖闾逝世,皇子夫差继位,伐越大胜,越王句践请和,伍子胥主战,夫差不听,却听信奸臣言,赐伍子胥自杀,并於於五月五日将尸体投入江中,此后人们於端午节纪祀伍子胥。
二、相关习俗端午节又称天中节,因为农历五月以后,天气渐渐炎热,因此蚊虫苍蝇孳生,传染病很容易发生,所以古人称五月为「恶月」或「百毒月」。
而到了端午节时阳光最为炽热,百毒齐出。
古人就用天中五瑞--五种植物: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山丹来去除各种毒害,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卫生节。
民国成立以后订为「夏节」,另外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又称「诗人节」。
端午节,因家家户户悬挂菖蒲避邪,故称「蒲节」。
端午节的相关习俗有下列几:(一)吃粽子是因屈原投江,民众怕屈原的尸体被鱼、虾吃掉,所以用竹筒装好米食投入江中,后来演变成用竹箨、竹叶包好投入江里餵鱼、虾。
(二)喝雄黄因端午节后各种虫类,开始活跃起来,瘟疫渐多,雄黄具有消除疫病的功用;也是因白蛇传的故事,白蛇喝了雄黄酒之后,差点现出蛇形,所以民众则起而彷效,希望收到去邪的功能。
(三)挂xx、菖蒲、榕枝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
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
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却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
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伸为「蒲剑」,可以斩千邪。
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於床户,皆以却鬼」。
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
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
在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做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
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日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
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后栽种艾草,求吉祥的习俗。
台湾民间也有在端午时贴〃午时联〃,它的作用和灵符一样,有些午时联上有下列的句子「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
榕枝在民间的意义可使身体矫健「插榕较勇龙,插艾较勇健」。
也有地方习俗是挂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虫毒;山丹方剂治颠狂,榴花悬门避黄巢,石榴花正是这个季节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
石榴皮为一常见的中药。
而石榴花和黄巢的关系,还有一段故事。
黄巢之乱的时候,有一次黄巢经过逼个村落,正好看到一个妇女背上背著一个较大的孩子,手上牵著一个年纪较小的,黄巢非常好奇,就询问原因。
那位妇人不认识黄巢,所以就直接说因为黄巢来了,杀了叔叔全家,只剩下这个唯一的命脉,所以万一无法兼顾的时候,只好牺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
黄巢听了大受感动,并且告诉妇人只要门上悬挂石榴花,就可以避黄巢之祸。
(四)悬xx像因为民间传说为抓鬼大帝,所以钟馗像有辟鬼的能力,据说唐明皇曾梦到一个大鬼和一个小鬼,小鬼在偷吃东西,大鬼便把它捉到吃了。
唐明皇问大鬼说:「你是什麼人?」大鬼说:「我叫钟馗,是终南山的进士,因为面帽丑陋,应考时没被录取,我就自杀了。
现在我誓为陛下除去天下妖魔。
」明皇醒后,就叫画家吴道子照他梦中所见,绘出钟馗像来除邪。
原来钟馗像是在岁末时才挂的,明朝画家文徵明还画过「寒林钟馗」,端午挂钟馗像可能是到明末或清初才有的习俗,台湾较少有此一习俗。
(五)划xx古代因为屈原投江而民众竞相划船,为了救屈原。
现代则为一种表现团队精神的最佳活动,而且在全省各线市的主要河川,每年都举办划龙船比赛,国内的无线电视台都会转播比赛盛况,近年来有逐渐发展成国际邀请赛的情形。
龙船比赛会让外国友人喜欢的原因:它是一种有别於国外盛行的独木舟或八人式的划船,而是一种需要更多默契的力与美的运动。
各地的龙船赛大同小异,值得一提的是:宜兰县二龙村的龙舟比赛,不因为他们的龙舟比其它地方长或漂亮而闻名,而是因为一项相传有两百年历史,而且只有两队--上二龙村的淇武兰和下二龙村的洲仔尾,他们各自拥有一条都绘有太极图案的龙舟,只是淇武兰以绿色为底,洲仔尾却以红色为底。
比赛规则是两村的居民都是选手,反覆在二龙溪比赛达数十次(从午后到黄昏),选手累了马上换同村的人上场,最后以胜的次数多的队伍为赢。
端午被韩国申遗我们过的是别国的节日么?韩国端午祭成功申遗我国端午节仍然有机会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
这一消息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应,网友在各大社区纷纷留言,称“这是严重的文化侵略!”、“我们已经把祖宗给忘记了!”“…端午‟被韩国…端‟走了”……韩国江陵端午祭和我国的端午节到底是不是一回事?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对我国端午节“申遗”有没有影响?我们应得到什么启示?巴黎传来韩国江陵端午祭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息,各大网络论坛上马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评论,大多数网友对韩国江陵端午祭成功“申遗”难以接受”。
民俗学家则表示,韩国“申遗”成功,不会影响我国端午节“申遗”。
两国“申遗”之争属盲目炒作,我国建立传统文化保护机制才是根本。
网友:愧对屈原愧对xx专家:不存在两国“申遗”之争“屈原如果还活着,他肯定会说:我以后是韩国人了!真是愧对屈原啊!”“现在我们过洋节,穿洋装,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失去了自己的节日,就快失去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了!我们已经把祖宗给忘记了!!!”“为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被韩国人抢注而默哀!!!!”……这些都是在韩国“申遗”成功后,在各大网络社区出现的网友的帖子。
当然也有一些网友进行了深刻反思:“看看我国现在一些…申遗‟成功的地方,他们利用祖宗留下的遗产干什么了?无非就是门票涨价,地方政府收入增加,他们有对遗产做保护了吗?还是不要一窝蜂去争这个世界遗产了吧,实实在在地做好遗产的保护工作吧!”与网友的激烈反应相比,民俗学家的反应显得平静了很多。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宋俊华博士表示,其实,韩国江陵端午祭与我国端午节不是一回事,韩国“申遗”成功后,我国的端午节仍可“申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