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2006年高考分析

合集下载

2006年高考(A卷)政治科质量评析

2006年高考(A卷)政治科质量评析

是 考 生 不会 从 多个 角 度 综 合地 审视 试 题 要 求 ,在 问题 面 前思 路 打 不开 ,缺 乏 全 面 性 ,答 题 时只 见 树 木 不 见
森 林 。 三 是 不 善 于 根 据 具 体 问题 对 已有 材 料 进 行 分
析 ,不会 从 题 目提 供 的 背 景 出 发来 组 织 答 案 ,而 是 习 惯 性 地 套 用 过 去 做 过 的 习题 答 案 。 在 往 年 高 考 中还 普 遍 存 在 不 会 辩 证 地认 识 问题 , 不懂 得 从 正 反 两 方面 来 分析 评 价 事 物 的 发展 及其 影 响 。 产 生 这 些 问题 的根 源 在 于 平 时 “ 习多 思 考 少 ” 练 ,课 后 和 练 习 中 的 思 考 不
5 % ,反 映 了 高三 复 习 的效 率 不 佳 。 2
( ) 考 生 答卷 主 要 问题 二
的 中 心和 关 键 ,答 题 时 偏 离 主题 。 二是 不 善 于 运 用 题
中 已有 的素 材 ,答 案 中 只 有 原理 ,没 有 分 析 ,甚 至 是
实 行 大 包 抄 ,大 量 罗 列 原 理 ,如 有 部 分 考 生 在 3 题 9

基 础 知 识 掌 握 不 牢 ,无 法运 用 这 一 原 理 分 析 问题 。
而 在 3 题 ( )上 , 则 主 要 反 映 出 考 生 综 合 运 用 政 治 9 6
学 知 识 能 力 的缺 失 ,不 会 将 国 家 制度 和 国 际关 系 的知 识 结 合 起 来 回答 问题 , 同 时 考 生 的独 立 思 考 能 力 偏 低 ,对 于 这 类 过 去 不 太 熟 悉 的 问 题 无 从 下 手 。 3 题 9
问 题 : 有 少 量 考 生 误 解 问 题 指 向 , 混 淆 了 “ 什 么 ” 是 、 “ 什 么 ” 和 “ 么办 ”三 者 的 区别 非 现金 结 算 ”( 占3 %) 其 原 因 ⑤ 约 6 ,

2006年全国各地高考政治单科试题全解全析

2006年全国各地高考政治单科试题全解全析

2006年全国各地高考政治单科试题全解全析广东政治单科(2006年广东政治卷1题)2005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建议》。

()A.第十个五年计划B.第十一个五年规划C.第十一个五年计划D.第十二个五年计划【试题答案】B【考查方向】本题考查国家的大政方针。

【试题解析】本题应知的重大属于时政热点。

【技巧点拨】熟记即可。

(2006年广东政治卷2题)2005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会见了率团到大陆参观访问的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双方举行了正式会谈。

这是六十年来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首次正式会谈。

中国共产党和台湾各政党交往的政治基础是()A.认同“一国两制”,实现经济一体化B.促进两岸尽快实行“三通”C.促进两岸经贸交流D.认同“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试题答案】D【考查方向】本题考查“一国两制”和我党对台政策。

【试题解析】A说法有误,B、C是两岸政党交往的途径、措施,而非政治基础,D认同“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原则立场、政治基础,故应选D。

【技巧点拨】关注两岸关系,了解有关报道及党的主张是答好该题的关键。

(2006年广东政治卷3题)2005年,国际石油价格在2004年的基础上继续大幅度上扬。

国际油价上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是()①导致我国增加外汇开支②减少我国对外贸易盈余③增加相关企业的生产成本④削弱了我国经济全球化程度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试题答案】A【考查方向】该题综合考查价值规律的作用、对外贸易的作用和世界市场的有关知识。

【试题解析】国际油价上涨,直接增加石油进口外汇支出,减少我国对外贸易盈余,同时也带动我国油价攀升,增加相关企业的生产成本。

故①②③符合题意,④说法错误,舍去,故选A。

【技巧点拨】注意题干要求,“国际油价上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这对于正确理解命题人考查意图是必须的,另外需综合所学基础知识分析这一价格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006年高考文综试题的数据分析

2006年高考文综试题的数据分析

39-7
总计
(7)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 10 的哲学依据
52
5.55
25.5
0.55
/
2004/2005/2006高考政治主观题的难 度系数比较
2004年 38题难度系数 0.454 39题难度系数 0.421 2005年 0.463 0.382 2006年 0.499 0.477
主观题阅卷分析


第38—1题,这是个图表阅读题,考察的是我国 2002~~2005年的GDP增长和能源消费总量的相关 关系。 评分中,要明确写出二个增长(GDP增长,能源 消费总量增长);要明确不同时间段的变化趋势。 (2002~2003年,能源消费增长快于GDP增长; 2003~2004年,能源消费增长无明显变化,但前者 大于后者;2004~2005年,能源消费总量下降, GDP增长保持稳定。)三个时间段的表述各一分, 其中表述中没有两个增长率比较或者不分时间段的, 最多给2分。同时,必须点明第三时间段“说 明……”。
网阅给参加高考的学生的提醒:





答题的空间有限,一定要合理使用,注意下笔成文的质量, 少改动为佳。 且一定要在指定区域做答,否则答题卡被“切割”后,如果 考生自由调整答体顺序而导致的本阅卷组难以看见试题答案, 后果由考生自付。 考生的书写都是黑色的,不仅有美观的要求,更要求清楚, 不黏连; 从本次阅卷的自己感受看:愿意读大字,读书写清楚的字。 再有,考生答案要有逻辑,不要前后重复,反复兜圈子。





第39—7题,这是一道哲学论述题,要求用哲学原理分析独 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关系。 这道试题,是个书本知识题,最佳的运用原理是内外因的关 系原理。应该是道简单的试题。 但是由于本题只说“哲学依据”,所以错误是五花八门: (1)试题中“简述其中的哲学依据”,易诱导考生简单的 罗列哲学原理。从唯物论到辩证法,再到认识论,洋洋洒洒, 但就是不涉及内外因原理。这说明考生答题前审题不清,不 明题旨,盲目回答。 (2)论述不充分,原理未展开,或者展开又未针对材料论 述,只是重新复制了一遍试题内容。 (3)原理与材料脱节,分两种情况,①原理与材料关系错 乱,如“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所以要对外开放”。②原 理与材料对不上号,如:先罗列出若干条原理,然后就笼统 的说要自力更生,对外开放。 (4)原理表述错误,诸如此类说法:“内因决定外因,外 因反作用于内因”;“内因是外因的基础”;“内/外因是 事物发展的组成部分”。

2006年高考试题全国I卷文综政治分析及2007年备考策略(原创)

2006年高考试题全国I卷文综政治分析及2007年备考策略(原创)

2006年高考试题全国I卷文综政治分析及2007年备考策略(原创)河北定兴第三中学李德明李玉芹 072650摘要:综观2006年高考试题全国卷I文综政治,并比较近几年试题,明显感到试题线索清晰、图表醒目、突出主干、强化基础、重视能力、稳定创新、冷热结合、体现人文。

即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为主线,在注重对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关注社会热点,贴近生活实际,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坚持以问题立意、能力立意,稳中求进,稳中求新,体现人文精神。

所以,今后的教学要以本为本,以纲为纲,夯实基础,记死学活,注意与大学教材靠拢;要关注现实、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体现政策取向,反映国家意志;要更新教学观念,培养思维方法,树立人文精神;要谋划复习策略,改变复习方法,做好“知识重组”,施展“立体复习”;要加强学法指导,培养答题技巧,突出做题能力,突破表达能力;要调整好心态,考出自己正常的水平,以最佳状态复习迎考。

文综综述2006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试题坚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理念。

试题的总体结构、题型、题量、三门学科所占的分值都保持稳定,整卷难度适中保持稳定并具有适当的区分度,包括容易题、中等难度题、难题三种试题,以中等难度试题为主。

试题按题型、内容等进行排列,选择题在前,综合题在后,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同一题型中的试题原则上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

在选择题中,陈述式的选择题大量出现,这与往年相比,也是一个明显变化。

重视考查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取材和设题贴近学生学习实际。

如第9-11题要求考生把握地方时与区时的概念、时间与经度的计算技能,第14-19、21、22题着眼于对基本史实、基本历史概念和基本历史线索的考查,考查识记能力的题目占有相当比重,其中有关《临时约法》的内容,民国时的政府机构、新政协的职能、巴黎公社的举措、法德关系中的重大事件等,都是教材中纯记忆性的知识,第26、27、30、31、34题考查的都是政治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

2006年江苏政治高考试卷评析及2007年备考复习策略

2006年江苏政治高考试卷评析及2007年备考复习策略

试卷评析高三综合722006年江苏政治高考试卷评析及2007年备考复习策略瞿冲今年的江苏政治高考卷,总体来说是稳中求变,难度较大。

所有题目都很灵活,角度新颖,思维信息量大,大部分考生时间吃紧。

与前两年相比,今年考卷在总体结构、比例上呈现出连续性和稳定性。

但在具体题型和分值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主要是由原来的最后两道论述题改为一道论述题和一道综合探究题,尤其是最后的综合探究题不仅题型新,并且分值也高,达19分之多,为所有题目之最。

一、体现课改精神课改精神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探究能力。

这在近两年高考中都得到充分体现。

2006年最后一题以建设两型社会这一热点为主题,以废旧电池回收和处理的现状与对策为背景材料进行设问,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

第一问需注意经济常识这一角度限制,而不能受后边的政府二字误导,偏向政治学常识误区;还应注意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建议,答题时不能只提建议而忘记结合经济学常识的依据。

组织答案时切忌偏离材料,随意组织。

第二问审题时应注意这是一个行动方案,即中学生具体怎么去做,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组织答案时尽可能从生活实际出发,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此问很好地考查了考生对时事热点、社会生活的关注程度及实践探究能力。

又如,2005年第35题:聚集中学生名牌消费现象,以主题班会的形式从两个方面设问,考查学生的分析、探究理论问题和生活问题的能力。

第一问需注意经济学这一角度,审题能力要求很高。

第二问需注意针对本班实际,还需注意写出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研究目的必须做到指向性强,贴近中学生的生活实际;研究方法必须可操作性强,且简单易行。

复习时我们应深刻领会新课改精神,贯彻课改要求,加强针对性训练:多设置一些开放性试题,背景材料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切忌空洞无物;1试卷评析高三综合732同时引导学生正确审题,做到有话会说,切忌离题万里;3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提升学生搜集、处理有效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06年高考政治考点分析大放送

2006年高考政治考点分析大放送

2006年高考政治考点分析大放送一、经济常识部分第一单元商品和商品经济1、商品的基本属性。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统一表现在:(1)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没有价值的东西不能成为商品。

对立表现在:二者不可兼得,消费者要想获得使用价值就必须支付价值;生产者要想实现商品的价值就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的重要性,名牌代表了高质量、高使用价值、高市场占有率、高知名度,名牌代表着企业良好信誉和形象。

其根本目的还是企业的经济效益。

优质优价:正因为名牌往往有好质量,使用价值高,往往耗费了更多的人类劳动,因此价格更昂贵。

结合热点:企业良好信誉形象的作用、创名牌,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考查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及提高产品质量的意义。

2、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价值量的决定: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获利多;高于则获利少,亏本甚至破产。

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关系:劳动生产率就是劳动者的生产效率,表示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价值是不变;同一劳动、同一时间创造的价值总量增大;社会劳动生产率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同一劳动、同一时间创造的价值总量不变。

结合分析企业要在竟争中获胜,就必须提高自己的个别劳动生产率。

3、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结合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不同看法,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说明正确认识货币的作用。

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货币的其他职能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

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

历年解析2006年高考时政热点分析解读

历年解析2006年高考时政热点分析解读

⏹掌握NE5000E/80E/40E产品的体系结构⏹掌握NE5000E/80E/40E的单板构成⏹掌握NE5000E/80E/40E换板操作⏹了解NE5000E/80E/40E升级操作2006年高考时政热点分析解读第一部分国内政治中国共产党在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从2005年1月开始,中共中央在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分三批对全国6800多万名党员进行一次集中教育。

这项活动是中共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证,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一项基础工程。

要点分析: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利于提高党员的政治素质,克服现有的缺点与不足,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信念,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与党中央密切保持一致,进一步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2005年10月8-11日,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北京举行。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温家宝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按照十六大对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贫困人口继续减少;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

2006年高考政治热点命题角度分析

2006年高考政治热点命题角度分析

2006年高考政治热点命题角度分析一、“十一五”规划【背景材料】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建议》是中央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有关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形成的。

建议立足科学发展,着力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明确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提出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反映人民意愿的发展目标和总体部署,经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研究、讨论,修改完善后,做出决定,以建议的形式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升为国家意志,作为我国今后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

《建议》把延续了50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首次变成了“规划”,凸显了政府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更加注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把握和调控,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

《建议》在征求各民主党派和各界意见后,将交国务院平衡、完善后形成纲要草案,最后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正式实施。

【命题角度分析】1.《建议》的形成是怎样体现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解析】(1)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制定“十一五”规划建议,体现了党的政治领导。

(2)党根据我国国情和时代发展要求制定“十一五”规划建议,体现了科学执政;在广泛征求民意的基础上,经中共中央委员会审议、研究、讨论后,做出决定,形成“十一五”规划建议,体现了党民主执政;以建议方式提交全国人大上升为国家意志,体现了党依法执政。

2.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为何要由党来提出?【解析】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实行政治领导。

3.《建议》“计划”变“规划”,一字之差,但延续了50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首次变成“规划”,却是耐人寻味的变化。

请从经济常识的角度谈谈,《建议》由“计划”变“规划”,这一字之差意味着什么?【解析】这“一字之差”,传递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信号。

试论2006年高考政治试卷评析

试论2006年高考政治试卷评析

HR Planning System Integration and Upgrading Research ofA Suzhou Institution2006年高考政治试卷评析一、试卷基本情况综述2006年高考政治试卷与往年相比有一个重大变化是试卷的基本结构有所调整,单选题作为第一大题,而且题量有所增加,分值由原来的20分增加到30分,简答题依然是第四大题,但减少一题, 分值由原来的48分减为38分,论述题在试卷上加了一系列要求。

二、试卷特点分析今年政治高考卷与去年相比,稳定仍然是主基调,比较好地体现了《政治考试大纲》的导向作用。

总的来说,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显著特点:1、还原学科基础,具有基础性、主干性。

今年高考试题的命题依据《考试大纲》,立足于政治学科中的"双基",突出了对主干知识、核心知识的考核。

学科基础知识依然是高考命题的基础,06年考纲中确定的考试范围包括100多个考点,这些考点构成了政治学科高考考查的基础。

试卷中的选择题大多使用了与书本有关的知识或直接来自教材的内容。

虽然有很多题目放置在社会生活领域中,但其考察的重点还是学科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

如第6题涉及的是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但其所要考察的还是学生对于"宏观调控手段"的准确理解。

可见,学科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还是高考命题的原点。

2、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践性、时代性。

密切反映社会热点,关注社会生活,是近年来政治试卷的重要特点。

如37题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等是人人关注的热点,在高考试卷上出现体现了试卷的时代性。

3、彰显课改理念,具有综合性、探究性。

06年政治卷用语简洁,科学规范;设问巧妙,指向清晰;贴近学生实际,呈现形式活泼,渗透课改理念,彰显人文色彩;集趣味性、开放性、探究性于一体,是今年高考政治试题的诸多亮点。

如33题以"公众建言"为专题,从民主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要求学生对上海世博筹备工作提出建议,表现出试题的开放性与实践性。

2006年政治学科试题分析及备考(全国卷)

2006年政治学科试题分析及备考(全国卷)

2006年政治学科试题分析及备考(全国卷)1、难度:稳定中有调整:(1)客观性试题:和2005年比,难度有所上调,表现在,2005年的客观性试题中再现题较多,因而降低了难度和区分度,2006年的客观性试题增加了试题分析题的含量(有智力测验卷一的试题载体和计算二卷25题、图表类二卷27的题需要分析)、因果题(一卷中有4道二卷有一道因果题)的比重,增强了试题的区分度,比较好的考查了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只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

(2)主观性试题进行分析:看似不难,但答案要求综合性增强,有一定难度,增加了试题的区分度。

试题的设问要求都比较明确、答案要求也合理,有的题简单一些,如一卷39(7):分析对外开放、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哲学依据。

二卷39(1)结合材料分析当地政府所履行的国家职能。

但有的题答案要求高,需要学生紧扣本题进行分析综合,对能力要求较高,如:一卷39体运用政治常识分析今天的对外开放政策和近代史上被逼打开国门的本质区别,需要政治和历史的结合,政治本身也需要进行知识点的综合。

2卷40题6问青藏铁路对青藏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包括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的关系都不是靠背教材的基本理论能够答出来的。

但比2005年的主观题中哲学题的答案要求相比要合理些,2005年有的题的答案比较严重的脱离了中学的教学实际,比如要求中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性是生产关系的总和的观点来批判资产阶级天赋人权的人性论;在哲学答案中要求学生答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关系时,必须指出该规律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规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容,免征农业税的哲学依据要求从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来分析,对于中学生的实际来看是很难回答出来的,降低了主观题的区分度,不管学得好坏都不会回答。

2006年的难度调整使2006年的试题比2005年更为成熟。

2、从试题内容方面分析2006年试题特点及对2007年的教学指导(1)在强调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凸现学科要求。

2006年文综试卷政治部分评析与2007年政治复习策略

2006年文综试卷政治部分评析与2007年政治复习策略

2006年文综试卷政治部分评析与2007年政治复习策略一、试题特点1、涉及热点及对应教材知识:2、试题特点:(1)关注社会热点(2)对人文素养的渗透日趋理性和成熟(3)突出主干知识(4)回归教材(5)试题难度有所加大二、政治高考三轮复习策略在高考备考的全过程中,切忌急躁蛮干,要做到合理安排,心中有数,循序渐进,稳扎稳打。

第一阶段:狠抓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1)对知识点的把握要“全”。

也就是要全面地掌握《考试大纲》所列考点的基本概念及相关知识。

《考试大纲》是高考总复习的依据,其权威性是任何高考复习资料都无法比拟的。

目前,我们可以参照2006年高考《考试大纲》的要求,对每一个考点(特别是与时政热点有紧密联系的考点、新增加的考点、近三年在高考中没有涉及到的考点)抓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环节,真正弄懂、吃透,力求做到了如指掌、烂熟于心。

(2)对知识线的归纳要“清”。

所谓知识线,就是把各知识点按一定的内在联系串联起来,形成基本线索。

弄清知识点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弄清知识点之间的逻辑结构,达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

否则,零散的知识肯定是不牢固的。

即使对概念、原理背得很熟,在解答具体问题时,由于信息库的知识处于零散状态,也会因某些疏漏而造成失分。

(3)对知识面的辐射要“宽”。

知识面是由许多的知识点和知识线有机联系而形成的知识层面,即在点线复习的基础上,把教材的内容按性质或特征分门别类,并在各个类别中划分出若干个层面,做到纵横延伸和辐射。

第二阶段:结合社会热点,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近几年来的文综或政治高考试题,可以看出其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对人文素养的渗透日趋理性和成熟。

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养成关心时政的习惯,在学习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一是联系教材中的事例。

以往很多学生并不注重课本中的事例,只是满足于对教材黑体字的掌握。

现在看来,处理好黑体字与楷体字的关系相当重要。

因为课本中的事例都是经过精选的,是经得起推敲的典型事例。

2006年高考文综试卷分析及教学反思

2006年高考文综试卷分析及教学反思

2006年全国高考文综试卷分析及教学反思——政治学科部分胶州市第四中学张作伟2006年的高考文综试卷给大部分走出考场的考生留下了较为美好的印象:不难!考查的内容基本上都是自己平日所练的,尤其是政治学科部分。

主观题部分重点考查的也是全国政治教师平时引领学生高度关注的地方,所以学生普遍感觉题目并不难。

现结合2006年高考文综阅卷的情况,仅就政治学科部分做一分析。

一、试题的主要特点:1、难度适中,题量合适,但区分度偏低。

2006年高考政治学科部分的题目从总体上看难度适中,选择题部分的难度相对偏低,考生可以把较多的时间放在主观试题的解答上,安排较为合理。

非选择题部分因考察的两大热点皆为考生、教师关注的重点,考查的角度也不偏不怪,所以难度相对来说较往年也有所降低。

从答题情况看,中等水平的考生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全卷,但对中高等水平的考生而言,区分度不明显。

2、关注热点,时代感强烈,洋溢时代气息。

今年的高考政治试题充分关注社会热点,时代感强烈,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3、凸现“高考为教学服务”,人文色彩浓厚。

“教学围着高考转”还是“高考围着教学转”,一直是关系我国基础教育成败的大问题。

2007年我国有四个省级国家课改实验区(包括山东省)将实行高中新课改下的第一次高考,“高考为教学服务”的理念能否贯彻下去以及如何体现出来,直接关系到新课改的成败。

而今年的高考政治试题,从取材的角度上看一点也不回避社会热点尤其是全国考生都在关注的热点,从设问的角度看,既不偏也不怪,既有对学生识记能力的考察,更有对学生理解、迁移、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考察。

整份试卷都给考生以亲切的感觉,以似曾相识的感觉,但静心一想又感觉比日常所触及之处更有一种高度和深度。

“学什么考什么,高考为教学服务”,这一思想理念在今年的高考试卷中体现得较为明显,能够坚定广大教师对课改的信念,人文色彩鲜明。

二、考生在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部分考生书写不够规范,条理性、逻辑性欠缺。

200体验磨练6年高考政治科情况分析及2007年复习建议

200体验磨练6年高考政治科情况分析及2007年复习建议

200体验磨练6年高考政治科情况分析及2007年复习建议2006年高考政治科情况分析及2007年复习建议徐州市中小学教研室政治组一、2006年高考江苏政治卷分析(一)试卷结构分析1.分值结构2.考点分布345注:时政知识、设计活动方案及其意义,综合探究的方法不属于课本理论,没有放入表格。

3.结构变化2006年高考江苏政治试卷是江苏省自主命题的第三份高考试卷,与2005年相比较,试卷在总体结构、内容比例上具有相对稳定性,基本上和大纲及江苏省考试说明的规定相吻合。

试卷总体上稳中有变,难度较前两年稍大。

试卷结构出现一些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1)注重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单纯考察识记性内容的题目减少。

(2)图表题由论述题变为简答题,分值大幅下降,由近20分变为9分。

(3)增加了新题型综合探究题,分值是19分,至少有5分不属于考纲规定的内容。

(二)试卷特点分析1、注重基础,侧重理解,淡化记忆。

6今年江苏高考试卷中的选择题大多使用了与书本有关的知识或直接来自教材的内容。

试题突出了对主干知识、核心知识的考核。

所谓核心知识一是指我国政治、经济生活中始终坚持的方向和原则,如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外交政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二是与近期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国内外重大时政直接相关的考点,如社会主义荣辱观、“三农”问题、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三是新增的考点,如“兼并与破产”问题;四是易混易错问题,如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市场经济一般特征、消费者权益等。

虽然有很多题目放置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但其考察的重点还是学科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

学科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还是高考命题的焦点。

如38题第一问,以禽流感为背景,考察国家职能问题;39题第一问,在探究性学习背景下考察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7在知识的考察方面,明显淡化知识的记忆,而主要以能力立意为主,着重考查能力与素质,注重考查考生初步运用科学理论与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考生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的内容与意义的理解。

注重基础知识 关注时政热点——200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政治试题的特点及复习启示

注重基础知识 关注时政热点——200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政治试题的特点及复习启示

考研究中学政史地高三综合43注重基础知识关注时政热点200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政治试题的特点及复习启示舒贤梅徐维海一、试题特点分析1.试题基本保持稳定,但稳中有变。

试题取材、设问角度、所考查知识及学科、分值的统计一览表题号题材角度知识学科分值24取汽水的过程反映哪些经济现象商品交换、货币、经济425影响趣味智力题的因素主要取决于什么因素科学的思维方法哲学426等离子电视机的售价分析原因商品价值量的决定经济427中央银行有哪些职能中央银行的职能经济428国家取消农业税评价这一经济现象税收的作用经济429古诗中的哲理蕴涵了什么哲理发展的实质哲学430长治久安与居安思危为什么矛盾双方的关系哲学431歌手丛飞的事迹分析该事迹感人的原因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哲学432美国大选的竞争正确认识这一现象资本主义民主的实质政治433十一五规划纲要分析原因政府职能政治434我国修改个人所得税基本概念的理解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原则政治435修改个人所得税的过程理解这一现象全国人大和国务院的职权政治438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环境保护的关系(1)图8显示的经济信息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变化经济11(2)企业应该怎样做经济增长方式、管理、科技、职工素质经济10(3)用哲学分析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哲学113今天中国的开放与近代西方打开国门的不同运用政治常识说明这种不同主权国家的权利、国家利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政治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简述哲学依据内外因辩证关系哲学91010考研究中学政史地高三综合44从上页表可以看出,与2005年全国文综卷相比,试卷呈现的特点有:(1)政治部分满分仍然是100分,但内部各学科分值比例发生了细小的变化,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的比例由去年的363628变为373726。

(2)第38题仍然是纯政治题,总分仍为32分,但设问从4个减少到3个,并且设问的角度也只有经济和哲学两个角度。

第39题仍然是政史地综合题,政治分值仍是20分,但第7问由经济常识变为哲学常识题目。

2006年高考文综评析曁2007年备考策略

2006年高考文综评析曁2007年备考策略

2006年高考文综评析曁2007年备考策略第一部分湖南省2006年普通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与考生答卷评析2006年湖南省文科考生为195469人,比2005年增加22700人,增长13.4%,6月9日至6月19日,文综试卷评卷人员对2006年普通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进行了网上评阅.评卷期间,在评卷将近结束时采集了样本分析,并召开评卷骨干教师的座谈会,对2006年的试题及考生的答卷情况进行了讨论与研究,形成了本试卷与考生答卷评析.(一)政治试题评析1、政治试题分值比例其中经济常识36分,哲学常识38分,政治常识26分,满分100分.2、政治试题优点(1)主题鲜明,体现国家意志和时代特点试题以现实生活的重大时政热点为背景,关注现实,不避热点,鲜活、富有时代性,充分体现了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国家主权、扩大对外开放、弘扬民族精神的价值导向和时代主题。

例如第38题关注我国目前经济高增长、高能耗问题,考查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具体措施和要求。

第39题以近代以来中国对外交往的史事为题材,分析在对外开放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基本方针的哲学依据。

(2)贴近生活,彰显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第24、25题取材于学生现实生活,题材生动有趣,设题巧妙科学,重视学科知识内在联系的考查。

第题以“天人合一、和谐发展”为题;第30题在“居安思危”所体现的辨证思想上立意;第38题提出按客观规律办事,促进资源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试题情景优美、意境深远。

(3)紧扣考纲,体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命题思路未变,结构与题型相对稳定,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

第24题强调了知识的综合性,第25题、30题对中学教材做了适度延伸。

第38题第(1)问重点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第39题(6)问重点考查理解能力、知识运用能力。

体现了思维的完整性、层次性。

试题着眼于引导学生树立主权意识、环保意识、科技意识、开放意识。

全面考查学生的能力、情感和价值观,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2006年高考文综Ⅰ卷政治试题分析及对策(原

2006年高考文综Ⅰ卷政治试题分析及对策(原

2006年高考文综Ⅰ卷政治试题分析及对策(原创)河南郑州市四十七中高中部张军善2006年高考已经结束,纵观文综政治试题部分,可以看出,它与往年文综政治试题相比,基本保持了稳定,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变化。

下面,就今年高考文综的政治试题简单谈一下自己粗浅的看法,并给出我们今后的对策,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2006年高考文综卷政治科知识分布情况2005年高考文综政治试卷中,政治试题依旧有两种类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

但总分值较去年多了4分,即:经济常识36分,哲学常识38分,政治常识26分,共计100分。

其中选择题24~35题共12题48分。

非选择题38题的3个小题及39题的2个小题,共计52分。

详见下表:二、2006年高考文综Ⅰ卷政治试题的特点(一)依据教材,贴近教学内容,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基础知识指课本上所载明的、没有进一步深化、扩展和推移的知识。

试卷中考查的是学科内的重要基础知识,要求学生理解性地记忆。

如:24题考查的是经济效益,26题考查的是商业银行的业务,32题考查的是政体、政党制度,33题考查的是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以上试题考查的就是最基本的知识。

(二)突出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试题并没有回避热点,如青藏铁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农业问题,更是近几年的持续热点,试题以人们关心的社会现实问题为命题的背景材料或切入点,强调体现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时代的发展趋势,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强调对学科主干知识和重点内容的考查,难度适宜。

主干知识是基础知识中主要的骨干知识,而不是其细节。

注重学科内和学科之间交叉、衔接与综合。

如卷2中28题,价值观与人生价值的结合,角度新颖,灵活,较好地结合了经济与政治原理,体现了学科内的综合。

如卷1,卷2的最后一道题沿袭了这两年的传统,以同一则时事材料为背景,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体现了学科间的综合。

(四)试题指向明确。

试题的表述更加简洁,指向准确明了。

政治2006年高考分析

政治2006年高考分析

政治2006年高考分析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更新时间:2006-11-1一、文综综述1.综观2006年文科综合试题并比较近几年试题,明显感到试题线索清晰、图表醒目、突出主干、强化基础、重视能力、稳定创新、冷热结合、体现人文。

即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为主线,在注重对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关注社会热点,贴近生活实际,材料新颖,时代感强,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命题特点。

今年的试题与去年相比,难度适中,紧扣教材,进一步加强了学科间的综合,学科之间的结合比较巧妙,不生硬,拼盘的痕迹减少了。

这一点不管是在第I卷,还是在第I I卷都有明显体现。

2.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强调对历史、地理、政治各学科知识的整体、综合把握。

测试既反映学科和学科间的联系,又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其测试能力目标主要体现以下考试大纲所规定的四个层次水平。

3.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体现了文明发展、经济繁荣、生态安全的主题。

关注现实生活,弘扬人文精神,是近年来高考改革的一个突出特色,这一特点在今年的文综政治试题中也有体现。

如选择题31题通过歌手丛飞的事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以上是文综综述)二、2006年文科综合试题政治试题分析I、解析试卷内容与特点:●2006年高考政治试题考查的主要内容:经济常识部分有商品的价值与价格、货币职能、银行的职能与税收的作用、国家的宏观调控;企业、对外开放等;哲学常识部分有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矛盾的对立统一、内外因辩证关系、理性认识及科学的思维方法、人生价值观等;政治常识部分有民主的阶级性、国家职能、国家机构及其组织和活动原则、国际关系以及外交政策等。

●2006年全国文综政治试题的主要特点1.稳中求新。

2.着重“双基”,强化主干。

3.突出人文精神,过热点不热。

4.综合性明显加强,学科间融合度提高。

II、解析试卷结构及数据分析:试卷结构:稳中有变,强调隐性综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2006年高考分析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更新时间:2006-11-1
一、文综综述
1.综观2006年文科综合试题并比较近几年试题,明显感到试题线索清晰、图表醒目、突出主干、强化基础、重视能力、稳定创新、冷热结合、体现人文。

即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为主线,在注重对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关注社会热点,贴近生活实际,材料新颖,时代感强,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命题特点。

今年的试题与去年相比,难度适中,紧扣教材,进一步加强了学科间的综合,学科之间的结合比较巧妙,不生硬,拼盘的痕迹减少了。

这一点不管是在第I卷,还是在第II卷都有明显体现。

2.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强调对历史、地理、政治各学科知识的整体、综合把握。

测试既反映学科和学科间的联系,又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其测试能力目标主要体现以下考试大纲所规定的四个层次水平。

3.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体现了文明发展、经济繁荣、生态安全的主题。

关注现实生活,弘扬人文精神,是近年来高考改革的一个突出特色,这一特点在今年的文综政治试题中也有体现。

如选择题31题通过歌手丛飞的事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以上是文综综述)
二、2006年文科综合试题政治试题分析
I、解析试卷内容与特点:
●2006年高考政治试题考查的主要内容:经济常识部分有商品的价值与价格、货币职能、银行的职能与税收的作用、国家的宏观调控;企业、对外开放等;哲学常识部分有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矛盾的对立统一、内外因辩证关系、理性认识及科学的思维方法、人生价值观等;政治常识部分有民主的阶级性、国家职能、国家机构及其组织和活动原则、国际关系以及外交政策等。

●2006年全国文综政治试题的主要特点
1.稳中求新。

2.着重“双基”,强化主干。

3.突出人文精神,过热点不热。

4.综合性明显加强,学科间融合度提高。

II、解析试卷结构及数据分析:
试卷结构:稳中有变,强调隐性综合。

1.2006年高考文综卷政、史、地学科知识分布情况及特点
(2)特点:政史地结构以稳为主,稍有变化
第一、比较整齐、简洁,在总体结构、题型、题量、分值及出题形式上都没有太大变化,使学生容易分清科目及知识范围。

第二、题量仍为39个但设问减少。

2005年6问,今年2006年是5问,。

少了一问。

第三、隐性综合性仍然较强,政治“社会主义新农村”、“自主创新”、“中部崛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本年度的热点问题没有在试卷中出现,相反“2004年美国大选”等倒出了考题。

隐性特点名显。

2.2002、2003、2004、2005、2006年文综试卷结构对比表及特点简析

上表2006年中选择题跨学科综合体现在。

第6题是地理题,但政治也能做;第15、22题是历史题,但政治也能做。

试题:6、表1数据表明
A.①国以煤为主,且核电消费量最大
B.②国矿物能源消费构成较均衡,且石油消费量最大
C.③国以石油为主,且石油消费量在四国中居首位
D.④国以天然气为主,且天然气消费量在四国中居首位
15.1949年至1953年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A.全体会议代表是在选举基础上产生的
B.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C.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2.冷战结束后,以法德为核心的欧洲联合进一步扩大。

到1994年,欧洲联盟
A.成员国包括西欧、北欧和东欧的国家
B.整体实力与美国相当
C.在区域经济组织中一体化程度最高
D.实现了货币联盟
(2)特点:
第一,从题型结构上看,保持文综卷中的政治试题一般分选择题与非选择题两大部分,选择题只考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一般为材料分析题。

政治部分试题从第25—35小题,第38小题,第39小题(6)、(7)。

今年的试题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作了一些微调,在跨文科综合题的设计中,一改往年地理、历史、政治的排列顺序,将历史置前。

06年试卷第一卷学科顺序是地理、历史、政治;第39题则变为历史、地理、政治。

这对学科思维转换提出了新要求。

第二、从试卷结构上看,试卷分值有变化。

三科试题保持均衡,考试内容各占三分之一比去年明显。

全卷有选择题35道占140分,综合题39题占60分。

第38题仍是纯政治题,总分为32分,与去年保持一致,但去年4问,今年3问;第39题是政史地综合题,政治占20分不变。

第三,从综合结构看,学科内综合明显增加,如历史专题式考察、跨学科综合也明显增多:地理的第6
题、历史的15、22题政治可做、39(1)史地结合、(2)、(6)政史结合。

都体现了06年高考对综合考察明显增强。

3.2006年高考文综政治科知识分布情况
(1)政治科知识分布(表3)
(2)特点: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从分值看政治常识比重较小。

4
III、(对2006年高考文综政治的)总体评价:
1.线索清晰、图表醒目
2.知能并重、突出能力。

3.冷热结合、体现人文。

Ⅳ、试卷不足之处。

第一、整张试卷图表颇多,显得文字简洁、醒目,但比较单一。

第二、但选择题30题中的“矛盾双方相互包含”有超纲嫌疑。

(高中教材不讲此内容)
第三、关于第38题答案的思考。

三、阅卷反馈
1.整体难度适中,完全答对不易。

文综试题整体上感觉比较容易,试题整体难度适中,但是针对试题认真细致地分析以后,许多考生特别是比较优秀的学生都会有要想完全答对并不容易的感觉。

试题综合性较强,许多试题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概括,回答全面并不容易。

2.阅卷反映出的问题:
(1)双基不够扎实,思维能力,思维品质不高;
(2)审题能力缺乏;
(3)字迹潦草,答题不够规范;
(4)文字表达能力欠缺,专业术语不规范,语意不明,词不达意。

3.启示:
“越是基础就越有决定性意义,越是基础就越有区分度。

”应该说,2006年高考政治的难度比去年略有下降。

政治学科第I卷共48分,估计进本科线的学生应该在40分以上。

政治学科第II卷共52分,估计进本科线的学生应该在35分以上。

这样政治平均分大约在75分左右。

其中,教材基础知识起决定作用。

正所谓题在书外,理在书内。

基础知识不牢固然是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但思维不活跃、能力不强,却是学生获不了高分的关键因素。

因此,培养能力成为今后复习、备考的重点。

要切实重视和加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针对学生在迁移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审题能力等方面存在的欠缺,采取相应的措施与方法,做到知识掌握与能力的培养相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