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9上导学案精品:22唐雎不辱使命(1)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22《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22《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
课前出示图片和诗句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教师:板书课题
屏幕出示检测学案;点拨纠错。
学生倾听、回忆所学的知识。
独立思考;组内互助;组间交流。
详见“备习”对应栏。
朗读课文
疏通文义
初步感知
一、读译
1.对子互读:读准字音。
2.听读课文:注意节奏(语速、句子停顿)。
3.选段朗读:个人或小组朗读选择喜欢的段落朗读。
缟素(ɡǎo) 色挠(náo)
3.疏通文义。参看书下注释,试着翻译课文,划出不懂得词语。
4.查阅相关资料,增加对作家、作品的了解。
5.《战国策》文辞优美,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备习检测内容:
1.给加线的字注音。
5.倾听报告。明确答案,释疑,解难,讲解翻译方法。
6.通过翻译文章,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1.明确学习目标。
2.有层次的反复诵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和情味。
3.依托课文注释、工具书落实字、词、句翻译,分三步完成。
4.与老师同学交流共同解决疑难,并积累。
5、明确: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安陵君、唐雎、秦王。唐雎和秦王是两个主要人物。
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
阴险狡诈 骄横狂暴 外强中干 前倨后恭
秦王: 使人谓——不悦——怫然怒——色挠、跪谢
唐雎: 临危出使——沉着——士之怒——挺剑
有胆有识 从容镇定 不畏强暴 视死如归
唐雎()怫然() 抢地()
韩傀()休祲()跣()
缟素() 色挠()
2.作者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共33篇。是西汉X向根据战国末年的纵横家著作整理编辑而成。《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谋议或辞说。同时它还是一部散文集,文章的说理透彻,语言生动,人物形象鲜明。

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22唐雎不辱使命(1)

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22唐雎不辱使命(1)

【教师寄语】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战国策》的知识。

2.借助注释翻译课文,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

3.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4.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课时安排】3课时【知识链接】《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国别体史书。

经西汉末年刘向之手编订,分为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12国策,共33篇。

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事件,着重记录了谋臣策士的策略权谋、言论举止,反映了战国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极其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社会斗争。

它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耐人寻味的幽默,标志着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重大的影响。

文章背景: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歼灭各诸侯国。

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

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移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教师导引教师导引情境导入,“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二、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体史书。

经西汉末年之手编订,共国策,篇。

2.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

”唐雎曰:“?”秦王曰:“,,以头抢地耳。

”3.给方框内的汉字注音。

(6分)))))))4.解释方框内的文言词语。

使:欲:易:许:悦:使:(二)合作探究:1.小组合作完成第一自然段译文三、交流展示四、达标练习(一)翻译句子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2.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3.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教学反思】。

九年级语文上册《22+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含答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22+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含答案)+新人教版

22、《唐雎不辱使命》一、课前自学1、注意读准下列字音:唐雎.jū 怫.fú然免冠.ɡuān 徒跣.xiǎn 逆.nì 色挠.náo 以头抢.地qiānɡ 庸.yōnɡ夫休祲.jìn 缟.ɡǎo素傀.ɡuī2、知识积累(1)了解作家、作品《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共有33篇。

西汉成帝时,刘向根据战国末年的纵横家著作整理编辑而成。

记事上起前453,下迄前209年,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

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给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以重大影响。

(2)相关背景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歼灭了各诸侯国。

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

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徙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出了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二、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训练学生朗读、翻译、复述能力。

2、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三、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古往今来,在国家和民族在遭受外敌入侵、面临危机的时候总是有许多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保家卫国,他们位卑未敢忘忧国。

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国家的热爱。

小国之臣唐雎,面对强秦的寻衅威胁,奉命危难之间,同秦王展开了面对面的针锋相对的斗争,最终折服秦王,不辱使命,保全了国家的领土。

这需要何等的气魄胆识和智慧!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二、整体感知(一)教师范读。

学生勾画出人物对白。

(二)学生读二遍文章,结合注释,翻译全文,注意文中重点文言词语,标出有疑问的地方。

(三)完成下列题目。

唐雎不辱使命 导学案1

唐雎不辱使命  导学案1

界首中学九年级(上)语文导学案22《唐雎不辱使命》姓名:班级:学习目标: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2、学习文章通过对话突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培养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4、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学习难重点:理解课文,了解人物形象。

学法指导:学习文章通过对话突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习时间:3课时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查阅资料,把你收集到的《战国策》知识和本文背景知识写在下面。

《战国策》:。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唐雎.()怫.然怒()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休祲.降于天()天下缟.素()色挠.()韩傀.()3、诵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4、认真诵读课文两三遍,将读时遇到的疑难困惑写在下面,课上交流。

二、自主学习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秦王不说()故不错意也()仓鹰击于殿上()2、结合书下注释和资料,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唐雎不辱.使命()以大易.小()请广.于君()以头抢地.耳()休祲..()..降于天()天小缟素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寡人谕.矣()大王加惠..五百里哉()..也()岂直..()故不错意秦王怫然..有先生也()安陵君其.许寡人()..怒()徒以3、结合注释和资料,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3)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4)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4、找出文中古今异义字。

虽然,受地于先王()否,非若是也()长跪而谢之曰()5、词语活用现象。

轻寡人与()请广于君()6、一词多义使.命()虽然.,受地于先王( )秦王使.人()秦王怫然.怒( )仓鹰击于.殿上()以.头抢地耳( )受地于.先王()以.五十时之地而存者( )请广于.君()以.君为长者( )徒以.有先生也( )三、整体感知1、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哪个?2、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3、文章结构内容:全文分三部分。

九年级语文上册22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新人教版word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22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新人教版word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22+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新人教版word版战国末期大约最后十年,秦国相继翦灭六国,吞并了原为六国附属的若干小国。

当时,秦国的兼并与其他六国的反兼并矛盾空前尖锐。

一些国家屈服于秦的淫威,“割地贿秦”,但也有不少国家,敢于起来抗争,维护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机智果断、勇武兼备的爱国者——唐雎,一起来感受他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深入虎穴,并与之斗智斗勇的故事,相信你心中定然升腾起一股豪侠之气。

1.积累文言词汇。

2.疏通文意,了解故事情节。

3.探究文本,分析人物形象。

4.学习对比,衬托,对话刻画人物的方法。

5.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为国家利益而斗争的精神。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

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要接触《战国策》里的又一个游侠勇士——唐雎。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雎(jū) 怫(fú) 跣(xiǎn) 抢(qiāng)祲(jìn) 缟(gǎo) 傀(guī) 挠(náo)2.积累文言词汇。

(1)重点实词加惠:给予恩惠。

怫然:盛怒的样子。

休祲:吉凶的征兆。

休,吉祥。

祲,不祥。

色挠:指变了脸色。

挠,屈服。

免冠徒跣:摘了帽子,光着脚。

冠,帽子。

跣,赤脚。

谢:道歉。

谕:明白,懂得。

(2)通假字①秦王不说(“说”通“悦”,愉快)②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安放)③轻寡人与(“与”通”欤”,语气词)④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⑤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3)古今异义①“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虽然:古:即使如此;今: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②“非若是也”(是:古:这样;今:判断动词)③“休祲降于天”(休:古:吉祥;今:休息)④“虽千里不敢易也”(易:古:交换;今:容易)⑤“长跪而谢之曰”(谢:古:道歉;今:感谢)①一词多义。

22《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含答案

22《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含答案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设计:龙的故乡学习目标: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2、培养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学习难重点:理解课文,了解人物形象。

自主预习案:1、查阅资料,把你收集到的《战国策》知识和本文背景知识写在下面。

作家作品: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人。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背景资料: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

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

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唐雎怫然怒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休祲降于天天下缟素色挠韩傀3、诵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4、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秦王不说故不错意也仓鹰击于殿上5、结合书下注释和资料,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唐雎不辱使命以大易小请广于君以头抢地耳休祲降于天天小缟素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寡人谕矣大王加惠故不错意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徒以有先生也安陵君其许寡人6、词语活用现象。

轻寡人与请广于君7、一词多义使: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怒:秦王怫然怒怀怒未发徒:免冠徒跣徒以有先生也以:以头抢地耳以君为长者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虽:虽然,受地于先王(虽:虽然,转折连词) 虽千里不敢易也(虽:即使)8、结合注释和资料,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人教版九年上册第6单元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九年上册第6单元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教师版)

唐雎不辱使命【课题解说】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对话来叙写和展开情节。

【走进作家】《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

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词语积累】1.通假字①秦王不说(“说”通“悦”,高兴愉快)②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③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黑色)④轻寡人与(“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⑤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值”,只,仅仅)⑥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2.一词多义以: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②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③徒以有先生也(因为)④以君为长者(把)徒:①亦免冠徒跣(光着,动词)②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副词)夫:①此庸夫之怒也(……的人)②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意义)怒:①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发怒)②怀怒未发(愤怒,名词)使: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动词)②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两者皆为动词,前“使”:派遣;后“使”:出使)而:①挺剑而起(表承接,不翻译)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表转折,但是)③长跪而谢之(表并列,不译)之:①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结构助词,的)②愿终守之(代词,指代安陵国土)③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④长跪而谢之曰(代词,指唐雎)⑤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助词,的)者:①以君为长者(……的人)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语气词,起强调作用)然:①虽然(这样)②秦王怫然怒(...的样子)虽:①虽千里不敢易也(假设连词,即使)②虽然,受地于先王(假设连词,但是)于:①受地于先王(从)②仓鹰击于殿上(到)③请广于君(给)与:①轻寡人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 ②与臣而将四矣(加)3.古今异义①非若是也(古:这样,如此。

唐雎不辱使命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唐雎不辱使命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自主学习(一)基础达标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唐雎()佛然()徒跣()休祲()缟素()韩傀()色挠()谕()2.填空本文选自《》,它是(朝代名)末年(人名)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数字)篇。

“辱”的意思是:。

本文主要采用的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高度赞扬了唐雎和的精神。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大王加惠()(2)请广于君()(3)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4)休祲降于天()(5)秦王色挠()(6)长跪而谢之()(7)寡人谕矣()(8)徒以有先生也()4.正确朗读文章,对照课下注解翻译文章。

(有疑问的词语或句子要做好标记。

)(二)初读感知1.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2.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样的用心?3.秦王是怎样恐吓唐雎的?唐雎是如何回应秦王的?【小支架】本文的写作背景: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翦灭各诸侯国,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

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移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二、合作探究(一)文言积累1.通假字。

(解释文中加点的字)秦王不悦()故不错意也()仓鹰击于殿上()2.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多义字。

(1)与轻寡人与()与臣而将四矣()(2)使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3)以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4)徒亦免冠徒跣()徒以有先生也()(5)然秦王沸然怒()虽然,受地于先生()(6)夫夫韩、魏灭亡()此庸夫之怒也()3.指出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的不同(1)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古义:今义:(2)长跪而谢之曰古义:今义:(3)以头抢地古义:今义:(4)徒以有先生也古义:今义:(5)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古义:今义:4.翻译下列句子(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2_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1

22_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1

22.《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2、培养学生朗读、复述、翻译和严密的逻辑思维水平。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学习重点】1、朗读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习难点】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2、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预习导引】一、结构化预习指导:1、一读课文,了解作者。

2、二读课文,对不理解的字注音,不理解的词语实行解释。

3、三读课文,力争熟练、流利的朗读,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4、四读课文,勾划你最喜欢的句子。

5、五读课文,在诵读中展开联想和想像。

6、六读课文,试着复述故事。

【知识链接】1、关于《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

《战国策》当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年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内容多记谋臣策士的活动,写了他们雄辩的言辞和机智的运筹。

文笔挥洒自如,描写人物活动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富有文学意味。

2、关于正直的名言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谚语志无虚邪,行必正直。

——春秋管仲世上没有比正直更丰富的遗产了。

——莎士比亚几何以直线为最近,修身以正直为最好。

..................——..英国谚语....讲真话的人不需要记住自己说过的话。

——马克•吐温你若正直,不要怕人诽谤。

——[波斯]萨迪正直的人是神创造的最高尚的作品——[英]蒲柏因正直而获得的利益才是真利益。

——英国谚语【课前预习】一、自主学习,基础积累。

(独学)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秦王不说()故不错意也()仓鹰击于殿上()2、结合书下注释和资料,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优秀教案22.唐雎不辱使命优秀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优秀教案22.唐雎不辱使命优秀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优秀教案22.唐雎不辱使命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结构。

1.2学习唐雎机智勇敢的品质,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1.3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3.2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唐雎不辱使命的品质。

1.2学习文言文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难点:2.1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2.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教师简要介绍《唐雎不辱使命》的背景及作者。

1.2学生分享对文言文的了解和兴趣。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2学生查找并积累重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3.合作探究3.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唐雎不辱使命的品质。

4.课堂讲解4.1教师针对文章结构、人物形象、思想感情等方面进行讲解。

4.2学生做好笔记,积极提问。

5.课堂练习5.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2教师批改练习题,给予反馈。

6.课后作业6.2教师批改作文,给予评价。

四、教学反思2.学生反馈对本节课的认识和收获。

3.教师根据反思和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价1.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

2.学生对文章内容、人物形象、思想感情的理解程度。

3.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发言、讨论、提问等。

六、教学建议1.教师在讲解文言文时,要注重古今异义词的辨析,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意思。

2.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结构,把握文章脉络,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

4.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培养独立思考和勇于表达的品质。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新人教版1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新人教版1

《唐雎不辱使命》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朗诵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二、了解作品《战国策》。

资料链接:一、作家作品: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依照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出自《战国策》的成语有:背道而驰、亡羊补牢、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门庭假设市、狡兔三窟、狐假虎威、惊弓之鸟。

二、背景资料: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接踵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

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

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衰亡以后,一度还维持着独立的地位。

秦国想用诈骗手腕兼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教学进程:一、预习导航,自主学习一、学生通读课文,要求结合注脚读准字音。

二、把握重点字词音。

唐雎(jū)怫然怒(fú)免冠徒跣(xiăn)以头抢地耳(qiāng)休祲降于天(jìn)天下缟素(găo)色挠(náo)韩傀(guī)谕(yù)二、夯实基础,合作探讨一、依照教师讲述的节拍划分方式,学习小组间探讨本文语句的朗诵节拍。

二、教师解答疑难句子的朗诵节拍。

3、把握重点语句的节拍划分。

(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三、精讲点拨,提高能力一、学生自主借助注脚翻译课文。

二、教师解答疑难句子的翻译。

3、重点把握的文言词语。

故不错意也(置意)天下缟素(白色的丝织品,那个地址指穿丧服)弗敢易(互换)秦王怫然怒(盛怒的样子)以头抢地耳(撞)寡人谕矣(明白,知道)轻寡人与(疑问语气助词)秦王不说(通“悦”,快乐)二、重点把握的文言语句。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22《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22《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6.2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目标.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通过反复阅读,理解文意,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具体语句分析人物性格;赏析人物的对话描写。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通过反复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具体语句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1、积累重点实词、虚词,重点句子翻译。

2、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课型文言文精读课课时4课时教学过程环节教学内容任务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见性问题及解决对策备习备习内容:1.朗读课文。

2.读准课文中的词语:唐雎(jū)怫然(fú)抢地(qiāng)韩傀(guī)休祲(jìn)跣(xiǎn)缟素(ɡǎo)色挠(náo)3.疏通文义。

参看书下注释,试着翻译课文,划出不懂得词语。

4.查阅相关资料,增加对作家、作品的了解。

5.《战国策》文辞优美,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备习检测内容:1.给加线的字注音。

唐雎()怫然()抢地()韩傀()休祲()跣()缟素()色挠()2.作者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四》。

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共33篇。

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末年的纵横家著作整理编辑而成。

《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谋议或辞说。

同时它还是一部散文集,文章的说理透彻,语言生动,人物形象鲜明。

3.文体知识。

1.《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约12万字。

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记事约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

2.《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3.《战国策》所记人物是复杂的,有纵横家,如苏秦;有义士,如鲁仲连、唐雎、颜;有不怕死的勇士,如荆轲、聂政。

唐雎不辱使命第一课时导学案

唐雎不辱使命第一课时导学案

献县现代私立学校九年级语文上册《唐雎不辱使命》第一课时导学案主备人:贾宝元学习目标:1、知道《战国策》有关常识,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反复诵读课文,学习本文运用对话和衬托来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

3、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做一个勇敢而有正义感的人。

第一课时学习重点:1、疏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2、理清行文思路1、背景与导入战国时,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灭亡,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也不断被削弱。

对于小国安陵国秦王想用以大换小的欺骗手段轻取安陵。

这是秦君的故伎。

秦惠文王曾派张仪入楚,把六百里地许给楚怀王,条件是让楚与齐断交,结果傻头傻脑的怀王上了当。

秦昭襄王用十五城交换赵惠文王的和氏璧,结果骗局被蔺相如识破,偷鸡不成蚀把米。

这一次,秦王赢政又故伎重演,安陵君和唐雎是如何应对的呢?2、出处及作者简介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四》。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整理编辑的国别体史书,共三十三篇。

起于战国初年,终于六国灭亡,反映当时各诸侯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动态和社会面貌。

3、解题:唐雎:也作唐且、人名。

辱:辱没、辜负。

不辱使命:意思是完成出使的任务。

二、(一)、诵读课文完成1、读准字音;逆(nì)韩傀(guī)徒跣(xiǎn)抢地(qiāng)缟素(gǎo)庸夫(yōng)色挠(náo)怫然(fú)休祲(jìn )免冠(guān)(二)、读通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第一段:原文: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1、解释重点词语:使:派谓:对···说易:交换以:用其:加强语气许:答应易:交换加惠:给予恩惠虽然:虽然这样于: 从愿: 希望因:于是使:派使:出使2、译文:秦王派人对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说:“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啊!”安陵君说:“大王加以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这再好不过了,虽然是这样,但这是我从先王那继承的封地,我愿意一生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知道后不高兴。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22.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22.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22.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新人教版【学习目标】 1. 借助注释翻译课文,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

2. 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自主学习】 1、唐雎不辱使命》一文选自《 》是西汉末年 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 篇。

2、诵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安 陵 君 因 使 唐 雎 使 于 秦。

(2)安 陵 君 受 地 于 先 王 而 守 之,虽 千 里 不 敢 易 也,岂 直 五 百 里 哉? 3、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秦王不说( ) 故不错意也( )仓鹰击于殿上 ( )4、结合书下注释和资料,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唐雎不辱使命( ) 以大易小( ) 请广于君( ) 以头抢地耳( ) 休祲降于天( ) 天小缟素( ) 秦王色挠( ) 长跪而谢之( ) 寡人谕矣( ) 大王加惠( ) 故不错意也( ) 岂直五百里哉( ) 秦王怫然怒( ) 徒以有先生也( ) 安陵君其许寡人( )5、结合注释和资料,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 (2)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3)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4)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6、找出文中古今异义字。

虽然,受地于先王 ( ) 否,非若是也( )长跪而谢之曰 ( )7、词语活用现象。

轻寡人与 ( )请广于君 ( )8、一词多义 使命( )秦王使人( ) 虽然,受地于先王( ) 秦王怫然怒( ) 仓鹰击于殿上( )徒以有先生也 ( )以头抢地耳( ) 以五十时之地而存者( ) 以君为长者( )受地于先王( ) 请广于君( ) 【合作探究】 1、(1)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意在言外,隐藏着丰富的“潜台词”,听话者只有凝神谛听,用心揣摩,方能领会说话者的真实意图。

试结合语境体会下列句子的“潜台词”。

九年级语文上册 22《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 22《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唐雎不辱使命》【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学习唐雎不畏强权的精神,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

3.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4.培养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

【学习重点】1.积累重点字词,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2.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学习难点】课文如何扣住“不辱”二字在选材上有所取舍的。

【学习方法】诵读法、自学讨论法。

【学习时间】2课时。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学1、作者作品背景介绍:(1)作家作品:X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某某沛县)人。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本文选自___《战国策·魏策四》__。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X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一部___国别体史书__史书。

原有《国事》《国策》《短长》等不同名号。

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某某十二策。

(2)背景资料: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某某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

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

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__安陵国__,于是安陵君就派_唐雎__到秦国谈判。

2、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唐雎.(jǔ)怫.然(fǔ)休祲.(jìn )缟.素(gǎo )徒跣.(xiǎn )色挠.(náo )抢.地( qiāng )韩傀.( gu ī)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齐读。

3、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自行疏通文意,同桌之间可以讨论。

四、积累文言词语。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唐雎不辱使命1.积累文言词汇。

2.疏通文意,了解故事情节。

3.探究文本,分析人物形象。

4.学习对比,衬托,对话刻画人物的方法。

5.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为国家利益而斗争的精神。

第一课时一、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雎( ) 怫( ) 跣( ) 抢( )祲( ) 缟( ) 傀( ) 挠( )2、请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加惠:怫然:休祲:色挠:免冠徒跣:谢:谕:3、找出文章中的通假字。

(1)秦王不说(2)故不错意也(3)轻寡人与(4)仓鹰击于殿上(5)寡人谕矣4、找出文中古今异义字。

(1)“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2)“非若是也”(3)“休祲降于天”(4)“虽千里不敢易也”(5)“长跪而谢之曰”5、一词多义。

(1)使: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使人谓安陵君曰(2)徒:亦免冠徒跣徒以有先生也(3)夫:此庸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4)然:虽然受地于先王秦王怫然怒(5)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以头抢地尔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6)之:聂政之刺韩傀也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长跪而谢之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7)于:受地于先王唐雎使于秦休祲将于天仓鹰击于殿上6、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词类活用)。

(1)天下缟素..(2)轻.寡人与(3)请广.于君7、作者链接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他在学术文化上的主要贡献是对古籍做了全面系统的分类整理工作,其作品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

8、文体链接。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也是一部非常有名的历史散文集。

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策略言论,分为东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11国共33篇。

9、背景链接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教案1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教案1 新人教版

唐雎不辱使命章节(课题)名称唐雎不辱使命(第一课时)学时3总课时三维目标知识技能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了解两个重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高明的说话技巧等。

并背诵全文。

过程方法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人物语言的独特魅力,并指导和培养这种说话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唐雎那种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布衣精神。

学生特征分析学生虽然对文言常用词语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整理和归纳能力。

例如“其,之,故,是”等词语;学生对于身处旋涡中心的唐雎颇感兴趣,因此有着浓厚的学习热情。

但对系统的学习尚不够成熟,因此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过程中的帮扶至关重要。

教学重点结合文本,学习唐雎和秦王的性格特点,要辨证地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看。

教学难点学习唐雎高超的说话技巧。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札记一、激情导入导入新课:同学们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

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

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进入学习状态。

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二、作者、作品简介二、作者、背景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

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

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学生介绍《战国策》的预习情况。

让学生了解本文的背景三、读课文,整体感知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寄语】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战国策》的知识。

2.借助注释翻译课文,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

3.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4.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课时安排】3课时
【知识链接】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国别体史书。

经西汉末年刘向之手编订,分为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12国策,共33篇。

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事件,着重记录了谋臣策士的策略权谋、言论举止,反映了战国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极其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社会斗争。

它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耐人寻味的幽默,标志着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重大的影响。

文章背景: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歼灭各诸侯国。

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

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移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第一课时
【导学过程】
一、教师导引
教师导引情境导入,“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二、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体史书。

经西汉末年之手编订,共国策,篇。

2.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

”唐雎曰:“?”秦王曰:“,,以头抢地耳。


3.给方框内的汉字注音。

(6分)
)))
)))
4.解释方框内的文言词语。

使:
欲:
易:
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