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笔记讲义:社会文化历史观和精神分析论
心理学:《发展心理学重难点分析》基本理论-文化历史发展观
《发展心理学重难点分析》基本理论—文化历史发展观对于《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部分,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作为该学科在心理学考研中的第二个重要考点为大家解析。
因该理论和教育心理学有很多结合和相通之处,考生要引起重视。
维果斯基(Lev Vygotsky,1896-1934)亦有翻译为维果茨基,前苏联心理学家,“文化-历史”理论的创始人。
1917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和沙尼亚夫斯基大学历史哲学系。
1924年到莫斯科心理研究所工作。
维果斯基对人的高级心理机能进行了研究,并在1925年发表了《意识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问题》,明确提出研究意识问题对科学心理学的重大意义。
维果茨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用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那些高级心理机能。
维果茨基认为,工具的使用使人们产生了新的适应方式,即物质产生的间接方式,这就使人们不再像动物那样以身体的直接方式来适应自然。
在人的工具生产中凝结着人类的间接经验,即社会文化知识经验,这就使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的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
维果茨基探讨了人类心理发展的实质,并提出了发展的原因和标志。
考点分解一:发展的实质维果茨基认为,心理发展就是一个人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他认为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是建构主义流派的思想鼻祖。
考点分解二:发展的原因维果茨基认为发展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儿童在成人的交往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使其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
考点分解三:发展的标志文化历史发展观认为发展的标志有以下几点: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各种心理机能组合形成间接的、以符号语言为中介的心理结构;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考点分解四:学科结合点结合点一:维果茨基研究了教学与发展,特别是教学与儿童智力发展的关系,提出了以下三个重要思想。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整理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学科。
以下是对发展心理学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整理。
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心理发展,既包括种系心理发展,也包括个体心理发展。
其任务是揭示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阐明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进程和特征,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研究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二、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1、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强调性本能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
埃里克森提出了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将人生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发展任务和危机。
2、行为主义理论华生主张环境决定论,认为心理的本质是行为。
斯金纳通过操作条件反射实验,强调强化在行为形成和改变中的作用。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则强调观察学习和替代强化对个体行为和心理发展的影响。
3、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来实现的,将儿童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4、生态系统理论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个体发展的环境是一个由小到大层层扩散的复杂生态系统,包括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
三、胎儿的发展胎儿的发展从受精卵开始,经历胚种期、胚胎期和胎儿期。
在这个过程中,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影响胎儿的身体和神经系统的发育。
孕妇的营养、健康状况、情绪状态以及外界环境中的有害物质等都可能对胎儿的发展产生影响。
四、婴儿的心理发展1、感知觉发展婴儿出生后不久就具备了基本的感知能力,如视觉、听觉、触觉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感知觉逐渐变得更加敏锐和精确。
2、动作发展婴儿的动作发展遵循一定的顺序,从抬头、翻身、坐、爬、站到行走。
动作的发展不仅有助于婴儿身体的发育,也对他们的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发展心理学发展理论
发展心理学发展理论第二章发展理论主要发展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的观点)认知发展理论习性学理论生态系统论中国的发展心理学理论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又译心理分析理论,是西方现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精神分析学派的发展理论分为两个时期:弗洛伊德为代表的早期精神分析理论与埃里克森等人为代表的新精神分析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1、人格的结构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成分构成,即本我、自我、超我组成。
本我(id),包括人的先天本能和基本欲望,由快乐原则支配。
自我(ego),介于本我和现实之间, 既要满足基本需要,又要控制和压抑本我的过分冲动。
自我是遵循现实原则活动的,它是有意识的、理智的。
超我(superego), 人格中良心、理想方面,代表着社会的伦理道德,力求完美。
超我以至善原则行事。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性本能, 性本能表现为一种力量和冲动,这种能量和冲动被称作“力比多”。
力比多以特有的阶段次序投射到身体的不同部位,使它依次成为儿童兴奋的中心,这就促成了相应的人格发展阶段。
2、人格发展阶段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1)口唇期(0~1岁)(2)肛门期(1 ~ 3岁)(3)生殖器期(3 ~ 6岁)(4)潜伏期(5、6 ~ 12岁左右)(5)生殖期(12岁~20岁左右)3、简评贡献:儿童早期经验影响后期发展的观点很有价值;把人格发展看成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对人格发展研究产生了积极影响。
不足:观点缺乏有力支持;过于强调性本能的满足;研究取样来自少量精神疾病患者。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1、埃里克森的基本观点埃里克森把人格的发展看作是一个渐进贯穿终生的过程,并要依次经历8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特殊的发展任务,即解决由个体的生物成熟与社会文化的要求之间产生的冲突即发展危机。
每阶段发展危机的解决,即获得积极品质,使个体顺利的发展至下一个阶段,否则个体将会遭遇到适应的困难,并进而阻碍到以后各个阶段的发展。
发展心理学课堂笔记整理
基础心理学课堂笔记(2)发展心理学理论第一节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一)基本观点强调早期经验强调无意识作用强调本能、特别是性本能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本我(基础):是最原始的系统,是无意识的、非理性的、难以接近的部分。
它包括人类与生俱来的先天本能、欲望和冲动——“快乐原则”自我:(核心)从本我中分化出来,是意识的结构部分。
儿童随着年龄的逐步学会不凭冲动随心所欲,学会考虑后果,考虑现实作用,这就是自我的作用——“现实原则”超我(最上层):来源于自我,又超脱自我,其主要职能就在于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
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
——“道德原则”(二)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说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理论是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弗洛伊德根据力比多投放部位(性感区)的不同把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儿童早期力比多的发展变化决定其人格发展的特征和心理生活的正常与否.1.口唇期(0—1岁)口唇是产生快感最集中的区域,感兴趣于从吮吸、吃东西、做口形、啃咬中获得口部满足;没有受到限制——乐观、慷慨、开放和活跃等积极的人格特征;受到限制——依赖、被动、悲观、猜疑和退缩等消极的性格特征。
2.肛门期(1—3岁)性兴趣集中到肛门区域,通过排泄和控制排便得到满足,对有关如厕训练的社会控制做出妥协让步;肛门期控制问题所带来的冲突可能会使儿童变得极端地秩序井然、清洁干净,或者肮脏不堪、无序混乱。
3.前生殖器期/性器期(3—6岁)开始关注身体的性别差异,对生殖器感兴趣,对异性父母产生性的渴求(恋父、恋母情结);为避免惩罚而放弃这种欲望,取而代之接纳同性父母的特性和价值观,形成超我。
4.潜伏期(6—11岁)里比多处于休眠状态,性欲的发展处于停滞或退化的时期;快感来源主要是对外部世界(游戏、学习、交往等)的兴趣。
5.生殖期/青春期(11、12岁开始)性的能量大量涌现,产生性的冲动,通常采用剧烈运动来排解压力和宣泄焦虑;竭力想要摆脱父母的束缚,容易与父母产生冲突;开始逐渐建立成熟的性关系(自恋→异性恋)。
发展心理学课堂笔记整理
基础心理学课堂笔记(2)发展心理学理论第一节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一)基本观点强调早期经验强调无意识作用强调本能、特别是性本能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本我(基础):是最原始的系统,是无意识的、非理性的、难以接近的部分。
它包括人类与生俱来的先天本能、欲望和冲动——“快乐原则”自我:(核心)从本我中分化出来,是意识的结构部分。
儿童随着年龄的逐步学会不凭冲动随心所欲,学会考虑后果,考虑现实作用,这就是自我的作用——“现实原则”超我(最上层):来源于自我,又超脱自我,其主要职能就在于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
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
——“道德原则”(二)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说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理论是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弗洛伊德根据力比多投放部位(性感区)的不同把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儿童早期力比多的发展变化决定其人格发展的特征和心理生活的正常与否.1.口唇期(0—1岁)口唇是产生快感最集中的区域,感兴趣于从吮吸、吃东西、做口形、啃咬中获得口部满足;没有受到限制——乐观、慷慨、开放和活跃等积极的人格特征;受到限制——依赖、被动、悲观、猜疑和退缩等消极的性格特征。
2.肛门期(1—3岁)性兴趣集中到肛门区域,通过排泄和控制排便得到满足,对有关如厕训练的社会控制做出妥协让步;肛门期控制问题所带来的冲突可能会使儿童变得极端地秩序井然、清洁干净,或者肮脏不堪、无序混乱。
3.前生殖器期/性器期(3—6岁)开始关注身体的性别差异,对生殖器感兴趣,对异性父母产生性的渴求(恋父、恋母情结);为避免惩罚而放弃这种欲望,取而代之接纳同性父母的特性和价值观,形成超我。
4.潜伏期(6—11岁)里比多处于休眠状态,性欲的发展处于停滞或退化的时期;快感来源主要是对外部世界(游戏、学习、交往等)的兴趣。
5.生殖期/青春期(11、12岁开始)性的能量大量涌现,产生性的冲动,通常采用剧烈运动来排解压力和宣泄焦虑;竭力想要摆脱父母的束缚,容易与父母产生冲突;开始逐渐建立成熟的性关系(自恋→异性恋)。
(幼儿学前教育)绪论理论流派之精神分析及社会文化历史学说完整
第一章绪论第三节理论流派之精神分析及社会文化历史学说教学目标:了解儿童开展心理学中是具有不同流派的。
了解精神分析或相互作用,社会文化历史这三个要紧流派的要紧观点。
教学重点:精神分析或相互作用,社会文化历史要紧流派的要紧观点。
教学难点:阻碍流派形成的因素复杂。
教学时数:1 学时作业:1.请说出精神分析理论的要紧观点?2.相互作用理论的要紧观点?3社会文化历史要紧观点?教学反思:本节内容关于学生的学习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心理学理论,关于开拓视野也是大有用处的。
但由于牵涉到因素比较多,学习容量也是比较大的。
教学后记本章内容方案用6学时完成。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第二节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1学时,第三节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方法用2学时完成。
理论流派 3学时。
一、导入不同流派的形成,与心理学家自己的个人成长、文化环境以及所拥有的知识具有专门强的联系的。
这点需要明确。
二、新授接下来,在上节课环境论、成熟论的之后,接着学习其他相关理论。
编号延上。
〔四〕精神分析论与行为主义者强调对外在行为的研究不同,精神分析论者着重对前意识的研究。
弗洛伊德认为: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心理的标本动力,心理的开展确实是“性〞的开展,或中意理性欲的开展。
1.心理性欲阶段理论:人在不同的年龄,性的能量—力比多投向身躯的不同部位。
儿童早期力比多的开展变化决定了其人格的开展的特点与心理生活的正常与否。
据此,他将儿童心理开展分为五个阶段:1.口唇期〔0—1〕2.肛门期〔1—3〕3.性器期〔3—6〕4.埋伏期〔6—11〕5.青春期〔11、12岁开始〕2.人格理论:在弗氏的后期著作中,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局部。
本我;人格中最原始的局部,由一些与生俱来的冲动、欲望、或能量构成。
自我:个体出生以后,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下形成,自我遵循现实原那么,是人格的心理成份。
超我:人格的最高局部,包括自我理想与良心,是个体在社会道德标准的阻碍下形成。
发展心理学详细知识点笔记
发展心理学详细知识点笔记一、概览发展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从胎儿期到老年期心理发展过程的学科。
它关注人类在各个生命周期阶段的心理变化,包括生理、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等方面。
本章节将简要概述发展心理学的主要概念、研究范围以及其在心理学领域的重要性。
主要概念:发展心理学关注的是人类心理发展的过程,包括认知、情感、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这一过程从胎儿期开始,一直延续到老年期。
心理发展不仅包括个体内部的生理和心理变化,还受到外部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研究范围: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广泛,涵盖了人类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
从胎儿期的大脑发育、婴儿期的感知和动作发展,到幼儿期的语言学习、学龄期的认知发展和青春期的心理社会变化,再到成年期的心理成熟和老年期的认知衰退等,都是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重要性: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它有助于我们了解人类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为教育、家庭和社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发展心理学关注个体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心理变化和挑战,有助于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促进个体的健康成长。
通过对心理发展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现象的本质,推动心理学理论的发展。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发展心理学的各个关键领域,包括理论框架、研究方法、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影响因素等。
通过本笔记的学习,你将能够全面理解发展心理学的知识体系,为今后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1. 发展心理学简介发展心理学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和阶段,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婴儿期心理发展、幼儿期心理发展、儿童期心理发展、青少年心理发展、成人心理发展和老年心理发展等。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且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人类心理发展的全过程。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主要关注感知觉、动作和依恋关系的形成;幼儿期则开始关注认知。
家庭关系以及个人成就的实现;老年期则关注生活满意度的保持、生理和心理适应等。
在这个过程中,环境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与遗传因素的相互作用也受到了广泛的研究关注。
发展心理学复习要点
发展心理学复习要点1.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生物和遗传因素
-行为主义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
-社会文化理论
2.早期发展
-出生后的感知和认知能力
-社会情绪发展
-社交关系的形成
-早期语言发展
3.儿童和青少年发展
-认知发展阶段
-情绪和性格的发展
-社交和同伴关系
-学业和职业发展
4.成年发展
-身份和角色的发展
-爱情和亲密关系
-职业和事业的发展
-中年危机和后期发展
5.老年发展与晚年
-老年认知能力
-健康和身体变化
-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
-死亡和丧失的处理
6.发展心理学中的研究方法-实验设计
-观察研究
-问卷调查
-长期追踪研究
7.性别和文化差异
-性别发展和身份认同
-文化对发展的影响
-文化差异的心理解释
-跨文化研究方法
8.风险因素和发展障碍
-基因和遗传障碍
-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心理和情绪问题
-社会和经济因素对发展的影响
9.教育和发展
-学校环境和学业成就
-教育对认知和情绪发展的影响
-教育政策和实践的发展
10.发展心理学的应用
-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养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
-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照顾
这些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些重要复习要点。
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第二章 (林崇德版)发展心理学理论 讲义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1.1本章要点●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埃里克森;●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班杜拉●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1.2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一、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弗洛伊德的生平和著作: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西方心理学第二势力的领导者。
他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纪元,促进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现代医学模式的新基础,并为20世纪的人文科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柱。
他的主要著作有:《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自我和本我》、《弗洛依德全集》等。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及人格发展观人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意识和无意识两个部分。
在此基础上又细分为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个部分。
●“本我”是最原始的、本能的;目的在于争取最大的快乐和最小的痛苦。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它既是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又是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的中介。
●“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
(二)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说弗洛伊德把力比多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力比多:这里的性不是指生殖意义上的性,它泛指一切身体器官的快感,精神分析认为,力比多是一种本能,一种能量,是人的心理现象发生的驱动力)(1)口唇期,0~1岁;吸吮本能(2)肛门期,1~3岁;(3)前生殖器期,3~6岁;亲子依恋(恋母情结)(4)潜伏期,6~1l岁;平静时期(5)青春期,从11~13岁开始。
从父母那里摆脱自己。
在上述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儿童的发展任务是分别与当时性生理的发展水平联系在一起的。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1、埃里克森是美国的精神分析医生,也是美国现代最有名望的精神分析理论家之一。
与弗洛伊德不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人格发展学说有如下特点:●考虑生物学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个体发展过程是自我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和不断整合的过程。
社会文化历史的心理发展理论——维果茨基(整理笔记)
社会文化历史的心理发展理论:维果茨基一、理论背景20世纪20年代,完成了十月革命的苏联人民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进人了经济建设阶段。
为了巩固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宣传辩证唯物主义,便成了重要任务。
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阶级斗争的方式控制学术研究.是苏联当时的特殊政治条件下的特殊方式。
事实上,20世纪20年代苏联心理学的处境,正是世界心理学在方法论上的危机的反映。
当时的心理学要么根本否认高级心理机能的存在,根本否认意识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要么就认为精神的内部力量只能用内省法才能加以研究。
心理学停留在研究低级心理过程的阶段上、把大量精力放在研究感知觉、机械记忆、不随意注意等方面.其结果必然陷入心理学生物学化的沼泽。
一个好端端的学科成了两半的拼盘,一半是对低级心理机能解释性的自然科学,一半是通过内省而产生的描述性的玄学。
其结果导致心理学完全脱离了丰富的社会生活,使心理学变得毫无生机。
面对着这样的局团,维果茨基担负起了建立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心理学的历史仟务,创建了后来被誉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学体系。
二、维果茨基理论的基本观点达维多大曾将维果茨基理论概括为以下5个原理:1.人从出生起就是一个社会实体,是社会历史产物;2.人满足各种需要的手段是在后天通过不断学习掌握的。
因此人的心理具有文化历史特点;3.教育与教学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形式;4 人的心理发展是在掌握人类满足需要的手段、方式的过程中进行的。
这一发展过程离不开语言交流和人际交往过程;5.人与人的交往最初表现为外部形式,以后内化为内部心理形式。
(一)心理发展观维果茨基曾经对人类的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两方面作了出色的研究。
他认为所谓发展,就是指心理的发展,心理的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人的心理的发展是受社会的文化历史发展规律所制约的。
考研发展心理学-笔记(林崇德)-TangDi
2014年应用心理考研备考发展心理学笔记发展心理学1.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毕生发展的特点及规律的科学,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儿童心理》。
2.发展心理学研究遵循客观性原则,特殊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生态化原则。
★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1.横断研究:是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比较的方法。
优点:①可同时研究较大样本;②可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数据资料;③省钱省时省力缺点:①缺乏系统连续性;②难以确定因果关系,容易与代群效应混淆;③取样程序较为复杂2.纵向研究:对同一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长期的反复观测的方法也叫追踪研究。
优点:系统详尽地了解发展的连续过程及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缺点:①被试随时间逐渐流失;②反复测量引起被试情绪;③研究期长过程中变量增多3.聚合交叉研究:在纵向研究图式中分段进行横断研究;克服了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设计各自的不足之处,吸取了各自长处,既具有纵向研究系统详尽的特点,又具有横断研究大面积测查的特点;采用动态静态相结合的原则,缩短了长期追踪的研究时间。
4.双生子设计:是通过比较同卵双生子之间和异卵双生子之间在心理发展特征上相似程度,来了解遗传和环境因素对这种心理发展特征的影响程度。
优点:①同卵双生子具有相同的基因,他们之间的任何差异都可以归结为环境因素的作用②异卵双胞胎基因不同,但在环境上有许多相似性,因此也提供了环境控制的可能性缺点:①只孤立地考虑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未考虑到两者动态的交互作用②难以绝对控制环境因素③取样不广泛,样本库小★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1.★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他的研究多集中在人格方面。
弗洛伊德修订了自己早期把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和无意识的这种二分法而引入了自我、本我、超我的人格结构。
①本我是原始本能的自然表现,在人格中最难接近而又最有力的部分,类似于“无意识”的概念,遵守“快乐原则”本我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简单地追求快乐和回避痛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笔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笔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笔记:
1.发展心理学的定义: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在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规律和特点的心理学分支。
2.发展的概念:生物个体从孕育到死亡的过程中,不断经历着内在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也称为个体发展。
3.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操作阶段、具体操作阶段和形式操作阶段。
4.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发展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儿童在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中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
5.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强调儿童内在心理冲突对发展的影响,将儿童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6.艾里克·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在社会和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将儿童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信任对不信任、自主对羞怯、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亲密对孤独、繁衍对停滞、完善对绝望。
7.发展心理学的任务:描述发展过程、解释发展规律、预测发展结果、探究发展机制。
8.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横断研究、纵向研究、倒返研究、群体内研究、追踪研究和跨文化研究。
9.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设计:横剖研究和纵剖研究。
10.发展心理学的应用领域: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和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等。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归纳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和行为模式随着年龄增长和发展的一门科学。
本文将简要介绍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和重要知识点,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学科的知识。
一、基本概念发展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模式在人类生命周期中的变化规律。
它关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发展任务和发展风险,以及促进发展的因素和干预措施。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涵盖了从胎儿到老年期的整个生命周期。
二、主要理论发展心理学领域有很多著名的理论,这些理论试图解释心理发展的规律和机制。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下几种:1、精神分析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由内在的心理需求驱动的,这些需求来源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
精神分析理论强调早期经验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
2、行为主义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外部环境刺激引起的。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学习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性,认为强化和惩罚是塑造行为的有效手段。
3、认知发展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由认知结构的变化引起的。
认知发展理论强调思维和推理能力的发展,认为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来实现认知结构的平衡。
4、生态系统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生态系统理论强调社会和文化因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认为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断与环境互动。
三、重要知识点发展心理学涉及很多重要的知识点,以下是一些值得关注的要点:1、胎儿期的发展:胎儿期的环境因素对胎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具有重要影响,如营养、药物、吸烟和饮酒等。
2、婴儿期的认知发展:婴儿期是认知发展的关键期,主要包括感知运动阶段和前操作阶段。
3、儿童期的社会认知发展:儿童期是社会认知发展的关键期,主要包括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4、青春期的身心发展:青春期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主要包括身体形态的变化、性成熟和认知发展等。
5、成年期的认知发展:成年期是认知发展的高峰期,主要包括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的变化。
《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笔记
《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任务一、研究对象1.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0-18岁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社会行为等方面。
2. 具体研究内容:- 认知发展:注意力、记忆力、思维、想象等能力的发展。
- 情感发展:情绪体验、情感表达、情感调节等。
- 意志发展: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等。
- 个性发展:性格、气质、自我意识等。
- 社会行为发展:亲社会行为、同伴关系、道德行为等。
二、研究任务1. 揭示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探讨心理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 分析心理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 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
2. 分析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 研究性别、年龄、遗传、环境等因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 探讨不同儿童在心理发展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3. 探索心理发展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遗传因素:基因、遗传性疾病等。
- 环境因素:家庭、学校、社会文化等。
- 个体与环境互动:适应、学习、教育等。
第二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形成一、历史背景1.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心理学从哲学和生物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科学。
2. 儿童心理学的发展受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霍尔的心理测量学、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等影响。
二、发展过程1. 早期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霍尔的《青少年:他的心理学及其与生理学的关系》(1904)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 桑代克的动物学习实验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奠定了基础。
2. 中期阶段(20世纪中叶):-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提出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强调社会和文化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3. 现代阶段(20世纪末至今):- 神经科学、遗传学、进化心理学等领域的成果被整合到儿童发展心理学中。
- 生态系统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等新兴理论丰富了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视角。
第三节: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一、连续性与阶段性1. 连续性: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是前一个阶段的延续。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个体在不同年龄段的生理、认知、社会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一、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1、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强调了潜意识和早期童年经验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追求即时的满足;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试图在现实的环境中满足本我的需求;超我则代表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对自我进行监督和约束。
2、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者如华生和斯金纳认为,个体的行为是通过学习和环境的强化而形成的。
华生主张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的行为完全由环境塑造;斯金纳则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强调通过正强化和负强化来增加或减少某种行为的发生频率。
3、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适应而实现的。
他提出了四个认知发展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认知特点和能力。
4、生态系统理论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个体发展的环境是一个由多个相互作用的层次组成的系统,包括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
这些系统共同影响着个体的发展。
二、生理发展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生理发展是基础。
从婴儿期的快速生长到青春期的身体变化,再到成年后的逐渐衰老,生理的发展与心理的发展密切相关。
婴儿出生后的头几年,身体和大脑都经历着迅猛的发育。
大脑的神经元不断连接和分化,为认知和行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青春期,身体会经历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如身高的快速增长、性器官的发育等,这些变化也会带来心理上的变化,如自我意识的增强、情绪的波动等。
老年期则会出现身体机能的下降,如视力和听力的减退、肌肉力量的减弱等,这可能会影响到个体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
三、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涵盖了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多个方面。
《发展心理学》课程笔记
《发展心理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发展心理学概述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 定义: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整个生命过程中的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它关注心理活动的起源、发展、变化和终止,以及心理特征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2. 研究内容:(1)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研究不同年龄阶段个体的心理特点,如感知、记忆、思维、情感、意志、个性等方面的差异。
(2)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探讨心理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等普遍规律。
(3)心理发展的动力与机制:分析心理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如生物成熟、社会文化、教育等因素的作用。
(4)心理发展的测量与评估:研究心理发展水平的测量方法和评估标准,以量化个体心理发展的状况。
二、发展心理学的任务1. 揭示个体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 确定心理发展的基本阶段和转折期。
- 分析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 探讨心理发展的速度与方向。
2. 探讨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特点。
-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特点。
-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特点。
- 青春期的心理发展特点。
- 成年期的心理发展特点。
- 老年期的心理发展特点。
3. 分析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遗传因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 环境因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 个体主观能动性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4. 为教育、心理咨询、人才培养等实践领域提供理论指导:- 指导教育实践,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 为心理咨询提供理论基础,帮助解决心理问题。
- 为人才培养和选拔提供心理依据。
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意义1. 理论意义:- 丰富和完善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 促进心理学与生物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
- 为其他相关学科提供研究方法和理论支持。
2. 实践意义:- 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促进人际交往。
- 指导家庭教育,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
- 优化学校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疾病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发展心理学笔记(完整版)
第一章绪论本章重点:心理学的界定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及发展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设计类型第一节发展心理学的界说定义: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到成熟、直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一门科学。
简言之,它是研究毕生心理发生、发展特点和规律的一门科学(广义的是指动物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对象:广义上:研究人类心理系统发生、发展过程和个体心理与行为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动物心理学、比较心理学)狭义上: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到成熟、直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二种系发展与个体发展(一)种系心理发展种系发展的进化进程(1)刺激感应性阶段(2)感觉阶段(3)知觉阶段(4)思维萌芽阶段2 人类心理的进化进程(1)人类心理的发展A 人类祖先演变为人类的三个前提条件B 社会(2)人类心理的特点A是有意识的心理;B是社会性心理;C是有语言功能的心理(二)个体心理的发展1 其过程:(是社会化过程;社会化:是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2 个体心理发展与种系发展关系理论20世纪初霍尔的复演说:(儿童乃成人之父)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一)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二)年龄特征第二节发展心理学的发展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一)诞生: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
《儿童心理》是一部完整的儿童心理学,包括三部分:儿童感知的发展;儿童意志的发展;儿童理智的发展(二)演变:西方心理学产生,形成,演变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19世纪后期之前为准备时期;(2)从1882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其形成时期(3)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分化和发展时期(4)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是其演变和增新时期第2章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三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 客观性原则2 矛盾性原则3层次性原则;(右深层次与表层次之分)4 教育性原则;(要符合教育的原则,是否有利于被试的身心健康、有利于被试的心理发展、有利于教育这一问题)5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发心研究的主要类型纵向研究(普莱尔最早运用系统追踪观察法纵向研究)1 定义:在较长时间内对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发展心理学笔记
发展心理学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发展心理学是以个体从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心理发展的规律。
一、内涵:广义——心理的种系发展、种族发展、个体心理发展狭义——个体心理发展二、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1、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指向一定方向并遵循确定顺序2、不平衡性:人一生心理发展是按不均衡的速率推进的。
第一加速期为初生——幼儿;童年平稳;第二加速期为青春期;成人期缓慢;老年期下降。
3、普遍性和差异性:人类具有普遍性,个体具有特殊性4、增长和衰退的辩证统一:儿童发展,老年衰退5、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发展呈连续性进程,但又分为数个阶段。
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揭示各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2、阐明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进程和特征3、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4、研究心理发展的基本原则第二单元发展心理学简史1882年,普莱尔的《儿童心理》被公认为是一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著作1957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确立的发展心理学的地位。
第三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横断研究(最常用)2、纵向研究3、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的交叉设计第四单元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一、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单因素论: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高尔顿,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华生2、二因素论:相互孤立存在的因素,施太伦、吴伟士3、相互作用论:皮亚杰二、各主要学派心理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发生认识论皮亚杰心理发展观1、实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2、本质在于平衡3、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时认识的源泉,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4、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调节的过程皮亚杰心理发展建构说图式——动作活动的组织结构。
同化——以既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去吸收新经验的历程(数量上的变化,不能改变图式)顺应——主体改造已有的认识结构,以适应新情境(质的变化,创造或调整图式)平衡——主体通过同化与顺应主动趋向于与环境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社会文化历史观“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将低级心理机能与高级心理机能作了区分。
维果茨基认为,所谓低级心理机能,是依靠生物进化而获得的心理机能,它是在种族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如感知觉、不随意记忆、形象思维、情绪等心理过程等均属于低级心理机能。
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它以人类社会特有的语言和符号为中介,受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所制约,思维、有意注意、高级情感、逻辑记忆等心理过程则属于高级心理机能。
维果茨基认为高级心理机能具备以下特点:①高级心理机能是随意的、主动的;②高级心理机能的反映水平是概括的和抽象的;③就其实现过程的结构而言是间接的,是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④在起源上是社会文化历史的产物,受社会规律所制约;⑤从个体发展来看,它们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并不断发展起来的。
维果茨基强调环境和社会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提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个体的心理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他认为,发展大部分得益于由外向内,即个体通过内化从情境中吸取知识,获得发展。
儿童的许多学习发生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这个环境决定了大部分儿童内化的内容。
内化说是维果茨基心理发展观的核心思想。
维果茨基对儿童心理学的另一个突出贡献是提出了最近发展区(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ZPD)的概念。
ZPD是一种介于儿童看得见的现实能力(表现)和并不是显而易见的潜在能力(能力)之间的潜能范围。
换句话说,ZPD是指一种儿童无法依靠自己来完成,但可在成人和更有技能的儿童帮助下来完成的任务范围。
发展变化本质上是不同时期一系列最近发展区的获得。
最近发展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处于某一年龄阶段的儿童,他的最近发展区在一定条件下转变为下一个年龄阶段的现实发展水平,而下一个阶段又有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概念在教学领域受到了极为广泛的重视。
在维果茨基看来,教学的可能性是由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决定的,“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有两层含义:一是教学在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它决定着儿童的发展,决定着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及智力活动的特点;二是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教学一方面应适应学生的现有水平,但更重要的是发挥教学对发展的主导作用。
提出学习最佳期限的思想。
(2)精神分析论行为主义观强调对外在行为的研究,而精神分析论则着重对“无意识”的探究。
在精神分析论的创立者弗洛伊德(S.Freud)看来,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心理的基本动力,心理的发展就是“性”的发展,或称心理性欲的发展。
一、弗洛伊德的理论(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弗洛伊德所指的“性”,不仅包括两性关系,还包括儿童由吮吸、排泄产生的快感、身体的舒适、快乐的情感。
人在不同的年龄,性的能量——力比多(libido)投向身体的不同部位,弗洛伊德称这些部位为性感区(erogenouszone)。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口腔、肛门、生殖器相继成为快乐与兴奋的中心。
早期力比多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特征和心理生活的正常与否。
以此为依据,弗洛伊德将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1、口唇期(0—1岁)。
新生儿的吸吮动作既使他获得了食物和营养,也是他快感的来源。
因此口唇是这一时期产生快感最集中的区域,婴儿也会把手指或其它能抓到的东西塞到嘴里去吸吮。
弗洛伊德认为,寻求口唇快感的性欲倾向一直会延续到成人阶段,接吻、咬东西、抽烟或饮酒的快乐,都是口唇快感的发展。
2、肛门期(1—3岁)。
此时儿童的性兴趣集中到肛门区域,排泄时产生的轻松与快感,使儿童体验到了操纵与控制的作用。
3、性器期(3—6岁)。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关注身体的性别差异,开始对生殖器感兴趣,性欲的表现主要在于“俄底普斯情结”(OedipusComplex),即男孩对自己的母亲有性兴趣(又可称恋母情结),而女孩则过分迷恋自己的父亲(又可称恋父情结)。
恋父(母)情结最终要受到压抑,因为儿童惧怕同性父母的惩罚。
4、潜伏期(6—11岁)。
进入潜伏期的儿童,
性欲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停滞或退化的现象。
早年的一些性的欲望由于与道德、文化等不相容而被压抑到潜意识中,并一直延续到青春期。
由于排除了性欲的冲动与幻想,儿童可将精力集中到游戏、学习、交往等社会允许的活动之中。
5、青春期(11、12岁开始)。
在青春期,性的能量大量涌现,容易产生性的冲动。
青少年的性需求朝向年龄接近的异性,并希望建立两性关系。
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认为,青少年竭力想要摆脱父母的束缚,也容易与父母产生冲突。
青少年通常会采用剧烈运动来消耗体力,从而达到排解性的压力或宣泄内心焦虑与不安的目的。
(二)人格发展理论在弗洛伊德的早期著作中,心理结构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部分,其中潜意识主要被解释为压抑的愿望与本能冲动,前意识是平时并未被意识但随时可以进入意识的观念。
在他的后期著作中,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分别称为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1、本我又称伊底,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由一些与生俱来的冲动、欲望或能量构成,“仿佛像一锅沸腾的兴奋物”。
本我不知善恶、好坏,不管应该不应该、合适不合适,只求立即得到满足,是无意识的、非道德的,它受快乐原则的支配,是人格中的生物成分。
快乐原则使个体减少紧张到能够忍受的程度,如性欲的满足、饥饿的消除都能产生快乐。
2、自我是个体出生以后,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下形成的。
儿童需要的满足依赖于外界是否能提供相应的条件,有时需要能及时得到满足,但很多时候不能及时得到满足。
在这种个体与环境的关系中,儿童逐步形成了自我这种心理组织。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是人格的心理成分,它一方面使本我适应现实的条件,从而调节、控制或延迟本我欲望的满足,另一方面还要协调本我和超我的关系。
弗洛伊德还形象地将自我与本我比喻为骑手与马之间的关系。
3、超我是是个体在社会道德规范的影响下,特别是在父母的管教下将社会道德观念内化而成的。
超我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自我理想是一套引导儿童努力发展的理想标准;良心则由父母的禁令(如“你不应该”)构成。
儿童由于畏惧父母或成人的惩罚,不得不接受他们的规则并自觉地遵守它,并把它转变为自己行为的内部规则,便形成了“良心”。
因此,超我遵循的是至善至美原则,是人格的社会成分。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