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学》 名词解释
卫生学名词解释
卫生学hygiene:是在“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导下,以人群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研究外界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阐明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规律,提出利用有益环境因素和控制有害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及预防对策的理论根据和实施原则,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Hunter-Russel症候群:是水俣病最典型的特异性体征,包括末梢感觉减退,视野向心性缩小,共济运动失调及听力障碍和语言障碍。
氨基酸模式:食物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比例称为~
必需氨基酸:指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数量不足,必需每日由膳食供给才能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的氨基酸。
常量元素:在人体含量比较多,一般占人体体重0.01%以上,且人体的需要量较高,一般每日膳食需要量100mg以上。
尘肺:肺尘埃沉着病。是由于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并有粉尘在肺内阻留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次生环境:人类环境下形成的环境。
刺激性气体:是对皮肤、眼、呼吸道粘膜有刺激性作用的一类有害气体的总称。
大气圈:地球表面的空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大气层。
大气污染:由于人为或自然的原因,使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混入大气中,并达到一定浓度,超过大气的自净能力,致使大气质量恶化,对居民健康和生活条件造成了危害,对动植物产生不良影响的空气状况。
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将富含某种必需氨基酸的食物与缺乏这种必需氨基酸的食物互相搭配而混合食用,使混合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成分更接近合适比值,从而提高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称之为~
碘缺乏病IDD:由于碘摄量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症。包括在缺碘地区出现的相当数量的胎儿早产、死亡、先天畸形、亚临床克汀病、智力发育障碍、单纯聋哑、甲状腺肿及克汀病等。
卫生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家畜环境:存在于家畜周围的可直接或间接影响家畜的所有外界因素的总和。
2.应激:是指动物机体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应答反应的总和
3.应激源:为引起应激反应的一切环境刺激。
4.等热区:指恒温动物主要借物理和行为调节即可维持体温正常的外界环境温度范围
5.舒适区:家畜的产热量刚好等于散热量,不需要进行物理和行为调节就能使机体保持体热平衡的环境温度范围。
6.露点:在水汽压不变的情况下,因温度降低而使空气中所含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当气温高于露点温度,空气未达到饱和状态;当气温等于露点温度,空气刚达到饱和状态;当气温低于露点温度,空气达到过饱和状态。
7.绝对湿度: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水汽的质量,用g/m3表示。空气中水分越多,则空气的绝对湿度越大。
8.相对湿度(RH):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下饱和水汽压之比,以百分率表示。它较常用,它的大小反映出湿度离饱和程度的多少。相对湿度越大,则空气越潮湿。
9.水汽压: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分压力。用帕表示。当大气中水汽达到最大值时,称为“饱和空气”,这时的水汽压称为“饱和水汽压”。
10.饱和差:同温时的饱和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之差。饱和差越大,空气越干燥。
11.临界温度(下限临界温度):当外界温度下降时,机体的散热量增加,动物为了维持体温恒定,必须提高代谢率、增加产热量,刚刚开始提高代谢率的环境温度称为临界温度。12.过高温度(上限临界温度):如果气温升高,机体散热受阻,物理调节不能维持体温恒定,体内蓄热,从而引起代谢率提高,这种因高温而开始引起代谢率升高的环境温度,称为过高温度。
卫生学名词解释
1. 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健康概念的几个特点:从健康到疾病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
健康的概念使医学的着眼点扩大了,研究领域也扩大了。
健康必须从心理学和社会学侧面加以衡量,健康的概念从个体扩大为群体(研究对象)。
影响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那么促进健康的对策是多途径、全方位的。
2. 影响健康的因素: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生物因素、健康保健系统
3. 三级预防(three levels of prevention):也称综合预防(comprehensive),即以人群为对象,针对健康发展过程的不同时期,全方位地搞好预防、治疗和康复等保健服务。
三级预防下分第一级预防、第二级预防、第三级预防
4. 第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也称病因预防,即采取各种消除和控制危害健康的措施,防止健康人群发病。
首先,应制定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政策和策略,如全民健身运动计划、居民膳食指南、预防高血压纲要的基本原则等;其次,采取具体措施保护环境,如通过工艺改革控制工业“三废”的排放、加强消毒灭菌净化病区环境等;第三面向大众推行保健措施和开展健康教育,如预防接种、定期体检、慎重使用抗生素
5. 第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又称临床前期预防或“三早预防”即在疾病尚处于临床前期时作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预防措施,对传染病要早报告、早隔离,可及早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流行蔓延,对非传染病诊断愈早,预后愈好,二级预防措施包括普查、定期检查,高危人群的重点监护及专科门诊等。
卫生学-名词解释
卫生学【1】
名解
1.健康(health):
意味着结实的体格和完善的功能,并能充分发挥作用。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2.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
又称病因预防,指在疾病前期或无病期,针对病因或危险因素采取综合性措施,目标是防止或减少疾病发生。
3.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
又称临床前期预防或“三早”预防,指在疾病早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目标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
4.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
又称临床预防,主要针对发病期和康复期,采取有效治疗和康复措施。目标是防止伤残,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实质上是一种“疾病管理”措施。
5.环境(environment):
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地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
6.原生环境(primitive environment):
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7.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
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其中物质交换迁移和转化,能量信息的传递都发生重大变化的环境。
8.生态系统(ecosystem):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
9.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群落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种群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的关系。
卫生学名词解释
卫生学名词解释
卫生学是指研究保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学科。以下是几个卫生学中常见的名词解释:
1. 健康:身体、心理和社会完善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无病的状态。
2. 疾病:身体或心理出现异常变化,影响身体正常功能的异常状态。
3. 危害因素:指导致疾病或健康问题的外部或内部环境因素,如病原体、不良生活方式等。
4. 预防措施:为了预防疾病或保持健康而采取的措施,包括预防接种、个人卫生等。
5. 流行病学:研究疾病在群体中发生分布和影响的科学。
6. 社区卫生:针对社区中的居民提供卫生保健服务和资源的综合性健康项目。
7. 卫生教育:通过教育和宣传来改变人们的行为和态度,以促进个人和社区的健康。
8. 卫生设施:提供医疗和卫生保健服务的场所,如医院、诊所等。
9. 环境卫生:关注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包括水质、空气质量、垃圾处理等。
10. 营养学:研究食物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以及饮食对人体的影响。
卫生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人类和环境
1.卫生学:卫生学是以预防医学理论为基础,以“环境与健康关系”为主线,运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环境医学和社会医学理论和方法,以公共卫生策略为手段,研究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阐明有益和有害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以及与环境因素相关疾病发生、发展和流行规律,以达到改善环境、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延长寿命和提高生命质量。
2.※生物圈:生物群落(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与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称为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即生物圈。
3.※环境:指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地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
4.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认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5.次生环境:人类活动下形成的环境。
6.※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所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所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状关系。各种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相互交错形成食物网。食物链可影响环境中的物质转移和蓄积。
7.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与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称为生态系统。
8.生态平衡:在一定的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种群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称之为生态平衡。
9.※环境污染:由于各种人为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称之为环境污染。
《卫生学》 名词解释
1.absolute lethal dose,LD100绝对致死剂量:毒物引起全部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
2.absorption吸收: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通过机体生物膜进入血液的过程.
3.acid rain酸雨:指pH小于5.6的酸性降水,包括雨雪雹雾等所有降水.
4.active chlorine有效氯:含氯化合物中具有杀菌能力的有效成分称为有效氯,含氯化合物分子团
中氯的价数大于-1的均为有效氯.
5.air ionization空气离子化:在某些外界因素的作用下,空气中的气体分子或原子的外层电子逸出,
形成带正电的阳离子及空气正离子,一部分逸出与中性分子结合成为阴离子即空气负离子.这种产生空气正负离子的过程称为空气离子化或空气电离.
6.Air pollution大气污染:指由于人为或自然原因,使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混入大气中,并达到一定浓
度,超过大气的自净能力,致使大气质量恶化,对居民健康和生活条件造成了危害,对动植物产生不良影响的空气状况,来源于工业企业、交通运输、生活炉灶.
7.asphyxiating gas窒息性气体:指一类进入人体后,使血液的运氧能力或组织利用O2的能力发生
障碍,造成组织缺O2的有害气体.
8.atomsphere大气圈:地球表面包围着很厚的并随地球旋转的空气层,称为大气圈.
9.auditory adapation 听觉适应:短时间暴露于强烈噪声,听觉器官的敏感性下降,听阈可上升
10-15dB,脱离噪声环境后数分钟内即可恢复正常,这种现象称为听觉适应.
10.auditory fatigue听觉疲劳:较长时间暴露于强噪声,听力可出现明显下降,听阈上升超过
卫生学名词解释
卫生学名词解释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卫生学
1.健康(health):
意味着结实的体格和完善的功能,并能充分发挥作用。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2.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
又称病因预防,指在疾病前期或无病期,针对病因或危险因素采取综合性措施,目标是防止或减少疾病发生。
3.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
又称临床前期预防或“三早”预防,指在疾病早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目标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
4.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
又称临床预防,主要针对发病期和康复期,采取有效治疗和康复措施。目标是防止伤残,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实质上是一种“疾病管理”措施。
5.环境(environment):
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地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
6.原生环境(primitive environment):
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7.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
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其中物质交换迁移和转化,能量信息的传递都发生重大变化的环
境。
8.生态系统(ecosystem):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
9.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群落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种群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的关系。
卫生学名词解释
Chp 1 人类和环境
生态平衡:在一定的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称之为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健康(ecosystem health):具有活力、自调节能力和结构稳定的生态系统称为健康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健康的基础。
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环境中某些污染物含量在生物体之间沿着食物链逐级增高,使生物体内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
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
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自然污染和人为污染,后者为主。
公害(public nuisance)严重的环境污染叫公害。特点:区域性,多为人为,连续污染,受害人数多,动植物同时受害。
靶器官:多数情况下污染物贮存的部位就是毒物直接作用部位,称为靶部位(靶组织或靶器官)
贮存库:化学物含量高,但不显示明显毒作用的部位;血浆蛋白(白蛋白为主)是暂时贮存库; 肝、肾、脂肪组织是多数污染物的贮存库.eg硫蛋白(metallothionein)
物质蓄积:进入机体的污染物或其代谢产物,不能完全排出而逐渐蓄积于体内
功能蓄积:毒物进入体内后,用现代检测技术不能发现其在体内有明显贮留,但由该物质引起的功能改变却逐渐累积,导致机体对该毒物的反应性增强
卫生学名词解释
卫生学名词解释
1、卫生学hygiene:是在“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导下,以人群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研究外界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阐明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规律,提出利用有益环境因素和控制有害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及预防对策的理论根据和实施原则,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2、环境:指在特定时刻的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地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
3、生物圈biosphere:是指有生物生存的地球表层。
4、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5、次生环境:人类环境下形成的环境。
6、生态系统ecosystem: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称为生态系统。
7、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种群和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称之为~
8、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所食后者再被第一种生物所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
9、生物富集centration: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逐渐蓄积并通过食物链逐级转移,使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逐级提高的现象。
10、环境污染: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
11、公害public nuisance:严重的环境污染。
卫生学名词解释
1、食品的营养价值:某种食品所含营养素和能量能满足人体营养需要的程度。
2、营养质量指数(INQ):指营养素密度(待测食品中某种营养素与其参考摄入量之比)与能量密度(该食物所含能量与能量参考摄入量之比)之比。
3、蛋白质互补作用:为了提高植物性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往往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食物混合食用,而达到以多补少的目的,提高膳食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不同食物间相互补充其必需氨基酸不足的作用,称为蛋白质互补作用。
4、植物化学物:生物进化过程中植物维持其与周围环境(包括紫外线)相互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
5、食物特殊动力作用:人体在摄食后,食物中营养素消化、吸收一系列活动以及营养素和营养素代谢产物之间相互转化过程所消耗的能量。
6、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由于蛋白质和能量摄入不足引起的营养缺乏病。
7、维生素:维持机体生命活动过程所必需的一类微量低分子有机化合物。
8、必需氨基酸: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直接获得的氨基酸。
9、氨基酸模式: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
10、必需脂肪酸:人体不可缺少而自身又不能合成,必须通过食物供给的脂肪酸。(亚油酸和亚麻酸)
11、膳食纤维:食物中不能被人体消化酶分解的多糖的总称
12、婴儿配方奶粉:配方奶粉是将牛奶成分改变,使其接近人乳成分,再加入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适宜于喂哺婴儿。这种改良型的代乳品称为婴儿配方奶粉。
13、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在推荐的每日膳食营养参考摄入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
14、营养调查:运用科学手段,在了解社会的某一人群或个体的膳食摄入和营养水平的基础上,分析在某一时间断面时居民的营养状况及其变化规律。
卫生学名词解释总结
①蛋白质互补作用
由于各种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和比值不同,可将富含某种必需氨基酸的食物与缺乏该种必需氨基酸的食物互相搭配,混合食用,使混合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成分更接近合适比值,从而提高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
②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EAA)
指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数量不足,必须每日由膳食供给才能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的氨基酸,共八种(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蛋氨酸、赖氨酸)。
③限制氨基酸(limiting amino acid)
在人体合成蛋白质的过程中,各种氨基酸要有适宜的比例,如果某一氨基酸过少,就要影响其它氨基酸的利用。
④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EFA)
指人体不能合成而又不可缺少,必需由食物提供的脂肪酸。
⑤营养性疾病
因体内各种营养素过多或过少,或不平衡引起机体营养过剩或营养缺乏以及营养代谢异常而引起的一类疾病。
⑥营养缺乏病
指长期缺乏一种或多种营养素而造成的严重营养低下,并出现各种相应临床表现或病征。
⑦食物添加剂(food additives)
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 味以及防腐和加工工艺(型)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⑧食物特殊动力作用(specific dynamic action,SDA)
也称食物热效应(thermic effect of food,TEF),是指人体摄食过程中引起的额外的能量消耗,是人体摄食后一系列消化、吸收、合成活动以及营养素及营养素代谢产物之间相互转化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蛋白质在食物中特殊动力作用最大。
卫生学(人卫版)-名词解释大全-学习指导与习题册
卫生学(Hygiene) : 是在“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导下,以人群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研究外界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阐明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规律,提出利用有益环境因素和控制有害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及预防对策的理论根据和实施原则,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1 . 生物圈(biosphere) 指有生物生存的地球表面,它大致包括了12km深的地壳、海洋及15km以内的地表大气层。
2 . 环境(environment) 是指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
3 . 食物链(food chain) 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所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所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
4 . 食物网(food web) 各种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相互交错形成的网状结构
5. 生态系统(ecosystem) 指生物群落与非生物所组成的自然系统。
6 . 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 在一定的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的关系,称为生态平衡
7. 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 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
卫生学名词解释
卫生学名词解释
1.优势原则:人们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与有关的大脑皮质区域是否被处于“优势兴奋”状态有关。
2.动力定型:若一系列的刺激总是按照一定的时间一定的顺序先后出现,在重复多次以后,这种顺序和时间就在大脑皮质上“固定”下来,有了规律。
3.青枝骨折:小儿的骨头韧性强、硬度小,容易发生变形,一旦发生骨折,还可能出现折而不断的现象。
4.家庭食物圈:包括从采购到烹调,以致经常在餐桌上出现的佳肴,还包括家长对饭菜表现出的喜恶,以及语言上的、表情上的、动作上的倾向,这些都使孩子的口味打上了家庭的烙印。
5.营养素:是指食物中所包含的、能维持生命和健康并促进机体生长发育的化学物质。
6.婴儿抚触:用双手对婴儿进行有顺序的、有手法技巧的抚触,来达到保健的目的。
7.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生理保护反应,其主要作用是识别和排除进入人体的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
8.自动免疫:是指患过某种传染病或隐性感染而获得对该病的免疫。(如麻疹)
9.营养:为了维持新陈代谢、生长、发展等生命活动而摄取、消化、吸收、利用。
10. 心身疾病:是指一些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主要作用的躯体疾病。
11、细胞:细胞是构成生物的基本单位。主要是由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构成.植物有细胞壁组成
12、组织:同一类细胞聚合在一起就构成了组织,人体有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肌肉组织
13、器官:不同的组织巧妙的搭配起来就形成了器官如心脏血管脑耳眼等都是器官
14、系统:许多器官成龙配套完成某一方面的生理功能就成为系统。如运动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生
卫生学-名词解释
卫生学
名解
1.健康(health):
意味着壮实的体魄和完美的功效,并能充分施展感化.不但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而是心理.心理和社会顺应的完美状况.
2.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
又称病因预防,指在疾病前期或无病期,针对病因或安全身分采纳分解性措施,目标是防止或削减疾病产生.
3.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
又称临床前期预防或“三早”预防,指在疾病早期做好早期发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目标是防止或减缓疾病成长.
4.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
又称临床预防,重要针对发病期和康复期,采纳有用治疗和康复措施.目标是防止伤残,促进功效恢复,进步生计质量,延伸寿命.本质上是一种“疾病治理”措施.
5.情况(environment):
在特准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类身分构成的整体状况,这些身分可能对性命机体某人类活动直接地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感化.
6.原生情况(primitive environment):
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工资身分影响的情况.
7.次生情况(secondary environment):
在人类活动影响下,个中物资交流迁徙和转化,能量信息的传递都产生重大变
更的情况.
8.生态体系(ecosystem):生物群落与非生物情况所构成的天然体系.
9.生态均衡(ecological balance):
生态体系中临盆者.花费者和分化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群落之间,物资.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学种群和数目,以及各类群数目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均衡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absolute lethal dose,LD100绝对致死剂量:毒物引起全部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
量.
2.absorption吸收: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通过机体生物膜进入血液的过程.
3.acid rain酸雨:指pH小于5.6的酸性降水,包括雨雪雹雾等所有降水.
4.active chlorine有效氯:含氯化合物中具有杀菌能力的有效成分称为有效氯,含氯化合物
分子团中氯的价数大于-1的均为有效氯.
5.air ionization空气离子化:在某些外界因素的作用下,空气中的气体分子或原子的外层电
子逸出,形成带正电的阳离子及空气正离子,一部分逸出与中性分子结合成为阴离子即空气负离子.这种产生空气正负离子的过程称为空气离子化或空气电离.
6.Air pollution大气污染:指由于人为或自然原因,使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混入大气中,并达到
一定浓度,超过大气的自净能力,致使大气质量恶化,对居民健康和生活条件造成了危害,对动植物产生不良影响的空气状况,来源于工业企业、交通运输、生活炉灶.
7.asphyxiating gas窒息性气体:指一类进入人体后,使血液的运氧能力或组织利用O2的能
力发生障碍,造成组织缺O2的有害气体.
8.atomsphere大气圈:地球表面包围着很厚的并随地球旋转的空气层,称为大气圈.
9.auditory adapation 听觉适应:短时间暴露于强烈噪声,听觉器官的敏感性下降,听阈可上
升10-15dB,脱离噪声环境后数分钟内即可恢复正常,这种现象称为听觉适应.
10.auditory fatigue听觉疲劳:较长时间暴露于强噪声,听力可出现明显下降,听阈上升超过
15-30dB,脱离噪声环境后需数小时甚至数十小时听力才能恢复,此现象称为听觉疲劳. 11.basal metabolic基础代谢:是维持人体最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能量消耗.基础代谢水平
用基础代谢率来表示,指单位时间内人体基础代谢所消耗的能量.
12.bioactivation生物活化作用:经过生物转化,环境污染物毒物增加,如对硫磷,乐果;苯并(a)
芘、芳香胺.
13.bioconcentration生物富集作用:环境污染物质被生物体吸收后,经酶的催化分解可转化
另一物质,某些金属和难分解的有机化学物在生物体蓄积,使体内浓度明显高于环境的现象.
14.bio-geochemistry disease生物-地球化学疾病:由于某些地区地壳中元素分布不均衡,导致
当地水、土壤、植物中某种微量元素过高或缺乏,使当地人和动物从外界环境中获得该元素的量不能满足或超过机体正常需要所引起的疾病.
15.biological value蛋白质生物学价值:是衡量蛋白质利用率的最常用指标,是蛋白质经消化
吸收后,进入机体可以储留和利用的部分.通常用储留氮占吸收氮的百分数表示,吸收氮=摄入氮-(粪氮+粪内源氮),储留氮=摄入氮-(尿氮+尿内源氮).
16.biomagnification生物放大作用:环境中某些污染物沿着食物链在生物体间转移并在体内
浓度逐级增高,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
17.biomarker生物标志物:血液、尿液、毛发等生物样品中某些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的含量,
可作为评价体内该化学物量的生物检测指标
18.biomarker生物学标记物:生物样品(血液、尿液、呼出气、毛发及脂肪组织等生物样品
中某些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的含量,作为评价体内化学物的生物检测指标.
19.biosphere生物圈:指在生物生存的地球表面,它大致包括了12km深的地壳、海洋及15km
以内的地表大气层.
20.biotransformation生物转化:进入体内环境化学物,在体液或组织内参与机体复杂的生化
反应过程,使其本身化学结构发生一系列变化的过程.分为第一阶段降解反应(氧化、还原、水解作用)、第二阶段结合反应.
21.black foot disease黑脚病:在台湾南部沿海砷中毒病区发现的由于下肢动脉狭窄、阻塞引
起的脚部干性坏疽.临床表现为间隙发作性脚趾发冷发白、脉搏微弱、疼痛、间隙性跛行,一般是大脚趾先发病,然后向中心发展,皮肤变黑坏死.
22.coagulation and precipitation混凝沉淀:天然水中的细小悬浮物,特别是胶体颗粒,难以用
自然沉淀的方法加以去除,需加入适当的混凝剂才能将细微颗粒凝聚成较大颗粒而沉降.
plementary action互补作用:指将富含某种必需氨基酸的食物与缺乏该种必需氨基酸
的食物互相搭配而混合食用,是混合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成分更接近合适比值,从而提高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豆类缺蛋氨酸、谷类缺赖氨酸.
plimentary action
25.detoxication生物解毒作用:经过体内的Ⅰ相和Ⅱ相反应,环境污染物极性增高、水溶性增
加有利于排泄,多数化学物经代谢后毒性降低的现象.
26.dietary fibers膳食纤维:指食物中不能被消化利用的纤维性物质.根据目前的分析方法测
出的膳食纤维的组分大致可分为:总膳食纤维、可溶性膳食纤维、不可溶性膳食纤维.
27.distribution分布:环境污染物吸收入体后,随血液和淋巴液分散到全身各组织的过程.
28.dose-effect relationship剂量-效应关系:化学物摄入量与生物个体或群体中发生某些效应
强度之间的关系.
29.dose-respons relationship剂量-反应关系: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一生物群体中出现某种强度
生物效应的发生频率之间的关系,以%表示.对人体有毒的元素或化合物异常反应的剂量-反应曲线:S型曲线、抛物线及直线;人体必需的元素及化合物曲线为V型曲线或U型曲线.
30.ecological balance生态平衡:在一定的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
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称之为生态平衡.
31.ecosystem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
者和非生物环境四大要素构成.
32.endemic arseniasis地方性砷中毒:某些地区居民由于长期饮用含砷过高的水或暴露燃用
高砷煤的空气而致的一种地方病.
33.endemic cretinism地方性克汀病:较严重的缺碘性甲状腺肿病区出现的一种病,出生后有
不同程度智力低下,体格矮小,听力障碍,神经运动障碍,甲状腺功能低下及甲状腺肿. 34.Endemic disease地方病:由于某些地区地壳中元素分布不均衡,导致当地水、土壤、植物
中某种微量元素过高或缺乏,使当地人和动物从外界环境中获得该元素的量不能满足或超过机体正常需要所引起的疾病.
35.endemic fluorosis地方性氟中毒:由于一定地区的外环境中氟元素过多,而使生活在该环
境中的居民长期摄入过量氟所引起的以氟骨症和氟斑牙为特征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
36.endocrine disruptors内分泌干扰物质:能够改变内分泌系统功能,从而对整个机体或其后
代,或其群体引起健康效应的外源性物质.
37.Environmental pathogenic factor环境致病因素:环境中的的异常变化超过人类正常生理
调节范围,可能引起人体某些功能和结构的改变,严重可导致病理性改变.
38.environmental pollution环境污染: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
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
39.environmental self purification环境自净作用:环境中的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下
逐渐降解,转化使其达到自然净化的过程.
40.Environment环境:指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
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