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材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分析报告
一.教材分析名称:人教版高中新课标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分析报告二.教材分析目的:了解教科书的内容、优点与局限、提出教材使用建议。

三.教材分析内容:人教版教材内容、结构特点分析与评价。

四.结构分析方法:结构分析法
五.教材分析过程及结论:
(1)总体分析:
这套教科书并没有一味追求内容和样式的“新”、“奇”、“特”,而是在坚持“守正”的基础上力求有所“出新”:这是本套教科书的一个基本特色。

“守正”,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严格遵循中学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注意继承我国高中语文教科书编制工作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适当考虑中学语文课程和教材改革的循序度和适用面。

在这套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编写中,没有全盘推翻以往的教材体例,也没有轻易改变基本的教学内容,同时特别注意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教师的教学难度,从而使整套教科书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教科书体例的大体稳定和与现行高中语文教科书的衔接过渡。

“出新”,一是从整体面貌看,这套教材贯彻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的主要精神,落实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突出了现代教育科学的理论方法,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是从教学角度看,这套教科书注意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在内容体例和呈现方式上力求做到不拘一格、新颖活泼,并留有充分的选择空间和开发余地,以满足不同学校使用的实际需要。

三是从学生角度看,这套教科书努力适应新时期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扎实的基础性和灵活的选择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2)模块分析: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的每一册都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

1.阅读鉴赏
“阅读鉴赏”包括“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用*号标出)”,同时后面还有“扩展阅读”和“名著导读”,这就形成了从课内到课外、校内到校外、单篇文章到整本书互相回环结合的阅读系列。

为避免分量过重,“扩展阅读”部分单独成册,供学生在课外选读,使学生得法于课内,获益于课外。

每册的“阅读鉴赏”部分都安排了四个单元。

其中两个单元侧重于“品味与赏析”,另外两个单元分别侧重于“思考与领悟”、“沟通与运用”。

每个单元都有四篇精读和略读课文,教学中可以灵活处理,部分作课堂教学文选,其余的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必修教材中“阅读鉴赏”部分的单元安排见“表1”。

“表达交流”部分包括“写作”与“口语交际”两个板块。

教科书中关于“写作”的教学内容实际上有三个子系统:首先是集中独立的“写作”专题,每册共安排了4个专题,5册共20个专题;第二个系统是与阅读整
合在一起,在每篇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中也安排相应的写作练习,写一些读书笔记,强调读写结合;第三个系统与“梳理探究”整合在一起,安排了一些带有综合性、研究性的写作练习。

这样安排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的研究思考,同时引起学生更为浓厚的写作兴趣。

独立安排的写作专题的特点是:第一,过去的写作教材往往只着眼于写法,容易导致纯技术性训练。

这套教科书中的写作专题,既讲“写什么”,又讲“怎么写”。

也就是每一个专题开头都先提出“写什么”的问题,接着对“写什么”进行具体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带出“怎么写”,在写法上加以点拨。

最后在这个“写什么”的范围之内,设计若干个参考题目,让学生练习(可以选做)。

第二,“写什么”“怎么写”与“参考题目”三者密切结合,使学生在人文素养和写作能力上同时得到提高。

3.在解决“写什么”的基础上谈“怎么写”,符合形式服从内容、写法服从题材的写作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必修教材中“写作”专题的具体安排见“表2”。

文学习,安排相关的口语交际练习,如朗读、背诵、复述、讨论等;二是在“梳理探究”中的专题实践活动中设计相应的口语交际练习;三是每册设计四个专门的口语交际单元,分别是:朗诵、演讲、讨论、辩论和访谈。

活动的设计强调具体情景的设置,少讲理论知识,多给学生以实际锻炼的机会。

必修教材中“口语交际”专题的具体安排见“表3”。

教科书中“梳理探究”部分实际上是一些语文专题活动。

这些活动有的侧重于对学生以前在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所学过的内容进行梳理,便于在长期积累基础上的巩固和整合;有的属于专题研究,重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一些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些专题活动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可以有选择地开展。

必修教材中“梳理探究”部分的具体安排见“表4”。

为了落实课程标准中的“关于课外阅读的建议”,这套教科书还安排了“名著导读”栏目。

每册教科书介绍两部名著,以中外文学名家名著为主,其中部分与学过的课文内容衔接。

“名著导读”分为“背景介绍”、“作品分析”和“思考与探究”三部分,主要也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养成阅读经典和优秀作品的习惯。

必修教科书中“名著导读”部分的具体安排见“表5”。

1.体例“模块化”
“模块化”是指教科书内容的呈现方式不拘泥于通常采用的“文体系列”或“表达形式”的纯文学性概念角度,也避免陷入现时流行的“生活主题”或“人文专题”的泛语文化编排倾向,而是注意遵照语文学习的规律,用语文几方面基本要素构建模块化的教学系统。

一方面是“化整为零”,把整个教学内容系统分解成不同模块。

如每册中均包含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部分。

同时每一部分又分成若干个子系统,如“阅读鉴赏”安排了不同类型的文选,又分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表达交流”分成不同专题,再包括相关内容单元,从而适应教学安排的需要。

另一方面又“聚零为整”,在教学以及学生自己学习中,各个不同模块可以灵活组合。

例如在“阅读鉴赏”部分学习“情节与语言(中外小说)”文选系列时,就可以结合学习“表达交流”部分中的“语言表达(深刻、丰富、有文采、新颖)”专题,同时结合学习“梳理探究”部分中“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走近文学大师”等内容,从而让学生举三反一,收到学习训练的体验与认识反复归拢、提升的效果。

2.突出“过程和方法”
把“过程和方法”放在突出的地位,并在多种教学目标实施的设计中细腻地体现浸润式学习的理路,是这套教科书的又一特色。

整个教科书的教学目标包括了“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向,但其中“过程和方法”是一条基本线索,用以联系、整合“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程目标和相关内容。

“过程和方法”的教学目标包括:鉴赏的过程和方法,领悟的过程和方法,应用的过程和方法,启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通过几个方面的反复训练去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鉴赏力、领悟力,以及应用、梳理和探究的能力,同时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受到陶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编写体例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