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两首》教学设计1

合集下载

《诗两首》教案1

《诗两首》教案1

《诗两首》教案1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两首诗歌。

(2)能够分析并欣赏两首诗歌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

(3)能够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诗歌创作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关注和思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诗歌一:《静夜思》(1)朗读和背诵诗歌。

(2)分析诗歌的语言和形象,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 诗歌二:《登鹳雀楼》(1)朗读和背诵诗歌。

(2)分析诗歌的语言和形象,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步骤:1. 诗歌一:《静夜思》(1)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背诵诗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表达能力。

(3)分析诗歌的语言和形象,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诗歌二:《登鹳雀楼》(1)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背诵诗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表达能力。

(3)分析诗歌的语言和形象,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两首诗歌的背诵情况。

2. 学生对两首诗歌的语言、形象和主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以及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五、教学资源:1. 两首诗歌的文本。

2. 与诗歌相关的图片、音乐或视频等辅助教学资源。

3. 诗歌创作和实践的相关材料和工具。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诗歌。

2. 邀请诗人或文学爱好者来校进行诗歌欣赏和创作讲座,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3. 组织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或诗歌展览活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通用8篇)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通用8篇)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通用8篇)《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篇1教材概述李商隐,晚唐诗人。

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艺术上,特殊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

他的诗风与白居易截然相反,白诗妇孺皆知,而李诗虽然好学深思的人读来也很费劲,特殊是他的无题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不易得到准确的解释。

尽管如此,假如单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读,它又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

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

本课选取了他的《锦瑟》和《马嵬(其二)》。

《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人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首难诗。

诗题“锦瑟”,是用了起句的头两个字。

旧说中,原有认为这是咏物诗的,但近来注解家好像都主见:这首诗与瑟事无关,实是一篇借瑟以隐题的“无题”之作。

我以为,它确是不同于一般的咏物诗,可也并非只是单纯“截取首二字”以发端比兴而与字面毫无交涉的无题诗。

它所写的情事分明是与瑟相关的。

《马嵬(其二)》乃咏史之作,重点是写唐玄宗在马嵬驿为“六军”所逼,“赐”死杨贵妃。

有人认为此诗为讽刺唐玄宗之作,而我以为李商隐此诗,意在感慨人生无常,富贵难安。

本文的教学重点:引导同学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本文的教学难点:进一步训练同学读诗诵诗的力量,体会李商隐诗的意境。

思路方法由于是略读课文,所以本课的学习主要依靠同学自己。

根据“阅读——把握内容——分析艺术特点”的鉴赏过程,同学渐渐把握赏析诗歌的方法,领悟诗歌赏析的要领,培育喜爱诗歌的情感,喜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情感。

教学建议:为了让老师便于使用和查阅,本教案设计为两个课时(每一首诗歌为一个课时),但是我们建议老师采纳一个课时完成。

教学手段:采纳多媒体方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供应网络让同学查阅相关资料。

课时支配:1—2课时三维目标1.了解作家生平、创作风格。

2.诵读、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了解诗中所用的典故。

3.把握《锦瑟》这首诗的意境,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诗两首》教学设计_1.doc

《诗两首》教学设计_1.doc

《诗两首》教学设计-1、诗歌解读:《诗两首》抒发了子女对母亲的爱,在母亲身边,孩子沐浴母爱的光辉,是何等幸福欢乐;远离母亲,思母之情是何等哀伤。

《金色花》中的小孩想到变成一朵金色花,让妈妈嗅到花香,让妈妈看书不伤眼睛,从孩子对母亲的爱,可以想到母亲对孩子的爱。

《纸船寄母亲》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

这两首诗都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

⑴《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因此,我们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母子之爱,体会母子情深。

⑵《课程标准》还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富裕于表现力的语言;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在教学中,我确定以情感人,以读带动,以师为主导,以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⑶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指出,要在整体感悟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

这是我确定教学目标另一个依据。

1、上课之前,我用配有音乐又带有激情的朗诵将学生引入本课的学习,奠定了本课的感情基调。

在教学过程中,背景音乐始终萦绕在课堂,使学生沉浸在那种欢愉而深沉的氛围之中。

2、在本课的教学中,读是一个学习的重要手段。

我采取的方式有:示范读、指名读、小声读、选择读、默读、齐读、男女生分开读等。

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让学生掌握阅读诗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技巧,并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我首先按品读──品味──品析的步骤引导学生学习第一首诗,然后再由学生按照学习第一首诗的方法自学第二首诗。

以此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简介作者:泰戈尔是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

早期作品有诗集《暮歌》、《晨歌》等,诗歌格调清新,具有民族风格,但带有神秘色彩和感伤基调,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诗两首》教案1

《诗两首》教案1

《诗两首》教案1教学目标:1. 理解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分析两首诗的文学技巧和结构特点。

3. 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第一首诗:《静夜思》2. 第二首诗:《登鹳雀楼》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歌知识,提醒学生诗歌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文学形式。

2.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将要学习的两首诗《静夜思》和《登鹳雀楼》。

二、第一首诗《静夜思》的学习(15分钟)1. 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解读诗歌内容,解释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3. 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4. 探讨诗歌的文学技巧,如修辞手法、意象运用等。

三、第二首诗《登鹳雀楼》的学习(15分钟)1. 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解读诗歌内容,解释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3. 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感悟。

4. 探讨诗歌的文学技巧,如修辞手法、意象运用等。

四、诗歌鉴赏活动(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首诗进行鉴赏分析。

2. 各组向全班汇报他们的鉴赏结果,分享他们的理解和感悟。

3. 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诗歌。

五、创造性写作(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喜欢的自然景物或场景,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

2. 让学生写一首小诗,表达自己对所描述景物或场景的情感和思考。

3.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创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记录他们的回答和表现。

2. 收集学生的诗歌创作,对他们的写作能力进行评估。

六、诗歌分析与比较(15分钟)1. 将两首诗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2. 引导学生关注两首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并探讨它们如何体现诗人的思想感情。

3. 讨论两首诗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了解古代诗歌的社会意义。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诗词鉴赏、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古诗两首》教学设计(通用14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理解古诗内容,感受诗中描写的送别的情景,体会诗人对朋友的真切情意。

《诗两首》教案1

《诗两首》教案1

《诗两首》教案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培养学生利用联想和发散思维领悟诗歌的能力,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思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蓝图1、结合音画效果,让学生进入乡愁世界2、教学分为几大板块:(1)音画情景;(2)朗读领悟;(3)诗歌欣赏;(4)自主探究。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平台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我爱这土地》,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感。

一、导人新课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

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地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

二、写作背景及作者1、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从此,这首诗在抗战时期广为传诵。

2、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现、当代诗人。

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回家。

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

1935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

艾青是继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 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感知、研习1、范读欣赏。

(注意朗读节奏、重音、诗人的感情。

)〈多媒体播放朗读材料〉2、学生自由诵读,教师作诵读提示: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

《诗两首》教案1

《诗两首》教案1

《诗两首》教案1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两首诗歌。

(2)能够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能够解释诗歌中的难词难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通过创作和表演,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

(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2)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难词难句的解释。

(2)诗歌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3)诗歌的批判性分析和欣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歌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诗歌的思考。

2. 诗歌讲解:(1)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

(2)逐句解析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3)解释诗歌中的难词难句。

3. 修辞手法分析:(1)引导学生识别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解释修辞手法的意义和效果。

4. 意象分析:(1)引导学生识别诗歌中的意象。

(2)解释意象的意义和效果。

5. 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诗歌解析和创作作业的质量。

3.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达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指定教材中的两首诗歌。

2. 参考资料:相关诗歌的解析和评论。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的图片和视频。

六、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2. 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提问。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7篇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7篇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7篇《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查阅字典,会认、会写本课“坦”、“崎岖”、“翔”、“寂寞”等生字,掌握“劲”这个多音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学写诗歌。

2.过程和方法以学生自主学习、亲身感悟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充分领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态度;训练学生收集相关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学习交流名言警句。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树立“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正确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学习鉴赏诗歌,体会这首诗歌的意境美,帮助学生树立“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正确人生态度。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我们通过《大自然,你好》认识了身残志坚的张海迪,《假如只有三天光明》认识了盲聋哑女作家海伦〃凯勒。

她们的生活有太多的不如意,但是在她们的行动和文章中,我们感受到更多的是他们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活的乐观。

希望这节课能够让我们更加明确:人应该怎样面对生活。

(板书:生活)先学第一首《我微笑着走向生活》,简单介绍汪国真。

(汪国真,祖籍福建厦门,1956年出生于北京,他的诗清新、美好。

既蕴含丰富的感情,又富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受到许多青年人的喜爱,他的诗集曾三次获得全国图书“金钥匙”奖。

二检查预习1、自读课文,然后指名读,要求读的正确、流利2、人读生词并理解3、造句练习。

三、品悟诗情。

1.生活是什么?诗中用了四个词告诉了我们,下面大家再读这首诗找出来。

找出后板书:平坦崎岖幸福不幸师:生活之旅,并非一种风景,有平坦,有崎岖,既有幸福,又有不幸,那么我们应怎样走向生活呢?(微笑着走向生活)2.学生自读自悟。

师:诗人采取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去战胜崎岖和不幸,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下面请大家再读这首诗,找出有关语句,勾画感受深刻的地方,适当写下自己的感受,教师巡回倾听。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两首》教案设计(通用17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两首》教案设计(通用17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两首》教案设计(通用17篇)七年级语文上册《诗两首》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①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学生: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写一段话,准备在班里交流。

阅读冰心表现母爱的诗篇。

查阅有关冰心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泰戈尔的资料,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金色花》《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蕴丰富。

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像——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体味诗歌感情基调上,控制好语速、节奏和重音,提高朗读质量。

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诗的能力。

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和想像在诗歌中的作用。

导入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

母爱是人类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

现在请同学设想向母亲表达爱意的方式,然后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说一段话。

(学生略思考后,2—3名同学回答)同学们说的很好,都向母亲倾诉了自己深深的依恋之情。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诗——《金色花》。

《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诗人、作家泰戈尔,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叫、沙子》、《沉船》等。

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检查生字词(可用大屏幕投影)朗读课文教师范读课文(播放音乐配音),学生仿读。

(教师的朗读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诗两首》教学设计1

《诗两首》教学设计1

《诗两首》教学设计2《诗两首》教学设计山东省莱阳市谭格庄初级中学【教学思路】的两首诗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对母亲的深爱。

《纸船》是献给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

诗人以纸船为题,赋予纸船以尤其的含义,寄托了对母亲刻骨铭心的思念。

《金色花》从假想写起,“假如我变为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象──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依恋。

在教学时,教师要引诱学生多读,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诗的能力,使学生遭到美的熏陶和沾染,培育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由“假如我变为了一朵金色花”生发想象,让学生感遭到想象的新奇而美妙,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合作探究的学习进程,既发展学生的个性,又发展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母爱是人世间最崇高最美妙的感情。

咱们伟大的母亲给了咱们无微不至的爱,你怎么向母亲表达你的爱意呢?同窗们说的很好,都向母亲倾诉了自己深深的依恋之情。

母爱一直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人深情地颂扬过母亲。

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这样的两首诗:中国女作家冰心的《纸船》,和印度大文豪泰戈尔的《金色花》。

二、出示目标1、掌控诗文基调,表情朗读诗文,培育鉴赏诗歌的能力;背诵诗歌,丰厚语言累积。

2、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学习。

3、体验人间至爱亲情,遭到美的熏陶和沾染,培育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三、知识累积课本137~140页对《繁星》、《春水》的指点阅读,教学生晓得对文学作品的赏识是可以有多种观点的,学习独立鉴赏、评价作品。

)合作探究:学生品读这首诗,通过自主思考,然后合作探讨,师生交换对话的方式解决《飞鸟集》、《繁星》、《春水》。

九年级下《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下《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下《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诗两首》的作者、背景及主题。

(2)能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体会诗歌的美感。

(3)能够背诵并默写课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培养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的美好情感,提升个人情感素质。

(2)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理解与欣赏。

(2)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深层次意义的理解。

(2)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两首》的作者、背景及主题。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欣赏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

(2)学生通过注释、查阅资料,解决生字词及难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培养文学素养。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悟,进行互动交流。

5. 背诵与默写:(1)学生集体背诵课文。

(2)教师随机抽取学生默写课文。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分析鉴赏。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诗歌分析鉴赏能力和读后感写作水平。

3. 背诵与默写评价:检查学生的背诵和默写情况,评估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在朗诵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邀请文学爱好者或诗人到校进行讲座,分享诗歌创作和欣赏的经验。

3. 开展诗歌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创作自己的诗歌。

2022年《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

2022年《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

2022年《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诗两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教师:多媒体课件。

2、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了解预习情况,指读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

板书:送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如:、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1、理解第一、二句诗:⑴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⑵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板书:名楼送⑶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盛景送⑷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第三、四句诗:⑴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⑵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①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板书:目光送②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③讨论: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

《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

《诗》教学设计《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两首》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诗两首》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会认“庐”等9个生字,会写“吴”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课前准备】1、课文插图的实物投影。

2、课件。

(瀑布映衬青山、飞流直下的情景)3、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望庐山瀑布一、情境导入,理解诗题1、(投影展示插图)老师以优美的导语,把学生带进诗的意境。

同时随机讲解“香炉”“庐山”等词语。

2、理解诗题,认读生字“庐”“瀑”。

(注意“瀑”的读音)3、齐读诗题。

二、吟诵感悟,想象画面1、自由吟读,用笔圈出生字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自己读完以后再读给同桌同学听。

2、结合插图思考:诗人站在哪里?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物?3、伙伴之间交流,老师随机点拨。

4、组织交流或提出不懂的问题,老师进行指导,结合课件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紫烟”“遥看”“飞流直下”等词语。

5、老师小结:诗人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看着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产生了一种想象──这飞流直下的瀑布,真好像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一样!(学生齐读后两行诗句)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三、图文对照,熟读成诵1、让学生看图读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2、练习背诵,可同桌之间互相背。

四、巩固生字出示“庐”“瀑”“炉”“疑”,用卡片检查学生认记情况,用组词的方式理解字义。

五、学写生字1、出示下列要求会写的字:炉、银、烟、流。

2、启发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记忆字形,老师点拨。

3、重点指导“流”字。

(提示:“流”右边的上半部分与“云”的区别,右下部分三笔之间的间距要匀称)4、学生先观察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诗两首》教案1

《诗两首》教案1

《诗两首》教案1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两首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2)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两首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两首诗歌的内容、背景和创作特点。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 学生准备:(1)预习两首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诗歌的基本知识。

(2)简介本节课将要学习的两首诗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诗歌的背景和作者,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探讨两首诗歌的异同之处。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2)学生通过示例,尝试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提醒学生课后复习和巩固。

五、课后作业:1. 背诵两首诗歌。

2. 写一篇关于两首诗歌的鉴赏心得体会。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其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对诗歌的理解深度。

《诗两首》教案1

《诗两首》教案1

《诗两首》教案1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能够解读并欣赏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培养学生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1)杜甫的《月夜忆舍弟》(2)李清照的《如梦令》2. 教学重点:(1)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分析两首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歌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向学生介绍本节课将要学习的两首诗歌及其作者。

2. 诗歌讲解:(1)讲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a. 背景介绍b. 诗句解析c. 主题和情感分析(2)讲解李清照的《如梦令》:a. 背景介绍b. 诗句解析c. 主题和情感分析3.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欣赏两首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悟和欣赏。

四、课堂练习1. 根据课堂讲解,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结合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练习。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两首诗歌,加深对诗歌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诗歌感悟的短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准确性以及与同学的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能力。

2. 练习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评价:阅读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深度和创作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通过声音的表达来感受诗歌的美。

2. 邀请诗人或文学爱好者来校进行讲座,分享诗歌创作和欣赏的经验。

《诗两首》教案1

《诗两首》教案1

《诗两首》教案1第一章:诗歌概述1.1 诗歌的定义介绍诗歌是一种文学形式,通过韵律、节奏和象征性的语言来表达情感、思想和故事。

强调诗歌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每首诗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主题。

1.2 诗歌的要素讲解诗歌的结构、韵律、押韵和节奏等基本要素。

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视觉和听觉效果,以及如何运用语言来创造这些效果。

第二章:诗歌的形式与体裁2.1 抒情诗介绍抒情诗是一种表达个人情感和内心体验的诗歌形式。

分析一些著名的抒情诗,让学生理解其情感表达和主题。

2.2 叙事诗解释叙事诗是通过叙述故事来表达主题和思想的诗歌形式。

探讨叙事诗的结构和人物塑造,以及如何通过诗歌来讲述故事。

第三章:诗歌的阅读与理解3.1 阅读诗歌的方法教授学生如何阅读和理解诗歌,包括关注、注释、诗句和整体意义。

强调阅读诗歌时的感受和直觉,以及如何将个人的情感与诗歌的情感联系起来。

3.2 分析和解读诗歌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读诗歌的主题、意象、象征和修辞手法。

通过具体的诗歌实例,让学生练习解读和分析诗歌的方法。

第四章:诗歌的创作与表达4.1 诗歌创作的基础介绍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包括选择主题、构建意象和运用修辞手法。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4.2 诗歌表达的技巧探讨如何在诗歌中运用语言和形式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分析一些著名的诗歌,让学生理解其表达技巧和效果。

第五章:诗歌的评价与欣赏5.1 诗歌评价的标准介绍诗歌评价的一些基本标准,包括情感表达、语言运用和创意性。

强调诗歌的评价是主观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欣赏角度。

5.2 欣赏诗歌的艺术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包括语言的美、情感的美和形式的美。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诗歌朗诵和创作,体验诗歌的魅力和乐趣。

第六章:现代诗歌探索6.1 现代诗歌的特点分析现代诗歌与传统诗歌的不同之处,如语言的革新、主题的多样化等。

引导学生关注现代诗歌中的实验性和创新性,理解其对传统诗歌的突破。

6.2 现代诗歌作家介绍介绍几位具有代表性的现代诗歌作家,如徐志摩、郭沫若等。

《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

《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

《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诗两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诗句中对伏句的特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品味诗的内涵。

2、从平淡的描写中领悟浓厚的情味。

感受语言美和情境美。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教学用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提示课题。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很多感情,其中友情是非常值得留恋的。

我国的古代诗人为了表现彼此之间的友情,留下许多千古名句,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两首古诗,这两位诗人用不同的笔法表达了朋友之间的浓厚情谊。

让我们一首一首来欣赏。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赠汪伦》1、初读古诗。

(1)自读《赠汪伦》,要求读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检查自读情况。

a、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

b、指名标出停顿。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学习古诗的学习方法。

师:我们学习古诗一般可以分为四步进行。

(1)释诗题,(2)知诗人,(3)明诗意,(4)悟诗情。

3、用这四步方法自学《赠汪伦》。

交流。

(1)释诗题。

赠:赠送。

(2)知诗人。

作者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李白。

汪伦是他的朋友,这首诗是汪伦为李白送行时,李白送给汪伦的。

(3)明诗意。

a、交流难解的字词。

欲:将要。

闻:听到。

不及:比不上。

踏歌:用脚步打着拍子唱歌。

b、朗读诗句。

开火车读。

齐读。

逐行朗读,理解。

c、指名说说诗意。

李白我乘船要走的时候,忽然听到岸上传来脚打节拍唱歌的声音。

即使那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4)悟诗情。

a、李白描写自己要走了,汪伦来送行的一件事,从诗中的哪些语句你体会到他们二人比潭水还深的情谊?b、如果你是李白,你看到这感人的情景,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叹与感激之情。

最新-二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优秀9篇

最新-二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优秀9篇

二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优秀9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二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第21课《古诗两首》。

一、教材分析《古诗两首》这一课安排了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所著的《望天门山》和号称东坡居士的北宋诗人苏轼所著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古诗。

两者相比,都是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

但前者写所见,抒发赞美之情,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

后者讲所感,感悟人生哲理,重在说理,借物喻理,诗中有理。

根据本组教材安排2课时教完,我想第一课时先教《望天门山》。

下面我就重点分析《望天门山》这首古诗。

《望天门山》共四行诗句。

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

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

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

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字词来从动的方面把它写活。

第三、四句写行船的感受。

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相对而来。

非身历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

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水点缀得活泼了起来。

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望天门山》这首诗借景抒情的古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根据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字词的理解,进一步领会诗意,进入诗境,品味大诗人李白诗作的艺术魅力,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略美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成了教学目的之一。

据此,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一)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歌内容。

《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

《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

《诗》教学设计《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诗两首》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诗两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理解两首诗末尾语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3、学习这两首散文诗借助具体形象抒发对母爱的爱的手法,写一段话,表达对父母的爱。

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两首诗,进行朗诵比赛,直至背诵。

2、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篇末含蓄的语句理解。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启发法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同学们,在今年512特大地震中,发生了众多感人的一幕,其中有一条感动全中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妈妈爱你!”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双膝跪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毫发未伤。

这说明什么呢?父母的爱,尤其是母爱,是世界上最崇高、最无私的一种爱。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两首表达母亲与孩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和《荷叶母亲》。

二、研读《金色花》1、走近作者泰戈尔—印度著名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

他的创作有五十多本诗和散文诗集、十二部中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部戏剧。

他著名的散文诗集有《飞鸟集》、《新月集》、《园丁集》、《吉檀迦利》等。

用孟加拉文写作,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一种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2、朗读(1)教师范读课文(配乐—班得瑞《初雪》)。

(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学生仿读。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把握诗歌的主题。

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二、资料助读,投影。

艾青和《我爱这土地》
三、感知、研习诗歌《我爱这土地》。

1、教师深情地示范背诵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

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

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

诵读时要着重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

4、思考: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后明确:
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

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扦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5、精彩研读。

学生合作研讨: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
体会到什么?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

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有何深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1)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涛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

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2)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又,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4)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

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6、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

读《我爱这土地》,我们感受着那个苦难年代,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

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第二课时
一、研习余光中《乡愁》诗。

1、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请学生默读,熟悉诗歌内容。

(2)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教师作诵读提示:
《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

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
游子深情的恋歌。

(3)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教师作示范朗读。

思考: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

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

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4)合作研讨:
①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②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①“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

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

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

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

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②“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③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2、语言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二、课堂小结。

三、布置作业
《乡愁》中一个诗节就是一场凄美的离别,请设想自己是诗中的主角,写一段文字把诗中离别的模糊补充清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