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教育学没有诞生在中国
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和发展
从1949年到1979年30年期 间中国大陆的教育社会学 处于停滞阶段。
受到“左” 请思想的 影响及苏联批判社会学的 影响,在1952年教育社会 学被取消。
受到的影响:一方面, 使得我国教育社会学研 究和建设的延续性和连 贯性中断;另一方面, 使我们与西方国家在教 育社会学研究方面的差 距越来越大。
4
1、教育社会学学科的制度创建时期
创建 时期
20世纪初到“二战”结束 1907年苏则罗在哥伦比亚大学开设“教育社 会学讲座”,这时世界上第一个以“教育社会
学”命名的讲座。 1916年,斯奈登在哥伦比亚大学创建了教
育社会系。 1917年史密斯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以“教
育社会学”命名的教科书《教育社会学概论》。 1923年,斯奈登、史密斯和佩恩等人发起
传 统
孔德 斯宾塞
教 华德
育 杜威
社 涂尔干
会 扩展时期(20c初到20c中叶)
学 苏则罗
韦伯
华勒
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历程
研究内容
1. 教育引导社会进步 2. 理想社会教育目标 3. 社会学原理的教育应用 4. 人的社会化 5. 教育人员问题 6. 教育社会地位和区域地位 7. 学校内部和学校与社区交互 作用
之后,“教育机会均 等”、“教育与经济的 关系”和“教育的社会 功能”成为其研究的主 线。
2、“新”教育社会学研究阶段
科二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科二: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四个阶段:萌芽阶段;独立阶段;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阶段;近现代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一)萌芽阶段
中国:孔子和学记
孔子——《论语》
教育作用:1、教育对国家稳定和社会的发展有作用;
2、提出“庶、富、教”观点,人口、财富和教育是立国三要素;
3、提出“性相近,习相远”,强调后天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有阶级性,不包括女性和奴隶)
教育目的:培养士和君子,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
教育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化知识;道德行为规范要求。
教学原则与方法:
1、因材施教。孔子运用,宋代朱熹提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2、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启发式教学的人。
3、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谦虚笃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道德修养:
1、立志有恒。仁是孔子的最高道德标准。
2、自省自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身体力行。敏于行而慎于言,讷于言而敏于行,言必行,行必果。
4、改过迁善。
教师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为人师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学记》——乐正克
“教育学的雏形”;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教育作用:1、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军民,教学为先。
2、教育的个体功能—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提出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按照地方建制分别设学。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痒、术有序、国有学。学校管理分大成和小成。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概述
概念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根本任务)
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研究任务教育规律(基本规律:教育与人(内部),教育与社会(外部))
发展概述萌芽时期(只是思想,不是学科),创立时期,发展时期
萌芽时期:中国
儒家孔子
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
人性三等:一等生而知之者:上智,二等学而知之者:中人,三等困而不学者:下愚办学方针有教无类: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也
孔子的教育思想并未体现绝对的教育平等
教育功能国家发展的三个条件:庶(劳动力),富(生产力),教(政治伦理教育)孔子的治国大纲,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
教育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子夏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君子的三方面培养: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教育内容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教学方法学思行并重:“学而知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因材施教:“闻斯行诸”朱熹总结:夫子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人弃也
启发性教学:世界上最早使用启发性教学的教育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
与三隅反,则不复也”。“愤”是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是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道德教育立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
孟子
人性论“性善论”:人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教育的作用是扩充善性(内发论)教育的作用“明人伦”,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
理想人格“大丈夫”,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品德内化)
教育心理学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的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
教育心理学是有关教育学的重要内容,中国从传世时代开始就出现了教育的雏形,人们在日常劳作中,出了注重经验的累计以外,还特别注重对于经验的传承。教育的科学学习理论虽然诞生于西方,但是现代学习理论的源泉应是以中国和西方的大交流。我国古代存在着非常丰富的学习心理思想,从孔子到朱熹,从《论语》、《礼记》到现在教育思想理论,都对学习问题有深刻的阐述,我国现代学习理论很大程度上是古代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我国传统教育理论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心理思想,我国许多思想家、教育家都提出过一些闪耀着教育心理学思想的教学原则,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相长”、“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等;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将孔子和荀子的言论合在一起,就是现代教育心理学思想中所特别强调的知、情、意、行四者合一的知识学习原则。这些教育心理思想在我国学校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一直发挥着作用,而且即使在今天也不失其先进性。
下面就学习的本质、学习的规律、学习的心理条件、学习的过程对我国古代学习思想和教育理论做以简要的分析和介绍。
一、奴隶社会教育制度
“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学术和教育为
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规、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的礼器全部掌握在官府。夏、商和西周都是推行领主贵族政治,并垄断文化教育,即“学在官府”,教育对象是贵族子弟,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教学内容,也都是统治阶级成员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教育的社会作用主要是承担着社会上层建筑的职能。“礼不下庶人”,教育的阶级性、等级性是鲜明的。此乃教育价值的转折。
中国教育史发展
中国教育史发展
中国教育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先秦时期。在这个时期,教育主要是由家庭和宗族进行传统教育,重点是培养子女的礼仪和道德观念。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代表,他提出了“教育无贵贱,有道德修养”的观点,强调了教育的普及和平等。
随着封建社会的形成,教育开始向社会机构转移。秦朝统一中国后,推行了教育制度的改革,实行“乡校制”,即在乡村设立学校,培养人才。然而,这种教育制度仍然只面向贵族和士人,普通人民无法接受教育。
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逐渐向社会各个阶层普及。汉朝时期,私塾开始兴起,这是一种由私人经营的小型学校,为广大人民提供教育机会。私塾教育的重点是儒家经典的学习和考试准备。这种教育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
在唐朝时期,科举制度开始正式实行。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分为明经和进士两个阶段。明经考试是为了选拔官员,进士考试是为了选拔高级官员和文化精英。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教育成为社会上升的途径,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和普及。
明清时期,私塾逐渐成为普及教育的主要形式。私塾教育的内容除了儒家经典之外,还包括了文学、历史和科学知识。私塾教育的传
统一直延续到近代。
近代以来,中国教育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的教育理念和制度。这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05年,清政府颁布了《学堂条例》,规定了学校的管理和课程设置。此后,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教育制度,建立了现代学校体系。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教育经历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教育被视为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基石,教育资源得到了广泛的投入和发展。义务教育得到普及,高等教育也得到了大力发展。中国的教育制度逐渐完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教育与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概述
2.教育学创立的条件
(1)实科学校的发展对新的教师和新的教学方法 的要求。
(2)普及教育的需求为教育学的创立提供了机遇 (3)哲学与新兴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为教
育学的诞生创造了学术条件。 (4)思想家和教育家的努力使“教育术”上升为“教
育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教育学创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
1.培根 1623年《论学术的进展》。“教育学”有了一席之地
现代教育学
第二节 教育与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的产生及学校教育的出现 (一)教育的起源
1.生物起源说
[法]利托尔诺(C.Letourneau)《各人种的教 育演化》:从进化论出发,提出了生物学的教 育起源说。利托尔诺认为,生存竞争是教育产 生的基础。动物为保存自己的物种,本能地要 把自己的“知识”和“技巧”传递给下一代。
4.卢梭
“教育上的哥白尼” 小说体教育名著《爱弥儿》 教育思想: (1)教育适应自然的观念 (2)儿童中心的观念 (3)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的观念 (4)实用主义观念 (5)发现的观念 在西方教育史上,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被誉为
“旧教育”和“新教育”分水岭。
5.康德
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最早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 育学列入大学教育的开端。
2.现代教育的特征
现代教育指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以来的教育, 也包括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是人类社会和教育实践活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历史阶段:
(一)萌芽时期
这是人类对教育最初进行理性认识的时期。中国古代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教育观点: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合”、“温故知新”、“因材施教”等; 墨子对教育与环境作用的论述,对生产劳动教育的重视;孟子强调“思则得之”、“专心有恒”; 荀子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学以致用、身体力行等。
在西方,古代希腊与古代罗马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也都为教育学的萌发,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如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斯多德的和谐发展思想和儿童发展阶段的划分,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和重视儿童思维与道德的培养等,也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但是,萌芽时期的教育学还称不上是什么“学”。因为它还不具备自身独立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学科体系。它仅仅是一些教育的主张和思想观点,又多是些片断的、个别的结论,且多孕育在古代哲学的母体之中。
代表萌芽时期的教育著作,是中国古代的《学记》。但《学记》仍然是一些经验的概括和片断的、个别的结论,还没形成自身的逻辑体系。
(二)形成独立学科时期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近代形成的。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问世,为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奠立了基础。夸美纽斯(1592~1670)在他的著名著作《大教学论》中,首先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划分了儿童的年龄分期,确立了各年龄阶段的教学内容,论述了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建立了班级授课制度,对教育的作用和教师的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贯穿于他全部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自然适应性”原则。《大教学论》的出现,标志着教育学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形成独立学科的阶段。
教育学的发展
“杜威如此忠实于自己的哲学信念,因而他成为了 美国人民的领路人、导师和良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整整一代人都是因杜威而得以启蒙.”
——历史学家亨利· 科马格《美国精神》
胡克在回忆杜威时说:
“因为他的存在,数百万美国儿童的生活才更加丰 富、更加幸福。而对每一个成年人来说,他则提供 了一种经过深思熟虑、合理的生活信仰。”
(1)批判教育学的目的是要揭示看似自然事实背
后利益关系,以达到意识“解放”的目的。
(2)采用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揭示教育生活
中利益关系,使之从无意识上升到意识的层面。
在批判教育学学者眼里,学校不是好东西,从 根本上看,学校教育是: (1) 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的工具,是 造成社会差别、歧视和对立的根源; (2)学校教育的功能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 会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关系和经济结构; (3)不平等和不公正是某些利益集团制造的结果 。
主要哲学著作:《纯粹理性批判》(1781)、《实践理 性批判》(1788)、《判断力批判》(1790)
6.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
1770年晋升为逻辑学和形而上学教授,1776年康 德在哥尼斯堡大学首先开设了《教育学讲座》,开始 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对教 育学的普及和教育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作用。 后人把他的讲义以《康德论教育》编辑出版。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学科。它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本文将从教育学的起源、教育学的发展过程、教育学的重要理论和教育学的应用价值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在人类社会的漫长发展历程中,教育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早期的教育形式可能是由父母或长辈亲自教导后代,传授生存技能和价值观。教育学作为一门系统的学科并没有在此时出现。直到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提出了教育的一些基本原则和理论,才为教育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随着教育的普及和社会进步,教育学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都有了相应的发展。欧洲的教育学发展较早,早在16世纪的德国就有了第一所教育学院。18世纪的法国先后出现了教育学院和教育学研究所。到了19世纪,教育学开始作为一门正式的学科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
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学派。其中,罗素、杜威、佩斯卡尔等人的教育哲学为教育学的理论研究提供了
重要的思想基础。而现代的教育学则更关注于教育实践的研究,包括教学方法、教育评估、学生发展等方面的研究。
在教育学的研究中,有一些重要的理论深刻影响了教育实践。例如,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行为的改变,通过正反馈和惩罚来增强或抑制某种行为。认知发展理论则强调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和个体差异的重要性。社会认知理论则认为学习是社会交往中的共同建构而产生的。
教育学的应用价值不仅体现在学校教育,还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的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教育学的研究为教师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同时,教育学研究还可以帮助制定教育政策,改进教育制度和教育课程。在家庭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等领域,教育学的应用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育学的历史发展
教育学的历史发展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规律和教育实践的学科,它关注人类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教育制度等。教育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学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并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区产生了不同的理论流派和研究方法。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分别介绍教育学的历史发展。
一、古代教育思想的形成与传播
古代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发展,例如古埃及、中国、印度和希腊等地。在这些文明中,人们开始思考如何培养下一代,并开始建立教育制度。在古埃及,法老制订了教育法令,培养了后来的行政官员和文官。在古中国,孔子提出了“礼乐教育”的理念,强调道德和文化的培养。在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也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理论。
古代教育思想在东西方同时发展和传播,古代各个文明之间也进行了交流和借鉴。这种交流和借鉴促进了教育思想的发展,并为后来的教育学奠定了基础。
二、现代教育学的兴起与发展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带来了全新的教育需求和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学逐渐从教育实践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教育学的几个重要学派相继兴起。德国的
黑格尔、维特根斯坦等哲学家提出了理性主义的教育观,认为教育是
通过推理和思考来培养人的。美国的杜威和维吉奥茨基等心理学家则
强调体验和感知的重要性,主张通过实践和互动来促进学习和发展。
俄国的巴甫洛夫、矛盾论派和活动派则强调社会环境的作用,并提出
了个体和社会的关系对教育的影响。
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教育学的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包括跨文
为什么教育学没有诞生在中国
为什么教育学没有诞生在中国
教育学为什么没有诞生在中国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的出现,是西学东渐的结果,教育学在中国一开始就被打上了“全球化”的烙印。这与中国的社会性质和时代背景、文化发展有关。
<1>就封建社会时期,对与中国,欧洲的封建主义与中国的封建主义是根本不同的。欧洲的封建主义是贵族式的封建主义:农民受骑士主人统治,骑士又隶属于贵族,国王则统治一切。中国的封建主义与此大不相同,人民称其为官僚封建主义,早期促进着中国科技的发展,早后期严重妨碍科学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妨碍出现欧洲那样的重大突破。封建主义社会的特点:
(1)帝国主义通过野蛮的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控制、操纵中国,最终从中国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2)政治上,西方列强践踏中国的神圣主权。经济上,帝国主义牢牢掌握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文化上,实施文化侵略政策,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培养为他们侵略政策服务的买办文人。
(3)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杀人放火,抢劫财物,无恶不作,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无法估量的物质损失和精神伤害。
(4)封建剥削制度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支柱和中国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
(5)封建主义的统治也是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是中华民族进步的拦路虎。
(6)封建剥削制度的残酷性和封建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使中国生产力低下,人民生活极度贫困。反对封建主义就是要在经济上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在政治上消灭军阀的专制统治,为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创造条件。
教育只在中国得到普及
判断题
1、义务教育只在中国得到普及。
2、学校教育是随着人类和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的。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日趋分化。
4、终身教育主要是指成人教育。
5、教育的民主化就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和师生关系民主化。
6、教育的多元化就是指教育思想的多元化。
7、学记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
8、杜威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仅仅是对教育方法的批判。
9、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的是启发式教学,
10.、生物学起源论主张教育产生的基础是儿童对成人的摹仿。
11、.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抽象和概括。
1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反映了古代农业社会生产发展对教育的要求。
13、获得教师资格证书是合格教师的标志。
14、学生过错行为的发展不可能导致违法行为。
15、师生之间的正式关系与学校教育内容直接相关。
16、课程理论化是使教材反映现代科学技术新成就。
17、我国目前的中小学课程由学科类和核心类两部分组成。
18、教科书的编排通常采取直线式和平等式两种。
19、因材施教的“因”是根据、适应的意思,“材”就是学生学习的教材。
20、思想品德教育都是从道德意志教育人手。
21、优化德育的校外环境就是加强教师与家长的配合。
22、锻炼的方法是通过学生的道德实践来形成道德认识的主要方式。
23、动物能哺育幼仔,因此在高等动物之间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
24、教育必须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
25、形成技能、技巧是巩固知识的中心环节。
26、一个班级里几十个学生集合在一起,有了班级组织,就标志着班集体的形成。
27、读书法就是学生自已独立地阅读教材,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
教育学导论知识点归纳
教育学导论知识点归纳
一、教育学及其发展
1.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创立、教育学的发展
3.教育学发展中的教育专著:
(1)中国先秦时的《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2)教育学史上,一般认为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撰写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专著;
(3)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看,通常以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赫尔巴特本人被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
(4)杜威也被视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
二、教育及其发展
1.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发展经历的阶段: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古代教育、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近代教育、20世纪以后的教育等几个阶段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1.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其中,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指在社会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
2.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1. 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2. 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3. 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桥梁
四、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我国教育学元研究的探索:历程、进展和趋势
新中国的教育学已走过70年的发展历程,我国研究者对它的反思和探索一直没有停止。20世纪70年代国外教育领域“meta-”研究兴起,学界对此进行了引介与传播。“meta-”的含义为“在……后、反观、超越”,中文译为“元”,表示更高水平的认识层次,强调反思。教育学元研究是以教育学自身为研究对象,对教育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从理论和历史结合维度,作批判性反思和建设性探索。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以“元”为名的“元教育学”风靡一时,表明中国教育学科自我意识的觉醒。进入21世纪后,中国教育学发展面临着比以往更为深刻的矛盾与挑战,教育学元研究虽日趋深入,但目前还缺乏深入的反思和展望。有鉴于此,笔者回顾了我国70年来教育学元研究的历程,梳理了研究中取得的进展,并试图在此基础上,揭示出今后我国教育学元研究发展的基本趋势。
一、新中国70年我国教育学元研究的历程
(一)教育学元研究的效仿(1949—1954年)
对教育学的反思与探索,从新中国成立就开始了。但这一阶段我国教育学元研究效仿了苏联对教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
在1949年底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提出把学习苏联教育经验作为实施新教育的方向。从1949年起,以
马列主义为指导批判和改造旧的教育理论,建立社会主义教育学成为新的任务。1950年4月3日,《人民日报》分别发文《论教育科学》《“教育学原理”序言》,展现了译自苏联教育学者凯洛夫与冈察洛夫的相关成果,其中有教育学的党性、教育学理论和教育的实践、教育学的构成、教育科学的体系、教育科学的基础以及科学的教育学的研究方法等的介绍。此后,随着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的广为流行,其对教育学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影响了当时我国的学界。
教育学原理课后习题解答
(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1、首先,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人类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
2、其次,动物界没有人类这样高级的语言、符号系统,它们的思维不够发达,所有活动只停留在个体层次上。而人类具有高级语言符号系统,藉此系统,人能将经验类化,使人类具有自觉的类意识,能自觉地维持类的发展,并在资源共享的条件下,使人能为共同的利益做出自己的贡献。
3、再者,动物的“教育”也基本上随着生理的成熟而结束。动物一旦长成之后,就离开自己独立的生活,它的“教育”历程也告终结,而人的教育则绝不会止于生理的成熟。
二、大教育观的最终形成,是否意味着学校的消亡?
大教育观就是基于“终身教育”思潮和“教育社会”、“学习化社会”设想之上的一种教育观。教育不仅在时间上贯穿人生全程,在空间上也往往充注于人生所处各种场所,最终目标是为了维持或改善生存处境,提高生活质量。这种教育基于提高人的能力学习能力,从而使每一个人都成为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者,最终实现人类自身的发展。(终身教育:时间、空间、方式、性质)
三、学校是怎样产生的?
学校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不定期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
1、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
2、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3、文字的出现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四、你怎样看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1、教育终身化
2、教育社会化
3、教育产业化
论述教育的起源
论述教育的起源
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出现之初。教育最早的形式可以追溯到早期人类的狩猎和采集时期。在这个时期,父母或其他年长的族人会教导年轻人如何狩猎、采集食物和制作工具,以确保他们的生存。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社会进入了农业时代。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教育的范围和方式也得到了扩展。农民开始教育他们的孩子如何耕种土地以及其他农业技术。农业活动要求人们掌握特定的知识和技能,这种知识和技能通过父母向孩子传授。
随着城市的形成和文明的发展,教育逐渐从家庭转移到了学校和其他正规的教育机构。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公立学校开始兴起,为富有的人家的子女提供基本的教育,如阅读、写作、算术和哲学等。这些学校通常由专门的教师教授,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公民的品德和才能。
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改变和发展。在中世纪,教育主要由教堂和修道院提供,目的是培养宗教信仰和传播宗教知识。文艺复兴时期,教育以人文主义为导向,注重培养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到了近代,教育逐渐被普及,并成为国家政策的一部分。国家开始制定教育法规,建立公立学校体系,提供义务教育,并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同时,私立学校和其他非正规的教育机构也得到了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多选择和机会。
总的来说,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出现之初,从最早的家庭教育发展到现代的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的目的和内容也有所变化,但培养人们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始终是教育的核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为什么没有诞生在中国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的出现,是西学东渐的结果,教育学在中国一开始就被打上了“全球化”的烙印。这与中国的社会性质和时代背景、文化发展有关。
<1>就封建社会时期,对与中国,欧洲的封建主义与中国的封建主义是根本不同的。欧洲的封建主义是贵族式的封建主义:农民受骑士主人统治,骑士又隶属于贵族,国王则统治一切。中国的封建主义与此大不相同,人民称其为官僚封建主义,早期促进着中国科技的发展,早后期严重妨碍科学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妨碍出现欧洲那样的重大突破。封建主义社会的特点:
(1)帝国主义通过野蛮的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控制、操纵中国,最终从中国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2)政治上,西方列强践踏中国的神圣主权。经济上,帝国主义牢牢掌握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文化上,实施文化侵略政策,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培养为他们侵略政策服务的买办文人。
(3)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杀人放火,抢劫财物,无恶不作,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无法估量的物质损失和精神伤害。
(4)封建剥削制度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支柱和中国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
(5)封建主义的统治也是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是中华民族进步的拦路虎。
(6)封建剥削制度的残酷性和封建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使中国生产力低下,人民生活极度贫困。反对封建主义就是要在经济上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在政治上消灭军阀的专制统治,为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创造条件。
(7)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是因为这种资本主义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密切地结合着,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垄断性。
综上所述,就是因为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垄断性的封建主义社会体制的限制使得胸有大志、一心救国的人才报国无门,也使得教育学没有发展起来。
<2>就社会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进行的,与欧美各国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②民族资产阶级始终没有真正掌握中国近代化的领导权;
③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的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
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畸形,产业结构不协调。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重工业特别是钢铁、机械、电力、石油等工业尤为微弱;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
因此,教育学的诞生及发展所需的人才、经验并没有积累,此时的思想仍被牵制着。
<3>一门科学的诞生需要在一个和平的年代,中国资本主义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苦挣扎的。民族工业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但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控制下的旧中国,不可能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是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4>其他方面
(1)从逻辑和时间上看,西方的教育学是建立在教育实践基础之上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经验在前,教育学理论形成在后。而中国早期的教育学,是在教育实践和教育经验之前的,是先引进,再运用,也是应师范教育开课之急需,起初教育学并不是研究教育,指导教育实践、服务教育实际的,而是以传授国外教育学知识为主。
(2)从教育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来看,西方的教育学从产生到发展,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比较小,这与西方的学术自由是一致的。而中国教育学的“进口”,是客观实际发展的需要,受意识形态的影响较大,起初是应师范教育开设课程之需,随后,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1949年后的政治运动使教育学的研究大起大落可见一斑。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不可能不受到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但如果教育学研究完全变成意识形态的附庸,它的发展也就被窒息了。
(3)从学术流派和学术团体来看,西方有多种学术流派和学术团体,不同的学术流派和学术团体,都有自己的理论建树,有核心的教育领袖和教育代表作。 1949年之前中国的学术流派和学术团体不如西方集中和强大,因为我们的研究落后于西方。但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教育事业发展之规模,从业人员之多,研究机构数量和研究人员队伍之庞大,都堪称世界一绝,时至今日,中国在世界上有影响的教育家仍然屈指可数,具有全球影响的教育代表作仍未出现,这就值得我们很好地反思了。
(4)从师范教育的发展史来看,西方比中国要早 200多年,早在1684年法国就创立了教师讲习所, 1794年欧洲第一所师范学校诞生。师范教育的诞生,为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契机。我国师
范教育最早是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的师范学堂,比西方晚了一个世纪。教育实践不够丰富,教育学中国化的基础不牢固,也是教育学发展的一大障碍。
综上所述,从不同角度有不同方面、不同因素限制了中国教育学的诞生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