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住房章程制度改革历练经过回顾

合集下载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路径与策略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路径与策略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路径与策略我国目前的住房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无论是在社会主义初期还是改革开放之后,都曾经出现过各种形式的住房制度。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的住房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针对现实的情况,我国正不断加强住房制度的改革,以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基本住房需求。

本文就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路径与策略展开阐述。

一、住房制度的改革历程我国的住房制度可追溯到建国初期,那时候的住房制度主要是由国家集中统一安排和分配。

1960年代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住房制度发生了许多变化,国家逐渐放开了住房分配的管制,转向了市场化的方向。

1998年,我国开始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大力推进了城市住房保障,其中包括了低价保障房等各种形式的住房保障措施。

而到了2016年,我国发布了《城镇房地产发展和管理条例》,加强了对于住房市场的监管和管理。

可以看出,我国住房制度的变化经历了不断的更新和完善,使得人民的住房保障得到了更好的实现。

二、住房制度改革的难点与挑战虽然我国住房制度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难点和挑战。

首先,住房价格过高,房子成为了不少人投资的标的,这使得人民的住房需求得不到充分的满足。

其次,住房保障的体系不够完善,特别是对于低收入人群的保障不够。

同时,地方政府在发展住房市场的过程中,往往将其视为经济的拉动点,这使得住房市场的波动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最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得土地的供应和规划设计等问题逐渐凸显,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和规范。

三、住房制度改革的路径在解决住房制度改革难点和挑战之前,我国需要对其路径进行一番思考。

首先,我们应该坚持市场化、法制化的方向,加强对市场的管理和监督。

政府应该继续出台有关住房市场的政策和措施,建立完善的市场监测网络。

其次,我们应该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

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为低收入人群提供更多的保障,尤其是针对青年人群等“夹心层”人群的保障问题。

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历程

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历程

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历程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历程住房是人的基本需求,也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住房问题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难题。

为解决这个问题,中国的住房制度不断进行改革。

本文将回顾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历程。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住房制度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实行的是“户口制”住房制度。

这种制度以单位为基本单位,住房归单位所有。

单位根据成员户口和职务、资历等因素,分配住房。

相对来说,这种制度保证了城市的住房供给,而且住房很便宜,有一定的公平性。

但它的缺点也很明显,有住房分配的不公、随着城市发展住房供给不足等问题。

二、改革开放时期的住房制度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把住房保障政策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一分配转为政府投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模式。

1988年,我国推出了住宅商品化销售试点,提出了“住房按人分”的基本方针,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商品住房的市场化。

1998年,我国开始试行住房制度的“住宅分权”,即对住房进行产权分离,住房的产权和使用权被分开。

这种制度的推行,使得住宅在实现市场化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的自由度和效率。

三、新世纪以来的住房制度2007年,住房保障法颁布实施,成为我国住房制度法律保障的基础。

2010年,我国提出了“租购并举”战略,通过租赁市场的建立,以及公共租赁住房的推广,促进住房租赁市场的健康发展。

201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决定》,强化房地产市场调控的主体责任,促进住房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从“住房按人分”到“租购并举”,再到现在的房地产市场调控,中国住房制度的演进历程,既反映了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困难和挑战,也体现了中国政府积极推动房地产市场改革的决心。

四、未来的住房制度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人口迁移和婚姻家庭状况等都将影响住房需求格局的变化。

未来的住房制度应该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住房的基本需求为核心,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体现政府的责任和担当,提升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

中国住房政策的历史回顾与未来发展

中国住房政策的历史回顾与未来发展

中国住房政策的历史回顾与未来发展第一章:中国住房政策历史回顾随着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住房问题一直是影响人民生活的重要问题。

中国政府根据民生问题的需求而进行整体规划和政策制定,旨在改善人民的居住环境和改善住房条件,强调规划和统筹发展。

1.1950-1978年:集体化住房管理阶段1950年后,中国掀起了农村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城市房屋改革,实现了农村土地国有化和城市物业国有化。

政府采取了集体化住房管理的措施,将住宅的分配和供应纳入集体组织的主管范畴中,实现了国家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下的住房开发、分配、使用和维护。

2.1978-1998年:住房商品化进程阶段改革开放后,中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并于1988年开启了商品住房历史新时期。

政府积极推进住宅商品化进程,开发土地和住宅,加大对住房建设的投资,建立房地产市场并实行商品房销售。

1988年掀起了第一次全国商品房大卖场,房地产市场火爆,并呈现出逐年升温的趋势。

3.1998-2004年:住房市场健康与不健康并存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改革进一步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住房市场进入健康和不健康并存的阶段。

一方面,住房市场的增长和技术的不断发展阶段,人民的住房建设达到了近代以来的最高水平;另一方面,住房市场的“财富效应”产生了重要的负面影响,住房价格过高,并导致社会不稳定和贫富差距。

4.2004年至今:住房政策转型与可持续发展2004年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住房政策和措施,关注住房问题,把住房问题作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生福祉的重要内容。

政府在实施住房政策的同时,不断改进住房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住房保障的力度,开始从政策管控向市场调节的转型,从而促进住房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中国住房政策未来发展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住房问题将会一直存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下面从住房保障、土地利用、棚户区改造等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1.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对住房保障的需求将会持续增长,政府要加大住房供给的力度,提高住房保障的能力和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住房政策变迁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住房政策变迁的过程
1985 年,在城镇住房建设中,企事业单位的投入比重达到了 60%~70%,政 府投资(包括中央政府投资和地方政府投资)减到了20%的水平,个人投资为 10%左右。就住房分配体制的变化来看,出售公房与提高租金都反映出了住房 分配上等价交换的导向,即住房的分配再也不是无偿性的,职工的住房消费支 出将会不断增加最终达到市场化所要求的水平。当然,住房投资体制的变化与 住房分配体制的变化是高度相关、密不可分的,任何一个方面的变化同时都意 味着另一个方面的变化,这两方面的变化又共同体现着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住房 政策从福利化向市场化的转变。
综合配套阶段
国务院于 1994 年 7 月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 ( 国发[ 1994] 43号, 简称《房改决定》) , 第一次明确了城镇住房制度改革 的根本目标, 即“建设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城镇住房制度”。很明显, 确保“新”制度的顺利运行,需要建立起一套界定清晰、受法律保护和部门监 督的产权体系,并造就千百万多元化的产权主体作为市场运作的微观基础。由 此, 公房出售再次成为这一时期房改的重点。
这些政策采取了扩大普通商品住房的供应规模、严格控制被动性住房需求、加 大对投机性和投资性购房需求的控制力度、加强对住房市场的监管和对住房市 场交易秩序的整顿措施,以努力防控住房市场的过热问题。
2008年我国的住房市场调控政策从以防控住房市场的过热为导 向转变为以刺激不景气的住房市场为导向。2008 年 10 月 22 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于发布了《关于调整房地产交易环 节税收政策的通知》,决定适当减轻个人住房交易的税收负担。
前者的目的在于确立市场化的住房制度,使市场在住房资源的配置中发挥出基 础性的作用;后者的目的则在于弥补住房市场之不足,完善市场化的住房制度, 促使住房经济的平稳运行和住房市场的健康发展。

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回顾与反思

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回顾与反思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1、加强政策执行力度:各级政府应加强对城镇住房制度的政策执行力度, 确保政策落地生效。
2、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通过加强监管、完善法律法规等手段,规范房地 产市场秩序,防止市场失序。
3、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加大政府投入,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量,以满足 低收入家庭等特殊群体的住房需求。
参考内容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面临着越来越 多的挑战。保障居民的基本住房需求,是当前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 一。然而,现行的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深入研究和分析。 本次演示旨在探讨我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的现状、问题和改进措施,为完善我国 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提供参考。
未来发展方向上,我们应更加注重多元化住房供应体系的构建、金融和土地 政策的协调以及法律法规的完善等方面的工作。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推动我国城镇 住房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结论
总的来说,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在 今后的改革中,我们需要加强政策执行力度、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增加保障性 住房供应等方面的工作。我们还应深入探讨改革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历史反思等方 面的内容,以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发展目标的实现。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住房问题逐渐成为社会的焦点。为了解决中 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我国政府逐步建立了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然而,在实践 中,这一制度暴露出诸多问题。本次演示将对我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的问题进行 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国内外学者对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度定义、分类和政策制 定等方面。城镇住房保障制度是指政府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保障的一系列政 策和措施,包括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等方面。保障性住房分 为租赁型和出售型两种,租赁型包括公共租赁房和社会租赁房,出售型包括经济 适用房和限价商品房。政策制定需要结合国内外经验,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 住房供需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

新时期中国住房制度改革进程

新时期中国住房制度改革进程

新时期中国住房制度改革进程新时期中国住房制度改革进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住房制度改革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在过去的四十多年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人口从农村迁往城市,住房需求不断增加,城市住房问题逐渐成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解决住房问题,中国政府积极推进住房制度改革,不断完善住房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居住条件。

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80年代初至1990年代末,此时中国开始实行住房商品化,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住房供求关系。

在这一阶段中,商品房成为主流,人民群众的住房选择得到了相对的自由。

政府鼓励开发商发展房地产业,引导市场化的住房供给,也开始推进住房贷款制度改革,为购房提供融资途径。

这一阶段的改革为后续的住房制度改革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是2000年代初至2010年代初,中国住房市场进一步发展壮大。

政府加大了对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保障力度,推出了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项目。

城市经济发展迅速,房地产市场泡沫形成,房价飞涨,住房成本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重担。

政府意识到了住房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限制房价上涨,并采取措施保障购房者权益。

政府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稳定居民购房的政策,如“首套房优惠政策”和“住房公积金制度”。

第三阶段是2010年代至今,中国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

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保障力度,出台了“棚户区改造工程”和“租赁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等举措,为低收入人群提供了更多的住房选择。

政府也推进了房地产税立法,以实现住房制度的长远发展。

政府还加大了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限制购房的贷款额度和购房限制,以遏制房价的过快上涨。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历程回顾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历程回顾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历程回顾来源:新华网阅读要点提示:我国住房改革至今已取得一定成绩,也积累了不少矛盾。

回顾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历程及其政策调整轨迹,有助于了解我国宏观调控的政策走向,为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提供积极的借鉴意义。

住房制度改革的四个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实施“统一管理,统一分配,以租养房”的公有住房实物分配制度。

城镇居民的住房主要由所在单位解决,各级政府和单位统一按照国家的基本建设投资计划进行住房建设,住房建设资金的来源90%主要靠政府拨款,少量靠单位自筹。

住房建好后,单位以低租金分配给职工居住,住房成为一种福利。

应该说,这种制度模式在当时较低水平的消费层次上,较好地满足了职工的基本住房需求。

1958年到1977年的20年里,我国一直实行这一住房制度,但是在这段时间里,我国政府坚持以发展生产为先,住房基本建设投资规模逐年削减,因此,住房供给不足也不断显现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1978年邓小平提出了关于房改的问题,由此开启了我国住房制度改革之路。

(一)1978年—1993年住房实物分配制度改革阶段由于福利分房制度逐渐暴露出的问题以及住房供给不足矛盾的突出,促使我国政府必须寻求解决途径。

1978年—1993年的15年是我国福利分房制度改革不断探索和发展的阶段,具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福利分房制度改革探索阶段(1978-1985年)。

在这一阶段里,我国政府进行了公房出售和补贴出售住房试点,为住房制度改革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尝试和创新,积累有益的经验。

197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解决住房问题的政策能不能宽一点的想法。

1979年原国家城市建设总局、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制定了关于用侨汇购买和建设住宅的暂行办法,鼓励华侨、归侨和侨眷用侨汇购买和建设住宅;并且规定所有权和使用权归自己,国家依法给予保护。

业内人士认为这个暂行规定是住房商品化的萌芽。

同年我国政府探索把住宅出售给职工,原国家城市建设总局选择南宁、柳州、桂林、梧州和西安五个城市进行增量住房向职工出售的试点,即进行政府统一建设,以土建成本价向居民出售。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历程回顾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历程回顾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历程回顾新中国成立后,住房制度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实行了经济建设的五年计划,此时住房供应仍然严重不足。

为了解决住房问题,政府采取了集中分配的方式,建立了公有住房制度。

此时的住房分配以工作单位为主,单位为职工提供了住房,帮助他们解决了住房问题。

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的推进,住房制度开始发生变革。

政府取消了集中分配制度,实行了市场化的住房供应。

这一变革给予了个人更多的住房选择权,同时也引发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然而,这一时期的住房发展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住房价格上涨、居住环境恶劣等。

开放后的80年代,我国进一步推进了住房制度的。

政府引入了商品房供应的概念,开发商开始兴建商品房,并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出售给购房者。

此时的住房制度充分发挥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刺激了住房市场的繁荣。

然而,与住房供应形势相比,住房购买需求迅速增长,住房价格大幅上涨,使许多人面临无法购买适宜住房的困境。

到了9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关注到住房制度所带来的不平衡和不公平问题。

1998年,中国政府出台了《城市住房制度的指导意见》,该文件提出住房制度,以实现城市住房供应的公平和效益。

该继续推动了住房市场的发展,鼓励了房地产行业的壮大。

进入21世纪,中国政府继续加强住房制度。

2003年,中国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住房制度的决定》,这一决定促使住房制度进一步深化。

政府开始注重保障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求,加大了对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力度。

同时,政府加大了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通过限购、限贷等措施控制住房价格的过快上涨。

目前,中国住房制度仍在不断进行中。

政府继续加大对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的建设力度,为低收入人群提供更多的住房选择。

政府也加强了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通过完善住房市场调控机制,以及推出租赁住房市场的发展,努力解决住房问题。

总的来说,我国住房制度经历了从集中分配到市场化供应的转变,从而给予了个人更多的住房选择权。

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历程

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历程

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历程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快速城市化的国家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对住房问题越来越关注。

中国的住房制度已经经历了多次改革,以下是住房制度改革的历程。

第一阶段:解放前至改革开放前自解放前至改革开放前,中国的住房制度基本是由国家主导,党委政府通过指令性计划和分配方式来解决住房问题。

这个时期的住房制度具有以下特征:1.住房分配是由国家主导的,住房属于国家和集体所有,个人没有产权;2.住房供应主要由国家通过计划和分配来实现;3.对于分配到住房的居民,房租相对较低,但购房难度极大;4.城市卫生状况较为落后,城市居民人口密度较大。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初期至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的住房制度逐渐发生变化。

在80年代初期,政府开始鼓励个人购买住房,逐渐引入了市场机制。

这一时期的住房制度具有以下特点:1.住房供应由政府和市场共同提供;2.对于分配到住房的居民,房租相对较低;3.个人购房逐步成为主流,住房市场起步,但是价格较为高昂。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住房问题逐渐成为一个社会热点话题。

在90年代初期,政府开始出台一系列住房改革政策。

这些政策的核心是为了改善住房市场的供需状况,并为住房市场的健康发展打下基础。

第三阶段:21世纪初至今21世纪初以来,中国住房制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市场导向和法制化,促进了住房市场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住房制度具有以下特点:1.住房市场逐渐成为主渠道,政府提供相对少量的公共住房;2.个人购房和按揭购房已成为主流,住房市场的价格也相应下降;3.政府对住房市场进行规范,加强住房市场的监管。

现状和展望当前,中国住房制度改革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来解决人民群众的住房问题,使住房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展望未来,中国的住房改革还将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

例如,如何摆脱高房价的困扰、如何改变房地产业的发展模式、如何满足新型城镇化的需求等等。

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历程及基本经验评述

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历程及基本经验评述

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历程及基本经验评述摘要:住房保障制度,简单说,就是在社会发展中,买不起房子的人也得保障他们有房子住,这是一个文明社会起码的目标。

因为住房是人生存的必要条件。

这个制度就叫住房保障制度。

经过近20年的住房制度改革,我国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然而,近几年城镇居民住房问题又成为社会关注度极高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并在不同时期出台相关政策着力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之一。

“十二五”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改善民生、扩大内需以及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住房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本文主要通过梳理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演变过程,分析当前住房保障体系的状况,探讨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治本之策,但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也是其重要保证。

关键词:保障,保障性住房,制度1、前言在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十二五”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改善民生、扩大内需以及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住房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如何能让“百姓居者有其屋” 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在我国,住房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在我国住房制度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一方面把住房实物福利分配制度变革为以货币工资分配方,另一方面,大力促进住房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实行住房的市场化,建立完善住房市场。

本文通过梳理我国保障住房制度的演变,为构建一种可持续、管长久的住房保障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2、我国城镇住房制度的演变历程2.1福利性公房配租时期的演变2.1.1福利性公房配租时期(1949-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确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

并实行低租金国家统建、公房配租、福利分配的制度。

国家(包括国家机关、国企事业单位、国营企事业单位)出资修建公住房(包括没收),按职位、工龄等条件分配给符合条件公职人员居住,租金仅相当于现在的物业管理费。

新时期中国住房制度改革进程

新时期中国住房制度改革进程

新时期中国住房制度改革进程中国住房制度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住房制度改革的目标是让居民住有所居、住得安心、住得舒适,使全体人民共享住房改革的成果,推动住房问题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住房制度改革的进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这一时期主要是住房制度从“分房制”向“商品化制”转变的过程。

在这一时期,政府通过逐步废止实行了几十年的分房制,逐步引入市场化的住房供应方式,鼓励发展商品房市场,使房地产市场得到初步的发展。

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到2000年代初,这一时期主要是住房市场供需关系的深层次变化和政策调整的过程。

在这一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人口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住房需求不断增加,住房价格也出现了明显的上涨。

为了应对住房市场的问题,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住房政策,推动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保障工作,促进住房市场的稳定发展。

第三阶段是20世纪2000年代中期至今,这一时期主要是住房制度进一步完善和政策调整的过程。

在这一时期,住房问题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政府出台了《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综合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住房制度改革进一步向前发展。

其中包括加强土地供应管理,推动棚户区改造工作,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发展租赁市场,推动住房经济的健康发展等。

在新时期,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市场化和社会化相结合,逐步实现多元化的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

一方面,继续深化住房市场化改革,促进低价住房供应,引导房地产市场合理发展;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完善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保障机制,推动租赁市场的发展,建立健全住房供给保障体系。

还要加强土地和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城镇化建设的良性发展,努力解决城市和农村住房问题。

中国住房制度改革在不断深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住房价格高企、购房压力大、租赁市场不成熟等问题。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发展历程(1978-1991年)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发展历程(1978-1991年)

康天锦摘要:我国住房制度改革,自1978年9月邓小平同志提出解决城市住房问题以后,中央领导同志重视人民群众的住房问题,在部署加强住宅建设的同时,推动了住房制度改革工作,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探索,开展调查研究,采取一系列措施,具体指导,推动住房制度改革不断发展。

关键词:住房制度改革;住宅建设;住房问题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9138-(2020)05-0016-27 收稿日期:2020-04-20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从1978年邓小平同志第一次发表相关讲话开始,已经40余年。

其中1978-1991年的14年间,属于住房制度改革的起步阶段,在今天看来,属于摸着石头过河,至关重要,意义非凡。

笔者作为见证者与亲历者,对住房制度改革的发展过程、相关背景等,予以简要梳理,以期让读者全面了解那个时期住房制度改革进程。

当然,每个阶段后的简单分析属于个人认识,不妥之处谨作参考。

1978-1991年,住房制度改革大体上分为五个阶段。

1 探索实验阶段(1978-1982年)1978年9月7-13日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召开全国第一次城市住宅建设工作会议,会议期间向邓小平同志汇报,邓小平提出:“解决住房问题的路子,能不能宽一些?比如:允许个人建房或者住建公助,分期付款,把个人手里的钱动员出来,国家解决材料,这方面潜力不小”,并指出要从各方面研究这个问题。

这次会后,1978年10月19日国务院以222号文件批转国家建委关于加快城市住宅建设的报告,指出城市住房存在的问题是:(1)平均居住水平低,城市人均3.6平方米,比解放初期4.5平方米还低。

(2)缺房户数量多,全国323万户,占17%。

(3)危房棚户改造慢。

提出解决住房问题的7年规划,邓小平同志要求1985年城市人均居住面积达到5平方米,只能高,不能低。

住宅建设要发挥国家、地方、企业和个人的四个积极性。

1979年国家城建总局从国家补助住宅建设的资金中,拨给陕西、广西一部分资金,建设住宅出售给个人。

新时期中国住房制度改革进程

新时期中国住房制度改革进程

新时期中国住房制度改革进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住房制度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中国政府在新时期探索了新的社会主义住房制度,住房由国家和国企统包分配到实现住房商品化和社会化的转变。

住房制度的改革,作为中国经济社会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本目标是为了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制度经济系统。

标签:新时期;住房制度;改革1、中国住房制度的发展历程建国初期,中国的城市住房供应严重不足。

1949年中国人均住房面积仅为4.5平方米,有870万城市居民没有自己的房屋。

当时以简陋窄小为主要特征的北方大杂院和潮湿破旧为代表的南方茅草房都严重阻碍了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肮脏狭窄的居住条件亦增加公共传染病扩散的风险。

由于新中国初期工业化水平较低,生产力尚未完全解放,短期内难以进行大规模的住房建设,因此直到七十年代城镇居民大部分居住于没有独立卫生间和厨房的筒子楼(福利分房最典型的代表,以一条长走廊串联数目庞大的狭小单间和住户为主要特征)或平房里。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住房改革开始之前,城市居民的住房主要由工作单位或房屋委员会提供。

城镇住房制度主要表现为住房投资由国家和国企承包,国家通过实物分配来对住房统一分配,而住房消费和房屋维修则由国家统一承包。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住房的大小和分配时间是根据员工的水平、服务年限、职位和贡献来确定的。

例如,1983年国家对省级干部和同等专业人员的住房分配标准达到80至90平方米,几乎是普通工人的两倍。

而单位仅向员工收取象征性租金,不足以支付维护和与住房相关的服务。

因此,这种福利性住房分配制度使国家承受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并减少了对工业生产的再投资,因此制约了住宅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1966年至1978年中国城市住房建设停滞不前,大量危旧房无法得到有效改造。

在住房建设、分配和管理由国家统一管理的模式下,住宅供应极度短缺和人均住宅面积的下滑亦日趋严重:1950年的人均住房面积为4.5平方米,而1978年降至3.6平方米。

中国特色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发展的(1)

中国特色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发展的(1)

如何建立中国特色的住房保障制度
谢谢
2011.10
5.摸清住房保障对象数量,是制定住房保障政策最基础的工作; 6.“人人有房住不等于人人有房产”,应充分重视租赁型保障住房的作用; 7.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公共住房专业管理体系; 8.将“保障性住房”与“房地产市场”加以区分;
思考题:
住房保障制度建立中的政府责任 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控管理的思考
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住房保障政策及启示
(三)发达国家和地区住房保障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1.坚持住房保障总目标与分阶段实施相结合
2.强化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完善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
3.建立符合国情的住房保障机制,推行住房产权多元化
4.通过完善的制度确保保障性住房分配的公平
5.通过立法和金融保障,推动保障性住房发展
二、我国住房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三)廉租住房运行存在的问题 1. 廉租住房适用对象范围过窄;
2.廉租住房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3.廉租住房房源不足; 4.居民标准难定,廉租对象混乱; 5.廉租住房退出机制有待完善;
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住房保障政策及启示
(一)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住房制度概览
四、中国特色住房保障制度构建的思路与目标
(一)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基本定位
1.我国住房保障的目标定位:“有居”;“宜居”;“善居”;
2.我国住房保障的对象定位:中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
3.我国住房保障的原则定位: ①突出解困是最基本立点;②保障适度是最基本的准则; 4.我国住房保障的政策定位 ①租赁为主;②分层应对;
5.配套的住房法律保障;
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住房保障政策及启示
住房自有率与租赁住房的比例 数据来源:《全球化世界中的城市——全球人类住区报告2001》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历程回顾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历程回顾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历程回顾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我国开始进行住房制度。

随着企业的深入推进,以及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经济差距的增大,住房问题日益凸显。

1988年,我国开始试行公租房制度,为低收入家庭提供廉租房。

此后,我国也相继引入了住房补贴政策,通过财政资金对低收入家庭进行补贴,以帮助他们解决住房问题。

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住房制度进一步加快。

2024年,国务院发布了《城市保障性住房试点工作实施意见》,提出在抓好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同时,推进建设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多渠道解决住房问题。

2024年,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住房与农田分配关系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推动了农村住房制度。

此后,各地相继出台了各自的住房制度政策。

2024年,我国召开了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以市场为主导的住房制度方向,并提出了“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政策。

此后,我国相继出台了限购、限贷、限售等一系列调控政策,以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住房需求。

同时,我国也大力推进了公租房制度,加大了公租房建设力度,为中低收入人群提供了更多的住房选择。

202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意见》,提出要支持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增加租赁住房供应,完善租赁住房市场体系。

这一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住房制度进入了新的阶段。

此后,各地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的政策,推动住房租赁市场的健康发展。

总的来说,我国住房制度经历了从公租房制度到住房补贴政策,再到限购、限贷、限售政策的演变,同时也推动了住房租赁市场的发展。

我国住房制度在解决住房问题、促进居民消费和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住房制度,提高住房保障水平,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住房需求。

住房政策演变史

住房政策演变史

住房政策演变史
住房政策演变史是指在不同历史时期,国家对住房问题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演变的历程。

以下是中国住房政策演变史的主要阶段:
1. 1949年-1978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实行了住房分配制度,以满足人民的基本住房需求为目标。

政府通过公有制房屋的兴建和分配来解决人民居住问题。

2. 1978年-199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实行了住房制度的市场
化改革,鼓励市场在住房分配和交易中起决定性作用。

同时,政府逐渐推行了住房商品化的政策,引入了商品房的概念,鼓励人民通过市场购买房屋。

3. 1998年-2010年:在大规模城市化进程中,中国房地产市场
快速发展,出现了房地产泡沫。

政府开始采取调控措施,限制房地产市场过快增长,保护购房者的利益,防范金融系统风险。

4. 2010年至今:政府加大了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引入
了一系列房地产政策,包括限购、限贷、限售等,以遏制投资投机性购房行为,保护低收入群体的购房权益。

同时,政府加大了对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力度,以解决中低收入群体的租房问题。

总体来说,中国住房政策从分配至商品化再到调控,体现了国家在保障居民基本住房需求的同时,控制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平衡了市场利益和人民福祉。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历程回顾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历程回顾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历程回顾来源:新华网阅读要点提示:我国住房改革至今已取得一定成绩,也积累了不少矛盾。

回顾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历程及其政策调整轨迹,有助于了解我国宏观调控的政策走向,为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提供积极的借鉴意义。

住房制度改革的四个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实施“统一管理,统一分配,以租养房”的公有住房实物分配制度。

城镇居民的住房主要由所在单位解决,各级政府和单位统一按照国家的基本建设投资计划进行住房建设,住房建设资金的来源90%主要靠政府拨款,少量靠单位自筹。

住房建好后,单位以低租金分配给职工居住,住房成为一种福利。

应该说,这种制度模式在当时较低水平的消费层次上,较好地满足了职工的基本住房需求。

1958年到1977年的20年里,我国一直实行这一住房制度,但是在这段时间里,我国政府坚持以发展生产为先,住房基本建设投资规模逐年削减,因此,住房供给不足也不断显现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1978年邓小平提出了关于房改的问题,由此开启了我国住房制度改革之路。

(一)1978年—1993年住房实物分配制度改革阶段由于福利分房制度逐渐暴露出的问题以及住房供给不足矛盾的突出,促使我国政府必须寻求解决途径。

1978年—1993年的15年是我国福利分房制度改革不断探索和发展的阶段,具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福利分房制度改革探索阶段(1978-1985年)。

在这一阶段里,我国政府进行了公房出售和补贴出售住房试点,为住房制度改革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尝试和创新,积累有益的经验。

197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解决住房问题的政策能不能宽一点的想法。

1979年原国家城市建设总局、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制定了关于用侨汇购买和建设住宅的暂行办法,鼓励华侨、归侨和侨眷用侨汇购买和建设住宅;并且规定所有权和使用权归自己,国家依法给予保护。

业内人士认为这个暂行规定是住房商品化的萌芽。

同年我国政府探索把住宅出售给职工,原国家城市建设总局选择南宁、柳州、桂林、梧州和西安五个城市进行增量住房向职工出售的试点,即进行政府统一建设,以土建成本价向居民出售。

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演进与成效

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演进与成效

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演进与成效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住房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然而,长期以来,中国的住房制度一直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住房资源分配不公、住房价格过高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不断地进行住房制度改革,使得住房问题得到了不少的改善。

一、住房制度改革的演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在住房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实施了“商品房”政策。

在这个政策出台之前,中国的房屋分为两种:一种是国家分配的公房,另一种是自留房。

这些房屋由于价格较低,被广大居民视为“福利房”,而且分配也存在一定的政治色彩。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开始鼓励开发商建设商品房,以满足市场需求。

1992年,中国实施了新的住房制度改革,建立了商品房市场。

在此基础上,2003年,中国又出台了《房地产法》,规范了商品房市场的运作。

此后,中国的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实行保障性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政策,为住房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更多的手段。

二、住房制度改革的成效住房制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对住房的需求,使得居民居住更加舒适、安全、便利。

中国政府在住房制度改革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也获得了不少的成就。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住房资源得到了更好的调配随着商品房市场的发展,住房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分配。

在过去,由于房屋只有公房和自留房两种选择,往往会存在资源浪费和住房拥挤的情况。

而在商品房市场的发展下,居民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房屋类型和位置,住房资源分配更加合理。

2、住房价格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随着商品房市场的竞争不断加剧,住房价格得到了较为明显的下降。

在政府的政策引导下,住房开发商也开始出售价格适中的“经济适用房”等商品房,帮助居民解决住房问题。

3、住房保障得到了加强近年来,中国政府在住房保障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如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住房等。

这些政策有效地解决了一部分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让他们享受到更好的住房保障。

新时期中国住房制度改革进程

新时期中国住房制度改革进程

新时期中国住房制度改革进程中国住房制度改革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土地制度、住房供给、住房公积金、购房政策等多个方面。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进程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以及从以商品房为主导的住房供给方式到多元化供给方式的转变。

本文将围绕这几个方面来介绍新时期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进程。

土地制度是住房制度改革的核心。

在计划经济时期,土地由国家所有,住房分配基于计划和福利,市场机制发挥的作用相对较小。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国逐渐建立了现代土地制度,实行了土地使用权制度。

200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了土地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等重要改革措施,为城市住房制度改革提供了重要基础。

住房供给是住房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公共分配到市场经济时期的市场供给,中国住房供给模式经历了巨大的改变。

改革开放初期,商品房供应不足,人们只能通过单位分配住房或自建住房来解决住房问题。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商品房成为主导的住房供应方式。

政府逐渐加大了对廉租房和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完善了公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体系。

近年来,我国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租赁住房发展,促进住房租赁市场的健康发展,提高了住房供给的多样化程度。

住房公积金制度是住房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住房公积金是由职工、用人单位和政府三方共同缴存的一种制度,旨在为职工提供低成本的住房贷款和住房租金补贴,缓解居民的住房压力。

2000年,我国颁布了《城市职工住房公积金管理暂行条例》,明确了住房公积金的缴存和使用等具体规定。

随着时间的推移,住房公积金制度逐渐普及和完善,成为居民购房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

购房政策是住房制度改革的重要方面之一。

近年来,中国政府频繁出台一系列购房政策,旨在调控房地产市场,保障居民的住房需求。

这些政策包括限购、限贷、限售等,以及推动公积金贷款政策的改革和完善。

当代中国住房政策的历史演变过程

当代中国住房政策的历史演变过程

当代中国住房政策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我国的城镇住房政策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计划的福利房分配政策,单位制内的成员由单位解决住房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住房攻击从逐步的商品化向全面、快速的市场化方向发展。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央政府开始调整原有的政策,对房地产市场实施宏观调控,意图平抑房价与调整房屋供给结构,促进社会住房资源的分配公平。

2.1改革开放前住房政策——福利住房制度(1949—1978)1949年后,我国实行的是实物分配和低租金住房政策,城镇住房建设有政府部门、事业机关、国企等单位负责,然后以实物形式分配给城镇居民,收取低廉的租金。

在这样的体制之下,住房成为单位制下的重大福利。

当时由于住房属性的福利性,住房供给的计划性,造成房屋供给缺乏激励,住房成为稀缺资源据统计,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的29年,我国人均住房面积停留在4.5平方米的水平上,缺房户占城镇总户数的47.5%。

可见,“住房难”成为改革开放前的一种普遍现象。

与此同时,住房有行政单位进行分配的方式也十分容易滋生不正之风。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人口的不断增长,改革以实物分配和低租金为主要特征的福利分房住房政策迫在眉睫。

2.2改革开放后的商品化探索阶段(1978—1998)住房制度改革起始于1980年邓小平关于住房问题的讲话。

邓小平指出:“要考虑城市建筑住宅、分配房屋的一系列政策。

城镇居民个人可以购买房屋,也可以自己盖。

不但新房子可以出售,老房子也可以出售。

可以一次性付款,也可以分期付款,十年、十五年付清。

住宅出售后,房租恐怕要调整。

要联系房价调整房租,使人考虑买房合算”。

此后,房改大致经历了“优惠售房”试点(1979—1985)、“提足增资”,优惠出售住房(1986—1990)以及以售带租(1991—1993)等改革阶段。

总体而言,1990年以后,住房市场化改革全面开展。

2.3全面、快速市场化阶段(1998年至今)1998年7月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神话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宣布全国城镇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全面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同时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房为主动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历程回顾来源:新华网阅读要点提示:我国住房改革至今已取得一定成绩,也积累了不少矛盾。

回顾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历程及其政策调整轨迹,有助于了解我国宏观调控的政策走向,为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提供积极的借鉴意义。

住房制度改革的四个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实施“统一管理,统一分配,以租养房”的公有住房实物分配制度。

城镇居民的住房主要由所在单位解决,各级政府和单位统一按照国家的基本建设投资计划进行住房建设,住房建设资金的来源90%主要靠政府拨款,少量靠单位自筹。

住房建好后,单位以低租金分配给职工居住,住房成为一种福利。

应该说,这种制度模式在当时较低水平的消费层次上,较好地满足了职工的基本住房需求。

1958年到1977年的20年里,我国一直实行这一住房制度,但是在这段时间里,我国政府坚持以发展生产为先,住房基本建设投资规模逐年削减,因此,住房供给不足也不断显现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1978年邓小平提出了关于房改的问题,由此开启了我国住房制度改革之路。

(一)1978年—1993年住房实物分配制度改革阶段由于福利分房制度逐渐暴露出的问题以及住房供给不足矛盾的突出,促使我国政府必须寻求解决途径。

1978年—1993年的15年是我国福利分房制度改革不断探索和发展的阶段,具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福利分房制度改革探索阶段(1978-1985年)。

在这一阶段里,我国政府进行了公房出售和补贴出售住房试点,为住房制度改革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尝试和创新,积累有益的经验。

197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解决住房问题的政策能不能宽一点的想法。

1979年原国家城市建设总局、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制定了关于用侨汇购买和建设住宅的暂行办法,鼓励华侨、归侨和侨眷用侨汇购买和建设住宅;并且规定所有权和使用权归自己,国家依法给予保护。

业内人士认为这个暂行规定是住房商品化的萌芽。

同年我国政府探索把住宅出售给职工,原国家城市建设总局选择南宁、柳州、桂林、梧州和西安五个城市进行增量住房向职工出售的试点,即进行政府统一建设,以土建成本价向居民出售。

1980年邓小平再次发表关于住房问题的讲话,邓小平说:“要考虑城市建筑住宅、分配房屋的一系列政策。

城镇居民个人可以购买房屋,也可以自己盖。

不但新房子可以出售,老房子也可以出售。

可以一次付款,也可以分期付款,十年、十五年付清。

住宅出售后,房租恐怕要调整。

要联系房价调整房租,使人考虑买房合算”。

同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批转《全国基本建设工作会议汇报提纲》中正式提出实行住房商品化政策。

国家规定,“准许私人建房、私人买房、准许私人拥有自己的住宅”。

1981年,公房出售试点扩展到23个省、自治区的60多个城市和一部分县镇。

1982年,在总结前两年公房出售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鉴于城镇居民工资水平低、购买能力有限,原国家建委和原国家城市建设总局决定在郑州、常州、四平和沙市四个城市试行公有住房的补贴出售,即政府、单位、个人各负担房价的1/3。

截至1985年底,全国共有160个城市和300个县镇实行了补贴售房,共出售住房1093万平方米。

在出售公房的同时,有的地方还实行了住房租金的改革,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主要做法有“按成本计租,定额补贴”,“超标加租”,对青年公寓实行“新房新租”。

第二阶段是福利分房制度改革深化阶段(1986年-1993年)。

在之前试点的基础上,1986年以后,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掀起了第一轮房改热潮。

1986年2月,成立了“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领导和协调全国的房改工作。

1988年1月国务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住房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同年2月国务院批准印发了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关于在全国城镇分期分批推行住房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标志着住房制度改革进入了整体方案设计和全面试点阶段。

1991年6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通知》,提出分步提租、交纳租赁保证金、新房新制度、集资合作建房、出售公房等多种形式推进房改的思路。

同年10月召开了全国第二次房改工作会议,确定了租、售、建并举,以提租为重点,“多提少补”或“小步提租不补贴”的租金改革原则;基本思路是通过提高租金,促进售房,回收资金,促进建房,形成住宅建设、流通的良性循环。

1993年11月,国务院房改领导小组在北京召开了第三次房改工作会议,改变了第二次房改会议确定的思路,代之以“以出售公房为重点,售、租、建并举”的新方案。

(二)1994年—1998年住房实物分配向住房市场化改革的过渡阶段1994年7月18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确定房改的根本目的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城镇住房制度,实现住房商品化、社会化;加快住房建设,改善居住条件,满足城镇居民不断增长的住房需求。

房改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三改四建”。

“三改”即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福利性的旧体制,包括:改变住房建设投资由国家、单位统包的体制为国家、单位、个人三者合理负担的体制;改变各单位建房、分房和维修、管理住房的体制为社会化、专业化运行的体制;改变住房实物福利分配的方式为以按劳分配的货币工资分配为主的方式。

“四建”即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住房制度,包括:建立以中低收入家庭为对象、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经济适用住房供应体系和以高收人家庭为对象的商品房供应体系;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发展住房金融和住房保险,建立政策性和商业性并存的住房信贷体系;建立规范化的房地产交易市场和房屋维修、管理市场。

《决定》要求全面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积极推进租金改革,稳步出售公有住房,加快经济适用住房的开发建设,做好原有政策与《决定》的衔接工作等,标志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已进入深化和全面实施阶段。

1998年7月3日发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发[1998]23号)。

通知进一步确定了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发展住房金融,培育和规范住房交易市场。

同时决定,1998年下半年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

至此,我国已实行了近四十年的住房实物分配制度从政策上退出历史舞台。

因此,国发[1998]23号文被人们称为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里程碑,它宣告了福利分房制度的终结和新的住房制度的开始。

(三)1999年-2004年住房市场化全面推行阶段自1998年国发[1998]23号文后,我国房地产业发展迅速,根据国研中心的统计数据,1998年至2004年我国的房地产投资完成额持续了7年的两位数的快速增长,并且在2002年以后的几年中出现了房地产“过热”的情况,7年的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4%、14%、21%、27%、23%、30%和30%。

2003年国发[2003]18号文发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认为自国发[1998]23号)发布五年来,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住房建设步伐加快,住房消费有效启动,居民住房条件有了较大改善。

以住宅为主的房地产市场不断发展,对拉动经济增长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房地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要坚持住房市场化的基本方向,要继续发展住房信贷,强化管理服务。

国发[2003]18号文对国发[1998]23号文进行了修正,将国发[1998]23号文提出的“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改变为让“多数家庭购买或承租普通商品住房”,要“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应。

……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普通商品住房发展,提高其在市场供应中的比例。

……努力使住房价格与大多数居民家庭的住房支付能力相适应。

”同时将经济适用房的性质重新定位为“是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商品住房”。

18号文的出台将大多数家庭的住房推向了市场,实现了我国住房市场化的根本转变。

(四)2005年至今房地产调控阶段国发[2003]18号文实施以后,我国房地产业高速发展,但与此同时由于房价的过快上涨,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百姓住房难问题越来越突出,我国政府开始加强宏观调控。

2005年3月26日,为了对房价上涨过快的问题“加以全局性控制”,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就稳定房价提出八条意见(“国八条”);4月27日,温家宝总理又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问题,并提出八项措施引导和调控房地产市场(即“新国八条”);5月11日,七部委又出台《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稳定房价的八条措施);5月31日,三部委出台《关于加强房地产税收管理的通知》,限制期房转卖;10月18日,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关于实施房地产税收一体化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强调要对20%个人所得税进行一体化征收。

2006年5月,国务院又出台了稳定房价,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的六项措施(即“国六条”)。

随后,我国不断出台各种调控措施,进一步紧缩“银根”、“地根”,但是房地产调控至今,稳定房价的目标尚未达到,以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为代表,全国房价总体继续上涨。

2007年8月7日《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24号文)的出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4号文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城市廉租住房制度,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制度,逐步改善其他住房困难群体的居住条件,完善配套政策和工作机制。

24号文首次明确提出把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工作纳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业界普遍认为24号文标志着政府住宅调控思路的转变,其关键是要建立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加快住房分类供应体制的实施。

住房制度改革与房地产业定位的关系纵观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历程的四个阶段,尤其是国发[1998]23号文、[2003]18号文“国八条”、[2007]24号文等几个重要文件的出台,不难看出“房地产业如何定位”的问题始终贯穿于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过程中。

房地产业的发展一方面能够解决人民的住房需求,另一方面也能够拉动社会经济增长。

这两方面的作用在现实社会中存在一定矛盾,不能鱼和熊掌兼得。

社会发展的背景以及内在动因决定了房地产业两方面作用的博弈,这两个方面的博弈也决定了一段时期内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主要目标。

当我国在旧的福利分房制度下,政府背负沉重财政负担,城镇居民住房矛盾日益严重时,以“解决人民住房需求”作为主要目标,政府就需要限制房地产商的利润,以保障社会大多数群众住房权利,正如[1998]23号文明确规定要“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按照当时的政策解读来看,就是要让80%的人民群众依靠经济适用房来解决住房问题,而经济适用房的利润国家是有明确限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