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勒的名单 影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德勒的名单》一直被誉为是"一位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导演拍摄的一部洋溢人道主义气息的电影"。

其具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和如此深沉的艺术魅力,应该说是与斯皮尔伯格身上流着犹太人的血液,以及童年时代亲身体验过犹太人遭受歧视的痛苦且他源于乌克兰的大家族中竟有17位成员在波兰纳粹集中营中被谋害;以及他的内心深处对辛德勒--这位犹太人的大恩人怀有虔敬感恩的心态等一系列无法逃避的事实分不开的。

影片情节波涛汹涌,气势悲壮,一幅幅画面--以黑白摄影为主调的纪录片的结实性手法,表现德国纳粹疯狂灭绝犹太人的恐怖,其惨状催人泪下。……

其思想的严肃性和非凡的艺术表现气质都达到了几乎令人难以超越的深度。描写犹太人在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遭受集体屠杀的影片过去也拍过不少,但是以德国人良知觉醒并且不惜冒生命危险反叛纳粹,营救犹太人的真实故事片,这还是第一部。影片中,辛德勒开始时并不是位英雄

在清洗克拉科夫犹太人居住区时,辛德勒在挥舞棍棒、疯狂扫射的冲锋队和被驱赶的犹太人之间看见了一个穿行于暴行和屠杀而几乎未受到伤害的穿红衣服的小女孩。这情景使辛德勒受到极大的震动。斯皮尔伯格将女孩处理成全片转变的关键人物,在黑白摄影的画面中,只有这小女孩用红色。在辛德勒眼里,小女孩是黑白色调的整个屠杀场面的亮点--后来女孩子又一次出现--她躺在一辆运尸车上正被送往焚尸炉。

"It says whoever saves one life saves the world。"此是希伯来圣经中的一句:"它说,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了整个世界。"那些为辛德勒所庇护的所有犹太人以自己最神圣的经文中的一句来赞颂他,一个德国人,一个纳粹人。他们对他只有无尽的感激,没有丝毫的民族仇恨。他们知道他与别的纳粹党徒不一样。他有着仁慈的心,他有怜悯,有同情。在他散尽家财援救了1100多犹太人后,还在为自己未能再多救几个人而感到痛心。当他在大雪中远去时,他已被所有犹太人铭记于心。

回想一开始,辛德勒却是一个地方上有名的纳粹中坚分子,是一个善于利用各种关系攫取最大利润的投机商。他的工厂雇佣大量的犹太人不是为了要时他们获救,而是因为德军占领波兰后,犹太人是最廉价的劳动力。这样他才能聚敛更多的金钱。至于他如此的行为在客观上保护了工厂里的犹太劳工作为战需物资的生产者而免受屠杀毫不关心。他只考虑自己一天能赚多少钱,他为计算有多少个工人在为他创造财富而欢心鼓舞。他感谢残酷的战争,因为是战争才令他暴富。他面带微笑,展开双臂来欢迎犹太人,但心里却算计着这些人等于多少利益。然而即使是这样,犹太人还是将他的工厂视作天堂,那里能使他们在严酷的环境里免于一死。

德军的屠杀从来没有中断过。干涸的血迹,腐臭的尸体,在城里随处可见。二十

分钟的屠杀场面足以使电影观众触目惊心,更何况是当时身处其境,每时每刻都在经

历血腥的辛德勒。他被金钱掩埋的人性从灵魂最深处爆发。从此,他再不是一个为金

钱泯灭良知的奸猾商人,而成为了一个无时不在想尽办法利用自己手中的才货来挽救

尽可能多的犹太人的生命的正义之士。那可怜的犹太女人的父母;那一列车错运往奥

斯威辛的女工;还有他的犹太人会计……他商人的聪明才智与赌徒的行使作风在此时发挥了淋漓尽致的作用。使他即使在最危险的时刻,也能控制大局,转危为安。

首先,本片以德国侵占波兰,大肆迫害犹太人为背景,记述了巧妙周旋于商业与

硝烟之间的德国商人辛德勒从利用战争,以廉价的犹太人为劳力,到思考战争,矛盾

于自己与异族的立场,最后良知战胜了利欲,凭着过人的胆识与智慧,倾尽家产,最

终从奥斯维新的焚烧炉和毒气室前无私的营救出了1100名犹太人。全片结构线索清晰,主人翁的心理变化使情节步步展开和深入。传统的顺叙手法的利用,在抑扬顿挫间,

一个稳重,老练,圆滑,却又善良,机智,高尚的辛德勒跃然于屏幕,而特殊的战争

环境中人物多面性格的展现与转变正是影片的重点。在这样流畅的顺叙中,光辉的人

性与良知反衬了战争的残酷,邪恶与荒谬,这种甘畅淋漓的表达方式在时光回转间不

但自然的生出渐渐饱满的人物形象,也逐步深化了主题,最恰当的契合了影片的整体

风格。

其次,用黑白片的方式展现二战历史加强了故事本身的沉重感和说服力,强烈的

明暗色调对比突显了恐怖,绝望,挣扎与无助,使黝黑更加残酷,苍白更显无奈。可

以说,这两种极端的单色不但准确地定下了全剧的基调,还为观众恰当的镌刻了历史

大环境,使大家在用心聆听这曲悲歌的同时不忘思考其中发人深省的意义。

此外,除了尾声部分,整部电影唯一强调的鲜明色泽是一个犹太小姑娘的红大衣,这个重要细节前后一共出现三次,其中,第一次是葛斯少校到来之后,德军对犹太区

净空屠杀,凄惨的哭叫和着干瘪的广播声使正在与情人骑马的辛德勒停下来遥望,混

乱中,小小的红色身影惊慌的穿过街区,使主人翁的目光忍不住紧紧跟着她,但由于

距离太远,那一点惶恐的红色一会儿便消失不见。在女伴的催促下,内心震颤不已的

辛德勒调转马头与之离去,这之后,大量犹太人被送到集中营,辛德勒以生产需要为由,开始大量拯救犹太人。而就在此前不久,他刚刚抱怨过犹太人会计史登打着雇佣

工人的幌子暗中帮助同胞做得有些过火。除尾声外最后一次出现红色,是影片后半部分,小女孩的尸体出现在灰色的运尸车上,她本已被葬却因一条德国军令跟其他许多

尸首一样被重新挖出来扔进焚尸坑中处理掉,当那触目惊心的红色再次映入辛德勒的

眼帘,他瞬的认出她来,却早已无力回天,顶着焚尸的浓烟,辛德勒再次被撼动,后来,开始奥斯维新大屠杀前,借工厂生产为掩护,倾其所有保护和营救犹太人。

红色,代表着生命和火热的希望,在一片以灰色为意味的冷峻而肃杀的世界里,

这点小红大衣的残红传达出对生存的乞求,羸弱却强烈得那么刺眼。虽然主人翁并不

是单纯因为这个儿童萌生求人的想法,但这个无声而明艳的角色却在无形中辅助了情

节的发展,侧面体现了辛德勒清醒明智的内心世界,完善了其善良,高尚的人格。

平淡的早晨。这个早晨,一群可怜的犹太人正在一个德军辖区的电网内如牛马般

不堪重负地劳作。而该辖区的长官葛夫呢?他正光着上身站在卧室外的阳台上欠背伸腰,悠闲地俯视着他统御的犹太人。在他背后的卧室里,他的女人睡得正香。舒展完

筋骨之后,葛夫缓缓踱回屋内拾出一条狙击枪瞄准远处劳作稍显迟慢的犹太人,将他

们一一击毙。他歪着头,嘴里叼着枝烟,表情平和。每一声枪响,都惊扰到葛夫女人

的睡眠。她使尽浑身解数,想让耳朵逃到枪声之外,可她失败了,因此她难受极了——枪响惊扰了她的睡眠,她难受极了。这决非突发事件,而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杀戮在他们的意念之中,已经不具有任何刺激性了,这种非常态的事件已被他们看作

常态。这一点,比杀戮本身罪恶百倍。

与此相对的是,在法西斯阴云的笼罩之下,常态的东西反而被扭曲为非常态,因为对

于前者,法西斯分子们内在抗拒之,外在摈弃之。比如说,爱。葛夫爱上了海伦,从

他看到她的第一眼起,她在凛冽的寒风中栗栗颤抖,他的心为她痛。但他是用怎样的

方式去爱她的呢?他频繁地毒打她、折磨她,使她的生活酷烈如地狱,他想以这样的

方式来向他的信仰和他自己证明,他不会爱上她。他怎么可以爱上她呢?她不过是“虫蛇鼠蚁”,和他不属于同一个物种。可是,他残暴的殴打,最能说明的恰恰是他

爱她至深。辛德勒就洞穿了这一点。葛夫殴打海伦,其实是在殴打自己内心羁押不住

的人性。他想完全消灭它,可他办不到。他不也曾试过宽恕吗?他面对海伦的时候,

他不也曾失控地自我拷问么——眼前惊恐万状的美人,真的就是一只老鼠?他触摸到

的是老鼠的鼻子?老鼠的耳朵?

无论将非常态视作常态,还是把常态扭曲为非常态,都是非常态的表现。我觉得,葛

夫这个人物的塑造,在表现这一点上,要比该片的第一主角辛德勒更为充分、更为深

刻有力。葛夫所代表的一类人,是非常态生存的制造者,采取的是主动的姿态——即

便心里有困惑、有挣扎,也竭力地克制它、否定它。而辛德勒却是这一生存状态的被

动承受者——也许起初也受过蒙骗,为之狂热过,但较早清醒过来,并积极与之周旋、对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