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及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名称:函数与导数二、设计意图: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函数,掌握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常见函数的图像及其变换,以及导数的概念、求法和应用。

同时,重点培养学生的解题思维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使学生能够将函数和导数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知识目标:1、能够正确理解函数的概念、函数的性质及不同函数的图像和变换。

2、能够掌握导数的概念和求法,并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导数解决问题。

3、能够运用函数和导数理论处理实际问题,并具备适应多样化问题、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能力目标:1、能够应用函数和导数解决实际问题,识别问题所涉及的数学模型,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够灵活运用数学工具进行证明和推理,并能清晰、准确地表达数学思想。

3、能够进行团队协作,展示创新思维。

五、教学内容:1、函数的基本概念。

函数的定义、值域、定义域、图像、奇偶性、周期性和单调性的讲解。

2、函数的图像和变换。

讲解三角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分式函数等函数的图像及其变换。

3、导数的基本概念。

导数的概念、导数的几何意义和物理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4、导数相关概念和应用。

极值、最值问题、函数与图像、应用题等内容。

六、教学策略:1、知识点的讲解:注重知识点的讲解,逐渐深入,细致明确地让学生了解每个概念和方法,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

2、讲解与练习相结合:讲解后将大量的例题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贴近实际的练习来掌握知识点,让知识点在练习中得到加固和深入。

3、鼓励创新和团队合作:设置创新性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团队中通过合作和交流达到自我提高和知识进步的目的。

七、教学内容和进度:时间教学内容1周序列和极限基础概念2周函数的基本概念和图像及其变换3周导数的基本概念和求法4周定积分5周函数的极值和最值问题,反函数和指数、对数函数6周微分中值定理和导数应用7周几何和物理问题中的应用8周复习和考试八、教材和参考资料:1、教材:高中数学必修32、参考资料:高中数学重点难点突破及解题方法分析、高中数学思维导图与图解速记。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4篇)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4篇)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4篇)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斜二测画法画水平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

(2)采用对比的方法了解在平行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与在中心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两种方法的各自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类比,利用斜二测画法画出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提高空间想象力与直观感受。

(2)体会对比在学习中的作用。

(3)感受几何作图在生产活动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难点:用斜二测画法画空间几何值的直观图。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1.学法:学生通过作图感受图形直观感,并自然采用斜二测画法画空间几何体的过程。

2.教学用具:三角板、圆规四、教学思路(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1.我们都学过画画,这节课我们画一物体:圆柱把实物圆柱放在讲台上让学生画。

2.学生画完后展示自己的结果并与同学交流,比较谁画的效果更好,思考怎样才能画好物体的直观图呢?这是我们这节主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1.例1,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正六边形的直观图,由学生阅读理解,并思考斜二测画法的关键步骤,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及时给予点评。

画水平放置的多边形的直观图的关键是确定多边形顶点的位置,因为多边形顶点的位置一旦确定,依次连结这些顶点就可画出多边形来,因此平面多边形水平放置时,直观图的画法可以归结为确定点的位置的画法。

强调斜二测画法的步骤。

练习反馈根据斜二测画法,画出水平放置的正五边形的直观图,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检查。

2.例2,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圆的直观图教师引导学生与例1进行比较,与画水平放置的多边形的直观图一样,画水平放置的圆的直观图,也是要先画出一些有代表性的点,由于不能像多边那样直接以顶点为代表点,因此需要自己构造出一些点。

教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如何构造出需要的一些点,与学生共同完成例2并详细板书画法。

3.探求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的画法(1)例3,用斜二测画法画长、宽、高分别是4cm、3cm、2cm的长方体ABCD-A’B’C’D’的直观图。

高中数学标准备课教案

高中数学标准备课教案

高中数学标准备课教案
教学内容:函数与导数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函数与导数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性质,能够熟练应用导数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函数与导数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函数的导数代表什么意义。

2. 回顾前几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相关知识点。

二、讲解(30分钟)
1. 函数的导数定义及计算方法(一阶导数、高阶导数)。

2. 函数与导数的关系,导数的应用举例。

3. 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相关例题讲解。

三、练习(15分钟)
1. 学生进行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点。

2. 教师在课堂上巡视、指导学生解题,重点关注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四、拓展(10分钟)
1. 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题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函数与导数之间的关系。

2. 讲解一些相关的拓展知识,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五、总结(5分钟)
1. 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总结函数与导数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 鼓励学生勤思考、多练习,提高数学解题的能力。

六、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

备注: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数学必修一《求函数解析式》优秀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必修一《求函数解析式》优秀教学设计

求函数解析式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如何求函数解析式教学难点:换元法、待定系数法与方程法及适用条件二、教学目标1、理解掌握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2、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类比推理判断能力三、教学过程1.引入函数解析式是函数与自变量之间建立联系的桥梁,许多和函数有关的问题都离不开函数解析式,因此准确理解函数解析式,掌握函数解析式所蕴含的式子特征及变形技巧尤其重要,下面对函数解析式的常用方法进行归类解析.一、换元法例3(1)().,lg 12x f x xf 求已知=⎪⎭⎫ ⎝⎛+ ()()()()112lg 112lg 12,10,12>-=∴>-=∴-=>∴>=+x x x f t t t f t x t x t x 且【解析】令 【点评】在换元时,需注意所换元的取值范围,并在最后注明所求函数的定义域.二、待定系数法例3(2)()()()()().,11,20x f x x f x f f x f 求是二次函数,且已知-=-+=()()()()()()()().223212321112,12,1111.2,20,02222+-=∴⎪⎩⎪⎨⎧-==⎩⎨⎧-=+=∴-=++-=--+++=-+==≠++=x x x f b a b a a x b a ax x bx ax x b x a x f x f c f a c bx ax x f 即即又得由【解析】设【点评】在已知函数具体类型时,大多采用待定系数法,其具体做法通常是根据条件列出以参数为未知数的方程或方程组求解.三、方程法例3(3)()()().,012x f x x x f x f 求已知≠=⎪⎭⎫ ⎝⎛+ ()()()()()().033212112.12112≠-=⎪⎪⎩⎪⎪⎨⎧=+⎪⎭⎫ ⎝⎛=⎪⎭⎫ ⎝⎛+=+⎪⎭⎫ ⎝⎛∴=⎪⎭⎫ ⎝⎛+x x x x f x x f x f x x f x f x x f x f x x f x f 得解方程组【解析】 例3(4)()()()().,2R 2x f x x x f x f x f 求,且的定义域为已知函数-=-+()()()()().31,2,2222x x x f x x x f x f x x x f x f +=+=+--=-+解方程组得得【解析】由【点评】本题是利用方程的思想,将()()()x f x f x f x f -⎪⎭⎫ ⎝⎛与或与1看作两个未知数,通过解方程组求得.2总结【解题心得】函数解析式的求法:(1)换元法,已知复合函数()()x g f 的解析式,可用换元法,此时要注意新元的取值范围.(2)待定系数法,若已知函数的类型(如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可用待定系数法.(3)方程法,已知关于()()x f x f x f -⎪⎭⎫ ⎝⎛或与1的表达式,可根据已知条件再构造出另外一个等式组成方程组,通过解方程组求出()x f .【提醒】因为函数的解析式相同,定义域不同,则为不相同的函数,因此求函数解析式时,如果定义域不是R ,一定要注明函数的定义域.3练习【对点训练3】()()()11.D 11.C 11.B 1.A .10,111---≠≠-=⎪⎭⎫ ⎝⎛x x x x x f x x x x x f 等于时,,且则当若()()()()().,17212132=+=--+x f x x f x f x f 则是一次函数,且满足已知()()()().,3123==⎪⎭⎫ ⎝⎛+x f x x f x f x f 则满足已知 4教学反思方程法的掌握有一定困难,学生应加强练习;换元法的掌握为重中之重,应反复练习.。

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第三册教案

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第三册教案

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第三册教

最新人教a版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三册课件PPT+教案+练习全套
这是一套根据新人教a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数学最新课本目录设计的PPT课件,整套备课PPT课件包含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第六章计数原理至第八章成对数据的统计分析所有单元课文(含正态分布PPT课件,第六章PPT课件,第七章PPT课件等),PPT图文并茂,内容丰富,PPT设计精美,含动画,PPT 按课时制作,参考省市获奖PPT设计,可用作公开课或优质课教学参考,是老师备课的必备资料,欢迎一键打包全套下载。

人教a版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三册教案整册
这是一套根据人教a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数学最新课本目录设计的教案,整套备课教案包含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第六章计数原理至第八章成对数据的统计分析所有单元课文(含二项式定理教案,第六章教案,二项分布与超几何分布教案等),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过程完整,含教学反思,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学目标明确,教案分课时参考各省市一等奖优质课教案设计,是老师备课的必备资料,欢迎一键打包整册下载。

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三册全册同步课件PPT+教学设计
这是全套新教材人教A版(2019)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三册全册的PPT课件和教学设计。

内容包含计数原理、随机变量
及其分布、成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共三章内容。

高中选择性必修第三册主要以“数”为主。

其中计数原理可能是高考中的选择题,而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以及成对数据的统计分析是高考大题的常客,所以本册书至关重要。

本套资料可用于日常同步教学、公开课评或评优课课堂使用,欢迎老师们成套打包下载。

优质课高中数学试讲教案

优质课高中数学试讲教案

优质课高中数学试讲教案
教学内容:函数的基本概念与性质
教学目标:
1. 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掌握函数的图像、定义域、值域等基本概念;
3. 能够运用函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 函数的定义和基本性质的理解;
2. 函数的图像特征和性质的掌握;
3. 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的确定。

教学难点:
1. 函数的概念理解和定义域、值域的确定;
2. 函数的图像特征的分析和解读。

教学准备:
1. 教材《高中数学》;
2. 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引出函数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实际生活中的函数关系,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解函数的定义和基本性质(15分钟)
1. 阐述函数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分析函数的图像特征和性质;
3. 介绍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的确定方法。

三、示例分析与解答(20分钟)
1. 结合例题,分步解析函数的相关性质;
2.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掌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四、练习与巩固(15分钟)
1. 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通过课堂练习,检验学生对函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复习,布置相关作业以巩固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对函数的概念理解较为困难,需要加强例题分析和引
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的环节。

下节课将继续巩固函数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高中数学公开课课教案

高中数学公开课课教案

高中数学公开课课教案
授课学科:数学
适用年级:高中
教学内容: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和应用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掌握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常用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能够熟练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 课件或板书
2. 习题册和答案
3. 计算器和其他辅助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和基本概念,激发学生对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兴趣。

二、讲解(15分钟)
1. 教师讲解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方法:配方法、求根公式等。

2. 教师通过例题演示如何使用不同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三、练习(20分钟)
1. 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2. 教师根据学生解题情况进行指导和辅导。

四、讨论(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题过程中的问题和思考,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五、应用(10分钟)
教师布置一些实际问题给学生,让他们运用所学方法解决问题。

六、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继续加强练习,提高解题能力。

七、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布置相应的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交到。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明显提高,但仍有部分学生对一些解题方法不够熟练,需要进一步练习和巩固。

在下节课中,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高中数学全册教案

高中数学全册教案

高中数学全册教案
章节:开学第一课-初识数列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数列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能够判断数列的性质并进行分类;
3.掌握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求法以及应用。

二、教学内容:
1.数列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等差数列、等比数列、通项公式、递推公式。

三、教学重难点:
1.数列的定义和分类;
2.数列的通项公式与递推公式的联系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举例让学生了解数列的概念;
2.授课:讲解数列的定义、分类及相关公式;
3.练习: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拓展:引导学生探讨数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总结:归纳数列的特点和求解方法。

五、教学资源:
1.教科书;
2.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评估:
1.课堂练习:不定期进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数列的掌握程度;
2.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加深学生对数列的理解;
3.参与度评价: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程度。

七、教学反思:
1.通过教学过程,发现学生对数列概念和分类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加强相关知识的讲解;
2.学生在实际解题中存在一定困难,需要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
3.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维拓展,引导他们积极思考问题。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教学设计-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教学设计-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教学设计教案课题:§1.1 集合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

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理解集合“属于”关系;(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P2-P3内容二、新课教学(一)集合的有关概念1.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一般地,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也简称集。

3.思考1:课本P3的思考题,并再列举一些集合例子和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对学生的例子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4.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5.元素与集合的关系;(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 to)A,记作a∈A(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 belong to)A,记作a∉A(或a A)(举例)∈6.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正整数集,记作N*或N+;整数集,记作Z有理数集,记作Q实数集,记作R(二)集合的表示方法我们可以用自然语言来描述一个集合,但这将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便,除此之外还常用列举法和描述法来表示集合。

高中数学基础老师讲课教案

高中数学基础老师讲课教案

高中数学基础老师讲课教案学科:数学年级:高中课题:数列的概念与性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数列的概念和性质,掌握数列的定义、公式和求和公式。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和推理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数列的概念及其性质;难点: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

三、教学内容:1. 数列的概念与性质:- 什么是数列;- 数列的通项公式;- 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性质;- 数列的求和公式。

2. 数列的应用:- 数列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举例介绍数列的概念,引导学生对数列的认识。

2. 讲解:依次讲解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性质和求和公式,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3. 操练:让学生做一些数列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4. 总结:学生归纳总结数列的概念和性质,帮助他们理清思路。

5. 应用: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感受数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 拓展:挑选一些难度适中的题目,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激发他们的兴趣。

7.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手段: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六、教学反思与评价: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对数列的概念有了初步了解,掌握了数列的基本性质和求和公式。

但是在数列的应用方面,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相关训练。

同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课件5篇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课件5篇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课件5篇高中数学教学设计课件(精选篇1)(一)教学要求背景分析本学期将要学习的内容是:排列与组合数列的极限复数空间图形。

排列组合是用力计算完成一件事的方法种数。

排列组合的综合运用是本章的重点难点。

本章解决问题的方法与以往有很大不同,结果比较大,同时需要有较强的分析能力,要多思考多比较仔细分析题目中的细微差别,并逐步内化成自己的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

极限是人类认识上从有限跨越无限的重大步骤,是近代数学中研究微积分的基本方法,对高中学生来说,极限是连接中学初等数学与大学高等数学的一座桥梁,并通过这座桥梁使学生初步接触用有限刻画无限,由近似描述精确的数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本章引入了复数的概念,从而实现了数集从实数集到复数集的又一次扩展。

结绍了复数的概念,引入复平面,建立起复数集与平面点集之间的一一对应,以及复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和实系数一元二次的求根公式。

复数集作为实数集的扩展,在保留实数集主要运算性质的同时,也必然会增加一些实数中步具备的新性质,要用心领悟,体会异同。

本章研究平面的基本性质,空间的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以及棱柱棱锥棱台的定义,性质画法和体积公式。

通过学习,系统的掌握空间的直线与平面的基本性质,建立空间概念,培养空间想象能力,进一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所教班级学生现状分析:任教班级状况:教这个班级已经一学期了,对学生基本情况比较了解,学生规范还可以,但是学生思想比较复杂,表面上服从管理,内心却有很多种想法,浮躁不安,学习不能静下心来。

尤其是女生,是非多拉帮结派,学习不能静下心来。

男生思想幼稚学习缺乏主动性。

前期我作了一些补差工作,将数学成绩不好的学生调到第一排,放学后还留下来为他们补课,效果明显其中__考了87分,__考89分,这两个人原是我担心不能及格的学生,这次能考出如此好的成绩,让我感到欣慰,我的辛劳有了回报。

高中数学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教案教学设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直线与平面的关系,掌握直线与平面的交点和位置关系。

2. 学生能够运用直线与平面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3. 学生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分析问题,并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内容:
1.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2. 直线与平面的交点情况。

3. 利用直线与平面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
1. 引入-激发兴趣(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直线与平面相交的实际场景图片,引起学生对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的思考。

2. 概念讲解(10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直线与平面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理解直线与平面的交点情况。

3. 实例分析(15分钟)
教师通过几个实际问题的分析,指导学生如何利用直线与平面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4. 练习与讨论(20分钟)
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练习,解决一些直线与平面相关问题,并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5. 总结-作业布置(10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所学内容。

教学手段:
1. 实物、图片展示
2. 录象机、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
3. 小组讨论
教学评价:
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2. 学生的练习情况
3. 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
教学反思:
1. 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动力。

2. 是否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是否能够有效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抛物线的教学设计完整版课件范例

抛物线的教学设计完整版课件范例

抛物线的教学设计完整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数学教材第二册第四章第四节《抛物线及其性质》。

详细内容包括:1. 抛物线的定义及标准方程;2. 抛物线的几何性质,如焦点、准线、对称轴等;3. 抛物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抛物线的定义,掌握抛物线的标准方程;2. 能够运用抛物线的几何性质解决相关问题;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抛物线的几何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重点:抛物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及几何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直尺、圆规、量角器、抛物线模型。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抛物线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抛物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篮球投篮、卫星通信等。

2. 知识讲解(1)抛物线的定义及标准方程(2)抛物线的几何性质(3)抛物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结合实例,讲解抛物线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 例题讲解(1)求抛物线的焦点和准线;(2)已知抛物线上一点,求该点到焦点的距离;(3)求解抛物线与直线的交点问题。

4. 随堂练习配合例题,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抛物线的定义及标准方程;2. 抛物线的几何性质;3. 例题解答步骤;4. 随堂练习题目。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求抛物线y = 4x^2的焦点和准线;(2)已知抛物线y = 2x^2 + 4x + 5上一点P(1,7),求点P到焦点的距离;(3)求解抛物线y = x^2与直线y = 2x + 3的交点。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抛物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及几何性质掌握情况,对例题的解答是否熟练;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究抛物线在物理学、天文学等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跨学科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包括:1. 抛物线几何性质的理解和应用;2. 例题的选取和讲解;3.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难度和答案解析;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度和广度。

高中数学教资教案课件

高中数学教资教案课件

高中数学教资教案课件教案名称:线性方程组的解法教学内容:线性方程组的解法教学目标:1. 了解线性方程组的定义和基本特点。

2. 掌握两个方程两个未知数的线性方程组解法。

3. 能够灵活应用解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线性方程组的解法。

难点:如何应用解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包括相关概念解释和示例分析。

2. 学生预习相关知识点,准备笔记和问题。

3. 教师准备课堂小组讨论题目,以促进学生合作与思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知识(5分钟)教师通过PPT介绍线性方程组的定义和基本特点,引导学生了解线性方程组的概念,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解线性方程组的解法(15分钟)1. 教师通过PPT详细讲解两个方程两个未知数的线性方程组解法,包括消元法、代入法和等价变形法等。

2. 教师通过示例分析,让学生掌握解方程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三、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1. 教师设置小组讨论题目,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讨论,合作解决问题。

2. 教师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一道线性方程组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适时进行答疑和辅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五、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强化学生对线性方程组解法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线性方程组的解法,并能够灵活应用解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小组讨论和课堂练习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合作与思考能力的提升。

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优秀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优秀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优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

2.让学生了解“属于”关系的含义。

3.让学生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德育目标:1.激发学生研究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2.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复引入:1.复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

2.引言:集合论的创始人——XXX(德国数学家)。

3.“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4.教材中的例子。

二、讲解新课:阅读教材第一部分,问题如下:1.有哪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2.有哪些符号?是如何表示的?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一)集合的有关概念:1.集合的概念:集合是指将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合在一起形成的一个概念。

2.常用数集及记法: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

记作N。

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的集。

记作N或N+。

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

记作Z。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

记作Q。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

记作R。

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的集,记作N或N+、Q、Z、R等其它数集内排除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的集,表示成Z。

3.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

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a∉A。

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1)确定性:每个元素都是确定的,不会存在两个相同的元素。

2)互异性:每个元素都是不同的,不存在相同的元素。

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一定的顺序(通常用正常的顺序写出)。

注:1.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例如a、b、c、p、q等。

高中数学《函数的单调性》教学设计 新人教A必修1

高中数学《函数的单调性》教学设计 新人教A必修1

《函数的单调性》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1、重视数学概念、公式的发生、发展过程,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合作探究的能力3、重视诱思探究的教学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启发诱导,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二、设计思路:1、以函数的单调性的概念为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函数单调性概念的深入而准确的认识往往是学生认知过程的难点。

因此在教学中突出对概念的分析一方面是为了分析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另一方面让学生掌握如何学会、弄懂一个概念的方法,也为今后对其他数学概念的学习有所帮助。

使用单调性的定义证明具体函数的单调性是教学中的又是一个难点。

使用单调性的定义证明具体函数的单调性是对单调性定义的深层理解,给出“作差、变形、定号”的具体步骤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是有利于学生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掌握证明方法、形成证明思路。

另外也为今后学习不等式证明中的作差法做一定的铺垫。

2、加强“数”与“形”的结合,由直观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始终贯穿于函数单调性概念教学过程中函数单调性的研究方法很具有典型性,体现了对函数研究的一般方法。

在函数单调性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直观感受---定性描述---定量刻画---具体应用”的探究方法,这样一方面为了便于对单调性概念有更好地理解,同时也为今后学习函数的其他概念和性质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

3、在单调性概念的教学与研究中要体现出单调性是函数的一个局部性质函数的单调性是研究“当自变量不断增大时,函数值随着增大还是减小”,即函数图像的升降性,与函数奇偶性不同,函数的奇偶性是研究“当自变量的值互为相反数时,函数值是否也互为相反数”,即函数图像的对称性。

函数的单调性与函数的极值是函数的局部性质,与函数的奇偶性、最大(或小)值有着本质的区别,后者是函数的整体性质,在教学中要体现出函数的单调区间是函数定义域上的一个子集(区间),关注的是函数在这个子集上的增减性。

高中高一数学上册《不等式》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高一数学上册《不等式》教案、教学设计
(四)课堂练习
1.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练习题包括:
-基础题:求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提高题: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拓展题:求解不等式组及实际问题。
3.教师巡回指导:在学生做题过程中,教师进行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
(五)总结归纳
1.学生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用自己的话总结不等式的概念、性质、解法及实际应用。
(二)讲授新知
1.不等式的概念:介绍不等式的定义,强调不等式与等式的区别,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意义。
2.不等式的性质:详细讲解不等式的性质,如同向可加性、反向可减性等,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3.不等式的解法:以一元一次不等式为例,讲解求解不等式的基本步骤,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4.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结合购物优惠券问题,讲解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不等式模型,并求解。
8.适时进行课堂小结,巩固所学知识,查漏补缺。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形成系统化认识。
9.注重课后辅导,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定期检查作业,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疑问,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生活实例引入:以同学们熟悉的购物优惠券问题作为切入点,提出问题:“同学们在购物时,如何利用优惠券使得自己的购物更加划算?”通过这个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及不等式组的解法。
3.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不等式的证明方法及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难点
1.学生对不等式性质的灵活运用。

高中数学全教案模板

高中数学全教案模板

高中数学全教案模板
教案标题:(根据需求填写)
教学内容:(具体讲授的知识点)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明确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2.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态度)教学重难点:
1. 重点:(需要特别关注的知识点或技能)
2. 难点:(学生较难掌握的内容)
教学过程:
1. 导入:(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2. 讲授与练习:(系统介绍知识点,进行相关练习)
3. 拓展延伸:(通过案例或拓展问题,加深学生理解)
4. 小结与作业:(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相关作业)
教学方法:(选择适合本节课的教学方法)
教学资源:(所需的教学教具、参考书籍等)
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估的方式)
教学反思与改进:(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和改进)
教学扩展:(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相关内容的建议)
附加资料:(补充相关的学习资源和链接)。

抛物线的教学设计完整版课件

抛物线的教学设计完整版课件

抛物线的教学设计完整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第七章第二节,主要包括抛物线的定义、标准方程、性质及其应用。

具体章节内容如下:1. 抛物线的定义:通过实际情景引入抛物线,引导学生探究抛物线的几何特征,得出抛物线的定义。

2.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引导学生根据抛物线的定义,推导出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并掌握方程的变换。

3. 抛物线的性质:分析抛物线的几何性质,如焦点、准线、顶点等,并能运用性质解决问题。

4. 抛物线的应用: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会利用抛物线解决实际问题,如抛物线上的点到焦点的距离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抛物线的定义,掌握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及其变换。

2. 掌握抛物线的性质,并能运用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抛物线的定义及其几何特征。

2.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及其变换。

3. 抛物线的性质及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教材、笔记本、三角板、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际情景,如抛物线形的操场、篮球筐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抛物线的兴趣。

3. 推导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引导学生根据抛物线的定义,利用几何方法推导出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并掌握方程的变换。

4. 分析抛物线的性质: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分析抛物线的性质,如焦点、准线、顶点等,并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会运用性质解决问题。

5. 抛物线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运用抛物线的性质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抛物线的定义。

2.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及其变换。

3. 抛物线的性质及其应用。

七、作业设计1. 请用一句话概括抛物线的定义。

2. 请写出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并说明其变换规律。

3. 分析下列抛物线的性质,并解答相关问题:(1)抛物线y = x² 的焦点坐标是多少?(2)抛物线y = 1/4x² 的准线方程是什么?(3)点 P(2, 3) 是否在抛物线y = x² 上?说明理由。

高中高三数学《古典概型》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高三数学《古典概型》教案、教学设计
-例如: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某一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5.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规律,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讲解古典概型计算方法时,教师给出部分提示,让学生自主完成计算过程。
6.设计丰富的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请学生尝试解决以下问题:一个袋子里有5个白球、4个黑球和1个红球,随机取出两个球,求取出的两个球颜色相同的概率。
作业要求:
1.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要注重理解古典概型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避免死记硬背。
2.在设计生活实例时,要尽量选择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提高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
3.完成作业后,要进行自我检查,确保解答过程正确无误,并对自己的作业进行适当的批改和反思。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以一个生动的实际例子引入新课,如“一个袋子里有5个红球和3个蓝球,随机取出一个球,求取出红球的概率。”
2.提出问题:通过上述例子,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概率是什么?如何计算概率?
-在这个问题中,为什么红球和蓝球的个数会影响概率的计算?
3.过渡:通过讨论,引出古典概型的概念,指出古典概型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方法。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学生分成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古典概型来解决?
-在解决古典概型问题时,如何运用排列组合知识?
2.讨论过程:小组成员相互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3.分享与评价: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教师给予点评。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学生完成以下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第一章第三节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一)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

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所以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下,要充分揭示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

因此本节课我以建构主义的“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验证解决方法”为主,主要采用观察、启发、类比、引导、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手段上,则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象问题形象化,使教学目标体现的更加完美。

二.教材分析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数学必修四,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是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中的公式(二)至公式(六).本节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公式(二)、(三)、(四).教材要求通过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和诱导公式(一)的基础上,利用对称思想发现任意角与、、终边的对称关系,发现他们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之间关系,进而发现他们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即发现、掌握、应用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公式(二)、(三)、(四).同时教材渗透了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出了要求.为此本节内容在三角函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三.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本校高一(1)班全体同学,本班学生水平处于中等偏下,但本班学生具有善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所以采用发现的教学方法应该能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四.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过程,掌握正弦、余弦、正切的诱导公式;(2).能力训练目标:能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以及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求值与化简;(3).创新素质目标:通过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提高三角恒等变形的能力和渗透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个性品质目标:通过诱导公式的学习和应用,感受事物之间的普通联系规律,运用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五.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诱导公式.2.教学难点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三角函数值,化简三角函数式.六.教法学法以及预期效果分析“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鱼”,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方法, 如何实现这一目的,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者苦心钻研、认真探究.下面我从教法、学法、预期效果等三个方面做如下分析.1.教法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数学知识,更主要作用是为了训练人的思维技能,提高人的思维品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以学生为主题,以发现为主线,尽力渗透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采用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共同探究、综合应用等教学模式,还给学生“时间”、“空间”,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尽力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味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2.学法“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很多课堂教学常常以高起点、大容量、快推进的做法,以便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点,却忽略了学生接受知识需要时间消化,进而泯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如何能让学生最大程度的消化知识,提高学习热情是教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引导学生的学法为思考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简单应用、重现探索过程、练习巩固。

让学生参与探索的全部过程,让学生在获取新知识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合作交流、共同探索,使之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的自主学习.3.预期效果本节课预期让学生能正确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证明过程,掌握诱导公式,并能熟练应用诱导公式了解一些简单的化简问题.七.教学流程设计(一)创设情景1.复习锐角300,450,600的三角函数值;2.复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3.问题:由,你能否知道sin2100的值吗?引如新课.设计意图自信的鼓励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简单易做的题加强了每个学生学习的热情,具体数据问题的出现,让学生既有好像会做的心理但又有迷惑的茫然,去发掘潜力期待寻找机会证明我能行,从而思考解决的办法.(二)新知探究1. 让学生发现300角的终边与2100角的终边之间有什么关系;2.让学生发现300角的终边和2100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的坐标有什么关系;3.sin2100与sin300之间有什么关系.设计意图由特殊问题的引入,使学生容易了解,实现教学过程的平淡过度,为同学们探究发现任意角与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做好铺垫.(三)问题一般化探究一1.探究发现任意角的终边与的终边关于原点对称;2.探究发现任意角的终边和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关于原点对称;3.探究发现任意角与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设计意图首先应用单位圆,并以对称为载体,用联系的观点,把单位圆的性质与三角函数联系起来,数形结合,问题的设计提问从特殊到一般,从线对称到点对称到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逐步上升,一气呵成诱导公式二.同时也为学生将要自主发现、探索公式三和四起到示范作用,下面练习设计为了熟悉公式一,让学生感知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敢于挑战,敢于前进(四)练习利用诱导公式(二),口答下列三角函数值.(1). ;(2). ;(3). .喜悦之后让我们重新启航,接受新的挑战,引入新的问题.(五)问题变形由sin3000= -sin600 出发,用三角的定义引导学生求出 sin(-3000),sin150 0值,让学生联想若已知sin3000= -sin600 ,能否求出sin(-3000),sin150 0)的值. 学生自主探究 1.探究任意角与的三角函数又有什么关系;2.探究任意角与的三角函数之间又有什么关系.设计意图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过程的再现是深刻记忆的重要途径,在经历思考问题-观察发现-到一般化结论的探索过程,从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以深入脑中,此时以类同问题的提出,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分组讨论,重现了探索的整个过程,加深了知识的深刻记忆,对学生无形中鼓舞了气势,增强了自信,加大了挑战.而新知识点的自主探讨,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也充满了极大的挑战.彼此相信,彼此信任,产生了师生的默契,师生共同进步. 展示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诱导公式(三)、(四)给出本节课的课题三角函数诱导公式设计意图标题的后出,让学生在经历整个探索过程后,还回味在探索,发现的成功喜悦中,猛然回头,哦,原来知识点已经轻松掌握,同时也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小结.(六)概括升华的三角函数值,等于的同名函数值,前面加上一个把看成锐角时原函数值的符合.(即:函数名不变,符号看象限.)设计意图简便记忆公式.(七)练习强化求下列三角函数的值:(1)sin(-1000 ); (2). cos(-204000).设计意图本练习的设置重点体现一题多解,让学生不仅学会灵活运用应用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还能养成灵活处理问题的良好习惯.这里还要给学生指出课本中的“负角”化为“正角”是针对具体负角而言的.学生练习化简: .设计意图重点加强对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的综合应用.(八)小结1.小结使用诱导公式化简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为锐角的步骤.2.体会数形结合、对称、化归的思想.3.“学会”学习的习惯.(九)作业1.课本p-27,第1,2,3小题;2.附加课外题略.设计意图加强学生对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的记忆及灵活应用,附加题的设置有利于有能力的同学“更上一楼”.(十)板书设计:(略)八.课后反思对本节内容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本人反复阅读了课程标准和教材,针对教材的内容,编排了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亲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积极投入到思维活动中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在逐渐展开中,引导学生用已学的知识、方法予以解决,并获得知识体系的更新与拓展,收到了一定的预期效果,尤其是练习的处理,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感受“观察——归纳——概括——应用”等环节,在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展开思维,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提高了学生主体的合作意识,达到了设计中所预想的目标。

然而还有一些缺憾:对本节内容,难度不高,本人认为,教师的干预(讲解)还是太多。

在以后的教学中,对于一些较简单的内容,应放手让学生多一些探究与合作。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教学因素,都在不断更新,作为数学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设计课堂教学,关注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使教学过程更加切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用全新的理论来武装自己,让自己的课堂更有效。

篇二: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我先来介绍一下参加我们这次讲座的几位嘉宾,我身边这位是苏州五中的罗强校长,这边这位是苏州中学的刘华老师,那边那位是大家熟悉的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博士生导师王尚志教授。

欢迎大家来到我们研讨的现场!老师们都知道,素质教育要落实在课堂上,课堂是我们实行数学新课程的主战场,做好教学设计是我们整个高中数学新课程推进的一个关键点。

那么,怎样才能做好数学的教学设计呢?我们问过一些老师,大家感觉有些疑惑,比如说有的老师们认为:教学设计是不是就是备备课,写好一个教案、做一个课件,是不是这样?我们想听听来自江苏的老师怎么看这个问题?罗强:我来谈谈自己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以前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把教学设计变成一种简单的教案设计,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经验型的教学设计,没有上升为科学型的教学设计。

其实,国际上对教学设计的研究已经进行多年,提出了许多思想、理论、案例,教学设计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基本上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突出以“教的传递策略”为中心来进行教学设计的传统教学设计理论,它更接近工程学,遵循设计的规则和程序,强调目标递进和按部就班的系统操作过程,其特点是注重目标细化,注重分层要求,注重教学内容各要素的协调。

就好像我们要造一幢房子,先要把这幢房子的图纸设计出来,然后再设计一个施工的蓝图,教学就是按照这样的设计来进行实施的一个过程。

第二个阶段是突出以“学的组织方式”为中心来进行教学设计的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它的基础是信息加工理论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强调依据学习任务类型(如认知、情感与心理动作等)来选择教学策略,强调以问题为中心,营造一个能激活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有利于新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

其特点是问题与环境,强调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