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七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15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古代诗歌四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代诗歌的有关知识。
(2)准确、有感情地朗读。
(3)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2.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启发阅读兴趣,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诵读、品析古代诗歌。
2.教学难点:领会诗人借助写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优美意境。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探究四、教学过程◆《观沧海》(一)新课导入我们学习过很多诗人的诗歌,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的作品。
今天,我们学习曹操的一首乐府诗——《观沧海》,进一步领略诗歌的魅力。
(二)知识预览1.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县)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先后削平吕布等割剧势力。
于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
善诗歌,《步出复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2.写作背景《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
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教学设计意图:补充文学常识、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4.正音解词,教师范读。
碣石澹澹竦峙萧瑟幸甚至哉【教学设计意图:扫清文字障碍,准备阅读赏析】(三)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读准字音与节奏,初步感受诗歌的情感与气势。
(2)诗人站在碣石山上,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学生独立思考)诗人站在碣石山上,他看到海水、山岛与草木。
海水荡漾,山岛耸峙,草木丰茂。
(3)诗人在想象中描写了哪些景象?描写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诗人的主观感受。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案2 (新版)新人教版
学习内容1
展标导学
学习《次北固山下》
自主合作
屏显作者简介、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了解作者,朗读
互动交流
指导朗读
朗读并展示朗读
巩固达标
学习内容2
展标导学
弄清诗意,体会诗人的感情
自主合作
1、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描绘的景象。
2、这首诗哪些句子属于写景?哪一句直接抒情?
3、诗中有一句诗揭示时序交替的生活哲理你能找出来吗?
2、小组合作,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曲
中展现的图景。内容不要增删,顺序可调整。
又是黄昏,一天快要结束。夕阳斜挂在山 头欲落还留的样子,依依不舍地完成了一天的使命。眼前的景色真是满目凄凉,藤是枯萎的藤,已经没有了生命。树是千 年老树,瑟瑟的西风在吹着它走向风烛残年。道是荒凉的古道,马是体弱无力的瘦马。飘零在天涯海角的人,面对如此萧瑟的景色怎么能不断肠呢。你看这小桥、流水、人家都是那么安详,那么静谧,又是那么温馨。而我的家乡、亲人却又离我那么远。
学生活 动
引入课题
创境引入
你能背出哪些思乡的诗歌?
学生背诵
展标导学
1、了解王湾、马致远,扎实背诵诗歌,感知诗歌的形象美、情感美,提高从情景关系角度鉴赏诗歌的能力。
2、反复诵读,合作探究,掌握赏析优美而富含哲理诗句的方法,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学习运用常见景物表达情感的手法。
3、学会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感受游子漂泊他乡的凄苦,激发自己热爱家乡的情感。
4、为什么作者会起思乡之情?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篇一:观沧海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
3、品味语言,体会诗中描绘的宏伟壮丽景象。
4、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一代枭雄曹操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这一切都缘于河南省文物局的高调宣布--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被确定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阴险狡诈的白脸奸雄;在读书人眼里,他是文才卓异的文坛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他是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在历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伟略的盖世英豪,真实的曹操是一位怎样的人呢: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初步了解一下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二、简介曹操及写作背景1、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
曾历任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
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代表诗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
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2、背景: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攸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大军阀袁绍。
袁绍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想得到乌桓的支持,以求东山再起。
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
东汉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
归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位于今河北省东亭县西南的大碣石山。
此山现已不存,相传已沉入大海),观看沧海壮丽景色。
此时,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疾书,便有了《观沧海》一诗。
三、解题:《观沧海》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首章。
《步出夏门行》是乐府旧题,又名《陇西行》。
夏门,是洛阳的一个城门。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古代诗词四首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古代诗词四首》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默写四首诗歌;2、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3、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4、初步学习欣赏精彩文句;5、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2、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教学难点: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授课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教学时数:3课时预习要求:熟读四首诗歌,阅读课文注释。
借助参考书,查出《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里面不懂的字词。
尝试归纳两首诗歌的主旨。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讲授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疏通《观沧海》《次北固山下》字词和诗歌大意,熟读并背诵全文。
完成课后练习一之1。
教学步骤:一、导入:看图片,引起学生兴趣。
导入本课的学习。
二、导读《观沧海》(一)简介作者,诗歌创作背景。
补充,八月,曹操统一了北方,九月,经过此地。
(二)熟悉诗歌。
听《观沧海》朗读。
1、学生齐读《观沧海》。
2、教师点评,教正读音。
重点强调“碣”“澹”“茂”的字形。
(三)理解字词。
沧(青绿色)临(到,登临) 碣石( )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 )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成分,不译。
)行(运行)若(好像)其(代词,指大海)星汉;灿烂(光彩鲜明耀眼)幸()至()以(连词,来)咏(以诗词等来赞颂或叙述)(四)整体把握,疏通文意。
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
(讨论回答)内容:(开头两句)交待了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
(水何澹澹—洪波涌起)描写海水的和山岛。
(日月之行—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最后两句)直抒豪情。
主旨: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五)欣赏诗歌。
(讨论回答)1、完成课后练习一之1。
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述志。
其中的日月之行四句,构思独具匠心,把大海塑造成能包容宇宙的博大宏伟的艺术形象。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15 古代诗歌五首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教学设计观沧海曹操1、导入新课: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
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
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问题组]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描写的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3、研读与赏析“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次北固山下王湾1、导入新课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七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 古代诗歌四首 天净沙思课文解析 (新版)新人教版
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
枯藤①老树昏鸦②,
枯藤(缠绕的)老树(栖集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字词全解】
①[枯藤]枯干的藤条。
②[昏鸦]黄昏时回巢的乌鸦。
【句解:“枯藤”,秋末之景。
昏鸦归巢反衬出游子的漂泊无所归宿。
这一句描写了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
】
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农家,
【句解:透露出游子对宁静温馨的家园生活的向往。
想必此时此刻,屋中人正围着桌子吃晚饭,享受天伦之乐,这更衬托出游子离乡、思乡的悲苦情思。
】
古道③西风瘦马。
(荒凉的)古道(上萧瑟)秋风(里走着一匹)瘦马。
【字词全解】
③(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驿道。
【句解:一双哀愁的秋目,望着残留的“古道”。
不难看出马背上的游子疲惫、憔悴的神情。
】第一层:用九个细节构成一幅画面,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夕阳西下,
夕阳(已经朝着)西方落下,
【句解:点出特定时间。
“夕阳”照应上文“昏”字。
】
断肠人④在天涯⑤。
(漂泊未归的)断肠人(还远)在天涯!
【字词全解】
④[断肠人)多指漂泊在外,思念家乡或亲人的人。
断肠,形容十分悲伤。
⑤[天涯]天边,指极远的地方。
【句解:画龙点睛之笔,写的是羁旅愁思,抒发了天涯游子的悲苦和怀念家乡的深情。
】第二层: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断肠”一语,为全篇主旨所在。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古代诗词四首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
3.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如何的关系?
②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 活动设计】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全班交流,全班不能解决的再有教师点拨。
提示:①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走之劳。颔联:船上所见景色。“
“日月之行”至“假设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发奋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5.小结:“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这种情感在诗中没有直接流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述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②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4.“潮平两岸阔,风正(顺)一帆悬”写了如何一幅景象?
说说你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明白得。
提示:“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出色。“悬”是端端直 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2.⑴多媒体显 示朗诵节拍,要求学生把握七言诗的朗诵节拍。
提示:七言诗句的节拍有××/××/××/×,××/××/×/ ××。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朗诵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如此朗诵自有抑扬抑扬 的声调。
七年级语文上册 15《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15《古代诗篇四首》《古代诗篇四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具有善于吟诵、激起想像、娱悦性格的特色。
这五首古代诗篇,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发的佳作。
诗人们爬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言语描绘出一幅幅图景。
本课的教育要点,一是感触作者的审美情感,神游美丽深远的诗化意境,激起审美想像、培育审美认识。
二是析美情、赏美景、聚美言。
品尝课文精彩生动的美丽言语,吟诵涵泳,熏陶感染,堆集诗文句子、积存必要的古代文明常识,积贮丰厚的阅览领会,积储崇高的品德情感,积累高雅的审美情味。
初一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根底较差、文学底子薄,各方面才能相对低下,没有学习诗篇的认识和办法,因而在教育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辅导。
在教育中吟诵是要点,要加强吟诵辅导,其次重视诗意的领会、再现在诗篇言语的品析上。
1.了解古代诗篇体裁的有关常识。
2.培育学生朗诵古代诗篇的节奏感。
3.能够精确背诵并默写,能够领会作者的思想爱情。
4.品尝言语,领会诗词意境。
1.了解古代诗篇体裁的有关常识。
2.培育学生朗诵古代诗篇的节奏感。
3.能够精确背诵并默写,能够领会作者的思想爱情。
4.品尝言语,领会诗词意境。
两课时1.创设情境2.引导指点法3.对话教育法。
4.自主探求榜首课时《观沧海》(一)《观沧海》一、激趣导入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
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条之际,心潮像沧海相同难以安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绚丽的诗篇。
二、学生简介作家著作,了解题意图含义1、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篇,以大方悲惨见称。
2、著作简介标题《观沧海》中,“观”的意思是“远望、瞭望”,沧海:大海,这儿指渤海。
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四言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发诗。
七年级语文上册 15《古代诗歌四首》(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15、《古代诗歌四首》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课标对古诗文学习的要求(1)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和情感。
(2)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教材分析《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临对洪波涌起的大海,初情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次北固山下》诗人残冬腊月乘船沿长江东行,经东口(今江苏镇江)前往江南。
船抵达北固山时,天一破晓,茫茫江水,隐隐青山,还有低平的江岸和高悬的风帆,一一映入眼帘。
此时诗人诗兴大作,挥笔写下这首无言律诗。
3、古诗词中招常考考点:近8年来,河南省中招以课标推荐背诵的34首古诗词曲为考查范围,注重对写景抒情类,爱国言志类作品的考查,试题以简答题为主,题量为2道,总分值为4分。
常考考点有:品味炼字,名句赏析、主旨情感,画面描述等。
4、学情分析:古代诗词是学生常学的内容,一般都要求背诵掌握,大多数学生都知道古诗所考的内容,但对答题技巧的掌握不够熟练,常有失分现象。
二、学习目标1、能正确朗读这两首诗。
2、能正确译讲这两首诗。
3、能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写作特色。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自由朗读,试着划分节奏读一读,读出抑扬的声调,读出韵律和情感。
2、针对目标2,设计两个活动,让同学们读前两首诗,参考课下注释与资料,自己逐字逐句翻译课文。
然后交流、展示,完成自学检测。
3、针对目标3,设计三个活动,读诗歌,找出诗歌的主旨句,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分析诗歌的写作特点。
完成自学检测。
四、教学过程。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通用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四首》,包括《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这些诗歌分别选自不同历史时期,展现古代诗人风采和时代特色。
我们将详细解读每首诗歌背景、意境和表达技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四首古代诗歌作者、背景及历史地位。
2.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鉴赏能力,感受诗歌意境美和韵律美。
3. 学会分析诗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意境,把握诗人情感。
2.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四首诗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猜测诗歌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四首诗歌作者、背景及历史地位,让学生对诗歌有初步解。
3. 诗歌鉴赏:(1)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韵律美。
(2)分析每首诗歌意境,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情感。
(3)讲解诗歌表达技巧,如对仗、比喻、拟人等。
4. 例题讲解:以《观沧海》为例,分析诗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中对仗手法,解释其表达意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其他三首诗歌中表达技巧,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分享。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次北固山下》中拟人手法,并举例说明。
(2)比较《钱塘湖春行》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意境,谈谈你感悟。
2. 答案:(1)拟人手法:如“山花烂漫”中“烂漫”,赋予花朵以人情感,形象生动地描绘春天景象。
(2)意境比较:《钱塘湖春行》描绘湖光山色之美,表达诗人对美好生活向往;《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则以荒凉沙漠为背景,展现诗人坚定信念和豪情壮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效果,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2、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熟读并背诵、默写四首诗歌;
3、初步学习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
2、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教学难点: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预习提示
作者简介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
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
诗歌格律常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
如《观沧海》。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
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
重点字词
沧海(cāng)碣石(jié)竦峙(sǒngzhì)浅草(qiǎn)潮平(cháo)
归雁(yàn)沙堤(dī)啄(zhuó)春泥萧瑟(sè)枯藤(téng)澹澹(dàn)
一、导读《观沧海》
(一)题解:简介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
(二)熟悉诗歌。
教正读音。
重点强调“碣”“澹”“茂”的字形。
(三)理解字词。
沧:临:碣石:何:澹澹:竦峙:
萧瑟:行:若:星汉:灿烂:幸:至:以:咏:
(四)整体把握,疏通文意。
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
(讨论回答)
主旨:
(五)欣赏诗歌。
(讨论回答)
1、诗中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
2、题目为观沧海,全诗以哪个字统领全篇?作者观到的景象有哪些?哪些是动的,哪些是静的?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渲染了大海怎样的气势?
4、诗中交代观海地点的诗句是?
小结:
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
这首诗借景抒情。
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
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情。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二、导读《次北固山下》
(一)题解:1、简介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
2、讲授古代诗歌常识。
(二)熟悉诗歌。
(三)理解字词。
次:客路:行舟:潮平:风正:
悬:残夜:乡书:达:
(四)整体把握,疏通文意。
(讨论回答)
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
首联:颔联:
颈联:尾联:
主旨:
总结:
首联两句点题。
“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
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是近景。
“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
“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颈联是这首诗中的佳句:夜还没尽,就看到一轮红日从东边江面上徐徐升起,带来了温暖的气息;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
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
尾联由感受写到思乡。
虽然有美好的江南景色可观赏,却无法抑制涌动的思乡之情。
诗人离家日久,见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
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诗中对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虽然末句写了旅途中的乡思,却没有一点凄凉之情。
(五)欣赏诗歌
1、《次北固山下》中的千古名句是: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两句诗的意思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的是什么美景?
三、主题归纳
《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是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次北固山下》诗人即景抒情,细致的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四、写作特色
《观沧海》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3、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
《次北固山下》1、寓情于景。
景中含理。
2、对仗工整,语言凝练。
五、布置作业:
1、默写与背诵《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2、熟读背诵《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不懂的字词自己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