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辩证
辩证
【证侯表现】情志抑郁或易怒,善太息,胸肋或少腹胀痛, 或咽有梗塞感,或肋下痞块,妇人见乳房胀痛,痛经,月经 不调,甚至闭经。
【证侯分析】本证多因情志不遂,肝的疏泄失常所致。肝属 木,主疏泄,以疏达为畅,今因情志不遂,肝失条达,故见 精神抑郁、易怒,胸闷不舒,善太息。
【证候分析】痰的形成与诸多原因有关,如外感六淫,内伤 七情,饮食不当,情志刺激,过逸少劳,过劳体虚等影响肺、 脾、肾的功能,致水液不能正常输布而停聚凝结为痰。
3.饮证:饮邪是由于体内水液停积而形成的病理性产物,其 质清稀。
【证侯表现】脘腹痞满,沥沥有声,泛吐清水,咳嗽气喘, 痰多清稀,喉中有哮鸣音,胸闷心悸。
【证候表现】急躁易怒,头胀痛,眩晕目胀,口苦咽干,小 便黄,大便秘结。
(3)气闭证:是指邪气阻闭脏器、官窍,以突发昏厥或绞 痛为主要表现的危重证侯,属实证。
【证侯表现】突然昏仆或昏厥,四肢厥冷或见绞痛,二便不 通,并有呼吸气粗,声高,脉沉实有力。
【证侯分析】大怒,暴惊,忧思过急闭阻气机,或淤血、砂 石、蛔虫、阻塞脉络、管腔所致。
5.血瘀证:凡离经之血未能及时排出或消散,停留于体内, 或血液运行不畅,壅积于脏腑、器官、组织之内,失去正常 生理功能者,均属淤血。
【症候表现】恶寒或畏寒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苍白,肢体 蜷卧,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而润滑,脉迟或紧等。
【症候分析】多由外感寒邪,或因内伤久病而耗伤阳气,或 过服生冷寒凉,阴寒偏盛所致。寒症包括表寒、里寒、实寒、 虚寒等证。
2.热证:是感受热邪,或阳盛阴伤,导致机体的功能活动亢 进所表现出的以温、热为主的一类症候。
(一)表里辩证
表里是辨别病位内外深浅的一对纲来自。1.表证:是外感六淫之邪,从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所致病位 浅在肌肤的证候。
【《伤寒论》六经辩证】
【《伤寒论》六经辩证】六经辨证,始见于《伤寒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等篇的基础上,结合伤寒病证的传变特点所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病的辨证方法。
它以六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为纲,将外感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总结归纳为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类,分别从邪正盛衰,病变部位,病势进退及其相互传变等方面阐述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特点。
凡是抗病能力强、病势亢盛的,为三阳病证;抗病力衰减,病势虚弱的,为三阴病证。
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
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
运用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于外感病的诊治,对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一、六经病证的分类六经病证是外邪侵犯人体,作用于六经,致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及其气化功能失常,从而产生病理变化,出现一系列证候。
经络脏腑是人体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故某一经的病变,很可能影响到另一经,六经之间可以相互传变。
六经病证传变的一般规律是由表入里,由经络而脏腑,由阳经入阴经。
病邪的轻重、体质强弱,以及治疗恰当与否,都是决定传变的主要因素。
如病人体质衰弱,或医治不当,虽阳证亦可转入三阴;反之,如病护理较好,医治适宜,正气得复,虽阴证亦可转出三阳。
因而针对临床上出现的各种证候,运用六经辨证的方法,来确定何经为病,进而明确该病证的病因病机,确立相应的治法,列出一定的方药,这正是六经病证分类的意义所在。
(-)太阳病证太阳病证,是指邪自外入或病由内发,致使太阳经脉及其所属脏腑功能失常所出现的临床证候。
太阳,是阳气旺盛之经,主一身之表,簇摄营卫,为一身之藩篱,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外邪侵袭人体,大多从太阳而入,卫气奋起抗邪,正邪相争,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调而发病;病由内发者,系在一定条件下,疾病由阴转阳,或由表出里。
针灸奇效之谜——经络辩证
针灸奇效之谜——经络辩证(下)三、背部要穴与胸腹部的腧穴相比,背部腧穴的诊治作用与部位的相关性要更加鲜明。
针灸腧穴学中,对背部每个部位所对应的脏腑都有明确的记述。
不过具体内容涉及一些比较复杂的计数方法,初学者不便掌握。
无疾这里仅就对于诊治疾病最为重要的五脏背俞穴给予介绍。
三五七,肺心膈;九一四,肝脾肾。
这些就就是诊治五脏疾病的关键腧穴所在。
中医对背部腧穴的定位,就是借助脊椎棘突(即后背正中的一个个凸起的骨头)来完成的。
从大椎(即第七颈椎,低头时项部所见最凸起的高骨处)以下开始计算,大椎下依次为第一椎、第二椎……直至第二十一椎。
口诀中所讲的“三五七,九一四”,即指第三椎、五椎、七椎、九椎、十一椎与十四椎。
这些椎骨下的两侧,就分别用来诊治肺脏、心脏、膈、肝脏、脾脏、肾脏的疾病。
实践中为了便于确定椎数,又可以借助两个明显的标志:一就是后背肩胛骨之下角(嘱患者活动上肢,即可明显见到肩胛下角所在);一就是髂前上棘(即胯骨前方的两处最大的骨)。
肩胛下角与第七椎在同一水平,髂前上棘与第十六椎在同一水平。
以上内容瞧似较为复杂,爱好者朋友在操作过程中,可先在脊柱两侧做按压,发现异常点,再对照上面解说,或参考腧穴图谱,即可轻松作出判断病在哪一个脏腑了。
举例来说,长期肝郁,情志不舒的患者,很容易在肝俞、脾俞两处出现压痛。
细细揣摩,肝俞穴下方还常可以摸到细细的条索。
此时针灸、按揉肝俞、脾俞,以及小腿内侧的足太阴与足厥阴两条经脉上的异常反应点,就可以瞧到不错的效果了。
四、针灸医案解读以上无疾主要讲了针灸治病的原理,以及针灸最基本的理论知识。
实践中,该如何运用这些理论,来判断病位何在,就是虚就是实呢?如何确立治疗方法,选择恰当的腧穴、针具进行治疗呢?下面无疾以几则医案为例,由浅入深,向大家展示用针灸方法诊治疾病的基本思路。
病案1(无疾自治案)2008年夏,一天清晨,无疾起床后忽感足底不适。
原来一夜时间,左足心涌泉穴内侧靠近足大趾处骤起一水疱,如花生米大小,局部皮肤绷紧,胀痛甚,行走不便。
《伤寒论》六经辩证诸多探讨
二、《伤寒论》辨病、辨证、辨症、治疗
<一>概念 (一)病:是对某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做的 病理性概括,是对该病的本质性认识。 (二)证: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现阶段的病 理概括,是对疾病当前本质所做的判断。 自觉症状(主诉)① (三)症:症状的简称 它觉症状②
①是机体有了病变所具体表现的现象 ②是诊断、辨证的主要依据
(八)正邪相争说
祝味菊认为《伤寒论》中的六经是指正邪相争的 不同阶段。他在《伤寒质疑》中说:“太阳之为 病,正气因受邪而开始合度之抵抗也;阳明之为 病,元气愤张,机能旺盛,则抵抗太过也;少阳 之为病,抗能时断时续,邪机屡进屡退,抵抗之 力,未能长期相继也;太阴少阴之为病,正气怯 懦,全体或局部之力抵抗不足;厥阴之为病,正 邪相搏,存亡危机之秋,体工最后之反抗也。”
(三)标本中气说
以张志聪、陈修园为代表的一些注家,根据《内经》六气 标本中气的气化理论解释《伤寒论》中的六经。他们认为 三阴三阳,六经六气,天地之间有,在人身之中亦有。无 病则六气运行,上合于天,若外感风寒更以邪伤证,始则 同气相求,继则从气而入寒;寒邪郁于太阳之经,邪正之 争发热则是从标;太阳病不解可内陷少阴,故“中见少阴 ”。陈修园甚至说:“六气标本中气不明,不可以论《伤 寒论》。”(《伤寒论浅注·读法》)
(八)证治纲领说
董氏认为,伤寒六经是辨证纲领与证治纲领的高度统一, 它综合的反映与提示了病因、病位、病情、邪正力量的对 比和受邪的组织器官等具体情况,为决定治则、治法,进 行处方与遣药,提供了依据。
(九)症候群说
黄文东、金寿山、吕敦厚等认为,《伤寒论》三阴三阳之 实质是六个症候群。当然,这六个症候群是仲景把外感病 过程中出现的错综复杂的脉症,根据病位、病程、病性的 不同而归纳划分的。并非指某一具体的症候群,与西医的 概念不能等同。孙氏亦认为《伤寒论》六经是一种症候分 类的方法,是张仲景总结了前人学说,加上自己丰富的临 床经验,从整体观念出发,创造性地将热性病在发展过程 中的许多症状,按照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盛衰,病情的进 退轻重和病位的表里深浅,做全面的考虑,找出其一定的 规律,归纳成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六 个症候类型,作为热性病“辨证论治”的纲领。
《灵枢经》均衡营养与经络通畅的辩证关系
《灵枢经》均衡营养与经络通畅的辩证关系《灵枢经》,又称《灵枢》、《针经》、《九针》,汉族传统医学重要著作之一,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奠基之作。
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约成书于东周战国时期。
共九卷,八十一篇,与《素问》九卷合称《黄帝内经》,在针灸学上有着绝对权威。
南宋史崧将其改编为二十四卷本,成为了现存最早和唯一行世的《灵枢》版本。
明代马莳编《灵枢注证发微》,是历史上全注《灵枢》的第一人。
《灵枢经》,即《黄帝内经·灵枢》,简称《灵枢》,是一部中医理论著作。
《素问》与《灵枢》同为《黄帝内经》之组成部分。
《黄帝内经》则是现存最早最重要的一部医学著作,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奠基之作。
《灵枢经》早期为九卷,八十一篇。
南宋史崧将其改编为二十四卷本,成为了现存最早和唯一行世的《灵枢》版本。
《灵枢经》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等内容。
《灵枢经》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灵枢经》为古代医者托黄帝之名所作,其具体作者已不可考。
总而言之,《灵枢经》非出自一人一手,其笔之于书,应在春秋战国,其个别篇章成于两汉。
《九卷》的名称最早见于《伤寒论·自序》。
《素问王冰序新校正》说道:"《素问》外九卷,虽张仲景及西晋·王叔和《脉经》只谓之《九卷》。
皇甫士安(谧)名为《针经》,亦专名《九经》。
"王叔和《脉经·卷第七·病不可刺证第十二》引了一段文字,下面小注说:"新校正云:出《九卷》。
"而所引的这段文字,却见于《灵枢·逆顺第五十五》篇。
这些都是《新校正》的根据。
可见,《针经》这一部书,因为它只有九卷,张仲景、王叔和则称之为《九卷》了。
《针经》的名称,最早见于《素问·八正神明论第二十六》:"岐伯曰:法往古者,先知《针经》也。
"明·马莳在《素问注证发微》注云:"此亦历解《针经》之辞也。
经络辩证
第四节经络辩证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对病人的若干症状体征进行分析综合,以判断病属何经、何脏、何腑,从而进一步确定发病原因,病变性质、病理机转的一种辨证方法,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是人体经气运行的通道,又是疾病发生和传变的途径。
其分布周身、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使人体各部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
故当外邪侵入人体,经气失常,病邪会通过经络逐渐传入脏腑;反之,如果内脏发生病变,同样也循着经络反映于体表,在体表经脉循行的部位,特别是经气聚集的腧穴之处,出现各种异常反应,如麻木、酸胀、疼痛,对冷热等刺激的敏感度异常,或皮肤色泽改变,或见脱屑、结节等。
例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
胁下,少腹、肩背,便是该脏经络循行之处。
正由于经络系统能够有规律地反映出若干证候,因此临床根据这些证候,用经络辨证的方法,以进一步确定病变性质及其发展趋势。
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互为补充,二者不可截然分开。
脏腑病证侧重于阐述脏腑功能失调所出现的各种症状,而经络病证则主要是论述经脉循行部位出现的异常反应,对其所属脏腑病证论述较为简略,是脏腑辩证的补充,对临床各科,特别是针灸、按摩、气功等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二经脉病证十二经脉,包括手足三阴经和三阳经。
它们的病理表现有三个特点:一是经脉受邪,经气不利出现的病证与其循行部位有关。
如膀胱经受邪,可是腰背、腋窝、足跟等处疼痛;二是与经脉特性和该经所属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
如肺经为十二经之首,易受外邪侵袭而致气机壅塞,故见胸满,咳喘气逆等肺失宣降的症状;三是一经受邪常影响其它经脉,如脾经患病可是胃脘疼痛,食后作呕等胃经病证。
可见十二经病证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掌握其规律和特点,便可以帮助我们推求出病因病机与病名,更好地指导临床。
(-)手太阴肺经病证手太阴肺经病证是指手太阳肺经经脉循行部位及肺脏功能失调所表现的;临床证候。
第四节 辨证方法
寒热 寒热是阴阳偏盛偏衰的具体表现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注意辨别寒热真假
虚实 是指邪正的力量对比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注意:八纲辩证不可把某个征候孤立起来
气血辩证 气血辩证是指导内伤诊治的关键 伤气 伤血 气血两伤
伤气
气滞 气闭 气脱 气虚 气逆
肝与胆辩证
肝气பைடு நூலகம்结 肝火上炎 肝阳上亢 肝风内动 肝血虚 肝胆湿热
脾与胃的辩证
脾气虚弱 脾阳虚 脾虚湿困 脾不统血
心与小肠的辩证
心气虚 心血虚 心火上炎 小肠实热
经络辩证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 腑器官的独特系统 根据经络学说辨别症候的方法就是经络辩证 并在于内,症见于外 根据经络循行部位可确定病位,推求病因
卫气营血辩证 卫、气、营、血是人体正常结构功能的一部分, 是温热并发展的四个阶段 卫气营血辩证就是把温热病所表现的错综复杂的 征候归纳概括,概括为“卫”、“气”、“营”、 “学”四个阶段的症候类型,借以说明温热病发 展过程中病情的轻重,病势的进退,病位的深浅
伤科辩证方法除上述八纲、脏腑、经络及 卫气营血辩证外,还有六因、六经、三焦 辩证,以及现代的分型、分期辨证等
伤血
瘀血 出血 血虚 血脱
脏腑辩证 以脏象学说为基础 肺与大肠的辩证 肾与膀胱的辩证 肝与胆的辩证 脾与胃的辩证 心与小肠的辩证
肺与大肠的辩证
肺气虚 肺阴虚 肺瘀热 大肠实热
肾与膀胱辩证
肾阴虚 肾阳虚 肾虚不固 肾精不足 膀胱不固
第四节 辨证方法
主要有八纲、气血、脏腑、经络以及 卫气营血辩证 损伤之证,专从血论
中医诊断学基本知识
病,是指在病因的影响下,人体内正气邪气发生争斗,从而使阴阳失调,并表现出一个逐渐发展的病理变化过程.同一个病在不同的阶段,可以表现出各种不同的证和若干不同的症状,所以,清代徐灵胎说:病之总者谓之病,而一病总有数证.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1、四诊 是指用望、闻、问、切四种方法来检查病人的身体,并收集相关资料,从而确定病情的一种方法。在具体的诊断中,望、闻、问、切四诊各有特色,只有相互结合,才能诊断出真实的病情病因。
(1)望诊:是指通过视觉观察病人的全省和局部的神、色、形、态、五官、舌象以及分泌物、排泄物的形、色、质量等的具体情况,从而了解病人体内发生的变化,并判断是否患病以及所患疾病具体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与五脏六腑之间关系密切相关,所以,只要仔细观察人体的外表,看可以推断出内部的病变。具体地说,望诊又可分望神、望形态、望皮肤、望头颈、望五官、望舌象、望脉络、望排泄物、望分泌物等
(2)闻诊:是指通过听觉观察病人语言、呼吸、咳嗽、喷嚏等声音变化和嗅闻病人身上发出的气味以及其分泌物、排泄物的气味,来了解人体内发生的变化,并判断是否患病以及所患疾病具体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问诊又可分为听声音和闻气味两个方面。
(3)问诊:是指通过询问病人及其家属、朋友,来了解其平日的健康状况,生活习惯,发病原因,发病过程,具体症状以及以往的病史等,并判断其是否患病以及所患疾病具体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
表证的病程较长,发病时会同时出现发热\恶寒症状,且内部脏腑无明显的证候,通常会出现头痛\身痛\鼻塞\喷嚏等症状,多为浮脉,而舌象表现较少.
六经辩证原理及临证
六经辩证原理及临证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六经辩证原理及临证这档子事儿。
咱先说说这六经是啥呀,就好比是身体这个大天地里的六条大路。
太阳经就像那最外面的防线,要是邪气来袭,它就得先顶上。
阳明经呢,就像是个大力士,能把邪气狠狠地往外推。
少阳经呀,就像是个机灵鬼,能巧妙地应对各种状况。
那太阴经呢,是身体的大后方,得好好守护着。
少阴经像是个敏感的家伙,稍有风吹草动就有反应。
厥阴经呢,就像是最后的堡垒啦。
你想想看,这身体要是出了问题,不就跟咱走在路上遇到状况一样嘛。
比如说,感冒了,哎呀,这邪气是不是就顺着太阳经攻进来啦。
这时候咱就得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啦。
要是头疼、发热、恶寒,那很可能就是太阳经出问题了呀。
再比如,有的人阳明经比较旺,邪气一来,它就直接把邪气往外推,那可能就会发高烧、口渴、大汗淋漓呀。
这就像是一场激烈的战斗,身体的各个经络都在努力作战呢。
那在临证的时候呢,咱就得仔细观察,像个侦探一样,看看邪气到底跑到哪条经上去了。
然后根据不同的情况来用药、来调理。
这可不能马虎呀,就像打仗得有策略一样。
你说要是判断错了,那不就像是走错了路,找不到敌人在哪儿了嘛。
所以呀,这六经辩证可太重要啦,就像是给咱指明了方向。
咱中医的智慧那可真是博大精深呀,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东西,那可不是吹的。
通过六经辩证,咱就能更准确地了解身体的状况,更好地帮助人们恢复健康。
你看那些中医大师们,他们为啥能药到病除呀,不就是因为他们对六经辩证原理吃得透透的嘛。
他们就像是武林高手,对身体这个江湖了如指掌。
咱普通人也得了解了解呀,这样对自己的身体也能有个更好的把握。
别总是一不舒服就只知道吃药,咱得知道这药是为啥吃的,吃对了没有。
总之呢,六经辩证原理及临证就像是打开身体奥秘的钥匙,咱可得好好琢磨琢磨,让自己的身体更健康,生活更美好呀!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事儿,咱得认真对待呀!你说是不是呢?。
张仲景六经辩证中顺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张仲景六经辩证中顺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国医学苑1周前东汉张仲景于公元三世纪初撰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
该书在流传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
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
《伤寒论》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
其间张氏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
六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的合称。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六经为川,肠胃为海。
”《灵枢·百病始生》:“六经不通,四肢节痛,腰脊乃强。
”六经各分手足,分之即为十二经。
一、太阳病首先是体表肌肤上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和太阳经所过的地方所现出来的证状,包括太阳伤风, 太阳伤寒, 以及太阳温病等。
太阳病感冒身体强壮的七天会自愈,如果一周不愈,病邪就向里传。
疾病传变里传有两种, 一是入阳明, 一是入少阳。
二、阳明病阳明病就是进入胃及大肠系统, 病人会产生燥热, 所以身体强壮的人阳明无寒症, 全部是热症, 而且会饥饿,能吃全身冒冷汗, 全身热,且便秘, 大便排不出来。
表症如果传入阳明的话, 病毒就不会再往里走, 到此为止。
分两种情况:一虽然发热出汗,面目通红但是大便不干结,这时就用白虎汤。
在胃的下方有东西堵着的时候, 便秘, 肚子痛, 病人呈现的症状是朝食暮吐,说明这个东西堵在胃里面,这时候用大黄甘草汤。
有的人表症进入少阳,少阳如果没有治好的话, 就进入阴经。
阳是指是外面,属于腑,阴是里面指脏, 阴经就是进入肝心脾肺肾,进入内脏了。
三、少阳病进入少阳,也就是胆经和三焦经西医就是淋巴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症状是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甚至目眩。
在太阳的时候, 病人只会觉得寒,怕冷怕风。
但进入少阳,病人会忽冷忽热, 两个太阳穴会间有疼痛,间有恶心呕吐,甚至身体转侧疼痛,有这些症状我们就知道病人得了少阳病。
有两种汤剂可以治疗,小柴胡汤及大柴胡汤。
(完整版)十二经络辩证
十二经络辩证一、手太阴肺经1、循环特点:手太阴肺经体表主要循环部位:胸外上方,上肢内侧前,大指。
联系脏腑器官:肺、大肠、胃、气管、喉咙。
2、常见损美性表现或损美性疾病:痤疮,过敏性鼻炎,皮肤过敏,皮肤干燥,皮毛憔悴,汗出异常,前臂厥冷、麻木、疼痛,掌心发热。
二、手阳明大肠经1、循环特点:手阳明大肠经体表主要循环部位:次指,上肢伸侧前,肩前,颈,挟口,鼻旁。
联系脏腑器官:大肠,肺,下齿,口,鼻。
2、常见损美性表现或损美性疾病:牙痛,面颊肿胀,耳聋,目睛昏黄,口干口噤,喉痹,便秘,颈强,本经所过部位红肿疼痛,面瘫。
三、足阳明胃经1、循环特点:足阳明胃经体表主要循环部位:鼻根,目下,面周,颈前,胸腹,下肢前外侧,次趾。
联系脏腑器官:胃、脾、心、上齿、喉咙,鼻,口,乳。
2、常见损美性表现或损美性疾病:痤疮,颜面黯黑,口歪口噤,颈肿,咽喉肿痛,唇生疮疹,惊悸发狂,腹胀纳少,消谷善饥,泄泻,便秘。
四、足太阴脾经1、循环特点:足太阴脾经体表主要循环部位:足大指内侧,下肢内侧前(中),胸腹。
联系脏腑器官:脾、胃、心、咽、舌。
2、常见损美性表现或损美性疾病:倦怠乏力,身体困重,四肢不用,神本强痛,食则呕,善噫,食天下,脘腹胀痛,便后或矢气则减轻,大便溏泄。
五、手太阴心经1、循环特点:手太阴心经体表主要循环部位:腋下,上肢内侧后,小指。
联系脏腑器官:心,小肠,心系,肺,咽,目系。
2、常见损美性表现或损美性疾病:咽干口渴,目睛黄,臂内痛,掌中热痛。
六、手太阳小肠经1、循环特点:手太阳小肠经体表主要循环部位:小指,上肢外侧后,肩胛,颈,面颊,目框下缘。
联系脏腑器官:小肠,心,胃,耳,目。
2、常见损美性表现或损美性疾病:耳鸣耳聋,目黄目痛,目不明,目赤痛眦烂,口疮,咽喉痛,面颊肿,下颌及颈部肿痛,以致头部不能转动。
七、足太阳膀胱经1、循环特点:足太阳膀胱经体表主要循环部位:内眦,头顶,项后,背腰,下肢外侧后,小趾。
联系脏腑器官:膀胱,肾,脑,肛门,目。
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作者:王长林来源:《中国动物保健》2015年第05期六经辨证是东汉名医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的基础上,吸取前人辨证之思想,结合自身经验创立的辨证理论,是《伤寒论》的核心辨证方法,其主要用于外感病的辨证论治。
六经辨证是以脏腑气血经络的生理功能为基础,根据病因属性、体质强弱、正邪盛衰、病势缓急等因素,将外感病发展过程中可能表现出的各种证候,归纳为太阳证、阳阴证、少阳证、太阴证、少阴证、厥阴证六个类型,作为外感病证的基本证候类群,以此说明病变部位的深浅、病性、正邪的盛衰、病势的趋向,同时以六类病证之间的转变关系说明疾病发展变化,以六经证群(证候)所表现出的不同症状和体征作为临床诊治外感病证的基本依据。
1 六经辨证之整体思想分析六经辨证方法体系,亦应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
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经具有时间和空间的整体观念。
从太阳到厥阴,时间上,表现出从前到后,空间上,表现出由表及里或由浅入深的基本规律。
作为外感病证,病初,外邪一般先侵袭卫表,随着时间推移,疾病的发展,外邪将由表入里,病位也随之由浅人深。
在此发展过程中,疾病性质和机体正气都随正邪抗争而呈现出各种可能的变化。
看六经辨证应注意时序和空间次序及其时空关系,用联系和发展的整体思想去分析六经辨证具有提纲挈领之意。
2 病因病机2.1 病因六经辨证作为《伤寒论》之核心辨证思想,其主要用于外感病证,因此六经辨证所涉及病证多发于外感邪气,病因主要为外感六淫,包括风、寒、暑、湿、燥、火(热)。
由于六淫致病存在一定的规律性、转化性、兼挟性,因此在分析六经辨证时亦应注意六淫的这些特点,注意许多外邪入里郁久化热,疾病性质发生寒热转化,阳邪易伤阴津、阴邪易损阳气等这些基本规律。
个人认为,学习六经辨证,可以将外感寒邪,即风寒感冒作为一个开始,然后按外感风寒逐步发展为次序,去联系和对照六经病证,这将比较容易理解六经证候。
当然六经辩证所辩之证病因不限于寒邪,六经病证也不限于从外感风寒开端,六经辨证也不限于只辨外感病证,亦可用于分析内伤杂病。
经络辩证的原理和分类
经络辩证的原理和分类经络辩证是由中医理论演化而来的一种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法,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它起源于古代的《内经》和《难经》,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完整的科学体系,至今仍在不断发展和应用。
经络辩证以经络为基础,通过辨证论治的方式,分析病人的体征、脉象、舌诊等资料,寻找病因、病机,以达到辨证准确、治疗疾病有效的目的。
经络辩证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络系统作为人体的传导系统,承担着营养物质、气血、水分等信息的传递和调节。
经络辨证以经络为基础,通过观察经络的走向、压痛等指标,判断病人的经络状况,了解病变部位及程度。
2.辨证是中医诊断的核心方法,它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搏等资料,以及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等,从而判断病人的体质、机能状态,并找出病变的病因、病机。
3.辩证是为了治疗,辨证论治是经络辩证的核心内容,通过辩证的方法找出病因、病机后,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气血循环,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经络辩证根据病因和病机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分类:1.阻滞型:以气滞、血瘀、湿浊等为特征的疾病。
这类疾病的特点是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疼痛、肿胀等症状。
治疗时需要通过活血化瘀、祛湿通络的方法,改善气血循环,恢复经络的通畅。
2.虚损型:以气虚、阳虚、阴虚等为特征的疾病。
这类疾病的特点是经络失养,气血不足,导致疲倦、乏力、萎缩等症状。
治疗时需要通过益气固卫、温阳补虚的方法,增强体质,修复经络的功能。
3.痰湿型:以痰浊、湿浊为特征的疾病。
这类疾病的特点是经络堵塞,痰湿积聚,导致水肿、体重增加等症状。
治疗时需要通过祛痰散湿、通络化湿的方法,清除体内的湿气,恢复经络的通畅。
4.寒热型:以寒邪、热邪为特征的疾病。
这类疾病的特点是经络失和,寒邪入侵,导致寒凝、血瘀等症状,或是热邪内侵,导致发热、口渴等症状。
治疗时需要通过温经散寒、清热解毒的方法,调节体内的寒热平衡,恢复经络的正常功能。
六经辩证
六经六气之标本从化理论,特别是运气学说的七篇大论,我是特别推崇的。
今天就六经六气之标本从化方面谈谈我的看法和见解,来讲一讲六经六气的标本从化。
任何辩证,不管他怎么样去解释阴阳五行,最终要归纳到脏腑和经络的气机运行上,六经的经气辩证,是中医的精髓。
古人讲究脏腑之间是一种标本关系,既然有标本关系,就有阴阳关系。
既有脏腑的关系,又有经络的关系,又有脏腑和经络之间的关系。
风火暑湿燥寒是六个气,所谓的风火暑湿燥寒六气是由五行衍化而来,因为五行只有两对阴阳,有东南西北,没有与中相对立的一面,而设有上下阴阳和四季土的阴阳。
从五行的辩证思维看,通过五行可以在临床辩证脏腑气机盛衰,在临床的调理和治疗上,六经的经气辩证实际上包括了五行辩证,也包括了它的辩证思维和治疗法则。
古人把六气看成临床研究五运六气的基本的基本。
六经之气以风火暑湿燥寒为本,以三阴三阳为标。
六是阴数,天为阳在天有六气,用阴数;五是阳数,地为阴在地有五行,用阳数。
此为阴阳揉合的道理。
男子二八天癸至,女子二七天癸至,也是阴阳气机揉合的道理。
如果没有阴阳气机的揉合,就不会有气机的交换,就不会有气机的升降与出入,生命就不可能存在。
实际上,在天的六气是由地而出,在地的五行是由天而降。
天上的五运包括玄天之气,丹天之气,素天之气,苍天之气等。
“本标之中见者”,其中就有脏腑的表里关系,“中见”讲的就是中气。
例如,少阳与厥阴相表里,即胆和肝相表里,这里把脏腑的阴阳表里学说运用到六经六气的相对阴阳的概念之中。
阳明与太阴相表里,就是脾和胃相表里,太阳与少阴相表里,我们可以广泛地思维,就是足太阳和足少阴。
我们还要提醒大家,讲的是六个气,讲的是三阴三阳,伤寒论讲的是六经,他是以这个为基础。
在这里,提醒大家,不仅仅是足经,一定要考虑到手经,所以说,他们有表里关系,表里是相通的,脏腑之间的气机是相通的,脏腑和经络之间的气机也是相通的,经络的名称实际上就概括有脏腑的气,脏气或者腑气,他们之间互为中气。
六经辩证
六经辩证太阴阳明八钢辩证三焦辩证开机时候按F8调为正常启动可以解决开关机的不正常问题花频可以调为智能高清就行了1、太阳经证:分为三型(1)其人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为中风(即伤风,不是脑溢血)。
(2)其人卫阳被遏,营卫郁滞不通,肌表致密者为伤寒。
(3)其人外受温邪,津伤内热者为温病。
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表虚证)。
伤寒:发热,无汗,恶寒,脉紧,体痛(表实证)。
温病:发热,口渴,不恶寒(表热证)。
中风、伤寒、温病,均属表证,所以均有“发热,头痛,脉浮”,但其鉴别点是:中风:脉浮缓,有汗,舌苔薄白。
伤寒:脉浮紧,无汗而喘,舌苔薄白。
温病:脉浮数,发热,口微渴,微恶寒,舌尖舌质红绛。
2.太阳腑证:分为二型(1)邪气内入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以致气结水停,小便不利,为蓄水证。
(2)热结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满如狂,小便自利为蓄血证。
蓄水证:发热恶风,小便不利,消渴,水人则吐,脉浮数。
蓄血证:小腹急结或鞭满,如狂发狂。
小便自利,身体发黄,脉沉结。
鉴别点:蓄水是邪人膀胱气分,故只有小便不利而无神志症状。
蓄血是邪入膀胱血分,故只有神志症状而无小便不利。
三、治则方药1.太阳经证治法(1)中风:为太阳表虚证,是卫强营弱,营卫不和,治疗中风只需调和营卫,汗出病解,可用桂枝汤。
(2)伤寒:为太阳表实证,腠理致密不得汗出,非开表发汗不足以祛邪外出,可用麻黄汤。
(3)温病:为内热津伤,《伤寒论》未出方治,内热原因甚多,凡伤津者,多属阳盛生火而耗阴,加之阴血清凉之性不足,又多从肝、胃初起,固不当外发,发则舍近求远,当以补中填精以充其所耗,凉血泻热为从急治则,表症得平,内耗得充,则人正气不失;并寻六经邪之所凑,佐以攻伐以治之,多收内化之效。
而邪之去路,当以寒凉开浊门以泄痢,得泄则中焦轻寒,而余阳借诸经反归而致,则中焦热可解,另得草船借箭之功,巧使天下太平。
2.太阳腑证治法(1)蓄水:系膀胱气化不行而致水气停蓄,五苓散(茯苓、猪苓、桂枝、泽泻、白术)具有化气利水的功能,故为蓄水证主方。
经典医案故事之刘渡舟经络辩证篇
经典医案故事之刘渡舟经络辩证篇刘渡舟教授,近代中医名家,着力于《伤寒论》的研究,强调六经的实质是经络,重视六经病提纲证的作用。
临床辨证善抓主证,并擅长用经方治病。
从事中医教育三十多年,为培养中医人才作出了贡献,郝万山就是他的学生之一。
刘渡舟教授曾在“谈《伤寒论》与经络”中讲述了几个关于经络辩证的例子,分别如下:有一年我去大同,正值暑假,住在宾馆里,他那儿管后勤的部长姓张,听说是北京中医学院来了老教授,就找我来看病了。
我一见他就觉得纳闷:这位张部长穿着老式的凉鞋,可前边一大条都被剪掉了,露出个大趾在外面,通红锃亮,又不敢碰,很疼。
他说:“您看我连凉鞋都不敢穿了,疼得厉害。
西医叫它丹毒,越到晚上疼得越厉害。
”我一看,大脚趾,正是大敦穴。
号号脉吧,脉弦而滑,弦为肝脉,滑是热象。
大、浮、数、滑主阳,阳主热。
大趾上有三根毛,是大敦穴的位置,“厥阴足脉肝所终,大趾之端毛际丛。
”那地方有毛,古人就看出来了,还看清了有三根,你说古人的眼睛是不是比咱们看得都清楚,咱们还天天戴着眼镜,看东西都看不清。
我就给他开了个方,“龙胆泻肝汤”加上十四克地丁、十四克公英。
“湿热毒火,首遇肝经”。
张部长问我:“刘老,这到底是什么病,是丹毒吗?”我说:“这叫‘大趾发’。
大趾,就是大脚趾,发呢,你看你这个又红又肿,发了。
”七副“龙胆泻肝汤”,他晚上就能睡觉了,不疼了。
你说这经络在临床是不是管用啊。
“龙胆泻肝汤”加公英、地丁,清热解毒,肝经的火毒一清,不就见好了吗?再说一个例子,是后背疼、脖子疼的。
在临床,现在这种病很多,尤其是妇女,脖子疼,来医院一看就是颈椎病,治又治不好。
这个病,我们用《伤寒论》太阳经病来辨证。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就指出了“头项强痛”了。
那么足太阳膀胱经它走在什么地方呢?脖子。
所以古人注解《伤寒论》说:“项,为太阳之专位;头,为三阳之通位。
”头痛有少阳病因、阳明病因、太阳病因,所以头是“通位”。
脖子痛,这个就是太阳经的病,所以是“专位”。
蔡长福六经辨证文字稿
蔡长福六经辨证文字稿最近蔡长福老师想把自己的一生的思想,做一些概括性的报告,奉献给各位。
以《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为载体,结合实际医案,讲解了蔡老师对于六经辨证的个人理解。
以后再有录音,还会继续补充。
仓促整理,未加润饰。
以后继续完善补充。
希望有缘者,珍惜。
广州中医药大学徐风瑞写于蔡长福门诊老店自然界有两个人,一男一女,谓之两合,两合成为夫妇,生下六个儿女,三男三女,此为六合,合成八个数,谓之八卦。
又叫天地人。
八卦推演成六十四卦。
这是六十四卦的起源,也就是易经。
人有两脉六气,两脉是父母之精气,精气走于里,六气走于外,合为一体,为一个人,这叫做活,这叫做脉气人气先天气,动之有形很正常。
何谓脉气?脉是什么?脉是人活着的信号,是人生死的信号,病与不病的信号,生命长短的信号,脉在人体上起这个作用,他是周而复始,生生不息,数不够而病,停则死,达不到四个数,不够数,就叫做病,停则死,所以叫做生生不息。
六气是什么?三阳气走外,三阴气走里,后边为太阳气,前面为阳明气,左右为少阳气,三气合为一体,加上内源三阴之气,人才有造型,两脉不足,六气就病,两脉不病,六气不病,人体动之有形,站如青松,坐如泰山,精神豪爽,气质昂扬,一身正气不败,这叫做动之有形。
动之无形,若要太阳经病了,人体型不正,人向后栽,向后仰,比如仲景杂病“痉病”有汗为柔,无汗为刚,发病时候就后仰,反张,咬牙啮齿,瞪眼。
这就是太阳经病了。
阳明经有病,人走路向前栽,跑得快,停不住,稳不下,站不稳,这就是动之无形。
少阳经病了,人左右摇摆,不是左歪就是右歪,不是左瘫就是右痪。
这也是动之无形。
六气之中,三阳气在外,三阳气好比千斤柱,支撑人体气血,人体骨架,人体不晃不倒,走路正常,一旦三阳经衰败,人体走路姿势就异常。
内三阴气衰败,人之肚腹五脏就病,人就失去原来的形状,人体脸色变,面色无光,动之无形,气不接续。
六气是什么?来源于黄帝内经,就是六经,六经就是六气,六气在解剖看不到,针灸刺激试验就看到了,太阳经走于后,针刺太阳经络就会上下传感,到头到脚,太阳之气,这是肉眼看不到的,肌肉解剖也看不到。
风中经络的辩证施护及预防
风中经络的辩证施护及预防中风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病死率和致残率高的特点,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寻求有效的护理方法和措施是减少病死率,降低致残率的关键。
标签:风中经络;护理;预防中风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本病的发病率、病死率、病残率均高。
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眼斜歪,语言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多由忧思恼怒,饮食不节,嗜酒纵欲等原因,以致阴阳失调,脏腑气偏,气血错乱所致。
因本病起病急剧,变化快迅速,与自然界善行而数变的的风邪特征相似,因此古人以此类比,名为中风。
临证时,以半身不遂为主证,神志清楚者属中经络。
加强护理是提高临床治愈率,减少合并症,降低病残率的重要环节。
1 辨证分型及病机分析①1.1 肝阳亢暴,风火上扰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眩晕头痛,口粘痰多,心烦易怒,溲赤便干,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有力。
病机分析由于平素气恼劳碌,致使阴阳失调,肝气郁结,久郁化火,复印情志相激,易于肝阳上亢,进而内风旋动,风火相煽,窜扰脉络,则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证,便干便秘是由风火上攻二清浊升降失常,胃肠腑气不畅所致。
治宜清肝散风。
1.2 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口眼歪斜,语言蹇涩或不语,手足麻木,肌肤不仁,舌质黯淡,舌苔滑腻,脉弦滑。
病机分析其病多因久病体弱,劳累伤气或卫外不固,风寒之邪入中经络。
阴虚则内风易动,气虚则痰湿内生,风痰相搏,致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于濡养,则出现肌肤不仁,偏身麻木,口眼歪斜等证。
舌质黯淡是血瘀之象,内蕴痰湿则苔白腻。
治宜祛风通络。
1.3 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秘,头晕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或黯淡,苔黄或黄腻。
脉弦滑或偏侧弦滑而大。
病机分析由于平素饮食不节,偏好肥甘厚味,嗜烟酒过度,致使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郁化热,进而内风旋动,挟火挟痰上扰经络而引起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若痰热挟湿阻于中焦,则升降功能失常,下则腑气不通而便秘,上则清阳不升而眩晕,痰多,风痰阻于舌本,则语言蹇涩或不语,痰热则苔黄腻,脉弦滑。
六经辨证(医学讲座培训课件)
暑湿感冒
恶寒发热无汗、脘痞闷、 恶心呕吐、身重倦怠、苔 黄腻、脉濡数。
六经辨证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心悸
多由心虚胆怯、心神不宁,或心血不足,或心阳虚衰等引起 ,病位在心,与肝脾肾关系密切。
失眠
失眠的主要病机为心神失养,病位主要在心,与肝脾肾密切 相关,治疗当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为基本原则。
六经辨证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肺癌
病位在肺,与肝脾肾密切相关,病机为正气虚弱,邪气乘虚而入,酿生痰浊 瘀血,形成肿块,治疗当以扶正祛邪,攻补兼施。
胃癌
病位在胃,与肝脾肾密切相关,病机为脾胃虚弱,痰瘀互结,治疗当以调理 脾胃,祛痰化瘀为主。
04
六经辨证的现代研究
六经辨证的神经内分泌基础
神经调节
六经辨证与神经调节相关,涉及多种神经递质和神经肽的调控。
。
起源
六经辨证起源于《黄帝内经》中 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的重 要理论体系之一。
特点
六经辨证注重症候的综合性、整体 性和系统性,强调人体内部脏腑、 经络、气血等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 用。
六经辨证的历史发展
起源和发展
六经辨证理论体系起源于《黄 帝内经》中的《伤寒杂病论》 ,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和 完善,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
详细描述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中医运用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对冠心病进行辩证分析,认为其发 病机制与心、肝、脾、肺、肾五脏密切相关,根据不同的证型可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如心气虚用补 益心气、养心安神法,心阳虚用温补心阳法等。
案例三:肿瘤患者的六经辨证调理
总结词
运用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对肿瘤患者进行辩证调理。
辨寒热
根据患者症状表现,辨明患者属于 寒证还是热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经络辩证经络辨证,就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对病人的若干症状体征进行分析综合,以判断病属何经、何脏、何腑,从而进一步确定发病原因,病变性质、病理机转的一种辨证方法,就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就是人体经气运行的通道,又就是疾病发生与传变的途径。
其分布周身、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使人体各部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
故当外邪侵入人体,经气失常,病邪会通过经络逐渐传入脏腑;反之,如果内脏发生病变,同样也循着经络反映于体表,在体表经脉循行的部位,特别就是经气聚集的腧穴之处,出现各种异常反应,如麻木、酸胀、疼痛,对冷热等刺激的敏感度异常,或皮肤色泽改变,或见脱屑、结节等。
例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
胁下,少腹、肩背,便就是该脏经络循行之处。
正由于经络系统能够有规律地反映出若干证候,因此临床根据这些证候,用经络辨证的方法,以进一步确定病变性质及其发展趋势。
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互为补充,二者不可截然分开。
脏腑病证侧重于阐述脏腑功能失调所出现的各种症状,而经络病证则主要就是论述经脉循行部位出现的异常反应,对其所属脏腑病证论述较为简略,就是脏腑辩证的补充,对临床各科,特别就是针灸、按摩、气功等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二经脉病证十二经脉,包括手足三阴经与三阳经。
它们的病理表现有三个特点:一就是经脉受邪,经气不利出现的病证与其循行部位有关。
如膀胱经受邪,可就是腰背、腋窝、足跟等处疼痛;二就是与经脉特性与该经所属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
如肺经为十二经之首,易受外邪侵袭而致气机壅塞,故见胸满,咳喘气逆等肺失宣降的症状;三就是一经受邪常影响其它经脉,如脾经患病可就是胃脘疼痛,食后作呕等胃经病证。
可见十二经病证就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掌握其规律与特点,便可以帮助我们推求出病因病机与病名,更好地指导临床。
(-)手太阴肺经病证手太阴肺经病证就是指手太阳肺经经脉循行部位及肺脏功能失调所表现的;临床证候。
肺主气,司呼吸、连喉系,属于太阴经,多气多血,每日寅时周身气血仅注于肺。
【临床表现】肺胀、咳喘、胸部满闷;缺盒中痛;肩背痛,或肩背寒,少气,洒淅寒热,自汗出,濡或臂内前廉痛,常中热,小便频数或色变等。
【证候分析】肺者生气之源,其脉循胃口上膈属肺。
肺合皮毛,肌表受邪,内传于肺,失其宣降,致胸闷胀满,咳喘气逆;缺盆为十二经通络,与肺接近,肺气不畅,故见疼痛;肺经行于时臂间,其经气不利,则肩背及濡、臂内侧前缘疼痛,掌中热;邪客于肌表,卫气郁闭,故就是恶寒发热;腠理不固,则汗出;外邪入里化热,或肺经有热,则可见烦渴、咽干;肺为肾母,邪伤其气,故小便频数或色变。
(二)手阳明大肠经病证手阳就是大肠经病就是指手阳明大肠经经脉循行部位及大肠功能失调所表现的临床证候。
大肠禀燥化之气,主津液所生的疾病,属手阳明经,每日卯时周身气血惧注人大肠。
【临床表现】齿痛、颈肿;咽喉肿痛,鼻衄,目黄口干;肩臂前侧疼痛;拇、食指疼痛、活动障碍。
【证候分析】手阳明大肠经的支脉,从缺盆上顿贯颊人齿,故病则齿痛、颈肿、咽喉肿痛,大肠经之别络达目,邪热炽盛,则目黄口干;热盛迫血妄行,故鼻衄;病邪阻滞经脉,气血不畅,则肩臂前例疼痛;拇、食指疼痛及活动障碍,均为本经经脉所及的病变。
(三)足阳明胃经病证足阳明胃经病证就是指足阳明胃经经脉循行部位及胃腑功能失调所表现的临床证候。
脾与胃相连,以脏腑而言,均属土;以表里而言,脾阴而胃阳;以运化而言,脾主运而胃主化。
足阳明胃经多气血,每日辰时周身气血俱注于胃。
【临床表现】壮热、汗出、头痛、颈肿、咽喉肿痛、齿痛,或口角歪斜,鼻流浊涕;或鼻衄;惊惕狂躁;或消谷善饥,脘腹胀满;或膝腹肿痛,胸乳部、腹股部、下肢外侧、足背、足中趾等多处疼痛,足中肢活动受限。
【证候分析】胃经多气多血,受邪后易从阳化热,刚见里实热证。
里热内盛则壮热;邪热迫津外出致汗出;冒火循经上炎,则见头痛、颈肿、咽喉肿痛、齿痛,口唇疮疹;若风邪侵袭,可见口角歪斜,鼻流浊涕;热盛迫血妄行,则鼻衄;热扰神明,则惊惕发狂而躁动,胃火炽盛,致消谷善饥;胃病及脾,中焦气阻,则脘腹胀满;胃经受邪,气机不利,则所循行部位如胸乳部、腹股部、下肢外侧,足背、足中趾等多处疼痛,且活动受限。
(四)足太阴脾经病证足太阴脾经病证就是指足太阴脾经经脉循行部位及脾脏功能失调所表现的临床证候。
脾为胃行其津液,为十二经脉的根本,属足太阴经,主血少气旺,每日已时周身气血注于脾。
【临床表现】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泻、症瘕、泄、水团、黄疸,不能卧,股膝内肿厥,足大趾不用。
【证候分析】脾经血少气旺,如果经气发生变动,因其脉连舌本,所以发生舌根强硬现象。
脾病失运,所以食则呕,胃脘痛,腹胀。
若阴盛而上走阳明,故气滞而为嗳气;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者,为脾气得以输转而气通,所以矢气或大便后腹胀与嗳气就得以衰减或暂时消除。
脾主肌肉,湿邪内困,故身体皆重。
碑不健运,筋脉失养,则舌本痛,肢体关节不能动摇。
足太阴的脉,上膈注心中,故为烦心,心下急痛。
脾经有寒,则为溏泄;脾经有郁滞则为症瘕。
脾病不能制水则为泄,为水闭,为黄疸,不能卧。
足太阳脾经起于大趾。
上膝股内前廉,故为肿为厥,为大趾不用等病。
(五)手少阴心经病证手少阴心经病证,就是指手少阴心经经脉循行部位及心脏功能失调所表现的临床证候。
手少阴心经少血多,十二经之气皆感而应心,十二经之精皆贡而养心,故为生之本,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
每日午时,周身气血仅注于心。
【临床表现】心胸烦闷疼痛、咽干、渴而欲饮、目黄、胁痛、挠臂内侧后缘痛厥,掌中热。
【征候分析】心属火脏,故心经病变多见热证。
心火内盛,则心胸烦闷疼痛;本经的支脉从心系上挟于咽部,放心火上炎,心阴耗损,则咽干,渴而欲饮;手少阴这脉系于目系,又出于胁下,故目黄胁痛。
心脉又循挠臂内侧入掌中,故而可见挠臂内侧后缘痛与掌中发热之征。
(六)手太阳小肠经病证手太阳小肠经病证,就是指手太阳小肠经经脉循行部位及小肠功能失调表现出的临床证候。
小肠为受盛之官,化物所出,与心为表里,居太阳经,少气多血。
每日未时周身气血惧注于小肠。
【临床表现】耳聋、目黄、咽痛;肩似拔、挠似折。
颈项肩挠肘臂外后廉痛。
【证候分析】小肠经属阳,其病多热。
小肠经支脉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即入耳中,故出现聋、目黄、咽痛;肩似拔,挠似折,乃由于手太阳之脉循挠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的缘故。
热邪侵袭小肠经脉,则肩、肘、臂外侧后缘等处疼痛。
(七)足太阳膀胱经病证足太阳膀胱经病证,就是指足太阳膀胱经经脉循行部位及膀胱功能失调所表现的临床证候。
膀胱为州都之官,藏津液,居太阳经,少气而多血。
每日申时周身气血俱注于膀胱。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寒,鼻寒流涕,头痛,项背强痛;目似脱项如拔,腰似折,(月国)如结,踹如裂;癫痫、狂证、疟疾、痔疮;腰脊、(月国)窝,腓肠肌、足跟与小趾等处疼痛,活动障碍。
【证候分析】膀胱经行于背部,易受外邪侵袭。
邪客体表,卫阳郁滞,故就是发热,恶风寒,鼻寒流涕。
本经脉上额交巅入络脑,故就是头痛,项背痛;又因足太阳经起目内眦,还出别下项、抵腰中、过髀枢、下合(月国)中、贯踹内,故本经有病,疼痛得眼珠好象要脱出一样,颈项好象被人拉拔一样,腰好象要折断一样,膝弯部位好象结扎一样不能弯曲,踹部(即小腿肚)象撕裂一样疼痛,股关节属各曲不利,其所过部位均疼痛,足小趾不能随意运动;热邪极盛则发生癫痫、狂证、疟疾;热聚肛门,气血壅滞,则酿生痔疮。
(八)足少阴肾经病证足少阴肾经病狂,就是指足少阴肾经经脉循行部位及肾脏功能失调所表现的临床证候。
肾脏藏精主水,属阳气初转,阳气乍生的少阴。
足少阴肾经,多气而少血。
每日酉时周身气血俱注于肾。
【临床表现】面黑如漆柴,头晕目眩;气短喘促,咳嗽咯血;饥不欲食,心胸痛,腰脊下肢无力或痿厥,足下热痛;心烦、易惊、善恐、口热舌干,咽肿。
【证候分析】肾虽属阴,内藏元阳,水中有火;肾又为五脏之本,则易影响其脏腑而出现寒热错杂、虚实相兼的证候。
肾主水,水色黑、肾精亏损,不能上荣于面,故见面黑如漆柴,头晕目眩;金水相生,肾虚子病及母,故咳唾有血或气促而喘。
肾阴不足,虚火上犯于胃,致饥不欲食;心肾不交,故心烦,易惊、善恐与民主胸疼痛;病邪沮滞肾经,则腰脊下支无力或痿厥,足下热痛。
(九)手厥阴心包经病证手厥阴心包经病证,就是指手厥阴心包经经脉循行部位及心包络功能失常所表现的临床证候。
心包络为心之宫城,位居相火,代君行事属于厥阴经,少气而多血。
每日戍时周身气血俱注于心包络经。
【临床表现】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烦、心悸、心痛、喜笑不休面赤目黄等。
【证候分析】心包为心之外围,内寄相火,其病多见热证并往往影响到心。
手厥阴之脉起于胸中,循胸出胁,入于掌中,故其所循行的部位发生病变,引起手心热,上部上肘部挛急腋肿,胸胁支满;气血运行不畅,则心悸,心痛;神魂不宁,则心烦甚或喜笑不休;心火上炎,故目赤目黄。
(十)手少阳三焦经病证手少阳三焦经病证,就是指手少阳三焦经经脉循行部位及三焦功能失调所表现的临床证候。
三焦为人体水谷精微生化与水液代谢的通路,总司人体的气化,属手少阳经,少血多气。
每日亥时周身气血俱注于三焦。
【临床表现】耳聋、心胁痛,目锐眦痛,颊部耳后疼痛,咽喉肿痛,汗出,肩肘、前臂痛,小指、食指活动障碍。
【证候分析】碱焦之脉上项系耳后,故本经受邪,热邪上扰,则见耳聋,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故为汗出。
三焦就是主气所生病者,气机抑郁,则心胁不舒而痛,肩肘,前臂疼痛,小指、食指活动障碍,都就是由于经脉循行之所处,经气不利所引起。
(十一)足少阳胆经病证足少阳胆经病证,就是指足少阳胆经经脉循行部位及胆腑功能失常所表现临床证候。
胆为中精之府,十一经皆取决于胆,属足少阳经,多气少血。
每日子时周身气血俱注于胆。
【临床表现】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
头痛颔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为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足小趾、次趾不用。
【证候分析】胆经为人体气机出入之枢纽,邪客于此,气机失常,则见胆液外溢而口苦,胆郁不舒,故善太息。
足少阳之别,贯心循胁里,故心胁痛不能转侧;足少阳之别散于面,胆木为病,故面微有尘,体无膏泽。
少阳属半表半里,阳胜则汗出,风胜则振寒而为疟。
其它各证,皆为其经脉所及经气不利而成。
(十二)足厥阴肝经病证足厥阴肝经病证,就是指足厥阴肝经经脉循行部位及肝脏功能失调所表现的临床证候。
肝主藏血,主疏泄,属足厥阴经,少气而多血。
每日丑时周身气血俱注于肝。
【临床表现】腰痛不可俯仰,面色晦暗,咽干,胸满、腹泻、呕吐、遗尿或癃闭,疝气或妇女少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