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几个重要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几个重要问题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Core Competence Theory Of The Firms)是一种最具生命力的企业战略范式,它揭开了现代企业成功的真实密码,成了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和价值增长的重要保证。因此,核心竞争力问题便成了现代企业的基本问题。考察跨国公司不难发现,它们都是以核心竞争力为支撑发展起来的。虽然它们的主要领域各不相同,成长的途径千差万别,但它们经过长期累积和不懈努力,在各自的主营领域都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之间竞争的本质,就是应用本企业特有的核心能力,去争取市场主导权的竞争。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在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即核心能力问题,是我国理论界、实业界近年来研究、关注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之一。为了更清晰地把握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实质和方法,本文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几个重要问题作了深刻的研究,以使企业在实践中更好地识别、构建、保持和提升核心竞争力,逐步增强自身能力,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实现自主性地快速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起源与演进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企业能力理论的演进和发展,其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1.起源阶段:古代的分工理论。就经济学涵义来说,能力概念的有效性在于通过劳动的分工所带来的财富的增加。因此,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起源,可以回溯到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阐述的劳动分工理论。亚当·斯密(Adam Smith)劳动分工理论的重要意义并不来自于其对于自然才能的最佳使用,而是来自于其创造新增的、新颖的专业能力的力量。[1]因此,福斯(Foss)认为,核心竞争力理论是斯密分工理论的再现。斯密认为,“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2]换言之,分工意味着某些企业专门从事某一行业、某一产品的生产或销售,因而在此方面形成的能力比别人更强。劳动分工可以从三个方面提高生产效率:第一,工人重复类似的工作,提高了劳动者的技巧和熟练程度,可以提高效率;第二,把复杂的工作任务分解为众多简单的作业的工序后,工人由一项工作转向另一项工作的转化成本大幅度降低了;第三,导致了专业化,便于生产工艺和机械的发明。一个工人专门从事一项简单的工作有利于用机器代替手工,从而简化了劳动或缩减了劳动时间,提高生产效率。他列举了一个关于扣针制造业的著名例子:当工人把整个工序和工艺分解为18种专门操作时,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几百倍乃至几千倍。用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来看,企业的劳动分工实质上是生产流程被日益简化、分解的连续“发现过程”,企业内部由此可以产生各种生产

可能性的知识,而这些知识的发现和积累,就是企业能力逐渐形成的过程。

2.发展阶段:企业内部成长理论。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早期开创性的研究主要应归功于马歇尔(Marshall)、彭罗斯(Penrose)的研究。1925年,马歇尔在其著作《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企业内部成长论,将分工理论和差异化思想引入到企业的能力理论中,促进了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和飞跃。他认为,由于专业化分工导致技能、知识和协调不断增加,从而推动企业不断进化。企业中的一项职能工作通常可以分解为多个新的次级职能单元,不同次级职能单元将产生一系列不同的专门技能和知识;然而,这种专业化分工的增加,导致了新的协调问题,且又需要产生全新的内部专门职能来对各原有的和新的专业职能进行协调与整合。这样,企业的生产和协调能力就会在内部获得持续的成长。马歇尔的理论主要是建立在斯宾瑟(Herbert Spenser)的“差异——整合”理论基础之上的,但他的观点已经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非常接近了。彭罗斯进一步发展了马歇尔的企业内部成长理论,并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到了单个企业的成长过程研究中。她在《企业成长论》中提出了企业内在成长论的思想。认为,被新古典企业理论视作“黑箱”的企业资源和能力是构成企业经济效益的稳固基础,并将企业视为可以深入观察的“白箱”,剖析企业的内部结构和增长动因,以及企业的内部存在着通过知识积累以拓展生产领域的机制,而且这种知识的积累是一种内部化的结果。她指出,以企业内在成长理论来分析企业,特别要重视企业内部的能够逐渐拓展其生产机会的知识积累倾向,尤其是企业成长过程中释放出来的“剩余知识”,这些知识的积累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的成长方向。[3]理查德森(Richardson)从企业与市场间的协调制度入手,提出了组织经济活动的企业知识基础理论,进一步发展了企业成长理论。

3.深入阶段:企业资源基础理论。20世纪50年代,塞兹尼克(Selznick)和彭罗斯(Penrose)重点研究了企业竞争优势是如何产生的。他们认为,企业成功的关键在于充分挖掘企业内部因素的潜力。其中,彭罗斯的研究为后来的以资源为基础的能力理论奠定了基础。随着伯格·沃纳菲尔特(Borger Wernerfelt)的论文:《企业资源基础理论(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在美国的《战略管理杂志》上发表,企业能力理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竞争优势理论。企业资源基础理论提出了企业内部资源对企业获利并维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意义。他认为企业内部环境同外部环境相比,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对企业创造市场优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内部的组织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积累是解释企业获得超额收益、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4]企业的能力关键在于企业拥有的主要资源或资产,企业建立强有力的这种资源优势远胜于拥有突出的贡献。在一个产业中,不均衡是市场的常态,企业之间由于历史、资源禀赋和战略实施能力等方面的不同,始终会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一个特定的时期,产业结构的变化也会使具有某种要素的企业拥有更多的优势,而那些使自己优势更接近产业变化所要求的企业,才能持久地

获得超额利润。[5]罗曼尔特提出,企业间存在效率差异,绩优企业的超额利润源泉来自于企业内的不确定的特殊资源以及由此形成的一种隔离机制。理查德·鲁梅特(Richard Rumelt)指出,企业中确实存在着与企业成功密切相关的特殊资源。企业内部资源所具有的特殊性是其超额利润的最重要的源泉。[6]因此,企业战略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培育和发展企业独特的战略资源以及优化配置这种战略资源的独特能力。[7]核心能力的形成需要企业不断地积累战略制订所需的各种资源。

4.创新阶段: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提出,企业能力理论进入了一个创新的发展阶段。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Prahalad and Hamel)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或范式,这标志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问世或创立。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组织中的积累性常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Core competencies are the collective learning in the organization , especially how to coordinate diverse production skills and integrate multiple streams of technologies”)紧接着还提出,“如果说核心竞争力是关于多种技术流之协调整合的,那么它也是关于工作组织方式和价值传递的。”[8]因此,企业核心竞争力包括技术方面和组织方面。例如,卡西欧把收音机功能放置到一个芯片上,从而生产出名片一样大小的微型收音机,这种生产技能就必须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包括微型化技术、微处理器设计、材料科学以及超薄精密合技术等等。离开这些技术流中的任何一项,都生产不出名片一样大小的微型收音机来。在技术方面,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强调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对多种技术和技能的协调整合特征。在组织方面,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也强调了核心竞争力对组织的整体协同要求。例如,微型化是Sony公司的竞争能力,但把这种微型化的能力转化成各种好销的Sony产品,Sony公司就必须确保技术、工程、营销等多个环节和功能能够整体协同,必须确保技术专家、工程师和销售人员对顾客需求和各种技术可能性能够共享信息和达成共识。为此,就需要重建组织体制以确保实现整体协同。与原先的企业能力学说相比,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强调企业能力中知识积累与应用,重视企业的资源、技能和知识的整合和发挥,以及组织体制的功能。他们提出可以通过在少数几个关键技术或在少数几个知识领域成为最好而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并揭示了核心竞争力、核心产品、战略业务单位和最终产品的关系。核心产品是核心竞争力的物质体现,也是核心竞争力的市场体现。同时核心产品又是最终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核心竞争力与最终产品的桥梁。现代企业的市场竞争表现为最终产品的竞争,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源泉。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虽然比原先的企业能力理论有较大的突破,也得到了工商界的普遍认可,但对究竟什么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种理论始终没能给予精确的、令人信服的界定,以至于各位学者、各位企业家均按照自己的视角去理解它。目前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①资源观。杰伊·巴尼强调,获得那些潜在租金价值的资源是企业成功的基础,这些资源是保证企业持续获得超额利润的最基本的条件。奥利维尔认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