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入门:中医四诊之望诊

合集下载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

中医诊断主要靠四诊,望、闻、问、切。

望诊主要是看面相形体,闻诊主要是听呼吸和讲话的声音,嗅身体的气味,问诊主要是询问病史及近期的各种症状,切诊即是切脉需要病人不吃早饭,静坐半个时辰(60分钟)方能准确,由于现代人生活节奏快难以做到,所以中医加强了其它三诊。

通过望诊辨阴阳,主要从四个方面来看,一从形体上看,往往是阳虚偏瘦,阴虚型胖;一般认为胖瘦的标准;胖不露肉,瘦不露骨即;胖不长赘肉,瘦不皮包骨。

胖:分肿胖、虚胖、实胖。

瘦:分寒瘦、肌瘦、气虚瘦。

二从面色、双目、双耳、舌象、嘴唇上看。

三从神情上看,往往是阳虚气短、懒语、抑郁不欢;阴虚燥热不安;四从寒热上看:阳虚者怕冷,阴虚者怕热,阳虚者出凉汗,阴虚者出热汗。

中医四诊<望.问.闻.切>望:察言观色问:问诊闻:味道切:从相面上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营养状况.睡眠情况工作状况.善良与厉害.五脏六俯:肺脏----------大肠脾脏----------胃肝脏----------胆心脏----------小肠肾脏----------膀胱心包----------三焦五脏不好时出现在面部的位置:肺脏---大肠:脸色发白,易长青春痘,肺阴虚内热,毛孔粗大皮肤过敏,易生牛皮癣,大便干燥,咳嗽,喘气的现象,出现在左面是肺,右面是肝脏.忌吃:辛辣的东西.肝脏----胆:将看眼睛部位,黑眼圈,肿眼泡,眼部下陷,眼睛出现红血丝,面色发青.眼袋:肝气郁结,或脾气不好,月经不调,心烦易怒,严重的胃也感到不舒服.眼窝下陷:视力不好,或肝气不足,肝阴虚,白内障,四肢软弱无力,缺钙.黑眼圈:肝肾亏损,肝脏待休时如不休息将会出现此种现象.脾脏----胃:面色发黄,年轻人易走向极端,过胖或过瘦,口唇部位,舌质发白不发红润,舌质比正常人胖大,呈齿痕状,消化功能不好,胃痛.肾----膀胱:头发,耳朵,牙齿,掉头发,头发发杈,牙齿松动吃东西易发酸,耳朵瘦小,耳垂很薄,中年过后易长斑,肾阳虚,怕冷,肾阴虚怕热,吃六味地黄丸.怕冷属肾阳虚吃:八味地黄丸,汇仁肾宝,多发与中年妇女,雀斑肾阳虚,黄褐斑时肾阴虚,小便频繁,肾气不足,肾阳虚易子宫肌瘤,乳房肿瘤,卵巢肿瘤的状况,小孩尿床,成年人小便频繁,肾虚的人发育迟缓,肾不好,头脑不灵活记忆力减退,肾功能不好,出现面部暗淡无光心脏---小肠:心主血,主情绪,血不通发紫,淤血在里面的反应,心脏病,两腮发红,没有斗志,面色发白,心慌,头痛,舌尖发紫,红色淤血陈积,锯点状,舌质发苍白,即贫血,气血不足,舌尖发红,内火过重,舌尖发暗,赶快治疗,中风症状,舌质舌尖,面颊,颜色.木--------肝胆生火.心---------肠火生土脾--------胃土生金.肺---------大肠金生火肾--------膀胱水生火歌词总结:肝阳抗易发火:吃药:逍遥丸,疏肝理气丸。

中医诊断方法望闻问切

中医诊断方法望闻问切

中医诊断方法望闻问切中医诊断方法望、闻、问、切是中医学的四大诊断方法,也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手段。

通过综合运用望、闻、问、切的四种观察方法,中医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获得疾病的诊断信息,对病情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分析。

下面将分别介绍中医诊断方法望、闻、问、切的具体内容。

一、望:望是指中医师通过观察患者的外部表现来获取疾病诊断的信息。

望诊主要包括望舌、望色、望形态、望脉象等方面。

1. 望舌:中医师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舌质、舌体等特征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程度。

例如,苔黄厚腻可能表示湿热病机,苔白薄可能表示虚寒病机。

2. 望色:中医师观察患者的面色和唇色来了解疾病的表现。

例如,面色苍白可能与气血不足或寒凝有关。

3. 望形态:中医师观察患者的体态和面部表情来获取疾病的信息。

例如,体态倦怠、面容憔悴可能表示气虚体虚等。

4. 望脉象:中医师通过观察脉搏的形态、节律、力度等来判断疾病的轻重和变化。

例如,脉滑数可能表示阳虚,脉涩可能表示阻滞。

二、闻:闻是指中医师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和呼吸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闻诊主要包括闻声音、闻呼吸、闻臭等方面。

1. 闻声音:中医师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如咳嗽声、呼吸音等,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变化。

例如,咳嗽有痰声可能表示痰湿阻肺。

2. 闻呼吸:中医师通过听取患者的呼吸声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例如,呼吸急促可能与气滞有关。

3. 闻臭:中医师通过嗅闻患者的气味来判断疾病的特点。

例如,大便臭秽可能表示湿热病机。

三、问:问是指中医师与患者进行交流,通过询问患者的病情、症状、病史等方面的内容,来获取疾病的相关信息。

问诊主要包括病情问询、病史询问、症状详询等方面。

1. 病情问询:中医师通过询问患者的主观感受和疾病的发展情况来了解疾病的发病原因和病程。

2. 病史询问:中医师通过询问患者的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等方面的内容来获取疾病的可能因素和相关背景信息。

3. 症状详询:中医师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表现、疼痛位置等方面的内容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部位。

中医四诊法—望诊(中医护理学课件)

中医四诊法—望诊(中医护理学课件)

主病
热证
实热证 虚热证
特点
满面通红、壮热口渴 面部潮红、骨蒸盗汗
病色
) 3、黄色(脾:湿)
主病
湿证
脾虚 黄疸
血虚 湿阻 湿热 寒湿
特点
面黄 萎黄:面色淡黄,干萎无泽
黄胖:面黄虚浮 阳黄:黄色鲜明如橘子 阴黄:黄色晦暗如烟薰
病色
) 4、白色(肺:燥)
主病
虚:虚寒 失血
寒:里寒
特点
白虚浮 淡白无华
苍白
望诊要点
4)指纹紫黑:为血络郁闭,病属重危。因实邪亢盛,心肺 气衰,脉络瘀阻,故见紫黑。 5)指纹淡白:属脾虚、(疳积):指小儿面黄肌瘦,腹臌 胀,营养障碍,伴有慢性消化不良等特征的病症。因脾胃气 虚,气血生化不足,不能充于脉络,故指纹也变淡。
望诊要点
(三)形状
1)指纹增粗,分支显见者,多属实证,热证。是因邪正相 争,气血壅滞所致。 2)指纹变细,分支不显者,多属虚证、寒证。是因气血不 足,脉络不充所致。
(四)剥落苔
舌象:舌苔部分或全部剥落。 主病:胃气亏虚——舌淡苔剥;
胃阴枯竭——舌红绛苔剥。
01 局部望诊之望小儿指纹
第四部分
望诊方法
将小儿食指按指节分为三关
“风关”:食指第一节(掌指横纹至第二节横纹之间); “气关”:食指第二节(第二节横纹至第三节横纹之间); “命关”:食指第三节(第三节横纹至指端);
病机: 正气不足,精气已虚。
意义: 是正气不足表现。见于虚证或轻病。
无神
无神(失神)
表现: 精神萎靡、面色无华、两目晦暗呆滞、 语言低微、反应迟钝、呼吸微弱, 甚至神志不清、循衣摸床、撮空理线。
病机: 精气大伤,脏腑衰败。

中医四诊的主要操作方法和步骤

中医四诊的主要操作方法和步骤

中医四诊的主要操作方法和步骤中医四诊是指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是中医传统的重要诊断手段。

下面分别介绍四种诊断方法的操作方法和步骤。

一、望诊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神态、面色、舌苔、舌质、眼神、皮肤等来诊断病情的方法。

以下是望诊的操作方法和步骤:1.观察神态: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包括神情、眼神、姿态等,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和性质。

2.观察面色:观察患者的面色,包括面色苍白、潮红、黄染等,可以判断病情的性质和气血情况。

3.观察舌苔:观察患者的舌苔,包括舌苔的厚薄、颜色、质地等,可以判断病情的寒热虚实。

4.观察舌质:观察患者的舌质,包括舌头的颜色、形状、大小等,可以判断病情的寒热虚实和气血情况。

5.观察眼神:观察患者的眼神,包括眼神的明亮、浑浊、散乱等,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和性质。

6.观察皮肤:观察患者的皮肤,包括皮肤的色泽、质地、皮疹等,可以判断病情的性质和气血情况。

二、闻诊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嗅患者的气味来诊断病情的方法。

以下是闻诊的操作方法和步骤:1.听声音:听患者的声音,包括声音的高低、强弱、清浊等,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和性质。

2.嗅气味:嗅患者的气味,包括口臭、体臭等,可以判断病情的性质和气血情况。

三、问诊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病史、症状、体征等来诊断病情的方法。

以下是问诊的操作方法和步骤:1.询问病史:询问患者患病的时间、原因、既往病史等。

2.询问症状:询问患者的主要症状、伴随症状、疼痛部位等。

3.询问体征:询问患者的身体状况、体征变化等。

4.询问家族史:询问患者的家族史,包括遗传病、传染病等。

5.询问个人史:询问患者的个人史,包括生活习惯、饮食嗜好等。

四、切诊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肌肤等来诊断病情的方法。

以下是切诊的操作方法和步骤:1.触摸脉搏:触摸患者的脉搏,包括脉象的强弱、快慢、滑涩等,可以判断病情的寒热虚实和气血情况。

2.触摸肌肤:触摸患者的肌肤,包括肌肤的温度、湿度等,可以判断病情的寒热虚实和气血情况。

1.四诊心法要诀之【望诊】

1.四诊心法要诀之【望诊】

1.四诊心法要诀之【望诊】望以目察,闻以耳占,问以言审,切以指参。

明斯诊道,识病根源,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注:耳占:占,根据观察,以辨吉凶为占。

耳占,通过医生的耳来辨别病人声音的正常与病变,是古代的闻诊方法。

能合色脉:色,指病人的神色形态;脉,指诊得的脉象。

能合色脉,是说诊断疾病,必须从整体出发,审察内外,四诊合参,互相参照,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本段总说望、闻、问、切四诊是诊断疾病的主要诊法。

五行五色,青赤黄白,黑復生青,如环常德。

注:五行五色: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色:青、赤、黄、白、黑。

德:福的意思。

本段是说运用五行学说,说明望诊中的色诊。

变色大要,生克顺逆。

青赤兼化,赤黄合一,黄白淡黄,黑青深碧,白黑淡黑。

白青浅碧,赤白化红,青黄变绿,黑赤成紫,黑黄黧立。

本段,前部分为五色相生之合化;后部分为五色相克之兼化。

天有五气,食人入鼻,藏于五脏,上华面颐。

肝青心赤,脾脏色黄,肺白肾黑,五脏之常。

注:五气:风、暑、湿、燥、寒。

食人入鼻:食:si,音饲。

给人吃东西。

食人入鼻,是说天地正常的五气,自鼻而入。

颐:yi,音移。

口角后腮之下的部位。

本段是说五脏无病的人,应该具有正常的色泽。

脏色为主,时色为客,春青夏赤,秋白冬黑,长夏四季,色黄常则,客胜主善,主胜客恶。

本段是说主争(又叫脏色〉,即人的正常面色;客色(又叫时色),即由于气候不同,而出现的四时面色。

诊断疾病,必先注意主客气正常与否,如果出现异常,而又不是其他如饮食、劳倦等引起的,就是病色。

色脉相合,青弦赤洪,黄缓白浮,黑沉乃平。

已见其色,不得其脉,得克则死,得生则生。

本段是说望色与诊脉有相合相应和相反不相应的状况。

新病脉夺、其色不夺。

久病色夺,其脉不夺。

新病易已,色脉不夺。

久病难治,色脉俱夺。

注:脉夺:脉象微小色夺:色无光泽。

本段是说诊脉与望色的密切关系。

色见皮外,气含皮中,内光外泽,气色相融。

有色无气,不病命倾。

有气无色,虽困不凶。

本段是说五色配五气的望色诊法。

中医四大诊断法望闻问切

中医四大诊断法望闻问切

中医四大诊断法望闻问切中医四大诊断法:望、闻、问、切中医术语中的“四诊法”是指中医诊断过程中的四个步骤,即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这四个步骤结合使用,帮助中医医生准确地判断病症及其病因,从而制定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一、望诊望诊是通过肉眼对患者的外观特征进行观察,包括面色、舌苔、舌质、目珠、唇色、姿态等,从而了解患者的体质以及病情。

1. 面色:面色是人体内脏功能和气血活动的反映,中医将其分为红色、苍白、黄赤、青紫等多种类型,并与不同疾病进行关联。

例如,面色苍白可能与气血不足有关。

2. 舌苔、舌质:舌苔是指舌面上的白色或黄色覆盖物,舌质则是指舌头的颜色、形状以及湿润程度。

中医通过观察舌苔和舌质的变化,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寒热症状以及瘀血情况等。

3. 目珠:中医医生可以观察患者的眼睛颜色、神情以及眼球的活动情况,从而初步判断有无肝火旺盛、湿热症状等。

二、闻诊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咳嗽等各种声音,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分析。

1. 声音:中医医生通过闻听患者的声音来判断是否存在有痰湿、瘀血、虚实等问题。

例如,咳嗽声高亢可能与肺热有关。

2. 呼吸:呼吸的声音和节律可以反映出患者的肺气活动情况,中医可以从中判断是否存在有肺气郁结、肺阴亏损等不同症状。

三、问诊问诊即通过与患者交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包括症状、发作时间、疼痛情况、饮食习惯、精神状态等方面,以便于中医医生全面地了解患者病理情况。

1. 症状:中医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如头晕、胸闷、恶心等,通过患者的回答进行初步判断。

2. 发作时间:了解症状的发作时间有助于中医医生分析患者的病理情况,比如疼痛发作时间的长短、频率等。

3. 饮食习惯:中医注重饮食对于疾病的影响,了解患者的饮食情况有助于中医医生进一步判断病理。

四、切诊切诊是通过望诊患者的舌质、脉搏等特征,进一步确认诊断并判断病情。

1. 脉搏:中医医生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可以判断出脉搏的弦滑、青数和弱缓等不同状态,从而了解患者的气血状况。

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之望法

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之望法

外阴肿大.阴肿
前阴
肛痈 肛裂 肛门齿线以内 肛门齿线以外 肛瘘 脱肛
湿热或外感毒邪
裂痕小溃疡 血热肠燥
紫红色柔软肿块
内痔
外痔
混合 痔
肛痈溃后久不敛口,形成瘘管
肛门红肿疼痛
体强 体弱 粗大、胸廓宽厚 细小、胸廓狭窄 肌肉充实 肌肉瘦削 皮肤润泽 皮肤枯槁 精力充沛 精神不振 食欲好 食少 气血旺 气血少,功能低下
望色
⑴白色主病: 虚证: 血虚、失血——淡白无华 阳虚 —— 白 阳气暴脱 ——苍白 实证: 寒证——苍白
五色主病
黄色主病: 虚证: 脾胃气虚——萎黄 脾虚湿盛——黄胖 实证: 黄疸 黄而鲜明——湿热 黄而晦暗——寒湿
舌色偏淡
虚证、寒证
意义
特征
红绛舌
较正常颜色深
实热、虚热
青紫舌
全舌呈青紫
气血运行不畅
淡青紫
阳虚阴盛
绛紫
营血热盛
瘀血内阻
瘀斑瘀点
淡红舌
淡白舌
红绛舌
青紫舌
内容 特征 意义 荣 舌质滋润.红活鲜明 病轻预后好 枯 舌质干燥.色泽晦暗 病重预后差 老 坚敛苍老.粗糙色暗 实证 嫩 浮胖娇嫩.细腻舌淡 虚证 胖 胖大齿痕 阳虚水停 肿胀 里热盛 瘦 淡.瘦小而薄 气血两虚 红绛瘦薄 阴虚火旺
苔 色
白苔 黄苔 灰黑苔
刺 颗粒高起形成芒刺 邪热亢盛
多少不等 舌淡裂.血虚
舌红裂.阴虚
01
02
03
04
05
06
点 裂纹
内容 特征 意义 痿软 软.不能随意而动 绛.阴虚火旺 淡.气血虚衰 强硬 板硬强直不能转动 红.热入心包 风痰阻络 中风先兆 歪斜 舌体偏向一边 风痰阻络

中医四诊――望诊

中医四诊――望诊

中医四诊――望诊简单来说,望诊包括一般望诊和舌诊两部分内容,一般望诊又包括望神察色,望形态、望五官等,舌诊包括望舌质望舌苔。

望诊首先是望神,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如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反应灵敏,称为有神,是健康或病情轻浅的表现。

如精神萎糜,表情淡漠,目光晦暗,反应迟钝,甚至神志不清,称为无神,表示病情较重。

通过望神可以对病人的病情和预後,做一个估计,做到心中有数。

察色主要观察面部的颜色和光泽,根据不同的色泽可以看出气血盛衰和疾病发展变化。

正常中国人面色微黄,红润光泽,若出现异常色泽称为病色,常见的有白色,主虚主寒主失血;黄色,主虚主湿;青色,主寒主瘀主痛,主小儿惊风;红色,主热;黑色,主肾虚。

望形态是指望形体和动态,如形肥食少为脾虚有痰。

形瘦善饥,为胃中有火。

踯卧喜静,多属寒证。

烦躁喜动,多属热症。

张口抬肩,喘息不能平卧是喘症,项背强急,角弓反张是痉病;久病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是危重证候。

中医经验认为五脏开窍於五官,五官内应於五脏,通过望五官可以了解一定的内脏病变,如目赤红肿,多为肝火或风热,两目上窜,直视或斜视为肝风内动,耳轮干枯焦黑为肾精亏耗,鼻翼煽动为邪热蕴肺,牙龈肿或兼出血属胃热亢盛。

望舌诊病是中医长期实践积累的独特察病手段,主要观察舌质和舌苔,舌质是舌的肌肉部分,舌苔是舌面附着的苔状物,舌质可以反映五脏的虚实,舌苔可以察外邪侵入人体的深浅,正常人是淡红舌,薄白苔。

若舌质淡白主虚,主寒,舌质红主热,紫舌主瘀血,白苔主表证寒证,黄苔主黑证热证,黄而厚腻是湿热或痰热,苔薄病情轻,苔厚病情重,舌苔由薄增厚,表示病进,由厚变薄表示病退。

临床上通常把舌质和舌苔变化联系起来,综合判断,中医经验,一般是急性病重舌,慢性病重脉,因为舌象能比较准确及时反映机体生理病理状况。

熟练运用望诊,对疾病的诊断既快又准,所以中医说“望而知之谓之神”。

四诊之二----望诊

四诊之二----望诊

四诊之二----望诊第二章望诊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对人体外部情况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以了解健康状况,测知病情的方法。

中医理论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外部,特别是面部、舌体等与脏腑的关系最密切,局部的病变可以影响到全身,而体内的气血、脏腑、经络等的病理变化,必然会在其体表相应的部位反映出来。

因此,观察神、色、形、态的变化,不仅可以了解人体的整体情况,而且可作为分析气血、脏腑等生理病理状况的依据之一。

即如《灵枢·本脏》所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望诊在中医诊断学中被列为四诊之首,并有“望而知之谓之神”之说,这是因为人的视觉在认识客观事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医门法律》说:“凡诊病不知察色之要,如舟子不识风汛,动罹复溺,鲁莽粗疏,医之过也。

”所以医生在诊病时要充分利用视觉观察,并在临床实践和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和训练敏捷、准确的观察能力,通过诊断知识的学习和临床经验的积累,使望诊技巧日臻成熟。

但望诊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故不应以望诊代替其他诊法,诊病时还须四诊合参,才能全面地了解病情。

望诊的准确性除与医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以及临床经验的积累等相关之外,望诊时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光线充足,避免干扰:应尽量在充足的自然光线下进行,如无天然光线,也应在日光灯下进行,必要时白天再进行复诊,要避开有色光线及室温高低的干扰。

(2)充分暴露,排除假象:诊察时要充分暴露受检部位,以便能清楚地进行观察。

对于个别与整体病情不符的征象,应认真分析,排除非病理原因所致的假象。

(3)熟悉生理,以常衡变:为了更好地识别病理体征,必须熟悉各部位组织的正常表现和生理特点,将病理体征与生理体征相比较;并要熟悉各部位组织与内在脏腑经络的联系,运用整体观念进行分析,动态观察,从病情发展角度判断病理体征所提示的临床意义。

(4)四诊合参,综合判断:不能以望诊代替四诊,单纯望诊的信息不够,资料不全,要注意将望诊与其他诊法密切结合,四诊合参,进行综合判断。

中医四诊望诊

中医四诊望诊
热盛伤津——舌强硬而色红绛 风痰阻络——舌强而歪斜
舌强硬色红
舌诊
3.歪斜舌 舌象:伸舌时舌体 不 由自主地歪向一侧。 主病:中风、
中风先兆。
舌诊
4.颤动舌 舌象:舌体震颤、抖动,不能自止。 主病:肝风内动。
5.吐弄舌 舌象:舌伸出口外不收者为吐舌;舌微露出口, 旋即收回,或反复舐口唇者为弄。 主病:心脾积热(吐舌);动风(弄舌)。
意义:多见于狂躁、癫、狂、痫等。
2、望色 (一)、望色的原理与意义 (二)、常色:正常生理情况下的面部颜色与光泽。 正常面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常色有主色与客色之分: 1.主色:面色肤色终生不变者。 2.客色: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变,人的面色与 肤色也会相应改变。
(三)病色 病色善恶:
善色:五色光明润泽 恶色:五色晦暗枯槁
小便 清长 —— 虚寒 短黄 —— 实热 尿血 —— 实热、湿热、脾肾不固 尿中沙石 —— 石淋 小便混浊 —— 肾虚、湿热
9.望舌 舌的形体结构
舌背 (舌面粘膜) 舌
舌 底:舌下络脉。
舌的脏腑分部 舌尖 —— 心肺 舌中 —— 脾胃 舌根 —— 肾 舌边 —— 肝胆
气血津液充养于舌
方法
嘱患者自然地将舌伸于口外,舌体放松,舌面伸展,舌尖略向下,充分暴 露舌体。伸舌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影响舌面气血流行,引起舌色的变化。一般 先看舌苔、后看舌质,依次按舌尖、舌中、舌根、舌两边顺序查看。
腐腻 苔苔
舌诊
4、剥(落)苔 舌象:舌苔部分或全部剥落。 主病:胃气亏虚——舌淡苔剥 胃阴枯竭——舌红绛苔剥
舌诊
苔色的变化有:白、黄、灰黑。 1.白苔
舌象:舌苔颜色呈白色 主病:表证——舌苔薄白
寒(湿)证——舌苔白厚湿润

四诊知识点总结

四诊知识点总结

四诊知识点总结一、望诊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外貌、面色、眼神、舌下脉象、舌质舌苔等,来判断病人体质的盛衰、气血的盛衰以及脏腑功能的状态。

望诊主要包括面色、表情、眼睛、声音、舌象等方面的观察。

1. 面色:面色是人体气血运行的外在表现,通过观察面色可以判断气血盛衰,阴阳盛衰,病变的部位和性质。

面色红润、光泽者,气血旺盛;面色苍白、无光泽,气血不足;面色发黄,为黄疸等。

2. 眼睛:观察眼睛的光泽、神情、眼球等,可以了解病人的精神状态、气血状况、肝气郁结等情况。

3. 舌象:舌象是望诊的重要内容,通过观察舌体的形态、舌质、舌苔等,可以判断病人的脏腑功能的状态,病邪的属性、病邪的所在等。

舌质红绛、苔薄白者,为气血失和;苔腻厚者,为湿热内蕴;舌质淡白、苔薄白者,为气虚血弱。

4. 声音: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可以了解其气味状况、肺气虚实、肾阴不足等情况。

望诊的重点是观察病人的外貌、气色、舌脉和眼神,通过这些观察可以初步判断病人的病理变化,为后续的问诊、闻诊、切诊奠定基础。

二、闻诊闻诊是指通过听诊病人的声音、呼吸、咳嗽等声音和气味,来判断病人的脏腑功能的状态以及病变的特点。

闻诊主要包括听诊和嗅诊两方面。

1. 听诊:主要是观察病人的呼吸、咳嗽声、腹音、心音等,通过这些声音可以判断病人的肺气、肾气、心脏功能等情况。

如病人咳声低沉,为寒咳;咳声高亢,为热咳;呼吸急促,为肺气虚等。

2. 嗅诊:主要是通过病人体香或排泄物的气味来判断其脏腑功能的状态,病变的属性等。

如病人有臭气、腐败味,为病邪重浊;体香清幽,为气血调畅。

闻诊是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和气味,可以对病人的病情有初步的了解,为后续问诊、望诊、切诊提供参考。

三、问诊问诊是通过与病人交谈、询问,了解其发病原因、病情变化、生活习惯、饮食情况等,来判断病因、辨证施治的一种诊断方法。

问诊主要包括病史询问、病情观察、症状分析等。

1. 病史询问:主要是了解病人的发病原因、发病经过,病史的长短,治疗经过等,通过这些信息可以初步了解病因、病情的变化。

中医四诊 标准

中医四诊 标准

中医四诊标准
中医四诊包括望、闻、问、切四个部分。

1. 望诊:望诊是中医四诊的第一步,也是最为直观和重要的步骤。

望诊主要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神态、面色、舌苔、排出物等方面来判断病情。

例如,如果一个患者面色发黄、枯槁无光,那么中医大夫可能会判断这个患者脾虚失运,气血不足。

2. 闻诊: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

听声音是指诊察患者的呼吸、咳嗽、呕吐、喷嚏、肠鸣等各种声响。

嗅气味则是指通过嗅觉来观察患者身体散发的气味,例如是否有口臭、体臭等。

3. 问诊:问诊是中医大夫通过询问患者或家属来了解患者的病情、症状、既往病史等信息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医大夫会询问患者的不适症状、持续时间、程度等,以及是否有家族病史、饮食偏好等。

4. 切诊:切诊是中医四诊的最后一步,也是最为独特和神奇的一步。

切诊主要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体质。

通过切脉,中医大夫可以判断出患者的寒热虚实、气血阴阳等情况,进而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以上就是中医四诊的标准步骤,通过这四个步骤的观察和分析,中医大夫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体质,从而制定出更为准确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四诊(望、闻)

四诊(望、闻)

青色:主寒证、痛证、惊风、血瘀。 赤色:主热。 黄色:主湿、虚、黄疸。 白色:主虚、寒、失血。 黑色:主肾虚、水饮、瘀血。
(三)望形体、动态
一、望形体:形体指病人的外形。 1.胖瘦 2、浮肿 3、瘦瘪 二、望动态:动态指病人的行、走、坐、卧、 立等体态。 1、动静 2、咳嗽 3、抽搐 4、偏瘫 5、痿痹
三、望颈项躯体 四、望皮肤 1、望外形 2、望斑疹 2、望痈毒疔疖 五、望毛发
注意色泽、分布及有无脱落等情况。
三、望排出物
望排出物是观察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 和某些排出体外的病理产物的形、色、质、 量的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1、望痰、涎、涕、唾 2、望呕吐物 3、望大便 4、望小便
四、望小儿指纹


之望诊、闻诊
概述
四诊:是指中医诊察和收集疾病有关资料 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 法,简称“四诊” 原理: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皮肉 筋骨脉、经络与脏腑息息相关,且以脏腑 为中心,以经络相通联,外部的征像与内 脏功能关系密切,因而局部病变可影响及 全身,内脏病变也可以从神色、形态及五 官、四肢、体表等各个方面反映出来。
(二)望舌苔
1、苔质 (1)厚薄:反映病邪的深浅和重轻。 (2)润燥:反映津液之存亡。 (3)腐腻:反映中焦湿浊及胃气的盛衰情况。 2、苔色 白苔:多主表证,寒证,湿证 黄苔:多主里证,热证 灰苔:多主痰湿,里证 黑苔:多主里证,见于病情较重者
3、苔形:可分全苔、偏苔、剥苔。 1)全苔主痰湿阻滞; 2)苔偏舌之左右者,多属肝胆病证; 3)苔剥多处而不规则称“花剥苔”,主胃阴不 足; 4)小儿苔剥,状如地图者,多见于虫积; 5) 舌苔光剥,舌质绛如镜面,称为“镜面舌”, 为肝肾阴虚或热邪内陷。

中医四诊之望诊

中医四诊之望诊

中医四诊之望诊望诊医者运用视觉,对人体全身和局部的一切可见征象以及排出物等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以了解健康或疾病状态,称为望诊。

望诊的内容主要包括:观察人的神、色、形、态、舌象、络脉、皮肤、五官九窍等情况以及排泄物、分泌物、分泌物的形、色、质量等,现将望诊分为整体望诊、局部望诊、望舌、望排出物、望小儿指纹等五项叙述。

舌诊和面部色诊虽属头面五官,但因舌象、面色反映内脏病变较为准确。

实用价值较高。

因而形成了面色诊、舌诊两项中医独特的传统诊法。

故另立项目介绍。

一、整体望诊整体望诊是通过观察全身的神、色、形、态变化来了解疾病情况。

(-)望神望神就是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即观察人的精神状态和机能状态。

神是生命活动的总称,其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可以说神就是生命;狭义的神,乃指人的精神活动,可以说神就是精神。

望神应包括这两方面的内容。

神是以精气为物质基础的一种机能,是五脏所生之外荣。

望神可以了解五脏精气的盛衰和病情轻重与预后。

望神应重点观察病人的精神、意识、面目表情、形体动作、反应能力等尤应重视眼神的变化。

望神的内容包括得神、失神、假神,此外神气不足、神志异常等等也应属于望神的内容。

1.得神得神又称有神,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在病中,则虽病而正气未伤,是病轻的表现,预后良好。

得神的表现是:神志清楚,语言清晰,面色荣润含蓄,表情丰富自然;目光明亮,精彩内含;反应灵敏,动作灵活,体态自如;呼吸平稳,肌肉不削。

2.失神失神又称无神,是精损气亏神衰的表现。

病至此,已属重笃,预后不良。

失神的表现是:精神萎靡,言语不清,或神昏谚语,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卒倒而目闭口开;面色晦暗,表情淡漠或呆板;目暗睛迷,蝉神呆滞;反应迟钝,动作失灵,强迫体位;呼吸气微或喘;周身大肉已脱。

3.假神假神是垂危患者出现的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是临科的预兆,并非佳兆。

假神的表现是:久病重病之人,本已失神,但突然精神转佳,目光转亮,言语不休,想见亲人;或病至语声低微断续,忽而响亮起来;或原来面色晦暗,突然颧赤如妆;或本来毫无食欲,忽然食欲增强。

中医四诊法之望诊

中医四诊法之望诊

中医四诊法之望诊中医四诊法是指望、闻、问、切4种中医诊病手段。

望诊是对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测知内脏病变。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

例如,可以通过听患者语言气息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等变化,以分辨病情的虚实寒热,可以通过闻口腔中异常的味道来判断身体状况。

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或其陪诊者,以了解病情,问诊的内容主要有问寒热、汗、睡眠、大便;以及有关疾病发生的时间、原因、经过、既往病史、患者的病痛所在和生活习惯、饮食爱好等与疾病有关的情况。

问诊是了解病情和病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四诊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两部分,是医者运用指端之触觉,在病者的一定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五脏五色今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一下“望诊”。

《难经·六十一难》中说:“望而知之谓之神”,清代名医林之翰在《四诊抉微》中说:“四诊为岐黄之首务,而望尤为切紧”,可见望诊在临床中的重要性[1]。

望诊的重点是查看面部、眼睛,五色沉浮、聚散、泽枯、明暗等变化,认为五色能反映五脏的病变。

鼻、目、口唇、舌、耳分别是肺、肝、脾、心、肾之表现,通过观察鼻、目、口唇、舌、耳的形态和色泽可以分别诊断五脏功能。

从五官的色泽形态不仅可以判断病位所在,而且能够推测病邪盛衰和脏腑虚实。

《望诊遵经·四时望法相参》曰:“凡观五色之殊,当审四时之变”,不同季节所主颜色各不同。

春肝木旺,其色当青,青属于少阳;夏心火旺,其色当赤,赤属于太阳;长夏脾土旺,其色当黄,黄属于中央;秋肺金旺,其色当白,白属少阴;冬肾水旺,其色当黑,黑属于太阴。

“凡此四时之色,得其平则不病”,如果在当季出现所主的颜色则不生病,“当其时而见其色者”是健康的情况;“外感阴病见阳色者”易治,“阳病见阴色者”难疗;“内伤阳病见阴色者”易治,“阴病见阳色者”难疗。

说明随着季节变化,则肤色也会有所不同。

《望诊遵经·昼夜阴睛相参》亦提到人的肤色会随着昼夜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中医诊断学望闻问切四诊内容

中医诊断学望闻问切四诊内容

中医诊断学望闻问切四诊内容中医诊断学中的四诊内容是望、闻、问、切,它们是获取病人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形成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

一、望诊望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观察病人的神态、气色、舌苔、舌质等方面。

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中医医生可以全面了解病人的病情、病因和病理状态,从而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这种诊断方法充分体现了中医诊断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原则。

二、闻诊闻诊主要是指中医医生通过倾听病人的声音、嗅闻病人的气息来判断病情的一种方法。

在闻诊中,医生需要关注病人的气息、咳嗽声、痰声等,以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和病情。

通过仔细分辨声音的高低、强弱和气息的通畅程度,医生可以判断出病人的脏腑功能和气血运行情况,从而为治疗提供有益的参考。

三、问诊问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基础环节,医生通过与病人进行交流,了解病人的症状、病程、生活习惯等,从而对病情进行初步判断。

在问诊中,医生需要展现出耐心和关怀,鼓励病人充分陈述自己的病情,同时引导病人尽可能准确地描述自己的症状和感受。

通过问诊,医生可以收集到丰富的临床信息,为后续的辨证施治提供重要依据。

四、切诊切诊是指中医医生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肌肤等来判断病情的一种方法。

在切诊中,医生需要触摸病人的脉搏,感受脉象的变化,从而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和病情。

此外,医生还可以通过触摸病人的肌肤来判断是否有水肿、炎症等情况。

通过切诊,医生可以获取到病人的生理信息,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学中的四诊内容,它们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中医诊断的基础。

通过四诊的综合运用,中医医生可以全面了解病人的病情,为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诊
中医望诊,主要是对病人从全身或局部的、、以及排出物观察,诊断病情的方法,尤其是,有着非常重要的
望神
中医认为神是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形神兼备是一个正常人所具有的。

它通过目光神态、面部表情、形体动要分清得神与失神、假神。

1.得神:病人目光灵活、明亮有神、语言清晰、神志清楚、呼吸调均、肌肉润泽、大小便控制自如。

说明病
2. 失神:病人目光迟钝、无光彩、瞳仁呆滞、面色晦暗、呼吸异常、肌肉消损、反应迟钝、甚至神志昏迷、重,预后不良。

3. 假神:病人突然精神转好,颧红、两眼突然有光,但眼球呆滞不灵活,食欲增加。

这是垂危病人将要死亡
望面色
正常人的面色红润光泽,表现人体气血充盈、脏腑功能旺盛。

病人的面色由于疾病的原因可使皮肤发生异常黄、白、黑五种。

1.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证、小儿惊风和肝病。

表明经脉瘀阻、气血不通。

2.红赤:主热证。

是血液充盈于皮肤脉络的表现。

当人体热盛时,血液运行加快,面红赤。

满面通红者属实自己感觉发热则属虚热证。

久病病人,面色苍白时红时消,属真寒假热危重证。

3.黄色:主湿证、虚证。

面色淡黄无光泽是脾胃气虚,气血不足所致。

面色黄如桔皮,眼白发黄为湿证。

面者属胃病虚寒。

4.白色:主虚寒证、血虚证。

虚寒证面色白而浮肿。

血虚证面白而消瘦。

这是由于气血不足不能养荣机体的阳气虚脱,或失血过多的急症。

面部白斑或白点常见于肠道寄生虫的病人。

5.黑色:主肾虚证、寒证、痛证、瘀血证、水饮证。

寒证、痛证、瘀血证由于肾阳虚衰,水饮不化,血行不
望形态
形是形体,态是姿态。

通过望病人形体的强弱胖瘦,可知内脏、气血阴阳的盛衰,疾病的程度及预后。

1.望形体
1)强:身体强壮,皮肤润泽、肌肉结实、身强力壮、胸廓宽厚、骨骼粗大等均为气血旺盛,抗病能力强不易
2)弱:身体瘦弱,皮肤枯燥、肌肉瘦削,瘦弱无力,胸廓狭窄,骨胳细小等均为气血不足,抗病能力低,容
3)胖:肥胖并非健壮。

体型特点为头圆形、颈短粗、肩宽平、胸宽短圆、腹大、身体偏矮,多后仰。

胖而能不振,多为脾胃虚。

胖人形肥气虚,水湿难以循行,所以湿多,若郁滞生痰,则易患中风证。

4)瘦:是消瘦,体形特点为头长颈细、肩窄、胸窄平坦、腹部瘦瘪、身体偏高、多前屈,由于消瘦者体瘦血
2.望姿态:望形体的动静姿态可判断疾病,从不同的动态可反映不同疾病。

1)行走姿态:行走时身体前倾,以手护腹多为腹痛;以手护腰、弯腰曲背,多为腰腿病;行时身体摇摆不定为心痛。

2)坐姿:坐而仰首,为痰盛的肺实证;坐而俯首,气短懒言,多为肺虚或肾气不足,坐时常以手抱头为头痛
3)卧姿:卧时身重不能转侧,喜加衣被者,多为虚证、寒证。

坐卧不安烦躁,多为腹满胀痛。

4)站姿:站立不稳,多为眩晕,气血并走于上。

不耐久站,属气血阴虚。

站立时双手护心或腹,多为心、腹
望舌
望舌是通过察看舌质和舌态的形态、色泽、润燥等方面的变化测知病情变化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诊法,在中医白苔。

舌质(舌体)柔软、活动自如、舌色淡红。

1)望舌质:从舌质外观,测知脏腑病变。

一般以舌尖诊心肺的病变,中诊脾胃的病变,舌的两边诊肝胆病变
舌色:主要分淡红、淡白、红绛、青紫四种。

淡红舌:舌质颜色淡红润泽白中透红。

其形成是由于心血充足,阳气旺盛为健康人之舌色。

淡白舌:舌色较淡红舌质浅,红色较少而白色偏多。

一般为气血亏损。

红绛舌:舌色较淡红舌质红。

鲜红色者称为红舌;深红色者称为绛舌。

多为热证。

舌尖红者为心火太盛;舌
青紫舌:全舌呈均匀青色或紫色,或舌的局部见青紫色斑块、瘀点为青紫舌。

一是热毒太盛,二是阴寒内盛绛紫而深,干枯少津液,多为热毒太盛。

舌淡紫而润,多为阴寒内盛。

舌色暗紫,舌青紫为血瘀较重;局部舌紫
2)望舌形:舌形多指舌的形状。

正常舌体大小适中。

异常舌分为老舌、嫩舌、胖大舌、瘦薄舌、裂纹舌、芒
老舌:舌质纹理粗糙、为苍老舌,热盛主实证。

娇嫩舌:纹理细致,多为气血运行不畅,内有水湿,多为虚证。

胖大舌:舌体较正常舌大,舌肌松弛,称胖大舌。

胖大舌是由于脾肾阳虚所致,主水肿、痰饮。

肿胀舌:舌体肿大,舌肌呈现胀大状,甚者不能闭口,不能缩回,称肿胀舌。

多因心脾热盛,或酒毒上攻中
青紫而肿胀,为酒毒攻心。

瘦薄舌:舌体较正常舌小而瘦薄者,称瘦薄舌。

多见阴血耗伤、脾虚精亏、舌肌萎缩、舌体瘦薄,主阴虚血裂纹舌:舌面有明显的裂痕、可呈现人、一、川字等不同形状。

由精血亏虚所致,主血虚证(先天裂纹舌者芒刺舌:舌体上有红色颗粒突起像刺,摸时感觉刺手,主邪热太盛,舌边芒刺为肝胆热盛,舌中有芒刺主胃齿痕舌:舌体边缘有压迫痕迹,为齿痕舌。

舌体肿大,出现齿痕。

主脾阳虚衰,水湿内停。

3)望舌态:正常舌,舌体活动灵敏,伸缩自如。

病理舌态有强硬、震颤、歪斜等重病的变化。

强硬舌:舌质红而强硬,多见于中风先兆,多因外感邪热,内伤痰湿内阻心窍,肝风夹痰上扰神志。

震颤舌:舌体不停颤动。

多为肝病,舌质淡白而颤动者为血虚,舌红绛而颤动者为热极生风。

歪斜舌:舌体不正,伸舌时偏斜于一侧。

多为中风或中风先兆。

短缩舌:舌体紧缩不能伸长,甚则不能抵齿。

(天生舌短者除外)舌红绛而短缩者,属热病,多为昏迷病人吐弄舌:舌体反复地伸出口外,其中伸出时间较长,慢慢收回的为吐舌,稍微伸出立即收回,上下左右舐弄
4)望舌苔:主要观察舌苔的薄厚、润燥、腐腻、剥落苔等的变化。

薄厚苔:透过舌苔能见舌体为薄苔。

透过舌苔不见舌体为厚苔。

薄苔为疾病初起,厚苔为病情较重。

润燥苔:舌苔湿润适度为正常苔,苔干、粗糙为燥苔。

苔的润燥程度表示体内津液的盈亏情况。

若舌红绛而
腐腻苔:苔质疏松,颗粒较大,舌边、舌中厚,刮之如豆腐渣样为腐苔。

苔质细密颗粒细腻。

观察苔的腐腻或痰浊。

腻苔因阳气被遏阻,多见于湿浊、或痰饮证。

剥落苔:舌面本有苔但部分剥落,胃气或胃阴受损。

若舌苔骤然退去,光洁如镜者为光剥苔,是胃阴胃气俱
5)苔色:苔的颜色分为白苔、黄苔、灰黑苔等的变化。

白苔:多主表证、寒证。

苔薄白而干,舌尖红者为燥热肺火盛。

厚白苔主痰湿。

黄苔:多为热证,从黄的程度辨别热的的轻重。

灰黑苔:苔色为浅黑色是灰苔,深者为黑苔。

灰黑苔多为里热重证,越黑病情越重。

如苔灰黑而润为阳虚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