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初高学习】高中数学第一章解三角形1.2应用举例课堂探究学案新人教B版必修5

合集下载

高中数学第一章解直角三角形1.1.2余弦定理学案新人教B版必修5

高中数学第一章解直角三角形1.1.2余弦定理学案新人教B版必修5

高中数学第一章解直角三角形1.1.2余弦定理学案新人教B版必修51.掌握余弦定理及其推论.(重点)2.掌握正、余弦定理的综合应用.(难点)3.能应用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易错点)[基础·初探]教材整理1 余弦定理阅读教材P6中间1.1.2余弦定理~P7第15行,完成下列问题.1.三角形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即a2=b2+c2-2bc cos_A,b2=a2+c2-2ac cos_B,c2=a2+b2-2ab cos_C.2.应用余弦定理我们可以解决两类解三角形问题.(1)已知三边,求三角.(2)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个角.1.以下说法正确的有________.(填序号)①在三角形中,已知两边及一边的对角,可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但不能用余弦定理去解;②余弦定理揭示了任意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关系,因此,它适应于任何三角形;③利用余弦定理,可解决已知三角形三边求角问题;④在三角形中,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一个特例.【解析】①错误.由正、余弦定理的特征可知在三角形中,已知两边及一边的对角,既可以用正弦定理,也可以用余弦定理求解.②正确.余弦定理反映了任意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它适合于任何三角形.③正确.结合余弦定理公式及三角函数知识可知正确.④正确.余弦定理可以看作勾股定理的推广. 【答案】 ②③④2.在△ABC 中,已知a =4,b =6,C =120°,则边c =________.【解析】 根据余弦定理c 2=a 2+b 2-2ab cos C =16+36-2×4×6cos 120°=76,c =219.【答案】 219教材整理2 余弦定理的变形阅读教材P 7例1上面倒数第三自然段~P 8,完成下列问题. 1.余弦定理的变形:cos A =b 2+c 2-a 22bc ;cos B =a 2+c 2-b 22ac ;cos C =a 2+b 2-c 22ab.2.利用余弦定理的变形判定角:在△ABC 中,c 2=a 2+b 2⇔C 为直角;c 2>a 2+b 2⇔C 为钝角;c 2<a 2+b 2⇔C 为锐角.1.在△ABC 中,a =1,b =3,c =2,则∠B =________.【解析】 cos B =c 2+a 2-b 22ac =4+1-34=12,∠B =60°.【答案】 60°2.在△ABC 中,若a 2=b 2+bc +c 2,则∠A =________. 【解析】 ∵a 2=b 2+bc +c 2, ∴b 2+c 2-a 2=-bc ,∴cos A =b 2+c 2-a 22bc =-bc 2bc =-12,又∵0°<∠A <180°, ∴∠A =120°. 【答案】 120°[小组合作型]已知两边及一角解三角形在△ABC 中,已知b =3,c =33,角B =30°,求角A ,角C 和边a . 【精彩点拨】 解答本题可先由正弦定理求出角C ,然后再求其他的边和角.也可以由余弦定理列出关于边长a 的方程,首先求出边长a ,再由正弦定理求角A ,角C .【自主解答】 法一:由余弦定理b 2=a 2+c 2-2ac cos B , 得32=a 2+(33)2-2a ×33×cos 30°, ∴a 2-9a +18=0,得a =3或6. 当a =3时,∠A =30°, ∴∠C =120°.当a =6时,由正弦定理sin A =a sin Bb =6×123=1.∴∠A =90°,∴∠C =60°.法二:由b <c ,∠B =30°,b >c sin 30°=33×12=332知本题有两解.由正弦定理sin C =c sin B b =33×123=32,∴∠C =60°或120°,当∠C =60°时,∠A =90°, 由勾股定理a =b 2+c 2=32+332=6,当∠C =120°时,∠A =30°,△ABC 为等腰三角形, ∴a =3.已知三角形的两边与一角解三角形,必须先判断该角是给出两边中一边的对角,还是给出两边的夹角.若是给出两边的夹角,可以由余弦定理求第三边;若是给出两边中一边的对角,可以应用余弦定理建立一元二次方程,解方程求出第三边也可以两次应用正弦定理求出第三边).[再练一题]1.在△ABC 中,边a ,b 的长是方程x 2-5x +2=0的两个根,∠C =60°,求边c . 【解】 由题意:a +b =5,ab =2. 由余弦定理得c 2=a 2+b 2-2ab cos C =a 2+b 2-ab=(a +b )2-3ab =52-3×2=19,∴c =19.已知三边解三角形在△ABC 中,已知a =7,b =3,c =5,求最大角和sin C . 【精彩点拨】 (1)如何判断哪个角是最大角? (2)求sin C 能否应用余弦定理? 【自主解答】 ∵a >c >b , ∴∠A 为最大角, 由余弦定理的推论,得:cos A =b 2+c 2-a 22bc =32+52-722×3×5=-12,∴∠A =120°, ∴sin A =sin 120°=32. 由正弦定理a sin A =csin C,得:sin C =c sin A a=5×327=5314, ∴最大角∠A 为120°,sin C =5314.1.本题已知的是三条边,根据大边对大角,找到最大角是解题的关键.2.已知三边解三角形的方法:先用余弦定理求出一个角,再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求出另一角,最后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第三角.[再练一题]2.在△ABC 中,a 2-c 2+b 2=ab ,求角C . 【解】 ∵c 2=a 2+b 2-2ab cos C , ∴a 2-c 2+b 2=2ab cos C . ∴ab =2ab cos C .∴cos C =12,∴∠C =60°.[探究共研型]正、余弦定理的综合应用22222B+sin 2C 成立吗?反之说法正确吗?为什么?【提示】 设△ABC 的外接圆半径为R .由正弦定理的变形,将a =2R sin A ,b =2R sin B ,c =2R sin C ,代入a 2=b 2+c 2可得sin 2A =sin 2B +sin 2C .反之将sin A =a 2R ,sin B =b 2R ,sin C =c2R 代入sin 2A =sin 2B +sin 2C可得a 2=b 2+c 2.因此,这两种说法均正确.探究2 在△ABC 中,若c 2=a 2+b 2,则∠C =π2成立吗?反之若∠C =π2,则c 2=a 2+b2成立吗?为什么?【提示】 因为c 2=a 2+b 2,所以a 2+b 2-c 2=0,由余弦定理的变形cos C =a 2+b 2-c 22ab=0,即cos C =0,所以∠C =π2,反之若C =π2,则cos C =0,即a 2+b 2-c 22ab =0,所以a2+b 2-c 2=0,即c 2=a 2+b 2.在△ABC 中,若(a -c ·cos B )·sin B =(b -c ·cos A )·sin A ,判断△ABC的形状.【精彩点拨】【自主解答】 法一:∵(a -c ·cos B )·sin B =(b -c ·cos A )·sin A , ∴由正、余弦定理可得:⎝ ⎛⎭⎪⎫a -c ·a 2+c 2-b 22ac ·b =⎝ ⎛⎭⎪⎫b -c ·b 2+c 2-a 22bc ·a ,整理得:(a 2+b 2-c 2)b 2=(a 2+b 2-c 2)a 2, 即(a 2-b 2)(a 2+b 2-c 2)=0, ∴a 2+b 2-c 2=0或a 2=b 2. ∴a 2+b 2=c 2或a =b .故△ABC 为直角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 法二:根据正弦定理,原等式可化为:(sin A -sin C cos B )sin B =(sin B -sin C cos A )sin A , 即sin C cos B sin B =sin C cos A sin A .∵sin C ≠0,∴sin B cos B =sin A cos A , ∴sin 2B =sin 2A .∴2∠B =2∠A 或2∠B +2∠A =π, 即∠A =∠B 或∠A +∠B =π2.故△ABC 是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1.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应围绕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进行思考,可用正、余弦定理将已知条件转化为边边关系,通过因式分解、配方等方式得出边的相应关系,从而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也可利用正、余弦定理将已知条件转化为角与角之间的关系,通过三角变换,得出三角形各内角之间的关系,从而判断三角形形状.2.在处理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时,一般全部化为角的关系,或全部化为边的关系.题中若出现边的一次式一般采用正弦定理,出现边的二次式一般采用余弦定理.应用正、余弦定理时,注意公式变式的应用.解决三角形问题时,注意角的限制范围.[再练一题]3.在△ABC 中,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已知cos A -2cos C cos B =2c -a b .(1)求sin Csin A的值;(2)若cos B =14,△ABC 的周长为5,求b 的长.【解】 (1)由正弦定理得a =2R sin A ,b =2R sin B ,c =2R sin C ,(其中R 为△ABC 外接圆半径)所以cos A -2cos C cos B =2c -a b =2sin C -sin A sin B,所以sin B cos A -2sin B cos C =2sin C cos B -sin A cos B , sin A cos B +sin B cos A =2sin B cos C +2sin C cos B , 所以sin(A +B )=2sin(B +C ).又∠A +∠B +∠C =π,所以sin C =2sin A , 所以sin Csin A=2.(2)由(1)知sin C sin A =2,由正弦定理得c a =sin Csin A =2,即c =2a .又因为△ABC 的周长为5, 所以b =5-3a .由余弦定理得b 2=a 2+c 2-2ac cos B , 即(5-3a )2=a 2+(2a )2-4a 2×14,解得a =1,a =5(舍去),所以b =5-3×1=2.1.已知a ,b ,c 是△ABC 的三边长,若满足等式(a +b -c )·(a +b +c )=ab ,则角C 的大小为( )A.60°B.90°C.120°D.150°【解析】 由(a +b -c )(a +b +c )=ab ,得(a +b )2-c 2=ab ,∴c 2=a 2+b 2+ab =a 2+b 2-2ab cos C ,∴cos C =-12,∴∠C =120°.【答案】 C2.在△ABC 中,a =7,b =43,c =13,则△ABC 的最小角为( ) A.π3 B.π6 C.π4 D.π12【解析】 由三角形边角关系可知,角C 为△ABC 的最小角,则cos C =a 2+b 2-c 22ab=72+432-1322×7×43=32,所以∠C =π6,故选B. 【答案】 B3. 在△ABC 中,若a =2b cos C ,则△ABC 的形状为________.【解析】 法一:∵a =2b cos C =2b ·a 2+b 2-c 22ab =a 2+b 2-c 2a.∴a 2=a 2+b 2-c 2,即b 2=c 2,b =c , ∴△ABC 为等腰三角形.法二:∵a =2b cos C ,∴sin A =2sin B cos C , 而sin A =sin(B +C )=sin B cos C +cos B sin C , ∴cos B sin C =sin B cos C , 即sin B cos C -cos B sin C =0, ∴sin(B -C )=0.又-180°<∠B -∠C <180°, ∴∠B -∠C =0,即∠B =∠C . ∴△ABC 为等腰三角形. 【答案】 等腰三角形4.在△ABC 中,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已知∠B =∠C,2b =3a ,则cos A =________.【解析】 由∠B =∠C,2b =3a , 可得b =c =32a , 所以cos A =b 2+c 2-a 22bc=34a 2+34a 2-a 22×32a ×32a=13.【答案】 135.在△ABC 中,已知a =5,b =3,角C 的余弦值是方程5x 2+7x -6=0的根,求第三边c 的长.【解】 5x 2+7x -6=0可化为(5x -3)·(x +2)=0. ∴x 1=35,x 2=-2(舍去).∴cos C =35.根据余弦定理,c 2=a 2+b 2-2ab cos C=52+32-2×5×3×35=16.∴c =4,即第三边长为4.。

辽宁省庄河市高中数学 第一章 解直角三角形 1.2 应用举例教案 新人教B版必修5

辽宁省庄河市高中数学 第一章 解直角三角形 1.2 应用举例教案 新人教B版必修5

1.2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1)教学目标(a)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测量距离的实际问题,了解常用的测量相关术语(b)过程与方法:首先通过巧妙的设疑,顺利地引导新课,为以后的几节课做良好铺垫。

其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探索猜想——总结规律——反馈训练”的教学过程,根据大纲要求以及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关系,铺开例题,设计变式,同时通过多媒体、图形观察等直观演示,帮助学生掌握解法,能够类比解决实际问题。

对于例2这样的开放性题目要鼓励学生讨论,开放多种思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进行适当的指点和矫正(c)情感与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图形、数学符号表达题意和应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由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然后逐个解决三角形,得到实际问题的解教学难点:根据题意建立数学模型,画出示意图(3)学法与教学用具让学生回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以及它们可以解决哪些类型的三角形,让学生尝试绘制知识纲目图。

生活中错综复杂的问题本源仍然是我们学过的定理,因此系统掌握前一节内容是学好本节课的基础。

解有关三角形的应用题有固定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寻求实际问题的本质和规律,从一般规律到生活的具体运用,这方面需要多琢磨和多体会。

直角板、投影仪(多媒体教室)(4)教学设想1、复习旧知复习提问什么是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以及它们可以解决哪些类型的三角形?2、设置情境请学生回答完后再提问:前面引言第一章“解三角形”中,我们遇到这么一个问题,“遥不可及的月亮离我们地球究竟有多远呢?”在古代,天文学家没有先进的仪器就已经估算出了两者的距离,是什么神奇的方法探索到这个奥秘的呢?我们知道,对于未知的距离、高度等,存在着许多可供选择的测量方案,比如可以应用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方法,或借助解直角三角形等等不同的方法,但由于在实际测量问题的真实背景下,某些方法会不能实施。

高中数学 第一章 解三角形 1.2 应用举例(二)学案 新人教B版必修5

高中数学 第一章 解三角形 1.2 应用举例(二)学案 新人教B版必修5

1.2 应用举例(二)[学习目标] 1.利用正、余弦定理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有关角度的测量问题.2.能够运用正、余弦定理解决力学或几何方面的问题.[知识链接] 有人说物理学科中的题实质上是数学的应用题,事实上学习物理离不开数学,数学在物理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本节课我们来研究正、余弦定理在测量方面,及在物理中的力学、平面几何方面的应用.要点一 测量角度问题例1 如图在海岸A 处发现北偏东45°方向,距A 处(3-1)海里的B 处有一艘走私船.在A 处北偏西75°方向,距A 处2海里的C 处的我方缉私船奉命以103海里/时的速度追截走私船,此时走私船正以10海里/时的速度,从B 处向北偏东30°方向逃窜.问:缉私船应沿什么方向行驶才能最快截获走私船?并求出所需时间.解 设缉私船应沿CD 方向行驶t 小时,才能最快截获(在D 点)走私船,则CD =103t 海里,BD =10t 海里.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 得BC 2=AB 2+AC 2-2AB ·AC ·cos A=(3-1)2+22-2(3-1)·2·cos 120°=6, ∴BC =6(海里). 又∵BC sin A =ACsin∠ABC ,∴sin∠ABC =AC ·sin A BC =2·sin 120°6=22, ∴∠ABC =45°,∴B 点在C 点的正东方向上, ∴∠CBD =90°+30°=120°. 在△BCD 中,由正弦定理,得BD sin∠BCD =CDsin∠CBD,∴sin∠BCD =BD ·sin∠CBD CD =10t ·sin 120°103t=12.∴∠BCD =30°,∴缉私船应沿北偏东60°的方向行驶, 又在△BCD 中,∠CBD =120°,∠BCD =30°,∴∠CDB=30°,∴BD=BC,即10t= 6.∴t=6 10小时≈15分钟.∴缉私船应沿北偏东60°的方向行驶,才能最快截获走私船,大约需要15分钟.规律方法航海问题是解三角形应用问题中的一类很重要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一定要搞清方位角,再就是选择好不动点,然后根据条件,画出示意图,转化为三角形问题.跟踪演练1 甲船在A点发现乙船在北偏东60°的B处,乙船以每小时a海里的速度向北行驶,已知甲船的速度是每小时3a海里,问甲船应沿着什么方向前进,才能最快与乙船相遇?解如图所示.设经过t小时两船在C点相遇,则在△ABC中,BC=at海里,AC=3at海里,B=90°+30°=120°,由BCsin∠CAB=ACsin B得:sin∠CAB=BC sin BAC=at·sin 120°3at=323=12.∵0°<∠CAB<90°,∴∠CAB=30°.∴∠DAC=60°-30°=30°.所以甲船应沿着北偏东30°的方向前进,才能最快与乙船相遇.要点二正、余弦定理在几何中的应用例2 如图所示,半圆O的直径为2,A为直径延长线上的一点,OA=2,B为半圆上任意一点,以AB为一边作等边三角形ABC,问:点B在什么位置时,四边形OACB面积最大?解设∠AOB=α,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AB2=12+22-2×2cos α=5-4cos α,α∈(0,π),于是,四边形OACB的面积为S =S △AOB +S △ABC =12OA ·OB ·sin α+34AB 2 =12×2×1×sin α+34(5-4cos α) =sin α-3cos α+543=2sin(α-π3)+54 3.因为0<α<π,所以当α-π3=π2,α=56π,即∠AOB =56π时,四边形OACB 面积最大. 规律方法 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来解题时,要学会审题及根据题意画示意图,要懂得从所给的背景资料中进行加工、抽取主要因素,进行适当的简化. 跟踪演练2 如图所示,在△ABC 中,已知BC =15,AB ∶AC =7∶8,sin B =437,求BC 边上的高AD 的长.解 在△ABC 中,由已知设AB =7x ,AC =8x ,x >0, 由正弦定理得7x sin C =8xsin B .∴sin C =7x sin B 8x =78×437=32.∴C =60°(C =120°舍去,否则由8x >7x ,知B 也为钝角,不合要求). 由余弦定理得(7x )2=(8x )2+152-2×8x ×15cos 60°, ∴x 2-8x +15=0,解得x =3或x =5. ∴AB =21或AB =35, 在△ABD 中,AD =AB sin B =437AB , ∴AD =123或20 3.1.已知两座灯塔A ,B 与海洋观察站C 的距离相等,灯塔A 在观察站C 的北偏东40°,灯塔B 在观察站C 的南偏东60°,则灯塔A 在灯塔B 的( ) A .北偏东10° B .北偏西10° C .南偏东10° D .南偏西10°答案 B解析 如图,因△ABC 为等腰三角形,所以∠CBA =12(180°-80°)=50°,60°-50°=10°,故选B.2.台风中心从A地以20 km/h的速度向东北方向移动,离台风中心30 km内的地区为危险区,城市B在A的正东40 km处,B城市处于危险区内的时间为( )A.0.5 h B.1 h C.1.5 h D.2 h答案 B解析设A地东北方向上点P到B的距离为30 km,AP=x.在△ABP中,PB2=AP2+AB2-2AP·AB cos A,即302=x2+402-2x·40cos 45°,化简得x2-402x+700=0.设该方程的两根为x1,x2,则|x1-x2|2=(x1+x2)2-4x1x2=400,|x1-x2|=20,即P1P2=20,故t=P1P2v=2020=1.故选B. 3.一艘海轮从A处出发,以40 n mile/h的速度沿南偏东40°方向直线航行,30 min后到达B处,在C处有一座灯塔,海轮在A处观察灯塔,其方向是南偏东70°,在B处观察灯塔,其方向是北偏东65°,那么B,C两点间的距离是( )A.10 2 n mile B.10 3 n mileC.20 2 n mile D.20 3 n mile答案 A解析如图所示,由已知条件可得,∠CAB=30°,∠ABC=105°,AB=40×12=20(n mile).∴∠BCA=45°.∴由正弦定理可得ABsin 45°=BCsin 30°.∴BC=20×1222=102(n mile).4.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C平分∠DAB,∠ABC=60°,AC=6,AD=5,S△ADC=152,则AB=________.答案4 3解析在△ADC中,已知AC=6,AD=5,S△ADC=152,则由S△ADC=12·AC·AD·sin ∠DAC,求得sin ∠DAC=12,即∠DAC=30°,∴ ∠BAC=30°.而∠ABC=60°,故△ABC为直角三角形;∵ AC=6,∴ AB=ACcos 30°=632=4 3.1.在求解三角形中,我们可以根据正弦函数的定义得到两个解,但作为有关现实生活的应用题,必须检验上述所求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2.解三角形的应用题时,通常会遇到两种情况:(1)已知量与未知量全部集中在一个三角形中,依次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解之.(2)已知量与未知量涉及两个或几个三角形,这时需要选择条件足够的三角形优先研究,再逐步在其余的三角形中求出问题的解.。

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一章 解三角形 1.2 应用举例》_30

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一章 解三角形 1.2 应用举例》_30

第一课时 1.2 应用举例(一)教学要求: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测量距离的实际问题,了解常用的测量相关术语.教学重点:熟练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答有关三角形的测量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根据题意建立解三角形的数学模型.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在△ABC 中,∠C =60°,a +b =+1),c =,则∠A 为 .2.在△ABC 中,sin A =sin sin cos cos B C B C++,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解法: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化为边的关系,再进行化简二、讲授新课:1. 教学距离测量问题:① 出示例1:如图,设A 、B 两点在河的两岸,要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测量者在A 的同侧,在所在的河岸边选定一点C ,测出AC 的距离是55m ,∠BAC =51︒,∠ACB =75︒. 求A 、B 两点的距离(精确到0.1m ).分析:实际问题中已知的边与角? 选用什么定理比较合适?→ 师生共同完成解答. →讨论:如何测量从一个可到达的点到一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 ③ 出示例2:如图,A 、B 两点都在河的对岸(不可到达),设计一种测量A 、B 两点间距离的方法.分析得出方法:测量者可以在河岸边选定两点C 、D ,测得CD =a ,并且在C 、D 两点分别测得∠BCA =α,∠ACD =β,∠CDB =γ,∠BDA =δ.讨论:依次抓住哪几个三角形进行计算?→ 写出各步计算的符号所表示的结论. 具体如下:在∆ADC 和∆BDC 中,应用正弦定理得AC =sin()sin[180()]a γδβγδ+︒-++ =sin()sin()a γδβγδ+++, BC =sin sin[180()]a γαβγ︒-++=sin sin()a γαβγ++. 计算出AC 和BC 后,再在∆ABC 中,应用余弦定理计算出AB 两点间的距离AB =④ 练习:若在河岸选取相距40米的C 、D 两点,测得∠BCA =60︒,∠ACD =30︒,∠CDB =45︒,∠BDA =60︒. (答案:AB .2. 小结:解斜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1)分析:理解题意,分清已知与未知,画出示意图(2)建模:根据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把已知量与求解量尽量集中在有关的三角形中,建立一个解斜三角形的数学模型;(3)求解: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有序地解出三角形,求得数学模型的解(4)检验:检验上述所求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三、巩固练习:1. 的C 、D 两点,并测得∠ACB =75°,∠BCD =45°,∠ADC =30°,∠ADB =45°. A 、B 、C 、D 在同一个平面,求两目标A 、B 间的距离. ()2. 两灯塔A 、B 与海洋观察站C 的距离都等于a km ,灯塔A 在观察站C 的北偏东30︒,灯塔B在观察站C 南偏东60︒,则A 、B a km )3. 作业:教材P14 练习1、2题.第二课时 1.2 应用举例(二)教学要求: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底部不可到达的物体高度测量的问题.教学重点:结合实际测量工具,解决生活中的测量高度问题.教学难点:能观察较复杂的图形,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条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 讨论:测量建筑物的高度?怎样在水平飞行的飞机上测量飞机下方山顶的海拔高度呢?2. 讨论:怎样测量底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高度呢?二、讲授新课:1. 教学高度的测量:① 出示例1:AB 是底部B 不可到达的一个建筑物,A 为建筑物的最高点,设计一种测量建筑物高度AB 的方法.分析:测量方法→ 计算方法师生一起用符号表示计算过程与结论.AC =sin sin()a βαβ-,AB = AE +h =AC sin α+h =sin sin sin()a αβαβ-+h . ② 练习:如图,在山顶铁塔上B 处测得地面上一点A 的俯角α=5440︒',在塔底C 处测得A 处的俯角β=501︒'. 已知铁塔BC 部分的高为27.3 m ,求出山高CD (精确到1 m )③ 出示例2:如图,一辆汽车在一条水平的公路上向正东行驶,到A处时测得公路南侧远处一山顶D 在东偏南15︒的方向上,行驶5km后到达B 处,测得此山顶在东偏南25︒的方向上,仰角为8︒,求此山的高度CD .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在哪几个三角形中? 分别选用什么定理来依次解各三角形? → 师生共同解答.解答:在∆ABC 中, ∠A =15︒,∠C = 25︒-15︒=10︒,根据正弦定理,sin BC A = sin AB C, BC =sin sin AB A C =5sin15sin10︒︒≈7.4524(km ),CD =BC ⨯tan ∠DBC ≈BC ⨯tan8︒≈1047(m ). 2. 练习:某人在山顶观察到地面上有相距2500米的A 、B 两个目标,测得目标A 在南偏西57°,俯角是60°,测得目标B 在南偏东78°,俯角是45°,试求山高.解法:画图分析,标出各三角形的有关数据,再用定理求解. 关键:角度的概念3. 小结:审题;基本概念(方位角、俯角与仰角);选择适合定理解三角形;三种高度测量模型(结合图示分析).三、巩固练习:1. 为测某塔AB 的高度,在一幢与塔AB 相距20m 的楼的楼顶处测得塔顶A 的仰角为30︒,测得塔基B 的俯角为45︒,则塔AB 的高度为多少m ? 答案:(m ) 2. 在平地上有A 、B 两点,A 在山的正东,B 在山的东南,且在A 的南25°西300米的地方,在A 侧山顶的仰角是30°,求山高. (答案:230米)3. 作业:P17 练习1、3题.第三课时 1.2 应用举例(三)教学要求: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计算角度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熟练运用定理.教学难点:掌握解题分析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 讨论:如何测量一个可到达的点到一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又如何测量两个不可到达点的距离? 如何测量底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高度?与前者有何相通之处?2. 讨论:在实际的航海生活中,如何确定航速和航向?通法:转化已知三角形的一些边和角求其余边的问题二、讲授新课:1. 教学角度的测量问题:① 出示例1:甲、乙两船同时从B 点出发,甲船以每小时10(3+1)km 的速度向正东航行,乙船以每小时20km 的速度沿南60°东的方向航行,1小时后甲、乙两船分别到达A 、C 两点,求A 、C 两点的距离,以及在A 点观察C 点的方向角.分析:根据题意,如何画图? →解哪个三角形?用什么定理?如何列式?→ 学生讲述解答过程 (答案:630) → 小结: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读懂题意,画出图形→再分析解哪个三角形,如何解?② 练习:已知A 、B 两点的距离为100海里,B 在A 的北偏东30°,甲船自A 以50海里/小时的速度向B 航行,同时乙船自B 以30海里/小时的速度沿方位角150°方向航行,问航行几小时,两船之间的距离最小?画出图形,并标记已知和要求的 →解哪个三角形?用什么定理解?如何列式? ③ 出示例2:某巡逻艇在A 处发现北偏东45︒相距9海里的C 处有一艘走私船,正沿南偏东75︒的方向以10海里/小时的速度向我海岸行驶,巡逻艇立即以14海里/小时的速度沿着直线方向追去,问巡逻艇应该沿什么方向去追?需要多少时间才追赶上该走私船?分析:如何画出方位图? → 寻找三角形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如何解三角形.→ 师生共同解答. (答案:北偏东8331'︒方向;1.4小时)④ 练习:某渔轮在A 处测得在北45°的C 处有一鱼群,离渔轮9海里,并发现鱼群正沿南75°东的方向以每小时10海里的速度游去,渔轮立即以每小时14海里的速度沿着直线方向追捕,问渔轮应沿什么方向,需几小时才能追上渔群?2. 小结:(1)已知量与未知量全部集中在一个三角形中,依次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解之. (2)已知量与未知量涉及两个或几个三角形,这时需要选择条件足够的三角形优先研究,再逐步在其余的三角形中求出问题的解.三、巩固练习:1. 我舰在敌岛A 南偏西︒50相距12海里的B 处,发现敌舰正由岛沿北偏西︒10的方向以10海里/小时的速度航行.问我舰需以多大速度、沿什么方向航行才能用2小时追上敌舰?2. 某时刻A 点西400千米的B 处是台风中心,台风以每小时40千米的速度向东北方向直线前进,以台风中心为圆心,300千米为半径的圆称为“台风圈”,从此时刻算起,经过多长时间A 进入台风圈?A 处在台风圈中的时间有多长?3. 作业:教材P22 习题1.2 A 组 2、3题.第四课时 1.2 应用举例(四)教学要求: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进一步解决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简单推导和应用,能证明三角形中的简单的恒等式.教学重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利用及三角形中简单恒等式的证明. 教学难点: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来求证简单的证明题.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 提问:接触过哪些三角形的面积公式?2. 讨论:已知两边及夹角如何求三角形面积?二、讲授新课:1. 教学面积公式:①讨论:∆ABC中,边BC、CA、AB上的高分别记为ha 、hb、h c,那么它们如何用已知边和角表示?→如何计算三角形面积?②结论:三角形面积公式,S=12absin C,S=1bcsin A,S=12acsinB③练习:已知在∆ABC中,∠B=30︒,b=6,c求a及∆ABC的面积S.(解有关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对角的问题,注重分情况讨论解的个数)④出示例1:在某市进行城市环境建设中,要把一个三角形的区域改造成室内公园,经过测量得到这个三角形区域的三条边长分别为68m,88m,127m,这个区域的面积是多少?(精确到0.1cm2)?分析:由已知条件可得到什么结论?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如何求一个角的正弦?→师生共同解答. →小结:余弦定理,诱导公式,面积公式.→讨论:由三边如何直接求面积?(海仑公式)2. 教学恒等式证明:①讨论:射影定理:a = b cos C + c cos B;b = a cos C + c cos A;c = a cos B + b cos A.分析:如何证明第一个式子?证一:右边=22222222222a b c a c b ab c aab ac a+-+-+=== 左边证二:右边= 2R sin B cos C + 2R sin C cos B=2R sin(B+C)=2R sin A= a = 左边→学生试证后面两个.②出示例2:在∆ABC中,求证:(1)222222sin sin;sina b A Bc C++=(2)2a+2b+2c=2(bc cos A+ca cos B+abcosC)分析:观察式子特点,讨论选用什么定理?3. 小结: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化边为角”或“化角为边”.三、巩固练习:1. 在△ABC中,若22tantanA aB b=,判断△ABC的形状. (两种方法)2. 某人在M汽车站的北偏西20︒的方向上的A处,观察到点C处有一辆汽车沿公路向M站行驶. 公路的走向是M站的北偏东40︒. 开始时,汽车到A的距离为31千米,汽车前进20千米后,到A的距离缩短了10千米. 问汽车还需行驶多远,才能到达M汽车站?(15千米)3. 作业:教材P24 14、15题.。

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一章 解三角形 1.2 应用举例》_33

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一章 解三角形 1.2 应用举例》_33
(1)问题引入——提出三角形的边角问题,引出本节的教学任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公式和变形——分类讨论,数形结合,动脑思考,组织学生自主探索,熟练运用正弦、余弦定理。(3)例题处理——始终从问题出发,层层设疑,让他们在探索中自得知识。(4)巩固练习——深化对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运用的理解,巩固新知。
四、教学重点:解三角形过程中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合理选取
教学难点:解三角形过程中“边→角”“角→边”的互相转化
五、学法与教法
学法:开展“动脑想、多交流、勤设问”的研讨式学习方法,逐渐培养学生“会观察”、“会类比”、“会分析”、“会论证”的能力。教学用具:多媒体。教法:①动——师生互动、共同探索;②导——教师指导、循序渐进。
六、评价分析
这堂课由三角形的具体问题出发,引导学生探索研究三角形中边角关系,展示了一个完整的数学探究过程。从提出问题到定理应用,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再发现的过程,促进了个性化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体会认识事物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规律,体会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并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节授课对象是高三学生,学生在高二的时候已经学过两个定理的证明和简单运用,本节是利用这两个定理来处理有关的三角形问题,即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运用问题。由具体例子出发探索研究三角形边角关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中的度量问题;
(2)进一步熟练掌握正弦、余弦定理在解各类三角形中的应用,提高对正弦、余弦定理应用范围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
(1)由具体的解三角形的例子出发,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2)通过学习提高学生数据处理能力和获取知识能力.

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一章 解三角形 1.2 应用举例》_2

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一章 解三角形 1.2 应用举例》_2

第1课时解三角形应用举例—距离问题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B版数学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中1.2的应用举例中测量距离(高度)问题。

主要介绍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在实际测量(距离、高度)中的应用。

因为在本节课前,同学们已经学习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公式及基本应用。

本节课的设计,意在复习前面所学两个定理的同时,加深对其的了解,以便能达到在实际问题中熟练应用的效果。

对加深学生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意识做贡献。

二、学情分析距离测量问题是基本的测量问题,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应用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和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进行距离测量。

这里涉及的测量问题则是不可到达的测量问题,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问题的差异,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某些问题中只要求得到能够实施的测量方法。

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解题经验,所以本节课只要带领学生勤思考多练习,学生理解起来困难不大。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距离、高度)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应用举例的学习,经历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学会用正、余弦定理灵活解题,从而获得解三角形应用问题的一般思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数学学习兴趣,感知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测量问题的实际情景,从而找到测量和计算的方法。

难点:测量方法的寻找与计算。

五、教学手段计算机,PPT,黑板板书。

六、教学过程(设计)情景展示,引入问题情景一:比萨斜塔(展示图片)师:比萨斜塔是意大利的著名建筑,它每年都会按照一定度数倾斜,但斜而不倒,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我们不能直接测量这个塔的高度,该怎么知道它的高度呢?情景二:河流、梵净山(展示图片)师:如果我们不能直接测量,该怎么得出河流的宽度和梵净山的高度呢?引入课题:我们今天就是来思考怎么通过计算,得到无法测量的距离(高度)问题。

知识扩展:简单介绍测量工具(展示图片)1 经纬仪:测量度数2卷尺:测量距离长.[分析]由余弦定理得cos∠=100+36-1962×10×6=-∴∠ADC=120°,∠在△ABD中,由正弦定理得sin∠ADB、如图,要测底部不能到达的烟囱的高AB,从[分析]如图,因为B A AA AB 11+=,又[分析] 分别在△BCD 出BD 和AD ,然后在△ADBBCD中用余弦定理求得BC.如下图,为了测量河宽,在岸的一边选定两点ACAB=45°,∠CBA=75°,________米.[分析]在△ABC中,∵∠CAB=45°,∠ABC=75°,ACB=60°,由正弦定理可得AC=AB·sin∠ABCsin∠ACB=120×sin75°sin60°=20(32+,设C到AB的距离为CD,则CD=AC·sin∠CAB=2+6)sin45°=20(3+3),∴河的宽度为20(3+3)米.五个量中,a,两个小岛相距10 n mile,从岛望C岛和A岛成岛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n=45°,由正弦定理.如图,为了测量某障碍物两侧A、B间的距离,给定下列四组数据,测量时应当用数据( )[解析] 要测γ.2.某观察站C和500米,测得灯塔在观察站C正西方向,A.500米 BC.700米 D[解析]如图,由题意知,∠3002+5002+2×300七、板书设计八、教学反思1.本教案为解三角形应用举例,是对解三角形的较高的应用,难度相应的也有提高;例题选择典型,涵盖了解三角形的常考题型,突出了重点方法,并且通过同类型的练习进行巩固;课后通过基本题、模拟题和高考题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进行考查,使本节内容充分落实.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这些应用问题进行探索,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大胆提出新问题.2.对于学生不知道如何处理的应用问题,教师通过转化,使学生能够理解,需要在练习中加强.。

高中数学第一章解三角形1.2应用举例学案新人教B版必修5(2021学年)

高中数学第一章解三角形1.2应用举例学案新人教B版必修5(2021学年)

高中数学第一章解三角形1.2 应用举例学案新人教B版必修5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数学第一章解三角形 1.2 应用举例学案新人教B版必修5)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数学第一章解三角形 1.2 应用举例学案新人教B版必修5的全部内容。

1。

2 应用举例1.了解实际问题中所涉及的名词和一些术语.2.会建立实际应用题的三角形模型,并能运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解有关距离、高度及角度等实际问题.1.实际应用问题中的有关术语(1)铅直平面:指与______垂直的平面.(2)仰角和俯角:指在同一铅直平面内,目标视线与水平视线的夹角中,视线在水平线____的角叫仰角,视线在水平线____的角叫俯角.如图(1)所示.(3)方位角:以指北方向线作为0°,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叫做方位角.如图(2)所示.(4)方向角:相对于某一______的水平角,如北偏东60°。

(5)坡角与坡度:坡面与______的夹角叫坡角,坡面的__________与__________的比叫做坡度(或坡比).设坡角为α,坡度为i,则i=____=____,如图(3)所示.【做一做1】已知两座灯塔A和B与海洋观测站C的距离相等,灯塔A在观测站C的北偏东40°,灯塔B在观测站C的南偏东60°,则灯塔A在灯塔B的( ).A.北偏东40° B.北偏西10°C.南偏东10° D.南偏西10°2.三角形中的有关公式和结论(1)在直角三角形中各元素间的关系.在△ABC中,若∠C=90°,AB=c,AC=b,BC=a,则有:①锐角之间的关系:________;②三边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③边角之间的关系:(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sin A=cos B=____,cosA=sin B=______,tan A=______。

[推荐学习]高中数学第一章解三角形1.2应用举例课堂探究学案新人教B版必修5

[推荐学习]高中数学第一章解三角形1.2应用举例课堂探究学案新人教B版必修5

1.2 应用举例课堂探究实际问题中度量A ,B 两点的长度(高度)的方法 剖析:(1)求距离问题.如图,当AB 的长度不可直接测量时,求AB 的距离.两点之间不可到达又不可视时,测出两边及其夹角,运用余弦定理求解, 则AB =a 2+b 2-2ab cos C .②当A ,B 两点之间可视但不可达时,测出两角及其夹边,先用内角和定理求第三角再运用正弦定理求解.∵∠A =π-(∠B +∠C ),∴根据正弦定理,得AB sin C =BC sin A =BCsin[π-(∠B +∠C )]=BC sin(∠B +∠C )=asin(∠B +∠C ),则AB =a sin Csin(∠B +∠C ).③当A ,B 两点都不可达时,先在△ADC 和△BDC 中分别求出AC ,BD ,再在△ABC 或△ABD 中运用余弦定理求解.先求:AD =asin(∠ADC +∠ACD )×sin∠ACD ;再求:BD =asin(∠BDC +∠BCD )×sin∠BCD ;最后:AB =AD 2+BD 2-2AD ·BD ·cos∠ADB .名师点拨:将所求距离或方向的问题转化为求一个三角形的边或角的问题时,我们选择的三角形往往条件不够,这时需要我们寻找其他的三角形作为解这个三角形的支持,为解这个三角形提供必要的条件.(2)求高度问题.如图,当AB 的高度不可直接测量时,求AB 的高度,有如下情况.①当底部可达时,利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求解,则AB =a tan C .②当BD 不可达时, 在Rt△ABD 中,BD =AB tan∠ADB ,在Rt△ABC 中,BC =ABtan∠ACB,∴a =CD =BC -BD =AB tan∠ACB -ABtan∠ADB.∴AB =a1tan∠ACB -1tan∠ADB.③在△BCD 中,BC =asin(∠BCD +∠D )×sin D .∵AB ⊥BC ,∴∠BAC =π2-∠ACB .∴在△ABC 中,AB =BCsin∠BAC×sin∠ACB=BCcos∠ACB×sin∠ACB . ∴AB =asin(∠BCD +∠D )×sin Dcos∠ACB×sin∠ACB=a sin D tan∠ACBsin(∠BCD +∠D ).名师点拨:在测量某物体高度的问题中,很多被测量的物体是一个立体的图形,而在测量过程中,我们测量的角度也不一定在同一平面内,因此还需要我们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关键是画出图形,把已知量和未知量归结到三角形中来求解.题型一 测量距离问题【例1】如图,隔河看两目标A ,B 的C ,D 两点,并测得∠ACB=75°,∠BCD=45°,∠ADC=30°,∠ADB=45°(A ,B ,C ,D 在同一平面内),求两目标A ,B 之间的距离.分析:要求出A ,B 之间的距离,可在△ABC (或△ADB )中去找关系,但不管在哪个三角形中,AC ,BC 这些量都是未知的,需要在三角形中找出合适的关系式,求出它们的值,然后解斜三角形即可.解:在△ACD 中,∠ADC =30°,∠ACD =75°+45°=120°,∴∠CAD =30°. ∴AC =CD = 3 km .在△BDC 中,∠CBD =180°-(45°+75°)=60°. 由正弦定理,得BC =3sin 75°sin 60°=6+22(km).在△ACB 中,由余弦定理,得AB 2=AC 2+BC 2-2AC ·BC ·cos∠BCA =(3)2+⎝⎛⎭⎪⎫6+222-23×6+22cos75°=5.∴AB = 5 km .∴两目标A ,B 之间的距离为 5 km .反思:测量长度(距离)是解三角形应用题的一种基本题型.在解这类问题时,首先要分析题意,确定已知与所求,然后画好示意图,通过解三角形确定实际问题的解;测量两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问题,一般是把求距离问题转化为应用余弦定理求三角形的边长问题.题型二 测量高度问题【例2】 如图所示,在地面上有一旗杆OP ,为测得它的高度h ,在地面上取一基线AB ,AB=20 m ,在A 处测得P 点的仰角∠OAP =30°,在B 处测得P 点的仰角∠OBP =45°,又测得∠AOB =60°,求旗杆的高度h .(精确到0.1 m)分析:先在Rt△PAO 和Rt△PBO 中求出AO ,BO ,再在△AOB 中由余弦定理求出h . 解:在Rt△PAO 中,AO =htan 30°=3h .在Rt△PBO 中,BO =htan 45°=h .在△ABO 中,由余弦定理,得202=(3h )2+h 2-23h ·h cos 60°,解得h =204-3≈13.3(m).反思:在解三角形的问题时,一定要选择合适的三角形,这样可以简化计算过程,再者还要注意立体几何图形中的边角关系,并选择好三角形的使用顺序.题型三 测量角度问题【例3】 如图,甲船在A 处,乙船在甲船的南偏东45°方向,距A 处9海里的B 处,并以20海里/时的速度沿南偏西15°方向行驶,若甲船以28海里/时的速度行驶,应沿什么方向,用多少小时能最快追上乙船?(精确到1度)分析:假设用t 小时在C 处追上乙船,则在△ABC 中,AC ,BC 可用t 来表示,进而利用余弦定理求得t ,解此三角形即可.解:假设用t 小时甲船在C 处追上乙船.在△ABC 中,AC =28t 海里,BC =20t 海里,∠ABC =180°-45°-15°=120°.由余弦定理,得AC 2=AB 2+BC 2-2AB ·BC ·cos∠ABC ,即(28t )2=81+(20t )2-2×9×20t ×⎝ ⎛⎭⎪⎫-12,整理,得128t 2-60t -27=0, 即(4t -3)(32t +9)=0. ∴t =34或t =-932(舍去).∴AC =28×34=21(海里),BC =20×34=15(海里).由正弦定理,得sin∠BAC =BC sin∠ABCAC =15×3221=5314.又∠ABC =120°,∴∠BAC 为锐角,∴∠BAC ≈38°.∴45°-38°=7°. ∴甲船应沿南偏东7°方向用34小时可最快追上乙船.反思:航海问题常利用解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在具体解题时,应画出示意图,找出已知量及所求的量,转化为三角形的边角,利用正、余弦定理求解.题型四 面积问题【例4】 在半径为R 的扇形OAB 中,圆心角∠AOB =60°,在扇形内有一个内接矩形,求内接矩形的最大面积.分析:扇形内的内接矩形有且仅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矩形的一边与扇形的一条半径重合;另一种是以扇形的对称轴为对称轴的矩形.我们分别求出这两种类型的矩形的最大面积,再取两者中较大的,就是符合条件的最大面积. 解:如图(1)所示,设PQ =x ,MP =y ,则矩形的面积S =xy .连接ON ,令∠AON =θ,则y =R sin θ. 在△OMN 中,利用正弦定理,得 R sin 120°=xsin(60°-θ),∴x =2R sin(60°-θ)3.∴S =xy =2R 2sin θsin(60°-θ)3=R 2·cos 2(θ-30°)-cos 60°3.当θ=30°时,S max =36R 2.如图(2)所示,设PN =x ,MN =y ,则矩形的面积为S =xy ,连接ON ,令∠AON =θ. 在△OPN 中,利用正弦定理,得ON sin∠OPN =PN sin θ=OPsin∠ONP ,∴x =Rsin 150°×sin θ=2R sin θ,y =2R sin(30°-θ).∴S =xy =4R 2sin θsin(30°-θ)=2R 2[cos 2(15°-θ)-cos 30°]. 当θ=15°时,S max =(2-3)R 2. ∵36>2-3, ∴所求内接矩形的最大面积为36R 2. 反思:关于求面积最值问题,关键是将面积函数表达出来,根据已知条件利用正弦定理将与矩形面积有关的量求出,再转化为求三角函数最值问题,这是这一类问题常用的解题思路.题型五 易错辨析【例5】 某观测站C 在城A 的南偏西20°的方向上,由城A 出发的一条公路,走向是南偏东40°,在C 处,测得公路上距C 处31 km 的B 处有一人正沿公路向城A 走去,走了20 km 后到达D 处,此时C ,D 间的距离为21 km ,这人还要走多远才能到达城A?错解:如图所示,∠CAD =60°.在△BCD 中,由余弦定理,得cos B =BC 2+BD 2-CD 22BC ·BD =312+202-2122×31×20=2331,所以sin B =1-cos 2B =12331. 在△ABC 中,AC =BC sin Bsin∠CAB=24.在△ACD 中,由余弦定理,得CD 2=AC 2+AD 2-2AC ·AD cos∠CAD , 即212=242+AD 2-24AD ,所以AD =15或AD =9, 所以这人还要走15 km 或9 km 才能到达城A .错因分析:没有及时检验,题目中△ACD 为锐角三角形,故应舍去AD =9的情况. 正解:设∠ACD =α,∠CDB =β,在△CBD 中,由余弦定理,得cos β=BD 2+CD 2-CB 22BD ·CD =202+212-3122×20×21=-17,所以sin β=437,从而sin α=sin(β-60°)=sin βcos 60°-cos βsin 60°=437×12+32×17=5314.在△ACD中,由正弦定理,得CDsin 60°=ADsin α,则AD=21×sin αsin 60°=15(km).所以这人还要走15 km才能到达城A.。

2019年高中数学第一章解三角形1.2应用举例课件新人教B版必修5

2019年高中数学第一章解三角形1.2应用举例课件新人教B版必修5

思路分析:假设经过x小时后在C处追上蓝方的小艇,作出示意图, 把实际数据转化到三角形中,利用正、余弦定理求解.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探究四
解.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探究四
当堂检测
变式训练1如图,在测量河对岸的塔高AB时,可以选与塔底B在同
一水平面内的两个测点C与D,现测得∠BCD=α,∠BDC=β,CD=s,并
在点C测得塔顶A的仰角为θ,求塔高AB.
解:在△BCD 中,∠CBD=π-α-β,
由正弦定理得 ������������
sin∠������������������
=
������������ sin∠������������������
,
所以 BC=���������s���insi∠n���∠��������������������������������� = si���n���·(s���i���n+������������),
在 Rt△ABC 中,AB=BCtan∠ACB=���s���tiann(������������s+in���������)��� .
=tan
α,如图③所示.



2.仰角、俯角、方位角有什么区别? 提示:三者的参照不同,仰角与俯角是相对于水平线而言的,而方 位角是相对于正北方向而言的. 3.做一做:从A处望B处的仰角为α,从B处望A处的俯角为β,则α,β的
关系是( )
A.α>β
B.α=β
C.α+β=90° D.α+β=180° 解析:要正确理解仰角、俯角的含义,准确地找出仰角、俯角的 确切位置,如图,从A处望B处的仰角α与从B处望A处的俯角β是内错 角(根据水平线平行),即α=β.

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1.2应用举例》16

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1.2应用举例》16

教课方案课题名称:解三角形在测绘中的应用学科年级高一下教材版本人教版课型新讲课一、教课内容剖析解三角形问题在实质生活与工作中应用宽泛,常常用于解决实践中的丈量、航海、航空、物理、几何等问题。

它不单在高考取作为要点知识综合考察,并且与学生生涯规划亲密有关。

整体来讲,解三角形问题是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内容之一,它既是高中数学的基本内容,又有很强的应用实践性。

二、学习者特色剖析知识方面:已经具备了勾股定理、正余弦定理、三角函数等解三角形知识能力方面:具备认识三角形能力、对数学量进行基本丈量的技术及必定的着手操作能力心理方面:学生心理还不太成熟,需要更多关注、鼓舞和引导,但学生对好多新鲜事物保有极高的热忱生涯规划方面: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生涯选择没有明确的方向,生涯规划方面需要获得指导,。

三、教课目的知识目标:1稳固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掌握基本的丈量方法。

能力目标1能进行简单的案例设计;锻炼学生着手操作,培育学生在实质情境中剖析并解决实质问题的能力。

核心修养目标:培育学生数学抽象、逻辑推理能力、数学建模及数学计算等能力。

生涯目标:1经过详细案例激发学生民族骄傲感;分组合作研究让学生体验团结协作、合作双赢;使学生在过程中充分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明确目标;经过学生接触初步的测绘工作,将实践技术与数学理论相联合,惹起学生对测绘的兴趣;经过引导感兴趣的学生在测绘及测绘专业领域方面做出生涯规划;鼓舞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弘扬测绘精神。

四、教课重难点要点:追求适合的丈量方法并利用解三角形知识进行测绘任务的解决;浸透测绘工作及测绘专业引导学生做出生涯规划。

难点:丈量方法的优化;学生测绘专业的生涯浸透五、课前准备环手段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教课方案意生涯设节图计企图对学生进行MBTI测试,将不测试同性格的同学分在一组测量初体验在课前部署了丈量任务和测量要求。

我从同学熟习的情境分组下手,选用了学校教课楼,要合作求同学分组对它的高度进行丈量。

高中数学第一章解直角三角形1.2应用举例名师讲义新人教B版必修75

高中数学第一章解直角三角形1.2应用举例名师讲义新人教B版必修75

1.2 应用举例(1)方向角和方位角各是什么样的角?(2)怎样测量物体的高度?(3)怎样测量物体所在的角度?[新知初探]实际测量中的有关名称、术语名称定义图示基线在测量中,根据测量需要适当确定的线段叫做基线仰角在同一铅垂平面内,视线在水平线上方时与水平线的夹角俯角在同一铅垂平面内,视线在水平线下方时与水平线的夹角方向角从指定方向线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指定方向线是指正北或正南或正东或正西,方向角小于90°)南偏西60°指以正南方向为始边,转向目标方向线形成的角预习课本P12~14,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方位角从正北的方向线按顺时针到目标方向线所转过的水平角[小试身手]1.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已知三角形的三个角,能够求其三条边( )(2)两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无法求得( )(3)方位角和方向角是一样的( )解析:(1)错误,要解三角形,至少知道这个三角形的一条边长.(2)错误,两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我们可以借助第三个点和第四个点量出角度、距离求得.(3)错误.方位角是指从正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而方向角是以观测者的位置为中心,将正北或正南方向作起始方向旋转到目标的方向线所成的角(一般指锐角).答案:(1)×(2)×(3)×2.若P在Q的北偏东44°50′方向上,则Q在P的( )A.东偏北45°10′方向上 B.东偏北45°50′方向上C.南偏西44°50′方向上 D.西偏南45°50′方向上解析:选C 如图所示.3.从A处望B处的仰角为α,从B处望A处的俯角为β,则α,β的关系为( ) A.α>β B.α=βC.α+β=90° D.α+β=180°解析:选B 根据题意和仰角、俯角的概念画出草图,如图.知α=β,故应选B.4.两灯塔A,B与海洋观察站C的距离都等于a(km),灯塔A在C北偏东30°,B在C南偏东60°,则A,B之间距离为( )A.2a kmB.3a kmC .a kmD .2a km解析:选A △ABC 中,AC =BC =a ,∠ACB =90°, 所以AB =2a .测量高度问题[典例] 如图,测量河对岸的塔高AB 时,可以选与塔底B 在同一水平面内的两点C 与D .现测得∠BCD =α,∠BDC =β,CD =s ,并在点C 测得塔顶A 的仰角为θ,求塔高AB .[解] 在△BCD 中, ∠CBD =π-(α+β).由正弦定理得BC sin ∠BDC =CDsin ∠CBD .∴BC =CD sin ∠BDC sin ∠CBD =s ·sin βsin α+β.在Rt △ABC 中,AB =BC tan ∠ACB =s ·si n βtan θsin α+β.测量高度问题的两个关注点(1)“空间”向“平面”的转化:测量高度问题往往是空间中的问题,因此先要选好所求线段所在的平面,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2)“解直角三角形”与“解斜三角形”结合,全面分析所有三角形,仔细规划解题思路. [活学活用]1.一个大型喷水池的中央有一个强力喷水柱,为了测量喷水柱喷出的水柱的高度,某人在喷水柱正西方向的A 处测得水柱顶端的仰角为45°,沿A 向北偏东30°方向前进100 m 到达B 处,在B 处测得水柱顶端的仰角为30°,则水柱的高度是( )A .50 mB .100 mC .120 mD .150 m 解析:选A 如图,设水柱高度是h m ,水柱底端为C ,则在△ABC 中,A =60°,AC =h ,AB =100,BC =3h ,根据余弦定理得,(3h )2=h 2+1002-2×h ×100×cos 60°,即h 2+50h -5 000=0,解得h =50或h =-100(舍去),故水柱的高度是50 m.2.如图所示,在山底A 处测得山顶B 的仰角∠CAB =45°,沿倾斜角为30°的山坡向山顶走1 000 m 到达S 点,又测得山顶仰角∠DSB=75°,则山高BC 为________m.解析:因为∠SAB =45°-30°=15°,∠SBA =∠ABC -∠SBC =45°-(90°-75°)=30°, 所以∠ASB =180°-∠SAB -∠SBA =135°.在△ABS 中,AB =AS ·sin 135°sin 30°=1 000×2212=1 0002,所以BC =AB ·sin 45°=1 0002×22=1 000(m). 答案:1 000测量角度问题[典例] 如图所示,A ,B 是海面上位于东西方向相距5(3+3) n mile 的两个观测点.现位于A 点北偏东45°方向、B 点北偏西60°方向的D 点有一艘轮船发出求救信号,位于B 点南偏西60°且与B 点相距20 3 n mile 的C 点的救援船立即前往营救,其航行速度为30 n mile/h ,则该救援船到达D 点需要多长时间?[解] 由题意,知AB =5(3+3) n mile ,∠DBA =90°-60°=30°,∠DAB =90°-45°=45°, ∴∠ADB =180°-(45°+30°)=105°. 在△DAB 中,由正弦定理得BD sin ∠DAB =ABsin ∠ADB ,即BD =AB sin ∠DAB sin ∠ADB =53+3sin 45°sin 105°=53+3sin 45°sin 45°cos 60°+cos 45°sin 60°=10 3 n mile.又∠DBC =∠DBA +∠ABC =60°,BC =20 3 n mile , ∴在△DBC 中,由余弦定理,得CD =BD 2+BC 2-2BD ·BC cos ∠DBC=300+1 200-2×103×203×12=30 n mile ,则救援船到达D 点需要的时间为3030=1 h.测量角度问题主要是指在海上或空中测量角度的问题,如确定目标的方位,观察某一建筑物的视角等.解决它们的关键是根据题意和图形及有关概念,确定所求的角在哪个三角形中,该三角形中已知哪些量,需要求哪些量.通常是根据题意,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然后通过解这些三角形,得到所求的量,从而得到实际问题的解.[活学活用]在海岸A 处,发现北偏东45°方向,距离A 处(3-1)n mile 的B 处有一艘走私船,在A 处北偏西75°的方向,距离A 2 n mile 的C 处的缉私船奉命以10 3 n mile 的速度追截走私船.此时,走私船正以10 n mile/h 的速度从B 处向北偏东30°方向逃窜,问缉私船沿什么方向能最快追上走私船?解:设缉私船用t h 在D 处追上走私船,画出示意图, 则有CD =103t ,BD =10t ,在△ABC 中,∵AB =3-1,AC =2,∠BAC =120°,∴由余弦定理,得BC 2=AB 2+AC 2-2AB ·AC ·cos∠BAC =(3-1)2+22-2·(3-1)·2·cos 120°=6,∴BC =6,且sin ∠ABC =AC BC·sin∠BAC =26·32=22, ∴∠ABC =45°,BC 与正北方向成90°角.∵∠CBD =90°+30°=120°,在△BCD 中,由正弦定理,得sin ∠BCD =BD ·sin∠CBDCD=10t sin 120°103t=12, ∴∠BCD =30°.即缉私船沿北偏东60°方向能最快追上走私船.测量距离问题题点一:两点间不可通又不可视1.如图所示,要测量一水塘两侧A ,B 两点间的距离,其方法先选定适当的位置C ,用经纬仪测出角α,再分别测出AC ,BC 的长b ,a ,则可求出A ,B 两点间的距离.即AB =a 2+b 2-2ab cos α.若测得CA =400 m ,CB =600 m ,∠ACB =60°,试计算AB 的长. 解: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得AB 2=AC 2+BC 2-2AC ·BC cos ∠ACB ,∴AB 2=4002+6002-2×400×600cos 60°=280 000. ∴AB =2007 (m).即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2007 m. 题点二:两点间可视但有一点不可到达2.如图所示,A ,B 两点在一条河的两岸,测量者在A 的同侧,且B 点不可到达,要测出A ,B 的距离,其方法在A 所在的岸边选定一点C ,可以测出A ,C 的距离m ,再借助仪器,测出∠ACB =α,∠CAB =β,在△ABC 中,运用正弦定理就可以求出AB .若测出AC =60 m ,∠BAC =75°,∠BCA =45°,则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________ m. 解析:∠ABC =180°-75°-45°=60°, 所以由正弦定理得,AB sin C =ACsin B, ∴AB =AC ·sin C sin B =60×sin 45°sin 60°=206(m).即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20 6 m. 答案:20 6题点三:两点都不可到达3.如图,A ,B 两点在河的同侧,且A ,B 两点均不可到达,测出A ,B 的距离,测量者可以在河岸边选定两点C ,D ,测得CD =a ,同时在C ,D 两点分别测得∠BCA =α,∠ACD =β,∠CDB =γ,∠BDA =δ.在△ADC和△BDC 中,由正弦定理分别计算出AC 和BC ,再在△ABC 中,应用余弦定理计算出AB .若测得CD =32km ,∠ADB =∠CDB =30°,∠ACD =60°,∠ACB =45°,求A ,B 两点间的距离.解:∵∠ADC =∠ADB +∠CDB =60°,∠ACD =60°, ∴∠DAC =60°, ∴AC =DC =32. 在△BCD 中,∠DBC =45°,由正弦定理,得BC =DCsin ∠DBC ·sin∠BDC =32sin 45°·sin30°=6 4.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AB2=AC2+BC2-2AC·BC cos 45°=34+38-2×32×64×22=38.∴AB=64 (km).∴A,B两点间的距离为64km.当A,B两点之间的距离不能直接测量时,求AB的距离分为以下三类:(1)两点间不可通又不可视(如图①):可取某点C,使得A,B与C之间的距离可直接测量,测出AC=b,BC=a以及∠ACB=γ,利用余弦定理得:AB=a2+b2-2ab cos γ.(2)两点间可视但不可到达(如图②):可选取与B同侧的点C,测出BC=a以及∠ABC和∠ACB,先使用内角和定理求出∠BAC,再利用正弦定理求出AB.(3)两点都不可到达(如图③):在河边测量对岸两个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可先在一侧选取两点C,D,测出CD=m,∠ACB,∠BCD,∠ADC,∠ADB,再在△BCD中求出BC,在△ADC中求出AC,最后在△ABC中,由余弦定理求出AB.层级一学业水平达标1.学校体育馆的人字屋架为等腰三角形,如图,测得AC的长度为4 m,∠A=30°,则其跨度AB的长为( )A.12 m B.8 mC.3 3 m D.4 3 m解析:选D 由题意知,∠A=∠B=30°,所以∠C=180°-30°-30°=120°,由正弦定理得,AB sin C =ACsin B ,即AB =AC ·sin C sin B =4·sin 120°sin 30°=4 3.2.一艘船自西向东匀速航行,上午10时到达一座灯塔P 的南偏西75°距塔68 n mile 的M 处,下午2时到达这座灯塔的东南方向的N 处,则这只船的航行速度为( )A.1762n mile/h B .34 6 n mile/hC.1722n mile/h D .34 2 n mile/h解析:选A 如图所示,在△PMN 中,PM sin 45°=MNsin 120°,∴MN =68×32=346,∴v =MN 4=1762 n mile/h.3.若某人在点A 测得金字塔顶端仰角为30°,此人往金字塔方向走了80米到达点B ,测得金字塔顶端的仰角为45°,则金字塔的高度最接近于(忽略人的身高)( )A .110米B .112米C .220米D .224米解析:选A 如图,设CD 为金字塔,AB =80米.设CD =h ,则由已知得(80+h )×33=h ,h =40(3+1)≈109(米).从选项来看110最接近,故选A.4.设甲、乙两幢楼相距20 m ,从乙楼底望甲楼顶的仰角为60°,从甲楼顶望乙楼顶的俯角为30°,则甲、乙两幢楼的高分别是( )A .20 3 m ,4033 mB .10 3 m,20 3 mC .10(3-2)m,20 3 mD.1532 m ,2033m解析:选A 由题意,知h 甲=20tan 60°=203(m),h 乙=20tan 60°-20tan 30°=4033(m). 5.海上的A ,B 两个小岛相距10 n mile ,从A 岛望C 岛和B 岛成60°的视角,从B 岛望C 岛和A 岛成75°的视角,则B 岛与C 岛之间的距离是( )A .10 3 n mile B.1063 n mileC .5 2 n mileD .5 6 n mile解析:选D 由题意,做出示意图,如图,在△ABC 中,C =180°-60°-75°=45°,由正弦定理,得BC sin 60°=10sin 45°,解得BC =56(n mile).6.某人从A 处出发,沿北偏东60°行走3 3 km 到B 处,再沿正东方向行走2 km 到C 处,则A ,C 两地的距离为________km.解析:如图所示,由题意可知AB =33,BC =2,∠ABC =150°. 由余弦定理,得AC 2=27+4-2×33×2×cos 150°=49,AC =7.则A ,C 两地的距离为7 km. 答案:77.坡度为45°的斜坡长为100 m ,现在要把坡度改为30°,则坡底要伸长________m. 解析:如图,BD =100,∠BDA =45°,∠BCA =30°, 设CD =x ,所以(x +DA )·tan 30°=DA ·tan 45°, 又DA =BD ·cos 45°=100×22=502, 所以x =DA ·tan 45°tan 30°-DA =502×133-50 2=50(6-2)m. 答案:50(6-2)8.一蜘蛛沿东北方向爬行x cm 捕捉到一只小虫,然后向右转105°,爬行10 cm 捕捉到另一只小虫,这时它向右转135°爬行回它的出发点,那么x =________cm.解析:如图所示,设蜘蛛原来在O 点,先爬行到A 点,再爬行到B点,易知在△AOB 中,AB =10 cm ,∠OAB =75°,∠ABO =45°,则∠AOB =60°,由正弦定理知:x =AB ·sin∠ABO sin ∠AOB =10×sin 45°sin 60°=1063(cm).答案:10639.如图,甲船以每小时302海里的速度向正北方向航行,乙船按固定方向匀速直线航行,当甲船位于A 1处时,乙船位于甲船的北偏西105°方向的B 1处,此时两船相距20海里,当甲船航行20分钟到达A 2处时,乙船航行到甲船的北偏西120°方向的B 2处,此时两船相距102海里,求乙船航行的速度.解:如图,连接A 1B 2,在△A 1A 2B 2中,易知∠A 1A 2B 2=60°,又易求得A 1A 2=302×13=102=A 2B 2,∴△A 1A 2B 2为正三角形, ∴A 1B 2=10 2.在△A 1B 1B 2中,易知∠B 1A 1B 2=45°, ∴(B 1B 2)2=400+200-2×20×102×22=200, ∴B 1B 2=102,∴乙船每小时航行302海里.10.如图所示,在地面上共线的三点A ,B ,C 处测得一建筑物的仰角分别为30°,45°,60°,且AB =BC =60 m ,求建筑物的高度.解:设建筑物的高度为h ,由题图知,PA =2h ,PB =2h ,PC =233h , ∴在△PBA 和△PBC 中,分别由余弦定理, 得cos ∠PBA =602+2h 2-4h22×60×2h ,①cos ∠PBC =602+2h 2-43h22×60×2h .②∵∠PBA +∠PBC =180°, ∴cos ∠PBA +cos ∠PBC =0.③由①②③,解得h =306或h =-306(舍去),即建筑物的高度为30 6 m.层级二 应试能力达标1.如图,从气球A 上测得其正前下方的河流两岸B ,C 的俯角分别为75°,30°,此时气球的高度AD 是60 m ,则河流的宽度BC 是( )A .240(3-1)mB .180(2-1)mC .120(3-1)mD .30(3+1)m解析:选C 由题意知,在Rt △ADC 中,∠C =30°,AD =60 m ,∴AC =120 m .在△ABC 中,∠BAC =75°-30°=45°,∠ABC =180°-45°-30°=105°,由正弦定理,得BC =AC sin ∠BACsin ∠ABC =120×226+24=120(3-1)(m).2.如图所示为起重机装置示意图.支杆BC =10 m ,吊杆AC =15 m ,吊索AB =519 m ,起吊的货物与岸的距离AD 为( )A .30 m B.1532 mC .15 3 mD .45 m解析:选B 在△ABC 中,AC =15 m ,AB =519 m ,BC =10 m ,由余弦定理得cos ∠ACB =AC 2+BC 2-AB 22×AC ×BC=152+102-51922×15×10=-12,∴sin ∠ACB =32.又∠ACB +∠ACD =180°, ∴sin ∠ACD =sin ∠ACB =32. 在Rt △ADC 中,AD =AC ·sin∠ACD =15×32=1532m. 3.如图所示,要测量底部不能到达的某电视塔AB 的高度,在塔的同一侧选择C ,D 两个观测点,且在C ,D 两点测得塔顶的仰角分别为45°,30°,在水平面上测得∠BCD =120°,C ,D 两地相距500 m ,则电视塔AB 的高度是( )A .100 2 mB .400 mC .200 3 mD .500 m解析:选D 设AB =x ,在Rt △ABC 中,∠ACB =45°,∴BC =AB =x .在Rt △ABD 中,∠ADB =30°,∴BD =3x .在△BCD 中,∠BCD =120°,CD =500 m ,由余弦定理得(3x )2=x 2+5002-2×500x cos 120°,解得x =500 m.4.如图所示,位于东海某岛的雷达观测站A ,发现其北偏东45°,与观测站A 距离202海里的B 处有一货船正匀速直线行驶,半小时后,又45.测得该货船位于观测站A 东偏北θ(0°<θ<45°)的C 处,且cos θ=已知A ,C 两处的距离为10海里,则该货船的船速为( )A .485 海里/小时B .385 海里/小时C .27 海里/小时D .4 6 海里/小时解析:选A 因为cos θ=45,0°<θ<45°,所以sin θ=35,cos(45°-θ)=22×45+22×35=7210,在△ABC 中,BC 2=(202)2+102-2×202×10×7210=340,所以BC =285,该货船的船速为28512=485海里/小时.5.如图所示,客轮以速度2v 由A 至B 再到C 匀速航行,货轮从AC 的中点D 出发,以速度v 沿直线匀速航行,将货物送达客轮.已知AB ⊥BC ,且AB =BC =50 n mile ,若两船同时起航出发,则两船相遇之处距C 点________n mile(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解析:由题易知两船相遇之处M 位于BC 上,如图,设|MC |=d ,则100±d 2v =d 2+2522±2·d ·252cos 45°v(M 位于BC 延长线上取“+”,M 位于BC 上取“-”),所以(100±d )2=4[d 2+(252)2±50d ],即3d 2=1002-5 000,所以d 2=5 0003,即d ≈40.8(n mile).答案:40.86.甲船在A 处观察乙船,乙船在它的北偏东60°方向的B 处,两船相距a n mile ,乙船正向北行驶,若甲船的速度是乙船的3倍,则甲船应沿________方向行驶才能追上乙船;追上时甲船行驶了________n mile.解析:如图所示,设在C 处甲船追上乙船,乙船到C 处用的时间为t ,乙船的速度为v ,则BC =tv ,AC =3tv ,又B =120°,则由正弦定理BCsin ∠CAB =AC sin B ,得1sin ∠CAB =3sin 120°,∴sin ∠CAB =12,∴∠CAB =30°,∴甲船应沿北偏东30°方向行驶.又∠ACB =180°-120°-30°=30°,∴BC =AB =a n mile ,∴AC =AB 2+BC 2-2AB ·BC cos 120°=a 2+a 2-2a 2·⎝ ⎛⎭⎪⎫-12=3a (n mile)答案:北偏东30° 3a7.如图所示,在社会实践中,小明观察一棵桃树.他在点A 处发现桃树顶端点C 的仰角大小为45°,往正前方走4 m 后,在点B 处发现桃树顶端点C 的仰角大小为75°.(1)求BC 的长;(2)若小明身高为1.70 m ,求这棵桃树顶端点C 离地面的高度(精确到0.01 m ,其中3≈1.732).解:(1)在△ABC 中,∠CAB =45°,∠DBC =75°, 则∠ACB =75°-45°=30°,AB =4,由正弦定理得BC sin 45°=4sin 30°,解得BC =42(m).即BC 的长为4 2 m. (2)在△CBD 中,∠CDB =90°,BC =42, 所以DC =42sin 75°.因为sin 75°=s in(45°+30°) =sin 45°cos 30°+cos 45°sin 30°=6+24, 则DC =2+2 3.所以CE =ED +DC =1.70+2+23≈3.70+3.464 ≈7.16(m).即这棵桃树顶端点C 离地面的高度为7.16 m.8.在某次地震时,震中A (产生震动的中心位置)的南面有三座东西方向的城市B ,C ,D .已知B ,C 两市相距20 km ,C ,D 相距34 km ,C 市在B ,D 两市之间,如图所示.某时刻C 市感到地表震动,8 s 后B 市感到地表震动,20 s后D 市感到地表震动,已知震波在地表传播的速度为每秒1.5 km.求震中A到B ,C ,D 三市的距离.解:在△ABC 中,由题意AB -AC =1.5×8=12(km).在△ACD 中,由题意AD -AC =1.5×20=30(km).设AC =x km ,则AB =(12+x )km ,AD =(30+x )km.在△ABC 中,cos ∠ACB =x 2+400-12+x22×20×x=256-24x 40x =32-3x5x. 在△ACD 中,cos ∠ACD =x 2+1 156-30+x268x=256-60x 68x =64-15x17x.∵B ,C ,D 在一条直线上,∴64-15x 17x =-32-3x 5x ,即64-15x 17=3x -325.解得x =487.∴AB =1327 km ,AD =2587 km.即震中A 到B ,C ,D 三市的距离分别为1327 km ,487 km ,2587km.(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ABC 中,A =π3,BC =3,AB =6,则C =( )A.π4或3π4 B.3π4C.π4D.π6解析:选C 由BCsin A =AB sin C ,得sin C =22. ∵BC =3,AB =6,∴A >C ,则C 为锐角,故C =π4.2.在△ABC 中,sin A =sin C ,则△ABC 是( ) A .直角三角形 B .等腰三角形 C .锐角三角形D .钝角三角形解析:选B ∵sin A =sin C 且A ,C 是三角形内角, ∴A =C 或A +C =π(舍去). ∴△ABC 是等腰三角形.3.在△ABC 中,a =k ,b =3k (k >0),A =45°,则满足条件的三角形有( ) A .0个 B .1个 C .2个D .无数个解析:选A 由正弦定理得a sin A =bsin B, ∴sin B =b sin A a =62>1,即sin B >1,这是不成立的.所以没有满足此条件的三角形.4.在△ABC 中,a =15,b =20,A =30°,则cos B =( )A .±53 B.23 C .-53D.53解析:选A 因为a sin A =b sin B ,所以15sin 30°=20sin B ,解得sin B =23.因为b >a ,所以B >A ,故B 有两解,所以cos B =±53. 5.如果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底边长的5倍,则它的顶角的余弦值为( ) A .-78B.78 C .-87D.87解析:选B 设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a ,顶角为θ,则腰长为2a ,由余弦定理得,cos θ=4a 2+4a 2-a 28a 2=78. 6.在△ABC 中,a ,b ,c 分别为A ,B ,C 的对边,如果2b =a +c ,B =30°,△ABC 的面积为32,那么b 等于( )A.1+32 B .1+ 3C.2+22D .2 3解析:选B ∵S △ABC =12ac sin B ,∴ac =6.又∵b 2=a 2+c 2-2ac cos B=(a +c )2-2ac -2ac ·cos 30°=4b 2-12-63, ∴b 2=4+23,∴b =1+ 3.7.已知△ABC 中,sin A ∶sin B ∶sin C =k ∶(k +1)∶2k ,则k 的取值范围是( ) A .(2,+∞)B .(-∞,0)C.⎝ ⎛⎭⎪⎫-12,0D.⎝ ⎛⎭⎪⎫12,+∞ 解析:选 D 由正弦定理得:a =mk ,b =m (k +1),c =2mk ,(m >0),∵⎩⎪⎨⎪⎧a +b >c ,a +c >b ,即⎩⎪⎨⎪⎧m 2k +1>2mk ,3mk >m k +1,∴k >12.8.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且sin 2A 2=c -b 2c,则△ABC 的形状为( ) A .等边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等腰三角形D .等腰直角三角形解析:选B 由已知可得1-cos A 2=12-b2c ,即cos A =bc,b =c cos A .法一:由余弦定理得cos A =b 2+c 2-a 22bc ,则b =c ·b 2+c 2-a 22bc,所以c 2=a 2+b 2,由此知△ABC 为直角三角形. 法二:由正弦定理,得sin B =sin C cos A .在△ABC 中,sin B =sin(A +C ), 从而有sin A cos C +cos A sin C =sin C cos A , 即sin A cos C =0.在△ABC 中,sin A ≠0,所以cos C =0.由此得C =π2,故△ABC 为直角三角形.9.已知圆的半径为4,a ,b ,c 为该圆的内接三角形的三边,若abc =162,则三角形的面积为( )A .2 2B .8 2 C. 2 D.22解析:选C ∵a sin A =b sin B =csin C=2R =8, ∴sin C =c 8,∴S △ABC =12ab sin C =abc 16=16216= 2.10.在△ABC 中,三边长分别为a -2,a ,a +2,最大角的正弦值为32,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为( )A.154B.1534C.2134D.3534解析:选B ∵三边不等,∴最大角大于60°.设最大角为α,故α所对的边长为a +2,∵sin α=32,∴α=120°.由余弦定理得(a +2)2=(a -2)2+a 2+a (a -2),即a 2=5a ,故a =5,故三边长为3,5,7,S △ABC =12×3×5×sin 120°=1534.11.如图,海平面上的甲船位于中心O 的南偏西30°,与O 相距15海里的C 处.现甲船以35海里/小时的速度沿直线CB 去营救位于中心O 正东方向25海里的B 处的乙船,则甲船到达B 处需要的时间为( )A.12小时 B .1小时 C.32小时 D .2小时解析:选B 在△OBC 中,由余弦定理,得CB 2=CO 2+OB 2-2CO ·OB cos 120°=152+252+15×25=352,因此CB =35,3535=1(小时),因此甲船到达B 处需要的时间为1小时.12.如图,在△ABC 中,D 是边AC 上的点,且AB =AD,2AB =3BD ,BC=2BD ,则sin C 的值为( )A.33B.36 C.63D.66解析:选D 设BD =a ,则BC =2a ,AB =AD =32a . 在△ABD 中,由余弦定理,得cos A =AB 2+AD 2-BD22AB ·AD=⎝ ⎛⎭⎪⎫32a 2+⎝ ⎛⎭⎪⎫32a 2-a22×32a ·32a=13.又∵A 为△ABC 的内角,∴sin A =223.在△ABC 中,由正弦定理得,BCsin A =ABsin C.∴sin C =AB BC ·sin A =32a 2a ·223=66.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请把正确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 13.在△ABC 中,B =30°,C =120°,则a ∶b ∶c =________.解析:A =180°-B -C =30°,由正弦定理得a ∶b ∶c =sin A ∶sin B ∶sin C , 即a ∶b ∶c =sin 30°∶sin 30°∶sin 120° =1∶1∶ 3. 答案:1∶1∶ 314.已知△ABC 中,3a 2-2ab +3b 2-3c 2=0,则cos C 的值为________. 解析:由3a 2-2ab +3b 2-3c 2=0,得c 2=a 2+b 2-23ab .根据余弦定理,cos C =a 2+b 2-c 22ab=a 2+b 2-a 2-b 2+23ab2ab=13, 所以cos C =13.答案:1315.在△ABC 中,已知cos A =35,cos B =513,b =3,则c =________.解析:在△ABC 中,∵cos A =35>0,∴sin A =45.∵cos B =513>0,∴sin B =1213.∴sin C =sin [π-(A +B )]=sin(A +B ) =sin A cos B +cos A sin B =45×513+35×1213=5665.由正弦定理知b sin B =csin C ,∴c =b sin Csin B =3×56651213=145.答案:14516.太湖中有一小岛,沿太湖有一条正南方向的公路,一辆汽车测得小岛在公路的南偏西15°的方向上,汽车行驶1 km 后,又测得小岛在南偏西75°的方向上,则小岛到公路的距离是________km.解析:如图,∠CAB =15°, ∠CBA =180°-75°=105°, ∠ACB =180°-105°-15°=60°,AB =1(km).由正弦定理得BC sin ∠CAB =ABsin ∠ACB ,∴BC =1sin 60°·sin 15°=6-223(km).设C 到直线AB 的距离为d , 则d =BC ·sin 75°=6-223×6+24=36(km). 答案:36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70分,解答时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7.(10分)在△ABC 中,a =3,b =26,B =2A . (1)求cos A 的值; (2)求c 的值.解:(1)因为a =3,b =26,B =2A ,所以在△ABC 中, 由正弦定理得3sin A =26sin 2A.所以2sin A cos A sin A =263.故cos A =63.(2)由(1)知cos A =63, 所以sin A =1-cos 2A =33. 又因为B =2A ,所以cos B =2cos 2A -1=13.所以sin B =1-cos 2B =223. 在△ABC 中,sin C =sin(A +B ) =sin A cos B +cos A sin B =539.所以c =a sin Csin A=5. 18.(12分)如图,观测站C 在目标A 的南偏西20°方向,经过A 处有一条南偏东40°走向的公路,在C 处观测到与C 相距31 km 的B 处有一人正沿此公路向A 处行走,走20 km 到达D 处,此时测得C ,D 相距21 km ,求D ,A 之间的距离.解:由已知,得CD =21 km ,BC =31 km ,BD =20 km ,在△BCD 中,由余弦定理,得cos ∠BDC =CD 2+BD 2-BC 22CD ·BD =-17.设∠ADC =α,则cos α=17,sin α=437,在△ACD 中,由正弦定理得,AD sin ∠ACD =CDsin ∠CAD, 得ADsin60°+α=21sin 60°,所以AD =423sin(60°+α)=423⎝ ⎛⎭⎪⎫32cos α+12sin α=15(km),即所求D ,A 之间的距离为15 km.19.(12分)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B =2π3,sin A =45,b =2 3.(1)求sin C 的值; (2)求△ABC 的面积S .解:(1)∵A ,B ,C 为△ABC 的内角,且B =2π3,sin A =45,∴C =π3-A ,cos A =35,∴sin C =sin ⎝ ⎛⎭⎪⎫π3-A =32cos A -12sin A =33-410.(2)由(1)知sin C =33-410,又∵B =2π3,b =23, ∴在△ABC 中,由正弦定理得a =b sin A sin B =165, ∴S =12ab sin C =12×165×23×33-410=72-32325. 20.(12分)已知A ,B ,C 为△ABC 的三个内角,其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且2cos 2A 2+cos A =0.(1)求角A 的值;(2)若a =23,b =2,求c 的值.解:(1)∵cos A =2cos 2A2-1,∴2cos 2A2=cos A +1.又2cos 2A2+cos A =0,∴2cos A +1=0,∴cos A =-12,∴A =120°.(2)由余弦定理知a 2=b 2+c 2-2bc cos A ,又a =23,b =2,cos A =-12,∴(23)2=22+c 2-2×2×c ×⎝ ⎛⎭⎪⎫-12,化简,得c 2+2c -8=0,解得c =2或c =-4(舍去).21.(12分)如图,某海轮以60海里/小时的速度航行,在A 点测得海面上油井P 在南偏东60°,向北航行40分钟后到达B 点,测得油井P 在南偏东30°,海轮改为北偏东60°的航向再行驶80分钟到达C点,求P ,C 间的距离.解:由题意知AB =40,∠A =120°,∠ABP =30°,所以∠APB =30°,所以AP =40,所以BP 2=AB 2+AP 2-2AP ·AB ·cos 120°=402+402-2×40×40×⎝ ⎛⎭⎪⎫-12=402×3,所以BP =40 3.又∠PBC =90°,BC =60×43=80, 所以PC 2=BP 2+BC 2=(403)2+802=11 200,所以PC =407海里.22.(12分)在△ABC 中,a ,b ,c 分别为内角A ,B ,C 所对的边,且满足sin A +3cos A =2.(1)求角A 的大小;(2)现给出三个条件:①a =2;②B =π4;③c =3b .试从中选出两个可以确定△ABC 的条件,写出你的方案并以此为依据求△ABC 的面积.(写出一种方案即可) 解:(1)依题意得2sin ⎝ ⎛⎭⎪⎫A +π3=2,即sin ⎝⎛⎭⎪⎫A +π3=1, ∵0<A <π,∴π3<A +π3<4π3,∴A +π3=π2,∴A =π6. (2)参考方案:选择①②.由正弦定理a sin A =b sin B ,得b =a sin B sin A=2 2. ∵A +B +C =π,∴sin C =sin(A +B )=sin A cos B +cos A sin B =2+64, ∴S △ABC =12ab sin C =12×2×22×2+64=3+1.。

2021版高中数学第一章解三角形1.2应用举例(二)学案新人教B版必

2021版高中数学第一章解三角形1.2应用举例(二)学案新人教B版必

2021版高中数学第一章解三角形1.2应用举例(二)学案新人教B版必----4395e230-6ea3-11ec-9428-7cb59b590d7d1.2应用举例(二)学习目标1能够使用正弦和余弦定理解决航海测量中的实际问题。

2了解解三角形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3.掌握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简单推导和应用知识点一航海中的测量问题考虑到在浩瀚的大海上航行,最重要的是定位和维护航向。

阅读教科书,看看船是如何表达自己的位置和航向的?梳理方位角:指从正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方向角:从指定方向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

例如,60°南偏西,即以正南方向为起始边缘,顺时针向西旋转60°知识点二解三角形在物理中的应用→→→思考我们知道,如图中的向量ab+ad=ac.那么物理中的哪些量可以解释为向量?组合数学在物理学中应用广泛。

从某种角度来看,物理问题实际上是数学应用问题。

解决物理问题就是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然后把它们还原为实际问题的答案知识点三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拓展如果知道底边和底边的高度,就可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如果你知道三角形的两边和夹角,有没有办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11梳理△ ABC,角a,B和C的对边分别是a,B和C,那么△ ABC s=absinc=bcsin22a=acsinb。

1二1导航中的第一类测量问题例1如图,一艘海轮从a出发,沿北偏东75°的方向航行67.5nmile后到达海岛b,然后从b出发,沿北偏东32°的方向航行54.0nmile后到达海岛c.如果下次航行直接从a 出发到达c,此船应该沿怎样的方向航行,需要航行多少距离?(角度精确到0.1°,距离精确到0.01nmile)反射和感知要解决导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方位角(方位角),其次要弄清楚固定点(三角形顶点),然后根据条件画出示意图,可以转化为解决三角形问题跟踪训练1甲船在a点发现乙船在北偏东60°的b处,乙船以每小时a海里的速度向北行驶,已知甲船的速度是每小时3a海里,问甲船应沿着什么方向前进,才能最快与乙船相遇?二型解三角形在物理学中的应用例2如图所示,对某物体施加一个大小为10n的力f,这个力被分解到oa,在ob的两个方向上,已知∠ AOB=120°,力F和OA之间的夹角为45°2。

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一章 解三角形 1.2 应用举例》_1

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一章 解三角形 1.2 应用举例》_1

正余弦定理应用举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解三角形中1.2正余弦定理应用举例。

因为在本节课前,同学们已经学习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公式及基本应用。

本节课的设计,意在复习前面所学两个定理的同时,加深对其的了解,以便能达到在实际问题中熟练应用的效果。

(一)教学重点1.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各自的公式记忆。

2.解斜三角形问题的实际应用以及全章知识点的总结归纳。

(二)教学难点1.根据已知条件如何找出最简单的解题方法。

2.用应用数学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高中数学大部分内容,已经有了必要的数学知识储备和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作为高中学生,也已经具有了必要的生活经验。

因此,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如何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一些固定解法,这样,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三、学习目标学生能够利用正余弦定理等知识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问题;能够运用正余弦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索利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手段计算机,ppt,黑板板书。

五、教学时间:45分钟六、教学过程(设计)老师提问:他们在干什么?在点赞吗?学生回答:。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引入测量--正余弦定理应用举例一方面从而引入通过图片,快速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听课做准备;第二位同学:展示诗歌归纳总结复习解三角,不用怕;正弦余弦搞定它。

角角边,边边角;正弦一用全知道。

边边边,边角边,余弦上场也求饶。

古有九章算术,今有正余两招!首先,PPT介绍本次应用举例测量工具:卷尺、皮尺、望远镜测量仪等,再次介绍上次课的任务安排。

活动1:请第一小组同学介绍测量明湖湿地公园宽度第一:介绍明湖湿地公园的文化背景第二:介绍该小组测量过程(PPT图片展示)第三:根据测量数据改编成一道数学题目介绍给大家求个解。

:例1:如图,为了测量明湖宽度,在一岸边选定两点A,弦B望对岸的标记物C,测得∠CAB=37°,∠CBA=70°,应AB=200m,则这条河的宽度为多少m?同学们解法一、解法二、解法三。

高中数学 第一章 解三角形 1.2 应用举例(一)学案 新人教B版必修5

高中数学 第一章 解三角形 1.2 应用举例(一)学案 新人教B版必修5

1.2 应用举例(一)学习目标 1.会用正弦、余弦定理解决生产实践中有关不可到达点距离的测量问题.2.培养提出问题、正确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点一常用角思考试画出“北偏东60°”和“南偏西45°”的示意图.梳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常会遇到一些有关角的术语,请查阅资料后填空:(1)方向角指北或指南方向线与目标方向所成的小于________度的角.(2)仰角与俯角与目标视线在同一铅垂平面内的水平视线和目标视线的夹角,目标视线在水平线________时叫仰角,目标视线在水平线________时叫俯角.(如下图所示)(3)张角由C点看AB的张角指的是角________.知识点二测量方案思考1 如图是北京故宫的角楼,设线段AB表示角楼的高度,在宫墙外护城河畔的马路边,选位置C,设CC′为测量仪器的高,过点C′的水平面与AB相交于点B′,由测点C′对角楼进行测量,你认为通过测量的数据能求出角楼的高度吗?思考2 如图,如果移动测量仪CC′到DD′(测量仪高度不变),想想看,我们能测得哪些数据,使问题得以解决?梳理测量某个量的方法有很多,但是在实际背景下,有些方法可能没法实施,比如直接测量某楼高.这个时候就需要设计方案绕开障碍间接地达到目的.设计测量方案的基本任务是把目标量转化为可测量的量,并尽可能提高精确度.一般来说,基线越长,精确度越高.类型一测量两个不能到达点之间的距离问题例1 如图,为测量河对岸A、B两点的距离,在河的这边测出CD的长为32km,∠ADB=∠CDB=30°,∠ACD=60°,∠ACB=45°,求A、B两点间的距离.反思与感悟测量两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一般是把求距离问题转化为应用余弦定理求三角形的边长问题,然后把求未知的另外边长问题转化为只有一点不能到达的两点距离测量问题,运用正弦定理解决.跟踪训练1 要测量河对岸两地A、B之间的距离,在岸边选取相距1003米的C、D两点,并测得∠ACB=75°,∠BCD=45°,∠ADC=30°,∠ADB=45°(A、B、C、D在同一平面内),求A、B两地的距离.类型二求高度命题角度1 测量仰角(俯角)求高度例2 如图所示,D,C,B在地平面同一直线上,DC=10 m,从D,C两地测得A点的仰角分别为30°和45°,则A点离地面的高AB等于( )A.10 m B.5 3 mC.5(3-1) m D.5(3+1) m反思与感悟利用正弦、余弦定理来解决实际问题时,要从所给的实际背景中,进行加工、提炼,抓住本质,抽象出数学模型,使之转化为解三角形问题.跟踪训练2 江岸边有一炮台C高30 m,江中有两条船B,A,船与炮台底部D在同一直线上,由炮台顶部测得俯角分别为45°和30°,则两条船相距________ m.命题角度2 测量方位角求高度例3 如图,一辆汽车在一条水平的公路上向正西行驶,到A处时测得公路北侧一山顶D在西偏北30°的方向上,行驶600 m后到达B处,测得此山顶在西偏北75°的方向上,仰角为30°,则此山的高度CD=________m.反思与感悟此类问题特点:底部不可到达,且涉及与地面垂直的平面,观测者两次观测点所在直线不经过“目标物”,解决办法是把目标高度转化为地平面内某量,从而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内解三角形问题.跟踪训练3如图,为测得河对岸塔AB的高,先在河岸上选一点C,使C在塔底B的正东方向上,测得点A的仰角为60°,再由点C沿北偏东15°方向走10 m到位置D,测得∠BDC=45°,则塔AB 的高是( )A.10 m B.10 2 mC.10 3 m D.10 6 m1.如图,在河岸AC上测量河的宽度BC,测量下列四组数据,较适宜的是 ( )A.a,c,α B.b,c,α C.c,a,β D.b,α,γ2.如图,某人向正东方向走了x千米,然后向右转120°,再朝新方向走了3千米,结果他离出发点恰好13千米,那么x的值是________.3.甲、乙两楼相距20 m,从乙楼底望甲楼顶的仰角为60°,从甲楼顶望乙楼顶的俯角为30°,则甲、乙两楼的高分别是________m,________m.4.如图所示,设A、B两点在河的两岸,一测量者在A的同侧,在A所在的河岸边选定一点C,测出AC的距离为50 m,∠ACB=45°,∠CAB=105°,则A、B两点的距离为________m.1.运用正弦定理就能测量“一个可到达点与一个不可到达点间的距离”,而测量“两个不可到达点间的距离”要综合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测量“一个可到达点与一个不可到达点间的距离”是测量“两个不可到达点间的距离”的基础,这两类测量距离的题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2.正弦、余弦定理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的一般步骤:(1)分析:理解题意,分清已知与未知,画出示意图;(2)建模:根据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把已知量与求解量尽量集中在有关的三角形中,建立一个解斜三角形的数学模型;(3)求解: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有序地解出三角形,求得数学模型的解;(4)检验:检验上述所求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答案精析问题导学 知识点一 思考梳理 (1)90 (2)上方 下方 (3)ACB 知识点二思考1 可测得点A 的仰角α的大小.在△AB ′C ′中,三条边的长度都无法测出,因而AB ′无法求得.思考2 如图所示,在点B ′,C ′,D ′构成的三角形中,可以测得∠β和∠γ的大小,又可测得C ′D ′的长,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正弦定理求出边B ′C ′的长,从而在Rt△AB ′C ′中,求出AB ′的长.使问题得到解决. 题型探究 类型一例1 解 在△BCD 中,∠CBD =180°-30°-105°=45°, 由正弦定理得BC sin 30°=CDsin 45°,则BC =CD sin 30°sin 45°=64(km). 在△ACD 中,∠CAD =180°-60°-60°=60°, ∴△ACD 为正三角形, ∴AC =CD =32(km). 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得AB 2=AC 2+BC 2-2AC ·BC cos 45°=34+616-2×32×64×22=38,∴AB =64(km). ∴河对岸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64km. 跟踪训练1 解 如图在△ACD 中,∠CAD =180°-(120°+30°)=30°,∴AC =CD =1003(米).在△BCD 中,∠CBD =180°-(45°+75°)=60°, 由正弦定理得BC =1003sin 75°sin 60°=200sin 75°(米). 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得AB 2=(1003)2+(200sin 75°)2-2×1003×200sin 75°cos 75°=1002×(3+4×1-cos 150°2-2×3×sin 150°)=1002×5, ∴AB =1005(米).所以河对岸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1005米. 类型二 命题角度1例2 D [方法一 设AB =x m , 则BC =x m. ∴BD =(10+x )m.∴tan∠ADB =AB DB =x 10+x =33.解得x =5(3+1)m. 所以A 点离地面的高AB 等于 5(3+1)m.方法二 ∵∠ACB =45°, ∴∠ACD =135°,∴∠CAD =180°-135°-30°=15°. 由正弦定理,得AC=CDsin ∠CAD·sin ∠ADC=10sin 15°·sin 30°=206-2∴AB=AC sin 45°=5(3+1)m.]跟踪训练2 30命题角度2例3 100 6解析依题意,∠CAB=30°,AB=600 m,∠CBA=180°-75°=105°,∠CBD=30°,∴∠ACB=180°-30°-105°=45°.由正弦定理,得BC=ABsin∠ACB·sin∠CAB=600sin 45°×sin 30°=3002,∴CD=BC tan∠CBD=3002×tan 30°=1006(m).跟踪训练3 D当堂训练1.D 2.4 3.20 3 4033 4.50 2。

高中数学第一章解三角形1.2应用举例课件新人教B版必修5

高中数学第一章解三角形1.2应用举例课件新人教B版必修5
它们的变形形式有:a=2Rsin
sin������ A, sin������
=
������ ,cos ������
������ + ������2 -������2 A= . 2������������
2



(3)三角形中的角的变换及面积公式. ①角的变换. 因为在△ABC中,∠A+∠B+∠C=π, 所以sin(A+B)=sin C ;cos(A+B)=-cos C ;tan(A+B)=-tan C . ������ ������ +������ cos������ ������+ ������ sin sin =______,cos =________.
6
A.30°
B.60° C.90° D.120° ������ + ������ + ������ = 2 + 1, 解析 : 由已知可得 ������ + ������ = 2������, ∴c=1, a+b= 2. 1 1 又2absin C=6sin C,
1 ∴ab=3.
∵cos ∴∠C=60°.
2
2
2
2
②面积公式的有关变换. 1 1 1 ������������������ bc sin A acsin B =_________ S=2absin C=________ = (R 为△ABC 外接圆的 2 2 4������
半径); 1 S=2r(a+b+c)(r 为三角形内切圆的半径).

答案:B



二、三角形中的有关公式和结论 【问题思考】 1.填空: (1)在直角三角形中各元素间的关系. 在△ABC中,若∠C=90°,AB=c,AC=b,BC=a,则有, ①锐角之间的关系:∠A+∠B=90°. ②三边之间的关系:a2+b2=c2 . ③边角之间的关系:(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应用举例课堂探究实际问题中度量A ,B 两点的长度(高度)的方法 剖析:(1)求距离问题.如图,当AB 的长度不可直接测量时,求AB 的距离.两点之间不可到达又不可视时,测出两边及其夹角,运用余弦定理求解, 则AB =a 2+b 2-2ab cos C .②当A ,B 两点之间可视但不可达时,测出两角及其夹边,先用内角和定理求第三角再运用正弦定理求解.∵∠A =π-(∠B +∠C ),∴根据正弦定理,得AB sin C =BC sin A =BCsin[π-(∠B +∠C )]=BC sin(∠B +∠C )=asin(∠B +∠C ),则AB =a sin Csin(∠B +∠C ).③当A ,B 两点都不可达时,先在△ADC 和△BDC 中分别求出AC ,BD ,再在△ABC 或△ABD 中运用余弦定理求解.先求:AD =asin(∠ADC +∠ACD )×sin∠ACD ;再求:BD =asin(∠BDC +∠BCD )×sin∠BCD ;最后:AB =AD 2+BD 2-2AD ·BD ·cos∠ADB .名师点拨:将所求距离或方向的问题转化为求一个三角形的边或角的问题时,我们选择的三角形往往条件不够,这时需要我们寻找其他的三角形作为解这个三角形的支持,为解这个三角形提供必要的条件.(2)求高度问题.如图,当AB 的高度不可直接测量时,求AB 的高度,有如下情况.①当底部可达时,利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求解,则AB =a tan C .②当BD 不可达时, 在Rt△ABD 中,BD =AB tan∠ADB ,在Rt△ABC 中,BC =ABtan∠ACB,∴a =CD =BC -BD =AB tan∠ACB -ABtan∠ADB.∴AB =a1tan∠ACB -1tan∠ADB.③在△BCD 中,BC =asin(∠BCD +∠D )×sin D .∵AB ⊥BC ,∴∠BAC =π2-∠ACB .∴在△ABC 中,AB =BCsin∠BAC×sin∠ACB=BCcos∠ACB×sin∠ACB . ∴AB =asin(∠BCD +∠D )×sin Dcos∠ACB×sin∠ACB=a sin D tan∠ACBsin(∠BCD +∠D ).名师点拨:在测量某物体高度的问题中,很多被测量的物体是一个立体的图形,而在测量过程中,我们测量的角度也不一定在同一平面内,因此还需要我们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关键是画出图形,把已知量和未知量归结到三角形中来求解.题型一 测量距离问题【例1】如图,隔河看两目标A ,B 的C ,D 两点,并测得∠ACB=75°,∠BCD=45°,∠ADC=30°,∠ADB=45°(A ,B ,C ,D 在同一平面内),求两目标A ,B 之间的距离.分析:要求出A ,B 之间的距离,可在△ABC (或△ADB )中去找关系,但不管在哪个三角形中,AC ,BC 这些量都是未知的,需要在三角形中找出合适的关系式,求出它们的值,然后解斜三角形即可.解:在△ACD 中,∠ADC =30°,∠ACD =75°+45°=120°,∴∠CAD =30°. ∴AC =CD = 3 km .在△BDC 中,∠CBD =180°-(45°+75°)=60°. 由正弦定理,得BC =3sin 75°sin 60°=6+22(km).在△ACB 中,由余弦定理,得AB 2=AC 2+BC 2-2AC ·BC ·cos∠BCA =(3)2+⎝⎛⎭⎪⎫6+222-23×6+22cos75°=5.∴AB = 5 km .∴两目标A ,B 之间的距离为 5 km .反思:测量长度(距离)是解三角形应用题的一种基本题型.在解这类问题时,首先要分析题意,确定已知与所求,然后画好示意图,通过解三角形确定实际问题的解;测量两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问题,一般是把求距离问题转化为应用余弦定理求三角形的边长问题.题型二 测量高度问题【例2】 如图所示,在地面上有一旗杆OP ,为测得它的高度h ,在地面上取一基线AB ,AB=20 m ,在A 处测得P 点的仰角∠OAP =30°,在B 处测得P 点的仰角∠OBP =45°,又测得∠AOB =60°,求旗杆的高度h .(精确到0.1 m)分析:先在Rt△PAO 和Rt△PBO 中求出AO ,BO ,再在△AOB 中由余弦定理求出h . 解:在Rt△PAO 中,AO =htan 30°=3h .在Rt△PBO 中,BO =htan 45°=h .在△ABO 中,由余弦定理,得202=(3h )2+h 2-23h ·h cos 60°,解得h =204-3≈13.3(m).反思:在解三角形的问题时,一定要选择合适的三角形,这样可以简化计算过程,再者还要注意立体几何图形中的边角关系,并选择好三角形的使用顺序.题型三 测量角度问题【例3】 如图,甲船在A 处,乙船在甲船的南偏东45°方向,距A 处9海里的B 处,并以20海里/时的速度沿南偏西15°方向行驶,若甲船以28海里/时的速度行驶,应沿什么方向,用多少小时能最快追上乙船?(精确到1度)分析:假设用t 小时在C 处追上乙船,则在△ABC 中,AC ,BC 可用t 来表示,进而利用余弦定理求得t ,解此三角形即可.解:假设用t 小时甲船在C 处追上乙船.在△ABC 中,AC =28t 海里,BC =20t 海里,∠ABC =180°-45°-15°=120°.由余弦定理,得AC 2=AB 2+BC 2-2AB ·BC ·cos∠ABC ,即(28t )2=81+(20t )2-2×9×20t ×⎝ ⎛⎭⎪⎫-12,整理,得128t 2-60t -27=0, 即(4t -3)(32t +9)=0. ∴t =34或t =-932(舍去).∴AC =28×34=21(海里),BC =20×34=15(海里).由正弦定理,得sin∠BAC =BC sin∠ABCAC =15×3221=5314.又∠ABC =120°,∴∠BAC 为锐角,∴∠BAC ≈38°.∴45°-38°=7°. ∴甲船应沿南偏东7°方向用34小时可最快追上乙船.反思:航海问题常利用解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在具体解题时,应画出示意图,找出已知量及所求的量,转化为三角形的边角,利用正、余弦定理求解.题型四 面积问题【例4】 在半径为R 的扇形OAB 中,圆心角∠AOB =60°,在扇形内有一个内接矩形,求内接矩形的最大面积.分析:扇形内的内接矩形有且仅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矩形的一边与扇形的一条半径重合;另一种是以扇形的对称轴为对称轴的矩形.我们分别求出这两种类型的矩形的最大面积,再取两者中较大的,就是符合条件的最大面积. 解:如图(1)所示,设PQ =x ,MP =y ,则矩形的面积S =xy .连接ON ,令∠AON =θ,则y =R sin θ. 在△OMN 中,利用正弦定理,得 R sin 120°=xsin(60°-θ),∴x =2R sin(60°-θ)3.∴S =xy =2R 2sin θsin(60°-θ)3=R 2·cos 2(θ-30°)-cos 60°3.当θ=30°时,S max =36R 2.如图(2)所示,设PN =x ,MN =y ,则矩形的面积为S =xy ,连接ON ,令∠AON =θ. 在△OPN 中,利用正弦定理,得ON sin∠OPN =PN sin θ=OPsin∠ONP ,∴x =Rsin 150°×sin θ=2R sin θ,y =2R sin(30°-θ).∴S =xy =4R 2sin θsin(30°-θ)=2R 2[cos 2(15°-θ)-cos 30°]. 当θ=15°时,S max =(2-3)R 2. ∵36>2-3, ∴所求内接矩形的最大面积为36R 2. 反思:关于求面积最值问题,关键是将面积函数表达出来,根据已知条件利用正弦定理将与矩形面积有关的量求出,再转化为求三角函数最值问题,这是这一类问题常用的解题思路.题型五 易错辨析【例5】 某观测站C 在城A 的南偏西20°的方向上,由城A 出发的一条公路,走向是南偏东40°,在C 处,测得公路上距C 处31 km 的B 处有一人正沿公路向城A 走去,走了20 km 后到达D 处,此时C ,D 间的距离为21 km ,这人还要走多远才能到达城A?错解:如图所示,∠CAD =60°.在△BCD 中,由余弦定理,得cos B =BC 2+BD 2-CD 22BC ·BD =312+202-2122×31×20=2331,所以sin B =1-cos 2B =12331. 在△ABC 中,AC =BC sin Bsin∠CAB=24.在△ACD 中,由余弦定理,得CD 2=AC 2+AD 2-2AC ·AD cos∠CAD , 即212=242+AD 2-24AD ,所以AD =15或AD =9, 所以这人还要走15 km 或9 km 才能到达城A .错因分析:没有及时检验,题目中△ACD 为锐角三角形,故应舍去AD =9的情况. 正解:设∠ACD =α,∠CDB =β,在△CBD 中,由余弦定理,得cos β=BD 2+CD 2-CB 22BD ·CD =202+212-3122×20×21=-17,所以sin β=437,从而sin α=sin(β-60°)=sin βcos 60°-cos βsin 60°=437×12+32×17=5314.在△ACD中,由正弦定理,得CDsin 60°=ADsin α,则AD=21×sin αsin 60°=15(km).所以这人还要走15 km才能到达城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