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制度简表

合集下载

古代文化常识“歌诀+注释”之三:科举与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歌诀+注释”之三:科举与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歌诀+注释”之三:科举与官职古代文化常识歌诀◆◆◆01剖符丹书不担忧,察举征辟也容易。

科举制度隋唐始,四书五经要牢记。

八股成文取功名,全面发展会六艺。

童生入学考秀才,举人解元为第一。

会试贡士有会元,院乡会殿层层试。

殿试皇上评三甲,进士及第一甲赐。

状元榜眼加探花,二甲三甲可传胪。

同榜进士皆同年,连中三元是传奇。

【注】古人做官,大致有以下途径:1.剖符丹书:帝王在建国之后,就会封赏功臣,将符节剖分为二,君臣各执一半,作为信守的约证,叫做“剖符”;还会赐给功臣世袭的享有免罪等特权的证件,叫做“丹书”。

古代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持有“剖符丹书”的人,就是现在的“官某代”。

2.察举征辟:这是汉代推举官员的方法,类似于现在的“综合招生”,地方官推荐,皇上征辟。

3.隋朝开始实施科举制。

(1)科举考试级别: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2)科举考试排名升级:童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探花—榜眼—状元。

(3)童试:包括县试、府试、院试,参加者叫童生,合格者为秀才。

(4)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秋季举行,故称秋闱。

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叫解(jiě)元。

(5)会试: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春季举行,故称春闱。

考中者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6)殿试:皇上主持,对贡士考查排名,录取者分为“三甲”。

“一甲”相当于获得“一等奖”,共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二甲”若干名,相当于二等奖,赐“进士出身”称号。

“三甲”若干名,也发奖状,赐“同进士出身”称号。

(7)连中三元:一个人取得乡试第一,会试第一,殿试第一,身兼解元、会元、状元,叫“连中三元”“三元及第”。

这是绝对学霸,历史上仅有21人。

图:科举制度一览图02脱褐易赭入班列,绯衣银鱼太奢侈。

吏部考功明镌陟,封赏除授拜官职。

升迁拔擢进加官,调动改出转迁徙。

兼领行摄署假权,一人身兼两人职。

左迁贬谪窜放降,罢黜夺免回桑梓。

历朝科举制度常识

历朝科举制度常识

历朝科举制度常识科举制由隋朝开创,因分科举人而得名,为选拔官吏的制度。

基本方法是由国家设立科目,通过逐级考试,按成绩授予相当的官职。

一、隋1.时间:隋开皇七年(公元587)2.人物: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下诏定制,为科举制度之始;大业三年(公元607),炀帝创立进士科,以试策取士,科举制逐渐形成;3.内容:隋初规定原有的秀才、明经两科,由州县学送生徒到中央参加考试。

二、唐(一)完善:唐代科举考试分为制举和常举两种。

1.制举由皇帝特旨召试,应举科目广泛,应试者身份不限,中第者可获出身或官职;2.常举每年举行,科目主要集中在明经、进士两科,中第者可获得出身,通过吏部铨选,才能正式做官。

(二)创新1.殿试:武则天时期,发展了科举制度,实行“殿试”,亲自考试取官。

2.武举:充实科举内容,增加进士录取名额,并开创了制科。

3.自荐:仪凤元年(676年)令两广、贵州等地选拔人才,时称“南选”。

此外,又有“自举”“试官”“员外官”等名目。

三、宋创新:创立“糊名”“誊录”之制。

糊名就是把试卷卷首的考生姓名、籍贯和初定等第都要封住或者裁去,以防评卷官徇私作弊。

誊录就是抄写试卷,誉录后送归封弥官存档;誉录的卷子称草卷,送给考官评阅。

四、元内容:元朝划分民族为四等的统治政策(1蒙古人2色目人3汉人4南人),对各个等级也作出不同规定。

在考试科目上规定蒙古、色目人考两场,而汉人、南人考三场,考题难易也有差别。

五、明1.创新:明代科举分乡试、会试两级。

子午卯酉之年在省城举行乡试,中试者为举人;辰戌丑末年各地举子在京城举行会试“亦称春闱”,合格者为贡士;贡士再经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合格后,即分三甲张榜公布,统称进士。

2.考试:考试命题一律出自《四书》《五经》,答卷的解释限定于以朱熹《四书集注》为据,不得随意发挥。

八股文定型于明朝中叶,每篇文章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八部分组成,文字要讲究对偶工整,不仅形式僵化,而且要“代圣贤立言”。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一览表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一览表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一览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一览表如下:1.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

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

2.汉朝:采用察举制与征辟制。

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3.三国——两晋: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

晋、六朝时沿用此制。

4.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

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

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

5.宋朝:沿袭唐朝的科举制,但增加了殿试成为定制,由皇帝主持,取中者统称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取三名,依次称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6.辽金元:科举制度虽一度被废除,但伴随着汉族先进文化的传播,部分少数民族上层开始学习儒家经典,接受科举考试。

7.明朝:科举考试的内容以儒学为主,兼及文法理工等多个领域。

明朝科举分为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个阶段。

会试录取者称为贡士,贡士经殿试后分为三甲: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

8.清朝:沿袭明朝的科举制度,但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改变。

清代的科举考试分为秀才、举人、进士三个等级。

其中进士考试最为严格,录取率极低。

一张图看明白古代科举制度

一张图看明白古代科举制度

一张图看明白古代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是中国最早的“高考”。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

状元,这一至今仍充满魅力和活力并为众人羡慕的名词,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发明和创造。

1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1)院试未考中前叫“童生”“童子”。

考中后称“生员”“秀才”。

(2)乡试每三年考一次,参考者秀才,及格者员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

(3)会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开展的。

时间是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天,地点京城礼部官衙,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4)殿试由皇帝主持考试,考中了就叫进士。

贡士才有参考资格。

殿试分三甲(三等)录取。

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殿试第一名叫状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

2科举历史“科举”为分科举人之意。

我国真正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文帝杨坚,继行于隋炀帝杨广。

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爱好文学,置进士科,以“试策”取士,这是后代科举考试文字的开始,又设明经科,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

从史书上看,杨广推广科举选仕制度,并非是政治作秀。

当年确实是出于选拔优秀人才的需要。

到了唐代,科举场上走出了“状元”。

进士第一就是状元,用今天的话来说是考场上的冠军。

这一至今仍充满魅力和活力并为众人羡慕的名词,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发明和创造。

此后,“状元”就成了优秀学子的代名词。

具体说,古代“高考”成绩分三等:一二三甲。

一甲只取三名。

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称“三鼎甲”,都赐“进士及第”;二甲取若干名(根据官场需要),都赐“进士出身”;三甲取若干名,都赐“同进士出身”。

古代科举考试的规矩很多,而且相当复杂。

一张图弄清古代科举制度 古代科举考试排名名称全解析

一张图弄清古代科举制度 古代科举考试排名名称全解析

一张图弄清古代科举制度古代科举考试排名名称全解析本文导读:1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1)院试未考中前叫“童生”“童子”。

考中后称“生员”“秀才”。

(2)乡试每三年考一次,参考者秀才,及格者员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

(3)会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开展的。

时间是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天,地点京城礼部官衙,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4)殿试由皇帝主持考试,考中了就叫进士。

贡士才有参考资格。

殿试分三甲(三等)录取。

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殿试第一名叫状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

2科举历史“科举”为分科举人之意。

我国真正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文帝杨坚,继行于隋炀帝杨广。

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爱好文学,置进士科,以“试策”取士,这是后代科举考试文字的开始,又设明经科,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

从史书上看,杨广推广科举选仕制度,并非是政治作秀。

当年确实是出于选拔优秀人才的需要。

到了唐代,科举场上走出了“状元”。

进士第一就是状元,用今天的话来说是考场上的冠军。

这一至今仍充满魅力和活力并为众人羡慕的名词,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发明和创造。

此后,“状元”就成了优秀学子的代名词。

具体说,古代“高考”成绩分三等:一二三甲。

一甲只取三名。

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称“三鼎甲”,都赐“进士及第”;二甲取若干名(根据官场需要),都赐“进士出身”;三甲取若干名,都赐“同进士出身”。

古代科举考试的规矩很多,而且相当复杂。

完整程序有乡试、会试、廷试,即地方、中央、皇帝三级考试。

大家熟知的,是考试地点设在各省的乡试。

乡试也称乡闱,通过乡试即为“中举”,成为举人。

从形式来说,乡试可以看成是古代中国的“全国普通高校统一考试” 。

3科举也分科如同现在名列前茅不容易一样,古代的状元更难考取。

明清科举简表

明清科举简表

明清科举简表
院试乡试(秋闱)会试(春闱)殿试
考场学政巡回案临考场
(府、县)
京城和各省贡院
(省城)
京城贡院(礼部)皇宫(宫殿)
主考人各省学政中央政府特派官员钦差大臣皇帝参加者童生(儒生)生员及监生举人贡士中者名称生员(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日期三年之内两次子、卯、午、酉年
八月,桂榜
乡试次年三月,
杏榜
会试同年四月,
金榜
第一名案首解元会元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明清科举简表
院试乡试(秋闱)会试(春闱)殿试
考场学政巡回案临考场
(府、县)
京城和各省贡院
(省城)
京城贡院(礼部)皇宫(宫殿)
主考人各省学政中央政府特派官员钦差大臣皇帝参加者童生(儒生)生员及监生举人贡士中者名称生员(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日期三年之内两次子、卯、午、酉年
八月,桂榜
乡试次年三月,
杏榜
会试同年四月,
金榜
第一名案首解元会元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明清科举简表
院试乡试(秋闱)会试(春闱)殿试
考场学政巡回案临考场
(府、县)
京城和各省贡院
(省城)
京城贡院(礼部)皇宫(宫殿)
主考人各省学政中央政府特派官员钦差大臣皇帝参加者童生(儒生)生员及监生举人贡士中者名称生员(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日期三年之内两次子、卯、午、酉年
八月,桂榜
乡试次年三月,
杏榜
会试同年四月,
金榜
第一名案首解元会元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1 / 1。

科举制度一览表之欧阳体创编

科举制度一览表之欧阳体创编
金榜
(甲榜)
时间
三年内两次
三年一次
(子卯午酉年
八月)
三年一次
(乡试次年
三月)
三年一次
(乡试次年
四月)
考场
学政巡回案临
京城、省城贡院
京城贡院
皇宫
主考人
各省学政
中央特派官员
钦差大臣
皇帝
①秀才,也称生员,按成绩分三等:廪生、增生、附生。
②监生,获得进入国子监读书资格的学生,入监的途径有举监、贡监、荫监、例监等。
举监,从落榜举人中择优选入;
贡监,从生员中择优选入,选入者称贡生;
荫监,靠父祖的官位选入,选入者称荫生;
例监,靠捐纳入选,入选者称例生或民生。
③进士,按成绩分三等——“三甲”,一甲(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三甲(同进士出身)。进士有机会进入翰林院选为庶吉士。
时间:2021.02.03
创作:欧阳体
时间:2021.02.03
创作:欧阳体
院试
乡试
(秋闱)
会试
(春闱级考试
皇帝主持考试
参加者
童生(儒生)
秀才(茂才)①
监生②
举人
贡士
中榜者
秀才
(第一名:案首)
举人
(第一名:解元)
贡士
(第一名:会员
第二三名:经员)
进士③
(第一名状元
第二名榜眼
第三名探花)


桂榜
杏榜
(乙榜)

古代科举制度

古代科举制度

第4章科举考试制度学习要点1.九品中正制2.唐代的科举科目3.宋代的科举制度改革措施4.元代的科举制度特点5.明清科举制度的特点6.科举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科举制度:封建时代的人才选拔考试,也是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因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故称科举。

时间:605-1904 (隋大业元年-清光绪三十年)1300年科举进士总数约98750人。

安徽休宁为状元第一县(19名文武状元)【福建有4个千名进士县】莆田县1433(一说1470)、晋江县1284、闽县1159、建安县1107。

第一节科举制度前的选官制度1)尧、舜、禹:禅让制度。

夏:启开创世袭制度。

2)商周:基本都实行世袭的“分封制”。

即以家族血缘关系与国家组织合为一体的“世卿世禄制”。

(商朝有从农夫中选贤人例子。

如商汤的伊尹、武丁的傅说。

西周治理天下“八统”(亲亲、敬故、进贤、使能、保庸、尊贵、达吏、礼宾)中“进贤、使能、保庸、达吏”属于选举人才,但以“亲亲”世袭为主。

)3)春秋战国:世袭制崩溃,各国纷纷举贤纳士。

4)秦代:以“军功授爵制”和“辟田”、“纳粟”,论功行赏。

在官吏选用上专断任意,用人无严格定规。

5)汉朝:以“亲亲”封赏方式,厚待皇室贵族;又以“尊贤”方式,选拔士人。

武帝时开始实行“察举”制度(辅以简单考试,为科举制前奏)。

但至东汉末,卖官鬻爵,“察举”制名存实亡。

6)魏晋:曹操始实行“九品中正制”(九品官人制)。

至晋代,“中正官”完全为贵族所把持,形成了世袭特权的士族门阀制度。

7)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采取分科取士办法,“科举制度”正式开始。

第二节隋代:科举制创立期隋文帝统一全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统治者参与基础,于开皇七年(587)令各州“岁贡三人”应考“秀才”。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置“进士”科,标志科举制度的正式实行。

(《礼记·王制》:“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

隋朝主要考时务策(策试)。

古代科举考试等级及对应学历

古代科举考试等级及对应学历
二三甲进士
朝考
庶吉士

优选二甲三甲进士进入中央党校培训
庶常馆
散馆
翰林

中央党校毕业进入国务院办公厅及国务院研究室工作
乡试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八月举行/秋闱。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
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即逢丑辰未戌年春季举行/春闱
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由唐高宗首创(亦称武则天开创),宋代始为常制。殿试在会试后当年四月举行。殿试后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通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状元、榜眼、探花直接进入翰林院,其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和探花授翰林院编修。而其余的进士要再举行一次考试,叫作“朝考”,朝考的目的是选拔优秀者,被选拔的进士则称为“庶吉士”。庶吉士在翰林院经过三年学习后再参加毕业考试,毕业考试被称为“散馆”。其中,考试合格的庶吉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考试不合格者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
提督学政
院试
相当于全省高中入学考试/前40名称廪生每人每月供给廪米六斗
八月
省会贡院
朝廷大臣
秀才
乡试
举人
解元
相当于全省高中毕业会考
二月
京师贡院
礼部
举人
会试
贡士
会元
相当于全国高考
四月
皇宫
皇帝
贡士
殿试
进士
一甲
状元
直接进入中央办公厅及中央政策研究室工作/进士及第
二甲
传胪
国考进入三省六部工作/进士出身
三甲

国考进入地方政府工作/同进士出身
独中六元:明朝的黄观在连续参加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六次考试中均获第一名,时人称“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后燕王朱棣靖难篡权,黄观得悉惠帝已死尽忠投江自尽。朱棣怒而将其名从登科录上划去。万历年间才得以还清白,追加谥号文忠。世称六首状元。

古代科举制度简表

古代科举制度简表
皇帝亲试
制举:
贤良方能言极谏科;
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
文辞秀逸科;
风雅古调科。
这些都是皇帝特诏举行的考试,目的是为了选拔特殊的人才。



进士
由各州考选士子送礼部应试。初制:试诗、赋、论各一首,策五道,贴《论语》十贴,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
九经
初制:贴书一百二十贴,对墨义六十条。
五经
初制:贴书八十贴,对墨义五十条。
殿试。
中者为进士。
皇帝主试的考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国家特考
贡生。
分:岁贡、恩贡、拔贡、副贡。
第一年或两三年由地方送年资长久的廪生入国子监,肄业的称为岁贡。逢国家庆典进贡的生员称为恩贡。每三年各省学政就本省生员择优保送中央参加朝政合格的称为拔贡。乡试取入副榜直接送经国子监的称为副贡。



童试。
中第者为生员,又叫秀才或庠生。
生员分三种:
成绩最好的是廪生,其次是增生பைடு நூலகம்新入学的称为附生。
童试是参加正式科举考试前的预考。

乡试。
中第者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又称秋闱。
礼部
会试。
中第者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又称礼闱和春闱。
皇帝亲试
古代科举制度简表

皇帝亲考
孝廉、茂才
汉高祖为求贤所设





州、郡
九品官:
上上、上中、上下;
中上、中中、中下;

教师编中国科举从小到大

教师编中国科举从小到大

教师编中国科举从小到大
教师编中国科举从小到大:明清科举制度,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为省一级考试,考试合格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是举人在京城参加的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合格者为进士,第一名为会元;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进士考试,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童生(即未入学的士子)先参加州县级的考试,及格的称做“秀才”或生员,进入府州县学读书。

学习成绩优秀的一二等学生,被定为“科举生员”,才能参加省级的考试。

乡试每三年一次,考中的称做“举人”,取得参加中央一级的会试的资格。

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举行。

会试及格者,再经过一次复试,地点在皇帝的殿廷,叫做廷试,亦称殿试。

考中的分为三甲(等),一甲只取3名,分别叫“状元”“榜眼”“探花”,统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古代科举详情表

古代科举详情表

古代科举详情表
古代科举始于唐朝,至清朝结束,历时约一千年。

科举是中国古代的
选拔官员的制度,全面实行举人、进士、状元三级考试制度。

以下是古代科举的详情表:
考试级别|内容与要求|时间|考生资格|考试科目|选拔对象。

-|-|-|-|-|-。

举人|通过府试进入之选,主要考察文化水平,二次考试由进士制教
授出题|每三年一次,主考官为省级官员|20岁以上,籍贯赤县应试者须
是“三朝元老”称号之人|康乾时期前:文、武双科,但文笔为主;甲、乙、丙三类进士的划分;康乾时期后:文采至少及格,书画水平亦需过关。

|储备基层文职官员。

进士|由三甲中的考生,进入皇帝举行的礼部试,以考查考生儒学知识。

此阶段共进行三次考试:会试、殿试、乡试。

|每年一次,主考官为
礼部官员|20岁以上,经过府试而来|在7日之内回答学问,进士成绩需
专做讲评。

|考取散官或在官场晋升。

中国历代科举制度年表

中国历代科举制度年表

中国历代科举制度年表秦朝 (221-206 BC)- 秦始皇统一中国,废除分封制度,实行中央集权,取消科举制度。

汉朝 (206 BC-220 AD)- 汉高祖刘邦恢复分封制度,并且开始恢复科举考试。

- 设立孝廉、博士、郎中等官职,通过科举选拔官员。

魏晋南北朝 (220-589 AD)- 三国时期开始设立文学和武学科目,并扩大科举范围。

- 晋朝时设立进士科目,以考察士人的才华和品德。

隋唐 (581-907 AD)- 隋文帝开创科举制度的制度化,设立进士科目,定期举行科举考试。

- 唐太宗设立明经、明法科目,加强考试内容的多样性。

- 唐玄宗时期考试规模进一步扩大,成为全国性的活动。

五代十国 (907-960 AD)- 五代时期科举考试衰落,由于战乱和政治动荡。

- 十国时期,南方各国开始恢复科举制度,推行礼部试制。

宋朝 (960-1279 AD)- 宋太祖继续推行科举制度,巩固官员选拔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 苏颂改革科举制度,推行三元及第制,考试范围扩大,考生数量增加。

- 宋高宗时期开始设立状元科目,以表彰最优秀的考生。

元朝 (1271-1368 AD)- 元世祖设立进士科目,强调蒙古人与汉人的融合与交流。

- 元朝科举考试实行至元崇宁后终止,原因包括政治改革和外族政权的影响。

明朝 (1368-1644 AD)- 明太祖建立科举制度,设立进士科目,选拔官员。

- 明成祖时期将科举制度规范化,推行纳贡考试,参试人数激增。

清朝 (1644-1912 AD)- 清朝初期继续维持明代的科举制度,选拔官员。

- 乾隆年间开始改革科举考试,取消明代科举制度的一些弊端,加强考试内容的实用性。

- 嘉庆年间设立会试,增加考试环节。

总结:中国的历代科举制度经历了推行、改革和终止等不同阶段。

科举制度在汉朝的恢复和发展,隋唐时期的制度化,宋朝的巩固和发展,以及明清时期的改革,都对中国的官僚制度和文化传统有着深远的影响。

尽管科举制度存在一些弊端,但它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选拔人才、提升社会地位和传承文化的重要角色,给中国社会带来了相当大的变化。

科举制度的发展表格

科举制度的发展表格

科举制度的发展表格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背景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起源于隋朝。

在当时,官员的选拔主要依赖于世族门第和荐举制度,但这两者都存在很大的弊端。

世族门第选拔官员导致人才浪费,贫寒子弟难以出头;荐举制度则容易滋生腐败,官员质量无法保证。

因此,隋文帝杨坚创立了科举制度,希望通过公平、公正的考试选拔人才,提高官员队伍的素质。

二、科举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科举制度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县试、府试和殿试。

县试是最基础的选拔阶段,由地方官员主持,选拔出优秀的人才晋级府试。

府试主要由省级官员主持,选拔出的人才将晋级殿试。

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级别的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选拔出最优秀的官员。

三、科举制度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科举制度在我国历史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选拔出了大量优秀的人才,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其次,科举制度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提高整个国家的文化水平。

最后,科举制度有利于社会稳定,因为它为贫寒子弟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减少了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

四、科举制度的衰落与改革随着历史的发展,科举制度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

例如,科举考试过于重视文言文和八股文,导致考生创新能力下降;考试内容偏重于儒家经典,忽视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因此,在清朝末期,科举制度逐渐衰落。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我国开始进行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制度,引入现代教育体制。

五、现代教育制度与科举制度的对比与现代教育制度相比,科举制度存在诸多不足。

首先,科举制度以选拔官员为主要目的,而现代教育制度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其次,科举制度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能力;现代教育制度则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最后,科举制度的选拔范围较窄,现代教育制度则为全体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发展机会。

六、科举制度对现代教育的启示虽然科举制度存在很多弊端,但它也有一些值得现代教育借鉴的地方。

一张表搞定科举文化常识!错过悔一生!

一张表搞定科举文化常识!错过悔一生!

一张表搞定科举文化常识!错过悔一生!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明清科举考试流程表科举各级考试第一级考试叫院试,考取的入府、州、县学,称为生员、秀才、童生,其中成绩好的享受国家的廪膳补助,称为廪生。

第二级考试叫乡试,每三年一次,秋季在各省城举行,凡本省秀才和监生均可考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第三级考试为会试,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在乡试后一年的春天,各省举人可以参加,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第四级考试为殿试,由皇帝主持,取中者统称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取三名,依次称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历朝科举制度一览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特别重视选拔人才,设立御史府,每年都取进士补充国家的人才库。

一次李世民私自去视察御史府,看到许多新考取的进士鱼贯而出,便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其实,关于人才选拔,各朝各代都有自己筛选的方法。

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

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

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

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

汉朝: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

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三国——两晋: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

晋、六朝时沿用此制。

唐朝: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

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

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

宋朝: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

宋代“重文轻武”,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但后期导致选官过冗过滥。

明清科举简表

明清科举简表
科别/内容/项目 考场
院试 学政巡回案临 考场(府县)
主考人
各省学政
参加者
童生)
日期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三年之内两次
案首 / /
明清科举简表
乡试(秋闱)
会试(春闱)
京城和各省贡 院(省城)
京城贡院(礼 部)
中央政府特派 官员
钦差大臣
生员及监生
举人
举人
贡士(取 300 名左右)
子、卯、午、 酉年八月 桂榜 解元 2-10 名为亚元 /
乡试次年三月 杏榜
会元 / /
殿试
皇宫(宫殿)
皇帝
贡士 进士(分为进 士出身以及同 进士出身,贡 士考进士,正 常情况不会落 榜)
会试同年四月 金榜
状元 榜眼 探花

科举制表格

科举制表格
房玄龄杜如晦姚崇阶段朝代关键人物贡献形成隋朝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成绩选拔人才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高祖李渊:唐朝的建立者 唐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 朝 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唐玄宗:开元之治、开元盛世
此材料体现了什么思想? • 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统治者要爱惜民力,改善君民 关系。
1、唐朝出现的治世局面 贞观之治--唐太宗
பைடு நூலகம்
开元之治--唐玄宗
盛世局面
贞观之治--唐太宗 开元盛世--唐玄宗
2、唐朝有作为的皇帝: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3、唐朝著名的宰相: 房玄龄、杜如晦、姚崇
阶段 朝代 关键人物 贡献 隋文帝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 形成 隋朝 隋炀帝 的看法,按成绩选拔人才,科举制正 式诞生。 扩充国学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唐太宗 录取极严。 完善 唐朝 武则天 大力提倡科举,开创殿试、武举 唐玄宗 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清朝 废除 末年

科举制度的发展表格

科举制度的发展表格
1032-1043年
宋朝开创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制度,让才子们脱颖而出,并统一了全国官员选拔制度,考试内容涵盖国、史、地、经等方面
1370-1373年
明朝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考试内容更多地向儒家经典靠近,增设进士会试和殿试
1905年
清朝废除科举制度,结束了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 |
科举制度的发展表格
时间段(公元)
内容
581-588年
隋朝开创科举制度,设举人、进士和明经三个科目
589-618年
隋末唐初期,科举制度得以继承和发展,废除明经科,增设进士及状元、榜眼、探花等头衔
624-650年
唐太宗下诏规定科举制度,确定考试内容和奖励制度
788-837年
唐朝中后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备,将殿试改成两次会试和一次殿试,设置进士及第后可升官等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后期试进士以诗赋为第一场,论为第二场,策为第三场,贴经为第四场。
进士及第,第一名称为“状元”或“状头”
明法
(律学)
“明法”试“律”七条,“令”三条,全通为甲第,通八为乙第。(唐之法律有四种:律、令、格、式)
明字
(书学)
先口试,通,乃墨试《说文》、《字林》二十条,通十分之八者为及第。
明算
试《九章》、《周髀》缀术缉占,通者及第
古代科举制度简表

皇帝亲考
孝廉、茂才
汉高祖为求贤所设





州、郡
九品官:
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 Nhomakorabea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中央
进士、明经

秀才(唐代“秀才”一科、要求高于进士科。《旧唐书·职官志》说:“秀才有唐以来无其人。”可见虽有其科。都未考取什么人。此科于高宗时即废止。)
唐代科目虽多,士人所趋,惟“明经”“进士”两科。“进士科”尤为公子竞试之项目,成为唐代科举之项目。



童试。
中第者为生员,又叫秀才或庠生。
生员分三种:
成绩最好的是廪生,其次是增生,新入学的称为附生。
童试是参加正式科举考试前的预考。

乡试。
中第者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又称秋闱。
礼部
会试。
中第者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又称礼闱和春闱。
皇帝亲试


明经
考试三场:先试“贴经”,试口试,再次答策三道。
进士
唐初“进士”试“时务策”五道,贴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策”通四,“贴”过四以上为乙第。
天宝十一载定“进士”试一经,能通者试文赋,又通而后试策五条,皆通,中第。
“进士”试诗赋之制,始于玄宗天宝间,其后或改为箴、论、表、赞,或或仍试诗赋。总观有唐一代,“进士科”尤重诗赋,专尚文辞,人称为“辞科”。
殿试。
中者为进士。
皇帝主试的考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国家特考
贡生。
分:岁贡、恩贡、拔贡、副贡。
第一年或两三年由地方送年资长久的廪生入国子监,肄业的称为岁贡。逢国家庆典进贡的生员称为恩贡。每三年各省学政就本省生员择优保送中央参加朝政合格的称为拔贡。乡试取入副榜直接送经国子监的称为副贡。
三礼
初制:对墨义九十条
三传
初制:对墨义一百一十条
开元礼
初制:对墨义三百条
三史
初制:对墨义三百条
学究
初制:《毛诗》对墨义五十条、《论语》十条、《尔雅》《孝经》共十条、《周易》二十五条、《尚书》二十五条。
明法
初制:对律令四十条。兼经并同《毛诗》之制宋代初也以进士明经取士,宋神宗时,王安石建议废明经等科,只保留进士科。进士科不考诗赋,而考经义。此外,仍考论策,礼部考试合格后,再由皇帝殿试复审,然后分为五甲。
皇帝亲试
制举:
贤良方能言极谏科;
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
文辞秀逸科;
风雅古调科。
这些都是皇帝特诏举行的考试,目的是为了选拔特殊的人才。



进士
由各州考选士子送礼部应试。初制:试诗、赋、论各一首,策五道,贴《论语》十贴,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
九经
初制:贴书一百二十贴,对墨义六十条。
五经
初制:贴书八十贴,对墨义五十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