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制度简表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一览表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一览表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一览表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一览表如下:

1.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

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

2.汉朝:采用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

的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3.三国——两晋: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员,

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晋、六朝时沿用此制。

4.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

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

5.宋朝:沿袭唐朝的科举制,但增加了殿试成为定制,由皇帝主

持,取中者统称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取三名,依次称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6.辽金元:科举制度虽一度被废除,但伴随着汉族先进文化的传

播,部分少数民族上层开始学习儒家经典,接受科举考试。7.明朝:科举考试的内容以儒学为主,兼及文法理工等多个领域。

明朝科举分为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个阶段。会试录取者称为贡士,贡士经殿试后分为三甲: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

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

一张图弄清古代科举制度 古代科举考试排名名称全解析

一张图弄清古代科举制度 古代科举考试排名名称全解析

一张图弄清古代科举制度古代科举考试排名名称全

解析

本文导读:

1

科举制度

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1)院试未考中前叫“童生”“童子”。考中后称“生员”“秀才”。

(2)乡试每三年考一次,参考者秀才,及格者员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

(3)会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开展的。时间是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天,地点京城礼部官衙,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4)殿试由皇帝主持考试,考中了就叫进士。贡士才有参考资格。殿试分三甲(三等)录取。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殿试第一名叫状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

2

科举历史

“科举”为分科举人之意。我国真正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文

帝杨坚,继行于隋炀帝杨广。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爱好文学,置进士科,以“试策”取士,这是后代科举考试文字的开始,又设明经科,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

从史书上看,杨广推广科举选仕制度,并非是政治作秀。当年确实是出于选拔优秀人才的需要。到了唐代,科举场上走出了“状元”。进士第一就是状元,用今天的话来说是考场上的冠军。这一至今仍充满魅力和活力并为众人羡慕的名词,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发明和创造。此后,“状元”就成了优秀学子的代名词。

具体说,古代“高考”成绩分三等:一二三甲。一甲只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称“三鼎甲”,都赐“进士及第”;二甲取若干名(根据官场需要),都赐“进士出身”;三甲取若干名,都赐“同进士出身”。

古代科举详情表

古代科举详情表

古代科举详情表

古代科举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重要手段,是由唐代开始,经过宋、元、明四个朝代的发展演变而来的。科举是以考试为主要手段的

选拔制度,全国将每三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集中选拔人才,为朝廷

衙役、地方官员、知识界人员提供了一个不断积累、交流学问的平台,也是中国史无前例的文化盛事。

科举的产生和历史背景

晋朝时期,科举开始有了雏形,儒家学派认为有义务为国家任官

执政,于是翰林学士和吏部采司中大部分官员都是经过贞观之治推行

唐代选举制度发展起来的。这些绅士都能掌握汉朝前振仪、后汉班、

莽贤者类之制的品德、学问及文采技巧,被评价为坚持儒家伦理、推

崇道德价值的高官素质的代表。

唐代之后,科举走向成熟,考试内容逐渐固定,包含经、史、子、集四部,前三部即“三经”,即《经典》、《史》、《子》。而后世

的集部,则是包括诗、书、礼、乐等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集部成

为考试难点。考生参加贡举,进入地方官考人和殿试这三个阶段,终

会有一定数量的考生通过考试,获得进入朝廷、做官的机会。

科举的影响和意义

历经宋、元、明朝,科举制度不断发展变化,已成为中国独有的

特殊制度,对中国历史、文化有着深远影响。科举制度有一系列重要

作用:

一、选拔人才

科举制度的首要目的是选拔人才,鼓励各级学生努力学习,扩大

了人才选拔渠道,有助于人才尽职尽责地服务于国家。

二、强化儒家教育

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科举制度的

发达对此贡献匪浅,不仅在教育方面加强德才兼备的双重评价系统,

督促学习生效果,还在理念宣传和实践中彰显了儒家思想。

三、扩充官僚阶层

科举制度一览表

科举制度一览表

①秀才,也称生员,按成绩分三等:廪生、增生、附生。

②监生,获得进入国子监读书资格的学生,入监的途径有举监、贡监、荫监、例监等。

举监,从落榜举人中择优选入;

贡监,从生员中择优选入,选入者称贡生;

荫监,靠父祖的官位选入,选入者称荫生;

例监,靠捐纳入选,入选者称例生或民生。

③进士,按成绩分三等——“三甲”,一甲(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三甲(同进士出身)。进士有机会进入翰林院选为庶吉士。

明清科举制度简表

明清科举制度简表

明清科举制度简表

明清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最后一个发展阶段,它从明朝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该制度通过选拔官员来维护封建统治,构建了一套完备的考试和选拔体系。

明清科举制度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是科举制度的第一层,也是选拔官员的起点。每三年举行一次,考试地点在各地州县。考试内容包括经史、策论、诗文等科目。通过乡试的考生可以晋升为举人,成为乡试中的优胜者。

会试是科举制度的第二层,考试地点在省城。考试时间一般在乡试之后的一年举行。参加会试的考生也是通过乡试选拔出来的举人。会试的考试内容包括经义、策命、史学、文学等科目。会试的考生中优胜者可以晋升为贡士。

殿试是科举制度的最高层次,同时也是最难的一级考试。只有通过乡试和会试的贡士才有资格参加殿试。殿试是在皇宫中进行的,每三年一次。殿试主要以策问为主,内容包括题目、答案和策题三部分。殿试的考生中优胜者可以晋升为进士。

进士是科举制度的最高级别,也是最有权力的官员。进士分为两个等级:一等进士和二等进士。一等进士被授予状元的荣誉,享有特权和高薪。只有进士才有资格参加殿试。

科举制度的选拔官员是非常严格和精细的过程。整个制度注重

考试的公正性和公平性,以选拔优秀的人才来为朝廷服务。考官由文人和官员组成,选拔官员的标准主要是诗词、作文和策论的水平,以及对经史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官员,不仅受到良好的教育,还受到了严格的训练和考验,具备了较高的政治智慧和才干。

明清科举制度的缺点也较为明显。首先,科举制度造成了文、武、财三选士的不平等,只有通过科举考试的文士才能成为官员;其次,科举制度导致了中国社会的精英主义,使得社会阶层固化,贫富差距加大;再次,科举制度过分注重考试成绩,忽略了个体特长和思维创新。以上缺点使得科举制度最终走向衰败,无法适应现代化的国家建设需求。

科举制度一览表

科举制度一览表

①秀才;也称生员;按成绩分三等:廪生、增生、附生..

②监生;获得进入国子监读书资格的学生;入监的途径有举监、贡监、荫监、例监等..

举监;从落榜举人中择优选入;

贡监;从生员中择优选入;选入者称贡生;

荫监;靠父祖的官位选入;选入者称荫生;

例监;靠捐纳入选;入选者称例生或民生..

③进士;按成绩分三等——“三甲”;一甲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三甲同进士出身..进士有机会进入翰林院选为庶吉士..

古代科举详情表

古代科举详情表

古代科举详情表

古代科举始于唐朝,至清朝结束,历时约一千年。科举是中国古代的

选拔官员的制度,全面实行举人、进士、状元三级考试制度。

以下是古代科举的详情表:

考试级别|内容与要求|时间|考生资格|考试科目|选拔对象。

-|-|-|-|-|-。

举人|通过府试进入之选,主要考察文化水平,二次考试由进士制教

授出题|每三年一次,主考官为省级官员|20岁以上,籍贯赤县应试者须

是“三朝元老”称号之人|康乾时期前:文、武双科,但文笔为主;甲、乙、丙三类进士的划分;康乾时期后:文采至少及格,书画水平亦需过关。|储备基层文职官员。

进士|由三甲中的考生,进入皇帝举行的礼部试,以考查考生儒学知识。此阶段共进行三次考试:会试、殿试、乡试。|每年一次,主考官为

礼部官员|20岁以上,经过府试而来|在7日之内回答学问,进士成绩需

专做讲评。|考取散官或在官场晋升。

唐代科举制度一览表

唐代科举制度一览表

唐代科举制度一览表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较为完善的一个时期,其科举制度对中

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将对唐代科举制度进行一览表的总结,以便更好地了解该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发展历程。

一、科举制度概述

唐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科举制度之一。科举

制度建立在儒家思想基础上,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以培养官员和治国

理政的能力。唐代科举制度的出现不仅促进了社会流动和士人的进步,也为后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科举考试类型及考试科目

1. 进士科:进士科是唐代科举制度中最高级别的考试科目,考试内

容主要涵盖经书、史书、文学、法律、礼制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进士

科考试的人才可以进入朝廷,担任高级官职。

2.明经科:明经科是唐代科举制度中的二级考试科目,考试内容主

要是经书方面的知识。通过明经科考试的人才可以担任地方官职。

3.会试:会试是唐代科举制度中的终极考试,参加会试的考生经过

严格的筛选,通过者可以晋级到最后的殿试。

4.殿试:殿试是唐代科举制度中的最终考试,通过者可以晋升为进士。殿试的内容主要是经义、史学、文学等方面的知识。殿试采取匿

名制,试卷由皇帝亲自批改,以确保公正和客观性。

三、唐代科举制度的选拔程序

1.乡试:乡试是唐代科举制度的第一道关口,主要是通过乡试选拔

出一批具备基本文化素养和才能的考生,决定其是否参加会试。

2.会试:会试是唐代科举制度的第二道关口,参加乡试成功的考生

需要参加会试,通过会试的考生可以晋级到最后的殿试。

3.殿试:殿试是唐代科举制度的最后一道关口,通过殿试的考生可

以根据成绩晋升为进士,获得官职。

中国历代科举制度年表

中国历代科举制度年表

中国历代科举制度年表

秦朝 (221-206 BC)

- 秦始皇统一中国,废除分封制度,实行中央集权,取消科举制度。

汉朝 (206 BC-220 AD)

- 汉高祖刘邦恢复分封制度,并且开始恢复科举考试。

- 设立孝廉、博士、郎中等官职,通过科举选拔官员。

魏晋南北朝 (220-589 AD)

- 三国时期开始设立文学和武学科目,并扩大科举范围。

- 晋朝时设立进士科目,以考察士人的才华和品德。

隋唐 (581-907 AD)

- 隋文帝开创科举制度的制度化,设立进士科目,定期举行科举考试。

- 唐太宗设立明经、明法科目,加强考试内容的多样性。

- 唐玄宗时期考试规模进一步扩大,成为全国性的活动。

五代十国 (907-960 AD)

- 五代时期科举考试衰落,由于战乱和政治动荡。

- 十国时期,南方各国开始恢复科举制度,推行礼部试制。

宋朝 (960-1279 AD)

- 宋太祖继续推行科举制度,巩固官员选拔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 苏颂改革科举制度,推行三元及第制,考试范围扩大,考生数量增加。

- 宋高宗时期开始设立状元科目,以表彰最优秀的考生。

元朝 (1271-1368 AD)

- 元世祖设立进士科目,强调蒙古人与汉人的融合与交流。

- 元朝科举考试实行至元崇宁后终止,原因包括政治改革和外族政权的影响。

明朝 (1368-1644 AD)

- 明太祖建立科举制度,设立进士科目,选拔官员。

- 明成祖时期将科举制度规范化,推行纳贡考试,参试人数激增。

清朝 (1644-1912 AD)

- 清朝初期继续维持明代的科举制度,选拔官员。

科举制度一览表

科举制度一览表

①秀才,也称生员,按成绩分三等:廪生、增生、附生。

②监生,获得进入国子监读书资格的学生,入监的途径有举监、贡监、荫监、例监等。

举监,从落榜举人中择优选入;

贡监,从生员中择优选入,选入者称贡生;

荫监,靠父祖的官位选入,选入者称荫生;

例监,靠捐纳入选,入选者称例生或民生。

③进士,按成绩分三等——“三甲”,一甲(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三甲(同进士出身)。进士有机会进入翰林院选为庶吉士。

科举制度一览表

科举制度一览表

①秀才,也称生员,按成绩分三等:廪生、增生、附生。

②监生,获得进入国子监读书资格的学生,入监的途径有举监、贡监、荫监、例监等。

举监,从落榜举人中择优选入;

贡监,从生员中择优选入,选入者称贡生;

荫监,靠父祖的官位选入,选入者称荫生;

例监,靠捐纳入选,入选者称例生或民生。

③进士,按成绩分三等——“三甲”,一甲(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三甲(同进士出身)。进士有机会进入翰林院选为庶吉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科举制度简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