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德化古代陶瓷人物传之“窑神”林炳
关于景德镇的神话故事
![关于景德镇的神话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f76a52ca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07.png)
关于景德镇的神话故事中国有着丰富多样的神话故事,其中之一就是来自江西省的景德镇的神话传说。
景德镇以其瓷器而闻名于世,这里孕育出了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传承了千百年的文化和艺术。
让我们一同探索这些神话故事,领略景德镇的魅力。
据史书记载,远古时期曾有一位名叫寿王的神仙下凡,在当地炼制瓷器。
他制作的瓷器精美绝伦,色泽明亮,质地坚韧,远胜于常人所能制作的瓷器。
因此,寿王被尊称为“瓷器之神”。
人们相信他的瓷器可以带来好运和幸福。
故事流传至今,人们对于瓷器之神的崇敬仍未减退。
在景德镇的古城里的很多角落,你都可以看到人们为瓷器之神所建立的神庙或观音堂。
尤其在每年的寿王庙会上,成千上万的人们涌入景德镇,向瓷器之神祈福。
这场盛大的庙会持续数天,期间有各种表演、民俗活动和庙会游戏。
参与其中的人们都倾其所有,希望能够获得瓷器之神的保佑。
除了寿王的传说之外,景德镇还有一个著名的神话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勇敢的少年和一只神奇的瓷器狮子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位美丽而善良的公主住在景德镇,她拥有一只名叫“玉霞”的瓷器狮子。
这只狮子被赋予了神奇的力量,可以带走邪恶的气息,保护人民免受邪恶的侵害。
公主和狮子形影不离,守护着景德镇的安宁。
然而,一天,一位邪恶的巫师来到了景德镇,企图夺取玉霞狮子的力量。
他使用黑魔法制造了一场巨大的洪水,威胁到了整个城镇的安危。
公主不顾自身的安危,带着玉霞狮子和勇士们一起抵御洪水,保卫了景德镇。
最终,巫师被打败,景德镇重新恢复了往昔的繁荣。
人们对于公主和玉霞狮子的事迹传颂至今。
公主被尊称为“瓷器公主”,瓷器狮子成为了景德镇的象征。
每年,景德镇都会举办玉霞狮子舞表演,舞者们化身为狮子,表演出勇敢和力量的象征。
除了这些神话故事,景德镇还有许多民间故事流传至今,揭示了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文化。
小说《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身穿的“景德镇镇府花翎蘸墨折梅裙”的字句,也让景德镇更加著名。
景德镇因其瓷器文化而闻名于世,这些神话故事无疑为瓷器添加了更多的神秘色彩和艺术寓意。
德化陶瓷民俗
![德化陶瓷民俗](https://img.taocdn.com/s3/m/99270cb1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58.png)
德化陶瓷民俗古代,人们往往把瓷业兴衰寄托于神的保佑,塑造一些偶像进行奉祀。
这些偶像有的是远古神话传说中的形象,有的是为陶瓷业作出贡献甚至献身的人物。
由于各地传说不一,所奉祀的偶像亦不尽相同,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
一、祀奉窑神传说唐末德化宝美有位瓷工叫林炳,一心想试拱大窑烧瓷。
因技术不得法,屡试屡败。
一天夜里,梦见九天玄女飘然而至,露出一对乳房,频频示意。
林炳领悟梦中寓意,将窑房砌成象乳房一样的圆拱形大窑,称为鸡笼窑。
后来,又利用山坡地形,把几个窑房串连起来,逐渐演变成龙窑,亦称蛇目窑。
为了感谢九天玄女“点化”之恩,人们按照林炳梦中情景塑造了玄女像,建立玄女宫奉祀,并把制陶始祖虞圣大帝(即虞舜)尊为陶瓷业圣神。
后来,又塑林炳像恭奉于玄女之右,林炳被当地住民尊为窑坊公,一同供奉。
明初,玄女宫更名为白沙宫;清同治年间,又更名为祖龙宫,并一直沿用至今。
每逢农历五月十六日,为窑坊公诞辰之日,当地都要举行庆典活动,供品以新开发的订单产品,或新创作并获奖的瓷塑艺术品为主。
二、纪念瓷圣明万历年间,观音岐四周瓷民为弘扬瓷圣何朝宗的瓷雕艺术,于观音岐上建一座观音岩寺,取名为碧象岩。
该岩寺正殿和左右副殿为斗拱,四点金式、木结构,还建有藏物室、佛事管理室,香客接待室等。
正殿中奉祀的神像,有何朝宗雕塑的l尊观音菩萨,以及善财、龙女等。
两边殿中供奉达摩祖师、二代祖帅、吴公真仙等神佛像,香火必旺。
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碧象岩重修。
民国25年(1936年)又维修。
岩寺中住有和尚、居士、尼姑一负责管理日常事务。
“文化大革命”期间.碧象岩及泥塑观音神佛像均被毁坏。
2002年冬,由陈、邱、苏、颤、孙、林、吴等姓氏村民联合重建。
小论历史如何变迁,碧象岩始终是附近瓷民纪念瓷圣何朝宗的载体。
三、窑坊公圣诞节日农历五月十六日,是窑坊公圣诞纪念日。
这一天,在乐陶等村,以窑炉合伙人为群体,各自在祖厝或较大民房设坛敬奉陶瓷业圣神——虞圣大帝、玄女和风火童子。
瓷都德化古代陶瓷人物传之“窑神”林炳
![瓷都德化古代陶瓷人物传之“窑神”林炳](https://img.taocdn.com/s3/m/db3dcc0b02020740be1e9b2f.png)
瓷都德化古代陶瓷人物传之“窑神”林炳古代中国是个信仰多元神的国家,所谓“万物皆有灵”。
那么,乡乡烧陶窑、人人用瓷器的中国,有没有“窑神”存在呢?有!在瓷都德化,百姓大多信奉“窑坊公”林炳——他就是由窑工林炳演……古代中国是个信仰多元神的国家,所谓“万物皆有灵”。
那么,乡乡烧陶窑、人人用瓷器的中国,有没有“窑神”存在呢?有!在瓷都德化,百姓大多信奉“窑坊公”林炳——他就是由窑工林炳演变而成的窑神;而且至今人们供奉不断,所用的供品还是创新的瓷器。
林炳神像德化县城关东南不远处,有个称为“福全山”的山头,陶土丰富,树林茂密,溪水横流,是建瓷窑的好地方。
山下的宝美村,古称“瑶台”(我们认为,“瑶台”当是由“窑台”的谐音演变而成)。
“福全山”古称“覆船山”,以形状似翻转的古船覆地而得名。
“覆船”有些不吉利的味道。
而古代烧窑确有相当风险,窑工难免心存种种忌讳。
后有人在山下盖“福全堂”,便以谐音之故,变“覆船山”为“福全山”。
“瑶台”后也改称“瑶市社”,属德化县“在坊里”。
从“坊”、“市”、“瑶(窑)”等字眼不难看出,宝美村历来为德化陶瓷生产及销售的集中地。
福全山东麓有个“祖龙宫”,供的窑神就是“窑坊公”林炳。
林炳是北宋德化窑工。
他的先祖林禄系中原人士,于东晋时南迁福建,任过晋安郡(今福州)太守,死在任上,追封晋安郡王。
约在唐太宗至武则天执政期间(公元627-712年),林禄后代迁到德化,后来又因故举族外迁,仅事瓷的林炳留住“福全山”下瑶台(又称草埔尾),看来他对瓷艺情有独钟。
把普通窑工林炳推上陶瓷工艺革新舞台的,当是泉州“市舶司”成立后海外贸易对陶瓷的大量需要。
宋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至元丰8年,陈珃复知泉州时,请立市舶司,从此泉州成为中国海上丝绸(陶瓷)之路的起点。
时已隶属泉州的德化县,陶瓷业发展获得契机。
宋神宗之后的宋哲宗实行变法,进一步鼓励商贸出口。
原先朝廷规定:“以金、银、缗钱、铅、杂色皂、瓷……等”与外商交易,瓷放在第6位。
明清德化瓷,玉骨冰肌中国白
![明清德化瓷,玉骨冰肌中国白](https://img.taocdn.com/s3/m/bddca06171fe910ef02df892.png)
明清德化瓷,玉骨冰肌中国白作者:黄静来源:《收藏/拍卖》 2017年第7期文/图:黄静(广东省博物馆)多年来,德化白瓷以其洁白或白中微泛黄的釉色、细腻滋润的釉质与胎骨,深受中外人士的喜爱。
无论是瓷塑或是器皿,无论是实用器或陈设艺术品,它们都以“无装饰”的极简主义美学姿态,征服了东西方无数人的心。
广东省博物馆所藏明清德化白瓷众多,数量达千余件。
从今年6月至2018年1月,将由粤博流动博物馆推出“永远的‘中国白’——广东省博物馆藏明清德化窑白瓷展览”。
精选出150件(套)左右的器物,这也是粤博首次推出德化白瓷的专题展览。
现选作其中一二,以作赏析。
白土,德化瓷业兴盛之源德化地处福建省戴云山脉的千峰万壑之中。
这里的先民早在3000 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即已开始制作陶器。
至唐代以后,德化人口增长迅速,经济逐渐开发。
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 年),德化正式立县,宋、元、明时期皆属于泉州,清代先后辖于泉州府、永春州。
戴云山脉群峰绵延,为德化制瓷业提供了丰富的瓷土矿资源。
据地质调查勘探表明,德化境内南部、西北部及北部都分布有高岭土环形矿带,已探明的矿点多达百余处,并且品质优良、富产易取。
此外,这里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暖热湿润,树木繁茂,为制瓷业提供了大量的柴草燃料。
在交通方面,德化与沿海港口福州和泉州呈三角形的关系,德化处于直角的顶端,与其他两处港口均有水路可通。
它向东北距省会福州港125 公里,向东南距泉州港75 公里。
便利的水路交通,助力了德化窑瓷器内外销两旺,使德化在明清时期成为了景德镇以外最重要的瓷器产地之一。
德化瓷业起源于晚唐五代时期,烧制青黄、青褐色釉器物,器形有罐、碗、碟、盘口壶等。
产品胎质发灰、粗糙,烧成温度偏低,工艺和技术尚未成熟。
宋、元时期德化窑迅猛发展,开始烧制青白瓷和白瓷,尤以青白瓷为主,白瓷次之。
(图1-2)窑炉形式为龙窑和分室龙窑。
此时德化窑的产品已大量通过海路外销至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地。
景德镇陶瓷工艺大师林正茂——传世经典
![景德镇陶瓷工艺大师林正茂——传世经典](https://img.taocdn.com/s3/m/6e55f331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46.png)
景德镇陶瓷⼯艺⼤师林正茂——传世经典说起景德镇,⾸先想到的是它的瓷器,享誉全世界,景德镇也被誉为“瓷都”。
瓷器(china)与国同名,千百年来曾被作为中国的代名词,⼀直以来让瓷都⼈引以为豪;作为出⽣在景德镇的新⼀代陶瓷美术⼯作者,有着与⽣俱来的,把家乡陶瓷艺术发扬光⼤的责任感;林正茂就是这样⼀位默默耕耘在陶瓷艺术界的匠⼈。
从⼩就酷爱美术,迷恋着家乡的⼭⼭⽔⽔,特别是花草树⽊、⼭⽯⾍鱼;童年在农村度过的他,依仗着⼤⾃然给予了他太多的创作激情与灵感,在如诗如画的⽥间地头、⼭林河边都深深地留下他的⾜迹,为他以后投⾝于陶瓷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林正茂跟随着恩师曹明亮,从农村来到景德镇学习陶瓷绘画,参加过云南世博会,去了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所见珍禽异兽、奇花异草、⼤理苍⼭洱海的风花雪⽉、美丽的蝴蝶泉边……让林正茂的视野更加宽⼴;期间,他结识了许多著名的⼤画家,并结为好友,经常相互学习与合作;在景德镇,受到⾼级⼯艺美术⼤师何叔⽔⽼师的悉⼼指导,让林正茂感悟颇深,技法⼤⼤提⾼;2002年林正茂独⾃创办了“正茂瓷艺轩”,⼀边创作⼀边结交更多的良师益友。
如今他与时俱进,利⽤现代媒体和⽹络资源和众多国内外同仁们互传友谊,不仅提升了个⼈素养,还让⾃⼰在事业及陶瓷创作上都顺风顺⽔,对振兴景德镇陶瓷事业更加充满⾃信。
林正茂⼤师《百喜报春粉彩梅瓶》作为国礼被卢森堡驻华⼤使馆永久珍藏林正茂⼤师《百喜报春粉彩梅瓶》欣赏林正茂的陶瓷艺术,就如同在接受⼀次⽂化的洗礼,在他的陶瓷世界⾥,你既可以领略中华民族传统⽂化的久远,也能感受到新中国发展过程中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
1972年出⽣的林正茂,如今在景德镇的陶瓷界赫赫有名,名家的指点,刻苦的钻研,让他在群星璀璨、⼈才辈出的景德镇瓷坛,有了属于⾃⼰的那⼀⽚天地。
他的陶瓷花鸟画,他对陶瓷绘画⽤料的探索,让这个⼤师云集的陶瓷之城,很难忽视他的存在。
林正茂不光追求陶瓷绘画的“⼯”,更多的⽤“⼼”去创作⾃⼰的陶瓷艺术品,使⼤⾃然中的⼀景⼀物完全融⼊到作品创作中。
德化窑是始烧于什么的民间瓷窑位于福建德化县
![德化窑是始烧于什么的民间瓷窑位于福建德化县](https://img.taocdn.com/s3/m/ec38326b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df.png)
德化窑是始烧于什么的民间瓷窑位于福建德化县
德化窑是始烧于(宋代)的民间瓷窑,位于福建德化县,以低铝高硅的“象牙白”为其代表作品而闻名于世。
宋代瓷釉含氧化铁量是0.29%,明代则高达0.59%。
因此,宋代的瓷胎致密有少数气孔,而明代的胎坚致、无气孔。
烧成温度达1200°±30℃,用较强的还原焰烧成。
而且在造型方面,无论是菩萨、观音、罗汉或达摩,均是性格突出,动静分明,在衣饰和手势的处理上,更是匠心之作。
其他如仿古铜器和箫笛一类的瓷制乐器,亦十分精美。
评判方法:
1、明代德化窑鉴定胎土特征:德化窑瓷土含铁量低,可塑性强。
胎土淘炼精细,胎质致密,洁白无杂质。
2、明代德化窑鉴定釉面特征:光照下迎光观察,其釉色白中隐现粉红或牙黄色调,故其白瓷有“象牙白”、“猪油白”之称。
在国际市场上,还被称之为“中国白”和“鹅绒白”。
3、明代德化窑鉴定造型特征:其瓷器造型主要杯、碗、盘、炉和仙佛一类人物雕塑等。
而人物雕塑则是最精彩的,其内容主要为民间供奉的仙佛之类的人物。
其雕塑形体优美,比例合适,面部神态安详。
其使用了捏雕、堆贴、雕刻、粘接等多种手法,雕塑得十分精细逼真。
做到了毫发可鉴、珠粒可数,衣薄如布帛,衣褶自然重拂。
特别是人物手指,细致入微,甚至连指甲也可看出的程度。
4、明代德化窑鉴定款识特征:当时德化窑涌现出一批做这类器物的能工巧匠,有何朝宗、林朝景、张寿山、林捷隆、陈伟等人。
这些人名不见经传,但作品流传于世,常有他们的款识。
在一些明代白瓷观音上,可见到有何朝宗的葫芦形印记。
“何朝宗”三字为篆书。
[转载]鸡笼窑(龙窑的前身)发明人林炳
![[转载]鸡笼窑(龙窑的前身)发明人林炳](https://img.taocdn.com/s3/m/6ab81af9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c3.png)
[转载]鸡笼窑(龙窑的前⾝)发明⼈林炳999原⽂地址:鸡笼窑(龙窑的前⾝)发明⼈林炳作者:清源景明林炳是林禄的后裔,德化县城关东南福全⼭草埔尾⼈。
北宋时期,德化县的陶瓷业已相当发达,“村南村北春⾬晴,东家西家地碓声”。
宋哲宗年间,为了弥补国库亏空,朝廷调整了贸易政策,规定“凡购买外国货,均以帛、绸、瓷、漆等特产博易,不⽤⾦、银、铜币”,陶瓷出⼝因此猛增。
早期德化的瓷窑都是平顶⽅形、容量很⼩的⼩窑,难以⼤批量⽣产,远远不能满⾜陶瓷出⼝的需求。
为此,林炳设计发明了圆拱形⼤窑炉(亦称鸡笼窑),不仅容量扩⼤了⼗⼏倍,还由于设计了烟囱拔焰消烟,热度倍增,烧制出的瓷器更显得洁⽩、剔透,著名的屈⽃宫古窑就是根据这种圆拱形⼤窑炉改进⽽成的。
传说林炳在进⾏窑炉改⾰时,⾼温窑⽕⼀冲便塌顶,屡试屡败。
有⼀次,林炳在再次倒塌的窑炉旁边疲劳得不觉昏昏睡去,睡梦中见⼀位仙⼥翩翩⽽⾄,在他⾯前解开⾐襟,对他⽰意地指⼀指败窑,⼜指⼀指⾃⼰的乳房,然后隐没在云雾之中。
林炳醒来突然有所领悟,于是将窑房砌成乳房样的圆拱形⼤窑,两旁再砌⼩奶窑(亦称狮⽿)护住主窑房,这样烧窑时就不再塌顶了,⽽且烧成的瓷器质优量多。
后来,林炳⼜利⽤⼭坡地形,把⼏个窑房串连起来,既能充分利⽤热能,增加产量,⼜能使窑体更加牢固,也为此后演变发展成龙窑(亦称蛇⽬窑)奠定了基础。
林炳⾸创的⼤窑炉在当时产⽣了巨⼤的影响,因此被朝廷敕封为“烧成⾰新先⾏”称号,指点林炳的仙⼥也被敕封为“⽞⼥夫⼈”。
⼀时间,林炳声名远播,各地纷纷学习他的建窑技艺。
在当时泉州知府的授权下,德化开办了第⼀所瓷庠(类似于今天的陶瓷学校),由林炳亲⾃到瓷庠传授技艺,现场指导。
当年的瓷庠就是现在的祖龙宫,这座不甚起眼的⼩瓷庠,影响了近千年来整个中国乃⾄整个世界的瓷业发展。
据⽇本有关陶瓷⽂献记载,宋代有⼀个叫加藤四郎的⽇本⼈来德化学陶艺,将砌鸡笼窑的技术带回⽇本,砌成“德化窑”,并尊奉林炳为“陶祖神”。
陶瓷的诗句集锦
![陶瓷的诗句集锦](https://img.taocdn.com/s3/m/31ac6279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cc.png)
陶瓷的诗句陶瓷的诗句集锦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诗句吧,诗句语言言简义丰,具有凝练和跳跃的特点。
那什么样的'诗句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陶瓷的诗句集锦,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陶器行赠陈鸣远汪文柏(季青)荆溪陶器古所无,问谁作者时与徐。
泥沙入手经抟埴,光色便与寻常殊。
后来多众工,摹仿皆雷同。
陈生一出发巧思,远与二子相争雄。
茶具方圆新制作,石泉槐火尘松风。
我初不识生,阿髯尺素来相通。
赠我双卮颇殊状,宛似红梅岭头放。
平生嗜酒兼好奇,以此饮之神益王。
倾银注玉徒纷纷,断木岂意青黄文。
厂盒宣炉留款识,香奁药碗生氤氲。
吁嗟乎人间珠玉安足取,岂知羡溪头一丸土。
君不见轮扁当年老斫轮,又不见梓庆削炉如有神。
古者技巧能几人,陈生陈兮绝伦。
送许屯田诗宋·彭汝砺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
因官射利疾,从喜君独不。
父老争叹息,从事古未有。
咏景德镇兀然亭明·缪宗周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工人莫献天机巧,此器能输郡国材。
赠昊十九明·李日华为觅丹砂到市廛,松声云影自壶天;凭君点出琉霞盏,去泛兰亭九曲泉。
赠昊十九明·樊玉衡宣窑簿甚永窑厚,天下知名昊十九;更有小诗清动人,匡庐山下重回首。
白玉金边素瓷胎清·弘历(乾隆皇帝)白玉金边素瓷胎,雕龙描凤巧安排;玲珑剔透万般好,静中见动青山来。
题宣德宝石红釉碗清·弘历(乾隆皇帝)雨过脚云婪屋垂,夕阳孤婺照飞时;泥澄铁镞丹砂染,此碗陶成色肖之。
咏宣窑霁红瓶清·弘历(乾隆皇帝)晕如雨后霁霞红,出火还加微炙工;世上朱砂非所拟,西方宝石致难同。
插花应使花羞色,比画翻嗤更是空。
年窑墨注歌清·查俭堂国朝陶瓷美无匹,尔来年窑称第一。
不让汝定官歌均,何况永乐之坯宣德质? 戏紫蘅中丞清·许谨斋宣成陶器夸前朝,收藏价比璆琳高。
元精融冶三百载,迩来杰出推郎窑。
县情问答
![县情问答](https://img.taocdn.com/s3/m/8f41052a2af90242a895e552.png)
县情问答一、地名语词文化内涵1、“德化”县名的来源及含义是什么?答: “德化”一名源于后唐长兴四年(933年),闽王王延钧令场升县,取“归德”之“德”,及辖属“新化里、归化里、灵化里”之“化”,命名“德化县”,寓意“以德化民”。
2、德化县未建县之前的建制叫什么?答:归德场。
3、德化获得了哪些国家级称号答:“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陶瓷之乡”、“中国小水电之乡”、“中国民间(陶瓷)艺术之乡”、“中国茶油之乡”、“中国瓷都〃德化”和“全国版权保护示范单位”、“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文明县城”、“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水电农村电气化县”、“中国百佳产业集群”、“全国循环经济模式示范县”、“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县”等。
4、德化幅面面积是多少?辖多少个乡镇,总人口有多少,答:总面积2232.16平方千米,辖18个乡镇,204个村(社区)人口31.7万人,5、德化境内主要有哪些聚居的少数民族?答:畲族,主要聚居在葛坑镇龙塔村和龙门滩镇大溪村。
6、德化所处的地理位置如何?答:是福建省中部,东与仙游县、永泰县接壤,西邻大田县,南界永春县,北连尤溪县,县境东西长62.1公里,南北宽60.4公里。
7、德化地形地貌有什么特征?答:境内山脉连绵,多呈北东——南西走向,河谷剧烈下切,峡谷十分发育,具鲜明之山地景色。
地势大抵由中部微向四周倾斜,呈层状梯级下降。
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258座,素有“闽中屋脊”之称。
8、德化最高、最低海拔是多少,在什么地方?县城海拔是多少?答:福建省第一高山戴云山雄居德化中部,海拔1856米。
最低点仅217米,位于汤头乡岭脚村。
县城海拔470米。
9、德化县自然资源有什么特点?答:德化县有山多、林多、水多、矿多、生物多、特产多、能源足等特点,被誉为“闽中宝库”。
10、德化千年村落地名有哪些?答:德化建县已上千年,其承载的千年村落地名较多,如戴云、程田寺格、畲宅、龙阙、硕杰、李山、蒲坂、乐陶、杨梅等。
德化窑概况
![德化窑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30a85acd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0a.png)
德化窑概况德化瓷概况一、产地:今福建省中部德化县。
地处戴云山山区。
二、窑址:目前已发现249处,其中宋元窑址42处,明代窑址30处,清代窑址177处,民国窑址55处。
散布于德化县内,分布广,规模大。
三、历史分期概况:1.晚唐,五代时期—青瓷。
2.宋元时期—青白瓷繁盛期,兼有白瓷,青瓷,酱色釉瓷。
3.明代—白瓷,青花。
晚明为白瓷全盛期。
4.清代—白瓷,青花。
清初为清花瓷全盛期。
5.民国时期—白瓷,青花。
白瓷仿明清为主;青花多为民间日用器。
晚唐,五代时期德化窑青瓷:一、胎釉特征:胎骨发灰,成型工艺粗糙。
釉呈青黄,青褐色,含铁量高。
二、烧造工艺:采用托座叠烧法,窑温偏低。
三、器型种类:碗,碟,双耳罐,盘口壶等日用器。
四、与宋,元以后德化窑白胎青白瓷,白瓷完全不同。
晚唐,五代德化窑制品为青瓷特征,且较为粗糙。
宋元时期德化窑青白瓷:一、概述:宋元时期德化窑烧造白胎白釉瓷器,因白釉中少量三氧化二铁转变成低价铁,而釉成淡青色,即青白釉。
宋元德化窑以产青白瓷为主流,兼烧部份白瓷,青灰,青绿等杂釉。
德化瓷属软性瓷,烧制温度历代变化不大,均在1250—1280度之间,高于1300度,则易变形。
二、第一期:北宋早中期约北宋960年建朝初至1080年代哲宗元佑年初,约120年间。
德化白胎瓷器的初创阶段,产品以碗,碟类简单日用器为主。
胎色白中带淡灰,黄,米黄。
多为较深圈足,削足较粗糙。
釉色浅黄,灰黄为主,少见青白,施釉多至足上部,底足露胎。
装饰多为素面,亦有碗,盘内心划花,莲纹,蕉叶纹,简单,对称,为五代—宋初风格。
三、第二期:北宋晚期至南宋中期约哲宗,徽宗以降150年左右。
此期为青白釉鼎盛期,产品以青白釉为主,白釉次之。
胎釉特征:胎色白或灰白色。
胎质细腻,胎体薄而坚硬。
釉层较薄,清澈滋润。
一般无开片,少数因冷却及土沁而开细小鱼子纹片。
青白釉色调不一,深者呈浅绿,淡者近白色,亦有泛灰,泛黄者。
纯白釉釉色洁白。
施釉至足上,底足露胎。
“窑神”与“高高工”
![“窑神”与“高高工”](https://img.taocdn.com/s3/m/f95fb313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09.png)
Culture▁文化|文话“窑神”与“高高工”说李国桢是“窑神”的叫胡社通,称李国桢“高高工”的叫苗娟芳。
2015年9月16日上午,大雨如注,我第一次到宜阳瓷厂采访。
在县人大张主任的陪同下我们来到宜阳县红星瓷厂,按事前约定,请瓷厂找两位当年曾与李国桢先生较熟悉的老工人见面座谈。
我们到达时,一男一女两位老职工已在瓷厂接待室等候。
落座寒暄一番得知,男职工胡社通,58岁,中等身材,微黑较胖,祖籍许昌鄢陵县,1942年国民党军队炸开黄河花园口,河南东南一带一片汪洋,父辈逃荒落户宜阳。
李国桢在宜阳瓷厂指导工作时,他是瓷厂的库房管理员。
女士苗娟芳,1960年生,瘦弱、爱笑,脸上布满勤劳和热情的细纹,是宜阳陶瓷三大功臣之一、原陶瓷厂党支部书记、厂长苗瑞祥的千金。
宜阳瓷厂炻瓷项目中试开始,她从开封技校毕业到瓷厂技术科上班,现已退休,正准备荣登婆母娘宝座。
讲明来意,两人颇有兴致。
问胡社通师傅,您熟悉李国桢吗?他不假思索地答道:瓷厂谁不知道他!他是窑神!第一次听人称李国桢“窑神”,甚是惊讶。
再问苗娟芳:你了解李国桢吗?她笑笑曰:可了解了!他是“高高工”。
不知又问,咋是“高高工”?笑答:省里来的常俊声经理是高工,他是常经理的上级领导,又是常经理很敬重的老师级专家,咋不是比常经理还高的高工!我笑了,在场的几个同志都笑了!“高高工”原来如此也!在以后到各地各瓷区采访的过程中,我多次讲述这个小小的细节。
这个很有意思的故事,让我一直在思考李国桢如何会被宜阳瓷厂的职工誉为“窑神”,称为“高高工”。
中国人的传统信仰是以血缘关系、亲情关系为基础的多神论。
我们从小在语文、历史课本中得知,印度是个多神论的国家,有几十万个神。
懂事以后才知道,中国人的神比印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水有水神,山有山神,仅财神就有十多个,如比干、关羽、赵公明等。
有什么动物就有什么灵性的神,有什么植物就有什么不朽的神。
这几年为撰写《瓷魂》一书,我在各瓷区也拜谒了不少“窑神”。
瓷国明珠--福建德化瓷展陈列大纲
![瓷国明珠--福建德化瓷展陈列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7f4a9ffbc77da26925c5b0d7.png)
瓷国明珠--福建德化瓷展陈列大纲福建民俗博物馆2014年02月目录一、序言.二、东方艺术的明珠1.德化窑的建白瓷器(始烧于商周;发展于唐五代;兴于宋元)2.明清兴盛时期白瓷雕塑精美绝伦(以何朝宗为代表的何氏瓷塑何朝春的艺术风格)精品荟萃蜚声海外(德化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商品远销海外原因)三、缤纷璀璨异彩纷呈....................................................................1.德化窑兼烧其他釉色产品2.德化窑青花瓷的发展、装饰艺术、及与景德镇窑的关系3.德化窑黑釉瓷的特点(与建窑黑釉瓷的关系)4.景德镇窑对德化窑粉彩瓷、五彩瓷、青白瓷(影青瓷)影响四、金花三朵香远益清.................................................................1.新中国成立后德化窑发展传承与创新2.德化瓷工艺大师的艺术特点及影响(周雅各、林睦殿、苏青河)五、结语一序言德化位于闽中屋脊戴云山下,山高林密,瓷土优异,形成了得天独厚的产瓷宝隅。
德化民窑,跳脱宫廷艺术的束缚,自由奔放、清雅隽永。
从唐代的青瓷,宋元的青白瓷、酱釉瓷,到明代如玉温润,如脂凝滑的德化白瓷、清代源源送抵海外的青花、五彩以及窑火不熄,历久弥新的玉红、玉白等现代革新瓷种,德化瓷匠用智慧与勤劳将脚下卑微的土地捏化作神奇的艺术宝库,缔造了德化古瓷都的千古绝响。
她是深宅大院中,文人骚客玩味的觥盏案供;是海上丝路中,千年不衰连接欧亚的纽带;是历史长河中,踏浪而来的观音周身闪耀的圣洁光芒;是芸芸瓷林中,飞舞逸动的瓷魂;是艺术殿堂中,璀璨宝冠上不朽的明珠......福建德化瓷展简介福建地区的古代瓷器,以质量闻声宇内的有宋代建阳的黑釉器和明代德化窑的乳白釉器,这一黑一白,在陶艺著述中分别被“黑建”和“白建”,它们代表福建制瓷艺术的最高成就。
德化,地处福建泉州北部,与台湾一衣带水,是中国乃至世界文明陶瓷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享有“中国三大古瓷都”之美誉,在世界陶瓷史上都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坭兴六艺古法及其挖掘整理
![坭兴六艺古法及其挖掘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72cd0233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3a.png)
文坭兴技艺● 罗礼烈泥之硬软,分乎东西。
东泥产双角岭、龙拱塘,其质软;西泥产大坪,其质硬。
挖取东泥、西泥回后,软六硬四混合,用大缸装载,加水搅融,澄过数次,滤过数次,专取精液……将瓷土(指陶土——笔者注)团填成器,趁此泥润,绘画花草,易于雕刻,初所雕深痕,外面未得平滑,其后悟出妙法,红泥之器雕痕填白泥,白泥之器雕痕填红泥,亦趁泥润时易于融洽,于是烧出后,有红器白花,白器红花之雅观……烧成取回,择不歪不裂者,加以磨工。
先磨粗皮,后磨滑面,又再加以最精细之磨工,谓之光。
光者明亮如镜。
普通物品,只光一次,施以蜂蜡,用火熏烘,括净出售。
贵重物品,再加幼光,名为双光……以上几段文字出自民国《钦县志·陶冶》,这篇1800字的《陶冶》对坭兴陶历史及古法制陶有着精辟的记述,基于此,钦州坭兴陶文化研究会的专家深入坭兴陶历代生产基地——水东缸瓦窑村、坭兴老厂,遍访坭兴老艺人,知名的有卢其栋、张芝光、卢德辉、张芝候、梁乃麟、袁林德、颜良新、苏继承、黄中权、卢其丰等人,按其世代袭用的各道工艺手法、专用术语及民俗文化,追溯千年承传的制陶技艺特征,历经十余载,终于挖掘整理出坭兴六艺古法。
六艺古法简论我钦陶工,自古称羡陶祖宁封子,拜为“窑头公”,千百年来,遵师道,尚祖训,仰“搂、挥、辘、挑、窑、光”之规;更有有志之士,重陶冶,继先志,深耕耘,使六艺之技,绵延百代,垂荫窑光。
搂(陶料采择)坭兴之陶料,分乎白、红两式,独藏于钦城醴江东西两岸山腹中,东软西硬,陶人搂取,尤以色润者,至为关键。
采择后,东泥分藏避雨,西泥则须烈日暴晒,海风雷雨淋浴,纳天象之气至得膨松;继施以“踏、拣、筛”等法去除杂质,再按西泥四、东泥六的比例混合,使其红白交配、软硬交融、骨肉相互支撑,终得上乘之陶料。
文坭兴技艺挥(精泥炼制)上选陶料,谓之生泥,须经水解,挥除糟粕,才可炼成精细之料。
精者,油滑如脂也。
古之炼制,先行入池浸透,搅拌成浆,经多级浆池去粕存精,澄过数次,滤过数次,取悬浮之油液;继以“腊、沤、嗨”等法,滤水滤气,郁沤调养,提炼至熟,可得精泥也。
与德化白瓷有关的名人故事
![与德化白瓷有关的名人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2246c1ed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9f.png)
与德化白瓷有关的名人故事一、德化白瓷简介德化白瓷,起源于我国福建省德化县,享有“中国白”之称,是世界陶瓷史上的一种独特品类。
其特点是质地细腻,色泽洁白,装饰手法丰富多样,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自古以来,德化白瓷一直是皇室御用瓷器,也是外交礼品的首选,更是艺术品收藏市场上的热门品类。
二、德化白瓷名人故事概述1.批量生产德化白瓷的开创者德化白瓷的批量生产始于明代,当地的一位名叫陈友信的商人兼陶艺家,他发现德化当地的陶土质地优良,适合制作白瓷,于是设立了窑场,开始规模化生产德化白瓷。
他的创新举措,使德化白瓷逐渐走向世界,成为我国对外交流的一张亮丽名片。
2.当代德化白瓷工艺大师在当代,德化白瓷的发展离不开一批优秀的陶艺家。
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苏清河,他继承和发扬了德化白瓷的传统工艺,创新了许多新的装饰手法,如薄胎、瓷雕等,使德化白瓷焕发出新的生机。
3.国际知名设计师与德化白瓷的结合近年来,德化白瓷逐渐受到国际关注。
著名设计师马克·纽森与德化陶艺家合作,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德化白瓷,创作出一系列独具创意的作品,使德化白瓷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
三、德化白瓷名人的影响和贡献德化白瓷的名人,通过他们的技艺、创新和合作,推动了德化白瓷的发展,使之成为我国乃至世界陶瓷领域的瑰宝。
他们的影响和贡献不仅体现在作品的创作上,还在于传承和弘扬了德化白瓷的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传统工艺。
四、德化白瓷的发展前景随着时代的发展,德化白瓷不断地创新和突破。
在未来的发展中,德化白瓷将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同时,德化白瓷将继续融合现代设计理念,拓宽创作领域,走向更为广阔的市场,成为国际陶瓷艺术的代表之一。
德化窑址简介
![德化窑址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ae05100e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c5.png)
德化窑址位于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德化县,是中国著名的古代陶瓷窑址之一。
德化窑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而其鼎盛时期则是宋元时期。
德化窑以生产瓷器闻名,是中国宋元时期五大名窑之一。
德化窑址占地面积广阔,保存有大量的窑址、窑炉、瓷胎、残片等遗迹。
窑址分布密集,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窑区,整个窑址呈现出规模宏大、布局严谨的特点。
德化窑的瓷器以青瓷和白瓷为主要产品,其中青瓷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产品之一。
德化青瓷以其独特的釉色和工艺技术而闻名,色泽青绿如玉,釉面细腻光滑。
白瓷则以洁白如玉、质地细腻而受到青睐。
德化窑址的发现和研究为了解宋元时期的瓷器制作技术和陶瓷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如今,德化窑址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德化瓷器发展史
![德化瓷器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b03f4d67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e3.png)
德化瓷器发展史德化瓷器是中国福建省德化县的著名传统手工艺品,以其独特的白瓷和青瓷而闻名于世。
以下是德化瓷器的发展史:一、起源与早期发展德化瓷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福建地区的制瓷业已经开始发展。
然而,德化瓷器的独特风格和工艺技术是在宋代形成的。
在元代,随着海上贸易的繁荣,德化瓷器开始向外输出,并逐渐受到国内外市场的欢迎。
二、明代时期的繁荣到了明代,德化瓷器迎来了繁荣时期。
在永乐年间,德化窑被指定为官窑,为宫廷烧制瓷器。
这一时期的德化瓷器以白瓷和青瓷为主,其工艺精湛,造型别致,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特别是以“象牙白”为代表的德化白瓷,其釉色乳白如凝脂,温润透亮,被誉为“中国白”或“瓷中珍品”。
三、清代至民国的传承与创新清代至民国时期,德化瓷器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创新。
清代的德化瓷器除了传统的白瓷和青瓷外,还增加了釉上彩、釉下彩、釉上彩与釉下彩相结合等多种装饰手法。
这一时期的德化瓷器不仅在造型上更加丰富多样,而且在工艺和装饰上也有了很大的突破。
四、现代的复兴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德化瓷器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保护。
在恢复传统工艺的同时,也引进了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技术。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德化瓷器作为地方特色文化代表之一,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传播。
近年来,德化瓷器在国际市场上也屡获殊荣,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五、工艺特点与艺术价值德化瓷器的工艺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胎质细腻,釉面光洁如玉;其次是装饰手法多样,有釉上彩、釉下彩、釉中彩等多种装饰手法;最后是造型别致,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这些特点使得德化瓷器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价值,被誉为中国传统工艺品中的瑰宝之一。
六、传承与保护为了保护和传承德化瓷器这一传统手工艺品,当地政府和企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方面,通过建立博物馆、展览馆等平台,向公众展示德化瓷器的历史、文化和工艺技术;另一方面,通过培养传承人、推广传统技艺等方式,确保德化瓷器的传承和发展后继有人。
德化窑观音像鉴定方法
![德化窑观音像鉴定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3c042f37af45b307e8719787.png)
德化窑观音像鉴定方法
中国白能保留着其工艺气息,又常有所变化,是有她的独到之处,她是一种胎土与釉之间完美的结合,在烧制过程中,釉似乎渗入了器物的素坯,并与之融为一体,形成外表柔和,触摸时具有表面光滑的特点,和一代代陶工对其白瓷的精雕细琢与独特的模具制作技艺紧紧相关的,历史上有何,张,林,许,苏五大家族为德化窑之中国白做了极大的贡献,十七世纪的何朝宗,何朝春之观音,文昌,关帝,李铁拐,和合二仙是为极高的艺术价值,还有张翕,张寿山的达摩,观音和合二仙,林杨的香炉,林子信的盘,林孝宗的罗汉,林朝景的束发观音都是这一时期的极品,十八世纪许氏家族的许财源之佛祖罗汉,许云麟的韦陀像,都是难求藏品,到了十九世纪的蕰玉瓷庄苏学金,许友义更把中国白光大发扬,他们的塑艺已用了高浮雕技艺,作品有观音,罗汉,笔筒等。
其弟子苏勤明,陈其泰承接祖辈技艺,继往开来创作出许多传统和具有现代生活气息的作品,除了传统的各式观音,达摩,天女散花,八仙舟,牛郎织女,苏武牧羊,穆桂英,历史人物,司马迁,祖冲之,关汉卿,具有时代感的德化古城,和平万岁,瓷城女工等等。
苏勤明,陈其泰同时培养了一大批大师级的人才,有陈国安、邱双炯、许兴泰、周雅各、陈德卿和被评为中国白传统烧制技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苏清河等等,他们都是中国白塑艺的创造者,把白瓷淋漓尽致的实体艺术化,承前启后,代代相传,使德化窑之中国白有着形象塑艺的优秀表现。
德化窑是始烧于什么的民间瓷窑
![德化窑是始烧于什么的民间瓷窑](https://img.taocdn.com/s3/m/84c65dab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01.png)
德化窑是始烧于什么的民间瓷窑德化窑是始烧于宋代的民间瓷窑。
德化窑位于今福建德化,作为著名的瓷窑,是福建沿海地区古外销瓷重要产地之一。
发现由宋到清历代窑址达一百八十处,重点发掘了屈斗宫、碗坪仑两处窑址。
德化瓷器是中华陶瓷烧造中的艺术珍品,始于宋代,明代后得到巨大发展,以白瓷塑佛像闻名。
其制作细腻,雕刻精美,造型生动,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艺术创造力。
碗坪仑烧瓷较屈斗宫古窑址早,烧青白瓷,有的接近白釉,刻花蓖划纹装饰较多,盒子遗留甚丰,盖面所印阳纹装饰达一百余种,题材之丰富在南方地区首屈一指,南宋时有专门制作盒子的作坊,盒盖上阳文印花装饰题材丰富,有动物、花卉等近百种图案。
德化陶瓷博物馆百位将军观后感
![德化陶瓷博物馆百位将军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e58069d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bd.png)
德化陶瓷博物馆百位将军观后感春暖花开是四月,老师与我们来到了故宫陶瓷馆进行参观学习。
陶瓷馆虽然在名气和规模上比不上珍宝馆和钟表馆,但我们依旧在参观过程中得到了宝贵的学习经历。
在自己的观察阅读和老师的细心讲解中,我了解到了陶器的发展历史和制陶的方案,感受到了传统陶器特有的魅力和中华民族的智慧力量,不虚此行。
陶瓷馆中的展品大多是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进行布展,从较原始的土陶到制作工艺特殊的紫砂,一件件藏品无不展示着中国陶瓷的独特魅力。
我也被这些或朴质或华丽的陶瓷器深深吸引。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瓷器也是从制陶的工艺发展而来。
陶瓷馆中展出了一些夏商周时期的陶器,这些陶器相对瓷器来说简单质朴许多,但功能性却很强。
陶器最初并没有什么花哨的纹饰,大多表现出的也是陶土的原始质感。
陶器上绘画的工艺出现后,陶器的外观也开始丰富起来。
陶器上的绘画风格较为粗犷,没有很刻意的精雕细作,适合陶器原始的质地。
制陶技术发展到秦代已经炉火纯青了,从展出的部分兵马俑中我们就可以看出。
陶器不但被制作成各种日用品,更是被做成各种各加复杂、精细的祭祀用品。
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习惯较为原始的陶器。
在那些造型简单的陶器中,我看到了古代人民对生活的追求,对设计的探索。
虽然这些造型和设计在现在看来似乎有些过时和老旧,但这绝不意味这它没有价值。
如果没有古人对陶器制作的探索,现在的我们也难以用上精美的陶器甚至瓷器。
在那些朴素的外表下,我看到的是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
他们用勤劳的双手筑起了美丽的生活。
随着历史的发展,到了秦汉末期,人们已经开始烧制瓷器,并开始上釉。
在南方地区青釉瓷的烧制成为了后来青瓷烧制的开端。
也从这个时候开始,瓷器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流行和标志,成为人人追求的高品质用具。
到了唐代,瓷器的制作已经到了成熟的地步。
说起唐代的瓷器,我们通常都会想到唐三彩。
在这一次的参观中,我亲眼看到了三彩的真品。
三彩有黄、绿、青三种铅釉,至今虽已有千年光景,但绚丽的色彩依稀可辨。
德化陶瓷文化概况
![德化陶瓷文化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3acc8b47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b4.png)
德化陶瓷文化概况
德化县是中国陶瓷文化发祥地之一。
德化陶瓷文化,烙有不同时代的印迹,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演化、扩展、提升,终于成为底蕴厚实、丰富多彩、开放性,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持久生命力的文化资源。
唐代,在泗滨颜氏族谱中,载有《陶业法》、《梅岭图》,以及描写瓷业兴起的诗句,从中可窥见陶瓷业繁盛的情景。
宋、元,从新旧县志、各瓷乡家乘族谱,以及珍藏的青白釉莲花纹瓶等瓷器中,可以把握到德化陶瓷文化随历史的演化而沉浮的脉搏。
明清时代,德化陶瓷文化极其丰富,可惜留下的文字资料甚少。
但从渡海观音、达摩等瓷雕艺术形象,从“中国白”和青花瓷精品中,都能领悟、感受到当时厚实、广博的文化底蕴。
抗日战争时期,从“国货瓷”、“抗日瓷”等具有十分浓郁的时代印记的各类瓷器上,可看到德化陶瓷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的丰富内涵。
新中国成立后,德化陶瓷业历经坎坷。
20世纪80年代后,不仅有传统文化的延续、升华,还有外来文化的融合。
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慕名前来考察。
也有不少德化学者、专家走出去,倾其聪明学识,撰写论文,出版专著,以及大量诗词、散文等,使人真正感受到德化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在中国陶瓷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媒体的运作,信息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陶瓷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使德化陶瓷文化锦上添花,大放异彩。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瓷都德化古代陶瓷人物传之“窑神”林炳
古代中国是个信仰多元神的国家,所谓“万物皆有灵”。
那么,乡乡烧陶窑、人人用瓷器的中国,有没有“窑神”存在呢?有!在瓷都德化,百姓大多信奉“窑坊公”林炳——他就是由窑工林炳演……
古代中国是个信仰多元神的国家,所谓“万物皆有灵”。
那么,乡乡烧陶窑、人人用瓷器的中国,有没有“窑神”存在呢?有!在瓷都德化,百姓大多信奉“窑坊公”林炳——他就是由窑工林炳演变而成的窑神;而且至今人们供奉不断,所用的供品还是创新的瓷器。
林炳神像
德化县城关东南不远处,有个称为“福全山”的山头,陶土丰富,树林茂密,溪水横流,是建瓷窑的好地方。
山下的宝美村,古称“瑶台”(我们认为,“瑶台”当是由“窑台”的谐音演变而成)。
“福全山”古称“覆船山”,以形状似翻转的古船覆地而得名。
“覆船”有些不吉利的味道。
而古代烧窑确有相当风险,窑工难免心存种种忌讳。
后有人在山下盖“福全堂”,便以谐音之故,变“覆船山”为“福全山”。
“瑶台”后也改称“瑶市社”,属德化县“在坊里”。
从“坊”、“市”、“瑶(窑)”等字眼不难看出,宝美村历来为德化陶瓷生产及销售的集中地。
福全山东麓有个“祖龙宫”,供的窑神就是“窑坊公”林炳。
林炳是北宋德化窑工。
他的先祖林禄系中原人士,于东晋时南迁福建,任过晋安郡(今福州)太守,死在任上,追封晋安郡王。
约在唐太宗至武则天执政期间(公元627-712年),林禄后代迁到德化,后来又因故举族外迁,仅事瓷的林炳留住“福全山”下瑶台(又称草埔尾),看来他对瓷艺情有独钟。
把普通窑工林炳推上陶瓷工艺革新舞台的,当是泉州“市舶司”成立后海外贸易对陶瓷的大量需要。
宋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至元丰8年,陈珃复知泉州时,请立市舶司,从此泉州成为中国海上丝绸(陶瓷)之路的起点。
时已隶属泉州的德化县,陶瓷业发展获得契机。
宋神宗之后的宋哲宗实行变法,进一步鼓励商贸出口。
原先朝廷规定:“以金、银、缗钱、铅、杂色皂、瓷……等”与外商交易,瓷放在第6位。
此时新规定:“凡欲购买外货,不用金银铜币,以帛、锦、瓷、漆之属博易。
”瓷器已从第6位上升到第3位。
在此情况下,如沿用德化原先普遍采取方形或条形的平顶单窑烧瓷技术,产量有限,必然跟不上市场的需求。
于是,林炳决心率先大胆尝试建拱大窑。
林炳的革新试验屡次失败,拱大窑一点火就塌顶。
但林炳毫不气馁,日夜在破塌的窑前观察和思考。
传说公元1094年(宋哲宗绍圣元年)的一天,林炳苦思无所得,竟然昏睡在窑前。
却梦见一仙女飘然而至,并解开衣襟,露出一对又圆又大的乳房,一手指着塌顶的瓷窑,一手指着自己的乳房,似乎要说什么,却又如烟雾般飘走了。
林炳醒来,忽有所悟,便决心把窑砌成象乳房那样的圆拱顶形状,两旁砌“窑奶”用于添加木材。
结果成功了,没有发生塌顶现象。
以后,林炳又利用山坡地形,将几个窑串起来,终于形成龙窑的雏形。
消息传开,各地窑工争来讨教。
林炳不存私心,道出隐秘;且不辞劳苦,奔走指教。
当别人问他灵感从何而来,他就说是梦中仙女指点。
在旁人的一再追问下,他信口说这仙女就是九天玄女娘娘。
原先窑工供奉的是自古“陶河滨”的圣贤“舜”——虞圣大帝,从此又増加供奉九天玄女娘娘。
后来林炳应聘赴江西传授技艺,一去杳无音信。
德化窑工们认定他已升天而去,便在当地所建“玄女娘娘庙”(又称玄女宫)中,塑林炳像在玄女之侧,以作纪念。
从此,林炳被尊为“窑坊公”。
虽然目前找不到确凿的文字资料证实林炳革新陶瓷的过程,但林炳革新陶瓷工艺的贡献
是实实在在的。
据日本有关陶瓷文献记载,宋代就有一个名叫加藤四郎的日本人来德化学陶艺,回日本后也在烧制龙窑,并尊林炳为陶祖神。
祖龙宫
林炳革新陶瓷工艺影响所及,宋代德化陶瓷发展迅速。
宝美村附近的乐陶村,宋代为范、张、姚、宋诸姓先民聚居之地,后又有徐、周、孙、陈、王、谢等姓氏入居。
村民陶农兼营,安居乐业,故将村取名为“乐陶”。
至今发现古窑地30多处,始于宋代的占15处。
浐溪南岸的丁墘村,古称太卿、张墘,自宋代已建窑烧瓷。
其中以太平宫窑最为著名,能制出白度很高的白瓷,居目前已发现的德化宋瓷产品之首。
盖德村碗坪崙窑,已发现面积约1500平方米,下层为北宋文化层,上层为南宋文化层。
出土的军持壶、粉盒、瓶类等器物,在东南亚各国均有发现。
据史料记载,唐末五代,德化陶瓷外销量少。
而泉州正式开港后,德化瓷器开始大量外销,主要产品有:碗、盘、花瓶、壶(水壶、酒壶)、钵、洗(或称弦洗、枢府碗)、杯、军特(或称净瓶)、盒、罐等,主要以肩挑至永春,水运到泉州港,然后销往东亚高丽(朝鲜)、日本、琉球(冲绳群岛),东南亚的三佛齐(印尼苏门答腊)、婆罗(爪哇岛中部岸)、佛安(马来半岛西部)、交趾(越南北部)、占城(越南南部),南亚的故临(印度西南奎隆),西南亚“大食国”中的麻嘉(沙特阿拉伯麦加)、瓮蛮(阿拉伯半岛东南部的阿曼)、记施(波斯湾北岸的基什岛)、白达(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弻斯罗(波斯湾北岸巴斯拉)、吉慈尼(阿富汉加慈尼),以及非洲、欧洲部分国家和地区。
南宋,荷兰人贩运德化瓷器至欧洲。
现代水下考古也证明了这一点。
1974年打捞的泉州湾沉船中,就有一部分德化宋代瓷窑产品。
2001年打捞的“南海一号”沉船,大部分瓷器为德化宋代碗坪崙窑制造。
德化陶瓷业越发展,人们越怀念林炳。
玄女娘娘庙(玄女宫)后来改名白沙宫、窑尾宫、霞美宫等,供奉的神灵也有所增加(如闽王王审知);但林炳作为窑神的地位,始终没有动摇。
清同治年间扩建玄女宫,更名为“祖龙宫”,以称赞林炳为人中之龙,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长期以来,德化各地建新窑时,都要迎窑坊公林炳神像监窑,林炳已变成德化陶瓷的保护神。
据传农历五月十六日是林炳生日,当地百姓要举行盛大的祭拜和庆祝活动。
祖龙宫(“玄女娘娘”庙)香火千年不灭,人们用新瓷器作为供品。
历史是公正的,为人民做过贡献的人总是永远活在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