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分化与城镇化关系的实证研究

合集下载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研究报告(合集五篇)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研究报告(合集五篇)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研究报告(合集五篇)第一篇: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研究报告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研究报告-----以浦东为例一、浦东的城市化进程与研究浦东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浦东农村的城市化本质上是农民如何走向现代化的问题。

高起点、大力度、快速度的城市化进程,对浦东农民的“现代化”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影响。

我们要认识这种深刻影响,就必须充分重视浦东农民,扎扎实实地研究浦东农民。

1、浦东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的新变化,迫切需要我们重新认识浦东农民。

伴随着浦东的城市化进程,浦东农民在走向现代化的同时,又促进了浦东农村的城市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经济的富裕,为浦东农村的城市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2)消费结构的变化,为浦东农村的城市化进程创造了条件。

(3)公用事业的发展,为浦东农村的城市化进程提供了保证。

(4)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多层化、多向化,是浦东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实质性标志。

然而,城市化进程中的浦东农民,毕竟还处于由传统的村民向现代市民的转化过程之中,所以这是一个极不稳定的动态系统。

如果我们能清楚地认识今天浦东的农民,政策到位,工作得法,保护好农民的利益就能将该系统中所蕴藏的巨大能量激发出来,使其能有力地推动浦东的城市化进程,同时促进村民向市民的转化;反之,该系统中的负值能量一旦被激活,它必将成为浦东城市化进程的巨大阻力。

2、研究浦东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对浦东农村如何以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发展为价值导向,实现以人为本的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研究浦东城市化进程中的浦东农民问题,不仅能有力地推动浦东的进一步开发开放、促进浦东的城市化进程,而且还能为迈向二十一世纪中国农村的城市化,以及在城市化过程中农民身份角色的转变提供各个方面的借鉴。

二、浦东的城市化进程与浦东农民的新观念浦东的城市化正处于一个“外发”(向农村地区的推进)与“内生”(原城市化地区不断提高其现代化水平)同时并举的时期。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与农民问题研究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与农民问题研究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与农民问题研究2010级电子科学与技术类一班2220昌晶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与农民问题研究摘要:本文对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与农民问题定义、政策、解决方案及发展趋势做出了详细研究,正确认识新时期城镇化进程中流动人口和农民工,对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城镇化农民工政策一、中国城镇化现状1.1从人口的构成情况看,可以说我国的城镇化人口质量还不高。

农民工有1.67亿人。

他们实际上是工作和生活在城市,但是他们没有和城镇居民有同等的社会权益。

他们的生产和生活仍处存很不稳定的状态。

这是个突出的问题。

1.2从空间分布看,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区域城镇化的发展水平也是很不平衡的。

突出的是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还明显偏低,城镇化发展比较滞后。

这在一定程度.也拉大了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

城镇的空间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相适应的问题现在越来越突出。

另外,我们现在搞的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实际上就是针对现在城市的经济、人力、资源环境不相适应的情况、不相匹配的情况,搞能源和资源大规模、长距离地调运,这些工程是迫小得已的。

1.3从城镇化的形态看,4i同规模和层级的发展不协调。

多数的城市群,包括环渤海、珠江三角洲、长三角三大城市群的经济实力比较强,但就全国整体来讲,大多数的城市还处于城镇化的初级发展阶段。

特别是中小城市,吸纳人IS]能力还不足,还有很大的潜力。

小城镇,过多地占用了非常珍贵的土地资源,小城镇的盲目发展也造成了环境的污染,这些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

1.4从要素投入上看,我国过度依赖土地支持的城镇化的持续能力不强,或者说已经不可持续。

一些地方在以地生财的利益驱动下,导致一些城市盲目地拉大建筑框架,建设大广场、大马路,实际上土地的利用十分粗放,即土地的城镇化快于人口的城镇化。

二、农民工城镇化现状2.1 农民工概念农民工:是国际工业化历史上的一个新概念,是中国社会转型期及城乡碰撞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意义的中国式概念。

城镇化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研究

城镇化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研究

左鹏飞摘要:斯蒂格利茨曾说,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进程最深刻的两件事情:第一是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第二就是中国的城镇化。

城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社会、经济、环境等均有深刻影响。

本文主要探讨城镇化与农民各种收入之间的关系。

经过研究发现,长期内,城镇化对农民收入具有均衡的积极影响,印证了坚持城镇化这一长期战略的必要性;短期内,则存在非均衡的消极影响,因此城镇化初期,政府应对农民进行一定的帮扶。

同时,研究发现,城镇化对农民的工业性收入和服务业性收入作用不是很显著,在我国未来的城镇化发展中应加速工业和服务业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

一、引言十六大以来,“三农”问题日益受到中央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从2002至2011年,国家发布的与“三农”问题相关的一号文件共有八个,农民收入也得到一定幅度的提高,2011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比2002年增长1.8倍,平均每年实际增长8.1%,但是农民收入相对较少、增长缓慢仍是当前农业与农村工作所面临的突出问题。

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收入增长速度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一项重要议题。

对此,专家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和对策,如调整农村经济结构、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等。

这些政策建议对短期内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从长远来看,这些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问题。

二、城镇化水平与农民收入增长内在机理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取得了很大发展,城镇化水平从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11年的51.27%,平均每年增长1.01个百分点。

城镇化的逐步推进,是我国现阶段拉动消费、扩大内需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也是我国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以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促进作用:第一,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业,城镇化促进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够增加农民收入。

城镇产生的聚集经济效应,集聚市场、资源,创造出更大的需求(K ・ J ・ 巴顿,1984),为农产品提供生产导向和交易市场,拉动农业结构的调整和高级化,推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使农民直接获利(冯海发,2004)。

新型城镇化和农村消费的灰色关联实证分析——以山东省平度市为例

新型城镇化和农村消费的灰色关联实证分析——以山东省平度市为例
】 ( 1 X 2 ) ( 3 X 4 X 5 X 6 前 ) c 8 X 9 X1 0
( k )=

, k= 1 , 2 , …, n ; f=0。 1 , 2, …, m
第三步 ,灰色关联 系数 的计算 。( ) 与 ( k ) 的关联 系数 :

测 ,选取了与农村 消费有关 的指标作为对农村消费水平 的监测 , 列 表如
下:
2 0 0 6- 2 0 1 2年平度市新型城镇化和农村消费有关的原始数 据
项目 代表符 号 2 O o 7 2 0 o 8 2 0 0 9 2 0 1 0 2 0 1 l 2 0 1 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l


较数列 ( 又称子序 列) : ={ : ( ) l =1 , 2 , …, n ) , i =1 , 2 , …, m。
第二步 ,数列的无量纲化处理 :
£ r 、
豫均乳褥伯 瑚墙 ∞∞∞∞ 眈锯 m 他 2 0 0 9 2 0 1 0 2 0 1 1
l l l 1 l l l l l l
设参考数列 ( 又称母 序列 ) 为 = t ( k ) l k=1 , 2 。 …。 n ) ,比
X 8 、 ) ( 9 和X 1 0 为比 较数列x l ( k )
l l
第二步 ,数据无量纲化处理结果如下表 :
I l l l
新型 城 镇 化 和 农村 消 费 的灰 色 关联 实证 分 析
— —
以山东省平度 市为例
张小雷 卢 凯
摘 要 :随着中国新型城镇化 的推进 ,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农村发展 ,增加农村收入 ,农村 市场和农村消费对经济的发展 日 益重要。 - . j -  ̄说 , 农村 市场是不容忽视 的一 个市场 ,农村消费对 于扩 内需具有重要 意义。本文 以山东省 平度 市为例 ,采用灰 色关联理论 ,利 用 实证 的方式 , 研 究新型城镇化和农村消费之 间的关 系,揭示新 型城镇化的建设和农村 消费之 间的 内在 关 系,为在 新型城镇化过程 中如何促 进农

调研报告: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调研报告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调研报告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就是人的城镇化。

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相当数量的发展中国家,加快城镇化建设,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关键就是让更多的农民走进城市,从事第二、第三产业,享受现代文明的城市生活方式,使农民成为市民,实现传统的农村社会形态向现代城市社会形态转变。

一、农民分化中问题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镇化的加快,传统的农民族群也在发生着变化,产生了许多现实问题。

1、农民工问题。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中出现的新型劳动者队伍。

他们户籍和部分家庭成员在农村,长期或季节性地居住在城市,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为城市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据统计,城市之中的农民工大约1.5亿,他们虽然被统计为城市人口,但是,工资待遇、劳动条件、生活居住、子女上学、社会保障等与城市原居民存在制度性的歧视和差距。

2、被城市化的农民问题。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依靠政治和行政手段进行的强制性推进土地城镇化,通过调整行政区划,扩大城区面积,区域内的“农民”一夜之间变成了“城市居民”。

据统计,全国城市规划区内被城市化的农民大约1.3亿。

这些“城市居民”已经失去或正在失去原有的土地和房屋,没有固定收入,生活方式和传统的社会形态没有改变,不能享受城市居民应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注定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和社会的底层。

(弘利教育)3、乡村中的农民问题。

广大的农村仍然是相当数量的农民居住的主要载体。

据统计在我国有6.4亿农村居住人口中,除了农村中的乡镇管理者、教师、医生、农技员以及从事非农产业的各类人员和留守在农村的老人、儿童、妇女外,大约还有4亿多农民,他们大多仍然沿用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经济贫困、精神贫乏,生活艰难。

二、农民分化中问题的原因农民族群的分化,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是由于制度缺陷、观念差异以及农村发展的滞后,进城的农民没有真正的融入城市社会,农村农民仍然固封于传统的社会形态。

城镇化水平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

城镇化水平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

城镇化水平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在城镇消费逐渐趋于饱和、后劲不足的情况下,提高农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潜力的农村消费市场亟待开拓。

本文就城镇化水平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进行分析。

标签:城镇化;农村居民消费;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一、城镇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分析(一)城镇化发展可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提升居民消费能力首先,城镇化使部分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有利于化解农村人多地少、生产效率较低等矛盾。

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居民不断推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营规模的扩大,加速了农业现代化发展,增加了农村居民农业生产收入,进而提高了其消费水平与能力。

其次,城镇化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镇,转变了农村居民的就业与收入方式。

转移后的农村居民收入以工资收入为主,其收入预期金额更加稳定,消费意愿也随之提升。

最后,城镇化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容易获得就业机会,增加了农村居民收入来源。

(二)城镇化有助于完善农村消费环境,可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首先,城镇化发展可促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与城镇工业发展,能为进城农村居民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与较为稳定的收入,并带动整个社会消费需求总量的持续扩张。

其次,城镇化可不断完善城乡市场的商品种类,通畅农村信息网络渠道,扩大城乡消费市场规模,促使农村居民获取消费信息的渠道逐步多元化,消费更加理性,消费选择范围愈加广泛。

最后,城镇化使居民原有农村大家庭模式转变为城市核心家庭模式,家庭总数量不断增加,农村居民对家庭住房、教育和养老等社会公共服务需求增大,扩大了农村居民消费需求。

二、城镇化与农村居民消费关系的实证分析(一)指标筛选(1)城镇化率。

城镇化率是指城镇人口占人口总数比例。

(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根据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原理,收入影响居民消费水平,因此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衡量农村居民消费的一项指标。

(3)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是指居民个人和家庭用于生活消费以及集体用于个人消费的全部支出。

农民产业分化趋势与我国城市化可行性分析

农民产业分化趋势与我国城市化可行性分析
也主要来 源- ̄ ̄ ; 了8 I - 到 0年代后期 , 随着我 国改革开放 的深入 , 生产力得 到大幅度 的提 高, 大一部分农 民从农村 很
中解放 出来, 他们 开始进城务工和从事服务业 , 实现 了劳动力从 第一产 业到第二产业 、 第三 产业 的转 移。特别是 十六
大提 出 了工 业化 、 市化的发展 方向 , 城 更加强化 了农村 劳动 力的大量剩余和 向城 市转移 的趋势 , 为城 市化发展提 供 了
[ 收稿 日 ] 05 1 2 期 2 —1 — 0 0 [ 作者简介 ] 丛建 阁, , 男 山东乳 山人 , 山东财政学院教授, 研究 方向: 财税理论与政策 ; 辛字 , , 女 山东 聊城人 , 山东财政学院硕士研究生 。

维普资讯
分化出来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最基本的规律 。

目前 , 我国社会 经济 发展 的难 点 是 三农 问题 , 而 三农 问题 中最显 著 的又是 农 民 问题 , 农 民 的就业 、 即
收人 、 保障 问题。农民 的就业在传统 意义上 就是农
业 , 由于 土地资 源 的稀 缺 性 、 但 生产 要 素 的 限制 和 生
产力的提高 , 出现 了大批 的剩余农村劳动力。这部
少其 长期趋 势如 此 。我 国 G P与农 民三 产业 分 化 这 D
目前 可供 参考 的文 献 中 , 大部 分是 以描 述理论 分 四个变 量 的发 展 趋 势 就 是 如 此 , 单 序 列 来 看 , D 从 GP 析 为主 , 而且 大都从 各 产 业 收 入 人手 , 没有 从 农 民产 的发展是非平稳的, 但是 四者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
业分化趋势进行实证分析。2 世纪 8 0 0年代 恩格 尔 不 断地增 加或减 少 , 应该 有着 长期 平稳 的关 系 。我们 和格兰杰提出了协整概念 , 使经济计量模型解决 了谬 可 以从 下 面 的坐 标 图 中明显地 看 出其变化 趋 势 。 误 回归现象 , 克服 了传统模型假定所使用数据是平稳 的或依靠差分后 的数据来满足平稳性导致 的长期变 化趋势信息丧失 的不足之处。本文依据协整理论 , 对 18 ~20 年 的农 民就业 分化数 据进 行 回归 , 95 0 4 如果 得 出存在协整关 系, G P的发展与农 民从事农业人 则 D 口的相对数额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 尽管会有偏 离, 但偏 离 是随 机 的暂 时 的 , 二者 很 快 就 会 达 到均 衡 途径 ; 但如果不存在协整关系 , 则二者 的回归模 型是 谬误 回归 。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增收的内部分化效应研究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增收的内部分化效应研究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增收的内部分化效应研究王军【摘要】基于2001-2015年我国及各省(市、自治区)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应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和面板回归模型,实证研究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不同收入水平农民的收入增长效应和农民内部收入增长的分化效应.结果显示:我国城镇化与不同收入水平农民收入增长及农民内部收入增长分化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对不同收入水平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力度由大到小依次为中等收入水平、低收入水平和高收入水平农民;城镇化有助于壮大农村的中等收入群体,但会加剧农民内部收入增长的分化.在此基础上,从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强对职业农民培训、不断缩小农民内部收入增长分化、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农民增收的政策支持力度等视角,提出实现农民收入协同增长的对策.【期刊名称】《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20)003【总页数】7页(P14-20)【关键词】城镇化;农民收入增长;收入增长分化;时间序列分析;面板分析【作者】王军【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 6111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3.8“三农”问题历来都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政治问题。

如何实现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只有增加农民收入,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近些年来,在工业化的拉动和政府的推动下,我国的城镇化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中央连续13年下发以提高农民收入为中心的中央一号文件,加上各级政府为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制定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农民收入获得了显著的提高。

然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也导致农民内部收入增长分化不断扩大。

2000-2014年,我国高收入水平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12.52%)明显快于中低收入水平农民(11.27%和9.57%),并且高收入水平农民群体和低收入水平农民群体的收入差距还在不断扩大,绝对收入差距由4388元增加到了18698.5元[1]。

最新-关于对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问题的调查分析与思考 精品

最新-关于对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问题的调查分析与思考 精品

关于对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问题的调查分析与思考1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于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何抓住这一新的历史性机遇,加快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进程,并在这一转化进程中,促成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态的转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长期以来,与其它发达地区相比,xx县的城镇化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严重制约了城乡经济的统筹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随着西部大开发、三峡工程的兴建和移民搬迁步伐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特别是一部份农民在城镇“安家落户”之后,工作生活在城镇,激活和拉动了城镇消费需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城区建设规模的扩张,由此推动了城镇化进程。

近年来,xx县抓住移民搬迁和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加快城镇化建设,推动了农民市民化进程,全县的城镇化率由年底的上升到××年的。

笔者通过对××年末城镇化率达到的xx镇的典型调查,提出对xx县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的点滴看法,仅供参考。

一、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的基本情况xx镇是全国个重点小城镇和重庆市强重点镇之一。

全镇幅员面积平方公里,下辖个村,个社,个居委会,个居民小组,总人口人。

镇区规模发展,城镇化率提高快。

随着移民搬迁和城镇迁建,镇区建成区规模由年的平方公里发展到××年底平方公里,城镇总户数户,常住人口万人,其中“准市民”在城镇居住,无城镇户口人,非农人口人,城镇化率由年的发展到××年末的。

设施完善,功能配套。

镇域区实现了绿化、亮化、硬化、净化,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能力达标。

建成区水、电、气、闭路、电视入户率,电话入户率,网络终端入户户,移动电话用户户,乡村公路公里,硬化公路公里,公交通车线路条,客运码头年呑吐量万人,货运码头年呑吐量万吨。

二、三产业快速发展。

初步形成了果菜、蕌头、畜牧的特色产业。

农业结构对城镇化影响的实证分析

农业结构对城镇化影响的实证分析

农业结构对城镇化影响的实证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探讨了农业结构对城镇化的影响机制。

首先分析了农业结构的重要性,指出其对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接着探讨了城镇化对农业结构的影响,并揭示了农业结构对城镇化的影响机制。

在实证分析方法部分,采用了XX统计模型进行分析,得出了实证分析结果。

结论部分提出了农业结构调整的建议,强调城镇化与农业发展的协调性,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农业结构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为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与城镇化进程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结构、城镇化、影响、实证分析、调整、协调性、未来研究、农业发展、影响机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业结构对城镇化影响的实证分析是当前国内外学术界和决策实践中的热点问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已成为实现城乡一体化、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性举措。

深入研究农业结构调整对城镇化的影响机制,对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政策和城镇化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化率逐渐提高,农村人口不断外流,农村劳动力资源面临着巨大挑战。

此时农业结构调整显得尤为重要,其效果直接影响城市化进程的顺利进行。

通过深入研究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机制,可以为我国当前阶段的城镇化进程提供有力支撑和指导,为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1.2 内容概要农业结构对城镇化影响的实证分析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旨在探讨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结构发生的变化对城镇化的影响。

本文将从农业结构的重要性出发,分析城镇化进程对农业结构的影响,并探讨农业结构对城镇化的影响机制。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将采用实证分析方法,通过对实际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来验证理论模型的有效性。

本文将呈现实证分析的结果,总结并提出农业结构调整的建议,探讨城镇化与农业发展的协调性,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农村城市化调研报告

农村城市化调研报告

农村城市化调研报告农村城市化是指农村地区向城市发展转变的过程,主要包括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农村经济结构向非农产业转型、农村社会文化向城市化转变等方面。

这一过程在中国近年来发展迅速,对全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报告将对农村城市化的现状和问题进行调研,以期为政府和决策者提出相关的建议。

一、农村城市化的现状1. 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现象逐渐增多。

由于农村地区缺乏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离开家乡来到城市谋生。

2. 农村经济结构向非农产业转型加速。

农产品的供给增加,农民的收入也日益增加,农村的经济发展也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工商业等非农产业。

3. 农村社会文化向城市化转变。

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惯逐渐向城市化的方向靠拢,城市的先进文化也渐渐渗透到农村地区。

二、农村城市化面临的问题1. 农村转移人口问题。

由于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大规模趋势,农村地区失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2. 农村经济结构问题。

农村地区的非农产业相对薄弱,不能完全满足农民的就业需求,导致一部分农民在城市中陷入了就业困境。

3. 城乡差距问题。

虽然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所加快,但与城市地区相比,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和生活条件仍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等方面。

三、建议1. 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地区的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得到加强,以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力并吸引更多的人才。

2. 加大对农村非农产业的扶持力度。

对于农村地区的工商业企业、农业合作社等非农产业,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 完善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的投入,以提高农村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4. 加强农民教育和技能培训。

农村地区的农民群体应加强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

农民收入与城镇化水平间关系的实证研究

农民收入与城镇化水平间关系的实证研究

农民收入与城镇化水平间关系的实证研究利用Eviews6.0软件分析安徽省1985~2014年度时间序列数据,对其进行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实证结果表明安徽省城镇化水平与农民收入之间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农村人均净收入就增长2.45%。

由此,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角度提出政策建议提高安徽省城镇化水平、进而促进农民增收问题。

标签:农民收入;城镇化水平;协整关系;实证分析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3.065十八大报告指出,妥善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如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发达国家经验证明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城市资源相结合,提高了城市化水平,推动了工业化发展。

1相关文献综述国内外学者关于农民收入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非常多。

刘易斯(1954)认为,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工业部门中能够有效转化二元经济,缩小劳动生产率在不同经济部门中的差异。

费景汉和拉尼斯(1964)提出要更加重视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农民收入的增加。

而托达罗(1969)则认为农民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预期是驱使其迁入城市的主要动机。

范爱军等(2007)、郑楠(2014)和李静(2013)等学者对不同地区的农民收入和城镇化进行了实证研究,所得结论基本一致,即认为城镇化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由于缺少对安徽省进行的省级层次定量分析,本文运用相关性分析、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等方法对安徽省农民收入与城镇化水平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2安徽省农民收入与城镇化水平实证分析2.1数据选取与处理本文采用安徽省1985—2014的年度数据(见表1),研究城市化率(CZH)和农村居民收入(SR)之间的关系。

其中城镇化率(CZH)以城市常住人口占安徽省总常住人口的比重来计入核算;农村居民收入(SR)以人均农民纯收入数据计入核算。

转型期农民分化问题的实证研究

转型期农民分化问题的实证研究

中国农村观察 2005.4转型期农民分化问题的实证研究刘洪仁 杨学成(山东农业大学三农研究中心)内容提要:农业、农村问题,归根结底是农民问题。

我国目前的农民是农村社会经济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体。

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同质性农民的分化日益明显,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

本文力求通过对山东省农民分化的现状研究,把握农民分化的真实情况,正确估量农民分化的趋势,从而使农村政策的制定更多地着眼于变化了的农民,实现以农民为本位,重新认识农民,尊重、保护、教育、引导农民,把我国诱致性的农村改革进一步地推向深入。

关键词:农民 分化 现状 实证农村改革所引起的农民职业多样化,所有制形式多样化和资产经营方式的多样化,改变了农村的社会结构,使农民之间的地位及利益差别日趋明显和广泛,过去同质性农民的分化已经显现。

只有准确认识并把握当前农民的分化现实,才有助于澄清是非,把无序的农民行动条理化、明晰化,从而在制定农业政策与法规时,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有力地推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这样的认识,山东农业大学的部分大学生组织了课题组,于2003年寒假,对山东省17个地、市806户农民,就有关农民分化的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就调查情况每人撰写了调查报告。

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农民的职业分化现状及评价、收入分化现状及评价、分化承受力调查、分化农民的行为观念变化等。

本文重点研究农民的收入分化及农民对分化的承受程度。

通过调查发现,山东省农民的分化程度不一,农民对分化的认可程度差别很大,呈东、中、西依次趋缓,表现出我国农村改革很强的诱致性因素。

社会分化是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它一般包括横向的职业分化、地域分化和纵向的收入分化、经济分化等。

分化的存在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土地,狭小规模的家庭经营和低下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要求农民必须分化,并且要不断地把分化推向深入。

政府就是要在承认社会分化的基础上,顺势而上,趋利避害,引导分化、控制分化,为了农民,依靠农民,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的现代化。

试论农民市民化在城镇化中的重要性 精品

试论农民市民化在城镇化中的重要性 精品

贵州民族大人文科技学院2009级行政管理专业试论农民市民化在城镇化中的重要性姓名:邓毅学号: 200911301022专业:2009级行政管理2班指导老师:岑燕坤目录内容提要关键词引言正文一、我国城镇化面临的重要问题——农民市民化问题二、农民市民化的必要性(一)农民市民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之一(二)农民市民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三)农民市民化是促进人口、资源和生产向城镇集聚的关键,对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四)农民市民化是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保证三、推进农民市民化的重要性(一)农民工对权益保障和市民化的要求越来越强烈。

(二)推进农民市民化是实现公民权利平等的必然要求。

(三)市场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动将从农民进城条件和企业意愿两方面推动农民的城镇化。

结语试论农民市民化在城镇化中的重要性内容摘要: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减少农民,农民市民化则是减少农民的重要途径,是深化农村改革走城镇化道路的必然结果。

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农民市民化问题。

贵州省在“十二·五”期间,提出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三化”同步发展的战略,贵州省的城镇化也进入了高发展的阶段。

如何正确认识农民市民化,引导农民市民化健康发展,对进一步推动我省城镇化建设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农民市民化城镇化重要性引言从目前看,我国现有土地已经容纳不下占人口总数63.4%的农民,仅仅靠发展农业并不能彻底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而且农民的收入主要来自于非农产业,那么可以说农民的根本出路在于非农化。

农民只有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实现农民市民化转变,才能大量的增加收入,从根本上解决靠单纯发展农业无法解决的人多地少、隐性失业等深层次的问题。

只有转移和减少了农民,加快推进农民市民化,才能最终富裕农民,使农民走上现代化的康庄大道。

陕西城镇化水平与农民增收的实证研究

陕西城镇化水平与农民增收的实证研究

陕西城镇化水平与农民增收的实证研究论文摘要:国内众多研究说明,加快推进城镇化步伐,对农民收入意义重大。

在分析陕西城镇化水平与农民增收现状的基础上,根据陕西1978-2008年的时间时序列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中的有关方法实证研究陕西城镇化进展与农民增长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论说明,在一定滞后期数上,陕西城镇化水平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同时陕西农民收入的增长有助于城镇化的推进,两者具有双向因果关系。

论文关键词:陕西,城镇化水平,农民增收一、问题的提出国内众多学者把城镇化进展特别是农村城镇化进展假定为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条件与前提,并把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作为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路径选择与要紧途径(吴敬琏,2001;陈锡文,2002;林毅夫,2003)。

宋元梁、肖卫东(2005)的研究结论说明,我国城镇化进展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固的均衡关系。

林晨光(1994)认为,国家应积极引导与大力支持农民实现农村城镇化,修建“农民城”。

李炳坤(1999)认为,建设小城镇是使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根本途径。

廖丹清,郭慧伶(2002)认为,城镇化对减少农村人口、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作用。

黄泰岩(2002)认为,提高农民收入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中之重,推进城镇化,使农民向城市转移,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治本之策。

2008年陕西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136元,与全国的4761元相比,还相差1625元,只相当于全国的65.9%,全国排名第27位。

同时2008年陕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58元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136元之比为4.1,比全国还高(2008年全国这一比率为3.31)。

可见,农民收入低与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已经成为制约陕西社会经济进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城镇化关于优化陕西城乡经济结构,提高工业化进程中的陕西城市化水平与人民特别是非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及现代文明,推动陕西社会经济进一步进展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试图研究陕西城镇化进展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动态有关性,以考察两者之间的交互响应情况及其响应路径。

中国城镇化和农民问题的研究

中国城镇化和农民问题的研究

中国城镇化和农民问题的研究摘要:农民工问题主要集中在提高最低工资水平、改善社会保险、提供保障性住房、改善医疗条件、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加强权益保障、改善子女教育条件、提高职业技能等八方面。

应结合农民工的需求,继续完善相关政策,改善农民工就业生活环境,促进农民工市民化。

关键字:农民工、现状、市民化、解决方案农民工,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者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农民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民工包括两部分人,一部分是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一部分是外出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离土又离乡的农村劳动力;狭义的农民工主要是指后一部分人。

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我国狭义农民工的数量为1.2亿人左右,广义农民工的数量大约为2亿人。

[1]一、我国农民工的基本现状有关资料表明,到2020年将有2亿到3亿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1980年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数量超过一亿。

然而,由于文化素质的欠缺,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竞争力不够,工作上高不成低不就,对城市文化、法律知识等的了解不足,导致他们对城市生活的适应性不足,拥有“城市梦”却苦于没有机会实现。

除了教育,农民工还在其他很多方面存在问题。

1.就业方面,大多数人无从事农业生产经验,多数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技能培训。

就业行业以工业为主,单位性质以民营企业为主,近七成夫妻同时外出,近五成携带子女随迁。

2.收入和支出方面,农民工外出务工时间平均约10个月,每天工作约9.2个小时,平均月工资1719元,26~30岁农民工收入最高,从30岁开始,年龄越大收入越低,50岁以上的农民工收入显著低于其他年龄组,16~25岁的农民工收入低于平均水平。

然而,农民工大多数收入用于支出基本生活,食品支出近半。

3.享受公共服务方面,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障比例很低,希望能灵活缴费和方便续转,农民工业余文化生活比较贫乏,期望能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城镇化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效应实证研究

城镇化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效应实证研究

城镇化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效应实证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城镇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进行实证研究,探讨了城镇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制。

研究发现,城镇化程度的提高显著促进了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但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因素,如收入水平、教育程度等。

通过对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得出了结论城镇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是正面的,为政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同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这一研究对于深化我们对城镇化与农村发展关系的认识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居民、消费、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数据分析、政策建议、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而城镇化进程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研究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等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消费水平。

在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水平受到了怎样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的效应如何,成为了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收入水平、职业类型、文化教育程度等,而城镇化进程中涌入农村的各种新生事物也对农村居民的消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对城镇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城镇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旨在探讨城镇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为促进农村消费升级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城镇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探讨城镇化进程中的影响因素以及其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实际影响。

通过实证研究方法,深入挖掘城镇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数据收集与分析,对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居民消费的现状进行客观评估,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本研究旨在为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升级,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参考,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农村振兴战略目标作出贡献。

谈中国城镇化与农民问题

谈中国城镇化与农民问题

谈中国城镇化与农民问题摘要:中国城镇化是中国农村发展的一个趋势。

当然,中国的城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城镇化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

当前,世界城镇化水平已超过50%,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同时,“三农”问题是长期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程正华水平低的综合反映。

当然,城镇化的的过程中也就涉及到了农民,也就出现了农民问题。

关键词:城镇化“三农”问题农民工正文: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听到“城镇化”这个词语。

其实,城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同时,它也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

中共第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正式采用了“城镇化”一词。

这是近50年来中国首次在最高官方文件中使用“城镇化”。

中国提出城镇化这样一个发展的思想,那么在这样一个历程中主要涉及的人员也就是农民了。

所以这就引出了一系列涉及农民的问题,即为“三农”问题。

一、城镇化的含义及农民工的简述1、城镇化的含义:城镇化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

尽管国际学术界对城镇化的研究已有数十年,但由于各个学科对城镇化的理解不一致,迄今为止,关于城镇化的理解还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解释。

但是,根据不同新学科的认识,城镇化具有五项基本内涵: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转换,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换,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变。

城乡人口分布结构的转换,越来越多的人口由分散的农村向城镇集中,城镇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多。

城镇空间形态的变化,城镇建成区扩大,新的成长型地域、城镇景观涌现,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换,城市文明、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乡村地区渗透和扩散,传统乡村文明走向现代化城镇文明,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和“人”的城镇化和现代化。

经济要素积聚方式的变迁和创新,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双重推动下,人口、资本等经济要素更健康、高效地在城乡之间流动、重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 改革城乡二元结构等方 面促进 农民分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 。
关键词 : 农 民分化 ; 城镇化 ; 实证研究 ; 农 民收入 ; 职业分化 中图分 类号 : F 2 9 1 . 1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2—1 3 0 2 【 2 0 1 5 ) 0 5— 0 4 5 1 一 o 4
化 的内在要求 , 并指出农 村 的非农 化和城镇 化又可促 进农户 分化 的深入 。韩越 提 出走 中国特 色城镇 化道 路是有 效克
5 1 . 2 7 % 。传统农 民正在 向现代农民和市民转变 , 面对现代化
转型 的重要机遇与挑战 , 如何协调 好农 民分化与城镇 化两者
的关系对于解决“ 三农 ” 问题 , 进一 步推进我 国的现代化建设 进程意义重大 ; 因此 , 对二者关系的研究也就显得尤为必要 。
“ 三农 ” 问题一直是我国的热点问题 , 其突破 口在于解决
的过程” _ 2 ] 。
农 民的问题 。随着社会 经济发 展和市场 化改革 的深入 , 我 国 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 和经济转 型的重要历 史时期 , 在迈 向现 代化的历史进 程中 , 社会 阶层不断发生分化 , 尤其显著 的是我 国的农民阶层 分化 , 传统 的农 民已分化 为各类 不 同的农 民群
农 民分化 与城镇化关 系 的实证研 究
刘伟 超 , 魏君英, 何 蒲明
( 湖北农村发单 位根检 验、 协 整检验 以及格兰杰 因果关 系检验等计 量方法对农 民分 化与城镇 化的关 系进 行实证研
究, 结果显示 : 农 民分化与城镇 化存 在着 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 农 民收入分化与城镇化之 间互 为因果关 系 , 但农 民职业 分 化与城镇化之间 因果关 系不 显著。因此 , 应从改 变农 民的传统 观念和经济 行为 、 调整 乡镇 企业产业结 构 、 促 进农村
入来源 的影响大小依次为工资性 收入 、 转移性收入、 财产性收 入、 家庭经营性 收入 u …。 上述主要观点都较为全面系统地 分析 了农 民分化与城镇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0 6—1 8
化 的关 系, 从 理论 和实证 上对农 民分化 和城 镇化 的相关 问题
益、 不 同特点 、 不同需求 、 相对稳定的阶层组合” … 。有一部分
学者以社会分层理论为依据 , 比如 学者刘洪 仁等认 为农 民阶 层分化是指“ 农 民在社会系统 的结 构 中由原来 的承担 多种功 能的某一社会地位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 不同社会地位
不 同收入来源的影响程度进 行研究发现 , 推进城镇化进程 , 农 民各项收入来源得到不 同程 度的增长 ; 城镇 化对农 民各 项收
等通过建立 V A R模型对我 国农 民收入 变化与城镇 化的发 展
进行研究 , 得 出我 国城 镇 化 发 展 与 农 民 收 入 增 长 之 间 存 在 较
强的正 向交互响应作用 , 并且长期的响应作用程度更显著 、 更 稳定 。叶彩霞 等运用 灰色 关联 理论对 我 国城市 化进程 对
体。同时 , 我 国也正处于 城镇化快 速发展 时期 , 第 二、 三产业
关于农民分化 的测 度方法 , 刘洪 仁等提 出农 民分化 的 2 个向度 , 提 出农 民分化 的水平分化主要是以职业分化为 主, 垂 直分化 以经济 收人 分化 为主 J 。董 利群 在研究 当前 中国农
民分化问题时 , 指 出传 统的衡 量农 民分化 的指标——经 营规 模 已经失去作用 , 当前 出现的新 问题是 中国农 民在分化 过程
非农 就业 得以实现 的 。 在对于农 民分化与城镇化 的关系 的动 态研究上 , 宋元 梁
自2 0世纪 8 O年代 以来 , 农 民分化 问题 和城镇 化 日益引 起学术界 的关注和重视 。随着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 的不断发 展。 对该问题的研究 日益呈现出多样化、 科学化和现代化 的特
点。基 于不 同的研究视 角和立 场 , 不 同的学者 就此 问题 提出
了各 自的 见解 。
关 于农 民分化概念 的界定 , 至今 尚未形成 统一 意见。大 多数 学者都认 同陆学 艺提 出的观 点 , 即农 民分化 是指 “ 农 民 在现代化 过程 中从 土地 上、 农业中分离出来 , 由农业劳动者转 化为非农 产业劳动 者或 经 营者 的过程 中形成 的具 有不 同利
在城镇集聚 , 农村人 口不断 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 , 使城镇数
量增加 、 规 模 扩 大 。据 统 计 , 2 0 1 1年 我 国城镇 化 率 已达 到
中出现 了职业转移和身份变更 的不 同步 。 对于农 民分化与城镇化 的关系 , 秦宏等认 为农 民分 化的 现象本身就反映 了在当前新 形势下农 民对农村非农化 和城镇
江苏农业科学
2 0 1 5年第 4 3卷 第 5期
- - — —4 5 1・ - 一
刘 伟超 , 魏君 英, 何蒲明. 农 民分化 与城镇化关系 的实证研 究[ J ] . 江 苏农 业科 学, 2 0 1 5 , 4 3 ( 5 ) : 4 5 1 — 4 5 4
d o i : 1 0 . 2 5 8 s 9 / j . i s s n . 1 0 0 2—1 3 0 2 . 2 0 1 5 . 0 5 . 1 3 9
1 文 献综 述
服障碍 、 加快农民市民化 的现 实途径 】 。杨 叶忠提 出城镇化 建设 不应该 只靠政府 , 作为重要 参与者的农 民, 其主体意愿应 该受 到重视并发挥作用 。陈薇娜认 为城镇 的不断发 展 , 带 动了第二 产业 和第 三产 业的快速 发展 , 为农村 富余 劳动力 的 转移 提供 了出路 , 促进了农民的分化 , 而城镇的发展又依托于 大量的聚集人 群和劳动力供 给, 这些都 是靠农村 人 口转移 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