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烷燃烧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初中初三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

合集下载

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也是天然气和沼气的主要成分之一。

它的分子式为CH4。

在空气中,甲烷可以通过燃烧产生能量。

燃烧是指物质与氧气反应产生热和光的化学过程。

在燃烧过程中,甲烷分子中的碳和氢与氧气分子结合,形成二氧化碳和水。

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如下:CH4 + 2O2 → CO2 + 2H2O这个方程式揭示了甲烷和氧气反应后所产生的产物。

在方程式中,甲烷的一个分子与两个氧气分子反应生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和两个水分子。

这个过程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以及产生明亮的火焰。

事实上,甲烷燃烧是一个高度放热的反应。

这是因为甲烷和氧气之间的化学键在反应时被打破,生成更稳定的化学键。

在这个过程中,碳-氧和氢-氧键的形成释放出的能量远远超过了碳-氢和氧-氧键的断裂吸收的能量。

这种放热反应是一种外燃反应,能够提供大量的热能。

甲烷燃烧是一种完全燃烧,也称为理论燃烧。

完全燃烧的意思是在燃烧过程中所有的燃料都被氧气氧化为产物。

对于甲烷来说,完全燃烧是指所有的甲烷都被氧气化为二氧化碳和水,没有残留的燃料残留。

然而,在实际的燃烧过程中,由于燃料和氧气的不完全混合、燃料和氧气的供给不均匀等原因,可能会发生不完全燃烧。

不完全燃烧会产生一些有害物质,如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

这些物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都有一定的危害。

为了避免不完全燃烧的发生,需要在燃烧过程中提供足够的氧气,并确保燃料和氧气充分混合。

在工业和家庭用气的燃烧过程中,通常采取各种措施来优化燃烧效率,减少不完全燃烧产物的生成。

总结起来,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H4 + 2O2 → CO2 + 2H2O。

这个方程式揭示了甲烷和氧气反应后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

甲烷燃烧是一种高放热反应,可以提供大量的能量。

在实际的燃烧过程中,为了避免不完全燃烧的发生,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优化燃烧效率。

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甲烷(CH4)是一种无色、无臭、易燃的天然气,在氧气(O2)的存在下可以发生燃烧反应。

甲烷燃烧是一种有氧化反应,反应产生二氧化碳(CO2)和水(H2O),化学方程式如下:CH4 + 2O2 → CO2 + 2H2O
甲烷分子与氧气分子在反应中发生碰撞,由于高温和点
燃源的作用,甲烷被氧气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由于燃烧反应是放热反应,因此产生了大量的热能和光能。

燃烧反应也是一种反应速度较快的反应,是火焰形成和能量释放的基础。

甲烷燃烧反应对于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在家庭使用中,我们使用煤气炉或燃气灶具来利用甲烷的热能进行加热和烹饪。

在工业领域,甲烷燃烧被广泛应用于发电、加热、制冷和工艺过程中。

甲烷燃烧反应是有机化学反应中的一种典型反应。

有机
化合物的燃烧反应是将碳氢化合物与氧气进行氧化反应的过程。

根据反应原理,不仅甲烷可以燃烧,其他类似的碳氢化合物也可以进行类似的燃烧反应。

甲烷燃烧反应是一种重要的环境化学反应。

由于甲烷是
一种温室气体,其大量排放会导致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

因此,控制甲烷的排放和有效利用甲烷资源成为了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之一。

总之,甲烷燃烧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反应,产生二氧化碳
和水,并释放大量热能。

掌握甲烷燃烧反应的基本原理对于理解能源利用、环境保护和工业生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 燃烧和灭火兴义市捧乍中学:李泽鑫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主动探究的方法,设计实验。

(3)学习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的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1.认识燃烧的条件。

2.认识灭火的原理。

3.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兴趣。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设问:请问同学们,你们在家生火做过饭吗?学生回答:做过讲解并引入正课:板书课题1 燃烧与灭火提问:请问在家你们是怎样生火的?在生火之前应准备什么?学生回答:木材、包谷叶或杂草、火柴或火机。

提问:为什么准备木材?有准备石头做燃料的吗?学生回答:结论:可以燃烧的物质叫可燃物(板书)提问:为什么准备火柴或火机?学生回答:提问:为什么准备包谷叶(杂草)?学生回答:引燃木材结论: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做可燃物的着火点。

着火点是可燃物的固有属性。

(板书)提问:当家里的柴火不用了,你们是怎样做的?学生回答:把燃着的材放入灰中.提问:为什么这样做?学生回答:缺氧结论:燃烧还需要氧气(板书)提问:请问物质与氧的反应是什么反应?学生回答:氧化反应设问:火燃起来了,你们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光、温度讲解:对,我们能看见光,这说明火还能发光。

提问:请你们给燃烧下个定义,什么是燃烧?学生回答:总结:可燃物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提问:请同学们总结燃烧的条件?学生回答:师生合作综合三个实验的结论得出燃烧的条件(板书)1、可燃物2、氧气(空气)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下面我做一个实验,演示实验:如图所示白磷热水白磷红磷热水热水白磷请同学们观察并分析:(1)试管中的白磷燃烧了、为什么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2)试管中的白磷燃烧了、而另一支试管中的红磷没有燃烧?请比较我所做的探究实验与课本上的实验,它们之间的优缺点。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学生】讨论:请用“燃烧和灭火”的化学知识解释下面的成语?
抱薪救火、釜底抽薪、火上浇油、煽风点火、杯水车薪
(三)小结
1.学习了以上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2.在电视上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火灾的报道,为了保护自己,救护他人,我们必须要学会一些火灾中的自救知识。
(四)布置作业
教师个人介绍
学校:滁州市天长市万寿初级中学
【学生】学以致用
【老师】展示图片,火能造福人类,也能给人类带来灾难,现在我们能让燃烧发生,能不能根据燃烧的条件让燃烧停止呢?结合你的生活经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学生】各小组讨论交流燃烧的蜡烛的熄灭方法及蕴含着怎样的化学原理?。
【老师】燃烧的蜡烛的熄灭方法及蕴含着怎样的化学原理
【学生】学生思考方法中存在的共性,总结出灭火的原理。
《燃烧和灭火》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 本课题共包含三大内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简介。本课题共需两课时,此设计为第一课时。学生课前准备:学生查阅有关灭火方法和着火自救措施方面的资料。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视防火安全,珍爱生命,报效祖国。实验1.分别点燃两支来自烛,将其中一支蜡烛用烧杯罩住。
实验2.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块小石子,在酒精灯上点燃。
实验3用坩埚钳分别夹取一个蘸有水、一个没蘸水的小棉花团,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片刻
【学生】通过讨论归纳燃烧的条件。
【老师】播放书中的实验7-1视频
【师生】归纳燃烧的条件
【老师】燃烧是不是必须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呢?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导入】播放视频《吹不灭的蜡烛》

甲烷燃烧方程式的书写初中初三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人教版

甲烷燃烧方程式的书写初中初三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人教版

以下为语文学科《长相思》教学设计案样例。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3.理解诗句。

(1)从哪一句词中读出了这种感受?“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①作者此时身处何地?②想象:这边是故园,那边是榆关,中间隔着“山一程,水一程”,你想到了哪个词?(跋山涉水)故园的人思念亲人,榆关的人走过了怎样的山,怎样的水?将士们走过“山一程,水一程”,越走越远,思念越走越长。

身在故园的人“遥望这山一程,水一程”,牵挂前方的亲人。

③由晚上的“千帐灯”想到了什么?故园人的牵挂,榆关人的思念跋山涉水的艰难身向榆关的豪迈,壮观。

(2)“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①“更”在古代分为五更,每更大约2小时,风一更,雪一更,更更交替,体会边关环境的恶劣。

②借助注释理解“聒碎”,体会“聒碎乡心梦不成”实为“聒碎乡心梦难成”,就是因为那份思念。

③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上阕“一程一程”、下阕“一更一更”对仗应和,“一”虽为数字之首,却有连绵不绝之意,实为“一程一程乂一程”,“ 一更一更乂一更”。

④“故园无此声”想象:身在征途的将七们此时会想些什么?故园的亲人乂会想些什么?难道故园真的无此声吗?故园的人看到风雪也会想念远在塞外的亲人。

将士们思念故园的宁静,山水分隔的只是距离,但却隔不开牵挂思念的心。

⑤指导朗读:读出风雪的肆虐、读出将士难以入睡、读出对家人的思念。

“山一程,水一程”隔不断思念的心,“风一更,雪一更”吹不散思乡的情。

难怪作者长相思。

齐读。

那就让这风雪带去故园的人对将士们的牵挂和思念吧。

此时,身在榆关外的将士们,他们也让这风这雪带去自己对故园人的思念和怀念。

⑥如果将这旨词定格成一幅幅画面,当你的耳畔响起这样的声音,你的眼前会出现哪些画面让你印象深刻。

配乐朗读。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复习课: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甲烷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复习课: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甲烷教学设计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合理利用甲烷资源对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性。
3.增强学生的能源危机意识,引导学生树立节约能源、合理利用能源的观念。
4.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关注甲烷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技术的发展。
5.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遵循客观规律,尊重科学事实。
二、学情分析
2.交流分享: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讨论的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3.问题探究:针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进行引导和解答,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
(四)课堂练习,500字
课堂练习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以下练习:
1.填空题:涉及甲烷的化学性质、组成、燃烧反应等基础知识,让学生进行填空。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甲烷的化学性质、组成和燃烧反应方程式的理解与掌握,这是本章节的核心知识,对学生后续学习能源相关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2.甲烷资源开发与利用技术的研究,这是本章节的实践应用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特别是甲烷的制备、收集和燃烧实验,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为后续实验学习打下基础。
3.通过案例分析法,介绍甲烷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典型实例,让学生了解实际生产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4.开展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5.设计课后作业和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2.学生在实验操作技能方面的发展水平,注意引导他们规范操作,确保实验安全,提高实验效果。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南康六中刘程燕一.教学内容分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

本课题共包含三大内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简介。

本课题共需两课时,此设计为第一课时。

二.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积累,对燃烧的现象也有一定的了解,对学习特别是实验探究有较浓厚的兴趣。

本课的重点是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学生可以通过探究、分析总结得出。

三.教学设计思想1、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从生产、生活实际中发现和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结论。

2、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完成燃烧条件的探究、灭火的方法等实验。

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②知道防火和自救的常识,培养自护自救能力。

③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②能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和灭火的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②通过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懂得一切事物均有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进展,避开灾害,造福人类;③通过安全知识的学习,增强安全意识。

五.重点、难点: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六.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七.教具准备:1.仪器、药品学生分组:小蜡烛(2支)、水、镊子、酒精灯、烧杯、棉花、小石子、小木条、小刀、试管、。

教师演示:白磷、红磷、碳酸钠(固体、浓溶液)、盐酸(1:4、浓)、导管、烧杯(500 ml1只、1 000 ml3只)、铜板、吸耳球、酒精灯。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安师大附属外国语学校何建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燃烧的定义
(2)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并能运用燃烧的条件,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3)理解灭火的原理,并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灭火
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并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动手操作实验,使学生初步学会猜想、验证、结论等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精神。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学会思考,使思维得到提升,学会提出新的问题,并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进行释疑解惑,培养科学品质。

【教学方法】翻转课堂、实验探究、拓展应用
火方法。

【板书设计】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一、燃烧的概念
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二、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
.氧气(或空气) 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三、灭火的原理
1.清除或隔离可燃物 2.隔绝氧气 3.降温到着火点下
【教学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姓名刘琦单位名称鄯善县第二中学填写时间2020.8.31学科化学年级/册九年级上册教材版本人教版课题名称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2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难点名称甲烷燃烧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
什么难
化学方程式体现了“守恒观”,如何在“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书写过程中将宏观化学反应与微观粒子和化学符号三者之间联系起来,建立三重表征
思想,是此知识点的难点。

甲烷的燃烧是初中学到的为数不多的化合物燃烧的反应。

前面学过的碳、硫、磷、铁、镁等物质的燃烧都是单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合反应, 反应物都为单质,生成物为简单的化合物,书写和配平都很简单。

而甲烷是化合物,它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生成的两种化合物,配平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容易出错。

难点教学方法1.通过观看演示实验,结合实验现象帮助记忆生成物。

2.利用微观粒子模型演示,建立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及化学符号之间的联系。

突破漏写反应物和配
平错误的难点。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
导入1.从生活中的现象——天然气燃烧,引入本课。

介绍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最简单的有机化
合物。

随着管道天然气进入千家万户,甲烷已经成为最常见的有机化合物之一。

2.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1.通过观看演示实验视频《甲烷的燃烧》(来自互联网)认识甲烷燃烧后的生成物。

2.归纳总结:烧杯的内壁有水雾,说明甲烷燃烧生成了水。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燃烧还生成
了二氧化碳。

3.提出问题:如何书写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尝试一下。

4.引导回顾:大多数物质的燃烧都需要氧气助燃,甲烷也不例外。

5.展示甲烷和氧气的化学式及分子模型,分析“每个甲烷分子都是由一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构
成”。

建立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及化学符号之间的联系。

6.展示二氧化碳分子模型,通过元素守恒、原子守恒分析“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碳元素和氧
元素的终极产物是二氧化碳。

也就是说,碳原子和足够多的氧原子结合,变成二氧化碳分子。

可以看出,一个碳原子只能结合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将宏观现象与微观粒子有机结合。

7.展示水分子模型,通过元素守恒、原子守恒分析“烧杯内壁上出现水雾说明:氢元素和氧元素的
终极产物是水。

也就是说,氢原子和氧原子结合变成水分子。

甲烷分子中有四个氢原子,可以构成两个水分子。

所以水的前面化学计量数应该配2。

”将宏观现象与微观粒子有机结合并解决配平入手点的问题。

8.通过原子守恒分析“要想形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和两个水分子,我们一共需要四个氧原子,所以
这个反应中需要两个氧分子。

氧气的前面化学计量数应该配2 。

”解决化学方程式的配平问题。

9.最后,配平了化学方程式,就可以将短线改为等号。

不要忘了这个反应还需要在点燃的条件下还
可以进行。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丙烷(C3H8)是石油液化气的主要成分之一,常用于做家庭燃料,你能根据刚才的方法自己练习一下丙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书写吗?
答案为 “二维码”链接,便于学生课后学习
小结
温馨提示:
1.书写化学方程式时,要注意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不要遗漏了反应物或者生成物。

2.配平化学方程式时,一般从最复杂的化学式中,挑数目较大的原子入手,单质的化学计量数最后
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