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课下能力提升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4烛之武退秦师课后习题新人教版必修1 含答案
4 烛之武退秦师一、语基落实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氾南/侵犯辞别/城池坠落/缒城而下B.城阙/蕨类肆意/肄业戍守/数典忘祖闲暇驱驰 /瑕不掩瑜卑鄙/比较 C.赏赐/既然D.执事/明智 /亟待解决赔偿陪伴/思路解析A项,分别读fán/fàn,cí/chí,zhuì/zhuì;B项,分别读què/jué, sì/yì,shù/shǔ;C项,分别读cì/chí,bǐ/bǐ,xiá/xiá;D项,分别读zhí/zhì,péi/péi,jì/jí。
答案B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不能早用子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B.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执事: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
D.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陪伴。
思路解析D项,“陪”,增加。
答案D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而”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②夜缒而出,见秦伯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④朝济而夕设版焉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A.①与③都是顺承连词。
1B.②是连词,表修饰关系。
C.①②③④都不必翻译。
D.④和⑤都是转折连词。
思路解析④不是转折连词,是顺承连词;⑤是转折连词,可译为“却”。
答案D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导学号53650007)④唯君图之③是寡人之过也①公从之②臣之壮也,何厌之有⑥行李之往来⑤邻之厚,君之薄也⑦夫晋⑨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⑧将焉取之⑦③⑥A.①④⑧⑨/②⑤// ⑦B.①④⑧⑨/②⑤⑥/③/ ②⑤①④⑧⑨//③/⑥⑦C. ②⑤⑥/③/⑦/D.①④⑧⑨/⑦宾语;,的③助词思路解析①④⑧⑨都是代词;②⑤⑥都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前置的标志。
高中语文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中必修1语文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第一大点.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三备考的时候,恐怕对文言文已经有厌烦和畏难情绪。
本文是高中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又是先秦历史散文,字词句疏通的难度很大。
如果学生只是一知半解,就谈不上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还容易助长坏习惯,也会打消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和积极性。
所以师生面对这样的文言文,只能迎难而上。
当然,篇章学习也重要。
本文篇幅不长,学生面对的文本作为第一手资料就那么一点,如果教师穿靴戴帽讲出几千字的微言大义,似乎有强加教师成见之嫌。
积学储宝,才是中国古代文学和史学力量之所在。
所以我更看重的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严格要求,监督学生识记;拓展阅读,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语感。
出于以上考虑,我对本课教学作出如下设计。
第二大点. 三维教学目标1.提出问题,补充材料,帮助学生消除文字障碍,积累词类活用实例,揣摩多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3.逐步培养学生准确复述课文信息,把文言知识迁移到别的文言文阅读中的能力4.正确认识烛之武说秦成功的关键不在于他的辩才,而在于他对当时国际形势的清醒认识和他利用矛盾,分化瓦解的策略。
5.学习主人公在国家危难之际,以大智大勇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二部分、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准确识记和复述原文信息。
难点:词类活用、课文熟读与重点词语积累。
教学方法:1、布置预习:印发全文译文和重点词语用法意义解析。
学求学生熟悉。
2、设置问题,课堂上开展研讨与对话。
3、诵读,积累语感。
4、以训练题加强检测和督促,让学生积累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
1、“春秋无义战〞,春秋时期诸侯为了追求更多的土地与奴隶,成为霸主,纷争不断,几乎每年都会有几百场战争, 战国时期的孟子认为这些战争都是毫无正义可言的。
我们今天在课堂上要讲解的就是春秋时期的X国,大战在即后来大战又消弭于无形的历史故事。
高中语文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教案
word3 / 5二、目标定向1.研习第4段,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2.分析人物形象及作品的写作特色之伏笔与照应。
三、自学指导〔一〕阅读第4段,完成以下问题 问题1:解释加点的词语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没有;那人;到,到达)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失其所与.,不知. (结交,亲附;通“智〞,明智) 以乱易.整〔代替〕 吾其.还也〔还是〕 亦去.之(离开) 问题2:指出特殊句式的类型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问题3: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用原文回答。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二〕阅读全文,完成以下问题 问题4: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概括: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
志士: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假设使烛之武见确定目标学生阅读课文 教师质疑学生自学探究word4 / 5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
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
但X 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
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
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辩士: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
他先论说灭亡X 国对秦国有害无益,只是增加了邻国〔晋国〕。
然后承诺,保存X 国将会对秦国大有好处,“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是X 国请求秦国退兵所施予秦国的小小恩惠,既可使对方感兴趣,以权衡利弊,又不失本国尊严。
一番利诱之后,烛之武就从秦晋的历史关系入手,揭示出晋文word5 / 5补充材料一、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课下能力提升新人教版必修120171017111
烛之武退秦师( : 40 分分:50分)一、基稳固 (15 分,每小 3 分 )1.以下各句中加点的解,不正确的一是()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没有.B.失其所与.与:一同C.因人之力而敝.之敝:害D.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辞:推却.2.以下各句中加点字“之”的用法正确的一是()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是寡人之也③ 之厚,君之薄也④行李之来往⑤君.....之所知也⑥夫晋,何之有⑦因人之力而敝之⑧ 秦以利晋,唯君之.⑨微夫...人之力不及此.A.①③④⑤ / ②⑦⑨ / ⑥/ ⑧B.①②③ / ④⑥/ ⑤⑦⑨ / ⑧C.①③⑤ / ②⑦⑨④ / ⑥/ ⑧D.①④⑤ / ③⑨/ ②⑦⑥ / ⑧3.以下句子中,加点的意思与代同样的一是() A.行李之来往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C.若舍以道主D.臣之壮也,犹不如人.....4.以下句子中加点字的解,有的一是()A.且于楚也 ( 附属二主 ).B.晋函陵 ( 扎 ).C.行李之来往 ( 使者 )..D.秦伯 ( 言,道 ).越国以鄙( 把⋯⋯看作邑).焉用亡以陪.( 增添 )朝而夕版焉 ( 渡河 ).又欲肆其西封 ().5.以下句子中,句式独出心裁的一是()A.以乱易整,不武B.夫晋,何之有C.是寡人之也D.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二、 (19 分)下边的文言文,达成6~9 。
伯克段于鄢初,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之。
共叔段,欲立之。
亟于武公,公弗。
及庄公即位,之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 京,使居之,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国都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多数不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曰:“姜氏何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行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高中语文 专题04 烛之武退秦师(讲)(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教案
第四课烛之武退秦师[本节要点]1.探究文章的细节。
2.探究文章的艺术特色[教学过程]☆课堂探讨☆要点一:探究文章的细节。
[探究活动]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教师释疑]答题时注意分析烛之武说话的方式和所讲的内容。
[讨论明确]〔1〕处处为秦着想首先,烛之武开门见山说:“秦、晋围X,X既知t三矣〞,承认X国已处于危亡的地步。
但作为X大夫的烛之武却没有半句为X国乞求的话,相反,却以“假设亡X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来说明为秦着想的立场。
先分析了“越国以鄙远〞的难处,接着谈了亡X实际上是增加了别国〔晋〕的土地,扩展了别国的势力,而邻国势力的增强就意味着秦国势力的削弱。
接下来又分析了存X对秦有益无害:“舍X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一利一害,推心置腹,不由秦伯不动心。
〔2〕充分利用秦晋的矛盾正当秦伯在考虑灭X、存X对自己的利害关系时,烛之武充分利用这一契机,进一步为秦君分析:“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来离间双方。
这番话不由得秦伯不深思。
接着烛之武又把话题引向未来,预言晋国此后的动向:“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X,又欲肆其西封,假设不阙秦,将焉取之?〞指出晋国贪得无厌,灭X之后,必将进而侵犯秦国,秦晋的矛盾将进一步尖锐化。
-由于晋国当时已成为中原霸主,秦伯对此不能不存有戒心。
烛之武的这篇说辞戳到了他的痛处,终于促使他下定决心,改变主意,退兵助X。
要点二:探究文章的艺术特色。
[探究活动]本文写作上有什么特点?[教师释疑]这是一道探究艺术手法的题目,注意题干,注意文章的结构组织,说话的艺术和情节的安排等特征。
[讨论明确]〔1〕伏笔与照应这篇课文虽短,但在表达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
例如,在交代秦、晋围X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X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
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
“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X〞,“国危矣〞。
高中语文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2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教案
归纳、评议,老师采用 PPT 方式5分钟。
[答案] 1.C(A项“汜”读“fàn”,B项“共”读“gōng”,D项“逢”读“páng”。) 2.D(厌:满足;微: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3.B 4.D 5.A(B项的“说”,通“悦”; C项的“知”,通“智”;D项的“共”,通“供”。) 6.D(A、B 、C项均用作介词,D项用作连词,表承接。)7.D(否定判断句) 8.B(B项为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其余的均为使动用法。A项为“使……削减”;C项为“使……灭亡”;D项为“使……成为疆界”。) 9.D(D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代词,指佚之狐的建议;B项介于姓和名之间的助词;C项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0.C 11.A《左传》《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编年体 春秋 鲁 左丘明 春秋 B《公羊传》《榖梁传》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2、文章结构:
第1段:秦晋围X。第2段:临危受命。第3段:智退秦师。第4段:晋师撤离。
3、译文: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X国,因为X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佚之狐对X伯说:“X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X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X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X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X国,X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X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X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X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X的打算,而让X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X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X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X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 秦伯高兴了,就与X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X国守卫,就率军回国。 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X国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必修1教案 2.4《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的制作过程以及基本常识。
2、懂的一些文言词语在本文中的具体作用。
3、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能够熟读成诵,培养学生阅读以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4、培养学生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较个人的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读背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以及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问答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了解《左传》以及有关的文学常识。
2、熟读课文。
3、学习课文一二段,争取背诵课文。
4、积累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
一:导入课文,简介《左传》。
【背景材料】注释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的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二)秦晋围郑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
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高中语文 4《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中必修1语文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2、情感目标: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3、操作目标:赏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揭示学习目标:理清文章的层次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简介背景:秦晋围X发生在公元前630年。
在此之前,X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X国时,X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X国曾出兵帮助楚国。
结果是楚国大败。
X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但仍未感化晋国。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X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X。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那么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X四国联军。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X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X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三、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并形成结论1、课前预习:〔1〕借助工具书,通读原文。
〔2〕参考有关资料,对《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有所了解。
〔3〕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特别注意对烛之武这个中心人物的把握。
〔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及难点。
2、从复习《曹刿论战》引入,进一步认识《左传》。
〔可让学生回忆初中的有关知识,然后回答,教师补充。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为“十三经〞之一。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与《国语》成书时间差不多,二书在思想倾向上与基本一致,《左传》比《国语》有新的发展,民本思想更加鲜明。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一学案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一学案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永远的烛之武秦晋联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
国难面前,烛之武临危受命、孤身出城;强秦帐内,烛之武不卑不亢、字字珠玑。
终于,谈笑间,干戈化为玉帛。
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的爱国情操,烛之武义无反顾独闯秦营的英雄气概,虽经两千多年时光流水的冲刷,依然放射出熠熠夺目的光华!命运对烛之武并不公允,几十载的饱受冷落,大半生的怀才不遇,满腹经纶的烛之武,只是郑国一个小小的负责养马的“圉正”。
在他伏下苍老的身躯拾起艰辛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当他仰起斑白的头颅呼出抑郁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
当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时候,有人想起了他;当大军压境“国危矣”的时候,有人推出了他。
就这样,“今老矣”的烛之武,踉跄着,被推到了两军对峙的刀锋前,被推到了生死难测的境地前。
没有多少抱怨,说的只是谦逊的“无能为也已”;没有怎么推辞,做的只是慨然“许之,夜缒而出”。
于是,一个一直模糊的身影,在历史的这一刻,变大,变高,变清晰。
当一个须发尽白、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在月隐风高的夜晚,被人用绳子拴着放到围有层层虎狼之师的孤城外;当一个步履蹒跚、牙落齿摇的老人,在冰冷刺骨的寒风里,揉着酸痛的腰肢走进剑拔弩张的秦军大营,这该需要怎样的坚定和无畏!无论他是成功还是失败,千载之后的我们都该为他的忠诚和勇敢高声喝彩!面对雄心勃勃的秦穆公,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要有智慧。
慷慨陈词间,有烛之武对郑国的一片赤诚,还有对局势的准确掌控;寥寥数语里,有烛之武对人情的自如练达,还有对世事的深刻洞明。
所以,一场思想的碰撞之后,“秦伯说,与郑人盟”,一场灭国的灾难,就这样化为无形。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感谢《左传》为我们记下了那位忠勇睿智的老人,纵然隔着千年看去,他依然傲然屹立在历史长河中,那就是烛之武。
一、学习目标1.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培养古文句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共64张PPT)
(4)说
动词,陈述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____________
说法 神仙诡诞之说:________ 通“悦”,高兴 秦伯说,与郑人盟:_________________
5.掌握下列加颜色词语的活用类型,并写出其含义 (1)名词的活用 ①名词作状语 a.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 _______________
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3)夜缒而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增加。 (4)焉用亡郑以陪邻:________ 土墙用的夹板。 (5)朝济而夕设版焉:筑 ________________ 延伸,扩张。 (6)肆其西封:_______________
(7)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 ________
3.写出下列加颜色词的古义
(1)若舍郑以为①东道主②
把……作为。 ①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认为。
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②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①之往来,共其乏困② 出使的人。 ①古义:___________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第二单元
文韬武略呈异彩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 俗话说“祸从口出”,其实“福也从口出”舌头的
力量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就看你怎么去利用。为国为民,
摇唇鼓舌就会强于百万之师;造谣诬陷,搬弄是非就会
众口铄金毁谤销骨,关键是要“修心”。如果烛之武不是心系国家的利
益,怎么会在危机的关头,只身入虎穴呢?如果不是智勇过人,怎么会
机,是一场明争暗斗、扣人心弦的政治斗争。
内容索引
预读先学 ——读文本内容,学基础知常识 精读研析 ——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 多读厚积 ——读素材美文,积素养提技能
高中语文 4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教案
他是爱国的,总不能看着自己的国家灭亡,这种的爱国感情如同闻一多在《发现》
中所表达出来的复杂的爱国之情一样,是非常感人的,“我虽然恨你,但我爱你的
心永远不会变〞,这是一种高尚的,历经烈火金刚打磨而格外鲜亮的爱国之情。这
种情感深刻而圣洁。微言大意,可见《左传》之意韵。
第三自然段
说退秦师 此段包含着烛之武退秦师的劝说艺术
〔3〕核心人物是烛之武;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
在 X 国一直担任“圉正〞〔yǔ、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
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4〕这是一篇叙事性文章。
1/8
word
〔5〕《孙子兵法·谋攻》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即是说,用兵之道,最高明者乃以谋略取胜; 其次以外交取胜;以兵戎相见,攻城拔池,乃为最下之策。不用通过战争的手段, 就使别的国家放下武器,停止战争,这是战争的最高境界。而外交谋略的正确运用 那么是达到这一境界的重要方面。这使得本文成为《左传》中的名篇。
请学生翻译: 假设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明确:X 国的君臣是一心抗敌的。①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②X 伯从 其言,但遭到了烛之武的推辞。烛之推辞,大有学问也。其一是“平时不烧香,临 死抱佛脚〞,用得着才来求,人情之冷暖,烛之武不太快活;其二“无事不登三宝 殿〞,烛之武知道 X 伯之用意,亦明白“挽狂澜于既倒〞是何等不易,自己就一点 不怕么?就一定有成算的把握么?所以先推辞一下,也是为自己留条后路。不要夸 某某,最终落人笑柄。退一步讲,即使有把握,也要卖个关子的,否那么人家认为 这是轻而易取的事情,不会对你心存感激的。X 伯也很机警,向烛老夫子赔罪,更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课下能力提升 新人教版必修1.doc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课下能力提升新人教版必修1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没有B.失其所与.与:一起C.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D.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辞:推辞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是寡人之.过也③邻之.厚,君之.薄也④行李之.往来⑤君之.所知也⑥夫晋,何厌之.有⑦因人之.力而敝之⑧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⑨微夫人之.力不及此A.①③④⑤/②⑦⑨/⑥/⑧ B.①②③/④⑥/⑤⑦⑨/⑧C.①③⑤/②⑦⑨④/⑥/⑧ D.①④⑤/③⑨/②⑦⑥/⑧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行李..之力不及此..之往来B.微夫人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臣之壮也,犹不如..人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 越国以鄙.远(把……当作边邑)B.晋军.函陵(驻扎) 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C.行李..之往来(使者) 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D.秦伯说.(言,道) 又欲肆.其西封(扩张)5.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A.以乱易整,不武 B.夫晋,何厌之有C.是寡人之过也 D.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二、阅读鉴赏(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郑伯克段于鄢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点评 “辞曰”一句流露出烛之武因年轻时没有得到重用 的委屈和牢骚。欲扬先抑,郑伯善于做人的思想工作。
段解 本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
夜缒而出,见秦伯,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烛之武见到秦
清人朱彝尊对此书颇为推崇,说:“左氏之传,史之极 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2.背景资料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 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 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 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过楚国。结果,城濮之 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
②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 不武(直接判断,译时在“不仁”“不知”“不武”前加“这 是”) 3.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有何厌) 4.介宾短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以其于晋无礼)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佚之狐于郑伯言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5.定语后置句 行李之往来(往来之行李)
(二)文本译注
晋侯、秦伯围郑,以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晋文公出亡过郑时,
其无礼于晋,且贰于 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并且在依附于晋的同时
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又依附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 伯、子、男五等爵位。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出亡过郑时, 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依照 《春秋》编次,是对春秋的解释,又名《春秋左氏传》或《左 氏春秋》。《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一起被称为“春 秋三传”。
高中语文 第04课 烛之武退秦师(第0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学习资料专题第 04 课 烛之武退秦师(第 01 课时)1.《左传》原名《》,又称《春秋左氏传》,或者称《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史书,为《十三经》之一。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所以它们被合称为“”。
《左传》起自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它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述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
2.读课文,识生字。
氾( )南佚( )之狐缒( )而出阙( )秦共( )其乏困 亡郑以陪( )邻秦伯说( ) 杞( )子逢( )孙3.写出下列语句中的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__________”)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__________”)③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__________”)④失其所与,不知(“知”通“__________”)尚水作品1.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 课文题目即是。
由此可加深对文章题目作用的理解。
2.主要人物(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 是在秦晋两个大国围攻一个小小的郑国,郑国面临覆灭的危险情形之下, 郑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他去见秦伯,以退秦师的紧急情况下出场的。
3.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一是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一是烛之武深明大义,有爱国思想且腹有良谋、成竹 在胸。
1.下列各句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组是A.氾.南(fàn) B.缒.(zhuì) C.共.其乏困(ɡōnɡ) D.逢.孙(pánɡ)失其所与.(yù) 佚.之狐(yì) 夫.晋(fú) 以鄙.远(bǐ)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亡郑以陪.邻(péi) 焦、瑕.(xiá)朝.济.(zhāo jì) 阙.秦(quē)舍.郑(shě) 秦伯说.(yuè)杞.子(qǐ) 肆.其西封(sì)例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时间:40分钟分值:50分)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没有B.失其所与.与:一起C.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D.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辞:推辞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是寡人之.过也③邻之.厚,君之.薄也④行李之.往来⑤君之.所知也⑥夫晋,何厌之.有⑦因人之.力而敝之⑧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⑨微夫人之.力不及此A.①③④⑤/②⑦⑨/⑥/⑧ B.①②③/④⑥/⑤⑦⑨/⑧C.①③⑤/②⑦⑨④/⑥/⑧ D.①④⑤/③⑨/②⑦⑥/⑧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行李..之力不及此..之往来B.微夫人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人... D.臣之壮也,犹不如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 越国以鄙.远(把……当作边邑)B.晋军.函陵(驻扎) 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C.行李..之往来(使者) 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D.秦伯说.(言,道) 又欲肆.其西封(扩张)5.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A.以乱易整,不武 B.夫晋,何厌之有C.是寡人之过也 D.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二、阅读鉴赏(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郑伯克段于鄢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
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
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
”(选自《左传》) 6.[对应链接高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庄公寤.生,惊姜氏寤:通“牾”,逆,倒着B.夫人将启.之启:启发,启迪C.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遗:遗产D.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阙:侵损,削减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B.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C.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D.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庄公寤生”使姜氏受惊,武姜因此讨厌庄公,偏爱共叔段,导致了后来兄弟之间骨肉相残的悲剧。
B.郑庄公先封共叔段于京,又听任共叔段“不度”“收贰以为己邑”,既而“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最后“伐诸鄢”。
C.庄公设下的陷阱,就是养共叔段之骄,纵共叔段之欲,使其不断膨胀,逐步发展到自我毁灭。
D.全文结构完整,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生动,尤其是把郑庄公老谋深算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
9.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5分)译文:(2)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无生民心。
(5分)译文:三、语言运用(16分)10.《烛之武退秦师》是经典之作,精彩的语言将许多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请从以下人物中选择一个,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事迹并作简要点评。
(6分)烛之武佚之狐郑伯人物:事迹:点评:11.阅读下面的材料,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4分)在《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秦晋两军要围攻郑国,大有一破郑国之势。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佚之狐劝郑王派烛之武到秦国做说客,化解这场危机。
郑王只好听取佚之狐的建议。
烛之武心中虽然有些怨气,说出“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这样晦气的话,但是,他最终还是不计旧怨,毅然挺身而出,只身一人奔赴敌方兵营劝服。
烛之武足智多谋,能言善辩,巧用“欲擒故纵”一计,动摇了秦晋关系,使秦伯毁盟撤兵,并与自己结为盟友,真可谓一石二鸟。
答:12.下面是关于老年人受骗的一组调查数据,根据其中反映的情况,你可以得出哪些结论?(不超过25字)(6分)答:课下能力提升(四)1.解析:选B 与:结交。
2.解析:选A 依次为: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
3.解析:选D 古今同义,比不上。
A项,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B项,古义:那(个)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C项,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4.解析:选D 说:通“悦”,高兴。
5.解析:选B B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余三项均为判断句。
6.解析:选A B项,启:开,指开城门,做内应;C项,遗:送给;D项,阙:同“掘”。
7.解析:选A “曰”后停顿,排除B项;“悔之”后应停顿,排除C项;“颍谷封人”为官职名,排除D项。
8.解析:选B 应是先“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既而“收贰以为己邑”。
9.答案:(1)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旦滋长蔓延就难办了。
(2)国家不能使土地有两属的情况,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就去服侍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人民产生两属的心理。
参考译文: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
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很厌恶他。
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
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他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
”武姜便请求封给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超过三百方丈,那就会是国家的祸害。
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
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规定,违反了制度,恐怕对您有所不利。
”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旦滋长蔓延就难办了。
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属于自己。
公子吕说:“国家不能使土地有两属的情况,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就去服侍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人民产生两属的心理。
”庄公说:“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将要遭到灾祸的。
”太叔又把两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
子封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
”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他也会垮台的。
”太叔修治城郭,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备好兵马战车,将要偷袭郑国。
武姜打算开城门做内应。
庄公打听到共叔段偷袭的时间,说:“可以出击了!”命令子封率领车二百乘,去讨伐京邑。
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
五月二十三日,太叔段逃到共国。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
”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逃,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
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庄公又后悔了。
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就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
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
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个老娘,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只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
”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这是什么意思?”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了他后悔的心情。
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担心的!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相见,谁还说您违背了誓言?”庄公依了他的话。
庄公走进地道去见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从此,他们恢复了从前的母子关系。
君子说:“颍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仅孝顺自己的母亲,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到郑伯身上。
《诗经》篇说:‘孝子不断地推行孝道,永远能感化你的同类。
’大概就是对颍考叔这类纯孝而说的吧。
”10.答案:人物:烛之武事迹:烛之武不计前嫌冒死出城,凭三寸不烂之舌为郑退秦军,从而使晋国也被迫撤军。
点评:烛之武虽有被埋没的幽怨,但一旦被召便不顾老迈之躯毅然赴难,其爱国之心实在可赞。
11.答案:千金易得,一士难求(或不可多得的人才)。
12.答案:难以分辨骗局和缺乏他人关爱是老年人易受骗的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