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粉病简介

合集下载

常见花卉病虫害介绍——白粉病

常见花卉病虫害介绍——白粉病

常见花卉病虫害介绍——白粉病

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花卉病害,主要侵害茎、叶和鲜花等部位,对植物造成严重的危害。白粉病又称白粉菌病,是由白粉菌引起的真菌病害。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这种花卉病害。

1. 病原菌

白粉病是由真菌属于白粉菌科的菌种引起的。白粉菌科是一类病原广泛、世界分布的真菌科,具有广谱性的寄主。花卉中常见的白粉菌种有白粉菌、黑粉菌、灰粉菌、红粉菌等。

2. 病原菌的特征

白粉病病原菌具有长在寄主植物表面上的菌丝体,表面上会出现白色粉状的孢子堆。花卉叶片、花蕾和茎部等处首先出现紫红色的小斑点,之后扩大成为白色或灰色的菌斑,严重感染时会使整棵植物凋谢。

3. 病害发展的条件

白粉病主要发生于气温高湿度大的环境中。在花卉栽培的过程中,如过度施肥、不良的通风、缺水或黄化叶片等情况会导致植株体力下降,形成良好的病菌侵染条件。当病菌侵染的植株体内pH值上升时,使病菌的生长和繁殖加速,繁殖的子孢子在保湿的状况下会迅速散播,形成新的感染点。

4. 防治方法

4.1选择抗病品种

目前市场上推出了许多抗白粉病的品种,可以通过选择这些抗病品种来减少白粉病的发生。在购买花卉苗木时,应选择抗病品种。

4.2合理施肥

不过量施肥可以防止花卉植株明显的膨胀,在花卉栽培中,可使用可溶性钾肥、磷肥和钙肥等。这些肥料不仅有助于促进花卉生长,还可以增强花卉植物的抵抗力。

4.3通风透气

在花卉栽培过程中,要保持良好的通风和透气。要控制花卉光源和热源,以达到花卉的叶片通透、干燥和爽口的状态。

4.4水分管理

花卉的水分管理主要是掌握水分的浇水量和时间。应定时、定量给予饱和的灌溉,并且在花卉栽培中保持一定的湿度,以防止病害的繁殖传播。

白粉病的症状与防治

白粉病的症状与防治

白粉病的症状与防治

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真菌病害,它通常在植物的叶片和茎上形成白色粉末状的菌丝和孢子。下面是白粉病的一些常见症状以及防治方法:

症状:

1.白色粉末状物质:最常见的症状是植物叶片和茎上出现白色粉末状物

质,这是白粉病菌丝和孢子的堆积。白粉病菌丝和孢子会覆盖叶片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

2.叶片变黄和萎缩:白粉病会导致叶片逐渐变黄,叶片的生长可能受到抑

制,叶片可能会逐渐萎缩甚至掉落。

3.形状异常:受感染的花朵和果实可能变得异常,形状不规则。

防治方法:

1.剪除和处理:发现受感染的叶片、茎和花朵时,及时剪除并彻底处理。

将剪除的植物部分远离健康植物,避免病害的传播。

2.清洁和通风:保持植物周围的清洁和通风有助于减少真菌的生长和传

播。及时清除落叶和其他植物残渣,避免植物之间的过于拥挤。

3.生物防治:引入天敌如瓢虫、寄生蜂等有助于控制白粉病的传播。这些

天敌会捕食白粉病菌,从而减轻病害的程度。同时,培养和保护益生菌和土壤微生物群落有助于增强植物的免疫力。

4.杀菌剂防治:在严重感染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杀菌剂进行防治。可

选择适合白粉病的杀菌剂,并按照产品说明书上的建议正确使用。使用杀菌剂时,应遵循安全操作指南,并注意对植物和环境的影响。

重要的是,白粉病在温暖湿润的气候下更容易发生,因此保持植物周围的环境干燥并避免叶片过度湿润是预防白粉病的重要措施之一。以下是一些额外的防治建议:

5.植物选择:选择抗白粉病的品种或种植无病毒的健康植物,以减少感染

的风险。

6.预防措施:在种植新植物之前,确保将其检查清洁,并且没有白粉病的

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特征

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特征

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特征

一、小麦白粉病简介

小麦白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发生在小麦等禾本科植物上,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危害。该病害最早在19世纪就已经被人们所发现,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发病面积和危害程度也逐渐加大。因此,对于小麦白粉病的研究和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二、小麦白粉病症状

小麦白粉病的主要特征是在植株上出现一层白色或灰色的粉末,这层

粉末是由真菌分生孢子形成的。另外,在植株叶片和茎秆上还会出现

一些黄斑和褐斑,这些斑点会逐渐扩大并融合,导致叶片枯萎甚至死亡。同时,在植株下部也会出现许多黑色菌丝体,这些菌丝体可以长

达数厘米甚至更长。

三、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特征

小麦白粉病的病原菌是一种真菌,名为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该真菌属于子囊菌门,是一种异世配偶生殖真菌。其分生孢子形成在

病害发生期间,这些孢子可以通过风力等途径传播到其他植株上,并

在新的植株上继续繁殖。

四、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的形态特征

1. 菌丝体:白粉菌的菌丝体呈无色或淡黄色,单个细胞长约20-50微米,宽度约为2-4微米。

2. 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呈卵圆形或椭圆形,长约25-45微米,宽度约为16-28微米。表面光滑,无色或淡黄色。

3. 子囊:子囊呈长圆形或卵圆形,长约100-200微米,宽度约为50-100微米。表面有许多小颗粒。

五、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的生长习性

1. 适温范围:白粉菌的适温范围为15-25摄氏度,最适生长温度为

20-22摄氏度。

2. 适湿度:白粉菌对湿度的要求较高,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时可生长繁殖。

白粉病

白粉病

病害名称:白粉病

(病原菌学名): 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

危害与诊断:

最初,叶表面出现点点白粉状霉斑,霉斑逐渐变大,颜色加深。严重时,整个叶片布满白粉。同时,叶背面、叶柄、果梗及花萼上均出现霉斑。

病原病毒的性质:

该病菌与黄瓜白粉病相同,只能在活体上寄生。它分为菌丝——分生孢子——菌丝、菌丝——子囊壳——子囊孢子——菌丝两种循环形式,但茄子上很少有子囊壳形成。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萌发出芽管后,由叶片表皮侵入。菌丝体附生于叶片表面,将吸器插入表皮细胞内吸取营养。

发生条件与对策:

在气温25~28℃、湿度50一80%条件下易发病,湿度达100%时发病减少。应在初发时喷布白粉病专用药剂。

[图1]初期症状:散生白色霉斑

花卉白粉病的防治

花卉白粉病的防治

花卉白粉病的防治2023-11-10

contents •花卉白粉病概述

•花卉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不同花卉白粉病的具体防治措施•花卉白粉病的预防措施

•花卉白粉病防治的未来展望

目录

01

花卉白粉病概述

花卉白粉病的定义

这种病害会导致植物的叶片、枝条和花果等部位出现白色或灰色

的粉末状物质。这些物质是真菌的菌丝和孢子,它们会吸收植物的养分并影响植

物的生长。

花卉白粉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

植物病害。

花卉白粉病的症状和危害

01花卉白粉病的症状通常包括:叶片上出现白色或灰色的斑点,这些斑点逐渐扩

大并连接成片;枝条和花果上也出现同样的白色或灰色粉末;植物的叶片萎缩、

变形,甚至脱落,严重时会导致植物死亡。

02这种病害可以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开花,使植物失去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

03特别是对于一些珍贵、稀有的花卉品种,花卉白粉病的危害更为严重。

花卉白粉病的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花卉白粉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空气传播,孢子可以在空气中飘浮并附着在健康

的植物上。

发病条件包括:潮湿的环境,特别是高温、高湿度的气候条件;植株过于密集、通

风不良的生长环境;以及施用氮肥过多等。

这些条件有利于真菌的繁殖和传播,使病害更容易发生。

02

花卉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选择对白粉病抵抗力强的花卉品种进行种植,

如三色堇、香石竹等。种植抗病品种

合理施肥、浇水、通风,增强花卉的抗病能力。加强栽培管理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病源。清洁田园

避免连作,减少病菌滋生。轮作倒茬农业防治

利用拮抗微生物

接种具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如真菌、细菌等,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

生物农药防治

小麦白粉病病状类型

小麦白粉病病状类型

小麦白粉病病状类型

小麦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其病状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叶片白粉:叶片上出现白色粉状物,初期为小斑点状,随着病程的发展逐渐扩大并融合,覆盖整个叶片。叶片表面也会出现黑色小颗粒(子座),叶片严重感染时会变黄并枯死。

2. 感染穗部:白粉病菌也可侵染小麦的穗部,使穗部表面出现白色粉状物。感染的穗部会丧失抽穗能力,使小麦产量明显下降。

3. 白露黏附:白粉病菌在叶片上形成白色粉状物后,白露很容易附着在上面,使叶片变得湿润且黏附。由于叶片表面湿度较高,有利于病菌的生长和传播。

4. 叶片畸形:受到白粉病菌的感染,叶片可能会出现畸形和皱缩现象,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综上所述,小麦白粉病的病状主要表现为叶片上出现白色粉状物,感染穗部,白露黏附以及叶片畸形等。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对于保护小麦的生长和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白粉病分级标准

白粉病分级标准

白粉病分级标准

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植物病害,主要侵害叶片和茎部,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为了对白粉病进行科学的研究和管理,人们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将白粉病分为不同的级别。本文将按照白粉病的分级标准,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一、一级

白粉病的一级病情表现为少量白粉菌丝在叶片上形成,但并未扩散至整个叶片。叶片的基部可能有一些小斑点,但仍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植物整体生长不受明显影响。

二、二级

二级白粉病病情较一级更加严重。白粉菌丝开始扩散至整个叶片,叶片上形成较多的白粉。叶片表面出现明显的白色斑点,严重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导致植物生长缓慢,产量降低。

三、三级

三级白粉病病情进一步加重。白粉菌丝覆盖整个叶片,白粉呈现出较厚的覆盖层。叶片上的白斑扩大,可能会融合成大片的白色斑块。植物光合作用受到严重抑制,叶片干燥、变黄、萎缩,极大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四、四级

四级白粉病是最严重的病情。白粉菌丝密布在整个叶片和茎部,形

成厚厚的白粉层。叶片表面几乎完全被白粉覆盖,形成大片的白色斑块。植物叶片严重干燥、变黄、干枯,生长停滞,产量几乎为零。

根据以上分级标准,我们可以根据植物叶片上的白粉病病情,对其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白粉病需要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一级白粉病病情较轻,可以通过清除叶面的白粉菌丝、改善通风环境、适度增加施肥量等措施进行防治。

二级白粉病病情较为严重,可以进行局部剪除受感染的叶片,并进行药物喷洒等综合防治措施。

三级白粉病病情进一步加重,需要进行整株剪除、烧毁等彻底的防治措施,以避免病害的进一步传播。

四级白粉病病情最为严重,防治难度较大。除了整株剪除、烧毁外,还需要对种植环境进行全面的消毒和改善,以预防病害再次发生。

《专题1:植物白粉病》课件

《专题1:植物白粉病》课件

白粉病防治案例分析
1
案例分析2:西瓜白粉病的防治
2
讲解西瓜白粉病的防治经验,包括生物
防治和农业防治方面。
3
案例分析1:紫丁香白粉病的防治
介绍紫丁香白粉病的病因、防治措施和 效果。
案例分析3:番茄白粉病的防治
分享番茄白粉病的防治方法和防治效果 的案例。
结论
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
植物白粉病广泛分布于全球,给 农作物和园艺植物造成了严重损 害。
4 供替品传播
某些供替品可以作为白粉菌的传播媒介,加 速病害的扩散。
白粉病的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措施包括定期喷洒杀 菌剂、清理病残体以及灌溉管 理等。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可持续 的防治方式,采用有益微生物 或生物制剂控制白粉病。
综合防治
综合防治指采用多种防治手段 相结合,提高防治效果。
白粉菌的菌丝结构呈白色粉末状,覆盖在植物叶片上。
3
白粉菌的生物学特性
白粉菌通过孢子繁殖,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和寄主植物。
白粉病的传播方式
1 直接接触传播
白粉菌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植物叶面感染其他 植株。
2 气溶胶传播
白粉菌的孢子可以通过空气中的气溶胶传播 到其他植物。
3 病原体随物品传播
白粉菌可以附着在工具、衣物等物品上,从 而传播到其他地方。

白粉病的发生原因、防治方法,原来这么简单!(综合整理)

白粉病的发生原因、防治方法,原来这么简单!(综合整理)

⽩粉病的发⽣原因、防治⽅法,原来这么简单!(综合整理)

⽩粉病刚发⽣时可以从植株的叶⾯上看到有⽐较⼩的粉斑,如果防治不及时粉斑就会迅速扩

展,最后导致叶⽚发黄枯死,布满整个叶⽚,⽩粉蔓延速度特别快,⼀旦⽩粉布满整个叶⽚,

则会影响作物的光合作⽤。感染⽩粉病的蔬菜轻者减产10%-20%,重者30%-50%。

⽩粉病,⽤⼏句话概括起来就是:

正反叶⾯⽩粉点,扩⼤成圆⽩粉斑。

温暖⾼湿连成⽚,很像叶⾯撒了⾯。

后期严重⽣⿊点,叶⽚易脆功能完。

⽩粉发⽣的原因

不同作物会被不同属类的⽩粉菌危害:⼩麦上的⽩粉病是由⽩粉属⽩粉菌引起的;⽠类、⾖

类、⿇类是由单丝壳属⽩粉菌引起的;葡萄上的⽩粉是由钩丝属引起的。这些⽩粉病虽然不同

属但特性及发⽣规律⼤致相同。

⽩粉病的发⽣与温度有很⼤的关系,⽩粉病发病规律在10度到30度都会发⽣,⼤棚温度⾼是导

致发病时间长传播⽐较快的原因之⼀。

⽩粉病的真菌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但也⽐较耐⼲燥,空⽓湿度在25%到85%都可以存活,最

适宜繁殖的空⽓相对湿度是35%-45%。

⽩粉病的发⽣与与光照也有关,在隐蔽的散射光和弱光下,真菌繁殖快,强光照情况下繁殖慢

些。

从上⾯的条件看,如果⼤棚温度在10度以上,遇到连续阴⾬天⽓,草帘不能拉开,对⽩粉病的

真菌创造了有利的⽣长环境,极易感染⽩粉病。

⼤棚蔬菜⽩粉病防治

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才能有效防治⽩粉病发⽣。

1、品种选择:选择抗⽩粉病的品种来种植。

2、轮作倒茬:⽩粉病病菌种类很多,⼀类⽩粉病病菌只危害⼀类作物或⼀种作物,如果种⼀茬

⽠类,再种⼀茬叶菜类的作物,即可有效减少⽩粉病的发⽣。

什么是白粉病

什么是白粉病

什么是白粉病

白粉病主要侵害豇豆、豌豆、蚕豆、扁豆、菜豆等多种蔬菜。此病在南方蔬菜种植区发生普遍,发病严重时对产量影响很大,那白粉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呢?发病后要及时采取药物防治措施。在白粉病初发时可喷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5%的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隔7天至10天喷一次,喷药时先叶后枝干,连喷3至4次,可有效地控制病害发生。还可使用防治白粉病的其他有效药剂,如嗪胺灵、醚菌酯、丙环唑等;彻底清扫庭园可以预防或减轻来年的问题,在季末收成之后,应立刻清除瓜藤,不要等降霜来临。这些染病的残藤余叶都应装袋扔弃,不可用来堆肥,那么什么是白粉病呢?

白粉病,自幼苗到抽穗均可发病。主要为害小麦叶片,也为害茎和穗子。在叶片上开始产生黄色小点,而后扩大发展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表面生有白色粉状霉层。一般情况下部叶片比上部叶片多,叶片背面比正面多。霉斑早期单独分散,后联合成一个大霉斑,甚至可以覆盖全叶,严重影响光合作用,使正常新陈代谢受到干扰,造成早衰,产量受到损失。

1、白粉病病菌属于子囊菌里面的白粉菌科,根据病菌子囊壳

及其子囊孢子等形态,进一步细分为布氏白粉菌属(小麦白粉病)、白粉菌属(烟草白粉病)、钩丝壳菌属(葡萄白粉病)、单丝壳属(瓜类白粉病)、叉丝单囊壳属(苹果白粉病)、球针壳属(梨树白粉病)等等;

2、不论是哪一个属,引起的病害在基本症状表现上很相似,即,在被侵染部位上有白色或灰白色粉状物(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和菌丝),病害发生后期在感病部位表面上形成小黑点(闭囊壳)。

柑桔白粉病发生与防治

柑桔白粉病发生与防治

柑桔白粉病发生与防治

1. 病害简介

柑桔白粉病是由白粉菌引起的柑桔病害之一,严重危害柑桔树的生长和果实品质。白粉病以其特有的白色粉状菌丝和菌核在柑桔叶片上形成病斑,并辐射扩散至植株其他部位,严重影响柑桔的生长和产量。

2. 病原解析

柑桔白粉病的病原菌为白粉菌,其寄主广泛,易在温暖潮湿环境下迅速繁殖。白粉菌菌丝生长期在20℃至25℃时最适宜,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白粉菌菌丝主要在寄主的叶片上形成白色粉状物,最终形成黑褐色的菌核。

3. 病害发生的条件

柑桔白粉病发生的条件有以下几个方面: - 温度:20℃至25℃为病原菌生长的最适温度。 - 湿度:白粉菌对高湿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 - 寄主:主要寄主为柑桔树及其近缘种植物。

4. 病害症状与识别

柑桔白粉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白色粉状物在柑桔叶片上的形成。初期,叶片通常出现散在的白色斑点,逐渐扩大并与周围的斑点融合形成覆盖整个叶片的白色粉状物。受病害侵染的叶片逐渐枯萎、变黄,并最终脱落。

5. 防治方法

5.1 文化防治措施

•合理的栽培密度:适量间距可以增加树冠间通风,降低温湿度,有助于病害的预防。

•适时疏果和修剪枝条:疏果可以减少叶片间的交叉感染,修剪枝条可以增加通风和阳光照射,有利于减轻病

害发生。

5.2 生物防治措施

•天敌引入:可引入益生菌和其它有效的天敌昆虫,如寄生蜂和捕食性昆虫,来控制柑桔白粉病的发生。

•采用拮抗菌防治:使用拮抗菌能够有效抑制白粉菌的生长和繁殖,减轻病害的发生。

5.3 化学防治措施

•喷洒杀菌剂:可使用合适的杀菌剂进行喷洒,选择安全、高效的杀菌剂可以有效地防治柑桔白粉病。

白粉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白粉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白粉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白粉病是园林植物上发生既普遍又严重的重要病害,种类较多,寄主转化型很强,这种病害的病状最初常常不太明显,一般病症常先于病状。一、发生规律病症初为白粉状,最明显的特征是由表生的菌丝体和粉孢子形成的白色粉末状物。秋季时白粉层上出现许多由白而黄、最后变为黑色的小颗粒——闭囊壳。少数白粉病晚夏即可形成闭囊壳。除了针叶树外,许多观赏植物都有白粉病。据全面园林植物病害调查资料汇编报道,在7222种花卉病害中,白粉病占155种,为总数的5.8%。白粉病症状中主要的病症很明显,一般的症状不明显,但危害幼嫩部位时也会使被害部产生明显的变化。不同的白粉病症虽然总体上相同,但也有某些差异。如桑、板栗等叶部都有两种白粉病,一种白粉层在叶背面,另一种在叶的正面。黄栌白粉病的白粉层主要在叶正面,臭椿白粉病在叶背。一般发生在叶正面的白粉层中的小黑点小而不太明显,生在叶背面白粉层中的小黑点大而明显。二、防治措施化学防治上常用的有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残效期长达1.5~2个月;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碳酸氢钠250倍液等。夜间喷硫磺粉也有一定的效果,将硫磺粉涂在取暖设备上任其挥发,能有效地防治月季白粉病。生物农药BO-10,抗霉菌素120对白粉病也有良好的防效。休眠期喷洒波美0.3-0.5度的石硫合剂,消灭越冬病原物。叶片上出现病斑时喷药,每年喷一次基本上能控制住白粉病的发生。除喷药外,清除初侵染源非常重要,如将病落叶集中烧毁。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也是防治白粉病的重要措

常见花卉白粉病的防治技术

常见花卉白粉病的防治技术
化学防治
在发病初期,可以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 剂15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每隔7-10天喷洒一次,连续喷洒2-3次。
茉莉白粉病的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
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 ,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定期修剪病枝 、病叶,保持植株通风透光。
品种选择
选择抗病性强的花卉品种,避免种植易感病品种。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
保护和利用白粉病的天敌,如食蚜蝇、瓢虫等,通过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降低白 粉病的发生。
生物农药
使用生物农药如农用链霉素、井冈霉素等,对白粉病进行防治。
化学防治
预防为主
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洒化学药剂,如多 菌灵、甲基托布津等,控制病原菌的 扩散。
加强水肥管理
根据花卉生长需求合理施肥、浇水, 提高花卉的抗病能力。
提高花卉的抗病性
选择抗病品种
在选择花卉品种时,应优先选择 抗病性强、适应性广的品种。
合理密植
保持花卉种植密度适宜,避免过密 或过疏,以提高通风透光性,降低 发病率。
加强营养管理
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 提高花卉的抗病能力。
THANKS
如温度、湿度、光照等环 境因素不适宜花卉生长, 会导致花卉抗病能力下降 ,容易感染白粉病。
病菌的传播
白粉病病菌可通过空气、 水流、昆虫等多种途径传 播,容易在花卉种植区域 中扩散。

史上最全白粉病图谱!收藏了慢慢看!

史上最全白粉病图谱!收藏了慢慢看!

史上最全白粉病图谱!收藏了慢慢看!

白粉病是在许多重要农作物上发生普遍、危害严重,较难防治的一种世界性病害。子囊菌亚门白粉病目的真菌均能引发白粉病,病原物种类很多。该类病菌在温度到10-30℃分生孢子均可萌发,对湿度要求不高,正常情况下10天即可完成一次侵染循环;因此造成了作物一个生长季节能反复多次受到侵染,一旦发生很快爆发流行的特点,尤其是大棚温室种植环境下,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国内白粉病防治药剂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有机硫类杀菌剂

以代森锰锌为代表的有机硫类杀菌剂,是广谱保护性杀菌剂。作用机制是抑制菌体内丙酮酸的氧化及病菌孢子萌发,阻止病菌侵入。该类药剂除对白粉病有效外,对作物的大部分病害均有防治作用,此类药剂不易产生抗性,但对侵入植物体内的菌丝体杀伤作用很少,用药量相对较大,属于保护性杀菌剂。

第二阶段:苯并咪唑类杀菌剂

以多菌灵为代表的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是一种高效、低毒、广谱的内吸性杀菌剂,具有治疗和保护双重功效,对白粉病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主要作用机制是干扰病菌的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形成,从而影响细胞分裂。由于该类药剂的大多数品种如苯菌灵、硫菌灵、甲基硫菌灵等在草莓上应用后最终均转化成共同的抑菌毒物多菌灵,因此长期使用易产生抗药性。

第三阶段:三唑类杀菌剂

三唑类杀菌剂在白粉病防治中的应用,使白粉病的化学防治技术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作用机制是抑制病菌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故该类药剂又称为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抑制剂),使菌体细胞膜功能

受到破坏,因而干扰菌丝的生长和孢子形成。该类药剂具有高效、广谱、低残留、持效期长、内吸性强等特点,兼有保护、治疗、铲除和熏蒸作用。这类杀菌剂的品种主要有三唑酮、腈菌唑、四氟醚唑等。三唑酮在草莓白粉病防治上的应用,一开始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但长期使用后白粉病对三唑酮逐渐产生抗性,而且三唑酮在草莓上产生的药害和抑制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腈菌唑和四氟醚唑是继三唑酮之后开发的新一代三唑类杀菌剂。该两种药剂与三唑酮相比药效更强,用药量更少,安全性高,对草莓抑制作用小,是目前草莓生产上用量最大的三唑类药剂。腈菌唑和四氟醚唑无论是治疗作用还是保护作用均明显优于三唑酮。

各种植物白粉病

各种植物白粉病

各种植物白粉病

植物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主要发生在多种植物上,包括蔬菜、观赏植物和水果树等。白粉病是由白粉菌引起的,它会在植物的叶片表面形成白色粉状的孢子囊,给植物带来不利影响。白粉病的发生不仅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还会降低植物的美观度。因此,对于白粉病的防治工作至关重要。本文将从白粉病的病因、症状、防治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白粉病的病因

白粉病是由一种真菌引起的,主要由白粉菌引起,这种真菌会在植物的叶片表面形成白色粉状的孢子囊。白粉菌是一种以寄生生活方式为主的真菌,它主要通过孢子在空气中传播,然后在植物表面形成白色粉状的孢子囊。白粉病主要通过孢子传播,在高湿环境下更易发生。因此,白粉病的发生与植物生长环境和气象条件有密切关系。

二、白粉病的症状

1. 叶片上出现白色粉状物

白粉病的最明显症状就是植物的叶片上出现白色粉状物。这些白色粉状物是真菌的孢子囊,它们会在叶片表面密集排列,给人一种白粉末覆盖在叶片上的感觉。这些白色粉状物会不断蔓延,覆盖整个叶片表面,导致叶片失去光泽。

2. 叶片变黄和萎缩

受到白粉病侵害的植物叶片会逐渐变黄,然后干枯、萎缩。由于真菌在叶片表面形成大量孢子囊,阻塞了叶片的气孔,影响了植物的进行光合作用,导致叶片失去绿色。

3. 植物生长受影响

由于受到白粉病的侵害,植物的生长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受侵害的植物会出现生长缓慢的情况,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甚至影响产量。

三、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1. 科学种植

首先,要注意科学种植,选择适合植物生长的环境和土壤,保持植物的生长环境和气象条件。避免植物生长环境过湿、过干,保持适宜的湿度和通风性。

花卉白粉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花卉白粉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02
03
空气传播
白粉病病菌可以随着空气 流动,从一株植物传播到 另一株植物。
雨水传播
当有雨水接触到感染白粉 病的植物,病菌会随着雨 水滴落到周围的植物上。
昆虫传播
某些昆虫如蚜虫、粉虱等 可以携带白粉病的病菌, 并传播给其他植物。
发病条件
温度和湿度
高温高湿的环境有利于白 粉病的繁殖和传播,因此 ,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 下,白粉病容易发生。
清洁田园
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病源。
化学防治
喷洒药剂
使用杀菌剂如三唑酮、硫磺粉 等,定期喷洒花卉叶片,防止
病害蔓延。
涂抹药剂
对于一些盆栽花卉,可以用毛笔将 药剂涂抹在花卉叶片上,以防治白 粉病的侵袭。
熏蒸处理
对于温室或室内花卉,可以采用熏 蒸方法,如使用硫磺熏蒸剂等,杀 灭病原菌,预防病害发生。
生物防治
花卉白粉病的症状及防治方 法
2023-11-10
contents
目录
• 花卉白粉病概述 • 花卉白粉病的症状 • 花卉白粉病的传播途径与发病条件 • 花卉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 花卉白粉病的预防措施 • 花卉白粉病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01 花卉白粉病概述
花卉白粉病的定义
花卉白粉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 这种病害会导致花卉的叶片、花蕾和枝条上出现白色或灰色的粉末状物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粉病是在许多重要农作物上发生普遍、危害严重,较难防治的一种世界性病害。特别是在今年的南方地区,白粉病的暴发让许多农民朋友和农资经销商头疼.子囊菌亚门白粉病目的真菌均能引发白粉病,病原物种类很多。该类病菌在温度到10-30℃分生孢子均可萌发,对湿度要求不高,正常情况下10天即可完成一次侵染循环;因此造成了作物一个生长季节能反复多次受到侵染,一旦发生很快暴发流行的特点,尤其是大棚温室种植环境下,给农业生产造成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

当前,国内在白粉病上登记的单剂有粉锈宁、醚菌酯、氟硅唑、苯醚甲环唑、腈菌唑等26个品种,复配品种有109个。这些药剂的不断推出至少说明了两点:(1)白粉病防治史是一个药剂的不断更新换代的历史,抗性发展快使许多优秀的杀菌剂丧失应用价值。(2)说明这许多药剂都有各自局限性,没有哪一个是为广大经销商和农民朋友所普遍接受和在各种作物上都能安全有效地使用。

国内白粉病防治药剂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硫磺、石硫合剂、甲基托布津、代森锰锌等无机硫和其它广谱杀菌剂为代表,对白粉病用量大,防效基本在60%左右;该类药剂对白粉病几乎无治疗效果,主要用于发病前保护,同时硫制剂对许多蔬菜瓜果敏感不能使用。

第二阶段:以三唑酮(粉锈宁)、腈菌唑、烯唑醇、苯醚甲环唑、氟硅唑等为代表的三唑系列杀菌剂,比第一代杀菌剂对白粉病的活性有较大提高。但该类化合物对病菌作用位点单一。病菌对该类药剂有交互抗性。同时该类化合物对植物有刺激性,用量稍大就会抑制植物生长,降低产量。该类药剂防效基本在70-80%,效果一般。

第三阶段:以进口醚菌酯为代表的新化合物种类,作用机理独特,作用位点较多,对白粉病专治性较高、效果可达到90%以上;不过由于国内近几年来长期连续使用,已产生明显抗药性,效果有所下降,同时进口药剂成本太高。对中国农民来说难以接受。

我公司经过全面深入地市场调查研究,引进华中农业大学的最新专利成果,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白粉病防治剂乙嘧酚磺酸酯与晴菌唑完美组合,成功地解决了白粉病抗性问题.经过长期大量地多地试验示范,结果表明:80%金乙嘧.晴菌唑可湿性粉剂为目前最优秀的白粉病专业防治剂.效果超过了目前常用的乙嘧酚.醚菌酯等国内及进口产品.

80%金乙嘧.晴菌唑可湿性粉剂主要特点:

(1) 属于腺嘌呤核苷脱氨酶抑制剂。内吸性杀菌剂,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可被植物根、茎、叶迅速吸收,并在植物体内运转到各个部位,故耐雨水冲刷。施药后持效期长,具有用量少、高效、低毒、对白粉病有特效等优点,因此取代了乙嘧酚和二甲嘧酚等农药(2)高效全新化合物组合、全新作用机理、保护内吸治疗铲除、专治白粉病,推荐剂量下防效达到98%以上。

(3)对作物高度安全,能促进作物生长,不存在其他产品引起的抑制生长发育、叶片果实畸形、结实率下降、药害等各种安全问题。本品对娇嫩的草莓依然安全。

(4)经济投入产出比高,进口产品质量,低于进口的价格.

药效优良

经二年五地山东、江西、湖南、北京、浙江试验,80%金乙嘧.晴菌唑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处理防治黄瓜白粉病的效果显著,在病害发生初期喷施,每隔7天一次,连喷2-3次,可有效控制黄瓜白粉病的发生,对黄瓜生长安全,从2008年开始,80%金乙嘧.晴菌唑可湿性粉剂在上海、浙江、海南、云南、广东、东北等地,在各种作物及花卉上进行了示范推广,结果表明,80%金乙嘧.晴菌唑可湿性粉剂对于防治蔬菜、水果和花卉白粉病都取得了非常优异的防治效果。

在武汉,80%金乙嘧.晴菌唑可湿性粉剂用于防治黄瓜白粉病,80%金乙嘧.晴菌唑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2000倍液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95.6%和98.12%。在浙江等地,80%

金乙嘧.晴菌唑可湿性粉剂用于防治草莓白粉病,它的2500倍液、2000液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91.52%和93.86%。在云南等地,80%金乙嘧.晴菌唑可湿性粉剂用于防治甜瓜白粉病,它的2500倍液、2000倍液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94.17%和97.75%。

80%金乙嘧.晴菌唑可湿性粉剂除了对农作物、花卉白粉病有特效外,对豆类的锈病、赤斑病、香蕉的叶斑病等病害都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作用机理独特

80%金乙嘧.晴菌唑可湿性粉剂对各种作物白粉病药效非常好,主要是由它的特殊的作用机理所决定的。首先,该药剂与病原菌接触以后,无论对菌丝体、分生孢子,还是受精丝,都有非常强的杀灭效果,并且能够强力抑制孢子的形成,阻断病菌再次侵染的来源和途径。同一般杀菌剂只能杀灭病原菌孢子不同,该药剂对白粉病的作用位点很多,因此80%金乙嘧.晴菌唑可湿性粉剂的杀菌效果更加全面,更加彻底。其次,80%金乙嘧.晴菌唑可湿性粉剂具有保护和治疗功能。发病前或发病初期使用,能够保护未发病作物不受白粉病菌的侵染。对于已经发病的作物,80%金乙嘧.晴菌唑可湿性粉剂能够起很好地治疗作用,能够铲除已经侵入植物体内的病菌,能够明显抑制病菌的扩展。

内吸性能优良

80%金乙嘧.晴菌唑可湿性粉剂具有非常优良的内吸传导性能。作拌种处理时,有效成分可以随植株的传导经根部吸收,扩散到植株的各个部位,从而起到保护整株作物的目的。如果将80%金乙嘧.晴菌唑可湿性粉剂喷洒到叶部,有效成分可以通过叶片吸收传导到新叶,防止病害蔓延到新叶。

抗药性问题

采用国际上防治白粉病最先进的药剂乙嘧酚磺酸酯与晴菌唑完美组合,成功地克服了其它药剂难以解决的抗性问题.

防治技术:

1、瓜类白粉病

白粉病是瓜类的常见病害之一。由于近年来,白粉病菌已产生一定抗药性,而且一年四季均可发病,给防治带来一定难度。一般年份减产在10%左右,流行年份减产在20%-40%左右。

苗期至收获期均可染病,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和茎蔓次之。一般不侵染瓜条。叶片染病初始在叶片背面或正面产生白色粉状小园斑,后逐渐扩大为不规则、边缘不明显的白粉状霉斑。随着病情发展,病斑连接成片,布满整张叶片,受害部分发现褪绿和发黄,发病后期病斑上产生许多黑褐色的小黑点。最后白色粉状霉层老熟,变成灰白色。发病严重时,病叶组织变为黄褐色而枯死。高湿条件下,病菌也可以侵染茎蔓和花器,产白色粉斑,症状与叶片类似,病斑较小。

瓜类白粉病发病盛期主要在4月上中旬至6月下旬。危害保护地黄瓜;秋植黄瓜9月下旬至11上中旬也有危险发生。最适宜发病的气候条件为温度16~25℃,相对温度80%以上。保护地栽培黄瓜因通风不良,栽培密度过高,氮肥施用过多、田块低洼而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1)选用耐病品种。(2)加强管理。合理密植,开沟排水;及时摘除病叶、老叶;加强通风透光,以增强植株长势;增施磷、钾肥提高抗病力。(3)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及时喷药防治,每隔7-10天一次,连续防治2-3次,注意交替使用。药剂可选用80%金乙嘧.晴菌唑可湿性粉剂2500倍,或40%福星乳油4000倍液喷雾防治。

2、草莓白粉病

草莓白粉病是草莓重要病害之一。在草莓整个生长季节均可发生,苗期染病造成秧苗素质下降,移植后不易成活;果实染病后严重影响草莓品质,导致成品率下降。在适宜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