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合集下载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句话出自中国古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意思是说不要因为浮云遮挡视线而畏惧,因为自己身处最高层,可以俯瞰一切。

这句话表达了对于困难和挑战的勇敢面对和克服,以及对自己地位和能力的自信和骄傲。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句话,给人一种豁达豪迈的气息。

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也许会遇到形形色色的挑战和困难,但是我们要学会坚强、勇敢,勇敢面对一切,不要被困难所吓倒,要自信自强,自己就是最坚强的助力。

这句话也告诉我们,要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保持一种永不言败的信念,即使面对再大的困难,也要抬头挺胸地迎接挑战。

正如诗人所说的那样,“自缘身在最高层”,即使浮云遮挡了我们的视线,但是我们站在最高的地方,心中依然有明亮的阳光,有无尽的希望。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挑战和困难。

有时候我们会迷失在迷雾中,看不到前方的道路。

但是我们要明白,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失去信心和勇气。

因为只有坚持和努力,才能让我们走出困境,找到前行的方向。

所以,不要畏惧困难,不要害怕失败,要坚信自己的能力,不断挑战自我,不断完善自己,这样才能勇往直前,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工作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有时候面对困难,我们可能会感到无力和无助。

但是正如诗人所说的那样,“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我们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战胜一切挑战。

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因为困难而灰心丧气,要坚信一切都会有解决的办法。

所以,当我们面对困难的时候,不要被困难所吓倒,要勇敢面对,充满信心,坚定前行。

不要害怕失败,因为失败只是通往成功的一道阶梯。

只要我们保持积极的心态,正确认识困难,努力克服困难,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走向成功的彼岸。

这句话,不仅激励着我们积极向上地生活,也提醒我们要坚韧不拔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及赏析

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及赏析

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及赏析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及赏析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前灵鹫峰。

传说东晋时印度高僧慧理以为它象天竺国的灵鹫山,并说“不知何时飞来”,故而得名。

【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陆贾《新语·慎微》有“邪臣之蔽贤”句。

译文:飞来峰上耸立着高高的宝塔,我听见鸡叫便看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因为人已站在最高层的地方。

赏析一: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

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

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

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

请想想飞来峰那高耸云天的气势吧!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

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赏析二:王安石是封建社会的大政治家,也是大诗人和散文大师。

他在北宋文坛上有杰出的地位。

他的诗继承了杜甫、韩愈的传统,善于翻新出奇,它有独创性,无论是思想内容或是艺术手法都有很高的成就。

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

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现在的浙江宁波)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的时候,写了这首诗。

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

第一句“飞来峰上千寻塔”,八尺是一寻,千寻塔是极言塔高。

登飞来峰原文翻译及赏析

登飞来峰原文翻译及赏析

登飞来峰原文翻译及赏析
《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下面小编整理了登飞来峰的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1《登飞来峰》译文及注释译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注释:
⑴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

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

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

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⑵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

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⑶闻说:听说。

⑷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⑸缘:因为。

1《登飞来峰》赏析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

登飞来峰翻译及注释

登飞来峰翻译及注释

登飞来峰翻译及注释原文: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飞来山一作: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只缘一作:自缘)译文韵译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散译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注释:⑴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

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

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

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⑵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

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⑶闻说:听说。

⑷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⑸缘:因为。

赏析:创作背景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赏析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

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

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

”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

登飞来峰王安石翻译

登飞来峰王安石翻译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飞来山一作:飞来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只缘一作:自缘)
译文
韵译
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散译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注释
⑴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

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

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

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⑵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

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⑶闻说:听说。

⑷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⑸缘:因为。

赏析
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
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
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不为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意思

不为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意思

不为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意思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意思是:不惧怕在山间浮动的云雾遮挡住我的视线,只因为我现在站在最高层。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出自唐代诗人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登飞来峰》
王安石〔宋代〕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的译文
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的主旨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登飞来峰》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意思

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意思

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意思《登飞来峰》作者: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全文意思: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登飞来峰》全文:1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

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2千寻:极言塔高。

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3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4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

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5缘:因为。

6眼:视线。

7塔:铁塔。

8最高层:最高处。

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9〕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登飞来峰》写作背景:《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

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绍兴,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登飞来峰》全文鉴赏: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

峰在绍兴市区,而峰上更有应天塔,登塔可俯瞰全城,足见其高。

王安石站得高看得远的诗句

王安石站得高看得远的诗句

王安石站得高看得远的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出自《登飞来峰》。

以下是该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登飞来峰宋朝·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

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翻译】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就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害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此处最高的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注释】1.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

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2.千寻:极言塔高。

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3.闻:听闻,听说。

4.不畏:不畏惧,不害怕。

5.浮云:悬浮在半空中的云彩,暗喻奸佞的小人。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意思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意思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意思“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出自宋朝诗人王安石的古诗作品《登飞来峰》的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⑴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

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玡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⑵千寻:极言塔高。

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⑶闻:听闻,听说。

⑷不畏:不畏惧,不害怕。

⑸浮云:悬浮在半空中的云彩,暗喻奸佞的小人。

⑹眼:视线。

⑺缘:因为。

⑻最高层:最高处。

【翻译】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就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害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此处最高的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赏析】《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

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诗人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

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

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

”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

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

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

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

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赏析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赏析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着座右铭。

转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

”浮云遮望眼”,用典。

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王句即用此意。

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

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

结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

转、结二句,绝妙情语,亦千古名句;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

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

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

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

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深刻表达了远大志向与不屈不挠的精神。

在人生的征途上,无论遭遇怎样的挫折和困难,都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勇往直前,才能登上人生的巅峰。

这句诗句所表达的意境,正是对于困难和挑战的不畏惧和迎难而上的精神。

浮云遮住了视线,代表着人生路上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挑战和障碍,但是不畏浮云,即不被挫折打败,不被困难迷惑,仍然坚持前行。

而自缘身在最高层,则是指每个人都有自身的才能和优势,只要充分发挥,就能站在人生的最高点,达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这句话告诉我们,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抱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才能,就能克服一切困难,取得成功。

每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而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和困难,决定了一个人最终的成败。

有些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选择退缩和放弃,他们被浮云所遮挡,无法看到前方的道路,最终止步于某个低谷。

而有些人则选择坚持和抗争,他们不畏浮云,努力克服困难,最终登上了人生的最高峰。

这就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有能力战胜困难,自己有信心迈过障碍。

在工作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

有时可能会遇到工作上的问题和矛盾,有时可能会遭遇人际关系的挫折,有时可能会遭遇生活中的各种磨难。

我们不能被这些困难所击倒,也不能因为困难而放弃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正如诗中所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只有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不断地努力奋斗,才能取得成功。

一个年轻的创业者,刚开始创业的时候,可能会遭遇资金短缺、市场竞争激烈、团队管理困难等各种挑战。

如果他选择放弃,那么他将永远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和远大目标。

而如果他选择不畏浮云,坚持自己的理想,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优势,积极面对挑战,那么他就有可能最终获得成功,登上人生的最高峰。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需要不断地向前奋进,才能在浮云遮挡视线的时候,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

登飞来峰 王安石诗意

登飞来峰 王安石诗意

登飞来峰
宋代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诗意
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二、赏析
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用诗歌阐述政治、学术见解,议论时事,评说历史,这是宋诗中较为普遍的现象。

该诗在描写景物中,含有深刻的理趣。

诗人没有记叙登山的过程,也没有细写山中之景,而是一开始就把自己置于山上“千寻塔”的最高层,抒写心中的感受。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包含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寓抽象义理于具体事物之中,作者的政治思想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神情状态,都得到了充分反映。

不畏浮云遮望眼全诗

不畏浮云遮望眼全诗

不畏浮云遮望眼全诗不畏浮云遮望眼全诗【登飞来峰】作者:王安石原文:可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1、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

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2、千寻:极言塔高。

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3、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4、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

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5、缘:因为。

6、眼:视线。

7、塔:铁塔。

8、最高层:最高处。

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9、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陽升起。

诗意:可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赏析: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

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前,而峰上更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

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

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

”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

王安石《登飞来峰》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王安石《登飞来峰》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王安石《登飞来峰》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参考答案】: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参考答案】: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3、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第二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5分)答:飞来峰高耸入云,传说在飞来峰的千寻塔上可以听见天鸡鸣叫,可以目睹壮观的东方日出(2分),诗人借神话传说侧面烘托出飞来峰的高大(1分),为下文“占据较高的立足点,树立远大目标”的议论做铺垫,使议论自然(2分)。

4、请联系生活实际具体探究这首诗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6分)答:只有立足高远,才能够排除种种迷雾,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2分)。

无论生活或学习,都要有一个较高的立足点和较为长远的目标,只有这样,他才能避开种种假象的迷惑,排除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向理想之境迈进(2分)。

只要努力践行,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中确认事物发展变化规律,我们是能够做到的(2分)。

【问题】[阅读问题]1.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2.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两句诗与苏轼《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句异曲同工,写法极为相似。

3.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4.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及赏析

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及赏析

登飞来峰[宋] 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分类标签: 初中作品赏析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

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

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

”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

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

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

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

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

”浮云遮望眼”,用典。

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王句即用此意。

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

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

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

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

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人生哲理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人生哲理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人生哲理是: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态度,认识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

这句诗出自北宋诗人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第一句写峰上古塔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

而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因此,“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句诗可以理解为:当一个人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态度,能够看透事物的本质,就不会被表面的假象所迷惑,从而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行动。

这也是一种人生智慧和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新课堂教学反思黄佳
“五一劳动节”那天我们有幸聆听了魏书生老师教育理论演讲会,他浓重的东北方言睿智幽默,积极乐观的处世、工作态度,科学民主的教育教学管理,崇高的精神世界深深吸引着每一位入会人员,三个小时的演讲会,掌声不断响起,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这样听着魏老师的讲座,好象进入了他的境界,走出会场静下心来仔细想想,魏书生老师的许多做法可以说是大胆、超前和高瞻远瞩的!但他的教育教学方法一点也不算“创新”,他的做法是根据教育本来的规律去做。

但是他对教育教学规律的理解是如此的透彻!他坚持不动摇的精神让我惊叹:与其说魏书生是一个教育改革家,不如说是一个思想家。

我恍悟:一切教育的所谓改革,应该是还教育的本来面目,回到教育的本质而已!其实我们经常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当各种对教育的指责铺天盖地的到来时,自上而下轰轰烈烈的开始了一场又一场的教育革命,从课程改革到课堂改革,云里雾里好多年,教育被披上了各种美丽的外衣,形而上的折腾、不切实际的折腾,一窝蜂的折腾而实质又有多大的变化,学生不满意、家长不满意、社会不满意,教育似乎走入了死胡同。

魏书生老师讲座告诉我们,其实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平时所应该思考的无非是这样的几个问题:学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社会需要一个人具备什么素质?学生学习知识的规律是什么?想透了就坚定不移的做吧,教育哪需要轰轰烈烈的神话,需要的是返璞归真式的“认认真真,扎扎实实”罢了!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

魏书生谈到自己的教育思想时,反复强调的是:我的办法都是长了胡子的老办法,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

概括起来,就是两大点:“民主”与“科学”,一
小点,“松、静、匀、乐”的注意力体操,也就是他自诩的“领着师生练气功”。

魏书生老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充分体现出民主思想与科学管理的结合,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性,不断发展学生的个性。

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让学生发现一个强大的、相对独立的自我。

细看魏老师的班级管理,事无巨细,都能够做到有人管、管得细、管得住、管得好,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形式新颖活泼,灵活多样,充分调动起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出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在其中只起到一种点拨和引领的作用,从而达到一种“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

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各得其乐。

而我们普通老师的那种拼命硬干,加班加点,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呆板生硬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除了博得了“爱岗敬业”、“精神可嘉”的几声赞誉之外,可谓是废尽了心力和体力,透支了健康,还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发展与成长,教育效果也大打折扣,真可谓事倍功半。

在教学方面,魏书生老师虽身兼数职,然而教学效果成绩卓著。

他的民主与科学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主要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等方面,最大程度的调动每位学生,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创造出一系列新的教学方法如“六步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等,课堂的十条要求,完全是学生自由支配时间,自主掌握课堂,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果。

而我们日常教学中的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各种花哨的教学形式,教师支配主宰一切的教学模式,不仅无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还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负担,真可谓“费力不讨好”。

另外,魏书生老师让学生自我布置作业、每天坚持写日记,安排专人检查等做法,重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习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部分,使学生愿学、乐学、有创意地去学,使学生的学习变被
动为主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会上,魏老师对于作为一个普通人,如何摆平自己的心态,采用深出浅入的讲解,几次谈到,人在茫茫宇宙中,就是地球上的一个微生物,每个人的时间和空间相比浩瀚的宇宙,真是微乎其微。

多年以来,魏书生老师从“松、静、匀、乐”四个字入手训练自己的注意力,也引导学生、老师、机关干部们从“松静匀乐”入手训练注意力。

在工作和生活的任何时候,努力做到全身放松、心灵宁静、呼吸均匀,情绪快乐,不断坚守拓展,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不放弃,使之逐渐形成一种习惯和能力,把世间的兴衰荣辱、恩怨得失、上下进退、起伏顺逆都变成训练自己松静匀乐的感觉资源,变成增强注意力的阶梯。

用心教书,潜心育人,用一颗公平正常之心对待每一个工作岗位、每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情、每一天平常的日子,一滴一滴地降低生存成本,一点一点地提高生活质量。

达到这种超凡脱俗,浑然天成的境界,确实很不容易。

反观我们自身,对于本分工作,常常感到心情烦燥、拖拉懒散,推诿扯皮、墨守成规,不思进取,贪图安逸,对于个人的恩怨得失、上下进退,却是锱铢必究,斤斤计较,见异思迁,勾心斗角。

总感觉活得太累。

其实就是没有用一颗平常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工作,让外面的精彩世界分散了我们太多的精力,教育和教学的效率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

把事业看重一些,看得失看淡一些,用一颗平常的心态,种好心田,做好我们应该做的每一件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事业。

实在的事情,才能成就一番不平凡的事业,我们的生活才会像魏书生老师所讲的那样,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如诗如画、如舞如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