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民族关系史 精品

合集下载

历史民族关系专题分解

历史民族关系专题分解
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 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
丝绸之路开辟的意义:加强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2、昭君出塞、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都发生在西汉。
类别 数学
医学
地理学
建筑
雕塑
史学
农学 绘画 书法
时期
主要成就
东汉 南朝
《九章算术》,总结春秋战国的数学成就 祖冲之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第7位
春秋战国 扁鹊,“望、闻、问、切”
东汉
华佗和“医圣”张仲景
东汉 北魏
张衡,地动仪 郦道元,《水经注》
战国 秦朝 秦朝
南北朝
秦国李冰修筑都江堰 修建了长城、灵渠
秦始皇陵兵马俑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春秋 西汉 北朝
东晋 东晋
孔子编写的《春秋》 司马迁,《史记》
贾思勰,《齐民要术》 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书圣”王羲之,《兰亭序》
和亲:汉元帝时期,“昭君出塞” 西汉与西域 各族的关系:交往日益频繁(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魏晋南北 朝时期的 民族关系:
从东汉末年起,匈奴、鲜卑、羯、 氐、羌内迁。
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学习汉族文化 的改革,促进黄河流域的民族融合。
西汉与匈奴的关系:
时间 形势
西汉初年
经济萧条, 国家贫困
C、铁器、牛耕的广泛使用
D、合纵连横的开展
9、商鞅在变法时曾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他宣传这种观点 的直接目的是(C ) A、建立君主的专制统治 B、完成国家民族的统一 C、对付反对改革的贵族 D、学习前人的治国经验
10、战车自商代晚期崛起,春秋趋于鼎盛,当时大的诸侯国往往号称拥有

中国古代史民族关系

中国古代史民族关系

民族关系在中国历史的地位与作用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几千年历史中,统一始终是一个主要趋势。

中国也曾多次分裂,分裂为很多地方和民族政权,历史上中国疆域内的各民族,不管是处于中央王朝统辖之下,还是建立独立政权时期,不管是统一时期还是分裂时期,都是中国的民族,但在这几千年中,统一的时间远超过分裂的时间,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在各民族的交往中,曾经发生多次的战争,但和平交往始终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也是不平等的。

这种不平等的关系,充满了世界史,也充满了中国史。

但我们应该必须用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来分析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中国的统一与疆域,中国的历史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开发的。

中国的历史,是中国疆域内各民族历史的总和。

我们在观察和分析各民族的历史活动时,必须基于民族平等的原则。

但我们所说的民族平等,主要是指各民族所应享有权利的平等。

在历史问题上,应使用同样的标准和尺度,来评价和衡量各民族的历史活动。

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主要有战争与和平两种:一、唐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1.与突厥:①唐太宗大败东突厥,设都督府管辖②唐太宗征服依附西突厥的高昌,置安西都护府③唐高宗大破西突厥,西突厥灭亡④武则天置北庭都护府,管辖西突厥故地2.与回纥:①唐太宗任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②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③回纥兵助唐平安史之乱④唐肃宗开始,几次和亲⑤回纥人来中原经商,部分贵族开始修宫殿定居3.与靺鞨(mòhé):①8世纪前期,唐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都督府②开元初,唐玄宗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4.与南诏:唐玄宗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5.与吐蕃:文成公主和亲,金城公主和亲。

两百年间,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册命"9世纪中期, 吐蕃与唐"长庆会盟"唐朝民族关系:主要有和亲,册封,会盟等措施,来处理民族关系。

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史前的原始社会期,另一个是早期历史时期,早期先民东渐形成了许多不同的社会形态,在这一阶段,竞争与协作、合作活动往往并存,人口稳定增长,各种经济形态不断迭代演变,民族关系仅在同人类范围内发展,社会格局主要形成了部落和封建社会,而原始宗教影响也越来越深远。

随着历史的发展,各民族进步思想的交流和其他文化活动的不断加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地域上的封建社会逐渐变得宽泛起来,竞争也更加激烈,但上古和秦汉时期,各民族的融合也变得更加顺畅,势必导致此后的民族关系出现一定的改变。

在隋唐时期,民族的融合更加紧密,民族文化也不断吸收异域文化,古代民族社会出现了从多元融合到单一统一的转变,这也为中国民族关系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影响,宋朝以下,封建制度持续了千年,民族融合几乎只发生在表层上,某种程度上导致社会矛盾加剧,也给后世的中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依照历史规律,中国民族关系在近代走出了很大的变化,民族自治地区和民族区域划分不断出现,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学术交流、经济交流以及政治交往等也都出现,总体上,中国民族关系正呈现出紧密合作、和平发展、文化融合、共同取得进步的趋势。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材料二
清朝立国后,多次采取有力的军事行动,致力于恢复和捍
卫疆土的安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清朝统治者还与蒙古上层长期联
姻,积极传播佛教,利用上层联络和文化影响的作用,促进了蒙古地区
与内地的相互了解,解决了长期以来中原王朝受游牧势力南下威胁的问
题。自贝加尔湖以东、外兴安岭以南的黑龙江流域,也归入清朝的版
1.了解汉朝北击匈奴、凿通西域的史实,培育时
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2.了解唐朝与周边民族及邻近各国的关系,认识
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开放时期,理解统一多民
族国家在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培育唯
物史观、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3.了解元朝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重建作出的贡
献,培育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时空坐标·历史脉络】
变化反映出
A.经贸往来有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
B.明朝边疆的防御力量亟须增强
C.蒙古是明朝内陆边疆的主要威胁
D.明朝统治者对蒙古的政策摇摆不定
【答案】A
(
)
【解析】材料“明王朝与蒙古达成协议,边镇开设互市,边民自行
贸易,从此蒙古基本不再构成边境威胁”体现出经贸往来有利于民族之
间亲善和睦,故A项正确。
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
领自己管理。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先秦时期 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的交往交流
甘英
陆路
汉朝
海路
倭国
与西域商路畅通。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
造纸术
陆路
隋唐
时期
海路
隋朝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国王也遣其子随常骏
海路 来到中国

2023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课时训练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2023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课时训练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基础巩固一、选择题1.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围绕革命中心任务,结合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提出了实行民族自治的思想。

这表明( )A.民族区域自治实践不断拓展B.民族民主革命重心实现了转移C.党内的“左”倾错误已被清除D.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新成果,可知长征发生于1934—1936年,这一时期尚未进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践,故A 项错误;B 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错误;“党内的‘左’倾错误已被清除”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 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围绕革命中心任务,结合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提出了实行民族自治的思想”,可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故D 项正确。

2.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下列文献体现了这一政策( )C.适度灵活的原则D.因地制宜的特点,可知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政策在不断完善,最终形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B 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历史传统,排除A项;题干材料与适度灵活无关,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说明因地制宜的特点,排除D项。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央人民政府与地方人民政府间职权的划分,应按照各项事务的性质,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以法令加以规定,使之既利于国家统一,又利于因地制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符合这一规定的制度是(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基层群众自治制度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又利于因地制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可知反映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排除。

故选B项。

4.周恩来在《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中指出:“我们反对两种民族主义,就是既反对大民族主义(在中国主要是反对大汉族主义),也反对地方民族主义……一方面,如果在汉族中还有大汉族主义的错误态度的话,发展下去就会产生民族歧视的错误;另一方面,如果在兄弟民族中存在地方民族主义的错误态度的话,发展下去就会产生民族分裂的倾向。

民族关系史,本科讲义(二)

民族关系史,本科讲义(二)

第二讲:秦汉时期民族关系(共两课时)第一节: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概论一、民族分布1、秦代民族分布北方的匈奴;东北边疆的东胡;西北的羌及西域诸族;西南方的西南夷蜀、巴、滇、夜郎等众多民族;中南及东南的百越:西瓯、骆越、于越与句吴、瓯越与闽越。

2、西汉民族分布北方匈奴;东北秽貊、肃慎与挹娄、乌桓及鲜卑(东胡);西域诸族,出现城邦国家,共五十六国;西北河湟、西域偌羌、川甘边氐羌等族;西南夷滇、夜郎、邛都、白马诸族;东南瓯越与闽越、西瓯、南越、骆越及乌浒蛮等百越诸族。

3、东汉民族分布北方匈奴;东北貊、夫余、乌桓、鲜卑等族;西域诸国;西北河湟、西域、武都氐羌等族;西南滇等羌系、夜郎等越系诸族;江汉间诸蛮,多以郡名,如武陵、长沙及南郡、巴郡板楯诸蛮;东南百越诸族。

二、民族政策1、秦代民族政策朝廷设官“典客”管理周边归附蛮夷,“典属国”管理蛮夷降者等;在攻占的原民族地区设郡,其中较为临近内地的民族聚居区郡下设“道”,可考者有十六道;军事征服;制定民族法律“属邦律”,具体条文参看1975年《睡虎地秦墓竹简》之《法律答问》及《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现存第一部有关少数民族的法律;内地蛮夷少量征收,边地蛮夷供纳;发展内地与边疆的交通,修筑跨越五岭连接两广的新道及灵渠、开通今镇江至绍兴的江东道、筑咸阳至九原的直道;移民实边。

2、西汉民族政策中央承秦制,设典客等,后改大行、大鸿胪;在临近内地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共32个;在边疆少数民族区设置军政管理机构:西域都护府、西北地区护羌校尉和金城属国都尉、北方边区设置使匈奴中郎将及安定等七属国都尉、东北护乌桓校尉等、西南设益州等四校尉郡、南方越人地区设置交趾刺史九郡;对匈奴及西域乌孙等和亲;对百越和集,汉高至景帝,对东越人众建诸王以弱其势,对闽越的势力发展听之任之;武力征伐,开疆拓土;封赐少数民族为王、侯、君长;内地蛮夷少量征收赋税、兵役,边疆民族供纳;移民实边及徙南方诸越族于内地。

中国民族关系史专题讲义

中国民族关系史专题讲义

中国民族关系史专题讲义中国民族关系史是一个广阔而复杂的领域,涉及多个民族之间的互动、融合、冲突和和解。

以下是一份简要的专题讲义大纲,概述了中国民族关系史的主要时期和特点:一、古代民族关系(远古至秦汉时期)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与融合夏、商、周时期的华夏族与其他族群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间的民族交融秦汉时期的统一与边疆民族政策二、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民族融合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迁徙与文化交融隋朝的统一与民族政策的调整唐朝的盛世与多民族融合的特点三、宋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宋朝的民族政策与辽金西夏的关系元朝的统治与蒙古族对中国的影响明朝的民族政策与对外关系清朝的满汉融合与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四、近现代民族关系的变迁晚清的民族觉醒与民族主义兴起民国时期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的演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改革开放以来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发展五、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与发展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民族关系的现代挑战与对策在讲授这一专题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历史背景:每个时期的民族关系都与其历史背景紧密相关,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

多元一体: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体现了多元文化的共存与交流,不同民族之间既有冲突也有融合。

政策影响:历代政府的民族政策对民族关系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这些政策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理念和社会状况。

现实意义:研究历史民族关系对于理解当前民族问题和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这份讲义只是一个大致框架,具体内容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需求进行详细展开。

中国民族关系与历史演变

中国民族关系与历史演变

中国民族关系与历史演变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其民族关系经历了长期演变和历史发展。

这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历史上形成了独特的共存与交融的民族关系,为中国的历史进程和文化传统添增了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探讨中国民族关系的历史演变,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1. 中国的多民族背景中国境内存在着56个不同的民族群体,其中汉族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主体民族。

其他少数民族则根据地理位置和历史形成,如藏族、壮族、维吾尔族等。

多民族背景使得中国在民族关系上面临着各种挑战和机遇。

2. 古代中国的民族融合古代中国在政治和文化层面都积极推行统一的政策,促进不同民族的融合。

历史上,汉朝、唐朝等都通过政策手段,使得各个少数民族逐渐融入中国的主流文化体系。

这种融合一方面增强了中国的统一性和国家认同感,另一方面也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3. 民族关系的复杂性与挑战尽管中国致力于维护多民族的和谐与共存,但民族关系也面临一些复杂性和挑战。

历史上的一些民族问题如西藏问题、新疆问题等,给中国的统一和稳定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同时,一些少数民族在面对现代化发展和全球化影响时,也面临着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问题。

4.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中国政府积极推行民族团结政策,力求解决多民族共处面临的问题。

中国通过财政投入、教育体制改革、民族地区发展等手段,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保护。

此外,中国也注重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融,推动不同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

5. 民族关系对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民族关系对于中国社会与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不同民族的交流与互动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多元化和文化的交融。

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传统也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底蕴。

同时,中国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中华民族”认同,统一着中国境内各个民族群体。

综上所述,中国的民族关系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从古代的融合到当代的共存与交融。

中国政府致力于维护多民族的和谐与发展,通过各种政策手段推动民族关系的积极发展。

中国民族关系史

中国民族关系史

中国民族关系史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吴萌萌学号:2009210083唐代和亲浅谈吴萌萌摘要:和亲作为中国封建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一种重要方法,长期存在并得以展,尤以唐朝发展最盛。

和亲发展到唐朝时,由于当时的环境及情况的不断发展,它具有了其他王朝时期的和亲所不具备的独特性——开放性,同时也改变了和亲被历代统治阶层所认定的屈辱性,和亲也是唐统治者为例解决少数民族关系的积极方式,他不仅带来了政治的安定,同时也对经济、文化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关键词:唐代和亲和亲亦称“和蕃”,始于汉,止于清。

自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和亲”之后,历代“正史”都留下了珍贵的和亲史料,纵观历代和亲,唐代的和亲无论在其类型、范围等可谓达到鼎盛时期。

对于唐代和亲的研究,史学界大多都持肯定的态度,其他朝代的和亲多是迫于军事压力而实行的,唐代的和亲虽也与政治、军事等相连,但唐王朝的统治者却是以积极的姿态去看待和亲,并不以大汉民族主义态度单方面认为它是屈辱的,而把它看做是一种能够有效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

和亲作为中国封建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一种重要方法长期存在并得以发展,尤以唐朝成为其发展的鼎盛时期。

正由于当时环境、政策等的变化,让唐代和亲呈现出了不同于以往朝代的独特性。

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开放,众所周知,在社会而大背景的影响下,唐代的和亲也呈现出了开放性特征。

其一,从和亲对象的范围来讲,西汉仅有匈奴和乌孙;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主要有乌丸、去余、柔然、突厥及“十六国”中的一些互相通婚;辽、夏、金时期,汉族政权没有与少数民族政权和亲,而辽、夏、金、吐蕃间的和亲比较频繁;元、明、清时主要有元与高昌,清与蒙古的和亲;而隋唐时期,中原王朝与薛延陀、东西突厥、吐谷浑、吐蕃、契丹、奚、回纥、于阗及南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均有和亲关系,和亲对象之广,历代所不及。

其二,从和亲的地域来看,西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宋辽夏金及元明清主要把目光放在西部和西北部及北部地区,而唐王朝则遍及东北(契丹和奚)、北部(东突厥和回纥)和西北(吐谷浑和高昌)、西部(西突厥)及西南部(吐蕃和南诏)等地区,地域之广亦为历代之最。

民族关系史

民族关系史

绪论一、什么是中国民族关系史1、民族定义:较为复杂,大陆学界一般认为斯大林的“四共同(地域、语言、经济生活、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质)”的共同体即为民族。

形成:目前有两种说法,一是斯大林认为民族是“资本主义上升时代的历史范畴。

封建制度消灭和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就是人们形成为民族的过程”。

一是摩尔根和恩格斯提出的民族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部落的合并和融合而形成的。

我们较为认同后者。

这样民族问题是解决了,但是却又出现了一个关于对原始社会末期民族形成以前的人们共同体如何称呼的问题。

氏族?部落?民族?这种称呼摩尔根和恩格斯都使用过,容易造成混乱。

因此,从民族发展的实际过程出发,从原始社会氏族部落之上还存在着更大的具有一定程度的民族特征的人们共同体的实际出发,为了避免民族问题陷于矛盾状态,翁独健先生认为可以把民族区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

广义的民族是指具有或者某种程度的具有民族特征的共同体,不管其所处的社会阶段。

狭义的民族是在原始社会末期或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期形成的。

国家的产生则是其形成的标志。

从这个层面出发,我们认为夏国和夏朝的建立和存在,标志着我国狭义民族的形成。

夏族即因夏国和夏朝而得名。

至汉朝开始改称汉族。

是一脉相传的。

2、中国历史演化:夏代产生之初有“大国”“中土”之意。

夏商时指夏、商的王畿,是众国之中的意思。

也有大国的含义。

周代除具有众国之中和中土之意,还有与夏族或华夏族等同的意思。

秦汉以降至明代,逐渐成为夏族或者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的专有名词,并且出现了“中夏”“中华”的名称。

清朝以来,包括我国整个领域和在这一领域内的所有民族。

(参看胡阿祥、卢海鸣合著《中国古今名号寻源释意》,1995年,辽宁古籍出版社;胡阿祥《伟哉斯名——“中国”古今称谓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版)3、中华民族凡居住和生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民族,包括现有的和历史上存在过的,都属于中华民族。

4、中国民族关系史性质:在历史学学科体系内属专门史范畴。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专题 民族关系史 人教版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专题 民族关系史 人教版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专题民族关系史知识梳理一、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民族关系发展(1)先秦时期:①炎黄融合,形成夏商周时期的华夏族。

②春秋战国时期,大国争霸和兼并战争,特别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华夏族和周边各族的融合。

(2)秦汉时期:①秦始皇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移民戍边。

促进边疆开发。

②西汉加强同匈奴关系,在西域、西南、百越地区设置机构,加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

(3)魏晋南北朝时期:①少数民族不断涌进中原,冲垮胡汉界限。

②少数民族开始封建化,促进自身进步。

(4)隋唐时期:①少数民族在边疆地区建立许多政权,促进边疆地区开发。

②由于交通发达,汉族和少数民族加强联系。

③中央政府执行开明的民族政策,通过战争、和亲、册封、设机构等方式加强与周边民族的关系。

(5)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①民族政权对峙,民族战争不断,民族偏见强烈,民族隔阂严重。

②民族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各少数民族先后完成封建化。

③元朝统一后,逐渐形成族融合高潮,并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6)明清时期: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民族构成相对固定下来。

②中央同边疆地区的关系空前加强。

③版图最终奠定。

④各民族之间形成密不可分的关系。

(7)新中国: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二、历代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辖(南方凤凰台P15)三、中国古代主要少数民族发展概况(南方凤凰台P16)四汉族与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概况(1)秦朝:迁内地人民与越族杂居,中原铁器和先进技术传入越族地区,开灵渠,沟通湘水和离水。

(2)两汉:西汉初年,汉与匈奴和亲,并进行贸易往来;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互市兴旺起来,文化往来增多。

X骞通西域后,中原与西域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北方各族与汉族互相学习对方的生产技术;鲜卑政权学习汉族文化,采用汉族地主阶级统治制度。

课件1: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1: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1.元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1)背景:元朝结束了长期多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2)边疆管理:
①元朝疆域辽阔,统治者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实行了明显 的差别对待政策。 ②元世祖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领总制院事,管理佛教和藏族事 务,后来总制院改名宣政院。 ③元朝还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役。
领为地方官吏,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
酋长世袭任职,统朝领、部经署济上,有进朝贡贡。的义务。
赦封西藏宗教领袖,管辖该地区,进行贸易。
3.清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1)管理机构: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2)联姻:清朝通过满蒙联姻,加强与蒙古族的合作。 (3)军事行动:通过军事斗争平定噶尔丹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

地 西面:河西走廊 西域 羌人、氐人、西南地区
民 族
方 :
东北:设乌桓校尉、灭卫氏朝鲜 沟通西域
南面:灭南越,设置郡县。
和中亚

系 管理方法:屯戍政策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1.隋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1)民族事务管理机构与制度: ①管理机构: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礼部的礼部司负责朝聘 及册封各名族首领的礼仪,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宜,鸿胪寺 负责宾客接待礼仪。 ②制度:隋朝在边疆主要推行郡县制,但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 姓任郡守、县令。
国,巩固了西北边疆。 (4)册封管理:清朝政府分别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为“达赖喇
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 藏办事大臣,管理藏区事务。 (5)改土归流:在西南,清朝政府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 “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
沙俄入侵
满蒙和亲, 平定噶尔丹 不修长城

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3讲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课时1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3讲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课时1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4)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的区域 自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5)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自 治机关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 权。
第二环节 关键能力形成
能力依托点1 中国古代的主要民族政策
[材料解读]
材料一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 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 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 式……大凡பைடு நூலகம்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3.清朝 (1)管理机构:理藩院。 (2)边疆治理
漠南蒙古 西北 青海、西藏 西南
实行满蒙联姻 通过军事斗争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土尔扈特 部回归祖国 册封达赖与班禅,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 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改土归流”
知识点二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背景 (1)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逐渐形成了多元一体格局。 (2)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 2.过程 (1)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 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2)1945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 (3)1947年5月1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在内蒙古地区成立内蒙古自治区。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它成为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自治区。
第十四单元
第33讲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课时一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高中历史】超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史干货分享

【高中历史】超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史干货分享

【高中历史】超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史干货分享(附电子版)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史啦,为了理清结构、方便记忆,小编附上了这次干货内容的思维导图,小可爱们记得按顺时针查看呀全篇内容组成思维导图【民族关系发展史概说】我国很早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对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是我国民族关系中的主要内容。

秦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至两汉时期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隋唐是我国多民族发展的重要阶段,各民族迅速发展,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形成中华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明清时期在统一政权下,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进一步巩固。

1.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1⑴中华民族的起源原始社会至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黄炎部落的融合,华夏族的产生。

(2)多民族融合的开始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也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秦的统一,标志着我国多民族国家已初步建立。

(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两汉时期,实现了对西域、西南以及华南两广的统治,既大大扩展了疆域,又有效地开发了边疆。

(5)多民族的大融合2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民族迁徙,各民族联合斗争以及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民族融合加强。

(6)多民族国家的大发展时期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时期,隋唐高度繁荣的经济文化,对周边少数民族有很强的吸引力,加上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所以与少数民族的联系范围更广,数量更多,形式多样,关系也融洽,特别是在西北和东北奠定了祖国疆域的基础。

(7)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周边各少数民族借助自己政权力量,加强了与汉族的交往,相互学习,逐步缩小了与汉族的差距,为元朝更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重新统一作了准备。

第六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课件+++福建省2025年中考历史备考专题复习

第六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课件+++福建省2025年中考历史备考专题复习
(2)地方:设置了岭北等10个行省;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 设置路、府、州、县
影响
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 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今天我国省级行政区划的基础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第六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对边疆 的管辖
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东南
(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 地区
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 西域
元朝形势图(1330年)
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元朝疆域:“北逾阴
山,西极流沙,东尽 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
辽左,南越海表” 西藏 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从此,
特点:元朝的版图是 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宋词 学形式之一。代表人物有苏轼(豪放派)、李清照(婉约派)、 辛弃疾(豪放派) 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关汉卿,
元曲 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他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第六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宋元时期都市生活丰富、文化发展的原因 社会经济发展,商业都市兴起,为文化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市民 阶层壮大,娱乐和文化需求增加;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丰富了艺术创 作的素材。
手工业 的兴盛
制瓷业 造船业
福建泉州出土的宋
(1)北宋时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 代海船
著名的瓷都
史料实证:反映了
(2)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宋代造船、航海技
术领先世界 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

新版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关于古代民族关系史的若干观点-模板

新版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关于古代民族关系史的若干观点-模板

新版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关于古代民族关系史的若干观点新编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有一个特点,就是较旧版注重民族关系史问题。

新教材运用丰富的史料,采用图文并茂,小字描述,黑体字突出等手法生动形象地叙述了为中华民族作出贡献的历史人物,讴歌了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和爱国志士,颇利于我们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思想道德教育。

根据一段时间的教学体会,我将新教材关于古代民族关系史的观点,总结为以下几条:一、我国的历史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春秋诸侯争霸给当时被称为蛮、夷、戎、狄的周边少数民族向中原发展的机会。

华夏民族与少数民族杂居共处,犬牙交错,打破了各民族间原来的地域界限,为各民族的交往融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大大密切了华夏民族与其他各族的经济文化,促进了各族的经济发展和融合。

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秦灭六国后,派兵征服越族地区,在那里设置桂林、南海、象郡等数郡,迁移中原50万人去那里戍守,和越人杂居。

通过秦始皇的开拓、经营,秦朝疆域扩大,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南到南海郡,人口达2千万。

汉武帝继秦始皇以后,为进一步发展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

汉武帝时打败匈奴,通西域。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将新疆地区正式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建立起幅员广大的封建国家。

东汉末年少数民族内迁,内迁的主要民族“五胡”经三国到西晋,人数已达几百万。

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淡薄。

十六国时期各国彼此攻战,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

但是各民族通过长期交往和互相影响,也加速了民族融合。

北朝是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

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

他改革鲜卑旧俗,推行汉化措施,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

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

2023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2023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二、改革开
成就
中国的外交政策朝着为 改革开放 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 进行重大调整 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提出 和平与发展 是当代世界的主 题,在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89年,中苏两国实现 国家关系正常化
特点 建交高潮
3.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1)自1970年起,中国先后同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希腊、联邦德国等 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2)中英、中荷关系也升格为大使级。 (3)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 联合国 的一切合法权利。 (4)1972年, 中美关系 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5)之后,中国迎来建交高潮。到1976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111个。
——摘编自洪向华《复兴之路:中国崛起的30个历史关键》 【材料二】 美国意识到自己的霸权地位已严重衰落,面对苏联的争霸,美 国领导人更产生了紧迫感。……为了改善在美苏争霸中美国的战略处境, 美国开始了接近中国的过程。
——摘编自谢益显《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1979》
【材料三】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一份对外报告中说,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 有7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 此时,美国再也不能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和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了。中国对美国改善中美关系的表示,作出了积极的反应。1971年,美国乒 乓球代表团正式访问中国,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美国代表 团访问中国。“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轰动了世界。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第四单元
历史
内容索引
课时导学 知识梳理 重点研习
课时导学
目标素养 1.通过阅读材料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外交事业在不同的历史 发展阶段取得的巨大成就,正确认识我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实行的外交政 策,培养历史解释的素养 2.正确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交领域 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我国国际地位提高的史实,培养家国情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三:中国边疆和民族关系史—、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春秋战国:中原________族与与边疆各族通过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逐步融合,为后来秦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基础。

秦汉:通过战争、和亲、设置管理机构和经济文化交流,与边疆地区的匈奴、西域、西南、越族等联系加强。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初步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少数民族内迁,中原人民南迁,出现民族融合的第一次高潮。

隋唐:推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通过战争、和亲、册封、设置管理机构和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同突厥、回纥、靺鞨、吐蕃、南诏关系。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宋元:汉、契丹、党项、女真、蒙古多民族政权并立,最终实现元的统一。

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形成民族融合的第二次高潮。

汉人大量迁居____________,各族迁入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强。

黄河流域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与汉族融合,被视为“________”。

移居中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民族融合,形成________。

_______和______正式归入元朝版图。

统一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

明清: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册封、设置管理机构和反分裂、反侵略战争,加强对西北、东北、西藏、西南和台湾的管辖,边疆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近代:边疆地区遭受外国侵略,边疆领土分离、丧失,中央对边疆管辖削弱。

历史、地理原因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造成少数民族地区的落后。

现代: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的原则。

实行____________制度。

通过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后,少数民族先后进入社会主义。

●分析: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关系主流是友好和民族融合。

二、西北地区(包括新疆、甘肃等)秦汉:西汉时,_______两次出使西域,西域____________等输入;中原_______技术、_______传出。

前60年,设______________,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东汉时,_________出使西域。

隋唐:突厥兴起于______________一带,建立________,是沟通中原和_________的桥梁。

唐太宗俘_____________,灭_________,设___________管辖。

唐太宗征服西突厥,置________________,统辖天山南路,;唐高宗时灭__________,武则天时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辖天山北路。

唐太宗任回纥首领为_______________都督;唐玄宗封__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回纥助唐平叛,以后多次与唐_________;不少人到__________经商;后来改称_________;瓦解后,部分西迁新疆,是_____________族先;部分迁甘肃,是__________族祖先;部分西迁至_____________。

明清:18世纪中期,平定_____________的________贵族_____________兄弟叛乱,设________将军统辖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在内的整个_________地区。

近代: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条约,沙俄割占中国西北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现代:_______年,成立自治区;一五期间建成______公路;十年建设时期建成_______铁路。

●分析:西部开发,“东突”问题,反分裂和维护统一是重点。

三、蒙古地区(包括蒙古草原、河套等)秦汉:匈奴已经普遍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统一北方草原,形成强盛的__________国家。

秦击退匈奴,取得______________,修筑__________。

汉初与匈奴“_________”;汉武帝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次大败匈奴;后来,_________________归汉,____________出塞和亲。

东汉时,_________、__________大败北匈奴。

辽宋:党项是______族的一支。

1188年,其首领_______称_________皇帝,都_______,史称_______。

夏仿唐宋政治制度,设__________、__________等机构,推行___________,创制_____________。

1184年,宋夏和议,北宋册封其为_________,夏对宋_______,宋给夏______,重开_________。

元朝:________统一蒙古草原,1218年在____________大会上被推举为大汗,尊称“____________”,建立_____________。

1234年灭_____。

后又招降_______,征服________。

1271年,____________改国号为_____。

次年定都________,称为________。

1276年灭_______。

南宋大臣___________等人坚持抗元。

元朝建立___________行省。

明朝:_______年间,瓦剌和鞑靼接受明册封。

明中期,_______骑兵曾直抵________城下。

明后期,册封________首领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恢复_______________。

清朝:采取“______________”方针,入关前,____________已经归清,________和____________也臣服清。

后来清同_______蒙古__________部____________等进行长期斗争,统一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__设置将军,在_____________设参赞大臣。

1771年,______蒙古____________部在首领__________率领下摆脱______统治,回归祖国。

近代:根据____________会议协定,1946年中国政府承认蒙古独立。

现代:先后成立_________自治区和___________________自治区。

建成_______钢铁基地等。

●分析:民族关系主流是友好和民族融合,民族矛盾是次要的。

四、东北地区隋唐:8世纪前期,唐在_____________地区设都督府。

______________受唐文化影响较大,唐玄宗封其首领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___,统辖___________,加授________________。

渤海仿唐实行________制,_______业、________业较发达。

唐在登州设____________。

宋元:契丹兴起于_________上游;________________统一各部,接受汉族______________。

916年建立__________,创制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统治时期,得到_______________。

后来改国号为______。

实行“______________”政治制度。

1018年,辽攻北宋,________主张抵抗。

1018年和议,宋给辽“_______”;辽撒兵,史称“_____________”。

之后_____________局面形成。

女真由____________发展而来。

1115年,_________________建立_____,定都_______。

推行______________制。

1125年灭______。

后进攻东京,_________领导抵抗。

_______年灭北宋,史称“______________”。

1140年,南宋将领________在_______大败金将________军队。

1141年,宋金和议,以东起________,西至_________为界;南宋向金_______,纳_______。

史称“_______________”。

从此_____________局面确立下来。

后来金迁都________,改名__________。

元朝在东北设行_____________省。

明清:明在东北设_______________,辖建州女真等部。

明后期,_____________统一各部,建立_______制度。

1616年,建国号_____,史称________。

后来迁都_______。

改族名为_________。

_______年,改国号为清。

_________年清军入关,________帝迁都北京。

清在东北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将军辖区。

康熙时,在___________反击沙俄,1689年签订中俄《________________》,明确规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流域,包括______________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近代: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开放________;沙俄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割占一百万平方公里土地。

甲午战争发生________之战和________大屠杀;日本割占___________,遭到___________三国干涉。

_________战争后,日本侵略势力扩张到东北。

九一八后,日本扶植溥仪建立_____________。

东北人民组织___________抵抗,后来在中共领导下组成___________等领导的_______________。

1948.9-11,________________等指挥_________战役,解放东北。

现代:一五期间,建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改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奠定初步基础。

后又建成________油田。

先后涌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模范人物。

●分析:历代对东北的管辖,东北对全国建设和贡献,如何振兴东北是热点问题。

五、西藏地区隋唐: ______是藏族的祖先,其首领称________。

______________统一青藏高原,定都_______,仿________官制,制定法律,创制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