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中国文化发展历程:春秋战国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各阶段特点及总体规律悠远浩博的中国文化,从孕育发生到恢宏壮大,有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

这一历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历程,也是“人不断解放自身",走向文明演进高峰的历程。

一、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中国先哲与当代学者往往以“上古”来概括发明并使用文字以前的历史阶段,而这一遥远的文化期正是中国文化发端的初始阶段。

物质文化长足进展,中国先民的观念文化亦日益丰富、深化。

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

二、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从人猿叩别、文化开始发端,到传说中的禹“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中国文化在自身的生命运动中,迈出了巨大的一步。

周人确立的兼备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机体。

虽然汉以后的宗法制度不再直接表现为国家政治制度,但其强调伦常秩序、注重血缘身份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精神却依然维系下来,并深切渗透于民族意识、民族性格、民族习惯之中。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宗法文化特征的话,那么,这种文化特征正是肇始于西周。

周人推行的种种制度典礼,其要旨在于“纳上下于道德,而后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

周初统治者在总结夏亡殷灭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天命靡常,惟德是辅”、“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等重要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主义、民本主义、忧患意识乃至“天人合一”的致思趋向,皆肇始于此。

三、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辉煌,最根本的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同时,它也有赖于多种因素的契合: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

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文化传播的规模日盛,多因素的冲突、交织与渗透,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建立一统的观念形态;随着周天子“共主”地位的丧失,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纷纷走向下层或转移到列国,直接推动私家学者集团兴起。

第2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2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礼记·表记》
二、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宗法制度的建立
• 周人的文化维新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_《诗经》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 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
• 周代的“制礼作乐” 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礼,供给鬼神,非礼 不诚不庄。”(礼记·曲礼) 礼的形式为“仪” ,即各种礼节和仪式。
• 一 、炎黄时代:中国文化的开端
• 赫赫始祖
• 三皇五帝说 • 三皇
①燧人、伏羲、神农(《尚书大传》) • ②伏羲、女娲、神农(《风俗通义》); • ③伏羲、祝融、神农(同上); • ④伏羲、神农、黄帝(《古微书》)。
• 五帝说法: • ①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大戴礼
记》;
②庖牺、神农、黄帝、尧、舜(《战国 策》);
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译夷书开窗口、 《各
国律例》和《四洲志》、 仿制西舰主张建设新式 海军
• 《海国四说》是“清代史料笔 记丛刊”中的一种,是作者梁 廷(楠)以“筹海防夷”为目 的的著叙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 《海国四说》合《耶苏教难入 中国说》、《合省国说》、 《兰仑偶说》、《粤道贡国说》 为一书,作者在书中历述了英、 法、荷、葡、意、西等西方各 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东来,企图 用商品打开中国大门的过程与 咄咄逼人的气势,并指出其唯 利是图等特性。《海国四说》 内容新颖、认识敏锐,在近代 中国思想史上起着开先河的作 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反封建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2、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 芽
思想家 时代
思想要点
李贽 明后 期
黄宗羲 明清 之际
顾炎武 明清 之际
王夫之 明清 之际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知识概要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知识概要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第一节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1 、中国文化中的上古是指发明并使用文字以前的历史阶段,此时正是中国文化发端的初始阶段。

2 、有人就有了历史和文化;中国文化的起源与中国人的起源实质上是联系在一起的,中国文化产生于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其间产生出来的工具(火)不仅是人类物质文化的开端,而且直接标志着文化的起源。

3 、中国先民的原始观念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是原始宗教和原始艺术,其中原始宗教是主流。

4 、中国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分为三大类:一是自然崇拜;二是生殖- 祖先崇拜;三是图腾崇拜。

5 、中国原始社会组织经历了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

其中母系氏族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贯穿整个新石器时代。

父系氏族社会铜石并用,也就是传说中的五帝时期。

五帝是指黄帝、颛顼(zhuan xu)、帝喾(ku)、唐尧、虞舜。

6 、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经过征战和磨合,最终成为中华文化。

第二节商周:从神本走向人本1 、至商周,中国文化的特殊面貌才开始形成。

2 、商代由掌理卜筮和记事的"贞人"书写与保存的典册,便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文献。

3 、商人尊神重巫,体现了强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

这种神本文化是人类思维水平尚处于蒙昧阶段的产物。

4 、神本文化也就是尊神,率民以事神。

5 、以神为本的文化逐渐开始向以人为本的文化过渡,其契机便是商周之际的社会大变动。

6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来说,周人入主中原,具有决定文化模式转换的重要意义。

7 、周人维新,首先表现在宗法制度的建立。

这种兼具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机体。

8 、周人的另一个文化创新,就是确立把上下尊卑等级关系固定下来的礼制和与之相配合的情感艺术系统,即"制礼作乐"。

9 、周代的礼制是周代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各种行为规范的准则。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

• 西学东渐及中断 明末清初,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耶稣会士东 来。他们在给中国人带来欧洲宗教神学,也将 近代的世界观念以及自然科技成就广泛传播, 打开了部分中国士人的眼界。 由于宗法专制沉重,雍正年间,随着耶稣会士 被逐出国门,“西学东渐”几近中断,中国对 外部世界的大门日益关闭
• 由于西方工业革命的兴起,中西方的冲突 已成为不可避免之势。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以血与火的形式把 中国文化推人了一个蜕变与新生并存的新的 历史阶段。
七、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 文化勃兴
• 爆发于公元750年的安史之乱,引发了潜藏 已久的种种危机,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 发生了巨大变迁。 • 与社会政治、经济格局变迁的大势相呼应, 中国文化亦从唐型文化转向宋型文化。
• 两宋理学,不仅将纲常伦理确立为万事万物之 所当然和所以然,亦即“天理”,而且高度强 调人们对“天理”的自觉意识。 • 基本观点: 理一元论 理一分殊 存天理、灭人欲 • 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 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
玄学的兴盛,体现出动乱时代人们对个体存 在意义和价值的关注,而这样一种社会心理 也成为道教与佛教兴盛的土壤。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它酝酿于东汉,发展于 魏晋,至南北朝时期,北魏萧梁陶弘景更以“天 子师”之尊构造道教神仙谱系,叙述道教传授历 史,道教至此基本定型。 与道教勃兴的同时,佛教进入了魏晋南北朝文化 系统。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玄、佛、道二学二教的相互 冲突、相互整合,造成意识形态结构的激烈动荡。
• 公元前11世纪,周朝建立。 • 周人推行的种种制度典礼,如分封制、宗法制、 礼制,实质上无不渗透着一种强烈的伦理道德 精神。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主义、民本主义、忧患 意识乃至“天人合一”的致思趋向,皆肇始于 此。

中国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发展历程

对它的认识应该从宏观和全局上进行把握。

结合中国文化在各个阶段的特征和主要成就,把中国文化发展分为七个阶段:前文明期 (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雏形期(夏商周时期)、形成期(春秋战国时期)、定型期(秦汉时期) 、发展期 (魏晋南北朝和唐宋时期) 、成熟期 (元明到雅片战争前的清朝、转型期 (从雅片战争开始,延续到今)。

文化;发展历程;中国文化起源甚早,在发展进程中虽历经魔难,但却总是一脉相承的得以传承下来。

中国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虽然时常面临周边少数民族的侵扰和威胁,不断受到来自异域文化的挑战,有些时候甚至濒临灭亡的境界,但都因为中国文化顽强的生命力而得以保存。

中国历史上虽数度浮现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情况,但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竞争结果都是先进的中原文明战胜了落后的游牧文明。

所以,中国历史上虽浮现过如五胡乱华、元蒙、契丹、女真入主中原等文明的插曲,但都没有使中国文化陷入根本性的危机,结果往往是即使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统治中原,乃至浮现极端的民族歧视和压迫,但在文化上都以“进入中国则中国之”而结束。

不管主动与否,少数民族的统治者一旦入主中原,无论他们原本是多么保守和落后,都会立刻学习中原先进的文明,有时甚至因此而浮现很激进的情况,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实行全面封建化和汉化的措施。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竞争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因为传统中国民族主义的宽仁,以及中国文化的博大深厚,这些冲突常能在中国文化的熏濡下得到解决”。

①中国历代少数民族的改革有的是在入主中原后进行,有的是在没有大规模战争的背景下实施的,但都是因为欣羡中原发达的生产力、先进的制度文明和物质文明、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稳定的社会环境而进行的。

正因为如此,少数民族向中原学习而进行的封建化和汉化构成为了民族融合的一个重要课题。

至于外族文化的入侵,中国文化虽经历了巨大的挫折和落差,但也以中国文化的胜出而告终,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文化一定程度上的开放性和吸收性。

中国历史概述:了解祖国的发展历程

中国历史概述:了解祖国的发展历程

中国历史概述:了解祖国的发展历程引言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文明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

中国历史丰富多彩,经历了众多王朝的更替、政治和社会变革以及重大的文化发展。

从远古时期的奴隶制度到现代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不断壮大和成熟。

本文将概述中国历史的主要时期和重要事件,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祖国的发展历程。

古代中国历史1. 夏朝(公元前约2070年-公元前1600年)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王朝,根据《史记》的记载,夏朝的建立者是禹。

夏朝是奴隶制社会的代表,禹开创了治水的传统,并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尽管夏朝的存在仍存在争议,但其对后世的影响仍然深远。

2. 商朝(公元前约1600年-公元前1046年)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文明王朝,其政治中心位于黄河流域。

商朝是一个以奴隶制为基础的社会,商朝人民的生活以农耕和手工业为主。

商朝时期,中国的文字开始出现,并且已经有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

3. 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周朝是古代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王朝,也是一个奴隶制社会。

周朝首先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

西周时期,周王朝的统治者是以周公为代表的贤臣,而东周时期,由于贵族间的内斗,国家逐渐衰败。

周朝的终结标志着中国历史上封建政治的开始。

中古中国历史1.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22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是一个分裂和竞争的时代。

在春秋战国时期,大量的诸侯国在中国境内出现,各国之间进行了长期的战争和争夺。

这个时期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也活跃在国家中,例如孔子、老子、孟子等。

这个时期的政治分裂最终被秦国所统一。

2.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统一度量衡和文字,修建万里长城等。

尽管秦朝存在时间不长,但其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深远。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上的巨大变革,这些变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重要性。

一、政治变革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中国经历了从封建制度逐渐向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转变。

这一转变由春秋时期开始,到战国时期达到了顶峰。

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逐渐脱离了周王朝的控制,形成了以君主为中心的独立国家。

而到了战国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集中式的封建帝国,标志着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转变。

二、社会变革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社会变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农业经济和阶级矛盾。

在农业经济方面,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制度削弱,种植业逐渐取代了牧业成为主要的经济活动。

这一转变导致了土地的私有化和私人农田的出现,使得社会的贫富分化更加明显。

同时,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社会也存在着严重的阶级矛盾。

社会上出现了贵族阶级和平民阶级之间的矛盾,不同国家之间也存在着封建君主与诸侯之间的矛盾。

这些阶级矛盾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革命奠定了基础。

三、经济变革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农业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冶铁技术的发展和水利工程的兴修使得农业生产有了更好的发展条件。

与此同时,商品经济也逐渐形成,商业贸易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逐渐增强。

这些经济变革为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文化变革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中国文化也经历了深刻的变革。

这个时期的思想家和学者们纷纷涌现,提出了众多的学术理论和思想观点。

如孔子、荀子、墨子等人都在这个时期活跃。

同时,这个时期也是百家争鸣的时期,各种学派的学说相互竞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多样性奠定了基础。

另外,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汉字的形态和用法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汉字的形状逐渐演变为现代所用的样子,而且字义也更加丰富和精确。

五、对历史的影响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变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文化发展历程PPT

中国文化发展历程PPT

昭陵(唐太宗,陕西礼泉县)
和乾陵(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
昭陵和六骏图(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
乾县)。
建筑:京杭大运河
运河开凿始于隋文帝, 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
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
5000多里。是世界上最伟大 的工程之一,也成为世界上 最长的运河。
(二)东西、胡汉文化交流
唐代开放的社会环境为东 西文化的交流创造了良好的 条件。 627年,玄奘西行取经。 630年,日本派出第一批遣唐 使,学习唐朝文化。日本国都 奈良,完全模仿长安城建设。
秦朝统治天下的理论基础。
韩非子(战国)
墨家
墨家创立者是鲁国墨翟,信徒多是
下层群众。墨家强调尚贤,节用,兼
爱、非攻,强调尊崇天神(“天之爱 民之厚”)。
墨子(战国)
三、秦汉:思想文化大一统
天下一统,四海一家
公元前221年,经过多年兼并战争,秦王赢政终于完成统一大业,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君主集权的一统帝国秦王朝建立。15年后被 汉取代。经过秦汉王朝的统一整合,中国文化儒道互补的主潮流被确定 下来。秦帝国是与地中海的罗马并立的世界性大国,开拓进取、宏阔包 容的精神成为秦汉文化的主旋律,秦汉长城,阿房宫,气势磅礴的秦始
河流域一带。蚩尤、后羿属于这一集团。
苗蛮(三苗)集团:分布在今湖北、湖南、江西一带,即 长江流域。伏羲、女娲在这一集团。
中 华 民 族 远 祖 分 布 图
殷商西周:从神到人
甲骨青铜文化和汉字的起源 甲骨文,19世纪末发现于安阳殷墟,刻画在龟甲、牛骨上。 今天能够见到的或已出土的青铜器有约1万件,基本上是20 世纪上半叶出土的,大多数为礼器、乐器和兵器。 到了周朝,金文发达起来,一件青铜器上百十来字的不少。 西周中期的墙盘,上有284字;西周晚期的散氏盘铭有357字;毛 公鼎更是多达497字,是今见最长的青铜器铭文。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历程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夏、商、周三代。

以下是对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历程的详细描述:1. 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56年):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夏朝人民在农业、陶瓷、纺织、建筑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商朝时期,青铜器的制作技术得到了显著发展,同时冶铁技术也开始出现。

周朝时期,铸造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出现了许多有关农业、医药、天文等方面的著作。

2.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

在冶金方面,铁器的制作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还出现了铸铁技术。

在农业方面,水利工程得到广泛应用,如灌溉系统的建设。

在医药方面,出现了《黄帝内经》等重要著作。

同时,这一时期还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和科学家,如孔子、墨子、韩非子等。

3.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朝统一中国后,推行了一系列科技发展政策,如修建了万里长城和灵渠,推动了冶铁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汉朝时期,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同时还出现了造纸术、指南针等重要发明。

在医药方面,出现了《神农本草经》等重要著作。

4.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这一时期中国科技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低迷的阶段。

由于战乱频繁,科技发展受到了较大影响。

然而,这一时期仍然有一些重要的科技进展,如南朝梁代的陶瓷技术、北朝的造纸术。

5. 唐宋元明清时期(公元618年-1912年):这一时期中国科技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

在农业方面,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农具和农业技术,如水力碾米机、提水机等。

在航海方面,中国的航海技术得到了重要发展,如郑和下西洋。

在冶金方面,出现了许多新的合金材料和冶炼技术。

在医药方面,出现了《本草纲目》等重要著作。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历程经历了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以及唐宋元明清等不同时期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发展概况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发展概况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发展概况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文化转折时期。

铁器的使用和推广是这个时期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新的生产工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率。

私有工商业发展严重冲击“工商食官”的垄断局面。

在农业上,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大规模水利工程的兴建成为可能,“公田不治”,“私田”开辟,促使井田制及其相随的赋税制度逐步瓦解。

封建的生产关系开始发生、发展起来。

社会结构发生剧变,宗法制度解体,礼乐崩坏,世卿世禄的世袭社会向俸禄制的官僚社会过度,从“封建亲戚,以屏藩周”变为“布衣卿相,礼贤下士”。

殷商西周那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大夫、庶士、家臣等社会边缘阶层崛起。

新兴地主阶级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同奴隶主阶级的斗争中,不断取得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胜利。

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陆续实现了向封建制的过渡。

新的封建制,基本上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

刚刚从奴隶制的桎梏下解放出来的农业和手工业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有了提高。

新兴地主阶级为了巩固他们的统治,也需要发展生产,这就使得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时期,生产力得到空前的发展,促成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与此同时,社会转型伴随着社会动荡,随着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封建地主阶级掌握了政权,阶级关系发生巨大变化,新旧势力剧烈斗争,各国国君需要思想家门提供最适合本国统治的思想,从而促进了学术思想的活跃,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涌现了一大批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

总之,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大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大发展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官学的衰落与私学的兴起。

社会大动荡瓦解了西周宗法等级制的僵化社会模式,也从根本上改变了贵族垄断文化事业的“学在官府”的局面。

《论语·微子》记载,原在周王宫中司礼、司乐的士子,作鸟兽散。

乐官挚到了齐国;乐师干到了楚国;乐师缭到了蔡国;乐师缺到了秦国;打鼓的方叔移居黄河之滨;摇小鼓的武移居汉水之涯;乐官阳和击磬移居海边。

中华文化的演变历程

中华文化的演变历程

中华文化的演变历程一、初创时期(约5000年前)中华文化的演变可以追溯到距今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那时候的中国是一个农耕社会,人们开始使用石器、陶器,并开展了农业活动。

在这一时期,中华文化初露端倪。

二、夏、商、周时期(约4000年前-256 BC)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的三个重要朝代,对于中华文化的演变有着深远的影响。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由大禹建立。

商朝是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商朝的文字用于记录商业和宗教事务。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周朝的礼乐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

三、春秋战国时期(770 BC-221 BC)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分水岭之一,这一时期诞生了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和学派,如孔子、孟子、荀子、墨子等。

他们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儒家思想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四、秦汉时期(221 BC-220 AD)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

汉朝则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这一时期,汉代文化的兴盛,如汉字的发展、古代诗词的繁荣等,为后世中华文化奠定了基石。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220 AD-589 AD)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但也是中国文化多样性发展的时期。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道教、佛教与传统儒家思想的融合,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对后世文化形态产生了重要影响。

六、唐宋元明清时期(618 AD-1912 AD)唐、宋、元、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的五个重要朝代,这一时期是中华文化的鼎盛时期。

唐朝被誉为“盛世”,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和文化成就。

宋朝是中国古代科技最发达的时期之一,文化繁荣达到高峰。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蒙古族政权,元代中原文化和蒙元文化相互融合。

明清时期,中国经历了明朝的辉煌和后来的清朝的封闭,中国文化在此期间较为保守,但仍有独特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文化与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文化与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文化与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是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结束的一个长达近550年的历史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中国经历了许多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上的变革,这些变革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着重探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文化与思想。

1. 儒家思想的兴起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主流思想。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强调“仁爱”、“礼仪”、“知识”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以仁爱为本,以礼仪为准则,通过学习和修养去掌握知识。

他也提出了“君子”这个概念,将其定义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孟子也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强调人性的善良本质,提出“天命之谓性”的观点,认为人的性格是由上天所决定的,而人的善恶取决于人的修养和行为。

他也提出了“爱人”和“发扬仁义”的思想,认为人应该关心他人的生命和利益,并且应该以仁义为行为准则。

2. 道家思想的盛行除了儒家思想外,道家思想也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道家思想强调“道”的重要性,认为万物皆有一种超越人类认知的本质,这种本质即为“道”。

孙子就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孙子兵法》中阐述了“兵法”、“谋略”和“智慧”的重要性。

他认为,谋略是必不可少的,战争应该以智慧为准则,目的是通过谋略达到胜利的目的。

庄子则是道家思想的另一位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无为而治”、“自然”的思想。

他认为自然是最重要的,人类应该以自然的方式去思考和做事。

他强调人类应该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平静,避免过度工作和压力。

3. 兵家的理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的战国时代,因此兵家的思想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兵家的理论最初是专门为士兵和将军讲解的。

孙武和孙膑都是兵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这两个人都强调了智慧和狡猾的重要性。

孙武在《孙子兵法》中强调了“奇袭”、“伏击”和“冷兵器”等战略和战术。

孙膑在《孙膑兵法》中关注了防守和围攻策略。

春秋战国历史资料(完整版)

春秋战国历史资料(完整版)

春秋战国历史资料(完整版)一、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诸侯割据、争霸战争频繁。

这个时期的政治格局呈现出“分封制”的特点,各个诸侯国互相争夺霸权,形成了以周天子为中心的封建等级制度。

在春秋时期,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各诸侯国开始崛起,形成了“春秋五霸”的局面。

春秋时期的文化和思想也非常繁荣,孔子、老子等思想家在这个时期创立了儒家、道家等学派,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春秋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军事时期,战争频繁,兵法家孙子、吴起等人的兵书也在这个时期诞生。

二、战国时期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春秋时期的延续,这个时期的政治格局更加复杂,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更加激烈。

在这个时期,各个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商鞅变法、吴起变法等,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战国时期的战争也非常频繁,兵法家孙膑、吴起等人的兵书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同时,战国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法家、墨家等学派在这个时期兴起,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意义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思想繁荣,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为中国历史上的其他时期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资料非常丰富,这些资料不仅包括历史文献,还包括大量的考古发现。

这些资料为我们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也为我们研究中国历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春秋战国历史资料(完整版)四、重要人物与事件1. 孔子: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提出了“仁爱”、“礼治”等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墨子:战国时期的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思想,提倡节俭、反对战争。

3. 孙武:春秋时期的兵法家,著有《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圣”。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成就与学派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成就与学派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成就与学派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不仅是国家政治、社会经济、军事战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更是文化思想方面出现了多种流派,形成了众多的学派。

本文将从文化成就、学派等角度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思想。

一、文化成就1.思想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思想的兴盛时期,传统思想为主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阴阳家思想等的形成,逐步演变为性理学说、和谐共济、五行八卦等流派。

范元凯认为“春秋是天下分野之年代,战国是天下变法之时代,这是中国文化从幼年进入成年的时期”。

2.文学艺术: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艺术也十分繁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诗经》、《楚辞》等。

《诗经》是中国古代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以其唯美的情感和音韵上的完美,成为了后来很多作品的基础。

《楚辞》则是一个充满热情和悲壮的故事集,被视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代表作品之一。

3.史学地理:春秋战国时期也是史学与地理学快速发展的时期,正史传世的《史记》、《汉书》、《三国演义》等均与这个时期文学一脉相承,而《山海经》、《周易》等也记录下了这个时期的地理知识和宇宙观念。

4.工艺制造:春秋战国时期的工艺制造也相对较为发达,如冶铸技术、碾波器、车辕制造等都为后世不可忽视的发明。

5.思想启蒙: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去探讨人类存在的本质,不断反思人性和人的价值与意义,形成了诸如“仁爱”、“和谐共济”等思想基础,为后世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派流派1.儒家学派:儒家思想传承了中华文化数千年,提倡的是“礼治”、“德治”、“治国平天下”。

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程颐等;2.道家学派:道家思想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与道之关联,注重“舍我其谁,由己不由人”、“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等;3.阴阳家学派:阴阳家思想强调对天、地、人三位的均衡调和关系,以及通过占卜预测、医疗等行为来达成宇宙调和与个体健康。

代表人物有李光地、申公豹、邹衍等;4.法家学派:法家思想是以法律、制度、管理等为中心的思想体系,鼓励人类创客,极力追求权力的利用和增强。

中国历代文化——春秋战国文化知识

中国历代文化——春秋战国文化知识

中国历代文化——春秋战国文化知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内,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介绍春秋战国文化的一些重要方面,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

一、政治体制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体制主要是以诸侯国为基础的分封制度。

各个国家由诸侯统治,争夺地盘和权力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如孔子、韩非子等,他们对政治体制的思考和提出的各种理论为后来的中国政治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影响。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即关注和谐人际关系和道德伦理。

孔子被视为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强调君臣、父子、夫妻和朋友之间应该保持和谐,并强调人的教育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儒家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道家文化道家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也逐渐兴起。

道家的核心思想是“无为而治”,即通过放弃个人欲望和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道家文化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他们对自然、人性和社会关系的思考影响了后来的哲学发展。

四、兵法和军事思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战争频繁,因此兵法和军事思想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孙子兵法》和《吴子兵法》等兵家经典被广泛流传并影响后世,这些兵法强调了战争的艺术和策略。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军事家和战略家,如孙武、吴起等,他们对军事战略的思考为后来的军事理论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五、文化繁荣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繁荣的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文化名人和文化作品。

例如,屈原的《离骚》、孟子的《孟子》以及楚辞等文学作品都是这个时期的杰作。

此外,战国时期还涌现出了一些举世闻名的工艺品和艺术作品,如钢笔、青铜器等,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底蕴,也为后世传承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六、哲学思想的多元化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多元化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这一时期,道、儒、佛三教并重,景教、祆教、 摩尼教也得到一定的传播和发展。
政治上的强盛、宽容、开放,造就了一个丰富热 烈的艺术世界。唐代诗歌创作热情高涨,留下了许多 脍炙人口的诗篇,绘画在唐代已有明确的分科,人物 画极盛,书法在唐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等,造就了 一批杰出的诗人、画家、书法家、散文大家。
人物画仍然是主流,并且由于佛教艺术的传入,中 国宗教绘画开始繁荣起来。
书法成为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以王羲之、王献之 父子为代表的一大批文人士大夫书法家在这一时期出现, 被称作书法艺术的一大高峰。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四、汉唐时期
隋、唐不仅继承了南北朝汉族传统的封建文化, 而且还采撷了国内各少数民族文化的精华,体现出兼 容并包的宏大气派,造就了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五、宋元明清时期
辽夏金元的统治体现了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 的冲突与融合。这造成了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冲 突的双重效应,元代蒙古人把汉族士人文化践踏 得支离破碎,科举一度中止,文人仕进之路堵塞, 于是一部分文人投身于杂剧创作,
汉文化被少数民族吸收,元帝国对欧亚大陆 的征服,西方人的涌入,也带来了异邦的先进文 化,在外域文化输入的同时,中国文化也源源不 断地传入欧洲。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四、汉唐时期
秦汉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了分裂、动乱的三国两晋 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打破了秦汉帝国所形成的 以经学为核心的一元文化格局,出现了内容更加丰富、 更加生动活泼的多元发展局面。
在宗教方面,玄学兴盛成为道教和佛教发展的土壤。 五胡乱中原不仅使得大量的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并融 入汉族,还通过南渡繁荣了江南地区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04

中国文化概论04
24
• 制礼作乐 制礼:确立把上下尊卑等级关系 固定下来的行为准则规范、 周制度、行为、观念文化总汇 经济、政治、社会、家庭生活 礼为内容(亲亲血缘原则,尊尊政治原则) 仪为形式 作乐:配合礼制施行的情感艺术系统 目的:纳上下于道德,而后天子、诸侯、卿大夫、 士、庶民以成一道德的团体
25
• 周易.宇宙代数学
30
2、百家争鸣
西周灭亡,促使人们对 天下兴亡的思考,人们不 再崇信天道,进而在如何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教 化民众等方面形成不同的学派。这些学派的创立者 和代表人物被合称为诸子百家。如阴阳、儒、墨、 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兵、医家。最 有影响的主要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各学派 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或著书立说,人们的思想空 前活跃,在中国文化史上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空前繁 荣局面。
15
甲骨文:“六书”汉字结构规律 象形、会意、指事 形声、假借、转注 文连成句成实际会话 金文:钟鼎文,铭于礼器与乐器 金文比甲骨文 数字大增,反 映社会生活实 践发展。 篇幅增大; 汉字形声化趋 势明显
16
⑶巫史文化 巫史——中华民族第一代文化人 随着生产力发展,阶级明朗化,统治秩序制 度化,社会分工日趋细密,专司人神交通的“巫” 逐渐职业化、世袭化,职责由占卜,扩大为参与 政治管理—“掌官书以赞治”和卜筮、祭祀、书 史、星历、教育、医药活动,垄断神坛,把持政 坛,执掌学坛。对我国灿烂文化起“开源”作用。 形成传统:“学术与政治纠缠”、“神学与科学交 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混杂,“文史哲汇通”
12
5、上古文化的分布
中华文化的多元发生 依据考古学旧石器时代文化遗 迹满天星斗,新石器时代文化 遗迹全国7000余处。八区创造 原始文化,水平不在黄河流域 之下。 华夏集团(黄帝、炎帝) 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分布区 东夷集团(蚩尤、皋陶) 大汶口文化、青莲岗文化 苗蛮集团(伏羲、女娲) 屈家岭文化、大溪文化

中华古典文化发展历程

中华古典文化发展历程

中华古典文化发展历程中华古典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原地区。

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文化艺术形式,包括文学、音乐、绘画、戏曲、书法等等。

以下是中华古典文化发展的一些重要阶段和特点:1. 起源与初期发展:中华古典文化起源于古代先民的部落生活。

见证早期中国文化形态的代表是甲骨文,它是商代人民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写的文字,具有一定的象形和指事特征。

同时,古代神话传说也丰富了中华古典文化的起源,如《山海经》等。

2. 儒家文化的兴起: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说逐渐兴起并成为主流。

孔子与其弟子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精神,强调道德伦常、礼制教化等核心价值观。

儒家的经典典籍如《论语》、《大学》、《中庸》等,成为后来中华古典文化的重要基石。

3. 诗经与楚辞:诗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民歌、祭歌等各种各样的作品。

楚辞则是出自楚国文人的大量抒发情感和思考人生的作品,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

这些诗歌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一直影响着后世的文人和诗人。

4. 书法与绘画:中国古代书法和绘画艺术一直被视为高雅的艺术形式。

书法以行草、楷书、隶书等多种体裁为代表,注重笔画的韵律和结构美。

绘画则注重中国画的意境、山水的神韵和人物的表现。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书法和绘画不仅被视为艺术,也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5. 戏曲与音乐:中国古代戏曲和音乐艺术一直是中华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戏曲包括了京剧、昆剧、豫剧等各种地方戏,以其独特的音乐、表演和戏剧元素,享有盛誉。

古代音乐则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韵律和和声,如琵琶、古筝、笛子等乐器演奏。

这些只是中华古典文化发展历程中的一些重要阶段和特点,中华古典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它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内涵,也对世界文化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儒家: 创始人为鲁国孔丘,因其对中国文 化的巨大贡献,尊称为孔子,“文宣 王”“大成至圣先师”;
孔 子 讲 学 图
❖ 野合而生
❖ 圩顶、反宇
唐·司马贞:故孔子顶如反宇。反宇者,若 屋宇之反,中低而四傍高也。
❖ 身长九尺六寸(约191.136厘米)
孔子像
曲 阜 孔 庙 中




孔子地位的变化
❖ 文化整合:
❖ 孟子:天下恶乎定,定于一。
❖ 庄子、荀子、韩非子都曾评论当时各家思想, 指陈特点,为稍后的整合作了准备。
❖ 《吕氏春秋》、汉《淮南子》:整合的两次 尝试。
❖春秋战国时期为中华文化的确立提 供了发展契机,奠定了基础;同时, 也有力推动了华夏民族的最终形成。
拉 斐 尔 : 《 雅 典 学 院 》
❖ 雅典学院与稷下学宫
❖ “不任职而论国事”、“不治而议论”、 “无官守,无言责”
❖ 知识分子的独立性
自平王东迁至韩、赵、魏“三家分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53年),为春秋时期 。
“三家分 晋”至秦 始皇统一 六国(秦 始皇二十 六年,前 221年), 为战国时 期。
周 代 篆 文 的 毛正 公宗 鼎, 金 文 的 瑰 宝
晋 古 文 字
❖ 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 礼崩乐坏;士阶层的活跃;
士的地位变化(知识与权威的变化) ❖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 《左传》 ❖鬼神非人实亲,唯德是依。《左传》
❖ 百家兴起: 儒、道、墨、法、名、阴阳、农、 纵横、杂家、小说家
❖ 特点: 1、尊从天道,崇尚自然; 2、倡导“无为”; 3、强调个体精神的自由、独立; 4、辨正的思维特点;
3、强调个体精神的自由、独立; “与天地精神相往还 ”(《庄子》)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 物论》) 平等观 个体自由
❖由自己、人的自由、个人的自由、他人的自由 ❖万物有 自己的生命历程,不为他人而存在
以道德为基础的“修、齐、治、 平”的人生观。
❖ 孔子的影响:
❖ 哲学、政治统治学、伦理学、文艺学、教育 学……
❖ 汉唐时代,孔子思想传播到中国周边邻国,特 别是朝鲜、日本、越南,儒学成为这些国家传 统思想的一个重要因素。 “儒家文化圈”。
❖ 明朝末年,孔子思想中非宗教的理性主义和人 文主义精神传到欧洲,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兴起 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公元前500年人类文化轴心期
东西方三圣时期
西方
东方
苏格拉底 柏拉图
老子 佛陀
亚里士多德
孔子
❖ 释迦牟尼(约前565-前485) ❖ 孔子(前551-前479) ❖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 ❖ 墨子(约前468-前376) ❖ 柏拉图(前427-前347) ❖ 老子(不详) ❖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 ❖ 孟子(约前372-前289) ❖ 庄子(约前369-前286)
❖ 思考题:
❖ 为什么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孔子?中国人和外 国人对孔子关注的重点是什么?
❖ 儒家的伦理观念: ❖ 孔子的仁 ❖ 孟子的义(四端) ❖ 荀子的隆礼重法(仁政学说与专制统治开始
联姻)。
❖ 儒家文化的理想人格:修身成圣。圣贤理想, 内圣外王。
道家
❖ 其代表人物是老子与庄子
❖ 老子抽象人生为哲理 ❖ 庄子形象哲理为生活 ❖ 孟子眼热心也热 ❖ 老子眼冷心也冷 ❖ 庄子眼冷心却热
❖ 史墨:三后之姓,于今为庶。 ❖ 叔向:降在皂隶(《左传·昭公三年》) ❖ 士庶子、士庶人的连称 ❖ 孟子: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
❖ 重整人间秩序的企图: ❖ 儒家:伦理的秩序,以有差等的爱使世人得
到幸福 ❖ 墨家:无差别的爱 ❖ 道家:忘却爱与其他的价值 ❖ 法家:法的秩序 ❖ 名家:逻辑的秩序 ❖ 阴阳家:自然的秩序
享誉世界的孔子
美国出版的《名人年鉴手册》所列出的世界十大 思想家中,孔子雄居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联合国大厦内悬挂着孔子的名言: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1993年在芝加哥世界宗教议会大会通过的 《走向全球伦理宣言》,把孔子的“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作为四条“金规则”的指导 思想。
• 1988年,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在法国巴黎 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 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 智慧。”
管 仲与韩非
《管子》
❖ 法者,民之父母也。 ❖ 法者,天下之至道也,圣君之实用也。 ❖ 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之谓大治。 ❖ 圣君任法而不任智,故身佚而天下治。
❖ 法家的主要特征:
专讲对立的极端辩证法;
治国方略上,主张严刑峻罚;
文化政策上,主张“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实行文化专制主 义;
❖ 工具理性、功利理性
❖ 崇尚强大、效率,追随权力意志,以成 败论英雄
❖ 直面人心的脆弱和自私
墨家
❖ 创始人为鲁国的墨翟,信徒大多为 从事劳作的下层手工业者,
❖ 兼爱非攻。 ❖ 天志明鬼。 ❖ 尚同尚贤。
“人不分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 "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 节用节葬。
❖阴 阳 家
❖ 代表人物为邹衍。认为阴阳是构成自 然与社会、万物运动发展的终极原因 和基本方式;从时间、空间的流转、 变化中去认识把握世界,是其主要的 思维方式,即“深观阴阳消息”。
战国时期形势图
春秋战国文化形势图
❖ 楚国北上争霸导致的文化震荡与发展 ❖ 铁器发展在楚、吴、越强大的作用
❖ 六国文字开始差异
❖ 但仍属于同一体系
《说文序》称七国之时,“文字异形, 言语异声”。按其端实自春秋时始。扬雄 《方言》多载齐、秦、楚、晋、宋、卫、 鲁、郑诸国不同之语,大抵沿自春秋之时。 如越王名“勾践”,在楚国就写作“鸠 浅”。
❖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 学说核心:“仁” ❖ 思想方法:“中庸辩证” ❖ 重血亲人伦 ❖ 重现世事功 ❖ 重实践理性 ❖ 重道德修养
❖ 主要内容:
天命与仁德相配合的“天道观”;
复古与维新相结合的“历史观”;
以仁释“礼”,把社会的外在规 范化为内在道德伦理意识的自觉 要求的社会伦理观;
中国文化发展历程:春秋战国
第三节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
“轴心时代”
❖ 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1949年出 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第一次 把公元前500年前后同时出现在中国、西 方和印度等地区的人类文化突破现象称之 为“轴心时代”。
❖ 陈方正教授:“轴心文明”,是指凝聚着 人类价值与精神面貌的宗教与哲学思想, 它是文明的“内核”,是其最深层、最根 本的部分。
精神贞操
❖ 警惕: ❖ 投机取巧的滑头主义 ❖ 明哲保身的市侩哲学 ❖ 毫无诚信的玩世不恭
❖ 儒道互补,成为中国文人的文化心理结 构。
❖ 儒家强调的是人的高贵和勇气,服务社 会,挑战命运,讲规矩
❖ 道家强调的是人的理性和智慧,维护自 己,顺应自然,讲自由
法家
❖ 先驱人物是齐国的管仲,郑国的子产, 力主强化法令刑律;其后,李悝、商鞅、 申不害、慎到继续倡导重法、重术、重 势的思想;直至韩非,集法、术、势之 大成,建构完备的法家理论,主要著作 是《韩非子》。
❖ 从汉初开始,孔子就被尊为“为汉制法”的 “素王”。刘邦去世的前一年(前196),路 经鲁地,开启了历代帝王尊孔和祭孔的先例。
❖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的地 位在中国从此真正得以确立。
❖ 西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孔子被追 谥为“褒成宣尼公”,这是历代政府对孔子 封谥之始。

❖ 后来孔子的封号不断增加,如“文圣尼父”、 “先师尼父”、“文宣王”、“大成至圣文 宣王”、“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先 师、“万世师表”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