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词序的发展教案

合集下载

汉语名词的发展

汉语名词的发展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就不容易断定了; 但已有了词尾化的迹象。例如: ①胸中正,则眸子瞭焉。(孟子· 离娄上) ②又闻项羽亦重瞳子。(史记· 项羽本记)
魏晋以后,到了中古代,词尾“子”字逐渐普遍 应用起来了。例如: 2.凡五榖种子,浥郁则不生。(后魏贾思勰《齐 民要术》) 3.今本无上书年月日子。(唐李延寿《南史· 刘子 遴传》) 4.客户有一小宅子。(唐薛调无双传) 5.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 6.小片慈菇白,低丛柚子黄。(元稹景申秋诗) 以上可以证明,在中古时代,名词词尾“子”字 已经很发达了,并且它有构成新词的能力。
2.作为亲属称呼的词头,例如: ①阿戎(指从弟)劝吾自裁。(《南史· 王 思远传》) ②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木兰辞) ③阿奴(指弟)火攻固出下策耳。(晋书)
3.作为人称代词的词头,例如: ①阿你酒能昏乱。(王敷《茶酒论》) ②登阿侬孔雀楼。(南朝宋刘敬叔《异 苑· 鬼仙歌》)
在现代各地方言里,名词形态发展情况并 不一致,特别是在“儿”、“子”的问题 上。南部方言如粤、闽、客家方言,基本 上维持着上古汉语的特点,很少或完全不 用词尾“儿”“子”。广东只说“刀”、 “铰剪”、“竹”、“禾”、“叶”。 “儿”字在粤语里绝对不用。
(3)词尾“头” 比较常用的词尾是“头”字。产生于六朝。 首先我们要撤开似是而非的情况。例如 “石头”这个词的时代很早。今天的南京, 在东汉末就称为“石头城”。但是,石头 又称石首,可见“头”字是有实际意义的。 “码头”在唐代就有了,但当时写作“马 头”,可见“头”字仍有实际意义。下面 再举几个例子: ①被头不暖空沾泪,钗股欲分犹半疑。 (韩偓诗) ②乃取年头月尾,孤经绝句。(《新唐 书· 杨瑒传》)

古代汉语语法与语词的演变

古代汉语语法与语词的演变

古代汉语语法与语词的演变

古代汉语是中华文明的历史遗产,它的语法与语词演变经历了

漫长的历史过程。在古代汉语的语法方面,主要表现为句子结构

的简单、词序不定和重音位置固定等特点。而在语词方面,汉字

的发明创造、音韵变化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共同促进了词汇的演变。下面将对古代汉语的语法与语词的演变进行深入探讨。

句子结构的简单与词序不定

在古代汉语中,句子的结构比较简单,主语和谓语常常放在句

子的前面,宾语和状语放在后面。例如,在《论语》中,孔子说

过“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名言,其中“巧言令色”是主语,“鲜矣”是谓语,而“仁”则是宾语。此外,在《诗经》中也有“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的句子,其中“余音绕梁”为主语,“三日不绝”为谓语。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古代汉语的句子结构相对简单,缺乏现代

汉语中的复杂句和复合句等句式。

古代汉语的另一个特点是词序不定,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

放置的顺序并不固定。例如,在《孟子》中有“良马无还,田善无积”的句子,这个句子中的“良马无还”和“田善无积”其实都是主语、

谓语、宾语结构的简单句,但是它们的词序却是随意的。因此,

古代汉语的句子结构比较灵活,在表达方式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重音位置的固定

古代汉语中的重音位置比较固定,大多数单音节词的重音都在

第一个音节上,例如“山”、“水”、“人”等。但也有例外,例如“我”、“是”等词的重音就在第二个音节上。此外,古代汉语中还出现了

许多双重或多重重音的词汇,例如“华丽”、“互通有无”等,这些词汇的发音演变与历史、地域、文化等多种因素有关,体现了古代

发展汉语 教案

发展汉语 教案

发展汉语教案

教案标题:发展汉语

教案目标:

1. 帮助学生提高汉语听、说、读、写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对汉语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3. 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教案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汉语学习的兴趣。

2. 通过简单的问答或小组讨论,了解学生对汉语的了解程度和学习动机。

二、学习汉字(15分钟)

1. 介绍汉字的基本结构和发展历史。

2. 通过示范和练习,教授几个常用汉字的笔画和读音。

3. 组织学生进行汉字书写练习,并提供反馈和指导。

三、听说训练(20分钟)

1. 播放一段简短的汉语对话或录音,并提供相关问题。

2. 引导学生进行听力训练,并鼓励他们使用所学汉字进行口语表达。

3. 分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对话练习,以提高语言交流能力。

四、阅读理解(20分钟)

1. 提供一篇简短的汉语文章,并进行词汇和句子解释。

2. 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并回答相关问题。

3. 分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阅读理解练习,以提高阅读能力和团队合作

能力。

五、写作练习(15分钟)

1. 提供一个主题或话题,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2. 给予学生写作指导和范文展示,以提高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3. 互相交换作文,进行修改和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学习。

六、总结和反馈(5分钟)

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反馈意见,以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3. 鼓励学生继续学习汉语,并提供学习资源和建议。

教案评估:

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

2. 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的进步。

《汉语史》教案

《汉语史》教案

第一节汉语史的对象和任务

汉语史是关于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汉语发展的客观现象和规律。灵魂:语言发展是经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旧质要素的逐渐衰亡来实现的。

第二节中国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的贡献(重点)

一、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研究的三个阶段及主要内容:

1)第一阶段:从汉初(公元前三世纪)到东晋末(五世纪)是语义研究阶段。

1.小学:对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称呼。因为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研究目的是为“读经”扫清语言文字障碍,是为经学服务的,是经学的附庸,所以习惯上称为“小学”。现代语言学研究是为语言而研究语言,而传统语言文字学是为经学而研究语言文字。

2.语文学:对传统语言文字学的另一个称呼。因为传统语言文字学不是研究活的口头语言,而是研究书面语言、文献语言,所以又称为语文学。而现代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活着的口语。

《尔雅》:按意义分类;释诂、释言、释训,郭璞注;张揖:《广雅》

扬雄:《方言》;刘熙:《释名》,中国语源学第一部。

2)第二阶段:从南北朝初(五世纪)到明末(十七世纪)是语音研究阶段。

《切韵》(最早,陆法言)、《广韵》(1008宋)、《集韵》(1037)、《中原音韵》(周德清,元,为北曲而作)。

切韵系统:根据广韵,共206韵,分五卷,平声两卷,上去入声各一卷。

3)第三阶段:从清初(十七世纪)到现在是全面发展的阶段(朴学)

明,梅膺祚《字汇》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

陈第《毛诗古音考》: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

南北朝时期,人们读《诗经》,发现一些韵脚不和谐,便将这些字临时改读以求押韵,称为“叶韵”。(必考)

(六)古代汉语的词序

(六)古代汉语的词序

四、古代汉语的定语后置 1、数量定语后置
《晏子春秋》:“吏二缚一人诣王。” 《鸿门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
2、修饰定语后置
《廉颇蔺相如列传》:“求人可使报秦者。”
《冯婉贞》:“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劝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 黄泉,用心一也。” 《钴鉧潭西小丘记》:“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 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
六 古代汉语的词序
讲授 袁善来
一、词序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
词序:也叫“语序”,是指语言中词语结合的先后次序。 汉语不靠词形变化表达语法意义,词序在表达语句含义的 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打你。 你打我。
打你,我。 你,我打。
二、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
汉语的基本词序: 主语——谓语——宾语 宾语前置的语序: 主语——宾语——谓语
现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 唯利是图 惟命是听 时不我待
你哪里去?我跟着你。
我火车坐过,飞机也坐过。
夜以继日
关于宾语前置: 5.6
前两种宾语前置的原因
王力《汉语史稿》:“在原始时代的汉语里,可能的情 况是这样:代词作宾语的时候,正常的位置本来就在动词的 前面。”又:“到了南北朝以后,这种疑问代词和否定句中 代词宾语后置的发展已经在口语中完成了,从此以后,凡是 在书面语言里运用先秦时代那种代词宾语前置的结构,那只 是仿古,而并不反映口语。”

《汉语史》词序的发展教案

《汉语史》词序的发展教案

《汉语史》词序的发展

词序是汉语语法的主要内容。就一般说,汉语的词序是固定

的。从历史上看,汉语词序并没有多大的变化,但也不能说完全

没有变化。

主—动—宾的词序,是从上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词序。但是,在上古汉语里,有一些特殊的情况,就是宾语可以放在动词的前

面。

在甲骨文里,宾语的位置比较自由,名词宾语也可放在动词

的前面。如:

①贞:方不我.正?(《殷契拾掇》1.258)(方国不会攻打我们吧?)

②弜(bì,不)小牢

..用?(《殷虚文字外编》42)

(不用小牢?)(否定句)

③弜用三牢

..?(《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585)(不用三牢?)(否定句)

④贞:牛.取,亡禍?(《殷虚文字缀合》327)(取牛。)(肯定句)

到了先秦时代,由于语言的发展,这种结构分为三种情况:(一)代词宾语无条件地放在动词前面。主要有“是”、“自”、

汉字的起源 教案

汉字的起源 教案

汉字的起源教案

教案标题:汉字的起源

教案目标:

1. 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掌握汉字的基本结构和书写规范;

3. 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兴趣和学习汉字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掌握汉字的基本结构和书写规范。

教学难点:

1. 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兴趣和学习汉字的能力。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设备;

2. 汉字起源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学生练习汉字的纸张和笔。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古代汉字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汉字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知道汉字是如何起源的吗?”

Step 2:知识讲解(15分钟)

使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介绍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包括甲骨文、金文、隶书等不同时期的汉字形态演变。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培

养对汉字的兴趣。

Step 3:学习汉字的基本结构和书写规范(20分钟)

向学生展示一些常用汉字的基本结构和书写规范,包括横、竖、撇、捺、折等

汉字的笔画构造。通过示范和讲解,引导学生掌握汉字的基本结构和书写规范。Step 4:练习汉字书写(15分钟)

让学生拿出纸张和笔,根据教师的示范,练习书写一些简单的汉字。教师可以

提供一些汉字练习册或工作纸,让学生进行书写练习。

Step 5:巩固与拓展(10分钟)

设计一些与汉字起源相关的小活动,如汉字谜语、填字游戏等,让学生巩固所

学知识,并拓展对汉字的了解。

Step 6:总结与反思(5分钟)

与学生进行简短的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鼓励学生对汉字的学习保持

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汉字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42汉语史讲义(语序的发展)

42汉语史讲义(语序的发展)

┉┉┉┉┉┉┉┉┉┉┉┉

主谓宾的发展(宾语是代词的情况)

1.原始时期的形式:主语+宾语+动词

2.先秦时期

2.1 没有任何限制的代词宾语:完全摒弃了旧的词序,仅留下来了若干残迹。(一些凝固形式)

2.1.1代词“是”用在“以”后面构成凝固形式“是以”

2.1.2“是谓”凝固形式

2.1. 3“自”作为代词的宾语时,总是放在动词的前面

2.1.4“相”代词性副词,总放在动词的前面。

2.2宾语是个疑问代词,有复指成分的句子,保存了旧的形式。

2.2.1宾语是个疑问代词,前置。“何以”为凝固形式。

2.2.2宾语是个名词,有一个指示代词作复指成分。复指词包括:“是,之,焉”名词

宾语后面有复指成分,前面往往有词头“惟”;代词宾语本身也可以用另一个代

词复指“是之谓”凝固形式。

2.3否定代词宾语:旧的结构与新的结构同时存在。否定词是“莫,未,毋(无)”宾语是“吾,余,汝,爾”动词后置比前置的要多。“不┉之”有些结构表现为过渡状态“不我”,“不已”

3.汉代:疑问代词宾语后置的发展,否定代词宾语后置明显。

4.南北朝时期:疑问代词宾语后置,在口语中形成了。

┉┉┉┉┉┉┉┉┉┉┉┉

处所状语的位置

1.殷墟卜辞:位置不固定,处所状语可放在动词的前面也可放在动词的后面

2.西周以后:处所状语必须放在动词的后面

3.汉代:一般的处所状语渐渐可以移到动词的前面,从此它的位置在动词前后均可。

4.后代:动词“在”代替了“于”之后,位置才固定在动词前面。“在家吃饭”

工具状语的位置

1.上古时期:放在动词的前后均可。如果活用表示原因,那么应该放在动词的前面。

词序

词序

古汉语的数量表示法(状谓倒序)
1.物量表示法(数量词+名词) (1)数词直接与名词结合,不用量词。 一言以蔽之。 (2)数词先与量词结合成数量结构,然后再修饰或 补充名词。 人间能得几回闻。 马三匹。
2.动量表示法
(1)将数词直接放在动词之前作状语表示行为数量。
又与之遇,[七]遇皆北。(《左传· 文公十六年》)七遇:遭遇七 次。 子墨子[九]距之。(《墨子· 公输》) 九距:抵抗了九次。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百]战[百]胜; [千]变[万]化 对比:现代汉语表示行为数量,一般是把数词与动量词构成的数 量词组放在动词的后面作补语。 看<两遍> 踢<三脚 >
(三)动词宾语前置,用“是”、“之”、 “焉”、“斯”等词作标志的
有的语法书上把“是、之、斯、焉”称作助词,
我们仍看作是代词,是复指代词,其作用是用来复
指前面的宾语。 思考:秉国之均,四方是维。《诗· 小雅· 节南山》 比较:“是”是判断词吗?即“四方是维护” “是”是前置宾语吗?即“四方维是”
今吴是惧而城于郢。《左 传· 昭公二十三年》 比较:“是”是判断词吗? 译为“现在吴国是害怕了”。 “是”是前置的宾语吗? 即“今吴惧是”,译为“现 在吴国害怕这个”。
(BACK)
疑问代词作宾语,无论是动词的宾语, 还是介词的宾语,都要前置。这条规则在先 秦是比较严格的,可以说是没有例外。

汉语史(全套课件882P)

汉语史(全套课件882P)
代的文言是模仿的结果。 • 3)古代汉语有时指上古时期的汉语,即上
古汉语。
汉语史研究的依据
• wk.baidu.com一)历代保存下来的书面语
• 韵文:《诗经》、《楚辞》
•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 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 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 餐兮! (《伐檀》)
• 尸位素餐: • 尸:“神像也。”(《说文》) • 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
少群双声字就表示有多少个声母,但是用什么符 号来表示这一群群双声字的声母呢? • (3)字母 • 音韵学家拿一个含有该声母的字代表该声母。古 人专门替这种声母的代表字起了个名称,这就是 字母。 • 古人的“字母”,就是指声母的代表字。
• (4)字母的最早创立者 • 唐代的和尚舍利 • 唐代的和尚首温 • 唐代的和尚神珙 • 唐代少数民族和尚了义 • 唐末五代和尚守温 • 1923年,刘半农在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抄
• 汉语的音节不一定全部具备“声、韵头、韵腹、 韵尾、调”这五个部分,但韵腹和声调是任何一 个汉语音节必具备。
• 一个单纯的音位可以是一个音类,两个以 上音位的组合也可以是一个音类。
• 齐齿呼:以/i/为主要元音或介音的韵。
• 合口呼:以/u/为主要元音或介音的韵。
• 撮口呼:以/y/为主要元音或介音的韵。
调值。具体方法又有两种:符号表示法和 数字表示法。 • 符号表示法: • 数字表示法:

《古代汉语的词序》课件

《古代汉语的词序》课件

副词词序的比较
总结词
副词在句子中的位置不同,强调的意 义和效果也不同。
详细描述
在古代汉语中,副词通常紧跟在形容 词之后,而在现代汉语中,副词则通 常紧跟在形容词之前。这种变化使得 副词的强调意义更加突出,也更加符 合语言的表达习惯。
04
古代汉语词序的演变
词序演变的规律
01
02
03
逐渐由自由到规范
动词的词序
总结词
动词在句子中的位置通常位于名词之后,形容词之前。
详细描述
在古代汉语中,动词是句子的核心成分之一,通常放在句子的中心位置。动词在句子中的位置通常是 在名词之后,形容词之前。例如,“食马”中,“食”是动词,“马”是名词,“之”是形容词,动 词“食”位于名词“马”之后,形容词“之”之前。
VS
修饰语前置
在古代汉语中,形容词和名词组成的修饰 语通常前置,这种词序在现代汉语中也有 所保留,使得现代汉语的表达更加丰富和 多彩。
对现代汉语词汇的影响
词汇演变
古代汉语的词序对现代汉语词汇的演变产生 了影响。一些词汇的构造方式、词义的演变 等都与古代汉语的词序有关,例如“英雄” 、“美好”等词汇的构造和意义演变。
词序的分类
• 词序的分类: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和顺序,可以将词序分为多种类型,如主语-谓语-宾语顺序、定语-中心词顺序、状 语-中心词顺序等。

汉语语法发展概要_图文

汉语语法发展概要_图文

(二)平声为动词,去声变为名词。
传——《荀子·不苟》:“名不贵 苟传,唯其当之为贵”又 “传曰:
百度文库
(三)平声或上声为形容词,去声 变为动词。 好——《诗经·缁衣》:“缁衣之 好兮”又《诗经·彤弓》:“中心 好之”
中古时期的句法和上古时期有四个 显著不同的特点:第一,疑问句和 否定句的代词宾语,在上古必先置 于动词,战国时期已经开始出现例 外。东汉以后,例外发展成为正常 规则,终于和一般句子结构一样, 变成先动后宾。第二,被动式进一 步发展。除了沿用“为……所” 式以外,被字句就是本时期流行起 来的新形式。
名词在过去没什么标志,从东 汉起,开始出现作为人名和亲属 名词的词头“阿”和另一名词词 头“老”。由实词虚化为名词词 尾的“子”“头”“儿”也是在 这个时期产生的。
动词在先秦也没有任何语法特征 ,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开始有 了动词词尾“着”“了”的出现 。最初,它们的实词性还是很强 ,到了近古时期的唐代就完全虚 化了。它们分别表示动词的进行 体和完成体。
所谓词序就是词与词之间的关系 ,词序不同,词性就会改变。例 如“善”字,在“教人以善”中 是名词;在“有善人,有不善人 ”里是形容词;而在“穷则独善 其身”里却是动词了。。
同时,在上古前期的卜辞里,已经有 形容词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也有动 词用作使动的例子如“王吉兹卜。 ”“吉”是形容词,这里却作意动用 法,即王认为此卜吉利。这些历史特 点说明,上古汉语已不是结构简单而 是相当发展的语言。

《汉语史》第八讲讲义

《汉语史》第八讲讲义
《汉语史》第八讲讲义
目录
• 汉语史概述与研究意义 • 汉字起源与演变过程 • 汉语词汇发展变化分析 • 汉语语法结构特点探讨 • 方言差异与普通话推广问题 • 古代文学作品语言鉴赏
01 汉语史概述与研究意义
汉语史定义及发展脉络
汉语史定义
研究汉语语音、语法、词汇等系 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语言 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 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 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
语。
普通话标准
普通话的标准包括语音、词 汇、语法三个方面,要求使 用者掌握标准的发音、丰富
的词汇和正确的语法。
推广历程
自20世纪初开始,中国政府 就开始推广普通话,通过制 定标准、编写教材、开展培 训等措施,逐步在全国范围 内推广普通话。
并列句与复合句
并列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句并列而成,复合句则是由一个主句和一个或多个从句构成。
复杂句型解析
对于复杂句型,需要分析句子的结构层次和语义关系。例如,对于长句可以通过划分意群来理解其结构;对于省 略句需要还原省略的成分来理解其意义。同时,还需要注意句中的关联词和语气词等,以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03 汉语词汇发展变化分析
基本词汇积累与扩展方式
继承古汉语词汇
汉语在发展过程中,从古代汉语 中继承了大量基本词汇,这些词 汇成为现代汉语的基石。

《汉语史》指示代词教案.doc

《汉语史》指示代词教案.doc

指示代詞

在上古漢語里,近指代词有“之、兹.此.斯、时、是” 6个; 远指代词有“其、彼、匪、夫” 4个;特指代词有“尔、若、然”(这样、那样之意);无定代词有“某、或、莫、无”;旁指代词有“他佗、佗)产生于四周末;特殊指示代词“者、所”。

中古指示代词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这气又作“者、遮、拓、只”)、“底”、“箇”、“许”“能”、“那”的产生。

到了近代,近指代词“这、遮、者、拓、只”等形式逐渐统一为“这”。

由此产生“这边、这个、这里、这般、这样”等复音词形式,应用广泛。还产生了复音指示代词“这些(宋代)、这些儿、这些个、这搭儿(这坨儿)、这儿”、“这厢、这壁、这壁厢” (相当于“这边”)、“这会儿、这会子、这早晚、这咱”(相当于“这时候”)、这等(这样)、这的(相当于“这个、这里、这样”)、这般样(这样)、“这们、这么”(这些人)、“这么个、这么样、这么着”等。

远指代词,由“那”组成的“那些、那些个、那搭儿(那坨儿,即“那里”)、“那会儿、那会子,“那厢、那壁、那壁厢”(那边)、“那早晚、那咱”(那时候)、那等(那种、那样)、那的(指人或处所)、“那们、那么”(那样)那么个、那么些、那么着,兀那(那个)、兀的(这、这个)、恁个(这个)、“恁般、恁样”(这

般、这样)、“恁的、恁的般”(这样)等。

重要指示代词的用法及其发展:

(1)“之”字。作定語。等于现代的“这”。例如:

①之子于歸,宜其室家。(《詩•周南•桃夭》)

②之馬之目盼則谓之馬盼,之馬之目大而不謂之馬大;之牛

• • •

之毛黄則謂之牛黄,之牛之毛众而不謂之牛众。(《墨子•小取》)

王力先生《汉语史稿》整理资料汇编下(语法部分)

王力先生《汉语史稿》整理资料汇编下(语法部分)

王力《汉语史稿》

第九讲汉语语法的发展

一、语法的稳固性

1、词序的固定是汉语语法稳固性的最突出的一种表现.

今春王出。(郭沫若《殷契粹编》)甲辰卜,商受年?(《前》3.30.6)

知我者,谓我心忧。(《诗·黍离》)子见南子,子路不悦。(《论语·雍也》)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

2、汉语的虚词也有相当大的稳固性

如‚之‛、‚于‛、‚与‛、‚以‛、‚而‛、‚则‛、‚虽‛、‚若‛、‚如‛等。

3、各地方言语法的统一性也能体现汉语语法的稳固性

猫比狗小 VS 猫细过狗

语法的稳固性保证了语言的连贯性。

二、语法的发展

语法包括词法和句法两部分。《汉语史稿》中有‚历史形态学‛一篇,专讲词法。形态,即指词形变化。

1、形态方面

⑴上古汉语的形态,一般表现在声母或韵母的变化上。

之[ţǐə] VS 其[g ‘ǐə] 不[pǐwə ] VS 弗[pǐwət]

⑵中古汉语的形态表现在声调的变化上。

在变调构词这一语言现象中主要是靠去声来和其他声调对立。

名词和形容词转化为动词,则动词念去声;动词转化为名词,则名词念去声。

①名词或形容词动词者,动词变去声。

【衣】《说文》:‚依也,上曰衣,下曰裳。象覆二人之形。‛名词,平声;‚九月授衣。‛《广韵·未韵》:‚衣著‛。动词,去声。‚老者衣帛食肉。‛【冠】《说文》:‚弁冕之总名也。‛名词,平声;‚新沐者必弹冠‛《广韵·换韵》:‚冠束‛。动词,去声。‚冠者五六人‛

【好】《说文》:‚美也。‛形容词,上声;‚君子好逑‛《广韵·号韵》:‚爱好‛。动词,去声。‚敏而好学‛

【善】《说文》:‚吉也。‛形容词,上声;《韵会》:时战切,去声。注云:‚凡善恶之善則上声,彼善而善之則去声。‛

汉语史稿读书报告语法

汉语史稿读书报告语法

汉语史稿读书报告语法

在《汉语史稿》这本书中,语法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被详细介绍和解析了。从这本书中,我对汉语的语法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在阅读这本书时所了解到的一些重要的语法知识以及我的感悟。

语法的定义

语法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语言中单词的形态、句子的结构、

语法规则、句子的语义和语用等问题。语法是任何一种语言的基础,是学习一门语言的必要前提。对于汉语而言,语法更是其核心部分。

汉语的语法特点

汉语的语法有其独特的特点,在《汉语史稿》中也有详细的解析。汉语的语法

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词序灵活

汉语的语法中,词序非常灵活和宽泛。汉语可以用不同的词序来表示不同的意思。例如,“我爱你”可以说成“你我爱”、“爱你我”、“我爱你”等等。这种灵活的词

序为汉语的表达能力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语法没有格变化

在汉语中,名词之间没有格的变化。例如,“我”和“你”在主格、宾格和所有格

中的形式都是一样的,“我爱你”和“你爱我”中的“我”和“你”的形式没有发生改变。

这与其他一些语言(如德语、俄语等)不同,在这些语言中,名词变化会随着不同格的使用而发生改变。

没有语音变化

在汉语中,语音没有在语法上影响词义的变化。与英语中的词义区分归因于词

的发音不同,在汉语中,语音并不会对词义产生影响。这也为汉语的读写教学提供了便利。

区别主谓宾不象英语显著

在英语中,主语、谓语和宾语都有不同的形式。但在汉语中,主谓宾的形式并

没有明显的区别。例如,在英语中,“I eat the apple”中,“I”是主语,“eat”是谓语,“the apple”是宾语。而在汉语中,“我吃苹果”中,“我”、“吃”和“苹果”之间并没有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史》词序的发展

词序是汉语语法的主要内容。就一般说,汉语的词序是固定的。从历史上看,汉语词序并没有多大的变化,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变化。

主—动—宾的词序,是从上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词序。但是,在上古汉语里,有一些特殊的情况,就是宾语可以放在动词的前面。

在甲骨文里,宾语的位置比较自由,名词宾语也可放在动词的前面。如:

①贞:方不我.正?(《殷契拾掇》1.258)(方国不会攻打我们吧?)

②弜(bì,不)小牢

..用?(《殷虚文字外编》42)(不用小牢?)(否定句)

③弜用三牢

..?(《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585)(不用三牢?)(否定句)

④贞:牛.取,亡禍?(《殷虚文字缀合》327)(取牛。)(肯定句)

到了先秦时代,由于语言的发展,这种结构分为三种情况:(一)代词宾语无条件地放在动词前面。主要有“是”、“自”、

“相”等代词。例如:

①日民献有十夫予.翼。(《书经·大诰》)

(献:贤。予.翼:助我.。这些天有十位贤者来帮助我。)

②赫赫师尹,民具尔.瞻。(《诗经·小雅·节南山》)

(赫赫:显盛貌。具:俱。尔.瞻:看着你。)

(1)在指示代词当中,“是”字比较能保存原始的结构。在某

些情况下,“是”字可以自由地放在动词前面。例如:

①葛之覃兮……是.刈是.濩,为絺为綌。(《诗经·周南·葛覃》)

(覃:延,长。是:代葛藤。絺:细葛布。綌xì:粗葛布。)

②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

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

(2)代词“是”做介词“以”的宾语的时候,在上古一般是放

在介词的前面的;而且“是以”这个结构作为凝固形式一直流传在后代的文言文里。例如: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

..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

②非我与吾子之罪,几天与之也。吾是以

..泣也。(庄子·徐无鬼)

③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

..区区不能废远。(李密·陈情表)(3)“是”与“谓”构成凝固形式“是谓”。“是谓”译成现代汉语是“人们把它叫做”或“我们把它叫做”。例如:

①此三材者而无失其次,是谓

..人主之道也。(荀子·君道)

②杀人者不死,而伤人者不刑,是谓

..惠暴而宽贼也。(荀子·正论)

(惠:仁爱。宽:饶恕。)

除此之外,还有“自”字和“相”字。“自”字作为代词宾语的时候,总是放在动词的前面。如:

①山木自寇

..也。(庄子·人间世)

..也,膏火自煎

“相”字是代词性的副词,所以也总是放在动词的前面。

这些结构之所以被认为残迹,是因为到了先秦时代,除了凝固形式之外,一般已不再用“主语·代词宾语·动词”这种结构方式了。正常的结构已变为:“主语·动词·代词宾语”。例如:

①起予

..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

(起:发挥,阐明。商呀,你真能阐发我的意思

......,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了。)

②故天弃我

..,不有康食。(《书经·西伯勘黎》)

(所以上天抛弃我们

....,不让我们得到糟糠之食。)

③其谁能睹是

..而不乐也哉?(《荀子·王霸》)

完全保存着旧形式,又有三种情况:

第一是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第二是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第三是用结构助词标志宾语前置。

(二)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例如:

①吾谁欺

..?欺天乎?(《论语·子罕》)

②无父何怙

..?无母何恃

..?(《诗经·小雅·蓼莪》)

③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

..?(《孟子·离娄上》)

④客何好

..?……客何能

..?(《战国策·齐策》)

⑤何以

..知其然?(《墨子·辞过》)

(有例外:如《论语·子张》:“子夏云何

..?”《国语·晋语二》:“荀息谓何?”)

其中“何以”这个结构一直流传到后来的书面语言里,成为一个凝固的形式。例如:

①卿等何以

..得存?(《世说新语·政事》)

(三)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如:

①不患人之不己

..知,患不知人也。(《论语·)

②谏而不入,则莫之继

...也。(《左传·晋灵公不君》)

③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诗·伐檀)

④我无尔诈

...。(《左传·宣公十五年》)

...,尔无我虞

(这个规则在先秦时要求不是很严。如《诗》:“不知我

...者谓我何

求。”《论语·阳货》:“其未得之

...也,患得之。”《吕览·贵因》:“西

伯将何之?无欺我

...也。”)

(四)动词前有结构助词“是、之、焉、於、之为”等,名词宾语也前置。例如:

①日居月诸,下士是.冒。(《诗经·北风·日月》)

(居、诸:语助词,无义。冒:照。太阳呀、月亮,照在大地上。)

②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左传·僖公十五

年》)

【国君不为自己出亡在外而忧虑,反而替我们群臣担忧,(这对我们)是莫大的恩惠。】

③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

④非夫人之为

..恸而谁为?(《论语》)

⑤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左传·隐公六年》)

【我们周王室东迁,完全是依靠晋国和郑国帮助

.........。】

⑥王贪而无信,唯.蔡於.感。(《左传·昭公十一年》)

【感:通“憾”,恨。楚王贪婪而不讲信用,他只恨蔡国

...不肯顺服。】

⑦赫赫南仲,玁狁于.襄。(《诗经·小雅·出车》)

(赫赫:显赫,此处的意思是“威风貌”。襄:除,此为“战胜”之意。)

⑧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

..听。(孟子·告子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