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军 于永正 钱梦龙 教学理念

合集下载

“同课异构”与“异课同构”

“同课异构”与“异课同构”

“同课异构”与“异课同构”2019-10-28“同课异构”是时下⽐较流⾏的教研⽅式,就是让不同的教师对同⼀篇课⽂进⾏个性化解析,⾃⼰备课并上课,由于⽼师、学⽣不同,课的⽬标、结构、策略、风格⾃然也就形态各异、多姿多彩。

在语⽂教学中,“异构”⼀般有以下⼏种情况:1.教学⽬标求异。

对语⽂课来说,课⽂⽂本本⾝蕴含的教学资源是⾮常丰富的,给教师提供了见仁见智的⼴阔空间。

特别是在重难点的确定上,不同的教师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见解。

例如《天上的街市》,有的教师侧重于引导学⽣体会诗歌的⾳乐美、意境美;有的教师侧重于想象的⽣发,引导学⽣产⽣各种奇思妙想;有的教师侧重于引导学⽣理解作者对光明的追求。

在不背离⽂本的基础上,应该允许教师进⾏多元的解读。

2.切⼊话题求异。

语⽂课的切⼊话题是同课异构的重点之⼀,可以说没有话题的选择就没有同课异构。

例如《孔⼄⼰》的教学,可以从孔⼄⼰的语⾔⼊⼿分析⼈物,可以从众⼈的“笑”⼊⼿深⼊剖析,也可以从旁观者“我”的⾓度⼊⼿来解读课⽂。

有⼀位教师甚⾄别出⼼裁地从对孔⼄⼰“⼿”的⼏次描写切⼊,引导学⽣去把握⼈物命运。

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在切⼊话题的选择上体现最为突出。

3.教学流程求异。

教学流程的求异是最为外显的。

有的⼈喜欢由浅⼊深层层推进,有的⼈喜欢设置悬念问题引路,有的⼈喜欢直⼊中⼼深⼊探讨,有的⼈喜欢逆流⽽上追根溯源。

教学中,只要教学流程的设计有利于引导学⽣深⼊解读⽂本,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就是值得提倡的。

4.活动⽅式求异。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的活动⽅式也是“求异”的重要层⾯。

有的教师喜欢精辟的讲解,有的教师善于抽丝剥茧的追问,有的教师注重引导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的教师重视⼩组学习、伙伴学习。

不同的活动⽅式,课堂的⽓氛也不⼀样。

有的课堂热闹⾮凡,争先恐后;有的课堂严肃沉静,学⽣深⼊思考;有的课堂活动丰富,唇枪⾆剑。

凡是有利于调动学⽣学习积极性、培养思维能⼒的活动⽅式,就是有益的。

厚德载物 志存高远

厚德载物  志存高远

厚德载物志存高远——益阳市赫山实验学校纪实巍巍青山,滔滔资水,钟灵毓秀,人杰地灵。

在这片有着2200多年历史积淀的赫山大地上,一颗教育新星正冉冉升起。

她以“融和致远”的文化追求,锐意进取的求学精神,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博学敏思的人文氛围赢得了许多莘莘学子的瞩目。

她就是年轻、美丽、充满活力的益阳市赫山实验学校。

弘扬国学,提升人文素养赫山实验学校被湖南省中华文化学院确定为“中华文化经典诵读示范学校”。

两年来,学校积极参与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学经典与健康人格研究”课题组调研活动。

经典诵读作为校本课程纳入课程计划,选用教学形式活泼,文化底蕴深厚的专职教师授课。

并要求每天中午诵读20分钟,由班主任采用齐读,分组读,背诵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指导诵读,收效显著。

学校到期末组织经典诵读的专项考核考评活动。

经典活动丰富多彩,卓有成效。

2008年上学期,在童心飞扬“六一”文艺汇演中,串联的经典文化表演有太极拳、绘画、书法、弟子规诵读、经典舞蹈等各项活动获得社会各界的肯定与称赞。

2008年下学期,全校52个班级参加的经典美文诵读比赛,气势磅礴,声音激昂,对孩子的人格培养和文化熏陶收到了潜移默化,不可或缺的作用。

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根据纵、横两条线,赫山实验学校把唐诗、宋词、《论语》、《三字经》、《弟子规》等内容分为课时并分到不同学段、不同年级,按主题单元排列编辑成校本课程。

由于主题鲜明、体例科学、编写精美、利于教学,被市教科所选作全市经典教材编撰范本,学校被定为全市经典教材编撰基地。

诵读经典文化为的是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把传统的说教式教化变为学生在享受美的文化熏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感化,变枯燥无味为生动形象,把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以澜物无声的涓涓细流,渗透到学生的心田,融化到学生的情感、道德中去,达到育人的目的。

以德为先,培育世纪新人“教之道,德为先。

”“以爱心赏识鼓舞人,以健康文化熏陶人,以运动竞技锻炼人,以多彩活动培育人。

钱梦龙的教学理念

钱梦龙的教学理念

钱梦龙的教学理念
钱梦龙,中国知名教育家、教学专家,曾任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等职务。

他的教学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化教学。

钱梦龙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风格和学习兴趣。

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2. 强调学生主体性,提倡探究式学习。

钱梦龙认为,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

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重视教育情感因素,注重学生情感健康。

钱梦龙认为,教育不仅是知识和能力的传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健康和人格发展。

因此,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培养他们的情感素质和人文精神。

4. 推崇教育民主化,尊重学生权利。

钱梦龙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平等、自由的互动过程,学生应该享有参与决策、表达意见的权利。

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权利,让他们参与教学过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综上所述,钱梦龙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主体性、情感健康和权利,强调教育的民主化和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引导意义。

[钱梦龙简介]钱梦龙

[钱梦龙简介]钱梦龙

[钱梦龙简介]钱梦龙一:[钱梦龙]关于奉献爱心的作文篇一:温和的爱是一种可畏的力量,比一切都更为强大,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和它相比。

有一次,上海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应邀到江苏某县上示范课,观众席上坐着许多前来观摩的老师。

上课时,钱老师突然发现了被藏在侧幕后旁听的几个差生,他当即热情地把他们请到台中央显要的位置上来,有的差生感动得流下泪。

上第二节课时,钱老师特意让一位挂泪的女生回答问题,并热情夸奖她很聪明,该生泪痕未干的脸上立即绽开了笑容。

用温婉的体恤叩门,再沉重的铁门也会开放。

古人去:“与人方便,与已方便”。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让自己的生命为他人开一朵花,给人清香世界,自己的生命也得到亮丽。

能为别人开花的心是善良的心,能为别人的缤纷而赞美是真诚的情,能为别人的生活绚丽而付出的人是不寻常的人。

经济学家于光远年近古稀,工作繁忙,但他自费为素不相识的青海养路职工订阅了25份杂志。

吕坤在报纸上得知广州一孤儿考上了大学,决定在经济上帮助他,并且到广州看望了他。

有人问吕坤:“你认识他吗?”他回答说:“助人何必曾相识!”还有一位孤寡老人,捐资助学15万元,每月负责近150名贫困生的生活补助。

老人曾说:“我小时侯上不起学,哪想过办学校,现在我最大的心愿——让天下穷苦学生都有书念!”拉斯金语:无论什么地方,只要援助之手握着求援之手,那地方便存在一座真正的教堂。

让爱心之花开满大地,让生命之火重燃人间。

让自己的生命之火,照亮别人的世界的同时,你也得到了光明和温暖。

我们要感激那些在背后默默奉献的人们,因为是他们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幸福,什么是温暖!篇二:“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是的,只要每个人能以爱心待人,都会带给别人丝丝暖意。

如今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各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文化发展的支持,而发展文化的使命就责无旁贷的落在了人类的文明使者——教师的身上。

教师——一个被称为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教师,也被人们冠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的美名。

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

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

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
于永正教授是一位著名的文学教师,很多学生把他称为“网络故事大师”。

他在教学上有着非常不同的思路,并在教学和阅读方面给学生们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于永正教授强调,在教学中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但也要重视情境教学。

他多次讲述他的情境教学法,例如学生读了一篇优秀的文章后,他就开始提问,以引出精彩的内容或观点,而不只是就离开,而学生也依照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以此加深对读物的理解。

于永正教授还坚持每次课程的后续讨论,他的课程后讨论内容不只是针对课堂授课的内容,也要深入分析学生所读作品的内容,包括文字的表达方式、情节的发展以及其他细节的分析。

这样,学生就可以从实践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并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此外,于永正教授还大力推崇多重观点教学法,他倡导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视角,结合多方材料来分析文章,从而形成自己独立的观点。

他还会要求学生们仔细阅读每一篇文章,会建议学生们深入揣摩文章的中心思想,不断挖掘其中的细微差别,并借此形成最佳解读。

于永正教授的教学教例和经验,不仅使学生更加认真地学习,而且让他们在学习中有自觉性,有批判性地思考,把文学学习当作一种智力方式,以及一种严谨的追求。

它将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思想完美结合,让学生有机会拓展知识,发展自己的思维。

在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教例和经验中,展现出了一种全新的、完整的、和谐的教学
模式,为学生学习文学提供了一条良好的道路。

钱梦龙导读教学思想的理论及实践

钱梦龙导读教学思想的理论及实践
5.张楚卿对钱梦龙"三主"观点的思考[期刊论文]-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1(9)
6.蔡燕论钱梦龙语文导读思想的现代科学内涵[期刊论文]-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2)
7.王福意试论钱梦龙"训练观"的现实意义[期刊论文]-科教文汇2010(5)
8.杨洲.YANG Zhou从自主、合作、探究看钱梦龙的语文学习观[期刊论文]-宜宾学院学报2005,5(4)
9.孙莉莉真正提高语言能力必须进行强化训练——由钱梦龙老师"训练为主线"想到的[期刊论文]-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7(10)
10.王慧萍对钱梦龙"三主"思想的解读[期刊论文]-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5(1)
引用本文格式:杨兴刚钱梦龙导读教学思想的理论及实践[学位论文]硕士 2006
湖南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Hale Waihona Puke 钱梦龙导读教学思想的理论及实践
姓名:杨兴刚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学科教学·语文
指导教师:赵树勤
20061001
钱梦龙导读教学思想的理论及实践
作者:杨兴刚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2.潘冠海.陈敏从钱梦龙"三为主"教育思想着新课程改革[期刊论文]-中学语文(上旬·教学大参考)2009(7)
3.史岩.李建钱梦龙语文教育思想[期刊论文]-现代语文(理论研究)2002(9)
4.杨兴刚.Yang Xinggang论对钱梦龙导读教学思想的争鸣[期刊论文]-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23(5)
1.钱梦龙为语文教学招"魂"[期刊论文]-中学语文教学 2004(02)
2.卢军钱梦龙:方格之内的圆融[期刊论文]-教师之友 2004(01)

钱梦龙:一种独特的教学风格的存在

钱梦龙:一种独特的教学风格的存在

(1)欲擒故纵,巧妙设疑。

课堂上设置一点悬念,能够产生引人入胜的魅力,勾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平实的文章,若按部就班地教就很难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而钱梦龙老师的课堂布局,却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

他设置了两个悬念:一是教课之前故意对教学内容暂时“保密”,让学生带疑问进入课堂;二是出示赵州桥挂图,叫学生说明一下大拱与四个小拱的位置关系,以此来测试学生的说明能力。

顷刻全班学生跃跃欲试,各抒己见,但讨论中谁也说不清楚。

而教师不置可否,只按学生所说画图,无一像挂图所示。

求知的渴望在每个人的心头滋生,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

到此火候,钱梦龙才布置他们自读,学生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起来。

这种悬念的设置,产生了两种效果:一是活跃了课堂气氛;二是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进入“心愤口悱”的精神状态。

通过导之以法,开其心窍,学生得到一种“豁然开朗”的“顿悟”体验。

(2)设问宜“曲”,置疑有方。

钱梦龙主张提问宜“曲”不宜“直”。

所谓“曲问”,是运用“迂回战术”,变换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侧翼寻找思维的切入口;所谓“直问”,就是一味正面硬攻,不讲求迂回包抄。

曲问多见巧思,易于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直问则难免显得笨拙,往往造成“启而不发”的僵局。

譬如在教《食物从何处来》时,钱梦龙开篇就说:“今天早餐我吃了一个烧饼、两根油条、喝了一杯凉水,后来又吃了一个鸡蛋、一个苹果。

谁能告诉我,我吃的都是食物吗?无论说是或不是,都要讲出理由来。

”话音未落,教室里就响起了叽叽喳喳的议论声。

学生经过思考,结合课文的内容提示作出了正确的回答。

钱梦龙这一提问就是“曲问”。

相反,如果他问:“什么叫食物?”学生肯定会不假思索地说出答案,这就是“直问”。

而现在他的问题“拐了个弯”,实质上就是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运用“食物”的定义对具体事物作出判断,达到真正的理解。

(3)随机点拨,机敏应变。

钱梦龙在日常教学中经常结合课文的阅读随机进行点拨。

于永正老师的教学理念

于永正老师的教学理念

于永正老师的教学理念今年暑假,我有幸走进于永正老师,看了他的课堂实录,学习了他先进的教学理念。

我概括总结了于老师的“以学生为本,以读书为本、以创新为本”、“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教学特色,对于永正教学观的研究达到又一新高度。

在于老师的语文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常常是这样一番景象: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言语生动,琅琅书声不绝于耳,课堂上不时发出阵阵笑声,教学中,基本功训练很扎实,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课堂上,有于老师设置的诗一般的意境,有孩子们纯真的笑容,加上于老师的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听于老师的课就是一种艺术享受。

于老师特别重视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情感,他一直默默地进行着语文教学的探索,他的“教无定法”的阅读教学、生动活泼的作文教学对陈旧的教育理念、封闭的教学思想都形成了很大的冲击,他的语文教学承继了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注重语言“意合”的特点,注重在诵读中感悟并将其与现代教育观中的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结合进行教学,将传统与现代巧妙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特色。

“五重”教学的提出,抓住了语文教学的关键,是语文教育的一次回归,标志着于永正老师语文教学艺术风格的成熟和进一步完善。

1、以学生为本:一以贯之的教学特色。

“以学生为本”是于永正一以贯之的教学特色。

教育是什么?教育不是给予,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唤醒是激励,是教孩子学会如何学习语文。

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于老师认为,学生的身心尚处于发展过程中,并且其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不可低估;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有着跟成人不同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儿童每天来到学校,并不是以纯粹的学生——致力于学习的人——的面貌出现的,不,他们是以形形色色的个性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每一个儿童来到学校的时候,除了怀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带来了他自己的情感和感受的世界。

钱梦龙的“导读”教学法在教学中的意义

钱梦龙的“导读”教学法在教学中的意义

我 们 必 须 要 注 重 语 文 学 习 中 的训 练 的 作 用 , 但 是 ,一 成学生 知识结构 为主;以 比较异 同为 目的 的复读 , 以求得 定 要 把 这 里 的 “ 练 ” 与 “ 海 ” 战 术 区分 开 来 。钱 老 师 规 律 性 知 识 为 目的 的 复 读 ,是 以 一 组 课 文 为 材 料 , 推 演 、 训 题 说 的 “ 练 ” 是 指 学 生 主 动 去 学 , 通 过 全 面 训练 使 得 学 生 思 考 、 寻 求 支 配 规 律 的 思 维 训 练 。 这 一 步 是 使 学 生 思 维 深 训 获 得 知 、 情 、 意 、 行 的 全 面 发 展 , 这 一 训 练 贯 穿 于 语 文 教 化 ,最 终 形成 自己的 思维 方式 ,完 成 阅读 收获 的最 后 一 学 过 程 的 始 终 。而 题 海 战 的 “ 练 ” ,学 生 的 学 则 是 被 动 步 ,这 是 学生 学 习 结 果 的重 要 体现 。 多 的 , 囿 于 机 械 的重 复 ;它 不 是 听 、说 、读 、 写 都 重 要 ,而 钱 梦 龙 老 师 善 于 在 导 读 中 创 设 学 生 体 验认 知 的 过 程 ,
来 说 是 没 有 意 义 的 。 所 以 , 即 使 在 新 课 程 改 革 的 大 背 景 过 的 课 文进 行 读 、想 、议 、练 。温 故 知 新 ,并 可 以 和 教 学 下 ,训 练 也 仍 然 是语 文 教 学 过程 中 的必 要 手段 。
单元相合 一 。主要包 括: 以知识 归类 为 目的的复读 ,以形
对 于 语 文 学 习 来 说 ,训 练 的 重 要 性 在 于 它 是 语 言 习 得 业 。 作 用 : 一 是 强 化 , 二 是 迁 移 。 要 以 学 以 致 用 , 举 一 的必要条件 和主要途径 。朱熹 的 《 语集注 》中注有 “ 论 学 反 三 为 设 计 练 习 题 的 原 则 。 主 要 包 括 : 1 以 记 诵 或 积 累 . 之 为 言 , 教 也 ” ; “ ,鸟 数 飞 也 ” 。语 言 的 习 得 离 不 开 知 识 为 主 的 练 习 。 形 式 有 朗 读 , 背 读 ,抄 读 等 。 2 以 消 习 . 实 践与 训 练 ,就 像 鸟 来 回 飞 翔 一 样 。不 仅 如 此 ,对 于 义务 化 知 识 为 主 的 练 习 。 形 式 有 问 答 题 ,划 分 层 次 , 分 析 文 . 教育 阶段的学生来 说 ,缺乏 必要的训练 ,必然导致语文 能 章 特 点 ,揣 摩 作 者 思 路 , 写 作 中 的 改 写 , 读 写 等 。 3 以 力 的缺 失 。这 样 , 语 文 课 程 中 再 好 的作 品 , 再 美 的文 字 ,

于永正老师的五重教学法

于永正老师的五重教学法

于永正老师的“五重教学法”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1999年12月14日在教育部举办的“于永正教学方法研讨会”上的发言教了近四十年的小学语文,积淀了五句话: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简称“五重教学”.但是,这“五重教学”的正式出台,是近几年的事.四五年前,张庆、朱家珑、高林生、高万同等先生在总结我的语文教学应该说包括江苏省的小学语文教学时,先是归纳了“三重”——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认为这是学习语文的规律,或者说是学习语文的过程.后来又加了一个“重习惯”,认为这是我们培养的目标,因为吕叔湘先生说过:“运用语文是一种习惯”.再后来,我自己又加了一个“重情趣”,因为我觉得,我的语文教学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有情有趣.在教学上,我追求的是“有意思”,而不是“有意义”.着名思维科学家张光鉴教授多次听过我的课.他非常赞同我的意见,而且认为,从脑科学这个角度讲,“重情趣”应放在首位.他说:“情趣是认识的前提,教学过程离不开良好的情感的参与,否则不会取得好的学习效果.”他从理论上对情趣的作用、产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于是,“五重教学法”就这样形成了.事隔不久,张教授认为“法”字应该去掉,于是又改为“五重教学”.下面就分别向大家说一说.一、重情趣1962年,我踏上了小学教育的岗位.那时的教学,非常重视知识的传授.当时有一本很有名的杂志叫知识就是力量,刊名还是周恩来总理题写的.到了20世纪70年代,我们发现,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于是提出一个口号,叫“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这无疑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教育发展到今天,我们又认识到,还有比能力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的,知识是教不完、学不尽的,再说,今天该传授的知识假如缺漏了,明天还可以补,但是如果学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没有了兴趣,那么,明天就什么都没有了,自然也包括能力.现在,许多人都在谈论“人文性”,觉得我们的教育缺少人文精神,我认为这个看法很有道理.尽管目前大家对人文性的内涵看法不太一致,但总的意思是一样的,那就是:我们的教育应该少些包办,多些自主;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理性,多些情趣.一句话,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把学生培养成“人”.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确实太少,其中尤其缺的是情趣.我说的情是什么是情感,或者说感情.它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先说第一点.几乎所有的教育家都认为“爱”是教育的灵魂.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又说:“热爱孩子是老师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我国着名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爱,就成了无水之池.任你四方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着名特级教师于漪说:“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师爱超过亲子之爱,因为它包蕴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些都是至理名言.人类生活需要在爱的孕育中充实,学生渴望在爱的环境中成长.每位老师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崇高的神圣的师爱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如果教师真正理解学生,赋予其真挚、纯真的爱,就能使学生自尊、自爱、自强、自信,激起他们幸福、快乐、奋发向上的主人公热情,产生强烈的内驱力,也就是产生罗森塔尔效应.这一点,古人早就认识到了.清代学者王阳明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喜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我认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和谐,是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受到教育.心情不舒畅,谈不上学习,更谈不上思维活跃,当然也谈不上创造.我关爱每一位学生,尤其关爱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人”,都是“上帝”赐予我们的一件艺术品.尊重是教育的第一原则,也是“爱”的主要表现之一.我尊重每个学生,不仅仅让他们感到我和蔼可亲,更重要的是我理解并尽力满足他们的内在需要,无论是学习上的,心理上的,还是生活上的.在教学中,不想学生之所想,不急学生之所急,不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即使我表面上“和蔼可亲”,学生也不会有较深刻的感受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最需要老师的理解、同情.我从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全班学生.用一把尺子量全班学生,量出来的只能是失望、灰心,甚至愤怒.我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差异,从不企图把全班学生培养成“一个人”.在我的语汇里,没有“差生”这个词.人家不就是文化学习成绩不好吗仅此一项不行,就是“差生”吗这太片面.恰恰是这些所谓的“差生”一次次教育了我: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主动跑到我家里,帮助我搭防震棚的,是“差生”,开出租车碰到我,坚决要把我送回家的,是“差生”,当兵立功向我报喜的,是“差生”;逢年过节来看望我的,总少不了“差生”.许多所谓“差生”,长大成人之后往往很有出息……这些“差生”的表现使我汗颜、内疚,也使我逐步克服了头脑中的偏见,走向成熟.但是,最终使我转变对“差生”的看法的,是我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和人才观之后.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我懂得了学生是千差万别的,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相同的学生.承认差别,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并千方百计地使其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的同时,尽量发展他的特长,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一个个”的人,这就是我的学生观,也是我的教育观.通过学习和反思,也使我认识到了,三百六十行,行行都需要人去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梅兰芳是京剧艺术大师,却不会解一元一次方程;陈景润是着名的数学家,教学却不受学生欢迎;我是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对小学数学却不甚了了……柳斌先生曾讲过这样一件事:一位记者对一位美国总统的母亲说:“您很了不起,因为您有一位了不起的儿子.”这位母亲微微一笑说:“您是说,我有一位当总统的儿子我呀,还有一位同样了不起的儿子.”记者问:“他是做什么的”这位母亲说:“他呀,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柳斌先生说:“这就是正确的人才观.我们当老师的,应该具有这样的人才观.”老实说,我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和人才观之后,才彻底改变了对“差生”的看法,真正做到了尊重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让每位学生跟着我学习都感到快乐,都得到应有的进步和发展.老师除了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人才观,还要蹲下来看学生.蹲下来看学生,才能理解学生,才能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蹲下来”,才能不但容忍,而且理解学生的淘气、好动、好玩,才能体会为什么冰心说“淘气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的道理.没有理解和宽容,也谈不上爱学生.因为泰戈尔说过:理解是爱的别名.下面说说第二点——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我对语文教学真是情有独钟,许多人说我痴迷语文教学,这倒是真话.不爱语文教学当然教不好语文.——这且不说,要紧的是上课要有情.这里面也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关注教材,二是关注学生.课堂,首先是生活,其次才是教学.课堂教学,是老师、学生和教材三者之间的对话.课前,老师要和教材“对话”,把教材读懂,掌握好,把文章所表达的意思、感情体会出来,并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这一环是关键.不把课文朗读得生情并茂,我是决不罢休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的感情基调,课文的感情基调决定了老师上课时的感情基调.这是课前的功夫.进入课堂,则是三者对话,更多的是在老师组织、引导下,让学生和教材对话.这时,我关注得最多的不再是教材、教案,而是学生.我年轻的时候,过分地看重自己的教学设计,上课时,竭力使设计成为“艺术”,可是一些顽皮的孩子,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并不珍视我精心设计的这份“艺术”,并不“配合默契”地去共同创造这份“艺术”艺术在哪里我惘然了.现在明白了,教学艺术首先是善待学生的艺术,是在师生之间的情中.因此,课堂上,我的责任是组织教学,是引导,是点拨,是鼓舞,是激励.有人说,老师走进课堂之前,要准备一百顶高帽子,上课的时候,随时戴在学生的头上.这个说法我赞成.我对学生的情是通过“戴高帽子”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解惑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耐心和激励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期待、鼓励的眼神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抚摸与微笑传递给学生的……总之,我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内需.我喜欢把芝麻说成西瓜:“这个问题很难,你居然思考出来了,了不起”“这段课文好不容易,你只念了两三遍就这样出色,了不起”我常常反话正说:“刚才我说过,万一第四遍没读好,还有第五遍.第五遍果然读好了请你介绍一下怎样才能读好课文的经验.”我清楚地知道,在儿童的世界里,伟大不是大海,而是溪流.在他们的眼里,老师的一份宽容和善待,一声同情和慰劝便是伟大.它是学生心中藏着的爱意和善意的自然流露,这种流露便是一种非常简洁的教学风格和令学生感动的教学艺术.这样说是不是就不要批评了呢不是的,对于严重影响别人学习的行为,对于那些视学习为儿戏、经常拖拉作业的人,还是严肃批评.但有一道界限不能逾越,那就是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要尊重他们的人格.每逢这种情况,我便会提醒自己:“记住,你是老师.”过了不惑之年,我觉得自己才真正成熟了.成熟是不断汲取各种营养的结果,是不断反思的结果,是不断修正自己错误的结果.做到对学生有情,还得有好的师德,有较好的个人修养,说浅显一点,要善良,要有丰富的情感.无情无义当不好老师,心肠硬,动辄训斥学生,当不好老师,更教不好语文.因为语文的人文性最强,最富有情趣.清代学者袁枚说:“文以情生,未有无情而有文者.”一篇篇优美的课文都是作者感情的产物.试想,一个情感不丰富的人,怎么能体会出其中的味道来呢又怎能在课堂上实现与教材、与学生三者的对话呢没有感情的对话是苍白的,没有感情的教学技巧同样是苍白的.所谓“趣”就是课要上的有趣味性,让学生乐意学,乐此不疲.不要以为热热闹闹才算有趣,戴上头饰表演表演、做个“课件”演示演示才算有趣.这样理解就浅了.首先要钻研好教材.古人说,读书有三味.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即丰富的饭菜,读诸子百家如“醯醢”即用鱼肉等制成的酱.意思是说,读书既是生活的需要,又富有各种情趣.我每次备课都是先埋头读课文,读呀,想呀,想呀,读呀,什么时候读出门道来了,什么时候兴奋起来了,什么时候才肯罢休.只要我读得有一种兴奋的感觉,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那就意味着教学的成功.读到这种程度,即使不写教案,也能把课上得有滋有味.这法那法,读不懂教材就没有法.读懂、读出文章的妙处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要读出感情来.老师绘声绘色的朗读也会使语文教学富有趣味性.范读是我的“绝活”,有的课文我能读得学生眉飞色舞,有的课文我能读得学生潸然泪下.实验证明,声情并茂的朗读会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从而使他们产生学习、探究的需要和兴趣.此外,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使其有新异性.一节课哪怕只有一点、两点,哪怕是一个精当的有意思的提问.只要出其不意,就会使学生感到有趣味.“文如看山不喜平”,上课也是如此.还有一点是幽默.我上中学的时候,不喜欢物理这门学科,读师范时却喜欢上了,为什么因为教物理的滕老师课讲得生动,说话非常幽默.还有教代数的程老师也很幽默,把本来枯燥无味的数学上得十分有趣.我当了老师以后,也力求像这两位老师一样讲话生动一些,幽默一些.在教学中,我还学会了用幽默的方式处理课堂上的“偶发事件”,化解各种矛盾.我以为,幽默也是一种心境,这种心境会使人的心胸宽阔.实验证明,幽默是老师的强有力的助手,它能使学习变得轻松,能使师生在愉悦的交流中融为一体.情是互逆的,趣也是互逆的.老师爱学生,对学生有期待,必然赢得学生由衷的爱,学生也不会辜负老师的期望.老师的课上得有趣,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我也清楚地认识到,情感是在认识过程中产生的,认识越深刻,情感体验也就越强烈、越深厚.真正的学习兴趣是在知道一点、会一点的时候产生的,是在越来越明白、越来越会的过程中巩固、加强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千方百计地让每位学生取得他们能取得的成功,让每个人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是更重要的方面.把课上得有情有趣,说到底,是由老师的综合素质决定的.不只是方法的问题、学识的问题、创造能力的问题、艺术修养的问题,也不只是观念的问题,而是人格的问题.俄国着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都不能代替教师人格的作用.”他强调“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可以培养,而人格靠影响.这里面,老师和家长的影响最大.以情感人,理在其中.“少些理性,多些情趣”是我的教育的座右铭之一.二、重感悟什么是重感悟说白了,就是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去领会.它是对繁琐分析、先生讲学生听,一问到底的教学状态的否定.它的指导思想是尊重学生的主人公地位,尊重学习语文的规律.以前我小瞧了学生,凡是书上标明的生字、词,我总是一个个地教,领着学生读.事实上,不管哪课的生字,学生都是认识的,有的学生甚至全认得.白话文学生基本能读懂,我却不放心,还要一段一段地讲,一句一句地分析,一节课下来不知要提问多少个问题.这样做,剥夺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权利,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为“告诉”只能使学生得到“兔子”,而得不到“猎枪”,只重结果,而忽视过程,能力从何而来发展从何谈起这样做,也违背了学习语文的规律.什么是学习语文的规律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无论学习什么语言都得背,背诵使人受益不浅.”朱作仁教授说:“大量读写,读写结合,这八个字是学习语文的规律,是被实验证明了的.”学语文的目的是掌握语言这个工具的,课文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我们不能把理解课文内容当作主要任务.而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必须读、背,必须运用,即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去掌握,决不能依靠繁琐的内容分析和讲解.悟什么首先要悟其义,课文内容要读懂,至少要粗知大意.事实上,只要读,课文内容是不难理解的.还要悟其情,悟其法,即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这是基本要求.怎样悟一个字:读,一边读一边想.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也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吕叔湘先生说:“很多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只有通过多次会面才学得真切,记得牢靠;才不会翻来覆去老使唤那几百个词语,要不就生造、堆砌.种种章句结构,种种内容安排,也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见多识广,‘取之左右而逢其源’.”吕先生还说:“别人的文章就能悟出作文之道.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前后照应,口气软硬,何处要整齐,何处要变化,全都从别人的文章里学来.”语文教学如果离开一个“读”字,就什么都没有了.反过来说,抓住了一个“读”字,什么语文能力、思想教育、情操的陶冶等等,便都在其中.古人说:“文贵自得,书忌耳传.凡是“告诉”的东西,都比不上“自得”的好.况且语文教学决不单单是记住一个个结论,一个个“知识点”,记住老师给每篇课文贴上的中心思想的“标签”以往正是我们“告诉”得太多,无意义的练习做得太多,才使语文教学失去了灵性,使学生失去了兴趣,觉得上语文课味同嚼蜡.吕叔湘先生有一段名言:“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少数语文较好的学生,你要问它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看课外书.”多读课外书可以提高语文能力,这是所有人——特别是语文能力较好的人的共同体会.可是看课外书有人讲吗没有;看课外书没有人讲,却能提高语文能力,可见,讲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吕叔湘先生还说过,他的语文能力,“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由此可见,自己读,自觉地读是多么重要.无论语言文字,还是文章表达的意思、情感,都是很难讲准确的,也是没有必要讲清楚的.柳斌先生说:“古人‘好读书,不求甚解’,我们呢,却求甚解不好读书这样不行.”我觉得,陶渊明说的“不求甚解”道出了一个事实,即许多东西,比如词语的意思,文章表达的意思和情感等,往往是很难说清楚的,也没有必要说清楚.江苏省教委副主任周德藩说过:“把什么问题都说清楚了,反而什么也没有了.”语文教学要留有空白.学语文是一生的事,因此不要担心学生有些地方暂时感悟不出来,尽管放心把时间留给学生读书.既然语文教学说到底是一个“读”字,那么在教学中我是怎样做的呢1、备课先备“读”.反复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语感,读出遣词、造句、布局的妙处.读到“其言皆出吾口”“其意皆出吾心”为止.备课不等于写教案,我是把工夫花在钻研教材上的.备课于心是最重要的.至于写教案,因课而异.对熟悉的,特别是教了多遍的课文,往往只写个提纲,记下新的体会,新的方法;新接触的课文,便写得具体一些.写得最多的是自己的新感受、新体会、新方法和自己满意的作业设计等.虽说多数词语具有模糊性,也不一定对学生讲解,但我还是一个个查词典,一个个记在书上;凡是拿不准的字,全都查字典,把握准读音.虽然,我给学生只有一碗水,但我总是把自己这一桶水盛满.我使用过的教本,总留下我读过的密密麻麻的痕迹.不动笔墨不读书只要是自己的书.我这样做,也要求学生这样做.现在我常常只两三遍就能把课文读得较好,大概与我的生活阅历的丰富,爱好的广泛,情感的丰富,教学经验的丰富分不开的.但真正把课文把握好,读出妙处,不是三遍两遍的事.我深深感到,朗读是语文教师也是其它学科的老师的一项基本功.2、课堂上,第一件实事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畅.这是“保底工程”,切不可认为这很容易,全班学生都要做到这一点是要下一番苦功的.对个别学生,到了高年级,有时我还一句一句地领者读.着名特级教师高万同说:“朗读是符号语言化的过程.这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能做到正确、流利就不容易了,更不要说读得有感情、读出语感来了.”每篇课文,我一般要花费一节课的时间指导读.做到每个人都读通顺,一部分人读出感情.在这个过程中,我做的事是指导、疏通.指导读好,疏通阅读中的障碍,如帮助理解某些词义,某些句子的意思.接下来做的第二件事是品位赏读,在微观上探究.在这个环节中,或抓住在文章的结构中起关键作用的词语,表现力特别强的词语;或抓住特别精彩的句、段;或抓住表现手法上的精彩处,等等.这一环节最见老师的功力,最能看出老师把握教材的水平、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老师本人的素养.课上得精彩不精彩,往往就看这里;学生的语文能力常常在这时得到发挥和提高.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与教本、学生与老师、老师与教本之间的对话,首先是朗读的交流,其次是见解的交流和评价的交流,但是后两者适可而止.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是为了在读中学会阅读,为了发展语言,为了提高人文素养而读的,而不单单是为了理解、领会内容而读的.把时间过多地用在“小组合作”上,用在讨论评价上,有悖于语文学习的根本宗旨.我的责任是指点迷津和激励.当然,不能否定必要的讲解.赏读后,接下来我做的第三件事是要求把精彩之处熟读成诵但不一定课课背诵.“微观探究”,最重要的要抓准“要害”,切不可面面俱到.任何感悟都是有度的,是在不经意中的,因人而异的.感悟到的东西,有时是说不出来的,也不一定要求学生说出来,意会就行了.我们应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不应该也不可能只有一个答案,一个结论;不应该也不可能把全班学生培养成“一个人”;语文教学不宜太强调“合作学习”;辅助手段的使用要恰当有度,因为阅读教学的根本手段是读书感悟.还是我常说的一句话:“告诉”只能使学生得到“兔子”.最后,有必要再说一说思想教育的问题.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首先是课本编者的事.他们选什么“思想性”学生读了就会受到那个“思想”的教育.张若田先生早就说过:“课文读懂了,思想教育就跑不了.”老师的责任是指导学生读好课文.学生把一把油布伞读得眼含泪花,能说他没受到感染这难道不比让他们记住“伟大的母爱”这个标签好思想教育不能“穿靴戴帽”,更不宜“联系实际”,“影射”学生.“影射”常常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有。

做有勇气的教师

做有勇气的教师

做有勇气的教师作者:夏静来源:《江苏教育研究》2017年第14期春天,草长莺飞,万物复苏。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将在这蓬勃的春光里拉开序幕。

在这个舞台上,教师是参与者,是体验者,是反思者,更是推动者。

融入课改,需要理论知识的滋养、实践经验的再认,更需要对传统的继承和批判。

我们需要成为一名有勇气的教师。

有勇气的教师首先要“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特别是在那些要求超过本人所能的时候仍然要坚持……”学校的徐老师是一名地地道道的乡村教师,一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临近退休的她在近5年间经历了“教师生涯中最具有挑战的几年。

”她做起了教研组长,担任了班主任及年级组长的工作,学校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之后,徐老师不仅每次都认真参加课程标准的解读、教材内容调整的研究、课堂教学的研讨,还经常和教研组、教导处的老师探讨,听取区、省教研员的建议,并将自己的理解和领悟融入课堂教学实践。

徐老师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将身心融进教育生活,每一天,她都将自己和世界打通,舒展双臂迎接新的体验,使心灵与教学和谐共鸣。

有勇气的教师应该具有“把他们个人的自身认同融入工作的强烈意识。

”从陶行知、叶圣陶到于漪、钱梦龙、李吉林、于永正,再到薛法根、孙双金等等,从这些优秀教师的教育主张中都能找寻到他们教育经历的痕迹。

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真正的自身认同和完善。

认同自己的教师,具有心灵的自由和舒适,他们的教学就会多几分自信和真诚,也就会多几分大道至简的妙绝。

诚如于永正老师在《教语文,其实很简单》一文中提到的杨巧云老师,她的语文教学只抓两件事:第一是读书,大量读课外书;第二是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要坚持写。

正因为这两条教学法则,这位名不见经传,几乎没有上过公开课的杨老师在全区毕业班统考中,创造了语文前17名学生都是她班上学生的奇迹。

奇迹,源于杨老师将自身的认同融入工作并坚持不懈;奇迹,源于杨老师的教学在自身认同和完善中超越了教学技术;奇迹,源于杨老师真正把握了学科特点和教学本质,将自己与教学相融相生。

教学名家谈语文

教学名家谈语文

教学名家谈语文于漪语文课要教出语文的个性语文课要教出语文的个性,千万要重视、使用好语文教材,它是语文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离开了课本,阅读教学就丢失了语文学习的特殊凭借物。

阅读是复杂的心智活动。

首先是由眼睛对文字符号的感知,然后把信息传入大脑,进行复杂的分析综合活动。

阅读,包括多种心理活动过程,如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还有兴趣、情感、意志等。

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效地阅读,不但要深入地与作者对话,而且还要与编者倾心交谈,弄清楚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组合这个单元的意图。

学习任何课文不管是怎样的体裁,一般来说,师生至少有三个问题要把握:一是作者写了什么;二是作者怎样写的;三是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

从思想内容到语言形式,从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阅读,思考,体验,感悟,真正读懂,把握真谛。

于永正我看小学语文教学阅读教学不但要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要关注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内容的。

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包括朗读),重视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同时要关注表达。

要“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面”(课标语),重视课外的阅读。

课外阅读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语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语言、用语言的。

识(字)、写(字)、读(书)、背(诵)、说(话)、作(文)、习(惯)是小学语文的七大教学目标。

其中最重要的是写字、读书、作文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阶段是“涵养”阶段,要特别重视吸纳、积累。

教小孩子学语文,要手把手地教,实打实地教。

“手把手”说的是耐心、细心;“实打实”说的是小学语文教学要实实在在地教,扎扎实实地教,不能搞花架子。

这是一种责任,一种韧劲,一种“夯”的精神。

不能只教一本语文书。

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多读多写;语文能力是在大量的读、写实践中形成的,不是老师讲出来的。

写字的规律是什么?是描红、仿影、临帖,而且要天天描红、仿影、临帖。

教朗读的规律是什么?是“跟我读”,是让学生听老师读、跟老师读。

教作文的规律是“读写结合”。

钱梦龙简介

钱梦龙简介

钱梦龙简介钱梦龙,原上海市嘉定县第二中学语文教师,后任嘉定县实验中学校长, 1931 年生, 1951 年参与教育工作,初教美术, 1953 年起始教语文。

1980 年晋升为上海市特级教师。

近年来,他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不少谈语文教改的文章,多次被邀到外地讲学,作观摩教学。

这些,有的整理成课堂实录。

这些实录大多收进他的主要著作《语文导读法探索》。

他的语文教学经验影响较大的是“三主”“四式”导读法。

钱梦龙的教学风格1 .教学富有创新意识为突破讲读教学模式的藩篱,钱梦龙发明性地提问教学模式。

2 .“三主”是导读教学的指导思想“三主”,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

“学生为主体”,即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休,是具有独立的地位和极大的认识潜能的实践者。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需发挥主体作用,获得“发现真理”的主动权,而且在个性的全面发展以至世界观的形成上,同样必需由主体来实现。

“教师为主导”,即确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领导、支配的地位,而教师的领导、支配作用,只有通过“导”,才干得到充沛发挥。

导之有方,学生才干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

“训练为主线”,即: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进入“训过程,二者才干达到和谐的统一;而这种以师生双向活动为特征的训练,贯彻于教学的过程,成为“主线”,其他的教学措施都是服从于训练并为之服务的。

主体、主导、主线,是诸教学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平衡、和谐统一。

钱梦龙指出:“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前提,着眼于使学生“善学”;教师为主导,是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的条件,着眼于“善导”;而学生的“善学”与学生的“善导”都必需通过“善练”的科学序列才干实现,所以说“训练为主线”是“主体”与“主导”相互作用的必定归宿。

3 .“基本式”为导读教学的结构形态“基本式”即基本课型,其表示形态为:“自读式一教读式一练习式一复读式”后称“四式”。

“自读式”,它不同于“预习”,是在课内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为目的的一种训练方式。

学习回来心得体会

学习回来心得体会

学习回来偶得于文玲上周五,我和五位老师一道赴郑州参加《教育时报》举办的教育教学论坛及语文教学研究会。

开始我们对此行并不抱太大希望,只是觉得这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时间不长,路程不远,自然期望也小。

当我们到会议中心报道后,发现有六晌的课程,我们始终纳闷:怎么计算也不对,可是当我们聆听完下午的报告后,谜底终于揭开:晚上大会还安排了报告,我们惊叹组委会的精密安排。

晚上虽然寒气袭人,可是我们五人依然端坐在四处漏风的报告厅里,认真听,仔细记,和专家的观点相同的时候,我们会会心的一笑,和专家的意见不一时,我们会仔细体会专家的观点,一起讨论、交流,觉得专家在上课过程中处理不当的时候,我们也会谨记这样做的缺陷,把它当作一次教训。

本次学习,我们聆听了朱小曼、刘京海、高万祥的报告,在理论上我们知道了自己知识的浅薄,理论水平的低下;亲眼目睹了于永正、钱梦龙、韩军的课堂教学魅力,他们虽然说自己上的是一节“随堂课”,我们分明从他的随堂课上看到他们高超的教学艺术,特别是钱梦龙这位79岁高龄的老教授,他的教学讲义给学生发错了,课堂上没有教材,学生只是从电脑上读了两遍,可是钱老课堂上依然那么沉稳、机智,引领学生收放自如,我们感叹这可不是一般人都能修炼得来的,这需要老师博大的胸怀,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临场的经验。

学习回来我们仔细的研究,反复的揣摩,感觉这次真的不虚此行。

先从以下方面总结:1、把教育当作一种事业,并不是当作一种职业。

我们常常仰慕哪些专家学者、常常感叹他们精湛的教学艺术、感叹他们深厚的文化积淀,是因为他们把教育当作了自己钟爱的事业,并不遗余力的去努力,去奋斗。

像七十年代的钱老、九十年代的韩军等。

韩军回忆自己的历程中说:自己41岁又踏入了学校的大门,研读语文教学的规律,这需要一定的意志力,这需要一定的热情,这需要吃苦。

读到这里我又想起李镇西这位名师,他每天坚持写教学随笔,雷打不动,把每天记教学随笔当作生命的一部分,跟吃饭睡觉一样,即使是外出讲学也要每天记些东西。

学习钱梦龙心得体会1

学习钱梦龙心得体会1

学习钱梦龙心得体会洋墩中学杨德志2017年6月20日钱梦龙,是中学语文界著名的特级教师。

现任上海市民办桃李园实验学校校长,兼任语文教育艺术研究会会长。

曾兼任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学科审查委员、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特约编审。

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科研及学校管理工作,创立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为理论基础,以“自读”、“教读”、“复读”为基本模式的语文导读法,其核心理念“主体—主导”说,曾引起教育理论界的争鸣并得到普遍认同。

语文导读法自创立二十多年来,对语文教学乃至各科教学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著有《语文导读法探索》、《导读的艺术》、《和青年教师谈语文教学》、《钱梦龙与导读的艺术》,并发表各种教育教学论文约一百万字,其中《导读的艺术》获全国优秀教育图书奖,论文《语文导读法的理论设计及教学模式》获全国教学改革金钥匙奖。

作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的钱梦龙有句名言“在创新的口号喊得最响亮的时候,我回归常识性思维;在常识性思维支配一切的时候,我致力于创新”。

钱梦龙曾经说过“我不是学师范的,当教师完全是出于个人的选择。

我初中毕业以后,因母亲病逝,家道中落,只读了三个多月的高一就失学了。

在家呆了半年左右,上海解放,翻天覆地的变化激起了我投身社会的热情。

可是我能为这个新生的社会做些什么呢? 当时我第一个想到、也是唯一能想到的,就是当教师。

因为我的心中装着一位教师的完美形象,是他使我切身感受到了教师工作的崇高和不同寻常的意义。

我从小智力平平,生性顽皮,不爱学习,到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已创下了三次留级的“记录”。

老师送给我的评语是“聪明面孔笨肚肠”。

自卑的阴影笼罩着我,使我完全丧失了进步的信心。

但在我五年级留级后,遇到了一位终生难忘的好老师棗武钟英老师,这是我一生的幸运。

”总的来说,通过了解钱梦龙的事迹,对我的教学有着很大的启迪作用,尤其对于我这样经验不够丰富,且更加缺乏理论修养的教师,有着指引性的作用。

“风格”是教师的生存之本 (2)

“风格”是教师的生存之本 (2)

“风格”是教师的生存之本——读《风格,离普通教师有多远》有感今天,我有幸拜读了《风格,离普通教师有多远》这篇文章。

它主要介绍了宁波广济中心小学的陈君老师、秦岚老师和宁波慈溪市第三实验小学陆海霞老师鲜明的教学风格。

首先介绍了风格温文尔雅的陈君老师,她居然选了一首两千多年前的《诗经》里面的诗“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但陈君老师把这么艰涩难懂的一首诗,举重若轻,化繁为简,借鉴“二重唱”的方法,让孩子们用一唱一和、一唱多和的方式,读出了味道,读出了感觉。

这堂课陈老师抓住了诗的本质,抓住了诗的特征,运用了适合这首诗本质和特征的方法——唱和的方法来教学,真是妙不可言。

第二位是秦岚老师,一个中学生模样的女老师,选的课更吓人:陆游61岁到81岁的爱国诗。

真是人不可貌相,秦岚老师虽然年轻,但是在驾驭陆游的爱国诗词方面应当说课堂调控从容不迫,有条不紊,井然有序,有大将风范。

整堂课,秦岚老师年轻的面孔始终神情凝重,写满了沧桑,宛若陆游再生。

最后一位老师是陆海霞老师,她的课亦如期待般精彩。

她的课是《品诗明理》,这样的课不好上,因为小学生总是喜欢情趣而厌倦道理,但陆老师的课处理得非常巧妙,情中有理,理中有情,情理交融,诗意盎然,她的课:“拿捏精准,点评精到;语言精妙,结构精化;情理交融,浑然一体;青山秀水,一碧如洗。

”三位老师的课令我深有感触,受益匪浅,一般情况下,老师们都认为公开课最重要的是文本和个人气质要吻合。

但我觉得三位老师的成功在于她们的风格。

下面,我就“教学风格”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启示:一、什么是教学风格所谓教学风格,具有代表性的说法,通常是指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之标志。

在相同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每个教师所进行的教学实践效果会大相径庭。

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和他的“三主”“四式”教学法

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和他的“三主”“四式”教学法

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和他的“三主”“四式”教学法“三主”“四式”导读法,是特级教师钱梦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体现在“自读课、教读课、作业课、复读课”四种课型中。

让我们的教学人性化、民主化、科学化、艺术化,从而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

一、关于“三主”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指导思想。

学生为主体,就是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也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阅读,自求理解,从根本上该表教学中单纯由教师灌输知识、越俎代庖的教法。

教师为主导,就是在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规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活动方式主要是“导”。

导,指引导、指导、辅导、因势利导;也就是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思维流程、学习心理,正确地引导学生由未知达到已知的彼岸。

训练为主线,这是教学过程中确认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后的必然归宿。

语文作为工具学科,也必须把训练作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基本线索——学生的知识在训练中获得,能力在训练中培养,智力在训练中发展;“主体”和“主导”的关系,也只有在一个组织得很好的训练过程中才能得到和谐的、辩证的统一。

这里说的训练,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以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为核心的读、听、说、写训练,不是指做习题(做习题仅仅是训练的一种方式)。

“主体”、“主导”、“主线”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概括:“学生为主体”是我们考虑问题的基点,“教师为主导”是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条件,而“主体”和“主导”的关系又辩证地统一在一个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结构之中。

综观许多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凡卓有成效的教学设计,无不体现着“三主”的教学思想。

二、关于“四式”“三主”思想体现在“自读、教读、作业、复读”四种基本课式之中。

钱老师把他的以“三主”为指导思想,“四式”为基本模式的教学构思统称做“导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军:千字文一课时就足够了教育时报记者吴松超/文特级教师军上台了,我同其他教师一样屏住了呼吸、睁大了眼睛。

对于军的“新语文教育”理念虽然早就有所了解,但听他的课我还是第一次。

今天的课是讲作家丽宏的《致大雁》。

《致大雁》是一篇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和象征意义的文章,一共有五个部分,一千三四百字,语言很美,而且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对于明确反对语文教育“技术化”、首倡“人文精神”的军来说,这篇文章很对“胃口”。

他会怎样把文章的感情、思想挖掘出来呈现给学生呢?怎么让不经世事的学生与作者、文本展开“对话”呢?我在心中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高人”军有自己的办法——“激情朗读”。

军的朗读真有功夫,声情并茂,极富感染力,文章的语言之美和感情色彩随着他朗读的节奏一点点地自然流淌了出来。

会场上静悄悄的,只有军浑厚的声音伴着音乐在回荡,大家都被军投入、动情、充满生命激情的朗读深深地打动了。

军只是选读了文章的三个部分。

读毕,他问学生:“是作家写得好,还是我朗诵得好?”学生答:“您没有读之前,我没有觉得文章有这么好,您一读我感觉文章写得真好!”接下来的环节多少出乎我的意料。

军没有介绍作者,没有解读文章背景,没有深挖文章的思想涵,而是让学生找他朗读中的“错误”。

军的“错误”被学生一一找了出来。

“在澄澈如洗的晴空里,你们骄傲地飞翔……在乌云密布的天幕上,你们无畏地向前……在风雨交加的征途中,你们欢乐地歌唱……”这三句话颠倒了次序。

“仰起头,凝视你神奇的雁阵,我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

有许多奇妙的联想,有一些难以得到解答的疑问……”中的“凝视”“奇妙”被读成了“仰视”和“奇特”。

“是为了逃避严寒,你们才赶在第一片雪花飘落之前,迎着深秋的风,匆匆地离开北国,飞向南方……”一句中的“第一片雪花飘落之前”被读成了“冬季来临之前”。

围绕这些“错误”,军开始与学生进行对话,引导学生注意排比句的语序,分辨不同词语的意义、推敲词语的用法。

军还重点引导学生分析“第一片雪花飘落”与“冬季来临”的不同,分析如何把一句话写得生动形象、有韵味,而且让学生试着用另外的表达方式来代替“第一片雪花飘落”。

显然,这些“错误”是军为了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而早有“预谋”的。

军没有停歇,紧接着围绕“你们将飞入漫长而又曲折的征途,等待你们的,是峻峭的高山,是茫茫的森林,是湍急的江河,是暴风骤雨,是惊雷闪电,是无数难以预料的艰难和险阻……然而你们起程了,没有半点迟疑,没有一丝畏缩,昂起头颅,展开翅膀,高高地飞上天空,满怀信心地遥望着前方……”一段引导学生分别练习“铺叙”和“仿写”的写作手法。

最后,军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了文章的题记上,让学生试着为一篇课文或自己读过的一本书、一篇文章、一部电影等写一写“题记”。

一节似乎应该充满教师“理想、情操”宣讲和深入分析的课在学生们的训练中结束了。

纵观整节课,军只有在开始的十多分钟的朗读环节成为大家的关注点,其余的时间都是学生在“表现”,而军只是适时进行评论和点拨。

军说,这就是自己的“原生态”课堂,“平常什么样子,现在就是什么样子”。

“上这节课我用了减法。

”军继续说,“文章只学习了前两部分,剩下的容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感悟,我也没有讲丽宏的背景,没有讲象征的写作手法,但是我相信孩子们通过我的诵读已经深深感受到了‘不畏艰难,坚持信念,不懈追求’的文章意义。

”军告诉老师们,这节课体现了“新语文教育”的几个理念——“举三反一”和“美读吟诵”。

现代文的教学应该不求甚解、粗通文意、浅尝辄止,一篇课文没有必要去进行字斟句酌,向深、细、透挖掘,期望把所有的知识点都教给学生,那样学生可能什么都掌握不牢。

“对于语言学习来说,积累永远重于理解。

一节课研讨两三个知识点就足够了,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军认为,一篇一千多字的现代文一节课就应该讲完,否则就是‘少慢差费’。

这样,不管是初中还是高中,每一个老师都能在几周之把一学期的课文讲完,然后带领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

军说,语文课一定要姓“语”,要对学生进行语言基本功的训练,教给学生学习、积累和运用语言的方法。

另外,语文教育还应该回归我国千百年来的语文学习传统——吟诵。

“学语文本来很简单,千百年来一直很简单,即吟诵是根本之法!可五四运动之后,人们却逐渐摒弃了吟诵法,迷信千技百法。

所谓千技百法,无非是解剖解析之法,把文章‘碎尸万段’之法。

”军认为,美读吟诵,是“人心”感应“文心”,是化别人的文字为自己的血肉,如发于已心,如出于已口,这样才能“积淀语感,奠文字之基,养浩然之气”。

最后,军肯定地说:“看似最笨之法,实际上是最实在之法、最本然之法。

熟诵1 00篇古文、200篇白话文和300篇古诗词,语文就不必再学了。

”钱梦龙:语文课要保持本色教育时报记者车治俊/文11月17日,我听了特级教师钱梦龙的一节观摩课《睡美人》。

这节课与时下的一些观摩课相比确实不同: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多媒体课件,也没有师生互动的热烈场面,更没有标新立异的课外拓展。

另外,课堂上还出现了一个意外——发给学生的文本与钱老师要讲的容不一致,影响了教学进度、破坏了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再加上师生不够了解、学生回答问题屡屡出错,因此这节课给人的感觉是“结构松散、气氛沉闷”,是一节非常“平淡”的课。

但是,这也正反映出钱老师一贯的教学立场和主。

这正如他在开始讲评时所说:“时下流行的观摩课多是‘豪华’的包装课、作秀课,这些课是精心烹制的‘盛宴大餐’,学生吃多了会伤‘胃口’。

我喜欢上平常课,因为‘家常菜最有营养’。

”我从这节看似平淡的阅读指导课中尝到了一股浓浓的语文味:朴实、自然、真实。

这些都体现着钱老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

《睡美人》是一篇微型小说。

课堂上,钱老师主要围绕小说的情节、人物和构思展开教学,教学活动紧紧扣住文本,教学目标非常明确。

上课伊始,钱老师先让一个学生朗读课文,之后他明确提出一个任务:说说小说的故事梗概。

为了帮助学生完成任务,他提出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焦点问题”:文章第一段中“失踪”为什么要加引号呢?钱老师启发学生要联系整篇文章来思考问题。

这个问题问得很妙:它不仅能让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关于引号的知识,即表示特殊含义、强调作用、固定用法及否定作用,而且也点拨学生要从整体上来把握文章的意义。

当学生读到文章的最后一句话“A角坐在台下微笑着鼓掌”时,他们就会很快明白A角并没有真正失踪,此处引号的作用是“否定”,进而会思考“她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些指导对于学生学会自己总结文章大意是很有帮助的。

钱老师在分析文章设置悬念的特点时问学生:如果按照一般的顺序来叙述事件的经过,把文章最后的情节放到前面,会是怎样的效果呢?学生尝试之后就会发现,如果小说这样安排情节,读起来就会索然寡味。

由此可见,钱老师的导读技巧非同一般。

这种从问题“侧翼”寻找思维切入口的“曲问”不仅使学生迂回地找到了答案,而且还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挖得深,讲得透”也是钱老师教学的一个特色。

例如,在剖析小说主旨的时候,钱老师问学生:小说的标题为什么叫“睡美人”呢?这个问题可以说是精妙绝伦。

学生会很自然地联系西方童话故事《睡美人》展开想象:王子深情的一吻,唤醒了沉睡百年的“睡美人”,而A角富有爱心的一让,才有了B角的崭露头角和惊人一现。

学生会很自然地体会到,B角就是西方童话中的“睡美人”,是A角的无私唤醒了她,她的美才为大家所知,从而加深对文章主旨和文章标题特殊含义的理解。

钱老师不仅着眼于如何“教”,更重视引导学生怎样“学”。

他提倡师生平等对话,为学生营造课堂对话的气氛,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对话和交流。

例如,在分析小说主题的时候,他启发学生要多元解读,可以从A角、B角和导演等角度分析。

学生分析后认为,从A角可以得出小说要表达“宽厚待人”的主题;从B角可以得出“要想抓住机遇,就要早作准备”的文章意义;从导演的角度,可以总结出“对人要平等,做事要公道”等思想。

只要学生言之有理,钱老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帮助学生完善语言表达。

这样的问题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钱老师重视朗读、讲究意会,注重让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气氛和语言环境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提高语文素养,让语文素质化入人体,成为学生血肉的一部分。

真正的教学名师都是有思想、有境界、有风格的。

钱老师对文章的分析和课堂讲解很平实,也极其精当。

他的课堂教学看起来简简单单、波澜不惊,却在不经意间真正落实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钱老师说:“其实,上课就是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探索、质疑、讨论、创造的平台。

”语文课堂教学如果一直处在“热闹、表演和浮华”之中,势必导致语文教学的虚浮,语文也不再称之为语文了!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应该尽快警醒。

看来,语文课还是“平淡”一点好!作文课不能“一本正经”□教育时报记者世超/文“细雨刷刷地飘着,雨丝笼罩着柳树,笼罩着房屋,远处的山已经和天空中的云融为一体了,燕子似乎特别喜欢毛毛雨,在微风中斜飞着,不时发出唧唧的叫声。

”于永正老师用富有感情的朗读拉开了一节作文教学观摩课的序幕。

师:这段话中哪些是作者看到的东西呢?生:细雨、柳树、房屋、山、云和燕子。

师:那同学们又听到了些什么呢?生:刷刷、唧唧的声音。

师:刷刷和唧唧分别模拟什么声音?生:雨声和燕子的叫声。

师:那么,刷刷和唧唧是什么词呢?生:它们是象声词。

于老师接着出示了课文《小英雄雨来》中的片断:“雨来刚到堂屋,见十几把雪亮的刺刀从前门进来。

他撒腿就往后院跑,背后喀啦一声枪栓响……子弹向他头上嗖嗖地飞来。

”师:这段话中哪些词是象声词?生:喀啦、嗖嗖。

师:喀啦是模拟拉动枪拴的声音,那么嗖嗖是模拟什么声音呢?生:子弹飞过的声音。

师:这几个词都是象声词。

句子里有了象声词,读起来就会使人身临其境。

所以,习作中不仅要写我们看到的东西,还要适当地写一写我们听到的声音,这样作文才会有声有色……作文课怎么上?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会有自己的回答。

但是,对于涉世未深的小学生来说,教师如何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高效率地指导他们写好作文呢?于永正老师用一节观摩课作出了示。

于老师指出,我们的一些作文课太正统、太严肃、太“一本正经”了,因此很多学生害怕上作文课,也写不好作文。

因此,作文课首先要让学生们感兴趣,教师要把作文课上得“有意思”。

国外的一位老师为了让学生感知诗歌,对学生们说:小朋友,我们一起来写一首诗吧,每人写一句。

然后,老师把每位同学的那一句“诗”写在黑板上,告诉学生,这就是诗。

做教师的都明白,这是诗吗?这当然不是,可是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

可见,兴趣对于作文教学是至关重要的。

如何让作文课有意思呢?于老师强调说,首先应该从选材的角度来考虑——选材一定要有意思。

在这一节观摩课上,于老师设计了看对比录像、出示几组象声词来让学生练习表达的环节。

一般来讲,一节作文课选取一个素材就可以了,但是,于老师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又多提供了一些素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