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礼记》二则 (2)
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教案)
![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e77f827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91.png)
(4)思辨能力培养:引导学生从《礼记》中提炼出教育观念和政治理念,并联系现实问题进行思考。
解决方法:教师可设计讨论环节,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辨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角色扮演活动,模拟古代的师生互动,体验教学相长的过程。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体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礼记》中的教育观念和政治理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嘉肴》《大道之行也》):本节课我们将深入解读《礼记》中的两个经典篇章《虽有嘉肴》和《大道之行也》。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了解《礼记》的背景及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2.诵读、理解并背诵《虽有嘉肴》和《大道之行也》的重点句子;3.分析两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4.探讨《礼记》中的教育观念和政治理念,以及它们对当代社会的启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你认为现代社会中如何实现‘天下为公’的理念?”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篇章内容理解:《虽有嘉肴》和《大道之行也》两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教育观念和政治理念,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教师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关键信息。
部编八下22《礼记二则》课后补白《礼记 檀弓》故事二则 赏析
![部编八下22《礼记二则》课后补白《礼记 檀弓》故事二则 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b68483fda38376baf1faef9.png)
孔子过泰山侧从镜子中照见人性的丑恶,揭露出赋税的繁重,也体现出了孔子的”苛政猛于虎"这一观点。
”苛政猛于虎”: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作品原文孔子过(1)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2)而听之。
使子贡(3)问之曰:"子之哭也,一(4)似重(5)有忧者。
"而曰:"然.昔者吾舅(6)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7)政。
"夫子曰:"小子(8)识(9)之:苛政猛于虎也!"本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1)过:路过. (2)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做动词用扶轼。
(3)子贡:端木赐(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古同子赣),以字行。
华夏族,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人。
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
(4)一:真是,实在。
一似重有忧者:好像有很悲伤的事情。
(5)重:重叠。
(6)舅:公公。
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7)苛:繁重的,沉重的。
政:征税。
(8)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9)"识”读zhì。
作品译文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孔子用手扶着车轼侧耳听。
他让子贡前去询问。
子路走到女子身旁,说:”听您的哭声,真像一再遇上忧伤的人。
”妇女于是说道:”是的。
以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我怎能不伤心呢?”孔子说:”那您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残暴的征税啊。
"孔子沉默了一会,对学生们说:”你们记住,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害人啊!”作品读解宁与老虎为伴,死于虎口,也不愿去接受暴虐者的统治,用反衬的方法烘托出社会政治的残暴专横,不堪忍受.这种水深火热的状况也许有点夸张,但却道出了一种现实:人类社会有时比兽类社会还要黑暗和凶暴,人有时比食人野兽还要残忍。
22《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学实录
![22《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1dc4fb3a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19.png)
22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学实录《虽有嘉肴》(初中语文八下22课)教学实录教学过程一、导入:简介《礼记》1.教师打出《学记》简介,生齐读:《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它是《礼记》中的一篇。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学记》写作于战国晚期。
据郭沫若考证,《学记》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2.教师强调补充:(1)乐(yuè)正克,乐正是一个复姓。
(2)《学记》共20节,一共1000多字,我们这篇课文一共只有70个字。
这千把字,距今两千多年了,还能够流传下来。
我的这堂课的标题叫做《一段风华几千年》。
二、读与记:记诵名句(初步语言感知)1.齐读全文。
教师指导:读文言文要慢一点点。
慢生活,古人是慢生活,摇头晃脑的,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描绘的那位老先生。
当然我们不一定要像他那样读。
但文言文代表了一种精神气质,读快了,你就把它糟蹋了。
读文言文,你要像品茶啊,慢慢品,慢慢读。
读现代文,你要像喝酒。
这篇文章更是温文尔雅。
同学们再自由地朗读一遍。
(生自由读全文)2.教师打出标明阅读节奏的课文:虽有/嘉肴(yáo),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g)也。
故曰:教学/相长(zhǎng)也。
《兑(yuè)命》曰:“学(xiào)/学(xué)半。
"其/此之谓乎?3.你最喜欢哪一个或哪一些句子?先读出来,再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不同的同学可能喜欢的句子不同。
这段文字中,可能是“教学相长”最有名,对这个句子有不同的解释,有的说是说给老师听的,说是老师又要教又要学;有的说是给学习者听的,说是既要学又要教。
第六单元 22《礼记》二则(第二课时)
![第六单元 22《礼记》二则(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139c182c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9a.png)
文章结构
天下为公
社会纲领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大
道 之
基本特征
社会关爱 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 人尽其力
大同
行
也
谋闭不兴
理想社会
盗窃乱贼不作 外户不闭
主旨归纳
《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社会的特征的描述,阐 述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 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 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关键词: 理想社会
政治理想
导思2:《大道之行也》这篇 课文中表现的是什么理想?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 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第六单元
22 《礼记》二则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十三四岁是有很多愿望的年龄。你能讲一讲你有哪些愿望吗? 大家的愿望都很美好,美好的愿望带给人无穷的动力。在个人 愿望之外,我们还需要共同的社会理想,来凝聚人心,凝聚力量。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课文《大道之行也》给我们描述的一个至善至美 的世界。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4.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原文: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注释:
是故:即“故是”,可译为“因此”。 乱贼:作乱害人。 作:兴起。 外户:大门。 闭:关(门)。 谓:叫作、称作。 大同:指理想社会。
新人教八年级下册语文22 《礼记》二则
![新人教八年级下册语文22 《礼记》二则](https://img.taocdn.com/s3/m/1e27b4fe02d276a200292e91.png)
合作探究
第22课 《礼记》二则
文中的“大同”社会理想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
响?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建设有何启示?
陶渊明《桃花源记》 康有为《大同书》 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 孙中山“天下为公”
“中国梦”“两个一百年”
合作探究
第22课 《礼记》二则
参照《虽有嘉肴》中对偶句的分 析,找出本文中的对偶句,体会其表 达效果。
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 其子,使老有所终,壮 有所用,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 者皆有所养”
满足生存的需 要,人人都能 受到全社会的 关爱
精读细研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 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 于身也,不必为己”
第22课 《礼记》二则
第22课 《礼记》二则
儒家经典知多少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2课 《礼记》二则
22 《礼记》二则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第22课 《礼记》二则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背诵课 文。(重点) 2.体会两篇短文的句式特点,学习运用类比论证的 方法论述观点。(难点) 3.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会的 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素养)
板书设计
第22课 《礼记》二则
弗食佳肴,不知其旨
虽
类比引入 弗学至道,不知其善
实教 践学
有
学知不足,教后知困 出 能
嘉 逐层论证
真相
肴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知 长
引用作结——学学半
《礼记》二则 大道之行也 课件(17张PPT)
![《礼记》二则 大道之行也 课件(1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a6403022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3d.png)
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
Click to edit Master subtitle style
思考探究
1.怎样实施“大道”,构建“大同”社会?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思考探究
2.“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满足生存需求
职分,职守 出嫁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疼爱、抚育自己的子女,要 使老年人能有终老的保障,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 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 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
疏通文意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可见,孔子因为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
太平盛世,所以有这番言论。
自读课文
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自读课文,多读几遍, 读至流畅。注意读准以下字音。(3分钟)
选贤与能 jǔ 男有分 fèn
矜寡孤独 货恶其弃于地也
guān wù
疏通文意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施行 同“举”,推举 指才干出众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男有分,女有归”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满足发展的需要 ——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思考探究
3.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和“大同”社会有何相似之处?
22《礼记》二则
(第二课时)
《〈礼记〉二则》2
![《〈礼记〉二则》2](https://img.taocdn.com/s3/m/a6666cde4028915f804dc27c.png)
wéi
jǔ
mù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 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 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 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guān
fèn
wù
jǔ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3、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
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可以理 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 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行者施 行大道,老百姓便可绘的世外桃源有 无相似之处?
探究质疑,拓展延伸
1、这两篇短文离我们的时间已经很久远了,可 是我们读起来很顺口,很容易成诵,大家思考一下 这是为什么呢?
文中多用对偶和排比句。
2、请大家找出文章中的对偶句,再朗读,体会
文章的音韵之美?
3、时隔两千多年了,孔子描绘的大同社会是否
实现了呢?
4、理想是现实的折射,通过文章的语句和联系 大家的历史知识大家可以知道当时的社会现实是什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孔子的七 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 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主要记载了
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
、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 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 )、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 会的重要资料 ,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
品德 才干 高尚 同“举” 出众
22-《礼记》二则
![22-《礼记》二则](https://img.taocdn.com/s3/m/35b1f8e4aef8941ea76e05d1.png)
不多余,“学学半”的意思是“教人是学 习的一半”,这是对本文观点的补充说明,深 化主旨。《兑命》的话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 长”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怎样看待“教学相长”的道理?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主旨归纳
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 问题,说明了教和学是相辅相
成的,是互相促进的道理。
诵读课文,理清思路,思考:
1. “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2、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的?
诵读课文,理清思路,思考:
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
社会的管理者应由品德高尚的人 和能干的人担任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名词,罪恶 )
与 独
状元成才路
选贤与能( 通“举”,推荐) 颇与中国同俗( 连词,和 ) 故人不独亲其亲( 副词,单,只)
状元成才路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形容词,老而无子的人 )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词类活用
(1)选贤与能(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品德高
尚的人;才干出众的人)
艺术特色
1.结构严谨,说理透彻。 文章第一层首先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
性说明,然后从三个方面阐述“大同”社会的
基本特征,最后总括并定名为“大同”。全面
具体地展现了古人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
2.阐述道理,条理清晰。 文章在阐明“大同”社会政治纲领的内容时,按
逻辑关系,由政权归属谈到政权所属的条件,最后谈
至道:最好的道理。
善:好处。
是故:所以,因此。 困:困惑。
22-《礼记》二则
![22-《礼记》二则](https://img.taocdn.com/s3/m/3d9d2c75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55.png)
结
状元成才路
构 第三层: 总结语,大同社会的局面
(第5、6句)
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 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
社会的管理者应由品德高尚的人 和能干的人担任
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 的基本特征的?
兴起
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叫作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 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全文的总结语。
第三次先学后教:精读课文给文章分层
第一层: 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理 清
(第1、2句)
文 第二层: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章
(第3、4句)状元成才路
第四次先学后教: 互动探究
1.《虽有嘉肴》一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 是怎么论述的?(文章的思路)
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文章首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 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 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 结论。
2.怎样看待“教学相长”的道理?
第一次先学后教:比一比注音
自学指导 听录音,5分钟后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jǔ ) 讲信修睦( mù )
矜(ɡuān) 货恶其弃于地也( wù )
幼有所长(zhǎnɡ) 男有分( fèn )
谋闭而不兴(xīnɡ )
第二次先学后教:比一比翻译课文
自学指导:结合课下注释试翻译课文,
古义:儒家推崇的上
满足生存需要, 满足生存需要, 满足精神愉悦的
人人都能得到 人人都能安居 需要,货尽其用,
22《礼记》二则教学设计
![22《礼记》二则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f56aa07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42.png)
第2课时教学《大道之行也》1.反复诵读,体会课文的句式特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情境导入师:大家还记得《桃花源记》中人人安居乐业、生活其乐融融的理想社会吗?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这样的社会进行了论述,先哲们把这样的理想社会命名为——大同。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去看看吧。
(板书文题)【设计意图】由《桃花源记》描述的理想的社会生活图景导入,让学生对文章有所了解。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天下为.公(wéi)选贤与.能(jǔ)讲信修睦.(mù)矜.(ɡuān)男有分.(fèn)2.示范朗读,读出节拍师:听老师读课文,注意听自己读不顺的地方,在课文中标注节奏。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生齐读课文,师点评)3.疏通文意,积累词汇(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口头翻译,圈画出不能准确把握的词句。
(2)提出疑难,全班答疑解惑。
(3)师生合作,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并分类归纳整理,做成资料卡片。
资料卡片示例:通假字:①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②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同“鳏”,老而无妻)古今异义:①男有分,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返回。
)②货.恶其弃于地也(古义:财物。
今义:货物。
)③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作乱。
今义:没有秩序,没有条理。
)一词多义:独故人不独.亲其亲(副词,只)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形容词,老而无子)为天下为.公(动词,读“wéi”,表示判断,相当于“是”)不必为.己(介词,读“wèi”,为了)倒装句:不必藏于己(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不必于己藏”)【设计意图】此环节先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读课文,使学生读得顺畅,再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互帮互助,获得共赢。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2《礼记二则》(课后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2《礼记二则》(课后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0662e89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08.png)
22《礼记》二则(课后解析)一、参考答案:中心论点:教学相长。
文章开头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类推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道理。
接着讲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能发现自己有不懂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
最后提出中心论点。
解析:在翻译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论证思路。
二、参考答案:大同社会理想包括三个方面: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解析:课文开头即提出了大同社会的纲领,注意理解体会。
三、参考答案(示例)《虽有嘉肴》:本文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
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熊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层层递进,文气贯通,给人一种一气呵成之感。
《大道之行也》: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效果:结构整齐,使语势增强,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好愿景。
解析:找出两文中的对偶句,根据对偶句的特点体会表达效果。
四、参考答案:1.教学:教与学。
2.子:子女。
3.归:女子出嫁。
4.货:财货。
5.贼:害人。
解析:注意文言现象。
如“教学”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指教与学,现代指教书或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五、参考答案:1.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
比喻人如果不经历磨难和学习,就难以成才。
2.适当的学习时期过了才去学,虽然努力苦学,也难有成就。
这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具有不均衡性,其中存在着关键期。
在关键期内,发展相应的能力效果最佳,过了关键期即使勤奋下苦功,效果也不会好。
这告诚人们,人要想学有所成,应该及时发挥年龄优势,不要浪费光阴,抓住应学习的大好时机,努力提升自己。
3.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碰,就必然会导致所学狭险,见识短浅。
学习是一件枯燥的事,我们应该拥有自己的学友,以便互相砾砺、学习,共同进步。
22 《礼记》二则【考点精讲版】
![22 《礼记》二则【考点精讲版】](https://img.taocdn.com/s3/m/79bd9509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01.png)
第二个“子”指子女。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
有终老的保障。
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 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
男有分,女有归。
职分,职守。 女子出嫁。
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废 疾,有残疾而不能做事。者,……的人。
新课导入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礼记·中庸》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O
N
E
1
22 《礼记》二则
学习目标
1.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积累“旨”“修”“归”等易考文言词语。 2.疏通课文文意,理清文章思路,感受条理清晰的说理特点。(重点) 3.反复诵读,重点体会两篇短文的句式特点,赏析文章言简意赅的语言
◆一词多义
亲 子
不独亲其亲 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不独子其子
动词,以……为亲 名词,父母
动词,以……为子 名词,子女
讲信修睦 动词,培养
修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形容词,长
《核舟记》
静以修身 动词,修养
《诫子书》
独 矜、寡、孤、独、废疾者 形容词,老而无子
故人不独亲其亲 副词,只、仅仅
晋陶渊明独爱菊(《爱莲说》)
气势。
【解析】“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理解错误,应为 “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深入探究
如何理解“教学相长”这一观点?
在课文中,“教学相长”是指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
“学然后知不足”→“自反” “教然后知困”→“自强”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2礼记二则02精品课件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2礼记二则02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d61ad43783e0912a2162a6a.png)
《礼记》
clq
•
《大道之行也 》,是《礼记•礼运》 中的一段,是孔子对学生言偃说的一 番话。 • 文章中提出一个著名的关于人类 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 同”。
读准字音:
天下为公( wéi )
选贤与能( jǔ
)
讲信修睦( mù ) 矜、寡、孤、独 ( guān ) 男有分( fèn ) 货恶其弃于地也( wù )
大同社会的局面: 夜不闭户,社会安定
“大同”社会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有哪 些相似的地方? 两者都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压迫 ,人人平等,人人安居乐业,和睦相处,丰衣足食 的理想社会。 “世外桃源”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 构想出来的,是“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的艺术再 现,二者都描绘了理想的社会蓝图,“大同”社会 中人人都能受到关爱的基本特征,在“世外桃源” 中有具体的体现,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体现。
关键词:
治纲领是什么?作
者是从哪几个方面
天下为公
政治理想 2:《大道之行
来说明大同社会的
基本特征的?
也》这篇课文中
表现的是怎样的
理想的社会局面?
大同社会 的 政治纲领
大同社会 的 基本特征
天下为公→ 政权属于全体成员 选贤与能→ 用德才兼备之人 讲信修睦→ 诚信和睦的成员关系 人人都能得到社会关爱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注释:
大道之行也,天下 为公。选贤与能,讲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 消句子的独立性。 为:是,表判断。 与:同“举”,推举。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
,天下是公共的。选拔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95afc20a45177232f60a2be.png)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点大道之行也一、课文翻译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注释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为:是,表判断。
与:同“举”,推举。
修:培养。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原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注释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第二个“亲”,父母。
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子女。
终:终老,终其天年。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有残疾。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归宿。
于:在。
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
部编版语文八下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梳理
![部编版语文八下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64177c3e7fd5360cbb1adb03.png)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入学鼓箧,孙其业也。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
时观而勿、语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
”其此之谓乎!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字音】嘉肴(yáo)自强(qiǎng)教(jiào)学相长(zhǎng)兑(yuè)命学(xiào)学(xué)半【注释】1.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2.虽:即使。
3.嘉肴(yáo):美味的菜。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4.旨:甘美。
5.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
6.是故:所以。
7.困:不通,理解不了。
8.自反:反省自己。
9.自强(qiǎng):自我勉励。
强:勉励。
10.教(jiào)学相长(zhǎng):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
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礼记》二则
第1课时虽有嘉肴
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
“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
“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掌握背景,疏通课文文意
1.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礼记正义》。
《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2.分类积累,疏通文意。
(1)正读音
嘉肴
..(jiā yáo)自强.(q i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虽.有嘉肴(即使)
②弗.食(不)
③不知其旨.也(味美)
④然后能自强
..也(自我勉励)
⑤虽有至道
..(最好的道理)
⑥教学相长.(增长,促进)
⑦是故
..学然后知不足(因此)
⑧教然后知困.(困惑)
⑨然后能自反
..也(自我反思)
(3)古今异义词
①虽.有嘉肴(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
②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
今义:意义,用意,目的。
)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
今义:困难。
)
(4)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亲自品尝,就不会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明确: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知道有困惑。
③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明确:知道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有困惑,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明确文章主旨
1.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从反面设喻类比,为引出下文观点做铺垫。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明确: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3.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困惑。
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4.“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说得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
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大道之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