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礼记》二则 (2)
22《礼记》二则 (2)
22 《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学习目标】
1.了解本课作者及其代表作品。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3.理解并体会本文论述的道理。
【知识链接】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自主学习】
1.注音
嘉肴()自强()
兑命()学学半()教学相长()
2.解释下列词语
旨:至道:
困:达到:
学学半:
【整体感知】
给文章断句,理清文章大意。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合作探究】
1.本文论述了哪两者之间的关系?
提示:教和学的关系。
2.本文说明了什么道理?
提示:实践出真知,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拓展延伸】
1.文章是怎样论证观点的?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提示:文章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类比,然后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八年级语文下册22 《礼记》二则 (2)课件
精读细研
“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天下为公
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
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而选举 的标准是“贤”“能”,即品德高尚、才能出 众的人。
讲信修睦
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 信,崇尚和睦。
精读细研
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合作探究
文中的“大同”社会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世外桃源”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 来的,是“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二者都描 绘了理想的社会蓝图。
“大同”社会中人人都能受到关爱的基本特征,在 “世外桃源”中有具体的体现,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 自乐”中可以看出桃花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 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 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 养”的体现。
合作探究
见解二:文中描绘的“大同”社会,是根据当 时的社会现实构想出来的。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 搞阴谋、盗窃财物、造反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 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 的和平、安定的社会,这当中折射出当时现实社会 的真实情形:社会纷乱,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 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一半”,这是对本文观点的补充说明。《兑命》的 话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增强了文章 的说服力。
第六单元 22《礼记》二则(第二课时)
写法特色
1.层次清楚,有条不紊。 文章首先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性说明,然后再具体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
总括并定名为“大同”。全面具体地展现了古人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 2.多用排偶句式。
文章多采用排偶句式,如“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等,使句式整齐,节奏分明;而又变化有致,不拘一格。读起来抑扬顿挫,毫无呆板之感。 3.用对比手法突出“大同”的特征。
问题探究
“大同”社会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世外桃源”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大同”社会 的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二者都描绘了理想的社会蓝图,“大同”社会中人人都 能受到关爱的基本特征,在“世外桃源”中有具体的体现,如从“黄发垂髫,并 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花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 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 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体现。
译文: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
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 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 残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财物,厌恶把它 扔在地上,不是一定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 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
知识点及教案
课文原文
《礼记二则》是古代文化经典之一,讲述了礼仪和人生哲理。以下为课文原文:
《礼记二则》虞世南
所谓非礼,即以道德为己任,倡导仁爱,推崇正义,摒弃邪恶,扬善抑恶,培养自己和他人
的情感,以方达人格的完善。尤其要懂得社交方面的礼仪,这是坚定人格,提高人格境界的必备条件。
所谓小义,是个人在家庭中应该遵循的守则。比如孝敬父母,敬奉兄长,尊重长辈,关心亲
戚,帮助贫困的人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却能够建立和谐的亲情关系,凝聚家庭的力量,有利于家庭的发展和个人心理健康。
知识点
礼仪
礼仪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守礼尚义的行为准则。它是人们在交
往中遵循的社会约定和规范,既有实用价值,又有精神内涵。礼仪具有表达情感、
发扬人格、增强信誉的作用,提高社会和个人的文明程度。
道德
道德是社会行为的规范与准则,是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所遵循的一种道德原则。它涉及到个人、家庭、社会等方面,是人们在行为上表现出的品质和价值观。
亲情
亲情是指亲戚间或有生命的个体间相互关联、联系和照顾的心理状态。它是人
类社会重要的情感基础,不仅在个人生命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关系到一个
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人格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性格特点、思想情感等综合素质的表现。它是人
类社会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人类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礼记二则》,使学生了解礼仪和人生哲理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社交能力。
3.促进学生对亲情和人格的理解和认知。
(完整版)22、礼记二则
2021/7/26
8
配乐朗读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 也;虽有
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 然/ 后知不足,教然后/ 知困。知
不足,然后能自/ 反也;知困,然后能
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
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
2021/7/26
9
分析课文
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 样的道理?
2021/7/26
15
教然后知困
古义: 困惑 今义:困难
教学相长也
古义:推动,促进 今义: 增长
2021/7/26
16
2021/7/26
大 道 之 行 也
17
《桃花源记》中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 家还记得吧?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 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 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人人都 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 活是快乐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 是这样一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 的理想社会。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 就已经对这样的社会进行了论述,先哲们 把这样的理想社会命名为——大同。
2021/7/26
24
任何想象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 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 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 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 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 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 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 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 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22 《礼记》二则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 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
编纂。全书包括《中庸》《大学》等四十
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 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 言行的一些小故事。 《礼记》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 书籍,又是一部重要的仁义道德教科书。 是孔子以后战国至秦汉之间儒家的作品, 全书保存了先秦时代的重要史料。其语言 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 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 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 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 同。 [译文] (人们)憎恶财货 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 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 (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 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 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 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 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 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经过加工提炼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建 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 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 “五帝之世”。
4.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 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要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 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 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 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
经书《 仪礼 》的文章选集,是一部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总结2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总结
《大道之行也》
1.资料链接
(1)《礼记》:略
(2)背景材料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的大同理想社会源自“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
2.文章中心概括
《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写作特点
(1)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文章第一层首先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性说明,然后从三个方面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总括并定名为“大同”。全面具体地展现了古人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
(2)阐述道理,条理清晰。文章在阐明“大同”社会政治纲领的内容时,按逻辑关系,由政权归属谈到政权所属的条件,最后谈到在德才兼备的领导者的管理下,所呈现的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在阐明之后,很自然地阐述了在这些纲领维护下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分三个方面展开,从物质生活谈到了理想观念。既全面又有条理,清晰地反映了作者的思路。
(3)运用排比,突出气势。本文语言气势强盛,一气贯注,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文章通过运用排比手法来做到这一点。如“使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等语句,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
22 《礼记》二则
www.yuanchengwh.com
www.yuanchengwh.com
www.yuanchengwh.com
www.yuanchengwh.com
www.yuanchengwh.com
www.yuanchengwh.com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www.yuanchengwh.com
www.yuanchengwh.com
www.yuanchengwh.com
www.yuanchengwh.com
www.yuanchengwh.com
www.yuanchengwh.com
www.yuanchengwh.com
www.yuanchengwh.com
www.yuanchengwh.com
www.yuanchengwh.com
www.yuanchengwh.com
www.yuanchengwh.com
www.yuanchengwh.com
www.yuanchengwh.com
www.yuanchengwh.com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www.yuanchengwh.com
www.yuanchengwh.com
www.yuanchengwh.com
www.yuanchengwh.com
22《礼记》二则
此
“学学半。”其
《
困
之兑也
谓命
反足
善弗也食虽 也
虽嘉
Fra Baidu bibliotek
虽 有
乎》故也
肴佳
曰也曰
困足故 至
肴
::
旨弗
!
本文选自《礼记·学记》。题目是编者加的。《学记》 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 第一部教育学的论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 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 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 之间的关系。
好处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课
所以
困惑
文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
解
自我反思
读
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自我勉励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兑命》曰“学 学半”,
课
《尚书》中的一篇 教导
文
其此之谓乎!倒固装定句的用(法“,之是谓将”是宾一语种提较前
表示推测,
的倒装句,译为“说的是”。
紧密之后,“大同”的理想就应该不再是理想了。正
互动探究
2、“大同”社会对于孔子而
言只是理想,有什么现实意义?
康有为《大同书》
“凡大同之世,全地大同,无国 土之分,无种族之异,无兵争之 事……铁道横织于地面,汽球舞于 天空,……乡邑yi之殊,无僻闹之 异,所谓大同所谓太平也。”
22.《礼记》二则
18
精选可编辑ppt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 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陈的 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 个太平盛世,所以有这番言 论。
精选可编辑ppt
19
原文欣赏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 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 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 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 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自己私藏;
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精选可编辑ppt
23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
因此
造反 害人
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兴起
这是
精选可编辑ppt
24
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 尚、有才干的(给大家办事),(人人)讲究诚信,培养 和睦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 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 幼童能顺利地成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 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 职务,女子有归宿。财货,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 于自己想私藏;力气,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 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 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兴起,因此门从外面带上而不 关闭。这就叫作理想社会。
《〈礼记〉二则》2
管你在现实中遇到什么困难,请都要心怀梦想,一路前行。
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 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 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 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2、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样的?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尽快形成背诵思 路,提高诵读能力。 2.了解圣贤先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 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体会文章对偶句运用产生的音韵之美。
4.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
和智慧。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听读课文,读准节奏
1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孔子的七 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 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主要记载了
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
、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 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 )、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 会的重要资料 ,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
2《礼记》二则
因女此。有归。货恶其这弃叫于作。地也奸诈,之不心。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
身从外也面,把门不带上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整体感知
译: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择推举品德高尚、 有才干的人(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 睦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 子女,使老年人能够善终,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 地成长,使老而无妻、老而无夫、幼而无父、老而无子、有残 疾的人都能够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分,女子有归宿。财物,憎 恨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收藏它但不是为了据为己有;力气, 憎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这 样一来,奸诈之心闭塞不会产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 会兴起,(家家户户)门从外面带上而不关闭。这就是理想社 会。
合作探究 见解二:文中描绘的“大同”社会,是根据当
时的社会现实构想出来的。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 搞阴谋、盗窃财物、造反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 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 的和平、安定的社会,这当中折射出当时现实社会 的真实情形:社会纷乱,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 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大学》《中庸》《礼运》等篇包含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时练《22 礼记二则》(2)(含答案)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
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
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
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
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
答题;
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
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相信你是最棒的!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22礼记二则》课时练
一、选择题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儒家思想代表了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文明的经真,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深远的影响,下列成语不属于儒家之道的选项是()
A.温良恭俭B.见贤思齐C.克已复礼D.杞人忧天2.下面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2.《礼记》二则
自强也。 ▪ 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
学半”,其/此之谓乎?
用鱼、肉做的菜
好,美 即使
不三、吃疏通它文的 意 味美
▪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
▪ C.教然后知困 古义:困惑 今义:困难
▪ D.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古义:勉励 今义:强大、勉强
七、文言知识归纳
▪ 3.一词多义
学学半 教
学
学学半 学习
其
不知其旨也 它的
其此之谓乎 表示推测,翻译为“大概”
七、文言知识归纳
▪ 4.文言句式
▪ 判断句 ▪ 弗食,不知其旨也
▪ 倒装句 ▪ 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句)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 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 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 求的理想“桃源”。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
孔
子
孟子: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大 同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 如何看待孔子心中的“大 同”社会。
大道之行也,________,选____与 ____,讲_____修_____。故人_______, ________,使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矜、___、___、___、废疾者 皆有所养,男______,女_______。货恶 其弃于地也,________;力恶其不出于身 也,_________。是故___________, __________,故_________,是谓大同。
第22课《礼记》二则
概括主题
本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 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 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理解性默写: ①揭示教与学相互促进的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 ②说明学习和教学之后能让人知道自身不足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运用类比手法,指出学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论著的汇编,是一部儒家 思想的资料汇编。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疏通文意
即使 美味的菜
味美
最好的道理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
好处 所以
困惑
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
自我反思
自我勉励
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
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 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 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有终老的保障,中 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 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儿无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 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分,女子要及 时出嫁。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 因为想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自己多 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这样一来,图谋之心闭塞而不 会兴起,盗窃财物和作乱害人也不会兴起,家家户户都只是把门 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就叫作“大同”社会。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22《礼记二则》(课后解析)含答案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
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
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
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
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
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
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相信你是最棒的!
22《礼记》二则(课后解析)
一、参考答案:中心论点:教学相长。文章开头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类推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道理。接着讲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能发现自己有不懂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最后提出中心论点。解析:在翻译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论证思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礼记》二则
第1课时虽有嘉肴
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
“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掌握背景,疏通课文文意
1.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礼记正义》。《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2.分类积累,疏通文意。
(1)正读音
嘉肴
..(jiā yáo)自强.(q i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虽.有嘉肴(即使)
②弗.食(不)
③不知其旨.也(味美)
④然后能自强
..也(自我勉励)
⑤虽有至道
..(最好的道理)
⑥教学相长.(增长,促进)
⑦是故
..学然后知不足(因此)
⑧教然后知困.(困惑)
⑨然后能自反
..也(自我反思)
(3)古今异义词
①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②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用意,目的。)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4)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亲自品尝,就不会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明确: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知道有困惑。
③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明确:知道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有困惑,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明确文章主旨
1.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从反面设喻类比,为引出下文观点做铺垫。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明确: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3.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困惑。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4.“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说得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大道之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