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礼记》二则 (2)

合集下载

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教案)

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教案)
解决方法:教师可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比较讲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背景。
(4)思辨能力培养:引导学生从《礼记》中提炼出教育观念和政治理念,并联系现实问题进行思考。
解决方法:教师可设计讨论环节,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辨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角色扮演活动,模拟古代的师生互动,体验教学相长的过程。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体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礼记》中的教育观念和政治理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嘉肴》《大道之行也》):本节课我们将深入解读《礼记》中的两个经典篇章《虽有嘉肴》和《大道之行也》。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了解《礼记》的背景及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2.诵读、理解并背诵《虽有嘉肴》和《大道之行也》的重点句子;3.分析两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4.探讨《礼记》中的教育观念和政治理念,以及它们对当代社会的启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你认为现代社会中如何实现‘天下为公’的理念?”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篇章内容理解:《虽有嘉肴》和《大道之行也》两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教育观念和政治理念,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教师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关键信息。

部编八下22《礼记二则》课后补白《礼记 檀弓》故事二则 赏析

部编八下22《礼记二则》课后补白《礼记 檀弓》故事二则 赏析

孔子过泰山侧从镜子中照见人性的丑恶,揭露出赋税的繁重,也体现出了孔子的”苛政猛于虎"这一观点。

”苛政猛于虎”: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作品原文孔子过(1)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2)而听之。

使子贡(3)问之曰:"子之哭也,一(4)似重(5)有忧者。

"而曰:"然.昔者吾舅(6)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7)政。

"夫子曰:"小子(8)识(9)之:苛政猛于虎也!"本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1)过:路过. (2)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做动词用扶轼。

(3)子贡:端木赐(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古同子赣),以字行。

华夏族,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人。

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

(4)一:真是,实在。

一似重有忧者:好像有很悲伤的事情。

(5)重:重叠。

(6)舅:公公。

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7)苛:繁重的,沉重的。

政:征税。

(8)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9)"识”读zhì。

作品译文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孔子用手扶着车轼侧耳听。

他让子贡前去询问。

子路走到女子身旁,说:”听您的哭声,真像一再遇上忧伤的人。

”妇女于是说道:”是的。

以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我怎能不伤心呢?”孔子说:”那您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残暴的征税啊。

"孔子沉默了一会,对学生们说:”你们记住,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害人啊!”作品读解宁与老虎为伴,死于虎口,也不愿去接受暴虐者的统治,用反衬的方法烘托出社会政治的残暴专横,不堪忍受.这种水深火热的状况也许有点夸张,但却道出了一种现实:人类社会有时比兽类社会还要黑暗和凶暴,人有时比食人野兽还要残忍。

22《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学实录

22《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学实录

22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学实录《虽有嘉肴》(初中语文八下22课)教学实录教学过程一、导入:简介《礼记》1.教师打出《学记》简介,生齐读:《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它是《礼记》中的一篇。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学记》写作于战国晚期。

据郭沫若考证,《学记》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2.教师强调补充:(1)乐(yuè)正克,乐正是一个复姓。

(2)《学记》共20节,一共1000多字,我们这篇课文一共只有70个字。

这千把字,距今两千多年了,还能够流传下来。

我的这堂课的标题叫做《一段风华几千年》。

二、读与记:记诵名句(初步语言感知)1.齐读全文。

教师指导:读文言文要慢一点点。

慢生活,古人是慢生活,摇头晃脑的,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描绘的那位老先生。

当然我们不一定要像他那样读。

但文言文代表了一种精神气质,读快了,你就把它糟蹋了。

读文言文,你要像品茶啊,慢慢品,慢慢读。

读现代文,你要像喝酒。

这篇文章更是温文尔雅。

同学们再自由地朗读一遍。

(生自由读全文)2.教师打出标明阅读节奏的课文:虽有/嘉肴(yáo),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g)也。

故曰:教学/相长(zhǎng)也。

《兑(yuè)命》曰:“学(xiào)/学(xué)半。

"其/此之谓乎?3.你最喜欢哪一个或哪一些句子?先读出来,再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不同的同学可能喜欢的句子不同。

这段文字中,可能是“教学相长”最有名,对这个句子有不同的解释,有的说是说给老师听的,说是老师又要教又要学;有的说是给学习者听的,说是既要学又要教。

第六单元 22《礼记》二则(第二课时)

第六单元  22《礼记》二则(第二课时)

文章结构
天下为公
社会纲领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道 之
基本特征
社会关爱 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 人尽其力
大同


谋闭不兴
理想社会
盗窃乱贼不作 外户不闭
主旨归纳
《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社会的特征的描述,阐 述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 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 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关键词: 理想社会
政治理想
导思2:《大道之行也》这篇 课文中表现的是什么理想?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 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第六单元
22 《礼记》二则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十三四岁是有很多愿望的年龄。你能讲一讲你有哪些愿望吗? 大家的愿望都很美好,美好的愿望带给人无穷的动力。在个人 愿望之外,我们还需要共同的社会理想,来凝聚人心,凝聚力量。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课文《大道之行也》给我们描述的一个至善至美 的世界。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4.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原文: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注释:
是故:即“故是”,可译为“因此”。 乱贼:作乱害人。 作:兴起。 外户:大门。 闭:关(门)。 谓:叫作、称作。 大同:指理想社会。

新人教八年级下册语文22 《礼记》二则

新人教八年级下册语文22 《礼记》二则

合作探究
第22课 《礼记》二则
文中的“大同”社会理想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
响?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建设有何启示?
陶渊明《桃花源记》 康有为《大同书》 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 孙中山“天下为公”
“中国梦”“两个一百年”
合作探究
第22课 《礼记》二则
参照《虽有嘉肴》中对偶句的分 析,找出本文中的对偶句,体会其表 达效果。
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 其子,使老有所终,壮 有所用,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 者皆有所养”
满足生存的需 要,人人都能 受到全社会的 关爱
精读细研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 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 于身也,不必为己”
第22课 《礼记》二则
第22课 《礼记》二则
儒家经典知多少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2课 《礼记》二则
22 《礼记》二则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第22课 《礼记》二则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背诵课 文。(重点) 2.体会两篇短文的句式特点,学习运用类比论证的 方法论述观点。(难点) 3.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会的 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素养)
板书设计
第22课 《礼记》二则
弗食佳肴,不知其旨

类比引入 弗学至道,不知其善
实教 践学

学知不足,教后知困 出 能
嘉 逐层论证
真相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知 长
引用作结——学学半

《礼记》二则 大道之行也 课件(17张PPT)

《礼记》二则   大道之行也 课件(17张PPT)

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
Click to edit Master subtitle style
思考探究
1.怎样实施“大道”,构建“大同”社会?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思考探究
2.“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满足生存需求
职分,职守 出嫁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疼爱、抚育自己的子女,要 使老年人能有终老的保障,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 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 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
疏通文意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可见,孔子因为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
太平盛世,所以有这番言论。
自读课文
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自读课文,多读几遍, 读至流畅。注意读准以下字音。(3分钟)
选贤与能 jǔ 男有分 fèn
矜寡孤独 货恶其弃于地也
guān wù
疏通文意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施行 同“举”,推举 指才干出众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男有分,女有归”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满足发展的需要 ——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思考探究
3.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和“大同”社会有何相似之处?
22《礼记》二则
(第二课时)

《〈礼记〉二则》2

《〈礼记〉二则》2

wéi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 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 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 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guān
fèn

jǔ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3、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
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可以理 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 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行者施 行大道,老百姓便可绘的世外桃源有 无相似之处?
探究质疑,拓展延伸
1、这两篇短文离我们的时间已经很久远了,可 是我们读起来很顺口,很容易成诵,大家思考一下 这是为什么呢?
文中多用对偶和排比句。
2、请大家找出文章中的对偶句,再朗读,体会
文章的音韵之美?
3、时隔两千多年了,孔子描绘的大同社会是否
实现了呢?
4、理想是现实的折射,通过文章的语句和联系 大家的历史知识大家可以知道当时的社会现实是什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孔子的七 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 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主要记载了
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
、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 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 )、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 会的重要资料 ,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
品德 才干 高尚 同“举” 出众

22-《礼记》二则

22-《礼记》二则

不多余,“学学半”的意思是“教人是学 习的一半”,这是对本文观点的补充说明,深 化主旨。《兑命》的话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 长”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怎样看待“教学相长”的道理?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主旨归纳
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 问题,说明了教和学是相辅相
成的,是互相促进的道理。
诵读课文,理清思路,思考:
1. “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2、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的?
诵读课文,理清思路,思考:
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
社会的管理者应由品德高尚的人 和能干的人担任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名词,罪恶 )
与 独
状元成才路
选贤与能( 通“举”,推荐) 颇与中国同俗( 连词,和 ) 故人不独亲其亲( 副词,单,只)
状元成才路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形容词,老而无子的人 )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词类活用
(1)选贤与能(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品德高
尚的人;才干出众的人)
艺术特色
1.结构严谨,说理透彻。 文章第一层首先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
性说明,然后从三个方面阐述“大同”社会的
基本特征,最后总括并定名为“大同”。全面
具体地展现了古人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
2.阐述道理,条理清晰。 文章在阐明“大同”社会政治纲领的内容时,按
逻辑关系,由政权归属谈到政权所属的条件,最后谈
至道:最好的道理。
善:好处。
是故:所以,因此。 困:困惑。

22-《礼记》二则

22-《礼记》二则


状元成才路
构 第三层: 总结语,大同社会的局面
(第5、6句)
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 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
社会的管理者应由品德高尚的人 和能干的人担任
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 的基本特征的?
兴起
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叫作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 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全文的总结语。
第三次先学后教:精读课文给文章分层
第一层: 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理 清
(第1、2句)
文 第二层: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第3、4句)状元成才路
第四次先学后教: 互动探究
1.《虽有嘉肴》一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 是怎么论述的?(文章的思路)
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文章首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 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 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 结论。
2.怎样看待“教学相长”的道理?
第一次先学后教:比一比注音
自学指导 听录音,5分钟后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jǔ ) 讲信修睦( mù )
矜(ɡuān) 货恶其弃于地也( wù )
幼有所长(zhǎnɡ) 男有分( fèn )
谋闭而不兴(xīnɡ )
第二次先学后教:比一比翻译课文
自学指导:结合课下注释试翻译课文,
古义:儒家推崇的上
满足生存需要, 满足生存需要, 满足精神愉悦的
人人都能得到 人人都能安居 需要,货尽其用,

22《礼记》二则教学设计

22《礼记》二则教学设计

第2课时教学《大道之行也》1.反复诵读,体会课文的句式特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情境导入师:大家还记得《桃花源记》中人人安居乐业、生活其乐融融的理想社会吗?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这样的社会进行了论述,先哲们把这样的理想社会命名为——大同。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去看看吧。

(板书文题)【设计意图】由《桃花源记》描述的理想的社会生活图景导入,让学生对文章有所了解。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天下为.公(wéi)选贤与.能(jǔ)讲信修睦.(mù)矜.(ɡuān)男有分.(fèn)2.示范朗读,读出节拍师:听老师读课文,注意听自己读不顺的地方,在课文中标注节奏。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生齐读课文,师点评)3.疏通文意,积累词汇(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口头翻译,圈画出不能准确把握的词句。

(2)提出疑难,全班答疑解惑。

(3)师生合作,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并分类归纳整理,做成资料卡片。

资料卡片示例:通假字:①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②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同“鳏”,老而无妻)古今异义:①男有分,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返回。

)②货.恶其弃于地也(古义:财物。

今义:货物。

)③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作乱。

今义:没有秩序,没有条理。

)一词多义:独故人不独.亲其亲(副词,只)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形容词,老而无子)为天下为.公(动词,读“wéi”,表示判断,相当于“是”)不必为.己(介词,读“wèi”,为了)倒装句:不必藏于己(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不必于己藏”)【设计意图】此环节先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读课文,使学生读得顺畅,再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互帮互助,获得共赢。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2《礼记二则》(课后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2《礼记二则》(课后解析)

22《礼记》二则(课后解析)一、参考答案:中心论点:教学相长。

文章开头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类推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道理。

接着讲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能发现自己有不懂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

最后提出中心论点。

解析:在翻译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论证思路。

二、参考答案:大同社会理想包括三个方面: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解析:课文开头即提出了大同社会的纲领,注意理解体会。

三、参考答案(示例)《虽有嘉肴》:本文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

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熊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层层递进,文气贯通,给人一种一气呵成之感。

《大道之行也》: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效果:结构整齐,使语势增强,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好愿景。

解析:找出两文中的对偶句,根据对偶句的特点体会表达效果。

四、参考答案:1.教学:教与学。

2.子:子女。

3.归:女子出嫁。

4.货:财货。

5.贼:害人。

解析:注意文言现象。

如“教学”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指教与学,现代指教书或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五、参考答案:1.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

比喻人如果不经历磨难和学习,就难以成才。

2.适当的学习时期过了才去学,虽然努力苦学,也难有成就。

这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具有不均衡性,其中存在着关键期。

在关键期内,发展相应的能力效果最佳,过了关键期即使勤奋下苦功,效果也不会好。

这告诚人们,人要想学有所成,应该及时发挥年龄优势,不要浪费光阴,抓住应学习的大好时机,努力提升自己。

3.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碰,就必然会导致所学狭险,见识短浅。

学习是一件枯燥的事,我们应该拥有自己的学友,以便互相砾砺、学习,共同进步。

22 《礼记》二则【考点精讲版】

22 《礼记》二则【考点精讲版】

第二个“子”指子女。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
有终老的保障。
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 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
男有分,女有归。
职分,职守。 女子出嫁。
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废 疾,有残疾而不能做事。者,……的人。
新课导入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礼记·中庸》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O
N
E
1
22 《礼记》二则
学习目标
1.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积累“旨”“修”“归”等易考文言词语。 2.疏通课文文意,理清文章思路,感受条理清晰的说理特点。(重点) 3.反复诵读,重点体会两篇短文的句式特点,赏析文章言简意赅的语言
◆一词多义
亲 子
不独亲其亲 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不独子其子
动词,以……为亲 名词,父母
动词,以……为子 名词,子女
讲信修睦 动词,培养
修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形容词,长
《核舟记》
静以修身 动词,修养
《诫子书》
独 矜、寡、孤、独、废疾者 形容词,老而无子
故人不独亲其亲 副词,只、仅仅
晋陶渊明独爱菊(《爱莲说》)
气势。
【解析】“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理解错误,应为 “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深入探究
如何理解“教学相长”这一观点?
在课文中,“教学相长”是指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
“学然后知不足”→“自反” “教然后知困”→“自强”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2礼记二则02精品课件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2礼记二则02精品课件
大道之行也
《礼记》
clq

《大道之行也 》,是《礼记•礼运》 中的一段,是孔子对学生言偃说的一 番话。 • 文章中提出一个著名的关于人类 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 同”。
读准字音:
天下为公( wéi )
选贤与能( jǔ

讲信修睦( mù ) 矜、寡、孤、独 ( guān ) 男有分( fèn ) 货恶其弃于地也( wù )
大同社会的局面: 夜不闭户,社会安定
“大同”社会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有哪 些相似的地方? 两者都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压迫 ,人人平等,人人安居乐业,和睦相处,丰衣足食 的理想社会。 “世外桃源”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 构想出来的,是“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的艺术再 现,二者都描绘了理想的社会蓝图,“大同”社会 中人人都能受到关爱的基本特征,在“世外桃源” 中有具体的体现,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体现。
关键词:
治纲领是什么?作
者是从哪几个方面
天下为公
政治理想 2:《大道之行
来说明大同社会的
基本特征的?
也》这篇课文中
表现的是怎样的
理想的社会局面?
大同社会 的 政治纲领
大同社会 的 基本特征
天下为公→ 政权属于全体成员 选贤与能→ 用德才兼备之人 讲信修睦→ 诚信和睦的成员关系 人人都能得到社会关爱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注释:
大道之行也,天下 为公。选贤与能,讲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 消句子的独立性。 为:是,表判断。 与:同“举”,推举。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
,天下是公共的。选拔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点大道之行也一、课文翻译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注释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为:是,表判断。

与:同“举”,推举。

修:培养。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原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注释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第二个“亲”,父母。

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子女。

终:终老,终其天年。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有残疾。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归宿。

于:在。

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

部编版语文八下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梳理

部编版语文八下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梳理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入学鼓箧,孙其业也。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

时观而勿、语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

”其此之谓乎!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字音】嘉肴(yáo)自强(qiǎng)教(jiào)学相长(zhǎng)兑(yuè)命学(xiào)学(xué)半【注释】1.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2.虽:即使。

3.嘉肴(yáo):美味的菜。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4.旨:甘美。

5.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

6.是故:所以。

7.困:不通,理解不了。

8.自反:反省自己。

9.自强(qiǎng):自我勉励。

强:勉励。

10.教(jiào)学相长(zhǎng):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

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礼记》二则
第1课时虽有嘉肴
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
“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

“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掌握背景,疏通课文文意
1.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礼记正义》。

《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2.分类积累,疏通文意。

(1)正读音
嘉肴
..(jiā yáo)自强.(q i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虽.有嘉肴(即使)
②弗.食(不)
③不知其旨.也(味美)
④然后能自强
..也(自我勉励)
⑤虽有至道
..(最好的道理)
⑥教学相长.(增长,促进)
⑦是故
..学然后知不足(因此)
⑧教然后知困.(困惑)
⑨然后能自反
..也(自我反思)
(3)古今异义词
①虽.有嘉肴(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
②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

今义:意义,用意,目的。

)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

今义:困难。

)
(4)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亲自品尝,就不会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明确: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知道有困惑。

③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明确:知道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有困惑,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明确文章主旨
1.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从反面设喻类比,为引出下文观点做铺垫。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明确: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3.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困惑。

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4.“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说得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

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大道之行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