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城乡职教资源建立“城乡一体化”办学模式

合集下载

遵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遵义市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遵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遵义市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遵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遵义市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遵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07.21•【字号】遵府发〔2021〕7号•【施行日期】2021.07.2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正文遵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遵义市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各县、自治县、区(市)人民政府,新蒲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遵义市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施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遵义市人民政府2021年7月21日遵义市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贵州省支持职业教育发展若干措施》(黔府发〔2020〕13号)等文件要求和全市职业教育发展大会精神,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步伐,不断提升职业教育育人功能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到2022年,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基本达标。

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高职规模增长和质量提升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实现“中——高——本”有序贯通,基本建立结构布局合理、专业设置科学、产教融合成熟、管理运行高效、保障机制完善、人才资源集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到2027年,职业教育初步实现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教育类型转变,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

全市职业教育的职普比、生师比和设备值等量化指标居西部非省会城市前列,建成遵义特色职业教育强市。

二、工作任务(一)优化职业教育资源布局1.加大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力度。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把职业教育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围绕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优化学校布局,引导职业教育资源面向产业发展服务、面向人才需求服务。

城乡一体化进程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城乡一体化进程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城乡一体化进程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摘要]受宏观经济发展基础和国家发展战略布局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滞后于城镇地区,由此造成的职业教育事业二元化制约了城乡一体化战略的顺利推进。

文章阐述了农村职业教育对城乡一体化战略的促进功用,并从理念、体制和实践的角度提出当前农村职业教育所面临的发展困境及对策。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农村职业教育教育改革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乡村城市化的进程,城乡之间的有机融合有利于城市以自身强大的生产力辐射农村地区,并促使农村地区的丰富资源为城市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城市拉动农村发展和农村促进城市生产力提升互为因果,优势资源互补,最终形成城市与农村地区的和谐发展,同步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城乡一体化目标。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通过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的方式来为高质量的城乡一体化进程奠定人才基础。

但是,城乡一体化战略自身目标的复杂性和使命的艰巨性使得农村职业教育事业陷入发展盲区,进而制约了其服务城乡一体化战略的能力。

农村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明晰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认清其发展困境,并据实提出可行对策,以期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充足的高技能人才支持。

一、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一)助力农村区域社会转型农村职业教育应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提供服务。

城乡二元体制导致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条件存在先天差异,职业教育不公平现象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导致城乡差距加大,形成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恶性循环,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为确保城乡一体化的高水平运行,农村居民要在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和技术能力的前提下实现人的素质和技能的城镇化。

为夯实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居民素质的基础,农村职业院校必须面向广大农民推进职业教育,以提升农村居民整体素质与技能水平。

由于农村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导向性,所以农村职业院校在培养城乡一体化所需人才问题上比普通高校更有优势。

以集团化办学促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以集团化办学促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以集团化办学促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城乡义务教育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也日益突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以集团化办学是一种可行的方式。

本文将探讨集团化办学如何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一、集团化办学的优势集团化办学是指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其优势在于:1、优化资源配置:集团化办学可以整合分散的教育资源,使优质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改善了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2、提高教学质量:集团化办学可以通过共享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管理经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3、促进城乡交流:集团化办学可以促进城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加深了城乡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二、集团化办学的实施方式1、建立教育集团:选择一些优质学校作为核心校,以这些核心校为依托,联合周边的农村学校和教学点,组建教育集团。

通过集团化办学,将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延伸。

2、加强教师培训:在集团内部,开展城乡教师交流活动,让农村教师到城市核心校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同时,城市核心校的教师也可以到农村学校进行教学交流,将先进的教学经验带到农村学校。

3、实施远程教育: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优质课程资源输送到农村学校,使农村学生能够接受到与城市学生相同水平的教育。

三、结论以集团化办学促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是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城乡交流等方式,可以有效地促进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以集团化办学破解西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困局一、引言在中国的教育领域,城乡差距一直是一个困扰着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问题。

特别是在西部地区,由于地理、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这种差距显得尤为明显。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集团化办学成为了一种新的探索和实践。

本文将以西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困局为切入点,探讨集团化办学的优势和实施策略,以期为推进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参考。

城乡统筹视阈下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变革

城乡统筹视阈下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变革

城乡统筹视阈下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变革[摘要]在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是为社会发展输送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来源,既承担着城乡统筹发展所赋予的历史任务,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规模与数量、课程与教学内容以及管理体制与城乡统筹发展还不尽协调。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城乡统筹发展,必须提升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水平,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划体系,强化职业教育城乡之间的联动与合作,革新职业教育发展的管理体制,最终实现职业教育与城乡统筹共同、有序发展。

[关键词]城乡统筹职业教育变革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这是新时期我国的重大发展战略,也是实现社会和谐、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

而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集中地,如何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发挥其先导性作用,是职业教育发展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在城乡统筹发展中承担的任务(一)职业教育发展应为缩小我国城乡发展差距服务统筹城乡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使城乡居民共享我国改革发展的共同成果。

①职业教育对于缩小城乡差距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首先,职业教育应着力于缩小城乡发展的生产力水平。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层次较低,仍然存在着大量的粗放式生产,导致生产效益低下,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能够有效地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这是促进农村生产方式向集约化、规模化生产转变的重要抓手,能够从根本上缩小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

其次,职业教育承担着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历史重任。

国内外学者对教育个人收益的理论研究和现实实践经验表明,教育对提升个人收益水平具有直接的正相关作用,尤其职业教育对农民个人收益的提升就更为明显。

农民通过接受职业教育掌握了一技之长,进而能够融入城镇化建设中,收入水平也随之大幅提升,与城市居民在收入方面的差距也得到进一步缩小。

服务于城乡一体化的职教发展模式研究

服务于城乡一体化的职教发展模式研究

育 发 展 提 供 了 外 在 动 力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 其
我 国 由 第 一 产 业 主 导 的 产 业 结 构 转 向新 型 的第 一 、
二、 三 产业 的并行 结构 ; 从 就 业 区域 来 看 , 城 乡一体 化 发 展 将 促 进 农 村 人 口向 城 市 进 行 大 量 转 移 就 业
职教论语 Z H I J I A O L U N Y U
服务于城乡一体化的职教发展模式研究
口谭 璐
摘 要: 在 服 务 城 乡一 体 化 建 设 过 程 中 , 职 业教 育还存 在 着相 关政 策制度 短缺 、 城 乡职 教 投 入 不 对 等 、
供给 主体 单一 、 外 部 认 知 度 低 等 问题 , 为 了改 变这一现 状 , 就 必 须 对 职 业 教 育发 展 模 式 进 行 变 革 。 构 建 出城
新 任务

体 化 的实 质 就是 实 现城 乡 居 民共 同享 受 我 国改
革 发 展 成 果 嘲。 为 了 促 进 城 乡 一 体 化 的 发 展 目标 . 职
业 教 育 当 前 的 任 务 之 一 就 是 把 农 村 剩 余 的 劳 动 力
资源转 化为 劳动力 资本 。可见 . 这 是 一 个 涉 及 我 国
促 进 职 业 教 育 手 段 和 内容 的 变 革
城 乡一 体化 发 展 对社 会 就业 结 构不 断 地进 行

城 乡 一 体 化 建 设 是 职 业 教 育 发 展 的 新 机 遇
( 一 ) 城 乡一 体 化 建 设 对 人 才 的 需 求 为 职 业 教
变革 , 从 我 国产 业 结构 来 看 . 城 乡一 体化 发 展促 使

央地互动推进职教“一体”建设

央地互动推进职教“一体”建设

央地互动推进职教“一体”建设作者: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24年第03期入选理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國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是党的二十大后教育领域改革的首个重要文件,提出了新阶段职业教育改革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可以概括为“一体、两翼、五重点”。

其中,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作为“一体”,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基座。

一年来,教育部先后与天津、山东、广西、黑龙江、湖南等省份联合发文,启动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试点。

部省共同推进职业教育更好服务地方发展战略定位,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经验和范式的做法值得期待。

2023年5月,教育部与天津市人民政府、山东省人民政府分别联合印发《关于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新模式实施方案》《关于促进职业教育提质升级赋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用2至3年时间,建成产教深度融合、职普相互融通,促进全民终身学习,更好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事件回放天津的《实施方案》要求,提升天津职业教育关键能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大课程、教材和教学装备开发力度,全方位提升教师素质和能力,增强职业教育办学核心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造4个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产业升级等功能的产教联合体,并逐步推广;在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2个重点产业链和智能供应链产业领域,逐步推广覆盖到航空航天、轻工业等其他产业链,组建跨区域的产业链产教融合共同体;创新普职融通机制,促进不同层次职业教育有效衔接,建立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渗透融通机制,深化中高职系统化培养,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通道,促进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打造职业教育国际交往中心,积极服务全面开放新格局,持续办好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深化鲁班工坊建设,拓展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领域,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

山东的《实施意见》要求深度推进校地协同、产教融合,为“十强”优势产业集群壮大提供支持,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提供支撑。

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的要求,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职业教育扩大规模、提高质量,现就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提出以下意见:一、充分认识当前形势下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重要意义1.近年来,不少地方和职业院校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推动职业院校资源整合、重组和共享,以专业、行业为纽带,以骨干示范职业院校为核心,以相关职业院校为成员,联合行业、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它相关组织组建各种类型的职业教育集团,深入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加强区域合作和城乡合作,实现学校、企业、行业和区域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实践表明,集团化办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是发展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重要举措;是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是符合中国国情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有效途径;是促进职业教育规模扩大和办学质量提高、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能力的必然选择。

2.认真研究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增强推进集团化办学的紧迫性。

总体上看,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还处在探索阶段,覆盖面比较有限,好的经验尚未得到推广;集团化办学的体制、机制和模式缺乏足够的活力;公办职业院校的办学自主权需要进一步扩大;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协调与监督有待加强等。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开拓创新,加快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推进步伐,促进职业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二、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积极探索有效的办学模式和实现方式3.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按照积极推进、注重效益的原则,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打破部门、行业、区域和院校类别界限,推动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重组和共享,积极组建各类职业教育集团。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典型模式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典型模式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典型模式发布时间:2013年9月25日访问量:1815 信息来源:《教育决策咨询》经过几年的改革创新,各地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践中探索出各具集团化办学典型模式。

一、产教融合的“校企一体”模式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一些国有企业出现困境,导致其举办的学校举步维艰,相继关停并转;同时,国企改制也给校企产权重组提供了机遇,使校企一体职教集团的诞生成为可能。

集团具有产权重组形成的核心层、契约关系形成的紧密层、利益相关的松散层多元化的主体结构.集团核心层各成员单位的所有权不变,但使用权由牵头学校行使,实现校企教学人员与生产人员一体、教育教学与企业生产全面融合。

由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的河北省曹妃甸工业职教集团在“前校后厂,校企一体”基础上逐步发展,相继托管、兼并、买断15家企业和职校,整合校企资源,并根据办学需要对相关企业进行教育化改造。

企业接受集团牵头学校管理,校企共同承担教学和生产双重职能,集团核心层实现知识链、教学链、产业链、利益链的“四链融合”,教学人员与生产人员交叉任职、双岗双责,全面实现教学目标生产目标、教学过程生产过程、教学人员生产人员、教学管理生产管理、教学效果与生产效果的“五项对接”.集团理事会设立校企一体化管委会,协调校企活动和利益关系。

集团牵头单位在曹妃甸新校园中建设12万平方米厂房用于集团企业,丰富校企一体内涵。

二、城乡联动的“以城带乡”模式要破解城市职业教育生源不足和农村职业教育学生就业难的发展难题,必须充分利用集团优势和纽带,以城带乡,城乡联动,合作办学,一体发展,促进校企合作与资源共享,实现职教集团成员间的互利共赢,有效地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促进职业教育的规模发展。

河南是农业大省,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

河南省信息技术职教集团以城市名牌中、高职学校为龙头,以农村中职学校为主体,以龙头学校的品牌专业为纽带,吸收相关行业、企业及科研单位组建而成,成员为16家省内职业学校和6家省内知名IT企业。

关于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方案

关于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方案

关于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方案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一、背景与意义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是深化教育综合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平等发展的重要举措。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旨在消除城乡差距,均衡分配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和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本实施方案旨在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制定政策措施,确保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总体目标到2025年,基本实现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城乡学校质量明显提升,城乡学生群体差距缩小,城镇化进程与农村教育发展相互促进,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三、主要任务1.增加农村义务教育投入。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发展经费比例。

2.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

采取多种措施,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提高农村学校师资水平。

3.完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

加大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4.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坚持按需分配、依法调剂、合作共建的原则,推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和教育服务互通。

5.加强教育督导与评估。

建立健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督导和评估机制,对各地进展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

6.推进教育公平。

坚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推动城乡教育公平,实现城乡义务教育普及化。

四、政策措施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大对农村学校教师培训的投入,提高农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推动农村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

3.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

加大对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确保农村学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

4.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加强对城乡学校的资源调配,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5.强化教育督导与评估。

建立健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督导和评估机制,确保进程的监督和评估。

6.加强教育公平政策。

制定农村义务教育免费政策,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16.07.02•【文号】国发〔2016〕40号•【施行日期】2016.07.02•【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教育正文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4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义务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国家必须保障的公益性事业,是必须优先发展的基本公共事业,是脱贫攻坚的基础性事业。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正处于新型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这对整体提升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提出了新要求。

同时,户籍制度改革、计划生育政策调整、人口及学生流动给城乡义务教育学校规划布局和城镇学位供给带来了巨大挑战。

在许多地方,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然突出,乡村优质教育资源紧缺,教育质量亟待提高;城镇教育资源配置不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大班额问题严重。

为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促进义务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现就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切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学校党的建设,深化综合改革,推进依法治教,提高教育质量,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

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合理规划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建设,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向乡村和城乡结合部倾斜,大力提高乡村教育质量,适度稳定乡村生源,增加城镇义务教育学位和乡镇学校寄宿床位,推进城镇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着力解决“乡村弱”和“城镇挤”问题,巩固和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加快缩小县域内城乡教育差距,为到2020年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城乡教育共同体实施方案

城乡教育共同体实施方案

城乡教育共同体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本着“合作、交流、共享、发展”的原则,以城区(特色学校)学校为龙头,对共同体学校开展调研,全面了解共同体学校教育现状,共同研究制定受援方教育发展三年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帮助共同体学校确立“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学校共同发展。

二、建设目标主体学校应对共同体学校在办学思想、学校管理及组织建设、办学特色、教师培训、教育质量等方面进行指导和帮助,重点加强软件建设,通过共同体建设,使共同体学校管理水平、教师队伍素质、办学质量进一步提高,逐渐形成一定的办学特色。

1.加强联动。

通过组建学校“1+1”、“1+2”“1+3”模式,进一步加强校际联动,营造资源配置,逐步实现城乡学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2.以强带弱。

充分发挥城区学校、特色学校的带动和辐射作用,通过更新理念、队伍建设、教学改革、交流轮岗等方式,有效促进农村学校办学水平的全面提升。

3.均衡发展。

通过共同体建设,促使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优质资源不稀释,薄弱学校能提高,整体水平有提升。

4.有效激励。

把激发学校办学活力、调动教师工作热情作为优化资源配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学校共同体的考核和评优,努力形成人人争先、校校创优的良好局面。

三、共建时间和形式20xx年9月至20xx年8月,以学校为单位开展共同体建设工作,以优质带动薄弱,城区、周边学校、特色学校带动农村边远山区学校,全面实施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实行一对二或一加三形式结对帮扶,对口帮扶覆盖面达100%,全面促进全县教育均衡发展。

(具体学校见附件1)。

四、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领导小组为确保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行动扎实深入有效地开展,县教体局成立了“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领导小组”,由林文平局长担任组长,肖田生副局长、张育华副局长、廖富洋副局长、张智勇主任为副组长,各股室站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育股,由项忠艳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统筹安排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工作。

教育规划在城乡教育一体化中的作用

教育规划在城乡教育一体化中的作用

教育规划在城乡教育一体化中的作用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实现教育公平与社会和谐的重要目标。

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规划不仅发挥了引导和协调整体教育资源的作用,还对促进不同地区教育发展的均衡性、全面性和可持续性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教育规划在城乡教育一体化中的多维作用,包括政策制定、资源配置、教学质量提升及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

教育政策的制定是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先决条件。

通过科学的教育规划,政策制定者能够识别和分析城乡地区在教育领域存在的差异与问题,从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

在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的背景下,教育规划的作用愈发凸显。

例如,通过制定农村地区的专门扶持政策,可以有效减少城市与乡村之间在教育投入与资源利用上的差距。

这种政策导向不仅能够引导资金流向薄弱地区,还能够激励社会力量参与到教师培训和学校建设中,促使各类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

随着教育需求的多样化,教育规划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性愈加明显。

城乡之间在学校数量、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距,教育规划通过合理的资源布局,可以有效地调动各方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在城市中,学校数量庞大、师资力量雄厚,但有些区域可能受到家庭背景、经济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不够理想。

相较之下,农村地区虽然面临师资短缺和设施落后等问题,但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合理规划,在一定程度上依然能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实施“优质资源下沉”的策略,对师资力量进行合理调配。

例如,城市优秀教师可以定期到农村学校开展支教活动,进行教学研讨与培训。

同时,可以设置“城市-乡村”教师交流机制,鼓励教师在城乡间相互流动,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从而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这种策略不仅为农村学校注入新鲜血液,还可以极大地提高当地教师的教学水平,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实施区域协同发展也是城乡教育一体化的重要方面。

在教育规划中,可以通过建立区域合作机制,促进城市学校与乡村学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河南省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发展研究

河南省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发展研究
在一些突 出问题 ,它并未 能在 城乡一体化 建设中发挥 应有的 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用 。因此 ,如何更好实现城 乡职业教 育一 体化 ,已成为河 南省职业 教育的关注的焦点和最终 的诉求 。

二、 河南省 城 乡职业教 育 的不 公 平现状
深化职业教育体 制改革 ,打破河南省职 业教育城 乡二 元
结构 的壁 垒 ,推进城 乡职 业教育的均衡 、 协 调发展 ,不 仅

河南省 城 乡职业教 育一体 化 的 内涵意 义
目前 ,河南省城 乡职 业教育初步形 成了中等职业 教育和 是河南省 实现城乡职业教 育一 体化的必然要 求 ,也是实现 河 高 等职业教育 两个 层次相连 、正规 学校教育和短 期培训教 育 南省城乡一体 化的重要保 障。但是 ,目前河南省 职业教育城 两种 模式并行 、职 前和职后教 育两个阶段共 存的职业教育 体 乡统筹发展 的力度不足 ,城 乡职 教之间存在不均 衡发展或者 系 。它既 能做 到统 筹城 市与 农村 ,又能 做到 兼顾 职前 与 职 不公 平的现象 ,在很 大程度上 影响 了职业 教育 的健 康发展 , 后 ,职业教育在有 效推河南省城 乡一体化 中具有独特 的功 能 制约了职 业教 育服务功能 的发挥 ,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 方面 :
体化进程 中 ,职业教 育广 泛而又迅速地 提升城 乡人口 ( 尤其 乡二 元结构 ,有效缩小 城乡之 间差距 ,促进城 乡资源 优质 整
是农业 人口 )的整体 文化 和技术素质 ( 主要是职 业能力和追 合 ,它势必会促进城 乡职 业教育科 学发 展 ,实现城 乡职 业教
求较高质量生活的素质 ) ,促进了城乡经济快速发展 ,有利于 育一 体化。也可以说 ,河南省城 乡~体 化既为城 乡职 业教育 加快推进 城乡一体化进程 。但是 ,由于 河南省职业教 育中存 发展 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同时也 为城 乡职业教育 的改革和

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及机制创新

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及机制创新

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及机制创新[摘要]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城乡居民公平享受职教资源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强调统筹城乡职教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必须注重城乡职业教育在人本性价值、公平性价值、发展性价值以及社会服务性价值取向上的协调性和一致性。

同时,为了实现城乡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更好地服务我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实施,还需要对城乡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机制、资源整合机制、投融资机制以及市场机制进行改革创新。

[关键词]统筹城乡职业教育价值取向机制创新[作者简介]张涛(1987- ),男,安徽亳州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管理、教育战略规划;邓治春(1987- ),男,四川遂宁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行政管理、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彭尚平(1956- ),男,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管理、技术经济管理。

(四川成都 610064)[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城乡一体化的职业教育发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dja080197)[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3-0005-04一、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意义1.统筹城乡职业教育有利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当前,在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导向下,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职业教育将发挥着重要的先锋作用。

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对于提高城乡居民的教育水平、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统筹城乡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加快城乡职业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使职业教育服务于区域性农民的功能得以发挥,为其提供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能够有效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福建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不断提升乡村学校办学水平的通知

福建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不断提升乡村学校办学水平的通知

福建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不断提升乡村学校办学水平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福建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21.09.29•【字号】•【施行日期】2021.09.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福建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不断提升乡村学校办学水平的通知各市、县(区)教育局,平潭综合实验区社会事业局: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及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若干措施》精神,进一步推动我省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和优质均衡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新期盼,现就提升我省乡村学校办学水平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部署,全面落实《福建省“十四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工作部署,围绕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以乡村温馨校园、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城乡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建设为主要抓手,持续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提高乡村教育发展水平,进一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教育差距,加快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作目标(一)乡村温馨校园全覆盖。

将乡村温馨校园建设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和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统筹利用义务教育学校建设相关经费,加快推进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建设小而美、小而优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和环境优美、安全舒适的乡镇寄宿制学校,提升乡村学校办学水平。

“十四五”期间要实现乡村温馨校园全覆盖,不断抬高乡村教育底部,确保乡村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的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基于浙江省7个县(区)5463名教师的实证调查

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的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基于浙江省7个县(区)5463名教师的实证调查

调研报告基金项目: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县域内城乡流动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及其政策支持研究 (项目编号:16B G L 173),主持人:李茂森.作者简介:1.李茂森,男,安徽金寨人,博士,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㊁教授㊁硕士生导师,浙江省乡村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乡村教育㊁教师教育㊁课程与教学论;2.刘靖琬,女,浙江丽水人,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学教育.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的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基于浙江省7个县(区)5463名教师的实证调查李茂森1,刘靖琬2(1&2.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1.浙江省乡村教育研究中心,浙江湖州313000) 摘 要: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是加快实现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㊂但当前大多数教师并不了解城乡教育共同体;对政策目标的认识在预期与现实之间存在较大反差;教师愿意参加流动但依然缺少稳定的归属感;担忧乡村学校特色化㊁在地性的内生发展难以落地;以及教育共同体学校合作教学教研活动频度和质量有待提升㊂为此,要纵深推进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实践,建议采取五个方面的应对策略: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研制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标准体系;二是改进交流制度,深化教育共同体内部的教师交流;三是提升政策认同,激活校领导和教师的能动性;四是调整组织架构,促进管理体系改革赋能教育共同体;五是加速文化融合,促进城乡学校的共生发展㊂ 关键词:城乡教育共同体;教育优质均衡;城乡学校中图分类号:G 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3)03-0028-06 如何有效缩小区域㊁城乡㊁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积极破解 城镇挤 乡村弱 的现实难题,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应然之举㊂2020年12月,浙江省教育厅等四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新时代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简称 指导意见 ),首次从省域层面提出全面推进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方案㊂2021年的 中央一号文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特别指出, 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支持建设城乡学校共同体 ;同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明确要求 探索建立覆盖全省中小学的新时代城乡教育共同体 ㊂从国家战略和浙江方案可见,高质量推进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简称 教共体 ),也即在城镇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㊁乡村学校之间结对形成办学共同体,实现以强带弱㊁共同发展,是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背景下实现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㊂一㊁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的现状扫描本次调查所使用的问卷是在文献分析和教师访谈的基础上编制而成,主要包括教师基本信息,教师对教共体的认识态度,教共体的运行状况以及存在问题等方面的内容㊂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的形式编制,从 完全符合 (计1分)到 完全不符合 (计5分)加以赋值;得分越小,表明该题项的符合程度越高㊂在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分析调研报告上,得到的C r o n b a c h sɑ系数为0.848,说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得到的K M O值为0.904,B a r t l e t t 球形检验的P值小于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亦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效度㊂整个问卷调查在浙江省7个县(区)教育局的支持和帮助下,利用问卷星网络平台进行调查问卷的随机发放,共收回问卷5847份,其中有效问卷5463份,有效率为93.43%㊂就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来说,从性别上看,男教师占25.5%,女教师占74.5%;从职务上看,校领导㊁校中层干部和普通老师分别占4.6%㊁10.9%㊁84.5%;从学校地理位置上看,城区㊁镇区和乡村学校教师分别占57.7%㊁22.5%㊁19.8%;从年龄上看,30岁及以下㊁31 40岁㊁41 50岁和51岁及以上的教师比例分别为18.7%㊁34.5%㊁35.0%和11.8%;从职称上看,高级㊁中级㊁初级㊁未定级的教师比例为分别14.3%㊁51.0%㊁30.1%和4.6%㊂调查结果主要采用S P S S22.0进行描述统计和差异检验分析㊂(一)学校领导更加积极支持教共体建设作为政策实施的直接利益相关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是积极支持还是消极应付,其态度如何直接影响到教共体建设能否顺利推进㊂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积极支持当前教共体建设(M=1.87,S D= 0.970),仅有3.8%的教师表示不支持教共体建设㊂且不同职务教师的教共体建设态度存在显著差异(F=11.021,P<0.001),校领导(M=1.66)㊁校中层干部(M=1.76)比普通教师(M=1.89)对教共体建设的态度更积极㊂其中,有79.3%的校领导表示完全支持或比较支持教共体建设,仅有4.4%的校领导表示不支持教共体建设㊂(二)教师更倾向于融合型和共建型教共体建设依据‘指导意见“中教共体的类型划分,主要包括融合型㊁共建型和协作型三种模式㊂其中,融合型是指城镇优质学校和乡村学校之间全面重组,融合成 一校两区 或 一校多区 ;共建型是指乡村学校由城镇优质学校委托管理,或者结成紧密型的教育集团办学;协作型则是城镇学校与乡村学校之间形成结对帮扶联盟㊂[1]自2019年浙江省启动 互联网+义务教育 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工作,协作型教共体模式在各地进行了较好的实践探索㊂但从教共体建设意愿来看,53.8%的教师希望建设融合型教共体,20.7%的教师希望建设共建型教共体,仅有9.0%的教师希望建设协作型教共体,当然也有16.5%的教师不愿意参加建设任何模式的教共体㊂总体来看,教师们对教共体建设意愿较为强烈,且希望以融合型和共建型为主㊂(三)教师们普遍认同教共体建设的政策目标当前在我国发达省份的城乡㊁校际间的教育差距依然普遍存在㊂这种差距主要不是表现在办学条件上的客观差距,而是师资队伍㊁办学水平或质量上的无形差距,这种差距带来的就是乡村学生面临 上好学 的现实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㊂恰如调查数据显示,有94.4%的教师认为 乡村学生 有学上 的问题已经得到充分解决 ,而有46.4%的教师认为 乡村学生 上好学 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㊂从推进教共体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看,在根本上就是要将城镇优质教育资源下沉到乡村学校,激发乡村学校的办学活力,实现以强带弱㊁共同发展,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上的优质均衡,让乡村学校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 上好学 ㊂调查发现,教师们广泛认同教共体的组建就是要让城镇学校积极带动和帮扶乡村学校的发展,实现城乡教育的优质均衡(M=1.70,S D=0.897),仅有2.2%的教师持有不认同的态度倾向㊂且不同职务教师对教共体政策目标的认同度存在显著差异(F=14.101,P<0.001),校领导(M=1.48)㊁校中层干部(M=1.59)比普通教师(M=1.73)更积极认同教共体政策的预期目标㊂因此,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让乡村孩子从 有学上 到 上好学 ,组建城乡教共体是一个重要的实践举措㊂(四)教师在教共体内部的流动意愿较强城乡教育优质均衡的关键在于优质师资的配置均衡,而促进优质师资配置均衡的关键在于实现城乡教师的合理流动㊂教师流动意愿是自觉主动的还是强制被动的,在根本上制约着教师参与教共体的建设成效㊂调查结果表明,在教共体内部教师的流动意愿较为强烈(M=2.01,S D=1.100),仅有8.4%的教师表示不愿意在教共体内部流动㊂不同职务教师在教共体内部流动意愿存在显著差异(F= 22.896,P<0.001),校领导(M=1.75)㊁校中层干部(M=1.78)比普通教师(M=2.05)的流动意愿更为强烈;城乡学校教师在教共体内部流动意愿存在显著差异(F=5.825,P<0.001),乡村学校教师(M=1.90)比城区学校教师(M=2.03)和镇区学校教师(M=2.04)的流动意愿更为强烈㊂综上,在教共体内部的教师流动意愿较强,其中干调研报告部教师㊁乡村学校教师的流动意愿更强㊂二㊁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的问题透视(一)教师对教共体建设的了解程度不够调查发现,教师对教共体建设的了解程度并不高(M=2.51,S D=1.068),仅有44.9%的教师表示了解教共体建设㊂相对来说,校领导(M=1.90)对教共体的了解程度要远远好于校中层干部(M= 2.40)和普通教师(M=2.55),其中有73.7%的校长表示了解教共体建设,仅有42.6%的普通教师表示了解教共体建设㊂由于对教共体建设内容的认识不够清晰,在实践中很容易将教共体建设与以往采取的集团化办学㊁教育联盟㊁结对帮扶等方式简单等同,导致高质量建设教共体的实践偏差㊂(二)在教共体内部教师流动依然缺乏归属感归属感是一个人的基本心理需求,是个体对所属群体的一种认同㊁接纳㊁依恋程度的情感体验㊂教师流动带来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教师缺少积极稳定的归属感,而在教共体内部的教师流动是否能够完全避免 人在心不在 的生存困境呢?调查结果表明,在教共体内部流动的教师归属感也并不十分强烈(M=2.27,S D=1.080),仅有54.2%的教师表示有着强烈的归属感,甚至也有10.6%的教师明确表示缺少归属感㊂相对来说,校领导(M=2.44)对 教共体内教师都有强烈归属感 的认识比普通教师(M=2.26)更消极些,有17.2%的校领导认为教师缺少稳定的归属感;镇区学校教师(M= 2.44)和乡村学校教师(M=2.40)的认识比城区学校教师(M=2.16)也更消极些,有14.3%的镇区学校教师㊁12.9%的乡村学校教师认为教师缺少稳定的归属感㊂(三)教共体学校特色发展与同质化的矛盾困扰从政策目标看,教共体建设本身需要突出强调城乡学校的优势互补㊁共生发展,但在城镇优质学校强势 输出 的过程中,极易造成忽视乡村学校自身特色与优势的问题,忽略城乡差别化对待的观念,增加城乡教育同质化的潜在风险㊂调查结果显示,部分教师认为教共体建设会忽视乡村学校自身的特色与优势(M=2.79,S D=1.117),仅有22.6%的教师认为不会出现这种问题㊂其中,乡村学校教师(M=2.66)㊁镇区学校教师(M=2.68)要比城区学校教师(M=2.87)更认同乡村学校特色发展受限的困扰,有40.9%的乡村学校教师明确表示担忧会出现此种问题㊂因此,能否真正发挥城镇优质学校的引领㊁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乡村学校特色化㊁在地性的内生发展,是影响教共体建设成效的重要内容㊂(四)教共体学校合作教学教研的频率有待提高调查表明,当前教共体建设的整体效果较为一般(M=2.20,S D=1.013),仅有56.2%的教师认为教共体建设效果良好㊂在教共体内城乡学校间的合作内容丰富,包括师生交流㊁资源共享㊁同步课堂㊁校本教研等多种活动㊂但调查发现,仅有60.8%的教师表示经常性开展同步课堂教学活动,且城区学校教师(M=1.98)要比镇区学校教师(M=2.24)和乡村学校教师(M=2.15)参加同步课堂教学活动的频率要高㊂仅有52.7%的教师表示经常性参加教共体内的校本教研活动,且城区学校教师(M=2.23)要比镇区学校教师(M=2.41)和乡村学校教师(M=2.38)参加教共体内校本教研活动的频率要高㊂总体来说,在教共体内城乡学校合作教学教研的频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镇区学校和乡村学校教师参加的频度㊂三㊁推进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对策思考在乡村振兴㊁共同富裕的时代背景下,要纵深推进城乡教共体建设,促进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㊂而城乡教共体建设的有效落实,需要以教共体建设的质量标准为行动指引,以优质师资的交流共享来助力城乡深度合作,以管理体系改革赋能教共体融合发展,以 共同的目标㊁身份认同与归属感 三个共同体要素[2]来激活不同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实现城乡学校的共生发展㊂(一)加强顶层设计,研制教共体建设标准体系依据浙江省‘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教共体是在省级指导㊁市域统筹㊁县域为主的原则下进行分类建设的㊂各县区政府要摆脱对‘指导意见“的过度依赖和模仿,依据当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教育现状,制定出适应当地教育发展生态的教共体建设实施方案㊂在执行过程中要科学确定县域内和跨区域的城乡学校结对计划,通过党建引领㊁数字赋能㊁社会参与等多种途径助力高质量教共体建设,尤其是融合型和共建型教共体㊂当然,要建设好教共体,必然需要研制教共体建设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发挥好评价标准的规范和引领作用㊂ 针对不同类型的城乡教育共同体出台不同的考核评价体系,调研报告采用静态考核和动态跟踪相结合㊁内部自评与外部测评相结合的方式,从管理运营㊁人员交流㊁办学水平㊁文化打造㊁创新及特色五个维度进行考核,形成有效的教育评估和反馈机制㊂ [3]当前县域内融合型和共建型教共体建设采用一体化㊁捆绑式评价发展的机制,要注重基础性标准和个性化指标的结合,尤其要突出强调乡村学校和薄弱学校 建设成效 的积极评价㊂跨地区协作型教共体建设标准,可从师徒结对㊁跟岗锻炼㊁支教服务㊁示范课引领㊁集体教研指导㊁线上拓展课程共享㊁学生集体交流㊁名师工作室建设等具体指标来衡量评估㊂(二)改进交流制度,深化教共体内部教师交流首先,丰富教师的交流方式㊂教师交流是推进教共体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应当履行的职责和使命㊂当前在教共体内部的教师轮岗交流, 呈现的是一种网状交流状态,突破了以往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点对点的关系,而在一个区域㊁系统里进行关系再造和生态重塑 [4]㊂为此,教共体学校在把控好教师轮岗交流的流量和流向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强化干部教师队伍交流,开展 组团式 教师集体交流,探索紧缺学科教师的 走校制 交流等多种方式㊂其次,实现交流教师身上拥有的 能量 流动㊂ 县管校聘 下教师轮岗交流并不仅仅是让人员流动起来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要让交流教师发挥引领㊁示范和辐射作用㊂教师交流真正指向的不是 教师 本身,而是附着于教师身上的 素质 等人力资源形态,要思考如何实现交流教师身上所拥有的 能量 流动㊂[5]那么,激活作为人力资源的轮岗交流教师的能动性,首要的就是在教共体内部全面摸清所有教师的优势和劣势,坚持需求导向,在交流教师个体与流入学校组织之间建立良好的匹配关系,确保释放个人与组织的能动力量㊂再次,建立激励相容的教师交流补偿机制㊂调研发现,即使在教育集团内部进行流动,如果没有什么特殊的优惠政策或者补偿措施,很多教师也是不愿意离开自己编织的 圈子 ㊂为此要深化 县管校聘 制度,完善乡村教师荣誉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大乡村学校教师生活补助力度和职称评聘倾斜力度,充分调动教师交流轮岗的意愿,以高薪水和高职称吸引城镇优质学校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㊁乐教㊁长期从教㊂最后,持续增强交流教师的归属感和获得感㊂在教共体建设中,归属感是能够维系共同体存在的,为共同体成员所认可并共享的文化㊂[6]那种富有归属感的学校组织文化是教师愿意流动㊁能够留住的力量之源和生存之道㊂交流教师的归属感不强,觉得自己的 根 不在那里,有种 离家的感觉 ,往往导致教师成为一种边缘性参与的孤独存在㊂为此,无论是对于从乡村学校流动到城镇学校的教师,还是对于流动到乡村学校的骨干教师,教共体学校都要建立合作㊁开放㊁包容的 和而不同 的组织文化,有效搭建合作平台来促进交流轮岗教师与学校的深层次互动,带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㊂(三)提升政策认同,激活校领导和教师的能动性教共体建设政策的目标达成,离不开制定一项 好 的政策方案,更离不开政策实施者的积极参与和主动作为㊂诚如美国学者艾莉森所说,在达到政策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其余的90%取决于有效的执行㊂[7]因此,教共体建设政策的有效落实,需要作为政策执行主体的校领导和作为政策目标群体的教师两大主体的共同努力㊂首先,需要加强城乡学校教师的政策认同感和自我使命感㊂调研发现,教师们对教共体建设政策本身是积极支持的,但在自己是否参与教共体建设的意愿和行动上依然存在犹豫,对政策实施的效果存在观望心理㊂为此,要克服纠正教师们参与教共体建设的 任务式 应付心态,主动提升对推行教共体建设的自我认同感,这不仅要利用各种会议㊁网络媒体等渠道途径进一步加强政策宣传力度,让广大教师能够更深入全面地理解教共体建设的政策目标和运行机制;更要制定完善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保持政策制度本身的连贯性和持续性,让 城 与 乡 教师之间能够换位思考和相互理解,不断深化教师参与教共体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㊂其次,需要充分发挥学校领导有效执行的中坚力量㊂调研发现,校领导的态度倾向在宏观与微观㊁理想与现实㊁观念与行动之间存在着较大反差,而这种反差自然会直接影响着教共体建设的实际成效㊂这种反差是由于校领导站在 全局 和 个人 的不同视角审思的结果㊂基于 全局 视角关注的是推进教共体建设带来的改革效应,因为政策实施能够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发展的优质均衡,也能够激活乡村学校的内在活力;从 个人 角度出发关注的是教共体建设带来的现实压力,因为政策实施对校长的学校治理能力要求更高,承担的责任义务也更多,带来的压力负担也更重,无形中增加了校长办学的不确定性和危机感㊂因此,教共体建设不仅要得到普通教师和校中调研报告层干部的积极支持,更要牢牢抓住校领导这个 牛鼻子 ,充分调动和释放校领导(尤其是校长)的中坚力量㊂当然,校领导能动力量的激活和释放,不能简单依赖于个人的教育热情和自觉,也需要建立与教共体建设成效相适应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㊂(四)调整组织架构,促进管理体系改革赋能教共体首先,明确教共体的未来建设应以融合型和共建型为主㊂调研发现, 互联网+义务教育 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工作,借助 互联网+ 的技术平台促进了城乡学校间的互动合作,实现了教共体建设全覆盖的目标,但很多教师认为对乡村学校与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提升有限,容易陷入任务化㊁形式化的窘境之中㊂从教师参加教共体建设意愿可知,融合型和共建型是优先选择的根本方向㊂简言之,教共体建设在未来应逐步从 协作型 向 共建型 融合型 迈进㊂其次,在融合型教共体内采用条块结合的方式赋权赋责㊂为了实现融合型教共体内各校区的有效管理和融合发展,可采用条线管理和块状管理相统一的方式㊂其中,条线管理主要涉及教学㊁德育㊁教科研等各项工作,块状管理主要是各个校区的整体管理㊂教共体校区校长既牵头负责教共体的某项具体工作,又全面负责所在校区的整体工作,实现 条 块 管理的相统一㊂再次,在共建型教共体内组建扁平化的组织架构㊂在教共体核心校的牵头下, 成立 行政管理共同体 教师发展共同体 学生成长共同体 组成的三个相互关联的共同体分支机构,加强五个平台建设,即 教学平台 德育平台 科研平台 课程平台 和 技术平台 [8]㊂类似这种扁平化的组织架构,可以较好地协调核心校和成员校之间的权责分配,不断激发和释放共同体内部的潜力和创造力,高质量协同开展各项工作㊂(五)加速文化融合,促进城乡学校的共生发展文化融合 是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的核心㊂[9]首先,要塑造 和而不同 的学校组织文化㊂城镇学校和乡村学校在理念㊁管理㊁课程㊁教学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使得二者在 融合 和 共建 过程中容易带着城乡间㊁校际间的文化差异甚至文化冲突㊂积极构建 和而不同 的学校组织文化,能够为教共体内部的各学校组织奠定和谐共生的文化基因,也让教共体内部全体教师找到温馨舒适㊁安全可靠的文化家园,不断加强教师自我的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㊂因此核心校需要基于教共体的共享愿景和整体发展规划,加速各成员校间的文化融合共通,增强教师们的文化适应能力㊂其次,基于差异思维促进乡村学校的特色化发展㊂城乡学校的文化融合发展不是 合并谁 同化谁 的问题,而是在增添新的文化元素基础上,既实现原有文化的变革转型又传承原有文化的特色发展㊂因此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在融合发展中如何保持自身的内生性㊁主体性,从而避免同质化发展,是教共体建设必须回应的一个关键问题㊂事实上,教共体建设不是单向度的 输血 式援助,也不是 削峰填谷 式的同质化㊁平衡化,而是基于各自办学特色发展的更高层次均衡㊂我们不能仅仅强调从城镇优质学校向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输入各种优质教育资源,还应该充分尊重和有效开发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的个性化特色化资源;不仅要看到 城 与 乡 之间存在的客观差距,更应看到二者之间的 差异 ㊂[10]基于差异合作的实践逻辑,就是要看到 城 与 乡 之间各自独特的优势和特色,突出城乡资源的共享利用,而不是要用 城市 的尺子来衡量或评判 乡村 的现实差距,也不是用 城市 的标准来改造 乡村 ㊂只有不断形成丰富和有活力的学校办学特色,不断挖掘独特的乡土文化资源,凸显乡村学校自身的在地性优势,才能更好地实现区域内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均衡发展㊂参考文献:[1]浙江省教育厅等.关于新时代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E B/0L].(2021-01-05)[2022-03-17].h t t p://j y t.z j.g o v.c n/a r t/2021/1/5/a r t_1532973_58916609.h t m l.[2]张志旻,赵世奎,任之光等.共同体的界定㊁内涵及其生成 共同体研究综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10):14-20.[3]滕梅芳.探索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背景下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方案 浙江省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现状调研及对策研究[J].人民教育,2022(2):29-32.[4]操太圣.推进 大面积㊁大比例 校长教师轮岗交流的策略选择[J].人民教育,2022(8):18-21. [5]姜超. 县管校聘 的政策前提㊁管聘指向与执行模式反思[J].教育科学研究,2021(5):34-39.[6]崔美虹.县域教育共同体的实践形态与价值指认[J].上海教育科研,2013(11):73-75.[7]赵垣可,刘善槐.教师 县管校聘 政策执行的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 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的分析[J].教育与经济,2022(2):53-61.[8]袁强,余宏亮.城乡学校共同体发展的隐性矛盾及其。

关于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实施方案

关于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实施方案

关于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实施方案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城乡发展差异日益明显,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为了有效改善这种局面,国家提出了“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战略,着力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和教育公平,使每个孩子都能够获得优质的教育。

下面就具体分析这一实施方案。

一、建立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机制
首先,实施方案要求建立统一的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机制,以保证城乡学校的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这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确保教师在城乡学校之间公平调配,使城乡学校的师资力量得到平衡; 二是如何完善城乡教育设施和信息化技术,提高城乡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这一方面可以通过某些鼓励措施加以解决。

比如,可以在实行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乡村教师的培训和补助。

同时,可以对一些愿意到乡村学校任职的城市教师进行政策上的鼓励,以这种方式尽可能优化教师资源的配置。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不同城乡学校间的互相合作来突破这个问题。

现在,很多城市学校都可以与农村学校联合,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 同时,在城市孩子向农村学校转移的情况下,这种农村学校联合也会帮助他们适应新的学校生活。

总之,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机制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减轻城乡教育资源不均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 、县 级 职 业 中 专要 充 分 发 挥 自身 资 源优 势
县 级 职 业 中专 要 根 据 经 济和 社会 发 展 要 求 , 培 养 高 标 准 的技 能 型人 才 ,实 现 教 育层 次 的 多元 性 、 综合 性 。
二 、重 点 办 好 一 所 县 级 职 业 中 专 , 使 其 成 为城 乡 职 教 资 源 周 转 站 和 消 化 站
县 级 职 业 中专 要 丰 富 内涵 ,扩 大 外 延 。 以县 级 职 业 中
另 外 , 整 合 城 乡 职 教 资 源 , 以县 级 职 业 中 专 为 纽 带 , 省 、
市 职 业 学 校 、 培 训 机 构 采 用 在 县 级 职 业 中 专 设 点 、 设站 的
方 式 实 现 人 才 培 训 目标 。县 级 职 业 中专 在 村 、 乡 镇 实行 人 才 流动服 务培 训模式 。实行 城乡一 体化 的职业 教育格局 , 城 乡 职 业 教 育 联 合 ,可 以采 取 多 种 联 合 办 学 方 式 ,县 级 职
关 键 词 :整 合 职 教 资源 城 乡一体 化 办 学模 式 采 用 实体 联 合 的方 式 重 点办 好 一 所 县 级 职 业 中专 。建 立覆 盖 城 乡全 职 业教 育流 通 体系 ,多层 次 办学 实体 联 合 ,使
突 出县 级职 业 中专 的纽 带 作 用 ,实现 城 乡 职 教 资 源 大 流通
热点 I F o c u s
整合城乡职教资源
建 上 ‘ ‘ 城乡一体化”办学模式
文/ 刘在 贵
摘 要 : 办好 职 业 教 育 ,建 立 “ 城 乡一 体 化 ” 的 办 学模 式 需 要 做 到 以 下 四 点 : 突 出县 级 职 业 中专 的 纽 带作 用 , 实现 城 乡职 教 资 源 大 流 通 ;重 点 办好 一 所 县 级 职 业 中专 ,使 其 成 为 城 乡职教 资 源 周转 站 和 消化 站 ;重 点 办好 一 所 县 级 职 业 中 专 ,健 全 城 乡职 教 资 源 流 通保 障体 制 ;县 级 职 业 中 专要 充 分 发挥 自身的 资 源优 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以 县 级 职 业 中专 为 中 心 ,省 、市 、 县 、 乡 、镇 、 村 一 体 化 发 展 。突 破 产 业 局 限 , 以 县 级 职 业 中 专 为 中心 ,打 造
城市 教 育 资源 通过 县 级职 业 中专 流 向农 村 ,农 村剩 余 劳动 力
流 向城 市 。县 级职 业 中专 同时上 挂 下联 ,双 向延伸 ,实行 整 个省 、市 、县 、 乡、 镇 、村职 教 资源 整 合 、统 筹 , 即运用 现
代远 程 教 育 手 段 ,实 现 面 对 农 村 的 应 用 型 的 职 业 教 育 ,组 织 、统 筹 乡村 两 级大 面积 、多层 次 职业 教 育和 短 期 实用 技术
培训 ,同 时组 织面 对城 市 劳务 输 出 的 中长 期 培训 。
三 、健 全 城 乡 职 教 资源 流 通 保 障 体 制
业 中 学 招 生 , 城 市 职 业 中 学 培 训 ,技 术 培 训 课 程 与 实 训 课
专 为 中心 ,建 立 普 、职 、成 三 教 统 筹 , 村 、 乡镇 、县 、 市 、
省 多 级 职 教 实 体 相 互 衔 接 , 并与 各 级 各类 培 训 机 构 相 互 沟
通 的 终 身 教 育 培 训 体 系 ;建 立 农 村职 业 教 育 和 农 民培 训 的
实力。
人 才 资 源 流 动 方 面 ,突 出职 业 学 校 知 识 技 能 周 转 站 的
职 业 技 能 培 训 ,还 常 年 开 展 农 村 劳动 力 转 移 培 训 和 城 镇 下 岗职 工 再 就 业 培 训 。省 扶 贫 办 、 市政 府 、 市 扶 贫 办 、 市 劳
作 用 , 做 好 三 个 衔 接 。一 是 职 业 教 育 与 初 中 教 育 实 现 有 效
先 导 性 和 基 础 性 流 通 平 台 ; 建立 培 训 就 业 一 体 化 学 校 社 会
程 可 安 排 在 城 市 职 业 中 学进 行 ;充 分 利 用 社 会 职 业 教 育 资
站式平 台;建立 “ 参 观 —— 理 论— — 实 践 —— 交 流 ” 教 学
市 场 引导 培 训 ,培 训 促 进 就 业 ”办 学 模 式 和 源 ,实 施 校 企 联 合 办 学 ,如 将 职 业 教 育 的 实 训 基 地 设在 企 模 式 ; 建 立 “ “ 多元 化 ” 的 资金 模 式 ;建 立 “ 城 乡一 体 化 ” 的 办学 模 式 。 业 等 ; 突 出 县 级 职 业 中专 的 主 体 地 位 和 纽 带 作 用 , 上 挂 、 下 联 、横 辐 射 ,直接 推动 乡村 经 济 。
整 合 农 村 职 教 资 源 , 重 点 办好 一 所 县 级 职 业 技 术 学 校 , 对 县 级 职 业 中专 进 行 升 级 改 造 , 扩 大 办 学 规模 ,增 强 办 学
如 景 泰 职 专 充 分 发 挥 自身 的 资源 优 势 , 开 展 多 种 职 业
技 能 培 训 与 鉴 定 ,年 培  ̄ 1 1 2 0 0 0 人 以 上 。 先 后 为 县 教 育 、人 事 、 劳 动 、财 政 、 电力 等 部 门 的 干 部 职 工 进 行 专 业 技 术 和
放 射 性 职 业 教 育 平 台 , 实现 校 园 文 化 、专 业 文 化 和 产 业 文 化 的 逐 步 衔 接 , 为 农 村 立 体 产 业 的形 成 和 发 展 提 供 人 才 支
持 。首 先 以 县 级 职 业 中 专 为 中心 ,突 破 地 域 局 限 , 培 养 城 乡 两 用 人 才 。 其 次 , 以 县 级 职 业 中专 为 中 心 ,增 强 时 效 性 灵 活 性 , 建 立 覆 盖 城 乡 的人 才 需求 信 息 平 台 , 按 需 培 养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