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第二章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改
第2章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导学】中药药性理论是对中药作用性质以及特征的集中概括。
目前对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主要集中在四气、五味、升降沉浮以及归经。
现代研究将中药四气分为寒凉药、温热药两类分析。
研究提示,寒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具有抑制性效应,使环核苷酸系统的cGMP水平升高,可抑制能量代谢,促进物质合成代谢。
而温热药则具有相反效应。
中药五味主要与其化学成分有关。
辛味药主要含有挥发油,其次为苷类、生物碱等。
酸味药主要含有机酸、鞣酸。
甘味药的化学成分以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等为主。
苦味药的化学成分以生物碱、苷类为多。
咸味药主要含有钠、钾、钙、镁等无机盐成分。
中药的升降沉浮是中药性能在人体内呈现的一种趋势和走向。
中药升降沉浮性能与药物的性味、炮制、质地、配伍等因素关系密切。
归经是指中药对机体脏腑经络选择性的作用或影响。
目前对中药归经的实验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四种:药效分析法;中药有效成分体内分布观察法;微量元素分析法;环核苷酸分析法。
本章学习要求1.掌握现代研究对中药四气、五味的认识。
2.掌握中药归经的概念。
熟悉归经实验研究的主要方法。
3.了解中药升降沉浮的研究现状。
【导学】本章介绍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及有毒和无毒的现代研究。
本章的学习重点是:四气对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对物质代谢和环核苷酸系统的影响。
中药五味与所含化学物质及其功效、药理作用的关联。
中药使用不当可产生的毒性作用。
本章学习要求:1.掌握现代研究对中药四气、五味的认识。
2.掌握中药归经的概念。
熟悉归经实验研究的主要方法。
3.了解中药升降沉浮的研究现状。
4.掌握中药产生严重不良反应的类型。
熟悉主要有毒中药毒副作用的表现。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药学理论的核心以及主要特色。
中药药性理论是对中药作用性质以及特征的集中概括,是几千年来历代劳动人民以及医贤们对中药临床使用经验的高度总结,也是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
2-第二章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2).ppt [兼容模式]
cAMP/cGMP趋于正常
寒证 甲硫氧嘧啶造成小鼠“甲减” 阳虚证病人:副交感神经- M受体 —cGMP系统的功能亢进。
温热药和助阳药
cAMP
cAMP/cGMP趋于正常
3.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
鹿茸、肉苁蓉、人参、 何首乌、当归
温热药
附子、肉桂、紫河车、 黄芪、何首乌、人参
附子、补骨脂、 淫羊藿、 冬虫夏草、刺五加、海马
2.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热证病人
面红目赤 口渴喜饮 小便短赤 大便秘结 咯痰黄稠
寒证病人
形寒肢冷 口不渴 小便清长
大便稀溏
咯痰稀薄
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 外周神经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运动神经 植物神经
主要支配心脏、平滑肌和腺体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热证病人: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偏高 寒证病人: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偏低
第二节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药学理论的核心与主要特色。 是中药作用性质及特征的集中概 括,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
中药药性理论
四性(气) 五味
归经 升降沉浮 有毒和无毒
这是中药的属性,也是中药与西药的最大区别
一、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
阴
寒 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即有清热、凉血、 凉 泻火、清虚热、滋阴等功效的药物。 四性 热 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即有祛寒、温里、 温 助阳等功效的药物。
2013/10/9
第二章 中药药效学
第一节 中药的基本作用 第二节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第三节 中药复方药理研究 第四节 中药的不良反应 第五节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与中药功效
的关系
第一节 中药的基本作用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2021/9/13
4
1、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 ③热证与寒证动物模型的特点:
寒凉药制造寒证模型动物() 温热药制造热证模型动物()
2021/9/13
5
1、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 相关指标:
痛阈和惊厥阈; 中枢神经递质; 其他。
2021/9/13
6
1、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寒证动物模型: (痛阈、惊厥阈降低)。 热证动物模型 (痛阈、惊厥阈增高)。
2021/9/13
12
• cAMP/ cGMP
2021/9/13
13
cAMP与cGMP
• 腺苷三磷酸(ATP)或鸟苷三磷酸(GTP) 能形成3‘,5’-磷酸二酯键,
• 构成环化核苷酸,即3',5'-环腺苷酸
cAMP 、3',5'-环鸟苷酸cGMP。
2021/9/13
14
cAMP与cGMP
• cAMP与cGMP广泛存在于一切细胞中, 参与调节细胞生理生化过程而影响生物 的生长、分化和细胞对激素的效应。
• cAMP和cGMP在某些组织中引起的生理 效应往往是相反的。有些学者提出cAMP 与cGMP是体内两种对立的调节系统,可 能是中医阴阳学说的物质基础之一。
2021/9/13
15
2、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 对多巴胺β羟化酶和尿17 —羟皮质类固 醇的影响。
前者可促使DA生成NA,后者为NA的代 谢产物。
寒凉药使DβH 活性降低,使17OHCS排 出减少。而温热药作用相反。
2021/9/13
16
2、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温热药:附子 有效成分:去甲猪毛菜碱 作用:强心、升压、抗休克 作用机理:兴奋α 受体和β受体。 兴奋交感神经—β受体—cAMP系统。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中药学
第五节 有毒、无毒的现代认识 古人就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 毒副作用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形式: 1.急性毒性等生物碱。
(2)心血管系统 附子、雪上一枝蒿、蟾蜍等生物碱、强
心苷。
(3)呼吸系统 苦杏仁、桃仁、白果、商陆等氰苷。
4.对基础代谢的影响 温热药和助阳药:提高垂体-甲状腺和细胞膜Na+、K+-ATPE
及耗氧量,促胞内ATP分解,cAMP增加,使cGMP/cAMP 比值恢
复正常(寒证和阳虚患者cGMP增高)。
寒凉药:相反,如生地、知母、黄连等。
5.对心血管、病原体等影响 温热药:加快心率、升高血压。 寒凉药:作用相反,多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作用。
2.长期毒性
(1)消化系统 苦参、大戟、芜花、巴豆等毒蛋白、脂肪
油生物碱。 (2)血液系统 芫花、斑蝥、雷公藤等。 (3)肝、肾 水解型鞣酸对肝有毒;马兜铃酸对肾有毒。 3.过敏反应 可引起过敏反应的中药目前已发现有一百多 种(150余种)。 4.致畸致癌作用 雷公藤、细辛、石菖蒲可致小鼠骨髓细
胞染色体畸变。槟榔、款冬花可致肿瘤生长和发生。
第四节 中药归经理论研究现状
中药归经理论:是指中药对某一脏腑经络的选择性作用。
1.中药归经与药效学关系 如归肝胆、肠经的药物对肝、
胆肠的药理作用相吻合如平肝(抗惊厥和泻下药等)。
2.中药归经与药动学关系 归经与药物在脏腑经络中分布,
不尽相同。这与现代对中医脏腑经络的认识有关。
3.中药归经与微量元素和受体关系 微量元素与组织的亲
第三节 中药升降浮沉的研究现状 中药升降浮沉有二个含义:
1.作用趋向与药理作用
升浮:作用上行向外。用于泻下、崩漏、脱肛、下垂、表症 不解等。药理作用对汗腺、平滑肌的影响。 沉降:作用下行向内。用于咳、喘、吐、便秘等症。药理作 用对中枢和平滑肌的影响。 2.质地轻重: 升浮:多为花叶质轻。 沉降:多为矿石、果实质重。
中药药理学教材--------第二章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第二章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目的要求】1、掌握中药的基本作用;2、熟悉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关系及作用特点;了解中药药性的现代知识。
【教学方法与时数】课堂讲授;3学时中药药性理论是祖国医药学理论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几千年临床用药经验的结晶,是传统医学对中药作用性质和功能的高度概括,是中医治病的用药规律。
研究中药药性的现代科学内涵,将有助于揭示前人用药的现代科学规律,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临床用药水平,还可更加丰富和完善药性理论。
中药药性常指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其核心为“四气五味”。
(一)四性的现代研究1、中医传统认识①概念又称四性(four properties),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药性。
四气中、温一热(大温)、寒—凉(微寒)药性相同而程度不同,故四气也可看作寒(凉)、热(温)二性。
另:平性—药性平和,偏温偏凉之性不很明显,实际上平性药也有偏于温或凉的药物,称为微温或微寒,基本上属四气之内,习惯上仍称四气而不称五气。
②由来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之后所产生的不同反应来概括的:凡能减轻或治疗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减轻或治疗寒证的药物,属于温性或热性,即所谓“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这也是中医辩证用药的重要原则。
古代医家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不同反应与临床获得的不同疗效,认为中药有四种药性——“寒、热、温、凉”。
主要是针对证的寒、热而提出的。
寒证:形寒肢冷,面色苍白,恶寒喜热,口淡不渴,喜静,小便清长,大便稀溏,咯痰稀薄,腹痛喜温,关节疼痛,舌淡苔白,脉迟。
热证:面红目赤,畏热喜凉,身热,口渴喜冷饮,烦躁谵妄,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痰黄而粘稠,腹痛拒按,舌红苔黄,脉数。
认为:凡能治疗热证的药物,便认为属寒性或凉性(清热解毒、凉血、滋阴、泻火功能的药物)凡能治疗寒证的药物,便认为属热性或温性药(祛寒、温里、助阳、补气等功能的中药)从现代医学角度怎样认识“四气”,我们认为“四气”乃中药作用于机体后所产生的反应。
2第二章 中药药性的现代研2第二章 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2第二章 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2第二章 中药药性
5. 泌尿系统毒副作用
常见: 尿少、尿闭、尿频、尿急、浮肿 、血尿、蛋白尿、管型尿、尿毒症、肾 功能衰竭 中药: 矿物类,如砒石、砒霜、雄黄、 水银、轻粉、红粉、铅丹、雷公藤、 斑蝥
马兜铃酸肾衰
马兜铃科药物如关木通、广防已、细辛、马兜 铃、青木香等,所含马兜铃酸具有肾毒性 毒性病理特征: 早期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 、坏死,萎缩或细胞脱落,造成肾小管功能障 碍 后期为快速进展性肾间质纤维化,肾间质水 肿, 发展到终末期肾衰 纤维化机制: ①可以直接刺激成纤维细胞增生 ; ②可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变为肌成纤维细胞 ,并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③损伤肾血管壁, 使管壁增生、增厚,管腔狭窄,引起间质的慢
补中益气汤选择性地提高在体及离体动物子 宫平滑肌的张力, 加入升麻、柴胡的制剂作 用明显 如果去掉升麻、柴胡则见作用减弱而且不持 久, 单用升麻、柴胡则无作用
第四节
归经的现代研究
归经: 中药对机体脏腑经络选择 性作用
归经是从药物功效以及疗效总结而来 的, 是药物的作用以及效应的定向与 定位 许多中药可以同时入两经或数经, 说 明该药对机体具有广泛的影响
蟾毒类的基本结构与强心苷元相似, 所以对 心脏的毒性作用也与洋地黄相似。 蟾毒兴奋迷走神经中枢或末梢, 并直接作用 于心肌。电生理变化为静息期膜电位减小, 除极速度及传导速度变慢, 窦房结自律性降 低, 可引起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及 心室停搏等心律失常 万年青、夹竹桃叶毒性作用与强心苷相似
乌头类的毒性成分是生物碱, 以乌头碱的 毒性最强, 突出表现为可致不同形式的心 律失常
4. 呼吸系统毒副作用
常见: 咳嗽、呼吸困难、肺水肿、呼吸麻痹、 呼吸衰竭、甚至窒息死亡 中药: 苦杏仁、白果、山豆根、桃仁、商陆等 白果、苦杏仁等含有氰苷、氰氢酸,氰苷水解 后产生大量的氢氰酸,对延脑各生命中枢先刺 激后麻痹,并能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阻 碍新陈代谢,导致组织细胞的窒息 商陆可致呼吸中枢麻痹
中药药理学课件-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PPT优选课件
2020/10/18
2
1.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温热药:如附子、干姜、肉桂可使寒证动物中枢兴奋性增 强,痛阈和惊厥阈降低。脑内NA、DA升高,5-HT降低。 寒凉药:则相反。 2. 对植物神经功能的影响 温热(助阳)药:可使寒症、阳虚患者低下的交感-肾上 腺功能活动恢复正常,通过催化多巴胺β羟化酶活性,促进 儿茶酚胺生成, 提高交感神经-β受体-cAMP;降低副交感神 经-M受体-cGMP,使cAMP/cGMP比值恢复正常。 寒凉(滋阴)药:则相反。
2020/10/18
8
第五节 有毒、无毒的现代认识 古人就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 毒副作用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形式: 1.急性毒性(过量) (1)中枢神经系统 鸟头、士的宁等生物碱。 (2)心血管系统 附子、雪上一枝蒿、蟾蜍等生物碱、强 心苷。 (3)呼吸系统 苦杏仁、桃仁、白果、商陆等氰苷。
2020/10/18
6
第三节 中药升降浮沉的研究现状
中药升降浮沉有二个含义:
1.作用趋向与药理作用
升浮:作用上行向外。用于泻下、崩漏、脱肛、下垂、表症
不解等。药理作用对汗腺、平滑肌的影响。
沉降:作用下行向内。用于咳、喘、吐、便秘等症。药理作
用对中枢和平滑肌的影响。
2.质地轻重:
升浮:多为花叶质轻。 沉降:多为矿石、果实质重。
2020/10/18
3
3.对内分泌系统影响
第一课件网
温热性的补阳和补气药:人参、鹿茸、淫羊藿等。
甲状腺轴:促进甲状腺素,T3、T4↑ 丘脑-垂体-胸腺轴:增强胸腺功能(免疫)↑
肾上腺皮质轴:ACTH↑17-OHCS↑
性腺轴:促性激素作用,性激素↑
寒凉补阴药:可使上述亢进功能恢复正常。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计量学分析
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文献数 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揭示 中药药性理论的发展趋势 和规律。
知识图谱
利用可视化技术构建中药 药性理论的知识图谱,展 示中药药性理论的结构和 关联关系。
05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成果
中药药性理论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清热解毒药
用于治疗热性疾病,如感冒、咳嗽、肺炎等,通过清热、解毒的 作用,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归经
归经是指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具有特殊的治 疗作用,有助于指导临床用药。
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趋势,是中 药药性理论中指导药物应用的重要原则。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进展
药理研究
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中药的药理作用与其中所含的化学 成分密切相关,为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提供了科学依 据。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 引言 • 中药药性理论的历史与发展 • 中药药性理论与现代医学的联系 •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方法 •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成果 • 中药药性理论的未来研究方向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药应用的理论基础。随着现代科 学技术的发展,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对于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具有重 要意义。
开展中药药性理论的生物学机制研究
02
探讨中药药性对机体生理、病理过程的影响,揭示中药药性作
用的生物学机制。
建立中药药性理论的评价体系
03
制定中药药性理论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建立中药药性理论的评
价体系,为中药药性理论的深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推进中药药性理论的国际化研究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与国际学术界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中药药性理论的国际化研 究,提高中药在国际上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中药药理学第二章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PPT课件
分布:化痰药、温肾壮阳药
归经:入肝、肾经
第三节 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研究现状 • 药物的性能在人体内呈现的一种走向和趋势 • 现代研究资料有限
第四节 中药归经理论研究现状 • 药物作用选择性地归属于一定的脏腑经络 • 现代研究
△药理作用 △药动学
1. 归经与药理作用的关系
一、中药药性理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 热证——表现为中枢神经兴奋(经寒 凉药治疗后其症状明显改善)
• 寒证——表现为中枢神经受抑状态 (经温热药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
寒证和热证模型动物脑内神经递质含量发生 变化。如去甲肾上腺素(NA)、多巴胺(DA)。
寒凉药或温热药引起的寒证或热症模型动物 也可见到类似于寒证或热证病人的中枢神经系统 功能的异常变化。
◆热证
1、病人呈现中枢神经兴奋 2、模型动物的痛阈和惊厥阈值降低→
中枢兴奋功能增强
注: 痛阈——动物经电刺激后,能使动物感觉到的疼 痛时的最小电流或电压。 惊厥阈——动物经电刺激后,能使动物刚发生惊 厥时的最小电流或电压。
3、大鼠脑神经元酪氨酸羟化酶活性↑5-HT 含量↓
◆寒性药(如钩藤、羚羊角、犀 角等)→抑制酪氨酸羟化酶的 活性→NA、DA↓→表现为中枢抑
滋阴药(龟甲):可使大鼠血清中T3 、T4含量下降
T3——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注射大鼠可产生“甲亢”模型 小鼠饮服含有甲硫氧嘧啶的水,可产生“甲减”模型。
3. 内分泌系统功能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血清激素水平、
代谢产物排泄或激素生成的反应 速度、 受体水平及亲和力、 基础体温等
1、影响机体基础代谢的两大因素: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功能 细胞膜钠泵(Na+、K+-ATP酶)活性
中药药理学基础第二章 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与认识
一、中药四气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关系
想一想 寒凉药物有哪些?
二、中药四气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关系
练一练 用思维导图归纳温热药的药理作用。
三、中药四气与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关系 四、中药四气与基础代谢功能的关系
本节笔记
思考与练习
1.思考: 中药四气的现代研究。 2.练习: 通过与药理作用
想一想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简单讲述一下中药归经的发
展历史。
二、归经与中药有效成分分布
练一练 用思维导图概括归经与药理作用的联系。
三、归经与微量元素 四、归经与受体学说
本节笔记
思考与练习
1.思考: 中药归经的现代研究。 2.练习: 通过查询,请写出归经的临床意义。
本节笔记
思考与练习
1.思考: 中药升降浮沉的现代研究。 2.练习: 通过查询,请写出升降浮沉所代表的药物及功效。
学习目标
1.掌握中药归经的现代研究与认识; 2.了解归经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学习内容
一、归经与药理作用 二、归经与中药有效成分分布 三、归经与微量元素 四、归经与受体学说
想一想 辛味药物有哪些?
二、甘味中药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练一练 用思维导图归纳甘味药的药理作用。
三、酸味中药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四、苦味中药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五、咸味中药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本节笔记
思考与练习
1.思考: 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 2.练习: 通过查询,请写出五味所代表的药效及主治病证。
学习目标
1.掌握中药五味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之间的规 律;
2.了解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与药理的关系。
学习内容
一、辛味中药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二、甘味中药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三、酸味中药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四、苦味中药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五、咸味中药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2012(2009级中药学本科)中药药理(2章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三、存在问题
古今味的记载有许多不同; 古今味的记载有许多不同; 各中药都含多种化学成分, 各中药都含多种化学成分,何成分为味的代 中 表,不能确定; 不能确定; 药 药 理 味实质研究,指标难以确定; 味实质研究,指标难以确定; 如何用味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之间的联系 学 来说明味的实质; 来说明味的实质; 中药的兼味如何体现。 中药的兼味如何体现。
炮制的影响: 炮制的影响:一般认为炮制可以调整或改变 原药的偏性,使其治疗作用发生相应的变化。 原药的偏性,使其治疗作用发生相应的变化。 中 药 药 配伍的影响:认为药物的寒热温凉偏性, 配伍的影响:认为药物的寒热温凉偏性,经复 理 方配伍后,往往随药物在复方中的地位、用量 方配伍后,往往随药物在复方中的地位、 学 比例及所治证的不同等而发生变化。一般说来 比例及所治证的不同等而发生变化。 不同性( 的药物配伍后,以性( ,不同性(气)的药物配伍后,以性(气)占 优势的主药代表复方的偏性。 优势的主药代表复方的偏性。
2.临床研究 .
中 药 药 理 学
专门临床研究报道不多, 专门临床研究报道不多,对“甘温除 热”法机理及“四气”指导临床用药 法机理及“四气” 的局限性进行了阐述。 的局限性进行了阐述。
3.实验研究 .
中 药 学 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植物神经系统功能、 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植物神经系统功能、 药 内分泌系统功能、基础代谢、抗感染抗肿瘤 内分泌系统功能、基础代谢、 等等进行了四气的科学实质研究。 理 等等进行了四气的科学实质研究。
(2)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寒证或热证病人常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以植物神经递
中 药 药 理 学
质、受体及环核苷酸 水平均有影响 热证→ 热证→植物神经平衡指数(交感-肾上腺系统 )偏高 寒证→ 寒证→植物神经平衡指数(交感-肾上腺功能 )偏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分主要含挥发油,其次为苷类、生物碱等。
主要分布解表药、芳香化湿药、开窍药、温里药、祛风 湿药和理气药中。
2.酸味药、 常用酸涩药42种,单酸味药16,单涩味14,酸 涩味12种; 化学成分主要是有机酸类和鞣质;
有收敛、固涩、止血等作用。
3.甘味药 甘味药172种,占37.4%;还学成分以糖类、蛋 白质、氨基酸、苷类等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为主。
• 5、对中药有毒无毒的现代认识
第一节
中药四气(性)的现代研究
• 中药四气(性)是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药性, 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 的作用趋向,是说明中药性质的概念之一 • 主要从中药药性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植物神经 系统功能、内分泌系统功能、代谢功能的影响进 行研究。
一、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研究现状
凡升浮的药物,都主上行、外散,具升阳发表、 疏散风邪等作用,常用于头面部的治疗或保健如 防风、菊花。
凡沉降的药物,都主下行、内收,具清热、渗利 、泻下、安神等作用,用于损容性具热湿症的治 疗。
第四节 中药归经理论研究现状
• 归经是指药物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生 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经则作用较小,或没有作用,实际 上是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 关于归经的现代研究主要从与药物的药理作用和药动学的 关系进行研究
三、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
中药四性可明显影响机体的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长期给予动物温热药可使其甲状腺、肾上腺皮质 等内分泌系统功能增强,而寒凉药则使这些内分 泌功能受到抑制。
四、对基础代谢的影响
寒凉药或温热药可通过影响垂体-甲状腺轴功能 和细胞钠泵活性,而纠正热证或寒证异常的能量 代谢。 寒证或阳虚证病人基础 代谢偏低,热证或阴虚证 病人基础代谢偏高(如甲 亢)
过敏体质的病人对某些具有免疫原性的中药容易发生 过敏反应。主要有皮疹、发热甚至过敏性休克。
4.致畸致突变 有些中药能干扰胚胎的正常发育引起畸胎,有些可引 起细胞突变和癌变,如雷公藤、槟榔。
பைடு நூலகம் 小 结
掌握
• 1、中药四气(性)的现代研究 中药药性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内分 泌系统功能、基础代谢的影响,以及寒凉药的抗感染和抗 肿瘤作用。 • 2、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 了解 • 1、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研究现状。 • 2、中药归经理论研究现状 归经与药理作用、药动学的 关系、其他归经理论假说。 • 3、对中药有毒无毒的现代认识
热证:植物神经平衡指数偏高,即交感神经- 肾上腺功能偏高。
2、用寒凉药或温热药给动物长期服用侯,也观察到 类似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二、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3.中药四性对植物神经的递质、受体及环合苷酸水 平也有影响。 寒证、阳虚病人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环磷鸟 苷) 系统的功能亢进; 热证、阴虚病人副交感神经-β 受体-cAMP(环磷 腺苷)系统的功能亢进;
寒凉药:对中枢抑制作用,使大鼠 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 和多巴胺含量降低,而5-羟色胺 含量升高,使实验动物的痛阈值和 惊厥阈值升高 温热药:与此相反,如麻黄、五味 子有中枢兴奋作用
二、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1、寒证或者热证病人常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寒证:植物神经平衡指数偏低,即交感神经- 肾上腺功能偏低。
• 4.苦味药
苦味药188种,寒凉者104种,温热50种;苦 寒药以含生物碱和苷类成分为多;具有抗菌、泻 下、解热、利胆止血等作用;苦味药23种有毒, 占有毒中药的46%。
• 5.咸味药
数量较少,主要分布在化痰药和温肾壮阳药 中,多为矿物类和动物类药,主要含有无机盐成 分。具有化痰和补肾等功效。
第三节
1.归经与药理作用的关系 429味常用中药的药理作用与归经存在着明显的 规律性联系;如具有抗惊厥作用的22中药100%入 肝经,明显高于不具此作用的中药42.9%。
2.归经与药动学的关系
分析32种中药与其体内过程的关系,发现该药 的药动学总体情况以及吸收、分布、排泄等环节 均与该药的归经密切相关。
五、寒凉药的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
1、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引起的急性感染,常有发热、 疼痛等临床症状,一般属于热证,需用寒凉药为 主进行治疗。 2、许多寒凉性的解毒药对动物实验性肿瘤有抑制作 用:喜树,三尖杉、半枝莲
第二节
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
• 中药五味是指药物具有辛、酸、 甘、苦、咸五种不同的 味道。中药的五味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存在一 定的规律性。 • 1.辛味药 在460种常用中药中,辛味药183种,占39.8%,其中性 温热者占57.9%;
思考题
• 1.中药药动学与归经有什么关系?
• 2.中药归经的实质是什么?举例说明。 • 3.简述四性与内分泌系统的关系。 • 4.中药四性的药理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 5.“五味”所含成分与中药的“功效”、“归 经”间有何规律性? • 6.简述中药五味所含的主要化学成分。
第二章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 【目的要求】
• 掌握中药四气(性)和五味的现代研究;
• 了解现代科学对中药升降浮沉及归经理论的认识, 以及中药有毒无毒的现代研究。
【教学内容】
• 1、中药四气(性)的现代研究 中药药性对中枢神经系 统功能、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内分泌系统功能、基础代谢 的影响,以及寒凉药的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 • 2、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 辛味药、酸味药、甘味药、苦 味药、咸味药与所含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间的关系。 • 3、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研究现状。 • 4、中药归经理论研究现状 关系、其他归经理论假说。 归经与药理作用、药动学的
第五节
对中药有毒无毒的现代认识
中药的“毒”是古人最早认识的药物特性(偏性), 现代的毒性则是指不良反应。
1.急性毒性反应:
包括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反应、 对心血管系统 的毒性反应、对呼吸系统的毒性反应、对消化系统 的毒性反应、对泌尿系统的毒性反应以及对造血系 统的毒性反应
2.长期毒性反应 长期服用或重复多次服用中药或中成药所引起的毒性 反应称为慢性毒性或长期毒性。如 古书记载“淫羊 藿久服令人无子”。 3.过敏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