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

合集下载

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

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

四、国民经济统计与国民经济核 算的关系
(一)国民经济核算的产生和发展 1、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简称SNA)的产生 与发展。 (1)形成阶段:分为三个时期。 • 第一时期是1665-1920年,初创阶段。其 特点:一是由个别经济学家进行估算, 缺乏连续性。
• 第二时期1920-1939年,发展很快。
主要表现:一是政府重视。 二是在国民收入统计的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 第三时期1939-1953年,国民收入统计大 发展阶段。
主要表现:一是计算国民收入的国家增加。 二是受到国际组织的重视。
(2)SNA发展阶段: • 1953-1968年:对原SNA加以补充和拓展 。 • 1968-1993年:对1968年SNA进行修订和 更新。
三、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
(一)国民经济统计指标及指标体系 国民经济统计指标是特定国民经济现 象总体的某种特征的数量概念 。 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是由一系列 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国民经济统计指标 所组成的多层次、系统性的指标群(集 合)。
(二)设计国民经济统计指标及其体系的原则 1、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实际情况 出发。 2、要能够全面描述国民经济现象和过程的各个 方面的数量表现。 3、要从宏观角度出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加强国民经济宏观管理。 4、从系统的角度出发,注意指标体系的联系和 协调。 5、从动态角度出发,注意指标体系的修订和完 善。
第二节 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
一、国民经济统计的任务和内容
(一)国民经济统计的任务 : 1、进行国民经济总量核算,反映国民经济 运行的过程和全貌。 2、研究国民经济的主要比例关系和平衡关 系,对国民经济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和分 析。 3、组织协调整个社会经济统计工作,发挥 统计的监督检查作用。

(整理)国民经济统计与概论常用公式

(整理)国民经济统计与概论常用公式

第三章 综合指标1. 结构相对指标=各组总量指标数值/总体总量指标数值*100%2. 比例相对指标=总体中某一部分的指标数值/总体中另一部分的指标数值3. 比较相对指标=某总体的某项指标数值/另一总体的该项指标数值4. 强度相对指标=某一总量指标数值/另一性质不同而有联系的总量指标数值5. 动态相对指标=报告期指标数值/基期指标数值6.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实际完成的指标数值/计划指标数值 (如果计划规定的任务是降低,计算结果应该愈小愈好) 7. 算术平均数=总体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之和/总体单位数 8.简单算术平均数:12nx x x x x nn+++==∑x :算术平均数; x:各单位的标志值 ; n:总体单位数;∑:总和加权算术平均数:11221121......ni in ni nnii x fx f x f x f x f f f f==+++==+++∑∑i f :第i 组标志值出现的次数9.简单调和平均法:121111...1nnH x x x nx==+++∑H:调和平均数加权调和平均法:121212......nn nmm m m H m m m x x x m x+++==+++∑∑m:权数一般用于:已知分布数列各组标志值及其标志总量,计算平均指标计算相对指标的平均数一般方法可概括为:已知相对指标的分母资料,可将其作为相对数,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法;已知相对指标的分子资料,可将其作为相对数,采用加权调和平均法。

10. 简单几何平均法:G =G:几何平均数; x :变量值 ;n :变量值个数 加权几何平均法:G f=∑ 适用范围:a 、若干个比率或速度的乘积等于总比率或总速度;b 、相乘的各个比率或速度不得为负值。

11. 组距数列确定众数:下限公式:1012M L d =+•+上限公式:2012M U d =-•+0M :众数; L :众数所在的下限; U :众数所在的上限;1:众数所在组次数与前一组次数之差;2:众数所在组次数与后一组次数之差; d :所在组组距 12.(1)未分组资料确定中位数:12n +,找出它的对应标志值,即12n e M x +=(用于奇数)或1222n ne x x M ++=(用于偶数)(2)单项式分组资料确定中位数:12f +∑确定中位数的位次,再根据位次用向上累计或向下累计次数的方法确定中位数所在组,该组的标志值即为中位数(3)组距分组资料确定中位数:且2f ∑表示中位数的位置。

国民经济核算的分类原则和方法课件

国民经济核算的分类原则和方法课件
动。
2-7
第二章 分类、原则和方法
讨论:下列生产单位是否属于“常住经济单位”
是否常住单位
2-8
①境内国有企业

②境内外资企业

③境外中资企业
×
④外国驻我国的使领馆
×
⑤我国驻外新闻机构

⑥我国在外的远洋货轮

第二章 分类、原则和方法
“常住(经济)单位”是一个重要的核算和分析
概念,由此可以决定“非常住(经济)单位”、“国
住户从事非市场服务生产的法律实体;
(5)住户:包括经济中的所有自然人。
2-14
第二章 分类、原则和方法
5. 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常住机构单位
分为四个机构部门
非金融公司部门(企业

金融公司部门

一般政府
住户

2-15

第二章 分类、原则和方法
(1)非金融企业部门:工要从事各种非金融生产经营活
建筑业
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
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金融、保险业
房地产业
社会服务业
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
教育、文艺及广播电影电视业 科
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
国家、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
其他行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农、林、牧、渔业
采矿业
制造业
三、机构部门与活动(产业)部门分类
常住(经济)单位:(P29、P50具体内容)

中国五年计划期间的主要成就

中国五年计划期间的主要成就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主要成就: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使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本确定。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主要成就:由于1958年以来的"大跃进"运动和"反右倾"运动,造成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失调,连年出现财政赤字,人民生活遇到很大困难,国家提出了国民经济调整、充实、巩固、提高的"八字方针"。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主要成就:"三五"计划期间各主要经济指标都完成了计划。

工农业总产值超额16.2-14.1%完成了计划,农业总产值超额2.2%,工业总产值超额21.1%,新增主要产品能力:煤炭开采6806万吨,发电机组存量860.4万千瓦,石油开采2777万吨。

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主要成就:工农业总产值完成计划的101.7%,其中农业完成104.5%,工业完成100.6%。

主要产品产量完成的结果是:粮食103.5%,棉花96.5%,钢79.7%,原煤109.5%,原油110.1%,发电量103.1%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5)主要成就:1977年至1978年间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连续两年大幅增长,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恢复或者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

财政收入和支出连续两年大幅度增加,收入略有节余第六个五年计划(1980-1985)主要成就:一,国民经济全面稳定增长。

二,重要产品的产量大幅度增长。

三,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取得重大成就。

四,财政状况逐年好转。

五,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繁荣兴旺。

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主要成就:五年内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38%,平均每年增长6.7%,其中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4%,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7.5%,五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44%,平均每年增长7.5%。

对点训练:八字方针

对点训练:八字方针

关于八字方针1.1961年1月,中共中央提出了“( )”八字方针,作出了调整城市工业项目、压缩城市人口、撤销不够条件的市镇建制,涉及加强城市设施养护维修等一系列决策。

A.灵活、分散、管理、科学B.调整、发展、巩固、稳定C.分散、集中、巩固、提高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2.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八字方针,其中“调整”的主要含义是A. 调整阶级斗争与经济建设的关系B. 调整党的知识分子政策C. 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失衡的比例关系D. 调整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关系3.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目的是:[ ]A.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B.加快落实“大跃进”的方针C.解决社会主义改造的遗留问题D.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问题4.1962年3月,周恩来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针对当时我国的经济形势即兴作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应是[ ]A.一化三改B.综合平衡C.多快好省D.以粮为纲5.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横批“综合平衡”,这是周总理1962年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的即兴对联。

这是对当时党中央哪一方针路线通俗的注解[ ]A.“一化三改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B.“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C.“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总路线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6.1960年11月1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立即开展大规模采集和制造代食品运动的紧急提示》,要求各地抓紧秋收已经完毕的时机,大规模地动员群众,采集和制造代食品。

中共中央发出该指示主要是为了[ ] A.进一步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B.进一步丰富人民物质生活C.进一步调动集体生产的积极性D.克服困难以渡过经济难关7.我国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产值之间的比例,1960年是21.8 ∶26.1∶52.1;1962年是33.3∶30.3∶36.3。

这种比例关系的变化反映出A.知青下乡促进农业大发展B.中国实现了工业化目标C.中央彻底清算了“左”倾错误D.国民经济调整政策成效显著8.1961年5、6月间,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议,决定在三年时间内减少2000万城镇人口。

国民经济报告的重要性

国民经济报告的重要性

国民经济报告的重要性1.国民经济和国民经济统计的关系国民经济统计主要包括应用行之有效的统计学方法、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及统计结果的反馈和应用三个方面。

其中应用行之有效的统计学方法是国民经济统计的重要基石。

统计学方法简而言之就是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经济数据,全面、客观地反应国民经济运行的整体情况。

国民经济统计在研究国民经济时,可以运用多种统计方法,如相关分析法、抽样分析法、国民经济平衡表法、经济数学模型法等等,而从诸多方法中选择适合的统计方法是进行国民经济统计的重要前提。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又被称为“宏观经济核算体系”,它以一定的经济理论为基础,借助数学、会计学、统计学等方法对理论和实际进行综合分析,以系统而全面地反应出国民经济循环各个环节的内在联系,并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调节提供相应支撑。

国民经济统计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统计结果的应用和反馈,但它并非是这项工作的最终目标。

通过对统计结果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和发力点,以更好地把握国民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还能发现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潜在问题,从而为进一步改善该体系提供重要依据。

2.开展国民经济统计工作的要求开展国民经济统计工作通常需要满足以下三个要求。

首先是整体性要求,整体性是指国民经济统计需要覆盖到整个国家的经济情况,从整体角度出发,全面统计各项经济指标和数据,以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经济核算体系;其次是关联性要求,由于国民经济是由多种要素组合而成的,因此它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关联性,在国民经济统计过程中,我们需要找到各经济部门、各方面、各环节的共同关联要素,以辅助后续的分析工作;最后是层次性要求,众所周知,国民经济是一个涉及多环节、多层次、多部门的复杂整体,因此,在进行国民经济的统计和核算时,我们必须对其进行分类研究,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部门经济发展的需要。

3.国民经济统计工作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影响3.1反应国民经济发展情况和发展趋势多角度、多层次的国民经济统计,可以直接反应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在实际的统计工作中,我们最常用到的宏观经济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与紧缩、就业人口结构与数量、投资指标、国际收支平衡、消费、金融、财政指标等,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统计、追踪和分析,我们可以很直观地了解到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状况、发展趋势,同时也为我国的经济调控提供了数据支持,并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国民经济统计概述

国民经济统计概述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起,我国的国民经济核 算体制开始逐步向国际通行的核算标准(SNA) 转轨。2002年国家统计局提出了《中国国民 经济核算体系(2002)》。 我国现行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 可以用图12-1来反映。
12-6
图12-1 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基本框架
12-7
“基本核算表”所包含的五大核算: 1.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以国内生产总值为核心指标,
12-12
三、国民经济核算的行业与部门分类
(一)机构部门分类和活动部门分类 1. 机构部门分类。按其在取得收入和支配收入、筹集资金和
运用资金的财务决策权同一性标准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分 类的基本单位是能够拥有资产、承担负债,从事经济活动并 与其它单位进行经济交易的实体。 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常住单位分为四个机构部门: (1)非金融企业部门。 (2)金融机构部门。 (3)政府部门。 (4)住户部门。 2.活动部门分类。按各基层单位活动性质的同类性对掌握生 产经营决策权的基层单位进行分类。这种分类存在层次差别, 根据分析的需要,可粗可细。
两大核算体系之间的主要差异。 ⑴核算范围的差异。 ⑵核算方法的差异。 ⑶核算内容的差异。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SNA已在世界范围内逐渐
取代了MPS。1993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又通过新 修订的SNA,目前它已成为普遍适用于世界各国国 民核算的国际标准。
12-5
三、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 我国原有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属于MPS,自
12-13
(二)三次产业分类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
等);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
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上述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

[整理]八字方针

[整理]八字方针

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和三年调整从1958年开始,由于在经济工作中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和严重的自然灾害,给我国国民经济造成了长达三年的严重困难局面,主要表现为: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基建规模过大,粮食缺乏,通货膨胀,市场供应紧张,人民生活困难。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1960年冬,党中央和毛泽东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这个方针是1960年8月周恩来、李富春主持研究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控制数字时提出来,经1961年1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正式通过的。

后来,中央又多次召开会议,进一步制定了一系列贯彻落实的政策和措施,对国民经济进行了坚决的全面的调整。

“八字方针”的基本内容是: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主要是农轻重、工业内部、生产与基建、积累与消费等比例关系;巩固已经取得的经济建设成果;充实那些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手工业品的生产,发展塑料、化纤等新兴工业;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企业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八字方针”的中心是调整。

通过调整,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适当控制重工业的发展速度,特别是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

同时适当缩小基本建设规模,使工业和农业之间、重工业和轻工业之间、积累与消费之间的比例趋于协调,使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得到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1)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加强农业战线,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从1960年10月起,中央开始部署整风整社,以肃清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五风”:“共产风”、浮夸风、强迫命令风、生产瞎指挥风和干部特殊化风。

11月,中央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其核心是要求全党用最大的努力来纠正“共产风”,并作出12条规定,重申“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是现阶段人民公社的根本制度”;彻底清理一平二调;加强生产队的基本所有制;允许社员经营少量自留地和小规模的家庭副业;坚持按劳分配原则;恢复农村集市,等等。

接着,中央又起草和制定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农业六十条),进一步确定了现阶段人民公社的基本制度。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社会经济发展指标数据:历年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统计(2010-2018)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社会经济发展指标数据:历年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统计(2010-2018)
单位:%
指标
一.博州生产总值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工业 建筑业 第三产业
二.工农业总产值结构 农业 工业
三.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结构 轻工业 重工业
四.农林牧渔业产值结构 农业 林业 牧业 渔业 农林牧渔业服务业
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结构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六.地方财政收入占博州生产总值比重 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博州生产总值比重 八.文教卫生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重 九.科学技术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重
2016年
100 22.2 28.7 16.7 11.9 49.1 100 41.62 58.38 100 44.03 55.97 100 75.99 0.75 16.19 0.47 6.6 100 6.84 40.13 53.03 8.6 124.7 24.5 1.9
2017年
100 18.4 30.4 16.7 13.8 51.2 100 50.8 49.2 100 49.33 50.67 100 74.18 0.84 17.21 0.49 7.28 100 4.9 23.9 71.2 8.0 117.5 25.5 1.6
2012年
100 30.2 22.9 14.1 8.8 46.9 100 51.4 48.6 100 42.04 57.96 100 77.9 1.0 15.1 0.3 5.7 100 6.36 35.23 58.41 8.1 87.1 25.5 1.2
摘编自《博尔塔拉统计年鉴2019
州历年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统计(2010-2018)
2018年
100 19.3 26.8 12.4 14.4 53.9 100 57.6 42.4 100 40.1 59.9 100 76.35 0.35 16.03 0.37 6.9 100 2.0 34.5 63.5 8.7 35.2 20.5 28.2 16.6 11.7 48.3 100 42.8 57.2 100 38.69 61.31 100 77.16 0.81 15.09 0.47 6.47 100 5.89 37.45 56.66 8.5 125.4 26.5 1.2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解释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解释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定义和主要区别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指标。

它们都是核算社会生产成果和反映宏观经济的总量指标。

但因其计算口径不同,二者又有所区别。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住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

所谓常住单位,是指在一国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

所谓生产活动包括三次产业在内的所有行业和部门。

在价值形态上它等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增加值之和。

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指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等)总和价值。

本国常住者通过在国外投资或到国外工作所获得的收入(称之为从国外得到的要素收入),应计入本国国民生产总值。

而非本国国民在本国领土范围内的投资或工作所获得的收入(称之为支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则不应计入本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去。

因此,国民生产总值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本国常住单位从国外得到的净要素收入(从国外得到的要素收入-支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

更直观地讲,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从国外获得的劳动报酬、投资收益(包括红利、股息和利息等)的净额。

即: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

国民生产总值是“收入”的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主要区别,前者强调的是创造的增加值,它是“生产”的概念,后者则强调的是获得的原始收入。

一般讲,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二者相差数额不大,但如果某国在国外有大量投资和大批劳工的话,则该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往往会大于国内生产总值。

2、计算国内生产总值(GDP)有哪几种方法?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有三种:(1)生产法:是从货物和服务活动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总产品入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

即: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2)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的收入角度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

国民经济的循环与均衡

国民经济的循环与均衡

整理课件
6
3、超水平均衡:
—— 社会货币过多,社会可供物资相对 太少,通货膨胀严重,社会商品的短缺只能通 过物价水平的全面上涨来解决。
*要争取实现总需求略大于总供给的均 衡。
(二)国民经济均衡的图像说明:
1、价总需求与总供给曲线:

总需求曲

线

AD2
AD3 AD1
国民收入
整理课件
7


AS


整理课件
33
3、投资边际效率曲线的形状与移动:
利率 i1
D2 D1 D3
投资边际效率曲线向右下 方倾斜,因为随着投资规模的 扩大,投资的边际效率递减。
影响投资边际效率曲线移动的 因素有:
O
I1 I2
I3 投资
经济形势与预期的变化;风险的强弱和趋势; 企业资金来源渠道的不同;税收政策调整的效应; 成本高低等。
整理课件
21
(3)短期、长期国民消费曲线:
长期的国民消费曲线比短期的陡
C
峭:图中C1、C2、C3、C4分别代表
Y=C
四个连续时期的消费曲线,把Y1、
Y2、Y3、Y4分别表示的四个不同时
期平均国民收入和相应的消费开支
C4 相连起来,就可以得到长期的国民
C3 C2 C1
消费曲线。这个长期国民消费曲线 的斜率要比短期国民消费曲线的斜 率明显要更大更陡峭,这种情况也
概括地说,绝对收入假说的中心是
消费取决于绝对收入水平,以及边际消费的倾 向递减。
整理课件
24
持久收入假说:
弗里德曼提出该理论,他认为,一个 人的收入可分为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持 久性收入是稳定的、正常的收入,暂时性收入 则是不稳定、意外的收入。消费受持久性收入 的影响,而不受或较少受暂时性收入的影响。

国民经济统计学第2章国民经济的分类与核算方法

国民经济统计学第2章国民经济的分类与核算方法

国民经济统计学第2章国民经济的分类与核算方法本章要目§2.1 国民经济分类的基本方法§2.2 产业部门分类与机构部门分类§2.3 经济流量分类与资产负债分类§2.4 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方法小结:本章要点§2.1 国民经济分类的基本方法一、国民经济分类的基本问题国民经济核算需要对其核算“主体”和“客体”分别进行科学的分类。

国民经济分类的基本问题:分类标志:经济类型、隶属关系、产品用途、产业级次、投入产出性质、财务决策特征等分类对象:国民经济及其组成要素(主体和客体)分类单位:基层型单位、机构型单位、产品等二、国民经济的一般理论分类(一)两大生产部类的划分分类标志:产品的基本经济用途第Ⅰ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经济部门第Ⅱ部类:生产消费资料的经济部门在我国通常利用农、轻、重结构近似反映第Ⅰ部类:重工业(建筑业类似)第Ⅱ部类:轻工业和农业霍夫曼(W.Hoffmann)比例据经验研究结果,在20多个西方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呈现出以下阶段性特征:第一阶段,霍夫曼比例=5±1,消费品工业占主导地位;第二阶段,霍夫曼比例=2.5±1,资本品工业发展迅速;第三阶段,霍夫曼比例=1±0.5,消费品工业与资本品工业比例相当;第四阶段,霍夫曼比例<1,资本品工业(尤其基础工业)超前发展。

(二)两大生产领域的划分1.“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分类标志:产品形态及其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物质生产部门:农、工、建筑、商、运输邮电业非物质生产部门:其他各种服务行业2.“货物生产”与“服务生产”分类标志:产品形态及其使用特点货物(Goods):具有外在物质形态的产品(农、工、建筑业产品)。

可贮存,其生产、流通和使用过程可分离。

(货物≠商品[Commodities])服务(Services):其他一切只能以活动形式提供的产品(生产活动与生产成果合而为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重点梳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重点梳理

新中国成立时期的国内国际条件:1、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奠定了建立新中国的前提条件。

2、经过人民大革命,形成了全国人民空前的大团结。

3、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文化极端落后。

4、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中苏两党关系加强。

5、世界冷战局面开始出现,美国采取敌视新中国的政策。

1947年,美国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美苏战时关系的正式破裂和世界“冷战”局面的正式形成。

新中国的经济五种成分: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共同纲领的内容:关于新中国的性质和任务;关于新中国的政权制度、军事制度以及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外交政策的总原则。

关于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1951年5月23日,西藏获得和平解放。

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把“一边倒”的方针正式公诸于世。

1950年2月14日,中苏双方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土地改革(1950年冬到1953年春)的总路线和总政策: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土改的历史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为抗美援朝提供了人力、物力支援。

1951年11月20日,毛泽东在批转这个报告时候,首次提出“在此次全国规模的增产节约运动中进行坚决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斗争。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根据共同纲领的规定,确定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向工农开门的总方针。

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是新中国成立后在思想文化领域开展的第一次批判运动。

一化三改: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47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帮助下建立的内蒙古自治区。

1955年10月,又成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名词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名词

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几个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某一国在一定时期其境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值。

反映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形势的好坏,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被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视为“最富有综合性的经济动态指标”。

主要由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额四部分组成。

数据稳定增长,表明经济蓬勃发展,国民收入增加,有利于美圆汇率;反之,则利淡。

一般情况下,如果GDP连续两个季度下降,则被视为衰退。

此数据每季度由美国商务部进行统计,分为初值、修正值、终值。

一般在每季度末的某日北京时间21:30公布前一个季度的终值。

工业生产(INDUSTRIAL PRODUCTION):某国工业生产部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全部工业产品的总价值。

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很大比重。

由于工业部门雇佣了大量工人,其变动对整个国民经济有着重大影响,与汇率呈正相关。

尤其以制造业为代表。

此数据由美联储统计并在每月15日左右晚间21:15或22;15发布。

失业率(UNEMPLOYMENT RATE):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

数据上升说明经济发展受阻,反之则看好。

对于大多数西方国家来说,失业率在4%左右为正常水平,但如果超过9%,则说明经济处于衰退。

此数据由美国劳工部编制,每月第一个周五21:30公布。

贸易赤字(TRADE DIFICIT):国际间的贸易是构成经济活动的重要环节。

当一国出口大于进口时称为贸易顺差;反之,称逆差。

美国的贸易数据一直处于逆差状态,重点是在赤字的扩大或缩小。

赤字扩大不利于美圆,反之则有利。

此数据由美国商务部编制,每月中、下旬某日晚间21:30公布前一个月数字。

经常项目收支:经常帐为一国收支表上的主要项目,内容记载一国与外国包括因为商品/劳务进出口、投资所得、其他商品与劳务所得以及片面转移等因素所产生的资金流出与流入的状况。

如果为正数,为顺差,有利本国货币;反之,则不利于本国货币。

此数据由美国商务部编制,每月中旬某日21:30公布。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各时期的概况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各时期的概况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各时期的概况概述:描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各时期的农业、工业等的发展概述。

关键字: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第二个五年计划和经济调整时期第二个五年计划和经济调整时期 10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第五个五年计划和实行改革开放交替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经济(1950—1952年)。

由于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私营工商业的初步合理调整,统一全国财政、金融和物资管理等重大措施的贯彻落实,为中国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全面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综合指标看,1950年到1952年的3年中,社会总产值,由1949年的557亿元,增加到1952年的1015亿元,平均每年递增22.8%;国民收入由358亿元增加到589亿元,平均每年递增19.3%。

从国民经济主要部门看,有以下的变化:(1)农业经济在社会组织、生产条件和生产成果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农业生产互助组和合作社成为农业中的主要社会组织。

国营农场开始建立起来,在政府奖励农业生产,发放农贷、支援农业的政策促进下,中国农业生产条件也有了相当的变化。

耕地面积逐年大幅度增加,农田水利建设也有很大发展,3年中共增加灌溉面积8000万亩。

由于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农业生产逐年增加,农业总产值1952年比1949年增加53.4%,平均每年递增15.3%。

(2)工业在恢复时期的3年间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1952年工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145.1%,平均每年递增34.8%。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不仅大大超过1949年的水平,除个别产品外,也超过解放前最高年产量。

工业生产技术也得到提高,从国外引进了一些技术设备,对原有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进行了初步改造。

工业内部结构和地区分布发生巨大变化。

重工业在全部工业中的比重大幅度上升,其中尤以钢铁和机械制造发展最快;国营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上升,而私营工业的比重则明显下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